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統計學的認知

統計學的認知

時間:2023-07-19 17:29: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統計學的認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統計學的認知

第1篇

社會經濟統計學專業的設立,是適應了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要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細化完善的體現,對實際經濟的運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成為了一級學科的背景下,社會經濟統計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本文針對社會經濟統計學進一步發展所需要接受的挑戰以及發展機遇進行研究,進而分析學科發展所需要遵循的原則,希望推動相關學科的不斷完善發展,為我國國民經濟提供準確的統計數據。

二、社會經濟統計學所面對的機遇與挑戰分析

1.面對的機遇

(1)進一步明確和強化社會經濟統計學的學科地位。社會經濟統計學體系的構建,從根本上確立了一級學科的地位,并且在日后不斷深化完善過程中多發揮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作為一門一級學科,社會經濟統計學是有著廣泛的數據和現實依據,在我國傳統的教育內容中早已經存在,只是由于其相關的知識涵蓋范圍被社會經濟學所包含,導致沒有成為一門一級學科,具體的研究內容也僅限于表面膚淺的研究,對實際的經濟發展促進作用不是很明顯。如今成為了一級學科后,社會統學的發展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促進,使得研究內容更加豐富,對經濟活動中的數據統計的結果所起到的作用也是與日俱增,為其發展奠定了現實基礎。

(2)彰顯社會統計學的學科特色。由于社會經濟統計學成為了一門一級學科,其相關的研究目標得到了具體的確定,相應的學科特色也得到了彰顯。社會經濟統計學的研究主要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相應數據和指標,通過統計學的處理來為實際工作提供參考和指導,保證經濟發展處在一個健康有序的軌道中,推動整體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遇到的挑戰

(1)學科類別有待確定。社會經濟統計學所屬于的學科范疇目前還沒有形成一致的觀點,有些學者認為其研究的對象是社會經濟,那么理應屬于經濟學范疇,但是反方面的觀點是統計學基礎主要是運用統計原理進行分析,應該劃歸理學。相關的爭議導致學科內容和相關聯系還沒有明確確定,成為了學科發展所遇到的挑戰之一。

(2)課程機構問題。由于還未明確劃分所屬范圍,導致學科內容容易出現重理輕經濟的現象,理科課程占據了主體,而對經濟的研究停留在淺顯的層次,課程結構出現偏差,導致學生對發展方向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迷茫。

三、社會經濟統計學遵循的原則分析

1.遵循歷史發展軌跡

統計學最開始的發展是以統計人口、財產、土地等數據發展而

來的一門專業學科,其相應的歷史發展軌跡是統計學發展的主線,也是學科研究和發展的重要指向,社會經濟統計學在成為了一級學科之后,雖然研究的內容和運用的知識及方法較最初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不同,但是卻不妨礙社會經濟統計學的發展所需要遵循的歷史軌跡,其出現的差異只是時展的體現,并不能成為偏離發展軌跡的依據。

2.拓展學科的認知

社會經濟統計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的數據以及信息。數據的體現是有著現實依據,因此對社會經濟統計學的認知就不能脫離實際的研究對象而成為抽象的數據研究,其所需要遵照的實際就是社會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實際的學科發展過程中需要拓展學科的認知,與理學進行嚴格地區分以形成自身的學科特色。

3.規律研究與方法研究并重發展

社會經濟統計學研究的實際經濟數據所揭示的社會發展規律是指導實際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但是也不能忽視方法的研究,對于經濟形勢的迅猛發展,相應的研究方法也會不斷被深化挖掘,實際的學科發展需要將雙方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來推動學科發展,防止出現單腿走路的現象,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準確科學的支持。

4.立足于中國實際的國情進行學科發展

社會經濟統計學成為一級學科,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因為我國實際的經濟發展需求對統計學提出了更高程度的要求,從而將社會經濟統計學獨立出來進行專業的設置和研究。因此學科的發展就必須遵循我國的實際經濟發展情況,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進行研究發展,才能夠對經濟社會提供有效的幫助,來揭示實際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制定科學合理的經濟發展政策提供現實依據的參考。

第2篇

【關鍵詞】 醫學教育 批判性思維 醫學統計學 教學改革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ir experiments,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efered to strengthen educ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for aiming to meet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level.Medical statistics is the scientific methods to know medical regularity,also is the base knowledge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medical science.Cultivating medical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has to improve medical statistics teaching,and to emphasize to reform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Key words:medical education;critical thinking;medical statistics;teaching reform

1 加強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意義

教育部就國際醫學教育研究所(IIME)2002年2月公布的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簡稱GMER),在北京大學醫學部、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等八所高等醫學院校開展了改革試點研究。 IIME 將“最基本要求”歸納為七個領域和具體的60條,從目前我國試點的情況來看,我國臨床醫學本科生,在醫學基礎知識與臨床技能等方面與國際水平接近,但在交流技能、職業倫理和批判思維上存在明顯不足,要實現我國醫學教育與國際接軌,必須加強醫學生這三方面的能力培養。比較而言,培養大學生 “具有批判性思維、有效交流和解決問題能力”,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都顯得十分薄弱[1]。我國大學教育一直注重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即“三基”),學生批判思維的培養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普遍較低,主要表現為:一是不具備對各種良莠不齊的知識進行辨別與區分的能力;二是缺乏批判和反駁的意識,缺乏質疑提問、尋找漏洞、轉換視角等這些從事創造性工作所必須的思維方式,盲目信從書本和權威;三是缺乏有效交流,從而限制了思維發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在日新月異的當代信息社會里是非常不適應的,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無論是對于大學生能力、個性的全面發展,還是大學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1991年美國的《國家教育目標報告》指出:“應培養大量的具有較高批判性思維能力、能有效交流、會解決問題的大學生”,“培養學生對學術領域問題和現實生活問題的批判思考能力不僅是教育的重要目標,這對于當前復雜多變的世界,培養會思考的公民和有能力的勞動者,進而維護民主社會都意義深遠。”[2]可見批判性思維是創新能力基礎,是優秀人才的基本素質之一,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

2 批判性思維與醫學統計學的聯系

目前我國對批判性思維在認識上存在宏觀性、模糊性、不明確性,忽視思維的認知能力訓練等。國際上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從被稱為現代批判性思維之父的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在百年前提出“反思”的定義到現在[3],不同學者對批判性思維的定義表述各不相同,但它們有共同之處,這些共同點應該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批判性思維能力是科學認識客觀事物的能力,具體包括認知和情感表達兩方面的能力,認知能力包括:①發現問題、收集信息、分析數據、評估證據的能力;②鑒別事實、個人主張、邏輯判斷之間差異的能力;③得出普遍規律,評定其邏輯強度的能力;④正確、清晰陳述推論,并有效解釋結論的能力;⑤不使自己原有的信仰、認識阻礙判斷,并保持開放態度的能力。情感表達能力包括:①不草率、不盲從,對問題深思熟慮;②保持好奇和質疑的態度,在收集大量信息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判斷;③意識到自己的偏見、歧視,不使這些偏見影響判斷;④能以一種開放的態度理性地看待各種觀點,理解他人;⑤正確分析、評估他人及自己的信息、觀點,愿意重新建構和修正自己的觀點[4]。

由此可見,批判性思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這種能力應怎樣去培養呢?根據以上表述,應該從兩方面去構建,一是培養學生理性的人格、開放的態度和良好的情感表達能力,這些主要依靠人文知識和日常養成;二是培養學生科學認知能力,學生應掌握具體的認知技能,比如正確收集、分析數據的方法,判斷和解釋問題的邏輯方法,行業內的有效交流技能,這些是培養批判性思維離不開的知識基礎。雖然,知識不等于能力,掌握的知識越多,思維能力不一定越強;掌握的邏輯知識越多,邏輯思維能力不一定越強,但是不可否認知識是思維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基礎。因此,設計專門課程、在課程中培養科學素養,將批判性思維結合到課程中是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動力,是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5]。然而,哪些課程,什么樣的課程體系能更好地培養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目前還少有研究。醫學統計學是一門認識方法學,是探索數據內在的數量規律性,以達到科學認識醫學規律的工具學,是醫學邏輯專門知識和邏輯思維能力。上個世紀40年代末,《英國醫學雜志(BMJ)》發表了用隨機化實驗方法所進行臨床試驗報告,此后,醫學統計學在醫學科研中的應用逐漸得到普及,成為醫學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工具,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科學的發展。現在,幾乎所有的醫學期刊都要求對醫學論著中報告的實驗或觀察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以保證醫學科研工作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社的一位主編更是將統計學比喻為“現代醫學大廈的一個重要支柱”。在醫學教育上,醫學統計學的知識和技能已經成為國內外公認的臨床醫學畢業生必備的基本素質。醫學統計學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設計、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并結合專業知識科學分析結果以做出相應推論。設計工作要求學生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前對全過程予以全面的考慮,可以開闊學生思維;隨機抽樣、假設檢驗等教會學生具體認知方法;對有概率的推斷結果的理解可以教導學生不輕易肯定或否定事物,武斷結論;結合專業知識解釋數據結果可以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同一課題不同的研究結果,可以養成學生理性地看待他人和自已的能力……應該認為,醫學統計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是批判性能力形成的知識基礎,因而醫學統計學也是培養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核心課程,要培養學生對醫學專業知識的批判能力和素養,必須切實加強醫學統計學的教學。

