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7:35: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統計學相關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身體質量指數;年齡;高血壓;預防
最近研究表明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1〕。積極開展行為危險因素監測,科學地制定干預措施是預防高血壓的有效方法。高血壓的初級預防,包括生活方式干預,是高血壓預防和控制的關鍵措施〔2〕。本文旨在分析身體質量指數(BMI)和年齡與高血壓的關系,為高血壓的預防提供科學的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9年8月20日至2010年4月13到本院進行健康體檢的人員,共330例,年齡25~92歲。分為男、女兩組,男228例,女102例。根據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收縮壓(SBP) ≥140 mmHg和(或)舒張壓(DBP) ≥90 mmHg確診高血壓。其中男性SBP≥140 mmHg者90例,占該組的39.47%;83例DBP≥90 mmHg,占該組人數的36.40%。女性患者中36例SBP≥140 mmHg,占該組的35.29%;19例DBP≥90 mmHg,占該組人數的18.63%。
1.2 研究方法 利用Pearson相關分析方法比較BMI和年齡、血壓的密切程度。BMI=體重(kg)/身高2(m2),將研究對象按22.99 kg/m2三個水平分為勻稱、肥胖、瘦三種類型〔3,4〕;并根據這三種類型分組并進行統計學分析。再按照青、中和老年的標準分組,并進行相應的統計學分析。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兩變量間的相關性用Pearson相關分析方法,三組及以上樣本均數之間采用方差分析,兩均數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 果
2.1 相關性分析 年齡與女性SBP之間不具有相關性(r=0.058,P=0.563),與女性DBP之間也不具有相關性(r=0.195,P= 0.050)。年齡與男性SBP之間不具有相關性(r=0.158,P=0.015),與男性DBP之間也不具有相關性(r=0.142,P=0.029)。
BMI與血壓的相關性為:BMI與女性SBP之間具有密切相關性(r=0.458,P=0.001),與女性DBP之間具有密切相關性(r=0.457,P=0.001)。BMI與男性SBP之間具有相關性(r=0.381,P=0.000 5),與DBP之間具有相關性(r=0.267,P=0.000 5)。
2.2 按BMI與年齡分組的統計學分析
2.2.1 按BMI分組的統計學分析結果 男性體檢者瘦型3例(1.76%),勻稱型42例(17.98%),肥胖型183例(80.26%)。本試驗只考慮勻稱型和肥胖型兩組,以此兩組進行成組T檢驗。結果SBP在兩組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01),DBP在兩組之間也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02),說明男性不同BMI患者之間血壓不同。
女性體檢者瘦型8例(7.84%),勻稱型55例(54.92%),肥胖型39例(38.24%)。SBP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示:F=11.50,P=0.001(見表1)。LSD多重比較的結果顯示:瘦型與勻稱型比較,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546)。瘦型與肥胖型比較,兩組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03),勻稱型與肥胖型比較,兩組之間有統計學差異(P=0.001)。表1 女性SBP與DBP按BMI分組的統計學分析
2.2.2 按年齡分組的統計分析 根據最新的WHO年齡劃分標準,44歲以下為青年;45~59歲為中年;60歲及以上為老年,將男性和女性各分為三組。
男性青年組106例(46.49%),中年組97例(42.54%),老年組25例(10.96%)。SBP的單因素方差結果見表2。LSD多重比較結果示:青年組與中年組比較,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22)。青年組與老年組比較,兩組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3)。中年組與老年組比較,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157)。表2 男性SBP與DBP按年齡分組的統計學分析
SBP的單因素方差結果見表3。LSD多重比較結果示:青年組與中年組比較,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751)。青年組與老年組比較,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273)。中年組與老年組比較,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371)。表3 女性SBP與DBP按年齡分組的統計學分析
3 討 論
高血壓在我國目前慢性病的患病率中位居首位〔5〕。因此了解高血壓的患病情況和相關危險因素,為開展一級預防與干預提供依據。本實驗通過對BMI和年齡與血壓相關性分析發現:BMI與血壓密切相關,而年齡與血壓則不具有相關性。BMI與血壓密切相關與大多數的作者觀點一致,而年齡與血壓不相關〔6〕的這一結果與有些作者的結論有差別。國內劉春梅和宋玉梅研究認為年齡與血壓密切相關,這可能與檢驗的方法不一樣有關,劉春梅和宋玉梅〔5,6〕沒有對年齡分組,而本實驗則根據性別將年齡分為兩組,因此得出的結果不同。
按照BMI的不同,將受試對象分為瘦型、勻稱型和肥胖型三種,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女性SBP瘦型與勻稱型無統計學差異,肥胖型與勻稱型和瘦型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女性DBP的結果同上。男性研究對象中瘦型人數較少,因此只考慮了勻稱型和肥胖型兩種。結果為勻稱型和肥胖型的SBP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同樣勻稱型和肥胖型的SBP之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因此,這一結果說明不同的BMI之間血壓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并且隨著BMI增加而增加,這一結論與大多數作者的觀點相一致〔7,8〕。
按年齡分組的結果中,除男性青年與老年組的SBP有差別外,其余的各組之間均無統計學差異。這與以往的有些作者觀點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有:①劃分的標準不同,很多作者都是以30歲、40歲和50歲的標準劃分,而本實驗則以國際公認的44歲和60歲兩個標準來劃分。②高血壓發病的低齡化。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肥胖的人數在青年人群中明顯增多,由此造成的高血壓在青年中的發病率逐年增加〔9~12〕,不同年齡之間的血壓差異明顯縮小,使得年齡與血壓的關系逐漸弱化。肥胖在帶來高血壓的同時也帶來了其他相關的疾病,因此肥胖也成為世界性問題〔13〕。
本研究提示預防高血壓應從青年以前做起,而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防治高血壓是中、老年的事情。不同年齡間血壓差異不明顯,而不同BMI之間的血壓差異較大,說明體重是影響血壓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青年以前合理地控制體重將是高血壓一級預防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89.
2 吳家兵.高血壓的流行及其初級預防綜述〔J〕.安徽預防醫學雜志,2006;12(1):404.
3 郭紅衛.醫學營養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115.
4 蔡美琴.醫學營養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120.
5 劉春梅.北京交通大學高血壓患病情況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職工與健康,2010;26(4):3679.
6 宋玉梅.血壓異常的危險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雜志,2003;6(1):413.
7 Michael A.Kortt1Philip M.Clarkeestimating utility values for health stat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inpiduals using the SF36〔J〕.Quality Life Res,2005;14:217785.
8 O'Brien PE,Dixon JE. The extent of the problem of obesity〔J〕.Am J Surg 2002;184(6B):4585.
9 Robinson RF,Batisky DL,Hayes JR,et al.Body mass index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ediatric hypertension〔J〕.Pediatr Nephrol,2004;19:137984.
