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鄉村產業發展的典型案例

鄉村產業發展的典型案例

時間:2023-07-27 16:24: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鄉村產業發展的典型案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鄉村產業發展的典型案例

第1篇

近年來,浙江省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卓有成效,特色鄉村、美麗鄉村、民宿經濟一直走在全國前頭。浙江省財政廳總結試點經驗,梳理出了浙江村級集體經濟十大發展模式及經驗典型案例。這10種模式是:資源開發型、物業經營型、資產盤活型、資本運營型、基金運作型、村莊經營型、產業發展型、生產服務型、村落建設型、土地股份合作型。有些值得借鑒參考。

近年來,浙江省深入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實現方式,取得顯著成效。

近日,浙江省財政廳總結試點經驗,梳理出了浙江村級集體經濟十大發展模式及經驗典型案例,并對外公布,以期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資源開發型

憑借土地、山水、田園等特色自然資源,開發增收項目,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穩定增長。

【典型案例】

開化縣長虹鄉霞川村大石龍水電站增效擴容技改項目

霞川村由原霞塢、河灘村調整新設,地處開化縣西部邊陲,毗鄰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東頭村。由于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地寡林茂,霞川村村集體無經營性收入,全村70%以上的青壯年外出務工,是十里八鄉“有名”的經濟薄弱村。

為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近年來,霞川村積極探索實踐多元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將目光瞄準了村里現有資源——大石龍水電站。水電站建于上世紀70年代,前幾年因機器老化故障、承包到期無人維護等原因關停,2017年大石龍水電站增效擴容技改項目列入省級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總投資近300萬元。經過規范化、專業化的設計建設,大石龍水電站發電機順利完成改造,發電能力可達320千瓦,于2018年正式投入運行并成功并網發電。

大石龍水電站通過增效擴容技改,每年為村集體帶來40萬-60萬元的穩定收入,使霞川村一舉摘掉了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帽子”。同時,霞川村的水能資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有力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和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了農村水電持續健康發展。

物業經營型

引導、扶持村集體利用集體所有的非農建設用地或村留用地,興建標準廠房、專業市場、倉儲設施、職工生活服務設施等,通過物業租賃經營等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

【典型案例】

縉云縣溶江鄉洪坑橋村農貿市場遷建工程

洪坑橋村位于縉云縣東部,距縣城16公里,是溶江鄉政府所在地。按照當地習俗,每逢農歷“一”“六”是溶江鄉的集市,由于無固定經營場所,集市時馬路沿邊擺滿攤位,被稱為“馬路市場”。至今,“馬路市場”已存在30多年,交通安全、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每年需花費維護成本近10萬元。

為徹底取締以路代市、占道經營的“馬路市場”,溶江鄉政府、村兩委積極謀劃洪坑橋村農貿市場遷建工程,按照縉云縣南鄉最大農貿市場、茶葉交易中心的目標定位,安排建設用地8畝,新建一個停車場、攤位、公廁、水電設施等基礎設施完備的農貿市場。項目總投資180萬元,其中省級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試點資金128萬元,地方財政資金10萬元,村級自籌42萬元。

經過溶江鄉政府、村兩委和當地村民的共同努力,2018年,歷時5個月的新農貿市場順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200余名攤位業主入駐新農貿市場,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近28萬元。此外,通過收取集市臨時攤位租金、茶葉交易場地租金、夜宵攤租金等方式,新農貿市場為洪坑橋村村集體經濟輸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資產盤活型

對村集體閑置的會堂、廠房、祠堂和廢棄學校等設施,通過公開拍賣、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進行盤活,增加村集體收入。

【典型案例】

東陽市六石街道張麻車小區文化創客項目

六石街道張麻車小區現有村民165戶、586人,多次獲得“東陽市五好(示范)農村黨支部”“六石街道招商引資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六石街道張麻車小區文化創客項目總投資425萬元,其中財政補助200萬元,村級自籌225萬元。項目利用小區及周邊閑置房屋、廠房、老電影院等資源,委托公司統一管理、統一設計、統一施工,以美化提升村居環境為基礎,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休閑文化旅游街區。小區按照“修舊如舊”理念對原有建筑進行修整加固,并在此基礎上融入虛實互動3D視覺墻繪,將泥墻、赤膊墻和水泥墻裝扮成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顯著提升道路兩側及周邊的村居環境和商業品位,提高街區房屋總體租金水平。同時,小區引進專業文創公司,策劃打造青年創客社區,發展集娛樂、休閑、辦公于一體的輕奢眾創社區,助力青年創業創新,實現居民小區和創客社區輻射互動。

項目建成后,張麻車小區從一個老舊街區蛻變成為集文化、休閑、創業于一體的優選之地。通過游客觀光、餐飲、商鋪出租、承接影視劇拍攝等方式,實現年營業收入30多萬元,有力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幫助村民就業、增收。

資本運營型

將村集體歷年積累的資金、土地補償費等貨幣資產,通過參股經營等方式轉為經營資本,獲取股金、利息和資產增值等資本運營收入。

【典型案例】

金華市婺城區:集體經濟發展小微企業創業園項目

婺城區西南山區是省內典型的飲用水源涵養功能區,有5座中型水庫,是百萬市民的“大水缸”。為更好保護飲用水源,關停了周邊的民宿、農家樂、鄉村旅游等經營項目,導致部分村集體“返薄”。

飲用水源涵養功能區行政村以“飛地”形式參與婺城區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園項目,推進飲用水源涵養功能區村級集體抱團致富。項目總投資1.28億元,其中,國有資本6000萬元,村級入股6800萬元,涉及參股村85個。為降低經濟薄弱村參與項目的融資成本,村級入股的資金中包含省級試點資金1350萬元和區財政配套補助1350萬元。同時,婺城區政府與當地農商銀行聯合推出金融消薄產品——“鄉村振興·富村貸”,經濟薄弱村可按3.625‰的月息享受基準貸款利率,額度最高可達50萬元;此外,對參與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的經濟薄弱村,給予70%的貸款貼息。產業園重點發展汽摩配產業,委托第三方運營團隊開展廠房出租、小微企業入駐、基礎設施維護、消防安全等日常經營管理。

“飛地抱團”項目形式,打破了地域、資源限制,讓更多行政村得以參與。園區建成后,可供10個左右汽摩配小微企業入駐,每年可產生租賃收入約1000萬元,減除稅費、運營成本等必要開支后,85個參股村平均每村每年可獲得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上。

基金運作型

利用各級財政扶持資金和村級自籌資金組建發展集體經濟基金池,由政府國資公司負責運作,營利收入返還給納入扶持范圍的經濟薄弱村。

【典型案例】

三門縣:基金式扶持為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添磚加瓦

三門縣的經濟薄弱村數量多、資源匱乏,主要通過異地建造或購置物業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為加快經濟薄弱村脫困轉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門縣探索推行基金式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確保村集體獲得穩定收益。

通過省以上財政補助資金1500萬元、縣級配套資金200萬元、村集體自籌資金設立基金,由三門縣農村綜合改革領導小組管理,用于扶持經相關部門確認的經濟薄弱村?;疬\作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對于目前無自主發展項目的經濟薄弱村,經有關部門確定列入三門縣村級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股東的,基金暫存該公司,公司再將資金委貸給縣國司,國司給付的利息收入每年以股東紅利方式拔付給股東,作為經濟薄弱村的經營收入;二是對于列入基金式扶持的經濟薄弱村,有較為成熟的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的,經有關部門審核同意,可退回其投資款,專項用于項目建設。

基金設立6年以來,共取得利息收入近1100萬元,支付扶持村分紅1025萬元,消除了38個無區位優勢、無資源優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薄弱村,村集體每年至少有5萬元的穩定收入。

村莊經營型

充分利用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大力發展美麗經濟,拓展集體經濟發展空間,打造村域景區、農家樂、民宿經濟等,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典型案例】

桐廬縣:莪山畬族鄉新豐村“空心村”二次創業試點項目

桐廬縣莪山畬族鄉是杭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新豐村戴家山自然村是一個位于海拔600米高山上的偏遠畬族小山村。由于地處偏遠,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戴家山自然村的青壯年基本都外出務工,常住人口多為空巢老人,一度陷入“空心村”困境。

