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1:34: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交服務調研,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社交網絡、大數據與云計算……科技給企業乃至整個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給一些行業帶來了徹底的顛覆。在這樣的時代中,包括CEO在內的企業高管對技術尤為關注是順理成章的。
11月6日,IBM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大中華區總經理納斯·托馬斯(Nancy E.Thomas)在調研報告會上指出,即使是對于CEO而言,科技也不再只是作為基礎設施來為企業的業務和戰略做支撐。它造就了新的戰略和業務模式,讓企業擁有在轉型中從容自如的能力。
張開臂膀擁抱客戶
調研報告基于對全球70個國家、20個行業的4183名首席高管(C-suite Leaders)進行面對面訪談而形成,其中業績出眾企業約占8%,業績欠佳企業占25%。頗有意思的是,調研報告顯示,CEO們認為客戶對他們的企業戰略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僅次于首席高管本身,排在第二位。
Nancy E.Thomas表示:“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首席執行客戶’(Chief Executive Customer,CEC)主導商業的新時代。在數字化和社交時代,客戶已經擁有了不計其數的途徑獲取信息,也擁有了越來越大的主動權和話語權,能夠瞬時與全世界分享他們的觀點和體驗。所以,社交網絡與移動商務徹底改變了賣方與買方之間的關系。客戶對企業的影響已不僅停留在產品和服務層面,而開始不斷滲入到組織運營與戰略制定過程中?!?/p>
如果無法阻擋,企業就應該順應大勢,以開放的姿態張開臂膀擁抱客戶。首席高管們需要重新審視客戶的角色,并由此重新定義企業與客戶的互動方式,從而創建“客戶主導型企業”。調研報告顯示,目前有46%的CEO打算開放他們的企業,讓客戶參與到企業的產品設計、生產、服務等各個環節,而在未來3到5年內,這一比例將增長至90%。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樂高(LEGO)公司。1998年,樂高公司銷售額和市場份額出現下降,為了扭轉這種趨勢,樂高推出了幾項運營改進措施。比如,為了擴大在客戶中的影響力并以開放的姿態收集客戶的意見和建議,樂高公司推出名為Cuusoo的網站,任何個人或團體均可以在該網站對樂高的未來產品提交建議。如果建議被采用,他們還可獲得凈銷售額的1%作為獎勵。同時樂高還開啟了數字社區和虛擬專家開發團隊之間的網上互動,擴大“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活動、桌面游戲以及虛擬體驗。經過多年努力,在2010年,樂高“自己動手”桌面游戲部門獲取了12.6%的市場份額。而在2011年,公司的銷售額增加了17%,幾乎在所有市場上都取得了兩位數的增長,大幅度領先競爭對手。
“CEO與客戶分享控制權。”調研報告中的這句話相信會觸動很多人。然而,在當今這個時代,當客戶(CEC)變得和CEO一樣可以控制企業時,不是CEO或企業的失敗,而是他們成功的開始。
融合數字和實體業務
O2O已經成為時下另一個重要趨勢。世界只有一個,無論數字世界還是實體世界,融合是必然。調研報告同樣揭示了數字世界和實體世界正在迅速融合的趨勢。調研報告顯示,首席高管們已經意識到融合兩者的重要性,約60%的首席高管希望尋找能對等地創造業務價值的合作伙伴,大約有一半的首席高管從外部尋找創新的源泉。然而,僅有36%的企業擁有完全整合的實體和數字戰略。
“問題并不在于缺乏技術或安全方面的顧慮,最大的障礙在于如何將社交網絡等互聯網應用融入到企業的業務中,如何在數字與實體之間實現適當的平衡以及如何理解采用數字戰略時的投資回報。”Nancy E.Thomas認為。在數字與實體的融合上,上品折扣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在實體店面中,上品折扣應用數字技術獲取第一手客戶數據并進行分析,幫助企業進行精準營銷。例如在北京上品折扣中關村店,每當顧客攜帶上品折扣會員卡進入門店時,部署在門店的讀卡器會對顧客進行識別,同時攝像頭將記錄下顧客的衣著和配飾。這套系統還記錄顧客在店內挑選貨物時的行走路線及挑選衣服的過程,以及最后下單所花費的時間,這些都將記錄到上品折扣的數據庫中。未來,上品折扣通過線上和線下積累的數據,就可以分析出顧客對穿著和配飾的偏好,從而實現精準營銷。同時,上品折扣用實體店的庫存完成顧客在電商數字平臺提交的訂單,實現兩者的融合。顧客可以在上品折扣的電商平臺下單,訂單將傳到實體店的移動POS機處理,用實體店的庫存來完成訂單,實現線上與線下的整合,數字與實體的完全融合。
全渠道、端到端的客戶體驗
要打造“客戶主導型企業”,如何打造最佳的客戶體驗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需要指出的是,為了給客戶帶來最佳的體驗,企業已經不能再把客戶按類別或者群體來劃分,而應該以獨立個體的視角來看待每一個客戶,并為每一個客戶提供個性化的客戶體驗和服務。這是“客戶主導型企業”與傳統的以客戶為中心企業的顯著區別之一。當然,創新的科技,特別是社交網絡化與數字化的互動、基于大數據的精準營銷讓這些成為可能。
“這場競賽的最后贏家是那些能夠更充分了解價值鏈的所有方面并360度地了解客戶體驗的企業。”瑞士陶氏化學公司全球營銷及需求生成總監胡波特斯·得偌易(Hubertus Devroye)認為。調研報告顯示,近70%的首席高管已經進入角色,駛入“賽道”。2013年,52%的首席高管實現了更加廣泛地使用數字渠道與客戶進行互動的目標。同樣,實施社交戰略、精心設計客戶體驗有可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回報。調研報告顯示,企業中傾向于花費更多時間來精心設計有吸引力的客戶體驗的首席高管所占的比例比業績欠佳企業中的這一比例高出29%。
零售行業應該算作極力追求極致客戶體驗的行業之一。“對于零售行業而言,真正良好的客戶體驗不僅局限于店里,而是全渠道、端到端的客戶體驗?!盜BM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合伙人、零售行業總經理謝宏認為,零售行業企業要實現全渠道客戶體驗要做到五個方面,包括顧客視角的統一、商品信息的統一、營銷資源的共享、供應商和采購的統一以及交付體驗的統一?!爱斎?,企業真正做到跨區域、全渠道的管理是非常復雜的,未來三五年內,各個零售企業將在全渠道客戶體驗上展開競爭?!敝x宏說。
作為中國的高端零售商,百盛購物中心就與IBM合作搭建了數據分析平臺來分析來自線上和線下的會員卡客戶的消費行為和他們喜歡的產品類別,以此提供個性化的體驗來贏得年輕客戶的青睞。百盛購物中心借助信息系統對客戶購物行為的深入分析,向客戶提供個性化的促銷優惠。例如,某客戶以前購買了某款名牌手袋,這可能表明該客戶對相關奢侈品有很高的購買意向。當該客戶訪問該網站時,該平臺可以在其瀏覽時為其推薦產品。如果該客戶購買所推薦的物品還會提供額外優惠,如給予八折的折扣券供其在下一次購買時使用,從而鼓勵重復性消費,提升客戶黏性??蛻舴治鍪沟冒偈⒛軌蜥槍ψ钣锌赡茉谔囟〞r間上網的客戶推廣特定產品,從而幫助創建個性化的購物體驗并提高客戶忠誠度。百盛將通過分析訪客和客戶活動,不斷提升網站的個性化體驗和客戶轉換率。
首席高管們面臨的巨大挑戰
在“客戶主導型企業”里,CEO“讓權”給客戶只是首席高管們面臨的挑戰之一。實際上,當客戶有能力影響到企業的各個環節時,也就意味著企業各個部門的高管都要應對這種變革所帶來的巨大挑戰。
CMO(首席營銷官)往往是企業中最直接面對客戶的首席高管。然而在科技,特別是社交網絡和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數據爆炸中,越來越多的CMO覺得不堪重負。調研報告顯示,表示面對數據爆炸尚未做好準備的CMO從2011年的71%增長到2013年的82%;而另一方面,CMO在對社交媒體應用上的進展微乎其微,2011年,感覺尚未準備好應對社交媒體的CMO占68%,而2013年是67%,基本持平。缺乏連貫一致的社交媒體計劃和競爭舉措,是CMO在日益互聯互通的世界中實現戰略的障礙。
IBM對企業CIO(首席信息官)人群有著最廣泛的調研。調研報告顯示,CIO們預測,未來幾年IT職能部門的重心將發生重大變化,他們預計會在原來屬于CMO職能范圍的活動中花費更多時間,比如客戶體驗管理和新業務開發等。為此,超過五分之四的CIO希望將IT的重點放在以下兩個關鍵舉措上:使用分析功能,從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中獲取深入洞察;為前線業務實施領先的技術、流程和工具,以便更好地了解客戶。當然,CIO們非常清楚他們面臨的挑戰:從收集到的數據中提取有意義的信息并可以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洞察力非常困難,構建更為強大的信息架構并具備大數據分析能力才是關鍵。
調研報告顯示,CFO(首席財務官)希望在整合全企業范圍內的信息,優化規劃、預算及預測能力,衡量并監控業績等方面做得更好,這同樣需要企業整合以及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的應用。然而,CFO長期面臨的最大難題在于,如何整合企業內財務方面和非財務方面的信息,從而利用數據建立起統一的映射。
同樣,社交網絡已經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得到應用。此外,CHRO(首席人力資源官)希望能夠擺脫某些行政性的事務,而專注于人才管理以及明智決策所需的分析。調研報告顯示,業績出眾企業的CHRO們更多地依賴大數據和分析技術,他們中的61%已經把數據分析用于人才管理,49%把數據分析用于業績評估。事實上,員工是客戶關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為“客戶主導型企業”尋找和培養合適的人才,從而提升客戶體驗變成了CHRO最大的挑戰。
