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博物館預防性保護方案

博物館預防性保護方案

時間:2023-06-08 10:59: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博物館預防性保護方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博物館預防性保護方案

第1篇

[關鍵詞]石窟遺址;預防性保護

一、預防性保護的概念和內容

“預防性保護”的概念最早提出是在1930年于羅馬召開的第一屆藝術品保護科學方法研究的國際會議上,隨之越來越受到重視,并相繼在博物館館藏文物保護領域以及之后的建筑遺產領域得到實踐。

ICCROM將廣義預防性保護概括為在不危及物品真實性的前提下,延遲任何形式、可以避免的損害所采取的必要的措施和行動。可以看出,廣義的預防性保護不但包括環境控制等技術層面的因素,還包括一些管理層面和社會層面的理念。

針對遺產本體病害的預防保護是目前預防性保護的主要研究領域,其包括:第一對環境的監測和控制,主要是對文物所處環境的溫濕度、光照、蟲害等方面的監測。第二對消除文物本體將產生的病害的應對科學方法技術研究,如專門的文物修復技術和一些現代化的文物監測管理系統等技術。第三后天人為災害和自然災害的預防性保護。

針對遺產文化價值的預防性保護包括資料記錄和宣傳展示及傳承兩方面。此外,預防性保護的內容還包括涉及上述兩個方面更高層次的內容,如國家法律法規、相關部門的統籌管理以及規劃性方案制定等。

二、石窟類遺產預防性保護的定義和特點

石窟類遺產預防性保護是指防止石窟結構破損和石窟遺產文化價值喪失的所有行動。其預防性保護有如下一些特點:

1.石窟寺屬于遺址類的文化遺產,而遺址的特點是其是不可移動的,因此,其原生環境就決定了其保護必須重視環境對其的影響,而不像可移動文物可以選擇環境相對好的地方,也不像博物館館藏文物那樣可以對博物館的選址、建筑、文物庫房等有更多選擇。因此,一定要做好環境監測等預防性保護,減少環境因素對文物的損害。

2.遺址類遺產的文物類型比較單一,不像博物館館藏文物材質種類那么復雜。石窟類遺址的文物主要保護材質是石質或泥塑造像、壁畫以及窟前木構建筑,所以,其預防性保護研究主要就是針對這些材質的保護進行技術、管理、展示等研究。

3.石窟類遺址屬于古代宗教文化意識下的產物,其文化背景決定了其選擇的環境的特點,因此,其預防性保護一定要對其環境范圍作出合理的規劃,實現對其文化的整體性保護。同時,做好原生環境面貌的采集,做好記錄。而且不要再次修建一些現代建筑,除了必要的參觀道路。

4.石窟類遺址的特點是在山體上開龕造像和繪制壁畫。因此,該遺址的預防性保護要注意石窟依存的山勢背景,即崖體的加固保護,尤其是注意災害如山體在滑坡泥石流、地震等造成的崩塌和風沙、降雨等造成的崖體風化腐蝕等。

5.石窟類遺址由于其是在崖體上開窟龕造像及繪畫,其作為一種旅游資源,游客的過多參觀,一定會對窟內文物微環境造成影響,因此,其預防性保護一定要對游客進行監測,控制游客數量等。

6.石窟類遺址由于開窟較多,且各個洞窟的微環境可能存在不同的情況,因此其保護不僅要注意區域環境還要注意各個洞窟的微環境監測與日常維護。

7.由于石窟遺址的不可移動性,造成其宣傳展示位置比較固定,使其外展較難,且一些石窟由于位置較高或較小等原因,使觀眾不能更清楚的看到,所以做好石窟造像各個部位的照相、文字記錄等預防性保護非常必要。

三、石窟類遺址預防性保護的實踐對策

(一)國家法律法規等的頒布

法律保護是預防性保護最基本的手段。通過規定社會各界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和國家的強制執行力確保了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通過公布保護單位,劃定并公布保護范圍和建控地帶及其規定,明確政府和社會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等方面為文物古跡提供了法律保障。法律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明確對破壞文物的行為需要承擔的后果,以防止犯罪企圖的產生。

在公布的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石窟寺及石刻文化遺產就有134處,以及各省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也多有涉及。且成立了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石窟專業委員會。

(二)規劃的制定

規劃以兩種形式在預防性保護中發揮作用。一方面劃定保護范圍和建控地帶,并提出相應的管理規定,通過政府公布的形式使之具有法律效力,達到預防性保護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分項規劃確定預防性保護的具體項目、措施和資金來源,在規劃實施中達到預防性保護的目的。

(三)監測

監測是預防性保護的基礎。通過監測可以及時發現劣化趨勢,分析病害產生的原因,進而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消除或遏制劣化的發生和發展。石窟監測包括區域環境監測、洞窟微環境監測、文物本體監測、崖體監測、游客監測等。

(四)調查記錄

石窟遺址的調查記錄是預防性保護的永久保證。石窟類遺產由于其自身的環境特點,隨著時間的流逝,其會逐漸遭到損害,其原生環境也會遭到改變,因此,及時而仔細的記錄下來,是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必要措施。

(五)科學研究

石窟類遺址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文化,還包含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信息,同時也體現出當時人們的技術工藝和藝術審美。現在的科學研究,不僅包括人文信息的研究,還包括各種病害和保護技術等的研究。因此,科學研究

對石窟的預防性保護是不僅為宣傳展示提供文化信息資源,還為石窟保護提供技術支持。

(六)宣傳展示

宣傳展示主要是向觀眾宣傳保護文物的公眾意識,宣傳文物法規,使公眾成為保護文化遺產的主要參與者。同時,也可使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深入到公眾之中,從而達到文化遺產的預防性保護。

第2篇

關鍵詞:美國 文獻保護 經驗借鑒

中圖分類號: G256;G259.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1)03-0117-04

The Summary of Document Preservation in America

Li Jin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Lui Yajin (Library Institute of Softwor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190)

Abstract:As important par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has been concerned and valued. The U.S. government and the conservator formed their own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ong-term protection work and practice, and the conservator of China can learn from ideas, methods and system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literature preservation in U.S. is important for practitioners of China for reference.

