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7:34: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統計學的局限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影像學診斷;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特征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6081-01
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并且在臨床上缺乏特異性,難以與胰腺癌區分開來。目前AIP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本文分析了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影像學診斷特征。旨在探討影像學的表現,提高AIP的認識度和診斷率。以下是我的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7例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第14屆國際胰腺病協會公布的AIP診斷的國際標準,經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后隨訪證實或手術病理證實[1]。其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1例,患者的年齡在42-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3±0.3歲。所有患者均進行CT檢查,均進行CT平掃和增強掃描,并對患者進行定期的隨訪。
1.2 CT檢查 采用東芝Asteion/Super4四排螺旋CT機,在患者上腹部行平掃和動態增強掃描。CT平掃:在CT檢查前患者口服1000ml清水,掃描范圍為自膈頂至雙側腎臟下極。CT動態增強掃描:經患者肘靜脈采用高壓注射器注入80-100ml的非離子型碘對比劑碘海醇,注射速度為2.5-3ml/s。之后在35s動脈期增強掃描,在75-85s門靜脈期增強掃描,掃描層厚5mm。
1.3 診斷方法 至少2名經驗豐富的放射科診斷醫師進行共同閱片,再進行分析和評價。其內容為:胰管改變情況;胰腺周圍血管情況;胰腺形態;胰腺病變的CT密度;胰腺周圍是否出現病變,其病變強化方式;是否有其他器官病變;胰臟周圍是否滲血和假性囊腫等。超聲檢查:胰腺為低回聲、彌漫性增大,并見所謂的臘腸狀表現,也可以表現為受侵部位的低回聲團塊。
1.4 統計學方法 對所有的數據都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
2 結 果
AIP影像學變現:2例患者局限型腫塊;5例出現胰腺彌漫腫大。CT掃描病變:5例呈等密度、1例呈稍低密度、1例呈低密度。CT平掃及增強掃描:胰腺病變區呈“雪花狀”不均勻強化,病變漸進性延遲強化,強化程度由不均勻逐漸變為均勻。1例胰管出現輕度擴張;5例胰腺周圍出現“包鞘樣”結構;5例出現胰管狹窄或不規則形態;7例胰腺炎累及膽道系統。胰腺“包鞘樣”結構、胰管改變、胰腺周圍多發假性囊腫、膽道系統受累結果,見表1。
3 討 論
3.1 AIP診斷標準 AIP的診斷依據為影像學。采用第14屆國際胰腺病協會公布的AIP診斷的國際標準[2]。
3.2 AIP影像學特征 AIP呈“臘腸樣”胰腺腫脹;胰腺病變區呈“雪花狀”不均勻強化,病變漸進性延遲強化,強化程度由不均勻逐漸變為均勻;胰腺病變周圍出現“包鞘樣”結構改變。“臘腸樣”胰腺腫脹為胰腺外形腫大、邊緣光滑,胰腺呈彌散性或香腸形狀;胰腺病變區出現CT異常。因為胰腺內間質纖維化,造成腺泡細胞萎縮、大量淋巴細胞浸潤,所以病變呈“雪花狀”不均勻漸進性延遲強化方式。AIP重要影像學特征是病變周圍可見“包鞘樣”改變,當其改變進一步增多時,就會出現胰腺周圍血管受累呈狹窄改變。
總之,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作為一種特殊的慢性胰腺炎,它的影像學表現具有特征性,為其進行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有利依據。
參考文獻
關鍵詞: PBL 教學模式 腫瘤臨床教學
PBL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于1969年由Barrows教授提出,是基于問題式的教學方法,教師為向導,旨在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1]。PBL教學方法通過教師提出或引導提示問題、學生解決問題、改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建立評估系統和激勵體制等,在實施過程中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靈活地綜合運用課程內外學到的知識有效地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我導向學習的能力。實踐證明,PBL教學方法的實施,改變了學生長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顯著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早期就能夠學會綜合運用基礎知識解釋或解決臨床問題,很好地實現了基礎學科之間及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之間知識的融合,顯著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及溝通交流、組織、表達、團結協作等綜合素質,為其將來從事臨床工作和科學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2]。腫瘤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學科,并且近十余年腫瘤知識更新迅速,腫瘤的綜合治療、個體化治療的理念越來越重要。因此,腫瘤學的教學隨之納入了很多新的教學內容,如腫瘤的綜合治療、分子靶向藥物治療、腫瘤心理學,等等。這些內容的擴展,給臨床教師增加了教學難度。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開展適合現代腫瘤學的教學模式,是腫瘤學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本研究嘗試將PBL教學法應用于腫瘤學臨床課程中,對比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傳統教學法,對新疆醫科大學60名實習學生進行觀察和考核,得出以下結果。
1.資料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將新疆醫科大學2010與2011級臨床醫學專業于我院腫瘤中心實習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本科及本碩連讀班學生共60人,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為PBL教學法,共30人,對照組為LBL傳統教學法,共30人,兩組學生年齡及性別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隨機選取30名學生采用PBL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強調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育,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教學目標。
對照組學生共30名,使用LBL傳統教學方法,即教師為主導,按照課本編寫內容進行灌輸式教學。
1.3教學效果評估
常見惡性腫瘤診治知識評估,采用答卷形式,內容包括理論及病例分析兩部分,理論50分,病例分析50分,分別計算成績進行統計分析。
1.4統計學分析
對教學成績及教學滿意度進行統計學分析,研究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通過試卷考試成績比較發現,在理論知識方面,二組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病例分析方面,PBL教學組好于LBL教學組(P
3.討論
醫學教育的目標是讓醫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熟悉臨床分析問題思路,能夠鑒別診斷,同時有施治的能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方式及學習態度對達到教學目的是重要的影響因素[3]。將LBL結合PBL運用到管理實踐教學中,既克服了LBL以個體為單位學習發言的局限性,又克服了PBL“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限性[4],有利于引導學生了解、分析和診斷以往真實事件,有利于幫助學生改善思維、增長智慧,有利于幫助學生積累經驗,學會應用、檢驗和發展理論知識。
醫學是一門重視實踐的學科,PBL教學過程中重視臨床實際問題,有助于學生靈活使用所學理論知識,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的臨床發散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處理技能。這些都是作為一名優秀的臨床醫生不可缺少的[5]。這種聯合教學模式適應當今腫瘤科臨床實習的教學需求,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取得了良好效果,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值得今后加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Neville AJ.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medical education forty years on[J].Med Princ Pract,2009,18:1-9.
[2]劉楊.PBL教學模式中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J].Basic Medical Education,2015,8:694-696.
[3]Gurpinar E,Kulac E,Tetik C,et al.Do learning approaches of medical students affect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problem based learning[J].Adv Physiol Edu,2013,37(1):85-88.
