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1 08:56: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探究性學習策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物理;循序漸進;分析
初中物理課堂探究性學習就是要引導、組織學生按照科學探究七要素和課堂探究性學習的五個基本特征,通過親自得出結論,體驗知識的獲得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為此,教師就要以《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為依據,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課堂探究性學習策略。
一、循序漸進策略
初中生在課堂探究性學習中,對科學探究難度的感覺,是和探究內容有一定關系的,而科學探究的內容是由教材內容決定的。因此,教師必須注意分析教材中各個科學探究活動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依據教學實踐調整探究性學習內容,調節學生循序漸進的節奏。
1.要考慮不同探究性學習的側重點,通過一次次課堂探究性學習側重要素,使所有要素對應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得到培養。只是因為課時的限制,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性學習中各個要素面面俱到。
2.要根據課堂與學習內容,對學生的課堂探究性學習進行組織和指導,有助于學生逐步掌握科學探究方法和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一般情況下,教師對八年級學生的課堂探究性學習的指導要多一些,到九年級時,學生有了一些科學探究的基礎和能力,教師的指導逐步減少,到高中階段,學生就可以進行相對獨立的探究性學習了。
3.要引導學生將課外生活實際中發現的值得探究的物理問題引入課堂探究性學習過程,豐富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內容和培養探究性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行為和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二、過程與結果并重策略
初中物理課堂探究性學習,應該是“讓學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的結論”。為此,教師要實施結果與過程并重策略。要突破課時限制,放棄課堂教學的陳式,讓學生有足夠的探究時間和空間,讓各種想法、各種觀點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討論,充分體驗探究的過程。這樣,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既學習了科學知識,又能學到各種技能,把過程和方法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中獲得一種新的學習體驗,讓初中物理課堂探究性學習適應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目標要求,成為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會探究性學習,關注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真正實踐過程。
三、實驗為主,動手操作策略
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和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八~九年級學生在物理課堂探究性學習中主要突出的是實驗性探究,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或實驗的方式,主動地去發現或得出有關結論,讓學生在實驗中解決問題或得出科學規律,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進行自主探究,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
實施這一策略時,教師要把學生置于動態、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使其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中獲得新的學習體驗。一要善于讓學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方能提出要探究的問題,設計探究方案,制訂探究計劃。二要善于引導學生把握科學探究七要素和課堂探究性學習的五個基本特征,合理科學地經歷探究性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三要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參的安排,教師可以大膽地將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究性實驗,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將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引入到課堂探究性學習中,讓學生動手操作,給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提供資源和平臺。四要善于變換組織和指導形式,如,要善于組織和指導學生課外的小實驗,讓學生利用第二課堂和教材外的資源進行探究性學習,指導學生課外的小制作、小發明等。
四、科學分析,恰當引導策略
對于課堂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科學分析其探究角度或出發點,查找出原因進而提出解決辦法。教師絕不能簡單地將其統一為某種標準模式或只是簡單地否定,否則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要在課堂探究性學習中培養學生求新、求異的創造熱情。科學分析,恰當引導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解決策略。如果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除了應給予必要的指導外,更應及時鼓勵和表揚,讓學生增強解決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心理學家認為,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學生經過探究解決了一個問題時,能從中體驗到一種成功感,這是一種強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緒體驗。面對學生提出的重復、價值不高或與主題較遠的問題,教師要科學分析學生提出問題的角度或出發點,肯定學生是從哪個角度或出發點提出的問題,然后從學生的角度想方設法引導、分析,或采取從學生角度逆向思維的方法反其道提出問題,或用變換提問題角度的策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更要善于捕捉學生的奇思妙想,不失時機地對學生標新立異的想法給予肯定和引導,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和獨立思考。
通過教師的科學分析、恰當引導,學生在課堂探究性學習中就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失敗和錯誤,并通過糾正錯誤,逐步走向正確,真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2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08―0053―01
傳統的學習過分強調接受與掌握,忽視發現與探究的價值,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因此, 要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倡導探究性學習, 是新課改的一個基本要求。《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探究學習中, 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教學實踐,筆者在培養學生探究學習方面作了一些嘗試。
一、營造良好探究氛圍
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需要一定的環境氛圍,特別是人際氛圍的支撐。因此,我們要讓每個學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給每個孩子多鼓勵,讓他們從中體驗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營造探究氛圍。在新的課程體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對話、合作理解的師生關系。在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時, 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方面應當俯下身子、 放下架子, 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
2.充分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營造探究氛圍。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渠道,在觀察、實踐中積極探究。如第十冊實踐活動《創辦班級圖書角》,利用班委會,號召全班學生創辦班級圖書角。圖書管理員全班輪流擔任。大家分工合作,討論、探究怎樣為圖書登記造冊,設計制作什么樣的借書卡,制訂書籍借閱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調動。
3.靈活采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營造探究氛圍。如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很容易激起學生興趣, 探究氛圍容易形成。再如開辟第二課堂,在學生中成立文學社、攝影組、宣傳組等課外活動學習小組,教師只當參謀和觀眾,為學生營造探究的氛圍。