新豐村戴家山自然村環境幽靜,大氣負氧離子充沛,有千年古樹群、萬畝竹海和畬族風情,非常適合發展休閑旅游業。為盤活村集體閑置資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戴家山自然村通過統一收儲、統一招商的方式經營開發特色民宿,以1.5畝集體留用地入股,由企業出資新建4幢民宿,村集體固定分紅30年、保底300萬元,每年可直接增加村級集體收入10萬元。為增強企業投資的熱情和積極性,村集體還與企業簽訂了500萬元風險共擔協議,明確對不可抗力致使企業遭受損失的,由村企共擔風險。

此外,村集體還投資建成了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務中心、會議活動場所、停車場等功能區,有償為戴家山民宿提供配套服務,助力其可持續健康發展。

目前,除集體留用地入股每年可保底分紅10萬元以外,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務中心、會議活動場所等每年可創收50萬元左右,為戴家山自然村集體經濟注入了新鮮“血液”,使這個沉寂的小山村迸發出全新的生命力和朝氣。

產業發展型

把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推進農業兩區建設、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相結合,與塊狀經濟發展相結合,在促進產業發展中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典型案例】

臺州市黃巖區:高橋街道下浦鄭村米面產業發展項目

高橋街道下浦鄭村位于高橋街道東北面,全村共有393戶、1265名村民。下浦鄭村制作米面已有100多年歷史,米面口感爽滑、米香濃郁,銷售量占臺州市米面市場份額的60%以上。下浦鄭村的米面產業以低、小、散加工作坊為主,整體加工程度不高,生產設備及技術落后,品牌、質量效益不強,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為助推下浦鄭村米面產業轉型升級,高橋街道借助省級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通過資源整合、產研結合、農旅融合三股合力打造集生產加工、參觀體驗與三產融合于一體的特色農副產品加工示范高地。項目按照一堂一坊一園一區一館(文化禮堂、制作工坊、米面公園、體驗區、展示館)的規劃,興建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特色米面產業園區,內設10個生產車間,統一配置米面加工設備,建造廢水處理設施,全面杜絕米面加工廢水入河,保護村莊環境。

園區順利建成后,先后有十余家米面加工作坊入駐,通過共享廠房、設備、水電等,實現米面產業規?;⒓s化發展。同時,通過塑造米面生產基地、米面文化展示館、米面文化節等米面主題文化,推動農旅深度融合,以米面產業發展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

隨著下浦鄭村米面產業規?;M一步成型,米面文化節等活動吸引游客1.3萬人次,新增經濟效益400萬元,實現了米面產業和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振興。

生產服務型

圍繞村域產業化經營,創辦多種形式的村級經營實體,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農業機械、病蟲害防治、技術咨詢等服務,或開展聯結龍頭企業和農戶的中介服務,或興辦農產品等專業批發市場,通過開展購銷服務增加村集體收入。

【典型案例】

桐鄉市:梧桐街道安樂村村領辦勞務專業合作社及建造配套設施項目

桐鄉市梧桐街道安樂村位于城郊結合部,區域面積5.5平方公里,現有農戶808戶,戶籍人口3000余人,新居民約2.3萬人。村內房產出租現象十分普遍,大量新居民涌入村中,環境衛生臟、亂、差問題較為突出。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環境衛生和管理問題,安樂村以省財政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為契機,成立勞務專業合作社,提供衛生保潔、綠化養護等服務。勞務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359萬元,村合作社投資71.8萬元,占股20%。

項目總投資702.8萬元,由村合作社建造一幢8間四層樓的生產管理用房,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800平方米,同時購買相應機械設備,建造配套設施。勞務專業合作社采用企業化管理模式,實行“路長制”與“河長制”包干,明確每位保潔員的責任區域和工作要求,實現村內自我保潔、自我管理。

自2018年起,村合作社按市場價格將建好的管理用房租賃給勞務專業合作社,累計收益116.48萬元;勞務專業合作社通過承接物業管理、小區道路保潔、綠化養護等服務,實現年創收200萬元。如今的安樂村,村居環境干凈、整潔、優美,村級集體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取得了民生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村落建設型

以歷史文化村落、中心村建設為載體,通過保護開發、宅基地整理復墾等途徑,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典型案例】

慶元縣:長礱村扶持集體經濟試點項目

慶元縣淤上鄉長礱村,東接五里根生態自然保護區,四季分明、氣候適宜,生態環境優越,入選省歷史文化保護村落重點村。

為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長礱村充分利用閑置農房、閑置土地等資源,通過土地民宿入股、保底分紅、集體提成等方式,引導和組織村民合理流轉土地、聯辦產業基地。

省財政安排200萬元專項補助扶持長礱村村集體經濟發展,長礱村將其中的150萬元用于修繕民宿,按古村落標準重新規劃管理,再承租給公司經營,每年收取15萬元租金;剩余的50萬元用于向村民流轉25畝土地,承租給長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共流轉全村1000多畝土地,與村集體合作發展鄉村旅游、現代農業和其他產業,頭三年村民按每畝300元收取土地租金,隨后每年遞增。此外,村民還可在該公司從事藍莓種植、管理與采摘等工作,最多每年可獲得4萬余元收入。

據統計,項目實施第一年,長礱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6.5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6萬元,較試點前分別增長137%、8%。目前,長礱村共有3幢古村落民宿、床位15張;1個大型藍莓基地,年產量達3萬多斤,可為村里創收約15萬元。

土地股份合作型

通過村集體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實現土地經營收益最大化。

【典型案例】

衢州市衢江區:蓮花鎮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試點項目

蓮花鎮為省級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強鎮,是衢江區的主要糧食生產區之一,下轄23個行政村,全鎮農作物播種面積6.8萬畝,土地流轉率達50%以上。蓮花鎮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試點項目惠及下轄的10個行政村、1.92萬人。

第2篇

而從2015年開始興起的特色小鎮建設,讓這種這種過去多出現在電影里的小鎮有了全國鋪開的可能。特色小鎮強調園區、社區和景區的多維打造,其在特色產業集聚、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城鎮化進程、在地文化的挖掘等多個層面的價值,已在全國范圍內被重視。

我們也能看到,特色小鎮在走出浙江杭州之后,其模式早已不限于大都市周邊,遠離都市的鄉村地區的探索案例正在不斷增多。這種遠離都市的特色小鎮,有的結合原有鄉鎮基礎進行升級,也有不少是在原來的鄉村地區新建。不可避免地,這類特色小鎮會和美麗鄉村的建設有著非常大的交集。

黨的“十”之后,美麗鄉村建設便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大量鄉村的外觀為之一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也能記得住鄉愁”成為普遍追求。但也應看到,在整個社會經濟轉型的背景下,鄉村建設難以一勞永逸,鄉村人口外流、鄉村空心化、鄉村內生活力缺失、鄉村文化傳承斷裂等問題依然嚴峻。并且這些問題觸及更龐大的社會系統,只有超越鄉村,才能解決鄉村的問題。

那么,作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特色小鎮對新時期鄉村問題的解決又價值何在?既然特色小鎮的建設必然和鄉村有著交集,那么小鎮的建設對鄉村而言,其在鄉村地區的產業重構、空間梳理、文化保護、治理機制等層面的作用機制是怎樣的?這些都是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的建設必須思考的。

筆者認為,在建設特色小鎮的背景下,美麗鄉村迎來了重塑內生動力的新機遇;鄉村地區的特色小鎮建設,其建設也多需立足于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而在消費升級、文旅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的建設都需要堅持創新的邏輯。

一、整合鄉村內外資源的重要平臺

從目前的實踐和案例看,特色小鎮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形態,一種是嵌入都市型的,地處大都市圈之內,另一種是遠離都市的,處在相對偏遠的傳統鄉鎮、鄉村地區。前者的典型是杭州的基金小鎮、夢想小鎮等,它們雖名為小鎮,但并未脫離大都市圈,而是借助現代交通和城市相連,緊密地嵌入到大都市板塊之內。

目前,在廣州、成都等許多大型城市,其都市圈范圍內也都布局著特色小鎮。這些小鎮是大都市在完成工業化之后,進行城市化升級和信息化建設的產物。高效的交通體系和互聯網信息網絡等,讓城郊也可以擺脫“邊緣”的地理限制,很便利地接入大都市的協作體系。

