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8 17:24: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業的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專業主義的探究
政務微博的現狀分析與前景展望
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批評報道的冷思考
風電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一種北斗定位定向儀的硬件設計
紡織企業余熱回收系統設計
數字電視的技術應用及發展現狀
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的創新研究
光纖通信的發展趨勢及應用探討
未來大軌道交通通信系統研究
電廠脫硫技術的應用和發展研究
生物柴油檢測現狀及發展趨勢
智能交通發展中的大數據分析
河南有線雙向多業務系統建設淺析
CDMA中移動通信網絡的優化與發展
3D打印技術的現狀及其發展前景
智能家居的設計與應用性推廣
工業機器人在汽車生產行業的應用
新媒體技術發展狀況分析
光電子技術發展態勢及實踐探究
廢舊產品再制造工程設計探討
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現狀及展望
計算機網絡發展方向探析
配電自動化關鍵技術及發展研究
對一款小型無人旋翼飛行器的研究
我國純電動汽車的現狀與發展初探
汽車車身的快速開發和制造技術
城市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研究
高校檔案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基于單片機的溫控裝置系統研究
嵌入式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發展
油田通信NGN改造后的業務融合
關于攪拌機液壓系統的設計與優化
德州市:科技平臺“流出”億萬財富
一體化技術與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
基于STEP的自動化制造前景分析
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現狀及對策探點
電力電子技術領域中若干的研究熱點
移動互聯網技術在旅游業中的應用
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前景分析
航空電信網絡技術及應用發展
可生物降解聚膦腈的合成研究進展
嗜鹽菌的嗜鹽機制與應用前景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趨勢探析
靜電紡納米纖維支架結構的研究進展
物聯網的體系結構與相關技術
【關鍵詞】生物能源;發展現狀;優點;發展前景;可替代能源
在全球資源短缺與能源危機的大背景下,各國都在積極尋找可以部分替代地球石化資源且污染較小的能源,而生物能源作為一種兼具礦物能源和其他新能源特點、優勢的可再生能源,成為各國關注的重點。迄今為止,以糧食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能源已經在很多國家的生產領域內應用,取得了客觀的技術和經濟效果,人們對生物能源替代石油能源有了普遍的認可和共識。但是,關于生物能源的爭論一直不斷,下面就探討一下當前生物能源現狀,以窺探生物能源的發展前景。
一.生物能源的優點
生物能源,是指通過生物的活動,將生物質、水或其他無機物轉化為沼氣、氫氣等可燃氣體、乙醇、油脂類可燃液體為載體的可再生能源。其不同于礦物能源,又區別于其他的新型能源,同時兼具兩者的特點和優勢,是目前一種應用前景良好的可再生能源。它的開發與利用,不僅能解決能源危機問題,還能減少環境污染,改善日漸惡化的生活環境。這些優勢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體現的。
第一,用于開發成為生源能源的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進而降低大氣環境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有助于降低大氣環境污染;第二,生物燃料能夠充分的燃燒,在環境中可以很好的分解,降低空氣中的粉塵含量,對控制霧霾等空氣狀況有著良好的作用;第三,能源植物的種植,對農田、水土保持、生態系統、野生動物及水質保護等都有著積極作用,有助于解決環境與生態問題。由此可見,生物能源的優點是較多的,不僅能緩解能源危機,更能保護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不受污染,構建一個健康、和諧的生活家園,保護人類身體健康。所以,生物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必將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新興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生物能源發展現狀與發展前景
現階段,生物能源主要有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制氫、沼氣等幾種形式,下面從它們的發展現狀入手,探討生物能源的發展前景。
第一,生物柴油。當前,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為植物油,世界各國采用的植物油也各不相同。比如,美國以轉基因大豆油為原料,加拿大以雙低菜籽油為原料,巴西以蓖麻油為原料、馬來西亞以棕櫚油為原料。關于生物柴油的制法,目前有四種常用的技術方法,即微乳液法、高溫裂解法、酯交換法、直接混合法。此外,我國清華大學的相關專家學者提出了工程微藻法,這一技術方法還沒有成熟并推廣使用,但是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生物柴油在成品油市場上已經有了廣泛應用,歐洲地區應用的較多,但是實際開發生產中一直存在低收入、高投入問題,這是阻礙生物柴油發展的主要問題。
第二,燃料乙醇。燃料乙醇是目前世界上生產規模最大、應用范圍最廣的一種生物能源。其生產中所采用的原料主要有四大類:纖維素原料(農作物秸稈、柴草、伐木剩余物等)、糖質原料(甘蔗、甜菜等)、淀粉質原料(玉米、大米、甘薯等)及其他原料(亞硫酸鹽紙漿廢液等)。就目前而言,生物制合成燃料乙醇的方法主要有兩大類,分別是生物法、化學法等,每一種方法的工藝流程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最常用的是生物法中的發酵法,特別是糖類作物發酵乙醇的方法最為成熟。在實際情況中,燃料乙醇生產一直面臨著原料不足、成本高等問題,所以從長遠角度看,利用纖維植物轉化成燃料乙醇的技術方法是一種很理想的方法,不僅成本低,又能解決原料不足問題。
第三,生物制氫。生物制氫的應用,既為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氫氣,又開辟了一種廢物回收利用的新途徑,是一種綠色的生物能源生產工藝。生物制氫的原料是相當廣泛的,有牛糞、淀粉廢水、豆制品廢水、玉米秸稈、酒糟、纖維素、污水等。制法具體有光合生物產氫、發酵細菌產氫、光合生物與發酵細菌的混合產氫等。鑒于生物制氫的主要原料很多,應用起來較方便,是未來能源制備技術的主要趨勢之一。但是,生物制氫依然有許多技術問題有待創新與突破,如光合生物產氫方面,唯有實現創新才能促進這一種生物能源的開發與利用。
第四,沼氣。沼氣是一種抗爆性、燃燒值很高的綠色能源,其原材有禽獸糞便、食品加工廢物、作物秸稈、酒精廢料等。作為一種綠色、清潔的生物能源,沼氣不僅在發達國家應用廣泛,在發展中國家也有著廣泛運用,而我國沼氣主要運用于農村地區,如供暖、做飯等,工業領域應用現狀不如農村地區,且缺乏系統化的發展。
以上是最常見的四種生物能源形式,在發達國家的開發與利用比較廣泛,但在發展過程中均遇到了不同問題。比如,生物柴油的低收入、高產出問題,生物制氫的技術創新問題,這是生物能源發展的主要障礙。我國作為發展中的國家,生物能源研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速度加快,生物能源發展有著極好的前景。我國應基于資源優勢,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并堅持自主研發,推動國內生物能源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生物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有效緩解了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問題,是科學技術的一次進步,更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一場重要變革,是人類智慧與崇明才智的展現。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量越來越大,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為解決能源問題和保護環境,必須積極開發與利用生物能源。一方面,加大生物能源研發力度,另一方面增加資金投入,同時對生物能源的產業化發展進行統籌規劃,建立一條科學的產業化發展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莉.生物能源的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J].化工文摘,2009,02:48-50.
[2]唐三元,席在星,謝旗.甜高粱在生物能源產業發展中的前景[J].生物技術進展,2012,02:81-86.
[3]邱桂紅.生物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策略[J].現代農業科技,2010,09:265+267.
關鍵詞 茶產業;現狀;做法;問題;對策;安徽郎溪
中圖分類號 F326.12;S57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2-0300-02
1 郎溪縣茶產業發展現狀
1.1 茶園基本情況
郎溪縣境內現有茶園總面積4 600.00 hm2(含國營農墾宣郎廣茶業總公司786.67 hm2、上海白茅嶺農場243.07 hm2、江蘇省社渚農場208.00 hm2),采摘面積4 133.33 hm2。其中無性系茶園933.33 hm2(2013年新增無性系良種茶園169.40 hm2),無性系良種比例16.4%;標準高效茶園348.00 hm2;低產茶園改造261.33 hm2。郎溪縣茶園主要分布在南片十字、飛鯉、畢橋、姚村和北片濤城、凌笪等鄉鎮。
1.2 茶葉生產加工情況
郎溪縣從事茶葉生產加工工商注冊企業41個,其中省級茶葉龍頭企業4家、市級1家、縣級12家;茶葉專業合作社35家,其中市級以上4家。2013年干茶產量11 980 t,產值23 352萬元,其中名優茶 52 t,產值4 060萬元,大宗茶11 928 t,產值19 292萬元;春茶4 060 t,產值13 032萬元,夏秋茶8 470 t,產值10 420萬元。一產產值6 294萬元,二產產值16 075萬元,三產產值1 083萬元。全縣從事茶葉生產的人員3.92萬人,茶農人均茶葉收入5 880元。3家省級龍頭企業,年產外銷茶1.619萬 t,出口創匯3 806萬美元。
1.3 茶葉“三品”認證及商標注冊情況
郎溪縣已實現茶葉標識認證綠色食品綠茶1個(宣郎廣茶葉公司),認證面積533.33 hm2,白茶1個,認證面積80 hm2;無公害綠茶1個,產地認證面積1 200 hm2,產品認證面積200 hm2。地理標志產品1個,認證面積2 000 hm2,QS認證企業、合作社17個。擁有如“瑞草魁”、“雋峰”、“紅新”、“云崗白魁”、鑫云等 35 個注冊商標,其中省著名商標2個。
2 郎溪縣發展茶產業的主要做法
2.1 出臺相關茶產業政策措施
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茶產業發展,相繼出臺《農業“星火工程”實施辦法》《關于加快茶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間,縣財政還安排2 000萬元茶產業發展資金扶持茶產業發展。
2.2 推進標準化生產示范工程
建設茶葉“三品一標”生產基地,通過建立茶園生產管理規程、規范加工工藝流程、健全茶制品質量監測體系、加大投入品管理和茶葉生產環境整治,狠抓茶葉安全用藥監測,不斷提高茶葉質量安全[1]。
2.3 抓品牌培育,努力打造名優特色工程
瑞草魁是郎溪縣歷史名茶,為保護和開發這一歷史名茶,郎溪縣申請地理標志保護,并通過農業部認定,制定了瑞草魁茶省級地方標準。同時大力發展白茶,打造白茶品牌。
2.4 實施科技創新工程
加強與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積極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基地和農業科技示范園,鼓勵和支持企業積極開展技術創新[2-3]。
2.5 開展茶葉生產經營專項整治行動
為了維護郎溪縣“中國綠茶之鄉”的品牌形象,切實加強對茶葉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的綜合監管,全面提高茶葉產品質量,促進郎溪縣茶業經濟穩步健康發展。
2.6 加快茶葉龍頭企業發展
扶持各類茶葉龍頭企業,壯大省、市龍頭企業,著力培育安徽省出口綠茶加工集群。
2.7 壯大茶葉專業合作社,培育發展茶葉家庭農場
鼓勵茶農組建茶葉專業合作社,發展茶葉家庭農場,輻射帶動農戶。
3 郎溪縣茶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三品一標”產品生產規模不大
目前,雖然郎溪縣已通過“三品一標”認證達2 613.33 hm2,但除宣郎廣茶葉公司綠色食品533.33 hm2外,全縣綠色食品基地面積較小,僅80.00 hm2;無公害認證面積1 200 hm2,但產品認證面積只有200 hm2且尚無加工產品;地理標志產品雖認證2 000 hm2,認證產量530 t,但嚴格按照地標產品規范建設和管護的茶葉基地面積及采摘、加工卻不大,年產量只有2.8 t,占認證產量的5.3%。
3.2 名優茶生產能力不足,品牌經濟未形成規模
郎溪縣名優茶年產量只有52 t,產值為4 160萬元,名優茶生產能力明顯不足。省級以上著名商標只有2個,雖然近年來郎溪縣茶葉品牌在各類茶事活動取得了良好成績,品牌價值和知名度有所提升,但精品名牌少,缺乏高知名度地方大品牌,導致郎溪縣許多品質優良的茶葉產品沒有自己的高端市場,只能以原料和中間產品銷售。
3.3 龍頭企業的拉動不力
茶葉發展的關鍵是企業的拉動,郎溪縣雖有3家省級龍頭企業,但都是生產大宗出口茶為主,屬低端產品出口,產品附加值不高,且雖自營出口權,自營出口量不大,基本上被中間商、外貿公司、外商所主導,缺乏市場話語權,對整個產業輻射拉動效果受到影響。
3.4 種植分散,管理粗放,茶葉的產量、品質不高
全縣土地流轉、集中步伐緩慢。目前,郎溪縣80%以上茶園仍集中在茶農手中,由于種植分散,管理粗放,種植管理技術水平不高,影響茶葉的產量、品質[4]。
4 發展對策
4.1 突出資源優勢,圍繞綠茶出口,打造一流示范基地建設
結合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工作,搶抓省政府“671”計劃等有關茶產業政策契機,以“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模式,增強疊加效應,創建休閑茶產業,打造各具特色、優勢互補茶產業休閑區,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把郎溪縣出口茶葉產業加工集群打造成省內有影響的和國內知名的一流綠茶出口示范基地。
4.2 進一步抓好品牌和基地建設工作
加大政府運作力度,加強茶葉品牌建設的宏觀策劃指導,充分發揮茶葉行業協會作用,組織專家制定和完善現有名茶的標準和生產加工技術規范,重點抓好“瑞草魁”、“云崗白魁”等精品名茶,推行標準化生產。積極開展茶葉基地建設,完成茶園整治、茶樹換植,增擴大無性系良種茶園。
4.3 進一步推進茶業工藝創新
積極推進茶葉加工由“初制”向“精深”發展。鼓勵茶葉龍頭企業產品升級和技術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鼓勵茶葉企業創辦境外茶葉貿易公司或銷售窗口。加強茶業科技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和研發體系[5]。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體系建設,加速茶葉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應用和推廣。
4.4 突出“文化興茶”戰略,促進茶業由“品質”向“品位”轉變
一是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內涵,積極成立郎溪縣茶文化研究會;二是積極打造茶文化的展示平臺。強化茶園休閑觀光旅游,大力發展茶文化的展示平臺,開辟茶文化、茶觀光、茶休閑等旅游線路;三是加大宣傳,提升名氣。積極舉辦、參與各種茶事活動,廣泛宣傳郎溪茶文化和“瑞草魁”系列品牌。
5 參考文獻
[1] 朱俊成,鐘儒剛,楊益明,等.咸寧市茶產業發展及戰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27):15331-15336.