10 Norwood VF.Hypertension〔J〕.Pediatr Rev,2005;23:197208.
11 Varda NM,Gregoric A.A diagnostic approach to the child with hypertension〔J〕.Pediatr Nephrol,2005;20:499506.
【關鍵詞】 試劑比對;相關性分析
隨著檢驗醫學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強,國內檢驗儀器試劑生產廠家大量增加,無論是對檢驗儀器還是檢驗試劑的研發生產都加大了投入。新的檢驗試劑投入臨床,如何保證檢驗試劑之間能夠具有良好的相關,如何實現自建檢測系統間檢測結果的可比性,也已成為檢驗界關注和討論的熱點[1-2].這不但要求對于原理和各個生產環節進行保證,而且要對試劑進行很好的驗證。除了廠家的穩定性測試,線性范圍測試等,進行必要的臨床比對非常重要。本實驗通過與已獲批準的試劑進行相關性測試比對,初步探討比對的具體步驟。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 美國貝克曼CX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2 試劑 對照試劑:為美國貝克曼公司生產的乳酸脫氫酶測定試劑盒(改良DGKC法)。實驗試劑:長春賽諾邁德醫學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乳酸脫氫酶測定試劑盒(改良DGKC法)。
1.3 樣本選擇 選擇包括高、中、低值結果在內的40份標本血清,選擇無溶血無黃疸的樣本,連續選5 d,共200份標本。
1.4 方法 選擇包含高、中、低值在內的40份標本,分別用實驗試劑與對照試劑進行測定,連續測5 d,共200份標本,記錄測定結果。
1.5 結果統計分析 對結果進行分組,以其檢測最高限和最低限為界[3],平均分為高中低三組,對其在高中低三個區間的數據分別進行統計分析。應用SPSS統計軟件配對t檢驗、相關及回歸分析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00份標本用實驗試劑與對照試劑分別測定乳酸脫氫酶測定。
通過配對t檢驗,低值、中值P均大于0.05, 相關性r分別0.979,0.983,說明試劑測定結果間無統計學差異。而高值進行統計學檢驗P
3 討論
當實驗室新使用一種試劑時,除必須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和偏倚評估外,還必須確定其線性范圍,因線性范圍寬窄對于定量檢測的臨床化學分析方法極為重要[4]。而如何能有效的評價試劑,臨床比對分組統計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方法。對于高、中、低各組分組統計,不僅僅能發現其和成熟試劑的相關性是否良好,更重要的是能發現其在何處相關性有待改善,能為試劑改良提供依據。
本實驗通過對乳酸脫氫酶的高、中、低值比對,發現賽諾邁德的此項試劑在高值處檢測和貝克曼的試劑有統計學差異,且無良好的相關性。可能是由于其檢測最高限設置過高,底物量不足。可以通過降低檢測最高限的設置或者加入更多酶反應底物等來改善。總之,對檢驗試劑分段進行比對分析能夠更好的對檢驗試劑進行評價。
參 考 文 獻
[1] 張秀明,李煒煊,鄭松柏,等.不同檢測系統17項常規生化結果的比對和偏倚評估.檢驗醫學,2007,22(2):166.
[2] 邱 玲,程歆琦,劉荔,等.多臺生化分析儀多項目同時進行比對的實驗研究設計及應用.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7,30(9):1001.
【關鍵詞】 克拉霉素;替硝唑;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小兒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3.063
分析發現, 幽門螺桿菌是導致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潰瘍或者胃炎的主要病因, 和小兒上呼吸道疾病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根治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臨床治療小兒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主要原則。現階段臨床中有較多的根治方案, 聯合用藥的治療效果也得到了肯定, 然而關于聯合治療的認識卻存在差異。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克拉霉素聯合替硝唑治療小兒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療效,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患兒80例, 全部患兒均滿足臨床相關診斷標準[1, 2], 并經過臨床檢查和實驗室檢查證實。80例患兒中, 男43例, 女37例;患兒年齡3~10歲, 平均年齡(6.3±3.2)歲。按照數字隨機方式將80例患兒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40例。
1. 2 方法 對照組患兒選擇阿莫西林聯合甲硝唑治療:口服阿莫西林分散片(山西同達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00493), 2次/d, 給藥劑量為50 mg/(kg?d);口服甲硝唑片(山西丕康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4023972), 2次/d, 給藥劑量為20 mg/(kg?d)。實驗組患兒選擇克拉霉素聯合替硝唑治療:口服克拉霉素片(安徽精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33443), 2次/d, 給藥劑量為20 mg/(kg?d);口服替硝唑片(廣州白云山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制藥總廠, 國藥準字H44021435), 2次/d, 給藥劑量為20 mg/(kg?d)。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比較, 并對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統計記錄。療效判定標準為[3, 4]:顯效:經治療, 臨床體征、腹痛癥狀均完全消失;有效:經治療, 臨床體征、腹痛癥狀有一定改善;無效:經治療, 臨床體征、腹痛癥狀沒有變化或者加劇。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臨床療效 經治療, 對照組患兒中, 顯效19例、有效13例、無效8例,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0.0%(32/40);實驗組患兒中, 顯效23例、有效15例、無效2例,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0%(38/40);實驗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并發癥 對照組患兒中, 2例患兒出現并發癥, 并發癥發生率為5.0%(2/40);實驗組患兒中, 1例患兒出現并發癥, 并發癥發生率為2.5%(1/40);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 幽門螺桿菌是引起胃腸道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為幽門螺桿菌的特點會讓患兒出現一系列消化道疾病, 如淋巴瘤、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胃癌、慢性活動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潰瘍等, 會嚴重影響患兒的身體健康, 降低其生活質量, 如果病情嚴重則會對患兒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5-9]。因此及時有效地治療小兒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就顯得非常關鍵。
在對小兒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進行治療時, 替硝唑和克拉霉素均屬于新型藥物, 而且臨床治療效果也比較理想[10-13]。克拉霉素作為一種紅霉素衍生物, 患兒能充分吸收, 除此之外克拉霉素的抗幽門螺桿菌活性的作用比較理想, 在患兒胃黏膜具有較高的藥物濃度, 在對小兒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M行治療時, 單一藥物治療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高達42%~54%, 能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患兒的臨床癥狀進行有效改善[14, 15]。替硝唑是一種新型的硝基咪唑類藥物, 能對幽門螺桿菌類的胃炎疾病進行有效根治, 而且能對單胺氧化酶進行有效抑制;除此之外替硝唑具有比較理想的抗菌效果和耐受性[16]。在對小兒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進行治療時, 甲硝唑的胃腸道不良反應比較顯著, 特別是口腔異味, 患兒耐受程度較低, 除此之外甲硝唑還存在耐藥現象, 體外檢測結果顯示甲硝唑的耐藥性高達33.3%;阿莫西林在體外能有效殺滅幽門螺桿菌, 而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也比較低, 然而最近幾年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 阿莫西林的耐藥菌越來越多, 在對幽門螺桿菌感染進行根治時, 臨床療效正在不斷降低。
關鍵詞:半夏瀉心湯;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療效
筆者選取我院于2011年7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72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患者進行臨床研究,現將其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1年7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72例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患者,男43例,女29例,年齡為17-65歲,平均年齡為41±1.4歲。將其隨機劃分為對照組38例與治療組3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史、病癥等方面對比無明顯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分析。
1.2臨床表現
選取的患者均可見胃脘痛,呈灼痛、隱痛或脹痛,部分患者在進食后出現納差、噯氣以及腹脹等臨床表現。所有患者幽門螺桿菌培養呈陽性,在尿素酶依賴作用下試驗為陽性。
1.3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西醫治療,給予患者口服1000mg體果膠鉍膠囊治療,一天服用2次,給予患者口服1000mg羥氨芐青霉素膠囊,一天服用2次,每次口服甲硝唑片400mg,一天服用2次。治療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增加使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其中半夏瀉心湯主要成分為:青皮12g,枳殼12g,陳皮12g,吳茱萸3g,黃連6g,白芍12g,白術12g,黨參12g,黃芩12g,法半夏15g,甘草5g。加750ml清水將所選取的主要成分浸泡15分鐘后,進行煎服,煎至250ml,一天一劑,分兩次給予患者口服治療。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1個月療程治療,在治療一個療程后,對其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分析。
1.4指標觀察
觀察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幽門螺桿菌清除率以及不良反應情況
1.5療效判定
根據相關臨床治療效果,劃分為四個級別:痊愈:慢性胃炎的臨床體征以及病癥消失,幽門螺桿菌檢測呈陰性,在胃鏡下檢查可見患者的糜爛消失或胃竇粘膜花斑狀發生變化,患者臨床病理顯示病變黏膜正常;顯著改善:慢性胃炎臨床體征以及臨床病癥消失,幽門螺桿菌檢測呈陰性,在胃鏡下檢查可見糜爛基本消失以及胃竇粘膜花斑狀部分變化,患者臨床病理顯示病變黏膜明顯好轉;改善:慢性胃炎臨床體征以及臨床病癥有所好轉,幽門螺桿菌檢測呈弱陽性,在胃鏡下檢查可見患者炎性病癥有所緩解或病變黏膜縮小的范圍減小。無效:慢性胃炎臨床體征以及病癥無明顯好轉。治療14天后對患者進行胃鏡復查,可見HP陰性則為HP消除,在停止用藥后對患者病癥進行復查[1].