Key words:U.S.; Literature preservation;Reference

CLC number: G256;G259.712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117-04

美國從建國起雖只有200多年歷史,文化底蘊還不太深厚,但美國政府及人民卻不因歷史短暫而忽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而是以非常虔誠的態度和相對完備的措施,促進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美國的歷史文獻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保護工作一直以來受到關注與重視。筆者擬從美國歷史文獻來源、保護工作的管理體制、保護立法、保護人員、保護經費等方面,簡要介紹美國文獻保護工作的基本狀況以及對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借鑒意義。

1 美國的歷史文獻來源及收藏機構

美國主要的歷史文獻收藏機構有國家級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和一些專門圖書館等。國家級圖書館有三個,即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和美國國家農業圖書館,[1 ]它們是美國最大的文獻收藏機構;政府機構圖書館中收藏歷史文獻較多的有建立于1789年的國務院圖書館、1934年建立的美國國家檔案館;全國9000余所公共圖書館、6350所分館。著名的紐約公共圖書館、波士頓公共圖書館、舊金山圖書館也收藏有相當數量的歷史文獻。此外,美國的大學圖書館也是重要的歷史文獻收藏機構。著名的哈佛大學圖書館收藏有1500萬冊圖書、550萬卷微縮膠卷、650萬份手稿以及500萬份照片、地圖和錄音帶等研究資料;美國的工商企業、報社、廣告公司、出版社、醫院和各協會的專門圖書館也收藏有一定數量的歷史文獻,這類圖書館館藏專業性較強,通常只收藏某一專業領域的文獻,主要為本機構的專業人員服務。

美國國會圖書館豐富的館藏主要來源于版權登記。美國的呈繳本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790年的《著作權法》,該法規定所有擁有著作權的書刊資料均要送繳國務院。[2 ]1864年該法修正,增加了“著作人應將書刊繳送史密索尼恩研究院和國會圖書館”的條款。1897年,美國國會圖書館下設版權局專門負責此項工作,僅1999財政年度就接受了594,501件登記。2001年美國的版權擁有者正式繳送的電子出版物大約有25000件。個人捐贈也是國會圖書館藏書的主要來源。自1800年成立以來國會圖書館就不斷接受大量贈品,有些是獨一無二的收藏――包括手稿、圖書、電影、錄音、照片、版畫、地圖和樂譜等各種形式。[3 ]此外,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藏書有一半是英語以外的語言,有470種語言的出版物。中文藏書60萬冊,并以每年1萬冊的速度增長。中文古籍中有大批珍品,僅明版地方志就有4000多部,1644年前出版的善本書也有5.6萬冊,其中不乏“海外孤本”,是國外收藏中文書最多的圖書館。[4 ]

2 美國的歷史文獻保護概況

2.1 科學的保護理念

美國的保護在線(Conservation Online)將“保護”定義為“在處理和儲存過程中運用化學和物理手段,以確保書籍、手稿記錄和其它文獻的長久保存”。[5 ]這里特指技術層面的保護。在美國,歷史文獻的保護不僅僅局限于技術層面,文獻保護是一項工程化管理項目,包括項目的調研、經費的申請、技術力量的組織、實施、檢查評估到成果的推廣等各個方面,保護工作的涉及面相當廣,從庫房建筑的設計、有害生物防治、縮微復制或數字化、古籍裝具制作到文獻保護制度、政策、計劃和突發性災難預案的制定以及人員的培訓無所不包。在以傳統文獻保護理念,強調庫房保護與管理的基礎上,全方位地延伸保護的觸角,拓展保護的工作視野。美國將文獻保護技術職業理解為專注于保管文化遺產的職業。保護活動是在研究和教育的支撐下,對文化遺產進行檢查、登記、處理和預防等活動,其中強調的保護管理。

美國人認為酸是導致紙張老化的最主要的原因,要想延長紙張的壽命,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在保護的具體工作方面,美國任何一家保護部門都會有大型或小型的去酸設備,去酸是保護工作的主要任務 。堿性紙張和以堿性紙板為材料的裝具在文獻部門廣泛使用。除了去酸他們不主張在紙張原件上進行任何操作,紙張封套技術、書本裝訂工作普及推廣。此外,由于庫房溫度濕度控制較好,所以,幾乎沒有圖書館或檔案館使用防蟲或防霉藥物,從而也保證了庫房的空氣質量。隨著新型載體的出現及信息技術的發展,美國的文獻保護工作隨之調整,逐漸細化,如有專門的縮微膠片復制部、移動影像保護部、數字信息保護部等,這種劃分基本依據文獻載體的不同而進行,同時調整了保護內容和保護方法。

2.2 完善的保護體系

美國公共圖書館實行的是典型的分權、分散和多元化的管理體制,這是建立在相對完善的立法基礎之上的。全國范圍內沒有一個主管全國圖書館工作的政府行政領導機關,但也并非沒有宏觀控制。1970年設立的“國家圖書館和信息科學委員會”是聯邦政府常設的獨立機構,主要職責是向總統和國會提供有關國家政策實施的建議報告。[6 ]該委員會職能于2008年初歸并于美國博物館暨圖書館服務機構(IMLS),該機構是依據1996年《博物館和圖書館服務法案》而設立的聯邦政府的一個獨立機構,全美的圖書館和博物館來自聯邦政府的資金主要由該機構提供,它在全國范圍內協調與各州和地方機構的合作以促進圖書館和博物館的發展。IMLS在美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以經濟援助的形式推動三方合作,加快了美國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合作的步伐。設置在全美人文科學基金(NEH)下的IMLS在Library Grant中設置了Library-Museum Collaboration,全力支持圖書館、博物館之間的合作項目。項目內容多是同一地區內圖書館與博物館的合作,館藏主題相同的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的合作,還包括跨州機構合作構筑數字收藏的項目。由此可見美國的文獻保護工作不局限于某一個部門,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之間的合作相當密切。美國的檔案館、圖書館和博物館每年都會聯合舉行一次保護技術經驗交流會。