[2] 侯彥雙.貴州省茶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5):377-378,383.
[3] 杜立忠,陳相浩,劉軍,等.長清區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措施[J].安徽農業科學,2013(17):7722-7723,7738.
關鍵詞 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建議;發展前景;河南靈寶
中圖分類號 F326.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0-0190-02
1 靈寶市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1.1 林業資源
靈寶市國土總面積29.99萬hm2,林業用地面積19.61萬hm2,其中有林地面積12.08萬hm2,全市森林覆蓋率43.6%。林業用地中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面積為6.54萬hm2,占全市林地面積的33.3%。
1.2 林下經濟現狀
自2008年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實施以來,隨著林權制度改革步伐的推進,靈寶市不斷探索林業發展新路子,林下經濟生機盎然。目前,全市林下經濟發展規模已達4.71萬hm2,年產值達21.43萬元。全市各地利用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和迅速增加的有林地面積,因地制宜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探索林菌、林禽、林畜、林菜、林藥、林草、森林旅游等復合經營模式,形成了近期得利、長期得林、遠近結合、林農牧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2 靈寶市林下經濟的主要類型
2.1 林下種植
一是林藥間作模式。目前,全市林下種植柴胡、血參、茱苓等中藥材1 240 hm2,年產量6 300 t,年產值1 932.9萬元。二是林草間作模式。目前,全市林下種植苜蓿3 466.67 hm2,年產值2 160萬元。三是林菌間作模式。主要以發展林下夏季香菇為主,林農在已郁閉成林的楊樹、桐樹等樹種的林下空地,充分利用林分良好的遮蔭效果及充足的溫度、濕度等有利條件發展香菇產業。至2011年全市林下香菇產業利用林地面積154.4 hm2,發展香菇1 600萬袋,產值1.8億元。
2.2 林下養殖
主要以林禽、林下野豬養殖為主。全市持有野豬、山雞、孔雀等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的單位和個人10家,其中林下養殖5家。共發展林下雞、鵝6.8萬只,林下野豬1 500頭,年產值389.5萬元。其中,某農戶在川口鄉南朝村養殖野豬1 500頭,年出欄500頭,收入50萬元。
2.3 森林旅游
全市現有國家級森林公園2處,省級森林公園2處,濕地和森林自然保護區2處。其中,燕子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朱陽鎮佛山省級森林公園、故縣鎮漢山省級森林公園、娘娘山地質公園、西閻鼎湖灣濕地公園游覽區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生態環境、旅游景觀得到極大改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森林旅游貢獻產值1 179.4萬元。
3 靈寶市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林下經濟模式和品種相對單一,無法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二是資金不足。農戶在發展林下種養等方面,需要資金投入,但是目前金融部門對農戶在發展林業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夠,限制條件較多。三是林下經濟規模總量較小,缺乏龍頭帶動,難以形成集約化生產,市場競爭能力較弱。四是產業化經營水平有待提高。具體表現為:管理技術水平低、市場組織化程度不高、生產標準化程度低。五是基礎設施條件差,如水、電、路等配套不完善,制約了林下經濟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1-2]。
4 靈寶市林下經濟發展建議
4.1 政策保障
根據國家、省、市相關林下經濟發展意見,制訂出臺具體的當地林下經濟發展意見,制訂優惠政策,創造優良環境,提供便利條件,鼓勵、引導農民積極投入于林下經濟建設,林下經濟發展才能健康有序。
4.2 資金保障
發展林下經濟,對農戶來說前期投資是關鍵。據調查,多數農戶經濟基礎普遍較差,而發展林下經濟需要一定數量的資金投入。因此,政府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林業、農業、果品、菌辦等部門要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扶持一批有效益、有規模、前景廣闊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以示范基地的模范帶動作用,促使林下經濟蓬勃發展[3]。
4.3 科技支撐保障
林下經濟是一項新型產業,農戶技術薄弱,必須邀請、聘請農林院校的專家、教授,結合當地林下經濟發展特色,傳授新技術、新方法。多方組建林業專業合作社、科技協會,定期培訓和業務指導,幫助林農進行集體化經營、精細化管理,減少經營損失,提高經濟效益和經營收入[4]。
5 發展林下經濟的前景
5.1 發展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帶動
近年來,靈寶市在發展林菌、林畜、林草、林藥、林下養殖、旅游開發等林下經濟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已涌現出了一批林業經濟發展龍頭企業。“全國新農村產業化養殖先進人物”席孝杰林下養殖野豬,創建了以生產無公害無污染綠色有機食品野豬肉為主的“靈寶市寶杰綠野特養有限責任公司”。林下養殖面積133.33 hm2,年存欄野豬2 000頭,年出欄商品野豬800頭。朱陽鎮經濟能人王周海承包林地3 333.33 hm2,投資逾1 000萬元,形成了森林旅游、林下藥、林下菌、林下養殖為一體的綜合性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基地。
5.2 發展林下經濟,森林資源豐富
靈寶市有林地面積12.08萬hm2,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面積為6.54萬hm2,占全市林地面積的33.3%。目前,靈寶市已對林下經濟發展做出了“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全市林下經濟面積將由現在的4.71萬hm2會發展到5.21萬hm2。
5.3 林下經濟是一種良性循環經濟
發展林下經濟,能起到近期得利、長期得林、遠近結合、以短補長、協調發展的產業化效應,使林產資源和林地資源相互結合,大大增強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發展林下經濟,不僅可以增加農民收入,而且使林下大量閑置土地得以充分利用,同時收益期較短。它依托林地資源,以科技為支撐,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條件,選擇適合林下生長的微生物(菌類)和動植物種類,進行合理種植、養殖,增加林地生物多樣性,既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途徑,又可以構建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5]。
6 參考文獻
[1] 李瑞盟,韋彥,劉朝霞.關于廣西發展林下經濟的思考[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2(1):21-25.
[2] 郜曉蓉.山西省林下經濟發展前景探討[J].山西林業,2012(1):13-14.
[3] 閆忠奎,賴慶奎.滎經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南方農業,2012,6(2):51-52.
關鍵詞:鄉村景觀;發展現狀;發展前景;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rural tourism in recent years in the domestic obtained very fast development. Rural landscape i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causes.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rural landscape mainly from the farmland landscape, the country culture geographic landscape. Rural landscape evaluation and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so on four aspects of country landscape for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ural landscap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discusses the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rural landscape.