企業前端的變革離不開后端的整合協同。在企業后端,CSCO(首席供應鏈官)需要強化客戶分析并加快決策,打造及時響應客戶需求的供應鏈,創造真正的客戶主導運營模式。調研報告顯示,76%的CSCO希望在未來2~5年內通過先進的分析技術來促進科學決策。當然,目前各個企業的供應鏈和市場營銷職能之間的聯系仍然十分有限,這是CSCO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顯然,在“客戶主導型企業”中,為客戶提供極致的服務是首席高管們的共同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客戶讓企業的首席高管和高層主管們團結起來,圍繞同樣一個目標進行協作。”Nancy E.Thomas認為。調研報告顯示,在業績出眾企業中,有92%的CEO認為自己和其他最高層主管能夠高效合作,而在業績欠佳企業中,這一數字只是72%。
無論如何,科技帶來變革,讓客戶開始主導企業。同樣,科技可以幫助企業應對這場變革,更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面對這場“海嘯”,中國的首席高管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注:本報道中所引用的數據和圖表均來自《2013年IBM全球首席高管調研報告》)
相關鏈接
關于《2013年IBM全球首席高管調研報告》
關注全新4P營銷理念
據了解,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對營銷領域進行深度調研,首次了《2011年IBM全球首席營銷官調研之中國洞察》,為CMO在面對數字化時代轉型時提供參考。報告顯示,全球的企業營銷負責人已經認識到,他們與客戶的互動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轉變,評估營銷的標準也在發生變化。
除了輿論壓力,不斷增加的財務壓力也使得CMO不得不通過量化分析營銷活動,來增強營銷職能部門的可信度和效率。
報告顯示,63%的CMO認為投資回收率(ROI)在未來3~5年內將成為衡量營銷部門效能的重要指標,但他們中有一半人認為沒有準備好可供評估的數字。
IBM大中華區銷售與市場部副總裁羅振邦表示:“如何通過聯合市場和技術提高ROI,是CMO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p>
為此,IBM 業務戰略與轉型咨詢合伙人、業務創新與增長咨詢業務大中華區負責人陳力指出:“當今CMO涉及到的領域比以往更加復雜,要提供差異化的、高價值的客戶體驗?!标惲χ赋觯藗鹘y的4P理念營銷理論,CMO應注入更多的符合時代特點的新元素。全新4P理念將成為中國企業的CMO們今后給予重視的工作方向。所謂全新4P理念,指的是定位客戶價值(value PROPOSITION)、深入客戶內心(mindshare PENETRATION)、業績驅動營銷(PERFORMANCE driven)和提升員工技能轉變營銷職能(PEOPLE capabilities)。
積極應對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的影響是CMO不能不關注的問題。在社交媒體影響不斷加大的今天,企業需要及時了解新式購買行為,全面深入地了解在線消費者群體,并通過多種渠道和設備獲得涵蓋客戶整個消費周期的完備信息,充分利用這些信息形成指導營銷戰略與戰術的深刻洞察,并通過新型產品和服務把握新興市場機遇。
IBM在調查中發現,利用社交媒體是企業的當務之急,企業只有真正通過社交媒體去捕獲、分析客戶數據,更好地了解客戶行為,才能為客戶提供所需的價值。
調查顯示,為了應對數據的增量、增速和多樣化,絕大多數CMO認為他們需要投資新工具和新技術。全球80%的受訪者計劃在未來3~5年內更多地使用CRM、客戶分析、社交媒體和移動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IBM在應對社交媒體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羅振邦告訴記者,IBM將線上、線下的技能、信息結合起來,真正了解社交媒體對IBM的評價。IBM有專職人員監控、反饋社交媒體。除此以外,IBM還借助強大的技術實力,通過技術手段去捕獲社交媒體中與IBM相關的信息,并借助分析工具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
節假日的互動高峰
在這份歷時五十五天,涉及五千五百萬人的社交對話的調查中,10個世界頂級的消費品牌占據五千五百萬社交互動量的27%,5個最著名的零售商占社交互動量的40%(如圖2)。
調查表明,消費者在運用社交媒體參與快消品公司的相關活動中,在節假日之后出現互動最峰值,這與處在互動最低谷的節假日之前,有著很大的不同。在假日前后的不同階段,相比零售商的多個快消品品牌的帖子,消費者更愿積極參與單個快消品品牌的社交媒體營銷活動。在這種情況下,使消費者成為社交媒體活動的一份子,通過故事與創意分享等方式可以調動消費者的參與熱情。
報告認為,對于快消品牌而言,確保數字策略到位,包括利用好零售伙伴的社交媒體活動帶來的免費宣傳機會服務。傳統上快消品牌都會在促銷上大力投入來獲得零售店內較好的產品擺放位置。在多渠道世界,該方式應該演變成如何讓零售伙伴在他們的網站和社交媒體頁面上推廣你的產品。
埃森哲數字技術服務部多渠道業務主管Mac Karlekar認為,只有從高層管理者到具體營銷者,都對營銷投入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并且能夠融合推和拉的策略,才能實現社交參與的效果。“我們常常看到品牌營銷者進行個別的一次性的營銷活動,當時的感覺或許很棒,但卻無助于長期的目標戰略。例如,在臉譜網的主頁上,通過發放折扣碼的方式來贏得點贊數量的增加,就是一種短視的策略,因為這種做法并不能識別想要吸引的粉絲類型。因此在整個推廣活動的三個階段(活動之前、期間以及之后),擁有一個科學的模式,會有助于你去計劃、執行以及適當地衡量成敗?!?/p>
跟折扣營銷說再見
數據顯示,節假日主題活動和競爭性內容位居八項策略的榜首。尤其是將節假日主題融入帖子的效果不錯,例如梅西百貨的節假日或圣誕主題的帖子比其他話題的帖子獲得更高的回應。而在品牌的總體效果來看,在節假日前期,有關節假日主題活動的社交營銷效果最好。而在節假日后期,競爭性的內容最有眼球效應。
節假日期間活動推廣的效果,在八項策略中排在倒數第三的位置。顯然,不完整的活動或未經規劃的方案都無效。需要有了清晰的戰略,信息和目標再與顧客互動。在這次調查中,少數幾個品牌的不相關信息既沒有帶來點贊,也沒有人進行分享,沒能將社交媒體帖子的讀者轉化成顧客或粉絲,等于浪費機會。調研過程中,所有監測品牌的社交媒體粉絲數量都有上漲。少數幾個品牌的新粉絲替換了現有粉絲,報告認為這給品牌商提出了一個問題:花時間開發新顧客,還是努力留住忠實粉絲?
而企業經常采用的傳統的折扣營銷,同其他營銷策略相比,在整個節假日期間都是墊底效果。因此調查建議,如果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兌現承諾,就不要開展打折活動。這可能涉及兩個問題,首先是需要解決供應鏈的問題,其次要詳細描述折扣券的兌換手續。例如,一些快消品公司提供打折信息之前沒有確定如何在參與活動的當地店鋪兌現折扣券。有些企業因為沒有清楚說明哪些店鋪參與了打折活動,結果是社交群內出現了很多負面情緒,顧客抱怨店鋪拒絕兌現打折券,并懷疑品牌的可信度。
報告指出,如果企業開展的社交媒體活動有可能呈現病毒式擴散,首先需要確保社交媒體管理體系到位,以便處理對話的數量?!半m然一對一的參與在當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參與是需要管理的?!盞arlekar指出,讓用戶對你的品牌主張說一句感謝的話很重要,但關于產品的任何負面信息或是顧客抱怨是需要解決的。“我們見過很多品牌經理一時沖動,因為一個推特上的留言,制造了負面信息。品牌類型是不同的,在社交媒體上不是所有的對話都行得通?!?/p>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調研和網站調研發現,在“人人、新浪微博、豆瓣和微信”這4類社交網絡上的圖書館用戶數量較多,且讀者
>> 基于SNS信息傳播分析的圖書館知識社區建設 基于SNS網絡社區的圖書館創新服務 SNS在圖書館的應用及發展策略 基于SNS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建設研究 基于SNS的高校圖書館微博知識推薦可視化研究 基于SNS的高校圖書館學科導讀服務平臺研究 基于不確定信息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策略評估研究 基于SNS的國內高校圖書館互動服務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 基于云計算的圖書館信息服務研究 基于知識管理的圖書館信息服務研究 基于微信的圖書館信息服務研究 圖書館信息共享與大眾SNS資源運用 基于SNS的高校圖書館個性化服務探討 基于SNS的國內高校圖書館互動服務現狀及發展趨勢 SNS架構的數字圖書館系統探究 信息環境下基于讀者需求的高職圖書館服務問題及改進策略研究 基于移動閱讀的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推薦策略與應用研究 基于信息用戶認知的圖書館“信息喚醒” 基于語義模型的數字圖書館知識組織信息抽取策略 基于WEB2.0的圖書館信息資源管理策略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3-07-31.
[4]eMarketer.2013全球社交網絡大排名[EB/OL].http:∥/t/n7916285,2013-07-31.
[5]謝麗玉.基于人人網的大學圖書館信息服務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3,(1):92-94.
[6]劉瑩.高校圖書館利用微博拓展讀者服務初探[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6):121-124.
[7]楊玫.公共圖書館微博推廣實證研究——以杭州圖書館為例[J].情報資料工作,2012,(4):102-105.
[8]蔡屏.論高校圖書館微博定位及功能[J].圖書情報工作,2012,(8):61-64,71.
[9]丁婉瑩,賀芳.新型社交網絡信息傳播特點和模型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1,(4):77-80,147.
[10]李志超.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高校圖書館網絡社區模式[J].情報學報,2012,30(6):830-834.
