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30 17:21: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的哲學基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中醫學的哲學問題
中醫學是中國傳統中寶貴的文化形式,是中國科學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國生命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醫學的進步不但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有過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堅實的本體論基礎而持久的影響了中國文化發展的理路,“儒必通醫”就是最好的說明。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的歷程,西方的醫學思想和醫療模式也開始輸入中國。由于西方醫學在治療技術上的方便性,使之國人在醫療實踐中能夠接受西醫的治療方式,但是,正是這種實用主義和“全盤西化”的價值承諾形成了對中醫學和中國文化的否定思潮。表現在思想形式上,由于自五四以來的“全盤西化”思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否定,數典忘祖、思想淺薄、急功近利成為學術思想界的主流之后,中醫學也成為被否定的內容之一。為了提供否定中國文化的理性基礎,自覺的不自覺的以西方的哲學思想判釋中國文化的方法就成為時代的風氣,以西方的醫學模式判釋中醫學以比較兩者的優劣,成為這個時代中醫學研究的重要特點。如果說以西方醫學技術上的特點做為可接受的標準還帶有實用主義的特點,從而還能在經驗論的層次上證明理性的必然,那么,以“全盤西化”對中國文化及其對中醫學的否定就是對中國文化理性自覺的背叛,而成為厚西薄中的思想方法了。
時至今日,隨著對西方科學文化產生的一系列誤區的深入認識,中醫學在醫學實踐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療效被肯定,中醫學也日漸受到重視。但是,對中醫學的肯定仍然是在經驗論的層次上,遠沒有在哲學理性上實現自為而自在的統一。尤其對于解決這一已經產生了幾千年的中醫文化的繼續發展的理路問題而言,就更需要哲學的根據和支持。
問題表明,對中醫學的正確認識及其發展理路的研究,首先需要中醫哲學的研究作為基礎。然而,以我們已經熟悉并習以為常運用于思想的西方哲學思維進行中醫學的哲學研究,是不能產生正確的結果的。以西方哲學的模式為坐標系進行中醫學的研究,其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正確的方法是,應對中國文化之所以能產生中醫學的哲學思想進行發掘,進而研究中醫學的科學性,以對中醫學的發展方向作出推定。這些是研究中醫學發展應解決的基礎理論問題,應當成為一切關心中醫學發展的學者應投以相當大的精力進行研究的問題。
但是,對于中醫學發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對的問題既是中醫哲學帶來的也是以哲學對中醫學提出的本體論承諾出現的。這表現為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醫學學科的科學性及其產生的哲學基礎與我們所熟知并運用自如的現代科學和哲學對其進行研究而產生的誤區,另一方面則要求中醫學本身能證明自身的科學性和哲學基礎,即中醫學的學科性在本體論哲學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學形式與哲學方式的統一──中醫學是中國哲學形而中論的自在自為的統一。
就中國哲學的基本原理進行研究,其表明的哲學原理與中醫學有怎樣的相關性以及中醫學表現出怎樣的規律,是中國哲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哲學和中醫學的關系,表明了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在與中國哲學的基本規律的統一性中展示出的科學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意義。如果說由于中國文化的哲學基礎生成了中醫學的學科形式,從而表明了中國文化的一以貫之的理論特點,那么,中醫學就在其內容和形式中展現出的基本規律將代表中國文化和哲學的基本形式。因此,應當說,進行中國哲學研究──真正想探索中國哲學奧秘、并認為中國哲學是不同于西方哲學的、具有獨立的哲學形式,就應在《周易》、《道德經》和《內經》及《論語》等儒家和道學經典的研究上下功夫,這是研究中國哲學的基本方法,同樣,這也是研究中醫哲學的基本方法。
對中醫學的哲學思維進行的研究,以發現其基本規律,這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問題,這已成為現代以來中國哲學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產生的“全盤西化”、西體西用的理性進路,所以,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和以西方哲學推定中國哲學的研究一樣,中醫學的哲學研究無不是以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概念、范疇及科學模式對中醫學的思維方式、概念、范疇及科學模式進行西化式的推定。從產生的研究結果而言,由于脫離了自在的中國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對哲學的承諾及其原理的推定,應當認為這些推定的結果根本不是中國哲學或中醫哲學的本來面目,而只是西方哲學和西醫學對中醫學理論的異化。
(篇幅:42000余字)
一、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即哲學基礎問題,是近代以來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產生的西體西用的理性進路,所以,對中醫學的哲學研究無不是以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概念、范疇對中醫學的思維方式進行西化式的疏解,所以,從產生的研究結果而言,由于脫離了自在的中國文化的基礎,因此,應當認為這些結果根本不是中國哲學或中醫哲學的本來面目。對中醫學的哲學思維及其基本規律的研究只能是中國文化研究中的自在的哲學反思的結果,因為任何文化形式的歷史和邏輯的過程只能形成于其文化母體的自在性,而不可能是以任何外來文化所可能進行的解釋。西方當代的分析哲學和解釋學表明,因為西方文化的內在結構所限定,以其自在的語言系統和思維方式對文本所進行的解釋困難重重,并且認為不可能達到本來的意義,所以,其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語言本身所進行的解釋都不具備其文本意義,既然如此,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學和形式對中國的文化和哲學進行解釋呢?真不理解當代中國學界何以能以西體西用的方法論進行中國文化的研究,并自以為是的認為是發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規律”。當以其中國哲學自在的形式與這些“基本規律”進行比較后,就會發現中西文化是絕然不同的形式,而且就思維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簡單的類比和實現思維方式的統一⑴。哲學思維與文化形式的統一性表明,任何一種獨立的文化只能是其自在的哲學思維所產生的結果,因此,中國文化的形式只能是自在的中國哲學思維的結果。而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也只能在其文化母體中尋求。那么,中醫У惱苧Ь烤故鞘裁蔥問降?于中國哲學的關系是怎樣的?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是關于形成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問題。顯然,在這一研究進路中,將構成對中國哲學及文化的反思。
我在對中國哲學的研究中,以時空的認識論原理對中國的知識系統進行反思,發現在中國的知識形式中,《易經》是中國哲學的基礎,而中醫學是運用中國哲學思維所產生的最成熟的知識形式,也可以這樣認為,從中醫學中可以反映出中國哲學的本質性,所謂醫易相通是也。那么,中國哲學的本質性與中醫學的統一是以怎樣的原理表現出來的,這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規律首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研究中醫學的哲學規律首要的是要把《易經》的思維方式進行外化為哲學的形式,而這也是研究中國哲學的首要的工作。我對《易經》的思維方式進行外化為哲學形式的工作是以“時空統一論”的哲學原理對《易經》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并以形而中論的哲學原理進行了對中國哲學的概括⑵,形而中論的哲學思維方式表明,時空對應的認識論原理、對應和中的方法論原理、中和統一的時空本體論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規律。因此,對中醫學能否反映出這三個基本規律是哲學反思的重要工作。
因此,從中醫學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維方式并對其進行與中國哲學原理的整合是這一研究工作的組成部分。由于中醫學的思維方式與《易經》的統一,所以歷代中醫學者對醫易相通的哲學問題都有相當深刻的理解,例如,有清一代名醫章虛谷說:“詩、書、春秋,論世間事跡,褒君子,貶小人,以明治亂之所由,原非論陰陽之理者?!兑住废蟊黻庩栠M退消長之理,儒者用喻世事治亂事之道?!室诪榇蟮乐?醫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辭》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裴t明大道之一截,易明大道之全體,醫書豈真與易書比哉?醫經與易經,體同而用異,拙集屢申其義矣。即將先天后天打作兩橛,遂有一橛截全體之見,而不識其體用所在也。圣人韋編讀易,不聞讀醫,假年學易,不聞學醫,蓋以此也。圣人為治世之大道,不為治病之小道,故言某未達不敢當。然道之用有大小,而其體一也。其所系之重,猶先于大道,何故?蓋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業。保性命者,醫道也。其理與《易經》同出陰陽太極之源,故體同而用異也?!保ā墩绿摴?《醫門棒喝·論易理》)顯然,章虛谷對《易經》和醫經的哲學關系的認識是深刻的。由于哲學形式的外化是當代哲學的研究任務,因此,和所有對醫易相通有相當深刻認識的古代學者一樣,這一研究是以《易經》自在的哲學思維的外化形式闡釋中醫學的哲學思維的。
我們已經把中國哲學暨《易經》中的哲學模式以形而中論的原理進行概括和反思,由于在中醫學中主要體現出醫學的目的和方法論的統一──“保性命者,醫道也”,所以,對應和中是中醫學中主要的思維方式和哲學方法論。以對應和中的規律進行對中醫學的反思,其表明,在這一方法論的作用下產生的中醫學哲學的主要規律是: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下面對這三大規律進行具體的論述。