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鄉村景觀的概念分析
一般情況下,鄉村景觀是與城市景觀相對而言的。鄉村主要是指以農業生產為主,自然環境所占比重遠遠大于城市地區。除聚落之外,鄉村地區大部分的土地都被用作作物栽培,水產養殖或者放牧,這與特定鄉村地區的居民生活方式,生產條件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的等因素相互作用而發展成的生態空間。
關于鄉村背景的概念,國內外學者都有一定的研究。國外學者貝爾格等人為鄉村景觀是指占有一定地區的一組相互聯系的環境形成的自然綜合體,從地理學方向研究的話,主要內容有地方氣候,土壤特征,特色植物以及動物等。我國學者金其銘認為鄉村景觀是在鄉村地區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礎,開發過程和利用程度相似,功能及形態結構相似,各組成要素相互協調,相互作用形成的復合體。王云才認為鄉村景觀是具有特定景觀行為,內涵,形態以及過程的景觀類型,鄉村景觀是聚落形態由分散的農舍到提供生產以及生活服務功能的集鎮所代表的地區,是人口密度較小,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為主要特征,具有明顯跳遠特征的景觀區域。
二、我國鄉村景觀的發展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迅速,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我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這也促進了我國鄉村景觀研究的進展。國內對鄉村景觀的研究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農田景觀,鄉村文化地理景觀,鄉村景觀評價以及鄉村景觀規劃四個方面。本章主要分析了我國鄉村景觀的發展現狀。
與國外對鄉村景觀的研究相比,國內對鄉村景觀的研究還比較少,國內鄉村景觀在研究初期是作為鄉村地理學的一部分開始研究的,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漸發展成為景觀生態學,從此鄉村景觀才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我國對鄉村景觀的研究主要是從傳統的鄉村地理學,土地利用規劃,景觀生態學以及鄉村文化景觀等方面進行研究的,其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農業景觀,鄉村生態,城鄉交錯景觀,鄉村文化景觀等等。同時,國內學者對鄉村景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農田景觀格局與變化,土地資源利用,鄉村聚落,景觀資源評價與模型,農村城鎮化等方面。
聚落景觀是我國鄉村景觀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這也是鄉村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前,我國鄉村聚落研究主要是以形態,位置,功能,演變,布局,規劃等六個方面為主。近年來,對空間結構,特征,分布規律,擴散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多,技術手段也在不斷增強。例如,我國學者湯國安在對我國陜北榆林地區的鄉村聚落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就使用了GIS技術。魚苗在研究遼東山區恒仁縣典型鄉村聚落的時候,就利用了RS和GIS技術,從不同方面研究了當地的鄉村聚落。
鄉村景觀評價研究也是我國鄉村景觀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我國學者王云才與劉濱誼通過對鄉村景觀特點進行研究,提出了鄉村景觀整體評價體系。國內對鄉村生態環境的評價無論是指標體系還是評價方法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人們主要適從對環境的保護角度建立指標體系。另外,當前我國對風景資源評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景觀美學質量評價,敏感度評價以及景觀閾值評價。我國學者謝花林通過對鄉村景觀的自然醒,環境狀況,其特性,有序性,運動性以及視覺多樣性等方面對鄉村景觀美感度進行評價。
另外,國內鄉村景觀研究還包括對鄉村景觀生態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鄉交錯帶的景觀格局以及對鄉村土地整理等兩個方面。我國學者郭文華在其《鄉村與成教景觀格局比較研究》這篇文章中,研究了鄉村景觀和郊區景觀的區別和相似之處,并對其驅動因素進行了研究。同時,李林峰在分析土地整理項目實施前后鄉村景觀的多樣性的過程中,以信豐縣大塘埠鎮的土地整理項目為例,以實例研究了我國部分地區的土地整理項目。另外,劉黎明等在其《中國鄉村城市化過程中的景觀生態學問題與對策研究》中對我國城市邊緣地區鄉村景觀的生態建設以及生態特征進行了探討,他們在研究的過程中,還提出了全盤布局,城鄉特色,和保留自身特色的生態規劃治理措施。
三、我國鄉村景觀的發展前景分析
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鄉村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毫無疑問,這對我國的鄉村景觀以及農業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當前,我國多數地區的鄉村處于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型之中,我國鄉村景觀中自然生態被人類活動破壞程度不斷加劇,這對我國鄉村景觀的發展產生了不良的影響。然而,很多人已經認識到合理開發鄉村景觀的重要性,我國部分地區還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作為一門新學科,對鄉村景觀進行研究的理論與方法還不完善。當前,我國對鄉村景觀的研究主要是對鄉村農田景觀格局與變化的研究方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鄉村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鄉村景觀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鄉村景觀理論系統化,方法現代化和成果應用化,在未來的研究過程中,要注意逐步建立鄉村景觀的學科基礎,并在研究中把鄉村景觀的理論系統化,并注意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把定量化模型,數學方法,地理信息系統以及遙感等進行結合,中把系統化的理論運用到鄉村景觀區域規劃以及資源管理方面。
在對部分有一些經驗但是生態脆弱的地區進行景觀生態建設與規劃的過程中,要注意拓寬對其研究領域,不斷加強對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建設,尤其是在鄉村人居環境建設方面。
另外,當前我國鄉村城市化,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導致我國鄉村布局,環境等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這對我國鄉村區域的生態質量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因此,在對鄉村建設規劃的時候,應該更加注重對鄉村土地資源利用,景觀格局,人居環境安全等方面,這應該是我國鄉村發展的重要內容。
四、結語
近年來,人類活動對傳統鄉村景觀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傳統的鄉村景觀正在被鄉村城市化代替。因此,人們在研究開發鄉村景觀的過程中,要注意通過對鄉村景觀進行合理規劃,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鄉村景觀,促進我國鄉村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清,魏云華,林魁. 我國鄉村景觀的研究進展及其發展前景[J]. 現代農業科技,2011年第20期:241-241頁.
[2]劉黎明. 鄉村景觀規劃的發展歷史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前景[J]. 農村生態環境,2001年第17期:52-55頁.
[3]閆艷平,吳斌,張宇清,冶民生. 鄉村景觀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 防護林科技,200年第3期:105-108頁.
[4]李 雷,沈守云,廖秋林,詹 文. 鄉村景觀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 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8年第1期:19-23頁.
關鍵詞:農業機器人;發展現狀;問題;發展前景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問題一直是影響到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建國初期的經濟發展主要靠農業,生產力低下是農業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機器人來代替人們進行作業。近些年國內外的機器人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也愈來愈廣泛[1,2]。農業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改善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主要體現在減少勞動力的投入、節約成本、提高生產效率[3]。縱觀近些年農業機器人的發展,我們仍可以看出一些不足:研發機器人成本高、機器人生產效率偏低、智能化程度不高、差距顯著等。農業機器人的發展還需要改進,本文主要對農業機器人的應用現狀進行歸納,分析其優勢與不足,并給出幾點展望。
1農業機器人應用
1.1國外機器人的應用現狀
農業機器人愈發受到農業人口較少的發達國家的重視,這也是國際農業裝備產業技術競爭的焦點之一。作為農業機器人研究最早、同時也是市場發育最為成熟國家之一的日本,目前已研制出育苗機器人、扦插機器人、農藥噴灑機器人、施肥機器人和移栽機器人等多種農業機器人,在理論與應用方面都居世界前列。然而美國由于國土面積廣闊及自身先進的科學技術作支撐,美國在理論與技術上都比較成熟。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新荷蘭農業機械公司發明的多用途自動化聯合收割機器人,很適合在美國一些大片規劃整齊的農田里收割莊稼[4]。西班牙初創公司已研制出一種全自動草莓收割機,這種收割機有24條“手臂”,可以獨立采摘草莓。每個機械臂配有攝像頭,內置短距離集成色彩和紅外深度傳感器。憑借這種傳感器,機器人能分析核實每個草莓的外觀和顏色,配套軟件根據草莓的顏色進行識別然后判斷作物是否可以采摘,這種機器人功能齊全,能夠精確的確定草莓的位置,幾乎能完成所有人工操作環節[4],而且完全不必擔心對草莓造成損傷。
1.2國內機器人的應用現狀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機器人無論是研發還是應用都還處于起步階段,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才開始了農業機器人技術的研發,比一些發達國家起步晚了十余年。受市場投資、生產成本、技術落后等的影響,我國農業機器人的發展較為緩慢,我國目前研發并投入使用的農業機器人有除草機器人、采摘機器人、扦插機器人、育苗機器人等,并在生產方面已取得很大的進展。比如國內研發出的嫁接機器人,在國內自動化技術充分發展的背景下已出現了全自動的蔬菜嫁接機器人。在自動化和算法應用的作用下不僅大大提高了嫁接后的成活率而且還節約了人力,使嫁接作業變的更為簡便。國內還有蘋果采摘機器人、荔枝采摘機器人和黃瓜采摘機器人等,這些水果采摘機器人在高科技水平的支撐下能夠實現對瓜果類農產品進行無損采摘作業,有的機器人能夠實現在非結構環境下的自主導航作業,實現從搜索、掃描、識別、定位到末端執行器控制與操作,最終實現農作物的采收,這種技術打破了傳統機器人工作在結構化環境的技術屏障,是在科研水平上的創新為以后農業機器人走出實驗室,進入自然環境進行作業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與技術的支撐[5]。
2農業機器人的特點及分類
相比于其他行業的機器人而言,農業機器人的特點可簡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現階段農業機器人大多是工作在農田或溫室大棚里,一方面作物的生長受到光照溫度濕度等的影響,另一方面作物在不斷生長,種種原因使農業機器人的工作環境較復雜這就要求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較高,靈活性強。2)不同種類的機器人工作面對的對象也有所差異,農作物一般比較脆弱,易受到外加的壓力或者溫度等影響而產生變形或者斷裂,除此之外,在農作物不同的成長階段,對應的機器人都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這就需要機器人本身具備很高的靈活性和智能化。這也是現階段農業機器人在發展中的一個核心技術。3)農業機器人的操作對象一般是農民,因此操作起來應比較簡單,不能過于繁瑣,使用農業機器人應簡單便捷,在保證速度的前提下盡可能的保證其效率,讓人們能更好更快的去學習使用功能。減輕人們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率和作業質量,減少農藥和化肥等化學產品的使用,節約成本還能保護環境。4)農業機器人是一種具備某些與人類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是一種具有高度靈活性的自動化機器,能夠代替人們做一些單調和重復的長時間作業,能夠進入危險環境代替人們進行勞動,工作質量穩定,保證產品的一致性。5)農業機器人的應用不僅局限于陸地方面,還可以運用到空中;提到無人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無人機的應用已經衍生到各方面中,在農業方面的應用:比如用無人機噴灑農藥、運送肥料、航拍檢測農作物的生長情況等[6]。這樣可以讓我們更方便管理農作物,獲得最高質量的產品。針對不同的工作對象、環境等,現已研發出了一系列的農業機器人[7],根據不同的生產要求主要有如圖1所示幾類:
3農業機器人的問題及不足
機器人的出現給各個產業帶來了生機,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機器人的發展在某些方面還是比較落后,今后需要進一步向更智能化、更自動化、更先進發展。現階段的機器人仍有許多不足,總結主要有如下幾點:1)比如農業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較低、處理問題的方式單一;2)制造成本高研發難度大,使得農業機器人的推廣面臨巨大的挑戰;3)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農村勞動力短缺,機械化規模小,普及率低,很難實現標準化統一;4)發展不夠成熟,大批量研發使用還會有一定的風險;5)創新型人才短缺,先進的生產技術難以得到普及運用;6)農業機器人作業是季節性的大多都針對農業生產中的某一環節,功能單一,利用效率低。
4農業機器人的發展前景及趨勢
科技水平飛速發展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而且緩解了勞動力人口短缺的現狀,代替人們自主完成枯燥且長時間重復的工作。現階段,農業機器人也正發生著向小型、低耗、智能化和自動化轉型,農業互聯網技術是當前普遍流行的農業種植管理方式,實現系統化,通過大數據匯聚信息。農業機器人的興起正逐漸成為國內外科研的重點,疫情期間糧需求量增加,解決發展問題必須還要依靠科技的進步,發揮農業科技的力量愈發顯示出高度的重要性。首先,農業機器人的應用為國家的農業自動化、精準化、智能化發展帶來了強勁動力,在國家經濟、科技都取得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加大了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扶持力度,通過農業機器人的研發與應用,期望能提升土地生產力以維護糧食安全和社會的穩定。其次,農業機器人的發展已從早期的平坦陸地衍生到復雜地形、水中和空中領域,由最笨拙復雜的結構發展到輕盈先進的現代化農業機器人,5G網絡的出現再加上物聯網和人工智能、GPS等的普及應用使得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得以飛速提升,從而才能更好的為農業生產服務,農業機器人的市場正在迎來快速增長階段。現已經出現農業機器人替代人們完成繁重的體力勞動、提高生產效率的實例,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用科技代替資源,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而提高經濟效益。隨著經濟水平的持續高速發展,我國農業機器人的發展在新的生產模式中會出現良好的機遇,在全球科技的不斷變革下,勢必會有一些新型高端技術的出現,將會不斷改變和影響現代農業的發展,所以農業機器人的研發對我國未來農業的長遠發展意義非凡。
參考文獻
[1]肖旭,李明,謝景鑫,等.農業機器人技術發展綜述[J].湖南農業科學,2020,422(11):121-126.
[2]張鵬,張麗娜,劉鐸,等.農業機器人技術研究現狀[J].農業工程,2019,9(10):1-12.
[3]王家碩,陳炳舟,楊廣召,等.農業機器人在農業中應用[J].安徽農學通報,2020,402(20):132-133.
[4]王儒敬,孫丙宇.農業機器人的發展現狀及展望[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5,30(6):803-809.