二、 培養探究學習意識
1.利用好奇心,引發探究意識。愛因斯坦說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要使學生具有探究意識,首先要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小學生對大自然的一切知識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強。利用這個特點, 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2.質疑問難,增強探究意識。探究意識來自于質疑,善于發現問題,才會去探究解決問題。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好求謀解”來增強其探究意識。
3.鼓勵獨特見解,鞏固探究意識。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不輕易認同別人的觀點,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 敢于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有利于鞏固學生探究意識。
三、生成探究的問題
探究性學習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生成問題的前提是讓學生多思善問,而提出新的問題需要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所隱含的“問題”,應該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自己去發現和提出,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貼近其思維實際,更能引發其探究。
1.讓學生會發現,善于發現問題。學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識后,在課堂上會踴躍地發問。通過課題以及重點詞句發現問題,根據文章前面要求預習的內容發現問題。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每篇課文前面都有預習內容,往往揭示出了問題,要引導學生從中發現。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探究性學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72-02
新課改主要是為了改變以往的教學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敢于質疑。高中語文的探究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1.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主要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只是一味地講知識,學生只能被動地被灌輸知識。有時候,學生對一些問題只是一知半解,但是教師為了趕課程進度沒有顧慮到學生理解的問題。這就造成了學生對上課沒有興趣,缺乏學習的主動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應試教育在我國已經"流行"了很多年。語文學習的目的就是應付高考,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到的更多的是應試技巧,而非語文真正的內涵。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語文這門人文性、思想性很強的學科"淪落"為分數的奴隸。另外學生們不能真正地感受到語文的內涵,更是因為考試使得他們僅僅從功利的角度來對待這門課程。
2.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即是探究式科學教育,是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突破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學習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可以獲得知識,激發興趣,掌握程序與方法。
高中語文的探究性教學是新課改的重要內容。在高中語文的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僅僅作為一個引導人,將學生帶向正確的方向。因此,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一定要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切忌盲目跟隨,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一定要有主見,不能隨波逐流。
3.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意義
3.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是"灌輸式"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們被迫接受知識。加之教學內容枯燥無味,注重對語文書本知識的深入解讀,不聯系實際,更是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提不起興趣。烏申斯基曾說過,強制一個對學習沒有絲毫興趣的學生去學習將會扼殺他對探究真理的欲望。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然而,在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不足。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不再是僅僅教授知識,碩士論文而是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當枯燥的被動學習變為了主動學習時,學生享受到了學習帶來的樂趣。
3.2 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高中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但是這些思維能力還不夠成熟,需要實踐的檢驗。新課改條件下的語文課堂,無疑是他們實踐的最佳場所。探究性學習并非是停留在口頭上的口號,它需要切身的實踐。探究性學習是圍繞文本而進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空間不斷被拓展,眼界不斷被拓寬。為了能夠在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中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學生們會尋求各種途徑獲得知識,從課堂內到課堂外,從國內到國外。
3.3 減輕教師的負擔。在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知識的獲得都是通過教師的講解。為了可以解決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教師必須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工作壓力特別大,因為他們不但要深入了解課本上的知識,還要知道相關的知識。然而,探究性學習可以有效地減輕教師的負擔。因為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很多工作都會被學生分擔。
4.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的策略
4.1 把握高中語文學科特點。我們從上小學開始,就一直學習語文,作為一門基礎的人文學科,它自然要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高中語文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與其他各學科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首先,它是一門語言學科。就像英語這種語言學科一樣,多讀多看自然有利于成績的提高。不要說"我是中國人,學習語文就是多余"這樣的話。因為無論我們學習了多長時間,都不可能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真正地將語言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其次,它是一門文化學科。就像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一樣,我們只有經過深入的探究與廣泛的實踐才能對其有一個較為清楚的了解。最后,它是一門思維學科。就像數學,物理等自然學科一樣,語文并不是我們以為的純文學,它也需要縝密的思維作為基礎。
4.2 營造師生共同參與參與的學習氛圍。在探究性學習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和教師的關系發生了一些變化。學習不再是教師一味地講解,學生一味地聽講,而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協作,共同進步。在這種輕松的學習環境下,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的提高,并且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被極大地激發出來。
5.結語
高中語文的探究性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的學習主人翁意識充分發揮出來。高中語文的探究性學習不但能夠體現當代對于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合作,互相交流,對他們以后進入社會工作非常有利。最關鍵的是,他們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會鍛煉他們的組織和管理能力,對他們以后進入社會應對各種考驗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 應素芬.淺析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策略[J].課外語文,2015,24:59.
