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 17:27: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兒童的健康教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4-8824(2008)-11-0066-01
支氣管哮喘是兒童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給患兒帶來極大的痛苦和煩惱,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學習、生活和生長發育。但單純依靠醫院和醫護人員進行防治是不夠的,很難做到早預防和早期治療。為此要通過健康教育來提高患兒及家屬對疾病的認識和醫從性,達到減少發作,維持穩定,提高生活質量。
1 健康教育的方法
1.1 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有講座、看錄像、個別指導、閱讀手冊等,應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內容,如針對兒童采用動漫形式教材,讓其樂意接受。
1.2 出院后定期隨訪,舉辦“哮喘之家”活動。
2 健康教育的內容
2.1 避免哮喘的觸發因素,預防哮喘發作,兒童哮喘的觸發因素主要包括:(1)氣候變化對兒童很敏感,如突然變冷,受冷空氣刺激或氣壓降低,常可誘發哮喘,教育家長要根據天氣的變化注意患兒的生活起居。(2)運動:兒童劇烈動動,可引起哮喘,教育家長和患兒應避免劇烈運動,運動應循序漸進。(3)感染: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呼吸道病毒,是激發兒童哮喘的主要原因。(4)過敏原:兒童對螨的過敏比成人多。其他過敏原還有蟑螂、動物的毛發皮屑等。(5)其他:遺傳因素、真菌以及情緒改變,均可引起部分兒童哮喘發病。教育兒童及家長在生活中要密切觀察,再通過我們詳細地詢問病史和過敏原檢測結合每個患兒的具體情況,找出每個患兒的觸發因素,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
2.2 熟悉哮喘發作先兆及處理方法 兒童哮喘常以感冒、流涕等為先兆,當孩子常常在感冒時伴有喘息,你就要警惕他是否患有哮喘。此外,干咳,尤其是夜間和清晨的干咳,經一段時間的治療又效果不佳,這時也要想到哮喘的可能。還有的孩子在奔跑運動后咳嗽或劇烈氣喘,這就更提示有哮喘的可能。此時應及時來醫院應診,避免哮喘的急性發作。
2.3 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應指導家長保持患兒室內空氣清新、流通,避免刺激性物質如煙草、家用噴霧劑等污染空氣。盡量不帶孩子去人多、空氣污濁的公共場所。經常帶孩子到空氣新鮮的山區、湖濱或農村度假,對哮喘的控制將大有益處,但要避開植物開花期。
2.4 加強體質鍛煉 加強對患兒的體育鍛煉,選擇適當的體育運動方式,循序漸進,逐步增加運動量,以增強體質,減少呼吸道的感染,從而預防哮喘的復發,但運動量不可過于劇烈,以免誘發哮喘發作。
2.5 加強心理護理 很多哮喘患兒因哮喘反復發作,對疾病產生恐懼心理。我們針對每個患兒的具體情況耐心的解釋,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讓病情得到控制的患兒現身說法,消除患者的恐懼。亦有的家長擔心氣霧劑會成癮,或顧慮激素藥物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因此,患兒病情稍有好轉,家長即自行停藥或減藥,致使病情再次復發。為了消除家長的顧慮,我們向家長詳細地講解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說明吸入治療仍是目前最有效、最廣泛的一種哮喘預防和治療的藥物。只要遵循醫生的指導用藥,吸入激素的安全性是非常良好的,大量床資料證明長期使用不會影響患兒的生長。相反如果患兒哮喘得不到及時治療,卻會明顯影響孩子的正常生長。讓家長消除顧慮,堅持用藥。
3 效應
哮喘是一種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氣道炎疾病,目前根治仍有一定困難。治療的目的是控制哮喘發作次數或將發作的程度降至最低,保持最佳的肺功能狀態,以提高生命質量。但單純依靠醫院治療和護理,難以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病情。所以,做好患兒及家長的健康知識指導,增強患兒及家長的防治信心,可以使患兒病情長期穩定,減少發作,提高生活質量,最終達到治愈目的。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 口腔健康教育;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行為;菌斑指數;菌斑清除率
[中圖分類號] R1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06-012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oral health education for parents on children's brushing behavior and oral hygiene. Methods Children in two kindergartens in Hangzhou c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using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and their parents were given oral health education for 3 months. The dental plaque index was recorded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Through oral health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children who had twice or more teeth brushing in two kindergartens was increased, and the number of children who occasionally or never brushed teeth was decreased(P
[Key words] Oral health education; Preschool children; Oral hygiene behavior; Plaque index; Plaque removal rate
牙菌斑是齲病的始動因子[1],研究表明,牙菌斑量多者患齲率也較高[2]。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我國5歲兒童患齲率66%,齲均為3.09[3]。有效刷牙清除牙菌斑是保護牙齒、預防齲病的有效措施。因此為幫助兒童及家長、老師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提高對預防齲病、去除菌斑重要性的認識,使幼兒園兒童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通過良好習慣減少或減輕各種牙菌斑的形成和堆積,最終達到防齲的效果,本研究對兩幼兒園的兒童家長進行了深入的口腔健康教育,并進行調查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于2016年3月分別抽取了杭州市兩所公立幼兒園。一所位于主城區,共124例,其中男童67例,女童57 例。一所位于城鄉結合部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幼兒園,共137例。其中男童64例,女童73例。3個月后,對這兩所幼兒園再次進行口腔菌斑檢查,主城區幼兒園123例,其中男童67例,女童56例。城鄉結合部幼兒園122例,其中男童60例,女童62例。所有兒童年齡按小中大班分別為4、5、6歲。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 每月定期對各兒童家長開展口腔健康教育,采用分發資料、動畫、科教影視等方式教授內容。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每天早、中午刷牙,每次3 min,正確刷牙。了解正確刷牙方法的重要性,要求每顆牙齒里外縫隙均要刷到,并多次演示如何正確刷牙。
