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7:35: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統計學調查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從個案研究的邏輯基礎思考
在討論個案研究的代表性之前,首先要對“代表性”的含義進行界定。所謂代表性,指的是樣本的一種屬性,即樣本能夠再現總體的屬性和結構的程度。所以,樣本的代表性高,把對樣本的研究結論推論到總體的可靠性程度就高;樣本的代表性低,把對樣本的研究結論推論到總體的可靠性程度就低。但是,任何樣本的出現都有一個前提,即總體的范圍和邊界清楚。也就是說,樣本是以某種規則(如隨機抽樣原則)從研究總體(或調查總體)中抽取出來的。抽取樣本的目的,就是要以較少的投入和較經濟的原則來達到對總體的認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樣本就必須能再現總體,必須具有代表性。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種代表性的界定是建立在統計學的基礎之上。個案是不是統計學意義上的樣本呢?如果個案是統計性樣本,那么,它就必須具有代表性;否則,它就不一定需要代表性。而個案究竟是不是統計性樣本呢?上面說過,樣本之成為樣本,是從總體中抽取出來的。換言之,統計性樣本預設了一個有明確邊界的總體存在,預設了樣本與總體的關系。如果沒有這個有著明確邊界的總體,樣本的抽取就無從談起。個案顯然不是統計樣本。因為在個案研究中,沒有明確的研究總體。或者說,在個案研究中,研究總體的邊界是模糊的。正因為個案不是統計樣本,所以它并不一定需要具有代表性。
這里我們有必要探討一下個案研究與調查研究的關系。在很多的社會科學(包括教育科學)科研方法文獻內,很多人對個案研究的代表性問題追問的原因與此兩種研究方法的模糊不無關系。首先,在筆者看來,個案研究與調查研究是從兩個不同角度進行劃分的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是從研究對象(研究客體)的角度對研究方法的分類,確切地講它應當是微觀研究。微觀研究這種說法可能比個案研究的說法更好,它避免了研究對象的難以界定性。(例如在劉電芝老師的《教育與心理研究方法》中,她把個案研究分成三種:個人個案研究,機構個案研究,團體個案研究。再如以上列舉的個案研究的各種定義,我們很難說我們的分析對象是一個“個”,還是一個“群”,與其如此,還不如把它稱為微觀研究。)調查研究是從研究的具體方法、技術角度對研究方法的分類。二者的分類標準是截然不同的。更確切地說,調查研究既可以用于個案研究,也可用于其他的研究,我們的實驗研究同樣也可以使用調查的方法。把調查研究與個案研究的不加區分,導致了把調查研究中的統計學思路、歸納邏輯不加思索地引入了個案研究。我想這是把調查研究中的樣本代表性引入個案研究的原因之一。使得人們在面對個案研究時不由自主地追問:“你的個案研究的代表性有多大?”其實,我想別人問的更可能是:“您的調查研究中的樣本合適嗎?樣本具有代表性嗎?”把個案研究不加區分地等同于調查研究,造成了個案研究很易被追問代表性問題。
個案研究實質上是通過對某個(或幾個)案例的研究來達到對某一類現象的認識,而不是達到對一個總體的認識。至于這一類現象的范圍有多大、它涵蓋了多少個體,則是不清楚的,也不是個案研究所能回答的問題。由于作為類別的研究對象的邊界是模糊不清的,沒有辦法從中抽取樣本(以便從樣本椎論總體),從而也就不存在統計性的代表性問題。
二、個案研究結論的可推廣性
一定需要個案的代表性嗎
既然個案不一定非要代表性不可,那么,怎么可能從一個個案的研究推廣運用到其他個案上呢?換言之,怎么可能把個案研究的結論擴大化呢?在這里,有必要區分兩種不同的“擴大化推理”的邏輯。第一種是統計性的擴大化推理。統計性擴大化推理(或統計推理)就是從樣本推論到總體的歸納推理形式。它是統計調查的邏輯基礎。通過統計推理,由樣本得出的結論就可以擴大到總體。另一種擴大化推理是分析性推理。所謂分析性的擴大化推理,就是直接從個案上升到一般結論的演繹推理形式。后者構成個案研究的邏輯基礎。
由個案研究得出的一般結論只適合于某一類現象,即與所研究的個案相類似的其他個案或現象。但是,這一類現象的范圍有多大?它包含多少個體?則是不清楚的。換言之,弄清楚這一類現象的邊界不是個案研究的任務。研究人員的任務是根據對個案的分析,借助于分析性的擴大化推理,而直接上升到理論(當然,描述性個案研究例外)。這個理論結論的具體適用程度和范圍有多大,需要讀者自己的闡釋。究竟某個個案研究結論是否適用于其他某個個案或現象,要由讀者自己來判定。這個過程,可以稱做“個案的外推”。很顯然,個案研究的外推范圍越大,它的價值就越大。怎樣才能保證個案研究具有較大的“可外推性”呢?顯然,如果個案能有較大的代表性,個案研究結論也就具有較大的可外推性。但是,上面說過,由于研究總體的模糊性,代表性不是個案的必然要求。在個案的代表性不清楚的情況下,怎樣才能提高個案研究的可外推性呢?一個重要的解決辦法就是選擇具有典型性的個案。典型性不等于代表性。反過來,代表性只是典型性的一個特例(即普遍性)。代表性是統計性樣本的屬性,是樣本能否再現或代表總體的一種性質。代表性預設了具有明確邊界的總體存在。典型性則是個案所必須具有的屬性,是個案是否體現了某一類別的現象(個人、群體、事件過程、社區等)的性質,甚至可以說是這個個案的本質,因為正是典型性才使得此個案、此現象與彼個案、彼現象區分開;至于這個類別所覆蓋的范圍有多大,則是模糊不清的。一個個案,只要能集中體現某一類別,則不論這個類別的覆蓋范圍的大小怎樣,就具有了典型性。典型性不是個案“再現”總體的性質(代表性),而是個案集中體現了某一類別的現象的重要特征。
從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個案研究的結果并不一定需要外推,它更為關注的是個案自身問題的診斷問題,分析問題成因,試圖解決問題。我們并不需要把握與個案同類的現象的范圍,個案研究并不是研究與個案同類現象中存在的問題,如果關注同類的現象中存在的問題,那應當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我們關注的僅是個案自身的問題,無須考慮個案的代表性問題。如果一個個案研究需要“見微知著”“成果外推”我們也并不必然強調個案的代表性,我們更應強調的是個案的典型性,典型性中能反映出代表性。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根據衛生部“2006年全國十省農村7歲以下兒童體格發育調查研究實施方案及細則”,對全縣15個鄉鎮以經濟狀況作為分層依據隨機抽取3個鄉鎮,每個鎮以村為單位進行整群抽樣。在抽取村中,從初生到不滿7周歲的所有農村兒童(父母雙方或一方為農業戶口,且兒童隨農業戶口一方生活在農村,居住時間大于年齡2/3者)均屬本次調查單位。
1.2方法
調查分問卷調查和體格調查兩部分。對兒童家長采用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出生情況、2歲內兒童的喂養情況、家庭經濟、父母文化、家庭成員吸煙情況等。測量兒童的體重、身高(長),測量方法按國際統一方法進行。身高、體重采用WHO 1997年推薦的身高、體重標準作為參考標準計算Z評分。年齡別體重(WAZ)<-2為低體重,>2為超重,是判斷兒童近期以及長期營養狀況的指標;年齡別身高(HAZ)<-2為生長遲緩,反映兒童的慢性營養不良;身高別體重(WHZ)<-2為消瘦,>2為肥胖,是反映近期營養狀況的敏感指標。
1.3質量控制
由如東縣婦幼保健所質控組負責質量控制,對參與調查人員進行了統一培訓。統一使用由中國優生科學協會配備的嬰兒磅秤、兒童體重秤、量床、兒童身高計。調查期間每天堅持現場質控和資料質控。現場質控包括人員質控(保證調查人員固定)、儀器質控(監督校正測量儀器)、管理質控(協調各方面的關系,保證調查的有序性,避免過度擁擠而影響質量)。資料質控包括表的完整性、準確性、真實性等,發現問題及時要求復測,每天按5%比例抽取復測對象,要求復測符合率不低于95%。
1.4統計方法
所有資料錄入數據庫,進行資料篩查,然后應用SSPS 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結果
2.1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共2 993例,有效調查2 895例(96.73%)。男童1 474例,女童1 421例。對0~2歲兒童生后6個月內喂養方式調查:母乳喂養850例(60.98%)、混合喂養408例(29.27%)、人工喂養136例(9.76%)。家庭成員吸煙情況調查(家庭成員中有一人或以上吸煙的計為兒童有被動吸煙,否則為無被動吸煙):兒童被動吸煙的484例(16.72%)、無被動吸煙的2411例(83.28%)。根據問卷調查及出生檔案,平均出生體重男童為(3.53±0.35)kg,女童為(3.44±0.35)kg,男、女童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 =6.92,P<0.01)。平均出生體重高于1995年全國9省市男童(3.4±0.4)kg、女童(3.2±0.4)kg水平[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男童間u=12.48,女童間u =22.62,P<0.01)。
2.2體格發育狀況
各年齡段的發育指標高于1995年全國9市城郊標準[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4歲各項指標男童高于女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6~7歲體重、身高指標女童超過男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3營養偏離狀況
2.3.1營養偏離的檢出率本次調查顯示,0~7兒童低出生體重檢出率為1.45%,男童為1.29%,女童為1.62%,性別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5歲兒童低體重、發育遲緩、消瘦、超重、肥胖發生率分別為0.71%、0.58%、0.33%、2.34%、2.88%。6個月~3歲年齡段兒童營養不良發生較突出。
2.3.2不同喂養方式營養不良發生率比較通過對1 394例0~2歲兒童的生后6個月喂養方式調查,比較不同喂養方式間營養不良發生率,發現母乳喂養、混合喂養、人工喂養的營養不良發生率分別為1.06%、1.96%、2.93%,不同喂養方式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3有無被動吸煙的低出生體重及營養不良發生率比較調查發現胎兒期有被動吸煙的低出生體重檢出率2.89%,無被動吸煙的低出生體重檢出率為1.1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45,P<0.01)。0~5歲兒童生后有被動吸煙的營養不良發生率為3.76%,無被動吸煙的營養不良發生率為1.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73,P<0.01),見表3。
3討論
本次調查顯示,如東縣0~7歲兒童男女出生體重明顯高于1995年全國9市調查結果,可能與本地屬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孕期營養提高有關。低出生體重發生率為1.46%,明顯低于1998年的全國統計數據[2]。兒童各年齡段的發育指標優于1995年9市水平,并且以體重的差別最為明顯。低出生體重、低體重、消瘦、發育遲緩率明顯低于全國數據[3]。兒童超重、單純性肥胖的發生率各地報道不一,并且差異較大[2,4]。本次調查顯示, 如東縣0~7歲兒童超重、肥胖的檢出率分別為2.34%、2.88%,雖然發生率較低,但已超過本地區的營養不良發生率,應引起重視。
