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化學物質質量

化學物質質量

時間:2023-06-15 17:26: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學物質質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化學物質質量

第1篇

關鍵詞:中學化學;角色扮演法;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101

一、前言

角色扮演法創立于1976年,是通過對問題情境的表演、對表演過程的討論而探索出解決態度價值、情感、人際關系等問題的策略。角色扮演法不僅融合了技能、認知及情感領域,而且不受舞臺、腳本等的限制,將其用于中學化學教學中,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類的社會性,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如何在中學化學教學中運用角色扮演法

1. 運用角色扮演法前的準備工作

教師在開展化學教學之前,要在課前合理地整理出學生需要在化學學習中掌握的一些化學物質。比如,有H2O(水)、H2O2(過氧化氫)、O2(氧氣)、N2(氮氣)、CO2(二氧化碳)、NH3(二氧化氮)、NO(一氧化氮)、NO2(二氧化氮)、Na(鈉)、NaCl(氯化鈉)、Na2CO3(碳酸鈉)、NaHCO3(碳酸氫鈉)、Mg(鎂)、MgO(氧化鎂)、Al(鋁)、Si(硅)、SiO2(二氧化硅)、H2SiO3(硅酸)、H2S(硫化氫)、SO2(二氧化硫)等。

在整理好之后,教師就要依據班級中的學生人數,根據這些化學物質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從所有要學習的化學物質中選取與學生人數相等的物質,讓學生明白角色扮演法的實行方法及重要意義,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自行選擇想要扮演的化學物質。期間,如果有多個學生共同選擇了一種物質,教師就要為其提供一定的時間,并測試其對這種物質的特性及其他方面的掌握程度,其中最熟練的學生就可以扮演;如果有一些物質所有學生都不想選擇,教師就應當換一種其他化學物質。如此,讓每個學生都找到自己所代表的物質,也就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可以扮演的化學物質角色。

2. 實際的開展過程

(1)更改稱呼方法

在所有學生都擁有了自己可以扮演的化學物質角色后,在接下來的教學期間,教師與學生就可以用所代表的化學物質名稱來稱呼對方,這樣就能夠在無形中增強學生對這些物質的記憶,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角色中。不過,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比如有的學生不喜歡用化學物質名稱的稱呼方法,那么對這樣的學生就仍然沿用其姓名。

(2)熟悉并掌握自己所代表的化學物質

每個學生在課前都要搜集資料,以了解自己代表的化學物質的特性、用途等,這樣能夠很好地提升其自覺學習的能力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并要求其在教學期間講解到該物質時,能夠發揮帶領大家的作用。教師要全面了解每個學生對自己代表的物質的掌握程度,當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問題時,教師要適當給予幫助。如此,能夠盡快讓學生熟悉并掌握自己所代表的化學物質。中學階段的學生有一定爭強好勝的心理,其會在充分學習之后掌握自己所代表的物質的特性與用途,以至于能夠在課堂中更好地突出自己的帶頭作用。

(3)幫助并督促學生掌握所代表的物質

舉例來看,學生甲選擇的物質是二氧化碳,首先就要熟練掌握關于二氧化碳的全部知R;其次,當教師完成二氧化碳的教學后,要對全班學氧化碳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與歸納,依據教師的歸納及學生的自主評價,找到較難學習并掌握二氧化碳特性的學生,及時與學生甲進行溝通,依據這些學生自身的特點,采用不同方式,讓學生甲負責幫助這些學生鞏固二氧化碳的知識,并保證每個學生都可以全面掌握二氧化碳這一物質。通過這種方式,假如全部有40名學生,所有學生都全面掌握了一種化學物質,并且還可以在其他39名學生的幫助下掌握其他39種化學物質,中學化學中的大多重點物質就可以被學生熟練掌握了。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就會在無形中學會總結化學物質的特性及變化規律,對其他物質的特性及轉化就可以較為容易地歸入到自己的知識系統中。

(4)隨意組合小組

在教學期間,對部分選擇了包含同類型元素的化學物質的學生,可以使用分組的形式開展學習。如選擇Na(鈉)、NaCl(氯化鈉)、Na2CO3(碳酸鈉)、NaHCO3(碳酸氫鈉)的學生,就可以組成鈉元素組。這樣,小組組員間在提前準備與之后的協助學習過程中都能夠更好地進行交流,彼此互幫互助,不但提升了學習效率,還使其學會開展合作,有利于學習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三、結束語

中學化學是對物質結構、組成、性質變化進行研究的學科,其涉及的轉化比較多,給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增加了難度。而在中學化學教學中開展角色扮演法,能夠增加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進而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獨具的魅力,最終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梁峰麗.角色扮演法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化學教與學,2014(9).

第2篇

【摘要】 目的 探討椎間隙沖洗在腰椎間盤突出癥髓核摘除術中的意義。方法 隨機選取腰椎間盤突出癥髓核摘除手術患者共80 例83個椎間隙,其中L4~5間隙35 例,L5S1間隙40 例,L3~4間隙2 例,L4~5L5S1雙間隙3 例。行開放式手術38 例,椎間盤鏡下手術42 例。采用椎間沖洗43 例,未沖洗37 例。結果 術后仍感腰腿疼痛者18 例,均為未行椎間隙沖洗者,疼痛持續1~8個月自行消失,平均3個月;行椎間隙沖洗者術后無一例出現腰腿痛。術后隨訪6個月至2年,平均8個月,無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者。結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髓核摘除術加椎間隙沖洗對術后腰腿疼痛有顯著的預防作用。

【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癥;髓核摘除術;椎間隙沖洗

目前,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越來越多,他們的工作與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困擾。大部分患者經嚴格的保守治療后癥狀緩解,乃至消失,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需手術治療方能緩解病痛。目前常用術式有兩種:髓核摘除術和人工椎間盤置入術。后者雖然能重建椎間隙的生理解剖結構,恢復椎間隙的生理功能,但手術難度及風險較大,費用較高,非一般人所能承受。而前者因手術簡便易行,又能徹底解除脊髓神經根的機械壓迫仍被普遍采用。遺憾的是術后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感到腰腿疼痛無好轉,或減輕不明顯,癥狀不能完全消失。這可能與術后殘存在椎間隙內的病變髓核組織釋放出化學物質,刺激神經根,導致化學性神經根炎有關。國內外均有研究資料表明,髓核組織能釋放出化學物質,刺激神經根,使其發生血管栓塞、水腫、變性等變化。本院自1995年6月至2005年8月采用髓核摘除術加椎間隙沖洗,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取得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80 例,83個椎間隙。男54 例,女26 例;年齡21~68 歲,平均42 歲。其中L4~5間隙35 例,L5S1間隙40 例,L3~4間隙2 例,L4~5L5S1雙間隙3 例。單側腰腿痛68 例,雙側腰腿痛12 例,腰腿痛伴下肢麻木52 例;CT顯示腰椎間盤突出73 例,髓核脫出7 例,腰椎間盤突出合并側隱窩狹窄12 例。行開放式髓核摘除術38 例,其中采用椎間隙沖洗20 例,未沖洗18 例;椎間盤鏡下髓核摘除術42 例,采用椎間隙沖洗23 例,內有2 例椎管內注射透明質酸鈉,未沖洗19 例。

1.2 手術方法 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俯臥位或側臥位(腰椎間盤鏡下手術必須采用俯臥位),消毒、鋪單。準確定位,一側椎板間隙開窗,切除部分黃韌帶,牽開硬脊膜及神經根,顯露椎間隙,用棉片保護好神經根及硬脊膜,摘除髓核,直至神經根及硬脊膜完全松解。取一根金屬吸引管,安裝沖洗球,插入椎間隙,反復脈沖沖洗,見髓核碎屑順水流出即予以吸除。吸除椎間隙內殘液,去除棉片,切口內留置引流管一根,縫合關閉切口。

1.3 術后處理 術后24 h拔除引流管,行雙下肢直腿抬高鍛煉及腰背肌鍛煉,以防止神經根粘連。

2 結

沖洗組術后無一例發生腰腿疼痛及下肢麻木,雙下肢直腿抬高均超過80°。未沖洗組37 例中,術后腰腿疼痛無緩解18 例,加重2 例,占未沖洗數64.5%;直腿抬高介于60°~70°,平均68°。經激素沖擊和甘露醇脫水等治療后疼痛緩解,雙下肢直腿抬高鍛煉3~4周后直腿抬高達到80°以上。術后隨訪6個月至2年,平均8個月,兩組無一例椎間盤突出復發,患者腰腿痛及下肢麻木均消失或明顯緩解。

3 討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越來越多,在腰腿疼痛患者中,約有20%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嚴重影響患者勞動能力及生活質量。20世紀60年代,自Smith采用化學溶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以來,有許多微創方法治療該病,如化學溶核、經皮切吸、激光氣化消融、臭氧椎間隙注射等。各項手術均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每項技術均有其嚴格的適應證及局限性。如經皮切吸易存在死角,不能完全清除髓核,不能完全直接解除脊髓和神經根的致壓物,特別是對嚴重椎間盤突出或者髓核脫出者,無能為力。激光減壓僅適用于保守治療1個月無效的單側椎間盤突出者。對嚴重椎間盤突出、髓核脫出者及側隱窩狹窄者,則不能獲得滿意的療效。