[5]林歡,許林云.中國農業機器人發展及應用現狀[J].浙江農業學報,2015,27(5):865-871.
[6]唐鵬飛,田晶.無人機在未來農機中的應用及發展趨勢[J].南方農機,2020,51(16):53-54.
關鍵詞 油茶產業;現狀;問題;建議;安徽舒城
中圖分類號 S79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3-0069-02
Existing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Shucheng County
TAO You-xu
(Forestry Bureau of Shucheng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Shucheng Anhui 231300)
Abstract The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industry in Shucheng County was described,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from poor economic efficiency,variety of aging,insufficient publicity efforts etc,and th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rom increasing propaganda strength,building platform actively,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base,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n new varieties and new technology,strengthening the seedling management,cultivating practical technical personnels,supporting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etc,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industry in Shucheng County.
Key words Camellia oleifera Abel.;status;problems;suggestions;Shucheng Anhui
油茶又名茶子樹、茶油樹等,屬于茶科,為常綠小喬木,是中國特有的純天然的高級油料作物。其種子可用于榨油。茶油為優質食用油,營養價值高;茶餅可作肥料;茶果皮可用于栲膠的提制等工藝中。可以說,油茶的全身都是寶。油茶喜在氣候溫暖的地方生存,若突遇降溫等不利條件,可造成落花落果現象[1-2]。油茶對土壤的要求不嚴,一般適宜在土層深厚、pH值小于7的土壤上生長,主要生長在中國南方亞熱帶地區。舒城縣位于安徽省境內,位于北緯30°1′~31°34′,東經116°26′~117°15′。現轄30個鄉鎮,490個村,面積2 100 km2,人口98.63萬人。境內氣候溫和,多年來的平均溫度在13~15 ℃,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區,降雨量充足,約為1 100 mm,四季明顯。舒城縣的糧食作物主要為水稻和小麥,經濟作物包括茶葉、油茶、板栗等。油茶在舒城縣的種植歷史已超過50年,其種植規模與產業效益均達到了一定高度,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現將舒城縣油茶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建議總結如下。
1 舒城縣油茶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舒城縣對油茶的深加工產業進行重點扶持,用工業發展農業,用加工帶動種植,有效地提高了油茶種植戶的收益,大大提高了其繼續種植的積極性,油茶產業得到了發展。目前,油茶的種植面積已超過1.93萬hm2,在安徽省油茶的總種植面積中占比為10%,居全省第1位。舒城縣山區林農一直有種植油茶的傳統,林業部對于種植面積超過1萬hm2的林農進行重點幫扶,并直接上門提供技術服務,有效地發揮了其示范帶動作用。2014年,舒城縣油茶籽的實際產量達到1.7萬t,茶油產量為5 000 t,創造了約4億元的產值。隨著舒城縣油茶產業的不斷發展,在政府的倡導下,油茶產區的種植戶逐步走上了“自主聯合、互助合作”的組織化發展之路,形成了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組織。目前,舒城縣已有10家油茶專業合作組織,擁有會員數達到6 972人。
2 存在的問題
2.1 經濟效益低
舒城縣有些地方油茶的造林規格不高,品種雜,管理不到位等,造成了產量不高,效益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油茶種植戶的積極性。其結果是林農紛紛改種其他經濟效益高的作物,導致油茶林大面積荒蕪,阻礙了油茶產業的發展。
2.2 品種老化
目前,舒城縣很多地方的油茶林還是20世紀60―70年代的普通實生苗林,品種落后,加上林戶的粗放管理,產量一直較低。進入21世紀后,雖然也選育了一些油茶的優良品種,但由于資金等各方面的原因,真正大面積應用到生產中的卻不多。
2.3 宣傳力度不大
茶油作為高端食用油,其營養價值可以與橄欖油相比,甚至有些養分指標比橄欖油還要高。但是由于宣傳力度不夠,人們一般認為橄欖油品質高,但對茶油的了解很少。橄欖油每年都要大量進口,不僅用于食用,還被用于高檔化妝品及保健品的生產中。而茶油在國際市場上的認知度很低,在很多地方,人們對茶油還處于陌生狀態,這與長久以來人們對茶油的宣傳力度不大有直接關系。
2.4 資金投入不夠
油茶產業的發展前景廣闊,但生產周期很長,改造低產油茶林以及造新油茶林前期的投入較大,一般投資為22 500~30 000元/hm2,產投比太低,甚至虧本,造成一般農戶不愿意種植油茶。雖然各地對油茶產業也給予了一定政策支持,但很多地方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制約了油茶產業的發展。
3 發展建議
3.1 加大宣傳力度
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及科技明白紙等宣傳材料,向舒城縣廣大群眾宣傳油茶產業的發展前景以及政府相關的扶持政策,提高群眾種植油茶的積極性,形成支持油茶種植的氛圍。另外,還要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油茶深加工企業,提高油茶的附加值,增加經濟效益,促進油茶產業穩步發展。
3.2 積極搭建平臺
成立油茶產業協會,以此為平臺,開展座談會、聘請專家培訓、外出考察等,使各種植戶彼此交流經驗,共同提高。舒城縣林業相關部門應積極做好服務工作,選派技術扎實的技術人員對油茶種植戶進行技術幫扶,幫助其在苗種選擇、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把關,解決油茶種植過程中的技術問題。
3.3 建設示范基地
鼓勵各地使用油茶新品種及種植新技術,建設規模化的示范基地。要在建設資金整合的基礎上,對油茶示范基地內的道路、灌溉等基礎設備進行建設,為油茶的高產打好基礎,發揮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
舒城縣河棚鎮的油茶種植面積已超過2 666.67 hm2。為進一步對當地油茶生產潛力進行挖掘,該鎮積極對油茶低產林進行技術改造,打造示范園基地。2014年年底,該鎮詹沖村等即在舒城縣林業科技推廣中心的指導下,新建了100 hm2油茶低產林示范園,修建了附屬工程的1.2 km施工道路和3.2 km作業道路,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
3.4 加強新品種及新技術研究
充分認識到新品種及新技術在油茶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性[3-4]。積極開展油茶新品種及新技術的研究工作,盡快篩選出適合舒城縣種植的油茶新品種,并創新油茶高產技術,加快對油茶副產品的開發,提高油茶產業發展的附加值。2014年11月29日,舒城縣德昌公司選育的大別山1號油茶良種順利通過了安徽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品種具有熟期早、產量穩定、抗病性強、果大皮薄、油含量高等優點,通過在黃山、東至和舒城縣等地多年的試驗,鮮果產量平均可達11 511 kg/hm2。
3.5 加強種苗管理
發展油茶產業的關鍵在于種苗的質量。要對油茶種苗資源進行嚴格監管,對采穗圃的種源及品種進行嚴格的核實,并登記。在油茶種苗的生產過程中進行嚴格審查,實行嚴格的種苗生產準入制度。不僅要確保用于生產中的油茶苗合法,還要確保其適應種植地的環境。嚴格杜絕不合格的種苗進行油茶基地[5-6]。
3.6 培養實用技術人員
油茶產業發展的基礎是人才。 目前,舒城縣油茶產業發展的技術人員還較為缺乏,應根據實際需求,重點培養一批科研、推廣應用、栽培、加工、管理等方面的骨干人員,為發展該縣油茶產業打好人才基礎。
3.7 支持專業合作組織發展
油茶產業具有前期投入較高、發展周期長的特點,為了提高該產業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促進油茶產業的發展,應依法引導種植戶按照自愿的原則建立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組織,開展技術合作、規模種植、生產資料統一供應、產品統一營銷等,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3.8 加強財政扶持
目前,舒城縣有些油茶林的產量不高,經濟效益不高,進行低產林的改造及新品種的推廣需要資金的支持。舒城縣政府應加大在財政資金方面的扶持,以促進油茶產業的發展。應整合扶貧及農業綜合開發方面的資金,采取捆綁拼盤的方式支持油茶的發展。在對鄉鎮工作進行年度考核時,應將油茶產業的發展情況作為考核內容,進行定期督查,力保舒城縣油茶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7]。
4 參考文獻
[1] 羅在柒,邱建生,許杰,等.貴州省油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370-372.
[2] 種偉,王新凱.我國油茶產業發展問題的初步分析[J].中國林副特產,2010(4):87-90.
[3] 李文華,黃國勤.論江西油茶產業的發展[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5.
[4] 郭瑞華.福建省油茶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亞熱帶水土保持,2009(2):42-44.
[5] 陳永忠,王德斌,劉欲曉.湖南油茶產業發展機遇與對策[J].湖南林業科技,2002(4):50-52.
文/胡穎森陳力
【摘要】本文立足于湖北經濟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及“十二五”規劃期間湖北省高職發展現狀,著重分析了湖北地區經濟發展軌跡與高職發展互動關系中的合理選擇,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與高職人才培養的攜手共進的路徑選擇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基礎性研究。
關鍵詞 高職教育;地方經濟;發展軌跡;互動關系;合理選擇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3 年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職教集團框架下區域經濟與高職經管專業人才培養的互動性研究”(2013B254) 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胡穎森,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經濟、區域經濟;陳力,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經濟、區域經濟。
一、湖北經濟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間,湖北業已步入經濟高速發展軌道,其生產總值突破兩萬億元大關,躍入全國前十之列,牢牢占據第一梯隊,年均上漲速度達到兩位數。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增長幅度依舊穩定在相對高的水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4%左右(見表1)。而且湖北省的發展優勢還在不斷強化,“一主兩副”(武漢帶動襄陽、宜昌) 發展明顯加快,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提高了5.1個百分點。
湖北省“十二五”規劃設計了清晰的發展思路,即重點扶植和促進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成長壯大,助力現代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充分挖掘現有潛力,創造條件提高第三產業的現代化速度,將科技因素注入現代農業等,三次產業格局的合理化演進將被視作湖北省產業結構重新布局的核心目標。
二、“十二五”期間湖北省高職發展現狀2014年,湖北省有一般高職(高專) 院校總計55 所。2014 年高職(高專) 院校招生16.7 萬人,同比增長0.5萬人。2014 年上半年在校生大約45萬人。基于利好政策的傾斜,高職教育已然成為人才輸出的中堅力量,社會地位日益上升。在與地方經濟發展要求相匹配的專業布局方面也取得實質性突破。以2012~2013學年度為例,湖北省55所高職高專院校共開辦專業343 種,大致能夠對接省內各行業基層崗位群,符合人力資源的總體需求。在政策扶持與院校自我發展雙重驅動之下,高職教育的教學設施硬件水平大幅提高。與此同時也建立了一個符合教育規律的專兼互補的教學團隊。
在此基礎上,湖北省立足于長遠目標,基本完成了與《職業教育法》等相適應的省市級職教法規,有力地推動了價值取向趨同、培養目標趨同的校企合作,實現了工學結合培養人才的實銷對路。在這個過程中也涌現出了一批精進創新、適應社會發展、示范作用突出的領軍高職。
三、湖北經濟發展對高職教育的合理選擇湖北經濟對高職教育在專業設置、專業內涵、人才培養層次與規格等方面大體有如下要求。
1.以省內產業重新布局為指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為經濟發展輸出急需的高素質人才。現在以及今后的一段時期,湖北經濟格局尤其是產業布局處于重構的階段,經濟構成以及產業布局的破舊立新必定是顛覆性的。在此背景之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學科發展和配套的教學資源一定要和這種革新保持同步協調。
2. 對接重大工程項目人才需求,為湖北發展提供大批高技能型人才。在湖北省傳統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大發展的背景下,全省鋼鐵、汽車、光電、造船等產業已超過千億元,重大工程項目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然而,高技能人才培養卻未能跟上發展需求。根據《湖北省緊缺技能人才振興計劃》,為緩解人才緊缺狀況,湖北省計劃未來5年培養開發緊缺技能人才50 萬人,其中緊缺高技能人才10萬人。重點包括新興行業工種在內的44個緊缺技能工種,既有車工、鉗工、電工等傳統行業工種,又有數控車工、汽車裝調工、光伏電氣安裝師、電控部件工等新興行業工種。
3.圖謀地方經濟以及產業布局的發展, 推進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調整。湖北省“十二五”發展規劃顯示,未來湖北將以汽車、鋼鐵、石化、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紡織、建材、能源、有色金屬、節能環保、新材料和生物制藥等13個領域為重點發展目標。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高新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發展無疑給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帶來了新的影響。
4.高職教育的類型組成要滿足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多元化培養人才。職業教育的類型組成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全方位、多維度的培訓教育能有效解決群眾需求與學歷教育供給的矛盾,并提高學歷教育的專業化程度。與此同時,要根據地方經濟成長與產業格局的變動,將高等教育的職業性與培訓的技能性有機融合,延伸高職院校服務領域,面向市場、面向產業、面向企業,充分發揮其推進分流員工二次上崗、企業職工不斷學習以及農村居民遷徙培訓的關鍵作用。
5.湖北省內不同地方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呈現出非均衡性,因此,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現鮮明的層次性特點。“1+8”城市圈所包括的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潛江、天門在武漢的輻射和帶動下,生產力水平穩步提升,部分城市的產業升級甚至已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在承接武漢市產業鏈的配套與轉移過程中,技術應用型的高職人才存在巨大缺口,而武漢市作為輻射極城市不僅需要大專水平的高職人力資源,更需本科水平的高職人力資源,因此高職人才培養的規格也必須晉級到本科層次才能與之相適應。
6.順應社會的教育發展,引導大學生擇業的正確定位。高職人才培養的過程,非常關鍵的最終環節是學生完成三年學業后的工作方向。在著力培養技術過硬、腳踏實地的實用型人力資本的同時,應幫助其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質量,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當下,武漢、宜昌、襄陽、黃石等省內社會經濟發展較快的大城市依然是大學畢業生工作的主流區位選擇,要引導畢業生深入基層,扎根生產前線,走進廣大新農村。
參考文獻
[1]孔康偉, 陶濟東. 加快湖北高職教育改革服務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J].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2]宋小杰, 曹曄. 廣東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研究[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4).