研究表明,營養不良的直接原因主要是膳食攝入不足和疾病。嬰幼兒的膳食攝入和喂養方式、輔食添加及斷奶等因素有關[3]。本調查發現,生后6個月內不同喂養方式的0~2歲兒童營養不良發生率不同,母乳喂養的兒童營養不良發生率低于混合喂養、人工喂養的兒童,但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本地區經濟水平及孕產婦保健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有關。雖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喂養方式對兒童的體格發育的影響還是存在的。母乳是嬰兒最佳的食物和飲料,不僅能供應嬰兒體格發育的各種重要物質,同時還提供各種抗病的免疫體,母乳完全能滿足嬰兒頭4~6個月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因此,仍應大力提倡母乳喂養。
孕婦吸煙可致胎兒生長發育障礙,使胎兒宮內慢性缺氧。父親吸煙可引起形態異常,導致胎兒發育不良[5]。家庭成員吸煙導致兒童被動吸煙,可影響兒童免疫功能及生長發育,對兒童健康造成危害[6]。本次調查顯示,胎兒期有被動吸煙的低出生體重發生率明顯高于無被動吸煙的兒童(P<0.01),生后有被動吸煙的兒童營養不良發生率明顯高于無被動吸煙兒童(P<0.01),說明被動吸煙對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是肯定的。因此,兒童受被動吸煙的危害應引起重視,應采取更有效的宣傳和控制措施,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減少兒童在家庭和公共場所內的被動吸煙危害。
4參考文獻
[1]九省兒童體格發育調查研究協作組.1995年中國9省7歲以下兒童體格發育調查研究[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
[2]楊慧萍,江儉平,丁明杰,等.濟南市學齡前兒童肥胖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2,10(3):124-125.
[3]蔭士安.中國嬰幼兒的生長發育與輔食添加現狀[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4,12(1):1-4.
[4]陳曦,邱行光,楊式薇,等. 福建省7歲以下兒童單純性肥胖癥患病率調查[J].海峽預防醫學,2004,10(2):30-31.
[關鍵詞] 人工流產;原因;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69.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1)31-03-02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Causes of 100 Cases Maternal Abortion
LU Yan WANG Yangqun
Cixi City Kandun Hospital,Cixi 3153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of maternal abortion,and to take necessary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rtificial abortion,and also to provide further guidance. Methods All 100 maternal abortion as a routine investigation object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09 year,and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sis abortion occurrence rates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methods. Results Among all 100 cases abortion patients,30-39 years old had higher rates of induced abortio(51%),more junior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level had 58 cases(58%), the ratio of abortion once had 65 cases (65%),and maternal once birth induced abortion rate had 45 cases(45%). Married group were mainly due to abortion with a ring of pregnancy (28.7%); Followed contraceptives(a)the application failed(26.6%); and 6 cases unmarried women,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nduced abortion did not take any contraceptive measures(83.3%).The abortion causes of married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 the unmarried group(P<0.05 or P<0.01). Conclusi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leading to abortion is benifical for our future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to avoid the abortion provided a favorable basis for guidance,and thus more conducive to further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bortion.
[Key words] Abortion;Reasons;Analysis
人工流產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終止妊娠的方法之一,雖然安全可靠,但可產生多種不良反應和并發癥,極大程度上影響了育齡婦女的身心健康[1]。為了讓廣大育齡婦女了解人工流產的危害及采取避孕措施的重要性,本研究對來我院2009年1~12月行人工流產手術的100例婦女的臨床病歷資料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以探究人工流產的發生原因,為提高避孕效果提供進一步的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09年1~12月選取我院100名行人工流產的產婦作為調查研究對象,其中已婚94例,占94.0%,年齡18~36歲,平均(28.7±2.4)歲,未婚6例,占6.0%。
1.2 調查方法
根據患者的病歷資料同時結合調查表進行調查研究,調查內容主要為:流產發生的原因,包括帶環懷孕、脫環懷孕、避孕藥(具)失敗、無措施避孕、結扎失敗及其他等。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分析數據均在SPSS17.0軟件上進行統計,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100例行人工流產患者的基本資料調查結果
見表1。表1顯示,100例人工流產患者中,從年齡分布方面調查顯示,以30~39歲行人工流產的比率較高,達51%,其次為20~29歲,占38%;從文化程度方面調查顯示,其中初中文化水平較多,達58例,占58%,其次為小學及以下文化水平,達22例,占22%;從流產次數方面調查顯示,其中流產1次的比率較高,達65例,占65%。其中流產2次比率也較高,達31例,占31%;從生育次數方面調查顯示,生育1次的產婦行人工流產比率較高,達45例,占45%,其次為生育2次的產婦,達30例,占30%;但各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
2.2 100例人工流產的原因分析調查結果
見表2。表2顯示,已婚組行人工流產的原因主要以帶環懷孕為主,占28.7%;其次為避孕藥(具)應用失敗,占26.6%;而6例未婚女性行人工流產的主要原因為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占83.3%。已婚和未婚組各種人工流產原因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
3 討論
3.1 人工流產主要原因分析
本組資料顯示,100例人工流產患者中,從年齡分布方面調查顯示,以30~39歲行人工流產的比率最高,達51%。從文化程度方面調查顯示,其中初中文化水平占的比例最多,達58例,占58%。從流產次數方面調查顯示,其中流產1次的比率最高,達65例,占65%。從生育次數方面調查顯示,生育1次的產婦行人工流產比率最高,達45例,占45%。流產原因發生的主要原因為:從已婚方面考慮,表2顯示,以帶環懷孕占28.7%;其次為避孕藥(具)應用失敗,占26.6%,如安全套使用方法不當,未堅持每次使用,未堅持性生活之前使用,有滑脫、破裂等情況發生時未及時采取緊急避孕措施[2]。另外,脫環懷孕占20.2%,分析其原因可能為節育器使用期限已到,其中尤其以T型環最常見,其次為宮形環、金屬單環、母體樂等[3]。已婚組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后行人工流產占22.3%,分析可能是由于安全期計算失誤。另外,剖宮產后半年內不及時避孕,也有可能懷孕[4]。另外已婚組出現1例因結扎失敗而行人工流產,考慮可能是由于結扎手術時合并有盆腔炎、輸卵管炎、手術后時輸卵管水腫、增粗、手術輸卵管水腫消失致使銀夾過松所致[5]。
3.2 避免人工流產的對策
一方面,應該加強對育齡婦女避孕節育指導及健康宣教工作,將避孕措施落實到每位育齡婦女,并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對其進行定期隨訪,觀察避孕藥具使用情況,提供優質的咨詢服務和避孕方法技術指導服務[6]。同時,還要不斷地引進一些新的、現代的、易操作的避孕方法替代傳統的副作用大的避孕方法,以提高避孕成功率,降低人流率,達到保護育齡婦女生殖健康的目的。還應該強化避孕意識,提高育齡婦女免費避孕知識的獲取途徑與知曉率,更進一步避免意外妊娠發生,降低人工流產率[7]。另一方面,加強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和服務,提高基層計劃生育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至關重要。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人員應努力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為每位婦女選擇優質合適的節育器,嚴格手術操作規范,做好放置宮內節育器者的隨訪工作,從而減少意外妊娠的發生[8]。另外,社會各界要重視對未婚青年進行性教育和性道德教育,盡量避免婚前的發生,從而減少意外妊娠發生率,減輕他們的痛苦,保障他們的身心健康[9]。
綜上,通過對導致人工流產原因的分析,為我們日后制定有針對性的避免人工流產的對策提供了有利的指導依據,進而更有利于進一步降低人工流產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楊曉艷,盧永紅.濟源市1450例未產婦人工流產相關因素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6,19(1):110-111.