開放式手術或椎間盤鏡下髓核摘除術,對治療這些嚴重椎間盤突出有其優勢。但是髓核摘除術后,殘余髓核所釋放出的化學物質,則不斷釋放到椎管內,導致神經根功能受損,癥狀不能緩解或消失。髓核發生病變后,釋放出的化學物質刺激神經根,已被國內外骨科工作者廣泛研究并證實。動物模型研究已經觀察到在硬膜外應用自身髓核,在沒有機械壓力的條件下,可誘導鄰近的神經根結構和功能改變[1~4]。其病理生理學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以下情況有關:髓核對神經軸突有直接的神經毒性作用[2],髓核內化學成分誘導模型動物神經根的血管栓塞[3,5],髓核內成分導致神經根內血液瘀滯、血流障礙。實驗研究表明,炎性反應可能與髓核誘發神經根損害有關,髓核作用于神經根產生痛感,尤其是在神經根受到機械刺激下更為明顯[6~8]。肌電圖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的檢查,對腰骶神經根損害的診斷準確率高,敏感性好,不出現假陽性,已被臨床普遍接受并廣泛采用。纖維環破裂部位及其對應的下肢痛有正相關性,提示髓核內化學物質流出作用于相鄰的神經根,并損害神經根,導致對應的下肢痛。髓核內化學物質的刺激可降低神經根痛閾,使其處于致敏狀態,在外加機械刺激下,呈現更加劇烈的根性痛。如局麻手術在摘除髓核時,僅輕輕觸及神經根即引起劇烈的下肢痛,并引起相應的肌肉收縮反應。病變髓核釋放出大量的炎性化學物質,沿纖維環破裂處流出,并作用于相鄰的神經根產生化學性神經根炎。我們也在日常工作中經常發現,同一患者在早期椎間盤突出時,表現出腰疼及下肢麻木或疼痛;在腰部受到外力作用導致纖維環破裂、髓核脫出時,患者往往表現出臀部酸痛,同側下肢與神經根相應區域疼痛(根性痛)。此現象也說明髓核內化學物質對神經根有損害作用。臨床上還遇到一部分患者腰腿痛與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狀相似,但影像學檢查并不提示椎間盤突出癥,椎間盤造影可見造影劑沿纖維環破裂處流出進入椎管,這種現象可能與纖維環隱性破裂,髓核中化學物質流出作用于神經根有關。總之,髓核內存在致神經根損害的化學物質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采用髓核摘除加椎間隙沖洗,不但從根本上解除了神經根的機械刺激物,同時也去除椎間隙殘存的髓核組織所釋放的化學物質,消除了化學刺激因素,故術后患者腰腿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可見椎間隙沖洗在椎間盤髓核摘除術中具有一定的價值,它簡單、易行,不額外增加經濟負擔,同時也能預防椎間隙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McCarron RF,Wimpee MW,Hudkins PG,et al.The inflammatory effect of nucleus pulposus:a possible eleme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lowback pain[J].Spine,1987,12(18):760764.

[2]Olmarker K,Rydevik B,Norbdorg C.Autologous nucleus pulposus induces neurophysiologic and histologic changes in porcine cauda equina never roots[J].Spine,1993,18(14):14251432.

[3]Kayama S,Konno S,Olmarker K,et al.Incision of the annulus fiborsus induces nerve root morphologic,vascular,and functional changes:an experimental study[J].Spine,1996,21(24):28942899.

[4]Takebayashi T,Cavanaugh JM,Ozaktay AC,et al.Effect of nucleus pulposus on the neural activity of dorsal root ganglion[J].Spine,2001,26(9):940945.

[5]Otani K,Arai I,Mao GP,et al.Experimental disc herniation:evaluation of the natural course[J].Spine,1997,22:28942899.

[6]Kawakami M,Tamaki T,Weinstein JN,et al.Pathomechanism of painrelated behavior produced by allografts of intervertebral disc in the rat[J].Spine,1996,21(18):21012107.

[7]Kawakami M,Tamaki T,Hayashi N,et al.Possible mechanism of painful radiculopathy in lumbar disc herni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8,(351):241251.

[8]Takahashi N,Yabuki S,Aoki Y,et al.Pathomechanisms of nerve root injury caused by disc herniation: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mechanical compression and chemical irritation[J].Spine,2003,28(4):435441.

3 討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越來越多,在腰腿疼痛患者中,約有20%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嚴重影響患者勞動能力及生活質量。20世紀60年代,自Smith采用化學溶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以來,有許多微創方法治療該病,如化學溶核、經皮切吸、激光氣化消融、臭氧椎間隙注射等。各項手術均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每項技術均有其嚴格的適應證及局限性。如經皮切吸易存在死角,不能完全清除髓核,不能完全直接解除脊髓和神經根的致壓物,特別是對嚴重椎間盤突出或者髓核脫出者,無能為力。激光減壓僅適用于保守治療1個月無效的單側椎間盤突出者。對嚴重椎間盤突出、髓核脫出者及側隱窩狹窄者,則不能獲得滿意的療效。

開放式手術或椎間盤鏡下髓核摘除術,對治療這些嚴重椎間盤突出有其優勢。但是髓核摘除術后,殘余髓核所釋放出的化學物質,則不斷釋放到椎管內,導致神經根功能受損,癥狀不能緩解或消失。髓核發生病變后,釋放出的化學物質刺激神經根,已被國內外骨科工作者廣泛研究并證實。動物模型研究已經觀察到在硬膜外應用自身髓核,在沒有機械壓力的條件下,可誘導鄰近的神經根結構和功能改變[1~4]。其病理生理學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以下情況有關:髓核對神經軸突有直接的神經毒性作用[2],髓核內化學成分誘導模型動物神經根的血管栓塞[3,5],髓核內成分導致神經根內血液瘀滯、血流障礙。實驗研究表明,炎性反應可能與髓核誘發神經根損害有關,髓核作用于神經根產生痛感,尤其是在神經根受到機械刺激下更為明顯[6~8]。肌電圖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的檢查,對腰骶神經根損害的診斷準確率高,敏感性好,不出現假陽性,已被臨床普遍接受并廣泛采用。纖維環破裂部位及其對應的下肢痛有正相關性,提示髓核內化學物質流出作用于相鄰的神經根,并損害神經根,導致對應的下肢痛。髓核內化學物質的刺激可降低神經根痛閾,使其處于致敏狀態,在外加機械刺激下,呈現更加劇烈的根性痛。如局麻手術在摘除髓核時,僅輕輕觸及神經根即引起劇烈的下肢痛,并引起相應的肌肉收縮反應。病變髓核釋放出大量的炎性化學物質,沿纖維環破裂處流出,并作用于相鄰的神經根產生化學性神經根炎。我們也在日常工作中經常發現,同一患者在早期椎間盤突出時,表現出腰疼及下肢麻木或疼痛;在腰部受到外力作用導致纖維環破裂、髓核脫出時,患者往往表現出臀部酸痛,同側下肢與神經根相應區域疼痛(根性痛)。此現象也說明髓核內化學物質對神經根有損害作用。臨床上還遇到一部分患者腰腿痛與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狀相似,但影像學檢查并不提示椎間盤突出癥,椎間盤造影可見造影劑沿纖維環破裂處流出進入椎管,這種現象可能與纖維環隱性破裂,髓核中化學物質流出作用于神經根有關。總之,髓核內存在致神經根損害的化學物質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采用髓核摘除加椎間隙沖洗,不但從根本上解除了神經根的機械刺激物,同時也去除椎間隙殘存的髓核組織所釋放的化學物質,消除了化學刺激因素,故術后患者腰腿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可見椎間隙沖洗在椎間盤髓核摘除術中具有一定的價值,它簡單、易行,不額外增加經濟負擔,同時也能預防椎間隙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McCarron RF,Wimpee MW,Hudkins PG,et al.The inflammatory effect of nucleus pulposus:a possible eleme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lowback pain[J].Spine,1987,12(18):760764.

[2]Olmarker K,Rydevik B,Norbdorg C.Autologous nucleus pulposus induces neurophysiologic and histologic changes in porcine cauda equina never roots[J].Spine,1993,18(14):14251432.

[3]Kayama S,Konno S,Olmarker K,et al.Incision of the annulus fiborsus induces nerve root morphologic,vascular,and functional changes:an experimental study[J].Spine,1996,21(24):28942899.

[4]Takebayashi T,Cavanaugh JM,Ozaktay AC,et al.Effect of nucleus pulposus on the neural activity of dorsal root ganglion[J].Spine,2001,26(9):940945.

[5]Otani K,Arai I,Mao GP,et al.Experimental disc herniation:evaluation of the natural course[J].Spine,1997,22:28942899.

[6]Kawakami M,Tamaki T,Weinstein JN,et al.Pathomechanism of painrelated behavior produced by allografts of intervertebral disc in the rat[J].Spine,1996,21(18):21012107.