1研究背景
1.1相關研究
以“標題=大數據”分別在WebofScience核心集、CNKI中文核心和CSSCI核心數據庫中進行多次檢索,將檢索結果限定在圖書情報學科,去重、刪除專題導言等不必要的文獻,然后利用Citespacell對得到文獻進行可視化處理,結果如圖1和圖2所示。
對比圖1和圖2可以明顯地看出大數據在國內外
圖書情報領域都是熱門研宄主題,成果較多,與大數據相關的研究主要有數據挖掘與分析(datamining、analytics)、社交媒體與社會數據(socialmedia、socialnetwork、socialdata)、知識服務與創新(knowledgeservice、innovation)等。上述研究主題都是與圖書館微服務密不可分的,其中數據挖掘是方法,社交媒體是工具,知識服務是內容。
利用引證關系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處理,得到與圖2CNKI中文核心和CSSCI核心中圖書情報領域大數據的研究主題
主題相關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國外方面,尺%011等研究了大數據分析對于圖書情報機構的業務擴展;Agarwal和DharwW宄了圖書情報機構應用大數據所面對的機遇與挑戰;Martinez和LarawW究指出社會媒體的發展是形成大數據的主要數據源,而大數據的應用離不開社會媒體的支持:Bohlouli161等研究了利用社交媒體類微服務工具提供大數據知識服務的SoMABiT模型;Learym認為大數據的整合必須將來自移動設備的傳感器、應用數據等納入其中。國內方面,韓翠峰[8]提出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一些服務創新策略;李廣建等從情報學視角研宂了大數據環境下情報分析與服務的發展;耿曉光和安冬梅_研宂了微博在圖書館中的應用,同類的還有李斯、龔雪竹等的研究。黃浩波、孔云、李白楊等研究了微信在圖書館中的應用。截至目前,國內外圖書情報界還在持續研宄大數據與微服務這兩個熱點話題,可以看出圖書館的微服務發展早于大數據,但大數據對微服務的發展形成有力推動,兩者的融合是圖書館擴展業務、強化服務和向著智慧型圖書館轉型的重要條件。
1.2大數據與微服務的關系
從字面上看,大數據與微服務似乎是相反的。實際上,在圖書館的信息服務體系中,大數據與微服務是相輔相成、互相依存的關系。圖書館大數據是其微服務體系的基礎條件,微服務是大數據技術成果展現的具體方式和為讀者提供優質服務的媒介。微服務不僅是利用微信息技術進行知識傳遞,也是圖書館的一種技術變革與服務變革,是傳統內容向著精深化知識服務的轉變。因此,髙質量的微服務離不開大數據技術的支撐。具體來說,圖書館的大數據應用包括對讀者借閱習慣、服務軌跡、科研趨勢、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深層挖掘,也包括對圖書館的未來發展、服務模式提供可行的趨勢分析,還可以深度挖掘讀者在交互型知識服務過程中的潛在需求數據,從而提高圖書館微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大數據與微服務的技術分層
要實現圖書館大數據與微服務技術融合,首先要理清兩者涉及的技術層面,具體如下。
2.1大數據層
隨著數字資源在圖書館館藏資源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其積累的數據總量是驚人的。大數據層是指由圖書館所擁有的各種類型的數據所共同構成的大型數據塊集合,其中包括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以鄭州大學圖書館為例,目前其擁有的大數據資源類型包括海量數字文獻資源元數據、讀者基本數據、科研成果元數據、借閱信息數據、薦購系統數據、RFID用戶服務數據、無線接入服務數據等,具有總量大、數據結構復雜、更新頻率快等特點,符合大數據的特征。大數據層是利用大數據技術開展數據挖掘以進行微服務的基礎資源。
2.2讀者需求層
讀者需求是圖書館服務體系的核心價值所在,只有知道讀者需要圖書館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才能建設務實、高效、受讀者歡迎的圖書館微服務體系。讀者需求層具體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讀者的顯性需求,即讀者對圖書館服務的具體需求,需要圖書館利用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進行了解和研宄;另一方面,是讀者對圖書館的隱性需求,一般是對文獻資源的需求和附加服務的需求,需要利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和研宂。
2.3數據處理層
對大數據的采集、存儲、處理是大數據與微服務兩者技術融合體系中的實際操作環節之一。目前比較成熟的采集技術一般為分布式數據處理技術,如Hadoop、MapReduce、Spark等。無論采用哪種語言或 技術,通常在大數據處理上具有并發化、分布化、高效化、迭代化等特點,可對圖書館所存在的異構大數據進行統一的挖掘處理。此外,不少高校圖書館部署了云計算服務,其彈性存取技術能夠良好地兼容大數據處理。
2.4微服務業務層
從數據處理層向微服務業務過渡的實質是從信息的處理走向信息的,在這個層面,基于大數據的圖書館信息服務范圍開始由館內轉向館外。目前,國內高校圖書館積極應用微信息技術,按照工具劃分主要包括圖書館官方微博、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獨立的移動圖書館等多種形式;按照內容劃分主要包括社交工具和圖書閱覽平臺兩種。圖書館微服務的核心是運營,包括內容的制作、更新和推送三個方面。良好的運營可以將圖書館大數據資源所提取的信息及時、準確地反饋給用戶,對于提升圖書館利用效率和服務質量具有較好的輔助??傮w而言’圖書館的微服務業務離不開兩個支撐:一是新媒體支撐,二是移動互聯網支撐。
2.5服務反饋層
為了避免圖書館跟風運營新媒體和微服務卻反而出現與用戶實際需求相悖的情況,微服務必須按照一定的科學方法定期進行服務反饋調研。常用的調研有機器統計和問卷調查兩種方式。調查的內容主要是信息的篩選、分析、服務定位是否符合用戶需求,調研需要基于科學方法,最終形成分析結果,動態記錄圖書館微服務的發展歷程,并針對遇到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由此,圖書館內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微服務流程就實現了從資源向服務、從館內向館外、從單向服務向雙向交流的新型服務目標。
3大數據與微服務的技術融合
基于上述5個層面,研宄其技術融合的具體路徑。
3.1用戶數據互操作
服務用戶,是大數據與微服務進行技術融合的基點,其涉及的技術環節是用戶數據的交換和互操作。圖書館以用戶ID(公共館為借閱卡、高校館為學號和教工號)作為通用數據,為互操作帶來了便利。根據目前圖書館的業務特點,如圖3所示,數據源可分為借閱數據、行為數據、移動數據和社交數據,這些數據都可以采用用戶ID進行互操作。一般來講,用戶數據使用SQLServer存儲,其他幾個數據源的數據庫和接口格式分別有Oracle、.NET和JAVA等,使用數據庫鏈接器能夠將異構的數據庫進行橋接,用戶數據是研究大數據環境中數據關聯的“鑰匙”,是進行大數據分析的基礎條件。
3.2技術融合體系
如圖4所示,技術融合體系主要由大數據處理和微服務兩個主體步驟構成,并涉及大數據處理、用戶需求分析、知識庫構建、微服務內容編輯和推送四個關鍵階段。階段一,利用用戶數據將異構的圖書館大數據進行整合處理,其中包括圖書館的借閱信息、行為記錄、館藏信息、網絡資源、移動信息、社交媒體等階段二,利用調查問卷、薦購系統、社交媒體等對用戶的顯需求進行調研;同時利用基本的數據挖掘規則調查用戶的隱性需求,例如用戶借閱圖書的種類傾向、學科傾向、座位預約的時間分布等。階段三是對大數據進行時間、空間和語義等多維尺度的分析,根據圖書館自身開閉館時間、圖書空間分布等情況設計分析參數和閾值。階段四是微服務的內容編輯和推送,目前圖書館微信公共號是使用便利、內容擴展強的工具,通過開源API可以較好地進行基于社交媒體的圖書館大數據服務推送。
3.3微服務策略
微服務的基礎是泛在化閱讀的實現,也就是說微服務是圖書館泛在化服務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圖書館實體中,我們通過開設多媒體閱讀區、信息共享空間等策略來實現服務的改革。同樣,圖書館可以通過微服務實現泛在化服務的升級。自從2013年圖書館開始使用微信作為主要的微服務平臺后,微信公共平臺的服務功能也大為擴展,目前己開始支持各種API接口,能夠良好地支持前端與后臺的結合,其服務不再是單純
的回復數字得到結果,而是可以將圖書館的資源通過集成系統的API接口大量接入微信。與此同時,獨立的移動圖書館客戶端、其他社交網絡、移動借閱機器、圖書館二維碼互動等技術都成為微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整體上圖書館的泛在化微服務己經成熟。接下來,在強大的技術支撐下,圖書館的微服務策略應是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和微平臺,面向用戶的需求升級服務質量和資源內容。
4前景與展望
一方面,圖書館界對于大數據的研宄很多,但對于大數據究竟有何用、如何擴展圖書館業務等問題還未有確切的答案。另一方面,國內圖書館的微服務業已成 為新的業務增長點。從2013年開始,圖書館的微服務已經從移動書目查詢發展到移動圖書館鬩讀,再到如今的移動借閱、個性化參考咨詢微服務等。筆者長期扎根圖書館的大數據和微服務建設,認為兩者可以成為互相補充的業務增長點。這其中,用戶需求成為連接大數據與微服務的關鍵點,上述的技術融合體系在于以用戶數據和用戶需求為核心,實現大數據挖掘和微服務推送的有機聯結。隨著圖書館大數據理論和技術的持續研宄,可以預見未來我國圖書館界將更好地實現大數據與微服務的雙重增長,縮小與發達國家圖書館服務的差距,實現彎道超車。