1.2.2 檢查方法 采取菌斑指數法測量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前后的牙菌斑指數,并對比口腔健康教育前后的菌斑清除率。(1)指導兒童使用水果味菌斑顯示咀嚼片,對其全口牙齒進行菌斑染色,在咀嚼片完全染色后,清水漱口并記錄本次刷牙前后兒童的牙菌斑指數。(2)全口牙菌斑指擔ㄗ芫斑指數)計算方法如下[3]。①全口牙菌斑指數=全口牙菌斑記數總和/受檢牙面數×牙齒數目。②菌斑清除率的計算方法:菌斑清除率=(刷牙前菌斑總和-刷牙后菌斑總和)/刷牙前菌斑總和×100%。
1.2.3 牙菌斑評分標準 兒童牙菌斑評分標準分為0~5分,其中牙齒表面沒有菌斑為0分;牙齒存在散在點狀菌斑于牙頸部邊緣為1分;牙齒有連續的薄菌斑帶存在于牙頸部邊緣為2分;牙齒有>1 mm的菌斑存在于牙頸部邊緣為3分;牙齒表面有1/3~2/3菌斑覆蓋為4分;牙齒表面超過2/3菌斑覆蓋為5分[4]。
1.2.4 調查問卷 設計家長調查問卷,了解兒童的刷牙習慣。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標準為α=0.05。P
2 結果
2.1 兒童刷牙行為比較
調查結果發現,通過口腔健康教育,在兩所幼兒園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的兒童人數增加,偶爾刷牙和從不刷牙的兒童人數下降(P
2.2 兩所幼兒園兒童口腔衛生狀況、刷牙前后菌斑清除率及口腔牙菌斑狀況比較
健康教育前后,主城區幼兒園總菌斑指數分別由刷牙前的(3.60±0.24)、(2.78±0.50)降至刷牙后的(2.43±0.37)、(1.64±0.42)(t=4.128、4.093,P均
刷牙前,主城區幼兒園健康教育后總菌斑指數由健康教育前的(3.60±0.24)降至(2.78±0.50),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t=4.386,P
從表2可以看出,健康教育前、后,在刷牙前后,城鄉結合部幼兒園兒童菌斑指數均高于主城區幼兒園,菌斑清除率均低于主城區幼兒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支氣管哮喘的患病率在全世界兒童非感染性疾病中高居首位,根據上海醫學會的調查數據表明,其中6~14歲的小孩患病率高達3.4%【1】。支氣管哮喘的反復發作給患兒的生理健康、心理、學習及生活質量等方面帶來重大影響,而長期堅持用藥是預防支氣管哮喘發作的最佳手段。但由于患兒及家長對哮喘疾病的了解不足,常導致其在哮喘防治工作上的耽誤。本研究對哮喘患兒及家長應用健康教育護理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兒童哮喘免疫中心建立檔案的160例支氣管哮喘患兒作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及治療均參考2008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組《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及防治指南》【2】。隨機分為觀察組(予以健康教育護理組)和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各80例。其中觀察組男56例,女24例,年齡為5~15歲,平均年齡是(9.47±2.35)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5.36±1.54年;對照組男53例,女27例,年齡為4~14歲,平均年齡是(9.13±2.52)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5.68±2.18年。兩組患兒在年齡分段、性別、病程、病情程度和家庭經濟狀況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無差異性(P
1.2 方法
1.2.1對照組: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未予以系統、規范化地對患兒及家長進行教育宣講,僅根據某些有疑問的個體進行經驗指導。
1.2.2 觀察組:成立健康教育指導組,由專門有經驗的護士進行系統的健康宣教,凡年齡小于12歲的患兒,由其家長充當宣教對象。建立專門的患兒檔案,記錄患兒治療過程、發病情況、健康教育后效果等內容。
1.3健康教育護理內容①遠離誘發因素生活環境圈中的花粉、塵螨及刺激性氣體,食物中的魚蝦、牛奶制品等均可誘發哮喘,指導患兒家屬如何避免,必要時可找出過敏源進行清除。②心理指導 支氣管哮喘屬于一種慢性疾病,反復發作,患兒及家人長期備受其困擾,給他們心理帶來一定的壓力。因此,要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讓患兒及家屬保持樂觀心態,相信持之以恒的規范化防治能戰勝疾病。③規范化防治 凡是確診為支氣管哮喘,規范的防治對減少該疾患復發十分關鍵。首先對支氣管哮喘疾病的發生機制、發展過程及疾病的預后向患兒及家長宣教,讓其對哮喘有所了解,消除內心的擔憂感。其次讓患兒及家長明白,預防哮喘發作,需長期吸入含糖皮質激素的藥物抗炎癥反應,而單純的局部用藥,副作用輕微,不應過度擔心激素的不良反應而減少或杜絕用藥。最后要求每位接受治療的患兒,在接受治療及復診方面要提高遵醫依從性,以便達到對該疾病早救治,早預防的效果。④吸入技巧對于需儲霧器輔助治療的患兒,應教授患兒及家長如何正確使用吸入劑,需進行現場吸藥操作演示,直至每位家長真正掌握其中的操作技巧,年幼的患兒由家長監督使用。在每次使用后,囑其漱口清除口腔內殘留激素。④運動指導安排合理的運動計劃,通過散步、游泳等方式進行鍛煉,一方面可提高免疫力,另一方面能改善患兒的肺功能情況。但應避免過度運動或在嚴寒條件下鍛煉,易誘發哮喘發作。
1.4觀察指標 隨訪3個月,①對兩組患兒病情復發、服藥依從性、復診依從性及吸入技術的掌握進行數據統計分析;②在患兒隨訪結束后,邀請患兒家長對滿意調查單進行選擇(包括滿意、非常滿意及不滿意三類,總滿意=滿意+非常滿意)。
1.5統計學方法 檢驗水準α=0.05,應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分析,凡計數資料按構成比或率形式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
2結果
表1 不同護理方式下,兩組患兒或家屬獲得成效比較[n(%)]
表 2不同護理方式下,兩組家長對護理工作
滿意度比較[n(%)]
3 討論
健康教育是經過多年護理工作的探討及總結,而衍生出來的一種護理模式,它的目的給予患者系統化、規范化的護理宣教,讓患者更加了解自身疾病、藥物使用、疾病防治及相關注意事項等內容【3】。健康教育的實施,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復,但對于護理人員自身,也需具備更高的綜合素質,才能和患者及家屬進行良好的溝通。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患者能夠自我預防、規范化治療、遵醫依從性強、提高臨床療效及盡可能獲得病情痊愈【4】。
資料與方法
2005年9月~2006年6月,對我科收治的過敏性紫癜(HSP)患者隨機抽取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齡4~14歲不等。病因常為感染、藥物、食物過敏、昆蟲叮咬等。多數患兒以皮膚紫癜常為首發癥狀,以四肢多見;關節疼痛及腫脹,為單個或多個大關節的損害,呈游走性,有積液,不留畸形,類似于風濕性關節炎;腹痛程度不同,嚴重者哭鬧不止,可見于皮膚紫癜、關節癥狀之前,易誤診為急腹癥;常有消化道出血癥狀,如便血;腎功能損害,以血尿、蛋白尿為主,嚴重者并發紫癜性腎炎,有血壓增高及浮腫等。
方法:對進行教育的入院患兒及家長對比疾病的認識情況進行調查(見表1)。然后通過病史、癥狀、輔助檢查以發現并確認患兒及家長的健康教育內容,并以之口頭、示范教育。
結果
對患兒及家長實施健康教育后,評價患兒及家長對過敏性紫癜相關知識的學習效果(見表2)。
從表2可看到,40例患兒及家長接受健康教育后,對此疾病無論從認知上還是護理上都有顯著提高,有效解決了患兒的健康問題,幫助患兒及家長增加了對疾病的認識和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的問題,提高了自我保健能力。
討論