3 如何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3.1 切實加強醫學統計學的教學,為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奠定知識基礎

學生對醫學統計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認知能力,為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應切實加強醫學統計學的教學。然而一直以來,醫學統計學又是一門“難學難教”的課程,學生普遍反映該學科難以理解,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不能靈活應用、正確應用。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掌握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克服“難教難學”的特點,必須注重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教學內容盡量與學生專業相結合,才能更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統計學是幫助人們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學科,以解決專業內的問題為誘導,揭示專業領域內的規律,更能吸引學生。另外學生對自己專業的內容要較熟悉,以專業結合緊密更便于學生理解,還有重要的是必須通過專業基礎知識與統計學結合,才能正確解釋結果,分析統計關聯是因果聯系、間接聯系還是虛假關聯,確定事物的本質聯系和實際意義。其次,強調統計分析方法的選擇。統計分析是統計教學的核心內容。學生感到難的往往是統計推斷中方法的選擇,也常常將各方法誤用[6],如將配對t檢驗誤用為成組t檢驗;確切計算概率法誤用為四格表檢驗等。為此在首次講假設檢驗時,一定要強調方法的選擇是根據資料的類型、設計的類型、推斷的目的及樣本量等共同確定的,并且在每講一個例題時先提問式分析資料的以上各方面特點,以養成學生分析和辨別的習慣。另外,對統計工作的每一個步驟加以強調。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主要以統計描述和統計推斷為主,而對前期的設計、整理、收集工作介紹得少,尤其是具有整體性的例題、習題集較少,學生學后即使各章節均掌握得較好,但一遇見實際問題往往不知從何下手,對設計的方法、原則,數據收集的準確及時完整,觀察指標的選擇,如何控制各種偏倚等手足無措,達不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相關的內容均應加強教學,當然,這需要更多的學時。

在教學方法上,適當運用PBL教學法。比如,關于一些公開發表的文章中的“醫學統計應用錯誤”,應以學生討論、教師引導為主,鼓勵通過寬松的爭論去發現悖論和錯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靈活運用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研討激發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聽取別人意見,重視個性和差異性,培養學生溝通能力和開放態度,進而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改革教學方法還應該加強上機教學,隨著現代醫學研究的發展,信息數據更加復雜化、多元化和大數量化,能應用相關的統計軟件處理醫學科研數據已成為必備的能力。在做統計學習題時,大量的復雜的數學計算使學生感到很吃力,學生成了計算工具,有時陷入計算中浪費很多時間,甚至因此而失去統計思維和推理的樂趣。故應加強多媒體教學和統計軟件的上機操作,使課堂教學和練習擺脫大量的繁瑣演算的束縛,并且為了隨時更加方便地應用,應加強Excel的統計功能的教學。另外,不可忽視的是考試方法的改革,考試的方法對學生學習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改革考試方法是教學改革重要的一環。醫學統計學的結業應從單一的書面考試轉向多形式的考試方法,著重考核醫學統計學綜合分析能力以及正確應用統計方法和糾正錯誤能力。不考死記硬背、公式和定理。

總之,要實現臨床專業的國際接軌和扎實學生批判技能,必須要改變目前臨床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狀態,加強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

3.2 在醫學統計的實際教學中注重培養開闊的和正確的思維

批判性思維需要思維開闊,能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7],并且分析各方法的繁簡及優缺,這在各課程教學中均應注意平時養成。統計也不例外,比如在講到資料的描述時,告訴學生可以用不同方法去描述,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統計表描述,還可以用統計圖描述,也可以綜合運用各方法,并且通過實例分析討論各方法的優缺點;再如關于總體的某一命題是否成立,可以用假設檢驗去推斷,也可以用可信區間去解決。讓學生嘗試用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開闊思維。

另外,注意在教學中養成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寬闊的胸襟和質疑的態度,比如讓學生思考:P>0.05好還是P<0.05好?怎樣去看待和解決不同學者對同一專題的研究結果不一致? 教材有沒有錯?教師講解的有沒有誤?理性地評判學術觀點,謙虛、謹慎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既不自卑也不自大,保持好奇和質疑的態度,敢于挑戰權威,真正掌握獲取知識明辨真偽的方法,從而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

純粹的批判是沒有意義的,批判的目的是為了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因此,從醫學工作實際需要出發,加強統計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掌握科學認識規律的方法,同時養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對提高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江麗,朱新秤.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及其培養[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27(8):101-103.

[2]HUNT E.Will We Be Smart Enough?[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5:23.

[3]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1.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Report[M].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1.

[4]繆四平.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對大學素質教育的啟發[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7,28(3):99-105.

[5]何童麗,吳立寶.概率統計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品質的訓練[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7(2):190-193.

第3篇

 

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PBL是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首創。PBL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在教師的整體把握和指導下,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目前PBL教學法已經成為國際上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教學方法〔PBL教學法的精髓在于發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還可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獻檢索、查閱資料的能力,歸納總結、綜合分析的能力,邏輯推理、口頭表達的能力等,這些對今后學生開展社會統計工作會打下良好的基礎。_、PBL教學法在社會統計學教學中的嘗試筆者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考慮到學生的現狀和學習態度,初步采用了PBL教學法,主要情況如下:

 

第一,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主要是給學生講清楚學習統計學的意義,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統計學作為研究社會科學的基本工具,是社會科學“科學化”的主要手段,就如同自然科學離不開實驗方法和數學方法一樣,社會科學也離不開社會調查方法和處理數據的統計學。考慮到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距,作為教師應該統籌全局,盡量做到滿足大多數學生的要求,最終目的就是讓全體學生系統地掌握社會統計學知識,對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科學的分析,以做出合理的決策來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

 

第二,選題階段。為了發揮PBL教學法的優勢,讓學生有效地感覺到PBL教學法的效果,在選擇課題時要選擇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課題,并且要滿足課題選擇的標準,即重要性、創造性、可行性、合適性。另外,課題的選擇會決定調查的方法,體現調查的水平,制約調查的過程,影響調查的質量,如筆者曾確定了以“山西醫科大學在校本科生對認知情況的調查”為課題,它對當代大學生來說不僅是一門課程,而且是_種有效的溝通方法。

 

第三,調查設計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在掌握了有關社會統計學知識的基礎上,從課題準備狀態進入了統計設計狀態,其中包括課題問卷的設計和量表的設計。這時,教師要為學生講述問卷設計和量表設計的標準和規范要求,讓學生按照性別、興趣、活動特征等標準分為七個小組,以組為單位設計問卷,實現七個小組個性與共性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以更好地設計問卷和量表。

 

第四,問卷調查階段。研究者在調查設計階段所進行的思考、所做出的決策、所制定的方案,都將在實際資料收集過程中得到檢驗和實施。其中,收集資料包括篩選、歸類、分析、找出規律。各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調查對象和調查方法,同時要考慮到抽樣方法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問卷回收的資料還只是原始的數據,必須經過整理、歸納與分析,才能作為研究命題和假設的憑據[4]。筆者通過詳細講授統計描述分析、概率分布、常用統計分布、等級相關、回歸分析等資料分析的方法,讓各小組按照教師講授的方法進行分析匯總,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統計學的樂趣,又提高了他們團體合作的意識。第五,撰寫調查報告。撰寫調查報告需要了解統計學的基本原理、收集資料的方式、統計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知識。調查報告是反映社會調查成果的_個方式。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統計分析知識和技能之后,才能完成調查報告的寫作。

 