在新課改的浪潮下,素質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探究性學習的推廣勢在必行。然而雖然現階段初中數學課堂探究性學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中也還存在不少的問題,例如學生缺乏自主探索的空間,人才選拔制度的阻礙,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缺乏等,這就需要相關的工作人員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思考和總結,大膽地探索創新,從而促進探究性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順利開展。
一、初中數學探究性學習的現狀
1 學生缺乏自主探索的空間。數學教學的目的是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課堂教學要使學生親身體驗數學活動,從而引發思考。逐步形成主動探索的學習習慣。現階段新課改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推廣,然而在課堂教學實際中,采用滿堂灌的授課方式仍然屢見不鮮,學生的學習方法依舊按照老師要求的軌跡行進,他們根本沒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2 人才選拔制度的阻礙。現階段雖然素質教育正在全國范圍轟轟烈烈地開展,然而受升學的壓力、人們價值取向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學校仍陷入考分競爭的漩渦之中,教學活動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素質教育的蓬勃發展。
3 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缺乏。探究性學習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突破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激趣,掌握程序與方法。可見,探究性學習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同時也對學生自身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長期的應試教育禁錮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識,束縛了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
二、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探究性教學質量的對策
1 廣泛推行素質教育,促進多媒體教學。素質教育是順應當今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教育體制,它與傳統的應試教育是兩個相對應的概念。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學生的學習成績十分優秀,但是創造力、創新能力卻較差。這便是傳統應試教育體制的不足所在。素質教育的推行是數學探究性學習的基本保證,為了更好地開展素質教育,初中學校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努力:(1)提高學校管理者對素質教育體制的認識和重視。傳統的應試教育體制能讓學生有效地掌握理論知識,卻嚴重限制了學生其他能力的提升。由此看來,提高認識是首要任務。(2)提高初中教師的綜合素質,讓教師能夠深入了解素質教育并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實現。(3)加大資金投入,促進多媒體教學的開展。多媒體教學是順應素質教育體制的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其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的備課效率和學生的上課效率,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及其解法時,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引進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為學生講解相關概念,再通過播放幻燈片,讓學生透過幾個例題清楚地了解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然后通過讓學生自己解題來鞏固知識,最后對學生的解題過程進行分析。通過這樣的教學步驟,能讓學生記牢理論知識,也能讓學生尋找新的解題辦法,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提升。
2 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數學是一門十分靈活的學科,較為固定的思維方式并不利于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初中生的創造能力正處于提升時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限制學生的思維模式,應該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大膽探究。例如在講解三角形內角和的定理及其證明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首先,由于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初步接觸過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直接給出定理,即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然后引導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三角形紙片、三角板等,驗證這一定理的正確性,再讓學生思考證明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具體方法,引導學生作出輔助線,運用平行線證明出結論,最后詳細板書定理的證明過程,讓學生充分理解并掌握這一定理。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自主思考,從而更加有效地掌握相關知識。另外,為了拓寬學生知識面,教師還可以在學生了解這一定理之后,對其進行延伸性的訓練。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3 注重探究性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方法的好壞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效果和效率,在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應當注重對學生學習的方法進行指導。首先老師應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指導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如何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從而使得他們可以自己對課本進行學習,這樣就更有助于他們在學習中發現問題,進而自己解決問題。其次,老師應當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預習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前就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樣在課堂上當老師講授新課時學生才有思考的空間和時間,主動的思考是誘發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第一步。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要注重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探究性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學習到基礎的數學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它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設計盡可能多的具有探索性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究性學習的空間,同時注重對學生探究性學習方法的指導,促進探究性學習在初中數學教育中的推廣。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探究性學習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凡是學生能夠探究得出的知識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問題教師不要暗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要代替。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發現有關數學知識。
一、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現代建構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認知發展就是觀念上的平衡狀態不斷遭到破壞,并又不斷達到新的平衡狀態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十分重視創設問題情景,在新知和學生的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平衡、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景之中。創設問題情景時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覺到問題是與舊知有聯系的,同時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這樣一方面使學生有可能去進行思考與探究,另一方面又使其感受到已有知識的局限性,從而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狀態,引起強烈的探究欲望。
二、開放學習空間,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臺
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通過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而現在的數學教材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現內容的方式是單一的、靜態的。因此教師要認真鉆研和熟悉教材,把蘊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讓學生開展探究學習的資源挖掘出來,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為學生提供合適的、開放的探究學習材料,讓學生進入一個自由選擇、自主發現的學習活動平臺。
例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可以這樣設計:
(1)出示三個比:2∶44∶86∶12
(2)觀察一下,這些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的后項是前項的2倍或比的前項是后項的一半。)
(3)哪一個比的比值最大呢?(它們的比值都是1/2,所以它們一樣大。)
(4)你還能寫出一些比值是1/2的比嗎?看誰寫得又多又快。(學生獨立寫出很多比值是1∶2的比,然后匯報交流。)
(5)只要怎樣,就可以寫得又多又快呢?(只要注意比的前項是后項的一半或比的后項是前項的2倍就可以寫出許許多多。)
(6)比值相等的比,是不是只有這樣的一組呢?(不是,還有很多組!)