二、中醫學的哲學基本規律
就中國哲學的主體性而言,對應和中者,人對應天地而和于中者也。因此,于道、器論之,人是形而中之存在。而人體中之中者,以藏象論之,脾胃也,以五行論之,中土也。以三焦論之,中焦也。而和于中者,人體健康之象也,而離偏于中者,疾病之所出矣!辨證施治者何以謂之?辨證者,由癥對應于陰陽、五行、三焦者也;施治者,和于中者也;和者,由治而達者;中者,陰陽、五行、三焦之中者也;和也者,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者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歲十二節,皆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于主體性而言,陰陽對應和于中者也,陰陽對應者,時空對應之機也,人的形而中者也。所以,于人而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耙魂幰魂栒?天地之道;一開一和者,動靜之機。”(吳謙:《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二·六味地黃丸集注》)“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以上的論述在基本的意義上闡明了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所以,如果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保◤堅亍夺t學啟源·卷之中·
十、內經主治備要》)從而使之陰陽對應成為哲學本體論的依據,那么,我認為“陰陽和中之謂醫”。陰陽和中者,醫之大用也?!皻庋栽谙?培養在中,發用在上?!保ㄠ崏廴?《醫理真傳·卷三·問病人干咳周身癢者何故》)?!芭囵B在中”者,“黃中通理”者是也。“人之元氣,根基于腎,萌牙于肝,培養于脾,積貯于胸中為大氣,以斡旋全身?!保◤堝a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四卷·治氣學郁滯肢體疼痛方·培脾舒肝湯》)“培養在中”“培養于脾”,中之用也。所以,“凡人中氣充足,則署邪不能相犯;署氣入侵,皆氣虛招之也?!保愂胯I《辨證錄·卷八·內傷門》)。所以,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者,陰陽、五行與三焦辯證而使之和于中者也。和于中者,后天而言,和于脾胃者也,先天而言,和于腎者也,和于脾胃者,血之用也,和于腎者也,氣之用也。所以,后天而言,“人以胃氣為本?!保ɡ铌健镀⑽刚摗ぞ碇小わ嬍硠诰胨鶄紴闊嶂姓摗罚?。對中土的認識,歷代醫家都有深刻的認識:“脾為土臟,主乎運水,全身水道,賴脾為通調?!保▍强藵?《大眾醫藥·第二十四章·衛生門·健康要覽》),“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靈樞經·玉版第六十》),“脾胃為血氣陰陽之根蒂”(沈金鰲《婦科玉尺·卷五·崩漏》),“胃者十二經之源,水谷之海也,平則萬化安,病則萬化危?!保ɡ铌健镀⑽刚摗ぞ硐隆て⑽柑搫t九竅不通論》),“胃受司受納,脾司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無病矣。”(王綸:《明醫雜著·卷一·枳術丸論》)。以哲學思維論中土者,以章虛谷為要,他說:“土本先天太極之廓,為后天萬物之母,故通貫四氣而主于中也……夫太極為。五行之廓者,生物之道也;土為太極之廓者,成物之道也。以五行該有形,則太極為五行之廓矣。以有形該無形,則土為太極之廓矣。理氣有回環,故生成有順逆耳?!家躁庩栯m判而太極之體即具陰陽之中,四象雖分而太極之體即具四象之內。所以加土稱五行者,以表土中即太極之體所在也。是故五行相生循環無間者,以太極渾然之氣流行乎中也。渾然之氣無形而土居四象之中, 通貫四氣以顯太極之用,故其成物則土為太極之廓而渾然之氣即寓于中矣?!保ㄕ绿摴?《醫門棒喝·太極五行發揮》)。
關于中醫學的哲學基本規律,以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的概括,使之辨證施治成之所為也,是為中醫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規律也。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是以《周易》的思維方式為基礎的,因此,醫易相通者,哲學思維的統一性也。
三、中醫學的發展方向
由上可知,醫易相通是在哲學思維中的統一,因此,作為中醫學的文化形式而言,其本質性與中國文化的形式及本質性是統一的。所以,中醫學在當展方向的問題,宏觀而言,其與中國文化在當代的發展是統一的,微觀而言,是由中醫學的自在的規律所決定的,而且與當代的哲學思維密切相關。
在西醫學已經于當代越來越顯現出其固有的不足和缺欠的同時,伴隨著中國文化熱的出現,中國醫學的優異之處同時引起了世界醫學界的重視。對其進行的哲學反思表明,從問題的發生的根本原因而言,其所要解決的問題已不僅僅是單純的醫學問題。因為從目前西方文化的模式所暴露出的問題,不僅僅表現在醫學方面,其更主要的問題是在西方文化的哲學方面。應當認為,兩種醫學模式的優劣是在其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形成的,這些優劣還要在以后的醫學和文化的進步中更加明顯的表現出來。關心中醫學發展的學者顯然已注意到中醫學的優勢,但是,除了中醫學的醫療實踐上的優勢以外,筆者認為,中醫學的優勢表現在哲學思維上,中醫學的成就是中國哲學思維所造成的。因此,正是在中國文化及哲學的統一下所生成的中醫學本體論,使中醫學的醫學理論和實踐在歷史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當代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將成為人類醫學繼續發展的相當重要的參照系。但是,由于近代中國引進西方文化和哲學以來所造成的思維定勢和對中國哲學的判定的失誤,以至于造成對中醫學的研究和發展形成思維方式上的誤導,影響了中醫學的正確發展。因此,從哲學的高度研究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及其在實踐中的作用,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的重要的工作,也是中國哲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由于中國的哲學思維與西方的哲學思維的不同,以至于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從固有的中國文化形式中重視中國哲學的本質性,即中國哲學是以怎樣的本體和本體論進行哲學思辯的。盡管西方的形式化的哲學思維造就了西方文化,但是,由于中國的傳統哲學不是形式化的,以西方哲學的形式化的概念和范疇釋解中國哲學就勢必使中國哲學的本質性受到歪曲,例如,對“道”范疇的研究,以西方哲學形式所進行的疏解,已使我們看到二律悖反的結論。因此,研究中國哲學的本體論是哲學和中醫學發展的重大的理論問題。例如:我們經??吹竭@樣一個觀點,即認為中國哲學是“天人合一”的,實際上這并不是哲學上的終極結論,應該反思和追問產生所謂“天人合一”觀念的本體及其這一思辨性的本體論哲學問題,以最終使中國哲學的本體和本體論形式被發現出來。
從道教醫學大家孫思邈對中醫學的學術性質的觀點能夠得到中醫學本體論問題的相關啟示。他認為:“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游,動致顛損;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研究,始可于言于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百家,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須探微,若能具而學之,則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孫思邈:《備急千斤要方》)。由時空對應的本體論和陰陽對應和中的中國哲學可知,“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周易·系辭》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上述的這些論述都說明了中醫學本身即是關于“道”的學問,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學思辯,才能具體把握中醫學,但由于自在的思維方式所決定,中國哲學在歷史上并沒有象西方哲學那樣從西方文化中形成形式化的哲學,因此,“道”就不可能在形式化的思維中把握,而只能在存在的整體性上把握,因此,一個有貢獻的中醫學者,必須象孫思邈所論述的那樣,非達到群書博覽,涉獵百科而得“道”莫屬。因此,舉凡歷史上的名醫,無一不是對“道”有深刻的體認的得“道”者,從而使其“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而在完成對中國的文化外化為哲學之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也將以自為的思維方式指導中醫學的研究,中國哲學的自為的形式將對中醫學的發展帶來根本的正本清源和本質性的進步。⑶
由于西方文化從近代開始的對中國文化和哲學的濫觴,在當代完成對中國哲學“道”本體論的發掘,以建構中國哲學的獨立形式,盡管無論對中醫學或中國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就目前的中國哲學的研究的狀況而言,卻顯的任重而道遠。因此,就中醫學界而言,應當重點研究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問題,使人的存在本質與存在本體統一,這將是中醫學今后的發展方向。具體而言,中醫學應在“道”本體論的思辯形式中,完成對人的生命的本質性的認識,在確立可操作的形式中,使人類的生存達到其應達到的境地。
以本文所論證的中醫哲學的基本規律表明,中醫學的哲學是與中國的文化和哲學統一的,而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自在的和獨立的系統,是以人的形而中存在的本體論下所作出的概括,因此,人的存在方式應與其形而中的本質性統一。所以,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哲學的文化形式,歷史和邏輯均表明,中醫學的發展與其中國的文化和哲學一樣有其自在的理路和規律。由此可知,中醫學在當代的發展將取決于中國文化在當代的發展,應當認為,中醫學的發展是與中國文化的發展一脈相承的。發現和順應中國哲學的規律,以人的存在的形而中的本質性與時空層次的對應統一,使中醫學的形式在與人的存在的必然性上統一,這將是中國的文化和哲學及中醫學在今后的發展進路并將以此實現社會和人類的本體論意義上的自在的存在形式。
注釋
⑴關于中西哲學的統一性問題,是建立人類哲學的必然性工作,但這只能是在發現了人類共同的哲學基礎之后才能完成的工作,任何外在的以形式化的努力并以此形式上的歸類的方法,不但違背了形式邏輯的乖詰囊孕問交吶Σ⒁源誦問繳系墓槔嗟姆椒?不但違背了形式邏輯的購捅咎迓勱姓苧急緄摹>芪鞣降男問交惱苧嘉煬土宋鞣轎幕?但是,由于中國的傳統哲學不是形式化的,以西方哲學的形式化的概念和范疇釋解中國哲學就勢必使中國哲學的本質性受到歪曲,例如,對“道”范疇的研究,以西方哲學形式所進行的疏解,已使我們看到二律悖反的結論。因此,研究中國哲學的本體論是哲學和中醫學發展的重大的理論問題。例如:我們經??吹竭@樣一個觀點,即認為中國哲學是“天人合一”的,實際上這并不是哲學上的終極結論,應該反思和追問產生所謂“天人合一”觀念的本體及其這一思辨性的本體論哲學問題,以最終使中國哲學的本體和本體論形式被發現出來。