[2] 姜和蘭,梅. 2195例育齡婦女人工流產原因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19):3001-3003.
[3] 劉力生,龔蘭生. 463例育齡婦女人工流產原因調查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6):46-47.
[4] 姜玉娟,郎曉多,張健光,等. 303例人工流產原因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8,1:44-45.
[5] 金美翠. 720例人工流產原因的調查分析[J].中國社區醫學,2007,13(3):21-22.
[6] 朱江麗.育齡婦女使用避孕措施的現狀調查及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18):56-57.
[7] 淑靜,毛勤爾,葉萍,等.蕭山區部分已婚育齡婦女人工流產原因調查報告[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07,14(4):63-64.
[8] 岳美芳. 1028例人工流產原因分析[J].常州實用醫學,2009,25(4):240-241.
【關鍵詞】 小兒哮喘;家庭預防;保健;臨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9.207
小兒哮喘是臨床呼吸系統常見疾病, 但是對于無法獨立完成臨床治療的患兒來說, 在過程中, 必須依靠家長的幫助、指導、監督, 才能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促進病情康復。本次調查研究, 主要分析闡述了小兒哮喘實施家庭預防與保健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哮喘患兒的臨床資料, 按照臨床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兩組患兒年齡均≤3歲。觀察組患兒男16例, 女14例, 其中6例患兒是由于父母具有哮喘過敏史, 17例患兒具有哮喘發作所具備的特殊體質(如過敏性鼻炎), 其他因素引起哮喘的患兒9例;對照組患兒男15例, 女15例, 其中8例患兒是由于父母具有哮喘過敏史, 15例患兒具有哮喘發作所具備的特殊體質(如過敏性鼻炎), 其他因素引起哮喘的患兒7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觀察組患兒實施家庭預防與保健, 醫務人員向患兒家長講解安全健康教育, 并采取合理的方式, 將小兒哮喘疾病的誘發因素以及對孩子身體、心理造成的影響告知患兒家長, 提高其對預防保健的重視度, 從而幫助患兒盡快的擺脫疾病的困擾。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的護理干預。臨床護理干預4周。
1. 3 觀察指標 臨床治療后, 觀察比較兩組患兒哮喘的發作次數以及患兒的氣道功能指標。氣道功能指標包括晝夜變異程度、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最大呼氣流量(PEF)的增加值以及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護理干預4周后, 對照組患兒的FEV1、PEF的增加值以及FEV1/FVC均明顯低于觀察組, 觀察組患兒的哮喘發作次數以及晝夜變異程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小兒哮喘的臨床治療以及臨床護理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治療過程, 若其臨床護理不完善, 則患兒哮喘的復發性將會很大。在臨床護理治療中, 護理人員要向患兒及其家長詳細說明堅持長期治療、護理的重要性, 以及鼓勵其采取相應的日常生活防范措施, 如避免氣道感染, 改善生活環境質量。
本次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兒的FEV1、PEF的增加值以及FEV1/FVC均明顯低于觀察組, 觀察組患兒的哮喘發作次數以及晝夜變異程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另外, 通過對本次調查研究結果分析, 得出家庭預防和保健能夠為患兒提供更加優質的臨床護理服務, 且家長要特別注意為患兒創造一個衛生、安全的成長環境, 加強長期堅持臨床護理意識, 若發現患兒一旦出現異常, 能夠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治療措施, 較為嚴重時, 要立即送入醫院治療。
綜上所述, 采取恰當的護理方式且堅持長期護理, 對小兒哮喘疾病的治療將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能夠降低復發率, 提升護理療效, 改善患兒的身體健康狀況。而且實施家庭預防和保健能夠改善患兒的氣道功能, 保障患兒的呼吸順暢, 在臨床治療中值得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商澄, 孫榮. 77例哮喘患兒家庭情況調查與分析.天津護理, 2002, 10(2):54-57.
[3] 鞏莎莎. 家庭預防和保健對小兒哮喘的臨床療效研究. 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 2013, 30(5):21-22.
[4] 陸玲. 家庭預防和保健對小兒哮喘的臨床影響分析. 中國衛生產業, 2014(15):121-122.
[5] 龍亞軍.小兒哮喘護理應用健康教育的臨床效果分析.延邊醫學, 2014(19):37-38.
關鍵詞:非統計學專業;統計思想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一、統計思想概述
我們的生活中統計無處不在,統計思想也應該時時擁有。到底什么是統計思想,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對統計思想作過比較深入研究的李金昌教授指出,統計思想是關于“為何統計、統計什么、如何統計”的思想,也就是關于統計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筆者認為,所謂統計思想是研究問題或認識問題時的一種統計思維模式。那么,統計思想表現在哪些方面?
筆者認為,統計研究對象的特點和統計研究的基本方法體現了統計思想的最主要方面。一般認為統計學是研究如何搜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以便從中作出正確推斷的認識方法論科學。統計認識的是客觀現象的數量方面,具有數量性、具體性、總體性、變異性等特點。而統計研究和統計工作中使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大量觀察法、統計分組法、綜合指標法、統計模型法、歸納推斷法。本文認為,統計思想主要包括:定量認識的思想、總體認識的思想、均值評價的思想、綜合評價的思想、權數的思想、正確認識統計規律的思想、比較的思想、關聯的思想、擬合的思想、檢驗的思想,等等。限于篇幅,這里僅對前六種統計思想談些看法。
(一)定量認識的思想,即用數據說話。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因此對事物的認識可以分為定性認識和定量認識。統計的語言是數字,統計認識是定量的認識。但是,統計的定量認識是以定性認識即現象質的規定性為基礎的,即在定性認識指導下進行定量認識,以達到更高層次的定性認識。定量研究是統計認識事物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如,我們今天講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作為統計研究,要考慮的是,在一定的經濟理論指導下,思考可持續性發展的基本內涵是什么,將可持續性發展量化,即用哪些統計指標可以反映可持續性發展,如何搜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才能得到反映可持續性發展狀況的指標數值。
(二)總體認識的思想。統計認識現象的數量方面,是現象總體的數量方面,統計對現象個體的數量特征興趣不濃。統計活動就是要對現象總體普遍存在的事實進行大量觀察和綜合分析,得出反映現象總體的數量特征。因為個別現象有其特殊性、偶然性,而現象總體則具有相對的普遍性、穩定性。統計研究事物的總體特征,反映現象的數量規律性在具體時間、地點的表現,可以防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觀點,有助于對客觀事物規律發展的全面認識。需要說明的是,對事物總體的認識,需要觀察總體中的“足夠多”的單位,才能說明總體的數量特征。至于多大數目的單位才能稱得上“足夠多”,這要根據特定的原則和方法來確定。還有,盡管統計最終要認識的是現象總體,但是它一般是從總體中個體研究開始的,即從個體的研究過渡到對總體的研究。
(三)均值評價的思想。統計對現象總體的評價和研究,平均數法是基本的方法之一。保利說:“統計學就是平均法的科學”。統計學中的許多分析方法,比如動態趨勢分析、指數法、期望值標準決策等,都是以平均數法為基礎的。采用均值評價也要求從總體上認識事物,但是更加注意現象總體發展的一般趨勢和一般水平,避免個別偶然因素的干擾。現象總體的同質性、大量性、變異性是應用平均數方法的前提條件。我們生活中常常有公布的CPI、職工工資水平沒有跟著感覺走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沒有用均值評價的思想來看待問題。
(四)綜合評價的思想。綜合評價思想是總體認識和均值評價思想的進一步深化與發展,但絕對不是簡單相加。總體認識強調的是要考察總體中足夠多的個體才能使現象變化總的趨勢和一般規律性顯示出來;均值評價思想強調的是通過平均的方法使現象總體發展的一般趨勢和一般水平表現出來。但是,這些顯示出來的特征都可能只是現象總體某一方面的數量特征。如果要全面考察總體多方面的數量特征,對總體作出綜合評價時,需要設置不同指標即統計指標體系,先對現象的各個側面進行數量評價,最后運用一定的數學模型得出綜合的結論。綜合評價就是要以更加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比如,武漢市和成都市的人居環境哪個更優?采用單指標評價效果肯定不好,這需要設置反映人居環境的多個指標,采用綜合評價的方法。
(五)權數的思想。權數在統計學中應用極其廣泛,可惜目前還沒有一個對權數明確統一的定義。本文試著這樣表述:對多個變量值平均或綜合時,表明各變量值重要程度的相對數或絕對數叫權數。權數思想是統計學中的重要思想。將多個變量值平均時或綜合成一個指標時,都要考慮權數的影響。在實際生活中,一個委員會中的諸多委員的態度對決策結果的影響大小不同,我們可以看成單個決策值的權數不同;再如,根據銷售經理、營業員、客戶代表對某一商品未來銷售狀況的估計來預測這種商品銷售量時,三者的意見一般不能同等看待。
(六)正確對待統計規律的思想。統計規律表現為大量現象的規律性和單個客體行為的概率規律性。例如,經過反復實驗,發現公園中某種娛樂設施的安全性為99.99%,這是統計規律的表現。某小孩去玩耍時,一般認為是安全的,“因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試驗中是不會發生的”,因此人們可以放心使用。但是,統計規律是可能失靈的,只是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很小。我們對待統計規律的態度應該是“不得全信,但不得不信”,否則我們就會患上杞人憂天、庸人自擾的疾病。統計規律和物理規律不一樣,物理規律是給定客觀條件就一定(100%的概率)要發生,而統計規律是“依一定的概率發生”。統計規律體現了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其發現是哲學認識論的完善和發展;統計規律對于人們認識現象的存在與變化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要解釋現象的存在與變化一般還需要借助于各學科的相關知識。
二、為何要加強非統計學專業統計思想的培養
高校非統計學專業(特別是經管類統計學專業)的統計學教學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對培養學生統計思想極為不利:
(一)教材建設落后。非統計學專業的許多教材重視定性分析,缺少細致的量化分析,理論研究缺乏科學性、嚴密性。比如,《市場營銷學》往往變成了“策略技巧匯編”,容易給讀者造成市場營銷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某種靈感和高超的主意的印象。
(二)教學時數少,教學內容強調統計方法的應用。一般高校非統計類專業(主要是經管類專業)統計類課程開設少,許多學校只開設《統計學原理》,只有48個學時左右,教學時數少,講授內容注重統計方法,強調統計公式的數理依據。這樣,學生花很多時間背定義、記公式。其結果往往是公式運用的具體條件不明白,計算結果解釋不清楚,考試結束很快忘記了名詞概念和大堆統計公式。