二、PBL教學法有效應用于社會統計學教學的思考

 

PBL教學法在社會統計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思考。

 

第一,準備階段。教師在講述社會研究方法和步驟的時候,要結合案例進行教學,可事先給學生發一些背景材料和數據材料,然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將案例與課本中研究方法的程序進行有效結合,必要時也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目的是讓學生懂得統計研究方法的實際應用,使研究更具有針對性、操作性。

 

第二,調查設計階段。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楚調查設計階段所需做的各方面工作。尤其是進行問卷設計時,教師一定要求學生嚴格掌握問卷設計的原則、步驟、問題以及答案的設計、問題語言及提問方式、問題數量和順序等方面的要求,讓學生科學地使用問卷進行調查,從而提高問卷設計的質量。

 

第三,問卷調查階段。要讓學生充分掌握統計的分析方法,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使用這些單變量和多變量的統計分析方法,而且要在課堂講授過程中重視統計分析方法的作用。通過統計分析可以使學生探索社會現象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讓學生嚴格按照社會研究方法的程序進行研究。

 

第四,撰寫報告階段。教師應讓學生明白調查報告的撰寫是要反映調查目的的。教學中教師要給他們講清楚調查報告的撰寫步驟、結構與寫作方式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等。針對本科生是初次接觸調查報告,因此教師應該詳細地告知學生進行調查時的具體要求,并且為其提供幾篇示范性的調查報告,讓學生事先對這些示范性調查報告進行學習,然后再根據自己的調查課題寫出調查報告。如學生在“山西醫科大學在校本科生對publicspeech認知情況的調查”的調查報告中,描述了山西醫科大學在校本科生對publicspeech認知情況的現狀,通過調查問卷也了解了其中存在的_些問題,并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得出了_些結論,從而針對這些調查結果提出了_些建議。可見,PBL教學法使學生掌握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PBL教學法在社會統計學中的應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既有利于學生掌握社會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又能夠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_些問題,但這些問題正好給我們今后的教學提供借鑒意義。

第4篇

[關鍵詞] 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術后認知功能;凝血功能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5200(2016)05-064-03

DOI:10.11876/mimt201605024

隨著老年社會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老年患者接受手術治療,骨科手術則占有重大比例。其中全膝關節置換術的廣泛應用雖然改善了相關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并發癥也越來越備受關注。有研究表明,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發生率高達一半以上[1-3]。另有研究表明不同的麻醉方式對患者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的影響也不相同[4-5],且術后認知功能障礙常發生于骨科手術、心臟手術、腹部手術等老年患者[6-7]。因此本研究將探討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對老年骨科患者凝血功能及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為老年骨科患者的麻醉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98例,65~75歲,ASA I~III級,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為兩組,硬膜外麻醉組(A組,n=50例)和全身麻醉組(B組,n=48例)。所有患者術前血小板、凝血功能正常,排除術前存在嚴重心肺功能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血小板異常、凝血功能異常、存在慢性疼痛疾病或長期服用鎮靜藥和抗抑郁藥、術前MMSE評分

1.2 麻醉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完善常規檢查。A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選取L2~3間隙為硬膜外穿刺點穿刺,硬膜外腔置入硬膜外導管3~4cm,患者平臥后給予試驗劑量2%利多卡因3mL,5min后未出現全脊麻等任何異常情況后追加0.375%的羅哌卡因,維持麻醉平面在第10胸椎水平,術中根據患者以及手術情況進行調整麻醉平面。B組患者給予咪達唑侖0.05mg/kg、丙泊酚1.5~2mg/kg、舒芬太尼0.5μg/kg、順式阿曲庫銨0.2mg/kg進行麻醉誘導,3min后進行氣管插管,接麻醉機進行機械通氣,調整呼吸參數。采用全憑靜脈麻醉維持麻醉,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根據腦電雙頻指數BIS值調整丙泊酚的用量,術中根據手術情況合理追加順式阿曲庫銨。兩組患者圍術期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藥物(阿托品、麻黃堿、尼卡地平、艾司洛爾等)來維持血流動力學的穩定。麻醉結束后,A組患者拔出硬膜外導管,B組患者待睜眼意識清醒、自主呼吸恢復、肌張力恢復后拔出氣管導管。

1.3 監測指標

分別于麻醉前(T1)、麻醉后6h(T2)、術后24h(T3) 抽取兩組患者的靜脈血5mL,檢測患者血清中血小板含量、纖維蛋白原濃度(FIB)、凝血原酶時間(PT)、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時間(APTT)、D-二聚體水平,并分別于麻醉前(T1)、麻醉后6h(T2)、術后24h(T3)、麻醉后3d(T4)、麻醉后5d(T5)時間點采用簡易精神狀態評分量表(MMSE)評估患者的認知功能。MMSE評分2分則定義為術后認知功能障礙。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凝血指標的比較

兩組患者T1時點PT、APTT、FIB、D-二聚體、血小板含量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2~T3時點,兩組患者PT相比無統計學意義,A組患者APTT明顯高于B組而FIB、D-二聚體、血小板含量明顯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MMSE評分的比較

兩組患者T1時間點MMSE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2~T4時間點A組MMSE評分顯著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時間點兩組患者MMSE評分無統計學差異,見表2。

3 討論

第5篇

[關鍵詞]強迫癥;認知領悟療法;整體護理;耶魯―布朗強迫癥量表

對于強迫癥的治療,目前多認為氯丙咪嗪與選擇性5―HT回收抑制劑療效較好,但有效率未超過50%。有文獻報道,認知療法可治療強迫癥,但也有局限性。本文試圖對強迫癥患者實施單獨藥物治療和藥物結合認知領悟療法治療進行對照觀察,以探討聯合療法治療強迫癥的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選自2003年9月~2005年8月間我院門診及住院病人50例,均符合CCMD―3強迫癥診斷標準,Y―BOCS≥16分;年齡16~63歲;排除強迫性人格、繼發性強迫障礙、藥物濫用所致強迫障礙、嚴重軀體疾病者。隨機選擇26例為治療組,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齡23.15±2.12歲;對照組24例,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齡21.63±8.92歲,兩組的性別、年齡、病情輕重,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

1.2 療效評定由2名主管護師于療前及療后各評定Y―BOCSl次,評定時間為3個月,用其減分率評定臨床療效,≥50%為痊愈、≥35%為顯效、≥20%為有效、

1.3 研究方法兩組均服用氯丙咪嗪,起始劑量50mg/日,每3天加藥1次,最高劑量250mg/日,總療程3個月。對照組只服用氯丙咪嗪,不合并任何心理治療。研究組在服用同等藥物劑量的同時合并認知領悟療法。其具體做法: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病人的信任。熟悉認知領悟療法內容,認識癥狀的存在、癥狀對情緒的影響等,讓患者認識到所擔心害怕的、反復想的問題都不是客觀存在的,是荒謬的。②讓患者認識到自己的癥狀是幼稚可笑的,只有幾歲兒童的行為方式,或用幼年取樂的方式來解決成年的問題等。③使患者進一步了解其病的根源在于過去,甚至是5歲以前的。將其病態注意力糾正,現在是成年人了,應當轉移到成年人的思維、行為方式上來。每周2次,30~40min/次。

1.4 統計分析采用SPSS―1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按Y―BOCS減分率,3個月末,治療組痊愈7例、顯效9例,有效5例、無效5例;對照組痊愈6例、顯效4例、有效4例、無效10例,顯效率分別為80.7%和58.3%,兩組療后配對t檢驗差異有顯著性(X2=4.28,P<0.01)。

2.2 Y―BOCS總分比較。

兩組Y―BOCS評分,療后與療前比較均有差異性顯著,療后兩組間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顯著(t=3.66,P<0.01)。

2.3 強迫性思維因子評分比較。

強迫性思維因子分療后與療前比較有差異顯著,但療后兩組間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不顯著(t=0.26,P>0.05)。

2.4 強迫因子分評分比較見表3。

強迫因子分治療前后比較(x±s)

強迫因子分療后與療前比較有差異性顯著,療后兩組間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顯著(t=2.52,p<0.01)。

3 討論

認知領悟療法是心理治療的一種,它是從分析癥狀的幼稚性開始,直接要病人用成年的態度去看待,很快領悟到自己病態行為的幼稚性,隨著感性和行為的改變,自我糾正。該療法與其他心理治療相比,具有靈活性大、療效好、療程短、易于患者接受等特點。此療法的關鍵在于通過解釋、啟發及分析、比較,喚起患者對致病因素的重新認識,改變患者的應付方式,提高心理健康狀況,從而消除疾病。