從道教醫學大家孫思邈對中醫學的學術性質的觀點能夠得到中醫學本體論問題的相關啟示。他認為:“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游,動致顛損;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研究,始可于言于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百家,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須探微,若能具而學之,則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孫思邈:《備急千斤要方》)。由時空對應的本體論和陰陽對應和中的中國哲學可知,“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周易·系辭》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上述的這些論述都說明了中醫學本身即是關于“道”的學問,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學思辯,才能具體把握中醫學,但由于自在的思維方式所決定,中國哲學在歷史上并沒有象西方哲學那樣從西方文化中形成形式化的哲學,因此,“道”就不可能在形式化的思維中把握,而只能在存在的整體性上把握,因此,一個有貢獻的中醫學者,必須象孫思邈所論述的那樣,非達到群書博覽,涉獵百科而得“道”莫屬。因此,舉凡歷史上的名醫,無一不是對“道”有深刻的體認的得“道”者,從而使其“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倍谕瓿蓪χ袊奈幕饣癁檎軐W之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也將以自為的思維方式指導中醫學的研究,中國哲學的自為的形式將對中醫學的發展帶來根本的正本清源和本質性的進步。⑶
由于西方文化從近代開始的對中國文化和哲學的濫觴,在當代完成對中國哲學“道”本體論的發掘,以建構中國哲學的獨立形式,盡管無論對中醫學或中國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就目前的中國哲學的研究的狀況而言,卻顯的任重而道遠。因此,就中醫學界而言,應當重點研究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問題,使人的存在本質與存在本體統一,這將是中醫學今后的發展方向。具體而言,中醫學應在“道”本體論的思辯形式中,完成對人的生命的本質性的認識,在確立可操作的形式中,使人類的生存達到其應達到的境地。
以本文所論證的中醫哲學的基本規律表明,中醫學的哲學是與中國的文化和哲學統一的,而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自在的和獨立的系統,是以人的形而中存在的本體論下所作出的概括,因此,人的存在方式應與其形而中的本質性統一。所以,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哲學的文化形式,歷史和邏輯均表明,中醫學的發展與其中國的文化和哲學一樣有其自在的理路和規律。由此可知,中醫學在當代的發展將取決于中國文化在當代的發展,應當認為,中醫學的發展是與中國文化的發展一脈相承的。發現和順應中國哲學的規律,以人的存在的形而中的本質性與時空層次的對應統一,使中醫學的形式在與人的存在的必然性上統一,這將是中國的文化和哲學及中醫學在今后的發展進路并將以此實現社會和人類的本體論意義上的自在的存在形式。
注釋
⑴關于中西哲學的統一性問題,是建立人類哲學的必然性工作,但這只能是在發現了人類共同的哲學基礎之后才能完成的工作,任何外在的以形式化的努力并以此形式上的歸類的方法,不但ケ沉誦問鉸嘸墓媛桑ㄐ問郊安問降穆嘸肼嘸安嘸男問絞峭騁壞模?而且不可能從形式到邏輯進行不同文化形式的整合,正如英語和漢語不可能實現在形式到邏輯的統一一樣。人類文化的統一首先要求哲學的統一。筆者的研究表明,人類的文化形式和哲學思維只有在完成時空的形式和方式的還原以后,才有可能完成,這是筆者的“時空統一論”哲學體系所力圖完成的工作。
【關鍵詞】: 中國古代四學 中醫 思維
【分類號】:R2-03
【正文快照】:
中醫學是植根于中國歷史和文化沃土之上的參天大樹,中國古代哲學對于中醫學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和指導作用,對于中醫思維的形成更是有“水土”之功。中國古代哲學是以“易”為源頭,以儒、釋、道為核心。下面僅就此“四學”談一下筆者對于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思維淵源的認識
【共引文獻】
1 楊玥;周桂桐;;申時治療肝病理論探討[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2 張光霽;關于中醫病因學說中若干病因概念的商榷[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 周福生,許仕杰,黃純美,周穎瑜;運用“周易思維”升華中醫理論[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4 徐靜;孫英霞;;孰主神明之結[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5 李慧;鄭小偉;葉忠偉;李莉;;保腎湯防治大鼠高脂血癥致腎臟損害的實驗研究[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6 林衛紅;武百強;;中醫音樂療法治療肺癌術后患者不良情緒的護理觀察[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年03期
7 汪曉陽;王靈鈞;;常用跌打損傷中草藥中鋅元素含量測定及特征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2011年03期
8 孔令彪;江琪;李穎;陳陽;;對衛氣司開闔功能的理解[J];北京中醫藥;2010年11期
【關鍵詞】中醫學;傳統文化;互動;影響;作用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兩者來說,其關系特別密切,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具有互動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學發展的重要源頭,儒學、道學、佛學三大文化從自身角度給中醫學提供智慧,給中醫學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在我國歷史上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也在深深的影響著中醫學的發展,為其發展提供動力。同時,中國傳統哲學也為中醫學提供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做了有利的指導。反之,中醫學為中國傳統文化提供強大的實踐基礎,其作為自然科學實踐活動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幫助,使其有效的載體。從歷史發展上來看,兩者相互影響,相互關聯,成為一種互動關系。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置入中醫學,不僅可以讓傳統文化更具深遠影響,同時讓中醫學發展提供有利的方向,對中醫藥的發展提供現實意義。
現實生活中,中學生因為繁重的學業十之八九近視,我也不例,這時我想到了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古人的智慧來幫我解決這個問題,于是我找到了中醫學針灸,只針灸了幾組穴位:陽白、太陽、翳明、臂膈、太沖等,明顯減緩了我近視的加深,讓我嘆服于中醫的神奇!中醫爺爺輕描淡寫的說:“疏肝明目,由字即意,疏通了肝臟的經絡,眼部供血暢通,癥狀自然就緩解了。”
1中國傳統文化對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儒學、道學、佛學對中醫學的影響;歷史不同時期文化對中醫學的影響;中國傳統哲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1.1儒學、道學、佛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中醫學在儒,道,佛的共同指導和作用下形成和發展。從空間的角度來看,這三種思想共同確立了中醫基礎理論體系。這種空間結構是:道家思想構成了中醫認識論,方法論,生活觀和中醫藥的基本問題,儒學主要構建中醫理論體系,解決話語權力問題,釋家的思想是對中醫基礎理論的有力補充。
儒家哲學己成為中醫藥的指導思想,建立了嚴密的中醫藥科學體系,成為中醫藥“話語權”的代表。釋家的醫學理論,醫療技術,處方,保健等等這些對中醫藥的影響或多或少。然而,深厚的道家哲學和嚴謹的儒家哲學,奠定了中醫藥理論體系的豐富性和深刻思想。嚴格的制度和深刻的思想使得把釋家學說納入中醫理論體系是不可能的,它只能用作輔助影響。
1.2歷史不同時期文化對中醫學的影響
(1)春秋秦漢時期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一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孕育與奠基。在春秋秦漢時期,隨著我國政治趨于穩定,我國傳統文化也迎來了繁榮時期,此時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唯物主義雛形奠定了中醫思想基礎,尤其是在當時比較流行的陰陽五行說成為中醫理論的核心內容;因此可以說,春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化為我國中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2)兩晉至隋唐時期出現民族文化大融合一一中醫學分化融合和臨床發展。在兩晉與隋唐時期,我國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文化交融特點,此時西方的思想以及文化開始融入中原文化,并且成為我國此時的歷史文化主要特色,此時的中醫也開始呈現出這一特點;在文化交融過程中,我國中醫與西醫的思想開始出現碰撞,并且出現一些明顯的兩極分化,甚至一些西醫思想的引進使得我國醫學領域開始出現臨床醫學的雛形。由此可見,此時的文化交融是中醫學分化以及臨床醫學發展的推動力。