(7)好!誰來說一個比,其它同學寫出和它比值相等的比,看誰寫得多。(指名學生說一個比,其它同學寫出和它比值相等的比,然后交流。)
(8)自己隨便寫出一個比,看能不能寫出一些和它比值相等的比。(學生自己寫,然后交流。)
(9)我們寫出了很多比值相等的比,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一條什么規律呢?(學生概括,得出比的基本性質)
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讓學生自己實行“再創造”,教學時不應當把答案或結論以定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要把“學數學”變為“做數學”,把“書本的數學”變為“活動的數學”,讓學生在“創造”數學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在共同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思考、討論、探究,在嘗試對比中發現規律,有效地實現知識的內化。
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在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需要認真地觀察,反復地比較、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這個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作保證。另外,有些老師往往會在學生自主探究前,給學生進行鋪墊,看似明確了思維指向,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實質上是為學生設置了思維通道,縮小了探究的空間。因此,我們應該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探索工具,提供一個有較大自由度的環境,引導學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間中運用多種方法開展自主探究活動。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式;學習
Abstract: inquiry teaching as a new way of teaching, promoting the teacher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effectively inspire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ly search for knowledge, broaden their horizons, development thinking,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Inquiry; learning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探究式的教學模式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發展為中心的一種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思維的開發,讓他們自覺的去探索語文知識。而在這過程中老師扮演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情境的創設者以及探究過程的把控者這樣的一個角色,協助學生完成探究性的學習,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
一、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性
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但是小學語文是一門工具性以及人文性比較強的學科,在語文的學習中學生需要積累語文知識,也需要不斷的培養出一些屬于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在剛開始的學習中很多都是關于一些詞句的練習背誦等的學習,所以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的出現,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而探究式的教學模式是一種適合小學生特殊心理的教學方式,能夠通過問題的探索激發起學生探知的興趣,從而讓他們對語文產生好感,并且積極主動的去獲取所需的知識。
如在《夕陽真美》這篇課文的講解中,老師可以先問:“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觀察過夕陽呀?”“你們對夕陽有什么樣的感悟?”“在你的想象中夕陽應該是什么樣子?”“為什么很多人覺得夕陽很美?”……用這一系列的問題來激發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并在初步的階段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思考去熟讀課文。當然在做完課程導入以后,老師可以就課文中的一些詞句等引導學生進行質疑,進行思考。關于太陽變臉的那段文字,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說是太陽慢慢的將身邊的云染了不同的顏色,究竟出現了哪些顏色,為什么會出現這些顏色等等,讓學生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充滿積極性以及主動性。
二、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
教師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導師,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成敗。學生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主人,自然是根據教師提供的條件,明確探究的目標,思考探究的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敞開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內容,總結探究的結果。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許多語文老師沒有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沒有選擇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手段,沒有找準啟發探究的切入點,更可能所提的問題太難等等。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呢?
(一)初讀課文,表層質疑
在預習或初讀課文時,學生會提出許多問題,如對課文的故事情節、時代背景及字、詞、句等表層的質疑。因為是初讀,所以這些問題一般還較為膚淺,通過仔細讀文或運用工具書就能解決。隨著疑問的解決,學生所獲得的主要是以感知為基礎的知識和感受。但有些問題比較散亂,有些問題也不是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就能解決這時,教師的梳理工作就顯得特別的重要,教師要將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以肯定的態度進行分類、梳理,從而讓學生發現學習的重點、難點,進而帶著問題去學習課文,解決問題。同時學生的心里特別希望自己提出的問題能夠得到大家的重視,并得以解決。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尤其要注意激發的學生的質疑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二)研讀課文,深層質疑
質疑的深度與讀者的能力和對文章的感悟程度密切相關。研讀課文時,隨著學生對課文內容感知程度的逐步加深,他們往往會對文章的結構層次、寫作風格、精妙語句等進行深層的質疑,此時收獲的主要是以理性為核心的思維和能力。對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篩選,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應讓其自行解決。而教師應把課文中的重點問題及學生個人自學感到困難的問題提出來,組織學生討論。在生疑、釋疑的矛盾中,學生的質疑能力不斷加強。學生的質疑能力強了,必然會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能力的提高,又會帶動質疑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在教學中,注重學生深層質疑能力的培養,更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教學《桂林山水》時,在熟讀課文的前提下,學生深刻感悟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總分”的結構特點,知道分述部分又緊緊圍繞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點展開描述。學生在讀中自然感悟到兩段文章結構上的相似之處,但有學生提出課題是桂林山水,理應先寫山,再寫水,而文中恰恰相反。是不是像這種分述部分的前后順序可以調換?這時,我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得出結論:《桂林山水》開頭寫到:“我們乘著木船蕩漾在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所以分述自然先寫水,再寫山。