1.5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2結果
2.1兩組患者實施治療效果對比
兩組患者實施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6%,兩組患者總有效率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治療后HP根除情況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治療組幽門螺桿菌根除32例,根除率為94.1%,對照組患者幽門螺桿菌根除31例,根除率為81.6%,兩組患者根除率對比差異顯著,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治療組無1例不良反應,對照組患者中1例腹瀉,1例嘔吐以及2例出現皮疹病癥,治療組患者不良反應明顯低于對照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主要臨床病癥表現為胃脘痛,屬于中醫的“嘈雜”、““胃脹”、““反酸”、“嘔吐”、“胃病”等范疇,該病因為內傷飲食情志,外感邪氣,或臟腑功能失調,而引發患者出現胃失所養、氣機郁滯[2]。傳統中醫認為,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主要表現為肝胃郁熱證,多為氣機不暢、胃失和降以及多脾失健運,不能起到較好的升清降濁功效,不會對胃黏膜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可能會導致幽門螺桿菌出現定植、感染病癥,而引發炎癥應激。治療中主要對胃腸功能進行調和,對胃液分泌起到較好的改善作用,有利于炎癥組織的快速康復,實現患者病癥地徹底治愈。半夏瀉心湯方劑中,半夏可起到和胃降逆功效;輔以使用干姜有助于半夏辛開散結起到較好的和陰功效;黃芩、黃連味苦,可起到降火和陽功效;黨參可起到較好的滋補功效,輔以使用甘草可起到較好的扶正祛邪功效;同時采用青皮、陳皮以及枳殼可起到到理氣止痛功效;吳茱萸配合使用黃連可起到較好的降逆止嘔以及清熱和胃功效。多種藥物的聯合使用,可起到較好的調和寒熱功效。其中黃芩、黃連以及半夏等對幽門螺桿菌起到較好的扼殺作用[6]。同時該類藥物可起到較好的抑酸效果,有利于黏膜分泌,延長胃上皮細胞生存時間,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并與之進行有效結合,對胃黏膜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從整體上對胃黏膜功能以及分泌起到改善效果,有利于胃黏膜功能快速修復,而實現良好的治療效果,且該藥物治療方便有效,價格低廉。
從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兩組患者實施治療后,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消除率與根除率以及不良反應,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常養民.半夏瀉心湯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68例療效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2,23(6):765-766.
【關鍵詞】 百令膠囊; 肺癌化療; 相關性疲乏感
中圖分類號 R73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0-0051-02
doi:10.14033/ki.cfmr.2016.20.026
調查顯示近年來肺癌的發病率較高,患者通過接受化療治療,但會有相應的副作用[1]。化療相關性疲乏感屬于肺癌化療過程中出現的常見不良反應之一。通過大量文獻報道顯示,80%的化療患者會經歷化療相關性疲乏感,且發生較率,隨著治療療程的增加,化療相關性疲乏感會加重。目前認為化療相關性疲乏感是一種痛苦的、持續的、主觀的疲憊感,與癌癥或癌癥治療相關,并常伴有功能障礙,且具有發生快、程度重、持續時間長、不可預知、休息后不能緩解的特點。化療相關性疲乏感被列為一種疾病,其診斷標準為嚴重的疲乏,需要更多的休息,與活動量的改變不成比例,在近1個月里反復出現并持續半個月以上,同時伴虛弱感或四肢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激情精力不足、失眠或嗜睡等。本研究分析百令膠囊在肺癌化療相關性疲乏感的臨床中的應用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接診的60例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隨機抽取30例設為對照組。另外30例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設為觀察組。納入標準:患者均經過臨床細胞學或者病理檢測,確診為肺癌Ⅲ或Ⅳ期,并預計可生存8年,患者均不能接受臨床手術治療,并且均在1個月內未做化療和放療。排除標準:合并心、腎、呼吸等功能不全的患者,近2個月內接受過免疫治療或者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合并相關免疫因素性疾病患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不愿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對照組中,男21例,女9例,年齡36~83歲,平均(47.52±3.93)歲。觀察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33~85歲,平均(48.91±3.95)歲。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首先給予對照組的30例肺癌化療患者常規臨床治療,采用TP治療方案,靜脈滴注紫衫醇(國藥準字H20058367,武漢費森尤斯卡藥業有限公司)175 mg/m2,每3周滴注一次,每次3 h,靜滴前常規地塞米松、甲氰米胍、苯海拉明預處理,靜脈滴注卡鉑(國藥準字H20110231魯貝制藥有限公司)按AUC=5計算,每3周滴注1次,并給予患者止吐、護胃、支持等綜合治療,并加用玉屏風顆粒(國藥準字Z10930036,廣東環球制藥有限公司)口服,3次/d,5 g/次。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者百令膠囊(國藥準字Z10910036 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口服,3次/d,1.2 g/次,服用1個月。
1.2.3 其他 兩組患者均針對肺癌患者不同的中醫分型,給予相應的對癥治療,包括痰濕瘀阻癥、氣滯血瘀癥、氣陰兩虛癥、肺氣不足癥。
1.3 評價標準及觀察指標
疲乏狀況評價:根據歐洲癌癥治療與研究組織生活質量問卷(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30)癥狀量表中的疲乏量表(FA)進行疲乏狀況評分,得分越高表明狀態越差[2]。
收集兩組肺癌患者化療前1周的外周血,并對其免疫球蛋白(括IgG、IgA、IgM)水平進行檢測,并檢測治療前后患者的T淋巴細胞亞群(CD4+、CD8+)的水平,做好詳細記錄,最后做統計處。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5.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肺癌化療患者疲乏狀況的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疲乏狀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疲乏癥狀評分與治療前比較無顯著性變化,對照組分數明顯升高,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與治療前比較,P
2.2 兩組肺癌化療患者治療前后IgG、IgA、IgM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肺癌化療患者IgG、IgA、IgM均較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肺癌化療患者治療前后CD4+、CD8+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D4+、CD8+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肺癌化療患者CD4+、CD8+均較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我國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肺癌化療技術得到了全面的推廣,在多數肺癌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需要采用化學治療,在肺癌綜合治療中,化療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部分[3-5]。但是臨床化療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患者疲乏感增加,當前肺癌患者臨床化療所引起的乏力感受到臨床的廣泛關注,將化療相關性疲乏感又成為癌癥相關性疲乏,也是臨床常見的癥狀之一,為了提高患者臨床化療的生存質量,提高其免疫功能提高,需要采用有效的治療方案[6]。
在本研究中,給予肺癌化療患者常規治療,主要采用TP治療方案,并給予患者止吐、護胃、支持等綜合治療,并加用玉屏風顆粒或百令膠囊,玉屏風顆粒屬于中醫扶正固表的主要方劑,主要的組成成分有防風、白術、黃芪等,其具有祛風御風、扶正止汗、益氣固表等功效;百令膠囊具有補中益氣、扶正固本等重要作用,可有效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經過體外實驗顯示,經過應用百令膠囊,可刺激NK細胞,從而增強細胞毒性,從而加強對B細胞抗體的抑制作用[7-8]。通過表1可以看出,化療后對照組疲乏狀況評分明顯升高,而觀察組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說明百令膠囊有助于緩解患者疲乏狀況。此外,通過表2、表3可以看出,兩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及T淋巴細胞亞群(CD4+、CD8+)水平對比差異明顯,觀察組患者狀況要優于對照組,說明該藥物使患者體細胞的免疫功能得到了有效改善。
肺癌患者其細胞免疫功能降低,很容易發生感染,對機體的康復產生嚴重的影響,本研究顯示服用百令膠囊,可有效改善機體細胞的免疫功能,緩解疲乏癥狀,在肺癌化療患者臨床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周芳,楊柳.百令膠囊對肺癌化療相關性疲乏感的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35(19):172-175.