(三)實踐操作少。大多數學校非統計專業很少開設統計學的實踐教學,許多學生憑機械記憶獲取的統計學知識來應對習題和考試,對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沒有用統計思想作指導去思考,認為統計就是記住一些概念和繁瑣的計算,學習統計學不知道究竟能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什么問題,讀書成了痛苦的事情,很難真正達到教學目的。
三、加強統計思想培養的建議
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和加強統計思想的培養,改進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統計學教師是教學工作的組織者和實施者,首先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明白統計思想的教育比統計方法的教育重要。統計思想決定了統計方法的選用,和相關學科的理論一道解釋統計計算與統計分析的結果;學生獲得的統計思想一生難忘,學會了統計思想就會時常從統計學的觀點看世界、看問題,而具體復雜的統計方法容易忘記。現實的教學中一些教師,主要是一些年輕教師,很少甚至沒有講解統計思想。在統計學教學的始終、在教學的每一個單元,都應該引導學生思考、歸納總結相應部分所包含的統計思想。
(一)加強實踐教學。理論來自于實踐,真理需要實踐檢驗。通過加強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總結統計思想和強化用統計思想來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意識。非統計專業統計學教學由于學時的限制,可以結合校內外有關活動、學生興趣,甚至改變傳統考核方式,讓學生做一些調查研究來達到培養統計思想的目的。如,讓學生對高校一年級學生學習狀況的調查研究。學生第一步工作就是統計調查方案的設計。學生要思考哪些人、多少人才能代表新生(包含了總體認識等思想)、做哪些方面的調查研究才能反映學習狀況(包含了定量分析、均值評價、綜合評價等思想)、采用什么方法來確定要調查的學生以及數據分析中如何根據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況來反映全體新生的學習狀況(包含抽樣與歸納推斷等思想)、學習狀況評價時哪些因素與成績有關(包含正確認識統計規律、關聯等思想)。通過教師的指點和啟發,學生可以悟出許多統計思想,從而受益終身。
(二)重視統計軟件等數據處理與分析工具的應用和統計思想培養的有機結合。繁瑣的運算和特定統計分析條件下的數據處理大多可以交給相關計算機軟件(如SPSS)去完成,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強學習與運用統計學的興趣,讓統計真正成為管理與科學研究的工具。但是,要引導學生在統計思想指導下使用何種統計分析方法,選擇適宜的統計軟件,以及做好統計解釋工作;否則,統計軟件的利用就會無的放矢、統計結論錯誤百出、統計解釋張冠李戴。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培養學生統計思想的過程中要方法正確,指導學生正確認識統計的作用,特別是統計解釋時要考慮現象所處的具體條件和運用相關科學的知識,否則就會曲解統計、甚至妖魔化統計。比如,“大多數人都死在床上,所以床可能是個很可怕的東西”、“這個城市環境這么好,但肺癌患者越來越多”、“廣告上說職工工資很高,實際上我們的工資很低”、“明明大家工資都下降了,卻說平均工資上升了”。對這類問題進行解釋時,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認真細致分析。
(作者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統計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李金昌.關于統計思想若干問題的探討[J].統計研究,2006.3.
[2]黃良文.統計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10.12.
[3]賈懷勤.應用統計[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8.6.9.
[4]王振龍.統計哲學研究[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28.30.
關鍵詞:臨終關懷;生活質量;Palliative care ;Quality of Life
生命關懷學科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該學科針對重癥晚期患者,應用現代醫療手段,控制患者的癥狀,減輕患者的痛苦,從而達到提高其生活質量的目的。它重視患者的生理疾病,同時加強對患者心理、社會靈性問題的關心,建立一套完整的醫療護理系統,是一種充滿人性化的醫療服務模式。近年來,生存質量(quality of life,QOL)的概念在我國日益受到重視,并已逐漸將生存質量評分表應用于臨床及科研工作之中作為評估病情、計算預后、判斷療效或評價醫護服務的指標[1-5]。本研究旨在對昆明市某醫院關懷科晚期癌癥患者及晚期非癌癥患者進行生存質量調查,運用晚期病患者生存質量量表(QOLC-E),比較兩類患者的生存質量狀況,探討兩類患者對臨終關懷的需求,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0年1月~2013年12月昆明市第三人民醫院關懷科住院患者1132例,患者均意識清楚,言語正常。患者基本情況見表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
1.2方法
1.2.1 調查工具 生存質量采用晚期病患者生存質量量表(QOLC-E)進行評估。QOLC-E主要由4類正面項目(食物關注,支持,生活價值,醫護關注)及4類負面項目(身體不適,負面情緒,疏離感,存在困擾)組成。量表根據質量高低依次評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存質量水平越高。QOLC-E在香港已經過信度及效度檢驗,具有良好的可信性及有效性[6]。
1.2.2 調查方法 調查人員(主要是護士)均經過統一的輔導技巧的培訓,在患者病情穩定時進行訪問。并告知患者所有的數據只作研究用途,有關個人數據均給予保密處理。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統計軟件包,對分類計數數據進行χ2檢驗,分組計量數據進行t檢驗。P
2 結果
2.1 整體QOL 晚期非癌癥患者得分(5.56±2.33),比晚期癌癥患者(6.48±2.12)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2,P
2.2 身體不適 晚期非癌癥患者在身體不適方面的評分(5.59±2.26)高于晚期癌癥患者評分(4.62±2.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飲食問題 在食欲和對食物的滿意這兩個指標上,晚期非癌癥患者得分為(5.28±2.38)和(6.18±2.09),晚期癌癥患者得分為(5.19±2.27)和(6.17±2.12)兩組患者評分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負面情緒 兩組患者在情緒低落、傷心難過2個指標得分及總得分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疏離感 兩組患者覺得害怕去想以后的日子、覺得給別人帶來麻煩2個指標得分及總得分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寂寞這個指標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6 支持 兩組患者覺得世界充滿愛和關懷、得到支持及關心兩個指標得分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7 生活價值 兩組患者在覺得自己活得有價值、覺得做人有意義2個指標得分及總得分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8 存在困擾 晚期非癌癥患者在感到無助的評分(4.81±3.64)低于晚期癌癥患者(6.62±3.61),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2.9 醫護關注 對于醫療決定的參與程度這個指標,兩組患者評分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10 QOLC-E平均分 兩組患者的QOLC-E平均分沒有明顯差異,晚期非癌癥得分為6.46±1.59,晚期癌癥得分為6.78±1.25(t=-1.51,P>0.05)。見表2。
3 討論
3.1 正面類項目差異 晚期非癌癥患者在生活價值類別的評分比晚期癌癥患者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生活價值包括的6個項目中,覺得自己活得有價值、覺得做人有意義這2個項目存在統計學差異。晚期腫瘤的患者,常常已經失去了手術機會,且多有轉移及重要臟器的侵犯,加上化療的毒副作用,患者疲乏、疼痛及失眠等癥狀較嚴重,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此外,本研究中晚期癌癥患者年齡比晚期非癌癥患者年輕,所患疾病使其不得不離開工作崗位或者無法履行家庭職責,使患者感到生活得沒有價值或意義,生存質量較差。也正是因為上述原因,晚期癌癥患者對醫療決定的參與程度的評分比晚期非癌癥患者低,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差。
3.2 負面類項目差異 晚期非癌癥患者在身體不適方面的評分高于晚期癌癥患者,可見晚期癌癥患者主訴身體不適癥狀較多。在晚期癌癥患者中高達75%的病員有疼痛,而在有疼痛的患者中,40%~50%的患者的疼痛程度是中度或重度,25%~30%的患者的疼痛程度是極為嚴重或難以忍受的[7]。這種持續不能緩解的疼痛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然而晚期慢性非惡性疾病患者多誤認為疼痛是衰老的"自然現象",并且不相信疼痛可以避免,往往不愿告知別人,這就是晚期慢性非惡性疾病評分較高的主要原因。
晚期非癌癥患者在負面QOL評分較晚期癌癥患者差。晚期非癌癥患者帶病生存期長、病程轉歸復雜,患者身心需求呈現明顯的長期性和復雜性特點。尤其該類疾病晚期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損害,甚至出現嚴重的定向障礙,需要更多的支持才能完成日常生活,且不同非癌癥患者有不同的軀體癥狀負擔,如中風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出現吞咽困難等。他們感到情緒、傷心難過、寂寞、無助,比晚期癌癥患者存在更多的困擾。相反,晚期癌癥患者雖然受到癌痛、治療不良反應的影響,但他們大多仍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晚期非癌癥患者的負面情緒較晚期癌癥患者多。
3.3 評分相近的類別 晚期非癌癥跟晚期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相近的類別有3個:正面類項目有飲食問題、醫護關注,負面類項目有疏離感、存在困擾。表明在臨終關懷的服務下,無論患者所患何種疾病,醫護人員及患者的家屬都會全力照顧他們,滿足他們的需求,給予他們全方位的支持。
臨終關懷的宗旨是"以人為本",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減輕他們的痛楚,幫助他們安詳地走完人生,維護他們的尊嚴。不管是癌癥還是非癌癥患者,只要到了晚期階段,醫療的策略核心應該由治療轉為舒緩療護。通過本調查研究,我們從多方面了解2類疾病患者的生活狀況,并可根據他們的需求,制定個性化的臨終關懷醫護方案,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針對晚期癌癥患者,我們可以從癌痛控制和提升生活價值方面加強護理,幫助患者更積極的面對生活;對于晚期非癌癥患者,則應從生活照護和心理上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幫助他們減少負面情緒,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提高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榮海.生命質量及其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中的研究進展[J].實用預防醫學,2003,10(2):266-268.