(三)深讀課文,聯想質疑
學生在深讀課文時,將新舊知識進行比較、區別、遷移產生的是聯想質疑,從而生成的主要是以運用為主旨的新情境和新方法。此時,學生對課文的質疑是高層次的質疑,如果學生能不唯書、不唯師,就必然會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憑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當學生對文章的學習已進入深層次探索階段時,教師要適時啟發,提供更多的機遇,讓學生進行探究質疑、聯想質疑。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能夠隨著質疑問難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能夠從不成熟、膚淺的閱讀質疑,逐步走向深刻成熟的聯想質疑,同時深刻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從而進行高層次的閱讀鑒賞。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 高中生物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41-02
眾所周知,教育改革的首要著手點就是學生上課的課程,因為高中生物教學質量的提升與否與課程的建設是息息相關的。由于高中生物課程系統不全面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使得高中生物教學質量有待增強。在此過程中,實施談及性學習策略是極為必要的,其符合高中生物教學改革新思想,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動手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從而激發高中生的生物學習興趣,為培養高素質生物學科人才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一、高中生物教學課程教學開展探究性學習策略的主要問題
縱然近些年高中生物教學課程在不斷地改革和創新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進展,但是仍然有些問題依然存在,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比如,生物老師對學生的教學依然是理論至上,而探究能力被過分看輕,從而對學生上課積極性、學習動力和興趣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進而影響高校的教學質量。由此反映出一個嚴峻的事實:在高中生物教學課程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策略已經刻不容緩。目前我國高中生物教學課程教學開展探究性學習策略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生物課程的教學目標不明確,對學生所起到的探究導向意義不大。最近幾年,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不能達到統一,使得生物教學課程偏離了最終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第二,生物老師由于對理論教學內容與實驗教學內容的不平衡授課,即:重理論,輕實踐,影響學生生物探究能力的培養;第三,高中生物老師授課方式單一,缺少新意,忽視生物課堂互動的重要性和課后對知識的總結評價的重要性,從而導致學生無法全身心投入到聽課狀態。尤其是農村高中學校,沒有基本的生物實驗教學設備,不能做一些驗證類實驗,致使高中生無法親身探究相關生物知識以及生命活動,對其生物學習效果產生了直接影響。
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有效策略
1.建立實施探究學習導向的生物課程創新的基本設施
要想保證探究學習導向的高中生物課程的創新的順利進行,學校必須建立實施探究學習導向的高中生物課程創新的基本設施。首先,編制探究性學習導向的高中生物課程教材。教材是實施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條件,也是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來源,更是生物教學改革的首要目標。其次,為了給探究學習導向的高中生物課程的創新提供一些保障,學校必須根據學校自身的師資力量等實際情況創立一套屬于生物教學的實驗室。只有擁有好的實驗室硬件設施,高中生才可以有更好的平臺對自己所學的生物知識進行探究,從而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以及學習能力。最后,學校要對生物老師進行教師高水平的培訓,不僅加強老師專業知識的培訓。專業老師的各項技能得到加強和提高,才可以更好的對學生進行生物知識探究的引導,并在實現生物教學目標的同時對課程進行創新與改進。
2.引入問題,調動高中生探究性學習熱情
問題是學習的基礎,牛頓就是通過提出蘋果為什么會落地的問題,探究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如此一來,疑問是思考的先決條件,同樣,也是實施探究性學習的基礎。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要以問題為切入點,結合生物教學內容,設計一系列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來調動高中生探究性學習生物知識的熱情。以“細胞呼吸”授課為例,首先,筆者播放了一段動畫視頻,引出了“把手伸進儲存的糧食推,為什么會感覺溫熱感?”;其次,就這一問題,進行探究性學習討論;最后,在研究性學習結束之后,筆者啟發學生們進行反思和總結,真正了解自己到底學到了什么,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還有哪些不足,怎樣改進,不僅要開好頭,更要有個漂亮的結尾,繼而深入了解細胞呼吸的內涵。如此一來,通過以問題為切入點的探究性教學活動,學生可以提升自身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從而幫助提升生物教學水平,促進生物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3.重視生物教學實踐操作環節
生物學實驗是作為研究性學習開展的一個關鍵步驟存在的,通過生物實驗,能夠使學生的生物素養從根本上得到提升,還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觀察習慣、探究習慣。為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為了進一步保證教學質量,任課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實驗基礎知識的積累能力。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盡可能的要求學生親身探究實驗過程,完成探究性學習活動。即學生按照書本中實驗主題內容,根據多樣化的方法和思路自行展開、組織以及設計實驗,從而完成自我探究成長的一個過程。以酶活性檢驗為例,筆者在講授相關基礎知識時,引出了“酶活性會受到那些因素影響”的疑問,引導學生采用單因素變量法對該實驗內容進行設計,繼而得出酶活性會受到PH值影響和溫度影響的結論,在此探究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入掌握有關于“酶”的知識點。
三、結語
根據上述高中生物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運用探究性學習策略是刻不容緩的,只有這樣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合理的運用探究性學習,才可以最大限度的解決目前高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激發高中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高中生物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邱晨.淺析探究性學習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25):69-69.