[2]陳泉芳,覃壽明,鄒小英,等.玉屏風顆粒聯合百令膠囊對肺癌化療患者免疫力調節的療效觀察[J].中成藥,2013,35(2):249-251.
[3]唐亮.玉屏風顆粒聯合百令膠囊對肺癌化療患者免疫功能的調節作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30(12):1318-1319.
[4]王新艷.玉屏風顆粒聯合百令膠囊對肺癌化療患者免疫力調節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9(13):132-133.
[5]劉麗娟,馬世堯,袁寶榮.百令膠囊的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J].中成藥,2014,36(26):493-496.
[6]逯敏.試論《千金方》清熱解毒法對于惡性腫瘤治療的指導意義[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8):1378-1379.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與肝癌相關性的多種因素。方法將該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HBV感染伴肝癌患者設為觀察組,將120例僅為HBV感染患者設為對照組,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檢測前c區nt1896位點基因型、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HBV感染血清標志物等。結果觀察組患者中HBV表面抗原陽性[HBsAg(+)]伴HBVe抗原陽性[HbeAg(+)]伴抗HBVe抗體陽性[HBeAb(+)]伴抗HBV核心抗體陽性[HbcAb(+)]、前c區nt1896位點為隱性模型(CC+GC)百分比及血清TNF-α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HBV感染與肝癌的相關因素包括HBsAg(+)伴HbeAg(+)伴HBeAb(+)伴HbcAb(+)、血清TNF-α水平升高、前c區nt1896位點為隱性模型(CC+GC)。結論通過聯合檢測前c區nt1896位點基因型、TNF-α、HBV感染血清標志物可有效診治該類疾病。
【關鍵詞】肝炎病毒,乙型;感染;肝腫瘤
肝癌屬一種常見惡性肝臟疾病,病死率極高,目前,醫學上一直在研究如何有效檢測并治療該類疾病。就目前肝癌的發病機制而言,仍然不夠明確,但相關研究表明,肝癌發病率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密切相關[1]。HBV感染是目前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與肝癌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已存在將近4億慢性HBV攜帶者,其中亞洲范圍內慢性HBV攜帶者占75.00%。我國2006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學血清檢測調查結果顯示,我國59歲以下人群中HBV表面抗原(hepatitisBvirussurfaceantigen,HBsAg)陽性率較以往出現降低情況,目前推算,大概為7.19%[2]。在HBV感染者中發生肝癌者所占比例較高。而HBV感染者病情發生、發展又與基因突變存在一定聯系,表明基因突變是HBV感染伴肝癌的影響因素之一[3]。為證實這一觀點,本研究分析了HBV感染與肝癌相關性的多種因素,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幫助,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1.1.1一般資料將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HBV感染伴肝癌患者設為觀察組,將120例僅為HBV感染患者設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中男30例,女38例,平均年齡(48.5±4.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61例,女59例;平均年齡(47.3±3.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1.2納入標準[4](1)確診為HBV感染,血清甲胎蛋白大于400μg/L;(2)經B超或CT檢查肝臟存在占位性病變;(3)細胞學、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肝癌(觀察組患者)。1.2方法兩組患者均空腹接受檢查:(1)詳細記錄患者基本信息;(2)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2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HBV感染血清標志物,即HBsAg、抗HBV表面抗體(anti-hepatitisBvirussurfaceantibody,HBsAb)、HBVe抗原(hepatitisBviruseantigen,HBeAg)、抗HBVe抗體(anti-hepatitisBviruseantibody,HBeAb)、抗HBV核心抗體(anti-hepatitisBviruscoreantibody,HbcAb),檢測陽性表示為(+);并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水平。采用聚合酶鏈反應-限制性內切酶片段多態性分析檢測前c區nt1896位點基因型。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HBV感染與肝癌相關性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HBV感染血清標志物檢查結果比較188例患者HBV感染血清標志物檢查出現5種模式:(1)HBsAg(+)伴HBsAb(+);(2)HBsAg(+)伴HbcAb(+);(3)HBsAg(+)伴HBeAg(+)伴HbcAb(+);(4)HBsAg(+)伴HbeAg(+)伴HBeAb(+)伴HbcAb(+);(5)HBsAg(+)伴HBeAb(+)。其中觀察組患者中HBsAg(+)伴HbeAg(+)伴HBeAb(+)伴HbcAb(+)百分比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713,P=0.0010),見表1。2.2兩組患者血清TNF-α水平比較觀察組患者血清TNF-α水平[(28.3±11.3)pg/mL]明顯高于對照組[(18.9±10.4)p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897,P=0.001)。2.3兩組患者前c區nt1896位點基因型及基因頻率比較觀察組患者中前c區nt1896位點為隱性模型(CC+GC)百分比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09,P=0.0400),見表2。2.4HBV感染與肝癌相關性的多因素分析HBsAg(+)伴HbeAg(+)伴HBeAb(+)伴HbcAb(+)、血清TNF-α水平升高、前c區nt1896位點為隱性模型(CC+GC)3個因素是HBV感染伴肝癌的獨立危險因素。
3討論
肝癌是目前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主要分為繼發性和原發性2種,無論是哪種肝癌發病機制均很復雜,繼發性肝癌多由全身其他惡性腫瘤侵犯肝臟所致,病因相對較為明確,但目前對原發性肝癌的病因尚不明確,發病過程較為復雜,病因較多[5]。主要包括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還與黃曲霉素、酒精等致癌化學物質有關。HBV感染的發病機制主要是HBV侵犯肝細胞從而引發肝癌,一旦HBV侵入人體肝臟后會在肝細胞中定居并復制,從而形成免疫復合物。若想深入研究原發性肝癌的實際情況就必須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影像學檢查和肝癌血清標志物等檢測[6]。相關研究表明,HBsAg可抑制T細胞活性,缺少了HBsAg,宿主免疫則不能對變異株有效進行識別,導致HBV繼續留存宿主體內,缺失了HBsAg的干細胞增生后會增加癌變風險[7-9]。因此,本研究針對多種因素研究了HBV感染血清標志物,由于DNA指標不能很好地預測療效,故本研究未進行DNA載量相關研究。本研究對兩組患者血清TNF-α水平進行了檢測分析,觀察組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血清TNF-α水平是HBV感染引發肝癌的危險因素之一。血清TNF-α參與了HBV感染的免疫應答發生過程。此外,目前尚確切判定單一HBsAg(+)、HbeAg(+)、HbsAb(+)、HbcAb(+)是HBV感染引發肝癌發生的相關因素,單一因素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需進行HBsAg(+)、HbeAb(+)、HbcAb(+)等多因素相關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中HBsAg(+)伴HbeAg(+)伴HBeAb(+)伴HbcAb(+)百分比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如果這幾項血清標志物均陽性時需高度重視,應將其列為肝癌高危警報。本研究兩組患者等位基因頻率、基因型、顯性模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患者中前c區nt1896位點為隱性模型(CC+GC)百分比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明顯分析也表明,前c區nt1896位點為隱性模型(CC+GC)是HBV感染伴肝癌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上述研究結果與陳雪莉等[10]研究結果相近。陳雪莉等[10]為探究HBV與肝癌的相關性,選取住院并診斷為HBV感染伴肝癌患者64例作為觀察組,選取HBV感染但無肝癌112例患者作為對照組,檢查兩組患者血清TNF-α水平、HBV感染血清標志物與前c區nt1896位點基因型,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血清TNF-α水平[(28.4±11.2)pg/mL]明顯高于對照組[(18.8±10.5)pg/mL],觀察組患者中HBsAg(+)伴HbcAb(+)伴HbeAb(+)例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基因型、顯性模型、等位基因頻率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隱性模型比較,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患者血清TNF-α水平、前c區nt1896位點隱性模型均與HBV相關肝癌發生存在相關性,是肝癌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證實HBV相關肝癌的發生與血清TNF-α水平升高及nt1896位點檢測為隱性模型(CC+GC)密切相關,對HBV感染患者進行血清TNF-α水平檢測,有條件者可行HBV前c區nt1896位點基因型檢測,有助于降低HBV相關肝癌發生率。該結論驗證了本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論相呼應,說明本研究結果及結論存在一定研究價值。綜上所述,HBV感染與肝癌發生的相關性因素包括HBsAg(+)伴HbeAg(+)伴HBeAb(+)伴HbcAb(+)、血清TNF-α水平升高、前c區nt1896位點為隱性模型(CC+GC)等。對肝癌患者進行前c區nt1896位點基因型、TNF-α、HBV感染血清標志物檢測可有效判斷肝癌發生的病因。但本研究仍不夠全面,尚需進行更加細致的檢測、研究分析包括加強對DNA載量等因素的研究。
作者:吳會玲 宋希 單位: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感染性疾病科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醫院獲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的重要類型,是指機械通氣(MV)48 h后至拔管后48 h內出現的肺炎[1]。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為ICU機械通氣患者的常見并發癥,可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進行相關護理干預可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本研究中筆者就此對本院2011年9月~2012年8月ICU收治的行機械通氣的32例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9月~2012年8月本院ICU收治的具有完整資料的進行機械通氣的64例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齡38~72歲,平均40.2歲;原發病:休克13例,多發傷18例,中毒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1例,重型顱腦損傷10例。將64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2例,所有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原發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32例患者均給予人工氣道機械通氣的常規護理。
1.2.2 觀察組
觀察組32例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如下:
1.2.2.1 環境的管理 對病房進行徹底消毒,醫務人員要嚴格按照無菌技術操作,及時對呼吸機管路進行嚴格消毒,預防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2]。
1.2.2.2 氣管導管套囊的管理 進行合理的導管氣囊密閉,防止胃內或呼吸道內容物反流,將套囊內注入約5 mL氣體,使氣囊內壓力維持在2.7~4.0 kPa,及時清除口咽部分泌物,減少誤吸,從而降低繼發感染的發生率。
1.2.2.3 呼吸機的管理 及時清除呼吸機管道內的污染物,要求嚴格無菌操作,霧化器及濕化罐內液體應每24小時更換1次,并進行終末消毒[3]。
1.2.2.4 呼吸道管理及有效吸除痰液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加強呼吸道濕化,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及時并有效地吸除痰液,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 s,嚴格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
