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1:17: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出口貿易情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貿易順差;平衡轉換;人民幣匯率
1.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情況
從2004年起,中國的對外進出口貿易第一次超過了一萬億美元,躍居為世界第三的貿易大國。從這之后,持續上升的外貿出口業務,投資以及消費都成為了拉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動力。進出口貿易不僅為中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得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以及技術進步。在中國對外貿易日益繁榮的同時,國內的貿易順差也在不斷擴大。(見下圖)。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09年的進出口總值比08年下降了13.9%,與此同時,貿易順差也同比下降了30.2%。而在2010年又我過對外貿易總值又獲得了重新的快速增長,進出口總額達到了獎金29727.6億美元,比上一年同比增長了34.7%。
數據來源:根據商務部網站data.mofcom.省略/channel/includes/list.shtml?channel=mysj&visit=A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進出口總額的增長并沒有導致貿易順差的高速增長,貿易順差為1831憶美元,比上一年同比下降了6.4%。從圖中也可以看出,從2009年開始,我國貿易順差在逐漸減小。在2008年順差到達最高點的時候,已經在2009年,2010年,持續呈下降趨勢。2012年商務部舉行例行記者會,發言人沈丹陽稱,從2012年,1,2月份的貿易情況來看,屬于逆差情況,但是逆差額僅僅是41.5億美元。這是因為我國進出口第一季度可能出現進口多,出口少的情況,所以逆差不太可能保持下去。2012年全年依舊可能保持貿易順差,但是順差會逐步減少,占GDP的比重有望進一步下降。金融危機之后,努力實現進出口貿易平衡是我國外貿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總體上來說,對外貿易總體轉向基本平衡的方向發展。
2.中國常年貿易順差的原因分析
在我國參加了WTO之后,對外貿易總額持續高速增長,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長期穩定。但是我國國際收支長期順差也導致了我國外匯的快速增長,造成了為對沖外匯儲備過多而引起的流動性泛濫的現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中國的常年貿易巨額順差呢?
國際產業的分工理論表明某個產業在一個國家發展到成熟期之后,都會發生產業外流。比如說,在20實際70年代開始,美歐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都選擇將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亞洲國家,這也就形成了亞洲的新型工業化國家。同樣,由于我國具有豐富低廉的勞動力,所以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又開始轉向我國。這也是我國出口量快速提升的原因之一。但是經濟發展了,人們的收入增加了,對進口的需求卻沒有同樣高速增加。在我看來,有三個主要原因:
(1)國家政策具有偏向性
在1978年前,我們國家存在著經濟發展緩慢,外匯儲備嚴重不足等問題,為此,千方百計擴大出口,并使之帶動經濟發展是政府任務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采取了很多鼓勵出口的政策,其中有財政政策,信貸政策,傾銷政策,資本政策,組織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開始發展沿海外向型企業。從廣義的角度看,可以將各種出口鼓勵措施分為三個類型。一是直接影響進出口匯率的因素。二是政策不涉及直接影響匯率的變量,但能過間接影響其值。三是政策本身并不對匯率本身產生影響,但能為企業的出口和進口提供便利。比如說,1990年我國取消了直接出口財政補貼,但是逐步在財稅領域建立和完善了負荷國際慣例和市場經濟要求的出口鼓勵政策體系,包括出口退稅,進口關稅以及內外資企業差別所得稅稅率。1994年對于人民幣匯率的并軌改革,還有1998年針對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出口發力以及內需不振的情況,國家及時調整了出口退稅率,同時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勵來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
(2)國內有效需求不足
凱恩斯在《就業、理論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用來解釋是失業和經濟危機。所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需求與總供給相等時的總需求。我國經濟的運行情況證明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貨幣不足。從1998年開始,中央政府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但由于貨幣的增長率相對總是在低位徘徊,對將近600中商品供求關系的調查顯示,在1998―2002年間,供給大于需求的商品年年增加。另外貨幣服務于整個經濟領域內所有的商品交易和流通,任何商品供給增長和物價上漲,都增加對貨幣的需求。
(3)全球過剩流動性的輸入
金融危機的陰影依舊徘徊在世界各地時,2009年11月我國統計局高調宣布09年保八毫無懸念。面對危機,中國實施了一攬子的經濟刺激計劃。其中包括4萬億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以及家電下鄉等,將巨大的國內需求拉動起來。但是隨著中國經濟形勢好轉和世界經濟復蘇現象的出現。中國立馬又面臨了另外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通貨型膨脹特別是輸入型膨脹。面對金融危機,美國光2009年9月向市場投放的基礎貨幣量就達到了1.8萬億美元,英國央行和日本央行也同時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各國都向市場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導致了全球流動性過剩。在這個背景下,美元貶值導致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更加劇了中國的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壓力。
3.人民幣升值和貿易順差
2003年起人民幣開始升值的問題就已經引發了全球的關注。在2005年,我國實行了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匯率改革,由以前的盯住美元,變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進行浮動匯率制度。將美元兌人民幣的交易價格由一美元兌換8.2762元人民幣調整為一美元兌換8.11元人民幣,人民幣升值2%。現在美元已經下降到一美元兌換6.3175人民幣元。從貿易角度分析,我國出口貿易中55%是通過加工貿易的方式進行的,不管是來了加工還是進料加工,其中大部分原材料零部件都是進口于國外市場,作為加工出口國只獲得了很有限的加工費,商品增值比例很少。人民幣升值會使進口材料價格更便宜,企業成本下降,會抵消了大部分人民幣升值給出口帶來的消極影響。
(1)從貿易方式分析
如今經濟全球化,跨國公司日益發展與資源的全球流動導致出口國的產品,有可能大部分零件都是進口的,或是來自最終產品進口國的進口。根據傳統的統計方法的話,加工貿易出口額都會記載出口國的國際收支賬戶上,這不僅掩蓋了出口國的出口規模后的經濟關系,且扭曲了國際貿易中實際的利益關系。因此從貿易方式上來看,人民幣升值不會對貿易手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2)從國際產業轉移的角度
國際產業轉移是發生在國家質檢的產業轉移,是產業由一些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現象。主要是通過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和國際投資來實現的,一般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開始,然后是到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從相對發達的國家或地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與中國貿易順差最大的美國來說,中美之間的產業轉移屬于垂直型的產業轉移方式,根據產品聲明周期理論,美國將本國已經處于標準化階段的制造業以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將生產轉移到具有勞動力比較優勢的中國。國外資企業從本國或地區進口大量機器設備和中間產品,進行加工裝配后再以中國的名義向歐美出口,導致了貿易順差。
從以上分析,匯率并不是導致出口順差的主要原因。
4.我國貿易順差在近幾年有減小的趨勢
(1)從國內需求來看:國內需求顯著高于外需促進進口高速增長
2010年以來,我國進口貿易增長率明顯高于出口增長率,國內需求旺盛,夸大進口效應開始顯現。一方面,我過加大力度建設基礎設施,推進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我國國內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也有力的促進了我國汽車等耐用消費品的進口。另外,發達國家的債務危機使其內需處于緊縮狀態,我國出口面臨的是全球需求緊縮。所以國內需求大于外需是導致貿易順差減小的主要原因。
(2)大宗進口商品價格大幅上漲
2010年,中國主要大宗進口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其中進口鐵砂6.2億噸,進口價平均為每頓128.4美元,上漲了60.6%;大豆上漲了28.8%。在2010年初國際原油價格為70美元/桶左右,目前上升到130美元/桶左右,上升了85.7%左右。大宗商品價格和數量上漲使得進口金額增加。同時CPI上升也提高了出口產品的生產成本。抑制了出口,從而導致了貿易順差的減少。
(3)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日趨嚴重
在2010年全球新啟動的15項貿易保護政策中,針對中國商品的占10項之多。比例高達67%。巴西啟動針對中國產鞋類商品的貿易保護措施,印度、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針對不同中國商品都實行了貿易措施。加拿大和美國對中國商品進行了嚴厲的稅收報復,歐盟對中國的三聚氰胺和優質涂裝紙發起反傾銷調查;墨西哥,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也對中國產品發起了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面對日益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造成了我國出口貿易更加嚴峻的出口貿易境況。
參考文獻:
[1]張燕生.中國貿易順差減少是趨勢[N].中國證券報,2010-06-05.
[2]徐同生.中國貿易順差可持續的經驗分析――基于內生結構突變的單位根及協整檢驗[J].當代財經,2012年01期.
[3]范言慧.人民幣升值預期與我國的貿易順差[J].國際金融研究,2008年第2期.