第3篇

隨著生態理念日漸成為社會治理目標,也為了規范紡織產業的發展,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同時為了縮小與國外的差距,早日與國際相關規范接軌,我國也開始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紡織品標準體系。這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4個生態紡織品檢測的標準體系,他們分別是:(1)2002年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布的GB/T1885——2009《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此法規在2009年又重新修訂于2010年1月1日再次實施;(2)2005年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SN/T1622——2005《進出口生態紡織品檢測技術要求》;(3)2007年由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布的HJ/T307——2006《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生態紡織品》;(4)2009年開始實施,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提議,由國家紡織制品質量監督中心負責起草的GB/T22282——2008《紡織纖維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從時間的發展順序看,我國關于生態紡織品的法規不斷在健全,基本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二、我國生態紡織品標準中的安全性規定

我國生態紡織品標準中的安全性規定是通過給的具體的指標來檢測的,一般來說,有下列技術性指標:

1.PH值。PH是檢測液體酸堿性強弱的一個常用指標,一般取值范圍是0—14,至于如何取值對人體健康是最有利則需要生產廠家結合消費者的皮膚來判斷。人的皮膚表層本身具有弱酸性物質,因此紡織品PH值最好也控制在中性的適度范圍,PH值太低無法與人體肌膚保持平衡狀態,PH值過高則會刺激人體肌膚。

2.甲醛。甲醛這種化學物質在紡織品中主要發揮定型、防縮防皺等功效,甲醛使用控制在一定量下對人體影響不大,一旦超標就會致使人體呼吸道或者皮膚病變,甚至誘發癌癥。因此安全標準對甲醛在嬰兒用品或者直接接觸皮膚用品的中有特別用量規定。

3.有害染料。紡織品需要測試的有害燃料種類比較多,共有56種,大體包括致癌染料、致過敏染料、可分解致癌芳香胺燃料等等。這些燃料無疑是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也是不允許被添加到任何紡織品中的。

4.異味。紡織品有異味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在紡織品生產或者貯藏中方法不當,導致某些化學物質質變產生異味;二是甲醇含量較多的產品會有魚腥味;三是衣物含有芳香烴時需要警惕,這可能是致癌物質的信號,所幸一般異味消費者是可以直接聞到的。當然,安全標準體系是規定任何紡織品不能含有異味。

5.苯酚化合物。苯酚化合物主要是紡織品、皮革等其他產業用來充當防霉劑,但其在發生化學反應會產生劇毒物質——多氯二嗯英,會使經常接觸的人患癌,因此按照安全標準體系禁止使用苯酚化合物,需要測試的苯酚化合物有4種。

6.氯苯和氯化甲苯。氯苯與氯化甲苯在紡織品制作過程中主要充當廉價的染色載體,但這兩種化學物質都是有毒物質,因此按照安全標準規定全面禁用這些物質,需要測試的氯苯和氯化甲苯共計23種。

7.鄰苯二甲酸酯。鄰苯二甲酸酯簡言之就是塑化劑的一種,普遍運用于玩具、食品包裝材料、個人護理用品等之中,也可以作為染色的載體,但領苯二甲酸酯對人體健康有嚴重的威脅,主要是干擾內分泌系統。但因其在生活中被廣泛運用暫時無法前面禁用,因此標準體系對此化學物質限制主要在嬰幼兒用品方面,需要測試的領苯二甲酸酯有13種。

8.有機錫化合物。有機錫化合物是錫和碳元素直接結合所形成的金屬有機化合物,用途非常廣泛,可以用作催化劑、穩定劑、殺菌劑等等,可以說運用非常廣泛,紡織品也不例外。但是這種化學物質對人體是有危害的,會引發高血脂或糖尿病等疾病,因此標準體系中對有機錫化合物的使用進行了限量控制。

9.抗菌整理劑。抗菌整理劑就是為了防止紡織品的細菌,但是人體本身具有免疫系統,過多接觸抗菌整理劑會損害健康。而且紡織品經過抗菌整理后會含有甲醛這種化學物質,這是不合安全規范的產品。因此一般而言是提倡少用抗菌整理劑的,目前能夠使用的抗菌整理劑只有4種。

10.阻燃整理劑。阻燃整理劑是幾種化學物質的組合,有保護產品的功能,但消費者長期與這些有害物質接觸會使身體產生不良反應,嚴重時還會致癌。因此,標準規定在紡織品中禁用阻燃整理劑,其中需要測試的阻燃整理劑有17種。

11.色牢度。所謂色牢度是指紡織品在洗滌或者曝曬等外力的作用下保持色澤的能力。色牢度較差的產品在碰到水時容易褪色,是紡織品質量損害的標志。但對于嬰兒來說,遠遠不止衣服褪色的問題這么簡單,因為嬰兒出于無意識會時常把衣服噙在嘴里,他們的唾液會打濕衣物,如果衣物不具備耐唾液的色牢度,那么有害物質很有可能通過唾液而進入嬰兒的身體,危及他們的健康。因此安全體系對嬰兒衣物的色牢度有強制規定,嬰兒用品的耐水色牢度必須大于等于3至4級,其中直接接觸嬰兒皮膚衣物的色牢度必須大于等于3級。

第4篇

一瓶植物油:

玻璃杯:

水:

食用色素:

阿斯普羅(Aspro Clear)、阿司匹林復方片(Alka-seltzer)或其他品牌的泡騰片。

活動步驟

1 將水倒入杯中,至1/5滿。

2 在水中加幾滴食用色素使水變色。

3 將杯子剩余的空間加滿植物油。

4 等大概5分鐘左右,直到水和油完全分層。

5 往杯中加一顆泡騰片,然后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

活動概述

水和油并不是“好朋友”。由于它們各自的性狀以及原子結合的方式,它們比較喜歡遠離彼此而不是混合在一起。希臘語中的水被稱為“hydro”,因此,我們說水是“hydmphlic(親水性的)”(喜歡水),而油是“hydrophobic(疏水性的)”(怕水)。由于一滴水的質量比相同體積的油質量大,因此地心引力會把質量更大的水拖到底部。

“泡騰片”中含有許多化學物質,包括碳酸氫鈉和檸檬酸。如果我們把泡騰片放入油中,那么什么也不會發生,但是如果把泡騰片放人溶劑(例如水)中,碳酸氫鈉就會分解并與檸檬酸重新結合成檸檬酸鈉。在這個過程中,還會產生一些二氧化碳氣體和水分子。在你的實驗杯中,當泡騰片沉到杯底的水中時就會起反應,產生的氣泡會帶著一些水滴飛到上層的油中,然后就會產生火山爆發一樣的現象!

活動應用

不同的化學物質需要不同的溶劑去溶解。某些化學物質可以溶于水,但有些只溶于油或脂肪。

人的身體中有70%是水。除了水,我們的身體中還有很多脂肪(從化學角度來說,脂肪就類似于油)――脂肪組成每個細胞的膜,并且大量存在于被稱為“脂肪組織”的特殊組織中。

像維生素B和C等維生素可以溶于水――它們溶于你身體內的水中,而且可以通過尿液快速排出。這些維生素需要被經常替換,以保持身體健康。

第5篇

健康風險評價起始于20世紀30年代,以美國科學院的研究成果最為豐富,其他一些國家也有很多研究。我國的健康風險評價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最初主要應用于核工業等領域,之后應用于地表水和污水回用較多。近幾年國內外對地下水污染健康風險評價研究也頗多,ThiThuGiangetal[4]通過分析地下水中砷存在形式的因素及砷的濃度,與WHO飲用水標準對比描述地下水健康風險。EvaLópezetal[5]利用土壤—地下水遷移模型進行石油污染地下水暴露評價及蒙特卡洛法模擬解決參數的不確定性,最終通過最大日吸入量與可接收日吸入量的比值表征風險。RebeckaTrnqvistetal[6]分析了非洲中部不同季節水污染的變化趨勢,利用WHO飲用水標準和美國環保局推薦飲用水標準分別得出不同污染因子的危害系數和累積危害系數。JianbingLietal[7]將隨機理論和模糊數學理論相結合,描述場地概況和環境質量標準以及健康影響標準的不確定性。韓冰等[8]考慮中國人飲水習慣及有機污染物的自然衰減作用,對USEPA推薦模型進行了改進,增加了水煮沸后污染物的殘留比。祝慧娜等[9]考慮各水期的濃度差異,提出濃度參數綜合評判的概念,建立了基于濃度參數綜合評判的水環境健康風險評價模型,并利用動態聚類分析對評價結果進行了歸類。丁昊天等[10]利用模糊化原理將風險等級分為六級,采用采用USEPA推薦模型長株潭地區地下水重金屬進行了健康風險評價。

2評價理論體系構建

基于對風險的認識,以地下水作為研究介質,定義地下水污染健康風險為在一定時間和區域范圍內,通過地下水這一環境介質產生的水質污染事件及其引起的人體健康效應與人體可接受水平的偏離程度。而地下水污染健康風險評價正是對地下水污染健康風險的描述和量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科學合理的管理建議。文章按照風險描述、風險量化、風險管理的步驟構建了地下水污染健康風險評價理論體系。