[3]戴國強, 易元紅. 武漢城市圈高職教育現狀及發展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0,(22).
關鍵詞: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脫毒種薯;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532;F30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2-5421-02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因其具有產量高、適應性強、營養豐富、產業鏈長、糧菜兼用及綜合加工用途廣泛等特性,已成為世界上僅次于水稻、小麥、玉米的重要農作物之一。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恩施州)為南方馬鈴薯單、雙季混作區,常年種植面積12萬hm2,也是全國馬鈴薯種植區域布局中自然條件最優越的地區[1]。近年來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馬鈴薯產業迅猛發展,已逐步成為貧困地區科技脫貧和實現農牧業產業化的重要支柱產業,在農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外,橫貫恩施州的滬蓉高速公路已于2010年初完工,宜萬鐵路也于2011年初竣工,兩路的貫通對恩施州馬鈴薯的品種選育及脫毒馬鈴薯品種推廣帶來了空前的機遇和廣闊的前景。
1 恩施州馬鈴薯脫毒種薯產業化發展現狀
1.1 生態條件適宜
恩施州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地處云貴高原,東延武陵山脈與大巴山之間,面積2.4萬km2,具有中國西南單、雙混作區典型的地理和氣候特點。恩施州屬中亞熱帶季風性山地濕潤氣候,氣候類型多樣,且為隨海拔高度變化呈明顯垂直分布的生態小氣候。耕地土壤類型多為酸性土壤,適宜馬鈴薯生長,且自然肥源豐富,加之海拔高、氣候冷涼、風速大、蚜蟲少、自然隔離條件好,非常適合馬鈴薯的生長。
1.2 科技支撐力量雄厚
湖北省恩施州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馬鈴薯的科研工作[2],在馬鈴薯種質資源的搜集整理、抗源材料的篩選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在品種選育上優勢明顯,目標明確,成效顯著[3];對馬鈴薯栽培技術和病害防治有良好的研究基礎;馬鈴薯脫毒快繁技術成熟,在組織培養、快繁技術、快繁體系建設及種薯生理研究方面處在全國先進水平,為新品種的快速推廣奠定了基礎;通過多年的建設,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的科研基礎條件逐步達到全國同行前列,使恩施州薯類科技領先和特色資源得到顯現;堅持科研促產業、產業促科研、產業出效益的產業化發展之路,著重抓好馬鈴薯新品種的產業化開發。
1.3 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馬鈴薯產業作為這一地區的優勢產業,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一是對于發展湖北省及西南地區最貧困地區的經濟,提高最貧困地區農民的收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是馬鈴薯作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主要作物,發展馬鈴薯產業是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探索;三是山區農民自力更生穩定解決溫飽的現實選擇。
2 恩施州馬鈴薯脫毒種薯產業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脫毒種薯質量監督檢測體系不健全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恩施州的馬鈴薯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對真正意義上的脫毒種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中國目前設立的兩個農業部脫毒馬鈴薯種薯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均地處北方。在湖北省及中國西南山區等很多地區雖有國家種薯質量標準,但還沒有真正按標準執行的機構,種薯的生產和消費市場混亂,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馬鈴薯種薯質量監督檢測機構為其服務,使恩施州的馬鈴薯生產整體水平較低,馬鈴薯種薯市場普遍存在品種混雜、質量參差不齊、產品安全性沒有保障等現象。
2.2 種薯生產無序,經營混亂
中國西南山區地域遼闊,氣候條件、地理狀況復雜多樣,有許多非常適宜馬鈴薯種植的地區,但馬鈴薯產業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在種薯生產和種薯銷售上,西南山區基本處于一種自發的無序狀態,沒有權威部門組織、管理和協調馬鈴薯生產、銷售,種薯質量差異大。馬鈴薯種薯生產體系不規范,標準化的生產模式和質量監督檢測的觀念還沒有在人們的思維中建立起來,以商品薯替代種薯的現象比較普遍,農民和企業主自留種病害嚴重,加上缺乏必要的質量監督管理,使馬鈴薯種薯和商品薯質量和產量下降,農民種植效益較低。
2.3 脫毒種薯推廣緩慢
馬鈴薯脫毒種薯推廣普及率不到30%,種植面積小[4]。在加工增值的過程中存在著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慢的問題,且從事馬鈴薯脫毒種薯開發的龍頭企業少。長期以來中國南方馬鈴薯脫毒種薯的研究、生產和推廣多由選育品種的科研單位獨自承擔,受資金、經營方面人才等限制,推廣體系不健全,輻射面窄,好的品種、技術推廣速度慢,增值率低,效益不高,馬鈴薯脫毒種薯產業沒有引起具有經濟和技術實力的龍頭企業的高度重視。
3 恩施州馬鈴薯脫毒種薯產業化發展對策
3.1 加強組織領導,優化資源配置
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優化資源配置、合理使用行政資源來促進馬鈴薯脫毒種薯產業發展。一是配置好自然資源。對適合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各種自然資源進行科學規劃和配置,根據恩施州各地區不同情況發展不同優良品種。二是配置好行政資源。從轉變觀念、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制度創新入手,調動一切行政資源,全力搞好服務,促使馬鈴薯產業發展。三是培植好社會資源。主動融入全國統一的大市場,配置國內優勢要素為我所用,借助外力將馬鈴薯脫毒種薯產業做大做強。政府可以制定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例如財稅優惠、土地優惠、人才引進等方面,以吸引外地投資,促進馬鈴薯脫毒種薯產業的發展。
3.2 加強脫毒種薯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建設
制定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建設規劃,支持脫毒種薯繁育機構完善設施、提高生產能力,本著最適區域、最近運距的原則建立原原種、原種和合格種薯三級種薯繁育基地,保證繁育質量,逐步擴大基地規模[5]。進一步建立健全馬鈴薯脫毒種薯質量監督檢測體系,為恩施州馬鈴薯種薯市場安全準入、優質馬鈴薯種薯生產提供依據,逐步實施脫毒種薯的強制質量檢驗、標簽化管理及經營單位資格認證制度,保證脫毒種薯的質量[6]。根據市場需求和標準的逐步完善,從產品的安全性考慮,要從產品源頭開始監控,將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影響產品質量安全的因子納入中心檢測范圍。對產地的環境安全質量和生產狀態也要進行全面的檢驗和評價,對馬鈴薯加工類企業進行有效的監督檢驗,經檢驗合格的種薯頒發相應級別的種薯合格證,不合格的進行降級或淘汰處理。
3.3 加強良種工程建設
建議進一步加強馬鈴薯優勢區域布局規劃,打破傳統的行政界限,整合優勢科研資源,充分利用南方冬閑田和光熱資源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重點支持南方建立規模化的原種和良種繁育基地,形成西南山區馬鈴薯脫毒種薯繁供網絡,使其為大西南的馬鈴薯生產發展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持。鼓勵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創新脫毒種薯生產栽培技術,縮短原種生產周期,降低生產成本,讓脫毒種薯盡快覆蓋千家萬戶。
3.4 加強精深加工業發展
建議上級有關部門大力支持馬鈴薯加工業的發展和鮮薯的銷售,只有加工業發展起來了才能找到馬鈴薯的出路,從而為馬鈴薯產業鏈的有序發展提供后期保障。要以企業為主體,加強政策扶持,分產業建立精深加工研發中心,鼓勵企業建立自主研發中心;要加強對重點龍頭企業的培育,對重點龍頭企業引進精深加工的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在財政扶持、金融貸款、項目投入上予以重點傾斜。
3.5 加強品牌培育和利益聯結
按照科學化布局、集約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精深化加工、品牌化營銷的總體思路,在基地建設、種薯生產、精深加工、流通體系、品牌營銷等方面多下功夫。在恩施州范圍內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規范化合作社、特色產業行業協會的建設,提升合作社和行業協會的帶動能力,形成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馬鈴薯脫毒種薯產業的快速發展。
3.6 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
各地要加大馬鈴薯脫毒種薯推廣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舉辦科技知識培訓班和現場觀摩會,適時地進行集中培訓、現場指導、印發宣傳資料,重點開展馬鈴薯栽培技術、脫毒種薯擴繁應用技術和病蟲害防控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和企業使用脫毒種薯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 李衛東,劉介民,王黎明,等. 恩施州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 中國馬鈴薯,2005,19(3):185-186.
[2] 劉喜才,張麗娟,孫邦升,等.馬鈴薯種質資源研究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馬鈴薯,2007,21(1):39-41.
[3] 鄭小江,李求文.恩施州選育并經審(認)定的馬鈴薯品種[J].湖北農業科學,2002,41(5):55-56.
[4] 郭光耀,薛仁梅.恩施山區馬鈴薯產業發展問題及建議[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12):2392-2393,2397.