第6篇

關鍵詞: 數學焦慮現象 工作記憶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

一、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中的“數學焦慮”現象

(一)知識需求和教學之間的矛盾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數學基礎課中應用性較強,與現代經濟、金融、統計、管理密切相關的一門課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越來越重要,然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教學質量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教學中廣泛面臨學生積極性較低、理解程度偏低、考試通過率較低的問題。從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看,這些現象都是“數學焦慮”現象的反映。

(二)數學焦慮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的重要挑戰

數學焦慮是指個體在處理數字、使用數學概念、學習數學知識或參加數學考試時所產生的不安、緊張、畏懼等焦慮現象。因為數學學習的抽象度在所有學科之中較高,在學習過程中充滿探索和挑戰,也會不斷遇到挫折。不管你是誰,當你解決問題或者思考問題時都會面臨大量挑戰。數學焦慮是影響數學教學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全世界的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數學焦慮現象。由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數學基礎課中應用性較強一門課程,因此數學焦慮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的重要挑戰。

二、進化心理學視角下的數學焦慮現象

(一)焦慮機制的形成原因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焦慮情緒和風險厭惡傾向,事實上是進化過程中人類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焦慮是一種幫助人類偵測并應對環境中威脅因素的心理機制,從而提高人類在危險環境中的生存概率。出現焦慮情緒的概率是和人們感到的危險程度和危險頻率成正比的。由于人類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處于極低生產力的部落社會,因此形成了對未知事物的強烈恐懼。在所有的未知事物中,只有極小部分是對自身有利的,人類需要保持對大多數陌生事物的戒備。焦慮情緒及伴隨焦慮而來的心跳加速、不安、緊張、恐懼等,都是為了幫助人們應對環境中的威脅。

(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知識和焦慮情緒的關系

心理學家指出人類社會在最近五百年內實現了科技和社會的跨越式發展,而人類在生理上仍然保持著四萬年前的結構。對于四萬年來未產生生理進化的大腦來說,數學知識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知識是陌生而復雜的事物,因此大腦對其的本能反應是焦慮和逃避。這一心理結構在幾乎沒有理性知識的原始社會中,能夠幫助人類避免大量的潛在危險,但是在知識決定生產力的今天,這種深藏于本能之中的心理結構就成為阻礙復雜知識學習的一堵墻。

三、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分析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中風險的來源

數學焦慮是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威脅因素造成的情緒反應。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習過程中的威脅因素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學習過程中的有限的工作記憶,二是焦慮情緒對于工作記憶的顯著干擾,三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學習容易遇到挫折。這幾個威脅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學習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一個充滿困難和挑戰的過程,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焦慮情緒。

(一)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科特性導致的認知困難

學習過程中威脅的第一個來源,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科的抽象性對工作記憶容量和注意力強度提出很高的要求。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理論是由環環相扣的嚴密邏輯體系構成的,其知識點和知識點之間有著邏輯上的高度關聯性。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理論包含的信息量很大,不僅包含概率論和微積分的基礎模型,還包含科學方法論模型。由于理論較大的信息密度和抽象程度,對于學習時的工作記憶要求很高,從而需要學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出現情緒上的干擾和波動,認知過程就可能被打斷,難以再理解講課的內容。

(二)焦慮情緒和工作記憶之間的正反饋

學習過程中威脅的第二個來源,是焦慮情緒上升和工作記憶下降的正反饋關系,所造成的心理惡性循環。解決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問題需要學生調用大量的工作記憶,焦慮情緒的出現會導致工作記憶下降,學習容易出現錯誤和焦慮。以上因素的相互作用,就構成了一個正反饋回路,即學習上的挫折形成了焦慮情緒,焦慮降低了工作記憶的容量,工作記憶下降導致了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成績下降,不佳的學習表現使數學焦慮更嚴重了。一旦觸發其中的任一環節,就會導致焦慮情緒不斷加重。

(三)出錯率高導致的較高焦慮情緒

學習過程中威脅的第三個來源,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習過程的出錯概率高,從而導致更強的焦慮情緒。當學生要進行假設檢驗的應用,必需的知識包括:樣本與總體、隨機變量、隨機變量的分布與抽樣分布等。缺少了任何一個知識點,都無法理解假設檢驗的原理和應用。這樣就構成了一個串聯系統可靠性分析的模型。如果這些知識中有部分掌握得不好,就比較容易出錯,從而產生較高的焦慮情緒。

四、降低數學焦慮的措施

(一)以提高學習動機為主要應對措施

由于是多個因素共同導致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中的數學焦慮,要緩解數學焦慮對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的影響,也就需要從多個角度入手,進行綜合性的應對。一方面,要加強學生對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價值的認識,消除學生對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陌生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要從認知心理學的原則出發,在教學過程中防止工作記憶不足和焦慮情緒之間形成惡性循環。但是這三個風險有一個共同的背景原因,就是因為學生對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價值認識模糊,所以不重視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從而沒有投入時間來了解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應用并訓練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技能。這樣就導致理論學習時間不充足,知識的應用訓練也不充足,最終導致知識的“學不懂”和“用不上”。應對學生的數學焦慮,要抓住這個源頭。因此,為了緩解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習中的數學焦慮,很重要的一個措施就是讓學生明確學習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價值,并且輔助于教學和作業考評上的手段。

(二)通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技能的高需求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通過分析勞動力市場和科技進步的趨勢,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價值,是激發學生動機的有效手段。在勞動力市場上,統計學專業畢業的學生,薪資在不斷增加。無論是金融行業、政府還是互聯網行業,數據分析的需求都在快速增加,這些行業都在爭取擁有統計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這些行業都需要優秀的統計學人才分析數據、解讀趨勢、判斷機會。在這兩個趨勢之下,統計學專業的人才薪資水平不斷增長。明確了學習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價值,學生感受到學習的不確定性也就相應降低了,學習動機也會有較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英和,耿柳娜.數學焦慮研究的認知取向[J].心理科學,2002,25(6):653-655.

[2]王鳳奎,羅增儒.數學焦慮的研究概況[J].數學教育學報,2002,11(1):39-42.

第7篇

基金項目 河南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資助(編號:082102310037)

摘 要 目的:研究兒童精神分裂癥首發患者病前行為特征與事件相關電位的關系。方法:采用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回顧性調查兒童精神分裂癥首發患者在6~11歲時的行為特征。采用事件相關電位P300對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估。用t檢驗比較CBCL量表高分組與低分組患者治療前后P300各數據間的差別。結果:研究組與對照組CBCL量表社會能力總分、行為問題總分、抑郁因子分、社會退縮因子分、攻擊性因子分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2.820,-2.325,-2.561,-2.837,-2.759;P

關鍵詞 兒童 精神分裂癥 兒童行為量表 事件相關電位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and the premorbid behavior of the first-episode child schizophrenia

Guo Fang1,Guo Suqin(Corresponding author)1,Zhu Junjing2

Department of Children's Psychiatric,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Henan 4530021

Department of Children's Psychiatric,the Eighth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gzhou City,Henan 4500062

Fundation item supported by the ke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of Henan province(No:082102310037)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and the premorbid behavior of the first-episode child schizophrenia.We reviewed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st-episode child schizophrenia when they were 6 to 11 years old,who were detected by 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We assessed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by the event-related potential P300.We used t test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each P300 data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between the group with the CBCL scale high achievers and low achievers.Results: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competence scores,the total score of cbcl,the score of depression factor,the score of social withdrawal factor,the score of aggressive factor of the CBCL scale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Z=-2.820,-2.325,-2.561,-2.837,-2.759;P

Key words Children;Schizophrenia;Child Behavior Checklist;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兒童精神分裂癥是常見的兒童期精神疾病之一。研究表明,兒童期起病的患者病前特征較差,其發病前就已存在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功能紊亂,某些認知領域受損[1];而ERP-P300作為判定認知功能的指標已得到臨床上廣泛認可[2]。本研究通過對70例首發兒童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CBCL病前行為特征評估,用P300評定其治療前后的變化,探討其病前行為特征與認知功能的關聯。

資料與方法

2012年11月-2013年6月收治精神分裂癥患兒70例,男34例,女36例,年齡11~15歲,平均(12.33±2.14)歲,病程1~6個月,平均(3.04±2.23)個月。入組標準:①符合DSM-IV分類與診斷標準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②病程