住院的健康教育:①疾病知識宣教:入院時向患兒及家長介紹過敏性紫癜是兒童常見的以毛細血管變態反應性炎癥為病理基礎的血管炎。表現為皮膚紫癜,過敏性皮疹、關節腫痛、腹痛、便血和蛋白尿等,可能與某些致敏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有關。告之此病易反復,讓患兒及家長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以便配合住院期間的治療和護理。②飲食宣傳:告之患兒及家長,此病與某些致敏因素有關,而高蛋白飲食易引起過敏,飲食上應忌魚、蝦、蟹、蛋、奶、雞肉等食物,應給予富有營養而易消化的非動物蛋白飲食[1]。患兒出現腹痛、嘔吐、便血等消化道癥狀時,應在醫生指導下禁食。禁食期間告之家長不要擔心,因為靜脈補充的營養和水分可以保證患兒的生理需要量。患兒一般情況好轉,腹痛、嘔吐減輕,大便潛血轉陰后可開始進食,先為流質軟食(如米湯),無不適后改為無渣半流質軟食(如面條、稀飯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及藥物,避免進食硬食和帶刺食物(如魚、排骨、瓜子、硬面餅等),以保護胃黏膜。患兒適應后再給予軟食,進食時應細嚼慢咽。限制飲食會使患兒出現饑餓感,家長常有焦急緊張情緒,我們要耐心解釋,反復宣傳教育患兒及家長,說明飲食對治療的重要性[2]。③皮膚護理宣教:住院期間,告之家長保持患兒皮膚清潔,每日用清水清洗皮疹部位皮膚,忌用堿性肥皂,勤更換柔軟、干凈、寬松的衣服,選用棉質布料,避免穿化纖類及動物毛類衣服。新買的衣褲、鞋襪一律清洗后穿,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及時修剪過長的指甲,如皮疹處有癢感,囑患兒禁用手抓癢,防止抓破皮膚而繼發感染。囑家長注意觀察皮膚紫癜形態、分布、消退情況,若出現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護人員。對于新出現的紫點或紫癜要標記,以便與原有紫點區分。④腹痛的護理方法宣教:紫癜患兒腹痛時常并發嘔吐、嘔血、便血,因此患兒及家長易出現急躁、不安、恐懼、緊張等情緒,護理人員要重視對患兒及家長的解釋工作,告知他們腹痛是因腸道血管炎癥出血所致。腹痛時囑患兒應臥床休息,應取適宜的。若伴嘔吐時,應迅速清除口鼻嘔吐物,囑家長給患兒漱口,注意觀察嘔吐物的量、顏色,要及時通知醫生。禁止腹部熱敷,以防腸出血[3]。告知患兒及家長飲食上需要注意的問題。⑤關節疼痛的護理方法宣教:部分患兒出現關節癥狀,多累及大關節。當關節疼痛時,囑患兒臥床休息,保持患肢功能位,協助患兒選用舒適,可局部熱敷和輕輕按摩疼痛的肢體,避免下床活動。同時告知家長運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有助于緩解關節癥狀[4]。⑥大小便觀察方法的宣教:囑家長注意觀察患兒的大小便顏色與性狀。大便如有肉眼血便呈柏油樣、暗紅色或鮮紅色,應迅速通知醫生,同時注意觀察患兒面色是否有蒼白、出冷汗、煩躁不安等出血性休克癥狀。多數患兒會出現血尿、管型、蛋白尿陽性。告知家長,根據尿液的顏色及時做尿常規檢查,以便及時發現紫癜腎的情況及治療。
出院指導:對即將出院的患兒,均要求家長注意以下幾點:①合理調配患兒的飲食,出院后食素食1~2周,添加動物蛋白要以逐樣少量為原則,切勿過急,以免引起復發。②患兒出院后要勞逸結合,注意休息,隨季節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防止因上呼吸道感染誘發本病。③腎型紫癜患兒更要注意休息定時服藥,定期復查尿常規。
參考文獻
1 趙海玲,李華.274例兒童過敏性紫癜的觀察及護理.臨沂醫專學報,2000,22(2):146.
2 高永芳,周月瓊.過敏性紫癜患兒飲食控制及效果觀察.護理學雜志,2004,19(11):47~48.
【關鍵詞】 健康教育;社區;兒童家長;計劃免疫
社區兒童保健對于整個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社區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1,計劃免疫的目的在于提高兒童免疫率,增加全民身體素質,而對于社區兒童家長進行健康教育,能夠有效地提高兒童接種率。本文就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間隨機性在本市10個社區選擇的兒童家長進行健康教育后的效果進行分析與探討,旨在為提高兒童計劃免疫提供有力依據,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性選取本市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間10個社區的兒童家長共2000名,0—3歲兒童2034名,其中兒童的父親、祖父或外祖父共1060名,占53.0%,兒童的母親、祖母或外祖母共940名,占47.0%。隨機將2000名家長分為2組,觀察組1000名,對照組1000名。
1.2 健康教育方法 給予觀察組兒童家長為期6個月的健康教育干預,根據每位家長的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職業的差異,給予其具有個性化的、靈活的、具有多樣性的健康教育。具體方式包括發放宣傳單、宣傳冊,于社區公告欄上張貼宣傳畫,開展社區周末講座,提供電話咨詢服務等。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計劃免疫的概念、計劃免疫具體程序、疫苗預防的傳染病范圍、疫苗接種注意事項、疫苗接種副反應、疫苗價格以及疫苗接種后相關護理等。對于對照組的兒童家長給予其6個月的常規宣傳教育,利用日常護理時間向家長口頭傳授關于疫苗接種的預防疾病類型以及接種時間、接種注意事項等2。
1.3 評價標準 本文制定了與計劃免疫相關的一份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包括計劃免疫基礎知識、免疫程序了解程度、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的處理等,所有調查問卷在兩組進行健康教育前發放一次,在接受健康教育6個月后發放一次。對比兩組在實施不同的健康教育后,對于預防接種的信任感、對醫務人員的滿意程度、對計劃免疫相關知識的知曉率以及健康教育的總達標率3。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2.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與計算,組間比較才有t檢驗,以P
2 結 果
本次調查2000名家長,男性家長1060名,女性家長940例,年齡為22歲至60歲不等,平均為(29.8±5.6)歲。其中80%為農村戶口,20%為城市戶口,55%為初中文化,45%為高中及以上文化。對比兩組家長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以及經濟情況等,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對比兩組家長對于計劃免疫相關知識的知曉率,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知曉率為83.8%,對照組的知曉率為52.0%,P
3 討 論
根據本文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形式對社區兒童家長進行健康教育,使兒童家長能夠明顯提高對計劃免疫知識的認知水平,意識到預防接種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對家長進行健康教育還能夠調動家長對于兒童接種的積極性,讓家長帶著兒童自覺到社區服務中心進行接種4。實施健康教育還能夠有效地消除家長對于預防接種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的恐懼與緊張心理,讓他們掌握在發生不良反應時該如何進行處理。關于健康教育的上述優點能夠提高預防接種質量,達到計劃免疫知識普及的目的。
健康教育在增加醫務人員工作量的同時也提高了其自身素質,使其能夠掌握計劃免疫專業知識,樹立良好的形象。因此由本文研究結果可得,通過健康教育后,兒童家長對于醫務人員的服務滿意度以及對預防接種的信心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綜上所述,對社區兒童家長給予各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既有利于培養醫務人員的凝聚力與合作能力,又能提高社區兒童家長對醫務人員服務的滿意程度與對計劃免疫的知曉率。因此,為了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增強全民身體素質,應在各個社區推行與計劃免疫相關的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 何金紅.健康教育在計劃免疫工作中的效果評價[J].廣州醫藥,2009,38(3):69—70.
[2] 周愛慶,陳萬庚.542名兒童家長計劃免疫知識現況調查[J].中國校醫,2010,19(2):48—49.
