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化學變化現象

化學變化現象

時間:2023-06-22 09:38: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學變化現象,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化學變化現象

第1篇

關鍵詞: 初中化學 分化現象 原因調查

引言

一般中學在九年級時開設化學課程,初中化學涉及的知識較為簡單,是為高中階段引入更復雜的化學知識做鋪墊,但在初中化學實際教學中教師不難發現,簡單是相對的,學生面對化學學習時容易出現學習分化現象,這種現象不但影響課堂教學氛圍,還嚴重影響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造成學生化學學習分化現象的原因較多,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外,更重要的是探尋引發學生出現學習分化現象的原因,并通過分析總結出解決對策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信心的基礎上促進化學教學水平大大提升。

1.學生化學學習分化現象的原因調查

為進一步了解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產生學習分化現象的具體原因,筆者總結出學生個體因素與教師具體教學活動是引發化學學習分化現象的主要因素,為驗證結論,筆者對108名九年級學生進行了走訪,其中86%的學生認為自身個體因素是影響化學興趣的主要原因,而75%的學生認為教師的具體教學活動在學習分化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1.1學生的個體因素。

學生的個人原因致使其在化學學習方面出現分化,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具體展現出來:其一,缺乏興趣。調查顯示50%以上的學生對化學學習不感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而學習興趣的缺失是造成學習分化現象的主要原因;其二,學習意志薄弱。九年級化學會涉及一些難懂的知識點,很多學生在無法正確掌握知識點后便放棄了對化學課程的學習;其三,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很多學生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更多的是通過死記硬背強化學習,容易造成基礎知識混淆,因而無法取得更好的成績。

1.2教師具體教學活動。

九年級學生剛接觸化學學科,因而教師在教學中的正確引導很重要,但現有調查數據表明,有些教師不科學甚至錯誤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喪失化學學習興趣、導致學習分化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些教師缺乏耐心,不能及時指正學生學習中的錯誤,甚至有的會做出諷刺、詆毀學生學習能力的事情,嚴重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與自信心。調查結果顯示,86%以上的學生指出教師教學方式過于死板、不能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如在制取氧氣、二氧化碳等實驗課堂上,教師沒有讓學生親自實踐而是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現象,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嚴重阻礙學生參與化學學習的積極性。

2.學生化學學習分化現象的分析

通過對引發九年級學生學習分化現象的原因的調查,可以明確初中化學教師需要對這些原因進行詳細分析,從而總結出可行性較高的解決對策,以改善學生化學學習分化現象,促進初中化學教學水平提升。

2.1構建趣味課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各種趣味性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如學生初學“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老師講授時既要聯系生活實際,又要注重實驗。如食物腐敗之前可以食用,腐敗之后不能食用,引導學生了解食物腐敗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還是陶瓷,只是形狀發生了變化,從而得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為有無新物質生成。緊接著教師可以做用剪刀將紙剪碎和將紙點燃這兩個小實驗。實驗雖簡單,但學生在觀察變與不變時能清晰地分辨這兩類變化,學生自然樂在其中。在第二單元《制取氧氣》的教學中,帶領學生進入實驗室將每四個學生分成一組,讓學生參與實驗并給予他們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時間,即在學生做完試驗后進行小組分析與總結,然后讓學生走上講臺以“老師”的身份詳細向“學生”講述自己在實驗中看見的現象及實驗結論等,具體的動手實踐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其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趣味性教學方法很多,再如在《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這一課題的教學中,教師為強化學生的學習與理解能力可以采取競賽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融入學習氛圍中,與以往競賽不同,教師可以采取“獎懲”制度,讓輸了的學生表演個小節目,這種即興小節目在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方面有較明顯的成效。

2.2轉變教學觀念,強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教師要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職責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因而教師要有充足耐心開展教學活動,不但要強化自己的專業教學能力,更要完善自己的職業道德,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除在實驗教學中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其他內容的教學中也應以教學引導者的身份自居,為學生預留更多展現時間,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溶液》一單元的教學內容是教學難點,學生除了要掌握溶解度、溶液的質量分數等知識外,還要掌握一些溶液與物質發生反應的計算等方面的知識,因而掌握起來較為吃力,尤其很多學生本身對化學的興趣就不高,難度陡然加大,更會削弱學生學習積極性,因而教師需要通過與每位學生的互動掌握學生化學基礎,從而為學生制定較為明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掌握正確方法后實現成績快速提升,提高其學習化學的興趣與自信心。

結語

學生化學學習分化現象的產生,雖與學生某些先天因素有些許關系,但這并不是根本原因,關鍵是學生后天的學習興趣與教師的教學活動給其帶來的影響,因而為改變學習分化、促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教師必須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采取趣味性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推進教學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第2篇

一、開啟化學之門,讓學生感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我們周圍的世界,是一個物質的世界.這些物質,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食物為我們提供營養;由于地殼變動而埋沒在地下深處的古代樹木變成了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為我們的生活提供能量;鐵器在潮濕的空氣里逐漸生銹;汽車上蓄電池充電和放電;等等,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發生的化學變化.通過生動、具體的化學變化現象,逐步形成“物質是變化的”觀點.人類為了生活和生產,在長期跟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有關物質變化的知識,從而逐漸認識到,自然界里一切物質變化的發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條件.掌握了物質變化的原因和條件,就能進一步控制物質變化的發生,以達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

二、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應用化學知識,提高化學學習

興趣

生活中處處有化學.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化學課堂,教師應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擷生活化學實例,積極開發和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和富有時代氣息的教育素材,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在日常生活、生產實際中的廣泛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使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1.衣.我們的衣服布料多種多樣,它們是如何制成的?人們喜歡穿的羊毛衫和羊毛外套,也不都是出在羊身上的“羊毛”吧!課本一開始就在“奇妙的化學”中提供了幾個讓學生感興趣的疑問,其中一個就與“衣”有關,“以石油、煤炭等為原料是如何生產出使世界變得絢麗多彩的衣服、塑料制品的”.這些足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學好化學,解釋身邊的有趣現象.

2.食.在炸油條時,向面團里常加入純堿和明礬,這是為什么呢?其實發明油條的人可能并不懂得化學,但是他不自覺地利用了三個化學原理,才得到受人喜歡的油條.做油條的第一個反應:Na2CO2+H2O = NaHCO2+NaOH.第二個反應是生成的碳酸氫鈉受熱分解成碳酸鈉、水和二氧氣化碳:2NaHCO2

Na2CO2+H2O+CO2 .兩個反應結果使面團里形成了許多充滿二氧化碳的微小氣室,氣體受熱會發生膨脹,所以在炸油條時,油條迅速膨脹起來.上面兩個反應結果會產生較多的氫氧化鈉,氫氧化鈉是強堿,具有強烈的腐蝕性,巧在發明油條的知道用明礬,來中和氫氧化鈉的堿性.氫氧化鋁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它能中和胃中產生過多的胃酸(鹽酸),保護胃壁黏膜,因此患有胃病的人,常吃油條有好處.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小原理,食的學問很大.通過學習化學,可以知道,食物為我們提供了哪些營養素,這些營養素又是如何供給我們身體活動的能量的.