(3)宋元明清時期出現理學思想爭鳴一一中醫學學術流派峰起。到了宋元明清時期,我國歷史文化呈現出多種思想流派,其中理學思想占據領導地位,也正是這種百家爭鳴的歷史文化現象,使得我國中醫學領域也開始出現多種流派,譬如現在流行的養生學流派就是在明清時期興起的,還有溫補學派、溫病學派也都是在明清時期開始出現的,這為中西學領域的拓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3中國傳統哲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中國傳統哲學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文化的靈魂。中國傳統哲學是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基本指導思想,貫穿中醫藥理論體系的主線,是中醫藥進一步改進,豐富,發展和創新的基礎。無論中醫理論的建設還是中醫理論的發展,中國古代哲學對中醫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為中醫理論提供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指導,同時也為中醫理論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直接依據。為中醫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智慧啟示,不僅可以作為推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己經滲透到中醫理論體系中,成為中醫理論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國傳統哲學是中醫學的綱,它辨證的思想體系為中醫學的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為中醫學者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指引。只有在這個綱領的指導下,中醫的實踐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從而為不斷的經驗積累來完善中醫學理論。可以說,中醫理論的每一次重大突破,臨床療效的每一個重大進步都離不開中國傳統哲學的指導,這也是中國傳統哲學對中醫學產生深刻影響的明顯體現。
2中醫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醫學的發生發展與古代傳統文化關系密切,了解我國傳統成語文化對更好地掌握中醫理論,中國傳統成語文化不僅能準確生動地表達語言信息,還述說著根植于其中的深刻的中醫內涵,如“沁人心脾”、“沁人肺腑”、“安內攘外”、“肝膽相照”等。
2.1中醫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和傳承的重要載體
中醫學深深地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在萌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當時的哲學、文學、數學、歷史、地理、天文、軍事學等多種自然和人文學科的知識,同時也為我國自然與人文學科提供了重要的實踐經驗,成為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中醫學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杰出代表,體現了中華優秀文化的核心內涵,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精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所以,中醫學不單純是一門專門醫學,它博大精深,廣涉旁通,“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臟腑經絡之曲折”,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容涵蓋,因此不應該從單純的醫學角度來看到中醫學,而是應該從傳統文化角度來認識中醫學,將中醫學當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來展開研究。
考上大學后你想要學習什么專業?未來你想要從事什么職業?你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
站在過來人的角度,如果你想了解中國傳統哲學,如果你對中醫有深厚的興趣,如果你有一顆堅定果敢的心,如果你想懸壺濟世,那么來吧,投入祖國醫學的懷抱,這將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中醫的基礎是建立在古代哲學思想的基礎上的,也許突然間提到古代哲學思想,大家都不知道這是些什么東西。舉個例子,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這并不代表五種物質,而是五種屬性。五行于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相互關系。金木水火土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肺肝腎心脾所統領的五大系統。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于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與各個系統之間的關系,并且通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療法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帶給我的不僅是一種思想,更多的是一種領悟和對生活事物的態度。如果你學習中醫,也許帶給你的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深層的精神領悟。
的確,中醫很需要悟性,因為你要會聯想,你要會創新,畢竟中醫是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而來的,有些偏方是我們現代人沒有辦法完全理解的,它要在特定的情況,或者某些條件下才成立。神醫華佗發明的麻沸散,其中一副藥劑是曼陀羅的果實,要知道他的兒子就是由于誤服曼陀羅的果實而喪命,如果當時神醫只把曼陀羅的果實當作毒物棄之,那么中國關于麻醉劑的記載不知又要晚多少年了。
但是頓悟是建立在沉淀的基礎上的。中醫的基礎課程中我們首先要學習的就是中醫基礎理論,其中包括中醫學的辯證學、藏象學、病因病機學、診法學等。正如前面所舉的例子,中醫采用的是黑箱理論,把我們人體當作是一個整體,認為五臟六腑之間都有著相應的聯系。中醫基礎理論就是將一些中醫基礎的概念和方法教于我們。
理論之后就是專業課程的學習了。說到專業課,中藥學和方劑學自然不能少,中藥就像化學的一個個元素,能組成不同的物質,方劑就像化學式,把一堆物質加在一起,一步步發生不同的化學反應。反應后產生效果,就是我們所說的藥效。中藥學學的就是不同藥物的歸經、作用、禁忌、常用用量等;而方劑學學的是君臣佐使和配伍,這是一門細活,要知道不同藥物的配伍療效可是會大相徑庭的,即便是相同藥物但劑量的多寡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除了幾門基礎課我們還要上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還有中醫婦科、兒科、外科……除了診斷和內科是必修課程以外,另幾門就全憑自己喜好啦。學習之余給同學和自己開個方子,還能強身健體呢。而在動手的課程中,最吸引人的要數針灸和推拿啦!上這兩門課可以說是痛并快樂著。因為推拿是兩個同學之間互推,手法不熟練的時候,推不到地方,力道又不對,就會聽到此起彼伏的聲,但是慢慢熟了之后,那豈是一個舒服。你想,當你看書學習了一天,回到宿舍,同寢室的“熟練工”能幫你推上幾把,那叫一個愜意。
中醫為了跟上時代的進步,也在與西醫結合。所以我們不僅要上中醫的基礎課程,也要上西醫的,如解剖、生理、病理、藥理、診斷學基礎、西醫內科、西醫外科、神經病學、影像學等。還有一些任選課,比如中醫美容學、中藥炮制學、古醫籍選讀等。
記得當年入學的第一課就是醫古文的《大醫精誠》,第一是精,即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第二是誠,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老師常同我們講:“有些病人的條件不是很好,我們要是能用最少的藥方,最便宜的藥把病人治好,病人會很感激的,就我看來這就是一種成功。”所以如果你想來學習中醫請一定有一顆堅定果敢的心。無論遇到什么,都要秉持住自己的信念。
一、道教哲學的道本體論和中醫學
道教哲學與中醫學的發展密切相關,以中醫學為主體性而言,在哲學上表現出以《周易》、道教、中醫學三位一體的道本體論的系統關系。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在中國文化中可謂一以貫之。表現為道統文化特性的中國文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最高目標,因此,盡管中國文化的內容博大精深,但都沒有離此鴻的。就中醫學自身的發展而言,以道的哲學思維方式所受的影響就更是顯而易見。就中國文化的歷史而論,由于社會實踐中的問題所引發,對道的抽象和身體力行成為思想家所研究的具體內容。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以道規范自己的理論體系,并直接的影響了《易傳》的形成和歧黃之術的理論體系。表現在哲學思維上形成了所謂的“醫易相通”和“醫道相通”的哲學觀。道教為徹底貫徹和實現道家的終極關懷問題,以人生的終生修道為實踐,在練功的實踐中由于對中醫學的需要,實際中的道教與中醫學的關系就必然表現為道教學者以道的哲學觀對中醫學的具體運用,以及在修道的實踐中以自身的練功實踐對醫道的理解而發展為道教醫學。因此,道教學者是在修道中身體力行的發展了中醫學,并結合練功的機制,對中醫學的陰陽、氣??、经录嫝三焦、精气神、壹s氨韁な魏屠矸ǚ揭┑壤礪奐笆導鞒雋頌厥獾墓畢住F渲?不但以醫道對身體的作用加深了對道的理解,而且也以道的本體理論推動了中醫學的發展,為中醫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的大家世人皆知,為人稱道,例如葛洪、陶宏景、孫思邈等人。
顯然,中醫學是主體存在價值關系的主體自為的學問,而道教則是超越主體存在的自為的價值從而達到自在的學問。具體而言,中醫學在道教哲學的影響下,以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學觀制定了中醫學的醫學模式,而道教則具體的應用了中醫學對人體理論的認識,尤其是唐宋以后道教的內丹理論的成熟,更是大量的借鑒中醫學有關精氣神的理論的結果。這些,都表明了中國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
我們在當代討論道教哲學與中醫學的關系問題,最重要的當屬道教哲學的道本體論的問題,非但如此,就人類哲學自身進步的需要,也極需從道教哲學中汲取營養,以走出當代哲學的困境,所以,對道教哲學的研究應當是當代哲學研究中的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道的本體論哲學研究一直不被世人所重,或者被斥之為形而上學。所以,對道教哲學及道教醫學的研究是相當薄弱的,因此,應當引起重視,這不但為中醫學的繼續存在和發展之必需,以推動中國傳統醫學模式的進步,為人類作出新的貢獻之必然;就走出當代的哲學困境而言,對道教哲學的研究也必然在發現其對本體論的貢獻中認識到其重大的理性意義和社會實踐意義。
因此,道教哲學的道本體論意義的研究是相當重要的,以道本體論對人的存在及醫學模式的定位,將決定中醫學的今后的發展方向。表現為當代氣功熱形式的文化現象,已透視出道教本體論哲學的潛在性影響。但進一步對氣功理論的深入研究受到當代思維方式的限定而出現重重困難,因此,對道教本體論哲學的正本清源──對道教哲學在哲學發展中重新定位,即在其自在的道本體上對人的存在的終極意義的關切和可能實現的方法論中實現當代哲學的革命,是道教哲學研究的最重要的方向。