[2]劉艷紅,賈林,潘錦瑤,等.肝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與生存質量的分析[J].廣州醫學,2004,35(2):36-37.u
[3]劉紅朝,董芳永.腦腫瘤患者生存質量的評估[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0):1396一1397.
[4]李迎春,胡傳來,陶興永,等.中老年人生存質量的調查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5,8(11):,903.
[5]李藝,唐亞梅,劉軍,等.廣東地區鼻咽癌放療后放射性腦病患者生存質量的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05,8(7):561.
關鍵詞:手術室護士;銳器傷;職業防護
手術室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時常暴露在患者開放的傷口、血液、體液等情況下,而手術室護士在術中頻繁接觸刀、針、玻璃碎屑等銳利物品時極易發生各種傷害[1],筆者通過對手術室護士工作過程的實地觀察和職業暴露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2012年7月1日~2013年6月30日銳器傷進行回顧性調查研究,對象為本院手術室護士,共計74名護士。
1.2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問卷問卷設計參考相關資料設計,調查內容包括一般情況、銳器傷種類、銳器傷次數等相關問題;共發問卷74份,回收問卷74份,回收率100.00%。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AS8.1統計軟件包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各組數值的比較,采用完全隨機設計多組有序變量資料的秩和檢驗,P
2 結果
2.1職業暴露發生情況 我院被調查的74名手術室護士,發生銳器傷52例,91例次,銳器傷發生率達到70.3%,其中被刺傷1次者27例,被刺傷2~3次者21例,被刺傷3次以上者4例;不同護齡護士1年內銳器損傷情況:護齡1年內銳器傷發生率高達100%,而10年以上銳器傷發生率為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大專及以下組別銳器傷發生率為80.7%,本科組為50%,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發生銳器傷的種類及操作環節 導致傷害的銳器大多為縫合針、手術刀剪;手術中護士損傷率最高占69例,銳器傷的操作環節主要是醫護間配合傳遞器械、安裝器械及處理使用后銳器;銳器傷發生于工作時間4~8h多于0~4h,見表2、3。
2.3損傷后的處理措施 消毒并包扎傷口10例,消毒液消毒傷口34例,單純將血液擠出5例,未作處理3例;查看患者的血液檢查單47例,注射高效價免疫球蛋白3例,其他2例。
3 討論
3.1手術室護士銳器傷原因分析 本調查發現,手術室護士是銳器傷發生的高危群體,銳器傷發生率達到70.3%,但比陳楠等[2]報道的銳器傷發生率96.5%低,這應該與我院在上崗之前進行的相關教育培訓,對銳器傷的危害性得到重視,預防意識得到普及有關。本文發現最高發的銳器傷為縫合針、手術刀、剪,其中很多發生于手術器械的傳遞過程中,為此規范銳利器械的傳遞,故避免徒手傳遞手術器械[3]。
3.2手術室護士的學歷與銳器傷的關系 本次調查的手術室護士在大專以下及本科及以上的銳器傷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3手術進程與銳器傷的關系 結果表明,銳器傷中縫針刺傷占36.3%,在手術配合中銳器傷發生占75.8%,這與手術中頻繁使用縫針及刀片等銳器有關,為此規范器械傳遞,避免徒手裝卸刀片[5,6],合理有序地擺放器械,做到銳氣物品均放置于銳器盒;同時器械的安全性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3.4未執行正確防護 為此應加強培訓,無論何時均做到發生銳器傷后立即擠壓傷口,消毒后包扎傷口,及時上報,必要時予免疫球蛋白或乙型肝炎疫苗等藥物預防。
4 結論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室護士銳器傷發生率達70.3%;其中工作年限小于五年的發生率最高,不同護齡組銳器傷的發生率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阮秋云,薛素蘭.手術室職業危險因素及防護[J].臨床護理雜志,2007,6(3):45.
[2]陳楠,宋輝,劉賀榮,等.手術室護士銳器意外傷現狀及原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23):4423-4425.
[3]姚月華.手術室護士職業性血源性傳播疾病的防護研究[J].實用醫技雜志,2009,16(10):844-845.
[4]夏嫻,王志剮,樊林科,等.113名醫務人員血源性職業接觸現狀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6)12434-2436.
關鍵詞:心理分析;生活質量;耳鳴;影響;護理
耳鳴并不屬于疾病的范疇,它與個人的心理狀況有較為緊密的聯系[1],人體產生耳鳴的原因并非由于受到外界聲音的強烈刺激,而是源于主觀上、心理上對聲音的覺察,在一定程度上會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一定的影響[2]。因此,我院對2011年1月~2014年1月耳鼻喉科就診的230例以耳鳴為主訴的患者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選擇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來我院耳鼻喉科就診的230例以耳鳴為主訴的患者。女性135例,男性95例。年齡在18~81歲之間,平均年齡(52.1±2.5)歲,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的患者167例,高中以下的患者63例。其中耳源性患者51例,傳導性患者24例,感音神經性患者25例,非耳源性耳鳴患者60例,病因不明確患者70例。
1.2 方法本研究調查以問卷調查形式展開。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對患者的一般情況、耳鳴產生的原因、影響程度、導致心理問題、生活問題等方面[3]。囊括了以五個方面為基礎的40個問題。在調查前期,向所有患者講述問卷調查的原因及目的,告知其填寫方法,對于行動不便患者則由其口述,調查人員。本次問卷調查共發出230份,回收230份,回收率為100%。所有問卷資料有專人整理復核,問卷的有效系數為0.87,可信系數為0.93。
1.3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數據的分析,選用百分率形式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學描述,并對調查結果進行研究與分析。
2結果
本組選取的以耳鳴為主訴的患者共230例,針對耳鳴對所有患者心理影響情況如表1所示。其中心理抑郁及厭煩患者所占比例較多,分別為26.52%與25.65%。對于耳鳴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情況的描述結果如表2所示。其中以對生活失去樂趣、精神不能集中、身體不適患者居多,分別為31.30%、31.74%與23.48%。
3結論
經本次問卷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耳鳴對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在心理方面的影響,主要以心理抑郁、厭煩、憂慮患者居多。在其生活質量方面的影響主要以喪失生活樂趣、精神不能集中、身體不適患者居多。因此,提升患者耳鳴恢復的速度,縮短治療時間,必須重視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將護理重點放置于幫助患者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等方面。耳鳴患者通常伴有緊張、抑郁等負面心理情緒,身體往往處于高度緊繃的狀態[4]。因此,在針對耳鳴患者進行護理時需要盡量實施較多的松弛訓練,緩解患者緊張的情緒,使其達到身心放松到最佳狀態。
同時需要注重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將患者對耳鳴的高度緊張狀態轉移至其他事物方面。鼓勵耳鳴患者在治療期間多聽一些較為舒緩的輕音樂,培養其他愛好,通過閱讀書刊、雜志轉移注意力,分散對耳鳴的感受。此外,還需通過開展積極的心理咨詢來舒緩患者的心理狀態,鼓勵患者樹立樂觀的態度,耐心指導患者實施有效的康復治療,講明耳鳴現場產生的原因,鼓勵患者主動接觸無刺激聲源,學會習慣與忽略耳鳴,與之達到相對統一的狀態,進而達到減輕患者心理壓力的目的,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周穎,蔣麗萍,申小青.耳鳴對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影響的調查研究[J].現代護理,2011,05:446-447.
[2]田金梅,金耀華.耳鳴對患者心理及生活質量影響的調查分析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0:23-24.