關鍵詞:一帶一路;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風險控制
基金項目: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老區精神與老少邊地區發展研究中心2016年科研項目(編號:LQ15A02,負責人:周叮波);百色學院2015年特色優勢專業建設項目(編號:2015TSZY02)
一帶一路戰略使得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變得更加密切,對廣西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發展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促進作用。然而,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使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強化,貿易風險由此不斷加大。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風險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其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是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舉措。但是,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風險控制還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因此,必須對其進行有效的分析,并制定針對性的策略,全面強化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風險控制能力。
1.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風險控制的重要性
1.1 我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實施的重要要求
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進程不斷加快,對我國整個對外貿易的發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廣西作為我國農業生產大省,其各項農產品在出口貿易中具有較高的競爭優勢,近些年來其對農產品進口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而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實施有效的貿易風險控制成為當前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我國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重要要求,其風險控制情況將直接關系到我國一帶一路沿線各省及各國農產品乃至整個貿易的發展,對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從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來看,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實施有效的風險控制顯得十分必要。
1.2 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近年來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取得了高速的發展成效,其所帶來的收益不斷增多,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廣西農產品貿易更是呈現出不斷高速發展的趨勢。而在貿易風險不斷加大的當前,其對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所以必須全面強化對農產品貿易風險的控制,以此提升廣西農產品貿易發展的有效性,爭取更多的利潤。進出口貿易能否取得健康長期發展,關鍵在于對全球化背景下貿易風險的控制情況,因此從當前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不斷實施情況來看,全面強化風險控制是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實現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1.3 有助于減小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風險和損失
貿易風險的存在使得廣西農產品在實施進出口貿易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很多的損失,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沿線各國經濟金融的聯系更加密切,貿易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將被放大,各項農產品進出口風險會威脅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強化風險控制時減小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風險及其損失的關鍵所在,也是當前我國整個貿易發展所面臨及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必須要給予其充分的重視。
1.4 能夠有效提升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整體競爭力
隨著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不斷實施,使得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變得越來越頻繁,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實現了新的發展契機,其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充分借助于一帶一路發展的機遇,加強與周邊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強化風險控制,減小風險損失,進而提升其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整體競爭力。在農產品進口方面,其可以根據現實需求選擇性的進口所需要的農產品,實現全放聯動的風險控制模式,有效降低農產品進口的成本,更好地滿足本地區市場的需求。
2.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風險控制存在的問題
2.1 對一帶一路的把握和利用程度有限
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實施的必然性戰略,其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個方面,對各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目前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在風險控制方面還存在諸多的問題,首先是對一帶一路的把握和利用程度不高,使其難以通過與貿易國家之間的深入合作實現對風險的有效控制。從比較優勢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在農產品生產和進出口方面都具有各自的優勢,而隨著貿易的不斷發展,其風險性因素不斷增加,對其控制程度將直接影響到整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廣西在進行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過程中還沒有對其有效的把握,使其難以通過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來服務于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進而限制了其貿易的健康有序發展。
2.2 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引導政策不到位
政府部門相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對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具有十分關鍵的影響。當前在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過程中,政府部門的相關工作還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使其所面臨的貿易風險具有不斷加強的趨勢,長期來看將嚴重影響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一方面,目前政府部門對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整體把握程度有限,難以根據一帶一路制定出有效的政策來服務于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對各項風險因素的考量不周,對風險的具體識別與規避沒有進行有效的指導。另一方面,政府部門現有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風險控制措施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施行,使得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在實施風險控制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難以強化風險控制能力,進而限制了其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
2.3 對國際貿易市場風險的預測和應對能力有限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強化,使得國際貿易所面臨的風險因素不斷增多,其復雜性不斷提升,尤其是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各國的農產品貿易往來更加密切,其風險的識別與控制難度不斷提升。廣西農a品進出口貿易在發展的過程中還缺乏對市場風險的預測和應對能力。一方面,隨著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推進,各項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風險因素變得越來越復雜,其預測的難度不斷提升,而大部分農產品進出口企業的規模較小、能力有限,因此在風險預測方面存在事實上的難度。另一方面,由于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農產品貿易風險具有不斷變化和增強的趨勢,使得廣西農產品貿易企業在風險控制方面難以采取傳統的方法與模式,貿易風險控制的難度不斷增大,進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產品貿易的順利發展。
2.4 缺乏專業化的農產品貿易風險控制人才
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對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在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風險控制方面,其還缺乏專業化的貿易風險控制人才,對其整個貿易的發展都造成了諸多的不利影響。一方面,行業內現有的從業人員難以得到關于貿易風險方面的有效培訓,使其在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風險控制方面的各項技能得不到有效的提升,進而限制了整個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風險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廣西農產品貿易企業的整體規模較小,其利潤水平有限,使其在實施對外貿易的過程中難以通過制定和實施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等從外部引進專業化的農產品貿易風險控制人才,現有的風險控制人員團隊得不到有效強化,限制了其貿易的整體發展,因此使其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農產品貿易變得更為艱難。
3.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風險控制的對策建議
3.1 全面提升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要想實施有效的風險控制,必須要首先提升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充分借助現有的機遇,提升風險控制意識。一方面,要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農產品貿易需求進行分析,對其各項農產品貿易政策進行解讀,在此基礎上完善其農產品進出口策略,根據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情況逐步推進其貿易策略。另一方面,要通過有效的市場分析,對一帶一路戰略可能會帶來的諸多層面的影響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進行風險防范,提升整個農產品貿易行業的風險意識,充分借助一帶一路戰略促進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3.2 強化政府部門相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能力
政府部門相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能力是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得以實施有效的風險控制的關鍵性舉措。一方面,政府部門要通過對一帶一路背景下農產品貿易風險因素及其變化進行分析,對現有的農產品貿易政策進行修正和完善,根據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現實發展情況,對其風險控制情況進行有效的指導,避免其在貿易過程中面臨較大的損失。另一方面,要根據整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情況,創新貿易風險控制機制,充分提升對一帶一路未來發展的預測能力,完善政府部門的各項職能,制定有效的風險預防和控制機制,使得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風險控制能夠具有充分完善的保障。
3.3 加強對國際貿易市場風險的預測與應對能力
有效的風險控制得益于對風險的預測和應對能力,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要想不斷提升其風險控制能力,首先要通過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對整個市場的變化進行有效的分析,通過充分借助歷史數據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各項風險因素進行分析,找出其根源,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為依托,提升對風險的預測能力,便于實施進一步的風險控制。另外,要不斷提升風險控制能力,通過在農產品貿易企業內部建立完善的風險規避體系、風險控制實施體系等方法,對各項風險進行識別,形成協調高效的風險控制模式,全面提升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風險控制能力。
3.4 實施農產品貿易風險控制人才戰略
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企業一方面要根據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沿線各國的農產品貿易情況,對現有的從業人員進行關于風險預防與控制方面的培訓,使其掌握先進的風險控制理念與方法,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不斷提升對風險控制方法的應用能力,切實提升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各企業的風險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促使各貿易企業通過實施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從外部高校、企業及科研院所中引進一批專業化的貿易風險管理人才,充實現有的人才團隊,使先進的風險控制理念與方法能夠順利流入各貿易企業中,保證廣西農產品貿易能夠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得以實現健康長期發展。
結語
有效的貿易風險控制是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發展的關鍵所在,但是其在貿易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具有不斷加大的趨勢。從本文的研究來看,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應該從全面提升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強化政府部門相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加強對國際貿易市場風險的預測和應對能力、實施農產品貿易風險控制人才戰略等方面出發,全面提升對各項貿易風險的控制。以此實現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健康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波.“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廣西外貿的機遇、挑戰及對策[J].桂海論叢,2015(07)
[2]閆德忱,王秀珠.我國農產品貿易問題研究[J].中國商貿,2009(21)
[3]成榕.貿易風險防控新機制[J].世界農業,2014(11)
[4]郭緒全.廣西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十年(2000-2010年)變化史與發展對策[J].西南農業學報,2011(04)
伴隨山東經濟的高速增長,能源消費也隨之迅速增長,能源消費總量在經過多年快速增長之后,于2004年首次超過其生產總量。2005年,山東省消費能源2.36億噸標準煤,消費總量躍居全國第一位。由于山東能源供給不足,“十一五”期間,山東新增用能將主要依靠從省外調入,能源供應緊張的局面對山東今后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將日趨明顯。與此同時,作為拉動山東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貿易的發展十分迅速。1984年,山東省出口貿易僅為20.8億美元,到2005年,山東省出口額已經增長到448.73億美元,出口貿易依存度已經達到20%,這表明,當年山東GDP中的20%是由出口制造業創造的。出口貿易和能源消費在山東經濟發展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出口貿易對拉動山東經濟增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能源是山東出口貿易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因此,對能源消費與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將對山東能源消費與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以期對有關方面制定經濟貿易政策提供參考。
二、山東省能源消費與出口貿易的協整與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一)分析方法與數據來源
1.分析方法選擇
由于多數時間經濟序列是非平穩的,對其做簡單線性回歸時,可能會產生“偽回歸”現象,進而可能會影響分析結論的可靠性。為解決上述問題,Engle―Granger(1987)提出了隨機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方法產生之前,人們對各種經濟現象之間關系的分析只局限于定性分析,這種分析方法往往難以揭示各種經濟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為此,Granger(1967)和Sims(1972)提出了運用統計方法檢驗經濟現象之間因果關系的方法(即所謂“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為避免采用傳統回歸方法時可能產生的“偽回歸”問題,同時,為揭示能源消費與出口貿易之間的因果關系,本文采用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方法來分析山東省能源消費與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為消除誤差項的自相關現象,對文中模型中的變量采取了對數形式。本文運用EViews3.1版本軟件進行分析。
2.協整檢驗方法
如果一個序列是非平穩的,但其一階差分是平穩的,則稱此序列為一階單整序列,記為I(1)。類似地,如果該序列必須經過d次差分后才能平穩,則該序列為d階單整序列,記為I(d)。根據Engle和Granger(1978)的協整理論,對于兩個都是隨機游走的變量序列,如果這兩個序列的某個線性組合是穩定的,則稱這兩個序列為“協整”,而且兩個序列具有相同的單整階數是序列之間具有協整性的必要條件。對于變量序列,該檢驗的一般形式如方程式(1)所示。在方程(1)式中,a為常數項,t為時間趨勢項,P為滯后階數,該檢驗的零假設備擇假設。如果接受假設拒絕則說明變量序列存在單位根,即它是非平穩序列;否則,變量序列不存在單位根,即它是平穩序列。
由于在1978年以前,中國是一個經濟封閉型的國家,出口貿易等活動受到非經濟因素的影響較大,這與1978年之后的中國經濟運行的環境有較大的區別,因此,筆者只對1978~2004年間的山東省能源消費與出口貿易的關系進行考察。能源消費的統計數據來自山東省統計局,該數據是個實物指標,單位是萬噸標準煤,出口貿易值的統計數據來自山東省統計年鑒(2005),單位是萬美元。反映了1978~2000年山東省的能源消費和出口貿易的變動趨勢。
(二)山東能源消費與出口貿易關系的協整檢驗和因果關系檢驗結果
1.單位根檢驗
檢驗單位根常用的方法有ADF檢驗法和PP檢驗法,本文采用ADF檢驗法。ADF檢驗結果表明InEC和InEXP序列滯后長度為1時,AIC最小,此時,InEC(Ec為山東省能源消費量)和InEXP(EXP為山東省出口貿易值)序列的統計量t值均大于其顯著水平5%的臨界值,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接受序列InEM和InEX有單位根的假設;同時,ADF檢驗拒絕了這兩個序列的二階差分(d21nEM和d21nEX)具有單位根的假設。因此,序列InEC和InEXP都是二階單整1(2)序列。由于上述序列均通過了單位根檢驗且所有變量又是同階單整的,這樣,就可以對這些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作進一步的檢驗。