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在對道教哲學的終極關懷所能實現的道路中,反觀中醫學的理論和實現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合理定位,以發現西方醫學模式中的問題,并在人類存在的問題中發現其本質性的問題,以此映現出道教本體論哲學的重要性,在這一共識的基礎上使人類的存在方式和所實現的價值與自然之道真正的統一起來,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從自為轉向自在。顯然,這已超出了醫學模式所研究的問題,也正是這樣,才顯現出中醫學的整體和全面性,因為中醫學歷來主張人的生存環境的自為不但是醫學應注重的,同時也是政府和社會應與其統一的,因此,古代的“儒必通醫”的主張在當代不失其重要的社會和歷史的意義。
二、道的形上學及其對人的形而下存在的統一
道的形上學問題及其在哲學史上的地位,以道教哲學的形式來定位,其中需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其中主要的問題是道教哲學何以能夠成立,及其道教哲學的優越性何在以及對當代哲學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意義。
道教哲學何以能夠成立,這一問題自在于道教的思想體系之中,如果以“智慧”定義哲學,毫無疑問,道教的思想體系中處處充滿智慧,如果從黑格爾的哲學標準定義哲學,則道教哲學并不屬于西方哲學的形式化的苧逑怠5瀾陶苧П礱?道教哲學以“道”的本體論規范主體的修為與“道”合一,這種哲學在中國哲學中的本體論地位始終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源于道家的“道”的哲學,并以“道”規范主體的修為而成道教的形式其本質上是“道”哲學的統一性。今天看來,這種哲學在人類哲學中盡管有相當多的內容需要完善,但其表現的重要性是相當明顯的,因為主體的存在本質及其實現在本體中的地位是人類哲學的終極關懷之所在。顯然,其中的形而上學與《周易》的形而上學同出一轍,人的形而下存在的中醫學體系的形上部分與《周易》及道教的形而上學統一,這在一個方面說明了中國文化的整體性,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中醫學不僅是醫學,而是關于人的完善自身存在的學問。中醫學所包含的道德和倫理的思想,以及人文關系,天人合一及運氣學說的規則,都表明實際上的中醫學被中國哲學所包容。
但是,應強調指出的是,中醫學的哲學因其對主體的關懷所必需,導致其重要的理論支柱就只有向道家及道教的終極關懷中汲取。如果說中醫學的發展是在的索取了道教對主體的終極關懷的理論形式而成功的解決了其中的重大的理論和醫療實踐中的問題,那么,這一歷史事實所反映的道教哲學中的關于解決終極關懷問題的成就本身就成為當代重要的哲學問題。
老子在《道德經》中規范了道的本體論意義并在相當多的方面由此指示出主體的方法論?!吨芤住吩诨镜囊饬x上指出了道的形而上學問題。關于人的存在的本質性問題,這始終是哲學的重大問題,但西方哲學對此已無能為力。由于《道德經》和《周易》以道的方式對這一問題的限定,使之對人的本質性存在的形式問題沒有在基本的哲學意義上給出,所以,人類的存在的所有問題表明,人的存在的本質性問題是當代哲學應重點解決的問題。中醫學在映射這一問題中,表露出人的存在的本質性問題,尤其《內經》中的有關論述,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和研究。
《周易》和《道德經》及《內經》的哲學思維對當代的哲學發展及對中醫學的繼續進步將有極重要的意義。這已在近年的中國文化熱中顯見端倪。筆者在對人的存在的本質性問題的研究中,結合西方哲學中的問題,受《周易》的道器之論之啟發,形成了形而中論的哲學。形而中論的哲學認為,人對存在的認識,是以形作為主體認識、并分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始點,人的存在形式和主體地位實際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間者也”,因次,人是存在中的形而中者。人是以時空的方式建立起對形的認識,因此,形而中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建立在時空的本體論基礎上,并且與中醫學的時空觀統一。形而中論的哲學體系將能很好的解決一系列的重大的中醫學的哲學問題。(限于本文的篇幅,有關的具體論述請參看筆者的其它文章)。
三、中醫學的醫療模式及其在當代的發展道路
自晚清開始的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在中國近代和當代文化中的主體性地位以來,對中醫學的思維模式及其哲學的研究,其中的重要的反映思維模式及其哲學的中醫學范疇幾乎都以西方哲學的模式進行了解釋。對于這些解釋,已成為中醫學的哲學研究的主流,但是,由于哲學本體論在西方哲學中的失缺,以西方哲學作為主體形式的研究就不能正確的和全面的反映出本在的中醫學的思維模式及其哲學。因此,從本質上重新把握中醫學的思維模式及其哲學───道家和道教哲學對中醫學的重要性及其在當代的發展方向,是相當重要的。
如果思維方式和其產生的對思維的形式的統一性是哲學的自在,那么,一定的知識形式將是其自在的哲學思維所產生的結果,哲學只是從形式中所發現的基本規則。因此,就中醫學的形式而言,如果承認其是不同于西方醫學的獨立的形式,那么,自在的哲學就是與西方哲學的形式所不相容的。所以,與西方醫學是西方哲學所生成的醫學形式一樣,中醫學也只能是其自身的哲學思維所產生的形式。所以,從中醫學的形式中分析其哲學思維,體認其自在的哲學,也許是比以西方哲學為主體的研究方式對發現中醫學的哲學模式更為有利。
長期以來,有關中醫學的哲學的研究,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其哲學思維屬于辨證法的思維方式或樸素的辨證法,由于中國哲學的自在方式產生的中醫學,使以西方哲學中的辨證法的方法認識和研究中醫學形成相當大的曲解,由此導致不但不能從本質上認識中醫哲學,而且對中醫學的研究和發展形成了相當大的障礙。因此,從哲學上的正本清源就是當代中醫學研究的重要任務。
辨證施治與辨病施治是中醫學的主要理論之一,兩者的理論關系在哲學中的統一,構成了獨具理論特色的中醫的治法和治則的諸要素,辨證施治與辨病施治的關系反映出中醫學中的認識論的哲學體系,是與中國哲學的本迓垡宦魷喑械摹L教直嬤な斡氡娌∈蔚墓叵?分析辨證施治與辨病施治所反映出的中國哲學內涵,是哲學的重要任務,而道教學者在修練和醫療實踐中總結出的功理功法,無疑是對問題的解決,而這些應在當代加以研究的。
辨證施治與辨病施治是對疾病認識并采取相關的醫治方案的中醫學的重要的理論,兩者反應出的對疾病的認識,就人是自然界的整體存在物于其中而言,是相當深刻的。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病因辨證等,辨證雖有相當多的方式,但以陰陽為體?!吨芤住酚小耙魂幰魂栔^道”之論,是辨證的總綱。施治與辨病施治雖表現為“同病異證”、“異病同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較為復雜的關系,但只要在陰陽上辯病識證,就可事半而功倍??傊?中醫學理論體系是一種高級的綜合性的學術修養,與形而下的西方醫學絕不相同。
由于以上的中醫醫療特點的存在,中醫學人才的培養的教育體制的改革勢在必行,這關系到中醫學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就目前我國的中醫學人才的培養教育體制而言,由于與中醫學自在的規律相悖,已嚴重的阻礙了中醫學的發展,降低了中醫的醫療水平,不但少有近古以前的大家,而且使目前的中醫學人才也青黃不接。
我認為,中醫學的發展道路應在以下的改革中進行:
1、改革中醫學的教材。應編寫中醫哲學教材,增加開設以“道”為基本內容的“中醫哲學”課,鍛練加強學生的哲學思維能力,使學生建立起一定結構的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以利于中醫學的學習和中醫的醫療實踐。不但如此,還應在普通小學教育中,增加以中醫學為基本的世界觀和養生學教育,真正的使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生產高素質的中華民族而言,這一點也是相當重要的。
2、中醫人才的培養道路,應走“師徒制”,這是中醫學內在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模式之傳承所必需的,這不但為中醫學技術的口授心傳特點所決定,更多的則是中醫學的道德倫理的特色所限定的問題。實踐表明,這一不成制度的制度,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中醫圣手。但現代的中醫教育體制下少有這樣的人才出現,其中的教育體制不可不徹底的反思。
3、中醫學問中,向有“學醫三年,天下無不治之病;行醫三年,天下無可用之方;”之論。因此,中醫學不同于其它學問,其所探索和解決的問題,是中醫學者終生所追求的學術問題。所以,政府在醫學的管理模式上,應尊重中醫學的學術特點,保護和禮遇中醫學人才,使其學術研究不被政治所左右,并為其創造優越的學術研究和生活環境,使優秀的青年能夠走進學習中醫學的大們并為此而貢獻。這是保護和發展中醫學的當務之急。
4、改革中醫學的醫療模式,采用以中醫診斷為主、西醫醫療儀器診斷為輔;中藥和道教內丹療法為主、西藥為輔的治療方法。
5、抱樸子葛洪有“食補不如藥補,藥補不如氣補”的重要的醫療思想,因此,中醫療法應采用以重在內養精氣神、以合大藥為內藥的治法治則為主,輔以中藥調整和治療的道教醫學體系。道教醫學體系的實行,不但可徹底根治疾病,提高人們的生存境地,并可在相當的程度上補中醫和中草藥資源的緊缺。因此:
6、中醫院的辦院方針應以道教內功為主,藥物為輔;療養與治療并重的醫療模式。對患者授以道教內丹功法、四時養生、動靜相宜為輔的醫療思想,在練功中輔之于中藥。這一醫療模式的實行,使之患者能在今后的生活實踐中持之以衡并長期受益。
【摘要】 本文通過中西醫思維方式比較,闡明中西醫差異的實質是思維方式的差異,并指出以“中醫西醫化”來發展中醫,結果只能是異化它類。要想實現中醫學的卓然自立,只能從思維方式上尋找突破。具體做法是:理論研究,構建現代中醫思維;基礎教育,培養中醫思維;臨床實踐,夯實中醫思維。
【關鍵詞】 思維方式;差異;中醫學;發展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歷經歲月更迭而生生不息,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它有過輝煌的過去,為祖國的衛生健康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然而在西學東進的勁風中,世人的眼光一起移向西方文明,代表東方智慧的中醫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窘境[1]?!爸嗅t西醫化”的思潮幾乎將中醫淹沒,眼下有必要通過中西醫思維方式的差異理清中西醫的本質、特點、優勢及缺陷,探討中醫發展方向。
1 中西醫思維方式的差異
“任何一種醫學都是文化,與其特定的思維相聯系”[2]。中西醫分屬不同的思想體系,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中醫的思維框架主要來源于中國古代哲學,注重整體、功能、直覺的思維;西醫的思維主要建立在西方哲學、科學的基礎上,注重分析、結構、實證的思維。
中醫是整體-類比思維,西醫是個體-分析思維。中醫不但將人本身各部分之間看成一個整體,而且將人與自然看成一個整體,在這個基礎上采用類比、類推的方法將人體各部分與外界事物融為一體,即“人體小宇宙,宇宙大人體”。西醫的分析還原論認為,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高級運動是由低級運動組成的,可一直追溯到細胞、分子水平,借助于精密儀器對原子、分子、基因等離子進行微觀的分析。