3.住.我們居住的房屋經過一系列的變化,由原來的茅草屋變成了現代的高樓大廈,與化學也是密不可分的.建筑用的水泥、鋼筋、磚瓦,裝修用的油漆、木板,哪一樣也離不開化學.那么,這些東西是如何通過化學方法制得的?需要什么原料?這又給學生出了難題,原來化學這么有用!

4.行.汽車上哪件物品不是化學制品;我們穿的拖鞋、涼鞋,不也是化學的成品嗎?

學化學是為了用化學.新的化學課程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培養人與環境、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意識.因此,學生要在生活中學習知識,也要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學生可利用日常用品做家庭實驗,利用所學知識解釋身邊的現象,從而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從豐富、生動的生活中尋找學習主題,讓學生體驗知識的應用和價值.

三、有效組織、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創新和

思考能力

第3篇

1、鈍化是化學反應。

2、鈍化的機理可用薄膜理論來解釋,即認為鈍化是由于金屬與氧化性物質作用,作用時在金屬表面生成 一種非常薄的、致密的、覆蓋性能良好的、牢固地吸附在金屬表面上的鈍化膜。這層膜成獨立相存在,通常是氧化金屬的化合物。它起著把金屬與腐蝕介質完全隔開的作用,防止金屬與腐蝕介質接觸,從而使金屬基本停止溶解形成鈍態達到防腐蝕的作用。所以鈍化實質上就是將金屬的表面氧化,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來保護金屬內部不被氧化。既然鈍化是氧化反應,那么它肯定是化學變化了。

3、鈍化現象是一種界面現象。它是在一定條件下,金屬與介質相互接觸的界面上發生變化的。電化學鈍化是陽極極化時,金屬的電位發生變化而在電極表面上形成金屬氧化物或鹽類。這些物質緊密地覆蓋在金屬表面上成為鈍化膜而導致金屬鈍化。

4、鈍化的優點。(1)與傳統的物理封閉法相比,鈍化處理后具有絕對不增加工件厚度和改變顏色的特點、提高了產品的精密度和附加值,使操作更方便。(2)由于鈍化的過程屬于無反應狀態進行,鈍化劑可反復添加使用,因此壽命更長、成本更經濟。(3)鈍化促使金屬表面形成的氧分子結構鈍化膜、膜層致密、性能穩定,并且在空氣中同時具有自行修復作用,因此與傳統的涂防銹油的方法相比,鈍化形成的鈍化膜更穩定、更具耐蝕性。

(來源:文章屋網 )

第4篇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我們編寫的《快樂的?⒚苫?學》校本教材,把化學課堂搬進實驗室,以學生動手實驗為主要教學方法,在初二年級的6個班進行了化學?⒚山逃?課程的實踐,現將改革化學?⒚山逃?的一些認識和做法就教于大家。

1、對化學?⒚山逃?“?⒚尚浴鋇娜鮮?

認清化學?⒚山逃?的特點是正確開展化學?⒚山逃?的前提。讓我們先從_個教學事件說起。

開學伊始,我們要求學生對做過的化學實驗提出問題。第二次實驗后,初二(3)班達同學就對石灰石與稀鹽酸實驗一口氣提出了18個問題:

(1)出現的氣泡是什么東西?

(2)為什么石灰石遇上鹽酸溶液會出現氣泡?

(當教師告知此氣體為二氧化碳氣體后,該學生繼續提出以下問題)

(3)為什么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變渾濁?

(4)二氧化碳是否與其他的水也變渾濁?

(5)除了二氧化碳還有其他氣體產生嗎?

(6)石灰石會不會融化掉?

(7)物質溶解時都會冒泡嗎?

(8)二氧化碳是怎樣產生的?

(9)二氧化碳都是這樣產生的嗎?

(10)為什么要用稀鹽酸?

(11)石灰石和稀鹽酸是怎樣產生二氧化碳的?

(12)二氧化碳必須通過石灰石與鹽酸反應產生嗎?

(13)還能怎樣產生二氧化碳?

(14)石灰石內含有什么?

(15)石灰石還和那些溶液起反應?

(16)任何兩種物體都會反應嗎?

(17)什么液體會與二氧化碳發生反應?

(18)二氧化碳有哪些作用?該反應有什么用處?

我們嘗試分析了提出這些問題的“心理動因”及“與化學基本思想的聯系”,現將分析結果列表如下。

其他學生做實驗后都提出了很多問題,問題之多出乎預料。隨著對學生提出問題的“心理動因”的不斷分析,我們對化學?⒚山逃?產生了_一些新認識。

?⒚桑?被認為是‘人生最關鍵的一步,在一個人什么都不懂的時候,他的生命就是一張白紙,?⒚刪褪欽庹胖繳系哪諶藎?畫成什么就是什么,再也無法抹去”。

但是,我們從初二學生提出的問題中看到,學生已經不是一張任意涂寫的白紙。問題的心理動因分析中發現,學生身上已有了“化學基本思想”的萌芽。

因此,化學?⒚刪筒皇嵌砸徽虐字降鬧鞴邸靶椿?”,畫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是如同現代漢語詞典對‘館蒙”的解說那樣是“使初學者獲得基本的、入門的知識?!倍魇诨瘜W知識,更不是“在一些不知道新理論的人特別是兒童,不具備驗證科學知識的能力時,只能簡單使他們記住結果而應用科學知識”的“忽略證明過程的教育方法”。我們認為的“化學?⒚傘保?應是創設豐富的環境刺激,喚醒、?⒌?、激?學生去自我行動,讓學生從混沌走向明亮,最大可能地將化學中的人類智慧汲取為自身智慧的營養。

2、厘定化學?⒚山逃?的任務

將化學?⒚山逃?立足于之上,我們該做什么?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規劃、編制課程,實現激發興趣,教會方法,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

2.1 激發興趣,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讓化學?⒚傻目翁彌叵稚?命的勃勃生機是我們的追求,沒有情感的化學學習是很難發展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的?;瘜W?⒚山逃?應該遵循快樂至上原則,應使化學學習成為樂事而非苦事、嚴肅的事情變得有趣味。當學生在學習中感到不快樂的時候,?⒚山逃?肯定是出現問題了,就要停下來立時采取改進措施。

我們的基本做法是為學生創設自主活動的條件,比如實驗和討論的條件,一切學生能做的事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讓學生在盡可能多的自主活動中取得成功,享受成功,教師就扮演飯店的大廚和服務生的角色,用心選料,深情烹飪,當美味佳肴上齊后,“先生,菜上齊了,請慢用”就躬身退下任憑學生盡情享用。