回歸方程(5)調整后的可決系數情況表明該方程的擬合度較高,而且其DW值情況表明其殘差序列不存在自相關性。對方程(5)的參差平穩性檢驗的結果表明,在1%的水平下,該參差通過了平穩性檢驗,可以認為,參差是平穩的。這表明,山東省能源消費量與出口貿易值之間存在長期的動態關系(即存在協整關系)。將方程式(5)兩邊對時間求導數可以得到,山東省出口貿易值增長率每提高1%,其能源消費量的增長率平均提高0.1539%。這說明,山東省的能源消費量增加與出口貿易規模擴大之間關系較緊密。
三、對計量結果的解釋
改革開放促進了山東省出口貿易迅速發展,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山東利用日、韓、歐美產業轉移的新機遇,以招商引資為重點,積極吸引國外投資特別是吸引日、韓企業投資,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了山東出口貿易的高速發展。1990年山東出口貿易額為34.2億美元,到2005年,其出口貿易增長到418.5億美元,15年間增長了1123.7%;另一方面,山東出口一直以冶金制品、紡織品、制鞋、機械設備、化工產品等高能耗產品為主,低能耗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所占的比重較小(根據山東統計局的數據,2005年,生物技術、光電技術產品、計算機與通訊技術等低能耗產品的出口額僅占山東出口貿易額比重的5.1%)。可見,山東出口貿易的發展是建立在高耗能的外貿增長方式基礎上的,這勢必會對山東的能源消費產生較大的壓力。同時,能源緊張局面反過來又成為制約山東出口貿易發展的瓶頸因素。
四、結論和建議
關鍵詞:低碳經濟;出口貿易;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F75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0-0164-02
在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環境急劇惡化的大背景下,低碳經濟日益成為全球共同追求的發展模式,這將會對人類生產與生活產生深遠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處于工業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能源消耗猛增,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始終處于快速增長的趨勢上。據統計,近些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劇上漲,在2006年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國。由此可見,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已經迫在眉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出口貿易作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其規模的不斷擴張也加劇了中國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因此,提出優化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創新路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現狀
我國出口貿易穩定發展,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自2000年至今,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特別是加入WTO后,我國的出口貿易規模增長迅速。出口貿易總額在2010―2014年間共增長7 648.8億美元,年均增速9.76%。
(一)出口貿易的產品結構不斷優化
近年來,在我國政府的高度關注下,出口商品貿易結構不斷優化,中初級產品比重逐年減少,工業產品比重遞增,商品中的碳排放量也在不斷降低。據《中國能源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我國出口貨物中碳排放主要有高排放的礦物燃料、劑和有關原料以及高污染類的輕紡類產品。在當前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的礦物燃料類產品出口額正在逐年減少,輕紡產品、橡膠制品和礦冶制品出口增長速度也放緩,使得出口貨物的碳排放量大幅度降低。
(二)出口貿易市場多元化,貿易條件得到改善隨著國際市場不斷擴大
我國大力發展出口貿易,積極開拓新興市場。近幾年來,我國出口貿易市場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據商務部數據統計顯示,2010年,我國出口貿易主要以亞洲為主,市場份額達到43%;其次是歐洲,市場份額達21%;再次是北美洲為18%;而東盟與非洲分別為8%和2%。2014年,我國出口貿易數量對世界各國都有所增加,僅美國就有13%,東盟達到11%。我國出口貿易市場不再局限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市場也在逐步擴大。
二、低碳背景下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主要障礙
(一)出口貿易市場不均衡,對發達國家(地區)依賴性強
一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市場總體較為依賴發達國家(地區)。雖然近年來我國出口貿易正在不斷開拓新市場,貿易范圍也不斷擴大,擴展了歐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新興地區,但總體來看,出口貿易市場仍呈現不均衡發展的狀態。商務部公布的2014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數據顯示,歐盟、美國、東盟、我國香港地區和日本為我國目前五大貿易伙伴,而對發展中國家份額相對發達國家很少。
(二)各國相繼建立碳標準,出口貿易摩擦加劇
目前,我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最大的對外貿易國。在經濟快速發展和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我國較其他新興的經濟體更容易遭受貿易摩擦。近年來,全球提倡低碳經濟,歐盟和美國等強大經濟體企圖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及影響力,率先制定出碳排放標準,成為低碳經濟貿易中的規制者,從而約束其他國家。這將是我國出口貿易市場面臨的最大威脅,將導致我國出口企業成本提高,阻礙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
(三)出口商品結構層次低,國際競爭力較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發展迅猛,然而真正的高新技術產品研發緩慢,產品創新力和競爭力都不高,依然處于國際產業鏈的底端,使得出口貿易的獲利空間非常有限。目前,雖然我國科技水平提高較快,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額大幅度增加,但機械制造、運輸設備與化學制品等貨物在出口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此外,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出口商品的結構層次較低,導致我國在出口貿易方面只能以量取勝。這樣的發展模式使生產原料無法合理配置,消耗了大量的材料和能源,使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在全球提倡低碳經濟的背景之下,這樣高碳量的能源耗費是不可取的,嚴重制約著我國出口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三、我國出口貿易低碳發展的新路徑
(一)國家政策的宏觀層面
1.政府應多管齊下,制定和實施低碳貿易發展的總體戰略
具體而言,在制定各項相關政策時,都要以低碳經濟作為其核心原則,使低碳經濟發展的理念與政策規劃全面融入中國的經濟政策、環境政策、產業政策和貿易政策等各個方面,從而確保中國低碳經濟的長期健康順利發展。
2.經濟政策與環境政策相結合支持低碳貿易發展
首先,中國的經濟政策和環境政策必須堅持以低碳經濟發展為根本導向。其次,中國應大力開展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等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和具體行動,增加中國的碳匯儲備,未雨綢繆,為將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打好豐厚的基礎。
3.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相結合推動低碳貿易發展
首先,認真對低碳出口貿易企業與高碳產品出口貿易企業實行有差別化的出口退稅政策措施,積極發揮出口退稅政策的經濟政策杠桿調節作用。同時,對于低碳產品出口做出貢獻的行業和企業實施出口補貼,鼓勵新興低碳產品和服務的出口貿易發展。總之,從長期來看,中國應該通過低碳經濟和低碳貿易政策全面推動中國節能減排和出口貿易結構升級發展戰略的順利實行和成功轉型。
4.加強國際貿易法律體系建設,應對低碳減排規制貿易壁壘
首先,必須大力普及中國各類出口貿易企業的國際貿易法律知識,使企業掌握與中國出口產品相關的低碳標準制定與低碳減排規制法案的實施情況。其次,不斷強化低碳貿易法律體系建設,有效提高中國出口貿易行業和企業的國際貿易法律糾紛與貿易摩擦的應對能力。
(二)出口產業的中觀層面
1.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順應低碳經濟發展趨勢
我國的工業結構還是以資源能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為主,產業結構粗放,污染排放十分嚴重。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中國應堅持走低碳工業化發展之路,通過行業技術升級改造,大幅度降低工業的碳排放總量,在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加大第三產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
2.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降低出口商品的隱含碳排放量
目前中國出口貿易增長模式過于粗放,資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產品在出口產品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中國出口產品的“碳泄漏”現象十分嚴重。因此,需要優化出口產品結構,使之向低碳、清潔的綠色貿易體系方向轉變,提升中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增強我國出口貿易的核心競爭力。
3.轉變能源結構,提高能效并降低碳排放強度
碳排放源于能源消費,而高碳排放則是對能源的一種浪費。中國不僅要在現有能源結構基礎上采用技術更新和技術改造等方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現象,還要通過技術引進與技術研發創新,采用更多低碳化、清潔型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傳統的化石能源,從而有效降低出口貿易的碳排放強度和碳排放量。
(三)出口企業的微觀層面
1.出口企業加強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研發,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
在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調整產業結構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都意味著出口企業要從高碳排放型轉變為低碳集約型的出口發展模式,因此在出口貿易規模縮小的情況下,提高單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的出口貿易企業只有加強低碳技術研發和低碳產品的開發,著力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才能在未來低碳貿易競爭格局中立于不敗之地。一方面,可以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的低碳生產技術和設備,進行低碳技術的“模仿―消化―吸收―再創新”,使之適合中國低碳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設立專門的低碳技術研發基金,針對高碳排放環節進行專項的技術研發攻關。
2.出口企業開展低碳科技創新,增強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低碳經濟在短期之內的確會給中國出口企業帶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蘊含著發展的機遇。中國出口貿易企業應該善于把握住這一歷史機遇,化壓力為動力,積極開展低碳科技創新,不斷提升自身的科技實力,樹立正確的低碳環保發展理念,將低碳創新作為企業長遠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的跨越式發展。因此,中國出口貿易企業需要培養大量的低碳科技專家和低碳管理人員,從生產和管理兩個方面提升中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實現低碳貿易的發展。
3.出口企業積極開展國際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實現低碳減排的互利雙贏
國際低碳減排方面的技術交流與合作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學習并獲取新能源技術的主要途徑,因此,中國出口企業可以充分利用CDM機制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獲得減排技術與資金,提升減排能力。同時,中國還應該通過有效的政策激勵措施,幫助出口企業學習并掌握國際上最新的節能減排技術,鼓勵并支持中國出口企業積極開展國際能源技術的轉讓與合作以及碳排放權交易,實現節能減排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雙贏”,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 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低碳經濟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2] 張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國:地位、挑戰與戰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3):1-7.
[3] 張所續.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對中國的借鑒[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0,(4):17-23.
[4] 張為付,杜運蘇.中國對外貿易中隱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1,(4):138-147.
[5] 周健.我國低碳經濟與碳金融研究綜述[J].財經科學,2010,(5):17-23.
[關鍵詞]能源價格;上漲;出口貿易;生產成本
能源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核心組成部分之一,而我國國民經濟多年的持續與快速增長態勢,更進一步提高、加強了我國國民經濟組成中能源的地位與作用,即使用關乎國民經濟“生死”形容也不為過。也正是因為能源在國民經濟組成中有這樣的地位與作用,其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能源價格的些許變動都可能引發國民經濟某一行業發展的“地震”。出口貿易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是拉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很容易受到能源價格變動的影響;近些年來,我國能源價格變動越發頻繁,逐年上漲趨勢明顯,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鑒于上述影響的存在,專門研究能源價格變動,特別是能源價格上漲對我國出口貿易產生的影響,以及有哪些有效策略可以降低或者避免產生的不利影響,對于促進我國能源價格持續上漲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我國能源價格上漲之原因
就可以影響我國能源價格的因素而言,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能源供求關系”;另一個是“能源價格調整機制”,前者是影響能源價格變動的根本因素,后者是影響我國能源價格變動的重要因素。從能源供求關系變化角度講也好,從當前我國實行的能源價格調整機制角度講也好,能源價格上漲都是主要趨勢。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如下兩點:第一點原因,就是能源供求關系原因,在未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情況下,國民經濟各行業對能源的需求只能繼續上升,而在能源數量或者說能源供給增長非常有限的情況下,能源價格上漲必定是主要趨勢;第二點原因,也是我國能源價格調整機制的原因,在我國 “節能減排”成為國民經濟各行業主要工作內容情況下,稅收、補貼是主要的節能減排控制措施,即能源生產企業會因為節能減排需要而承擔更多的稅收,或者不得不降低產能,影響到能源供給,進而影響能源的價格,長遠看能源價格是上漲的。
2能源價格上漲對我國出口貿易產生的不利影響
能源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能源價格變動會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其不僅會作為居民生產、生活資料直接影響居民的消費成本,其同樣會作為原材料、生產要素而影響上、下游工業企業產品的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等,進而最終影響到商品的消費價格;就具體能源價格變動對我國出口貿易產生的影響,確切說是能源價格上漲對我國出口貿易產生的影響,可以概括為以下兩點。
21能源價格上漲導致出口貿易企業運費成本的上升
對于出口貿易企業來說,商品、產品運輸是其主要經營內容之一,運輸成本在貿易企業整個生產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主要有三種運輸方式用于我國出口貿易企業商品運輸,它們分別是海運、陸運和空運,對上述三種商品、產品運輸方式,不論選擇其中的哪一種,在能源價格持續上漲情況下,貿易運輸企業的運輸成本都會增加,相應利潤空間也就會被壓縮,這樣貿易運輸企業為了規避由于能源價格上漲導致的運輸成本上升影響,勢必會通過進一步提高運費的方式實現上升成本的轉嫁,而作為產品、商品運輸費用最終承擔者的出口貿易企業,也只能通過有效提高產品銷售價格來規避不利影響,出口貿易產品銷售價格的上漲會進一步影響到出口貿易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22能源價格上漲導致出口貿易企業商品生產成本的增加
對于任意一種出口貿易產品,其生產過程都離不開能源,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不同種類商品之間只有能源投入比例、利用效率高低之差別,而不是利用能源與否之差別;所以,對于任意一種商品,我們在不考慮其他生產要素影響情況下,只考慮能源價格上漲因素,其對企業產品生產、運輸造成的壓力也是巨大的,特別是我國出口產品多集中于能源密集型行業,這就更加放大了能源上漲對企業生產成本產生的影響。對于當前我國出口貿易來說,基本都是加工貿易出口和一般貿易出口,不論是兩者中哪一個都是典型的能源密集型產品貿易出口,這也就決定了我國出口貿易更容易受到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成本消耗上,能源成本上升是導致出口貿易產品生產成本上升的最直接、最主要因素。
3能源價格上漲影響下我國出口貿易發展對策與建議
31采取有效與長效措施,穩定能源價格
就能源價格上漲對我國出口貿易產生的影響而言,其有明顯的周期性特點,可以嘗試采用有效措施來減少能源價格上漲對出口貿易造成的短期沖擊,避免對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產生劇烈影響。
(1)培育更多能源價格市場主體。通過在能源市場中培育更多的競爭主體,促進相對良好能源行業發展環境的形成,更多利用供給競爭來穩定能源價格。
(2)進一步強化能源行業定價監管工作。相關定價監管部門,有必要采取專項檢查的形式,整治能源交易市場中存在的不合理定價現象,切實保證能源市場正常交易秩序,避免由于不正當交易導致的價格上漲問題。
(3)發揮能源儲備機制作用,平抑價格波動。借助于國內已經建立、實施的能源儲備機制,對能源交易市場中出現的劇烈價格波動現象進行“平抑”;在能源價格出現劇烈上漲時向市場中“投放”更多能源,通過增加供給抑制價格上漲。
(4)改革能源補貼方式,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目前的能源補貼主要集中在生產側,即為了避免能源價格上漲而對能源生產企業進行補貼;可以考慮采用對現有能源補貼方式進行改革、改進,通過改變能源補貼方式間接降低出口貿易企業的能源成本,即變“生產側補貼”為“消費側補貼”,即對能源進行消費的出口貿易企業進行補貼,以此來降低出口貿易企業的生產成本。
32實施積極貿易政策,優化出口貿易結構
能源價格上漲在我國已是大勢所趨,因此要想有效緩解能源價格持續上漲對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產生的諸多不利影響,只有著力于出口貿易結構的改進、優化,有效措施就是實施更加積極的貿易政策。通過制定、實施相關貿易政策,一方面鼓勵高耗能出口貿易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升級,降低能源成本在企業生產成本中的比重,緩和能源價格上漲對企業發展造成的沖擊;另一方面鼓勵與扶持低能耗出口貿易企業發展,在稅收等政策上予以照顧,促進其出口額的增長。只有徹底改變當前我國出口貿易結構高耗能的特點,才能有效降低或者避免長期能源價格上漲對我國出口貿易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
33加大節能研發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科技創新是促進國家社會、經濟良好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借助于科技創新來提高企業及產品的科技競爭能力和科技含量,達到降低企業產品生產成本及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等目的。科技新遍及產品生產過程各個環節,針對能源價格上漲對企業產品生產產生的不利影響,可以考慮通過加大節能研究投入,以此來提高企業產品生產中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效率提高了,相對能源消耗就少了,企業的產品生產成本也相應就低了,是企業生產應對能源價格上漲的一種有效方式。對我國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出口貿易企業,可以考慮通過該種方式來應對長期能源價格上漲造成的不利影響,對于切實保障我國出口貿易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邱丹,石一輝能源價格波動風險傳導路徑研究[J].經濟論壇,2014(11).