中醫是動態-功能思維,西醫是實體-結構思維?!爸嗅t類比之象是動態、功能之象”[3]。中醫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具有實體結構?!白蟾斡曳巍苯^非指肝在左邊、肺在右邊,而是指“肝”與“左”具有上升的陽性功能,“右”與“肺”具有下降的陰性功能。西醫認為,一切現象、表現都是某個實體的存在,對于病情的解釋一定要找到一個什么“體”(支原體,抗體,線粒體)、什么“子”(分子,原子,粒子)或什么“性”(陰性,陽性)并結合結構作為診斷的依據 [1]。同時借助于人體解剖學,對人體的病變部位做精準的結構把握。
中醫是直覺-體悟思維,西醫是實證-量化思維。中醫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的認識是通過直覺體悟獲得的,臟象、經絡學說體現了這一點,臟腑的生理結構與人體實際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西醫則運用現代儀器,直接從病變部位攝取質方面的材料進行病變機理的實證,并測定定性、定量的數據,進行量化分析。
中醫的整體、辯證的思維雖是宏觀、系統的,但與現代醫學相比,已顯得粗糙、籠統和模糊;其動態功能的思維使體系封閉成一體,難以證偽,正確性高,準確性低;其直覺思維不是嚴密、理性的公理系統,重體悟不重論證。西醫重個體、分析的思維,忽視整體以及個體間相互關聯,往往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其實體-結構思維是客觀、科學的,卻割裂了人體原有的橫向聯系,顯得呆板、機械;其實證-量化思維帶有程式化的傾向,以統一標準看待有差異的個體,結論往往有偏差。通過對照可知,思維方式決定下的中西醫是大異其趣,各有利弊。這從理論上辨明:用西醫的價值體系、思維方法來評判、懷疑甚至否定中醫做法是極其錯誤的。
2 中醫學發展的思考
中醫從誕生之日起就凸顯其思維的優勢,為中華民族的養生、保健、預防、治病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自明朝西醫傳入以來,中醫學出現了衰退跡象。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主觀方面,缺乏對中醫精髓的繼承、深挖;客觀方面,西方科學思維滲透、銷蝕的結果。這使得中醫學在發展道路上步履維艱。目前,最大的危機是中醫西醫化[4]。當務之急,中醫學研究的目的是找回中醫自己表達的“語言”,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價值觀念,從而給中醫學的發展提供適合的土壤[1]。
理論研究方面,構建現代中醫思維。傳統中醫從整體、宏觀、動態、辯證、聯系上認知生命,是中醫的強項。但也應看到中醫不重量化、分析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生理病理上細節不清、結構不明、定量不夠、診斷辯證上帶有較大的模糊性,理論框架的萬能化甚至僵化,造成中醫學發展的緩慢[2]。中醫學應該在堅持其傳統思維方式的前提下,借鑒西醫學的思維方式,強化微觀性、分析性、邏輯性來彌補先天不足的問題。即在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的主導下,科學納入分析還原思維,將中醫樸素的系統論思維改造為現代系統科學思維。這有利于廣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在宏觀與微觀及宏微觀結合上進一步發展中醫[5]。
教育方面,培養中醫思維。中醫學思維的培養靠教育。首先,完善知識結構,科學設置中醫課程。中醫學是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三者相互交融的體系[4],其知識結構應該包括中醫學文化、哲學思想和醫療技能。其次,調整中醫課程比重。中醫院校應著重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能力,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上也應以中醫課程為主,把中醫知識結構課程列為專業必修課,其余可安排選修課,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式才可能由西醫思維定勢轉變為中醫思維。再次,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教師除講授傳統中醫基礎知識外,還應將歷史文化背景、哲學根源及認識論、方法論等貫穿其中;最后,實現中醫經典理論的“現代化”,加強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全面領悟中醫學的精神實質,自覺形成中醫學思維方式。也就是說,中醫人應有相當的中醫文化底蘊,如果中醫人自身學養有了問題,比什么都可怕[1]。
臨床方面,踐行中醫學思維,進行理論創新。現今,中醫臨床采用的是西醫思維方式,運用西醫診斷、中醫治療。這種方法,表面上用的是中醫治療,實際上已偏離中醫的傳統思維,最終導致臨床治療的西醫化[5],這從原點就掉進西醫思維和方法的陷阱[4],是很危險的。中西醫是兩種文化背景下的文明,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到很好的切入點,強硬拉在一起,結果只能是兩張皮。我們倡導,在臨床上,診斷、治療運用中醫思維,積累經驗,創新中醫學理論。當然,中醫學理論創新必須按自身的發展規律,堅持自身研究的取向、思維特點、學術價值主體,這樣方可卓然自立,否則將異化它類。如近30年臨床研究所創立的中醫體質學,升華了中醫學對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認識,促進了基礎理論以及臨床醫學的發展。具體體現為:使病與診在人體交叉關系上得到闡明,推動中醫病因病機、辯證論治與方法干預的深入研究,拓寬了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范圍 [1]。同時,其“辨體-辨病-辨證”相結合的診療模式,不僅實現了中醫診斷手段的多樣化,而且向精準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琦.中醫理論的特質與路向[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1):4-13.
[2] 刑玉瑞.中醫思維研究與中醫思維方法學[J].中醫藥學刊,2003,21(11):1832.
[3] 張其成.論中醫思維及其走向[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6,2(4):10-12.
[4] 劉吉.中醫發展現狀及思考[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3(2):5-7.
本文作者:劉鋒
現在社會中,學習中醫成為了一種熱潮,中醫作為一門傳統的學科,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接受中醫的人在增多,熱愛中醫學習的人不斷遞增,但中醫學術并沒有因為人數的增多而提高。中醫治病靠的是臨證思維取勝,藥物、針推手法、熏蒸浸泡、刮痧拔罐等手段則是抽象思維和理論演繹的載體。中醫教學不僅僅是基本理論和知識及其技能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訓練人的思維模式。自覺地按照中醫傳統文化處事為人,練就中醫人的思維,才能把抽象的理念變為臨床的療效和發展中醫的硬道理。中醫的學習,講究悟性,悟性的來源則是中國的傳統思想。學好中醫就應從傳統入手,不斷思考,才能真正掌握中醫的精髓所在。
1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醫學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尤其與其中的精氣、陰陽、五行更為密切。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強調天人相應,陰陽平衡,這些學術思想直接影響著中醫的思維。從《黃帝內經》開始便強調整體觀念,也正是由此而來。從某種意義上說,中醫學本身就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不僅滲透和表現于中醫學,還直接參與其有關概念、范疇乃至整個理論體系的構建。中醫理論的許多概念和原理,如“天人相應”、“氣化萬物”、“陰陽五行”、“辨證施治”、“以外以揣內”、“防患未然”、“防微杜漸”“、穩態調節”等都是古代哲學的直接應用。一百多年以來,隨著西方醫學逐漸昌明于世界,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國的傳統醫學都相繼衰落,唯獨中國醫藥學在理論和實踐上還在繼續向前發展。成廢之中頑強立于世界自然科學之林的中國醫藥學,承載著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頑強的生命力來自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鑄就。
2注重中醫基礎的學習
現在社會無疑是一個快節奏的社會,大家更希望能找到的學習捷徑,因此,一系列關于中醫書籍便應運而生。大家從這些書里面接觸到中醫,認識到中醫的實用性,同時也使得大家對學習中醫變得急功近利。受到這些思想的影響,學生變得浮躁,不能深入地學習和思考中醫的哲學思想,學生的基本功不扎實,成為了以后中醫學習的很大障礙。學好中醫,思維方法是關鍵。中醫的思維源于我國的傳統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周易八卦形成了中醫獨特的整體思想和辨證論治的特點。思考整體,理解人體的整體性,理解人與環境的統一,才能用各種不同的手段去調整人體的平衡。學習中醫應該從這些基礎開始,學習精氣、陰陽、五行。理解陰陽的內容,五行的制化,精氣的內涵。運用陰陽五行的理論去認識人體的生理功能,解釋疾病的原理。運用精氣來理解人與自然的統一,人身與自然一氣相通。這些基礎就如營養豐富的土壤,為后期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在中西醫比較中領悟中醫思維的優勢,促進中醫學習
隨著“西學東漸”對中國的影響,就醫學而言,中西醫共存是毋庸置疑的現實。中國人不論是從醫者,還是老百姓治病或生病都會面對兩種醫學辦法、手段和思維方式的選擇。誰都回避不了的中西醫比較,而且也無須回避,客觀理智的比較才會顯現優勢。中醫與西醫相比優勢就在于中醫的思維。中醫治病強調整體觀念,強調辨證論治。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每一個部位的異常都是整體功能紊亂的一個表現,論治過程中針對每一層次,確定為不同的“證”,做到治病求本,對癥下藥。在這種思維理論之下,更進一步地接近疾病的實質。同時,針對診斷病情不明的疾病,我們也可以從整體氣血陰陽之中辨出相應證候,進行論治。西醫治病根本在于找到疾病的病因、病位,在于疾病后的治療;中醫治療根本在于將病因、病位、病勢等歸納為“證”,更注重疾病的預防,治未病才是中醫的目標。在客觀比較之中更顯中醫的思維優勢。
學習中醫不能只看到中醫的技能,急功近利反而會讓人停步不前。中醫的學習在于積累,孜孜不倦,從基礎做起。中醫的學習不能只看到“西學東漸”而看不到“紫氣東來”。從傳統的文化中理解中醫,中醫的發展不在實驗室,在于我們對于傳統的繼承。掌握中醫的思維是中醫學習的關鍵,而掌握傳統的文化是理解中醫思維的基礎。中醫與西醫是并行的兩大類學科,各自有其不同的理論基礎,在各自的學科體系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維形式。脫離了各自的基礎,那么在此基礎上的體系也不會存在,如果不能很好地運用各自的思維去學習,那必然會出現學習上的混亂和困惑。