【關鍵詞】腦白質疏松癥;動脈硬化;頸動脈
老年性腦白質改變(Age-relatedwhitematterchanges,ARWMC)是Scheltens[1]于1998年提出的一個影像學術語,指的是腦室周圍深部腦白質區中的斑點狀及斑片狀異常信號改變,在MRI上T1加權為等或低信號、T2加權為高信號。ARWMC可見于正常老年人,也可見于伴有認知功能障礙者或有局灶神經系統體征者。ARWMC是腦損害的早期標志[2],也是老年性血管性癡呆的早期信號[3],隨著CT和MRI的廣泛應用,近年來ARWMC在老年人群中檢出率大大增加,其病因、發病機制、臨床神經病學及精神病學的表現是國內外學者正在探索的問題。為了預防ARWMC的發生,做到早發現,積極治療,我們對120例ARWMC者與100例腦MRI正常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對比分析,旨在探討ARWMC與頸動脈粥樣斑塊的關系,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觀察組120例,均選自我院門診及住院病人,均經頭顱MRI檢查證實有ARWMC,其中男88例,女32例;年齡62-88歲,平均72.3歲,其中60-69歲者26例,70-79歲者65例;≥80歲者29例;合并高血壓病31例,糖尿病20例,高脂血癥30例,冠心病10例,腦梗死31例,腦出血3例,血管性癡呆20例。對照組100例,其中男73例,女27例;年齡60-87歲,平均70.2歲;合并高血壓27例,糖尿病17例,高脂血癥26例,冠心病12例,腦梗死26例,腦出血1例。觀察組與對照組之間在年齡、性別上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應用美國ATL公司生產的HDI30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探頭為12-5MHz的高頻探頭,檢查前囑患者休息5-10min,取平臥位、頭偏向檢查對側,充分暴露頸部,沿胸鎖乳突肌外緣縱切檢查,依次顯示頸總動脈(CCA),至分叉處探測頸內動脈(ICA),縱切檢查后,將探頭旋轉90°,沿血管走行橫向掃查,測量指標包括:①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部位、形態、大小和回聲特點,并計算頸動脈粥樣斑塊積分(Crouse積分),表示分別將同例CCA、ICA、頸外動脈、頸總動脈分叉處各個孤立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最大厚度相加得到該側動脈斑塊積分,雙側斑塊之和為其斑塊總積分;②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指血管腔內膜界面的前緣至中膜-外膜界面前緣的垂直距離,IMT增厚指頸總動脈或頸內動脈后壁的最大IMT≥1.0mm或分叉處后壁的最大IMT>1.0mm[4];③估計管腔狹窄程度,狹窄程度=狹窄處的最小內徑/狹窄遠端最大內徑×100%。
1.3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表示為(x±s),兩組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觀察組與對照組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見表1。
觀察組120例中有84例(70.7%)經超聲檢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共272處,其中頸總動脈61處,頸內動脈30處,分叉處160處,頸外動脈22處;IMT>1.0mm者28例(23.9%);頸動脈狹窄20例(16.3%),其中狹窄1.0mm者12例;頸動脈狹窄
3討論
老年性腦白質改變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病理改變是腦白質內局限性和彌漫性脫髓鞘及膠質增生[2]。王國艷等[5]研究已證實,廣泛的腦血流低灌注和腦動脈硬化是老年性腦白質改變形成的主要病理機制。眾所周知,大腦的血流供應70%-85%來自頸動脈,而且頸動脈是腦動脈的上游血管,頸動脈的硬化程度與腦血流的灌注直接相關。
據文獻報道,彌漫性腦白質改變與癥狀性頸動脈疾病有關[6,7]。Streifler等[8]對北美有癥狀頸動脈切除術試驗(NASCET)中的596例患者進行了研究,在試驗開始時所有患者均無ARWMC的CT表現,平均隨訪時間為6.1年。在隨訪期間,有18%的患者發生局限性ARWMC,3%的患者發生彌漫性ARWMC。超過1/3的ARWMC患者發生過1次或多次卒中,而相比之下無ARWMC的患者發生卒中的比例不到1/4(P=0.01)。ARWMC患者更傾向于發生腔隙性卒中,ARWMC的發生也與小的深部梗死患者比例的增多有關。在對進入試驗時就存在局限性ARWMC的89例患者進行的一項獨立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大約1/3的患者發展為彌漫性ARWMC。
本研究顯示,老年性腦白質改變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顯著高于非老年性腦白質改變患者(P
【關鍵詞】 十二指腸潰瘍; 黛力新; 效果觀察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074
十二指腸潰瘍是指胃酸和胃蛋白酶接觸的十二指腸黏膜,發生局限性的超過黏膜肌層的潰破,是從屬消化性潰瘍的臨床常見疾病,是一種界限清晰、累及肌層的局限性組織缺失。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此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其發病原因較為復雜,與心理社會的因素尤為關系密切,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心理社會因素對其發生、發展有相當重要的作用[1],是一種全球性疾病,因此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必須樹立長久作戰的思想[2]。針對上述心理社會的因素對本病的影響,及需治療時間長,患者難以堅持治療的臨床問題,本人利用黛力新的抗抑郁,改善情感的作用原理,自2009年1月-2012年3月對進行了聯合黛力新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臨床研究,結果發現聯合黛力新治療十二指腸潰瘍效果明顯,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09年1月-2012年3月到本院經胃鏡檢查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的120例住院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齡(45±48)歲,對照組60例,其中男38例,女例22例,平均年齡(43±47)歲,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病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按內科診療常規進行治療至臨床癥狀緩解后出院,出院后在繼續門診跟蹤治療3個月后復查胃鏡,觀察潰瘍愈合情況。觀察組: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服黛力新10.5 mg,2次/d至臨床癥狀緩解后出院,出院后在繼續門診跟蹤治療,3個月后復查胃鏡,觀察潰瘍愈合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兩組比較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
1.4 療效評定標準 以胃鏡檢查為準,顯效:潰瘍縮小75%以上,周圍仍有炎癥;有效:潰瘍大小縮小50%~75%;無效:潰瘍縮小不到50%[3],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 結果
3個月后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有較明顯的差異,其中顯效例數和總有效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個月后兩組患者十二指腸潰瘍愈合情況對照表 例(%)
組別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觀察組(n=60) 15(25.00) 38(63.33) 7(11.67) 53(88.33)
對照組(n=60) 7(11.67) 32(53.33) 21(35.00) 39(65.00)
字2值 3.56 1.23 9.13 9.13
P值 0.05 >0.05
3 討論
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時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此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其發病原因較為復雜,與心理社會的因素尤為關系密切,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心理社會因素對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發展有相當重要的作用[1]。隨著塞爾應激學說的問世,現已認識到應激與疾病的關系,作為從屬消化性潰瘍的十二指腸潰瘍屬于典型心身疾病范疇[2],而患者情緒好轉,態度和行為將有顯著變化[4],因此,在治療此類患者的過程中穩定其情緒非常重要,黛力新是小劑量的二鹽酸氟呱噻噸與小劑量鹽酸四甲蒽丙胺的合劑。小劑量氟呱噻噸主要作用于突觸前膜多巴胺自身調節受體,促進多巴胺的合成合釋放,使突觸間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四甲蒽丙胺抑制突觸前膜對去甲腎上腺素及5-羥色胺的再攝取,提高突觸間隙內單胺類遞質的含量,達到抗抑郁,改善情感的作用。小劑量具有抗焦慮和抗抑郁作用。在本研究中,針對上述心理社會的因素對本病的影響及利用黛力新的抗抑郁,改善情感的作用原理,將120例臨床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按內科診療常規進行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黛力新進行治療,符合循證醫學的原則,結果發現聯合黛力新治療的觀察組顯效25.00%,有效63.33%,無效11.67%,總有效88.33%;而常規治療的對照組顯效11.67%,有效53.33%,無效35.00%,總有效65.00%,通過數據證明聯合黛力新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療效明顯優于常規治療,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姜乾金.醫學心理學[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3:174.
[2] 張立東.消化性潰瘍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0,8(12):59-60.
[3] 趙光麗,蔣凡真.雷貝拉唑聯合左氧氟沙星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療效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09,13(8):15-16.