排除標準:①排除嚴重軀體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②排除物質濫用或軀體情況所致精神障礙;③排除孤獨癥等發育障礙。

對照組來自本市中小學的健康學生。排除精神分裂癥、精神發育遲滯、心境障礙、學習障礙及抽動障礙、全面發育障礙,無精神病家族史及頭外傷史。本研究研究計劃經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所有參與者及其監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方法:病前行為特征評估:①評估工具:病前社會能力與行為特征評估:采用CBCL量表回顧性評估所有入組對象6~11歲的社會能力及行為特征。量表記分項目包括社會能力和行為問題,社會能力包括活動能力、社交能力及學校情況3個因子。行為問題中男性及女性均包含9個因子,本研究采用共有的7個因子(分裂強迫、攻擊性違紀、社交退縮、多動、抑郁和體訴)進行研究。根據CBCL量表將患者分為高分組(社會能力/行為問題≥中位數)與低分組(社會能力/行為問題

統計學方法: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當P

結 果

非參數檢驗顯示,研究組與對照組之間比較,CBCL量表社會能力和行為問題總分、抑郁因子分、社會退縮因子分、攻擊性因子分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t檢驗顯示,社會能力低分組與高分組患者之間治療后P300潛伏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討 論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發現,神經發育障礙是兒童精神分裂癥的重要病機。本文結果顯示,病前社會能力總分研究組與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且社會能力低分組與高分組患者之間治療后P300的潛伏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精神分裂癥兒童首發患者認知功能與病前的社會能力相關,病前社會能力較低者,認知缺損更嚴重。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預后不良的精神疾病,其發病機制尚在進一步研究中,就兒童期發病的患者而言,其神經發育障礙更為突出。如能結合影像學、分子生物學及病理學手段,深入探索患者的腦功能和結構,將更有助于了解該病的發病機制,為精神分裂癥患者預防和治療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第8篇

一、調查方法:查閱文獻法

筆者就2000年—2007年《心理學探新》、《統計教育》、《心理學報》這三種雜志中的22篇論文進行查閱,整理出各種統計方法在《心理與教育統計》中所運用的情況。詳見下表:從上表可知:推斷統計在心理與教育統計學中占主導地位,是統計學中的核心部分。而在這些推斷統計方法中,因素分析是較為常用的一種分析方法。但對于作為基礎部分的描述統計,在研究中也不能忽略。

二、各種統計方法的概述

在統計方法中,主要有描述統計和推斷統計兩部分組成。其中描述統計包括統計表統計圖,它可以清晰地呈現出問題所反映的數據,便于分析問題;常用特征量(集中量、差異量),集中量描述數據數據集中趨勢或典型水平;差異量描述數據的集中集中趨勢或離散程度。間斷型隨機變量以二項分布為常用,在教育中主要用來判斷試驗結果的機遇性和真實性的界限。正態分布是典型的連續型隨機變量,常用于原始分數轉換成標準分數及等級評定等。推斷統計中,各種統計方法的運用是建立在描述統計知識的基礎上的,以下是對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x2檢驗的概述。方差分析是對多組平均數的差異進行檢驗,通過對組間差異和組內差異比值的分析,推斷幾個相應平均數的顯著性。即F=MSb/MSw。相關分析是對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描述,其中包括積差相關、等級相關、質和量相關等相關形式。回歸分析描述一個變量隨另一個變量作不同變化單向關系的分析,其中一元線性回歸方程通式為:Y=a+bX。x2檢驗是對樣本的頻數分布所來自總體分布,是否服從某種理論分布或某種假設所做的檢驗假設。

三、各種統計方法在實際運用的綜述

(一)描述統計中統計表的運用:如王寬明、周英華《對安徽省高中數學教師新課程接受度的調查分析》[1]一文中,通過對教齡段在適應性和學歷段在適應性問卷上的描述統計表的制作,分別列出了這兩種因素各階段的的平均數和標準差,繪制成兩個單因素方差分析表。一目了然地呈現出教齡和學歷對新可改的認同感無顯著影響。當然在統計表的制作中,同樣使用了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教師任教年級、使用新教材時間對新課程接受度的影響無顯著性差異。正態分布在實際中的運用,如張純勝的《用正態分布原理制定體育項目考核標準》[2]中,筆者把某年級女生1分鐘跳繩的考核成績和某年級男生60米跑的成績看作正態分布,通過計算各等級的U值,制定出一般體育考試中各項成績的標準以及確定考試成績的步驟。

(二)推斷統計的統計方法在實際中的運用

1、因素分析在實際中的運用,如張智君、霍燕《大學生考期應激的特征及原因分析》[3]中,筆者通過頭部、記憶注意、消化功能、免疫功能以及睡眠狀況這五種因素,分析影響大學生考期應激狀況。并且通過“誘發考期原因的主成分分析”得出“對考試目的的認知”、“對考試內容的認知”及“生活和學習環境的認知”這三種因素是誘發考期應激的主要原因。再如:史迎曦的《關于影響應屆生考取研究生的多因素統計分析》[4]一文中,作者通過分析“在校期間學習狀況”“考生家庭背景”“考研準備狀況”“考研心理狀態”“考研心理狀態”這五種的因素進行分析,得出這些因素中所包括的“大學四年平均成績”“大學期間專業課平均成績”明顯更高,在重修科目上明顯更少,在“考研信心”上更足,在“考研欲望”上更強烈,“跨校考研”的比例更高,在“考場狀態”上更放松,擁有“男(女)朋友”的比例更低,“考前曾與導師聯系”的比例更高,“考研準備時間”更長等這些因素都是影響考取研究生的顯著因素。

2、相關分析在實際中的運用情況陳會昌、張紅梅《對中學生的人格建構與學校適應的相關分析》[5]一文中,筆者采用發角色建構庫進行測驗,輔以學生學習適應性測驗、壓力應對測驗并收集學生學習成績,考察中學生人格建構復雜性與學校適應的關系,結果發現:中學生人格建構復雜性與學習成績、學習適應性和壓力應對存在顯著相關。并且人格建構復雜性與學習成績、學習適應性呈顯著正相關,與消極應對方式顯著負相關,與積極應對相關不顯著。另外,在李炳全,陳燦銳的《中學生的孝道與成就動機相關研究》[6]文章中,通過對孝的諸因素之間進行相關分析,得到以下結論:中學生的孝道的四個因素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孝道與成就動機也存在顯著正相關;女學生在孝的尊親懇親、奉養雙親和護親榮親三個因素中得分顯著高于男中學生;尊親懇親和護親榮親能夠有效地預測中學生的成就動機。

3、回歸分析在實際中的運用實例:鄭希付、許錦民、肖星的《中學生考試焦慮與元擔憂》[7]一文中,他們通過回歸分析發現,中學生的元擔憂主要涉及考試過程,其次是前途命運和家庭的元擔憂。社會評價方面的元擔憂有3個,涉及的都是他人的評價,實際上是一種自尊和形象的擔憂,說明青春期的中學生性格中,自尊已經成為一個很主要的內容。4、x2檢驗在實例中的運用:在李紅、鄭持軍、高雪梅《推理方向與規則維度對兒童因果推理的影響》[8]中,兒童在不同維度上的成功人數存在有顯著差異(X2=5.85,p<0.05),顯示出因果推理規則中所涉及維度越多,推理難度越大。不同推理方向上兒童的成功人數也存在有顯著性差異(X2=4.18,p<0.05),順向的、根據起因預測結果的因果推理的成功人數要顯著多于逆向的、從結果推導起因的果因推理。

三、統計學的發展趨勢

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統計學也同樣要經歷這樣的發展過程。縱觀這幾年統計學的發展狀況,與整個科學的發展趨勢相似:統計學也在走與其它學科結合交融的發展道路歸納起來有三個結合趨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結合的趨勢統計學是一門通用方法論的科學,是一種定量認識問題的工具。因此,統計方法只有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能夠發揮出其強大的數量分析功效。從統計方法的形成歷史看,現代統計方法基本上來自于一些實質性學科的研究活動,例如主成分分析與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研究。從學科體系看,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之間的關系絕對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將實質性學科看作是縱向的學科,那么統計學就是一門橫向的學科,統計方法與相應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產生了相應的統計學分支,例如與教育相結合就產生了教育統計,與經濟相結合就產生了經濟統計。對于這樣的統計具有“雙重”屬性,既具有實質性學科的性質,同樣也有統計學的性質。