【關鍵詞】 中醫醫學 思維 發展
1 現在中醫思維
現在中醫與西醫所走的道路是一樣的,都在朝著現代化的道路前進。但中醫藥學必須走自己的道路,走按照自身發展規律的道路。
1.1 中醫教育 根據目前中醫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設想如下。第一點,完善知識結構,科學設置課程。遵從中醫學理論體系,改變現有知識結構,科學設置中醫課程。中醫學體系是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三者相互交融的體系,其知識結構應該包括中醫學文化、哲學思想和醫療技能。第二點,調整中西醫課程在醫學教育中的比重。中醫院校應著重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和能力,因此在課程設置上,也應以中醫課程為主,把中醫知識結構中課程列為專業必修課,其余可安排為選修課,這樣學生的思維翻跟頭可能更加深入化。第三點,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積極開設有關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課程或講座,中醫教師授課除了傳授中醫的基礎知識外, 還應將中醫的歷史文化背景、哲學根源、認識論、方法論等理論特色貫穿于始終。第四點,加強中醫經典著作學習。第五點,提高學生中醫臨床實踐技能。
1.2 科研方面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中醫思維方式進行科學研究。無論是中醫基礎研究還是臨床研究,大多采用現代醫學的實驗研究方法。這種方法主要運用現代醫學思維方式,主要從微觀角度尋找中醫理論的客觀依據,驗證中醫理論的正確性。最終導致中醫研究西醫化,研究成果西醫化,不能真正應用于中醫臨床.其次,應著重采用具中醫特色的臨床實踐研究,通過臨床實踐的驗證,不斷地校正相關的理論和認識思路。中醫實踐思維應貫穿于中醫科學研究的始終。
中醫學自古就重視人體實驗, 臨床醫學是中醫學的核心, 理論升華來源于臨床, 新藥開發來源于臨床, 所以人體實驗應當是未來中醫研究的重要手段。再次,從哲學方法角度對中醫理論進行研究。中醫學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其影響包含著許多哲學思想和思維方法,整體觀為其主線。它不同于西方醫學,不具備西方還原論的基礎,因此不適合用還原法對其進行研究,只能考慮運用中醫自身的方法來研究,這就離不開對中醫方法論的研究?,F代的人們大多致力于中醫生命現象的研究,如組織、結構、細胞、分子、基因等微觀物質結構,卻忽略了中醫思想方法的研究。
2 革新中醫思維
2.1 建立現代中醫系統一思維 現代醫學模式已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現代的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甚至有人提出現代的醫學模式應當是生物-自然-社會-心理的醫學模式。醫學的性質已不再僅屬于自然科學范疇, 而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種科學。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必須轉變原有的醫學思維方式。中醫學現代化是中醫發展的趨勢,如何使中醫學既順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又不背離中醫學自身的軌道,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繼承、發揚自身優勢和特色基礎上,勇于創新,建立現代中醫系統論思維。
2.2 發展系統分析方法 把整體研究與分解研究統一起來,全面認識和處理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是醫學研究方法的發展方向?,F代系統論的系統分析方法實現了這種發展。中醫學由于其自身思維的局限性,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更應建立中醫系統分析方法。所謂系統分析,是把研究對象作為系統,按照系統觀點,立足于整體,在不分解整體的前提下,對系統的環境、結構、功能及其各個部分、方面、要素、關系進行分析,全面揭示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找到有效地調節整體和整體內各部分的機制和規律。它的特點是:不分解系統整體,保持系統整體的完整性;對系統整體及其各部分的屬性、功能、特征、關系等進行分析,認清細節;獲得的是透視式的全面認識,整體是完整的,細節是清楚的。
3 實踐中發展中醫
從中醫學的發展史來看,其理論的每一次發展與飛躍,都是以臨床實踐的需要為動力而引發的。歷代醫著都是醫理和臨床緊密結合的產物,中醫學的理論大家也必然是臨床大師。中醫理論與中醫臨床學科也沒有截然的學科界限,它們之間的聯系很難割裂開來,中醫理論源于臨床,臨床實踐是中醫理論發展的重要依據。
1.中醫繼續教育課程設置現狀及改進方向
中醫系統思維方法是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運用中國古代哲學的思維方法,對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歸納和總結,逐漸形成的。中醫藥院校要培養高素質中醫人才,就應在中醫教學改革中重視中醫系統思維方法的培養,使中醫院校學生從理論學習到臨床實踐過程中都養成用中醫系統思維方法去分析、處理疾病的習慣。目前中醫院校成人繼續教育課程設制缺乏中醫特色,是全日制人才培訓計劃的壓縮版,缺乏繼續教育的特色,不符合中醫藥教育的培養規律,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結構不是很合理,較難擔當起中醫藥傳承和發展的重任。根據我們的調研及研究,認為中醫成人教育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F在成人繼續教育中非醫學課程所占學時數過多。我們對一些成人繼續教育學院中醫學成人本科生培養計劃進行統計分析,平均中醫類課時僅占32.86%,西醫課時則占37.12%,英語、計算機等公共課占30.02%。很多成人教學計劃中對中醫經典課程教學不夠重視,多數列為選修課。此外,現在的中醫院校將中醫、中藥、針灸等設為相對獨立的專業,導致學生知識結構不全面,中醫成人學員對針灸、按摩等非藥物療法不精通,不會辨識中草藥、飲片,不能在臨床上靈活辨證遣方用藥。不能從不同層面全方位考察研究人體的生命、健康和疾病,在養生防病中不能順應自然,適應社會環境,在治療中不能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在成人中醫教育中,課程設置要按照中醫學的特點進行課程編排,對中醫基礎與臨床課程的聯系要給予足夠重視,要注重對學生的中醫思維方法的培養,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教學效果,縮短教學時間,有效地彌補課時不足的缺陷。不能人為地將理論與臨床分割,要加大中醫基本理論課的學時,重視經典課程的教學,并將中醫基本理論與中醫臨床課程打通,從理論教學開始邊學習邊臨床,加大中醫學教學課時,適當減少非醫學課程學時。我們在調研中很多學員提出取消成人中醫教育英語課的教學,減少計算機等非醫學課學時。因為中醫成人教育學員大多數來自于基層,工作中很少能用到英語,計算機基層最多是文檔的處理及系統的應用操作,編程等較復雜的問題在基層根本接觸不到,學而不用很快就會遺忘,用去了成人本來就不多的寶貴時間,并且沒有多大提高,還影響了醫學課程的學習。
2.加強四大經典課程學習
保證學生中醫臨床思維模式的建立是中醫教育的首要任務,而要建立中醫臨床思維模式需要從傳統文化與經典理論中汲取精華。四大經典為《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秲冉洝房偨Y了秦漢以前的醫療經驗,汲取和融會了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關系,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課題——生命規律,并創建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對學生形成整體觀念,打好中醫學學習的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后三者作為學習完中醫理論經典后的提高課程,是連接基礎和臨床的橋梁,其理論主要來自臨床治療效應的反證,建立了外感、內傷雜病和溫病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同時對臨床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解放前,中醫教學大多是師帶徒的形式,學生可跟一師或多師,從學習初期就一邊誦讀經典,一邊跟著師傅出診,能直接的觀察到運用經典理論辨證施治的全過程,對經典的理解會更深,長時間臨床,自己就能舉一反三,隨心應手,終身難忘?,F在中醫院校成人教育中不重視中醫經典課程誦讀學習。學生也普遍認為教科書理論與實際臨床脫節較為嚴重,經典考核不注重臨床應用,教材也有一定的缺陷,教學傾向于應試教育等問題。我們認為應該把經典課做為臨床課為學生進行教學,加大學生對經典的背誦數量,并做為考核的重點內容,會在中醫教學上對學生臨床技術提高產生較大影響??v觀歷代中醫名家,他們不僅有懸壺濟世的高超醫技,而且具備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因此,中醫教學改革中應重視中國古代文學、哲學、歷史等中國傳統文化,為閱讀、理解中醫古籍和經典打好基礎。
3.加強學生傳統文化底蘊的培養
中醫學是自然、人文科學的統一體,其理論基礎更具人文特點,中醫學的產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的深刻影響。中醫藥學根植于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土壤之中,在漫長地發展過程中融入了國人的哲學思想和思維模式,體現了中國人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的認識。如通過天人合一、陰陽平衡、五行生克等三大原理向醫學的滲透,把人放在自然和社會的整體運動和廣闊的動態平衡中進行認識,形成了以“象思維”為主要特征的中醫學思維方法。名醫秦伯未曾說:“專一地研討醫學可以掘出運河,而整個文學修養的提高則有助于釀成江海。”,學好中醫需要有古漢語基礎和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缺乏這種文化背景,很難掌握中醫學術的精髓,使得學生出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很少系統學習中國傳統的“國學”知識,同時受到理科課程的培訓,已形成了固定化的思維模式與習慣。參加成人學習以后,又將較多的時間用在學非醫學課程上,難免對中醫理論的學習產生畏難甚至排斥心理。
4.結語
總之,要提高中醫學員的臨床技能水平,就必須對培養模式進行修改,調整課程結構,加強對經典的培訓,并注重傳統文化的學習。
作者:聶亞飛 曲光明 聶根利 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