[2]劉海興,汪濤能源價格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分析[J].理論月刊,2009(5).
[3]李治國,郭景剛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傳導與影響――基于S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經濟經緯,2013(4).
關鍵詞:安徽省出口貿易;PMI指數;對外貿易依存度;TC指數;回歸分析
一、安徽省出口貿易總體發展的情況
從安徽省對外貿易的發展階段來看,90年代中后期,對外貿易開始發展起來,1996年出口總額為148.68億元,1997年出口總額為166.24億元,1998年出口總額為166.83億元,平均增長速度為3.91%,但到了1999年,由于1998年7月份發生長江特大洪水,出口總額驟降至138.78億元,過了1999年這個分水嶺,出口貿易又進入一個新的增長階段,2000年-2010年,出口貿易總額基本實現年年增長的趨勢,但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的出口貿易受到沖擊,出口總額下降至607.09億元,其他年份出口總額都是逐年增長,2000年,出口貿易總額179.81億元,到了2010年,出口貿易總額達840.29億元,平均增長速度為15.05%,到了2011年,安徽省出口貿易總額首次突破千億,達到1103.41億元,2015年出口總額為2150.31億元,平均增長速度達14.28%,相比上一個階段增速有所下降,但符合主席在2013年提出對的經濟“新常態”的概念,經濟發展將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
二、影響安徽省出口貿易發展的因素分析
1.基本因素
GDP因素。國民生產總值,反映著一國或地區宏觀的經濟環境,對經濟體的方方面面的發展都起著基礎性作用,出口貿易能否很好的進行也會依賴于整體的經濟環境,一個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不僅具備為出口貿易提供物質基礎,更重要的還會提供更好的技術環境、服務環境,創造更多的需求。
匯率因素。匯率主要涉及國際貿易往來的支付問題,所以,如果要研究一國或地區的出口貿易,匯率也是一個基本的影響因素,匯率對出口貿易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國際支付上,更重要的是匯率的變動直接影響著一國貨幣的幣值,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越高,人民幣相對于美元來就是貶值的,反之。而一般來說,本幣貶值是有利于出口的。
2.指數因素
PMI指數。PMI指數是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主要反映工業企業作為中間投入產品的購進價格的變化趨勢和變動幅度,顯然,該指數能夠反映工業企業生產產品的原材料成本,是影響出口貿易的一個反指標,PMI指數越大,表明企業原材料成本越高,產品價格越高,產品出口不利,反之。
對外貿易依存度指數。多外貿易依存度,反映一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是衡量一國或地區對外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很明顯,該指數越大,表明一國或地區對外開放程度越高,對外的依賴度越大,是一項研究出口貿易的有利因素。
TC指數。貿易競爭力指數,是指一國凈出口貿易額占其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指數越接近于1競爭力越大,等于1時表示該產業只出口不進口;指數越接近于-1競爭力越弱,等于-1時表示該產業只進口不出口;等于0時表示該產業競爭力處于中間水平。同樣,該指數對一國或地區的出口貿易有很大的影響。
三、基于大三指數的回歸分析
1.回歸分析內容
本文將采用多元回歸的方法,以安徽省的GDP、匯率、PMI指數、對外依存度指數和TC指數為解釋變量,安徽省出口貿易總額為被解釋變量,并且選取各個變量20年的數據來研究安徽省出口貿易發展的影響因素。
2.數據收集與整理
通過以上的分析,本人收集了1996年-2015年人民幣的匯率數據,安徽省的GDP數據、進出口貿易額數據、出口貿易總額數據、進口貿易總額數據和PMI指數,并且計算得出了對外貿易依存度指數和TC指數,如下所示:
3.模型的建立與預測
(1)建立模型
首先,令被解釋變量出口貿易總額為Y,解釋變量國內生產總值GDP為X1、匯率為X2、PMI指數為X3、對外貿易依存度為X4、TC指數為X5,然后以這六組數據構建多元回歸模型,其中β0是常數項,β1、β2、β3、β4、β5是各影響因素的彈性系數,ui是隨機誤差項,代表影響出口貿易總額的其他因素。
(2)OLS估計
用OLS法估計模型的參數,利用Eviews軟件計算,回歸結果如下:
所以,可得到如下模型:
由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擬合優度系數R^2及F值都很顯著,有99.75%的預測可以用這個模型來進行,但是有些解釋變量系數的t值比較小,沒通過t值的顯著性檢驗,所以要進一步對模型進行檢驗修正。
(3)模型的修正
①多重共線性檢驗及修正
通過以上的回歸結果可知,所得到的回歸參數的估計值有時候很不穩定,回歸模型很可能存在著多重共線性,通過簡單相關系數檢驗法檢驗結果如下:
此時,R2、F的值很大,表明修正過多重共線性的模型的擬合程度依然很好,安徽省出口貿易的發展有99.6%的預測可由安徽省的GDP、匯率、對外貿易依存度和TC指數來解釋,且解釋變量之間沒有相關性。
②異方差的檢驗與修正
此外,其他影響安徽省出口貿易發展的因素可能會隨著以上4個影響因素觀測值的變化而對安徽省的出口貿易產生不同的影響,隨機誤差項u的方差相異,所以,需要進一步對上述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異方差的檢驗和修正。本文將通過White檢驗法對原模型進行異方差的檢驗,得到如下結果:
由圖示結果可知,在給定顯著水平α=0.05下,臨界值,顯然,,所以,原模型不存在異方差。
③自相關的檢驗與修正
為了使上述回歸模型能夠準確科學地解釋1996年-2015年安徽省出口貿易發展的影響因素,還需要對回歸模型進行自相關的檢驗,本文將通過Breusch-Godfrey檢驗法進行模型的自相關檢驗,并得到如下的結果:
型為,表明安徽省的出口貿易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安徽省GDP、匯率、對外貿易依存度指數和TC指數,具體表現為安徽省GDP每增長1億元,安徽省出口貿易額增長1022萬元,匯率水平每提高一個單位,出口貿易額增長231.6508億元,對外貿易依存度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出口貿易額增長33348萬元,TC指數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出口貿易額增長813.7085億元。
四、結論分析及對策建議
1.回歸結論分析
根據以上最終回歸模型可知安徽省的GDP、匯率、對外貿易依存度和TC指數對安徽省的出口貿易產生了主要的影響,相關原因如下:
(1)改革開放后,安徽省加大了固定資產的投資力度,政府支出結構在不斷優化,基本建設支出、科教文化支出、農業支出等支出范圍在不斷擴大,額度也在不斷增大,國民經濟實現了高增長,使安徽省的出口貿易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并且由于經濟飛速發展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創造了更多的需求,根據需求相似理論,使安徽省產生了與國外相似的需求,這樣又為安徽省發展出口貿易打下了產品需求基礎,所以安徽省GDP是影響安徽省出口貿易的一個基礎因素。
(2)2005年后,人民幣對于美元匯率開始低于8,并且逐漸發展到了6左右,由于進入21世紀后中國經濟逐漸實現了騰飛,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人民幣作為經濟實力的代表必然實現升值,但這并不意味著出口貿易一定會下降,因為從全球看來,尤其是相對于美元來說并不是升值的,而且從2015年的數據看來人民幣相對于美元來說是貶值,美國作為中國主要出口大國之一,這是有利于中國的出口貿易的發展的,同樣,安徽省作為人口大省,勞動力豐富且勞動力成本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再加上人民幣一直處于相對貶值的地位更是有助于出口貿易的發展。因此,匯率也是影響安徽省出口貿易發展的一大基本因素。
(3)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抓住這個機遇發展經濟,國家也一直鼓勵出口創匯,安徽省也開始開展出口貿易,并且隨著國家開放程度的提高,從國外進口的原材料更便宜,安徽省的加工貿易興起,目前已經超過一般貿易,達到80%的水平,成為安徽省的主要的出口貿易類型,可見對外貿易依存度在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地提高,反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不斷推動安徽省加工出口貿易在不斷增多,所以,對外貿易依存的對安徽省的出口貿易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4)近20年的發展,安徽省出口貿易產品已經逐漸從最初的初級產品轉變成為了工業制成品,逐漸走出了從價值鏈的低端,并且安徽省機電等高新產品企業經營主體在不嗬螅高新產品的出口數量在不斷增大,國際市場也在趨于多元化,這些都表明安徽省的出口貿易的競爭力在不斷增強,很明顯對出口貿易有很大的拉動作用。
2.基于回歸分析的對策建議
從上述多元回歸模型的結論分析中可以發現,安徽省20年來出口貿易總額整體上處于增長的態勢,而影響安徽省的出口貿易發展的因素主要是安徽省的GDP、匯率、對外貿易依存度和貿易競爭力,所以,未來想進一步促進安徽省出口貿易的發展還必須以這四個因素為著眼點,對于安徽省經濟的發展,可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走經濟“新常態”的發展道路,同時要進一步加大技術開發力度,重視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創新激勵制度,以此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強對外競爭力,此外,鼓勵外商直接投資,提高實際外商投資的利用率,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優化對外貿易的地理結構,實現多元化的對外貿易市場,不僅可以進一步增強對外貿易的依存度,還可以更好地掌握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從而促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希玉.影響昆山出口貿易發展的因素分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關鍵詞】出口貿易;環境污染;影響分析
在我國出口貿易不斷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到,行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氣、廢水等也在不斷的增加,總體的環境狀況正在惡化,而在出口貿易中并不能直接的表現出環境污染所帶來的負面不利影響,實際上我國的外貿發展的成本正在逐漸的增長,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影響遠不止于此,在今后的出口貿易活動中,需要積極的尋找解決策略,減少對環境的傷害。
一、我國出口貿易對環境污染的影響
(一)我國出口貿易呈粗放型增長模式
我國出口貿易活動的規模正在不斷增大,2007年的出口貿易總額就已經超過了一萬億美元,達到1.2萬億美元,2010年這一數值更是達到了1.57萬億美元。從這些數值可以看出,貨物出口貿易行業的發展是非常快速的,其貿易年均增長率也達到了20%以上,增長飛快。行業中,外貿出口的依存度也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我國經濟增長更多的需要依賴出口貿易的發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的出口貿易主要還是呈現一種粗放型的增長模式。我國在出口貿易中所涉及到的商品數量以及種類都是最多的。不過其中屬于自主知識產權或者自主品牌的商品種類比例卻比較低,有很大一部分產品之所以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主要是依靠的低廉的價格。出口貨物中大多數都屬于資源消耗大、污染程度高的行業的產品。也可以說,我國的出口貿易具有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特點,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對我國環境及資源的健康發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二)服務貿易滯后,物流行業污染嚴重
我國服務貿易的對外開放程度正在不斷擴大,不過服務貿易的規模與貨物貿易相比還較小,逆差明顯,我國的服務貿易仍以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為主。在這一領域,運輸、旅游以及其他商業服務行業在整體的服務貿易中占據的進出口總額是比較大的。在運輸行業的發展中汽車尾氣污染逐漸加重,旅游行業產生的垃圾對環境也產生了很大的不利影響,新發展起來的金融、信息等的綠色貿易行業所占據的比例是比較低的,對環境保護帶來的正面影響威力不足。這就造成了在服務貿易額逐漸增長的同時,服務貿易結構并沒有為綠色貿易的發展做出太大的貢獻。
現代物流行業在國際貿易中占據著基礎性的地位,我國出口貿易發展迅速,物流行業也隨之發展開來。年均增長速度驚人,在這種行業繁榮發展的狀態下,其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也不斷加重。物流行業中的運輸、包裝、裝卸等工作環節都會對環境造成或多或少的污染。尤其是國際貿易運輸過程中,存在的過度包裝以及使用難以處理的包裝物等問題比較普遍,浪費資源的同時對環境的污染也愈加嚴重。運輸工具不夠先進也會增加燃料的消耗,對外排放的有害氣體也更多。
二、我國出口貿易環境污染的解決對策
(一)優化出口貿易結構,促進清潔生產