2.2 讓學生掌握化學學習的工具

首先,從生活中找到認識化學的源頭,打通生活和化學的聯系通道。自然中的化學現象比比皆是,比如,羊和牛吃的是草,生成的是肉和奶,人們自然地認識到這種變化肯定是不同于冰融化成水之類的變化,當我們將這類變化稱之為“化學變化”的時候,只不過是對這種早已存在的認識賦一個名稱而已。同樣,化學的科學探究與生活中的投石問路、摸著石頭過河是“質”相同、“形”相近的一類活動。

其次,通過親自動手的實驗,觀察化學現象,感受化學事實,讓化學學習建立在“實踐出真知”的認識路線上。由于化學科學知識更多地來自化學實驗感性認識基礎上的理性認識,讓化學學習接地氣,建立豐富的化學實驗的感性認識是更為直接、集中、生動、直觀、便捷的途徑。

為了讓化學?⒚山逃?接“地氣”,必須讓學生掌握:怎樣觀察自然、怎樣找尋化學知識發生的源頭、怎樣學會做化學實驗、怎樣觀察記錄化學實驗現象、怎樣進行化學的科學探究等的技能、能力、方法。學生掌握這些“工具’,才會做化學的“事”。

第三,開發、發展學生的化學素質。正是豐富的自然變化現象、化學實驗產生的問題情境,才會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其不斷提出問題的能力;面對問題,我們要求學生自己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醒學生不要采取直接獲取現成答案的拿來主義做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解決化學問題的直覺能力(潛能)。

我們之所以強調化學?⒚山逃?,只是因為在現時社會中舍棄學習能力的培養實在是太容易了。分數至上的教育異化、學校課堂的傳統教育方式、文明帶來的舒適、人性中保持安逸的惰性、生活中的樂于接受而不是積極參與和接受挑戰等等,都可能使學生身上已有的創造本能被淹埋,而變得抗拒學習,才能退化,潛能抑制。

2.3 找尋“源頭”,追求“原創”,讓學生獲得化學思想的工具

化學?⒚山逃?要引領學生探尋生成化學核心知識的原初想法是什么,這種原初想法又是如何發展為化學理論的。要引導學生回答化學源頭上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含有豐富的化學基本思想,只有清楚了化學思想發展演變的過程,才能發展化學思維的原創力,理解整個的化學知識大廈。

在化學?⒚山逃?階段,最主要的化學思想工具是原子論、元素論及物質的化學變化觀,包含在原子、分子、元素、化學變化等基本概念及背景材料之中,但又不是背會這些概念的字詞即單純知識教學所能形成的,這正是化學?⒚山逃?的精妙之處?;瘜W思想史應該是化學?⒚山淌Φ謀匭蘅?。可诣€隙ǖ氖牽?在教師的引領下,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些概念包含的化學思想,學生才能進行化學的科學思維,才會說化學的“行話”。

2.4 認識符號,理解含義,讓學生學會使用化學語言的工具

第5篇

一、視頻教學的發起

一節好的科學課應該是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不是簡單的實驗、記錄,而是讓學生體驗整個科學探究過程。《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和實踐性的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責任。筆者認為學生的科學素養形成不是在一條條的科學死概念下形成的,而是在“觀察――提問――假設――設計實驗――完成實驗――得出結論”這樣一個探究循環過程中慢慢養成的。

想要完成這樣一個探究過程其實并不容易,往往問題就出現在觀察上。由于場地和時間的關系,學生沒有辦法去觀察到更好的素材。以我校科學校本課程《物質的變化》一課為例,要想讓學生去觀察盡可能多的物質變化過程,指望學生慢慢去看似乎不太可能,這個時候老師在課前對素材的選取和后期加工就顯得相當重要,這也是筆者贊同科學課以視頻的方式導入的原因。

二、如何利用視頻來教學

筆者所說的視頻教學里的視頻不是在網上隨便找,或是在生活中隨意地選取,或是找幾個學生簡單地拍攝,而是選取可用的視頻素材進行非線性編輯后的成果。這些素材可以是網絡上的,也可以是用攝像機拍攝下來的實驗現象,利用它們去制作一個符合課堂、符合學生學情的視頻資料。

(一)觀察類視頻在引入課堂中的應用

前面筆者也說過,觀察的結果往往會影響到學生對探究的欲望,影響到一節科學課的成敗?!段镔|的變化》一課涉及了許多的物質變化知識和實驗,學生觀察現象需要實驗,學生探究物質變化也需要實驗,學生驗證自己假設同樣也需要實驗。然而一節課也就40分鐘,這時候就是視頻教學放光發熱的時候。

我在課前選取了六個實驗:水加熱沸騰冒“白氣”;紙片的燃燒;酸堿在指示劑下的混合;黃豆綠豆的混合;折紙飛機;小石塊和稀鹽酸的混合。顯而易見,這里面的物質變化包含了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我設計這六個實驗的初衷就是讓學生發現物質變化的本質,從而認清物質的變化。但是如果讓學生一個個去嘗試這些實驗,時間上是不允許的,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觀察現象上,似乎也是不值得的,而課前的視頻準備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在課前利用家用攝像機對六個實驗進行了錄制,選取好的素材進行后期的處理。在我錄制的過程中,六個實驗依次完成要花掉將近半個小時的時間,而制成的視頻資料的時間卻只有1分鐘。尤其是水沸騰的實驗,時間長,而在視頻里卻可以加速播放,省去了大量的無用時間。試想一下在生命科學板塊,觀察植物生長或是種子發芽,基本在課堂上無法實現,但現在通過后期視頻的剪輯卻很容易就實現了。

(二)演示類視頻在實驗過程中的應用

這里的演示類視頻和觀察類實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段镔|的變化》第二課時,學生需要通過實驗去尋找化學變化過程中的證據――新物質。其中有一個環節是需要學生去體驗化學變化過程中會有發熱的現象。把生石灰與清水混合會發出大量的熱,這個熱量能夠把生雞蛋煮熟。學生肯定會對這個實驗感興趣,但是這樣一來會帶來兩個問題:時間不夠和安全隱患。

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可以很好地利用視頻資源。我們可以利用flash制作可愛動畫結合實驗現象向學生展示生雞蛋煮熟的過程。這樣一來,學生不用冒著安全隱患去了解到發熱現象的發生,同時也縮短課堂時間,也沒有磨滅學生的興趣。

(三)說教類視頻在結論講解過程中的應用

學生通過觀察,提問,假設,實驗……最終得出了自己的結論。每個實驗小組都會得到自己的實驗結論。筆者在這里認為對實驗現象,實驗數據進行深入思考與分析、抽象出現象背后隱藏的事物的特點,這是孩子們所具備的基本科學素養。那么現在問題就來了,如何才能讓孩子有成功的喜悅呢?他們的不同結論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呢?這個時候需要用一個說教類的視頻,讓學生恍然大悟,起到了點睛之筆的作用。

筆者認為,他們只要完成了探究就是很了不起的,值得表揚的。《物質的變化》一課中,學生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物質變化現象,進行著分類。有按照顏色分類的,也有按照氣泡分類的,也有按照新物質分類的。他們之中的結論也許和正確答案大相徑庭,但是還是要給參與到完整探究過程的學生點贊。