2.1風險描述風險描述亦稱風險識別,是指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通過收集評價區的地下水水質、水位等資料及人群利用地下水的情況定性判斷有無風險及風險大小。包括地下水污染識別和人體健康影響識別。

2.1.1地下水污染識別地下水污染識別主要任務是判定地下水有無發生污染。通過收集有關研究區的環境、水文地質、土地利用方式、污染源分布、地下水化學資料、污染物種類、污染濃度及污染空間范圍等資料,開展地下水質量現狀評價,常用的方法有F值法、模糊數學法、灰色系統綜合評價法[11]。根據《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中規定,地下水III類標準是以人體健康基準值為依據,滿足人群飲用水要求[12]。因此當地下水質量能夠達到并優于III類標準時,認為地下水污染較輕,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小;當地下水質量類別劣于III類標準時則認為地下水污染較嚴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較大的風險。由于地下水儲藏于地面之下,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復雜性。地下水污染狀況受污染源排放、水文地質、補給排泄等影響,呈現一定的變化性,且風險不是對已經發生的事件或結果的概率分析而是要預測不利事件可能發生的概率和可能性有多大[13],因此有必要研究評價區地下水的穩定性。地下水穩定性研究可以采用數學統計方法,通過給定一個期望值,統計分析連續一段時間內評價區地下水水質、水位的變化情況。根據統計結果分為兩種情景,即低于給定期望值時則認為地下水是穩定的,而高宇給定期望值時則認為地下水是不穩定的。這時就需要對地下水污染進行預測,常用預測的方法有數值模擬法[14]、回歸分析法[15]、時間序列預測法等根據評價區的具體情況選擇預測方法。

2.1.2人體健康影響識別人體健康影響識別是確定研究區地下水污染是否對人體健康有不利影響。通過收集資料和開展現場調查,分析研究區的土地利用方式、地下水的供需量、供需方式等確定地下水受體是否為人群。綜合地下水污染識別,當研究區的地下水發生污染并且受體為人群時,那么研究區的地下水污染對人體健康有影響,即存在健康風險。

2.2風險量化根據風險識別的結果,對于存在的風險進行量化。目的是為風險管理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具體步驟包括污染物毒性鑒定、暴露評價、劑量-反應評估、人體健康效應測度及與人體可接受水平的比較、不確定性分析。

2.2.1污染物毒性鑒定污染物毒性鑒定的主要任務是識別和判定污染物對人體作用后果。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人體健康》(征求意見稿)對化學物質進行危害鑒定時將物質分為了有閾化學物和無閾化學物。其中有閾化學物質是指已知或假設在一定暴露條件下,對動物或人不發生有害作用的化合物,一般指非致癌化合物。無閾化學物質通常指致癌化合物,是已知或假設其作用是無閾的,即大于零的所有劑量都可以誘導出致癌反應的化合物。目前,歐美一些國家已經建立了關于化學物質的毒性數據庫,我國在這方面處于發展中,因此可以借鑒國外的這些權威數據庫作為評價依據。主要毒性數據庫有:(1)國際癌癥研究署(IARC)是隸屬于聯合國的研究機構,該機構將化學物質的致癌性分為四類:第一類(G1):具有充足的人類致癌性的證據。第二類(G2):具有有限的人類致癌性的證據,(又分為兩種情況,G2A:為人類可能致癌物質,其流行病學資料有限,但有充分的動物實驗資料。G2B:也許是人類致癌物,其流行病學資料不足,但動物資料充分,或流行病學資料有限,動物資料不足。第三類(G3):具有的致癌證據不足。第四類(G4):具有對人類無致癌性證據[16]。(2)美國環境保護署綜合風險信息系統(IRIS),該系統將化學物質的致癌性分為五類:第一類(A):人類致癌物質。第二類(B):很可能的人類致癌物質(又分為兩種情況,B1:根據有限的人體毒性資料與充分的動物實驗資料,極可能為人類致癌物質。B2:根據充分的動物實驗資料,極可能為人類致癌物質)。第三類(C):可能的人類致癌物質。第四類(D):不能劃分為人類致癌物質。第五類(E):對人類無致癌性物質[17]。(3)其他的組織機構,如美國研究和發展辦公室、國家環境評估中心和超級基金健康風險技術支持中心發展的臨時的同行審查數據庫,即PPRT;加利福尼亞環境保護局的毒性數據、有毒物質和疾病登記處(ATSDR)的最低風險水平和健康影響評估概要表格,即HEAST等。在進行污染物毒性鑒定時,優先選用國際癌癥研究署(IARC),其次為美國環境保護署綜合風險信息系統(IRIS),當上述兩者系統沒有數據時選用其他組織機構獲得。

2.2.2暴露評價暴露評價是對人群暴露于介質中污染物的強度、頻率、時間進行測量、估算或預測的過程,是進行風險評定的定量依據。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調查評價區域暴露人群分布、暴露頻率、暴露強度、暴露途徑例如飲水途徑、吸入途徑、皮膚接觸途徑、食物鏈途徑、暴露濃度、人群生理特性包括體重、年齡等。另外還應收集相關資料確定人群腸胃吸收因子、皮膚吸收因子等參數,最終評價時間段內的人群暴露量。其中,暴露濃度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度,為了減小該因素造成的不確定性,目前多采用蒙特卡洛法進行濃度分布模擬,選擇評價區內監測濃度或預測濃度的95%置信區上限為暴露濃度值,對于特殊情況,采用保守思想即為污染物最大濃度為暴露濃度值。

2.2.3劑量-反應評估劑量-反應評估主要目的是量化污染物的毒性數據,建立人群受污染物劑量與不利健康反應之間關系。無閾物質毒性因子采取無閾值方法,以斜率概念表示即以劑量反應關系曲線估計平均每增加一個單位劑量所增加的致癌概率有多少;有閾物質毒性因子的計算是以閾值(又稱參考劑量RfD)方法為主。對于毒性因子確定,優先參考毒理學、人體流行病學、臨床資料等提供的數據。當數據不足時,尤其對于是一些低劑量、長暴露、范圍廣的污染物時,一般通過動物實驗外推到人體,常用模型有對數正態模型、指數模型β泊松模型。目前,常用的毒性數據庫有:美國環境保護署綜合風險信息系統(IRIS),世界衛生組織簡明國際化學評估文件與環境衛生準則(WJPCICAD;WHOEHC)[18],美國環境保護署暫行毒性因子(PPRTVs)[19];毒性物質與疾病登記署(ATSDR)及最小風險濃度(MRL)[20],美國環保署健康效應預警摘要表格(HEAST)。

2.2.4人體健康效應測度人體健康效應測度也稱作風險計算,根據暴露評價所得的人體暴露量和劑量-反應評估確定的污染物的毒性參數,計算人群在評價時間段內的健康風險。

2.2.5人體健康可接受水平人體健康可接受水平是指以人體健康為基本依據,人體所能接收的風險最低標準。對于有閾化學物質,以總風險指數小于或等于1為可接受非致癌風險的上限,即總風險指數大于1時。受體所承受的非致癌風險在不可接受范圍內反之。受體所承受的非致癌風險處于可接受范圍。對于無閾化學物質,目前國內外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研究較多的以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推薦標準為依據。此外,美國環境保護署、英國皇家協會、瑞典環境保護局、荷蘭建設和環境保護部推薦標準[21]。保守起見,筆者認為以總致癌風險小于或等于10-6為可接受致癌風險的上限,即總致癌大于10-6時,受體所承受的致癌風險在不可接受范圍內;反之,受體所承受的致癌風險處于可接受范圍。

2.2.6健康風險綜合評價由于有閾化學物質風險指數和無閾化學物質風險指數的人體可接受標準值是不同的,因此,當地下水中有閾化學物質和無閾化學物質共同存在時,可以采用加權平均法確定最終風險值。

2.2.7不確定性分析不確定性分析是對風險計算結果準確度的評估。風險評價過程中由于信息的灰色性,可能會引入一定的不確定性。分析這種不確定性對于風險管理和風險決策過程是很有必要的。對于地下水污染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分健康風險評價的不確定性主要分析其在數據收集整理、污染物的毒性鑒定、暴露評估過程。較為常用分析方法主要有敏感度分析、一階誤差分析和蒙特卡羅法等[22],應根據不確定性的來源、類型和性質選擇合適的方法。

2.3風險管理風險管理主要任務根據風險計算結果,分析產生原因,并提出相應防范措施以降低風險,為管理者和決策者提供合理建議。對于地下水污染健康風險管理可以從以下兩方面施行措施:其一從源頭查清導致地下水污染的污染源,實施關閉或增添環保處理設施以達減小污染物排放量目的。其二從受體人群出發,改善人群用水方式以達到減少污染物暴露量。

3結論與展望

第6篇

電熱蚊香會釋放有毒物質,使用過量會危害到人體健康,使用電熱蚊香也有漏電的危險。

電蚊香會釋放出亞列寧、甲苯等化學物質,還有許多未知化學物質,具危害性的化合物。如在密閉室內使用,可能會產生嚴重過敏的現象,如喉嚨痛、鼻塞、頭痛等。使用電蚊香時,應保持空氣流通。