關鍵詞 青稞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優勢;對策;四川甘孜州
中圖分類號 S512.3;F32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329-02
青稞是大麥的一種特殊類型,青稞秸稈柔軟香嫩,營養含量高,適口性好,是高原家畜的優質飼料。青稞籽粒品質優異,脂肪含量較低,蛋白質含量適中,并含有較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質元素等。大力發展青稞產業,對甘孜州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發展現狀
1.1 生產條件情況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南緣,幅員面積15.3萬km2,轄17個縣1個市325個鄉鎮,2014年戶籍總人口約113萬人,其中藏族人口約占82%。全州共有耕地面積9.08萬hm2。屬大陸性高原山地型季風氣候區,復雜多樣,地域差異明顯。區域整體經濟發展滯后,自我投入不足,農田基本建設嚴重滯后。青稞在甘孜州除瀘定縣外,其余17個縣(市)均有分布。甘孜州種植青稞的垂直分布在海拔1 900~4 000 m之間,一般種植地區在3 000~3 800 m范圍內。青稞種植品種以康青系列青稞品種為主,本地品種為輔。
1.2 面積和產量情況
近年糧食作物播面約7.33萬hm2,其中青稞種植面積一直都為3萬hm2左右,總產9萬t左右,目前青稞平均產量為3 000 kg/hm2左右。
1.3 消費及產業化開況
目前青稞的主要利用方式還限于傳統食品,深度綜合利用研究、產業化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最普遍的青稞食品品種是糌粑和青稞酒(藏酒)、“炒青稞”。產業化程度極低,青稞的消費量很少,農牧民缺乏青稞生產的供求信息。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消費理念的變化,青稞外向消費開始形成。
2 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生態環境脆弱
甘孜州屬于青藏高原裸大麥主產地區,低溫、霜凍、雹災、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州內大部分地區土地貧瘠,農業基礎設施及農業擴大再生產的能力仍十分脆弱,設施農業和農田裝備仍十分落后,生產基本還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況。
2.2 科研基礎薄弱,良種推廣速度慢,綜合技術覆蓋率低
科研基礎相對薄弱;生產品種更換周期長,新品種推廣慢,老品種混雜退化嚴重;沒有完備的種子繁育加工體系,統一供種率低,全州良種化率低;現代植保技術措施未得到全面應用,在青稞生產管理中不防病、不治蟲、不除草、不施肥的情況依然存在。
2.3 服務流通體系不健全,種青稞比較效益低
自給性生產觀念、自然與交通條件阻隔和青稞自身的區域性消費特征使整個區域的青稞流通貿易處于一種原始無序狀態,導致生產積壓與需求短缺并存、貿易流通不暢。市場體系不健全,流通渠道不暢,單產與價格低,經濟效益差,種青稞比較效益低,挫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2.4 良種與良法不配套
由于歷史、自然、社會等因素的制約,青稞生產耕作粗放,栽培技術水平相對很低,管理粗放,投入較少,先進的栽培技術難于推廣,使其生產水平不高,產出率低。即使有了良種,良法也不易配套,從而限制了新品種產量潛力的正常發揮。
2.5 加工技術落后
糌粑、青稞酒等青稞傳統食品主要通過分散的手工作坊生產,很難批量走向區外市場,更談不上產業化經營。青稞加工總體現狀是新產品檔次低、老產品不對路,有產能無原料,有原料沒產能,而以加工促外消難度較大,導致比較效益低。
3 比較優勢
3.1 獨特的資源優勢
與其他禾谷類作物生態區相比,青稞具有更強的適應不良環境與抗逆生存能力。同時,因為長期在不同區域種植,各區域都形成了大量適應本產區生態條件的青稞品種和資源類型,發展潛力和選擇范圍都很大。青稞是典型的高蛋白質、低脂肪、多纖維、多維生素、多礦質元素作物,青稞不僅是傳統食療作物,也是補充維生素與膳食纖維的極好來源和理想的保健糧食作物。
3.2 突出的生產優勢
一是自然氣候條件適宜,增產潛力大。二是技術進步、良種儲備充足。以現代科技為主導的青稞生產技術體系基本形成,核心農區良種化率高達80%以上。不同時期的康青系列新品種在生產上應用,青稞產量增產顯著。三是政策鼓勵支持,周邊形勢有利。
3.3 食品安全優勢
一是長期的民族信教習慣,群眾一直抵制農藥、化肥及諸多工業生活品的使用,也使實際污染降低到了最低程度。二是區域客觀上長期封閉,與其他地區交流較少,現代農業技術應用推廣普及程度低,化肥、農膜、農藥等用量少,造成污染的可能小。三是甘孜州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尚未進行大規模工業開發的地區之一,基本上沒有大的工業污染。
3.4 區位優勢
甘孜州東連四川阿壩州和雅安市,南接四川涼山州和云南迪慶州,西隔金沙江與昌都地區相望,北接青海玉樹州、果洛州,甘孜州是我國第二大藏區康巴地區重要組成部分,區域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3.5 廣闊的市場優勢
一是青稞食品主體消費群體會隨消費需求變化而持續擴大。二是青稞營養豐富,具有很好的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開發價值;青稞中的一些提取成分,經臨床醫學研究證明具有良好的保健和醫療作用,標志著青稞有更大的產業化加工價值;青稞是發酵工業的主要原料,在加工青稞酒、青稞啤酒、青稞干紅、燃料酒精等方面都是主要原料,這充分說明青稞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三是青稞生長在雪域高原,在這塊凈土上生產出的農產品可謂是無爭議的“綠色食品”,這為青稞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4 對策
4.1 加快發展青稞生產的指導思想
緊緊抓住國家、省加快藏區發展的歷史機遇,以增加農牧民收入、提高青稞市場競爭力、促使青稞由自給性生產向產業化經營轉變為基本目標;以全面提高藏區青稞生產能力,實現藏區青稞供求的區域平衡和總量平衡為出發點;以推動青稞流通體制建設、農田基本生產條件、良種繁育體系、科研服務體系為突破口。因地制宜,優化結構,改善品質,提高產量,在保證自給的同時,逐步提高精深加工和外向型消費比重[1]。
4.2 強化基礎理論研究,實現科學研究超前化
強化青稞基礎理論研究,配置先進的基礎研究設施,倡導國家投資籌建青藏高原青稞研究中心,從生物工程和遺傳工程的高度對青稞種質資源進行深入研究,為育種工作的發展奠定良好理論基礎[2]。
4.3 建立和加強基地建設
建立和加強青稞基地建設,加強橫向聯合,做到產量、質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建立青稞原種、良種、專用青稞及產、供、銷服務體系完備的青稞生產基地,建立一個種子的科研、生產、加工、銷售、管理等環節共同發展、有機聯系的產業化體系[3]。
4.4 加速成果轉化
加快青稞良種選育工作步伐,選育適合不同生態條件的優良品種。加強良種良法組裝配套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加強青稞科研隊伍和技術推廣隊伍建設,健全服務體系,形成推廣網絡。開展青稞綜合加工利用的研究,擴大青稞綜合加工利用領域。重視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4]。
4.5 重視青稞加工工藝
重視青稞加工工藝,開發保健食品、方便食品,如青稞餅干、青稞茶、青稞降脂膠囊等新產品,以提高青稞的經濟價值[5]。
4.6 加強和完善市場體系建設
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完善市場,疏通產銷渠道,拓寬流通渠道,建立、健全青稞生產的農、工、貿市場體系,實行產、購、銷、加工一體化服務。積極吸引資金和人才,圍繞青稞產業開發,建設抓特色、創名牌的龍頭企業;建立市場信息網絡,加強市場體系建設,促進生產和銷售[6]。
4.7 著眼長遠,建立預警機制
甘孜州是農業生產災多災頻的地區之一,建立青稞生產預警機制系統,以保證自然災害發生時,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生產情況進行合理調度;建立生產預警機制還有利于青稞的生產、科研、產業化發展[7-9]。
5 參考文獻
[1] 強小林,馮繼林.中國青稞產業發展戰略研究[EB/OL].(2008-10-17)[2016-03-30].http:///old/show.php?articleid=1765.
[2] 賈煒漢.甘孜州青稞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措施[J].中國種業,2015(8):35-36.
[3] 梁珠英.試論藏區青稞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措施[J].青海農林科技,2014(3):41-45.
[4] 甘孜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甘孜州州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5] 馮繼林,楊開俊.甘孜州青稞生產與育種成就[J].農業科技,2011(1):33-35.
[6] 賀風玲,劉梅金,卓瑪草.甘南州青稞產業發展的優勢及建議[J].甘肅農業科技,2009(2):35-37.
[7] 馬生祥.青海省青稞加工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 2013,41(10): 4620-4622.