而在遠離大都市的鄉鎮、鄉村地區所建設的特色小鎮,則根本無法嵌入到大都市的體系之中,雖然能夠不同程度地抓住現代交通、互聯網的機遇,但城市里既有的服務配套以及資本、人才等要素,很難向這類小鎮自然地溢流。那么,這種純粹是在鄉村空間里特色小鎮的建設,其在邏輯上和嵌入大都市型的小鎮是不同的:鄉村地區的特色小鎮建設,不僅無法接受來自大都市的輻射,還要自己構建發展動能,主動從外面匹配資源,驅動小鎮和周邊鄉村的聯動發展。

從國家已經公布的特色小鎮名單來看,這種遠離都市的、生長于鄉村地區的特色小鎮的比例還不小――畢竟全國范圍內可以依托憑靠的大都市數量還是有限的,而廣闊的西部與鄉村地區,其特色小鎮的建設所能依托的主要資源稟賦并非來自最近的城市的競爭力,而是來自鄉村原有的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

過去的鄉村是處在一種“城區―建制鄉鎮―鄉村”這樣的市鎮村體系里,這種體系自然是由行政權力引導的,其中的建制鄉鎮在產業上對鄉村并沒有必然的引導整合功能。而越來越多的特色小鎮在鄉村地區的建設,使傳統的市鎮村體系被“城區―特色小鎮―鄉村”的新體系所取代。

在新的體系當中,特色小鎮能夠扮演著傳統建制鎮所不具備或不必然具備的平臺價值,包括作為鄉村地區匹配外界資源、促進傳統產業轉型、特色產業發展、就地城鎮化、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等多個層面的平臺,尤其是對周邊的鄉村有著產業整合和輻射帶動作用。

在新的階段下,美麗鄉村的建設必須思考一系列新的命}。包括新時期鄉村內生發展動力的培育、鄉村在地文化的挖掘保護、鄉村自然生態、鄉村治理機制的提升和完善、鄉村開放性重塑。但也要看到,鄉村問題是整個社會系統問題在鄉村地區的投射,其解決需要從社會協作的層面思考,只有鄉村內外形成合力,才有可能推動新時期的鄉村建設。

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對立體制,使得城鄉之間的市場要素難以按供需實際高效地流通匹配。城市工商資本想要下鄉,面對的是難以資本化的鄉村資源,有心而無力。想要讓城市資本更多的到鄉村地區投資,就必然要求農民對于自己的財產有更自由的處置權。

2016年10月,中辦、國辦的《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提出完善農村土地的“三權分置”辦法,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充分發揮“三權”的各自功能和整體效用。

筆者認為,特色小鎮勢必是整合鄉村內外資源的重要平臺。一方面,鄉村地區的特色小鎮建設,必然要立足于鄉村地區原有產業的轉型升級,必須充分挖掘利用鄉村原有的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人才基礎。另一方面,特色小鎮將通過集聚資本、人才、創新創業等要素,成為鄉村地區對接外部資源的重要平臺。

二、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價值

城鄉之間要素流動的制度屏障有望被逐步化解,以及特色小鎮在鄉村地區的建設,這些對鄉村建設而言,都意味著絕佳的時代契機。特色小鎮對美麗鄉村建設的價值是多個層面的,主要包括如下幾個層面:

1.特色小鎮是就地城鎮化的重要平臺

例如,筆者曾經在陜西西咸新區調研的茯茶小鎮,一年有數百萬的客流量。茯茶小鎮通過發展觀光、餐飲、土特產銷售等,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就業以及返鄉創業的問題。而深圳華僑城新提出的戰略路徑是“文化+旅游+城鎮化”,在城鎮化層面,通過系列產品的打造和產業發展,帶動當地人就業。

2.特色小鎮是鄉村文化符號進行表達的重要支撐

鄉村地區遺存著大量的文化遺產,但許多具有挖掘潛力的文化符號,依托傳統鄉村的載體,很難得到有效的傳播和利用,更談不上IP打造、國際化表達、產業鏈延伸。而借助特色小鎮的平臺,將能夠支撐起產城人文的融合發展,對在地文化的挖掘利用等方面也有著更大的想象空間。

例如云南楚雄州彝人古鎮,是以彝族的文化作為特色的文旅小鎮,以小鎮的平臺,把彝族文化、生活方式進行系統呈現,小鎮本身是一個旅游產品,也是文旅產業集聚地,更是承載和傳播彝族文化的重要支撐。

3.特色小鎮是鄉村地區產業重塑的關鍵平臺

此前筆者曾到惠州一個市區調研,當地正在策劃一個生命健康小鎮,依托當地山川河流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并整合本地的醫院和外來的資本,試圖打造大健康產業小鎮,形成大健康、旅游、文化、創意等鏈條清晰的集聚地,鄉村農民也能借此解決就業問題。

作為產業帶動型的小鎮,特色小鎮必然會對相應地區的產業生態進行重塑。在農業現代化、文旅產業升級背景下,休閑農業、特色農業等都將迎來發展的春天。如今很多地方都已意識到,僅依托原有的鄉村地區,的確可以推進一些產業發展,但由于鄉村地區的體量限制,所能容納的人口、所能承載的投資密度也是有限的,因而難以支撐一個更為完整的產業鏈的形成。而目前的產業投資的趨勢則是,從投資某個項目轉向投資產業鏈。

4.特色小鎮是鄉村旅游資源整合和游客集散的依托

從文化旅游產業的角度來看,特色小鎮對于鄉村地區的旅游資源有著整合和游客集散的重要價值。整體而言,鄉村地區的旅游資源是豐富的,卻也是分散的、整合不足的,畢竟一個村落所能承載的客流量非常有限。但特色小鎮則能承擔起周邊鄉村地區旅游資源整合和游客集散的功能。

例如林芝的魯朗小鎮,目前已開業迎客。魯朗是川藏線上一個著名的景點,由于過去沒有像樣的配套,游客想要停留過夜但沒有像樣的酒店,很多游客只能是路過。魯朗小鎮建好之后,有了一個高水準的接待服務平臺,是至少方圓數十公里鄉村地區的旅游集散中心,對周邊鄉村旅游形成帶動作用,并且在事實上帶動了牧民的民宿發展。

很多景區也發現,旅游景點景區的游客容量是有上限的,但是在景區附近建一個特色小鎮,便有著更大的集散和接待能力,小鎮就可以形成一個集散中心,不僅豐富了旅游產品,也延長了游客的停留時間。

5.特色小鎮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路徑

特色小鎮和休閑農業關系密切,《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第十三條“加快特色鎮發展”一節中提出,發展具有特色優勢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信息產業、先進制造、民俗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鎮,帶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就近城鎮化。特色小鎮通過發展休閑農業、體驗農業等,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集群,將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路徑。

三、鄉村地區特色小鎮的創新邏輯

鄉村地區特色小鎮的建設,不同于工業園區的建設,也不是一個純粹的社區營造,既不是建制鄉鎮的建設,也有別于嵌入都市型的特色小鎮。筆者認為,特色小鎮建設應該堅持以下邏輯:

1.產城人融合發展邏輯

人是特色小鎮的居民,更是城鎮建設的客戶。特色小鎮是產城人集聚融合的空間,以較好的城鎮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為居民提供生態優美、生活便利的居住空間。同時,也需注重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因為只有產業的繁榮,才能帶動外來人口和人才在小鎮里的集聚。當前,鄉村地區的休閑農業、特色農業、文化旅游、特色民宿、文化創意、健康養生等產業迎來了發展機遇,特色小鎮能否構建一個具有活力的產業生態,考驗著其是能否構建起自己的價值閉環。

2.超越土地和地產的邏輯

過去20多年里面,我國很多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都變成了地產,地產主導下的工業地產、旅游地產、文化地產等概念,很多時候其落地之后,相應的產業沒有發展起來,但大地上的建筑不斷地生長。到今天,地產已經進入了過剩階段,土地財政也已難驅動城市新區的發展,更何況是在鄉村地區。因而鄉村地區的特色小鎮建設,必須超越地產輯,否則會導致地產和其它目標產業的雙輸。