如果選擇的蚊香片不好,氣味過濃對于過敏體質的人不適用。液體蚊香器容易漏電,如果電蚊香片和電蚊香藥水質量不過關,極易危害人體健康。

(來源:文章屋網 )

第7篇

關鍵詞:實驗;優化;初中化學教學;元素化合物

文章編號:1005–6629(2013)11–0063–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元素化合物知識是支撐化學科學的重要本體內容,在義務教育化學新課程標準中以“身邊的化學物質”主題呈現,涵蓋了“我們周圍的空氣”、“水與常見的溶液”、“金屬與金屬礦物”、“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四個二級主題,兼顧了物質涉獵的廣度和核心物質的深度,承載了構建化學基本觀念、開展科學探究、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多元功能。

1 問題的提出

依據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主旨,作為進行化學啟蒙教育的重要素材,“身邊的化學物質”的教學不能把學習重心放在物質組成、性質、制法、用途等陳述性知識的記憶上,而要讓學生體驗從已有生活經驗或“前科學概念”出發,通過科學探究走進化學科學認識物質的世界,然后應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解決社會生活問題,即“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1]。

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提高科學探究的實效性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教師應該如何以實驗為突破口,深入挖掘教科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蘊含的探究元素,充分發揮“身邊的化學物質”的教學載體作用,值得深入研討。

2 問題表象及歸因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身邊的化學物質”的教學,其基本價值是要加強對典型反應和現象的感知,注重聯系社會生活實際,使學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一定的知識網絡;其核心作用是構建化學基本觀念,滲透科學探究和STS教育。為了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毋庸置疑,應該突出實驗教學,把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放在首位。可是,化學實驗教學的弱化、泛化,甚至異化,導致教學效率低下的現象,在課堂教學中比比皆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情形:

2.1 目標設定欠當

教學目標是課程標準及教學理念的具體反映,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全面體現科學素養的單元或課時教學目標,應該明確、具體、可行。教學目標的敘寫一般采用行為目標表述方式,避免含糊不清或不切實際的表述[2]。例如,學習“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時,知識與技能目標如果表述為“通過動手實驗,初步形成實驗操作技能”則欠具體;如果表述為“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實驗,學會設計簡單實驗的方法”則不現實;如果表述為“通過動手實驗,初步學會連接實驗裝置等基本實驗技能”,則較具有可操作性。

為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全面、客觀地分析學生的已有認識,利用豐富的素材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要設計適應學生的探究活動,包括化學實驗、文獻研究、研討交流、社會調查等,在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過程、訓練科學方法;要選擇聯系實際的情景轉化為適宜的問題,指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進行解決。

盡管如此,畢竟教學目標的設計先于課堂教學,要及時采用“課堂觀察”和“課例研究”的方法來反思教學目標的適宜度和達成度,根據課堂生成,及時調整教學偏差。

2.2 任務分段錯位

認知發展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的發展不同,發展相對而言是有順序的,是逐步產生的。無論是“知識與技能”目標的達成,還是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都具有階段性,都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3]。然而,任務分段錯位,卻是課堂教學低效率的常見根源。

從課標的角度看,有任務分段不明,導致責任不清之嫌。比如實驗教學,從初中到高中都在教,可任務完成并不好。如有些內容化學學科教,物理、生物學科也教,冠之以“跨學科整合”;有些內容或許大家都注意不夠,“三個和尚沒水吃”,這就造成教學的浪費和空白。如果能夠制定出學科效率標準,分段要求明確,便于教、便于學,也便于考,無疑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益。

從實施的角度看,課標安排的探究活動開放性大、實踐性強,與實際問題聯系緊密。幾乎每個活動都適合在新課和復習課階段從不同的深度進行探索,依據學生實際制定合理的實施策略,是學生內驅力形成的關鍵。例如,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測定,在新課階段,可以讓學生觀察現象,分析產生的原因并得出結論,有計劃地滲透化學用語等,重在觀察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在復習課階段,則可以討論替代的藥品或裝置、分析誤差產生原因等,重在培養推理和預測能力。具體實踐中,不少資深教師將上述內容美其名曰“鏈接中考”,一股腦兒傳授給學生,并不時地埋怨課時不足、學生不夠用心或新教材缺少條理性等等。

2.3 技能要求模糊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魅力所在,也是培養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如何利用元認知知識促進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在“身邊的化學物質”的教學實踐中幾乎是一片空白[4]。從表象上看,課程、教材安排梯度明顯,由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到學生實驗,到活動與探究,實驗技能的“浸潤式”培養無處不在。可是,具體教學中,很少有教師精心設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等技能方面的計劃與實驗,多數是下意識地認為實驗做多了,技能就“迎驗而生”,就會“自動化”,缺少對科學的培養途徑的思考。

2.4 素材開發無度

新課程標準為“身邊的化學物質”提供了近三十個情景素材,為教材研究和教學設計提供了線索,應該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探究活動;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發展其多元智能。可是情景素材的利用情況不容樂觀,有的教師一帶而過;有的教師照本宣科;有的教師簡單“堆砌”,有的教師甚至墨守成規。由于教師專業視野的局限、評價方式的制約、素材地域普適性的欠缺、開發課程資源能力的單薄等主客觀因素的存在,“新瓶裝老酒”的現象相當普遍。

3 行動策略

優化“身邊的化學物質”的課堂教學,目標上要強調科學態度、方法和價值觀的培養;內容上要加強學科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實施上要突出探究式、體驗式學習。整體思路是重思想方法的滲透,重科學素養的形成,努力實現三維教學目標的融合,力求清晰地體現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學方法上選取以學生的活動,并以問題解決為主,特別突出教學情景的設計和實驗的應用[5]。古羅馬哲學家賀拉斯說:“美是適度。”以實驗為媒介,優化課堂教學,“適度”是必不可少的,具體而言,它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

3.1 添加:探尋起點的適度,增加教學的廣度和厚度

根據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任何教學內容和學習活動,都存在起點問題。起點不當是許多課堂教學失敗的主要原因;起點的適度更是確定最佳教學思路的前提條件。優化課堂實驗教學,必須研究起點的適度。通過改變實驗組織形式,恰當增加難度不大、比較安全的探究實驗,把操作權還給學生,既可以錘煉學生的操作技能,又可以調節課堂氣氛[6]。

3.1.1 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使學生“愿學”

學生一旦度過實驗教學新鮮期,驗證性實驗由于操作程序嚴格,現象和結論已知,已經很難喚起學生的積極性,“反正書上都有,做不做一回事”。教師就必須合理選擇探究性學習內容,聯系實際增添實驗,培養學生的持續性興趣。例如,學生實驗“二氧化碳的性質與制取”可做如下改變:

甲組:探討實驗室條件下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藥品及選擇依據

①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②碳酸鈣粉末與稀鹽酸反應;③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④石灰石與濃鹽酸反應;⑤石灰石與稀硫酸反應;⑥在上述藥品中自選

乙組: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性質決定用途

①證明雞蛋殼、水垢里含有碳酸鈣;②除去某試劑瓶上的白膜;③酸堿式泡沫滅火器的反應原理;④區分石灰石粉末與面粉

3.1.2 演示實驗分組化、輪流化,使學生“樂學”、“活學”

實驗教學的中后期,教師必須注意克服部分學生的游戲心理、懶惰心理,消除部分學生的恐懼心理、依賴心理。通過演示實驗分組化、輪流化的教學方式,可以促使每個學生都能親自動手操作而且獨立進行,既有利于培養實驗能力,又鍛煉了意志品質。

此外,還可以開發多元化的實驗教學渠道,如家庭小實驗、實驗興趣小組、工農業生產實踐等,增加課堂的廣度和深度以優化教學。

3.2 刪減:關注容量的適度,讓課堂去蕪存菁,以少勝多

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從課堂教學目標出發,適當地增加實驗教學容量,是可取的,但是實驗的增加要內化、融合,不是堆積,更不是拼湊。要防止由于探究活動的泛化,而帶來的課堂臃腫、重心轉移以及學生消化不良等問題。因此,優化“身邊的化學物質”的課堂教學,必須強調實驗容量的適度。可以實驗的“二次利用”為準繩,減去不必要的拓展和鏈接實驗,減去價值不大的知識呈現實驗,影響核心目標的實驗更要盡量刪減。

3.3 重組:琢磨順序的適度,在整合中提高教學的效益

“順序”的確定必須考慮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對象等多種因素。嚴格地說,某一個教學內容的完成只有一個最恰當的時機,適當的順序應該是一個完美和諧的整體,應該是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整合,是相似相鄰的教學環節的整合,是交叉重復環節的整合。

從主題教學的角度出發,“身邊的化學物質”的教學要有意識地按照適度的順序滲透化學基本觀念,例如元素觀、反應與能量觀、分類觀等觀念的建構;要培養學生用宏觀與微觀、共性與個性、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思維方法認識客觀物質。例如,“酸”的概念學習,可以整體設計為五個階段:在“二氧化碳的性質”學習中,要求“知道碳酸能使石蕊試液變紅”;在“金屬與酸的反應”學習中,要求“了解鐵、鋁與稀硫酸、稀鹽酸的反應”;在“溶液酸堿度的表示”學習中,要求“了解用pH試紙檢驗酸堿性的方法”;在“常見酸的性質和用途”學習中,要求“初步認識酸的性質”;在“碳酸鹽與鹽酸的反應”學習中,要求“進一步完善酸的性質”,從而達到對“酸”的概念的相對完整的認識[7]。