第9篇

 作者自2013年擔任統計學的教學工作,并于2014年底獲批濱州學院教學改革項目—《柔性教育視域下的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職業化改革與實踐研究》,將柔性教育理念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在本文中選擇濱州學院2013級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與2014級會計電算化專業統計學成績為實驗對象。   

(二)應用效果濱州學院2013級工商企業管理專業1-3班學生為127人,2014級會公}電算化專業1-8班學生為342人,為消除人數不一致影響,選擇學生成績按分數段分布作為比較對象,如下圖所示,其中2013級的數據系列填充格式為大棋盤,2014級的數據系列填充格式為小網格。

讓學生確立目標成績并制定本學期的學習計劃,在學期末考核前再讓學生陳述本學期的課堂表現成績,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對自己進行自我評價與認知,并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最后將學生的總評成績與考試分析反饋給學生。通過初期確立成績、考核前陳述成績、考核后反饋成績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認知到目標的最終完成是需要自己的過程性努力來實現的。   

(三)教學計劃彈性化  

 教學計劃制定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采用更富有彈性的教學計劃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化。因而,在經管類專科學生統計學教學計劃制定時,更突出基礎性與應用性,要求所有學生掌握統計學的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而對其余內容不做硬性規定,學生根據自身實際能力與未來職業需求進行有選擇性的學習。在課程設置上,也應改變固定的周課時分散教學,采用集中式授課學習。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隨之進行課程考核,獲取相應學分,并根據個人興趣愛好與職業需求學習新的內容,而學習速度較慢的學生可以利用超星學術視頻等自學系統外加教師的課外輔導繼續學習,掌握之后再進行考核。這樣通過實施差異化教育,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實現學生可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內容模塊化   

通過教學內容的模塊化設打破目前課程體系的“剛”性結構,實現教學內容的重新組合。其基本思路是根據教學內容內部的邏輯性分成相互獨立的學習模塊,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模塊學習,以充分實現教學內容的靈活性與適應性。經管類專科學生統計學教學模塊可以分為理論內容模塊和實踐內容模塊。其中,理論教學內容模塊分為基本知識、調查技能、整理技術、分析方法四個模塊;實踐內容模塊分為基礎模塊與應用模塊,基礎模塊主要是數據的錄入與編輯、圖表制作等,應用模塊主要是理論教學中的問題用E' XCe計與SPSS進行操作,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通過模塊化教學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職業需求定制自己的學習內容,實現學生的個性化自主性學習。   

(五)教學過程互動化  

 教學過程含有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個環節,“教”與“學”要保持合理的互動,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教師教授的實效性。在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對于課后習題要求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答案,并進行講解。實踐教學多為技能訓練內容,由于學生基礎差、操作少等原因,在動手實際操作過程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對此要求學生回憶老師操作過程中的具體環節,并就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引導式提問,適當提示問題的可能解決方法,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大膽實踐,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 

第10篇

[關鍵詞] 品管圈活動;康復訓練;阿爾茨海默病;認知功能;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2-0078-03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以近期記憶減退為首發癥狀,隨著疾病的進展,會逐步累及到記憶、思維等多種形式的認知功能,患者的生存質量會隨之下降[1]。研究表明,AD在我國目前已超過600萬,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嚴重威脅著我國老年人群的身體健康、生存質量和生命[2]。目前,由于AD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治療上仍無突破性進展。已有研究表明[3-5],康復訓練對改善AD患者的認知障礙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十分突出,這可能與AD患者康復鍛煉的內容與形式有關。因此,制定更符合AD患者病情的康復訓練,對改善AD患者的認知障礙、提高其生存質量意義重大。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同一個工作場所的人為了解決工作問題、突破工作績效,自動自發地組成的一個小團體[6]。研究認為,QCC活動能有效挖掘護士的管理潛能,提高護士管理措施的執行力和依從性[7]。目前,QCC活動已被證實可顯著提高康復訓練和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8,9]。為進一步了解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在提高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及生存質量中的作用,我們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老年科和神經內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AD患者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精神病協會制訂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中AD的診斷標準[10];②無其他嚴重急慢性疾病;③知情同意,自愿參加。共納入190例患者,將2011年收治的AD患者95例設為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訓練;將2012年收治的患者95例設為干預組,采用品管圈活動配合康復訓練。190例患者中男88例,女102例;年齡61~87歲,平均72.80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53例,中學(含中專)98例,大學及以上39例;婚姻狀況:已婚148例,未婚3例,離異或喪偶39例;入院時干預組和對照組患者MMSE評分分別為(20.08±4.13)分和(19.95±4.05)分,WHOQOL-BREF評分分別為(46.06±6.12)分和(46.50±5.05)分。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婚姻狀況、認知功能、生存質量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治療和護理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尼麥角林10 mg,每日2次;石杉堿甲100 μg,每天2次;科學治療合并疾病如高血壓病、糖尿病等。常規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睡眠、飲食、大小便、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變化;做好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睡眠指導、心理干預、皮膚及口腔護理;防止跌倒摔傷等意外傷害。

1.2.2 常規康復訓練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給予常規康復訓練[11-13]。認知功能康復訓練每天2次,每次20~30 min。生活能力鍛煉及運動功能訓練選擇日常生活活動的內容,如穿衣、進餐、洗刷等,鼓勵患者進行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鼓勵患者堅持戶外運動。認知功能康復訓練主要包括:①記憶訓練:鼓勵患者對以往美好事物或近幾天做過的事情進行回憶。②定向力訓練:對正確的時間、地點和人物進行有意識的糾正或提醒。③言語訓練:鼓勵患者參與言語交流或閱讀。④注意力訓練:說一組數字,如23、134、5432,讓其按正、反順序正確復述。⑤思維訓練:可選擇一些數字卡片,讓患者按規律進行分類、計算及拼圖。⑥作業訓練:根據患者的興趣和能力,開展必要的作業訓練,如下棋、書法、繪畫等。

1.2.3 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 干預組在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開展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由科室的1名主管護師任圈長,圈員共9名,其中主管護師3名,護師6名,每周三舉行1次圈會。QCC活動時間貫穿于康復訓練的全過程,在此期間,圈長組織圈員通過圈會討論決定AD患者康復訓練的內容和形式。

1.3 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的步驟

1.3.1 P(plan)計劃階段 分析以往AD患者康復訓練效果差的現狀,找出問題并分析原因,根據存在的問題擬定改進措施和計劃。以時間為縱軸,以入院后的康復訓練內容、方式、實施時間、施教者、效果評價、圈長質控為橫軸,制定標準化的康復訓練路徑表,詳見表1。

1.3.2 D(do)執行階段 ①干預組患者在床頭掛上針對AD患者開展QCC活動下的康復訓練路徑表,讓其清楚知道接下來將接受的康復訓練程序及相關知識。②保證每天至少有1名圈內護理人員值班,責任護士須按制定好的康復訓練護理路徑表對患者進行指導,執行者執行后簽字并記錄。③定期對全科護士進行相關知識培訓,讓圈外的護理人員了解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協助圈內護理人員完成工作。

1.3.3 C(check)檢查階段 圈長負責對前1天康復訓練路徑的實施情況進行質控檢查,在表格里效果評價和圈長質控中做好相應的記錄。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1.3.4 A(action)處理階段 對有利于提高患者康復訓練掌握程度的措施,轉化成標準化流程,在下一個循環執行。對存在的問題,通過圈會討論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進行改進。

1.4 評價指標

1.4.1 認知功能 采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量表(MMSE)進行評價。MMSE總分30分,

1.4.2 生存質量 采用WHO生存質量評估簡表(WHOQOL-BREF)進行評估。包含生理、心理、社會、環境4領域26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程度從低到高分別計1~5分,生存質量總分為以上26個條目分值之和,分數越高,表示總體生存質量越好。該量表符合中國文化,研究結果具有國際可比性,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良好的區分效度和結構效度[15]。

1.5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應用SPSS17.0作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MMSE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MMSE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3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MMSE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WHOQOL-BREF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3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3。