1.2.2.5 的護理 護理是預防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盡量取半臥位,將患者的床頭抬高30°~40°,可降低反流與誤吸的發生率[4],從而減少感染的發生。
1.2.2.6 飲食的護理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飲食措施,加強營養,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鼻飼前檢查患者有無胃內容物潴留,鼻飼后30 min內不進行叩背、翻身、吸痰等操作。
1.2.2.7 口腔護理 加強對患者的口腔護理,防止口腔黏膜干燥[5],選用0.9%氯化鈉溶液棉球進行口腔擦拭,每天2次,若有口腔感染者,則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溶液進行口腔擦拭。進行口腔擦拭時要注意避免管道的移位和脫落。
1.2.2.8 心理護理 對有意識的患者應教會患者用肢體語言表達簡單的問題,密切注意患者情緒的變化,及時進行疏導,關心并鼓勵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以最佳的狀態配合治療。
1.3 臨床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平均機械通氣時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所得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結果顯示,對照組的平均機械通氣時間明顯高于觀察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對照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為31.25%,明顯高于觀察組的12.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3 討論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是機械通氣過程中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之一[6],患者一旦發生VAP,不僅延長住院時間,且增加住院費用,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有研究報道VAP的病死率為20%~71%[7]。機械通氣患者可因反復吸痰,引起患者呼吸道黏膜的損傷,利于細菌的生長,引起感染。降低機械通氣患者VAP的發生率對機械通氣患者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機械通氣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能減低患者的感染率;增強環境的管理可降低病房細菌的含量;對氣管導管套囊、呼吸機、呼吸道、口腔進行護理干預可抑制細菌的生長,減少感染的機會;適當的有利于患者排痰;合理的飲食可增強患者的免疫力。心理護理對機械通氣患者也非常重要,如護理得當,可增強患者的信心,使患者配合治療。
綜上所述,對ICU機械通氣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可減少機械通氣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尤黎明,吳英. 內科護理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4,96.
[2] 周勤, 田君, 鄭凱中. 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護理[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31-33.
[3] 喻鷺,石艷,杜艷. ICU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原菌分析及護理對策[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4):36-37.
[4] 柳韋華,呂梅,王鳳,等. 護理對機械通氣患者胃食管反流后誤吸的影響[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7):25-27.
[5] 鄭莉茗. 口腔護理在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預防中的作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3):27-29.
[關鍵詞] 高尿酸血癥;心血管事件;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R589;R5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0-0047-02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uricemia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KANG Zifa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Zhangcha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52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uricemia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Methods The body examination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March to December, 2011. The groups were divided by the hyperuricemia levels and the rat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 was studied. Results The rates in normal group and hyperuricemia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The rate in group on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the group two and three (P < 0.05); The rate in group two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the group three (P < 0.05); The serum uric acid was positive related with lipids and the rat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hyperuricemia is 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cardiovascular event, and it is beneficent to prevent the cardiovascular event by controlling the hyperuricemia.
[Key words] Hyperuricemia; Cardiovascular event; Relationship
高尿酸血癥與心血管事件的關系受到國內外心血管研究機構的關注[1],有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表明高尿酸血癥與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相關性[2,3],更有國外研究表明高尿酸是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進一步證明了高尿酸指標對心血管疾病預測的重要性。但也有研究結論提出了相反的意見,認為二者不存在明顯的相關性。本研究對我院健康體檢人群的體檢資料進行分析,探討高尿酸與心血管事件發生的相關性。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1年3~12月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人群作為研究對象,共計875例,其中男543例,女332例,平均年齡(45.25±9.79)歲。其中高尿酸血癥患者131例,發生率為14.97%。納入標準:①在我院完成健康體檢,并有準確的健康體檢數據;②體檢者完成相關的健康咨詢;③體檢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精神類疾病,影響健康問詢的準確性;②住院患者、酒后體檢等人群;③配合性較差者。
1.2 診斷標準
①高尿酸血癥診斷標準:尿酸>420 μmon/L(7.0 mg/dL),并同時排除腎臟疾病、血液疾病等可致尿酸升高的疾病;②高膽固醇血癥判斷依據:血清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6.1 mmol/L;③高甘油三酯血癥診斷依據:血清甘油三酯(total triglyceride,TG)>1.98 mmol/L;④高血糖判斷依據:按照美國糖尿病學會標準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6.1 mmol/L定義為高血糖;⑤血壓升高診斷依據[4]: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40 mm Hg或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90 mm Hg;⑥心血管事件的診斷標準:包括在本次體檢過程中發現的心電圖異常、高血壓等,還包括既往史中發生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不齊等。
1.3 分組標準
將增高的血尿酸值以60為階段進行分組,1組為(420~479)μmoL/L,2組為(480~539)μmoL/L,3組為≥540 μmoL/L。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兩變量之間的關系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組別人群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情況分析
對正常組與三組高尿酸人群的中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情況進行分析發現正常組與各組之間的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情況存在明顯差異(P < 0.05);1組與2組、3組比較,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存在明顯差異(P < 0.05);2組與3組比較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存在明顯差異(P < 0.05),見表1。研究結果表明,高尿酸血癥對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的影響,其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隨著高尿酸的升高有上升的趨勢。
表1 不同組別人群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情況分析[n(%)]
注:a各組與正常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b各組與1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c各組與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尿酸與臨床指標相關性分析
尿酸與各臨床指標進行分析發現,尿酸升高與血糖升高、血脂升高、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升高具有明顯相關性(P < 0.05),與甘油三酯的升高無明顯相關性(P > 0.05),見表2。研究結果表明,高尿酸血癥與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影響,同時還受到血糖、血脂、甘油三酯等因素的混合影響。
表2 血尿酸與臨床指標相關性分析
3 討論
尿酸是人、鳥類、昆蟲、靈長類動物及某些爬行動物體內嘌呤堿分解代謝的最終產物,是由元素氧、氫、氮、碳等組成。臨床上稱之為高尿酸血癥是指體內尿酸排出障礙或者異常增多[5],目前臨床上對高尿酸血癥的定義是,血清尿酸女性≥6 mg/dL,男性≥7 mg/dL。高尿酸導致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有一定的理論依據,高尿酸可以促使低密度脂蛋白發生氧化,脂質過氧化和氧自由基產物增加,促進心肌細胞的凋亡、內皮功能障礙、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和血小板的激活與黏附,發生心室重構,最終導致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生。
本次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癥與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具有明顯的相關性,根據不同程度的分組,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隨著尿酸水平的升高,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呈現增長的趨勢,但這個趨勢由于樣本量有限還有待進一步的驗證。本次研究的結果與國內外研究的結果一致[6,7],Tavil Y的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癥是高血壓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Okura T的研究表明,尿酸升高≥1 mg/dL時,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即明顯升高(P = 0.042),并且兩者呈正相關。
高尿酸血癥與心血管事件的相關性也提示,積極預防高尿酸血癥的發生對預防和控制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由于樣本量有限,結論還有待大樣本、長期隨訪的隊列研究來驗證。
[參考文獻]
[1] 劉研. 冠心病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J]. 心血管病學進展,2007,28(2):223.