【關鍵詞】英語教學探索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Inquirylearning)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題目,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英語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探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國著名外語教學法專家王才仁指出:教學的實際是交際,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師生是平等,合作,互動的關系。
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設置探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英語的探究性學習首要的是,要實現以下三個轉變:
1.轉變學生單純接受性學習,倡導以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和動口等自主學習為特色的探究性學習方式。傳統英語教學,無論是翻譯法,認知法,功能法,還是交際法和整體法,都是“教師控制”型課堂,學生“被控”型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封閉性,單一性,接受性和機械性,不僅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的需要,脫離了實際生活,落后了時代潮流,而且掩蓋了外語教學的本來面目,Usingthelanguageisthebestwayoflearningthelanguage。為了轉變這種學習方式,我們必須樹立下列教育觀念:
(1)英語是學會的,acquisition比learning更重要;practice比teaching更有效。探究性學習的實踐性,生成性和自主性也再次驗證了這一真理。
(2)學生是充盈燃料的火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作為自己知識的建構者在應用知識的情景中主動參與真實性的活動和任務,在完成教與學的任務的過程中進行批判性和創造性思考并在與小組其他成員的協商過程中不斷建構自己的知識,在元認知水平上監視自己對知識的建構。他們是有備而來主動建構的學者。古希臘生物學家譜羅塔戈(Plutarch)早在3000年以前就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現代學習策略研究也顯示,我們會掌握閱讀內容的10%,聽見內容的15%,但親身經歷內容的80%。
(3)自主學習和問題意識是轉變學習方式的兩翼。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自主學習屬于發現式學習,具有顯著的問題意識或課題意識,即英語的Problem/Project-basedLearning。愛因斯坦曾精辟地指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困難也更有有價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歷程。英語既非典型的社會學科,亦非自然學科。因而,創新更主要地看學習精神和策略,實踐,則可以充分地體現在聽說讀寫的方式和能力上。
2.變教師過于注重書本知識傳授和課程內容“偏難繁舊”的現狀,強調英語教學的實踐性,真實性,平易性和人文性。設置探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此真正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和角色都必須轉變。教師不再是教材的決策者(decision-maker),課堂的統治者(ruler),也難以充當百問不殆的權威(authority),或始終如一的傳導授業解惑者(consultant);他們只是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facilitator),組織者(organizer)和指導者(instructor)。教師在參與指導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重新審視,吐故納新,與時俱進地提高素質,完善自我,并建立新的師生關系(partnership)。一個包含各種英語媒體,結合諸位師生實際的開放型大課堂,大平臺才是根本。
在英語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喜聞樂見的學習菜單(Learningmenu),每一位學生都是別人羨慕,自己滿足的成功學者。以注重實踐,強調真實,透溢人文氣息為特色的清新課堂將浮出水面.“在游泳中學會游泳”,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達到輸入(input)--處理(process)--輸出(output)的自然效果,即Teachstudentstousethelanguageinsteadofteachingtheusageofthelanguage;根據英國帕爾默等人提出的情景教學法,強調學習英語必須通過真實的交際情景,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因此,為了培養學習英語的核心能力,將基礎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進而發展成交際能力。使學生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去真實地體驗、感受和運用語言;探究性學習既是未來社會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又是人本教育最為本質的體現,承擔著人文教育重任的英語教學,更應突出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學習方式的個性化,以及文化價值的包容性。
3.轉變英語學習評價方式,建立起包括聽說讀寫在內,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發展性評價體系。英語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對語言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并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評價方式必須重視體驗過程,重視自我評價和自我完善,強調激勵性,強調發展性。評價除了兼顧其他學科的共性,如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豐富性靈活性之外,還要特別凸顯英語的特性。
總之,學生的發展是英語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學習的最終目點是要掌握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教師不只是知識的載體、知識的來源,也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講解者,教學不能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要相信學生自己能構建知識,成為學生構建知識的引路者、指導者和幫助者。應利用英語自身的魅力著力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寬敞的學習空間,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并最終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探究性學習:實驗與探索霍益萍著廣西教育出版社.
一、循序漸進策略
初中生在課堂探究性學習中,對科學探究難度的感覺,是和探究內容有一定關系的。而科學探究的內容是由教材內容決定的,因此,教師必須注意分析教材中各個科學探究活動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依據教學實踐調整探究性學習內容,調節學生循序漸進的節奏。
1.要考慮不同探究性學習的側重點,通過一次次課堂探究性學習側重要素,使所有要素對應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得到培養。但是由于課時的限制,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性學習中各個要素面面俱到。
2.要根據課堂與學習內容,對學生的課堂探究性學習進行組織和指導,這樣,有助于學生逐步掌握科學探究方法和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一般情況下,教師對八年級學生的課堂探究性學習的指導要多一些,到九年級時,學生有了一些科學探究的基礎和能力,教師的指導逐步減少,到高中階段,學生就可以進行相對獨立的探究性學習了。
3.要引導學生將課外生活實際中發現的值得探究的物理問題引入課堂探究性學習過程,豐富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內容和培養探究性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科學探究行為和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二、過程與結果并重策略
初中物理課堂探究性學習,應該是讓學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的結論。為此,教師要實施結果與過程并重策略。要突破課時限制,放棄課堂教學的陳式,讓學生有足夠的探究時間和空間,讓各種想法、各種觀點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討論,充分體驗探究的過程。這樣,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既學習了科學知識,又能學到各種技能,把過程和方法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中獲得一種新的學習體驗,讓初中物理課堂探究性學習適應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目標要求。
三、實驗為主,動手操作策略
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和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八、九年級學生在物理課堂探究性學習中主要突出的是實驗性探究,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或實驗的方式,主動地發現或得出有關結論,讓學生在實驗中解決問題或得出科學規律,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進行自主探究,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
實施這一策略時,教師要把學生置于動態、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使其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中獲得新的學習體驗。一要善于讓學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這樣才能提出要探究的問題,設計探究方案,制訂探究計劃。二要善于引導學生把握科學探究七要素和課堂探究性學習的五個基本特征,合理科學地經歷探究性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三要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參的安排,教師可以大膽地將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究性實驗,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將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引入到課堂探究性學習中,讓學生動手操作,給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提供資源和平臺。四要善于變換組織和指導形式,如,要善于組織和指導學生課外的小實驗,讓學生利用第二課堂和教材外的資源進行探究性學習,指導學生課外的小制作、小發明等。
四、科學分析,恰當引導策略
對于課堂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科學分析其探究角度或出發點,查找出原因進而提出解決辦法。教師絕不能簡單地將其統一為某種標準模式或只是簡單地否定,否則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要在課堂探究性學習中培養學生求新、求異的創造熱情。科學分析,恰當引導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解決策略。如果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除了應給予必要的指導外,更應及時鼓勵和表揚,讓學生增強解決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心理學家認為,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學生經過探究解決了一個問題時,能從中體驗到一種成功感,這是一種強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緒體驗。面對學生提出的重復、價值不高或與主題較遠的問題,教師要科學分析學生提出問題的角度或出發點,肯定學生是從哪個角度或出發點提出的問題,然后從學生的角度想方設法引導、分析,或采取從學生角度逆向思維的方法反其道提出問題,或用變換提問題角度的策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更要善于捕捉學生的奇思妙想,不失時機地對學生標新立異的想法給予肯定和引導,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和獨立思考。