3 討論

研究表明,AD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存質量普遍較低[1],且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治療上無突破性進展,科學的護理和康復訓練干預可提高AD患者的認知能力和生存質量[3,4]。目前的研究認為,QCC活動能有效挖掘護士的管理潛能,提高護士管理措施的執行力和依從性[7],QCC活動已被證實可顯著提高康復訓練和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8,9]。因此,對AD患者開展QCC活動配合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通過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存質量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QCC活動可保證康復訓練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已被證實可調動患者配合護士工作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康復訓練的質量和效果[8]。目前,國內外對AD患者康復訓練的研究已有報道,但有人提出這些康復訓練的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3,4],而QCC活動通過有效的質控考核可提高患者康復訓練的效果和質量,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討一種新的臨床康復訓練模式,提高護士康復訓練的效果,進而提高AD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存質量。

本研究所獲得的描述性資料反映的是在我院老年科和神經內科開展QCC活動前后兩種不同康復訓練模式下的AD患者認知功能和生存質量的改善情況,兩組患者僅僅是康復訓練的干預模式不同,其他的治療和護理措施均沒有差異。由表2可以看出,兩組患者入院時的MMSE量表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3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MMSE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05)。說明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可顯著提高AD患者的認知功能。AD患者病程漫長,長期在醫療機構進行治療、康復、護理,我們通過有效的康復訓練,提高了患者的認知功能,減少了其對他人的依賴,延緩了AD患者認知功能減退的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實施的針對AD患者的康復訓練路徑重點加入了生活方式及社會支持方面的干預,并在此過程中開展QCC活動,確保康復訓練的質量和效果。從表3可以看出,入院時,兩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3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01)。說明開展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路徑可顯著提高AD患者的生存質量。研究認為,很多AD患者有強烈的被教育意愿,希望通過有效的康復訓練指導提高其認知功能和生存質量,但目前常規的康復訓練效果不甚理想,因此,開發一套科學可行的康復訓練模式很有必要,有利于提高患者對健康行為的認知程度,從而調動患者的依從性。本科室結合QCC活動,對AD患者實施科學全面的康復訓練路徑,通過效果評價和圈長質控的實施來提高康復訓練落實的質量,減少了康復訓練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了工作效率,達到了醫護、護護、護患之間的有效溝通,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 總結

QCC活動的工作方法即是通過PDCA循環去進行選題,定期組織會議及活動,圈內成員主動提出、討論及嘗試解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能有效挖掘護士的管理潛能,提高護理管理措施的執行力和依從性。

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路徑對AD患者進行干預是我科探討的一種新的康復訓練護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存質量,體現了護士工作的自身價值,值得進一步完善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崔妍妍. 阿爾茨海默病病人認知康復訓練的研究進展[J]. 護理研究,2010,24(10):2735-2737.

[2] McCabe L. A holistic approach to caring for people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 Nursing Standard,2008,22(42):50-56.

[3] Samuel R.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for reversible and progressive brain injury[J]. I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8,50:282-284.

[4] 朱宏,董克禮,吳岳,等. 補腎活血法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改善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1):1493-1495.

[5] Milatovic D,Aschner M. Measurement of isoprostanes as markers of oxidative stress in neuronal tissue[J]. Curr Protoco Toxicol,2009,39(1):121.

[6] 王臨潤,,張相宜,等. 品管圈管理在醫療機構中的應用價值[J]. 醫藥導報,2012,31(6):823-824.

[7] 倪棟梅. “品管圈”活動在健康教育質量改進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A):97-98.

[8] 邵翠穎,金鈺梅,朱勝春. 品管圈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實踐和成效分析[J]. 護理與康復,2012,11(4):381-382.

[9] 趙君,周潔貞. “品管圈”活動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對腰椎間盤切除術后患者實施健康宣教的效果分析[J]. 中國醫療前沿,2012,7(15):72-73.

[10] 李求兵,梅嶸. 老年癡呆癥的中西醫診斷與治療[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107-108.

[11] 夏桂花.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訓練的效果評價研究[J]. 殘疾與康復,2012,24(13):1609-1610.

[12] 許少英,劉婧,冼志蓮. 三級功能訓練對延緩老年性癡呆患者病程進展的作用[J]. 中華護理教育,2012,9(9):413-415.

[13] 譚曉雪,羅玉玲,招麗媼,等. 康復訓練對早、中期老年性癡呆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9):3876-3878.

[14] 陳智超,李海員. 認知康復訓練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醫療費用的影響[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4):55-56.

第11篇

關鍵詞:統計學;專業導論;講義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9-0092-02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專家學者呼吁在低年級開設《專業導論》課程[1-3],部分高校也開始嘗試開設《專業導論》課程[4-6]。然而,開設《專業導論》課程卻面臨著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專業導論》課程教材的缺乏。統計學《專業導論》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雖然有一些統計學導論圖書,但是它們作為《專業導論》課程教材并不合適,也就是說統計學《專業導論》課程教材的缺乏是開設統計學《專業導論》課程遇到的首要問題,也是任課教師遇到的棘手問題。

本文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就統計學《專業導論》講義編寫的必要性、編寫原則、編寫方法和內容架構方面談一些感悟和認識。

一、編寫統計學《專業導論》講義的必要性

講義是對所講授內容撰寫的總體概要含義,通常可以看作是教師為自己授課需要而編寫未正式出版的、可供學生使用的教材。對于缺乏合適教材的統計學《專業導論》而言,編寫講義就顯得尤為必要。

1.編寫講義是培養目標、教學大綱的要求和體現。開設統計學《專業導論》旨在使低年級(尤其是大學一年級)學生初步認知統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發展變化、應用領域、社會需求等情況,培養學生專業認同感,激發學生學好統計學專業的信心,教育學生做好學業規劃。教學大綱是課程內容、體系、范圍和教學要求的基本綱要,是編寫教材或講義的主要依據。編寫講義要反映教學大綱的要求,要體現培養目標的需要。要達到這樣的培養目標,要體現教學大綱的要求,必須精心編寫講義。沒有講義,統計學《專業導論》的課堂教學就面臨著講什么、怎么講的尷尬局面,談不上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保證不了能夠達到預定的培養目標。

2.編寫講義是撰寫教案和課堂講授的需要。教案是教學實施方案,課堂教學需要教案。撰寫教案是教學的基本環節,其依據是教學大綱、教材或者講義、教學進度計劃等。由是可見,寫好教案離不開教材或者講義。對于缺少教材的統計學《專業導論》課程,編寫講義是書寫教案、課堂教學的基礎和前提,缺少不得。

3.編寫講義是學生學習的參考資料和依據。如果沒有講義,那么,這就意味著學生缺少了課程學習資料,聽過課以后就不能很好地“溫故而知新”,這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由此可見,從學的角度來看,編寫講義也是應該和必要的。

二、統計學《專業導論》講義的編寫原則

講義是為教學服務的,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工具。編寫講義不能信馬由韁,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編寫講義要以教學大綱為依據,講義內容要緊緊圍繞教學目的的需要,要吻合教學大綱的內容安排。這是實現課程設置目標的基本要求。不同院校的統計學專業各有特色,其《專業導論》課程教學大綱不盡相同,需從各自院校的實際情況出發,編寫有各自院校特色的統計學《專業導論》講義。

2.編寫講義要遵循科學性原則。講義中的每一章節、每一段、每一句話、每一個圖表公式、每一個數據,都需要字斟句酌,要客觀、正確、準確,要實事求是。要注意避免出現知識性錯誤,不能不加考證而隨心所欲地編寫。

3.編寫講義要遵循創新性原則。編寫講義本身就是一種創造、一種創新,在這個創造、創新的過程中,不能因循守舊,要有所突破。一是講義內容要結合實際,有新意,比如統計應用部分,不僅要介紹統計的宏觀應用領域,而且還要結合學生身邊的一些實例說明統計的應用,讓學生感到統計不是高深莫測、“虛無縹緲”的學科,而是實實在在的、有用的方法論。二是講義的語言邏輯要規范、嚴謹、清晰,不使用晦澀難懂的語句,可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說明問題。三是講義章節可適當擴充以彌補課時較短、無法講授的缺憾。

4.編寫講義還要遵循滲透統計思想和方法的原則。統計思想和方法是統計的靈魂,在編寫講義中要自覺地將統計思想和方法滲透到相關內容之中,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統計思想和方法意識,為統計學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統計學《專業導論》講義的編寫方法

編寫方法是編寫講義的方法要求,是架起編寫原則和編出講義的橋梁。編寫統計學《專業導論》講義,也要講究一些方法。

1.查閱文獻法。統計學《專業導論》沒有現成的教材可資借鑒,編寫統計學《專業導論》講義又不能沒有參考資料,要獲得編寫資料,就必須查閱大量的相關文獻。對查閱的文獻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篩選出合適的有用素材。