沃頓商學院最新調研發現,35%的消費者半年之內有一次與眾不同的購物體驗,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商家需要同時提供獨特購物體驗的10個要素,當然也會在消費者口碑中得到回報。 “消費者的期望很高,罵娘抱怨總是多于表揚?!蔽诸D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Stephen Hoch說。
沃頓商學院這項調研是與加拿大一家知名的零售商和加拿大零售商協會合作進行的。這項調研在線訪問了1006位來自美國、加拿大的消費者。結果表明,如下五大因素對塑造獨特的購物體驗至關重要。
一是與消費者的交流能力:要禮貌真誠,有豐富的產品服務知識,注意傾聽,隨時準備提供幫助。調查表明,消費者說到自己的獨特購物體驗時,63%的人提及了店員的禮貌熱情,55%的人說到銷售人員豐富的產品知識。
二是優秀的執行能力:為顧客耐心解釋,提供建議,用自己豐富的產品知識為顧客挑選物品,提供超過顧客期望的產品品質。調查發現,大約一半的人強調,店員對產品的熟悉程度、為自己提供科學合理的購物建議的能力對獨特購物體驗至關重要。2/5的消費者指出,出乎意料的產品性能、不怕麻煩為自己提供服務的店員是獨特購物體驗的關鍵要素。
三是品牌體驗:營造與眾不同的賣場氛圍,產品品質始終如一、出類拔萃,讓消費者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擅長挑東西、做買賣。Hoch認為,這一標準有點高。這是因為,大型連鎖商店通常不乏應時商品,賣場氛圍也時尚新潮,但也有趨于同質化的風險。即便分店之間各有個性,但在大型購物中心,同樣的店面到處都是,消費者見得多了,獨特購物體驗也就無從談起。Hoch分析,規模小的零售商在這一點上可能更有優勢。
四是快速結算能力:要對消費者等待結賬的時間敏感,要有辦法協助消費者迅速完成結賬過程。一半左右的消費者認為快速通過收銀臺是獨特購物體驗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Hoch分析,過去購物是項愉快的社交活動,但是現在很多人尤其是女性購物者不再能從漫長的收銀等待中得到社交愉悅,購物通常意味著長途跋涉的一部分,節省這些時間,人們可以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五是問題響應能力:消費者一旦提出產品服務方面的問題,要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要讓他們得到補償,升級產品品質,保證消費者滿意。1/4的調查對象說,當問題發生時,店員總是陪伴在其左右,直到麻煩最終解決為止。
調研中,消費者提及獨特購物體驗元素達到28項之多,每個人心目中的完美購物體驗所包含的元素各不相同,但通常一次具有代表性的獨特購物體驗至少同時包含其中的10項。商家可以基于以上五大要素,構造一個優質購物體驗服務平臺。這項研究發現,4/5的消費者會與3個左右的人分享自己的獨特購物體驗。
調研發現,獨特購物體驗的含義因年齡、性別、民族而異。50歲以上的人更多關注店員的友好真誠度。他們樂意得到店員的善待與幫助。Hoch注意到,年輕消費者更愿意在多任務狀態下工作,他們熟悉互聯網,與他們溝通時,交易驅動更勝于關系驅動,把他們吸引到實體商店并不是塑造獨特購物體驗的好辦法。同樣,美國的消費者與加拿大的消費者對獨特購物體驗所應包含元素的理解也不相同。無論怎樣,要塑造獨特購物體驗,培訓店員是必須的一環。
【關鍵詞】大學生 社交網絡 人際傳播
“社交網絡”即旨在幫助人們建立社會節點,編織社會結構,擴大社交范圍的互聯網應用與服務,集即時通信、博客、論壇、郵箱、游戲、音樂、視頻等于一體。其用戶在線上線下皆以相對真實化的背景為紐帶,以朋友和朋友的朋友為節點,形成一張巨大的用戶關系網,足以網住任何人。隨著技術的發展,用戶數量的爆發式增長和滾雪球式的不斷放大,社交網絡逐漸狂歡化,近似于一場人人都可以帶著自己的“親友團”來參與的大型假面舞會。
社交網絡的使用對人類交流的影響,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著兩種對立的觀點:一方認為,社交網絡的使用,使人們變得越來越孤寂,因為他們總是獨自處在一個狹小的容器中,極具破壞性地取代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另一方則認為,社交網絡的使用會帶來人際交流的完美化,它使得思想擺脫地域及身體的局限自由交流。
根據2011年3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最新統計數據,“中國社交網站2010年的用戶規模約為1.5億”, “從職業來看,學生用戶所占比例最多,占比達37.5%”。大學生群體作為社交網絡的早期采用者、中堅力量,逐漸身陷其中。究竟社交網絡是拓展了他們的交流渠道,使其與原有的親朋好友更加親密?還是占據太多與親朋好友的交流時間,疏離了原有的關系呢?社交網絡是否架通了由網絡編織的線上和線下兩種已經分化的交流之間的聯系,使其重新融為一體呢?需要通過實證研究來說明。
一、研究目的和構想
1、目的
本次調研的目的主要是探究大學生的社交網絡使用現狀,并對其進行多角度的比較分析,從總體和類型上把握大學生社交網絡中交流的特點??疾齑髮W生社交網絡的使用對其線下人際交流的影響,以及他們在社交網絡上的“好友”是否會進一步發展為現實生活中的好友。
2、假設
(1)大學生對社交網絡的使用,拓展了他們與其親朋好友的交流渠道,使得他們更加親密。
(2)大學生社交網絡用戶通過社交網絡建構了一種虛擬的人際關系網絡,隨著交流的不斷深入,這種虛擬關系逐漸趨真化。
二、研究過程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以華中師范大學所有在校生為調查對象。線下發放紙質問卷200份,有效回收181份;線上參與網絡問卷調查的人數為97人,有效答卷為88份;有效回收率為90.6%。在有效回收的269份問卷中,男生138人,占總人數的51.3%,女生131人,占總人數的48.7%,這與當今男女生比例基本相符。
2、研究方法
鑒于大學生社交網絡用戶的特殊性,本次調研主要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使得樣本具有代表性。此外兼用了參與觀察、文獻分析、深度訪談等方法。
3、調查內容
本次調研的內容涵蓋了用戶的基本人口統計學資料,使用社交網絡的目的、使用的時間與頻率,交流的內容與對象及其效果。
三、調研結果分析
1、社交網絡中的大學生
總體看來,大學生對社交網絡的參與度較高,在269名被調查的同學中,246人使用了社交網絡,占比為91.5%,可見,社交網絡在大學生群體中已廣泛流行。從所在年級上看,從大一到大三有明顯的增長趨勢,之后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一個相當高的比例。從性別上看,女生對社交網絡的使用明顯高于男生。
2、大學生使用社交網絡的時長與頻率
在246名被調查對象中,61.2%的用戶的使用年限超過3年;超過一半的同學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社交網絡。一周內使用社交網絡的平均時間:4.7%的人一周使用一小時以內,11.4%的人使用一至四小時,9.7%的人使用四至七小時,22.5%的人使用七至十小時,51.7%的人使用十小時及以上。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大學生成為社交網絡的深度用戶。
圖1、大學生一周內使用社交網絡的平均時間長度
3、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的交流對象
57.1%的大學生用戶稱,在社交網絡上的大多數好友是現實生活中的朋友或同學,42.9%的社交網絡用戶好友是來自線上交往。根據綜合得分排名(排序得分與選擇的頻率的積/參與人數),大學生的主要聯系的對象依次為:親密朋友6.02分,排在第一位;同學5.93分,排在第二位;一般朋友5.07分,排在第三位;家人4.76,排在第四位;老師、戀人、陌生人位于其后。近一半的同學傾向于選擇親密關系交流;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同學傾向于選擇陌生人進行交流。也就是說,現實生活中熟悉的人無論是從占用戶的好友數的百分比,還是主要聯系的對象來看,都占有絕對優勢。
盡管如此,社交網絡并不是人們與親密關系的主要交流工具。調查顯示,82.4%的用戶表示,其主要的網絡交流工具是即時通訊工具,只有12.2%的用戶會主要采用社交網絡作為其與親密關系的主要交流工具。
也就是說,社交網絡中大學生主要的交流對象是現實生活中的熟人,但大學生主要還是采用即時通訊工具來與這些熟人交流溝通,社交網絡充其量也只是發揮了補充作用。
4、大學生社交網絡中的交流內容
在交流內容的選項中,91.2%的人選擇了普通問候,86.7%的人選擇了無關緊要的閑聊,83.1%的人選擇了情感狀態,79.2%的人選擇了學習生活,77.3%的人選擇了熱點關注,37.2%的人選擇了人生目標、價值??梢?,周圍信息和普通問候是大學生在社會網絡上談論的重點,將交談內容區分為淺層表露(包括普通問候、無關緊要的閑聊、熱點關注)和深層表露(包括情感狀態、學習生活、人生目標與價值),按選擇傾向的不同將大學生分為淺層表露偏向型、深層表露偏向型,其中80.3%屬于淺層表露偏向型,19.7%屬于深層表露偏向型。可見,大學生在社會網絡上的交流既有淺層表露也有深層表露,但以淺層表露為主。
圖2、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交流的主要內容
在社交網絡上,即使與親密對象交往,也主要是淺層表露,這提示社交網絡中的交流可起到維持交往雙方關系的作用,但對關系的深入發展作用有限。或者說社交網絡并不適合深層表露,因為社交網絡上的交流不具備一定的私密性,需要承擔一定的人際壓力。
5、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的交流效果
(1)對“好友”的認知發生改變。本次調查中,41.5%的用戶表示其“好友”人數在300人以上,這些“好友”遍布于各個行業、各個城市。然而,73.2%的用戶表示他們平均一周內聯系一次的“好友”數在5人以下,甚至還有許多“好友”從未聯系過。這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好友”一詞的認知。