[關鍵詞] 急性胰腺炎;彩色多普勒超聲;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增強掃描;診斷
[中圖分類號] R576.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4(a)-0119-02
Comparative study of ultrasongraphy, CT and enhance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pancreatitis
AN Lixiang1 LI Yanhui2 HAN Jie1 HOU Xiaoying1
1.Department of Functional,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Handan, Hebei Province, Handan 056001, China; 2.Department of Medicine,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ebei Province, Handan 056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CT, enhanced CT and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cute pancreatitis. Methods The cases of ninety-eight with actue pancreatitis were examined by ultrasongraphy CT and enhanced CT. Their manif-estation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ultrasongraphy was 63.3% in all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 the positive rate of CT was 80.6%,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enhanced CT was 81.6%.The findings of ultrasongraphy and CT showed sigi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detection rate of enhanced CT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was superior than ultrasongraphy and CT scan, the finding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P < 0.05). The detetion rate of ultrasongraphy in gallstone pancreatitis was superior than CT,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P < 0.05). Conclusion ultrasongraphy, CT and enhance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actue pancreatitis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cute pancreatitis; Ultrasonography;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Enhanced scan; Diagnosis
急性胰腺炎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急腹癥,起病急,癥狀重,并發癥多,如不及時診治,病死率較高,因此,早期及時明確診斷和發現并發癥對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案、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近年來醫學影像學迅速發展,彩超、CT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臨床對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診斷水平,目前已成為胰腺炎程度的判定、治療方法的選擇及療效評價的主要客觀依據[1]。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探討彩超、CT平掃和增強CT檢查對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9月~2011年7月本院住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98例,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齡26~72歲,平均(57.44±10.32)歲。主要臨床表現為持續的上腹痛、惡心、嘔吐、腹脹、發熱,伴有黃疸的8例;發病前有大量飲酒及暴飲暴食者14例;既往有膽囊炎或膽石癥的38例。實驗室檢查有血尿淀粉酶升高者76例。所有患者均行彩超、CT平掃及CT增強檢查。
1.2 儀器與方法
GE 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 MHz;患者空腹檢查,重點探查胰腺及其周圍組織(肝膽),觀察胰腺大小、形態、內部回聲、周邊腔隙及腹腔積液的情況。
GE64排螺旋CT機,所有患者均先進行常規掃描,然后增強掃描,層厚及層距均為3 mm,螺距1.0;增強時經肘靜脈注入80~100 mL含碘造影劑(優維顯),注射流率2~3 mL/s,注藥開始后28 s、70~80 s行胰腺動靜脈雙期掃描。
1.3 檢查指標
將98例急性胰腺炎的超聲及CT檢查結果與臨床確診結果進行比較,分別計算超聲、CT平掃及增強CT對急性胰腺炎診斷的陽性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各項檢查檢出結果比較
CT平掃和增強CT的陽性率高于彩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CT平掃與增強CT檢查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增強CT診斷重癥胰腺炎優于彩超和CT平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彩超、CT平掃和增強CT顯示并發膽囊炎、膽囊和膽管結石者分別為45、31、31例,檢出率分別為45.9%、31.6%、31.6%,彩超在診斷膽源性胰腺炎的檢出率高于C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彩超、CT平掃和CT增強發現胰周明顯積液者分別為13、27、28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三種方法發現腹水者分別為8、17、17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1 各項檢查檢出結果比較(n = 98)
2.2 急性和重癥胰腺炎的彩超表現
急性胰腺炎的彩超表現為胰腺彌漫性或局限性腫大,內部呈片狀低回聲,邊緣輪廓清晰;重癥胰腺炎主要表現為胰腺明顯腫大,內部回聲不均勻,出現不均勻的低回聲和強回聲區,胰腺邊緣模糊,包膜連續性中斷,胰周有不同程度的液性暗區,腹水明顯。見圖1。
A B
A:胰腺彌漫性增大,邊緣不清晰;B:胰周滲出出現不規則地回聲區內可見強回聲區
圖1 胰腺炎彩超圖
2.3 急性和重癥胰腺炎的CT表現
急性胰腺炎的CT表現為胰腺彌漫性或局灶性腫大;密度可正常或輕度減低,密度均勻或不均勻;輪廓模糊;部分可見胰周積液。CT增強掃描,胰腺均勻強化,無壞死區。重癥胰腺炎胰腺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壞死,表現為散在點狀、斑片狀或大片狀低密度灶或在密度減低區夾雜密度增高影;胰腺周圍脂肪層消失,胰腺輪廓模糊。增強掃描時,壞死區不強化或強化減弱,正常胰腺組織強化。見圖2。
3 討論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多種病因引起的胰酶在胰腺內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組織自身消化的非特異性炎癥。常見病因有膽道疾病、酗酒、暴食等,發病機制與胰管和膽總管匯合后共同通道開口于十二指腸壺腹部的特殊解剖關系密切相關。
臨床上血尿淀粉酶的檢測仍然是診斷急性胰腺炎的常見生化指標,但淀粉酶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的輕重,且淀粉酶增高的程度與預后判斷并無相關性[2]。醫學影像學的迅速發展,大大提高了臨床對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診斷水平,目前已成為胰腺炎程度的判定、治療方法的選擇及療效評價的主要客觀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CT平掃和增強檢查對急性胰腺炎診斷的陽性率要高于較彩超,但對于并發膽囊炎、膽囊結石的患者,彩超的診斷價值要優于CT,這與其他報道相符[3]。彩超具有簡便迅速、靈活、經濟等特點,可以多角度和大范圍的掃查,對胰腺以及周圍臟器可以更全面的顯示,但由于彩超受脂肪和氣體影響,對于肥胖或者腹腔氣體重的患者,胰腺的顯示會受到限制,但彩超無X線輻射,可以重復多次檢查,因此,彩超往往作為急性胰腺炎檢查和隨訪的首選[3]。
CT具有高的分辨率以及不受脂肪和腸道氣體干擾的影響,可以清楚顯示胰腺及周圍組織器官的結構,對診斷急性胰腺炎有明顯優勢,且增強CT檢查較CT平掃在胰腺炎的早期診斷,顯示小范圍出血、壞死方面更加敏感和精確[4],可以及早診斷重癥胰腺炎,為臨床提供客觀依據。但CT也存在費用高、有X線輻射、增強掃描的對比劑存在不良反應等局限性[5]。