從課時教學的角度出發,教材中“身邊的化學物質”的教學內容的編排順序基本是: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教師如果總是“忠實教材”,“緊靠課本”,必然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滑坡,思維變得僵化。因此,教師只有解析知識的內在聯系,適時調整教學內容的編排順序,為學生提供可以適應與跨越的“最近發展區”,才能建構學生思維的無障礙通道。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中,雖然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通常作為化學性質的最后一點呈現,但是學生已經對此反應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將教學流程調整為:展示一瓶開蓋“雪碧”,觀察現象并提問歸納物理性質和檢驗方法引發討論:獲得結論的依據及檢驗實驗設計的理由及有效性評價歸納部分化學性質,討論溶解性實驗設計分析溶液成分,完成石蕊變紅演示實驗探究變紅原理小結性質與用途。

教師有效地整合教學資源,是學生的內驅力形成的源泉。教學實踐中,必須隨時關注、分析教學內容的潛在走向,及時消除阻隔,形成教學內容的意義流動。無論是出現知識“越位”或能力“補位”現象,都會造成“亡羊補牢”的遺憾或者“削足適履”的痛苦。

3.4 分解:研究疑點的適度,使重難點的突破更加流暢

分解是教學設計的一項很重要的基本功,是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的主要方法。“身邊的化學物質”作為啟蒙教育的主要素材,有些問題很難說清道明。處理教材時,如何把握教學的深廣度,化解重難點,以便為當前內容找到遷移的落腳點、鞏固的深化點,為后續教學打基礎,是很多教師頭痛的問題。一般來說,對于某些重難點的突破,可以采取“知識提前滲透,疑點適當后置”方法對待。例如,大家熟知的化學用語的教學,可以從緒言課開始,有計劃、有意識地逐步滲透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避免大量集中學習的枯燥乏味。再如,濃硫酸使蔗糖炭化的同時,逐漸產生“蘑菇”狀泡沫,學生自然提出問題:為何會產生泡沫?為何有刺激性氣味?此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從質量守恒定律的角度思考,推測氣體的可能成分,并設計驗證方案。對于反應規律及其化學性質則需要暫時擱置。

在探索“身邊的化學物質”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充分發揮其載體作用,使之成為學生化學觀念的認識和發展的“基點”,讓學生享受到參與創造的幸福感和愉悅興奮的情緒體驗,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更深入地研討。

參考文獻:

[1]劉克文主編.初中化學新課程教學設計及教學案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40.

[2][4][6]王祖浩主編.化學課堂教學行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196~237.

[3]崔允漷主編.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7~105.

第8篇

衛生紙

曼高斯博士指出,衛生紙多為再生紙,即以廢紙為原料生產出來的。為了美化外觀,很多衛生紙生產廠商會在衛生紙中加入熒光增白劑、滑石粉等添加劑。顏色越白的衛生紙,所含的添加劑就越多。而熒光增白劑、滑石粉等添加劑中都含有苯。有些質量較差的衛生紙中還含有甲醛、大腸桿菌、肝炎病毒等有害物質。人們若長期接觸這些有害物質,可能會誘發白血病等癌癥。為了避免受到衛生紙中所含有害物質的侵害,人們應選用品質可靠、未經漂白的衛生紙。

清香劑

很多人都喜歡在衛生間放一盒清香劑,使衛生間的環境變得清新宜人。但是,清香劑屬于化學合成物,其散發出的香味可能會誘發癌癥。曼高斯博士說,人們最好不要在衛生間里放置清香劑或除味劑,而應通過開窗或使用排氣扇來保持空氣清新。有些人在使用消毒水等清潔用品后,常會將其放置在居室的角落里或衛生間中。這些清潔用品會向空氣中,尤其是潮濕的空氣(如浴室內的空氣)中散發大量的有害氣體。此外,某些消毒水中還含有二氯苯,這種化學物質會刺激人的呼吸道,引起細胞變異,誘發白血病、肺癌等癌癥。因此,人們不要將消毒水等衛生用品堆放在墻角或衛生間里,而應將其妥善地密封起來,放在通風較好的陽臺等處。

塑料紙簍

很多人習慣在衛生間中放一個紙簍。曼高斯博士指出,在衛生間中放紙簍會大大增加病菌繁殖的速度,使衛生間變成病菌繁殖和傳播的場所。因此,人們不要在衛生間放置紙簍或垃圾桶,在處理一般的紙質物品時,可將其扔進抽水馬桶里用水沖掉。在處理難以沖掉的衛生用品時,應將其放入塑料袋中,及時帶出廁所。

洗發水

曼高斯博士指出,洗發水無論價格高低,都是用清潔劑、甲醛和乳化劑等化學品混合制成的。如果將洗發水的密封包裝打開,并將其長期放置在室內,洗發水中所含的甲醛就會與乳化劑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一種叫做“N-亞硝基二乙醇胺”的致癌物質。因此,人們不要頻繁地洗頭,每周洗頭的次數不宜超過2次。在洗頭時,應避免讓洗發水進入眼睛。

泡泡浴

很多年輕人不喜歡使用香皂洗淋浴,而喜歡躺在浴缸中洗泡泡浴。香皂大多是用天然物質制造的,而洗泡泡浴時使用的泡沫劑則不然。泡沫劑很香,其中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學成分“泡沫穩定劑”。這種化學物質可引起皮炎、頭暈等癥狀,并可滲透到人的皮膚中或隨著呼吸進入肺中,誘發皮膚癌和呼吸系統腫瘤。因此,人們應盡量少洗泡泡浴或使用沐浴露。

牙膏

第9篇

關鍵詞:紡織化學品;禁用;限用;關注的問題

【分類號】F426.81

隨著人們低碳環保意識的增強,對環境質量尤為重視。紡織品行業的化學品問題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性問題。紡織品生產和加工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化學用品所帶來的安全隱患還不局限于消費者,還會間接性地造成環境污染。

一、禁用與限用紡織化學品現狀

關于紡織品污染的問題,早在2011年,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就已經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當年對全世界10多種知名品牌的服裝進行了調查,并針對調查結果了污染報告,其中提及紡織品在生產和加工的過程中,會由于化學品使用超標,或者化學品帶有一定的毒性而導致紡織品的安全隱患問題存在。比如,在一些品牌紡織品中,會含有危害到人體發育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onylphenol Ethoxylates;縮寫:NPEO)。聚氧乙烯壬基酚醚是紡織業所普遍使用的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雖然已經有相關規定要求限用或者禁用這種化學物質以維護紡織品安全,但是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因此,紡織業依然會使用。紡織行業當這種化學用品分解之后,所產生的物質帶有持久性的毒性,對食物供應鏈造成污染。當人類將攝入這些食物之后,因其化學結構上接近雌性急速而會導致內分泌紊亂[1]。對于此,世界上的一些綠色和平組織已經明確紡織業要禁止使用這種化學物質。

按照目前禁用與限用的紡織染料的有關規定,要求在特定條件下會有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由于其在紡織品生產和加工的過程中會由于還原反應發生而使得有毒物質產生而造成污染,因非化學結構性因素而導致染料中的化學物質裂解而使得致癌芳香胺產生的印染物質是禁止使用的。包括對生殖有害的染料、由于汗漬T酸等物質而導致皮膚過敏的染料是禁止使用的。此外,重金屬含量高的鉻媒染料,在使用的工程中要限制使用,要求重金屬含量不可以超過規定值。當染料中的化學物質處于游離狀態的時候,會由于親水性而導致甲醛分解出來,這種印染物質要限用。

關于禁用與限用的紡織印染助劑,包括含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部分水解產生甲醛、含有危險性化學物質、對有機鹵化物具有吸附功能的紡織印染助劑等等。

二、禁用與限用紡織化學品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偶氮染料中芳香胺磺酸的毒性問題

紡織業已經被禁用纖維素纖維用染料,取而代之的是活性染料。采用這種替代方式的重要原因在于,在偶氮型活性染料在制造的過程中會使用芳香胺磺酸化學成分。芳香胺磺酸屬于是水溶性基團,它與染料母體之間所形成的親和力可以對活性染料起到固色的作用,因此而被紡織業所廣為利用[2]。但是,芳香胺磺酸具有一定的毒性,特別是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受到催化作用,就會將化學品種的毒性成分釋放出來。將芳香胺磺酸與亞硝酸作用重氮化,經過實驗表明,芳香胺磺酸被經過重氮組分之后,并沒有產生基因誘變,也沒有產生致癌物質。