頑強質樸恩施人 辛勤耕耘蔬菜業 (9.1)
產銷兩旺:黃梅縣蔬菜產業布局初見成效(11.1)
重編淹沒的“菜籃子”:十堰蔬菜南水北調陣痛后涅新生
(13.1)
金口街蔬菜專業合作社制勝“三板斧”:科技、信息、堅持
(15.1)
安徽蔬菜產業發展奧秘“科技致勝、利義并重” (17.1)
阜陽蔬菜產業發展態勢――大氣候定基調,小特色展生機
(19.1)
物華天寶,各領――實訪湖南省永州市特色蔬菜產業園 (21.1)
婁底蔬菜產業:因為同心,所以精彩(23.1)
產業經濟
黃岡市設施蔬菜產業發展與思考(1.1)
濟寧市蔬菜質量安全現狀分析及監管策略 (1.4)
海南水生蔬菜產業發展現狀(3.1)
光伏溫室發展前景廣闊(3.3)
海鹽縣蔬菜規模經營業主為什么不賺反虧? (5.1)
化解半干旱區馬鈴薯栽培中存在的五大問題(5.3)
武漢市江夏區農業現代化的思考(9.4)
河北省城鄉居民蔬菜消費變動趨勢與影響因素分析(11.4)
山東省建立現代蔬菜種業體系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13.6)
2014年蔬菜產銷形勢分析報告(15.3)
達州市蔬菜產業發展成效、面臨的問題及對策(15.8)
鶴峰縣特色蔬菜薇菜優勢資源調查報告(15.11)
河北省蔬菜產業新常態下創新驅動研究(17.4)
重慶開縣蔬菜典型種植模式生產效益分析(17.9)
田東縣主要蔬菜地頭批發價格變動趨勢及影響因素分析
(19.4)
武穴市蔬菜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19.7)
蔬菜出口與內銷的結構變化意味著什么?(21.4)
冬菜北運基地海南能發展主糧馬鈴薯嗎?(21.6)
2014年北京地區西甜瓜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
(23.4)
莊河地區滑子蘑產業發展現狀及策略(23.8)
高山蔬菜
德宏州高山蔬菜產業發展對策探討(1.7)
貴州高海拔地區烤煙育苗―夏黃瓜―秋豇豆高效栽培模式 (3.5)
浙西山地松花菜-四季豆高效栽培技術(5.6)
干旱條件下玉溪市高山蔬菜產業發展對策(7.1)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低山河谷地帶種好生姜的三道關(7.8)
辣椒低山育苗高山定植生態高效栽培技術(9.7)
亞熱帶德宏州夏秋十字花科蔬菜高山栽培技術(11.8)
威寧河谷地區越冬甘藍高產高效栽培技術(13.9)
達州市達川區高山蔬菜發展現狀與建議(15.13)
湖南高山白菜薹反季節高效栽培技術(19.9)
遵義朝天椒生態化栽培技術(21.9)
甘州區高原夏菜標準化生產技術 (21.11)
西瓜甜瓜高山栽培技術規程(23.10)
設施蔬菜機械化
沿海菜區沼液沼渣機械化處理與施用技術(1.10)
農業機械在蘿卜生產上的應用 (3.8)
戶用沼氣沼液、曝氣過濾與滴灌技術(5.9)
TTNJ-16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儀使用及注意事項 (7.10)
2BS-QJ氣吸式穴盤播種機 (9.10)
云南蔬菜生產機械化發展現狀與探討(11.11)
2015年武漢市設施蔬菜生產機械購置補貼政策答疑(13.11)
設施草莓滴灌施肥田間工程設計及技術要點(15.15)
荊門市設施蔬菜生產機械化應用現狀與對策 (17.12)
江陰市蔬菜園藝機械應用現狀與發展對策 (19.11)
蔬菜缽苗移栽機械化技術規程 (21.14)
青菜小型機械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23.12)
品種導航
嘉魚縣密本南瓜品種應用現狀及潛力品種推薦(1.13)
保健蔬菜水晶菜(1.16)
一品五角黃秋葵 (1.17)
多年生宿根水生花卉香水蓮 (1.19)
云南省花椰菜和青花菜栽培品種應用現狀 (3.11)
厚皮綠肉甜瓜新品種青玉(3.15)
貴陽金棚一號番茄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3.16)
辣椒新品種湘研812(3.18)
草莓新品種雪妹 (3.19)
耐熱薄皮甜瓜彌河銀瓜 (3.22)
嘉魚縣秋冬大白菜品種應用現狀及潛力品種推薦(5.11)
早熟大粒毛豆新品種滬鮮6號(5.14)
南方厚皮甜瓜桂蜜12號 (5.15)
長江流域春夏早熟甘藍鐵球3號(5.18)
華南地區粉皮冬瓜生產現狀、問題與對策 (7.12)
早中熟優質長豇豆新品種博士綠 (7.15)
油亮型黃瓜新品種博美8號 (7.16)
保健蔬菜絞股藍 (7.17)
早熟紫黑長棒茄天驕(7.19)
適合長江下游地區保護地栽培的長茄、水果黃瓜和櫻桃番茄品種 (7.20)
杭州地區瓠瓜栽培現狀及優勢品種推薦 (9.12)
抗病豐產紅菜薹五彩紅薹四號 (9.15)
嫁接西瓜砧木與接穗種子的浸種催芽技術 (5.39)
造型水果黃瓜栽培技術 (5.41)
重慶地區蔬菜冬季育苗實用技術(5.43)
永嘉縣菜-稻輪作新模式 (5.46)
金沙江干熱河谷區5~8月番茄工廠化育苗技術操作規(7.22)
長江流域螺絲椒秋延后高效栽培技術 (7.27)
內蒙古地區北蟲草盆栽立體高產栽培技術 (7.30)
大棚西瓜吊蔓不吊瓜早熟豐產栽培技術 (7.32)
南京地區明月草水培扦插繁殖管理技術 (7.33)
蔬菜地膜覆蓋及免耕高效集成栽培技術 (7.36)
河南冬季大棚芹菜高產栽培技術(7.38)
江陰市出口紫蘇葉標準化生產技術 (7.39)
日光溫室番茄-絲瓜高效栽培模式 (7.42)
設施水耕菜心、小白菜產業化安全栽培技術 (7.44)
自貢市蘿卜無公害栽培技術 (9.25)
早秋萵筍冰箱變溫催芽小竅門 (9.27)
嘉魚縣綠色食品結球甘藍栽培技術 (9.28)
西南地區花椰菜冬春季制種技術 (9.30)
魚塘水蕹菜浮床栽培技術(9.33)
寧波地區黃瓜靠接栽培技術(9.34)
大棚茄子-晚稻高效生態種植模式(9.36)
大棚春番茄-夏絲瓜、空心菜-秋萵筍高效栽培模式 (9.38)
土雞-蚯蚓-有機蔬菜循環生產方法(11.23)
棒菜─早甜玉米─水稻水旱輪作高效栽培模式 (11.26)
越冬綠花菜-春夏黃瓜-秋冬包心芥高產高效種植模(11.28)
潛山縣香菇反季節栽培技術 (11.30)
盆栽草莓室內栽培技術(11.31)
華北地區草莓種苗繁育技術(11.33)
張家界地區大棚辣椒秋延青儲栽培技術 (11.34)
花椰菜雄性不育品種高產制種技術(11.36)
寧夏露地有機菜心一年四收高產栽培技術 (11.39)
蓮藕無設施周年采挖栽培技術 (11.41)
芳香蔬菜迷迭香扦插栽培技術(11.44)
兩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在南瓜雜交制種中的應用(11.45)
沿海地區大棚韭菜無土栽培技術 (11.47)
大棚茭白套種絲瓜立體高效種植模式(13.25)
川中地區冬季蘿卜高產栽培技術(13.28)
大棚地下火爐煙道加熱苗床的應用及建造(13.29)
平豐三號蘿卜提純復壯與高產栽培技術(13.31)
湖北省無公害南瓜栽培技術規程(13.33)
四川設施長季節嫁接西瓜-花椰菜高效生產模式(13.35)
華北地區芹菜栽培技術 (13.37)
長江流域頭高產栽培技術(13.39)
溫室番茄越冬一大茬栽培關鍵技術 (13.41)
甜椒高產栽培技術 (13.43)
黃石市綠皇青花菜秋季高產栽培技術 (15.26)
優質松花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15.28)
金陵美玉櫻桃番茄冬春茬栽培技術 (15.30)
大粒蠶豆新品種特選1號栽培技術 (15.31)
怎樣種好進口大蔥(15.33)
設施蔬菜生產效益持續偏低的原因及提高措施 (15.35)
薄皮辣椒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制種技術 (15.37)
冀北山地日光溫室冬春一大茬黃瓜高效生產措施 (15.40)
大棚番茄-松花菜-番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15.43)
苦瓜采后處理及貯藏保鮮技術 (15.45)
以再生資源椰糠為基質的新型蔬菜育苗技術(15.46)
秋冬辣椒雙膜覆蓋高效栽培技術 (15.47)
早春茬茄子長季節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與應用(17.30)
早熟茄子品種黑魅黑艷早春拱圓大棚栽培技術(17.32)
福建永安地區卷丹百合高產栽培技術(17.33)
山東鄒城日光溫室櫻桃番茄有機高效栽培技術 (17.35)
長季節苦瓜套種空心菜-越冬甘藍高效栽培模式(17.37)
海南冬季小西瓜無公害栽培技術 (17.39)
武漢市設施薯尖免育苗越冬栽培技術(17.41)
杏鮑菇袋裝墻式立體栽培技術 (17.42)
攀枝花優質早熟硬莢鮮食豌豆秋播栽培技術 (17.44)
山東淄博日光溫室西葫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17.45)
無公害早春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 (19.26)
大棚草莓、網紋甜瓜、水果黃瓜間套種生產模式(19.28)
山東秋葵-荷蘭豆一年兩熟節本高效種植技術 (19.30)
鮮食蠶豆人工春化處理大棚促早栽培技術 (19.32)
蘿卜雄性不育系雜交種制種技術 (19.34)
無公害蠶豆高效栽培技術 (19.35)
得青合作社“豬-沼-菜”循環生態模式探討(19.37)
蔬菜冬季育苗實用技術 (19.39)
川南地區黃瓜春提前和秋延后高效嫁接育苗技術 (19.41)
地理標志產品沂南黃瓜日光溫室優質高產綜合栽培技術
(19.43)
富硒番茄高效栽培技術 (19.46)
全鋼架溫室瓜菜一年多茬立體栽培模式 (21.23)
朝天椒-鮮食大豆-冬青菜套作高產栽培技術 (21.26)
辣椒新品種平椒雜1雜交種制種的關鍵技術 (21.28)
甜椒新品種張甜椒1號雜交制種技術 (21.30)
馬鈴薯-甜玉米-西蘭花(或翡翠蘿卜)高效種植模式 (21.32)
張掖市鋼架大棚辣椒春提早秋再生栽培技術 (21.34)
有棱絲瓜露地雜交制種技術 (21.37)
浙北地區西瓜-松花菜高效種植模式(21.38)
非洲冰花DFT式水培技術 (21.41)
湖北蔬菜凈菜加工和包裝技術規范(21.43)
T珍果栽培技術 (21.47)
甘州區鋼架大棚早春娃娃菜―夏番茄高效栽培技術(23.24)
大棚絲瓜長季節高效栽培技術金永祥(23.26)
長江流域紫玉山藥淺生高產栽培技術(23.28)
貴陽地區西葫蘆―芥菜―芹菜一年三熟蔬菜周年高效栽培模式(23.30)
西安地區春季西瓜小拱棚直播栽培技術(23.32)
南昌地區無公害苦瓜栽培技術(23.34)
浙江長興縣藕塘養魚高效模式(23.35)
浙南地區紅頰草莓露地育苗技術(23.37)
小果型西瓜一種多收技術要點(23.38)
大蒜―西瓜―三櫻椒間作套種技術(23.40)
南京地區番杏大棚周年栽培技術(23.43)
專家坐診
南方高山地區果蔬兩用雪蓮果栽培技術問答 (1.46)
如何把新增萬畝設施菜種好 (1.48)
棚室豆科蔬菜用藥注意事項 (3.44)
種植戶怎樣選擇優質適宜的蔬菜品種 (5.48)
提高長江流域豇豆制種產值的幾項技術措施 (5.51)
豆芽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十四種問題解答 (7.47)
如何走出蔬菜蟲害防治的誤區 (9.41)
耐熱快生菜生產中遇到的七大問題解答 (11.49)
露地蔬菜土壤有機肥施用問題解答 (13.44)
石家莊地區秋延后番茄管理誤區及建議(15.49)
瓜類和茄果類蔬菜栽培常見植保技術問答(17.48)
雙孢蘑菇生產過程中的十二種常見問題及防治技術 (19.47)
袋栽香菇的培養料感染雜菌的原因及預防(21.49)
蔬菜地膜覆蓋栽培中存在的問題及技術改進(23.44)
植保技術
長江流域春季設施蔬菜主要害蟲種類及防治 (1.50)
春提前小棚栽培豇豆二氧化硫毒害 (1.52)
壽光設施蔬菜根結線蟲病流行原因及防控 (1.53)
設施蔬菜煙粉虱的克星--863-1無硫煙霧劑 (1.55)
美洲斑潛蠅識別與防治口訣(3.47)
壽光地區引發設施番茄蕨葉病的原因及防治 (3.48)
幾種除草劑為害蓮的癥狀 (3.50)
鮮食毛豆主要病蟲害種類及綠色防控技術 (3.53)
茄二十八星瓢蟲識別與防控技術口訣 (5.53)
蘇芡主要病害的發生與防治 (5.54)
蓮田病蟲害的識別與綜合防控技術 (5.56)
黃瓜霜霉病和細菌性角斑病的識別與防治 (5.60)
苦瓜猝倒病的識別及防治研究 (5.61)
年花韭菜有機栽培的病蟲害防治技術(5.63)
煙粉虱識別與防控技術口訣 (7.50)
大連地區菜豆根腐病的發生與防治 (7.51)
西瓜空心皮厚發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7.53)
中原地區馬鈴薯規模化種植草害防治誤區及改進措施(7.55)
崇明縣露地綠葉菜田雜草為害現狀與防除對策 (7.57)
紅菜薹軟腐病的識別與防治 (9.45)