三、結束語

第6篇

關鍵詞: 高中化學教學 生活化教學 實踐探索

化學是高中教育的基礎科目之一,人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元素,化學知識的應用遍布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化學理論的研究與知識的形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無論是簡單的化學元素,還是復雜的化學反應,化學知識已然滲透到人們社會與生活的各個領域:廣闊的自然生存環境、鮮美而豐富的物、珍貴的能源資源、品類繁多的工程材料,以及與人們健康息息相關的生物醫藥,等等,無不滲透著一定的化學原理。這些化學原理與理論,正在以一種不易察覺的狀態,悄然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等待有心之人細心觀察,細心發現。

放眼四方,我們可以看到各樣各樣的化學變化,五光十色的化學現象遍布我們的周圍。人們的生活所需,離不開化學變化,化學知識的形成與探索更離不開生活。因此,高中化學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化學的生活化屬性,理解化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并將生活中豐富多彩的現象與化學教學緊密聯系起來,為學生搭建生活與化學的有力橋梁,使學生真實感受到化學知識的魅力,并對化學理論知識產生深刻記憶,從而加強自身的化學應用能力,構建完整的化學理論體系。

筆者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和生活經驗,對于化學教學的生活化探索,有幾點具體思考與總結??傮w而言,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與方法合理地展開化學科目的生活化教學。

1.理論源于現象,由生活現象切入課堂

化學科目的教學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噱頭引入相關知識,而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從學科的方面提出問題來引入,而生活化的教學可以借助一些相關生活現象,以此帶來相關知識的引入,這樣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夠幫助更好地理解知識本身。例如,我們在教學酸堿反應時,可以拋出一個最常見的生活現象作為引入:“在炒菜時,為什么要放料酒,尤其是烹調一些肉類、魚類食品時放料酒可以產生更好的烹調效果?”這個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得其背后的化學原理:料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二者在高溫條件下發生一定的化學反應,即我們所學的酯化反應,從而生成乙酸乙酯,而酯類是普遍帶有一定的香味的,從而掩蓋掉肉類、魚類本身所帶的腥味。

2.化學源于生活,由生活經驗解答化學疑難

由于化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因此許多化學上難以解答的疑難與抽象的化學概念都可以由一些生活經驗解答。如果我們嘗試著用知識來描述知識,用理論解答理論時,往往容易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困難,換一種角度,用他們所熟悉或了解的事物解答化學疑難,可以使他們輕松地理解一些抽象概念。例如,在學習常用的化學元素“鈉”時,我們了解到它是一種質地柔軟,化學性質非?;顫?,必須妥善保存的一種化學物質。極易與水反應,在空氣中不能單獨放置,必須封于石蠟中,是人體肌體組織與神經組織中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我們可以舉一個最常見的生活經驗,生活中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食鹽,食鹽中的重要化學構成是“鈉”,鈉可以腌制一些常見的肉類、蛋類,滿足我們食用的各種口味,還是機體必不可少的一種微量元素,它存在于細胞外液中,維持細胞的滲透壓平衡,鈉的缺失或不足容易使人的大腦產生興奮性,導致身體無力或者發生顫抖,是人們維持身體健康必不可少的一種元素。

3.源于生活,回歸生活

化學知識的揭示源自生活,但它的本質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生活中。無論我們學習到多么復雜或抽象的概念,最終它的功用還是要實現為人們所用。化學揭示了一套物質之間的聯系與規律,形成了一套理性的科目理論,便不能脫離生活孤立地理解化學本身。因此,教師除了在教學中增強科目與生活的聯系外,在練習與訓練環節,也應增強題目的生活氣息,充分發揮練習素材的素質教育的功能,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題目中完成知識的解答,能力的提升。這對教師的題目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充分利用生活資源,展開生動教學

大千世界,包羅萬象,生活中有豐富的經驗與現象可以供我們采擷,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生活這個巨大平臺。為學生選擇相關的、有趣的、代表性的例子及現象,供學生思考,使他們更好地將理論聯系實際,更好地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化學本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科目,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創造性地開發、利用一些生活中相關的材質與物質,為學生搭建相關化學實驗,可以增強學生的親切感,使實驗課堂生動有趣,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生活是無窮無盡的,只要善于觀察與發現,便可以發現更多、更實用的化學道具與素材,充分利用這些素材,為學生展現不一樣的另類課堂,使高中化學課堂變得更豐富多彩。

5.創造寬松的課堂環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任何科目的教學都應建立在滿足學生的需求的基礎上,以學生為課堂主體,關注學生需求,營造以人為本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真正感覺到被重視,培養學生自尊自信及獨立思考,獨立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瘜W本是一門探索與實踐性強的應用科目,教師在課堂上要著重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大膽探索,鼓勵學生創造與設計自己的新設計與新途徑,鼓勵學生發展動手實驗的能力,使學生在自主實踐中完成理論知識的升華,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嘗試與探索,可以為學生帶來相關成功與喜悅感,從而使學生對化學保持一定熱情,保持對真理的探求和渴望,不斷攀高,創造更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羅志.高中化學教學“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價值與策略研究.2010.

第7篇

一、電教媒體優化教學過程

㈠、使用電教媒體可以增強教學效果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在學習中,同時使用視、聽覺,能明顯地提高記憶和學習效率。在化學課堂教學時,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運用文字、聲音、圖像來刺激和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以多種方式,不同的表現手法對新授課的內容進行加工,使其生動、有趣地展現于學生面前,以喚起學生的形象思維,給學生以置身其中的真實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充分認識化學現象、化學反應及規律,使學生對化學學習產生極大興趣。比如,在講“煅燒石灰石”時,運用多媒體的縮影作用,把開發、煅燒石灰石、技術人員檢驗煅燒后生成物的成分以及于謙的名詩《石灰吟》,用圖像、聲音、文字動態地展示整個過程,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對煅燒、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有了一個初步的理解。講“碳的化學性質”時,我將課本中古畫放大復印,上課時展示,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順利地引入新課。模型的展示、掛圖及活動掛圖的合理運用,均是一些簡單卻不失為有效的教學媒體。

但是,在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CAI)中,如果一味地追求使用媒體,整個課堂教學變成視頻圖像,或頻繁地更換媒體,都會成為教學的干擾因素。因此,傳統的教學媒體也無需都被電腦取代。如講“煅燒石灰石”和“碳的化學性質”時,我只把煅燒石灰石的過程和古畫作為教學情境在教學前引入,達到把學生帶入豐富多彩的化學世界中去就可以了。