[2] 邵繼紅,沈洪兵,莫寶慶,等. 社區人群高尿酸血癥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5):688-690.
[3] 黨群,王敬,張瑩,等. 高尿酸血癥與高血壓發生心血管事件的相關性探討[J]. 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6,20(7):505-506.
[4]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 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12):1060.
[5] 王波. 高尿酸血癥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 中國醫學創新,2010,7(29):180-181.
[6] Tavil Y,Kaya MG,Oktar SO,et al. Uricacid level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 Atherosclerosis,2008,197(1):159-163.
【關鍵詞】 血脂;血尿酸水平;帕金森病;臨床意義;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4.019
帕金森病為一種神經系統變性型疾病, 其主要是由于機體內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改變、丟失及殘存的神經性元內路易包涵體的增多而形成的。臨床多表現為靜止型震顫、肌強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反射性功能障礙等[1]。鑒于目前臨床檢驗帕金森病患者時多以血脂和血尿酸水平為標準, 為了明確其臨床意義, 本研究將對其檢驗的相關結果進行分析,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100例患者, 根據是否患病分為兩組, 40例非帕金森患者為對照組, 60例帕金森病患者為研究組。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2∶18, 年齡35~84歲, 平均年齡(61.23±8.30)歲;其中支氣管炎23例, 冠心病5例, 貧血12例。研究組男女比例為21∶39, 年齡38~94歲, 平均年齡(67.34±8.91)歲, 病程0.3~1.0 個月, 平均病程(0.26±0.32)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均于清晨進行空腹采血, 檢驗使用全自動化生化分析儀, 對TC、TG、HDL、LDL、apoA等血脂指標予以檢驗;并同時對UA水平進行計算。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血脂、血尿酸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使用直線相關性處理, 相關性分析依據Spearman 等級予以處理。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血脂與血尿酸水平對比 研究組UA、TC、TG、HDL、LDL水平分別為(280.21±53.47)、(4.42±0.83)、(1.15±0.34)、(1.32±0.23)、(2.41±0.62)mmol/L,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15.11± 77.13)、(4.78±0.87)、(1.45±0.57)、(1.42±0.41)、(2.82±0.72)mmol/L, 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血脂、血尿酸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及病程相關性 研究組血標本中apoA水平、HDL水平均與患者Hoehn-Yahr分級情況呈負相關(r=-0.456、-0.336, P<0.05);且直線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apoA水平、HDL水平均與患者病程呈負相關(r=-0.393、-0.328, P<0.05)。
3 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比兩組血脂與血尿酸水平的差異性, 結果顯示:研究組UA、TC、TG、HDL、LDL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明血脂和血尿酸水平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臨床意義較顯著。分析可能因為相關研究顯示帕金森其是由于氧化應激、神經炎癥、線粒體功能障礙等各種變化所致, 且疾病的擴展伴隨著黑質多巴胺能神經性元的變性脫落。其中apoA1為HDL中較為重要成分之一, 其可有效通過促進HDL水平增長, 而提高卵磷脂膽固醇酰的轉移酶結合效果, 進而起到改善膽固醇指數的作用[2-4]。同時, UA為一種潛在性較強的內源性抗氧化制劑, 其具清除致病因中較突出的氧化損傷型自由基的作用;加之上述血脂與血尿酸水平的差異性均對分析帕金森疾病患者的病癥具積極意義, 可達到增加檢驗準確性的目的。
此外, 通過分析兩組血脂、血尿酸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結果顯示:研究組血標本中apoA水平、HDL水平均與患者Hoehn-Yahr分級情況呈負相關(P<0.05);且直線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apoA水平、HDL水平均與患者病程呈負相關(P<0.05), 表明血脂水平與帕金森疾病嚴重度相關性較高。可能因為血尿酸水平為早期診斷帕金森疾病的生物學標記物, 但上述指標僅與患者運動障礙水平相關, 且為負性相關, 可得出血尿酸水平為帕金森患者危險因素中的獨立因素, 僅出現在較高危險患者中;而血脂水平則可顯著顯示帕金森疾病的嚴重程度[5]。
綜上所述, 血脂水平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臨床意義較大, 可顯著體現出疾病的嚴重程度, 而血尿酸水平具一定局限性, 不能同步顯示疾病發展情況。
參考文獻
[1] 王揚揚, 史長河, 吳崢嶸, 等.帕金森病患者血脂表達情況的研究.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 2015, 21(3):207-209.
[2] 楊旭, 柳華, 馬英, 等.血脂與帕金森病相關性研究.西部醫學, 2014, 26(6):725-727.
[3] 羅玲.血脂在不同性別、年齡的帕金森病中的臨床研究.泰山醫學院學報, 2014, 35(12):1264-1265.