江臺沿海地區秋延后青椒茶黃螨發生原因與防治(9.46)
蔬菜葉螨的綜合防治 (9.48)
除草劑在露地栽培蔬菜上的應用(9.52)
苦菊褐腐病的識別與防治 (11.52)
福建寧德蕉城區草莓連作障礙改良措施 (11.53)
不同茬口下秋椒白粉病的為害特點與防治 (11.55)
早春嫁接甜瓜急性凋萎原因及防治對策 (11.57)
番茄病毒病發生規律及其綠色防控技術 (13.46)
茄子灰霉病與綿疫病的識別與綜合防治技術 (13.47)
辣椒臍腐果、日灼果和僵果的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13.49)
黃石市菜粉蝶為害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13.51)
萬州區家庭菜園病蟲害發生概況及防治建議 (13.53)
我國辣椒根部病害發生的種類及癥狀 (15.51)
保護地草莓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及防控技術 (15.53)
番茄褪綠病毒病的發生與防治 (15.55)
桂林郊區茭白主要病害發生特點與綜合防治措施 (15.57)
辣椒葉枯病的識別與綜合防治 (17.50)
縉云縣大洋鎮茭白銹病發生規律與防治 (17.51)
湖南張家界番茄青枯病的發生規律及綜合治理(17.54)
乙草胺對鄰近黃瓜、豇豆等敏感蔬菜產生飄移藥害的防治措施 (17.55)
蔬菜灰霉病發生癥狀與防治方法 (19.50)
蟲子不好治 換個思路試試(19.52)
辣椒落花、落葉、落果、卷葉和畸形果的發生及防治(19.54)
青海地區主要番茄病害防治方法 (19.56)
沿海地區無公害瓜菜區畜禽養殖污染的危害性及治理措施
(19.58)
辣椒煙青蟲為害特點及其綜合防治(21.51)
壽光地區設施絲瓜爛花原因及防治措施(21.52)
番茄果實三種斑點癥狀的識別與防治 (21.54)
高海拔地區日光溫室黃瓜霜霉病與角斑病的診斷識別及生態防控 (21.55)
黃瓜菌核病的識別和無公害防治技術 (21.57)
辣椒葉片主要病害的分類及特征(23.46)
城郊菜地黃曲條跳甲發生特點及綠色防控(23.49)
番茄晚疫病的發病原因及防治方法(23.50)
大白菜霜霉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23.52)
白魔芋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23.54)
營銷一百
武漢和南京地區蔬菜批發市場的現狀分析 (1.56)
食用農產品在流通環節的質量安全問題及對策 (3.56)
種子新定位--保險合同 (5.66)
種子質量風險及控制措施分析 (7.60)
對蔬菜商業化育種的思考 (9.55)
十年磨一劍 鑄造新輝煌 (11.59)
嫩早1號南瓜新品種推廣經驗總結 (13.55)
辣椒雜交種子營銷現狀及策略 (15.59)
蔬菜種子行業竄貨原因分析及解決措施(15.61)
淺析影響蔬菜種子營銷的主要因素 (17.57)
國內外經典種子營銷案例 (19.60)
勤思善悟、溫故知新促營銷 (21.58)
淺談蔬菜種子的銷售問題與發展思路(23.56)
蔬菜家庭農場
黃陂家庭農場10種設施高產高效助農模式 (1.59)
達州市達川區家庭農場等經營模式調查 (3.49)
蔬菜家庭農場助推武漢江夏區蔬菜產業發展 (5.68)
設施蔬菜家庭示范農場的設立與運營技術 (7.62)
華南熱區家庭小農場大棚速生葉菜均衡生產技術 (9.57)
黃陂家庭農場發展現狀與期盼 (11.61)
東臺家庭農場設施瓜果標準示范園關鍵建造技術 (13.58)
開心農場撬動產業發展 (13.61)
江蘇睢寧縣家庭農場的實踐探索與發展路徑分析 (15.63)
庭農場設施瓜果標準示范園關鍵管理技術 (17.59)
南京郊區家庭農場發展對策(19.62)
長陽縣家庭農場發展現狀和對策 (21.60)
咸寧市家庭農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23.58)
土壤與肥料
硝化抑制劑DMPP在肥料上的應用 (7.64)
恩泰克復合肥在鮮食玉米上的應用效果 (9.60)
東海縣大棚草莓施肥現狀及改進建議(9.62)
硫酸鉀鎂肥的作用及應用效果 (11.64)
穩定性長效復合肥恩泰克在西蘭花上的應用效果 (13.63)
穩定性長效復合肥恩泰克在甜瓜上的應用效果(15.66)
土壤消毒技術和穩定性長效復合肥在保護地蔬菜種植中的應用 (17.62)
水肥一體化技術在暖棚甘藍生產上的應用 (17.65)
佛山地區土壤改良模式探索(17.66)
穩定性長效復合肥恩泰克在西芹上的應用效果 (19.65)
穩定性長效復合肥恩泰克在黃瓜上的應用效果 (21.63)
穩定性長效復合肥恩泰克在生姜上的應用效果(23.61)
亞非致富經
同是農業人,為何有人歡喜有人愁?(7.66)
聚焦西蘭花科學發展之路(9.64)
亞非小生在廣東(11.66)
種業營銷管理創新理念--打鐵還需自身硬(13.65)
從技術到行銷的完美蛻變 (15.68)
奔跑吧,亞非種業 (17.68)
舌尖上的“亞非” (19.67)
十載亞非,致敬青春(21.65)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23.63)
法律在線
西瓜形成僵苗能否向種苗供應商索賠? (7.68)
種植了十畝大棚黃瓜,如何銷往大超市、怎樣簽銷售合同? (9.66)
買到未審定玉米種子不結實,我能索賠嗎? (11.68)
免費試種種子公司培育的辣椒新品種絕收,我該咋辦? (13.67)
購買無菌種生產經營許可證的菌種,會受罰嗎?(15.70)
我買的冬瓜種子和標簽上標明的不同,可以要求賠償嗎?(17.70)
農民合作社卷入植物新品種權糾紛,是否會承擔法律責任?(19.69)
關鍵詞 物聯網;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智能交通系統;應用
中圖分類號:TN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3)041-106-01
目前,我國的信息化技術不斷發展,物聯網技術也受到國家政府以及企業越來越多的支持和重視。作為走在國際最前沿的一項新技術,它被譽為:“技術的第四次產業革命”,在國家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已被國務院上升到第二位。介于物聯網關系到信息資源以及未來網絡的應用,物聯網將在推動世界迅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
1 物聯網概述
隨著計算機、互聯網以及移動通信網的廣泛應用,物聯網產業已經成為繼它們之后的第三次世界信息產業發展浪潮。物聯網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是美國麻省理工大學Auto.ID實驗室在1999年提出的,當時被稱為EPC系統。它是通過信息傳感設備,包括:RFID技術、紅外感應、激光掃描器、各類傳感設備裝置、全球定位系統以及視頻識別技術等,依照約定的協議,根據實際需要來完成物品互相聯通的網絡連接,然后進行通信以及交換信息,以至達到智能識別、定位、跟蹤、監控以及管理的智能系統。
2 物聯網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在我國起步比較早,所以現階段在技術與標準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優勢。在1991年,施樂公司的首席科學家Mark Weiser在《科學美國》這本權威雜志上對于計算機的發展前景作出了大膽的預測,也就是物聯網最早時候的萌芽狀態。而中國在1999年有了傳感網定義,并且開始了傳感網的研究與開發,因此逐漸有了物聯網的雛形。
感知、傳輸、處理、實現、及時、精確、全面地獲取和處理信息是物聯網技術發展的重要環節。根據相關不完全統計,我國物聯網市場規模在2010年幾乎達到兩千億元。在標準研制與技術研發中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國在多領域實施了技術攻關措施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其中包括:通信協議、芯片、智能計算機、協同處理以及網絡管理等。現階段,我國在諸多領域應用了物聯網技術,如:環保、物流、醫療、農業、電力、交通、安防等,并且這些物聯網應用模式逐漸走向成熟。
雖然我國在物聯網應用及發展中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應該清楚我國在物聯網發展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現為:帶頭精英企業少,信息安全方面不完善,技術產品差,規模化應用不多,應用水平不夠高,高端綜合集成服務能力弱等。
3 智能交通系統的概述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不斷發展,交通越來越阻塞,交通事故也隨之頻繁發生,然而傳統的應對措施根本無法徹底解決交通問題,智能交通系統應運而生。
智能交通系統是把多種技術有效集成應用在交通領域的綜合管理體系,其中包括:通信技術、傳感技術、微處理技術以及信息技術。其目的在于改善交通情況,建立交通工具、駕乘人員以及道路三者互相的動態聯系,使駕駛員能在有效時間內清楚道路交通和車輛情況,使行車路線得到優化,降低了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保證了環境質量。智能交通系統是物聯網技術在交通系統中的高效應用,它將信息高速公路與實體高速公路恰到好處的融合在一起,現階段智能交通系統還沒有得到普及,但已經有很多國家包括我國在內都已經在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4 發展智能交通系統的必要性
城市交通問題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沒有快速路走廊,道路比例失衡。
2)車輛的發展速度過快。雖然城市的道路一直在進行不斷的完善,在長度和面積上都有很大的增長,但與車輛的增長速度相比較還是處于落后狀態,因此也導致了交通狀況的不斷惡化。如此看來,目前的交通設施已經達不到交通路況的需要。所以,只是純粹的依靠道路建設,很難徹底解決交通問題。只有在進行道路建設的同時加快智能交通系統的建設,才能徹底有效的改善交通狀況。
3)交通政策不完善,管理技術不夠強,導致交通堵塞,交通效率不高。
5 智能交通系統的總體架構
早期的智能交通系統被稱為智能車輛道路系統,簡稱:IVHS。因為各個地方的國土面積、人口數量、密度和分布情況、汽車擁有量以及人均道路擁有量等都不一樣,所以通常由政府組織開展智能交通系統的規劃。鑒于如今的交通發展趨勢,智能交通系統可分為以下幾個支撐系統:
1)動態路線引導系統,簡稱:DRGS。
2)車輛運行管理系統,簡稱:MOCS。
3)安全駕駛支持系統,簡稱:DSSS。
4)智能圖像處理系統,簡稱:IIIS。
5)緊急救援與公眾安全系統,簡稱:HELP。
6)公交優先系統,簡稱:PTPS。
7)先進車輛信息系統,簡稱:AMIS。
8)環境保護管理系統,簡稱:EPMS。
6 物聯網在智能交通系統中的應用
6.1 Telematics通信服務系統
Telematics車聯網系統具有通信控制功能以及強大的計算功能,由專業公司提供相關服務需要。首次開展此項業務的是QnStar公司以及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迄今為止,全世界已經有六百多萬輛汽車在使用,其中我國也已經開通了這項服務。緊急救援、導航系統、碰撞自動求助以及車輛防盜等服務都是OnStar公司提供的。
6.2 互動式公交車站
互動式公交車站EyeShop系統的初始構想是實現人與自然的互動,在不受限制的空間內提供不收費的服務,使得公眾在等車的時候也能實現查詢多種信息、規劃旅游線路以及進行閱讀和娛樂等。并且該系統提供娛樂互動空間,如:互動式地圖、公告欄、個性分類廣告、電子涂鴉以及路線規劃等。
6.3 V2V汽車防碰撞預警系統
V2V汽車防碰撞預警系統是由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最早發行的防碰撞與防追尾的預警系統,它的原理是當兩車在距離比較近時,便會發出提示的警報,警示兩車的駕駛員要提前進行防范。
7 結束語
本文對物聯網的概念、發展現狀與問題以及智能系統的總體架構和應用進行了完整的表述,通過結合我國交通的實際情況作出了物聯網在智能交通系統中應用的初步分析。綜合上述可以看出,物聯網為中國的信息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并且已經受到國家的重視以及支持。隨著物聯網在智能交通系統中的應用,信息革命將再度被引領,使我國信息化產業走向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