時間:2023-06-08 10:57: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節約水電小報,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二年級暑假體驗性作業指導方案
親愛的孩子們,愉快而有意義的假期生活開始了。你打算怎樣度過呢?今年,老師們給大家設計了各學科的體驗性作業,它將會以全新的方式讓你大顯身手,使每一個同學盡展自己的風采。相信我們二年級的同學個個都是最棒的,會把這份作業完成的相當出色,開學時給所有老師、同學一份驚喜、一份感動。
孩子們,有信心嗎?那就努力去做吧!相信你能行!
語文體驗性作業
一、親情作業:
1.在整個暑假期間主動承擔一項家務勞動,堅持每天做好。和家人一起去市場買菜,學著挑選蔬菜、認識各種蔬菜,并能拎提蔬菜。
2.傾聽父母(長輩)的教誨,和父母(長輩)聊天,會說體貼感激父母(長輩)的話。
3.和家長一起選購2--3本好書,親子共讀。每天共同讀書至少半個小時,并進行交流、探討,制作一張好書推薦卡,并寫出兩篇讀后感,自己上傳班網。
4.總結自己養成了哪些好習慣,說說父母身上有哪些好習慣,再與父母交流自己在新學期里打算形成哪些好習慣。
5.家長在假期結束時,對孩子的表現進行小結,上傳班網“家長寄語”中。
二、體驗性作業:
1. 有條理地整理好自己的書桌、書架、衣柜,收拾好自己的臥室。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
2. 在暑假探親、訪友、旅游期間,用尋訪的眼光去觀察家鄉、祖國的變化,以繪畫、照片、視頻資料、小報、調查報告、統計表等形式對家鄉、祖國的變化,特色景觀進行研究、記錄。(紙制材料開學交老師處,電子材料上傳班網)
3. 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活動,留心身邊發生的有趣的、感人的事,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寫4--5篇日記。日記格式要正確,內容要真實、具體。(可交日記本,也可上傳班網)
說明:2、3項作業可任選一項完成。
4.堅持書法練習。寫好鉛筆字,練習鋼筆字。開學鉛筆、鋼筆字書法作業各選5張上交。
5.參加一次年級愛心團隊的活動,用自己的行動回饋社會。
數學體驗性作業
快樂的暑假到了,讓我們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知識,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吧!
1.有多重?本學期初步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利用假期時間自己感受生活,進一步感受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要求:
(1)先估一估(如購物時,可以先通過掂一掂的方法估一估;也可以通過觀察,根據已知物品的質量估一估,還可以用其他合理的方法進行估計)。再實際稱一稱。及時做好記錄。
(2)及時收集估一估和實際稱重時的資料(如:照片、數據等)。
(3)呈現形式不限:小課題、小報、照片加文字介紹、上傳班網都可以。
2.剪一剪。
利用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知識,動手剪一剪。將剪好的圖形貼在紙上以小報的形式呈現或以照片的形式上傳班網。
3.提前熱熱身。
下學期我們還要接著學習測量和有關時間的知識,利用假期時間初步感知千米、分米和噸,留心觀察生活中的24時計時法,并把它們及時記錄下來。
英語體驗性作業
(1)兒童英語學習網站推薦:
*迪斯尼神奇英語:(是孩子們熟知的話題內容,是練習聽力的好材料)
*百度視頻搜peppa pig 《粉紅小豬妹》動畫片觀看
(2)英語節目錄制
學生請家長協助用攝像機錄制英語節目,節目內容依個人水平可以有表演課文,演唱英語兒歌,自我介紹,講小故事,假期旅游、生活經歷及感言或是幾位同學合作演小話劇等各種不同形式。
科學體驗性作業
1. 船模的設計制作。
要求:搜索有關船模的知識,自己制作一艘船模或畫一幅船的外型圖均可,開學參加學校組織的比賽。
2. 小課題研究
要求:以動、植物為觀察研究內容,題目自擬,完成小課題研究初稿并上傳班網。
3. 關注自治區創新大賽
要求:設計發明自己的作品。
溫馨提示:
1. 以上作業任選一項完成;
2. 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注意影像資料的收集;
3. 將完成情況上傳班網;
4. 如有疑問可與張老師聯系。手機:XX
XXX品德與生活體驗性作業
1. 小創作。
小創作可以是編兒歌,作小詩,編小報等。學生親自把道德知識編寫成喜聞樂見的、貼近生活的小作品。如《節約水電》可以編一首簡單的節約水電的兒歌、小詩或小報等。
2.閱讀革命英雄故事。
音樂體驗性作業
愉快的假期到了,讓我們一起唱起來、舞起來,提高自己的藝術氣質!