【摘要】性美學是研究性及相關領域美的普遍規律及一切與性相關的審美活動的科學,它是人類審美意識和審美情感的基礎和制高點。中國傳統性美學是古老與現代的續存和升華。中國人的宇宙觀和中國之美、中國之性的基礎可以從太極圖中全景展示?!耙魂幰魂栔^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相依相對、五行相生相克所構成,都是辯證統一與循環和諧的。由道、儒、釋、醫等三教九流構成的大一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性美學的哲學、思想、理論和文化的基礎;而詩、書、禮、樂,琴、棋、書、畫,太極武功,梳妝服飾,養生,男女婚嫁,家私床笫,陶瓷器皿則是其至高至美的豐富多彩的表現?!扒瑒偫と帷笔鞘篱g萬物男與女、雄與雌的最為本質和均一的唯關至高表現和境界。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泵献釉弧笆成?,性也?!薄瓣幤疥柮?,精神乃治?!笔翘珮O之美,是大圓之美,更是性學之美。中醫性美學就象美學和性學一樣是自古存在,自發創造和運用,自發完善和審悅,卻又未自覺運用和研究的跨學科的分支綜合學科。它的提出和研究必將豐富和完善中醫學、美學、性學特別是中醫性科學的體系,也將完善中醫美學的體系。
【關鍵詞】中醫;中醫性學;性美學;中醫性美學;大圓之美;太極;陰陽五行號性學的含意基本一致,后者包括的內容要更寬泛一些。考慮到在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與人類文明進化的關系,性科學這樣一個特定的研究分支,應成為總的“人類科學”(science of mankind)的一部分。布洛赫的這種遠見卓識奠定了性科學這門綜合學科的基礎,性科學的研究領域不能局限于生物學,更不能局限于醫學,而是橫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
美學是研究美、藝術、審美意識的本質特征、發展規律以及總結人類按照美的規律建選產品的實踐經驗的一門科學。美學的思想在古代已有萌芽。它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從1750年德國的鮑姆加登第一次以《美學》命名的論著開始。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家如康德、謝林、黑格爾等,都把美學作為他們自身的哲學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什么是美,眾說莫一。這是因為產生和構成美的要素和維度很多,欣賞和審度及體味美感的客體則更多??梢匀シ本秃喌母攀瞿蔷褪乔∪缙浞?、恰到好處,就是動態的對稱、均衡,就是和諧。從這點來講中國文化的精深博大的確令人嘆服。
性美學是研究性及相關領域美的普遍規律及一切與性相關的審美活動的科學。它是一個涉及生物、心理、社會、環境及藝術的綜合學科,是人類審美意識和審美情感的基礎和制高點。性美學不是一個點和線的構成,而是一個面和幾何體的體系,是美學的一個分支,也是性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性和美是古老與現代的連續和并存一樣,性美學又是古老和傳統與現代的續存和升華。性美學研究包括性美學基礎理論研究、性美學史研究和性美學各分支研究三個部分?;A理論研究主要包括性生物解剖學層面、哲學層面、心理學層面、社會環境層面及相關層面如民俗、民族等。性美學史研究主要包括性美學及其文學藝術文化的淵源、形成、發展、變化等一切相關聯的領域。就如同美學本身一樣,性美學與其相關學科的聯系密不可分,而且在許多時候直接為它們所影響,如歷史、民俗、民族、倫理等。
中醫性美學就象美學和性學一樣是自古存在,自發創造和運用,自發完善和審悅卻又未自覺運用和研究的跨學科的分支綜合學科。它的提出和研究必將豐富和完善中醫學、美學、性學特別是中醫性科學的體系,也將完善中醫美學的體系。中醫性美學尚無明確的提出和描述,更無系統和直白的研究。所以筆者擬嘗試由文化、哲學、中醫藥學、養生學和史話中加以回味研習。實際上其核心在于追憶先哲在性與美、醫與美及三者相互關系的匠心和奧義;在于自覺的在中醫藥學的臨床、科研、教學中將美和性的因素加以注重和考量,使關于人的科學能真正做到生物、心理、社會、環境融為一體;真正做到天人合一、整體觀念;真正體現以人為本,體現中醫的人文性、科學性、辨證施治和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歷史及與時俱進的先進性。
2 中醫及文化中的性美學淵源
中醫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動態的陰陽存在和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消長及相互轉化。這恰恰也是中國美學和中國性學的精髓所在。而文化通常指的是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正是基于此點,探討中醫性美學的淵源和形成發展就有了浩如煙海又有序可循的路徑,就可以將他們共置在歷史的和現實的存在中加以研究。
2.1 太極陰陽與中醫性美學
太極這一范疇,在中華古代文化哲學與美學史上具有振聾發聵的意義?!兑捉洝吩疲骸笆枪室子刑珮O,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太極,從字義上解,蔡清云:“極字所從來,本是指屋極,故極字從木。今以理之至極而借此以名之……太字是大字加一點,蓋大之有加焉者也。既日極矣,而又加以太,蓋以此理,至廣至大,至精至微,至中至正,一極字猶未足以盡之,故加太字于極之上,則至矣,盡矣,不可復加矣。”這就是說,太極智慧所揭示的,是“至廣至大,至精至微,至中至正”的宇宙本體,從而也應是美的本體。所以太極的哲學意義,簡而言之,就是萬物的本原。在道家來看就是“道”;在儒家來看就是“氣”。這實際上也是中醫學和性及性學、美及美學的本體。
中國人的宇宙觀和中國之美、中國之性的基礎可以從太極圖中全景展示。《易經》以陰陽學說論述天地萬物和人間萬事的變化法則,并形象地以八卦太極圖表示。圖中央的陰陽魚,白魚為陽,黑魚為陰;白魚的黑眼表示陽中有陰,黑魚的白眼表示陰中有陽。這一動態的圖形體現出陰與陽都始于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循環往復,生化不已。太極圖四周的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扒笫?,坤作成物”,乾卦和坤卦的組合是八卦的基本卦。乾為天,由三陽爻組成,屬純陽;坤為地,由三陰爻組成,屬純陰。八卦中的其余六卦,分別為由兩陽爻和一陰爻或兩陰一爻和一陽爻經排列組合形成三爻一組的組合卦。這就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痹诎素缘幕A上,進行兩卦一組的再組合,總共形成八八六十四卦。八卦貫穿著矛盾對立統一的陰陽之道,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核心,滲透到中國古代的一切學術領域,中醫學、美學、性學也以陰陽學說為其理論基礎。陰陽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可分為陰陽兩個部分,陰陽相輔相成,兩者互相滲透,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既矛盾又統一,整個宇宙就是一個陰陽的矛盾統一。太極圖一半為陰,一半為陽。陰陽,是中國宇宙最概括和最基本的劃分,“一陰一陽之謂道”,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構成。但中國的陰陽,不是西方的對立統一,而是相互補充。太極之美是大圓之美。就太極圖來看,圖中的s曲線正是龍的圖形。我們可以說,龍是太極圖的形象符號,太極圖是龍的抽象象征。太極圖用抽象的形式表現了中國的天道:一個無窮循環的圓。世界各文化都崇拜圓,然而各文化的圓又是不同的,西方的圓是幾何學的圓,而中國的圓,則是太極圖的圓。太極圖所象征的中國天道無限循環的圓,是由陰陽互動所推動的,黑為陰,白為陽,一陰一陽之謂道。黑從大到小,又化入白;白由小到大又化入黑,陰陽轉化,運動無窮。這種和諧、互補、轉化的圓美之道,在后來的五行學說中體現的更為完美。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是相生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又是相克的,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由于有五種因素,其相克相生就可以有很多形式,其中最受重視的形式就是,五行中任何矛盾的兩行之間,不采取直接對抗的方式,而是用調節和反饋的方式問接地作用于對方,使整體達到平衡與和諧。這種和諧無論于天于地、于人于物、于性于美都是永恒的。
“一個民族要達到科學的巔峰,必須有理論思維?!鄙鲜兰o八十年代初,在錢學森院士手下工作于中國科學院的吳艾靈教授站在世界科學發展的前沿,洞察科學系統性、復雜性、整體性發展的哲學內涵,創新性地提出了與“近代還原論科學體系”并行的“當代整合論科學體系”及其統一性的基礎———“信息生命科學”。
1堯信息生命科學還原了中醫堯氣功堯武術等傳統文化的生命觀的自然本質
早期哲學家意指的“自然”(Physis)特指事物運動變化的“本性”(Nature)、“本原”(Arche)、“太初”。這種最初存在的東西在事物運動變化過程中始終起作用,它們賦予事物質料,是最原始的“基質”,并內涵引導形成事物運動和存在的秩序的“原則”。這一“自然”存在與中醫和氣功等傳統文化的“氣”或“元氣”概念是一致。近代以前,這種存在之物只能存在于哲學家的主觀思維和意識對象之中,與物理科學的實證實驗對象無緣,但是現在前沿的量子物理學已為這種以前只能靠思辯或“神秘”體驗去把握的存在對象提供了客觀實證的物質基礎———量子真空零點能全信息場。從一元論宇宙發生論和科學認識的客觀信息性上,只能將這一本體的客觀存在稱為“信息場”、“本體信息”,它是未顯現的宇宙“隱信息”、“所有信息”(全信息),中華傳統文化稱其為“道”、“無”。它通過生成“氣”來化生宇宙萬物世界?!夹畔⑸茖W〗的“信息”即是立足于這一“量子真空零點總信息場”(“道場”)的宇宙本體信息而言。
2堯信息生命科學對氣功堯中醫和武術基礎的野氣冶理論解讀
(1)信息生命系統中與先天“炁”和后天“氣”生成世界萬物的暗物質暗能量宇宙本體隱信息源———“道•氣”場,布達佩斯俱樂部的歐文•拉茲洛將其比喻為“微漪之溏”,顯性世界只是本體宇宙“池溏”背景上的微漪。這一混沌的生成本體,老子給了其恰當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25章)。著名量子物理和科學思想家戴維•玻姆創造了隱含序(Implicateorder)的概念,與顯現序(Explicateorder)相對,表達了這一宇宙本體的特征;(2)氣功修煉和醫學實踐中對生命“先天元氣”的提取和運用;(3)元氣的本體信息多維復合一體性的物理奧秘———縱波磁旋構成的撓場;(4)傳統文化中的天(地)、道(德)、無極(太極)、性(命)都與這一本體信息場相應。3堯結論和建議在道(氣)一元的基礎上,運用信息生命科學整合中醫、氣功和武術等,是傳統文化創新的科技之路。
參考文獻
[1]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2]戴維•玻姆著,洪定國等譯.整體性與隱纏序[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4.12.
[3]歐文•拉茲洛著,錢兆華譯.微漪之溏———宇宙進化的新圖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第一版.
[4]艾靈吾,吳凱地.信息生命科學對于信息量生命、本體信息演化規律特征的探索[EB/OL],
作者:茹凱 吳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