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7 16:23: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一語文教學反思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荷葉母親》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散文詩兩首”一課,編排了泰戈爾的《金色花》和《荷葉母親》兩篇文質兼美的散文詩,文字簡約意蘊豐富。散文詩這種文學體裁,最大特點是運用比較自由的形式抒寫心靈或者情緒及其波動,《荷葉母親》冰心用質樸的文字把敏感多思的情緒表現得搖曳生姿,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理解把握其思路有一定的難度,但好在前有《金色花》的教學鋪墊,學生已對散文詩略有了解,對母愛的主題在生活中也有豐富的體驗,因而我將教學重點定位為通過豐富的學生活動讓學生充分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從而理解散文詩的思維過程和情感表達特點,激發學生的生命感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并在拓展延伸的仿寫語文活動中豐富生命體驗,以寫促讀,激發學生生活中去理解母愛、感恩母愛的情感,在讀寫一體的語文活動中達到情感體驗的。正如教育家盧梭所言:“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散文詩的教學更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努力讓學生收獲美的文學藝術、情感體驗,并向學生生活領域拓展,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家庭、社會有機結合起來。
二.“活動化教學”闡述及其在《荷葉母親》教學設計中的運用
何為活動化教學?這是一個新提法。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化的提出與實踐源于我國語文教育界對杜威的“活動課程理論”等先進教育思想的創造性借鑒。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主張“從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從活動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無漂渺的。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這樣提出:“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課外活動”學科化、目標化、序列化的表達首先出現在九年義務制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新課標又提出了“綜合性學習”這一語文教學活動化新觀念,并將它和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相提并論,同時還對活動所達成的目標作了明確的規定;廣州市教研室組織的《學業質量評價標準》中也力求對義務課程階段的讀寫活動做出各學段的明確要求和達標評價標準。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一線教師積極學習新課標、落實新課程理念,近些年我們大力開展多種語文活動,在教材體系中集中體現在“綜合性學習”單元讀寫、口語交際等活動的開展,但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只能有側重地安排各單元的綜合性學習的活動內容,這些活動拓展了語文教學的深度、廣度,尤其是在活動中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提高了學生語文能力,筆者也曾就自己的體會進行了相關的策略研究。
語文專家在闡述“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化”的內涵時,這樣表述“活動化課堂教學在教師、教材、學生三者關系上,摒棄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思路,強調課堂教學必須切切實實地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學生是實實在在的‘學’‘做’而非單純的‘受教’;在活動內容上,是緊扣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設計學生喜愛的聽說讀寫看活動;在課堂教學方法上,教師是以組織、指導、調控學生活動為主;在活動方式上,能根據目標力求豐富多彩;在活動范圍上,是以全體學生的活動取代一問一答或少數尖子生的活動;在教學效果上,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還要注重學生是否主動、積極而有興趣的參與以及活動質量的高低。”秉承這一理念,我設計《荷葉母親》教案,緊扣散文詩內容設定了“多種方式朗讀品味本文樸實、清麗的語言,體驗詩歌思想感情”“體驗人間至深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學會感恩”的教學目標,設計了學生喜愛的朗讀競賽、句式仿寫、欣賞名家朗讀等聽說讀寫看活動;在課堂教學方法上,教師以組織者的身份,在課堂上指導、調控學生活動。下面我結合教學過程加以說明: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荷葉母親》教學,根據教學進程,導入階段我設計了“歌曲背景導入活動”(課前播放歌曲“燭光里的媽媽”)、“猜謎活動(讓我們猜猜她是誰?)”,謎面是“七百萬字作品,八十多年創作,九十九載歲月,冰雪聰明,蕙質蘭心”,通過聽歌曲和猜謎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檢查了課前預習,在知人論世中為散文詩的閱讀打下基礎。
2、初讀課文,感知荷之情。
在這一環節中,我以“推選朗讀比賽選手”的理由串起學生自由朗讀和聽讀名家朗讀兩個活動。自由朗讀環節,請學生找出生字注音并嘗試運用朗誦技巧(節奏、聲調、速度、重音),初步感知散文詩的內容;讀后通過問題“你讀出了什么樣的情感”引導學生感知文意,又通過聽讀名家朗讀,在音樂背景中名家溫婉的語調將學生引入課文的情感再體驗,聽讀后學生通過比較,明白自身朗讀的不足之處,也躍躍欲試,為下一環節的再讀做好了鋪墊。
3、再讀課文,品味荷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