綜上所述,彩超、CT平掃和CT增強檢查對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在臨床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必要時聯合應用,相互彌補缺陷,發揮各自優勢,從而為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嚴重程度的評估、臨床診治的指導提供更準確、更有價值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梁海毛,蔡曙耘,吳凱宏,等.急性胰腺炎CT、MRI診斷[J].中國CT和MRI雜志,2008,6(2):35-37.
[2] 王麗英,田新華,王喜立,等.多層CT與超聲影像檢查對急性胰腺炎診斷價值的比較[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35(1):181-183.
[3] 徐麗萍,應菊芳,沈根松,等.急性胰腺炎螺旋CT與超聲診斷對照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5,15(9):759-761.
[4] 陳克敏.影像學檢查在重癥急性胰腺炎中的應用[J].臨床消化病雜志,2006,18(1):5-6.
關鍵詞:正態分布;概率;機器計算
1.引言
由大數定理和中心極限定理可知[1],自然界的許多隨機變量均可由正態分布來模擬。如醫學中同質群體的身高、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均呈現正態或近似正態分布,實驗中的隨機誤差也可按正態分布規律處理。正態分布是一個在數學、物理及工程等領域都非常重要的概率分布,甚至在統計學的許多方面存在重大的影響力。
連續性正態分布的密度函數 為:
(1)
式中表示隨機變量,是隨機變量均值,是隨機變量的方差。正態分布的密度函數的特點是:關于對稱且在該處最大值,在正(負)無窮遠處取值為0,在處有拐點, 它的形狀是中間高兩邊低。當是為標準正態分布,如圖1所示。服從正態分布的隨機變量的概率規律為:鄰近的概率大,而遠離的概率越小;越小,分布集中在附近,反之,分布越分散。
τ詒曜頰態分布概率計算常常采用查表計算方法,正態分布的概率計算一般使用將原來的分布轉化為標準正態分布利用查表進行計算。
傳統查表計算正態分布概率必須具有標準正態分布表,同時需要人為進行必要的的計算。上述因素使得傳統計算方法效率較低,為了彌補這些不足,本文運用定積分的極限定義,結合計算機的快速計算能力,實現正態分布概率的快速計算。
2.機器計算
設隨機變量服從期望為方差為 的正態分布,隨機變量在區間的概率:
(2)
(2)無法運用牛頓積分法得到其解析解。本文運用定積分的極限定義[2],將區間等間隔劃分為個子區間,如圖2所示。運用矩形面積逼近(2)式:
(3)
(3)式的取值決定了得精度,越大,其精度越高,但計算量較大。
在實際應用中,除了計算區間的概率外,還存在和兩種概率的計算,由于計算無法對進行數值計算,本文根據正態分布的對稱性,將的概率轉化為:
(4)
同理可得
(5)
3.實驗仿真
為了驗證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在1.6GHz主頻CPU和4G RAM的個人計算機上,運用C語言編程實現[3],本文未采用任何優化計算,對服從標準正態分布的任意區間概率進行計算,并與人工查表計算相比較,部分結果如表1所示。本文算法的運行時間較短,其中最大為2.710ms。相對于人工計算,本文算法最大相對誤差為0.877%,滿足工程要求。
為了進一步驗證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對服從期望為方差為 的正態分布的任意區間概率進行計算,并與人工查表計算相比較,部分結果如表2所示。本文算法的運行時間較短,其中最大為2.882ms。相對于人工計算,本文算法最大相對誤差為0.961%,滿足工程要求。
4.結論
傳統查表計算正態分布概率必須具有標準正態分布表,效率較低,同時需要人為進行必要的的計算。為了彌補為了彌補傳統正態分布概率查表計算的局限性這些不足,本文運用定積分的極限定義,結合計算機的快速計算能力,實現正態分布概率的快速計算。仿真結果表明,本文算法的計算效率較高,且計算精度滿足工程要求。
參考文獻:
[1]劉紹學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 數學選修2-3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3版 2015年6月成都第7次印刷
[關鍵詞]呼吸道合胞病毒;動物模型;嚙齒類;炎癥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RSV)屬副黏病毒,是一種單鏈、負股、有包膜的RNA病毒,包膜上有F蛋白和G蛋白,F蛋白為融合蛋白,感染細胞后產生獨特的細胞融合病變,G蛋白為吸附性蛋白,可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RSV感染后首先于鼻咽上皮細胞中增殖,進而擴散至下呼吸道,不形成病毒血癥,RSV能引起嬰幼兒,特別是2~6個月的嬰兒炎癥呼吸道疾病,可累及細支氣管和支氣管,出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者發生心力衰竭導致死亡,RSV在嬰兒引起嚴重呼吸道病變的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免疫病理作用相關,RSV也可在年老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導致嚴重感染。
1兒童感染RSV的流行病學
根據WHO估算數據,全球每年約有6400萬兒童感染RSV,其中約有16萬兒童死于RSV感染。國內有關RSV的多中心、大樣本的流行病學研究較少,多為RSV相關毛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的單中心、小樣本的研究。2000年11月—2006年3月,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采集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就診的門診及住院的患兒咽拭子或鼻咽分泌物標本10048份,檢測結果顯示RSV是冬春季嬰幼兒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病原[2],2013年,對27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呼吸道病毒病原體檢測,發現RSV陽性患兒約占呼吸道感染患兒的26.5%,與發達國家的RSV下呼吸道感染率相似。
2抗RSV藥物研究進展
目前尚無針對RSV感染的疫苗上市,曾有以福爾馬林滅活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F1-RSV)預防接種的嬰幼兒,自然感染RSV后較之未接種疫苗感染者表現出更為嚴重的支氣管痙攣性肺炎,并造成死亡。1998年美國FDA批準人源化抗RSV單克隆IgG抗體palivizumab(帕利珠單抗)用于預防RSV感染被動免疫;國內目前尚無針對RSV感染的特效藥物上市,臨床主要應用廣譜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以及對癥治療。
3RSV感染動物模型
除作用機制研究和體外活性研究外,科學可靠的動物模型試驗是藥物非臨床有效性評價的重要依據之一。理想的RSV感染動物模型應包含人感染RSV后的主要病理性改變和特點,包括病毒復制增殖、臨床癥狀、肺和支氣管的組織病理學改變等。另外RSV感染癥狀的嚴重程度往往與年齡相關,年齡越小則臨床表現癥狀越重。另有研究表明,嬰兒感染RSV可能與成年后的哮喘發作有密切關系。由于解剖結構、種屬差異,人RSV感染的病理生理特點在單一的動物模型中無法完全復制,以下幾種動物模型從RSV感染的不同側面反映了疾病的特點。
3.1黑猩猩
由于黑猩猩的基因與人高度同源,多是非臨床動物模型的最佳選擇。黑猩猩經鼻接種RSV,鼻腔和氣管分泌物中可檢測到較高的病毒滴度,可見咳嗽、噴嚏、鼻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一般不引起下呼吸道病變。局限性:由于黑猩猩價格昂貴,數量稀少以及動物保護等因素的制約,不適于藥物的臨床前評價。
3.2綿羊
幼年綿羊對hRSV較易感,新生綿羊經氣管接種hRSV,病毒可大量復制,動物可見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為毛細支氣管炎癥,呼吸道上皮細胞和肺泡細胞凋亡增多,以及間質性肺炎改變。由于綿羊呼吸道結構與人相似,動物體型較大,可進行肺功能監測。局限性:綿羊不是常用的動物模型,相應的市售檢測試劑較少;所需飼養環境、飼料較特殊,難以大量用于非臨床研究。
3.3棉鼠(cottonrat,Sigmodonhispidus)
1971年Dreizin首次報道了棉鼠作為hRSV病毒感染的動物模型,棉鼠感染hRSV后,病毒主要在肺部和下呼吸道復制擴增,病理學檢查可見輕到中度細支氣管炎或肺炎、氣道上皮細胞脫落和肺不張,上呼吸道感染癥狀較明顯,相關細胞因子變化不明顯。棉鼠是疫苗、抗病毒藥和單抗(如:帕利珠單抗)有效性評價的標準動物模型。局限性:棉鼠缺少近交系以及基因靶向研究品種,市售檢測試劑較少,另外棉鼠適應環境能力較差,需專人飼養,成本較高。
3.4小鼠
1979年Prince首次報道小鼠作為hRSV感染動物模型,使用較多的為BALB/C小鼠,經鼻腔滴鼻感染RSV滴度為105~107PFU,動物可見明顯下呼吸道炎癥改變,氣管灌注液中部分細胞因子和CC/CXC趨化因子如TNF-α,IL-6,IFN-γ,MIP-1α/CCL3,RANTES/CCL5和KC明顯增加,組織病理學可見細支氣管周和細血管周圍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滲出或間質性肺炎。小鼠感染hRSV亞型不同(如Along,A2和臨床分離株等)癥狀不同。另外,年齡對小鼠呼吸道感染嚴重程度未見明顯影響。小鼠感染RSV后出現呼吸頻率加快,并伴有氣道阻塞和氣道高反應性,且氣道的高反應性會持續較長時間,與兒童感染RSV很相似,但趨化因子受體CCR1和CXCR2缺乏的小鼠可見氣道高反應性降低。小鼠是藥理毒理學研究最常用的模型動物之一,遺傳背景清楚,品系較多,并可通過基因靶向轉染或敲除技術滿足特定試驗需求。