【關鍵詞】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原菌;耐藥性
研究表明, 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兒易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且好發于機械通氣48 h后, 是臨床常見的機械通氣并發癥之一[1]。本文將對本院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間前來就診的100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兒給予臨床研究, 從而探討小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原菌分布情況及其耐藥性, 為臨床醫生用藥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100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兒中, 其中男57例, 女43例, 年齡3個月~11歲, 平均年齡(5.57±1.34)歲, 機械通氣持續時間2~21 d, 平均時間(7.13±1.46)d, 原發疾病:胎糞吸入綜合征7例、壞死性小腸結腸炎2例、肺透明膜病22例、腦挫傷7例、病毒性腦炎41例、脊髓炎2例、重癥肌無力4例、瑞氏綜合征12例、神經根炎3例。
1. 2 方法 采用一次性無菌吸痰管經套管抽吸或氣管插管采集痰液后, 接種于伊紅美蘭瓊脂平板、選擇性巧克力瓊脂平板、5%~10%羊血瓊脂平板, 霉菌則采用沙保弱氏瓊脂培養基培養, 北京天壇有限公司提供藥敏紙片, 記錄痰液標本實驗室檢查結果(病原菌分布情況及耐藥性), 給予統計學分析后得出結論。指定1名具有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的實驗室檢驗醫師完成100份痰液標本檢驗工作。
1. 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
2 結果
2. 1 病原微生物分布情況分析 100份痰液標本共檢驗出100株致病菌, 其分布情況如下:肺炎克雷伯菌44株(44.00%)、大腸埃希菌21株(21.00%)、銅綠假單胞菌15株(16.00%)、金黃色葡萄球菌12株(13.00%)、其他(鮑曼復合不動桿菌、副流感嗜血桿菌、流感嗜血桿菌、克氏檸檬酸桿菌、臭鼻克雷伯菌等)8株(9.00%),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所占比例最高, 對比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耐藥性分析 100株致病菌耐藥性分析結果如下:①大腸埃希菌:亞胺培南20%、慶大霉素91%、頭孢哌酮77%、哌拉西林58%、環丙沙星31%、頭孢曲松0%、頭孢他啶20%、頭孢唑林0;②肺炎克雷伯菌:亞胺培南26%、慶大霉素86%、頭孢哌酮100%、哌拉西林59%、環丙沙星29%、頭孢曲松13%、頭孢他啶18%、頭孢唑林0;③銅綠假單胞菌:亞胺培南18%、慶大霉素80%、頭孢哌酮60%、哌拉西林60%、環丙沙星0、頭孢曲松0、頭孢他啶50%、頭孢唑林0;④金黃色葡萄球菌:萬古霉素0、亞胺培南17%、慶大霉素78%、頭孢哌酮20%、頭孢曲松45%、頭孢唑林22%、哌拉西林67%、環丙沙星43%。由此可知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等主要致病菌對慶大霉素、頭孢哌酮、哌拉西林等臨床常用藥物未發生敏感, 提示對此類藥物具有較高耐藥性, 不適于臨床治療使用, 而金黃色葡萄球菌主要對慶大霉素、哌拉西林敏感性較高, 提示對此類藥物具有較低耐藥性。
3 討論
有研究顯示, 患兒在住院治療期間獲得的感染稱為院內感染, 包括住院期間感染或住院期間獲得而出院后感染[2]。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屬于院內感染, 是指患者在進行機械通氣48 h后至拔管后48 h內出現的肺部實質性感染疾病[3]。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屬于常見的肺實質性院內感染疾病, 其發生原因為機械通氣使患兒呼吸道屏障消失, 且局部留有創傷, 因此利于細菌侵入機體引發炎癥反應。近年來, 隨著臨床醫學水平不斷進步, 機械通氣已廣泛應用于兒科患兒治療過程中, 雖可對其原發疾病治療效果提供幫助, 但若出現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癥則將加重機體病情, 增加其脫離呼吸機治療難度, 延長住院治療時間, 對其身心均造成嚴重影響, 甚至造成死亡等嚴重后果, 應引起廣大醫護工作者高度重視[4]。
本文研究可知,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兒主要致病菌為肺炎克雷伯菌(所占比例高達44.00%), 但仍有少數患兒出現鮑曼復合不動桿菌、副流感嗜血桿菌、流感嗜血桿菌等不常見致病菌感染, 且患兒大多對亞胺培南、慶大霉素、頭孢哌酮、哌拉西林等抗生素藥物具有較高耐藥性, 應用此類藥物治療將無法獲得滿意效果, 提示臨床醫生對此類患兒進行治療時, 不應僅憑以往經驗盲目用藥, 以免貽誤治療時機造成嚴重后果。
綜上所述, 臨床醫生應對疑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兒進行及時的實驗室檢驗, 明確病原菌及其耐藥性后給予針對性的用藥治療, 從而保障患兒獲得滿意療效及預后, 提高其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 值得今后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邵麗佳, 朱以軍, 徐瑞龍, 等.小兒肺炎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調查.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0,20(17): 2699-2701.
[2] 鐘和悅, 馮寧益.小兒肺炎480例痰液細菌培養及耐藥性分析.廣東醫學, 2010, 31(6): 770-771.
[3] 劉明華, 張慶玲, 府偉靈.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流行病學和診斷進展.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4, 14(1): 116-118.
[關鍵詞] 奧美拉唑;胃液pH值;卒中相關性肺炎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30-0044-03
急性腦卒中常并發應激性潰瘍,引起消化道出血。抑酸劑可有效預防該并發癥,是提高急性腦卒中患者救治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抑酸劑的使用引起胃液pH值升高,破壞了胃內酸性環境,影響了其對胃內細菌定植的防御功能。如何應用抑制劑奧美拉唑,使其降低應激性潰瘍出血的發生率,而又不提高腦卒中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是目前急性腦卒中患者治療的問題之一,本研究觀察應用不同時間奧美拉唑,行胃液pH值、胃液潛血、胃液細菌學、痰細菌學檢測,并對結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 1月~2012年 9月在開封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腦卒中診斷標準[1]并經CT或MKI證實確診為急性腦卒中,不能正常進食(有意識障礙或無意識障礙但吞咽困難),需留置胃管鼻飼患者,其中男 63例,女 27例,平均年齡(65.7±5.47)歲,發病時間3~24h,平均住院時間(16.6±3.5)d。
1.2剔除標準
入院72 h內死亡或自動出院者;72 h內建立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患者;同時伴有明顯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膽囊炎、消化道潰瘍者;伴有嚴重肺腎功能不全、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及惡性腫瘤病史者。
1.3方法
依據奧美拉唑針(廠家:海南中化聯合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規格:60mg,國藥準字號:H20090233)根據應用時間分為三組,分別應用奧美拉唑(40mg、靜滴、q12h),第1組連用了3d,第2組連用7d,第3組連用9d。各組在入選時不得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治療。各組在年齡、性別、既往史、NIHSS評分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4標本采集
每8小時取胃液,用pH精密試紙測定胃液pH值并查潛血試驗。第1、2、3、7、9天留取胃液標本、深部痰行細菌培養,嚴格按照無菌原則完成留取標本操作,標本于30min內送檢。細菌培養和分離鑒定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2]。
1.5卒中相關性肺炎臨床診斷標準[3]
卒中后胸部影像學發現新或進展性病變,同時合并2個以上臨床癥狀:體溫≥38℃;咳嗽、咳痰伴或不伴胸痛;肺實變體征和(或)濕啰音;白細胞≥10×109/C或≤4×109/C,伴或不伴核左移,除外其他相近疾病。
1.6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納入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相對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三組卒中相關性肺炎、應激性潰瘍發生率
三組卒中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為2例(6.7%)、5例(16.7%)、10例(33.3%);三組各總體率無明顯差異(χ2 =2.700,P = 0.253);3d組與9d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 =5.104,P = 0.021),其余組間無明顯差異。三組應激性潰瘍發生率為8例(26.7%)、3例(10%)、1例(3.3%),三組總體率有顯著差異(χ2 =9.232,P = 0.010);各組之間相比無明顯差異(P > 0.05)。見表1。
表1 三組SAP及應激性潰瘍發生率[n(%)]
2.2 三組胃液pH值與胃腔細菌定植情況
三組胃液pH值為3.65±1.32、4.18±1.15、4.67±1.06;三組總體有顯著差異(F = 19.62,P = 0.000);各組之間均有差異(P = 0.000),三組胃腔細菌定植例數為4(12.9)、10(32.3)、17(54.8);三組總體有顯著差異(χ2=12.496,P = 0.001);3d組與9d組比較有顯者差異(χ2=10.549,P = 0.000);其余各組之間無明顯差異。見表2。90例患者中,31例發現定植菌,59例未檢出定植菌,存在胃腔定植菌患者胃液pH值(4.36±1.03)與無定植菌患者胃液pH值(4.03±1.51)比較有顯著差異(χ2=14.92,P = 0.041)。
表2 三組胃液pH值 細菌定植例數 比較
2.3 三組胃腔定植菌、SAP病原菌、SAP患者胃液pH值情況