在我國的各種出口貿易行業中污染密集型行業比例大,工業廢氣排放量、固體廢物產生量與出口貿易額的增長相對一致,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針對這一問題,政府需要對綠色環保行業的貿易發展加大支持力度,促進服務業等清潔行業的快速發展,而對于那些污染密集型產業的貿易發展則應進行適當的限制,讓出口貿易的結構更加合理,朝著綠色化、清潔化的方向發展,使得我國的出口貿易獲得更加健康的發展。
清潔生產的實現需要加大綠色技術的投入力度,不斷的探索有利于生態環保發展的高新科技。讓各種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減少生產環節造成的浪費,這樣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也會降低。另外還應該不斷尋找不可再生資源的替代品,減少對相關資源的消耗,使當前的資源短缺狀況逐漸的得到緩解。
(二)積極發展綠色物流,加強環境合作
綠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為目標,利用先進物流技術和實施運輸、包裝、裝卸、流通等物流活動,在國際大力推進綠色物流的形勢中,我國也應積極發展綠色物流。對物流行業中的運輸、包裝、流通等各個環節度加強綠色化的管理,逐漸實現與國際綠色物流發展接軌。產業內出現的污染成本降低了,出口貿易過程中的成本也會隨之降低,有利于我國出口貿易及環境共同的健康長久發展。
現代經濟發展中,人們對環保問題更加重視,環境合作范圍也在逐漸拓展。我國環保技術發展還不完善,在今后的貿易活動中,我國應積極加強與貿易伙伴之間在環境技術方面的合作,比如美國、歐盟等,這對于全球與區域環境的友好協調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對于我國出口貿易及環保產業的現代化發展也起著積極的推動效果。
三、結束語
我國出口貿易對環境污染造成的影響不可小視,政府需要加強重視與管理,盡快的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治理對策,將現代社會所提倡的節能、綠色環保的理念徹底的貫徹到出口貿易領域之中,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管理效果,實現出口貿易活動的綠色發展,減少對環境的傷害,這對于國際貿易的健康、長久的開展也是非常有利的舉措。
參考文獻:
[1]孔淑紅,周甜甜.我國出口貿易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及對策[J].國際貿易問題,2012,08:108120
【關鍵詞】兩型社會;出口貿易;隱含污染物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一直推行的是“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對外經濟發展戰略,“引進來”的是先進的生產技術,“走出去”的是處于產業鏈低端的制成品,而這些制成品正是資源耗費和環境污染嚴重、附加值極低的商品,也就是說出口貿易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資源附載于出口產品流往國外,粗放型的出口貿易方式帶來了較低的GDP收入和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換言之,出口貿易所帶來的經濟增長的速度遠遠不及資源耗費、環境污染的加速。由此帶來的資源安全和環境污染問題形勢嚴峻,成為我國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突出瓶頸。
十六大上“低碳經濟”理念出現,順應了“兩型社會”的發展要求,低碳經濟是以“低碳城市、低碳產業、低碳金融”為主題,是一個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即將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走上新一輪長周期的新增長點。前幾年,我們就一直提倡建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社會這一目標,這正是與我國的政策舉措相順應的。面對資源、環境所處的現狀,凸顯了出口貿易與資源環境和諧發展引起的沖撞,形勢十分嚴峻。發展低碳經濟、構建“兩型社會”,促進出口貿易的與資源、環境和諧發展迫在眉睫。
二、“兩型社會”與出口貿易的關系
“兩型社會”的核心內涵是指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為基礎,遵循自然規律,切實保護并合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使得人類生產與資源環境達到和諧發展,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相處。隨著貿易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使得貿易和資源環境的相互影響日益加深。
首先,資源環境是發展出口貿易的較優條件和前提。根據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我國機電產品為主要的出口商品,出口貿易以加工貿易為主,主要是因為我國有總量豐富的資源和勞動力,是與發展資源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環境是貫穿整個社會大生產的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的重要因素。沒有環境做支持,就沒有場地生產商品,也沒有場地交易商品,因此資源環境毫無疑問的成為發展出口貿易的基石。
其次,出口貿易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國的資源現狀是總量大、人均占有量不足,但是相對于制成品的需求而言是足夠的,但是交易不能只限于自給自足,還要充分利用資源的優勢來促進經濟的增長。出口可以充分利用我國的人力資源和礦產資源以及能源,從而提高利用率。
最后,出口貿易直接加劇了資源不安全和環境污染的程度。現在我國的出口現狀是盲目的追求經濟的增長,這就必然會導致對資源和環境的不利影響。資源安全問題形勢嚴峻,環境承載力弱問題突出,高碳問題形勢嚴峻。根據《中國國際貿易中的內涵CO2排放及空間特征》中1990~2005年單位GDP的CO2排放強度數據顯示,中國的單位GDP的CO2排放強度遠遠的高于世界單位GDP的CO2排放強度,從而擴大了出口貿易的內涵碳排放,而在現行的國家溫室氣體統計清單中,把出口貿易的內涵碳排放核算為生產國的碳排放。
三、“兩型社會”下我國出口貿易的現狀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
根據2002~2011年的對外貿易數據得出的中國對外貿易額走勢,從中發現,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基本上呈直線上升的趨勢,但是因為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了2009年的對外貿易額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趨勢,但是這不會影響中國對外貿易的總體走勢,2010年之后經濟回暖,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的另一問題是我國的出口額明顯大于進口總額,每年都是貿易順差,單純從經濟角度而言,可以說是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發展的表現。但是這從另外一方面反映出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不平衡,結構的不合理。
我國出口貿易的結構不盡合理,從近五年的數據來看,一直是一般貿易、加工貿易比重較為均衡,技術貿易卻處在低端;機電產品比重大,而高新技術產品比重低,說明我國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很低;外商投資企業比重較高,而國有企業比重卻很小,說明我國的國內企業在我國出口貿易不能占據主導地位。從2011年貨物出口貿易總額及貿易結構比重可以看出,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所占的比重基本持平,一般貿易占48.3%,加工貿易占44%,兩者總合達到92.3%,說明我國在出口方面還是處于產業鏈低端,產品的附加值偏低;機電產品占57.2%,高新技術產品占28.9%,機電產品所占比重遠遠高于高新技術產品,說明我國出口產品技術含量比較低,國際競爭力比較差;外商投資企業占52.4%,國有企業和其他企業總占47.6%,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所占比重遠高于國有企業和其他企業,說明我國的出口貿易主要依靠外商在我國投資設廠,這就無疑會使得許多污染嚴重的企業轉向在我國進行FDI投資,而將產品出口到其他國家。所以從總體上看我國貨物出口貿易結構非常的不合理,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兩型社會”下我國出口貿易的困境
1.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加。我國的出口商品是資源密集型的,必然產生出口貿易對環境資源的消耗性影響。生產過程對環境資源的消耗主要體現在對原材料和其他輔助材料的消耗等方面。“兩型社會”倡導杜絕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導致了我國的資源的供給減少,根據價值關系理論,供給需求決定價格,就使得我國的資源要素的價格升高,出口商品的要素成本增加了。加上環境污染需要治理,排污治理需要的費用也很大,企業將排污費用轉嫁到出口商品的成本之中,這就無疑使出口成本增加。
2.我國出口貿易的物流環節阻礙重重。出口的物流路徑是貨物運輸,環境是貨物運輸的載體,出口貿易通過出口物流的路徑而產生負面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出口包裝上,出口包裝需要消耗自然資源,并且包裝是一次性使用,這樣對資源的耗費嚴重和污染也隨之而來,這與“兩型社會”是相背離的,為了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必須對資源市場和環境污染的現狀進行整頓,出口包裝物的成本也隨之增加,物流的費用增加,這就阻礙了出口貿易的物流環節的暢通。
3.國際市場占有率低,國際競爭力低。一直以來,我國的出口貿易都是以加工貿易為主,加工貿易的資源依存度較高,環境依賴性強,加工貿易處于產業鏈低端,附加值很低,而且這種較低的附加值還是依賴于我國的資源優勢存在,因為我國的資源安全問題的突出,資源優勢不明顯,加上提倡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我國的比較優勢不能發揮,工業制成品數量減少,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就降低,加上各國的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粗放型的產品有抵制政策,使得國際市場占有空間狹小。我國出口商品技術含量低,國際競爭力低。
四、對策及建議
(一)發展出口貿易要有資源環境保護意識
在科學發展觀及構建“兩型社會”的精神的指導下,不能盲目以追求經濟增長為目標,不能依賴于出口貿易給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出口貿易帶來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的問題十分的嚴重。在“兩型社會”的條件下發展對外貿易一定要有資源和環境危機意識,清楚的認識到我國資源儲量不足、環境污染嚴峻的現狀以維護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循環經濟,降低出口商品成本
循環經濟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加主要是因為資源、環境的稀缺造成的,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下,資源短缺更加嚴重,在資源受限的情況下,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依靠發展循環經濟,對原材料進行回收再利用,必定可以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
(三)提升技術創新,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
在應對新貿易保護的沖擊時,必須要提升技術含量,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增加產品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能力。技術創新作為企業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對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對于我國的出口企業,應加強技術創新能力,以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和環境效率,實現經濟和環境雙贏的目標。
(四)調整與優化貿易結構
改善貿易結構是一項重要的貿易舉措,我國現在的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所占比重較大,這是依靠我國的資源優勢來開展的,但是我國的資源正處于總量巨大、人均占有量不足的狀況,不能依賴資源的相對優勢來發展機電產品,我們要擺脫對資源的過度依賴性,不斷提高科研能力,大力發展高科技產品,這樣就能有力的發展對我國資源環境為危害小的產品。
五、結語
我國的出口貿易一度處于上升階段,而且一直是貿易順差,但是暴露出的問題也十分突出。出口貿易給資源環境帶來了諸多的不良影響,使得我國發展出口貿易與構建兩型社會之間存在矛盾。通過分析“兩型社會”與出口貿易的關系、“兩型社會”視角下我國出口貿易的突出問題,并且提出解決措施。為了促使出口貿易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務必時刻以“兩型社會”的要求為標尺,不斷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達到在兩型社會下出口貿易的不斷的進步與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張小剛,趙潔.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中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分析[J].特區經濟,2009(6):164~166