然而,“好友”數量的多少,并不意味著用戶交流傳播圈子的大小。因為數量只是代表一種可能,交際圈子需要較為頻繁的交流來維持。70%以上的用戶表示,他們經常聯系的好友數目往往少于5人,也就是說,盡管他們有很多好友,可能他們與好友之間幾乎未溝通交流過,而成為陌生的好友,浮在;事實上,他們的核心交流群也就是那么三五個人。
(2)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的交流態度。有超過80%的同學在社交網絡上公布了自己的學校、姓名及性別。盡管如此,人們對于在社交網絡上暴露個人信息的態度還是比較擔憂的,當然也有3%的同學沒有在這類社交網絡上公布任何真實的信息。69.7%的同學感到應該更加注重他們的隱私保護。這可能與他們或者他們的同學曾經因為個人信息暴露在這類網站上所帶來的不愉快的經歷有關,24.24%的被調查者表示他們有過由于個人信息在這類網站上的公開而帶來麻煩。
當前的社交網絡缺乏較為規范的管理,其巨大的用戶群帶來了巨大的商機,也導致社交網絡過于商業化;甚至會有少數人員在人們幾乎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取得他人的信任,謀取非法利益。這給社交網絡用戶帶來了極不愉快的體驗,由于社交網絡中消息的病毒式傳播,可能會迅速傳開,因此影響整個社交網絡的信譽。
調查數據顯示,只有28.79%的用戶會主動添加陌生人為好友。也就是說,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的交友行為比較謹慎。由于近年來,網絡詐騙,病毒的傳播,以及社交網絡本身的無序性等,使得人們更為謹慎的對待陌生網友。
(3)社交網絡的使用對現實生活中人際交流的影響。僅有24.24%的被調查者愿意與社交網上認識的人進行線下交流。社交網絡的使用對于現實生活中人際交流的影響:31.3%的社交網絡用戶選擇面對面交流更為融洽,而54.6%的人選擇沒有影響,14.1%的人選擇更加疏遠了。這意味著超過一半的同學認為社交網絡的使用對于面對面交流是沒有影響的,近三分之一的同學認為有利于面對面交流的,其余14.1%的社交網絡用戶表示社交網絡的使用會導致面對面交流更加疏離。
結語
1、總體上看,大學生在社交網站上的交流是一種淺層次交流,對其關系的進一步深入作用不大。交流的對象大部分是熟人,且親密對象多于非親密對象,用戶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在熟人的信息櫥窗中隨意閑逛。盡管社交網絡有與熟人保持聯絡和信息交流的技術可能性,但受制于社會因素的限制,發揮的作用并不明顯。也就是說,假設(1)不成立。
2、所有被調查用戶都不同程度地表示自己在社交網絡中的好友是通過社交網絡結識,但大多數人的大多數好友還是源于現實生活中的好友。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的交友行為較為謹慎,將近80%的被調查用戶表示,不會主動添加陌生人為好友,而且也沒有與陌生的好友進行實質上的交流,更不會與其進行線下交流。也就是說大學生通過社交網絡“被建構”了一種人際關系網,但他們與這個網中的絕大多數人的交流非常少。這種關系停留在表面,更沒有現實的互動,網上的關系也就停留于網上。假設(2)也不成立。
3、社交網絡解構了傳統的好友交流群,通過“好友”的批量化生產,重新建構了一種巨大的聚合圈。社交網絡導致人際關系的異化,用戶既是這一社交網絡產業鏈上的工人,也是通過這一產業鏈生產出來的產品,被打包消費,它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面化、符號化。 “好友”僅剩下一個符號,一個軀殼,它可以被任意的編碼解碼,甚至解讀。所以,它沒有為人際交流以及人際關系的深入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參考文獻
①張楠、錢艷麗,《SNS網絡社區的出現及走紅——以校內網為代表》,《今日南國》,2009(3)
②孟盈,《疏離還是拓展——網絡社會初級群體社會關系分析》,《暨南大學學報》,2010(2)
③王方,《大學生QQ交往行為的特點研究》,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在移動支付驅動的移動金融爆炸式增長的時代,金融業也紛紛加入以前由零售商主導的零售忠誠營銷戰爭。為了保持在移動支付和移動商務中的未來競爭地位,零售銀行和信用卡公司投入各種資源以各種方式獎勵用戶關聯和使用自己的銀行卡。
一、數字化忠誠計劃的先鋒:亞馬遜的PRIME會員計劃
亞馬遜一直以更關注于長期發展而非短期利潤而著稱。亞馬遜于2005年推出的一項名為PRIME的高級會員服務,用戶只要支付年費就可以享受不限次數的兩日免費送達服務,以及免費的海量圖書、音樂和視頻等數字內容服務。亞馬遜在2014年3月將PRIME會員服務價格從每年79年美金提高到99美金,當年PRIME會員數量超過50%的強勁增長意味著價格調整幾乎沒有對會員發展帶來什么影響。
亞馬遜并沒有直接公布PRIME會員的數量,但據美國消費者研究公司CIRP的合伙人Michael Levin的估計,亞馬遜在美國的PRIME會員數量達到5400萬,在過去的2015年里增長了35%??紤]到只有極少的家庭會擁有一個以上的PRIME會員,這意味著差不多五分之一的美國成年人是PRIME會員,換句話說,大約46%的美國家庭至少擁有一個PRIME會員賬戶。
受益于PRIME計劃經營帶來的忠誠效應,亞馬遜的業績和市場價值十年來一直保持穩定的增長,這也為亞馬遜的長期發展帶來了更強勁的動力和無限想象空間。
二、忠誠計劃帶來的五個長期價值
越來越多的成功實踐證明:一個精心設計高效運營的忠誠計劃并不是一個投資高昂的營銷噱頭,而是能夠在多個方面帶來公司價值長期增長的客戶管理工具:
1、忠誠計劃對會員品牌忠誠產生了重要影響。研究表明,對于在線下零售店、航空公司或咖啡店里使用某一品牌的信用卡支付可以獲得特定折扣或特別利益的營銷活動,消費者不為這些刺激所動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是某個品牌忠誠計劃的忠實會員。企業通過忠誠計劃建立的客戶聯結和營銷活動刺激,培育客戶對企業的產品認知和服務情感,形成更穩固的忠誠行為。
2、忠誠計劃會員的消費貢獻明顯高于非會員。加入忠誠計劃的會員往往是通過支付一定的費用而得到那些富有價值和吸引力的服務,忠誠計劃會員的消費貢獻會明顯高于非會員。調研顯示,不包括會員年費在內,亞馬遜PRIME會員的年平均消費達到1500美金,相比之下非會員的平均年消費只有625美金。
3、忠誠計劃會員的營銷活動響應高于非會員。研究表明,忠誠計劃會員比非會員的電子郵件打開響應率高出40%,鏈接點擊率高出20%,交易轉化率高出30%以上,平均每次溝通帶來的銷售額也要高出10%以上。應用忠誠計劃也更容易將會員客戶轉化為品牌的口碑傳播者。
4、忠誠計劃是積累會員客戶信息的重要來源。在忠誠計劃的支撐下,企業不僅能夠了解會員更豐富的背景信息,也更容易獲得和積累與交易和行為相關的數據。利用社交網絡和智能移動設備應用,企業的忠誠計劃可以獲取用戶的移動行為、位置信息、產品偏好、支付習慣等更為豐富的行為信息。
5、忠誠計劃有助于更好地培育會員消費行為。調研表明:大約46%的消費者會為了獲得最大化的積分獎勵而調整購買哪一個品牌。擁有更強大忠誠計劃的品牌能夠更從容地應對經濟衰退帶來的影響。消費者更愿意注冊那些提供消費折扣或額外利益刺激的品牌忠誠計劃,有時消費者為了能夠兌換不同類型的獎勵往往喜歡與多個品牌和零售商保持關系。
三、忠誠營銷計劃發展的十個新趨勢和新機遇
進入數字化時代,尤其是體驗至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投資于一項或多項忠誠營銷計劃。經濟發展周期對消費者忠誠也產生著影響,在經濟衰退的背景下,消費者變得越來越理性,更加關注已經被認可的服務和質量,通過營銷刺激來贏得客戶的忠誠將會變得更困難。
現代服務產業的忠誠營銷計劃表現出這樣一些變化趨勢:
1、新技術帶來忠誠營銷工具的全新機遇。與以往實物會員卡和積分獎勵計劃相比,最新的忠誠計劃顯現出數字化、社會化、智能化、云服務等高技術特征。數字化的無卡忠誠計劃、移動忠誠平臺、社交積分計劃、虛擬增值服務、增強現實互動等越來越多的數字化技術應用于忠誠計劃。客戶也更愿意推薦高技術的服務商。
2、打通移動終端對于忠誠計劃至關重要。智能手機基本都安裝了功能強大的社交應用,營銷經理們只要了解目標消費者信息,就能運用移動互聯工具實現更為實時的客戶互動參與。星巴克在2014年推出整合了移動支付和忠誠獎勵等多項全新應用的星享卡計劃,每周智能手機購買超過七百萬次,移動支付占到總交易的16%。
3、社會化媒體成為正當合理的服務渠道。微博、微信這類社會化媒體對于客戶期望的服務水平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企業的服務團隊如果還沒有轉向社交化,在業務競爭上將會變得越來越困難。企業能否在社會化媒體上對客戶的服務請求表現出高度負責任的態度顯得至關重要,良好的社會化服務型互動能夠創造更多的銷售機會。
4、卓越的客戶體驗持續創造更高的利潤。體驗在決定客戶的購買選擇和愿意支付多少錢上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主導作用。企業通過提供超常水平的卓越體驗,有機會擴展客戶基礎、改進品牌忠誠,增加整體利潤和收入。在被情緒左右的社會化媒體環境,人們更愿意傳播負面體驗,這些負面體驗傳播得最快,影響也更深遠。
5、得當應用社會化媒體深化會員的忠誠。社會化媒體對于消費者的影響變得越來越重要,品牌企業應用社會化媒體與消費者互動能夠產生意想不到的收益,挑戰在于如何準確識別消費者期望的社會化體驗類型。還將社會化媒體視為營銷工具,意味著你還處于早期試驗階段,增長的社交媒體預算更多投入在有價值的忠誠會員互動上。
6、基于位置的應用構建忠誠和積累數據。品牌商可以智能手機支持的位置營銷技術,獲得更豐富的位置和行為信息來增加忠誠營銷的客戶針對性。不過對于位置營銷來說,安全有效的保護隱私保護始終是一個需要面對的棘手問題,企業在這方面仍面臨著在商業倫理和營銷績效之間如何更好平衡的考驗。
7、移動營銷不再局限于短消息的發送。智能手機迅速改變了人們與品牌互動的習慣,追求短期效應的移動營銷戰術會使營銷者追求客戶忠誠的長期策略變得狹隘。零售商會越來越謹慎地單純發送短消息,更傾向于應用智能手機為消費者指引最近的店鋪、瀏覽店內產品評論、引導自助式移動商務等,為客戶提供更寬泛的服務。