動物體積小、生長速度快、飼養成本低,市售檢測試劑較多,基于上述原因,目前小鼠在RSV感染動物模型中應用最多。局限性:小鼠與人體免疫反應差異較大,小鼠無IL-8,中性粒和淋巴細胞偏低,受體辨識類型不同,白細胞表面表達的分化抗原群不同,小鼠解剖結構缺少細支氣管和復雜氣道。另外,RSV病毒在小鼠肺臟僅能低水平復制,不造成真正的感染,不能作為抗病毒宿主防御和炎癥模型。有報道將裸鼠作為RSV感染模型,鼻腔緩慢滴入RSVA2株病毒液2×106PFU•mL-1,感染后裸鼠d2病毒滴度逐漸升高,d3達峰值為(6.59±0.62)lgPFU•g-1,病毒至d9滴度仍較高,較BALB/C小鼠病毒高復制水平持續時間長,可能更適合于抗RSV藥物有效性的評價。
3.5牛
1970年Mfpaccaud等首先報道了牛感染bRSV的情況,牛感染RSV與發病年齡有相關性,發病年齡越小,癥狀越重,與人較類似。感染癥狀包括上下呼吸道感染癥狀,包括流涕、咳嗽、呼吸急促、喘息、高磷酸血癥和血氧不足,也可見發熱、厭食和活動減少,但牛bRSV與人RSV病毒同源性較低,無法作為抗人RSV藥物研究的非臨床研究動物模型。
3.6豚鼠、樹鼩、雪貂
曾有研究報道,豚鼠、雪貂和樹鼩均可經鼻腔接種RSV導致感染,豚鼠和樹鼩呼吸道癥狀不明顯,肺內病毒復制水平較低,肺部呈間質性肺炎或輕微炎癥改變,雪貂鼻部病毒滴度較高,以上3種動物給藥操作困難,缺乏免疫指標診斷試劑以及近交品系,故應用較少。
4結語
以上介紹的幾種動物模型在RSV感染的癥狀、病毒復制水平、炎癥因子變化、病理學改變各有特點,多用于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機制和特征,也用于藥物非臨床藥效學評價。藥效學動物模型對實驗動物的可操作性也有較高要求,另外動物的飼養成本、檢驗試劑的可及性也是其廣泛應用的限制因素。對于抗RSV藥物來說,病毒復制、相關炎癥因子改變、病理學異常是疾病模型中應重點考察的指標,單一的動物模型往往不能滿足所有的研究目的,建議使用不同的動物模型,并依據藥物的作用機制和特點有針對性地考察。同時為獲得可靠的可供評價的數據,實驗動物須有一定的樣本量,方便進行統計學的比較分析。另外,選擇合適的陽性對照藥物,有利于提示和闡述受試藥物的預期臨床定位和臨床價值。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同其他抗病毒藥物一樣,在缺乏理想動物模型的情況下,清晰明確的作用機制和體外活性研究也是預測人體有效性的重要依據,在藥物研發和注冊審評中對藥物有效性的評價需要綜合各方面的研究結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宮頸癌; 篩查方法; 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 R737.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6-0072-02
doi:10.14033/ki.cfmr.2016.6.039
近年來,宮頸癌的發病逐漸呈現低齡化趨勢,如何積極預防、早期篩查、及時治療宮頸癌,對于降低宮頸癌發病率、提高治療效果則具有關鍵意義[1]。本研究分別采用LBCT、CB、HPV-RI、DNA-QA對1020例受檢者進行了宮頸癌篩查,得到HPV高危疑似病例124例,經病理確診100例,文以病理確診結果作金標準計算、比較了上述四種篩查方法的特異度、敏感度、NPV、PPV及高危HPV檢出率,并探討了四種方法在宮頸癌篩查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進行宮頸癌篩查的1020例女性,上述受檢者均分別接受LBCT、CB、HPV-RI、DNA-QA四種方法篩查,對于高危HPV者則追加病理檢查。本組患者的年齡為17~60歲,已婚、未婚分別有580例和440例,有性生活經歷者占93.1%(950/1020),其中經病理檢查確診為宮頸癌者100例。
1.2 篩查方法
首先應在患者宮頸處采集檢測組織樣本,取樣時應使宮頸、周邊組織充分暴露,然后利用細胞刷在宮頸口旋轉數周后收集宮頸的上皮脫落細胞,作好相應編號,并送至實驗室進行DNA-QA、LBCT、HPV-RI檢查,并依據細胞病理學標準進行判斷、篩選。
1.2.1 DNA-QA篩查 按照液基細胞學的要求對上述宮頸組織細胞樣本進行消化、離心、清洗、制片和Feulgen DNA染色處理后,使用AcCell細胞圖像分析儀對標本進行掃描、攝像,并對不同類型的細胞進行計數和觀察,與標準HL6細胞株的影像進行對照、分析,當標本的DNA指數>2.5時,則記作疑似宮頸癌變。
1.2.2 CB檢查 檢查前應作好消毒處理,并取膀胱截石位,采用擴陰器充分暴露子宮、用碘液消毒,后觀察、鉗取子宮中疑似病變組織,包括碘試驗陽性部位、鱗柱上皮、宮頸叉部位、宮外周邊組織、明顯腫塊、息肉、結節組織等,取樣完成后應作止血、縫合處理,并予以抗感染治療,最后將標本送至病理科作初步篩查。
1.2.3 HPV-RI篩查、LBCT檢查 LBCT檢查時應按照要求對樣本細胞制片、染色,并在顯微鏡下對其形態、結構、TBS類型進行細胞學診斷。HPV-RI篩查采用二代雜交捕獲法,檢測時則利用LBCT檢查后所剩細胞組織,將其滴加至96孔板中,利用HPV-DNA的化學發光原理采用試劑盒進行13種高危HPV的檢查,對照檢測所得RLU值判斷是否為HPV陽性。
1.2.4 病理檢查 將高危HPV樣本送至病理科后,由專業醫師制片、染色并在顯微鏡下對活檢組織的結構、形態、邊界、體積、病變范圍等進行細致觀察,并結合宮頸癌病理診斷標準進行判斷。
1.3 觀察指標
1.3.1 高危HPV檢出率 即按照本篩查方法對受檢者進行宮頸癌疑似病例篩查,以相關標準作陽性篩查條件篩查所得患者數與總篩查例數之比。經檢查后,若結果滿足:(1)HPV-RI檢查HPV陽性;(2)LBCT≥ASCUS;(3)HPV-RI檢查HPV陰性+LBCT≥LSIL;(4)CB檢查發現宮頸異常病變組織,則可判斷為高危HPV。
1.3.2 敏感度、特異度、PPV、NPV 是以金標準作為前提,通過公式計算出的用于判斷某種診斷/篩查方法的準確性的指標。敏感度=真陽性數/(真陽性數+假陰性數);特異度=真陰性數/(真陰性數+假陽性數);PPV=真陽性數/(真陽性數+假陽性數);NPV=真陰性數/(真陰性數+假陰性數)。
1.4 統計學處理
將原始資料錄入Excel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病理確診結果
在對篩查的124例高危HPV患者的病理檢查結果中,共確診發生宮頸癌100例,以病理確診結果作金標準,DNA-QA檢查的真陽性數、真陰性數、假陽性數、假陰性數依次為75、845、60和40例;LBCT依次為70、850、35和65例;HPV-RI依次為100、890、24、6例;CB依次為110、885、5、20例。
2.2 宮頸癌高危HPV檢出率
DNA-QA、LBCT、HPV-RI、CB檢查的高危HPV檢出率分別為10.0%、9.1%、12.2%和11.3%,經比較,HPV-RI與CB、DNA-QA的高危HPV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HPV-RI的高危HPV檢出率則顯著高于LBCT(字2=4.956,P=0.026),詳見表1。
2.3 四種方法對于宮頸癌的篩查準確性
LBCT、CB、HPV-RI、DNA-QA四種方法在宮頸癌的篩查中的敏感度、特異度、PPV、NPV,詳見表2,且HPV-RI、CB的敏感度、特異度、PPV、NPV均高于LBCT、DNA-QA(P
3 討論
宮頸癌在女性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HPV病毒感染、不潔性生活、不良生活習慣等均可能引發宮頸癌,宮頸癌的發生具有較長的周期,且該病具有反復性、可逆性和難治性[2]。
相關研究提示,約90%的CIN(宮頸上皮內瘤變)的發生和HPV的感染密切相關,因此在臨床中,常常把CIN作為提示宮頸癌發生、發展的重要癌前病變類型[3]。筆者所在醫院采取4種方式對1020例女性受檢者進行了宮頸癌篩查(高危HPV篩查),結果顯示,HPV-RI、LBCT的敏感度、特異度、PPV、NPV均高于DNA-QA、CB,而在上述4種篩查方法中,二代雜交捕獲HPV-RI法是一種對于高危HPV陽性檢出準確性較高、臨床應用較多的篩查方式,而CB檢查則對于疑似宮頸癌、發生轉移的腫瘤病灶、宮頸癌前病變(如宮頸炎、宮頸糜爛和狀增生等)的診斷準確性較高,可為宮頸癌的早期篩查和預防提供參考,上述兩種方法在宮頸癌的篩查中均應用范圍較廣,但較高的檢測成本也成為了其臨床應用的局限性。相對而言,DNA-QA、LBCT兩種方式的診斷準確度相對較低、篩查過程耗時相對較長、漏診較為常見,但相對而言LBCT對宮頸上皮脫落細胞的形態、分型、病變情況更為精確、作為一種常規檢查其費用也更低,而DNA-QA則具有準確、快捷、檢出率高的優勢,將這兩種方法應用于高危HPV的復篩和宮頸癌的診斷中具有可靠性[4]。因此,采用四種方法聯合篩查的策略在宮頸癌臨床篩查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總之,HPV-RI、CB的高危HPV檢出率、敏感度、特異度、PPV、NPV均較高,適用于篩查高危HPV病例,相對而言,DNA-QA、LBCT檢查的準確性較差、更容易發生漏診、應用有局限性,但其對于高危HPV患者的復篩準確性較高,四種檢查方法聯合篩查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宮頸癌篩查準確性,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唐翠云,蘇麗媚,郭群.高危型人瘤病毒檢測在宮頸癌篩查中的應用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10(7):969-970.
[2]王霞.TCT在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中的地位與重要意義[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8(11):140-141.
[3]朱麗霞.陰道鏡檢查聯合HPV檢測在篩查宮頸癌前病變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5,23(4):93-94.