2.3 合理的投入機制

在美國的公共圖書館經費中,地方政府、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的投入分別占78%、13%和1%(在美國,州政府不屬于地方政府,所以其對地方圖書館的投入也主要以項目經費方式投入),其他經費(如捐贈、罰款、有償服務的收入)占9% (合計大于100%是因四舍五入處理的原因)。[7 ]美國聯邦政府對文化項目的投入主要通過國家藝術基金會、國家人文基金會和國家博物館圖書館研究所這三個機構來撥款,其中的國家博物館圖書館研究所(IMLS)專門負責對博物館、圖書館的項目資助。除政府投入以外,在美國還有很多專門針對文化藝術行業的基金會為歷史文獻等藝術品的保護提供資金捐助。美國支持文化遺產保護的公共財政制度側重于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和吸引更多的私人和地方的支持”。[8]如1965年,設立美國藝術財團,該財團資金主要來自民間捐助。1976年,為了指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及提供財政資助,成立了“保護歷史文物基金會”。此外,比較著名的還有蓋蒂基金會,它行使蓋蒂信托慈善的使命,通過這種戰略性的捐款或者是項目,推動跨學科的合作,實現對歷史文獻等文物的保護。蓋蒂資金最初是保羅蓋蒂在1976年去世的時候通過捐款來建立的,蓋蒂把他個人的財富全部捐獻給了蓋蒂的信托,以便在全球推廣對視覺藝術方面知識的傳播。[9 ]美國聯邦政府通過設定不同的抵扣、抵減額度,對歷史文獻在內的文化遺產保護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充分調動了社會各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起到了很好的政策導向作用。

2.4 完備的法律保障

美國分別于1906年和1966年公布了《國家文物保護法案》和《國家歷史保護法案》,就憑這兩套法案,對歷史留下的遺跡、遺址、場館、各類主題建筑及文化娛樂表演、象征性紀念碑、藝術成果、手工制品等進行依法保護。[10 ]在美國已經形成完整的包括歷史文獻在內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框架,其中給保護對象提供資金保障是法律、法規的重要內容之一。資金保障的內容往往不僅包括資金投入的對象,還明確提供資金的機構,甚至還涉及具體的金額與比例等。法律文件內容的可操作性很強,在明確對象和范圍基礎上,對保護的方法與手段給予原則性的限定,而對保護管理的程序,國家、地方及民間團體的各自職責與相互關系,保護資金的來源等規定更為詳盡與嚴格,同時又給予具體的保護做法以一定的靈活性,這使法律法規兼具操作性強與適應性強的雙重特點。如美國《國家藝術及人文事業基金法》就規定國家藝術人文基金會每年拿出占年總基金額35%的資金投入文化藝術的保護與發展工作,并采用“杠桿方式”,用政府補貼帶動其他渠道資助。

2.5 全面的培訓體系

美國關于保護方面的教育培訓主要有三種形式:大學開設的正規教育、圖書館專業協會提供的繼續教育和圖書館舉辦的崗位培訓。美國的大學正規教育一般在歷史系、圖書館系或情報學院設立文獻保護與修復專業課程,大多可以提供博士、碩士、雙碩士等級別的學位教育。一些大學還提供高級專業資格證書進修過程,可以為有工作經驗的文獻保護與修復從業人員提供專業培訓并頒發證書。課程的內容設置貫徹“預防性保護重于補救性保護”的理念,課程設計全面涵蓋保護與修復的各個方面,理論聯系實際,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實踐課所占的比例與理論課不相上下,甚至略高。學生有很多機會去圖書館、檔案館參觀實習,或是開展專題研究。一些理論課程也往往通過課堂實驗、模擬表演、自由討論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領會和消化理論原理。以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信息學院的“檔案與保存”專業為例,其文獻保護與修復相關課程除保護概論、記錄資料的保存與保管、保護項目管理、電子記錄永久保存若干問題、音頻資料保護與載錄格式轉換等理論課外,還開設有圖書實驗室、高級修復處理、紙張實驗室等實踐課程。[11 ]

美國繼續教育的培訓對象從受過正規文獻保護教育的畢業生、尚未接受專業培訓的從業人員,到對文獻保護感興趣的非專業人士無所不包。崗位培訓的目的是使剛進入圖書館的新手接受根據本館實際情況而設計的培訓方案。繼續教育與崗位培訓在美國相當普遍,美國圖書館協會不定期會舉辦文獻保護與修復方面的專業培訓,同時召開一些學術會議,讓繼續專業教育更具有明確的規章與典范。此外,美國在圖書、檔案、文物、博物等領域的高等教育融合非常普遍。雖然各領域有各自不同的保護對象、管理特點和要求,但從保護角度加以考察,他們的共性是突出和明顯的。研究方法的相似性、學科理論的融合性和交叉性、技術實踐的通用性、學科性質的一致性決定整合它們具有可能性。

3 美國的文獻保護工作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3.1 加強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系統之間的交流合作

在全球范圍內,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之間開展更加廣泛合作的趨勢愈加明顯。美國圖書館界于2003年全力修改了1996年制定的博物館圖書館服務法(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Act,MLSA),成功地構筑起了博物館與圖書館間繼續合作的關系。MLSA的制定,不僅明確了圖書館與博物館是促進教育的機構,需要相互協作的定位,而且在MLSA2003年的服務法中,還明確指出它們是共同承擔“適應高度信息化和縮小信息差距的共同課題”的機構,賦予了兩者合作的絕好機會。但是目前我國的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還相對獨立,處在各自為政的局面,在各項業務方面開展的合作與交流還不是很多。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是收藏我國歷史文獻的主要部門,它們有許多共同點與互補點,這是合作的基礎與動力。我國的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系統應嘗試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模式,如項目合作、文獻保護研討會以及人員培訓等。特別是當今館藏資料的電子化已成為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共同面臨的課題時,更產生了跨越圖書館資料、博物館資料、檔案館資料等不同信息共享化的機會。

3.2 擴大保護經費來源

美國注重通過制定稅收優惠政策發揮民間的力量來保護文化遺產,如美國的社團組織可獲得政府的撥款資助,并享受一定程度的稅收優惠。美國聯邦稅法明文規定對非營利性文化團體和機構免征所得稅,并減免資助者的稅額。文獻保護屬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是政府行為,政府是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責任者,因此,國家要加大文獻保護資金的投入,嘗試建立多渠道的資金籌措方式,除注重加強直接公共財政支持外,還應拓寬間接公共財政支持方式。通過設立基金會,吸引國際保護資金投入,財稅政策引導提高文化遺產經營單位自營收入,政府投入帶動社會資金投入等方式來加大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支持。

3.3 普及文化遺產教育,提高民眾保護意識

美國政府把文化遺產納入中小學教育的重要課堂,當書中涉及到文化遺產內容時,就組織學生到相應的文博館和遺產地去進行現場教學,有教師講解,老兵講解或遺產地人民講解。他們的遺產教育不是單一參觀而完全是一堂課,這種現場教學與我國學生進入遺產場所只僅僅為一種參觀是完全不同性質的。這種開放性教育方式成為美國文化遺產保護舉措的一大看點。我國政府也應加大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普及歷史文化遺產知識、遺產保護的知識和理念,樹立全民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提高公眾參與廣泛度。鼓勵各級各類學校將文化遺產教育列入教學計劃,設置相關課程,普及遺產知識,提高民眾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

美國對于歷史文獻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以“公益性理念”為支撐,并以此確定文獻保護使命,建立與其使命相應的資金機制、管理機制、監督機制,建立能夠理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門管理機構和民間組織之間關系的有效模式。自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起來,黨和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大我國珍貴古籍的保護工作,古籍的保管和保存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古籍保護的意識也日漸深入人心。但在現階段,我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在文獻保護的資金、技術與設備,甚至觀念上明顯存在距離。我國的古籍保護工作應立足現實,借鑒美國在文獻保護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加強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從而推動我國古籍保護事業的發展,更好地傳承中華文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顧.美國圖書館事業概況[J].北京圖書館館刊,1999,(3):125-130.