8、應用增強現實技術識別潛在的客戶洞察。增強現實技術為現實世界疊加了數字化的數據和圖像。這聽起來像是《三體》科幻小說里描寫的增強現實技術,實際上它可以成為非常有效的吸引會員和轉化機會的營銷工具。一些高端購物中心在網頁上開始應用店內商戶導引、會員定向推薦、3D實景展現系統等的智能增強技術。
[關鍵詞]餐館體驗;情感體驗;社會體驗;個體特征;就餐目的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08)01―0036―05
在《旅游學刊》2006年第3期“顧客餐館體驗的實證研究”一文中,范秀成等證實了餐館菜肴、員工服務對顧客情感和社會體驗具有重要影響,而服務環境只對積極情感作用顯著。在該文的最后,作者指出:“研究并沒有對餐館進行分類,不同種類的餐館帶給顧客的體驗感知有可能不同”(范秀成,李建州,2006),并且該文采用事后回憶的方式隨機抽取樣本,也有可能會對研究結論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為該文的后續研究,本文將針對快餐店、大眾餐館和豪華餐館三類餐館展開實地研究,以驗證在不同類型的餐館中,顧客體驗是否存在差異。
一、研究回顧
范秀成等(2006)首先根據相關文獻構建了一個顧客餐館體驗模型,在這個模型中,顧客的菜肴質量感知、服務環境感知和員工服務感知作為外生潛變量,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和社會體驗作為內生潛變量,并提出了5個對應的研究假設;然后作者根據訪談結果和相關文獻,編制了一套調研問卷,用這套問卷共搜集到192份有效樣本;最后根據調研數據對模型進行了驗證,并進行相應分析,得出一些有借鑒意義的結論。由于這篇文章沒有對餐館進行分類,使其結論很難被應用于餐飲業的實際管理中。不同定位的餐館,會帶給顧客不同的利益,因此,有必要針對某類餐館展開更為細致的研究。
依據不同的劃分標準,餐館有不同的形態。在卡維拉等(Kivela,Inbakaran,Reece,1999a;Kivela,Inbakaran,Reece,1999b)的研究中,將餐館分為豪華餐館、主題/環境餐館、家庭/大眾餐館、便利/快餐四大類;萊維斯(Lewis,1992)將餐館分為家庭/大眾餐館、環境餐館和豪華餐館三類。由于主題/環境餐館在國內還相對較少,因此,我們確認了三類餐館:豪華餐館、大眾餐館和快餐店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
二、研究設計
1.研究模型及假設
本文的研究模型與范秀成等(2006)一文中的一致。根據研究需要,在原5個假設的基礎之上增加兩個假設,共7個研究假設。新增加的兩個假設為:
假設六:不同類型餐館的顧客對體驗的感知存在差異
假設七:不同類型餐館的顧客具有不同的就餐目的和不同的人口統計特征
2.調研問卷設計
(1)潛變量量表。反映顧客體驗的各潛變量的問項與范秀成等(2006)一文中的一致,研究已經證實該量表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我們用同一張問卷在三類餐館做調研。
(2)顧客人口統計特征。本次研究仍舊從教育、年齡、性別和收入四個方面進行考證,并在分析時,與范秀成等(2006)一文中的方法一致,將年齡、教育和收入各分成高低兩類。
(3)就餐目的。黃文波和賴劍飛(1999)指出,顧客外出就餐動機包括:饑餓、調節日常生活、社交需要、習慣和減少不協調(如擺脫煩惱、尋找心理平衡等);奧迪(Auty,1992)認為,外出就餐主要是為了慶祝(生日、紀念日)、社會交往、商業用餐和快速就餐;卡維拉(Kivela,1997)則指出,顧客外出就餐的目的可以分為四類:快速就餐、社交需要、商業需要、慶典。在本次研究中,設計了五類就餐目的:解決饑餓、社交需要、換換口味、慶祝、調節心情(如擺脫煩惱、尋找心理平衡)。在最后分析時歸結為三類:生理需要(解決饑餓和換換口味)、心理需要(調節心情)和社會需要(社交需要、慶祝)。
3.調研實施
(1)餐館樣本的選取
本次調研的地點仍選擇石家莊市。遵循分層抽樣、等距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原則,于2005年11月22日至12月23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區實施。石家莊市區共包含6個行政區:橋西區、新華區、長安區、橋東區、裕華區和開發區??紤]到行政區在地理上并不是均勻分布,橋東區偏小,并集中在市中心,因此,我們以中山路(東西走向)和建設大街(南北走向)為軸,將石家莊劃分為面積上大體相等的4個區,并在這4個區進行抽樣。
參照石家莊市地圖,以等距抽樣的方式在4個區抽取4家大眾餐館,包括兩家北方風味館和兩家川味館,大眾餐館的座位數在200到350之間(正常擺放的座位數)。在石家莊市,中華大街以東,體育大街以西,沿中山路為石家莊市商業區,快餐店也多集中于此,因此,以中山路為線,以等距離方式選取3家中式快餐店,3家中式快餐店正常的座位數為80、92和120。以建設大街為界,以等距離的方式選取兩家豪華餐館,其中一家為四星級酒店的餐廳(正常座位數為500),另一家為專門經營餐飲的餐館(正常座位數為1500),這兩家餐館在石家莊市的豪華餐館中均有相當大的代表性。
(2)顧客樣本的選取
采用卡維拉等(Kivela,Reece,Inbakaran,1999a)的抽樣方法,在午餐和晚餐時間,以餐館內的就餐顧客為抽樣對象。從每天營業時間開始,以5位為一間距,選取第5位、第10位、第15位等為抽樣個體,如果選中的顧客N不配合或是一個人就餐,則向下順延一位(N+1),如果順延的顧客還不配合或還是一個人就餐,則從第5+(N+1)位顧客重新開始,依此類推。
三、研究數據分析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和Lisre18.7軟件進行分析。
1.樣本概況
我們在豪華餐館發放問卷450份,在大眾餐館發放問卷300份,在快餐店發放問卷300份,有效問卷分別為342份、216份和233份,樣本有效回收率分別為76.0%、72.0%、77.7%,全部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75.3%。
將顧客就餐目的合并成三類:生理需要(解決饑餓和換換口味)、心理需要(調節心情)和社會需要(社交需要、慶祝);年齡分為低年齡組(30歲以下)和高年齡組(30歲及30歲以上);教育程度分為低學歷組(大專及大專以下)和高學歷組(本科及本科以上);全家月收入分為低收入組(3000元以下)和高收入組(3000元及3000元以上),樣本概況見表1。
2.信度和效度檢驗
在分析前,首先將反向計分題轉化,然后用期望最大法(EM)進行缺失值估計。用SPSS檢驗Cronbacha系數,用Lisre1軟件采用驗證性因子分析 方法檢驗各個分量表綜合信度ρc系數、收斂效度和區別效度,結果表明,在三類樣本中,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達到要求,表明調研問卷設計合理。驗證性因子分析顯示,三類樣本均包含6個一級因子,并且各個問項與一級因子之間的對應關系一致,表明三類樣本之間具有可比性。
3.模型及假設檢驗
分別對三類樣本進行模型檢驗。其中,豪華餐館樣本的整體擬合優度指數為X2=1034,df=363,RMSEA=0.07,CFI=0.97,IFI=0.97,NFI=0.96,NNFI=0.97;大眾餐館為X2=735,df=363,RMSEA=0.07,CFI=0.96,IFI=0.97,NFI=0.98,NNFI=0.98;快餐店為X2769,dF=363,RMSEA=0.07,CFI=0.97,IFI=0.97,NFI=0.95,NNFI=0.97,表明三類樣本對于模型的擬合較好。三個外省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均通過顯著性檢驗,在豪華餐館、大眾餐館和快餐店,菜肴質量與服務環境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64(t=7.96)、0.57(t=5.56)、0.65(t=6.02);菜肴質量與員工服務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69(t=8.64)、0.56(t=6.11)、0.56(t=6.04);服務環境與員工服務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49(t=6.80)、0.67(t=6.25)、0.67(t=6.68),表明消費者在餐館就餐時,菜肴質量、服務環境和員工服務互為相關,共同影響消費者的體驗感知,假設四得到驗證。
在三類樣本中,結構模型的標準化路徑系數有較大差異,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不同類餐館中,菜肴質量、服務環境和員工服務感知對情感體驗和社會體驗的影響有所不同,在三類樣本中,共有五條路徑的顯著性檢驗一致,見圖1。
在豪華餐館,菜肴質量(服務產品)和員工服務對消極情感產生影響,而服務環境和員工服務則對社會體驗和積極情感產生影響,表明服務環境和員工服務是影響顧客體驗的主要因素。在大眾餐館,菜肴質量的作用非常明顯,員工服務只對消極情感產生影響,而服務環境的影響沒有統計意義,表明菜肴質量是影響顧客體驗的主要因素。在快餐店,菜肴質量和員工服務是影響顧客情感體驗的主要來源,而社會體驗不受菜肴質量、員工服務和服務環境的影響,表明快餐店不是消費者追求社會體驗的場所。
社會體驗只對積極情感產生影響,與消極情感的關系在統計上不顯著,表明社會體驗是消費者產生積極情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增加社會交往,顧客與顧客之間的良好溝通,有利于消費者產生積極的消費情感,假設一、假設二、假設三得到部分支持。
4.基于人口統計特征的分析
從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全家月收入上分析對結構變量的調節作用。首先進行交互作用檢驗,結果表明4個變量之間交互作用沒有統計意義,因此,采用范秀成等(2006)的分析方法,計算各個潛變量的均值,然后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方差分析。