3.堅持市場化的邏輯

特色小鎮的建設,動輒要投30億、50億甚至上百億的項目,產業的打造也大量的需要企業家的參與。而大量人口的到來入住,更是無數個體自由選擇的結果。因此特色小鎮的建設和運營,都不是行政權力單方的“任性”就能夠實現的。因而鄉村地區的特色小鎮建設,必須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堅持市場化之路,此外別無他途。

4.在地文化的挖掘

在地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地文化的全球化表達是特色小鎮的機遇。特色小鎮的“特色”來源,將有很大部分來自鄉村沉淀的文化資源。而對這些文化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利用,將是一個特色小鎮區別于其它地區、構建自身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5.互聯網的邏輯

借助互聯網連接一切的價值,大量的冗余產權將被釋放出來,并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市場供需的匹配交易。互聯網對于包括旅游產業在內的很多產業的介入也是如此,傳統意義上的非旅游資源因此被激活。比如,以前農家房屋并非旅游資源,但借助Airbnb這樣的平臺,主人空出來的房間和時間拿出來和游客分享,成就了民宿的興起。另外,互聯網在營銷層面對特色小鎮的驅動價值也是很大。

6.社會建設的邏輯

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提出,“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痹谏鐣冞w的背景下,很多鄉村原有的治理機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瓦解,其秩序倫理和治理機制亟待重建。因此,在特色小鎮的建設進程中,社會建設邏輯也應該貫穿始終。

第3篇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十三五”時期,我市聚力壯大現代農業優勢主導產業,著力深化農村改革,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不斷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全市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糧食生產穩定,“菜籃子”產品充足,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高效快速發展,農業生產總值明顯提升,農村改革不斷深化,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為“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市素有“魚米之鄉”“茶葉之鄉”“生豬之鄉”的美譽,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長沙市的菜籃子后勤保障基地。糧食生產連續七年獲全國先進,成為全國三個超級雜交稻“百千萬”高產攻關示范工程基地縣之一,煙葉產量穩居全省第二,生豬出欄量穩居全省第一。

 

20xx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xxxxx億元,農民人平均收入xxxx元。

 

【農業更強】發揮特色優勢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7月23日,來到資福鎮合星村,連片的稻谷在驕陽的映襯下,金黃璀璨,十分奪目。每一株沉甸甸的稻穗都仿佛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收割機轟鳴作業,所到之處,飽滿的稻穗倒伏、裝袋,農戶們忙得不亦樂乎。

 

“我現在一小時可以收割5畝,一天可以收割50來畝,今年早稻已經差不多收完了,就只剩這10來畝了。”種糧大戶劉永軍擦著額頭上黃豆般大的汗珠,從收割機上走下來,一邊喝水一邊開心地告訴記者:“今年早稻種植300多畝,早稻平均每畝合700斤左右,看到今年增產、糧食豐收,我感到非常高興,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老百姓的支持。”劉永軍表示,今年氣候好的話,晚稻可以達到1000多斤一畝,兩季加起來20多萬元純利潤不成問題。

 

“今年資福鎮為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以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為目標,積極擴大早稻種植面積,大力推廣集中育秧,提供免費種子,加強技術指導,做好種糧大戶的示范,實現了早稻生產的豐收。”資福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周金國告訴記者,該鎮以早稻專業化集中育秧為抓手,通過送種集中育秧,免費為種植大戶進行室內育秧,提高早稻產量和抗性。盡力遏制拋荒、“雙改單”和直播現象。

 

“今年寧鄉市糧食播種面積165.96萬畝,其中早稻種植面積55.36萬畝、一季稻種植面積36.8萬畝、晚稻種植面積58.9萬畝。比去年提高了8%左右,去年糧食產量為68萬噸,今年達到72.5萬噸。”據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科科長尹建軍介紹,“十三五”期間,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在全省名列前茅,新增種糧大戶350個,規模經營流轉土地總面積增加了6萬多畝。蔬菜種植面積70.2萬畝,年產值14.8億元;水果14.5萬畝,年產值1.8 億元;茶葉5.7萬畝,年產值1.979億元;煙葉3.67萬畝,年產值6.57億元。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十三五”期間,我市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發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定產量、調優結構;以糧油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為抓手,推進糧油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建設,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加快大中型灌區及其田間配套設施建設,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提升,構建起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新格局。

 

我市將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實現了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控,確保市民能吃上放心糧、放心肉、放心菜。圍繞發展生態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一步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我市積極應對非洲豬瘟,全力恢復生豬產能,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正大集團進行生豬產業鏈合作,形成產業項目示范帶動。休閑農業企業由2015年的278家增至366家,營業總收入由原來的5.5億元增至8.7億元。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和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在全省處于前列。農機總動力182萬千瓦,與“十二五”末相比增長了11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農機化綜合水平增長了8.3個百分點,農機行業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24億元。

 

目前,全市擁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365家,實現總產值512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翻了一番,實現“三品一標”認證產品108個,并獲評首批湖南省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創建縣,寧鄉現代農業產業園獲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寧鄉農業科技園獲批國家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成功創建國家示范農業產業強鎮和省農業產業強鎮各1個。“寧鄉花豬”獲評全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鄉村更美】聚力鄉村振興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5月15日,天空晴朗,萬里無云。記者走進雙江口鎮槎梓橋村,映入眼簾的是白墻黛瓦的房舍、一塵不染的庭院,一條條平整寬敞的瀝青道路交叉縱橫,與四周散布的農家相映成景,猶如置身在一幅美麗的鄉村山水畫中。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我市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示范、整體推進”的原則,以農村“五治”為主抓手,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把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大力實施“全域潔凈、秩序整治、設施夯實、鄉風文明”四大行動,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顏值與魅力不斷提升,美麗鄉村生態宜居,真正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重要手段。為此,我市把加強黨建工作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堅持黨建引領,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并進,以德治“春風化雨”、以法治“定分止爭”、以自治“共治共享”,夯實鄉村治理根基。著力整體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完成改廁12萬座,無害化廁所普及率達92%;建成鄉鎮、村垃圾回收分揀中心253個,農村垃圾減量達45%,250個涉農村(社區)全部成功創建長沙市垃圾分類示范村;溈山鄉、灰湯鎮、夏鐸鋪鎮成功創建國家級衛生鄉鎮,金洲鎮關山社區獲評全國美麗宜居示范村,花明樓鎮楊林橋村獲評全國環境整治示范村;創建省級衛生鄉鎮4個,省美麗鄉村示范村15個、精品村2個,長沙市美麗鄉村示范村37個、特色村30個,寧鄉市本級美麗鄉村218個,打造美麗屋場204個。我市先后獲評“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激勵縣”“湖南省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縣”“湖南省鄉村振興先進縣”。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有了顏值和氣質,我市瞄準發展“綠色經濟”,深化文旅農旅融合,開發鄉村旅游項目,實現由“美麗環境”到“美麗經濟”的華麗轉變。

 

【農民更富】盤活資源資產全力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特別感謝李書記,介紹我到中草藥種植基地做事,鼓勵我種植中草藥!”12月4日,青山橋鎮心田村已脫貧群眾閔小初告訴記者,三年來,他不光還了10萬余元債務,手頭上還有了余錢,日子越過越好了。“早脫貧了!現在,我不光在這里做事賺錢,家里還有400多棵果樹、藥材樹,收入很穩定!”