[關鍵詞] 兒童保健;家長;健康教育;關鍵
[中圖分類號] R17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8(a)-236-02
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傳播保健知識和技術、消除危害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科學[1]。隨著國家衛生事業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2]。兒童是21世紀國家建設的主要力量,他們的健康水平,關系到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我院始終把0~3歲嬰幼兒的保健工作放在首位,遵循“以保健為主、臨床為輔”的方針,大力開展對嬰幼兒家長的健康教育,使他們了解嬰幼兒保健的重要性,從被動接受嬰幼兒健康體檢,到主動帶嬰幼兒到醫院做健康體檢。現將我院的具體教育措施報道如下:
1 健康教育步驟
1.1 新生兒家長的健康教育
1.1.1 向新生兒家長講解新生兒疾病篩查的必要性、重要性。主要包括:眼部檢查、口腔檢查、聽力篩查、甲狀腺功能低下癥和苯丙酮尿癥的檢查。若新生兒有先天性疾病,可早發現、早治療。
1.1.2 新生兒家長在辦理《出生醫學證明》時,向家長發放嬰幼兒營養指導書、兒童保健手冊(卡),囑其滿月時到本院兒童保健科為嬰幼兒體檢及預防接種,使家長對兒童保健有初步的認識。
1.2 滿月嬰兒家長的健康教育
1.2.1醫生查看嬰兒有無黃疸,對黃疸未退嬰兒,要進行黃疸指數檢測,若指數偏高,應延緩預防接種,積極治療黃疸。告訴家長黃疸可影響嬰兒大腦和智力發育,囑其母親暫停母乳喂養,給嬰兒口服媽咪愛,3次/d,1支/次,5 d為一療程。待黃疸消退后,再到醫院預防接種。
1.2.2 對嬰兒進行常規生長、體重、頭圍、前囟、心肺等檢查,并為嬰兒建立健康檔案,將體檢結果打印出來,并附本次體檢的評價標準、兒童保健指導,主要包括:動作方面、語言方面、對周圍環境方面、平衡膳食指南。這樣家長可一目了然地知道嬰兒的健康情況,并可根據其上各個方面的知道內容,在家訓練嬰兒,進行早期教育。
1.2.3 為了預防兒童佝僂病發生,常規指導家長給嬰兒口服小兒五味賴氨酸糖漿,2次/d,2.5 ml/次;維生素AD滴劑,每晚3滴。囑家長經常帶嬰兒進行戶外活動,進行空氣浴、日光浴和被動體操,以增強體質。
1.3 3~11個月嬰兒家長的健康教育
1.3.1 此期保健重點:合理喂養、加強日常護理和早期教養、預防疾病和意外、按計劃免疫程序完成基礎免疫、定期進行健康和體格檢查,以促進生長發育[3]。
1.3.2 對滿3個月的嬰兒常規進行智力檢測,向家長介紹智力檢測是對嬰兒智力發展指數以及運動發展指數的檢測,達標分數是90分以上,若在90分以下則再做進一步檢查。到兒童保健科早教訓練基地做Vojta測定,標準是7項合格,若有3項不合格,則懷疑此嬰兒有中樞性協調障礙,建議家長對嬰兒進行早期干預治療,越早越好。
1.3.3 常規對嬰兒進行骨密度檢查。向家長宣傳它是一種無痛、在嬰兒左腿脛骨處進行的骨B超檢查,主要檢測骨中鈣的情況。如Z值在-1.0以上,則表明此嬰兒缺鈣,建議家長為嬰兒補鈣,以預防兒童佝僂病的發生。
1.3.4 3~6個月內的嬰兒提倡母乳喂養,到第4個月開始添加輔食,為斷奶作準備。囑家長合理添加輔食,正確選擇和制作食物,如先添加米糊,再添加蛋黃、水果、蔬菜。遵循從少量到多量,從稀到稠,從一種食物到多種食物的原則,循序漸進,使嬰幼兒漸漸適應。
1.3.5 督促家長在嬰兒1歲以前,每個月或每隔3個月對嬰兒進行生長發育檢查,查看生長曲線是否正常,若體重、生長未達標,應及時向家長指出,了解是喂養不當,還是血中微量元素缺乏、血鉛偏高等,這些都可影響小兒食欲,導致小兒生長發育遲緩。
1.4 1~3歲幼兒家長的健康教育
1.4.1 此期的保健重點是保證均衡的營養、合理安排小兒生活和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預防疾病和意外、進行生長發育系統監測、完成計劃免疫[4]。
1.4.2 培養小兒良好的飲食習慣。醫院應經常開展大型嬰幼兒營養咨詢活動、兒童營養專家講課,幫助家長了解兒童進食特點,現場示范指導家長掌握食物的搭配、合理的喂養方法和技巧,教育家長自己要注意不挑食、不偏食,為兒童樹立好榜樣。
1.4.3 幼兒期是小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及時教會小兒說話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任務。因而家長要多和小兒說話,認真回答小兒提出的問題。對于不喜歡說話的小兒,建議家長帶其到我院早教基地,由專業早教老師來訓練小兒說話,效果理想。
1.4.4 教育家長定期帶幼兒進行口腔檢查。可用軟毛牙刷刷牙,盡量少吃糖果,以預防齲齒。
2 健康教育方式
2.1語言教育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與嬰幼兒家長面對面交流、溝通。醫護人員對于嬰幼兒家長提出的兒童保健方面的知識,要一一耐心地進行解答,使家長了解嬰幼兒保健的重要性,并習慣性、經常性地進行兒童保健。另外,我院堅持兒童保健與預防接種同步進行,嬰幼兒到醫院接受預防接種時,應先接受醫生的健康檢查,發現生長發育不良時,及時向家長提出,做到有病早發現、早治療。
2.2書面教育
向家長發放兒童保健手冊(卡),其上有兒童保健的項目介紹,可提醒家長帶嬰幼兒進行兒童保健。在顯眼的地方放置健康教育處方箋,向家長宣傳通俗易懂的兒童保健知識,如“新生兒疾病篩查須知”,“重視孩子就餐環境、培養良好進食習慣”,“積極行動預防兒童鉛中毒”等,這樣家長在嬰幼兒日常生活中可依照書面說明去做。
2.3 形象化教育
兒童保健科門診走廊、室內墻上懸掛圖文并茂的宣傳牌,內容有母乳喂養的優點、預防接種須知、實行早期教育挖掘兒童潛能等,以增加嬰幼兒家長的保健知識。
2.4 電化教育
利用電視、VCD在兒童保健科門診每天按時播放嬰幼兒喂養方法、嬰兒操和兒童早教節目內容。
2.5 電話教育
在兒童保健科門診專門設立健康寶貝熱線電話,通過電話回答求詢者提出的健康知識、衛生保健、心理等問題,由于此方式不受空間、地域的限制[5],在傳播兒童保健知識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6 社會性教育
醫院經常開展大型嬰幼兒營養咨詢活動,利用家長帶嬰幼兒參加活動的機會,宣傳兒童保健知識,為嬰幼兒進行體檢,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7 健康教育大課堂
兒童保健科專家定期為嬰幼兒家長講解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兒童喂養方面的知識,并現場示范,教家長怎樣進行食物的搭配,受到嬰幼兒家長的歡迎。
3 結果
3.1 家長高度重視
通過對嬰幼兒家長的健康教育,大大提高了家長對嬰幼兒保健的重視。據統計,來醫院進行兒童保健的嬰幼兒,從2002年的60%,上升到2008年的95%。
3.2 拓寬了兒童保健內容
幾乎所有在本院出生的嬰幼兒,都能在家長的帶領下按時到醫院做兒童保健。醫院的保健項目,由原來的生長發育監測,發展到現在的智力檢測、骨密度檢查、Vojtai測定、營養指導、嬰幼兒早教等。
3.3 對兒童常見病、多發病的檢測起到了早發現、早治療的作用
如新生兒疾病篩查的診斷治療,兒童營養不良、小兒佝僂病等的預防治療,減少了兒童患病率,降低了死亡率,促進了兒童健康成長,確保了21世紀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戰略目標的實現。
4 討論
4.1 堅持對嬰幼兒家長開展健康教育是保證嬰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
只有家長的保健意識提高了,才能帶嬰幼兒到醫院兒童保健科接受兒童保健服務,醫院的兒童保健項目才能得以實施。
4.2搞好嬰幼兒家長的健康教育,關鍵是健康教育方法要多樣化
醫護人員可利用各種機會,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宣傳兒童保健知識,傳授兒童保健技術,特別是醫護人員與嬰幼兒家長面對面的健康教育,可達到預期的目的。
4.3 我院始終堅持兒童保健與預防接種同步進行
這樣可使家長在節約重復來醫院時間的同時,接受醫護人員的健康教育,學習保健知識,對嬰幼兒的生長發育進行全面檢查,使嬰幼兒的一些疾病得到了早發現、早治療。建議可以在綜合性醫院推廣我院的方法,以確保每位嬰幼兒都能接受兒童保健服務。
[參考文獻]
[1]呂姿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
[2]胡偉民.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計劃[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0.