2.專題編寫法。講義不同于一個教案,而是一個系統、一個整體。統計學《專業導論》講義涵蓋的內容豐富,包括統計學的起源、發展、應用、趨勢和統計學專業的成立、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這些不太可能集中于一個主題進行敘述,分類、分專題編寫就是自然要求。

3.分工討論法。編寫統計學《專業導論》講義是件復雜的事情,可以看作是一個系統工程,一般需要若干人分工合作、專題研討、修改加工。即便是一個人主筆統計學《專業導論》講義,也需要咨詢其他相關人員并進行研討,從中吸取營養,借鑒好的意見和建議。

4.實踐檢驗法。統計學《專業導論》講義不是編寫一次就完美無缺了,不可避免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只有通過教學實踐才能檢驗講義的優劣,才能發現存在的問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才能進一步改進講義的編寫質量。

四、統計學《專業導論》講義的內容架構

基于上述編寫原則、編寫方法以及近年來的教學體會,這里給出編寫統計學《專業導論》講義的內容架構。

統計學《專業導論》講義分七個專題,具體為:第一章,統計學的歷史發展及其社會地位;第二章,統計學的主要內容、分類及其應用;第三章,統計學基礎;第四章,統計思想;第五章,概率統計學家;第六章,統計學研究進展;第七章,統計學前景展望與學業規劃。

這七個專題,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構成了統計學《專業導論》講義的整體。通過這七個專題的講授,學生普遍感到對統計學的認識由原先的片面變得全面了,由原先的模糊變得逐漸清晰了,由原先的感性變得更加理性了,增強了學生專業學習的勇氣和信心,基本達到了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

統計學《專業導論》的開設是個新鮮事物,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統計學《專業導論》課程教材缺乏的問題,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編寫講義的必要性、編寫原則、編寫方法和內容架構,希望為編寫統計學《專業導論》講義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善林,潘軼山.專業導論課――一種全新而有效的大學新生思想教育方法[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8(4).

[2]楊曉東,崔亞新,劉貴富.試論高等學校專業導論課的開設[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7).

[3]楊玉民,孟憲梅,王海修.對開設專業導論課程的認識[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2,28(3).

[4]陳明.基于CDIO理念統計學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與探索[J].價值工程,2013,(23).

第12篇

在這一點上許多統計學教材在緒論中講的很不充分,通常宏觀方面講的較多,而微觀層面講的較少.筆者認為學習統計學除了教材中通常講到的那些作用以外至少在以下方面對個人決策有幫助:對現象總體進行恰當概況;對現象總體進行科學分組及直觀展示;根據樣本信息推斷總體數字特征及分布特征;根據統計數據改進工作學習方法,提高效率;為后續計量經濟學的學習打基礎等.意義講得越全面,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越高漲,當然,也不能牽強附會地過度拔高,那樣只會適得其反,令人生厭.

對統計學的講授應視內容采取不同策略

統計的特點是:概念多、知識點間的聯系較為松散.而推斷統計的特點則是:理論性強、知識點間的聯系具有前后一貫性.在講授描述統計部分時,不妨速度快些,例如講集中趨勢時,就可以把教學重點放在對集中趨勢的含義的理解上,這點講到位后,具體指標如中位數、四分位數等便可采取點到為止的作法.這樣做既突出了重點,又保證了內容的完整.在講原始數據的搜集問題時,可采取“干中學”的策略.在理論知識講授完畢后,不妨結合教師本人的科研課題指導學生做一次實際調研,并在調研結束后組織一場討論會,讓學生交流一下在調研中的體會及收獲,這樣能使學生對各種方法的使用及注意事項有更全面了解.

在講推斷統計部分時,則應該按循序漸進的思路,把原理講清楚,把理論脈絡及整體框架講明白.推斷統計的基本過程為了對總體的數字及分布特征有所了解(例如總體均值),在不方便普查的情況下,先從總體中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個體組成一個樣本,通過對樣本中的個體進行普查得到樣本統計量的具體取值.以觀察到的樣本統計量的取值為基礎,通過一定程序來對總體作出參數或分布的推斷.統計推斷的理論基礎是大數定理和中心極限定理.因此,在講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之前應對這兩組定理做全面介紹,介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這兩組定理的基本內容,明晰它們對推斷統計的基礎性意義.作為教師,應把關注重點放在上述兩點上,而非定理本身的證明過程.

要教會學生正確解讀推斷統計的結論

主要問題是存在把結論絕對化的傾向,這顯然是因為學生沒有抓住現代統計的精髓所致.同一容量的樣本不止一個,而總體卻是唯一的,因而,用具有多變性的樣本特征去估計具有唯一性的總體特征就難免會產生誤差.這就是抽樣誤差產生的原因,這類誤差是不能完全消除的,但在舍棄一部分可靠性的前提下,誤差的范圍是可以事先計算出來的.這就產生了現代統計學中兩個緊密關聯的概念:置信度與置信區間.每當我們談論置信區間時一定是以一定的置信度為前提的,沒有置信度做前提,就不會有所謂的置信區間問題.不少學生在解讀推斷結果時,往往不假思索地認為置信區間就是現實中總體數字特征對應取值的最大變動范圍,沒有例外,從而忽視了結論的相當性,忘記了置信度對置信區間的制約作用.區間估計是這樣,對假設檢驗結果的解讀不少學生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撇開前提條件(即兩類錯誤對應概率的設定),把檢驗結果絕對化.為了不使學生產生這種錯覺,在講授相關內容時,教師一定要針對每一個例題的結論做重點說明,反復強調其相對性,通過不斷強化使學生加深理解與認知.

要培養學生理解基礎上記憶公式的習慣

統計學中有許多公式,對于習慣于靠背來記憶的學生而言,準確記住所有公式是非常困難的.對統計學學習過程中公式的記憶應重在理解,理解了才能記牢,才能用好.這一點充分體現在區間估計和假設檢驗部分的學習上,以區間估計為例.區間估計的基本思路是:通過觀察樣本統計量的具體取值,在一定置信度下,把總體參數圈定在一定范圍內.為了做好區間估計首先要了解各樣本統計量的分布特征,樣本統計量的具體分布主要有三種:樣本均值、樣本比例和樣本方差.這是最基本的知識點,學過概率論之后,其推理過程是比較簡單的.講到這里時,教師不妨讓學生自己推導一遍,這樣做的效果遠勝于死記硬背.對于幾種常用分布沒有必要讓學生掌握較為復雜的密度函數,但應把它們之間的關系詳細地告訴學生,也就是每種分布的構造方法,這是區間估計中選擇函數形式的提前條件.不知道常用分布的具體構造方法就很難理解置信區間公式中函數形式因條件不同結果有所差異的原因,公式的運用效果自然也就會大打折扣.有了這些基礎知識以后,只需把區間估計的基本思路講清楚,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推導公式,這樣做既可加深理解,提高運用公式的能力,又便于區分公式,增強記憶.類似這樣的例子在統計學中還有很多,在學習中教師應多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開展一些探索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學的效果.知識在充分理解后,記憶才能長久.

應在課程體系框架內有選擇地講授統計知識

如果后續課程中再不涉及該內容,那在統計課上對該內容就不妨講得精細一些.如果學生后續課程中有《計量經濟學》,那統計課上就應該對假設檢驗部分內容多用些時間,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計量模型中各種檢驗的含義及意義.這種情況下,相關與回歸分析部分內容就可以講得相對粗略些,因為整個計量經濟學主要就是講回歸問題的,統計學課上講多了一則勢必要壓縮講授其他統計知識的時間,再則必要性也不大.統計學實驗是統計學的一部分,它能很好地培養學生處理數據的能力,同時亦可加深學生對統計知識的認知.用什么軟件,做哪些實驗無疑也要在整個課程框架內來考慮.EXCEL無疑是最簡單的統計軟件,因其使用廣泛,所以不少教師選擇該軟件.但若學生后續課程中還要學習象E-views、SPSS等軟件的話,教師亦不妨選擇后者,因為畢竟后者在做統計數據處理時功能更為強大.總之,教師在具體講授統計學具體內容以前要對學生全部課程安排有所了解,這樣才能較好地把握內容講授的深淺,才能使學生在學習時更加有效率.

作者:趙現軍單位:安徽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