1.通過各種形式欣賞音樂,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如聽音樂會、看音樂劇、看音樂比賽等)。
2.觀看各種舞蹈或才藝表演,學跳自己喜歡的舞蹈。(如廣場舞蹈、社區舞蹈等)。
溫馨提示:可以嘗試學唱自己喜歡的歌曲,也可以嘗試用自己會的樂器演奏音樂,假期可以把你的收獲發在班網 或校網上和大家一起分享。
美術體驗性作業
民族紋樣也瘋狂:
了解維吾爾族圖案,可從地毯、掛毯、花帽、服飾等方面進行欣賞。嘗試運用幾何圖形(方形、圓形等)來進行裝飾表現。
展示途徑:形式不限,PPT課件、圖片文字上傳班網、小報、圖畫等任選。
信息技術體驗性作業
親愛的孩子們:
本學期,我們一直在學習使用正確的坐姿和指法打字。那么,這個暑假,每當你使用電腦時,都能記得保持正確的坐姿和指法嗎?如果你做到了,老師以你為豪!如果你能用相機或DV記錄下這美麗的瞬間就更棒了!
別忘了還有小課題研究。在你使用電腦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作為小課題來研究,題目自擬,完成小課題研究初稿并上傳班網。
體育體驗性作業
據國家統計數據顯示,學生體質已經連續14年下降,加強學生體育鍛煉是刻不容緩的。所以,同學們在假期也要加強體育鍛煉哦!
1. 必練項目: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跳繩。(每次練習1--2遍)
2.選練項目:籃球基本技術(原地運球)、(籃球對墻傳球100次以上及各種運球方法);踢毽子、足球基本技術(運球、傳球)、乒乓球基本技術(顛球、發球)、游泳、投沙包(紙球)、游戲、徒步、騎自行車。(先練1--2項,等技術比較完善的時候再選擇其它1--2項目)
說明:每天選擇其中1—2項進行鍛煉,游泳、徒步等必須在家長監護下進行。
3.溫馨提示:
(1)飯前飯后30分鐘內不要練習。請家長安排好孩子練習的地點,避免在有安全隱患的地方練習(比如球類練習不要在公路邊)。
(2)周一至周五練習,周六周日休息。每一次練習要有一定的運動量(但也不能過量)。跳短繩2次以上(每次1分鐘);立定跳遠20次以上;選練項目:籃球對墻傳球100次以上及各種運球方法;足球傳球20次以上(累計);每周記錄一次最好成績,測試方法按規則進行。
(3)每次練習前應做熱身運動,運動后要注意抖動放松參與運動的肌肉群并做壓腿練習,以防肌肉僵硬及韌帶萎縮。
(4)有疑問請咨詢體育教師:XX
4.記錄單填寫說明:
以周為單位,記錄本周最好成績,每周將記錄單及時上傳班級網站。老師會上網及時點評。
體育鍛煉記錄單
班級: 姓名:
周次 練習項目及次數 家長寄語
第
周 短繩最好成績:
立定跳遠最好成績:
坐位體前屈最好成績:
選練項目(自填):
簽名:
月 日
祝愿快樂伴隨同學們假期的每一天!
二年級全體老師
2013年6月26日
放假和開學安排:
1、暑假時間: 2013年6月29日——待定,關注校園網。
報到時,班主任將對學生的考勤、作業完成情況、假期活動情況進行總結交流。原則上不允許請假。
2、報到要求:
①帶齊各科作業,包括提前上傳各科的網絡作業。
關鍵詞:初中社會學科 可持續發展觀 養成途徑
什么是可持續發展?中學生可能都知道,但他們對此的內心感觸如何、是否有情感共鳴、是否能內化為日常意識而落實到生活的點滴之中,卻未必有多少進展。眾所周知,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初中學生通過學習社會學科中提到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能認識到我國社會面臨嚴峻的人口和環境形勢,正確認識人、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初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時期,用可持續發展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與環境,是社會學科(除知識教育外)實施人文情感教育與行為教育的一大重點。
但是長期以來,這一教育主線因為功利性的應試教育而淡化,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甚至很大程度上,口號越喊越響,學生的內心卻不知所以然,更不知怎么去實踐與應用。所謂“聽起來生動,想想也感動,結果卻一動不動”。鑒于此,筆者以為應該遵循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既重視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培養,又有機地將其滲透到教育活動的方方面面。
下面,筆者就自身感悟總結在社會學科中學生可持續發展觀養成的主要途徑。
一、學生可持續發展觀的認識階段
1.課內指導,從認知上感受
初中社會教材中的可持續發展內容,主要包括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在講述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補充大量的有關我國資源方面的材料,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我國的資源現狀,認識到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特點及我國所面臨的嚴峻的自然資源形勢,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也讓學生在感性上認識到我國資源的特點和形勢的嚴峻性。
第二部分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這一部分中,教師首先用多媒體來演示課本中的三個觀點,讓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并交流所得,學生明確社會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然后從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來說明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要性及人們所取得的共識,幫助學生理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含義及其要求;接著,教師從我國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這一國情出發,講述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全面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和諧發展道路。這樣,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指導,可以讓學生得到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為以后的可持續發展觀做好鋪墊。