[3]崔焱.兒科護理學(二)[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4,36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22―0021―01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轉型期出現的一個特殊弱勢群體。當前,隨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現了大規模的流動,他們外出務工、經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給其祖輩或其他親戚照料。這些留守的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正日趨嚴重,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 家庭原因。由于父母外出務工,孩子無法享受正常的親情關愛。學生與父母相處時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難,可見長期分離使親子關系出現障礙。留守學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圍,無論是隔代監護還是親戚監護,在監護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區。他們遇到學習生活上的問題時,無人傾訴。
2. 學校原因。多數農村學校注重應試教育,片面強調升學率,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大多農村學校受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因素制約,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問題學生學校通常施以懲罰性的教育,難以真正走到學生的心靈深處。
3. 社會原因。留守學生處于弱勢地位,在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極端強化時,就形成孤僻、焦慮、自私、自卑等心理,不愿和人交往,如果缺乏及時正確的引導,就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留守學生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但社會環境復雜,父母遠在他鄉,得不到關愛、正確引導和有效管理,極易受學校周圍不良因素誘惑,使一些留守學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出現心理失范和越軌行為。
4. 自身心理特點。個性特征傾向。大多數留守學生都是隔代撫養,代溝影響明顯,留守學生不能同祖輩有效溝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對祖輩產生逆反情緒,不聽教導。依賴心理較強。留守學生多由祖輩撫養,祖輩思想觀念較陳舊,會對留守學生過分地照顧與保護,對他們百依百順。加上父母常年在外,總覺得有愧于孩子便給錢以補償,滿足學生的所有要求。越軌現象嚴重。 農村留守學生家庭環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對其心理和精神狀況都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造成一些極端的后果。
二、如何對留守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 以學校教育為主導,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首先,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素質培訓,使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充分發揮教育優勢,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予留守兒童心理上的體貼與溫馨,及時疏導他們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有一個穩定的情緒、積極的情感,營造和諧大家庭氛圍滿足孩子們的精神需求。教師本身應該注重身教多于言教,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成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每個教師還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相關知識,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心理健康教育無處不在,以更好地促進每個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其次,學校要組織班主任建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檔案和跟蹤管理檔案,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總體心理健康狀況,對常見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和管理。
第三,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咨詢老師,為全校教師和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
第四,注重對留守兒童家長和其他監護人的培訓,使他們端正教育觀念,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家校結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數推算,全國約有0~6歲殘疾兒童139.5萬,其中聽力殘疾的有15.8萬。①
從殘疾狀況和致殘原因來看,先天性聾啞的兒童將比后天性聾啞的兒童數量多、比重大。造成先天聾啞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遺傳疾病、近親結婚、妊娠期疾病以及某些地方病等。
這些聾啞兒童先天的或在嬰幼兒時期便無法和周邊世界進行正常的交流,由于聽力和表達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們與人交流機會, 社交活動的減少、生理上的缺陷, 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他的心理健康,易使他們產生自卑感。因此他們的心理狀況和健全的同齡兒童相比會有很大的差異。例如,聾啞學生孤獨傾向強于一般學生, 便與他們的自身特點有關。
除了聾啞兒童自身的生理原因外,影響聾啞兒童心理健康的還有很多外在因素。
一、從家庭方面來看,家庭教育會給聾啞兒童心理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一些家長由于不了解聾啞兒童的身心特點,缺少正確的交流方法和科學有效的教育,有的不切實際地按正常兒童的標準去要求他們;有的方法簡單、粗暴,動輒拳腳相加;有的悲觀失望,對孩子不聞不問,放任自流。如此種種,不但達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相反會在一定程度上挫傷殘疾少兒的自信心、自尊心,從而形成任性、自私、孤傲、膽怯、自卑、撒謊等異常心理。
二、從學校方面來看,由于一些教師責任心不強,不了解殘疾學生心理特點和思想教育方法,對學習成績不好又經常違反紀律的聾啞學生進行簡單粗暴的訓斥、挖苦,給學生造成心理傷害。同時,有的教師對學生的學業成績看得特別重, 一味地追求教學效率,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從社會方面來看,聾啞兒童的模仿能力通常比較強,社會上一些成人的舉動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如成人抽煙、酗酒、賭博等,他們也會效仿。同時,目前社會上對殘疾兒童還存在偏見,視殘疾人為“殘廢”人,對他們冷漠、疏遠, 對殘疾人的教育、發展沒有正確認識,就連有的“普校”、幼兒園的教師都把殘疾兒童拒之門外,這也會導致聾啞少兒產生心理異常。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聾啞兒童心理健康的構建工作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工程,單靠哪一方的努力都是不夠得,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通力協作。
首先、需要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庭是聾啞兒童除了學校接觸最多的外界環境。學校需要加大同家長的溝通,召開家長座談會、開展咨詢活動等方式幫助家長更新認識,轉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教師與家長統一認識、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確保聾啞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其次、需要提高教師素質、擺正育人觀念。對聾啞兒童來說,影響最直接、最明顯的就是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因此特殊教育學校應培養教師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提高自身修養,學習掌握殘疾兒童心理學,針對每個聾啞兒童的不同心理狀態,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使聾啞學生個性心理中的缺陷得以補償和矯正。同時,教會聾啞學生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 如何抵制和糾正錯誤心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