㈡、使用電教設備可以提高化學實驗效果

投影是在投影儀上進行化學實驗?;瘜W實驗經過投影可以得到形象放大、清晰、真實的實驗現象,因此可以大大提高演示的實驗效果。實驗現象經過投影可以放大幾倍,使教師中遠離展示臺的同學也能清楚的看到。有些實驗只有細微的變化或變化現象不太明顯,如果通過投影放大,可以清楚的展示在屏幕上。一般我在進行演示實驗時學生都是從側面觀察實驗現象,而有些實驗則需要俯視儀器內部才能較全面的觀察到化學變化中的各種變化。使用投影儀豎直投影時,銀幕上的影象是,側視觀察到的現象,投影儀水平投影時,銀幕上的影象是俯視觀察到的現象,因此可以根據需要選不同的角度觀察,方便快捷。如金屬鈉與水的反應一般是在燒杯中進行,水面與學生的視線持平,學生從側面很難觀察到完整的實驗現象,我采用投影儀水平投影,學生可俯視水面,能很好的觀察實驗現象。計算機可以對有毒害物質出現的實驗或實驗中的一些錯誤操作進行模擬,可以避免毒害物質對師生身體的損害,減少實驗消耗:用計算機動畫模擬這些錯誤操作創設教學情景, 可以把錯誤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氣氛, 學生看后印象深刻。下列錯誤操作都可用動畫來模擬: 稀釋濃硫酸時將水倒入濃硫酸中, 液體沸騰飛濺;點燃沒有檢驗純度的氫氣導致發生裝置的爆炸; 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先停止加熱,后將導管移出水面, 水倒吸試管炸裂; 加熱裝有液體超過容積1/3 的試管時, 液體沖出管外等。學生看了錯誤操作的動畫演示, 對錯誤操作的原因及危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τ谶@些限于條件,不能進行的實驗,用多媒體模擬,也是可取的;或者實驗中涉及有毒氣體的,我們可以事先

做好實驗的實錄,到時再播放。

但是,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瘜W實驗是化學理論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是化學理論運用于生產實踐的橋梁和中介?;瘜W實驗是檢驗化學科學知識真理性的標準,所以說化學實驗是不可替代的。我主張化學實驗盡量讓學

生親自操作、親自觀察,讓學生獲取第一手資料,享受第一感覺。

㈢、電教設備輔助學結

在九年級化學總復習時,運用計算機將課堂教學中的板書、例題、練習制成一個CAI課件,即可增大課堂信息量、減少板書時間,又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再如進行O2、H2、CO2實驗裝置及相關練習部分的復習中,用傳統的方法若把裝置圖畫在黑板上很浪費時間,用一些掛圖,又沒有動態效果,如果制成CAI課件,只需一按鍵即呈現出來,運行極為方便。也可制作化學實驗常見的儀器素材庫,根據每節教學內容的需要進行組合實驗,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這樣在總復習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充分以導為主,啟發學生思維,增加課堂練習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但是, 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讓學生脫離教師而單純與機器交互學習 ,九年級學生大多十四五歲,他們的思維正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如果整個過程完全使用多媒體教學,那么很有可能扼殺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這樣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㈣、利用電教設備可以深化反饋檢測

快反饋、強矯正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途徑。利用計算機貯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和檢測,這樣可把學生對問題的思維過程、方式、結果的正確與否給以立即判斷,以矯正思維過程。調用計算機題庫中的試題,學生可以直接在計算機上練習或考試。練習或考試完后,學生可以調出參考答案,及時找出問題的所在,起到教師面批的效果,而且還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也可以利用計算機來編擬試卷,可隨時修改,隨意排序、控制題目的難易程度。教師還可以利用計算機數據庫軟件,幫助分析試卷、分析成績;通過各種成績數據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采取措施彌補不足,強化優勢。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把試題審核一下,試題不僅要包括化學課程標準的全部知識點,而且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幫助,這樣,就要求教師投入時間和精力參與設計程序,而要編程序,難度大,由此需要有一個CAI教師備課系統,使教師便于選擇、存儲、檢索加工組成課件??墒牵F在許多教師不具備這種能力。還有,在使用計算機時,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問題,如問學生期望的問題,用贊美的信息肯定學生。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學生容易接受。

二、使用電教媒體可以突破教學難點

九年級化學教學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科學,九年級化學教學概念及原理大多較為抽象。物質的微觀結構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且化學變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礎上重新組合的結果。因此,單靠語言和文字描述,學生較難理解。利用電教媒體自身優勢,把電、光、聲、形有機結合起來,將教學內容在動和靜、虛和實、局部和整體、外表和內質之間進行轉化,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不容易觀察到的事物充分顯示出來,有利于多角度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讓學生更容易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理解化學原理。例如,在講授初中化學第二章《核外電子排布初步知識》這節課時,我運用兩臺投影儀模擬鈉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和運動情況。學生在投影銀幕上看到鈉原子核外離核最近一層排有2個電子,較近一層排有8個電子,最遠一層排有一個電子,通過投影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鈉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和運動情況。這時教師指出鈉原子核外電子排布運動是這種情況,那么其他原子核外電子排布、運動情況如何呢?通過投影解題,學生饒有興趣,急于學到新知識。如用微觀知識解釋化學反應時,利用電腦動畫模擬“氫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別拆為原子,最后重新組合為“水分子”的過程。

但是,在計算機輔助教學(CAI)中,既要注意畫面的設計,不追求過分刺激而忽視教學效果;同時又要注意,表象不能代替經驗,不能片面追求化難為易,而忽視對學生思維的敏捷和深刻性的培養,應在豐富的計算機表象基礎上,給學生思維設置一些坡度,幫助學生提高能力。如講授《核外電子排布初步知識》和用微觀知識解釋化學反應時,我先讓學生想象鈉原子核外電子排布運動和“氫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別拆為原子,最后重新組合為“水分子”的過程,等學生做出不同的回答以后,再出示投影和電腦動畫。

總之,我只在多媒體環境下進行化學教學和教學難點突破兩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新課程改革和實驗向信息化發展的浪潮中,不論是中小學硬件設施,還是教師的現有的技術水平,以及相關配套的軟件資源,都相對不足,因而不能很完善地為實驗課程改革服務。因此,要實現在多媒體環境下對化學教學取得更大的效果,需要我們的共同參與,并真誠地獻身于這場改革之中。

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分化 成因 對策

化學新課程提出: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使他們都能具備適應現代生活及未來社會所必備的化學知識、技能、方法和態度,具備適應未來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科學素養,同時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然而在化學教學實踐中我們卻發現:學生的學習存在著明顯的分化現象,學困生人數越來越多,學生之間的化學成績差距越來越大。這種現象值得我們反思,應當找到其原因,并采取相應的對策,這對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十分關鍵。

一、初中化學學習分化的成因

1.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我校是一所接收外來務工子女就讀的初中學校,外來務工子女的數量已超過全??側藬档囊话?,學生的來源、家庭狀況都比較復雜,周邊的社會環境也比較復雜,部分學生沾染了社會上的不良習氣,變得貪圖享樂、不思學習,甚至厭學逃學,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基本是放任不管,有的對子女過分溺愛,使孩子養成了許多壞習慣。