2.課外收集,獲取實踐案例
“紙上得來終覺淺”,光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保留深刻的印象,我們可以通過組織開展主題明確的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分組學習、自主學習,利用課外時間與社會力量收集相關資料。然后通過對這些資料進行分類處理與討論,得到現實生活中的一手案例,讓學生對周邊環境中存在的問題有一個切身的體驗。這樣他們會更加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例如“生活中我們怎樣環保”研究性學習小組,在對本地環境進行調查后,找出了初中生就可以實施的環保措施,列舉如下:
(1)我們可以保護環境衛生,不亂扔廢舊物品,不往江河湖泊里亂扔臟東西;我們可以回收舊電池,交予有關部門集體處置,減少環境污染。
(2)我們可以節約水電,為子孫后代保留更多的自然資源。
(3)我們可以在特定的日期去種花、種草、種樹,保護我們的環境;我們可以保護禽類、獸類,從而保持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
(4)我們可以倡導大家將垃圾進行分類存放以便有關部門分類處理,可以分為可回收再利用和不可回收再利用。
(5)我們可以將垃圾回收并生產成為既可用又不損害人體健康的再生物品,如:再生紙、再生塑料、再生金屬、再生玻璃等,這樣一來,既不會使垃圾堆積如山、污染環境,又可以變廢為寶。
這些體驗,學生在學校里、課堂上是很難得到的,只有用他們自己的眼睛來觀察,用他們自己的頭腦來思考,用他們自己的雙手來操作,才會有深刻的體會,這些活動會讓學生更加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二、學生可持續發展觀的內化階段
可持續發展觀的內容只有被學生消化吸收才能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觀的養成。因此,在內化階段可以組織學生對研究性學習和課堂活動所學到的知識、案例撰寫成體會報告,并在班級、年級、校級間進行交流與討論,進而組織學校的辯論賽與演講比賽,讓學生在反思與交流中進行思想上的碰撞,讓可持續發展觀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資源觀、人口觀與發展觀。
1.結合案例,撰寫感想體會
如果說前一個階段是知識的積累,那么在寫感想體會報告的時候,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收集到的相關資料,得到自己分析結果的思維過程就是可持續發展觀的內化過程。
例如針對初中歷史與社會教材《可持續發展——我們的選擇》中“人口問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中提到的計劃生育問題,學生進行大量的調查,從以前的“多子多福”到現在的“只生一個好”;從以前的早婚早育,到現在的晚婚晚育;從以前的“生兒子傳宗接代”,到現在的“生女兒是福氣”。這樣圍繞我國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帶來的社會變化,要求學生結合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思維習慣、行為表現以及個人感受等說出體會,撰寫可持續發展研究性學習報告。
2.分組辯論,激發思維火花
“真理是愈辯越明”。通過全校性的大辯論可以讓一些對可持續發展觀認識有誤差的學生得到知識糾正與觀念更新的機會,也讓一些對可持續發展觀模糊不清的學生得到清晰的知識結構。
例如,針對“應對資源危機”中提到的水資源問題,學校組織學生討論和開展辯論賽。水資源是可再生資源,那么是不是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呢?我們該如何看待我國是一個缺水大國的現狀呢?在全校性的大討論與辯論中制造學生可持續發展觀點的碰撞與思維的火花。
三、學生可持續發展觀的外現階段
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學生的環境認識得到改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行為得到糾正,良好的發展觀成為學生自身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我們通過初中學生可持續發展觀成果展示讓學生有充分機會表現出來。
1.專題展示,肯定學習成果
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編制可持續發展小報:例如“哭泣的地球”、“我們本地的水污染”、“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等;同時在校報上開辟專欄讓學生發表自己的可持續發展認識觀點,組織班級與學校黑板報對同學的研究性學習小報進行展示,布置每個學習階段的活動展示欄等。通過這些,在校園內營造保護環境良好氛圍,展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學習成果。
2.情境模擬,訓練養成觀念
學習是為了生活中的應用,否則學習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怎么樣讓課堂內學到的理論知識得到更廣泛的普及呢?可以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小品,環保小品讓學生融入所掌握的可持續發展原理和環境保護措施,并以角色扮演、角色互換、內心獨白等方式進行表演,潛移默化地了解生活中哪些行為是違背可持續發展觀的,應該怎樣糾正不良行為與觀念,這樣取得的效果遠遠超過課堂上的死記硬背,很多學生會受益終生。
四、可持續發展觀養成線路圖
綜上所述,在初中社會可持續發展內容的教學中,通過可持續發展觀的“三階段六式樣”的漸進式養成途徑,這一過程遵循了心理學規律,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和持之以恒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書本知識與實踐運用相結合,使能力培養與情感教育融為一體,使素質教育思想與教育的人文性與情感性在學科教育中得到滲透、運用與升華,這符合課改的理念,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社會公民。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R].中國科學院,2012.
[2]彭緒亞等.可持續發展思想與人才素質培養[J].高等建筑教育,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