統計結果顯示,在不同類型的餐館,顧客人口統計特征的影響也不相同,為了節省篇幅,在這里僅列出有差異的因素,見表3。
與范秀成等(2006)一文的結論比較一致,年齡是最主要的調節因素。研究證實,高收入、高學歷和年齡稍大的顧客對于服務具有更多的容忍度,并且在不同類型的餐館,顧客對服務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男性和女性顧客只有在快餐店中積極情感上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表明在快餐店,男性更易獲得快樂、滿足、愉悅等積極情感。假設五和假設六得到支持。
5.樣本卡方檢驗
對三類樣本進行卡方分析,以分析三種餐館中顧客人口統計特征上的差異,結果見表4。
調研采用系統抽樣的方式,因此,樣本基本上代表顧客總體。從表l和表4中可以看出,在豪華餐館和大眾餐館,顧客就餐更多地是為了社會需要,而在快餐店,更多地是為了生理需要,大眾餐館中追求生理需要的顧客(28.7%),多于豪華餐館中的顧客(18.4%)。在豪華餐館,高年齡顧客多于低年齡顧客,而在大眾餐館和快餐店卻相反。在豪華餐館,高收入顧客與低收入顧客基本相當,而在大眾餐館和快餐店,低收入顧客要多于高收入顧客。
三類樣本中,顧客性別和教育程度沒有顯著差異。豪華餐館和大眾餐館、快餐店樣本中,顧客在就餐目的、年齡和全家月收入上有明顯不同,尤其在就餐目的上,差異非常顯著(卡方值為266.232),大眾餐館和快餐店在就餐目的上也有明顯不同(卡方值為151.85)。由于在性別和受教育程度上,三類樣本沒有差異,這說明在年齡和全家月收入上的差異不是由抽樣造成的,也表明各類餐館均有特定的顧客群。假設七得到支持。
四、研究結果與貢獻
1.研究結果
作為一次后續研究,采用的模型、問卷、分析方法與范秀成等(2006)一文基本相同,通過對三類餐館的調研比較分析,本次研究得出一些新的重要結論,(1)在不同種類的餐館,菜肴質量、服務環境和員工服務對于顧客的情感體驗和社會體驗影響有所差異。具體來講,在豪華餐館,服務環境和員工服務更重要;在大眾餐館,菜肴更重要;在快餐店,菜肴和員工服務重要性更突出。(2)在不同種類的餐館,消費者具有不同的就餐目的,在豪華餐館,消費者更多地追求社會體驗,消費的目的更多地是為了社會交往需要,體現消費者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在大眾餐館,消費者更多地追求社會交往需要和生理上的滿足;而在快餐店,消費者更多是為了解決饑餓或換換口味等生理需要。(3)不同種類的餐館具有特定的消費群體,豪華餐館中的顧客收入較高,年齡較大,而大眾餐館的顧客與快餐店的顧客在人口統計特征上沒有太多差異。(4)年齡大、收入高、學歷高的顧客對于餐館具有更多的容忍度,男性和女性對于餐館服務的要求沒有顯著差異,其中,年齡是調節顧客消費體驗的最顯著因素。(5)從表3中也可以看出,在不同類餐館中,對一些特定群體的顧客給予額外的關注,可以提高整個餐館的顧客滿意度。
2.研究貢獻
在理論上,本次研究補充并修正了范秀成等(2006)一文中的一些結論。本次研究證實,受餐館種類和顧客就餐目的的影響,菜肴質量、服務環境和員工服務對于消費者的情感體驗和社會體驗具有不同的影響。菜肴質量和員工服務是消費者產生消極情感的主要影響因素,消費者對大眾餐館和快餐店的服務環境沒有太多的要求,更看重的是菜肴質量。顧客個體特征影響顧客體驗感知,其中,年齡的影響最大,并且在不同的種類的餐館,不同特征的顧客對體驗的感知也不相同。
在管理實踐上,本次研究指出,不同種類的餐館其管理重點也應不同。具體來說,豪華餐館應當注重改善服務環境,選用高素質的一線員工,提高整體服務水平;大眾餐館應當注重菜肴質量和口味,增加菜肴品種;快餐店在提高菜肴質量的同時,還要注意員工服務的及時性和準確性。為了避免消費者產生不滿、氣憤、惱怒等消極情感,各類餐館均要注意菜肴和員工服務。對于大眾餐館和快餐店,盲目追求奢華的硬件裝飾不會給餐館帶來更多的收益,餐館經營者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菜肴質量和員工服務水平上。
五、研究局限及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社交網絡;經濟型酒店;購買意向;信任
一.研究背景
前ICQ營銷主管阿耶萊特?諾夫稱“社交網絡成為在線購物主渠道”。社交網絡介入網絡購物,既能拓展社交網絡的應用領域,提高網站對用戶的價值,又為網絡購物用戶提供了交流信息和評價的平臺,從而對用戶做出購物決策提供幫助,進而促進網絡購物電子商務的發展。社交網絡用戶在日益攀升的同時,社交網絡終將成為人們購物新模式。
此時網絡營銷已成為經濟型酒店吸引旅游者、擴大市場客源必不可少的營銷方式,相比傳統營銷手段的封閉性和單向性,社交網絡作為新型的、公開的營銷手段,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假使經濟型酒店能夠很好地運用社交網絡這一全新的價值相對低廉的營銷手段,產生的效益將難以估量。
二.研究目的
有助于經濟型酒店了解社交網絡特性對旅游者購買意向的作用,從而針對性地進行酒店產品與服務的開發和完善,提高經濟型酒店的競爭力;促進經濟型酒店網絡營銷模式向新型化、公開化、高互動性轉變。
三.樣本選擇
以在校大學生及企業職員為調查對象,并以其“在購買經濟型酒店產品或服務前,使用過社交網絡接收相關產品信息”為前提;其中研究的社交網絡包括:綜合社交類(微博、人人網等);專業旅游社交網絡(攜程網、驢友網等);選擇了經濟型酒店產品服務為購買對象。
四.概念界定
社交網絡:以網站為載體,通過為用戶提供各種交互功能,以幫助用戶拓展社交圈為目的的服務類產品。本研究針對以下四個社交網絡特性:有用性、依賴性、公開性和社區對話性展開研究。【3】
信任概念:旅游者對社交網絡及其用戶的動機和能力具有正向的期望,感知到所接收的信息是準確、值得信賴的。同時把信任劃分為認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兩個維度,認知信任包括能力和提供信息的可信度,情感信任指對善意的感知?!?】
購買意向:旅游者購買某種特定產品的主觀概率或可能性,是消費行為表現的必要過程,是旅游者購買行為發生前所有過程與行為的總和?!?】
經濟型酒店:經濟型酒店是指房間數量在300間以下,以大眾旅行者和中小商務者為主要服務對象,以客房為唯一或核心產品,價格低廉(300元人民幣以下),服務標準,性價比高的現代酒店業態。
五.研究設計及假設
(一)構建模型:研究以技術接受模型為基礎,引入社交網絡的有用性、依賴性、公開性、社區對話性為自變量,信任作為中間變量,旅游者購買意向為因變量,社交網絡用戶特征作為控制變量。運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信效度分析、相關性分析最終得出研究結論。
(二)研究變量假設:
H1:H1a社交網絡有用性與認知信任成正相關關系
H1b社交網絡有用性與情感信任成正相關關系
H1c社交網絡有用性與旅游者購買意向成正相關關系
H2:H2a社交網絡依賴性與認知信任成正相關關系
H2b社交網絡依賴性與情感信任成正相關關系
H2c社交網絡依賴性與旅游者購買意向成正相關關系
H3:H3a社交網絡公開性與認知信任成正相關關系
H3b社交網絡公開性與情感信任成正相關關系
H3c社交網絡公開性與旅游者購買意向成正相關關系
H4:H4a社交網絡社區對話性與認知信任成正相關關系
H4b社交網絡社區對話性與情感信任成正相關關系
H4c社交網絡社區對話性與旅游者購買意向成正相關關系
六.樣本分析
選取在校大學生和企業職員以問卷形式進行調研,得到有效問卷100份。
(一)樣本人口統計特征
樣本中男女各占57%、43%,年齡在18至23歲占77%,其中30歲以下占96%,30歲群體以上為4%,符合中國社交網絡網民結構分布。本科學歷占84%,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占5%,從中也可以得出年齡在30歲以下、學歷在大專以上學歷網民群體是最大的社交網絡用戶群體,樣本反映中國最多數的社交網絡用戶的心理及行為特征。
(二)樣本社交網絡使用特征
人人網,新浪微薄為代表的社交網站使用群體最多,每天使用一次及以上的比重達到了70%,占樣本大多數。在社交網絡使用使用時長上,由于上網瀏覽信息的方便與快捷性,網民使用社交網絡上網時長基本上以小于3小時為主,其比率達到了73%,大于或等于3小時的比率則為27%。
(三)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a系數來檢驗每個因子中的項目是否測量了相同或類似的特性。
變量 有用性 依賴性 公開性 社區對話性 專業能力 信任傾向 認知信任 情感信任 購買意向
系數 0.933 0.867 0.884 0.903 0.907 0.878 0.937 0.748 0.912
表1
從表得知,整體變量Cronbacha系數達到了0.952,整體問項具有很高的信度,只有情感信任Cronbacha系數低于0.8,其余均在0.7以上,其此調查問卷問項具有較高信度。
(四)效度分析
內容效度上,研究基于大量的國內外文獻,因此所使用的問卷量表具有良好內容效度,可反映測量目標的實際要求。還運用KMO值和Bartlett 球形度檢驗來檢驗研究問卷的結構效度,確認因子分析的合適性。
1.社交網絡特性效度分析
表2 KMO 和 Bartlett 的檢驗
變量 有用性 依賴性 公開性 社區對話性
“Facebook并沒有單一化?!瘪R克?扎克伯格最近在接受《紐約時報》的采訪中表示。顯而易見,如果Facebook可為它的用戶帶來更多相互獨立但更優良的產品和服務,那么它被專注于單一方面產品的對手打敗的可能性就小,或者是僅僅作為一個過氣的單一社交網絡被市場淘汰的幾率也更小。
扎克伯格有意通過去捆綁化,重構Facebook開發新產品和服務的機制。獨立的應用程序更加靈活,不受Facebook主應用的限制。在開發應用時,Facebook能將功能置于核心。“Facebook創新實驗室”的創建就代表著這樣的嘗試,其精髓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大量的應用程序。
為什么把主體拆分?