(二)金屬絡合染料所存在的重金屬污染問題

為了保障紡織品的安全,國家對于紡織品中的重金屬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對于染料中的各種化學用品含量也采取限制措施,特別是重金屬含量,絕對不可以超標。在重金屬的萃取方面,只要紡織原料有所保證,能夠使用相應的設備,就可以保證紡織品中的重金屬含量符合規定。但是,一些處于游離狀態的重金屬由于其活性而很難萃取[3]。在金屬絡合染料中,就會有大量的游離狀態的重金屬成分存在,使得使用重金屬作為催化劑所制造的紡織品染料就很難達到規定要求。對于重金屬作為催化劑而制造的紡織品染料,如果采用還原法,染料中的重金屬經過合成反應后,就可以分離出重金屬。此外,還可以采用新的加工工藝,使活性染料中的重金屬呈惰性狀態并逐漸地從染料中被萃取出來。

金屬絡合染料的生產過程中,還會采取洗滌技術將重金屬去除,但是,要使重金屬含量得到標準則是很難的,且這些染料與纖維素纖維染色相比,上染率是相對較低的。比如,對羊毛紡織品的上染率還達不到95%。要提高重金屬萃取技術,就要針對紡織品行業的相關工藝進行研究,不但地更新品種,開發可替代印染助劑,以降低紡織品的污染成分。(下圖為金屬絡合染料)

(三)紡織化學品的毒性學和毒理學性質問題

紡織化學品的毒性學和毒理學性質有其固有的特征,即具有敏感性、刺激性、反復接觸后的毒性發作、致癌性以及生物降解性等等。中國的紡織品生產和加工中,對于印染助劑的研發經歷了仿造、跟隨性開發,可以降低染料加工和使用的成本。近年來,紡織業也會將別人的原料拿來進行簡單的加工之后投入到使用中,而使人產生錯覺,認為紡織品的最終產品在應用性能上與國外相應的產品存在著相似性,就意味著其毒性學和毒理學性質并不會存在差異。但事實并非如此。中國對于紡織化學品的毒性學和毒理學指標是100%的缺少率,同時還缺多少生物降解數據。在紡織品中,印染助劑是主要的污染源。對印染助劑進行降解,就是使這些化學試劑在一定的條件下被分解為沒有毒副作用的無機元素、CO2、H2O等等。由于印染助劑的中會存在多種表面活性劑,且表面活性劑的聚合鏈程度會對生物降解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聚合鏈越長,就越會使得降解難度增加。按照有關規定,印染助劑中的化學成分要能夠到達90%以上的降解程度,即便是初始的生物降解,也不能夠低于80%的降解度。因此,中國需要在紡織化學品研制方面不斷創新。

結論:

綜上所述,紡織品的生產加工中,紡織化學品屬于是配套產品,可以提升紡織品的附加值以及在行業市場中的競爭力。但是,紡織品的化學品使用導致產品存在著各種安全隱患,已經成為目前需要關注的問題。針對于禁用與限用紡織化學品現狀以及需要關注的問題進行研究,有助于強化紡織化學品的處理力度,提高紡織品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榮圻.近期有關紡織化學品重要限用法規評述[J].染料與染色,2014,51 (04):12-22.

第10篇

廚房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充滿危險的場所。美國《健康與保健》雜志網站總結了廚房安全保障的8大注意事項。

1. 灶臺邊放罐小蘇打。廚房最大的安全隱患就是火災,可在灶臺邊放一罐小蘇打。遇到小火可以用蘇打粉撲滅,切不可使用易燃的面粉。油鍋起火時,應迅速關閉燃氣閥門,并蓋上鍋蓋或用濕抹布覆蓋,切勿潑水滅火,以免導致火勢蔓延。

2. 看火焰顏色檢查天然氣灶。天然氣灶在使用過程中會釋放大量二氧化氮,污染室內空氣,危害健康。因此,保持廚房通風,及時排除廢氣非常重要。如果天然氣灶噴出火焰是黃色而非藍色,則說明燃氣質量、燃氣灶或周圍通風有問題,應及時找專業人員解決。

3. 盡量少用塑料容器。正規的塑料制品底部都會用三角形和數字標出塑料的型號。3號塑料(PVC)和7號塑料含有危害健康的雙酚A(BPA)。很多外賣飯盒及罐裝食品包裝中也含有BPA。6號塑料(泡沫塑料)容易向食品中釋放某些化學物質。雖然1、2、4、5號塑料相對較安全。但是專家建議,儲存食物最好用玻璃器皿,攜帶飲料可選擇不銹鋼,就連垃圾桶最好也別用塑料的。

4. 洗菜前徹底洗手。做飯前不洗手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用大勺檸檬汁、2大勺白醋、1杯白開水裝入噴灑瓶中搖勻,制成天然清潔劑,可用于農產品及個人的清潔。

5. 少用化學洗滌劑刷碗。洗碗時最好避免化學成分太多的清潔劑,最安全的家用清潔劑就是那些最簡單、最便宜的。廚房1∶9白醋水溶劑即可殺滅各種細菌。肉食操作后,可先用溫熱的肥皂水清洗,再用醋水清洗。

6. 多用鐵鍋做菜。不粘鍋含有全氟辛酸(PPOA),多項研究發現,該物質與生育問題和甲狀腺疾病有一定關聯。使用不粘鍋時,應注意低溫、避免刮擦。最好選用鐵、不銹鋼材質的鍋。

7. 水管加個過濾器。可安裝自來水過濾器,并定期檢查管道生銹情況,防止有害菌、病毒和有毒化學物質損害健康。

8. 糖類必須密封存放。研究發現,化學殺蟲劑與兒童腦瘤、狼瘡、多動癥、自閉癥和低智商存在一定關聯。為了減少此類有害化學物質,應該在每餐之后徹底清潔餐具及臺面,麥片、糖果等要放入玻璃或帶封口的金屬器皿中密封存放。

第11篇

食物要粗細搭配、松軟、易于消化吸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主食攝入減少,食物加工越來越精細,粗糧攝入減少,油脂及能量攝入過高,導致B族維生素、膳食纖維和某些礦物質供給不足,慢性病發病率增加。粗糧含豐富B族維生素、膳食纖維、鉀、鈣、植物化學物質等。老年人消化器官生理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減退,咀嚼功能和胃腸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許多老年人易發生便秘,患高血壓、血脂異常、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險性增加。因此,老年人選擇食物要粗細搭配,食物的烹飪宜松軟易于消化吸收,以保證均衡營養,促進健康,預防慢性病。

老年人吃粗糧的好處

老年人吃粗糧的好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粗糧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B族維生素包括維生素B1、B2、B6、煙酸、泛酸等,在體內主要以輔酶的形式參與三大營養素的代謝,使這些營養素為機體提供能量,還有增進食欲與促進消化,維護神經系統正常功能等作用。B族維生素主要集中在谷粒的外層。比較而言,粗糧的加工一般不追求精細,所以B族維生素含量比細糧高。此外,粗糧中的鉀、鈣及植物化學物質的含量也比較豐富。

粗糧中膳食纖維含量高膳食纖維進入胃腸道,能吸收膨脹,使腸內容物體積增大,大便變軟變松,促進腸道蠕動,起到潤便、防治便秘的作用;同時縮短糞便通過腸道的時間,使酚、氨及細菌毒素等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縮短。另外,粗糧中膳食纖維多,能量密度較低,可使攝入的能量減少,有利于控制體重,防治肥胖。

調節血糖粗糧或全谷類食物餐后血糖變化小于精制的米面,血糖指數較低,可延緩糖的吸收,有助于改善糖耐量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和許多國家糖尿病協會、營養師協會都推薦糖尿病患者采用高纖維低血糖指數的粗糧搭配控制血糖和體重。

防治心血管疾病粗糧中含豐富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可減少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促進膽汁的排泄,降低血膽固醇水平。同時富含植物化學物質,如木酚素、蘆丁、類胡蘿卜素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

老年人一天要吃多少粗糧

老年人容易發生便秘,糖脂代謝異常,患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增加,適當多吃粗糧有利于健康。研究表明,每天食用≥85g的全谷類食物可幫助控制體重,減少若干慢性病的發病風險。因此,建議老年人每天最好吃100 g粗糧或谷類食物。

如何使老年人的食物松軟且易于消化

第12篇

人類生存的環境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人工環境)組成。自然環境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總稱,包括陽光、溫度、氣候、地磁、空氣、水、巖石、土壤、動植物、微生物以及地殼的穩定性等自然因素,而社會環境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類為了不斷提高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演變和進化而成的人工環境[1]。所以環境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除去自然界外,幾乎涵蓋了人類的一切活動,而且與時俱進,其內涵、視角和方法也會隨之逐漸改變。因此現代公民的環境教育,絕不應當僅限于各級學校目前所設立的有關課程,也非幾門課程的教學所能涵蓋,同樣具有基礎性、時代性和選擇性相結合的特點。為此在解讀課程標準、編寫教材和設計教學方案時,應當明確在結合學科特點的前提下本課程所應達到的基本要求,盡量避免課程之間內容雷同或不必要的重復、致使教育效率低下等問題。鑒于目前環境問題比較嚴峻而且普遍,加以在我國系統的環境教育開展較晚,社會基礎又相對薄弱的現狀,如何有效地推進環境教育是一個值得關注和認真研究的問題。