 

心田村山勢險要,人煙稀少,農村“留不住”和“干不了”矛盾凸顯,農田拋荒和山地無人管現象明顯。駐村第一書記李志純帶領扶貧工作隊積極謀劃,及時調整農業結構,將貧困戶無勞動力耕種的閑置土地進行流轉,引進康庭中藥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經濟作物種植、生態養殖為一體的多元化農業,使村民成為享有“租金、薪金”的“雙金”村民。

 

“十三五”以來,我市上下堅持以產業扶貧為根本,協同推進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做優主導產業、壯大特色產業、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完善落實“一戶一策”精準脫貧措施,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新經營主體吸引貧困農戶參與產業發展,逐村逐戶、逐人逐項落實產業扶貧政策措施;全面構建“一對一”結對幫扶、“全脫產”駐村幫扶和“千企聯千戶”立體幫扶體系;31個省定貧困村已于2017年底全部出列,2020年底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53561人全部實現脫貧;易地扶貧搬遷連續四年獲全省第一,農村危房改造成為全國示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十三五”期間,我市深化農村改革、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脫貧攻堅等一系列惠農、富農政策落實落地見效,盤活了農村沉睡資源,帶動了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集聚,多渠道增加農民的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收入。

 

同時,我市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鵲山模式”入選2016年中國十大年度改革案例,村企共建“雙江口模式”、鎮村統籌“老糧倉模式”等集體經濟發展成功經驗得到上級主要領導充分肯定;各村因地制宜,涌現出“產業服務型”“土地合作型”“資源開發型”“鄉村旅游型”“物業經營型”等一批集體經濟發展典型;276個涉改村(社區)全部成立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132個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薄弱村”全面實現“去薄脫空”。

 

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放眼楚溈大地,全市人民正奮力描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畫卷。

 

過去五年,我市農業農村有了很大變化,農民收入實現了穩步提升,但是“三農”短板依然存在。展望前路,我市信心百倍、不勝不還。市委全會擘畫了寧鄉未來五年以及十五年的發展新藍圖,明確指出要加強現代農業建設,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升級農產品加工業,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推動百億花豬產業發展,為我市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找準了定位、明確了路徑。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輝煌“十三五”收官在即,壯闊“十四五”又將起航。站在新起點上,我市必將昂首闊步、足音鏗鏘,奮力在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上展現新作為、新擔當,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實現新突破、新成效,在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上取得新發展、新輝煌!

 

市民心聲

 

“現在政策這么好,如果自己好吃懶做的話,是很難走出貧困的。一方面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另一方面還要依靠自己的雙手來改善生活,這才是用實際行動回報黨和政府的關切。”靠著堅韌的毅力、樂觀的心態和勤勞的雙手,橫市鎮合金村璜塘組肢體殘疾村民(已脫貧)發展種植業,年收入超40萬元,成為2020年度湖南省殘疾人“陽光致富示范戶(帶頭人)”。他表示:“希望所有的困難家庭能用好產業扶貧好政策,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換來致富的豐收果實,早日脫貧致富,享受幸福生活!”

 

第4篇

2012年以來,天水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著眼于全市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以及全市“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開展,著力將農民教育培訓模式由“我辦學、你來上”向“你要上、我來辦”轉變,突破農廣校教學場地、實訓基地缺乏的瓶頸,適應農民就近就地學習的要求,依托村委會、專業合作社和專業技術協會,將其組織資源、場(基)地資源與市、縣區農廣系統教育教學資源充分整合,以農民田間學校、鄉村教育培訓基地為載體,以“專家課堂”、“田間課堂”、“遠程課堂”、“趣味課堂”為平臺,在清水、麥積、武山等縣區建立多個農民田間學校和鄉村教育培訓基地,進村入戶、送教上門,培養了250多名綜合素質好、生產經營能力強、協作意識和組織化程度高、主體作用突出的農村實用人才。

一、圍繞產業發展,抓好“六個結合”

圍繞全市蔬菜、果品、畜牧三大支柱產業,結合縣域特色產業布局及“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開展,緊扣農民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難點、重點問題,在開展培訓中突出抓好“六個結合”,即:培訓內容與農民科技需求相結合,培訓形式與農民實際情況相結合,培訓目的與提高農民素質、增收致富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入戶服務相結合,技術講座與科技咨詢相結合,典型引路與廣泛推廣相結合,增強了培訓的適應性、針對性、實用性和實效性。

二、“六步走”抓落實,彈“五步曲”求實效

分“六步走”:一是深入謀劃,細化實施方案;二是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工作機構;三是明確分工,靠實工作責任;四是圍繞區位和產業,選定培訓點和專業;五是組織師資和教學媒體資源,確保授課質量;六是依托村委會、專業協會等,做好對參訓農民的組織管理。彈“五步曲”:一是課前作動員。由市、縣分管領導作動員講話,增強農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信心;二是由專家現場講解,增強農民接受新知識能力;三是實地操作示范,提高農民應用新知識水平;四是現場答疑解惑,深化農民認知能力;五是參觀標準化種植模式,學習借鑒好做法好經驗。

三、拓寬教學方式,突出“三化”教學

成年人通過動手操作來學習可以達到最佳效果,尤其是他們所學東西與日常經驗和活動相關時。農民田間學校和鄉村教育培訓基地采取參與式、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整個教育培訓過程按開展農民需求調研、票箱測試、參與式培訓課程設置、組建學習團隊、舉辦農民學習活動日來進行。教學方式突出理論教學通俗化、媒體教學生動化、田間教學技能化“三化”教學。理論教學采取生產經營案例分析、打比方等,趣味性強、通俗易懂,農民學員喜聞樂見,學習難度降低,學習效果明顯;媒體教學通過制作掛圖、標本、農事科技掛歷、音像視頻,以及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中央農廣校衛星網和天水市新型農民素質提升網遠程視頻教學,使抽象的知識感性化具體、直觀生動,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增強了農民學員的學習樂趣,;田間教學著重將農田生態系統調查與決策實施作為主要內容,做好學員田間觀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行決策、決策實施、效果評估等環節,并將學員分為若干小組,相互交流討論,分享知識和經驗,再由每組學員代表就調查分析結果進行匯報,其它組學員代表評價,輔導教師點評,形成技術方案后田間實施,經過整個環節的參與式學習,農民學員知識接受程度明顯提高。

實踐證明,進村入戶、送教上門模式貼近農民生產生活,教育成本低、方便農民學,教學形式不僅零距離,更縮短了與農民學員間的心理距離,傳授的先進實用技術農民感興趣,而且一學就能懂,一懂就能用,一用就有效,但仍存在著一些影響送教上門深入開展的問題,主要是:與農業企業、農業園區聯系不夠,與專業合作社、村委會等合作面不寬,資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培訓資金來源渠道窄,基本條件建設跟進較慢;鄉村互聯網建設覆蓋面不廣,遠程課堂作用發揮不夠;農村務農者“3860”居多,接受能力差;工學矛盾突出,農民學員到課率低;參加培訓認證與政策扶持不掛鉤,農民學習積極性激發不充分。

為了在新起點上不斷推進進村入戶、送教上門向縱深發展,今后要著力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一是整合優質資源,集聚關鍵要素。加大與農業企業、農業園區、村委會、專業合作社、專技協會等的合作力度,拓寬教育培訓向鄉村一線的延伸由點到線、由線擴面。

二是拓寬資金投入,強化基本條件建設。全方位爭取、多途徑合作、系列化開發,向上積極爭取培訓項目,橫向加強與培訓項目承擔單位的聯合,捆綁式使用培訓資金,保證培訓有場所、教學有設施、下鄉有工具、實習有基地。

三是加強網絡建設,推進教育培訓信息化。加強中央校衛星網遠端接收站及村級互聯網建設,使農廣校系統遠程教育資源平臺充分發揮作用,同時開通手機短信互動平臺,為農民學員提供最有效的科技、市場信息,對農民學員生產提供科學的指導和建議。

第5篇

關鍵詞:鄉村旅游;旅游功能區;前提;意義

一、旅游功能區概述

近年來,為打造旅游亮點,提高城市知名度,塑造旅游新形象,實現產業升級,海南、成都、青島等旅游熱點城市逐步重視對城市、鄉村、濱海等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功能區構建。

2009年,三亞市提出本地休閑觀光農業在總體上要形成“東西兩翼蝶形伸展、中部縱向點片鑲嵌”的發展格局。圍繞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鄉村旅游功能區的開發,依次打造“親近三亞之旅”、“浪漫天涯的魅力”、“將美麗進行到底”三大特色鄉村旅品牌。2011年,成都成華區以“田園城市”為藍圖劃分了成都東區數字音樂公園、北湖熊貓國際旅游休閑區等六大城市主題旅游功能區。成都、三亞等知名旅游目的地基于發展城市(鄉村)旅游角度對城市(鄉村)旅游功能區進行了劃定,并基于此提出了戰略性的旅游發展規劃。在這樣一種時代背景下,旅游功能區的劃分逐漸受到各大旅游城市及旅游規劃界的重視。

可見,旅游功能區構建不僅是旅游目的地為發展旅游業而提出的概念性方案,更是促進當地產業化發展,增加當地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幸福度的前瞻性構想。