[2]周棟良,劉茂松.”兩型社會”研究述評[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9(3):29~33
[3]朱紅根,卞琦娟,王玉霞.中國出口貿易與環境污染互動關系研究—基于廣義脈沖響應函數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8(5):80~86
[4]方超.我國對外貿易與環境污染關系研究[J].現代商業.2008(3):206~208
[5]李善同,何建武.從經濟、資源、環境角度評估對外貿易拉動作用[J].發展研究.2009(4):12~15
[6]葉華光.出口貿易對中國環境的負面影響與政策啟示[J].環境經濟.2009(7):32~37
關鍵詞:進出口貿易;時間序列;二次曲線擬合;殘差自回歸模型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6月9日
一、引言
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易,分為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按照類別可分為貨物進出口貿易和服務進出口貿易。改革開放初期,吉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相對較少,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才突破10億元大關,而隨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進出口貿易在全省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到2013年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已達到16,011億元。目前,有大量學者研究我國及各省的進出口總額情況,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同時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本文用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對1978~2013年吉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變動進行分析并預測未來10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
二、數據來源
本文選用的是1978~2013年吉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這一指標進行分析,數據來源于2014年吉林省統計年鑒。(表1)
三、實證分析
(一)數據的平穩性檢驗。根據表1中的數據,利用eviews分析軟件進行數據的平穩性檢驗并最終發現:吉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的這一數據并非平穩性數據,而是呈現出一定的線性趨勢。為了更加清楚的說明該序列為非平穩序列,我們對這一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表2)可以看到,ADF檢驗的t統計量為4.21,大于1%、5%以及10%水平下的臨界值,因此原序列不適合用ARMA模型。
(二)模型的確定。再次對原數據進行觀察發現,原序列呈現出一定的二次曲線趨勢,于是利用非平穩時間序列的確定性因素進型分析,并采用曲線趨勢進行擬合。得到最終的擬合結果并建立模型:
Tt=1629999-406152.3t+22101.41t2+et
t=(2.53) (-4.93) (9.96)
R2=0.94 ■2=0.93 F=238.73
(三)模型檢驗。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模型中t與t2的t統計量分別為-4.93以及9.96,其p值都小于0.05,因此拒絕原假設,接受備擇假設,認為該模型的參數估計結果良好,模型中R2=0.93,調整后的R2為0.93,即■2=0.93>0.8,可見模型的擬合程度也十分良好,另外F=238.73,可見F統計量也十分顯著,因此可以認為該模型通過檢驗。但是,為了檢驗該模型的信息是否提取充分,我們仍需對殘差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其分析結果見表3。(表3)可以發現,殘差的單位根檢驗P值大于0.05,因此可以認為殘差是平穩的。為了更好的說明模型的信息提取充分,再次對殘差的相關系數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見圖1。(圖1)圖1顯示,殘差的序列相關圖的Q統計量的P值全都小于0.05,因此可以認為殘差為非白噪聲序列,說明模型的信息提取不充分。殘差序列的自相關拖尾,偏自相關一階截尾,因此建立殘差自相關為AR(1)模型。模型估計結果見表4。(表4)
為了能夠檢驗模型信息提取是否充分,我們對該模型的殘差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見圖2。(圖2)由圖可知,自相關模型的殘差為白噪聲序列,模型信息提取充分,因此可以建立最優模型最優模型為:
Tt=1629999-406152.3t+22101.41t2+et
et=0.751et-1+at
(四)模型預測。從上述檢驗中我們知道,模型提取的信息十分充分,可以利用該模型進行相關的預測。因此,可以對吉林省未來10年的進出口總額作出最優預測,預測結果見表5。(表5)
四、結論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吉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度數據是一個不平穩的時間序列。從預測結果中可以發現,吉林省未來10年進出口貿易總額仍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并將在2018年左右突破2,000億元,在2023年左右接近3,000億元。這不僅有利于經濟發展,同時也創造了一定的就業崗位,拉動人民的消費以及生活水平。對此,當地政府首先要把握好長期戰略政策,利用吉林省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開辟并占領海外市場;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以便更好地宣傳吉林省,并向國外輸出產品;最后,要對特色產業進行扶持,以便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從而吸引外資,以拉動吉林省經濟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詞】出口貿易,加工貿易,對策
一.深圳市出口貿易現狀與基本特征
(一)深圳市出口貿易現狀
深圳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2013年,深圳外貿出口總額3057億美元,同比增長12.7%,連續21年奪得內地大中城市之冠。
(二)深圳市出口貿易基本特征
1.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
從以上數據來看,深圳的出口依存度與外貿依存度仍然分別達到132%以上和227%以上,處于相當高的局面,且沒有明顯下降的跡象。從對比數據來看,深圳的外貿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遠遠高于我國的總體平均水平。
2.三資企業是對外貿易的主力軍
歷年來,深圳一直致力于辦好三資企業。三資企業一直都是深圳出口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國有企業與三資企業在深圳出口中所占比重都在不斷地下降,但三資企業仍然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而與此相對的民營、集體企業的出口比重卻在逐年的增長,到2013年,已經上漲到了43.62%。
3.進料加工占主導地位
由于深圳的出口企業主要是以三資企業為主,所以深圳在貿易中會凸顯出進料加工貿易的強勢。
總體來說,深圳的出口貿易方式主要包括一般貿易和進料加工貿易兩類,兩者加起來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在80%左右。雖然一般貿易所占比重有不斷上升的趨勢,但進料加工貿易所占比重下降并不顯著,到目前為止,最低的占比也在48%以上,仍然處于主導地位。
4.出口產品以機電等高新產品為主
深圳電子產品的加工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隨著越來越多的世界500強企業在深圳落戶,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也逐漸成為深圳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骨干力量。
深圳2009-2013年的高新產品與機電產品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均在50%和73%以上。雖然2011年高新產品出口所占比重較之前有所下降,但2012和2013年又有了明顯的上升,到2013年達到最高。
5.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香港、美國和歐盟
首先,深圳毗鄰香港,正是由于這樣的地域優勢,香港成為深圳最大的貿易伙伴。其次,美國和歐盟也一直是深圳重要的出口市場。
2009-2013年,深圳向香港出口的比重一直在不斷的上升,到2012年,香港在深圳的出口市場中所占比重已經上升到一半以上。但從最新數據來看,美國和歐盟仍然是深圳的主要出口市場。
二.深圳出口貿易發展現存問題
(一)出口產品競爭力不強
深圳出口的大部分產品仍然處于國際市場的價值鏈低端,很多產業也都是被國外市場淘汰的產業。并且,很多企業是靠為國外企業加工產品賺取利潤的。這就會使得深圳的外貿企業在出口中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
(二)加工貿易占比過高。自深圳建立經濟特區以來,加工貿易一直在其對外貿易中占主導地位。以加工貿易為主的貿易結構是深圳在對外貿易中一直保持順差的最主要原因。從深圳的長遠利益來看,如果仍然走這種主要依靠來料加工貿易發展經濟的路線,深圳未來出口貿易的發展將會有很大的威脅。
(三)出口產品結構單一。出口產品結構過于單一。雖然生產加工的機電等高新產品一直都是深圳出口貿易中的優勢與主導產品,但是這種出口產品結構單一的狀況很有可能導致深圳市未來很難開拓更多的國際市場,甚至會使其原有的國際市場萎縮。
(四)出口市場過于集中。深圳的出口企業面臨著國際市場需求減少、國內生產成本增加、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壓力。主要出口市場集中使得深圳外貿企業面臨的壓力巨大,這些市場的突然變化只會使深圳外貿企業措手不及,以至于根本無法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去應對。
(五)受貿易壁壘影響嚴重。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華為、中興、HTC和三星公司的3G和4G無線設備發起“337調查”,歐盟也曾對我國通信業龍頭華為和中興2家企業發難,聲稱華為和中興獲得中國政府的補貼,并以“觸底價格”的形式向歐盟傾銷無線網絡產品,對部分歐盟的電信通訊廠商造成傷害。深圳其它各個行業的出口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國外貿易壁壘的影響。
三.促進深圳出口貿易發展的對策
(一)提高出口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企業要努力實現轉型,提高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由此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企業競爭力,萬萬不能只著眼于眼前的利益。提高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研發資金的投入是不可避免的,建議企業把更多的利潤收入投入到產品的研發上,生產出更多擁有自主品牌的產品。
(二)加快提升和轉變出口貿易方式
從國際產業分工趨勢和我國發展水平來看,傳統的加工貿易在我國的發展空間已經十分有限了,容易加劇貿易摩擦等問題。因此,對于一般貿易的發展,政府要加快扶持,企業也應該足夠的重視和配合,共同為提升和轉變深圳出口貿易方式努力。出口貿易方式的轉變與優化是深圳發展出口貿易的長久之策。
(三)努力開拓國際新市場
市場集中所帶來的弊端不容小覷,不斷努力的開拓新市場,走市場多元化道路才是深圳企業應有的選擇。一方面要繼續加強與歐美等國的合作與貿易伙伴關系,另一方面還要有針對地開發新興國際市場,合理的分布其它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市場。
(四)提高應對新型貿易壁壘能力
只有提高企業及政府應對新型貿易壁壘措施的能力才是深圳出口貿易不斷取得新進展的切實有效之計。政府要通過政策扶持,不斷提高出口產品中的熟練勞動和知識技術要素的密集程度。企業加強對新貿易壁壘的認知程度,學會利用WTO規則,積極申辯,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同時,大力培植企業的競爭能力,積極獲得產品的相關認可,使外國沒有實施貿易壁壘的理由。
(五)加強企業管理
出口企業可以實施很好的激勵機制來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使企業的用人成本下降;針對原材料價格上升的情況,出口企業也可以采取多種渠道來解決。企業可以積極的尋找可以相互替代的廉價原材料。針對之前人民幣升值引發的出口成本上升,企業完全可以利用從國外進口原材料來應對。
(六)大力培養和引進外貿專業人才
深圳未來對外貿易的發展需要一批高素質和專業的外貿人才。因此,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在深圳未來出口貿易的發展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圳政府要把培養外貿專業人才放在重要地位,既要加強職業教育,又要加強技術人才的培養,通過優越的條件吸引內地專業人才來深圳工作。
參考文獻:
[1]丁妙玲.關于深圳地區加工貿易發展現狀與改革轉型的思考[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9.