[2]任大山.中外呈繳本制度及思考[J].圖書建設,2007,(6):64-66.

[3][EB/OL].[2011-03-15].loc.gov/preserv/.

[4]王茹.中國古籍在美國的流散與分布[J].圖書情報工作,2010,54(7):18-25.

[5]LIBARARY OF CONGRESS.PRESERVATION DIRECTORATE[EB/OL].[2011-03-20]/bytopic/education/.

[6]宮占鳳.美國圖書館管理模式研究[J].情報雜志,2002,(8):81-83.

[7]蔣永福,王清遠.西方國家公共圖書館治理的特點――以西方國家的文化管理體制特點為背景的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0,54(13):27-33.

[8]沈海虹.美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的稅費激勵政策[J].建筑學報,2006,(6):17-20.

[9]About the Getty Foundation[EB/OL].[2011-03-18].getty.edu/foundation/about/.

[10]顧軍,苑利.美國文化及自然遺產保護的歷史與經驗[J].西北民族研究,2005,46(3):167-176.

第3篇

[關鍵詞]紡織品文物;材料屬性;保護修復技術

[中圖分類號]G2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14-0116-03

我國早在公元前3世紀便以絲綢古國聞名于世,但是我國對紡織品文物的考古及保護修復工作卻是由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開啟的。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紡織考古收藏、科研、保護修復等工作都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1991年以來,平均每年十大考古發現中都有一項以上為紡織品的出土,我國也成立了第一家以紡織品文物的科技考古和保護修復為目的的專門機構──中國紡織品鑒定保護中心。之后又有很多從事紡織品文物的科研及保護修復實驗室成立,如2001年,隨著法門寺地宮出土紡織品的保護工作的開展,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德國美茵茲羅馬─日耳曼中央博物館一起成立了紡織品保護實驗室。

歐洲的紡織品文物保護強國包括英國、瑞士、法國、德國、意大利等,美洲主要包括美國、加拿大和少數南美國家。國外的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特點主要是重視預防性保護、謹慎科學地對待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方案的制定和保護修復方法的選擇,并且也會對與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研究相關的社會、文化、宗教、種族等因素進行探討,充分利用積極因素,減少不利因素的影響,促進工作探索。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印染、刺繡的國家,絲綢更是我國古老文化的象征。但是這些文物由于材料屬性使其保存困難且易受損壞,加之氣候、環境等外部因素,許多出土的珍貴織物由于無法保護和保護不當而毀損。因此研究保護修、復紡織品文物的方法對妥善保護我國豐富的紡織品文物資源、更好地研究我國的紡織和絲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 紡織品文物的材料屬性

紡織品文物主要有絲織品、毛織品、棉制品和麻織品。在距今500年前后的史前時代出現的絲綢曙光,發達于商周時代。西漢時期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可以說,絲綢之路的開辟大大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宗教、語言的交流,對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文化傳播、物種引進,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創造人類新文明,均做出了重大貢獻,而絲織品則是當時開啟通往世界大門的鑰匙。絲織品由蠶絲加工而成,蠶絲是一種天然蛋白質纖維,是由蠶體內絹絲腺分泌出的絲液凝固而成,主要含有絲素、絲膠及少量其他物質。絲素、絲膠蛋白質中的主要氨基酸為甘氨酸、丙氨酸、絲氨酸和酪氨酸等。因此,絲織品易損、易氧化、易在水解作用下發生變質,這對絲織品的保存時間及質量有嚴重影響。在現存文物中,發現最多的紡織品文物就是絲織品,并且有很多文字、圖像等均記載于絲帛之上,所以對絲織品文物的保護、修復技術進行研究可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為科技考古所用。

古代毛織品的原料主要有羊毛、兔毛、牦牛毛、駱駝毛,毛纖維的主要成分是天然蛋白質。我國發現最早的毛織品文物是1980年4月新疆考古研究所在古代絲綢之路的羅布淖爾孔雀河古遺址發現的粗毛織品。1978年秋,在新疆哈密地區五堡遺址有精美的毛織品出土。這說明當時哈密地區的毛紡織染技術已有很高水平。

最早傳入我國的棉花是原產非洲的草棉和印度木棉。非洲草棉產量低,纖維品質較差,種植面不廣,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僅限于新疆。印度木棉傳入我國的時間要晚一些,它結核多,產量高,棉花的纖維一般長1寸左右。中國發現的棉制品文物有:1959年在新疆民豐東漢遺址出土的棉織品有藍白印花棉布、白布褲和手帕等殘片,1964年吐魯番晉墓出土的一個布俑以及1959年在巴楚脫庫孜沙來晚唐遺址出土細密的棉布等。

我國古代人民最早使用的紡織品就是麻繩與麻布。新石器時代遺址、 商墓、西周墓、戰國楚墓等都出土有麻布,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苘麻的雙股麻線和三股草繩、河北省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出土兩塊大麻布殘片、陜西寶雞西周墓里出土有平紋麻布等。這些文物說明當時已經有繞線框、斜織機等較先進的織具。

無論是植物纖維還是動物纖維的紡織品都有一定的吸濕性,并且具有一定的蛋白含量,所以非常適宜微生物的生長,也就很容易導致紡織品發霉腐爛,但是每種紡織品材料上生長繁殖的微生物又不盡相同。因此,紡織品文物的材質屬性的判斷對保護和修復非常重要。