[關鍵詞]醫學生;吸煙;知曉率;知識;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8-197-02
《人民日報》2010年8月18日報道:我國每年死于與吸煙相關疾病者多達100萬,約占全部死亡人數的12%,超過了因艾滋病、肺結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殺死亡人數的總和。通過本次調查了解在校醫學生對待未來吸煙行為的態度,更好的指導醫學院校控煙工作的開展。近年來,大學生吸煙呈逐上升趨勢,為了解大學生吸煙行為現狀和健康危害知識知曉情況,課題組開展了本次調查研究,現報道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從5個系部3個年級中抽取學生1457人。
(二)方法
調查由經統一培訓后的調查員以班級為單位,在任課教師回避的情況下統一調研。自填式封閉問卷,不記姓名,當場回收。
(三)統計分析
運用Epidata 3.1軟件雙錄入建立數據庫,SPSS 11.0進行數據分析。
(四)吸煙的定義
吸煙行為的界定參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關于未成年人吸煙標準,吸煙者:每周至少吸煙一次,且時間長達3個月以上者。
二、結果
(一)醫學生吸煙行為
調查結果總吸煙率為12.69%,總吸煙率95%CI為10.98%~14.44%;嘗試吸煙率為14.95%,95%可CI為13.23%~16.67%。
(二)對煙草知識的知曉情況
1 醫學生吸煙有害健康知識知曉率。從表1可知,認識吸煙引起肺癌的學生占94.43%,認識吸煙導致慢性支氣管炎的學生占85.40%,意識到二手煙危害的學生占93.27%。認為吸煙有害健康的學生高達92.45%,但香煙對其他臟器危害的知曉率并不理想,比如“易患心臟病”、“記憶力減低”、“體重降低”等知曉率均低于50%。調查學生中僅66.85%認為較難戒掉,提示學生對于煙草帶來成癮性的認識不夠充分。
2 不同吸煙行為學生煙草知識知曉率。具有不同吸煙行為的學生煙草認識各知識點有統計學差異(p
3 不同專業類型學生煙草知識知曉率 不同系部學生之間吸煙有害健康知識的各個知識點知曉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 不同生源地學生煙草知識知曉率 不同生源地學生之間吸煙有害健康知識的各個知識點知曉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5 不同年級學生煙草知識知曉率 不同年級學生之間吸煙有害健康知識的各個知識點知曉情況差異較顯著,表現在:“吸煙有害健康、二手煙有害”、“吸煙易患支氣管炎、肺癌”等淺顯知識上無差異(p>0.05);但“易患心臟病、體重降低、記憶力減低”等更深入的知識差異交顯著(p
(三)煙草知識獲取頻率比較
“吸煙有害健康知識”的接觸頻率不同,吸煙行為發生也有很大差異(x2=31.51,p
三、討論
認識吸煙引起肺癌的學生占94.43%,認識吸煙導致慢性支氣管炎的學生占85.40%,意識到二手煙危害的學生占93.27%。認為吸煙有害健康的學生高達92.45%表明都認識到煙草有害健康,但其對健康損害比如“易患心臟病”、“體重降低”、“記憶力減低”等的認識還不夠詳實,知曉率均低于50%并不理想。這種現象與《醫學專業與非醫學專業男大學生吸煙現狀調查研究》中王喜梅等報道的“吸煙有害身體健康99%、吸煙與支氣管炎有關90%、吸煙與肺癌有關89%、被動吸煙危害80%、吸煙與冠心病有關56%、吸煙與高血壓有關48%、吸煙影響思維能力55%”規律基本一致。研究可見,大學生知曉煙草有害健康,但對香煙的危害理解并不如人們想象的那么系統、全面和深入。調查中,煙草對呼吸道危害的認識較好,而對全身其他器官的危害知識情況有待提高。
66.85%的受調查學生認為一旦吸煙就較難戒掉。同學們對于煙草帶來的成癮性認識也不夠充分。不同生源地、不同專業和吸煙狀況的學生各知識點知曉情況比較無統計學差異。煙草有害健康知識的知曉情況在不同吸煙狀態、不同年級和不同專業學生中并不一致。吸煙者和新生煙草知曉率最低,三年級學生知曉率相對較高。國內也有研究表明,新生吸煙危害知識知曉情況明顯低于最后年級。醫學生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在疾病預防、健康知識的傳播方面起重要作用,對吸煙與健康的關系認識不足,必然會影響其勸煙行為。綜合本次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隨著年級的升高,醫學知識的不斷完善,醫學生對煙草知識的知曉情況在不斷改善,與研究結果一致。因此,應當加強醫學院校新生的控煙干預。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產科,河南南陽 473000
[摘要] 目的 探討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期妊娠引產中合理的給藥途徑,以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 方法 選取該院2011年5月—2013年9月間收治的104例中期妊娠引產患者作為該次調查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給予米索前列醇治療,按照給藥途徑的不同將患者分為A、B兩組,每組52例,A組患者予以陰道給藥,B組患者予以口服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用藥治療后的宮縮出現時間、孕囊排出時間、陰道流血量以及陰道流血持續時間,對流產效果進行評價,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用藥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A組患者的米非司酮的總用量顯著少于B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在宮縮出現時間、孕囊排出時間、陰道流血量、陰道流血持續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引產成功率為96.2%,B組患者為92.3%,兩組患者在引產成功率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米索前列醇陰道給藥和口服用于中期妊娠引產均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陰道給藥的藥物使用劑量較少,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關鍵詞 中期妊娠引產;米索前列醇;給藥途徑;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1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7(a)-0117-02
中期妊娠引產在臨床較為常見,目前米索前列醇在中期妊娠引產中的應用較為廣泛,被認為是安全有效的終止妊娠的藥物,國外研究報道其完全流產率為95%[1],該藥能夠有效刺激子宮纖維細胞及平滑肌細胞,從而可增加子宮張力以及宮頸軟化程度,大大減輕患者的痛苦,保證引產的安全[2]。但米索前列醇不同給藥途徑應用于中期妊娠引產的效果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為進一步尋求一種安全有效的給藥途徑,該研究2011年5月—2013年9月對米索前列醇陰道給藥和口服給藥用于中期妊娠引產的效果做一比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104例中期妊娠引產患者作為該次調查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調查研究,無米索前列醇使用禁忌癥,并排除生殖道畸形、惡性病變及急慢性陰道炎癥者,停經時間≤49 d。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A組患者給予米索前列醇陰道給藥,B組患者給予口服,其中A組患者年齡21~40歲,平均年齡(27.9±1.4)歲,孕周12~19周,平均(15.3±0.5)周,妊娠次數1~6次,分娩次數0~3次。B組患者年齡23~39歲,平均年齡(28.4±1.6)歲,孕周14~20周,平均(15.8±0.6)周,妊娠次數1~8次,分娩次數0~4次。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口服米非司酮(國藥準字:H10950003,規格:25 mg/片),首次劑量為50 mg,之后每12 h服25 mg,總量為150 mg。口服米非司酮3d后A組患者給予米索前列醇(國藥準字:H20000668,規格:0.2 mg/片)陰道給藥,常規消毒陰道后將200 μg米索前列醇置于陰道后穹窿,給藥后1 h臥床休息,1次/d。B組患者給予一次性服用米索前列醇600 μg。觀察兩組患者米非司酮的總用量,及用藥治療后的宮縮出現時間、孕囊排出時間、陰道流血量以及陰道流血持續時間,并詳細記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3流產效果評價標準
參照蘇澤英[3]的標準:完全流產:用藥后24 h內妊娠物完全排出,陰道出血量較少;不完全流產:用藥后24 h內妊娠物未完全排出,陰道出血量多于正常月經量,立即行清官術可見殘留組織;無效:用藥后24 h內無或極少量陰道出血,無妊娠物排出。完全流產為流產成功,不完全流產和無效敗為流產失敗。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觀察指標
A組患者的米非司酮的總用量顯著少于B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在宮縮出現時間以及孕囊排出時間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陰道流血情況
兩組患者在陰道流血量及陰道流血持續時間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流產效果
A組患者的引產成功率為96.2%(50/52),B組患者的引產成功率為92.3%(48/52),兩組患者在引產成功率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不良反應
A組患者用藥過程中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B組患者用藥期間2例出現惡心、嘔吐胃腸道反應,兩組患者在不良反應發生率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中期妊娠的生理特點為宮頸成熟度差,胎體較大、骨骼變硬,引產時不易誘發宮縮[4],因此中期妊娠引產的關鍵在于維持有效宮縮,并一定程度軟化宮頸,使宮頸與宮縮同步,形成有效擴張,促進胎兒排出[5]。米索前列醇是一種前列腺素E的衍生物,目前廣泛應用臨床早期流產和中期引產,其可以促使官頸結締組織釋放蛋白酶,降解膠原纖維,使得纖維組織軟化,從而增加子宮平滑的肌張力,促進子宮頸成熟、軟化,興奮子宮,誘發宮縮[6],因此能夠有效促進胎兒及妊娠物排出的作用,提高引產成功率。
采用合適的米索前列醇給藥途徑一直是婦產科醫生探究的話題,該研究結果表明:陰道給藥用于中期妊娠引產能夠取得和口服用藥同樣的引產效果,但在用藥劑量方面卻顯著少于口服用藥組患者(P<0.05),且用藥后不會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因此安全性較高,這也與滕燕伊[7]的研究報道結果一致。陰道給藥吸收藥物迅速,生物利用率高,國內外研究[8-9]認為:陰道給藥生物利用度幾乎是口服藥的3倍,這可能是由于陰道給藥無肝臟首過效應,避免了肝臟代謝途徑,藥效作用時間更長。同時,陰道上藥藥物作用靶器官近,可根據宮縮調整用量,因此總用量會有所減少。米索前列醇常見的用藥不良反應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反應,陰道給藥能夠直接避免對胃腸道的刺激,因此一般不會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米索前列醇陰道給藥和口服用于中期妊娠引產均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陰道給藥的藥物使用劑量較少,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Sitruk-Ware R.Mifepristone and misoprostol sequential r-igimen side efects,complications and safety[J].Contraception,2006,74(1):48-55.