關鍵詞:貿易開放;實際匯率;出口貿易增長
中圖分類號:F75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9)12-0012-05
一、引言
實際匯率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尤其是針對實際匯率變動的貿易效應則更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實際匯率變動會對一國出口貿易產生重要影響,國外學者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并從理論與實證兩個角度分別展開了研究。
理論研究方面,Guittian(1976)[1]和Magda(2007)[2]認為匯率變動對出口的影響是微妙的,需求和供給渠道的合力決定了匯率變動對真實出口數量和價格的最終影響;Bacchetta(2000)通過建立一般均衡模型,也認為匯率波動增加對出口貿易的影響是不確定的;[3]而伊藤隆敏(1997)通過研究亞太經合組織內部發現實際匯率是決定出口貿易增長的重要因素;[4]Hooper(1978)假設出口商是風險厭惡者,匯率的波動將增加交易風險,降低出口收益和利潤水平,不利于出口貿易;[5]Ethier(1973)考慮出口商可以通過外匯遠期和期權市場對沖外匯風險,認為匯率波動對出口貿易無影響;[6]Franke(1991)認為如果出口商積極利用匯率波動提供的選擇權,匯率波動甚至能夠促進出口貿易。[7]
實證研究方面,Obstfeld(2002)基于美國和加拿大1993-2001年間數據,對SITC分類商品進行實證檢驗發現匯率對出口貿易的影響顯著;[8]Rose(1989)基于美國25年雙向貿易季度數據進行檢驗時發現匯率不是影響出口貿易的顯著因素;[9]Frankel(1996)基于亞洲國家截面數據研究發現,匯率變動對出口貿易有著顯著的負向影響。[10]需要指出的是,匯率變動對出口貿易的影響還有一個重要表現,即匯率變動能否改善貿易收支狀況,在馬歇爾-勒納假說成立的情況下,匯率貶值改善貿易收支具有滯后性,在短期將惡化貿易收支狀況,這一現象被稱為“J形曲線效應”。實證研究主要是檢驗馬歇爾-勒納假說是否成立和“J形曲線效應”是否存在。Kruguman(1991)通過考察二戰后美國的相關數據,發現雖然實際匯率貶值有利于貿易收支的改善,但存在時滯效應,即美國匯率對貿易收支的影響存在“J曲線效應”;[11]而Demirden(1995)則認為馬歇爾-勒納假說和“J曲線效應”并不成立。[12]
此外,國內學者也圍繞人民幣匯率變動與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系列相關研究。李眾(2004)[13]、周宇(2008)[14]等認為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并不顯著;而盧向前(2005)[15]、馬丹(2005)[16]等認為人民幣實際匯率變動對我國出口貿易存在著顯著的影響,同時人民幣實際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的影響存在“J曲線效應”。謝建國(2002)采用協整方法,考察了1978-2000年人民幣匯率貶值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并提出現階段人民幣匯率政策并不是調節貿易收支、改善出口貿易狀況的有效手段。[17]
本文試圖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以中國初級品及制成品出口貿易為研究對象,通過理論和經驗分析探討在中國目前的匯率制度背景下,人民幣實際匯率變動是否對中國出口貿易有影響,以及會產生何種影響?馬歇爾-勒納假說是否成立?本文首先提出了一個動態貿易均衡框架,分析了小國開放經濟下實際匯率變動對貿易部門出口及利潤的影響;其次構建了進行實證分析所需的計量模型,并對模型的研究方法、各變量數據的來源、選擇依據等進行簡要的描述和說明;接著從實證角度分析了人民幣實際匯率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最后提出本文的結論及相關啟示。
二、理論模型
(一)模型的構造
本文基于Bacchetta(2000)動態貿易均衡模型,通過引入外部沖擊及不確定性,構建一開放條件下實際匯率變動與出口貿易關系的理論框架。具體來說,考慮如下一個無限期界的小國開放經濟,該經濟內出口貿易部門的代表性企業同時使用進口資源x和國內資源y進行生產,生產函數為柯布-道格
時,企業利潤增加;反之,如果a+b>1,則C的正負不確定,需要由a和b的比例進一步確定,此時,匯率變動對企業利潤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綜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兩個命題:
命題1:實際匯率變動對出口企業產量的影響取決于企業生產的規模經濟狀況,若企業生產為規模報酬遞增,則實際匯率變動率增大將導致企業產量減小;若企業生產規模報酬遞減,則實際匯率變動率增大將使企業產量增加。
命題2:實際匯率變動對企業利潤的影響是不確定的,當企業生產處于規模報酬遞減時,匯率變動率增大會增加企業利潤;當企業為規模報酬遞增時,匯率變動率對企業利潤的影響不確定,需要由企業使用進口資源和國內資源的比例決定。
三、計量模型、變量及數據說明
(一)計量模型及分析方法
理論分析表明實際匯率變動對出口貿易部門的產量及利潤產生了重要影響。為檢驗人民幣實際匯率對中國出口貿易量的具體影響,根據式(10)擬構建如下計量模型:
(14)
該模型共包含4個變量,其中出口量zt為被解釋變量,實際匯率et、國外資源投入xt及國內資源投入yt為解釋變量 , 為待估參數,分別度量相應各解釋變量對出口量的影響。由于傳統的計量經濟模型估計方法,如普通最小二乘法、廣義最小二乘法和極大似然法等,都有局限性,其參數估計量必須在模型滿足某些假設時才具有良好的性質;而廣義矩估計(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GMM)是一個穩健估計量,它不要求擾動項的準確分布信息,允許隨機誤差項存在異方差和序列相關,所得到的參數估計量比其他參數估計方法更合乎實際。因此本文經驗分析采用GMM方法來估計式(14)。
(二)變量的選取及數據說明
根據理論模型的實際情況,本文擬選用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中國的出口總額、中國制成品出口總額、中國初級品出口總額、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等變量進行實證分析。關于人民幣實際匯率指標,本文采用《國際金融統計》(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IFS)經多邊貿易加權計算所得的實際有效匯率指數(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Index,REER)作為實際匯率的衡量指標,該指數上升表示本幣升值,降低則表示本幣貶值;使用中國歷年出口總額(TEX)、中國歷年制成品出口總額(MTEX)、使用中國歷年初級品出口總額(PTEX)作為衡量中國出口貿易相關情況的指標;對于其他變量,為與理論模型相符,我們采用歷年中國全社會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作為國內資源投入的衡量指標(以lnINV表示,所有的變量都取對數);采用中國歷年實際利用的外資金額作為衡量國外進口資源投入的指標(以lnFDI表示)。為了與實際匯率指標相統一,所有的價格指標和GDP指數都調整為以1995年為基期,各變量均為經過全國消費物價指數加權處理后的實際變量。
本文使用的是1980-2007年的年度數據,數據來源是IFS及相應年度的《中國統計年鑒》。
四、經驗分析
(一)平穩性檢驗
由于在計量模型中使用的數據均為時間序列數據,所以首先需要對計量模型中涉及的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采用ADF單位根檢驗來驗證各變量的平穩性。表1的平穩性結果顯示,各變量的原序列均為不平穩序列,經一階差分各變量序列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為平穩序列。為避免偽回歸,模型估計前,我們對各變量數據序列采用H-P濾波方法處理,得到各變量的平穩序列后再進行模型估計。
表1單位根檢驗結果
注:①檢驗形式(C,T,P)中C、T、P分別表示模型中的常數項、時間趨勢和滯后項。②ADF檢驗采用麥金農(Mackinnon)1%顯著性水平下臨界值。③*、**分別表示在10%、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即在相應的顯著性水平下認為變量是穩定的。④一階差分用記號“”表示。
(二)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國出口貿易綜合計量的檢驗結果
通過以上平穩性檢驗,運用經H-P濾波處理的各變量序列,對式(14)用GMM方法估計,可以得到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等變量對中國出口貿易總額的影響。結果如下:
lnTEXhp=0.3306-0.4999lnREERhp-0.1233lnFDIhp +
1.2115lnINVhp
(0.2833) (-2.1687) (-0.9136)(12.5948)
R2=0.9874 D-W=1.7491(15)
以上結果表明,各解釋變量對中國出口貿易存在著比較顯著的影響,這一點從t統計量(各解釋變量系數下括號內的數值)和系數值可以看出。具體來說,中國出口貿易總額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彈性為-0.4999,這意味著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貶值)會顯著地抑制(促進)中國出口貿易的增長。而國內外資源的投入對中國出口貿易則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增加(減少)會顯著地增加(減少)中國出口貿易;而外國直接投資增加(減少)會顯著地抑制(促進)中國出口貿易。如果進一步考慮按出口商品分類來考慮二者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時,我們將看到開放程度越高,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出口貿易的負向影響將增強 (這一點可以從下文看到,當按出口商品分類計量時,該指標對出口影響的顯著性大大提高了)。綜上所述,關于人民幣實際匯率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其結論印證了馬歇爾-勒納假說關于貶值帶動出口的論斷,也說明了實際匯率是影響中國出口貿易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國出口貿易分類計量的檢驗結果
從上述分析可見,人民幣實際匯率貶值及國內投資增加會促進中國出口貿易的增長,而外國直接投資增加則會降低中國出口貿易增長。那么,按出口商品分類后,人民幣實際匯率及國內外資源投入等變量對初級品及制成品出口又會產生什么影響?沿用GMM方法,重新估計各變量對初級品及制成品出口總額的影響,得到如下結果:
lnPTEXhp= 2.3076-0.1595lnREERhp -0.4191lnFDIhp +0.6359lnINVhp
(3.6189)(-1.266)(-5.6841)(12.098)
R2=0.9614 D-W=1.6721(16a)
lnMTEXhp= 0.3472-0.6877lnREERhp -0.4809lnFDIhp +1.2962lnINVhp
(0.3717) (-3.7267)(-4.4525)(16.8338)
R2=0.9892 D-W=1.8931 (16b)
式(16a)反映了各解釋變量對初級品出口額的影響,式(16b)反映了各解釋變量對制成品出口額的影響。從上述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當按出口商品分類時,人民幣實際匯率、國內外資源投入等因素對兩類貿易品出口的影響方向與前述研究是一致,但在影響程度上則產生了顯著的變化。首先,無論是相對于初級品及工業制成品出口,國外資源的投入(即FDI)對其影響顯著性的提高了(參見各解釋變量系數下括號內的數值),具體說來,初級品出口總額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彈性為-0.4809,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彈性為-0.4191。其次,對于初級品出口而言,國內資源的投入(即INV)其影響顯著性的降低了,初級品出口總額對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的彈性為-0.6359,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則對國內資源投入的變化沒有顯著性的改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幣實際匯率對初級品及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影響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其中,初級品出口總額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彈性為-0.1595,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彈性為-0.6877,這也意味著,當人民幣實際匯率變動程度較大時,對中國出口貿易部門產生了實質性影響。對初級品出口部門而言,實際匯率出口彈性較低,人民幣匯率變動程度對其出口的影響比較低;而對工業制成品出口部門而言,實際匯率出口彈性較大,當人民幣匯率變動程度較大時其出口是較不利的。因此,政策制定者在考慮人民幣匯率變動引致貿易效應的同時,也應考慮其帶來的部門效應。以目前為例,人民幣總體呈現總體貶值趨勢,可能導致出口貿易部門行業差距拉大,進而影響到中國出口貿易的長期增長。
五、結論及啟示
本文通過構建開放條件下具有微觀基礎的跨期最優化貿易模型,并引入外部沖擊及不確定性,分析了實際匯率變動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從理論模型角度得出如下結論:當出口貿易部門的生產需要同時使用進口資源和本地資源時,實際匯率的變動對其出口的影響取決于企業生產的規模經濟狀況。如果企業生產規模報酬遞減,則實際匯率變動率增大將使企業產量和出口增加,企業利潤也會相應增加;如果企業生產為規模報酬遞增,則實際匯率變動率增大將導致企業產量和出口減小,但對企業利潤的影響則是不確定的,需要由生產中企業使用的進口資源和國內資源的比例決定。
通過對1980-2007年間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與我國出口貿易總額進行實證檢驗,可以發現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確實對我國出口貿易產生了顯著影響。根據理論模型得出的結論,筆者初步可以判斷,偏向于外貿出口部門的國內企業,如外貿程度較高的制造業部門等,普遍存在規模報酬遞減的現象。考慮到出口貨物的行業分布特點,將人民幣實際匯率分別與出口貿易中的初級品與工業制成品進行實證檢驗,其結果進一步證明了人民幣實際匯率與出口的正向關系,同時也解釋了近年來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劇而我國外貿出口依然快速增長的根本原因。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出口工業制成品的部門相比出口初級品的企業其規模報酬遞減的程度更高。
基于理論與實證研究的相關結果,考慮到我國大部分出口企業屬于規模報酬遞減的制造業,在適當的人民幣匯率變動率區間內,匯率升值也會促進出口。但從可持續發展及經濟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將國民經濟的依賴重心由資源、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制造業轉為科技、知識密集型、高附加值的科技產業勢在必行。我國出口貿易增長的持續性應求諸于出口商品結構的升級,因此,在匯率政策制定方面,應盡量避免通過貨幣貶值以擴張貿易的做法,從而避免貨幣貶值對貿易結構升級的不利影響,逐步優化我國的貿易結構,推動我國出口貿易的持續穩定發展。此外,我們還必須進一步推動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以形成合理的市場信號形成機制和市場信號反應機制。■
參考文獻:
[1]Guittian.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the Exchange Rate on Output, Prices, and the Balance of Paymen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6,(6).