二、 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技術研究

國外在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技術上有著豐富的沉淀,雖然受體制、人力、資金的限制,但是得益于他們對保護修復實用技術的開發、交流和推廣的重視,不時有大的文物保護技術突破或科技創新。而國內現在的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技術與國外同領域相比,由于發展歷史較短,總體水平仍然比較低。主要體現在:專職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專業人員數量有限;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專業教育培訓體系落后;絕大多數紡織品文物保存環境差,保存設備和材料落后;專業保護修復實驗室和科研機構數量少等。因此,總體來說,國外的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水平要高于國內。

紡織品文物的保護修復技術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針對具體文物進行具體處理的技術,另一類是可以標準化的規范性技術。前者主要包括考古處理、清洗、加固各環節中的技術,而后者主要是在文物進入博物館后的修復、保存等技術。

(一)揭取技術

紡織品通常由植物纖維(棉制品和麻織品)或動物纖維(絲綢和毛織品)組成,植物纖維中的纖維素易發生水解,動物纖維中的蛋白質易發生酶解和降解。當其從埋藏環境中發掘時會加快氧化反應,使有機纖維炭化;紫外線會使紡織品中的絲纖維氧化降解,使之斷裂、褪色;高溫則會使織物發生霉變。而且地下的環境通常濕度大、缺氧,可能會使紡織品水解,不堪提取。因此,當出土文物中有紡織品文物時,最好先整體移到避光的室內,再進行揭取等操作。

李玲、張曉梅等人對古代絲綢的老化和保護做了研究,劉秋香、吳順清等人應用掃描電子顯微鏡、熱分析、紅外光譜分析、X射線衍射等現代儀器分析方法對古代絲織品的降解特征進行了系統分析。分析表明,絲織品經過長時間的地下環境的影響,其質地不再致密均勻,絲蛋白的構象發生了變化,鈦鍵、碳鍵斷裂,結晶度變小,熱穩定性變差等,使古代絲織品失去了原有的強度和手感。因此紡織品揭取要掌握好揭取時的干濕程度。如果含水率過高,織物會呈爛泥狀;如果紡織品濕度過低,纖維無彈性,不耐折、壓。這時揭取,也會造成織物斷裂,甚至成粉末狀。在揭取出土織物時一定要掌握好干濕度,將織物用卷曲的方法,進行揭取。其總的原則就是通過溫濕度的改變逐步使織物之間的粘連強度改變,進而進行揭取。

(二)回潮技術

回潮法對于撫平褶皺、展開折疊、剝離粘連、去除印痕及校正扭曲變形等操作有很好的輔助效果。回潮法指通過間接或直接的方法,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以可覺察的濕氣而非潮濕或飽和濕氣為物態來增加紡織品纖維的含水量的技術操作。在回潮操作之前,應考慮紡織品的濕度敏感性、回潮中的發霉及外觀變化等問題;在選擇回潮方法時需考慮文物大小、結構、纖維強度及回潮時間等因素。

回潮的基本方法可以分為密閉式和敞開式兩種模式,簡易帳篷式回潮法是最簡便的密閉式回潮方法,主要的加濕手段有容器水揮發法、飽和鹽溶液法、硅膠法、水含體釋放法和超聲波加濕器法。密閉式回潮還有濕度自動控制回潮箱回潮、低壓吸力操作臺回潮和半透膜回潮。開放式回潮方法主要有房間環境控制法、冷膏狀含水體法、蒸汽法、加濕器法和化學試劑法等。

(二)加固技術

加固是近年來紡織品文物保護研究取得成果的一個方面,主要用于粘附在器物之上的紡織品。首先要去掉織物表面的泥土和雜質,用絲網貼在采樣的織物上以防止散落。起初是利用稀疏的錦綸絲網,下面填以棉花或絲棉。例如,在保護修復一件1821年產的彩繪鍍金旗子時,將絲綢縐紗染成旗子顏色,在縐紗表面涂上粘合劑,并加熱粘合在旗子上,使脆弱且已斷裂成許多塊的旗子平展完整地展示出來,效果良好。后來由湖北省的文物保護人員改進為用微生物法來加固脆弱絲織品,主要原理是利用乳桿菌分解絲綢角質化的物質為糖類和有機酸,并將這些代謝物用醋酸桿菌轉化為纖維素,從而達到加固無強度絲綢的目的。稍后,中國絲綢博物館和浙江理工大學開始嘗試用絲蛋白來加固脆弱絲織品。

(四)清洗技術

國外有的專家就紡織品文物表面的有些污漬該不該洗掉以及洗掉的利弊進行了討論,有的對紡織品文物該不該用不可逆的濕洗操作發出了質疑。但是,不清洗就可能使該文物繼續遭受泥土等所帶來的病害隱患,對文物的長期保存不利,因此清洗處理過程是保存文物原真信息或者保護文物本體材質的選擇過程。一般情況下本著布蘭迪的最小干預性修復原則進行判斷,對文物施加的技術手段越少,干預越少,文物保留的信息越多,為后人留的空間就越大。

在紡織品文物保護初期,由于條件所限和認知不足,對清洗文物的水質因素沒有進行考慮。隨著文物保護技術的發展,多種經過不同處理的水曾被用于紡織品文物的保護,用水的質量和要求逐步提高。路智勇等人對這些用水的水質進行研究分析發現,普通自來水含有雜質和重金屬鹽,若用于紡織品文物的濕洗或回潮操作,不但會影響表面活性劑的清洗效果,還會帶入新的污染,并可能對紡織品纖維的水解、織物染色的穩定性和老化產生影響;軟化水的水質并不高,并且其中存在大量鈉離子,對某些染色紡織品文物是非常有害的;純凈水較高的電導率標準、含有機物及偏酸性,礦泉水含有多種金屬陽離子的特點決定了它們不宜在紡織品文物保護中應用;純度較高的蒸餾水基本適宜在紡織品文物保護中應用,但它的溶解力很強,使用時需要進行判斷;使用去離子水時也需要考慮紡織品文物及其附屬材質的老化程度和保存狀況。

(五)針線法技術

對紡織品文物進行修復常用針線法技術,縫線的材質、染色、強度和粗細,縫針的材質、粗細、彎曲形狀,縫線在文物殘破區的應用針法、分布區域和密度選擇,以及對不同類型織物服飾所應采取的針線處理方法都是針線法技術的考慮范圍。簡言之,針線法修復就要對其修復材料和修復工藝進行選擇。總的來說,修復材料及修復工藝的選擇應與紡織品文物的材料和制作工藝盡可能的相同或相似,但修復后效果也應有所區別,以體現布蘭迪修復理論中的可辨識性修復原則。