通過教師的科學分析、恰當引導,學生在課堂探究性學習中就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失敗和錯誤,并通過糾正錯誤,逐步走向正確,真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在中學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新精神,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是實踐生物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生物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探究模式組織教學活動,能激起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探究式教學過程基本上分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兩個階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及其價值。因為,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習慣于去思考、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因而也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與我們大力提倡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不相符。提出問題實際上是嘗試對一個問題進行識別和解說,發現自己的觀點或認知結構中存在的不是或不協調的過程,它是誘發探究思維的動力和方向。解決問題則是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的過程,其實質是重新構建自己的觀點或認知結構,使其更加充實和協調。課堂上學生從事的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大致分為:問題、假設、推斷、檢驗、結論、交流、評價等基本環節。但在實際的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須從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不要墨守成規,照搬硬套,否則只能造成教學的公式化,從而降低課堂教學效果,削弱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探究性學習”,有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能夠主動地獲取生物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與科學方法,理解科學的本質,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探究性學習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性學習作為新課程所努力倡導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方式,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1 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觀察、再觀察”,明確了觀察的重要性。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倡導探究性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因為探究始于問題的發現,而問題的發現旅游多源于觀察。在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首先,教師要以高超的教學藝術激起學生觀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觀察,樂于觀察,勤于觀察。其二,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詳盡的計劃。望不可讓學生漫無邊際地隨處看,這樣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最終一無所獲。一定要帶有問題,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觀察。同時,在觀察時,要根據所觀察到的現象實事求是地做好記錄,不要受到已有的結論的影響。最后,觀察時,要伴于積極的思考,要求學生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客觀地加以分析,并得出結論。
2 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不利于學生的成才。探究性學習不僅注重問題的結論,更重視問題研究的過程。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對學習生物學和從事生物學研究無疑是很重要的。生物新課程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經給出了實驗設計方案,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有的探究活動,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產物嗎?”只給學生提出問題,其他部分如何制定方案,實施方案,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等都要靠學生獨立完成,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實驗探究能力。
3 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隨著生物科技的迅速發展,只讓學生學習,掌握基礎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而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使他們具有獨立獲得知識和駕馭知識的能力。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它有利于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倡導探究性學習有諸多益處。當然,探究性學習活動并不是全部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的特點和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采用多種多樣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課程目標。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蒸騰作用;能量循環;物質代謝;循序漸進;交流;總結
生物課程的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引下,自主選擇自身喜歡的問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和探索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應用已有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學習活動。也是通過基礎的科學實踐提高自我的學習方式。通過自身的學習和教學,筆者認為做好以下幾個環節是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一、理論結合實踐與生活緊密聯系
1.把學生的學習與具體的生活實踐聯系起來,確定探究性學習的問題。比如學習植物的蒸騰作用時,學生就會提出水分在植物體內是通過什么樣的途徑進行運輸的;學習了能量循環和物質代謝后學生就會提出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的實質是什么,讓學生在一個又一個問題的指引下去探索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問題,這樣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會更高,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并立足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適當的學習段教師設置具體的探究性學習問題。這種問題的設置針對性較強,往往是某一個章節重難點的突破口;能夠將教學內容和科學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也便于學生學以致用。如在學習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作用后,教師可以結合用地窖儲存蘋果和蔬菜采用了什么原理。讓學生去探究,把學到的知識與具體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這樣可以通過讓學生認知現實生活中生物科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把學習中遇到的容易操作的驗證性探究問題作為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如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幾個條件:陽光、溫度、水分,基于這三個條件進行驗證性實驗,讓學生在驗證性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科學的實驗態度和方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實驗態度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二、循序漸進式的引導和培訓
在生物探究性學習的初期,學生對于如何探究,怎樣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怎樣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都很困難。所以,在開始階段教師就要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首先,學生和教師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有意無意地對學生進行啟發,激發學生的靈感和學習探究的熱情。通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會漸漸地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策略。然后可以讓學生對一些簡單的命題進行自主探究,讓其嘗試著寫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或者實驗設計。教師對學生的解決思路或實驗設計進行統一歸類,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實踐性的驗證,最終培養出學生嚴謹科學的實驗態度。讓學生在學習與實踐中掌握實驗的唯一變量原則、對照性原則、反饋原則等基本原則,從而進行科學有效的探究性學習。
三、重視探究性學習的過程性
沒有正確的實施過程就很難得到正確的學習結果,所以實施過程是探究性學習的關鍵所在。探究性學習過程通常是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路制定方案進行調查研究收集參閱資料、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最終解決問題,并得出探究性的學習結果。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出現偏差,從而對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向產生影響。所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探究性學習過程的指導是相當重要的。尤其是在最基本的實驗操作環節,任何一個紕漏或疏忽都可能導致與實際要求不符的結果出現,這一現象會影響學生探究的熱情。
四、進行及時的交流和總結
經過不同的探究活動后,很有可能會出現學生通過相同的途徑卻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結果;也有可能通過不同的途徑得到相同的結果。這些相同或不同的結果大多都通過實驗現象、實驗數據、實驗過程、圖像或文字資料來展現。對這些結果的相互交流也是探究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及時地指導學生進行總結,可以梳理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過程;可以發現探究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而且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知識表達能力和對知識的認知能力。知識的展示和交流,要以事實為依據,對問題進行解釋。這樣的交流總結可以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提高。
總之,中學生物的探究性學習策略,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綜合水平提升為依據,認真設計教學過程、組織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各環節相互聯系、環環相扣,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的指導為輔,才能有效地達到新課程所提出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鞏尊靈.探究性學習對培養語文能力的探究[J].2010(22).