90例患者31例存在胃腔細菌定植,共分離菌株36株,其中革蘭陰性桿菌21株(58.3%),以肺炎克雷伯桿菌、大腸埃希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鮑曼 不動桿菌為主。革蘭陽性菌6株(16.7%),以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為主,厭氧菌3株(8.3%),真菌5株(16.7%)。3d組主要為革蘭陽性菌、厭氧菌為主,9d組以革蘭陰性菌為主。90例患者中17例(18.9%)發生SAP,其中胃腔細菌定植者12例(70.6%),無定植菌者5例(29.4%),二者有顯著差異(χ2 =10.233,P=0.000)。17例SAP患者痰培養出病原菌21株,其中革蘭 陰性桿菌10株(47.6%),以大腸埃希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鮑曼不動桿菌為主;革蘭 陽性菌6株(28.6%),以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真菌3株(14.3%),厭氧菌2株(9.5%)。3 d組主要為革蘭陽性菌。9 d組以革蘭陰性菌為主。17例SAP患者胃液pH值(4.38±1.06)與73例非SAP患者胃液pH值(4.05±1.13)比較有顯著差異(F=15.22,P=0.036)。
2.4 治療轉歸
90例患者中好轉出院84例,死亡6例,其中死于肺炎3例,再次顱內出血2例,大面積腦梗死腦疝1例,三組比較無明顯差異。住院時間3d組(15.2±3.6) d,7d組(15.9±2.4)d,9d組(17.1±4.2)d。三組住院時間總體比較無明顯差異。但3d組與9d組住院時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P < 0.05)。
3 討論
卒中相關性肺炎是由德國學者Hilker 在對急性卒中患者肺炎發生率及其危險因素進行了大量前瞻性研究于2003年首次提出[4]。2010年國內神經科、呼吸科、感染科等專家達成共識,確立卒中相關性肺炎的定義、診斷標準、治療方案。卒中相關性肺炎(SAP)發生率高,影響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延長住院時間,是導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卒中相關性肺炎的發生與多因素有關,患者因素有高齡、卒中嚴重程度、意識水平、糖尿病、低蛋白血癥、吞咽困難等,醫源性因素有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抑酸劑及鎮靜劑的使用等。本研究患者因素無明顯差異,所有患者均未建立人工氣道、未機械通氣情況下研究抑酸劑的應用與卒中相關性肺炎的關系。急性卒中患者常并發應激性消化道出血,在治療過程中為預防和治療應激性潰瘍常選用抑酸劑,有利于止血和預防再出血[5]。奧美拉唑為質子泵抑制劑,特異性作用于胃壁細胞質子泵,直接抑制H+-K+-ATP酸活性,能顯著地抑制胃酸分泌,抑酸作用強,利于應激性潰瘍愈合及預防,降低應激性潰瘍出血發生率[6]。正常情況下,胃液pH值約為0.9~1.5,胃液中鹽酸可殺死隨食物進入胃內的細菌,研究表明,抑酸劑的應用使胃液的pH值升高,破壞了胃內的酸性環境,降低了胃液的殺菌能力,使胃內致病菌定植增生[7]。鼻飼管的留置使食道相對關閉不全,減弱了咽反射,同時破壞了食道括約肌的屏障功能,增加細菌向咽喉部移行,胃內定植的細菌易反流至口咽部進入氣道,導致SAP的發生[8,9]。本研究顯示,奧美拉唑應用時間延長,胃液pH值升高。存在胃腔細菌定植者胃液pH值明顯高于無細菌定植者,二者差異顯著。9d組發現胃腔定植菌的發生率17例(54.8%),明顯高于3d組,二者有顯著差異,說明隨著奧美拉唑應用時間延長,出現胃腔細菌定植者增多。SAP患者胃液pH值明顯高于非SAP患者,二者差異顯著。9d組SAP患者10例(33.3%),明顯高于3d組,二者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奧美拉唑應用時間延長,增加SAP發生率。本研究顯示,胃液定植菌革蘭陰性桿菌(大腸埃希菌、陰溝腸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等)占病原菌總數58.3%,分析胃腔定植菌與SAP的疾病原菌關系可見,17例SAP患者疾病原菌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占病原菌總數47.6%,以肺炎克雷伯桿菌、大腸埃希菌、陰溝腸桿菌、鮑曼不動桿菌等為主,二者具有高度一致性,與相關性研究報道相符[10,11]。
綜上所述,對于急性卒中患者應盡量減少使用抑酸劑[3,12]。需要使用抑酸劑時,要密切監測胃液pH值。本研究顯示無定植菌胃液pH值為(4.03±1.51),非肺炎胃液pH值為(4.05±1.13),與文獻報道一致,監測胃液pH值能維持在適當范圍,最好pH值不超過4.0[13,14]。既達到抑酸目標,又不增加胃內細菌定植,使應激性潰瘍和卒中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均下降。
[參考文獻]
[1]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1.
[2] 葉應嫵. 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 第3版.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2006:737-738.
[3] 卒中相關性肺炎診治中國專家共識組.卒中相關性肺炎診治另專家共識[J]. 中華內科雜志,2010,49(12):1075-1078.
[4] Hilker R,Poetter C,Findeisen N,et al.Nosocominal pneumonia after acute stroke:implications for 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medicine[J].Stroke,2003,34(4):975-981.
[5] 《中華內科雜志》編委會,《中華消化雜志》編委會,《中華消化內鏡雜志》編委會. 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J]. 中華內科雜志,2009,48(10):891-894.
[6] 吳洪娟.奧美拉唑治療腦血管病并發應激性潰瘍上消化道出血[J].中國醫藥指南,2012,18(10):110.
[7] 馮永文,吳明,李穎,等. 胃液酸度對重癥監護病房人工氣道患者胃內條件致病菌的影響[J]. 中國急救醫學,2012,32(5):434-436.
[8] 何志捷,管向東. 重癥醫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47,370.
[9] 黃德玖,尹智,周琰,等.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與胃液pH值的相關性研究[J]. 四川醫學,2008,29(8):986-987.
[10] 成祥林,熊勛波,夏烈新. 腦卒中相關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0):2214-2216.
[11] 王蕾,王健,盧慧茹,等. 老年卒中相關性肺炎的病原學及耐藥性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6):3666-2668.
[12] 韓杰. 神經科重癥監護病房卒中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1,24(2):145-147.
[13] 張應金,蘇永棉,梁鳳瀟,等. 胃液pH值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2,19(2):161-163.
關鍵詞:老年 冠心病 脈搏波傳導速度
Relationship of pulse wave velocity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elderly people
LI yanyan,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brachial 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in elderly people. Method 65 elderl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group A is the CAD group, 45 cases, group B is the non CAD group, 20 cases. The baPWV were examined and compared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 The difference of the baPWV was significant, group A group B (P
[Key Words] Ag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ulse wave velocity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11-0011-02
脈搏波傳導速度(brachial 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作為一個衡量動脈僵硬度的參數,已成為診斷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敏感指標。近來多項研究表明baPWV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的相關性,本文通過在老年患者中探討冠心病與baPWV的相關性,試圖在老年人群中尋找一個篩查冠心病的簡便、無創的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老年(≥60歲)患者65例,經過一系列檢查手段,包括本院及外院心電圖、二維超聲心動圖、活動平板試驗、核素心肌ECT掃描、雙源冠脈CT檢查、冠脈造影等,分為冠心病組和非冠心病對照組。A組為冠心病患者組45例,男38例,女7例,年齡61~88歲,平均(78.96±6.46)歲; B組為對照組即非冠心病患者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齡61~87歲,平均(77.1±7.33)歲,兩組患者均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構成比、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空腹血糖等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baPWV測定:患者取仰臥位,應用日本Colin公司生產的全自動動脈硬化測定儀VP-1000,測量baPWV,最終取三個壓力波形穩定的測量值均值作為最終測定值,取左右兩側的baPWV高值作為該患者的baPWV進行統計學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均用( ±S)表示。兩組計量資料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等方差采用t檢驗,異方差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baPWV比較 冠心病組患者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通過損害血管內皮功能、使血管壁中層膠原纖維含量增加、彈力纖維斷裂,中層纖維化和鈣化而導致血管硬化,動脈彈性下降[1]。2010年,杜麗根等[2]研究表明,baPWV 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baPWV 升高可能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新的預測因子之一,檢測baPWV 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冠脈的病變程度。本文從45例老年冠心病與baPWV的關系研究中發現,老年冠心病患者組的baPWV水平明顯高于非老年冠心病患者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