(六)染色技術

染色技術是紡織品保護修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將優質的絲綢、棉、麻等紡織材料或縫線經過恰當的預處理及染色后,用于文物背襯托護、表面覆護,或用作展覽背景及包裝材料等操作是紡織品文物保護常用的方法。國外對紡織品文物的染色非常重視。美國紡織化學與色彩學研究組織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對紡織品實驗室分析方法進行了總結。1994年,瑞典學者對古代織物上使用的紅色染料進行了系統的分類和研究。2004年,瑞士阿貝格基金會博物館發表了關于古代織物染料的科學分析方法、染料化學組成、來源與分類的研究結果。國內由于缺乏對紡織品保護修復過程中染色技術的認知和重視,沒有相關的修復染色實驗室,也缺少對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在染料選擇、織物材料選擇及預處理方面的認知,在文物染色上的使用成果不是很讓人滿意。

紡織品文物保護實驗室染色過程通常包括對紡織品的預處理、具體的染色過程、染后清洗和整理。染色技術在染料、添加劑及染色工藝的選擇都應該以不會對文物帶入新的有害物質,有好的色牢度及耐老化性為前提。紡織品的染色預處理是用來降低現代紡織工業使用的添加劑對織物的老化速度的。我國古代紡織品的著色劑分為植物染料和礦物顏料兩大類,而相應的染料施色方法稱為“草染”和“石染”,“草染”是利用染料分子與織物纖維之間通過化學鍵結合而染色,而“石染”則要借助粘合劑使顏料與織物結合。染色的方法主要包括:染液煮染法、染液浸染法和染液蒸染法,其中煮染法的操作最為簡單。

(七)除霉技術

紡織品的纖維原料主要成分纖維素和蛋白質,它們是微生物的理想營養源,因此防腐防霉是保護文物的重要方面。要控制紡織品文物保管庫的濕度、溫度,以防止織物腐爛與霉變。對出現腐爛霉變的紡織品文物,應該根據紡織品文物性質及害蟲的生命特征進行處理。紡織品文物常用的防腐殺菌方法主要有物理及化學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有冷凍法、去氧充氮法、微波法,化學方法主要有熏蒸發。

三、 結語

加強紡織品文物的保護修復研究工作是當前紡織品文物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應加強紡織品保護修復技術的研究、交流、總結,培養專業人才。這樣,我國的紡織品保護修復研究工作才能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路智勇. 國外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與研究現狀[J].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0,(3).

[2]劉秋香,吳順清,趙宇等. 古代(戰國)絲織品的降解特征初探[J].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3).

[3]路智勇,惠任. 紡織品文物回潮方法[J].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3).

[4]戚軍超,胡繼芳等. 意大利文物保護修復方法在承德皇家絲織品文物中的應用[J].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9,(3).

第4篇

今年以來,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建設開放繁榮秀美幸福新吉安的總目標,按照“堅持發展、加強管理、提升形象”的總要求,努力做好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績。現將今年工作總結和明年的工作計劃報告如下:

一、今年以來工作情況

(一)各項目標任務完成情況

我局努力推動公路建設、管理、養護等中心工作協調發展,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

1、我局今年公路新開工和續建項目共10個,其中計劃開工項目6個,目前6個項目已正式開工;力爭開工項目1個,目前正在抓緊做前期工作,力爭春節前開工;續建項目3個,已全部達到進度要求,建設里程85.7公里。全年完成建設里程88.72公里,共完成投資額7.6億元。

2、二級公路新增*公里,較去年增長4.8個百分點。

3、今年計劃實施路面大中修項目總計里程__公里,實際完成路面養護大中修工程142.187公里,完成投資1.24億元,完成省局下達計劃的107.3%,完成公路預防性養護21.84公里,完成投資387.4萬元。

4、年平均優良路率82%,其中國省干線公路優良路率89.4%。

5、加強了安全生產監管,安全生產四項指標均為“零”。

6、未出現違反廉政、超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等事故。

(二) 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1、爭資立項成效顯著

今年,我局積極抓好爭資立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向上爭取中央車購稅項目7個,大中修項目16個,共計23個,建設里程327.05公里,總投資__億元,爭取上級補助資金6.946億元,其中中央車購稅補助資金4.97億元,國家發改委補助資金1.2億元,爭取大中修資金7764萬元,地方需自籌資金__億元。省公路局批復__年工可項目6個,建設里程69.06公里,建設總投資11.03億元,擬申請中央車購稅投資1.48億元,地方需自籌資金9.55億元。其中公路升級改造項目4個,建設里程52.86公里,建設投資10.64億元,路面重建項目2個,建設里程16.2公里,建設投資0.39億元。

2、攻堅克難推進項目

我局狠抓公路新開工和續建項目,加強工程項目建設管理力度, 想方設法克服困難,扎實推進項目建設。

(1)扎實推進續建項目。續建項目共有3個,具體如下:省道*至戴坊公路改建工程,路線全長28.4公里,按二級公路標準建設,總投資0.992億元,上級補助資金0.426億元,目前已完工;省道315峽江至萬福公路蓮花形至萬福段改建工程,路線全長18.2公里,按二級公路標準建設,總投資0.4678億元,上級補助資金0.273億元,目前已完工;青東公路二期江口至新圩段建設項目,全長39.1公里,總投資1.6億元。目前已完成路基土石方、橋涵工程、墊層,水穩層完成50%。預計春節前實現主體工程全面完工。

(2)狠抓開工項目。今年開工項目共有6個,具體如下:

*國道吉安中心城區改道暨永和連心大橋工程項目,該項目是省、市重點項目,項目路線全長約25.04公里,建設總投資約9.36億元。目前,該項目完成路基土石方工程完成75%,永和連心大橋樁基完成80%,完成橋墩承臺60%。預計春節前可完成路基工程、永和連心大橋完成橋墩建設,完成投資4億元;

*國道螺溪至永陽、茅坪至浬田改建工程,路線全長28.2公里,總投資1.72億元,于今年6月開工;

*省道遂川橫店至高坪段公路改建工程項目,全長*公里,總投資*億元,于今年*月開工;

大廣高速公路遂川連接線工程,全長17.95公里,于今年5月開工,預計春節前墊層通車;

永新宜拿線仰山至石橋段公路改建工程項目,全長3.53公里,于今年7月開工,預計*年9月完工;