最后,還要讓聾啞學生走向社會,融入社會。學校教給聾啞學生必備的生活技能,使其可以走上社會,了解社會,熟悉社會,正確的人事社會,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消除由于封閉而產生的心理誤區,消除自卑感,積極健康的融入到社會生活中。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教育;建議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25-0165-02
留守兒童又叫空巢兒童,指的是那些父母雙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由于留守兒童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多由祖輩照顧,打破了原來穩定的家庭模式,造成親情和家庭教育的雙重缺失,使他們在學習和心理方面存在種種問題。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教師既要對學生的現在負責,也要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負責。因此,教師更要盡可能地關注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因材施教,使他們在缺失父母愛的情況下也能得到身心的全面發展。如何結合小學生校園生活和家庭教育的實際,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素質則尤為重要。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產生
在我國,產生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主要經濟產業都集中在沿海及各大城市,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其次,農村的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生活質量差,難以滿足生活需要,大量農民外出打工。再次,城市人流復雜,民工工作又極為辛苦,怕沒有多余的時間照顧孩子。此外,民工工資很低,難以負擔孩子在城市里高額的生活和教育費用。這就使得大部分農民將子女留在農村,形成了大量留守兒童。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1.學習習慣差。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雖然有少部分留守兒童能正確認識自己,自律、自強,樂觀向上,學習成績優良,但是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欠缺主動性、自覺性,學習無目的,學習習慣差。這就使得這些兒童對學習越來越不關心,常遲到、上課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較好地完成家庭作業等。
2.認知和價值觀的混亂。兒童的道德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最早是受父母的價值觀和行為的影響,并把學到的價值觀念轉化為行為準則。因此,缺失了父母在言行舉止和教育等方面的引導,使他們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道德認識上的困惑。主要表現為自信心不足、自卑、集體主義觀念淡薄和個人主義、功利主義。
3.人格發展不健全。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可以說這些留守兒童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 使得這些孩子缺少了與父母最基本的交流和傾訴的機會,從而導致他們心理情感的偏差。主要表現為內心封閉,情緒消極,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性格孤僻,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憤世嫉俗的心理。
《“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的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情緒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慮的26.3%,抑郁的24.2%。四川省心理學家游德良對井研縣門坎小學近 400 名留守兒進行心理調查后發現,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問題,其中106人存在焦慮心理,107人有抑郁癥狀,88人屬易怒性格。李寶峰的研究顯示,留守兒童在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的分值均高于全國常模,而抑郁、敵對已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
三、對留守兒童諸問題的建議
1.家庭方面。
(1)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多與孩子相處、溝通。父母外出務工時,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與完整。如雙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兒童由他人監護,父母要經常給兒童打電話,加強情感溝通交流,給予關懷和呵護,而不僅僅只是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平時只要有機會,需盡量和孩子共同做一件事,不管是非常簡單的小店購物,還是有組織、有意義的親子活動。父母為他們的道德成長所做的一切,會使他們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安全感。
(2)家長應該主動加強和學校的聯系。社會生活的壓力大,不少家長只顧著工作,根本沒有抽一點時間來關心一下自己的孩子,就連孩子在哪個班級念書、班主任是誰都不知道,更不用說了解孩子的學習和思想狀況了。家長的漠不關心會使孩子產生孤僻、消極的思想。家長應該加強與學校老師的聯系,如工作有變動,聯系方式有變動,應及時通知學校方面。可以定期打電話詢問孩子在校的各項表現情況,了解他們在學習生活上的情況,以便出現問題時進行及時的疏導。
(3)加強監護人的監護責任感。監護人在監護過程中要傾注更多的親情和關懷,也要及時向留守兒童父母以及學校反饋他們的情況,監護人大多是爺爺奶奶,對孩子總是特別溺愛。而且就算他們想管教孩子時,也常常擔心自己會不會管得太嚴,反而惹來兒童父母的不滿。對于這些,家長一定要做好與監護人的溝通。
2.學校方面。
(1)掌握心理輔導的基本技術。教師掌握輔導技巧,對化解留守兒童的心理沖突,排解他們認知和情緒上的困擾是有很大幫助。如果這些情緒和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很好地疏導,不僅不利于他們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而且也為他們日后道德過錯行為和行為的出現埋下了隱患。因此,幫助他們度過留守期間的心理危機階段,為他們的道德成長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是農村教師特別要重視的問題。
(2)建立留守學生檔案。學校可對留守學生建立檔案,隨時收集他們在校學習與發展過程的信息,記載成長過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狀況、思想表現等,并隨時與其監護人聯系。同時加強教師與留守兒童的感情溝通,使留守孩子愿意向教師吐露自己的情感,以便教師全面及時地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給予他們理性的評價,并制定出合理的思想道德目標。對在規定時間內達到預期目標的學生要及時給予獎勵,否則要對他們進行教育和懲罰。
(3)構建親情關愛網絡。開展各種形式的結對幫扶活動,主要有以下五種形式:優幫差、城幫鄉、大幫小、師幫生和老幫少。還可以定期舉辦針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見面會,建立良好的“學校—家長”溝通機制,改進留守兒童代養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定期把出現的道德問題與家長進行溝通和反饋,使家長的教育更好地配合學校的道德教育工作。
(4)學習心理輔導和法制課程。在學校開展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強自立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自理、安全、感恩、合作意識和良好的心理基礎。而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和淡薄的法律意識是現階段最常見的通病,應讓兒童通過學習及時糾正心理問題、增強法律意識,促進身心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 健康教育方式 口腔衛生
【中圖分類號】R24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1-0227-02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文化里幼兒園由家長填寫完整合格調查問卷的幼兒220人,將其隨機分為兩組。
1.2 研究方法:自設調查問卷,分為3部分:①一般資料包括家長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單位 ②家長及孩子口腔衛生習慣、刷牙起始時間、刷牙次數、刷牙方法、刷牙時間 ③相關口腔保健知識:幼兒齲危害、幼兒齲預防方法、口腔保健知識獲取渠道等。
1.2.2 健康教育前后分別作菌斑指數檢查并做記錄:根據Quigley和Hein(1962年)提出,并由Turesky改良的牙菌斑指數記分標準記分,所有檢查全部由同一位檢查者完成。
0=牙面無菌斑;1=牙頸部齦緣處有散在的點狀菌斑;2=牙頸部連續薄帶狀菌斑,寬度不超過1mm;3=牙頸部菌斑覆蓋面積超過1mm,但在牙面1/3以下;4=牙頸部菌斑覆蓋面積超過牙面1/3,但不超過2/3;5=菌斑覆蓋面積占牙面2/3或2/3以上。
菌斑顯示法所用染色劑主要成分為酚紅、乙醇和水。
牙周病流行病調查中每位受試者均檢查6個指定牙齒(即16、11、26、36、31、46),每個牙的記分為4個牙面記分平均值,每個人的記分為6個受檢牙記分平均值,其為衡量口腔衛生狀況指標。
1.2.3 干預措施及資料收集方法:①對220名幼兒進行口腔衛生宣教和牙菌斑指數檢查(世界衛生組織牙周病流行性調查標準)記錄菌斑指數,矚其刷牙后再次進行牙菌斑指數檢查并記錄,全部調查工作由同一檢查者完成,期間無一人退出。