過去,Facebook往往被看作是一個網站或者一個移動應用程序,用戶可以從中滿足在線社交需求?,F在,尤其是在移動端,Facebook開始提供更多獨立的移動應用服務,并各自專注于細分市場的經營上,其中不乏脫離Facebook的實名賬號獨立使用的服務。
對于軟件公司而言,擁有越多的用戶,創新就變得越困難,因為大部分的用戶對改變是抵觸的微軟公司就經歷過這樣的苦楚。與簡單地向Facebook主社區里添加新功能相比,如果將創新帶來的風險,轉移到尚未建立大量用戶的新應用中,工程師和設計師們就可以沒有負擔地嘗試創新。
去捆綁化為Facebook的既定戰略注入了引人注目的新競爭理念。因為手機的屏幕空間非常有限,功能單一的應用程序往往可以將用戶感知過程簡化,因此提升使用效果。單一功能的程序運行速度也相對快一些。比如,Facebook調研發現,用戶使用專門的Facebook聊天客戶端回復信息比通過Facebook社區要快20%。更富有前瞻性的是,多應用產品策略將重新激發Facebook在創新方面的靈感,“你將會看到我們去探索一些之前認為沒有空間去嘗試的領域?!痹瞬襁@樣說到。
觀察家們很快給扎克伯格的新戰略打上了一個易于識別的標簽――“了不起的去捆綁化”――彼此獨立并專注于各自用途的應用程序或許能夠保證Facebook主體業務的穩定, 但是否能夠傳承Facebook的品牌價值還是個未知數。因此去捆綁化并不是全部。更值得關注的是,去捆綁化如何體現Facebook在未來的競爭優勢?
會不會失去核心?
時至今日,Facebook領先其對手的主要優勢在于: 出眾的技術能力,產品與服務大規模擴張后帶來的經濟效應,以及最重要的一點――用戶的群聚效應。對任何一個希望置身社交網絡的用戶來說,沒什么比用戶云集的Facebook更值得加入――Facebook就好比整個地球村人氣最旺的廣場,雖然任何社交用戶都有權去其他的廣場,但錯過了最熱鬧的,意義何在?在擁有超過10億用戶的基礎上,Facebook的領先地位還會不斷加強:使用Facebook的用戶越多,轉投其他網絡社交服務的用戶就越少。
因此,扎克伯格似乎認識到,如果把Facebook這一品牌單一化,并不能夠為所有的用戶提供進入網絡社交的入口。不同層面的用戶有著不盡相同的社交需求,維系這些客戶群體只有通過不同的產品來提供不同的用戶體驗,比如Facebook社區、收購的即時通訊工具WhatsApp和圖片社區Instagram等。WhatsApp和Instagram的服務既可以維系自身用戶社區,同時也可以利用Facebook現有資源?;谶@樣的并存策略,Facebook在并購領域動作頻繁,收購后的品牌各自保持獨立運營。扎克伯格認為,保持和增強Facebook在技術體系和架構擴張上的領先優勢,并不能依靠一個統一的用戶界面來實現?!巴ㄟ^創新試驗室,我們可以去探索那些與Facebook自身品牌特征不完全相關的服務”。
華盛頓小企業成長顧問Marvin Powell在LinkedIn網站提出了上面這個問題,共有97個人回答了他的提問。
BusinessInsider從答復中總結出16個人們在使用微博等社交媒體時常犯的嚴重錯誤。
1.認為建立關系是短跑,而不是馬拉松
“我發現大多數人將在社交媒體中建立關系視為短跑,而不是馬拉松。他們剛開始時的確很熱心,但熱情很快消退,他們不再定期消息,也不與其它網友交流。他們也不利用Facebook與LinkedIn打廣告?!?/p>
“我的合伙人告訴我,這是馬拉松,不是短跑。你必須付出時間與耐心。我告訴人們,他們需要用12至24個月的時間與網友互動與宣傳。”
Facebook與LinkedIn培訓師與演說家Debbie Harris
2.沒有計劃或戰略
“我認為最大的錯誤是他們沒有一個清晰的戰略以及一個明確的目標,他們沒想過可從中得到什么。”
“他們很熱衷,但在偏離自己目標時恍然不覺。他們缺少一個全面的計劃來衡量他們當前所做的是否符合階段性目標。”
Social Enterprise Implementations經理Noreen Poli
3.說得太多,聽得太少
“他們應該少說多聽。社交媒體最重要的作用是建立關系,就象在現實(非虛擬)世界中一樣。如果你愿意傾聽其它人的講話,而不是自己喋喋不休,人們會容易接受你?!?/p>
IAC-EZ社交媒體與社區關系主管Jessica Routier
4.釋放消極的情感
“我認為最大的錯誤是在Twitter等社交媒體釋放消極的情感并在辯論時進行人身攻擊。我曾看到一個CEO與一個公關行業人士進行辯論,雙方十分幼稚,他們甚至使用了惡毒的,侮辱性的語言?!?/p>
電子商務營銷顧問/設計師Pamela Hazelton
5.花費太多時間來推銷自己
“小企業主在玩社交媒體時常犯的一個嚴重錯誤是他們花費太多時間來推銷自己,而不是他們的產品。社交媒體變化迅速,小企業應該時時留意他們的產品?!?/p>
“我們發現一些不開心的消費者會在論壇與社交網絡上抱怨,對于這種事他們應該迅速做出反應,他們可以很容易將一些負面評價轉變為正面評價。想想吧,樹立一個品牌需要20年時間,但毀掉它只需要20分鐘。”
Express Croydon假日酒店企業公關經理Paul Collin
6.抱有不現實的期望
“認為社交媒體是取得業績的唯一道路,試圖由自己做所有事。對社交媒體報有不現實的期望?!?/p>
JRS Recovery企業發展部Yok SooHoo
7.不關心粉絲的感受、
“我不喜歡每天看到10條有關你的微博。我希望看到對我以及我的人生有意義的內容,而且希望能夠快速看到?!?/p>
“更新不要太快:我不希望你一刻不停地推銷你的企業,這不會讓我對你有更好的評價,這只會讓我感到厭煩。”
“所以:你的微博要短、要親切、要與我相關,并對我有價值?!?/p>
企業主與資深高管商業顧問Laura Kowalski
8.對顧客無動于衷
“最大的錯誤:
1.不傾聽顧客的意見。
2.對顧慮的合理建議無動于衷。
3.停止更新。
4.僅為促銷目的使用社交媒體。
5.品牌設計拙劣?!?/p>
Digital Media執行制片人Aanarav Sareen
9.混淆個人與職業的界線
“他們混淆了個人與職業的界線。你可以為個人目的或企業目的而使用Facebook,但不能二者兼顧。這同樣也適用于Twitter。我認為LinkedIn最理想,因為它上面全部是商業或職業內容?!?/p>
全球技術執行官、管理顧問、職業行銷專家George F Franks III
10.想當然
“我腦子里突然想到的一個詞是‘想當然’?!?/p>
“錯誤假設是在社交媒體、行銷以及其它許多領域中失敗的原因。你應該避免以下三個錯誤假設。
調研與監控沒有必要。(你的目標市場如何使用網絡,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
社交網絡是開展與客戶互動的最好手段。(社交網絡是一個很好的與客戶互動的平臺,但這要依客戶行為而定,它對你的企業來說可能并沒有必要。)
無法衡量投資回報率。(衡量社交媒體投資回報率是可能的。)
還有其它錯誤的假設,希望在回避上述三個錯誤假設后你能夠回到正確道路。
Digitus Marketing公司Omar Ead
11.他們創建的企業簡介沒有吸引力
“他們將企業簡介當作他們公司的門戶,加入了沒有價值的大量的信息。這導致彈出率上升。職業人員在打開企業簡介后,不等看完全部企業信息便會跳轉到其它企業簡介。因此,首先你應該創建一個能夠吸引人的企業簡介,能夠讓人停留,然后你才能傳播訊息?!?/p>
《建筑福音》編輯,BIM顧問,IPD顧問
12.嚴重低估運營一個賬號所需要的資源
“我看到的第一大錯誤是他們嚴重低估了運營與維持一個社交媒體賬號所需要的資源?!?/p>
技術人才戰略顧問Marc Aniballi
13.期望社交媒體做所有的工作
“你不能在宣傳你的創意、產品與服務后,便坐下來,等待每個人都夸你是天才。這是不現實的。
Blueberry Baboon CEO,《小企業咨詢》作者,勵志演說家Lisa Cash Hanson
14.不與粉絲互動
不與粉絲互動。你需要提出問題,分享幽默的段子與精彩語錄,征求他們對產品與服務的意見。我偶爾會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來吸引粉絲的注意力。
一些企業很無恥地只與他們產品與服務有關的信息。在社交媒體與現實生活,你需要先付出,然后才能得到回報。我向大家推薦一本非常好的書,戴爾(微博)-卡耐基寫的《人性的弱點》(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這本書十分有助于開發你的社交媒體技能。
不提供免費產品或服務。由于好玩的目的,我提供了一個免費社交媒體積分服務,以便了解潛在客戶的技能水平,建立聯系,并顯示我的學識,我給他們提供了免費,但寶貴的信息反饋來幫助他們的企業。雙方建立的信任,是一個雙贏局面。這也幫助我了解客戶需求,建立良好口碑,擴大了我的服務的銷售額。
WebMediaExpert.com CEO,社交媒體與互聯網行銷顧問Michelle Hummel
15.使用社交媒體是因為其他人都在用
“顯然,最大的錯誤是缺少計劃。他們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目標是什么以及為什么選擇社交媒體?!?/p>
“我看到許多企業使用社交媒體是因為‘每個人都在用’,或‘我不得不用’,他們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p>
“如果沒有詳細計劃、目標、組織結構或想法,你不會在現實中開設店鋪、進入新的市場或建設一個區域銷售點。然而,許多小企業(尤其是那些個體經營者)會突然頭腦發熱,去Twitter注冊一個賬號,然后便進入社交媒體世界。”
“如果你象在現實生活中開店那樣進行詳細策劃,調查以及思考,你將得到同樣的回報。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如果你漫不經心,那么你就不會有收獲。(甚至更糟,你的品牌名聲會受到損害)。”
Jewelry.com總裁Kristian Chronister
16.不理解社交媒體的終極目標是建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