[關鍵詞] 急性腦梗死;腦白質疏松;靜脈溶栓;出血轉化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07-159-03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leukoaraiosis lesions and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ZHANG Jieyin GUAN Quansheng
Affiliated Hospital to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24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leukoaraiosis lesions and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84 elderly patients aged over 60 who had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cording with indications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nd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4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mild leukoaraiosis,moderate leukoaraiosis and severe leukoaraiosis according to ARWMC score.Rates of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of leukoaraiosis of different degre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this study,there were 31 patients with mild leukoaraiosis,23 patients with moderate leukoaraiosis and 30 patients with severe leukoaraiosis.Rate of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fter thrombolysi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leukoaraiosis was 26.67%,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ith mild leukoaraiosis 4.35% and that of patients with moderate leukoaraiosi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4.546,P=0.033;χ2=4.600,P=0.032). Conclu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rate of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fter thrombolysi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leukoaraiosis is high.In clinic,the degree of leukoaraiosis can be as a risk factor for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fter thromboly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t can better guide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Leukoaraiosis;Intravenous thrombolysis;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急性X梗死是指由于腦組織區域血供中斷而引起的腦組織壞死,起病突然發作快,多發于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高危人群和老年人,近年來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致殘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1]。目前,臨床上首選溶栓治療,在早期通過靜脈注射重組人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溶解血栓疏通閉塞血管,逐步恢復腦血血供。但溶栓治療往往伴隨著一定風險,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溶栓后出血轉化,加
重腦組織壞死程度[2-3]。有研究表明,腦白質疏松可能是引起靜脈溶栓后出血轉化的重要因素[4]。本研究對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腦白質疏松病變與靜脈溶栓后出血轉化的關系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60歲以上符合靜脈溶栓指征的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84例納入本次研究,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
齡61~78歲,平均(68.1±12.69)歲;入院時平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11.17±7.01)分;入院時平均血糖(7.95±3.8)mmol/L;入院時平均收縮壓(163.78±40.57)mm Hg;入院時平均舒張壓(96.53±31.31)mm Hg。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溶栓治療標準,年齡60~80歲,有明確的起病時間(發病時間窗
1.2 治療方法
對所有患者予以靜脈注射重組人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100 ~ 120U溶栓治療。
1.3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入院后采用西門子l.5 T型磁共振成像儀檢查頭顱MRI,根據檢查結果進行腦白質疏松分級ARWMC評分[5]。ARWMC評分標準:將每側大腦半球分均分為5個區域(額葉、頂枕葉、顳葉、幕下區域和基底節區),每個區域分別評分,0分表示無損害;1分表示局限性損害;2分表示初始融合損害;3分表示彌漫性融合損害。(基底節區:0分表示無損害;1分表示1個局限性損害;2分表示局限性損害>1個;3分表示融合性損害。)最終評分為所有區域的總分(0~30分)。依據ARWMC評分標準:1~5分表示輕度腦白質疏松;6~10分表示中度腦白質疏松;10分以上表示重度腦白質疏松。
靜脈溶栓后出血轉化評判標準[6]:患者在溶栓治療后24h復查頭顱CT或MRI了解出血轉化發生情況,并隨時復查。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線性相關性分析法,P
2 結果
2.1 不同程度腦白質疏松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本研究中不同程度腦白質疏松患者臨床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 不同程度腦白質疏松患者溶栓后出血轉化情況比較
本研究中重度腦白質疏松患者溶栓后出血轉化率(26.67%)顯著高于輕度腦白質疏松患者(6.45%)和中度腦白質疏松患者(4.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546,P=0.033;χ2=4.600,P=0.032),見表2。
2.3 溶栓組腦白質疏松程度與溶栓后出血轉化率的關系
根據Pearson線性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溶栓組ARWMC評分與溶栓后出血轉化率呈正相關關系(r=0.482,P
3 討論
腦白質疏松是用于描述腦室周圍和皮質下區腦白質在CT或核磁共振成像上具體表現的放射性學術詞,是一個影像學概念,在臨床上主要是指由于彌漫性腦缺血所導致的一種神經傳導纖維脫髓鞘疾病[7],多發于老年人群,易導致患者認知能力減弱、思維速度減慢以及慢性癡呆,在臨床上常被視為腦損害的重要指標之一[8]。許多學者將腦白質疏松當成人體正常衰老后的正常現象,不予重視,延誤患者早期治療,導致一系列臨床綜合征,甚至產生意識和行為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9-10]。
靜脈溶栓治療雖然會增加腦梗死患者繼發轉化出血的風險,但其遠期預后療效較未行溶栓治療患者有顯著改善,因此仍是目前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常用療法[10]。本研究按ARWMC評分將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按腦白質疏松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分別比較三組患者溶栓治療后溶栓出血轉化率情況。結果顯示溶栓治療后,重度腦白質疏松患者溶栓后出血轉化率顯著高于輕度腦白質疏松患者和中度腦白質疏松患者,Pearson線性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溶栓組ARWMC評分與溶栓后出血轉化率呈正相關關系。這表明重度腦白質疏松患者溶栓后出血轉化風險更高,這與近年來研究結果相似[11-12]。Neumannhaefelin T等[13]通過對363例急性腦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療后發現重度腦白質疏松患者溶栓后出血轉化率(10.5%)顯著高于輕度腦白質疏松患者(3.8%),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腦白質疏松程度是影響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出血轉化的獨立因素,究其原因可能與腦白質疏松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異常及血-腦屏障滲透性的增加有關。Riba-Llena等[14]研究發現急性腦梗死和腦白質疏松患者體內新喋呤水平明顯高于正常人,表明激活的魏司奘上赴刺激機體產生的炎癥反應會導致患者血-腦屏障滲透性的增加。有研究表明,腦白質疏松不僅會導致腦出血,還會引起血管周圍間隙增大,使一般不能穿透血腦屏障的血漿成分因此進入腦間隙和腦實質,引發顱腦小血管病變,降低血管自動調節擴張能力,導致血管內皮功能異常,影響患者抗凝治療療效,增加溶栓后出血轉化的風險[15-16]。本研究仍存在樣本量較小,未進行長期隨訪等方面的局限性,后期擴大樣本量并結合臨床結果和后期隨訪可得到更客觀的結果。
C上所述,重度腦白質疏松會增加患者溶栓治療溶栓后出血轉化率,在臨床上可將腦白質疏松程度作為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后發生出血轉化的一個危險因素,據此而更好地指導我們的臨床治療。
[參考文獻]
[1] 李鳳鵬,周中和,王而強,等.急性腦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轉換的影響因素分析[J].醫藥雜志,2014,26(4):11-13.
[2] 劉璇,李秀榮,聞紅斌,等.急性腦梗死患者靜脈溶栓后出現出血轉化的危險因素分析[J].醫學綜述,2016,22(6):1228-1230.
[3] 王娟.腦梗死患者溶栓后出現早期顱內出血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8):2127-2129.
[4] 歐艷.NIHSS評分與SSS評分對腦梗死急診溶栓后出血轉化的預測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19):3124-3126.
[5] Wahlund LO,Barkhof F,Fazekas F,et al.European Task force on Age -Related White Matter Changes.A new rating scale for age -related white matter changes applicable to MRI and CT[J].Stroke,2001,32(6):1318-1322.
[6] 孫威,馬舒貝,軍,等.腦白質疏松程度與急性腦梗死患者靜脈溶栓治療后癥狀性腦出血轉化的相關性研 究[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6,29(5):329-332.
[7] 高琳芝,張愛娟,王素珍,等.腦白質疏松癥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近期預后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3):320-322.
[8] 鄭紀平,趙偉麗,李國麗.老年急性腦梗死合并腦白質疏松癥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4,13(2):106-109.
[9] 丁潔,胡盼盼,汪凱.腦白質疏松癥患者認知功能與腦血流動力學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5,19(7):712-714.
[10] 朱高春,段懷鳳.腦梗死合并腦白質疏松癥與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認知功能的關系研究[J].安徽醫學,2014,35(11):1520-1523.
[11] 邱彩霞,湯海燕,王莊.影響rtPA靜脈溶栓治療腦梗死療效的因素分析[J].浙江醫學,2014,36(13):1150-1152.
[12] Ashkan S,Chun SK,Patricia AL,et al.Postthrombolysis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risk of cerebral microbleeds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Int J Stroke,2013,32(8):348-348.
[13] Neumannhaefelin T,Hoelig S,Berkefeld J,et al.Leukoaraiosis is a risk factor for 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thrombolysis for acute stroke[J].Stroke,2006,37(10):2463-2466.
[14] Riba-Llena I,Jarca CI,Mundet X,et al.Investigating silent strokes in hypertensives: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 IS-SYS) :rationale and protocol design[J].BMC Neurol,2013,13(9):1-8.
[15] Glen CJ,Liu DZ,Boryana S,et al.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f-ter ischemic stroke in animals and humans[J].Cereb Blood Flow Metab,2014,34(7): 185-185.