2.楊群英.生物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J].2005(12).
3.探究性學習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6(02).
4.楊曉玲.生物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J].青海教育.2004(04).
關鍵詞: 探究性學習 終身學習 學習潛能
一、引言
在當前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熱潮中,“inquiry”是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之一。探究學習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并確定課題進行探究,在探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也就是要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接受(林立,王之江,2005)。它是一種與接受式學習相對的,學生構建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活動。英語課堂的探究學習是指讓學生本著科學精神,用類似于科學探究的形式,積極主動地獲取、分析、驗證、運用,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以促進英語的學習。
二、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獨立的學習者。目前,英語教學中普遍的狀況仍是教師講授語言知識,學生被動接受學習。雖然各種課堂活動名目繁多,熱熱鬧鬧,但教師關心的似乎只是課堂活動本身,而沒有真正關心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活動及真正意義上的交流(程可拉,2006)。學生缺乏主動發現和探究,缺乏思想交流,他們只會學,不會說;只會記,不會用。據調查,有些學生在中學階段成績顯著,但是上了大學,脫離了老師的監督和“滿堂灌”,英語成績一落千丈。這說明許多學生在學習上依賴老師,不習慣或者根本不會自主探究,使英語學習能力無法獲得可持續發展。
三、探究學習的幾點實踐
1.改變傳統的“講解―練習型”教學模式。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往往采用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和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查有梁,黃子成,2003),過于強調對現成知識的傳授,忽視真實情境的創設,忽視學生的探究動機,只強調上課所講內容的記憶和練習,只注重考試內容的反復鞏固和訓練,完全顛倒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老師在傳授知識時,應該給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渠道獲取知識和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探索思考,解決實際問題。
2.給學生留下探究的空間。長期以來,許多英語教師認為知識講解得越詳細越全面,學生的收獲就越多,這種情況在語法課中尤為突出。在語法課上,教師經常使用演繹法,先給出規則、概念,再給出答案、結果或事例,這樣一來,所有的知識點一覽無遺,學生沒有任何探究的余地。英語教師應該反思這種“包辦”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問題讓學生自己探尋,規律讓學生自己探究發現,方法讓學生自己探究摸索(林立,王之江,2005)。英語課堂教學應適當地選用探究式,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和探究,在質疑問難中探究,在觀察比較中探究,在實踐活動中探究。
3.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如果學生表現出對問題的興趣,他們就會自發地集中注意力,跟著老師的要求,提出問題、回答問題,處于探究的狀態(束定芳,2004)。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首先,教師要巧妙導入話題,善于運用與生活有關的話題,在新課開始時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探究的興趣和持續探究的好勝心理。其次,及時發現學生的進步并肯定他們的進步,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當利用學生的點滴進步為學生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吳本虎,2002)。最后,教師的性格和教學風格對學生學習的興趣起到引導的作用,熱情、幽默、寬容的老師更容易獲得學生的好感和喜歡,從而激發他們探究的熱情。
四、開展探究性學習要注意的問題
1.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不是互相排斥的。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作為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不是對立的,相反,在實際教學中,應把這兩種方式有效地結合起來,用探究性學習的優勢彌補接受性學習的弊端。如果為了推動學習方式的轉變而極端推崇探究性學習,全盤否定接受性學習,把兩種學習方式截然分開,只能導致教育從一個誤區走向另一個誤區(林立,王之江,2005)。
2.在探究學習中,必須把握好各階段教師角色的轉變。在不同的階段,老師的作用相應地發生變化:在確定主題階段,是情境創設者、興趣激發者、活動組織者和信息導航者;在實踐探索階段,轉變為學習輔導者、支持者和意志激勵者;在成果交流階段,則是總結概括者、促進遷移者及創新能力的開發者。在具體的實施中,各階段相互推進、相互融合,并沒有明顯的分界線。
五、結語
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學習方式的轉變將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為終身學習做好準備。英語課堂作為教學的主陣地,我們要相應地變革不合時宜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林立,王之江,主編.探究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3]吳本虎.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