二、鄉村旅游功能區構建的前提

建設旅游功能區的意義在于借助旅游業的規劃及發展,整合旅游地可利用資源,達到科學配置生產要素,正確引導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目的。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前提,是旅游地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基礎。因此,旅游功能區的構建必須考慮旅游地旅游資源的富集程度。一般情況下,旅游資源越密集,資源等級較高的區域越具備優先建設旅游功能區的條件。可見,旅游功能區構建的先決條件取決于當地旅游資源的數量、等級、分布范圍及可利用程度等因素。

鄉村旅游地與一般旅游地在建設旅游功能區的問題上,既有共性,也有個性。鄉村旅游的開發不僅僅是為了發展當地旅游,增加農民收入,更在于以發展旅游業為契機,統籌基礎設施,整合當地資源,升級產業結構?;诖?,在可行性高的鄉村旅游地構建旅游功能區,將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充分利用土地、基礎設施、鄉村文化等資源,促進產業形態的聚集和規模經濟的形成,最終實現將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產品優勢、產業集聚優勢和區域競爭優勢的目的。那么,如何鑒定鄉村旅游地是否符合構建旅游功能區的基本條件?如何根據鄉村旅游地發展現狀預測旅游功能區構建的最佳時機?結合一般旅游功能區構建前提和鄉村旅游地發展進程,筆者認為,鄉村旅游地功能區的構建除了考慮當地旅游資源的富集度外,還應考慮土地資源分布、產業結構現狀及農民集中程度三個因素。

(1)土地資源分布

土地資源集中分布是發展鄉村旅游,構建鄉村旅游功能區的必要條件之一。在我國鄉村旅游的升級和轉型過程中,首先要解決農村土地從“點”到“面”的規劃問題,即將零散分布的土地資源通過合理置換,集中在相鄰區域,為節約化、規模化、片區式開發做好前期準備。鄉村旅游地旅游功能區的構建應基于當地土地資源分布相對集中的前提下,才有利于資源的成片開發和保護,有利于實現最基礎的資源聚集效應。

(2)產業結構現狀

鄉村旅游地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是辨別構建鄉村旅游功能區可行性的基礎。旅游業及以旅游業為依托的服務業在整個鄉村旅游地產業結構中所占相對比例越大,越能凸顯第三產業在當地產業結構中的重要性和帶動作用。而在此類鄉村旅游地構建旅游功能區,將能更好地整合旅游資源和現有的旅游服務體系,使本區域成為旅游者集中、旅游消費集中之地,用人氣聚集商氣,帶動整個鄉村旅游地其他產業的迅速發展。反之,如果以旅游業為主的服務業所占比例越低,說明鄉村旅游的開發還處于初級階段,產業優勢尚不明顯,或說明當地經濟發展對旅游業的依賴程度通常不高,構建以旅游業為主導的鄉村旅游功能區尚不成熟。

(3)農民集中程度

農民集中居住,是統籌城鄉規劃的先進之舉,也是鄉村旅游功能區建設的基礎保障。鄉村旅游地農民集中居住對旅游功能區建設有三大好處,一是可節約有限的土地資源;二是便于統一管理和規劃;三是利于農村環境和當地資源的保護。鄉村旅游地旅游功能區的建設需要大量可利用土地,農民集中居住程度越高意味著旅游功能區的可利用土地率越高。此外,農民集中居住還可使他們直接參與到旅游業的經營和發展中,為實現產業形態的集聚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做好人力資源儲備。

綜上所述,構建鄉村旅游功能區不僅要考慮當地旅游資源的分布和開發潛力,還需要結合土地情況、產業結構及農民居住等因素進行全盤考慮,才能實現旅游功能區建設的真正意義和價值。

三、鄉村旅游功能區構建的意義

在以上述四個方面發展相對成熟的鄉村旅游地構建旅游功能區無疑是鄉村旅游地實現資源保護、促進經濟發展、完善產業鏈條的最佳選擇。鄉村旅游功能區構建的意義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詮釋:

(1)整合旅游資源,實現資源載體保護

在鄉村旅游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中,通常會依靠土地、植被、建筑等一切可利用資源進行旅游產品和旅游活動的創新,以吸引游客,擴大旅游市場。在追求經濟效益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環境污染、資源浪費或資源使用不當等破壞性開發。如何將鄉村旅游的升級立足于保護性開發的角度進行合理規劃,避免破壞性建設帶來的負面效應已成為鄉村旅游地發展和升級過程中不得不面臨的瓶頸。在適當的時機通過旅游功能區規劃,確立區域內的重點開發區、限制性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將有效避免對當地資源的過度開發,最大限度地保護資源載體,促進當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開發。

(2)細分區域功能,確定土地利用方式

通過旅游功能區的建設,鄉村旅游地不僅將明確區域內的土地利用性質,如經濟發展區、基本農田保護區、農民安置區等,還將落實各個細分區域的旅游主體功能,如生態觀光區、旅游休閑區、鄉村度假區等。每塊用地也將被賦予與其承載力相適應的經濟活動,避免過度的商業包裝和生態破壞。因此,鄉村旅游功能區的建立將有利于指導適應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形成。同時,有助于巧妙地引導游客旅游線路和控制游客停留區域,在可進入區域、限制性進入區域及禁止進入區域之間形成一道隱形屏障,對有效處理環境承載力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起到積極作用。

(3)完善產業鏈條,增強產業集群效應

在發展相對成熟的鄉村旅游地,其旅游業的產業要素發展勢必有一定基礎。此時,構建旅游功能區將進一步引導當地旅游業六大要素的組合,完善產業鏈條。通過旅游功能區的建設,區域內的住宿業、購物業、餐飲業等將從產品價格、形象包裝及地理位置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和合理配置,達到片區式規劃、組團式開發的效果,在鄉村旅游地形成產業集群,從而提高鄉村旅游地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四、結語

在以旅游業發展為主導且條件相對成熟的鄉村旅游地構建旅游功能區有助于從戰略規劃的層面更好地整合當地資源,提升鄉村旅游形象,保護鄉村環境,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從而在升級鄉村旅游的進程中,樹立區域競爭優勢,延伸旅游地的生命周期。

參考文獻

[1]井小鵬.邊緣效應與鄉村旅游規劃優化設計探討——以臨潼區鄉村旅游規劃實踐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334-338

第6篇

,研究江漢平原小城鎮建設具有典型意義。本文以定性分析為主,結合對天門市岳口鎮的相關研究,對江漢平原小城鎮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總結和分析,同時結合具體條件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小城鎮;江漢平原;城鎮建設;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4)06-0106-02

1 引言

小城鎮是中國當前區域行政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作為城市之末,農村之首,小城鎮是聯系農村和大眾城市的紐帶,同時也是城市經濟向鄉村輻射的重要節點。我國小城鎮數量眾多,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在當前新型城鎮化的帶動下,小城鎮的發展更為迅速。

江漢平原是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江漢平原小城鎮作為湖北省發展較快的一類城鎮,是探索湖北省新型城鎮化的主要陣地。這一類小城鎮建設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因而研究江漢平原小城鎮建設現狀問題,探討相應的城鎮發展路徑,對于這一類小城鎮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2 江漢平原小城鎮建設問題――以岳口鎮為例

岳口鎮位于湖北省天門市南部,地處江漢平原腹地,漢水之濱,是天門市的第一大重鎮。轄陳家巷、廟巷等共7個社區居委會和健康、洪寺廟、劉鐵嶺等46個行政村,總面積124.70km3。選擇岳口鎮作為研究案例,基于以下三個:其一,岳口鎮南臨漢江,漢江是鎮域內最主要的生態體,同時鎮城地勢平坦,湖泊眾多、河網交織,與江漢平原的小城鎮的地理結構和生態肌理非常相似;其二,岳口鎮地處天門、仙桃、潛江三市交接地區,集經濟、交通、科技文化三大功能于一體,素有“小漢口”之稱,其建設經驗對于江漢平原腹地的小城鎮建設發展具有參照意義;其三,岳口鎮是典型的農業優勢同時兼具工業發展的地區,符合江漢平原小城鎮主要特征,具有類比研究意義。