1.3 統計學處理:將口腔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數據做t檢驗、x2檢驗。
2 結果
一般情況:家長年齡:25-35歲;母親161人,父親59人;國企職員125人,私企49人,自由職業46人;文化程度:大學本科以上63人,大專74人,中專以下83人,他們所受教育不同,家長口腔衛生習慣、口腔保健意識各異,隨之幼兒口腔衛生狀況出現顯著差異。
2.2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數比較:
3 討論
3.1 正確有效的刷牙方法對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具有重要意義:控制菌斑可以減少和預防口腔疾病,正確有效的刷牙是控制菌斑與消除軟垢的最佳方法,刷牙給予牙周組織適當的接觸刺激,促進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提高粘膜上皮角化程度.增加牙周組織抵抗力[1],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牙齦上皮薄、角化差,受細菌感染后易發生炎癥[2]。
3.2 學齡前兒童更需要保持口腔衛生:學齡前兒童所進食物精細,粘稠性強,含糖量高,易于發酵產酸;加之學齡前兒童睡眠時間長,唾液分泌少,自潔作用差,牙齒鈣化程度低,齲齒發病率為71.97%,87.73%兒童有不同程度睡前進食不良習慣。
3.3 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狀況提高有賴于家長口腔保健意識的增強:調查發現保健牙刷知曉率只有29.09%,家長為孩子所帶牙刷合格率只有23.19%,存在刷頭過大、刷毛過軟、刷毛過尖等誤區:只有15.90%家長知道自孩子出牙起開始刷牙。
3.4 應加強學齡前兒童家長口腔宣教:我科口腔醫師每半年到甲級幼兒園做一次免費口腔檢查,調查結果顯示幼兒齲齒發病率為72.66%,而就診率只有13.38%,說明廣大家長對乳牙齲認識程度不夠。
4 結論
健康教育涉及到醫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學、教育學、傳播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科學,兒童口腔健康教育應采取直觀化、形象化、多樣化、具體化、反復強化等措施,另一方面健康教育需要家長及幼兒園老師的配合及監督,加強城市貧困家庭及進城務工家庭幼兒口腔保健[3],但他們絕大部分沒有任何社會醫療保證,衛生保健完全靠自費[4]。建議政府提供適當的優惠政策,增加一些城市貧困家庭及進城務工農民家庭社會福利項目。
參考文獻
[1]卞金有 預防口腔醫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177-178
[2] 石四箴 兒童口腔醫學 人民衛生教育出版社,2003,12(2)130
[3] 沈家平,朱維建,孫志達,等。江蘇省居民口腔健康行為調查 [J] 口腔醫學研究,2006,22(5):549-551
[4] 袁菁華,衛生公平-全面小康社會的公共政策選擇 [J] 衛生經濟研究,2004,20(6):13-16
關鍵詞:健康教育;社區兒童;乙肝疫苗;免疫持久性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Dinan Street Community Children with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for Immune Persistence
CHAO Li-jun
(Nanshi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Tianjin 300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health education to parents of hepatitis Bvaccine benefits ,than understand the timely, full, sufficient inoculation and accept and implement. Methods The collection of the Dinan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lectures and compared of management all within 2010~ 2012 for one years children of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and the number of personnel changes, the system failed to conduct regular health education lecture after the 2013 by community management within 1 years the number of children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regularly, system. Results In 2010 inoculation of 10μg hepatitis B vaccine for 271 person and 5μg for 314 person. In 2011 inoculation of 10μg hepatitis B vaccine for 238 person and 5μg for 306 person. By χ2 test showed that the value for χ2 of 0.75χ20.05,1=3.84,tha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atistics.Conclusion The health education lecture has effect on children receiving high dose of hepatitis B vaccine Regular, system.
Key words:Health education; Community children; Hepatitis B vaccine; Immune persistence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疾病,發展中國家發病率高,目前我國乙肝感染形勢依然相當嚴峻。本病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進行傳播。接種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是預防乙型肝炎感染最有效措施。母嬰圍產期傳播是我國乙肝主要的傳播途徑之一,新生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是阻斷母嬰傳播,防止兒童圍產期及嬰幼兒感染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
1 資料與方法
1.1 自1992年我國實施新生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以來,乙型肝炎感染率及發病率呈逐年下降趨勢。雖然嬰幼兒接種乙肝疫苗已經取得肯定的成果,但在實際工作中發現部分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后,不產生保護性抗體(抗-HBS),據文獻報道,即使新生兒期及嬰兒期及時全程接種乙肝疫苗也只有70~85%產生保護性抗體,仍有部分兒童不能得到有效保護。接種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應答受多種因素影響。免疫無應答原因與疫苗的質量、接種的部位、劑量、途徑以及一些機體因素如精神因素、免疫缺陷、遺傳因素和乙肝病毒變異有關[1],據報道加大乙肝疫苗接種劑量及增加接種次數,可使部分無免疫應答者抗-HBs陽轉[2]。RaymondS Koff,楊超美等報道,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良好,免疫持久性與接種年齡、初次接種、抗原劑量有關。
1.2針對乙肝疫苗免疫持久性的影響因素我院定期開展0~3月齡兒童家長的健康教育講座。
1.3健康教育講座內容包括乙肝在我國的流行趨勢及嚴重性;乙肝疫苗接種的重要性;乙肝疫苗免疫接種程序;乙肝疫苗接種流程;我院使用的乙肝疫苗種類;乙肝疫苗接種禁忌癥、乙肝疫苗接種注意事項以及乙肝疫苗接種后反應的處理。
1.3.1乙肝在我國的流行趨勢及嚴重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疾病,發展中國家發病率高,目前我國乙肝感染形勢依然相當嚴峻,5歲以下兒童表面抗原攜帶率為0.96%,據推算我國現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9300萬,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約2000萬例。在中國,90%以上的成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源于兒童期感染,這也是大部分亞太地區乙型肝炎感染的重要特征,在我國2億多兒童中,CHB也是常見、多發病。圍產期感染乙型肝炎如不阻斷慢性化發生率為90%以上[3]。衛生部已將乙肝作為繼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后第四個重點控制的傳染病。
1.3.2乙肝疫苗接種的必要性:乙肝是一種血源傳播疾病,母嬰圍產期傳播是我國乙肝主要的傳播途徑之一,乙型肝炎至今沒有根治的辦法,預防重于治療。乙肝免疫是阻斷母嬰之間HBV傳播的主要方式[4],普通接種不僅減少患者中疾病的病例數,還可以控制病毒從慢性攜帶者向他人的傳播[5]。在嬰幼兒及兒童中的接種效果已經肯定,單獨使用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止乙型肝炎垂直傳播,有的研究表明:有效率為70~80%,這取決于不同疫苗的類型。而免疫持久性與接種年齡、初次接種、抗原劑量有關。國內外眾多報道,乙肝疫苗保護效果超過5年,甚至可持續12~15年以上,并且對母嬰傳播有良好的阻斷作用,母嬰阻斷率在80%以上。
1.3.3乙肝疫苗免疫接種程序 0、1、6個月也可以12個月內完成乙肝疫苗的三針全程的初次免疫,在初一時再接種一針乙肝疫苗。
1.3.4我院使用的乙肝疫苗種類 一種是釀酒酵母5μg/劑/0.5ml(免費),一種是GSK 10μg/劑/0.5ml(自費)。