安福X579章莊至嚴田段公路改建工程項目,全長17.45公里,總投資*萬元,于今年11月開工,預計*年5月完工。

(3)力爭開工項目。力爭開工項目1個:省道223石鎮線古縣至江口段公路改建工程項目,全長62.15公里,總投資3.5億元,力爭春節前開工。

(4)加強項目建設管理力度。按相關制度和程序做好工程項目施工招投標工作,組織對項目的施工圖進行評審,規范工程質量體系建設,嚴把工序質量檢驗關。根據《吉安市公路局工程建設月度考核辦法》,對項目的工程質量、工程進度、監理施工單位履約情況和財務管理等進行檢查、考核,并針對不足之處提出了整改意見及處罰措施。按照市治工辦的部署開展了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通過建立網上信息公開平臺監督工程建設。

3、加強管理提升形象

在主攻項目的同時,我局切實抓好其他各項管理工作,積極推動管理規范化建設,努力提升形象,取得了明顯成效。

(1)穩步提升養護管理水平

一是開展“抓路容、保路況、促管理”勞動競賽活動。成立了競賽活動領導機構,確保高位推動競賽活動。競賽活動以“比路況、比管理、比干勁”為主要內容。7月12日在*召開了科學養護工作現場會。10月*日,在某縣召開了“抓路容、保路況、促管理”現場會,掀起了勞動競賽活動的。競賽活動進一步提升養護管理水平,促進公路路況明顯提升。

二是切實抓好水毀保通和災害防治工作。今年以來雨季長,雨水多,我局管養的公路遭受極為嚴重的水毀,發生塌方118處,多數路段路基路面損壞、路樹折斷,水毀造成經濟損失約4.14億元。我局積極主動進行搶修,確保公路安全暢通。水毀搶修投入資金7071萬元,共清理坍塌土石方29.62萬立方米,修復防護工程1.64萬立方米。完成了國道*、永睦線災害防治工程6.525公里,完成投資1707 萬元。

三是積極做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完善105國道、319國道、*新戴線、省道315峽萬線、省道223石鎮線、縣道848長拿線安保工程,共計192.5公里,完成投資2754萬元。組織實施了橋梁安全隱患的排查治理,加強對危橋的定期監測,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保障橋梁通行安全。完成危橋改造7座,完成投資1071.16萬元,超額完成了省局下達的計劃任務,其中投入544萬元對恩江大橋進行了危橋改造。加強橋梁養護,對二類以下技術狀況橋梁進行預防性養護,采取限載、限行和安全防范措施,延長使用壽命,努力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我局向市政府建議對井岡山大橋進行交通管制,全天候實行限高、限載、限速,嚴禁貨車通行,確保橋梁安全。

四是積極抓好公路綠化工作。今年共投資*萬元栽種常青樹*株,濕地松__株,灌木23181株。

(2)著力強化公路路政管理

一是加大路政執法工作力度。堅持依法行政,規范執法行為。加大路政巡查,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匯報、及時處理。開展了路域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印發了《吉安市公路局普通國省干線公路路域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重點整治公路沿線擺攤設點,占道經營,違章搭建,亂堆亂放等行為。共清理占路堆積物403處2582m3,查處違法建筑15處341m2,拆除非公路標志160塊,清理擺攤設點12處,審批行政許可項目78件,查處損路賠償案件161起,收取路損賠(補)費119.56萬元。開展了貨車不規范裝載專項整治行動,對安福、吉水、遂川等地的部分干線公路上的貨運車輛不規范裝載進行專項整治,查處貨運車輛拋灑、污染公路的行為,糾正不規范裝載,切實保障公路安全與暢通。共查處、糾正貨車不規范裝載443輛,罰款18.3萬元。

二是加大公路治超工作力度。按照依法嚴管、規范行為、標本兼治、科學治超的方針,加強與各部門密切配合,齊抓共管,不斷完善路面執法治超協作機制,查處車輛超限超載。做到從攔車檢查、稱重、卸載到處罰各個環節嚴格依法合規。共檢查貨運車輛17370臺次,查處1053臺次,打擊“非法改裝”車輛82臺次,轉運貨物4976噸,卸載貨物850噸,共處罰款206萬元。通過治理,車輛嚴重超限超載的行為得到初步遏制。公路得到有效的保護。積極做好八都治超站的建設工作,今年將完成主體工程。

三是強化路政執法隊伍建設。深入開展公路路政大練兵大比武活動,榮獲省交通運輸廳和省公路局“全省路政大練兵大比武”隊列操競賽二等獎和業務技能競賽三等獎。召開會議部署迎接國家干線公路網監測檢查工作。對現有路政執法人員進行梳理,要求所有執法人員重新上報,重新審批。組織路政執法人員50人次參加省局、市政府法制辦舉辦的《行政強制法》培訓班,每周組織不少于半天的集中學習,通過組織培訓和自主學習,增強了路政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了執法水平。

(3)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和機務管理

今年,我局進一步重視安全生產和機務管理,安全生產四項指標均為“零”,安全生產總體形勢平穩。

一是加大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力度。重點加大了對公路施工現場的安全生產監管力度。對公路在建項目進行了全面排查,保障安全設施投入,落實安全技術措施,嚴格施工操作規程,做好施工交通疏導,加強工程施工檢測,嚴密防范坍塌、車輛傷害、爆破、高處墜落等事故發生。加強安全生產督查和經常性巡查,有力保證了公路施工安全。

二是加大公路安全宣傳力度。開展了多形式、多渠道公路安全宣傳活動,宣傳《公路安全保護條例》、《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共懸掛宣傳橫幅10余條、張貼宣傳標語23條,發放宣傳資料20__余份。以安全員、一線施工作業人員、農民工為重點,全面加強安全生產教育與培訓。5月8日和*月12、13日,我局分別舉辦了安全生產知識培訓班,并下發了安全知識學習資料。6月份,我局集中開展了安全生產知識競賽和“安全生產月”活動,廣大干部職工積極參與,反響熱烈。

三是扎實做好了雨季汛期公路安全工作。在汛期,我局組織督查組對市養公路和危橋險路進行檢查,重點對易發生泥石流、塌方、落石等危險路段和橋涵邊坡進行密切監控, 6月下旬實行24小時防汛抗洪值班和報告制度,密切關注天氣變化,保證信息暢通,確保及時發現和排除災情險情。

四是積極開展機務考核,嚴格執行設備管理制度,完善設備臺賬及技術檔案,與各分局都簽訂了責任狀,全年筑養路機械完好率97.4%,運輸車輛完好率95.2%,年檢合格率84.6%。