2.學生自身基礎、習慣、心理的影響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認知發展不是一種數量上的簡單累積的過程,而是認知圖式不斷重建的過程。兒童學到些什么,取決于他的發展水平。所以,學生化學學習的分化并非是在學習化學之后才產生的,首先其它基礎學科的學習水平對化學學習的分化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如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對符號的書寫和記憶能力,對圖形、算式和操作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對數據的運算能力,這些能力的差距對后來化學學習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其次學生學習習慣對化學學習的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如沒有良好的預習、聽課、復習的習慣;又如遇事浮躁,思考不深入;再如做事馬虎,書寫潦草,表達混亂,聽課不專注。這些不良的習慣導致他們化學越學與別人差距越大。再次學生學習心理對化學學習的分化的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一些學生在其它基礎學科的學習中經常失敗,屢受挫折,使得他們缺乏“學習興趣”,沒有學習動機,沒有學習目標。即使有了學習興趣,也是很不穩定的,他們意志力薄弱,吃不了苦,稍遇挫折,又會放棄努力。

3.化學學科特點的影響

首先,化學知識點繁多、零碎,事實性知識較多,屬于理科中的文科,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多。只有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已經掌握,才能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由于初中化學僅是化學科的啟蒙階段,沒有一條主線將它們串起來,學生的記憶負擔確實較重。其次,物質構成的奧秘中分子原子離子的內容比較抽象,需要較強的微觀想象力與推理能力,學起來比較吃力。酸堿鹽及其相互關系規律性靈活性較強,要求學生能夠靈活應用舉一反三,具有較強的歸納總結能力。再次,教材中一些概念拔的較高,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與之相脫節,如化合價的引入,化合價怎么來的,如何確定元素的化合價,學生就會產生困惑,進而影響化合物化學式的書寫學習。

4.教師教學活動的影響

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對學生的化學學習效果影響較大,有的教學講究教學方法,講課有藝術性,課堂充滿了樂趣,這樣的課堂學生歡迎,這樣的化學課學生愛上,因而教學質量就會上去。如果教師總是“一言堂”、“滿堂灌”,學生極易產生倦怠,學習效率低下。

二、初中化學學習分化的解決對策

1.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中千變萬化的現象,對學生最具有吸引力,最容易激起興趣。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既是教學所必須,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最直接的手段;化學也是與社會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學科,加強化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既能激發學習興趣,又能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2.幫助學生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

教學中,可以用榜樣的生動范例教育學生,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教師可不斷以目光、表情、手勢以及聲音的變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頓來警示他們,使其感到老師始終在關注著自己,從而自覺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教師還要教育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獨立探索克服困難,對部分依賴性強、不愛動腦筋、愛抄作業的學生,教師要教育他們認識到抄作業的害處,教育他們要控制自己的不良行為,養成良好的自控力。

3.建立化學課堂和諧師生關系

親其師則信其道,初中生對某一學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情感密不可分,他們往往不是從理性上認為某學科重要而去學好它,如果他們認為某個老師好,有號召力感染力,就會對這位老師很崇拜、信任、愛戴、擁護,從而很喜歡這位老師所教學科。所以,建立了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困生找到自信,親近老師也便能向著老師期望的方向發展了。

4.改進教法,多做實驗,采取多種措施化解難點,防止分化

化學實驗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創設生動而有意義的教學情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具體做法是:①通過化學實驗可以幫助學習困難學生將書本知識和教師授課內容有機融合起來加強理解。②讓學生參與教師的演示實驗,準備內容相當的實驗由教師先演示一邊后,再讓學習困難學生進行操作,這樣可以減少學習困難學生實驗操作失敗的可能,使他們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③利用化學實驗來解答化學作業中的問題。讓學習困難學生不再害怕失敗,通過學生親自動手、觀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成功。

5.運用現代教學段,幫助學生克服認知障礙

第9篇

將具有STS涵義的內容加入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一方面是要強調化學在生產、生活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是希望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和能力,養成學生關心社會和生活實際的積極態度,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此外,STS內容有利于學生從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全面的視角、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學的價值、科學的局限和科學與社會、技術的相互關系。這對于學習和認識化學科學是有積極有益的,對于發展學生運用化學相關知識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必需的。同時,STS內容也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和生動載體。因此,將具有STS涵義的內容列入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對于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是非常必要的。

在高中化學新課程中,STS教育既是設計課程的基本理念,同時也是課程所追求的重要目標。在高中化學新課程的三個目標領域中,STS教育目標具體反映在“情感態度價值觀”領域。相對于課程理念、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的STS教育內容更加具有實施上的操作性。高中化學新課程主要采用兩種方式處理具有STS涵義的內容。一是集中體現,如必修課程中設有一個專門的一級主題“化學與可持續發展”,選修課程中專門設置了“化學與生活”和“化學與技術”模塊,供學生選擇性學習。二是分散滲透式體現。高中化學新課程中的各模塊從不同角度體現了STS教育特點。

化學1:體現“綠色化學”思想,突出化學對生活、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重要作用;使學生了解常見的化學物質、物質的微觀結構、化學反應的一般原理在生產生活和化學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化學2: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初步樹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化學與生活:直接反映STS教育的目標,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重視通過積極參與調查訪問、參觀、研討、查閱資料等活動,使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人類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護環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能應用所學化學知識對生活的有關問題做出判斷和解釋;認識化學科學的發展對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積極作用,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化學與技術:直接反映STS教育的目標,使學生了解化學在工農業生產中的具體應用,認識化學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地位;認識化學科學發展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強化技術意識;形成自然資源利用、廢舊物資再生利用的觀念;通過調查、分析和討論交流等途徑認識實際化工生產技術問題的復雜性,增強創新意識。

物質結構與性質:從科學家探索物質構成奧秘的史實中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逐步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化學反應原理: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所遵循的規律,知道化學反應原理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贊賞運用化學反應原理合成新物質對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對生產、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關化學變化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有機化學基礎:使學生認識有機化合物在人類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高度重視化學在社會、生活、環境、技術等諸多方面的應用及其相互關系。

第10篇

關鍵詞:化學教學;映象表征;宏觀表征;微觀表征;符號表征

文章編號:1008-0546(2012)08-0004-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8.002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是否會學習成為衡量人才素質的重要方面。改變以往向學生機械灌輸知識的教學方式,關鍵在于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合適的心理表征方式,為學習和記憶創造有利條件。

一、映象表征的含義

1.表征及其方式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表征是指客觀事物在人心理上的感知反映。同一事物,由于其感知方式不同,在人的心理上可以形成多種不同表征形式。

布魯納受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影響,對兒童智力發展進行了相關研究,指出在個體智慧生長期,通過動作、映象以及各種符號三種表征方式來認識事物。并且,隨著個體發展,三種表征方式同時存在,相互補充,共同完成認知活動,是“認知生長或智慧生長的核”。