[2]Magda. The Effects of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 on Economic Activity in Turkey[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7,(3).
[3]Bacchetta.Does Exchange Rate Stability Increase Trade and Welfar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5).
[4]伊藤隆敏.匯率變化及其對亞太經合組織地區貿易和投資的影響[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7.
[5]Hooper. The Effect of Exchange Rate Uncertainty on the Prices and Volume of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8,(8).
[6]Ethier.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Forward Exchange Marke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63).
[7]Franke.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ing Strateg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91,(10).
[8]Obstfeld.Exchange Rate and Adjustment:Perspectives from the New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J].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2002,(12).
[9]Rose.Is There a J-curv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9,(24).
[10]Frankel. Trade and Growth in East Asian Countries:Cause and Effect[J].NBER working Papers,1996,(8).
[11]Krugman.Exchange Rates and Policy Coordin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1,(30).
[12]Demirden.Flexible Exchange Rates and J-curve:An Alternative Approach[J]. Economics Letters,1995,(48).
[13]李眾.實際匯率錯位、匯率波動性及其對制造業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1978-1998年平行數據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
[14]周宇.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我國進出口影響的實證研究[J].國際經貿,2008,(9).
[15]盧向前.人民幣實際匯率波動對中國進出口的影響:1994-2003[J].經濟研究,2005,(5).
[16]馬丹.中國貿易收支、貿易結構與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6).
(1)WTO/TBT—SPS通報成員中發展中國家異軍突起。
2004年TBT通報居前十位的WTO成員中,發展中成員占了5個(表1),而在2004年1—8月的SPS通報中,前12位成員有6個是發展中國家(表2):
從統計表可以看出,TBT通報前十位中的5個發展中成員共發出TBT通報173件,占前十個成員總通報量的55.5%,另外一些發展中成員也正在積極履行成員的義務,贊比亞、中非共和國、德國和牙買加都在今年第一次提交了TBT通報。SPS通報的前6個發展中成員共發出SPS通報128件,占前12個成員通報總量的25.4%,與去年同期的76件增長了70%。可見,未來WTO/TBT—SPS通報中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比例和數量將會不斷上升。
(2)TBT通報中居前三位的產品類別與湖南省主要出口產品類別基本吻合。
TBT協議所覆蓋的產品范圍極為廣泛,包括所有的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現對2004年的TBT通報進行初步歸類,如表3:
2004年WTO成員共發出TBT通報727件,其中食品類通報107件,居通報之首,占全部TBT通報的14.7%;其次就是輕工(77件)和機電(76件),分別占全部TBT通報的10.6%和10.5%。湖南省2004年的出口產品中,農產品、紡織品服裝(主要包括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和服裝及衣著附件)和機電產品的出口額分別為2.3億美元、4.11億美元和6.06億美元,占湖南省出口總額的7.4%、13.3%和19.6%,是湖南省主要出口產品。據統計,在湖南省出口產品因技術性壁壘而遭受的損失中,這三類產品最為嚴重,這與通報中居前三位的產品類別基本吻合。
(3)農藥殘限量成為食品安全與農產品貿易的重點競爭領域。
農藥殘限量問題已經成為發達國家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對湖南省出口貿易的影響也將越來越大。
2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湖南省出口貿易的影響
2.1提高了湖南省產品出口的成本
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湖南省出口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提高了產品的出口成本。主要表現在:一是技術、環境保護、安全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湖南省出口產品的成本;二是企業需要獲取相關認證的費用使產品的出口成本增加;三是缺乏先進的檢驗設備,進口國高昂的檢驗費用也相應增加了產品的出口成本。
2.2降低了湖南省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技術性壁壘往往會通過影響出口商品的成本,進而形成對商品價格的控制作用,通過商品價格的變化降低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如圖1所示:
圖1技術性壁壘對出口產品的價格控制
假定存在規模經濟,則單位成本曲線AC如圖所示,若在未設置技術性壁壘的情況下,該商品的出口量為Q,價格為P,單位產品的利潤為MN。當設置技術性壁壘后,出口企業勢必要調整生產過程或付出額外費用使其產品符合進口國的要求,從而使單位成本曲線上移至AC,此時若產量仍為Q,則銷售價格至少需要提高到P才不至于虧損。而價格的提高,無疑降低了該出口商品相對于進口國同類商品的競爭力。湖南省的出口產品大部分以資源密集型為主,其競爭的主要優勢就在于成本、價格較低,提高價格則恰好失去其最大優勢,嚴重降低了產品的競爭力。
2.3嚴重影響了湖南省出口貿易額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湖南省出口貿易整體上呈上升趨勢,但增長速度緩慢,低于我國平均增長速度,且出口總額在我國出口貿易中的比重持續下降,見表4。
由表4分析可知,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1994—1999)湖南省出口貿易增長很不穩定,起伏較大,甚至一度出現負增長,到2000年開始才有所好轉,但仍低于全國增長速度,與1994年相比,2003年我國出口總額增長了262.1%,但同期湖南省出口額的增幅只有49.8%。我省出口額在全國出口貿易中的比重持續下降,1994年占我國出口額的1.18%,到2003年下降為0.49%,下降了6.9個百分點。這主要是因為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技術性貿易壁壘逐漸成為發達國家貿易保護的主要措施,湖南省企業技術水平不高,對國外層出不窮的各項技術標準疲于應付,從而使湖南省出口產品的資源優勢喪失,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的資源密集型產品逐漸失去其在發達國家的市場,導致出口貿易損失慘重。
2.4引起了湖南省出口市場的變化
美國、日本、歐盟一直是湖南省最大的三個貿易伙伴,每年對這三大經濟實體的出口是湖南省出口貿易發展的關鍵。然而近幾年來,在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下,湖南省對美,日,歐盟(其中7國)的出口貿易額比重卻有所變化(表5):
整體來講,對美、日、歐盟的出口額雖有所增加,但相對比重都有所下降。1999年對美國出口比重為14.92%,到2003年下降為13.80%,下降了1.12個百分點;同期對歐盟的出口額比重下降了2.92個百分點,下降幅度最大;相比1999年,2003年對日本的出口額比重雖略有上升,但前幾年一直不太穩定,且呈下降趨勢。這與發達國家近幾年來不斷完善其技術壁壘體系,對湖南省出口產品設置重重障礙是分不開的,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這種影響更加明顯。而對亞洲、非洲等主要發展中地區的出口額比重迅速增加,2003年對亞洲的出口額比重為53.22%,同比上年增長23.74%;對非洲的出口額比重為5.01%,同比上年增長42.79%,是湖南省出口貿易增長最快的兩個市場。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發展中地區的技術相對比較落后,特別是在農獸殘限量、食品添加劑等領域的措施還處于起步階段,從而使我省的出口優勢得到充分體現。種種跡象表明,湖南省的出口市場在技術性壁壘的影響下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2.5改變了湖南省出口產品的結構
湖南省的出口優勢主要體現在農業大省的出口資源上,初級產品的出口占有相當大的優勢。隨著技術性壁壘的發展,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偏低成為了湖南省出口產品遭遇國外技術性壁壘的主要原因,初級產品的出口比重迅速下降(表6)。
1988年湖南省出口貿易中初級產品2.32億美元,占湖南省出口的36.36%,2003年初級產品出口2.18億美元,僅占湖全省出口的10.16%,下降了26.2%。這說明在技術性壁壘的影響下,湖南省出口產品的資源優勢逐漸喪失,出口貿易開始向高附加值的產品結構方向發展,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我省的產品結構。這從另一方面說明了技術性壁壘在阻礙湖南聲出口貿易發展的同時,對我省出口產品結構與方向的調整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與推動作用。
3湖南省出口貿易突破技術性壁壘的對策分析
3.1建立湖南省出口貿易技術性壁壘預警機制
從技術性壁壘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隨著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的不斷加強,技術性壁壘對湖南省出口貿易的影響將會更加廣泛、全面,對出口產品的要求也將越來越苛刻,因此,要及時了解WTO各成員國采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細節,針對性地研究湖南省各主要出口市場的技術性壁壘體系,及時收集、整理跟蹤國外的技術性壁壘狀況,研究其特征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結合湖南省出口貿易的特點,建立每種出口產品的技術性壁壘預警機制。湖南省的出口優勢主要體現在農產品和紡織品等方面,而這又恰好是國外技術性壁壘最嚴格,技術標準最多的幾個行業,隨著農獸殘限量、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不斷被關注,以及紡織品行業“后配額時代”的來臨,農產品,紡織品等領域的貿易戰爭將會日趨激烈。因此,及早建立湖南省相關產品的預警系統,提早對未來的貿易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將是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最有效的方法。
3.2開展技術創新,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提高湖南省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湖南省是典型的農業大省,其出口的產品大多為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在技術不斷進步的情況下,湖南省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不斷下降。要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提高湖南省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關鍵是將高新技術與我省的資源優勢相結合。一方面,對原有產品企業進行技術投入,提高企業的密集度,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另一方面,加強科技公關,增加科研投入,除利用高新技術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外,還同時研究相應的配套技術,改進出口產品的加工工藝和包裝,搞好管理,以提高產品的整體質量。所以,堅持科技開發以市場為向導,不斷調整湖南省產品的出口結構,加快對傳統產品的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是湖南省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根本途徑。
3.3實施多元化戰略,大力開拓新興市場
美、日、歐盟一直是湖南省最大的三個貿易伙伴,據統計,每年湖南省有40%以上的產品銷往這大地區。而這三大經濟實體也是世界上貿易技術壁壘最全面、最系統的國家,其范圍幾乎涉及出口貿易的所有方面,絕大多數技術壁壘都源于這三大經濟實體。在湖南省出口貿易近年來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對這三大經濟實體的出口卻增長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嚴重影響了湖南省出口貿易的發展,這與湖南省出口貿易頻頻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因此,實施多元化戰略,大力開拓新興市場,為湖南省口產品提供新的機遇,尋找新的出口,也是應對技術壁壘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