(4)積極推進規范化管理

(1)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切實抓好制度的貫徹執行。出臺了《__市公路局日常養護工作暫行管理辦法》(試行)和《__市公路局路面大中修工程質量暫行管理辦法》(試行),經過嚴格的貫徹實施,有效地提升了養護管理和路面大中修工程管理的規范化水平。

(2)抓好社會管理綜合治理。認真做好日常綜治工作,夯實綜治工作基礎,強化綜治工作宣傳力度,綜治宣傳上稿100余篇,未出現違反廉政、超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等事故,努力確保了公路行業的穩定與和諧發展。

(3)妥善做好和建議提案辦理工作。我局嚴格按照相應的程序,認真負責辦理 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共22件,全部圓滿辦結,件和建議提案辦理率100%,實現了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的目標,真正做到順民意,解民憂。

(4)重視文物史料征集工作。通過廣泛深入動員,積極走訪,截止6月底,共征集各種文物史料262件,所征集的文物史料主要以各個時期的生產工具、榮譽、照片為主,其中不乏精品,受到了省公路局的表揚。

(5)切實抓好廉政建設

進一步健全黨風廉政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層層簽訂《黨風廉政建設目標管理責任書》,推進懲防體制建設,加大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力度,強化對權利運行的監督制約。深入開展作風整治、工程領域突出問題治理、治理小金庫和公務用車專項治理等一系列專項治理活動。組織全體干部觀看了《居安思危》等警示片,組織黨員干部到__煤礦博物館、贛州市崇義礦管局等地參觀學習。組織干部職工參加在全省公路系統第二屆“清風杯”羽毛球比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對今年新提拔的24名科級干部進行廉政談話,發放《廉政手冊》,增強廉潔自律意識,提高拒腐防變能力。開展局領導接訪日活動,認真處理好群眾來信來訪,做到件件有著落。今年,我局各級干部職工沒有發生一起違紀違法事件。

(6)大力推進行業文明建設

我局大力弘揚“團結創新、務實奉獻”的江西公路精神,認真落實行業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意見,深入開展“六項創佳”等主題活動,豐富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積極開展“思想大解放、作風大轉變、服務大提升”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強化對外宣傳工作,今年在各類媒體上稿1800多篇,其中市級以上媒體上稿900多篇,營造出和諧發展的公路文化氛圍。我局的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績,創建省級文明單位11個,市級文明單位5個,泰和分局獲得了“全國學習型組織”稱號、黃洋界道班獲得了“全國模范職工之家”稱號。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公路建設債務沉重,缺乏還債的資金來源。截至*年,市本級公路建設累計債務仍高達10多億元。

2、公路建設資金缺口大,缺乏融資渠道和平臺。隨著物價上漲,公路建設成本不斷上升,加上我市公路建設任務艱巨,投資巨大。建設資金十分緊缺,發展壓力巨大。另外,隨著工資和養護材料成本上升,中央燃油稅轉移支付款不夠支付工資,難以保證正常工資和養護資金。

3、公路建設用地量大,用地指標落實難。公路升級改造占地多、爭取用地指標難、申報手續繁,影響公路升級改造項目工期。

4、超限超載嚴重,路產路權維護難。普通公路交通量與日俱增,超限超載車輛比例增加,嚴重影響公路及橋梁使用周期。公路執法外部環境不夠好,路政管理難度大,特別是治理車輛超限超載難度大。

二、__年工作謀劃

(一)總體工作思路

*年,我局將按照“主攻項目、強化管理、促進發展”的思路,團結拼搏,攻堅克難,務實進取,努力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促進全市公路事業大發展,為建設開放繁榮秀美幸福新吉安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主要目標任務

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落實好省、市“十二五”公路規劃以及省政府提出的到“十二五”期未普通國省干線二級及以上公路比例達90%、優良率達85%的目標,制定好公路建設計劃。

1、積極爭資立項

進一步對接國家振興發展中央蘇區的扶持政策。用足用好用活上級政策,加大項目申報工作力度,努力爭取我市更多的項目進入國家、省重點項目規劃和更多的上級資金支持,推動我市公路建設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體如下:

(1)國道*改建工程,路線全長14公里,按一級公路標準修建,估算總投資*億元;

(2)峽江樟吉高速連接線改建工程,路線全長*公里,按一級公路標準修建,估算總投資2.86億元;

(3)省道*永豐漢下至南坑口段公路改建工程,路線全長34.325公里,按二級公路標準修建,估算總投資*億元;

(4) 省道*改建工程,路線全長*公里,按二級公路標準修建,估算總投資2.2億元;

(5)國道*改建工程,路線全長5公里,按一級公路標準修建,估算總投資1億元。

2、推進工程項目建設

(1)新開工工程項目

*年公路新開工項目2個,建設里程80公里,建設總投資6.6億元。具體如下:

省道*石鎮線古縣至江口段公路改建工程項目,全長*公里,總投資3.6億元。

朱北公路南岸村至江子頭段改建工程,全長*公里,總投資3億元。

(2)續建工程項目

續建項目6個,具體目標任務如下:105國道吉安中心城區改道暨永和連心大橋工程項目計劃*年完工;*螺溪至永陽、茅坪至浬田改建工程,路線全長28.2公里,總投資*億元;322省道遂川橫店至高坪段公路改建工程項目,全長49.69公里,總投資1.76億元;大廣高速公路遂川連接線工程,全長17.95公里;永新宜拿線仰山至石橋段公路改建工程項目,全長*公里;安福X579章莊至嚴田段公路改建工程項目計劃*年11月完工。

(3)切實抓好大中修工程

*年,計劃大中修里程100公里,投資1.26億元。

(4)切實抓好公路日常養護和管理

不斷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提升普通干線公路路況水平。

(三)主要工作措施

1、進一步創新我市公路建設模式。借鑒其它地方的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充分調動相關部門對公路建設投資的積極性。嘗試采取合作、合資、BOT等多種方式,爭取社會力量對公路建設的支持,努力破解公路建設資金不足的難題。

2、深化公路部門內部改革。創新管理體制和機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增強全員責任意識,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提高公路行業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

3、按時序進度抓好工程建設。我局將按照工作部署加強跟蹤調度,確保按時間節點實施好各項工程,對重點工程建設任務不折不扣地完成,特別是要打好105國道吉安中心城區改道暨永和連心大橋等重點項目的攻堅戰,同時扎實推進其它工程項目的建設,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