關于中學化學課程中環境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知識要點,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已有明確的規定,并建議了部分供參考的活動課題。而且在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中除去過去已有的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等內容之外,又增加了與環境問題密切相關的焓和熵函數,以及過程自發性等概念。如果能夠在實際教學中把有關的基本概念與知識和環境教育更好地結合起來,使得“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原則,落實在環境保護這個受到廣大群眾密切關注的大問題上,將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環境保護意識。要實現這個預期目標,有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研究和探討。

1化學在環境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很多,已為大家所熟知的有:噪聲污染、光污染、熱污染、核污染、電磁輻射污染、強磁污染、微生物污染和化學物質污染等等。污染源并非只有對環境有害的化學物質。后者雖與化學密切相關,但是了解什么是化學污染物、污染過程、它的危害性以及可能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等,只能是中學化學課程的主題之一,并不是中學化學課程的全部任務。中學化學教育的任務和一般性環境教育的區別在于,化學更著重于對化學物質的普遍了解,并不限于目前已知的與環境安全有關的化學物質;但是通過基礎化學教學,特別是在學習了化學物質的動態性質之后,有助于形成對環境無害物質轉變為有害物質的可能性及所需條件的認識,也有助于增長將污染物轉變為對環境無害物質(甚至于成為新的資源或能源)的信心, 而且后者尤為重要。因為認識并且關注環境問題的迫切性,雖然是環境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建立通過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可以逐步解決環境問題的信心和責任感,則是環境教育不可或缺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二者并重,才是完整的環境教育,從而決定了中學化學在環境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2 化學有助于認識環境污染物的危害性和它們的動態變化特性

通過基礎化學的學習,特別是對化學實驗現象的觀察,可以增強對有關污染物的危害性(例如它們的腐蝕性、毒性、窒息性、能使蛋白質變性、能通過不飽和多重鍵的氧化導致油脂和藥物變性,以及轉變為潛在致癌物等等)的認識;還可以對某些原本無害物質通過化學或物理變化轉化為有害物質(例如矽肺、氟利昂、生活垃圾在不完全焚燒條件下生成的二英和苯并芘、某些合金制品因腐蝕生成的有毒重金屬離子等)的一般途徑有所了解,并輔以不同程度的理性認識。建立了元素論概念之后,由元素的“不變性”來理解有害元素在環境中的可遷移性和在生物體內形成積累的可能性。這些化學基礎知識,將有助于增進對防治環境污染的措施和治理方案的科學依據的了解。

其次,化學物質是否可能成為環境污染物不僅決定于它的基本性質,還決定于它的存在形式和濃度。污染物的防治可以和化學有關,也可以和化學無關。但是其源頭的發現或推定以及對處理后新生廢棄物的預見和評價,卻與化學關系密切。例如在考慮和探究人為污染過程和環境自凈過程的速率是否匹配的問題中,過程速率和影響因素是一個核心概念。

3 化學有助于形成廢棄物不廢的觀念

在學習了與熱力學有關的基本概念之后,通過熱化學計算可以看到,所有物質,包括一切廢棄物,如廢棄塑料、廢棄金屬、冶金熔渣、生活垃圾甚至于鍋爐廢氣等等,不僅可以成為新物質組成中原料元素的來源,而且通過適當的化學反應它們都可能釋放能量,甚至成為新的能源。例如高爐煤氣、焚燒垃圾發電、沼氣等已為大家所熟知并已進入人們的生活,以地溝油為原料制造生物柴油的技術正在開發之中。所以從化學的視角來看,應當不承認有絕對意義的廢棄物[2]!所謂廢棄,無非是原來認為有用物質的組成元素改變了、分散了或者重新組合成了“無用物質”而已。只要能夠開發出使它們再次組合成為所謂“有用物質”的新工藝,就像糖類(包括纖維素在內)代謝生成的CO2和H2O能夠被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它們重新轉化為葡萄糖和纖維素那樣,就可以實現“變廢為寶”的理想目標。

4 化學物質對環境的污染過程具有自發性

由大量微粒所組成熱力學體系,自發性過程的方向可以由體系的始態與終態間提供有效功能力的差別和微粒分布情況的差別來判定(即所謂自由能判據和熵判據)。一般認為,功源自微粒的有序運動,而熵函數則和微粒分布的無序性相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與“混亂程度”相關。如果把兩種或多種氣體放入同一個密閉容器中,它們將會自動混合,直至容器中任意選取的兩個或多個空間中的氣體混合物組成和分布情況完全一樣為止(此處指的是整個體系的“狀態”,實際上每個氣體微粒的空間位置仍在不停地變化)。如果沒有外界的干擾,這種狀態將一直保持下去。物理學把這種現象歸結為“熵增原理”。類似的現象在混合兩種濃度不同的溶液、混合幾種不同的溶液或壓強不同的氣體時都可以觀察到,說明這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類自發過程。熵不過是用來描述和判斷這類過程的一個物理量。微粒的混合、壓強或濃度差別通過微粒的自動擴散過程而消失都具有自發性,亦即都是熵增過程。

簡單的例子有配制溶液、熔煉合金、半導體材料摻雜等過程中體系內組分的自動均一化過程都屬于熵增過程[注], 亦即都具有自發性。結合環境污染問題時,我們就可以發現,原來與環境污染有關的物質屬于化學物質,但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過程卻是具有自發性的物理過程!對大氣污染和水源污染過程所具有的自發性有所認識之后就會想到,隔絕氣體污染物和大氣,或者防止可溶性污染物或污水進入水源,才是防止環境污染的最有力的措施。當我們在生活中,特別是在實驗中,通過溶質溶入溶劑的自發性和從溶液中回收某種溶質(如粗鹽提純)時往往既耗能又費時費事的體驗,將有利于加深某些不良企業往江、河、湖、海中排放污水行為的嚴重危害環境安全的認識。

注: 由熵的定義和它的可加和性,不難推出純凈物a和b混合后熵值將增大的結論。即有:ΔSmix=-R(nalnχa+nblnχb)>0 。式中χi表示i在混合物組成中的分率,因為∑χi=1,所以lnχi

5 建立污染物對環境產生危害時需要達到臨界濃度的觀念

在研究或認識環境污染問題時,除去上面討論過的污染物的變與不變、污染過程是否自發外,還應當建立起污染物對環境產生污染效應時所需臨界濃度的概念。因為污染是一種宏觀現象,中學化學的教學應當幫助學生建立這個概念。初中化學在介紹燃燒現象時所列舉的三個基本條件中,易燃物的著火溫度以及空氣中氧的濃度,實際上已經隱含著實現燃燒過程時體系溫度和助燃物氧的濃度必須分別達到某個臨界值的要求;在介紹pH和指示劑的變色范圍以及各種可燃氣體與空氣的混合物形成易爆混合物時比率的上下限等,只要加以引導,都可以形成臨界濃度或臨界值的概念。高中化學課程中涉及的濃度對反應速率、反應產物、可逆反應的平衡狀態、化學物質的活潑性、反應產物的組成顏色甚至晶型等的影響,不僅是化學學科的基本概念,對于涉及物質性質和變化的一切領域,包括環境科學與技術領域,同樣是必需的基本概念。

此外,物質體系的分散程度、固態物質的表面狀態以及催化劑對物質的化學活性(有時表現為毒性)的影響, 在課程中均有所涉及,這些知識和概念在研究和關注環境問題時都非常有用。如果在講述物質的分散系時,由分散系的分類和它們穩定性的差別來了解沙塵暴、可吸入顆粒物、酸霧等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更能夠體現聯系生活和聯系社會和學以致用的原則。

6 簡單的總結

(1)環境保護和治理措施取決于污染源,化學物質污染只是其中之一,但是最為普遍。

(2)污染物進入環境的過程具有自發性,所以阻止或減緩過程的最有效措施是使污染物和環境隔離。這不只限于化學方法或技術。

(3)可以把中學化學中和環境教育相關的核心概念歸結為三個層次,即:①元素論。元素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石,不因物理或化學過程而改變;②物質的性質由其組成、結構和所處環境決定。化學變化可以歸結為源于元素形態和結合方式的可變性;③物質的宏觀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和它們在給定體系中的濃度有關,在探討或表述某種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時,臨界濃度是一個重要的概念。

(4)目前普遍關注的環境問題,主要涉及人類生活質量及健康和維持社會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但是在青少年的環境教育中,環境教育的迫切性不應當只體現在問題的嚴重性(例如資源匱乏、淡水面臨枯竭、化石能源即將耗盡等信息)方面,片面地強調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把地球的未來描繪成“悲慘世界”的做法,有可能對部分青少年產生誤導,致使他們或多或少地萌生無可奈何甚至絕望的心態,從而違背了環境教育的初衷。通過有關學科的教育,從多個方面幫助青少年在認識到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和能源問題的迫切性的同時,也要幫助它們認識到科學技術和社會進步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幫助他們對未來建立起堅強的信心。從而使得愛護環境和保護環境的認識和行動,不僅限于廢棄物的回收、保持公共環境的清潔衛生、保護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等,更重要的是結合對科學技術的正確評價,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和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