2.映象表征

映象表征是指用意象、圖形或表象來再現知識經驗的一種方式。認知主體通過對事物進行有選擇的知覺,把時間、空間和定向結構的知覺轉化成表象信息,在思維空間中形成加工形象,從而在頭腦里保留記憶痕跡。這里所說的意象、圖形或表象都是人們頭腦對外界客體讀取和加工之后的產物,是抽象化產物。在化學教學中,可以利用實物、模型、圖表等外在表征形式,具體、形象、直觀表征化學知識,便于學生較為快捷地“可視化”化學知識,構建化學知識網絡。

(1)宏觀表征——宏觀信息的映象表征

宏觀表征即宏觀知識或信息在大腦中記載和呈現的方式,它主要是指物質所呈現的外在可觀察的現象在學習者頭腦中的反映,具體到化學學科是指所能感知(如視覺、觸覺、嗅覺等)的物質、物質表現出來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以及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呈現出來的現象。中學化學中,由于知識的宏觀表征特別豐富,具有直觀、鮮明、生動等特點,因而宏觀表征成為學生最易形成和接受的表征形式。

(2)微觀表征——微觀知識的映象表征

微觀表征即微觀知識或信息在大腦中記載和呈現的方式,主要是指有關物質的微觀組成和結構、微觀粒子的運動及相互作用等微觀屬性在學習者頭腦中的反映[1],是不可感知的物質及其變化,如分子、原子及其運動。如氯氣與鈉發生化合反應時,涉及的氯氣分子、氯原子、鈉原子、鈉離子以及氯化鈉的形成都是微觀狀態,不能被我們肉眼直接觀察到,因此都屬于微觀表征。事實上,化學上的一切變化都是微粒相互作用的結果,抓住了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抓住了化學研究的本質,微粒作用觀是物質的微粒性認識和微觀角度的核心。形成微觀表征是一種對知識深層次或本質層次上的理解,因此掌握微觀表征能夠使學生鞏固對知識長久的保持,是衡量學生對知識準確理解的一桿“標尺”。

二、映象表征的心理機制

知識是由言語和意象(或表象)表征的聯想網絡構成的。在信息的貯存、加工與提取中,語言與非語言的信息加工過程同樣重要。Paivio研究發現,若教師在教學中提供視覺映象,如要求學生在閱讀每一句話時,在頭腦中想象其情景,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保持技能[2]。這項研究表明,大腦對于視覺映象材料記憶的效果和速度優于對言語文字記憶的效果和速度。當學習者看到文字時,會自覺用言語方式進入記憶痕跡;但是當學習者看到圖片時,會自動地將圖片轉換成言語的方式來處理,因此既會形成言語記憶痕跡,又會形成視覺記憶痕跡。正是由于這種雙重表征,視覺信息可以用兩種方式來提取,比較容易回憶。映象系統一般比言語系統更不容易遺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具體形象的教學材料相比抽象材料,學生更容易記憶,正是由于前者易于形成映象表征,從而進行雙重編碼表征。

三、映象表征研究對化學教學的啟示

化學是一門在宏觀上研究物質性質變化規律,在微觀上研究物質組成結構的基礎學科。化學知識的學習是化學學習的基礎?;瘜W知識可以分為化學事實性知識、化學理論性知識以及化學符號性知識三大類[3]。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嘗試與化學學習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式,針對不同類型化學知識選擇相應的表征方式教學,以便收到良好教學效果。

1.利用實驗,進行化學事實性知識教學

化學事實性知識是指宏觀描述物質性質,反映物質的存在、制法、保存、檢驗以及用途等方面的知識。這類知識具有內容繁多、記憶雜碎、分布散亂等諸多特點,造成學生學習化學時感到易學難記,難以形成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知識結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實驗教學,幫助學生感知化學事實,加深對事實知識的宏觀映象。

實驗是教師以課堂為舞臺,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觸的媒質為道具,以學生為主體,創造出值得學生回憶的難忘映象,是化學知識內化的催化劑[4]。著名的化學教育家戴安邦先生曾說過:“化學實驗教學是實施全面的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教學形式。”譬如,在物質的制備及其化學性質實驗中,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收集實驗產物來鞏固對物質性質的認識;在物質的鑒別實驗中,學生通過辨別實驗現象達到區分物質,進而深化對物質特征反應的理解。

因此,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多做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并有意識地將教材中的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在學校條件允許情況下,應盡可能開放化學實驗室,放手讓學生大膽開展實驗探究。學生通過實驗獲得豐富而深刻的感性材料,將經歷的實驗過程刻在頭腦里,形成記憶影像,幫助他們學習化學事實性知識。

第11篇

傳統的課堂演示實驗存在著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①反應裝置規模小而教室范圍大,除了少數前排學生能看得清楚,多數學生觀察現象模糊;②許多化學變化現象瞬間即逝,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在應當著重觀察的重點上,因而感官刺激強度不足;③一些化學實驗需要較長些的時間才能完成,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無法直接觀察結果;④一些高溫、爆炸、有毒的化學實驗,反件條件較高且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不益于在課堂上演示;⑤某些化學實驗只能觀察到一些宏觀的,表面的現象,其中的微觀變化情況無法看到;⑥課本上涉及的一些物質的工業制法及原理,僅靠課本的幾張圖片和教師的講授,無法讓學生真正掌握相關的知識。

基于以上原因,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你在臺上演示,我在臺下看

”的教學模式無法讓學生把握事物內在的本質,無法充分調動學生視、聽覺使之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

那么,怎樣解決這個在化學教學中帶有普遍性的難題呢?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化學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是一種不錯的方式。改進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增強實驗的可視性、可聽性、直觀性、可控性,加強動態感、形象感、立體感,自然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因此,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可以“解”化學課堂演示實驗之難。

一、轉化反應的速度

有些化學反應速率慢,由于受時間限制,難于將實驗搬進課堂演示整個實驗過程。如果借助多媒體手段,這個問題就不難解決了。如鐵生銹實驗所需時間要十天左右,可采用電視錄像記錄整個實驗過程,再通過適當的技術處理,將實驗過程中出現有明顯現象變化的點剪輯出來,就可在課堂上用較短的時間放映鐵生銹的過程,這樣,既節省了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實驗的時間,又讓學生看到了明顯的實驗現象。有些化學實驗瞬間完成,對其過程很難分步觀察與判斷,用多媒體虛擬實驗,采用“放大”、“慢放”、“定格”、“重放”等方法幫助學生觀察,使學生在形象化的感受中獲取知識,達到省時高效之目的。如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時為什么不能選擇稀硫酸和大理石作原料?演示此實驗時,學生還沒來得及看清,反應瞬間就結束了。如果能設計Flas模擬演示此過程,就可以讓學生清楚的觀察和了解整個反應過程,就能深刻的理解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時為什么不能選擇稀硫酸和大理石作原料。