結合相關研究和分析,筆者認為,目前岳口鎮的城鎮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 鎮村建設簡單粗放

岳口鎮目前鎮村建設普遍存在用地面積大、容積率低、建筑密度低等問題,自由發展造成空間布局形式簡單、組織松散。村莊布局在鎮區高度集聚,在鎮區之外多沿水渠、道路呈條帶狀分布,對自然環境和道路交通的依賴性較強。村莊密度分布不均,鎮區人口集聚明顯,村莊密度可達5―10個/km2,總體布局密度由鎮區――周邊村莊――邊緣村莊遞減,邊緣村莊密度較低,為1―2個/km2。

2.2 產業結構亟待優化

全鎮的產業發展狀況呈現“一產緩進,二產突進,三產后進”的特征。農業主要體現為農業主導產業競爭實力不強,農產品副加值低,技術人才偏少,農業效率和農產品質量有待提高。工業中資源、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比重較大,新技術和信息化程度高的新興產業發展較慢。主導產業帶動效應較弱,特色產業優勢不夠明顯?,F代服務業規模小、檔次低、結構不合理,缺乏龍頭企業,傳統產業服務業所占比重偏大,難以起到支撐作用。

2.3 道路交通連續性差

小城鎮往往是依托過境道路而逐漸發展起來的。鎮區的路網體系依托過境公路,形成不完善的道路系統。鎮城有隨岳高速從鎮中部穿過,有一個高速公路互通口。主要道路為天岳公路、陳岳路、截岳路等,主要為一塊板斷面形式。鄉村地區多枝杈路,以通村路為主,道路等級低,交通暢達能力偏低。全域道路建設缺乏系統性的規劃指引。

2.4 公共服務設施不均衡

鎮域財政支出多用于發展生產部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不完善。除村委會、衛生所、圖書室等公共設施空間分布較為均衡,其余大部分公共設施數量少、覆蓋范圍不均,休閑娛樂設施尤為缺失。公共設施用地面積比重較小,公共綠地、文化娛樂設施、體育設施建設不足。

2.5 文脈特色缺失

小城鎮特色是小城鎮物質形態特征和社會文化特征的綜合反映,是特定條件下的小城鎮符號系統(即城鎮藝術形象的構成要素)所提供的差異性特征和關系。江漢平原的小城鎮或因水而興或因市而興,歷史底蘊豐富。岳口鎮在城鎮化建設中,因為缺乏系統的規劃組織,歷史特色大多被遺忘,城鎮文脈也在粗放的城鎮建設中遭到破壞,城鎮特色不明顯。

2.6 生態格局破碎

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城鎮用地的擴張,生產生活污染等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岳口鎮鎮城斑塊綠地和水塘星羅棋布,由于缺乏經過整理和規劃,城鎮綠化系統和水體連續性較差。植被系統簡單,原始植被大多已被墾為農田,生態保育能力較弱。作為江漢平原糧食產業的腹地,岳口鎮是由長期江河堤潰口的沖擊和泥沙淤塞形成河湖平原,長期以來由于圍湖造田、圍堰養殖等也使水網系統面臨斷裂的威脅。整體來講,生態開放空間建設明顯滯后于城鎮建設,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和開放性亟待加強。

3 發展路徑

3.1 “統籌整合,集中集約”的空間發展路徑

3.1.1 整合建設用地和農用地,盤清可建設用地指標和土地存量,節約利用土地。

江漢平原地勢平坦,為土地的集中整合營造了便利的條件。通過盤點歸納合適的建筑用地和農業用地,可以利用土地的規?;薪ㄔO和農作,節約土地,避免浪費,并為未來的發展留下備用地。

3.1.2 農村建設空間集中,整合鎮域范圍內村莊布點,形成較大農村社區,騰退土地。

通過遷并人數較少的村莊,壯大原有經濟實力較強的村莊,形成多級社區,一方面加強了形成后社區的發展潛力,一方面可以使居民集中享有各類基礎設施,村莊管理更加便捷,村民生活條件更加完善。

3.2 “關聯扶持,循環持續”的產業發展路徑

3.2.1 大力發展農業,依托健康工業園發展農業加工業,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作為典型的農業鎮,岳口鎮應重視依靠農業引領實現城鎮化。要抓好傳統農業、特色農業、農業加工業和農業循環經濟四類農業產業的建設,依托傳統農業打下基礎,通過特色農業創造品牌,通過農業加工業做大做強,通過循環經濟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穩步向“四化同步”推進。

3.2.2 依托天門市,共建地區級產業園區。

通過“天岳一體化”機遇和天門市開發區的建設,依托天岳公路和隨岳高速,加強和天門市的聯系,利用天門市的文化、技術和資金資源,培育岳口工業園區,打造地區級產業園。

3.2.3 結合產業園區選址,打造新型社區,形成產城一體空間形態。

為避免盲目城鎮化所帶來的空城現象,應促進產城融合發展,使岳口工業園區依托于新堰口社區、健康工業組團依托健康社區、岳口老工業組團依托鎮區,相互協調、相互帶動,并融合城鎮生態功能,構建健康、可持續的產城融合發展模式。

3.3 “共建共享,服務均等”的設施配套路徑

3.3.1 根據不同等級的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設立相對應的基礎服務設施和特色服務設施;特別是中心社區,需要配套相應的特色服務設施。

3.3.2 依據“基礎共建、資源共享、成果共贏”的總體思路通過各社區領導小組各部門各司其職,協調處理共建共享工作有關具體問題,保障各類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與應用,舉辦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帶給村民們豐富的文化體驗。

3.4 “保護主導,因地制宜”的生態保育路徑

3.4.1 堅持保護主導,通過集約建設和污染防治,實現環境低沖擊。

注重污染防治結合,預防為主,治理為輔。通過村莊資源整合,集中安置建設用地,保護基本農田,將建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通過對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進行及時處理,減少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加強環境保護。

3.4.2 加強特色引領,通過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實現對生態保育的經濟支撐。

通過組織整合岳口鎮的旅游資源,營造特色景觀空間旅游環境,發展包括休閑農莊、生態農業園區和花卉園區旅游等的農業觀光項目,加強岳口工業園區內部和兩個工業組團的生態綠地建設,為生態保護路徑構建強有力的經濟支撐,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5 “人口維育,制度創新”的社會保障路徑

3.5.1 用產業吸引人、用社會服務留住人、用空間發展容納人。

通過推進產城融合,增加就業崗位,推廣“企業進社區”等模式,保證居民可以就地就業,避免勞動力流失;通過完善的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豐富居民的文化日常生活,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增加對居民的吸引力;通過中心社區的建設、鎮區規模的擴大,使得更多的農村人口在轉化為城鎮人口時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間,生活更加舒適。

3.5.2 完善創新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和政策,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戶籍制度改革相關配套機制;建立城鄉設施配置統籌規劃機制,統籌規劃的住房保障、失業保障、醫療保障、社會救助和養老服務的綜合保障體系;更改財政保障機制,健全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財政支持機制,同時建立社會保障資金使用的效益保障機制;建立鎮村合作共建機制,強化村級社會保障資金的規范管理和使用,為村級保障設施建設提供足夠資金。

第7篇

關鍵詞:農家樂休閑產業;高技能人才

基金項目:浙江省科技廳高技能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活動計劃項目“依托省級實訓基地培養農家樂休閑產業高技能人才的實踐與研究”(立項號:2013R30046);2013年度浙江省高職高專院校專業帶頭人專業領軍項目“農家樂休閑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與評價體系創新研究”(立項號:lj2013214)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1月10日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休閑經濟和休閑產業的發展,為中國帶來新的休閑理念和休閑生活方式。浙江省作為長江三角洲主要省份之一,地理環境和人文資源均有很大的優勢,發展休閑旅游經濟,順應時代潮流,符合浙江實際。而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休閑服務與管理專業于2012年首次招生,依托餐旅服務省級示范實訓基地建設的大背景,通過項目教學模塊設計,推進學生專業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培養,為休閑行業輸送高技能技術型人才。

一、農家樂休閑產業人才需求分析

為了更加科學合理地制定出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本課題組成員進行了廣泛的專業調查,本次調查選擇紹興、杭州、湖州、嘉興、麗水五個城市一些信譽較好的旅行社的經理、導游人員為典型調查對象。其中,調查了1,246份問卷,調查對象男性比例占33%,女性占67%,調查對象學歷初中占2.1%,高中占19.6%,中專占23.9%,大專占45.7%,本科占8.7%。