[2]王樹鶴,李紅,王永來.官腔鏡手術前經陰道予米索前列醇行宮頸預處理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02,31(5):380-381.
[3]蘇澤英.米索前列醇兩種給藥途徑終止早期妊娠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3,6(3):243-244.
[4]李玲.米索前列醇不同給藥途徑用于中期妊娠引產的療效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24):2979.
[5]龔玲英,江松濤.利凡諾配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終止中期妊娠引產的臨床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5):550-551.
[6]孫慶慧.米索前列醇兩種給藥途徑在人工流產術中的應用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27):99-100.
[7]滕燕伊,楊前軍,孫嶺梅.米索前列醇口服與陰道上藥用于中期妊娠引產的療效觀察[J].貴州醫藥,2013,37(6):540-541.
[8]田海琴,王萍,趙靜蔽.中期妊娠藥物引產不同給藥途徑的效果觀察[J].山西臨床醫藥雜志,2001,10(12):899-900.
關鍵詞: 統計學 專業人才 培養模式
近年來我國的統計學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和國外發達國家比起來,仍然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我國在統計學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嚴重的阻礙了統計學人才的培養和就業能力。因此,在新形勢下,我國必須在統計學人才的培養模式上發生一些轉變,加快統計學教育改革的力度,集中統計學教育的中心思想,使我國統計學教育和統計學人才和國外的差距進一步的縮小。
一、我國目前統計學教育現狀
通過調查研究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2010年5月27號對廈門大學統計學專業的大學生進行了訪談和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大學統計學專業的課程體系情況、實踐性教育環節、綜合素質培養等各方面情況進行了調查。
本次發放的調查問卷總共有500份,主要的調查目標是大三、大四的群體,回收有效的調查問卷420份。通過對回收調查問卷的數據進行分析整理之后,總結出來了統計學專業學生存在的問題:第一,對本專業的就業方向問題,即畢業之后自己到底能干什么,干些什么。第二,對本專業的了解不夠透徹,認識模糊。第三,有一半的學生認為自己對于本專業的只是掌握程度欠佳,只有少部分的學生認為自己掌握的情況比較好。第四,同樣對于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自己只是處在一般的水平,這部分同學占到了40%以上。第五,對于專業的教學效果,30%的認為教學效果一般,不是很理想。
二、統計學教育模式的改革
從以上的調查數據分析可知,我國的統計學教育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統計學人才對于自己的未來仍然存在著比較模糊的認識。在我國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的大背景之下,個人認為大學統計學人才的培養應該做到以下的轉變。
1、結合學校的實際特點確定統計學的教育方向
過去得幾十年來,各大高校為了適應社會對于統計學人才的需要,都設立了相應的統計學專業,為我國統計學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是,各大高校在統計學專業設立的時候沒有充分的考慮到本學校的特點,比如說師資力量、學校的優勢等等,導致了培養出來的統計學人才并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各大高校在培養統計學人才時,應該結合自身的優勢特點,使學校的優勢更加的明顯。
2、對統計學課程進行合理的規劃
對統計學課程進行合理的安排是促進和培養統計學人才的有效模式。本人根據多年的教育經驗和調查結果,認為在統計學課程安排上應該涉及到一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理論課程的教學,理論的教學是培養統計學人才的基礎,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在國內的大學當中,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大學有中國人民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在這兩所大學當中均有開設數學的基礎課程和統計學理論課程,為該學校的學生在統計應用方面的繼續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第二,經濟理論課程,對經濟規律進行適當的了解是統計學教育的重要保障,使得經濟學和統計學教育之間能夠交叉滲透,使統計學人才更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第三,要勇于的進行創新,對統計課程的內容應大膽的進行改革,刪掉部分課程的門類,對統計學的分析方法等進行重點的突出教育。第四,統計學軟件的應用和有關統計理論和統計實踐中的前沿問題進行介紹。
3、構建實踐的教育體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為了使統計學人才更加的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應構建實踐的教育環節。和社會上的一些信息咨詢公司、數據處理公司或者政府部門進行合作,提高理論教學轉化為實踐成果的能力,構建豐富多彩的實踐教育環節,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際處理能力和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實現高校、企事業單位互利、多贏的教育培養模式。
4、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豐富教學方法
在新形勢大環境改變的背景之下,要求統計學教育的師資力量也能夠適應這種大環境的轉變,及時的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對世界統計學前沿領域有著清楚的認識。另一方面,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不僅應該教會學生統計學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還應該讓學生有能力讀懂數據背后隱藏的意義,開啟學生積極動腦的思維習慣。在統計學教育發展到今天,我國統計學教育師資力量的建設仍然任重而道遠。
5、加強統計學教材的建設
統計學教材的選擇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能力選擇合理的教材,目前國內大多數教材停留在理論階段的解釋、說明上, 案例較少, 從而導致學生無法開闊視野, 不能真正理解到某些方法的內涵及其應用價值。因此, 教育部提倡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是很有道理的。
三、統計學人才培養模式的討論
根據國家統計行業技能資格及其專業的特點,應對教育觀念進行及時的更新,對高校統計學人才的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統計學人才培養模式,對于學校表現優秀的學生,還應該頒發統計師或者調查分析師資格證。另外,對于教學質量應該及時的進行反饋,使得每一個教育環節都能嚴格的進行落實和補充,建立教學質量的評估體系,全面的監控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過程,使得統計學人才的培養模式能夠發揮出其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本文扼要的對我國統計學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教育模式上的改革及其應該注意的問題。總的來說,我國的統計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主要是為了培養出適應社會各行業需要的統計學專業性人才,使得統計學高校畢業生不僅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同時在統計設計、調查和整理分析等一些實踐性環節上有著良好的適應能力。因此,只有對現有的統計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有效的培養出統計學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適應能力,以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 伍長春,寧自軍,杜歡政. 應用型統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與實踐――以嘉興學院為例[J]高教論壇, 2010,(11) .
[2] 向書堅,平衛英. 30年來我國財經類院校統計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歷史回顧與展望[J]統計研究, 2010,(01) .
[3] 王花,呂潔華. 高等學校統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探[J]經濟視角(下), 2010,(08) .
[4] 歐陽資生. 地方財經類院校統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探討[J]科教文匯(上旬刊), 2010,(11) .
【關鍵詞】 吸煙;煙草煙污染;態度;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1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4-0320-03
Status of Smoking and Passive Smoking Among Students in Beijing in 2008/GUO Xin, DENG Ying, TAO Li-yuan. Beijing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eijing(10001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students' active and passive smoking in Beijing in 2008,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tobacco control,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developing effective tobacco control intervention in schools. Methods An anonymous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among 16 700 students of 87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tally 16 392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Results The attempted smoking rate was 17.02%, current smoking rate was 7.05%, an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between genders(P<0.01). The attempting smoking rate was highest in county(18.79%), and the current smoking rate was highest in rural area(8.57%). About 15.46% attempting smokers said they would be smokers or continue to smoke. The prevalence of smoking in attempting smoker's peers was three times as the non-attempting smoker's peers, the smoking rate of current smokers' peers was more than four times of the non-attempting smoker's peers. About 45.31% and 51.14% students reported they had passive smoking in the past 30 days and six months. The students in rural area had the highest passive smoking rate. It was easier to become passive smokers who did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hazards of smoking. Conclusion Despite effective tobacco control efforts, students' tobacco use remains serious. Tobacco control activiti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parents, school staff and community members should be involved in the activities.