二、化危為安

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現象是學生無法直接感知的,對于一些危險系數大的實驗或者錯誤操作帶來的危害,教師不能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而冒險用實驗去驗證,而借助多媒體模擬這些實驗,可給學生留下終身難忘的記憶。如演示加熱高錳酸鉀制氧氣實驗結束前的一個步驟是熄滅酒精燈與撤走水槽。在實際教學中,對這個過程要強調要先撤水槽,后滅酒精燈。如果操作次序錯誤,就有可能造成水的倒流,導致試管炸裂,對于這樣一個錯誤操作過程,不適合用實驗演示給學生觀看,我們就可以把它做成Flash課件,模仿水的倒流和試管炸裂的過程,也能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實驗中錯誤操作的危險性,加強了學生在化學實驗過程中應具有的一種嚴謹性教育。當然類似的實驗還有很多,如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時先加熱后通一氧化碳;將水加入濃硫酸以稀釋濃硫酸;燃著的酒精燈點燃另一盞酒精燈等都可以設計成課件。

另外一些有毒、有害物質的實驗,也可借助計算機設計三維動畫模擬或在實驗室里進行,把實驗過程拍成錄相于課堂播放。這樣,既能減少污染又能保證了實驗的真實性和直觀性,還便于觀察實驗現象。如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二氧化碳和碳的反應,煤爐里煤層上方的一氧化碳燃燒等。

三、化抽象為形

化學概念及原理大多較為抽象。物質的微觀結構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且化學變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礎上重新組合的結果。通常情況下我們只有借助于掛圖和模型,再通過我們教師的講解而使得學生理解。而微粒運動變化的過程卻無法充分展示,這樣的方式由于其僵化、固定而缺乏直觀的效果。因此單靠語言和文字描述,學生較難理解。

通過多媒體計算機可以把微觀抽象的內容及某些實驗利用二維或三維的圖像、動畫進行模擬。用圖形、圖象、動畫、文字和聲音等方式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特別是可以把從文字材料獲得的概念轉化成直觀的形象,把難于想象的微觀世界宏觀化,把難以演示的實驗形象化,變小為大,變靜為動,通過直觀的視覺來幫助學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難度,使學生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使教學難點順利突破。這樣學生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學習,教學信息豐富,學生獲得的記憶表象數量及質量均大幅提高,日積月累想象力自然得到長足發展。這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所無法比擬的。

我們化學教學中,有很多這方面的應用,如在"原子"一節中,原子概念的形成是重點、難點,而原子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學生不易理解,多媒體可用動畫方式將微觀世界放大,學生能通過氧化汞分子的分解實例,較易建立原子概念。再如在“NaCl和HCl的形成”教學中,可制作課件,將HCl分子中的H原子比喻成一個男孩,而將Cl原子比喻成一個女孩,他們各拿出一個電子形成共用電子對,兩人排除隔閡將手真誠地握在了一起,這時響起了背景音樂“只要人人都獻出一片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將共價鍵形成的本質一語道破,教學的難點無形中就被攻克了。事實證明,結合計算機課件,在教師的簡潔,明了的講解過程中,學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

四、化小為大

化學離不開實驗,有時一個演示實驗的好壞會決定一堂課的教學效果,怎樣讓所有的學生準確、清晰地觀察到現象是決定一個演示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演示實驗可見范圍較小,在講臺上演示,很難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看得清現象。為了彌補其不足,演示完畢后,教師的做法通常是在教室巡回讓學生觀察,但是學生看到的沒有過程,僅是結果。同時也浪費了課堂時間。在教學中,教師可適時使用投影儀以增加可見度、直觀性,提高實驗效果。

第12篇

【關鍵詞】素質教育;新課程;課堂教學

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

在新課程理念下,對化學課堂教學的方式和方法,教師的行為,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方法,等問題談一點看法。

1改變化學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方法主要是講解式教學法。教師通過講解完成教學任務,學生通過聽.記、抄、背達到學習目的,不應否認這種方法在短時間內能幫助學生理清教材體系,掌握大量的書本知識,在“應試教育”中有時很見成效 然而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只注重呈現現成的結論而不暴露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教師的思維過程,剝奪了學生的思維權利,削弱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地位,使學生在不自覺中放棄了思維習慣和創造勇氣。創新教育要求我們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采取教師啟發、引導和學生積極參與的方法,指導學生開動腦筋,尋找問題的可能性答案,幫助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養成對問題、對新知識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以及對間題的主動思考的質疑態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學會”又要“會學”?;瘜W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實驗教學中.應給學生必要的設計、發現、發明和創造的方法訓練,使學生了解、掌握創新的規律和特點.以及創新主體必備的素質和條件.從而使學生自覺地培養創新意識和訓練創造能力,使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科學地思考,從而學會學習,學會創新。

2努力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

學生建構任何知識,都必須從感性認識開始,因此,教學情境的創設必須十分注重學生自身實際和實踐活動。在化學教學中就可很好的借助于家庭小實驗。如講酸堿指示劑時可讓學生自己動手從花瓣或果皮的天然色素中制作指示劑,觀察它們遇酸堿時的顏色變化并做好記錄。再如學習了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它們都可與醋酸反應,在做醋酸性質實驗時可叫學生帶些家里的水垢和雞蛋殼,叫他們自己設計實驗,證明它們的組成也有碳酸鈣。

在原電池教學中根據原電池的組成、概念,可讓學生利用一些含酸性電解質的水果(如桔子),自己動手構建原電池。在這些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小實驗中,學生知道了知識來源于生活,并可被用來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明白了一些現象的化學本質,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興趣。這種提問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而且又是經過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的概念,其效果比直接告訴學生概念要好得多。 3注重科學方法教育,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積極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對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科學探究,可以使學生在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體驗探究的樂趣,形成和發展探究能力。

自主學習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特征。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尤為重要。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并通過積極的探究解決問題。如“將分別蘸有濃氨水和濃鹽酸的玻棒互相靠近,出現'空中生煙'的奇景”,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感嘆這一實驗現象的同時,思考“為什么出現這樣的景象等問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欲望?!?/p>

要采用多種形式開展探究活動。化學教學中比較常見的探究活動形式有兩種:一是進行適合學生的探究性實驗。例如“探究氯化鈉、硝酸銨、氫氧化鈉三種物質在水中溶解時的溫度變化”,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設計探究方案,學生通過討論篩選出合理的方案進行實驗,最后歸納出“物質溶解時伴隨有吸熱或放熱現象”的結論。二是調查、辯論等活動。如“調查當地水資源的利用和污染狀況,提出有關的問題辯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越來越多嗎?氧氣會耗盡嗎”等。讓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生活實際去獲得第一手的信息,借助已學的知識和各種教育資源(圖書館或互聯網)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和歸納,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建議。

4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聯系社會實際

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展開探究以獲得有關的知識和經驗。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感受身邊的化學物質和化學變化,增強學習的興趣,加深他們對化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應用的認識。

對于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物質及其變化現象,要注意在教學中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使學生形成新的認識。例如,水是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質,在水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視角出發認識生活中的水,探究水的組成和性質,了解水的污染和污染源、水的凈化和純化等。

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著大量與化學有關的素材,如燃料和燃燒、溶液、酸、堿、鹽、有機物和各種材料等。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教學需要收集和篩選素材,不斷充實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1]楊劍春.論新課程化學課堂教學內容的整合,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