關鍵詞:結構特征;統計分析;黃金比例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顯著提高,許多人在享受物質文化的同時,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他們開始熱衷于各種文化藝術品的收藏,中國古瓷器始終是人們收藏的熱門品種之一。聞名于世的瓷都景德鎮對中國乃至世界瓷器的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梅瓶作為典型器物之一,從生產、發展至成熟的演變歷程是一段很長的過程,它作為一種人造工藝美術作品,是人類社會的產物,它的造型、風格特征等的發展趨勢必然受當時社會歷史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特別是文化中的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美學、審美觀念等意識形態的影響,可以說是時代的產物[1]。
古陶瓷器型結構是古陶瓷各部分之間的表現形態,是給人以直觀視覺沖擊的要素。不同時期的古陶瓷結構是由特定的社會形態、人們的審美情趣等共同作用的,對不同時期古陶瓷器型結構特征進行研究分析,能夠一窺當時社會審美情趣等的演變及對其的影響。
本文以宋、元、明、清時期瓷都景德鎮所產的梅瓶為研究對象,研究了梅瓶在結構特征上的總體風格,以及不同時期梅瓶或修長挺拔,或渾圓豐滿,或端莊典雅,或別致小巧等在結構特征上的體現[2],從中找出不同時代的差異。這體現了梅瓶在具備程式化的特點之外,在某種范圍內的一種發展以及升華,進而彌補傳統鑒定學中眼學鑒定的局限性[3]。從形制上表征結構特征區域化特點,這提供一種鑒定梅瓶的新方法。
2 試驗部分
2.1 研究樣本概況
“梅瓶”的基本造型特征是口小、頸短、肩豐,并伴以肩下收斂,近足部略向外撇等特征,作為常見的一種瓶式,歷經唐、宋、元、明、清及現代的發展,是一種造型秀美、受到頗多美譽的器物[4]。在被譽為四大名鎮之一的景德鎮地區,歷代燒制的梅瓶制品是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因此,本文以景德鎮歷代燒制的梅瓶樣品為研究對象,其中編號為MS-01~MS-02為宋代樣品,MY-01~MY-02為元代樣品,MM-01~MM-14為明代樣品,MQ-01~MQ-02為清代樣品。部分研究樣本處理后的照片見圖1。
2.2 試驗條件及標準
為保證梅瓶器型圖像不產生形變,采集圖像時應使照相機與梅瓶的通高一致,使用平視的拍攝手法,并使相機與梅瓶文物的距離保持1米,即獲得樣品正視圖圖像。但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由于人為等因素的干擾,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偏差,因此,在前期提取梅瓶器型數據時,需對梅瓶圖像進行預處理,較大程度地保證數據的準確性。
將樣本置于拍攝區內,利用數碼相機獲取梅瓶器型原圖,經過數字處理軟件,依次對原圖進行灰度轉化-圖像增強-空域濾波-邊緣提取識別,最終獲取特征點的值,對于同一測量點測量三次取平均值。
2.3 試驗結果
根據傳統鑒定中一般所采用的梅瓶特征諸如通高、口徑、足徑、最大徑、最小徑的區別,來對梅瓶進行朝代鑒定,而梅瓶造型的特征,有總體風格和局部風格,兩者都有鑒定的意義。現代著名古陶瓷鑒定專家張浦生教授就兩者概括為一句話:“首看總體風格,詳查局部變化[5]”。
因此,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分別有A為最大徑高比通高、B為2×(通高-大腹高)/大腹徑、C為最大腹徑比通高、D為口徑端點與最大徑端點夾角、E為最大徑端點與底徑端點夾角,這幾個結構特征有別于以往常用的簡單分析參數,能夠很好地將不同時期景德鎮所產梅瓶區域化,即區分不同時期的梅瓶,梅瓶結構特征數據見表1。
3 分析與討論
梅瓶的總體風格和局部特征應是統一的、協調的、不矛盾的[6]。后來的仿品在這兩者的特征上往往把握不好,所以利用造型結構特征來鑒定梅瓶,總體特征和局部特征作用同樣重要[7]。
從宋、元、明、清時期景德鎮所產梅瓶的A值即最大徑高比通高可以看出,宋代梅瓶A值的均值相比于其他朝代更接近于黃金分割的比例0.618,利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將A值做箱式圖觀察(見圖2),選取的樣品這一特征印證了宋代梅瓶秀美、元明時期敦厚、清代端莊精致的特點。而通過對C值做箱式圖(圖3),分析可以看出,樣品梅瓶的基本特征,即最大腹徑比通高的比例均值在0.58附近,從而推斷出,這可能就是景德鎮所產梅瓶的總體風格特征的所在。
將B、D、E值這三個數值做三維散點來進行觀察(見圖4)。對圖4進行分析,B、D、E值三個數值基本把梅瓶樣品區域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梅瓶和清代梅瓶差別較大,宋代梅瓶樣品口徑端點與最大徑端點夾角D值相比清代略大,而E值最大徑端點與底徑端點夾角相比清代略小,故宋代梅瓶修長勻整,給人以亭亭玉立的感覺,清代樣品卻有“抬肩”的現象,失去了線條美,元、明時期趨于中間區域,上腹與下腹較為協調。
4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宋、元、明、清時期景德鎮所產梅瓶使用結構特征統計分析可以較為清晰地區別開來,可見利用梅瓶器型輪廓提取并進行結構特征統計分析,可以較好地彌補傳統鑒定中眼學的局限性。同時通過計算其
2×(通高-大腹高)/大腹徑、口徑端點與最大徑端點夾角、最大徑端點與底徑端點夾角三個結構特征,并利用統計學方法作圖分析,可以較為清晰地對宋、元、明、清時期梅瓶進行斷代。這對研究宋元明清時期梅瓶的傳播和發展,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對當期梅瓶結構變化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德福.古陶瓷收藏與鑒賞[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
[2] 胡存喜.景德鎮名瓷鑒賞與收藏[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3] 吳雋.古陶瓷類文物器型結構的數字化特征鑒定[J].中國科學: 技術科學,2012,42(9):1097~1102.
[4] 張瑛.宋代經典陶瓷器型與裝飾的"黃金律"[J].中國陶瓷, 2012,48(8):70~72.
[5] 張浦生.青花瓷器鑒定[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5.
[關鍵詞]PBL教學法;LBL教學法;醫學機能實驗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2549(2018)05-0090-02
近年來,PBL教學模式在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不同的課程中都有應用,其目的是彌補了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醫學實驗教學已成為訓練醫學院校大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本校中醫學5+3模式機能實驗課教學設計中引入LBL+PBL教學模式,并與傳統的LBL教學模式進行比較研究。
一研究對象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5級中醫學5+3模式機能實驗課程,有4個班,共計123名學生,隨機分2組,其中實驗組由1、3班組合,實行LBL融合PBL教學模式;對照組由2、4班組合,實行LBL教學模式。
二研究方法
1教學內容和授課方法
教學內容:對照組和實驗組,使用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和學時,授課內容也保持相同。
授課方法:參與的任課教師統一授課。對照組實行LBL策略,實驗組使用LBL+PBL策略。理論考試試卷統一,實驗考核細化為課堂表現、實驗操作、實驗報告三部分,分數占比相同。
2課程設計
目前,本校“醫學機能實驗學”課程開設12個實驗,其中基本技能訓練實驗3個,綜合性和創新設計性實驗9個;學生先訓練基本操作和技能,再開展綜合性和創新設計性實驗課程。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設計為涉及生物化學、生理學、藥理學多學科知識及相對應的實驗技術且與臨床密切的綜合性實驗。
3實施的具體方案
LBL融合PBL教學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1)依據教學大綱于課前2周布置已經構建完成的問題;(2)以小組為單位,每組5~6人。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并整理、分析和總結資料后寫出解決方案;(3)課堂上每組選派一名學生以PPT的形式匯報,教師負責引導,通過師生間或學生間討論、辨析,確定實驗方案;(4)著手實驗,由學生完成實驗,教師負責指導;(5)實驗完成,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操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并完成實驗報告;(6)考核方式,實驗全部結束后統一考試。
對照組:實行以教師為主體的LBL教學方法,按傳統的方式進行授課,利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回顧上次實驗課的重點內容與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供借鑒。
4效果評價
通過課堂觀察學生對實驗內容的掌握和活躍程度,分析實驗操作完成的質量,通過考試檢驗學生對實驗技能及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問卷調查評價LBL融合PBL教學效果。
三教學效果評價
1課堂表現評價
學生由于課前查閱了相關資料,對教師精心設置的問題會更感興趣。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發言并參與討論,教師負責引導、辨析和歸納總結。技術路線明確后,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教師只需對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進行簡單提示,實驗的配合及團隊協作也更默契。
2考核成績評價
實驗課結束后,采用問卷調查、實驗考核和理論考試三種方式來評價教學效果。課堂表現由主講老師考察并在每次實驗結束后打分;實驗操作是單人考核,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一項實驗操作技能,例如,小鼠眼眶動靜脈采血,給藥方法及手術器械的使用,重點考察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驗報告可考查學生的書面語言能力。實驗全部結束后,兩組統一命題進行考試。以不記名方式自行設計問卷調查,對兩組效果進行評價。最后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數據表達采用均數±標準差形式,采用兩樣本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否則無意義,見表1所示。
四結果與討論
1考試成績
實驗全部完成后,分析LBL融合PBL實驗組與LBL對照組的實驗成績,結果顯示:無統計學意義數據(P>0.05)是兩組的實驗操作成績;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的是課堂表現、理論考試、實驗報告和總分之間的差異。成績比較見表1。
2問卷調查結果
實驗課完成后,對兩組采用不記名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評估,給123名參與的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回收123份。LBL融合PBL組的調查結果顯示:對提高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知識掌握能力等選項,80%以上的學生,對實施LBL融合PBL教學方法的效果給予了肯定,有44.2%學生愿意在后續的課程中開展PBL教學模式,僅有26.2%學生愿意在后續的課程中開展LBL教學模式,但大部分學生愿意在后續的課程中開展PBL聯合LBL教學模式。相比對照組,除了在后續的課程中單獨實施PBL教學的調查選項,其他各選項均有統計學意義。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3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LBL融合PBL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實驗課總成績,而且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課堂知識的掌握能力,有95.1%的學生愿意在后續的課程中實施LBL融合PBL教學;結果還顯示,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方面,LBL融合PBL的模式優勢明顯;調查也表明對今后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訓練,學生認為LBL融合PBL教學模式更有效。
已有研究表明,單獨應用PBL教學模式能夠訓練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但也存在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的局限性。另外對師資水平和教學配套環境的高要求也是PBL教學模式需要面對的問題[1-4]。研究結果表明,對于掌握常規實驗基本操作技能的常用動物的基本技能訓練、實驗動物的手術方法,常用儀器設備的使用等實驗課程就更適合LBL教學模式。而對綜合性、設計性實驗,LBL融合PBL教學模式,既能克服PBL的局限性,又能彌補LBL的不足,教學效果更佳。
五結語
PBL教學已成為一種醫學機能實驗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實用手段。研究表明,采用LBL融合PBL教學模式后,對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課堂知識的掌握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大大提高,希望在后續的課程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哲文,魏虎來,郝春燕,蘇小杰,閆波,等.PBL 聯合LBL 教學法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實驗室科學,2017,20(1):114-116.