1.3.5乙肝疫苗接種禁忌癥 已知對該疫苗所含成分,包括輔料以及甲醛過敏者;患未控制的癲癇和其他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者;早產兒、發熱者、患有急性或慢性嚴重疾病者暫緩接種。
1.3.6乙肝疫苗接種后反應的處理 乙肝疫苗很少有不良反應。極個別人可能有中、低度發熱,或注射部位微痛,這些輕微反應一般在1~2d內消失。極少數人可能會出現蕁麻疹等過敏反應,可請醫生給予對癥治療。
2 結果
2.1南市街社區2010年~2011年1歲以下兒童乙肝疫苗接種情況見表1。
經χ2檢驗發現χ2值為0.75
2.2南市街社區2012年~2013年1歲以下兒童乙肝疫苗接種情況見表2。
經χ2檢驗發現χ2值為5.97>χ20.05,1=3.84,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性差別。說明進行定期系統健康教育的2012年和未進行定期系統健康教育的2013年對于1歲以下兒童接種高劑量乙肝疫苗的選擇接種有影響。
3討論
乙肝的防治是世界范圍內的一個嚴重公共衛生健康問題,我國是乙肝高度流行區,劉崇柏等報道我國乙型肝炎感染情況更令人吃驚,全國乙肝病毒攜帶率為9.7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約3000萬人,家庭內有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攜帶者、有靜脈輸液史、兒童有拔牙史、有肌肉或靜脈注射史對兒童乙肝的發病有危險作用,而有乙肝疫苗接種史、兒童乙肝疫苗首針及時接種率、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對兒童乙肝控制起重要的作用。國外經驗:接種乙肝疫苗顯著降低其發病率。母嬰圍產期傳播是我國乙肝主要的傳播途徑之一,因此要降低我國乙型肝炎高感染現狀,阻斷母嬰傳播,保護嬰幼兒是關鍵,而要阻斷母嬰傳播,減少嬰幼兒感染,提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是關鍵。HBs-Ag是乙肝病毒的主要標志,而抗-HBs可以中和乙肝病毒,是一種保護性抗體[6],抗-HBs陽性率隨年齡增大而逐漸下降與其他文獻報道相近[7],乙肝疫苗免疫后的抗-HBs陽性率雖有逐年下降趨勢,但其低水平狀態可能會維持較長時間[8]且仍可能有保護作用。為降低HBs-Ag陽性率,促進和確保人群抗-HBs陽性率的高水平值,達到有效保護人群乙肝免疫力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計劃免疫接種工作中要注意提高乙肝疫苗的抗體陽轉率和免疫持久性。而保護性抗體的產生與接種兒童的免疫狀況、免疫接種及時性、乙肝疫苗首針及時接種率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和抗原劑量有關;免疫持久性與接種年齡、初次接種、抗原劑量有關。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加強健康教育指導,讓家長了解及時、全程接種乙肝疫苗的必要性,打消家長對于接種乙肝疫苗的一些顧慮,乙肝疫苗抗原劑量高,可減少免疫不應答的發生,其產生的保護性抗體免疫持久性更長,接種后反應并不比低劑量乙肝疫苗接種后反應大,正確認知免疫接種禁忌癥,能夠及時、全程接種乙肝疫苗。從而提高乙肝疫苗接種后的免疫持久性,更好地保護兒童健康。為衛生部十年防治3個具體目標之一的10歲以下兒童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降至1%以下做出自己作為基層社區預防保健人員的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胡章勇,毛笑難.乙肝疫苗低無應答的原因及對策[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0,5(4):250-252.
[2]國瑞霞.乙肝疫苗免疫失敗機理及防制策略[J].中華臨床醫學雜志,2006,7(2):46-47.
[3]張鴻飛.兒童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中華肝臟病毒雜志,2010,18(7):495-497.
[4]高壽征.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4-43.
[5]莊輝.乙型肝炎流行病學研究進展.國外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2004;91(3):133-135.
[6]張卓然.臨床微生物學和微生物檢驗[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關鍵詞]基層兒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預;嬰幼兒;行為發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4-0266-01
隨著社會的發展,嬰兒早教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加入到了普及兒童早教的工作中來[1]。基層兒童保健主要服務于散居兒童,以兒童的健康發育為中心,提高父母多加利用基層兒童保健服務的意識,最終起到促進兒童健康發育和成長的目的[2]。本文主要對2013年2月-2016年5月城鄉結合部基層兒童保健嬰幼兒進行研究,主要觀察嬰兒進行健康教育干預后是否有影響,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6年5月城鄉結合部基層兒童保健嬰幼兒作為研究主體,按照建檔順序分為A、B組,每組100例,胎齡6-12個月,嬰兒出生時均可以獨立呼吸,不存在畸形和其他不良因素,對比兩組嬰兒的胎齡、體重、性別及父母的身體、職業、年齡和家庭情況等,均無統計學差異(P>O.05),可比較。
1.2 方法
基層醫務人員的專業技能會直接影響家長的信任度,定期為醫務人員組織專業知識的培訓和學習顯得非常必要,不僅可以拓寬知識面,學習到新的知識,還可以與同行業人員進行溝通交流,有效的促進的自身專業度的提高。基層兒童保健工作不僅僅包測量兒童的身高、體重,對兒童進行預防接種,也需要在根源上讓家長了解到兒童保健的作用和效果,加強對家長的宣傳力度,提高家長對基層兒童保健的重視度,以此提高嬰兒的后期發育水平。可以定期舉辦健康講座,邀請兒科專家為家長普及兒科專業知識,為家長發放育兒手冊,詳細講解育兒常識,了解家長遇到的問題,并進行現場答疑,同時為家長推薦實用的育兒書籍,深入的c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也可以根據嬰幼兒發育的特點,設定適合此階段兒童的小游戲,以此來刺激兒童的視覺、聽覺和觸覺以及其他身體協調能力等,鍛煉兒童的社交能力、交往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
1.3 評價標準
根據《北京兒研所0-6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量表》對小兒行為發育水平進行評估。本次測試的主導人員為有資深經驗的醫務人員,醫生不參與任何工作,也不清楚整體干預的流程。對比兩組兒童的首次行為發育水平,6個月后對比兩組兒童的行為發育水平。評定嬰幼兒行為發育水平主要包括5個指標,分別為:大運動、精細運動、適應能力、語言能力和社交能力[3]。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加以處理,計數資料比較行t檢驗,當P
2 結果
根據《北京兒研所0-6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量表》測量結果顯示,干預前對比兩組嬰幼兒的發育商,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經過對B組兒童進行6個月的健康干預之后,B組嬰幼兒無論在大運動、精細運動,還是適應能力、語言和社交行為上的發育商均較A組高,對比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兒童的發育主要體現的大腦神經的發育,而兒童大腦發育最快、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即嬰幼兒時期。科學研究表明,在兒童嬰幼兒時期供適當的活動鍛煉,心理輔導,可以有效的促進身體和心理的發育,最大程度的開發嬰兒的腦潛能。本次主要針對基層兒童進行6個月的健康干預,得到的效果顯示適當的健康干預可以有效的促進嬰幼兒的發育商,主要體現在大運動、精細運動、適應能力、語言和社交能力上,說明健康發展干預可以促進嬰兒智商發育,值得廣泛推廣[4]。
嬰幼兒時期是兒童重要的成長時期,此時期內的家長引導和周圍環境等不僅關系到兒童的發育商,也對后期兒童的性格養成等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此時期內家長一定要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并且給予正確的引導。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基層兒童保健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家長的重視,使家長認識到保健工作不僅僅是對兒童的身高、體重等進行測量,給予兒童各個時期的預防接種,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兒童的發育商[5]。
由此可見,加強基層兒童保健工作中的健康干預可以改變家長的固有想法和思維,提高家長的保健意識,使其得到正確的育兒方法,建立良好的育兒觀念,更好的從自身做起普及兒童保健工作,最終起到促進嬰幼兒身心得到健康成長的目的。因此,給予基層嬰兒健康教育干預可以促進嬰兒行為發育,值得基層兒童保健工作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潔.基層兒童保健中嬰幼兒行為發育的保健需求與干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6):265-266.
[2] 趙秀勉,白力甲,劉秀敏等.基層兒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預對嬰幼兒行為發育的影響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5):2048-2049.
[3] 迪力娜爾?依馬木.基層兒童保健中嬰幼兒行為發育的保健需求與干預[J].養生保健指南,2016,24(21):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