【Key words】 Smoking;Tobacco smoke pollution;Attitude;Students
【作者簡介】 郭欣(1975- ),女,山東省人,碩士,主管醫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兒少衛生學。
【作者單位】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校衛生所,北京 100013。
第61屆世界衛生大會指出,煙草使用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導致人群慢性疾病以及死亡的首要危險因素。據專家估計,我國13~18歲青少年中現在吸煙者約1 500萬,嘗試吸煙者不少于4 000萬,遭受二手煙危害的人數高達6 500萬[1]。
2005年北京市學生人群煙草使用狀況調查顯示,北京市學生人群的現在吸煙率為8.26%,嘗試吸煙率為22.16%[2]。2005-2008年,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校保健所等組織開
展了多項基于校園的青少年控煙活動。為評估北京市中小學校煙草控制活動效果,筆者于2008年4月開展了此次調查研究,現將北京市中小學生主、被動吸煙狀況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樣本來自北京市轄區內小學和中學(包括普通中學和職業高中)的在校學生。通過多階段分層(按地區經濟狀況、學校類型分層)隨機整群抽樣共抽取11個區縣,學校87所,學生16 700人。得到有效樣本16 392人(有效率為98.16%)。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13.12±3.47)歲,其中男生8 249人(50.32%),女生8 143人(49.68%);學校類型分布為小學6 859人(41.84%),普通初中4 845人(29.56%),普通高中3 670人(22.39%),職業高中1 018人(6.21%)。
1.2 方法 采用匿名自填式問卷調查方法。問卷以2005年調查問卷為基礎,進行了部分修改并加入了被動吸煙與校園無煙環境建設的調查部分。
1.3 統計分析 數據采用EpiData 3.0錄入,使用SPSS 14.0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不同類型學校學生主動吸煙狀況
2.1.1 嘗試吸煙率 中小學生嘗試吸煙率為17.02%,其中男生為23.39%,女生為10.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37.632,P=0.000)。不同類型學校學生的嘗試吸煙率不同,且隨著學習階段的提高,嘗試吸煙率明顯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 546.850,P=0.000)。
由于2008年的學校類型構成與2005年不同,用整體數據進行標化后,計算得2008年的嘗試吸煙率為16.93%,與2005年(16.2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649,P=0.104)。在不同類型學校間,職業高中學生2008年的嘗試吸煙率比2005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6.789,P=0.000);其余類型學校學生嘗試吸煙率兩次調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1.2 現在吸煙率 中小學生的現在吸煙率為7.05%,其中男生為10.96%,女生為3.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1.442,P=0.000)。且隨著學習階段的提高,現在吸煙率也呈不斷上升趨勢。
用整體標化后,計算得2008年中小學生的現在吸煙率為6.12%,高于2005年(5.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45,P=0.004)。但在不同類型學校間,職業高中學生的現在吸煙率2008年達到了32.70%,比2005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983,P=0.000);其余類型學校學生現在吸煙率兩次調查沒有變化。見表2。
2.2 不同地區間學生主動吸煙狀況 2008年城市、縣鎮、農村中小學生的嘗試吸煙率分別為15.60%,18.79%和17.46%,縣鎮最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041,P=0.000)。
與2005年數據比較發現,城市和縣鎮中小學生嘗試吸煙率2次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農村地區中小學生嘗試吸煙率上升較快,上升了4個百分點,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城市、縣鎮、農村中小學生現在吸煙率分別為5.94%,7.99%和8.57%,以農村地區最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1.096,P=0.00)。
不同地區中學生現在吸煙率都較2005年有明顯上升,以農村地區上升最快(8.57%),較2005年(3.27%)明顯上升。
2.3 學生主動吸煙相關狀況 北京市中小學生的嘗試吸煙年齡主要位于6~9歲和12~15歲2個年齡段。嘗試吸煙學生表示獲取煙草的主要途徑是別人給的和自己買的,分別占33.55%和32.07%。
在2 776名回答有嘗試吸煙行為的學生中,有1 784(64.27%)名學生的回答符合對現在吸煙者的定義。有429(15.46%)名嘗試吸煙者表示自己以后會吸煙或繼續吸煙,明顯高于非嘗試吸煙者(1.83%)。
此次調查中,“因年齡小而買不到煙”的學生比例為5.84%,與2005年(5.8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沒有買過煙”的學生比例由36.84%上升為50.89%。
在嘗試吸煙者最好的5位朋友中,過去30 d有朋友吸煙的報告率為58.44%,明顯高于非嘗試吸煙者(15.0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 098.047,P=0.000)。現在吸煙者最好的5位朋友過去30 d有吸煙的報告率為85.48%。
與被調查者關系密切的人的吸煙率從非嘗試吸煙者、嘗試吸煙者到現在吸煙者依次增高,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其中同學伙伴的吸煙率變化最大,嘗試吸煙者是非嘗試吸煙者的3倍以上,現在吸煙者是非嘗試吸煙者的4倍以上。見表3。
2.4 學生被動吸煙狀況
2.4.1 學生被動吸煙暴露情況 總體上,有45.31%的學生表示在近30 d內存在房間或公共交通工具上被動吸煙暴露。有51.14%的學生表示在近6個月內存在房間或公共交通工具上被動吸煙暴露。
不同地區學生的被動吸煙暴露不同,城市、縣鎮和農村學生的近30 d被動吸煙暴露率分別為44.59%,45.24%和49.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825,P=0.002)。城市、縣鎮和農村學生的近6個月被動吸煙暴露分別為50.23%,51.21%和55.8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070,P=0.000)。農村學生的被動吸煙暴露率最高。
2.4.2 不同暴露情況者對被動吸煙的知識和態度 分別有95.12%和91.68%的被動吸煙者認為吸煙和被動吸煙對身體有害,其認知率都低于非被動吸煙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722,25.863,P值均=0.000)。見表4。
有70.40%的被動吸煙學生表示別人不可以在他的房間內吸煙,而非被動吸煙學生有90.64%表示別人不可以在他的房間內吸煙。在禁止公共交通工具內吸煙和禁止公共場所(商場、影院、俱樂部、餐館等)內吸煙方面,被動吸煙者的贊同率分別為92.21%和83.82%,明顯低于非被動吸煙者(96.18%和92.25%)。說明個人被動吸煙暴露與其對被動吸煙的看法與態度有一定的聯系,不重視被動吸煙危害者更易成為被動吸煙者。
3 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北京市中小學生嘗試吸煙率為17.02%,現在吸煙率為7.05%;現在吸煙率低于2000-2007年全球GYTS的監測結果[3](全球13~15歲學生人群現在吸煙率為9.5%,歐洲地區最高,為19.2%;地中海東部地區最低,為4.9%)。
用整體標化后與2005年的結果比較發現,學生的嘗試吸煙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現在吸煙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進一步對不同學校類型進行比較發現,只有職業高中學生2次調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2008年中小學生現在吸煙率的上升與職業高中生現在吸煙率的上升有很大關系,2002年楊功煥等[4]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職業高中學生是煙草接觸的高危人群,其學校控煙工作應得到更大重視。
在對不同地區學生主動吸煙狀況分析時發現,縣鎮地區學生的嘗試吸煙率最高(18.79%),農村地區學生的現在吸煙率最高(8.57%);與2005年比較發現,農村地區學生的嘗試吸煙率和現在吸煙率明顯上升。提示農村地區應是控煙的重點地區,學校控煙工作應得到更大地加強。
在有嘗試吸煙行為的學生中,有64.27%是現在吸煙者;有15.46%的學生表示“自己以后會吸煙或繼續吸煙”,明顯高于非嘗試吸煙者(1.83%)。提示嘗試吸煙的學生更可能成為未來的煙民,其可能性是非嘗試吸煙者的8倍左右。學校控煙工作也應更加關注嘗試吸煙者,早期預防避免其嘗試吸煙,及時教育和阻止其吸煙行為。
非嘗試吸煙學生、嘗試吸煙學生和現在吸煙學生報告的與其關系密切的人的吸煙率依次增高。其中學生伙伴的吸煙率變化幅度最大,嘗試吸煙者的同學伙伴吸煙率是非嘗試吸煙者的3倍以上,現在吸煙者的同學伙伴吸煙率是非嘗試吸煙者的4倍以上。提示煙草使用學生(嘗試吸煙學生和現在吸煙學生)處于高煙草使用率的環境中,較非煙草使用同學有著更高的感知吸煙率。Shean等[5]報告指出,青少年早期的感知吸煙率與其青少年后期及成年期的煙草使用情況呈正相關。
分別有45.31%和51.14%的學生表示在近30 d內和近6個月內存在被動吸煙暴露,以農村地區學生的被動吸煙暴露率最高,其原因可能與我國農村人群吸煙率高于城市有關[4]。《2007年中國控煙報告》指出,被動吸煙不存在“安全暴露”水平,且對兒童和孕婦危害尤為嚴重[6]。提示學生被動吸煙控制工作應積極獲取學生家長、社區及全社會的支持。
綜合上述情況,筆者認為青少年控煙工作應注重以下方面:(1)加強學校控煙工作。學校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動場所,是開展青少年預防吸煙教育活動的主要依托。(2)爭取家長及社區參與。家長和社區參與學校的控煙活動不但有利于更好地控制學生吸煙,而且對家長的吸煙行為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發展同伴控煙教育。Audrey等[7]對英國10 730名中學生的研究結果顯示,曾不規律吸煙的學生經過1 a的同伴教育后,每周吸煙率下降了18.2%。由于同伴間文化背景和閱歷相同,彼此易于溝通,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變被動為主動,因而干預效果顯著。(4)獲取大眾傳媒支持。Worden等[8]報告了針對女性青少年的為期4 a的大眾傳媒干預研究,結果干預組的吸煙率比對照組的吸煙率低40%,且干預效果一直保持了5 a。利用大眾傳媒進行煙草危害知識宣傳以及利用名人效應來傳播健康信息,都將獲得很好的效果。
4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履行《煙草控制框架公約》領導辦公室.2008年中國控制吸煙報告.[EB/OL][2008-05-13].省略/n272442/n272530/n3479265/n3479306/appendix/report.pdf.
[2] 郭欣,曹若湘,陶立元,等.北京市2005年學生煙草使用情況.中國學校衛生,2008,29(5):417-419.
[3] WARREN CW, JONES NR,PERUGA A,et al. 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illance: 2000-2007. Surveill Summ, 2008,57(1);1-28.
[4] 楊功煥,馬杰民,劉娜,等.中國人群2002年吸煙和被動吸煙的現狀調查.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2):77-83.
[5] SHEAN RE. Peers, Parents and next cigarette: Smoking acquisition in adolescence. Nedlands: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1991.
[6] 衛生部履行《煙草控制框架公約》領導辦公室.2007年中國控制吸煙報告[EB/OL][2008-05-13].省略/n272442/n272530/n275462/n275477/n292892/17722.htm.
[7] AUDREY S,HOLLIDAY I,CAMPBELL R. It is good to talk: Adolescent perspectives of an informal, peer-led intervention to reduce smoking. Soc Sci Med,2006,63(2):32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