[2]謝彩俠,祝俠麗,白雁,等.LBL 和 PBL 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7):144-146.
[3]楊婧,付南燕,鄧琴,等.LBL 結合 PBL 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12):104-106.
【關鍵詞】普通敷料;濕性敷料;外科手術;傷口護理;效果分析
傷口不能夠及時愈合是外科手術后的其中一個并發癥,傷口愈合不良會容易導致患者的傷口受到感染,并引發其他并發癥,給患者帶來非常大的痛苦,同時也大大地增加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1]。隨著近年來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醫學出現了很多新型的敷料,為臨床的傷口愈合護理提供了新技術和新療法,并有效地縮短了患者的傷口愈合時間,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在眾多愈合方案當中,濕性敷料是其中一種有效地方法。針對這種療法,本院選取22例傷口愈合不良患者進行治療觀察,發現其護理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進行的22例外科手術后傷口愈合不良患者進行研究,其中,男性為13人,女性為9人,年齡在32-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2±15.6)歲,患者的手術均獲得成功,在手術后傷口難以愈合。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1人,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程度等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于手術后傷口愈合不良者進行換藥,護理人員采用0.8%-0.9%左右的氯化鈉溶液進行傷口清洗,除去患者壞死的組織,并進一步的消毒工作。消毒工作完成以后,對對照組和觀察組實行不同方法的敷料。下面進行詳細介紹:
1.2.1治療組第一次進行換藥的時候采用濕性敷料進行填充,填充之后在外用敷貼進行覆蓋,往后每隔三天左右進行一次換藥,直到傷口愈合為止。
1.2.2對照組在進行第一次換藥的時候,傷口用凡士林紗布填塞,然后在外面用紗布進行裹蓋,每天進行一次換藥,出院之后每三天進行一次換藥,直到傷口愈合為止。
1.3臨床觀察指標在進行敷料之后,對兩組患者的愈合時間進行記錄、對比,并了解兩組患者的換藥次數、患者的疼痛情況、治療費用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其中對于兩組的評價標準主要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種情況。其中顯效:傷口的面積縮小到50%以上。有效:傷口較清潔、面積縮小25%以上。無效:傷口面積并沒有變化,或者有所加深。
1.4統計學方法對本組數據均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算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3結論
3.1傳統的傷口換藥方法有著不足之處敷料不僅僅要覆蓋患者的傷口面積,還應當對傷口有著促進愈合的功能。對于傳統的傷口包扎換藥來講,需要頻繁地更換敷料,同時保持切口的干燥,醫護人員通常使用數層的紗布對傷口進行覆蓋,然而這樣做的缺點有以下幾點:第一,紗布對滲液的吸收有局限性,當滲透液多的時候會被讓紗布污染,從而加重傷口的感染程度。第二,由于敷料的纖維比較容易脫落,這對于傷口的愈合是非常不利的。第三,在傷口愈合的過程中,傷口的肉芽組織容易在敷料紗布的網眼中生長,在換藥的時候會出現扯拉引起疼痛,而新生的肉芽組織也會因為拉扯而造成損傷。第四,對病人進行換藥的工作量很大,如換藥不及時的話更容易出現傷口惡化的現象[2]。第五,紗布和患者傷口面積進行接觸,由于患者的傷口干燥,容易和紗布發生粘連,再換藥或者進行活動的時候,容易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第六,經過相關研究表明,在普通服藥當中一般會用到雙氧水的等消毒藥品,這些對于患者傷口的新生組織具有很大的傷害作用,導致患者的傷口愈合情況不良,甚至出現惡化的現象。
3.2采用濕性敷料進行護理的優勢在上世紀六十年代,George Winte進過研究發現,濕性敷料能讓傷口愈合的速度加快,比干性敷料要快了將近兩倍,從而開創了濕性敷料的先例。近年來,由于科學的不斷發展,濕性敷料在臨床應用中的不斷推廣,大量的研究表明,濕性敷料對于壓瘡、下肢慢性潰瘍、糖尿病足以及外科手術傷口愈合不良患者的療效非常顯著。本院使用濕性敷料在外科手術后傷口愈合不良患者身上進行護理,并進行調查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傷口愈合程度和愈合時間都要優于對照組患者,這說明了濕性敷料的治療效果要明顯高于干性敷料的治療效果。下面將對濕性敷料進行詳細介紹。
3.2.1濕性敷料有利于傷口壞死組織的溶解在濕性敷料的濕潤環境之下,傷口當中壞死的組織能夠被敷料當中放出的纖維蛋白溶解酶所清理掉[3]。這樣一來,對于一些不能夠進行手術清創的患者或者是在手術之后依然存留壞死組織的患者,使用濕性敷料進行護理,能夠幫助傷口進行自容清創,從而更好地為傷口愈合打下基礎。
3.2.2濕性敷料能夠保持傷口面積微循環的低氧狀態濕性敷料能夠讓傷口處于低氧狀態,在低氧的環境之下,成纖維細胞能夠更快速地進行生長,并且能夠刺激巨噬細胞釋放出更多的生長因子。生長因子能夠促進成纖維細胞的形成,從而使血管和上皮組織的形成速度加快,從而加快傷口肉芽組織的形成,促進傷口的愈合[4]。
3.2.3濕性敷料能夠促進細胞分裂增殖關于細胞增殖,其需要以水作為介質進行。因此,在濕潤的環境之下,細胞和酶都具有一定的活性,從而有利于創面的愈合。由于在濕性敷料的作用下,細胞分裂增殖的速度也能加快,有效地縮短愈合的時間。除此以外,濕性敷料可以保留活性物質的生長和釋放。
3.2.4避免患者增加傷口的感染率根據相關研究發現,使用濕性敷料能夠使感染率降低5%左右,傳統的紗布敷料發生的感染率為7.8%,而濕性敷料的感染率為2%。這是因為濕性環境常常是在閉合的狀態下完成的,它能夠有效隔絕外界的污染,從而降低感染率。此外,濕性敷料能夠在傷口表面形成微酸環境,有效地抑制細菌的生長,給傷口愈合創造良好的環境[5]。
外科手術對于患者的影響很大,在外科手術后進行濕性敷料可以有效幫助患者恢復傷勢[6]。本次研究將濕性敷料和傳統的干性敷料相比較,濕性敷料對于患者傷口的愈合時間、換藥次數等各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因此,使用濕性敷料將會成為外科手術后患者傷口愈合的主要方式。然而,濕性敷料并非萬能的,它同樣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使用濕性敷料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患者的傷口進行詳細分析,并采取適當的方式。
參考文獻
[1]陳聲陶.濕性愈合敷料用于腹部術后愈合不良傷口的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2011,4(04):132-134.
[2]王麗嫦.普通敷料與濕性敷料在膿腫切開引流術后傷口護理中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06):142-143.
[3]王珊.濕性敷料在慢性傷口護理中的應用進展[J].臨床護理雜志,2012,11(03):60-62.
[4]蔣琪霞.徐格林劉新峰神經內科患者壓瘡不同清創方法的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03):19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