調查結果顯示,旅行社對于導游學歷要求如下:高中學歷,占12.1%;大專學歷,占74%;本科學歷,占11.7%;研究生學歷,占2.2%,調查顯示,在浙江省乃至我國從事旅游服務行業大專學歷占主流;對導游知識面的調查結果顯示:旅游學知識,占23.6%;客源國知識,占8.7%;旅游市場營銷知識,占15.2%,旅行社經營管理知識,占14.3%;鄉村休閑旅游知識,占38.2%。無論怎樣作為導游應該涉獵面要廣泛,但隨著休閑旅游的發展,旅行社對導游鄉村休閑旅游知識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畢業生自身素質要求調查結果:企業調研發現,旅行社最看重畢業生自身素質。調查結果顯示,身高占0.0%,容貌占6.5%,氣質占23.1%,吃苦耐勞占31.4%,責任心強的占39%。由此看來,用人單位要的畢業生并不是看中容貌,主要是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較強的適應能力。根據近幾年畢業生的情況,提出最希望學院解決的問題:根據調查,做好辦學定位,向旅行社輸送懂鄉村休閑旅游知識、茶知識的導游人員的占60.8%。從市場調研的結果顯示,鄉村休閑旅游已成為旅游的一種重要形式,懂鄉村旅游知識和茶知識的高職高技能人才已成為市場需求的主流。

二、農家樂休閑產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為順應休閑產業發展的趨勢,高職院校農家樂休閑高技能人才培養也要加快跟進,以有效解決農家樂休閑高技能人才稀缺問題。學校在人才培養上強調應用性、針對性,強調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在基礎理論方面要做到扎實,夠用為度。技能方面要做到熟練強化。在應用能力上要專一門特長,同時還應具備從事其他應用性工作的能力,為浙江省農家樂休閑產業培養高技能人才。

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是一所農業類院校,依托餐旅服務省級示范實訓基地培養農家樂休閑產業高技能人才,休閑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概括為理論教學與省級示范實訓基地的仿真實訓相結合,然后經過課題修正及頂崗實習,培養出符合農家樂休閑行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一)培養目標。選擇占休閑旅游導服工作80%以上的最需新人、最能礪人的旅行社、景區景點等崗位設置專業。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服務意識,懂鄉村休閑旅游基本知識,能從事休閑旅游服務的高素質技能型導游人員。

(二)專業核心能力要求。休閑服務與管理專業是基于工作過程導向進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按照企業崗位調研確定行動領域確定學習領域設計學習情景教學實施的路徑推進,將專業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貫穿在培養方案中。(表1)

(三)專業課程設置。依托餐旅服務省級示范實訓基地進行專業核心課程設置,課程設置應符合高職教育高技能人才培養和行業需求,課程的設置應是開放的、面向市場的。休閑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中我們組織召開專業指導委員會,行業企業專家和院校教師共同構建開放的課程方案,課程充分體現了農家樂休閑產業對人才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要求,也整體考慮了所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水平等,以“實際、實用、實踐、實效”為原則。

課程設置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和公選課五大類組成,依托餐旅服務省級示范實訓基地,實踐教學占總學時的比例超過了50%。其中,專業基礎課開設了服務禮儀、旅游心理學、導游業務、導游文化基礎知識、旅游政策法規等課程,專業課開設了茶與茶文化、茶藝與茶道、農家樂經營實務、園林鑒賞等相關農家樂休閑課程。

(四)培養途徑

1、構建符合職業教育特點和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新課程體系。高技能人才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這是高技能人才諸多能力中本質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特征。農家樂休閑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建設應充分考慮到休閑理論與農家樂行業實踐的緊密結合,以“打好基礎、強化實踐、突出創新”的原則,構建出一個科學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體現高職特色的課程體系。在構建高職農家樂休閑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時,充分考慮社會發展需要、行業背景,同時把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上。應建立以就業為目標的課程體系;以能力本位為主導的課程體系;以職業標準為尺度的課程體系;以必需、夠用為導向注重開發的課程體系;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彈性化的課程體系。

2、依托省級示范實訓基地,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演講式教學方式必將被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教學模式所替代。后者對于實踐應用型特點突出的農家樂休閑產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而言,更適合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動手能力。當然,這種互動式教學模式必須建立在學校具有完備的實驗教學設施,具有穩定的實習基地和具有較強專業技能和實踐指導能力的師資的基礎上,依托餐旅省級示范實訓基地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可以采取模擬演練、案例分析、課堂實驗、實證分析、現場操作等方法,較快地掌握知識。

3、建立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F代高等職業教學的要求,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純的專業理論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均不再適合擔當專業課的授課任務,培養既懂理論又通技能的“雙師型”教師是培養農家樂高技能人才的前提條件。依托省級示范實訓基地,加強和提高實驗、實訓和實習等實踐環節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建立一支專業、學歷、職稱、年齡結構合理,具有較強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一流團隊。

第8篇

關鍵詞:城鄉統籌;發展模式;經驗借鑒

Abstract:Currently,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s one of the hot and difficult issues in city development. From the world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stepping into the advanced stag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while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also started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se countrie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useful results and experience besides having obtained initial effe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e as well as 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in views of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The development theory,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modes are summarized here.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comprehensive and historical propertie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specially about their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lanning, we here provided a reference experience and route of development to China on current urban-rural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thus enriching the research fruit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Key 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development mode;experience reference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2)-11-38(6)

1 發達國家城鄉統籌發展特征分析

1.1 英國

1.1.1 城市村莊是聯系城鄉統籌建設的紐帶

自20世紀末以來英國的居住郊區化持續蔓延,為扭轉傳統中心城區的破敗跡象,歐洲人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復興運動,力圖讓中產階層重新回歸城市,“城市村莊”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最初的倡導者認為,英國城市的建設應努力營造出一種具有傳統鄉村特色的環境特征,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城市村莊可以看作聯系英國城鄉之間的紐帶[1]。城市村莊思潮產生初期,在空間建設上強調規模適宜、形式緊湊、密度合理,強調在土地、空間和建筑物混合利用的基礎上讓不同階層的居民能夠更好地生活在一起,并提供便利的服務設施和優美的鄉村環境,讓那些不同鄰里的人群集合起來,即城市設施布局在城鄉最佳融合區域。城市村莊規模一般大致3000-5000人,村莊中心地帶布局廣場、綠地等開放性空間。

1.1.2 配置適合于鄉村居住的規劃建設標準

除了在空間建設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外,英國政府在城鄉規劃管理領域也非常注重城鄉環境公平發展,英國政府在題為《我們的鄉村:未來》的《2000年鄉村發展白皮書》中,對未來英國鄉村的發展進行了描述,那就是“適合居住的、有工作可干的,環境得到保護的、居民社區參與的(鄉村)”[2]。針對這個目標制定了相關規劃指標:①每個鄉村社區要配置若干商店,給予一定的政府獎勵;②每個鄉村社區都應配置郵局、流動圖書館、社區辦公室、托兒所等;③教堂是鄉村的開放中心,圍繞教堂布局其它開放性設施;④現有鄉村中小學全部保留,不能合并或者關閉,同時政府給予全額的教學補助;⑤設置公共汽車站牌、緊急救護車、消防車等生命安全設施;⑥過境道路不能穿越鄉村,建有標準的鄉村道路安全設施。

1.1.3 通過市鎮規劃發展多樣化的鄉村經濟

英國政府非常注重鄉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要提高就業率,必須解決鄉村經濟發展問題,通過經濟發展帶動就業。然而英國鄉村產業發展潛力受交通、信息、資金、勞動力等因素的影響,發展緩慢。政府選擇環境和區位優良的小城鎮作為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著力點,通過市鎮(Market Town)[3]為大量的農村腹地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機會,讓鄉村人口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讓農產品通過市鎮交通樞紐獲得進入市場。1996年起英國政府開始研究建設市鎮規劃標準,圍繞鄉村零售業發展目標,強調市鎮對鄉村的引導作用,主張從新鮮地方食品市場、零售和服務中心、公共交通樞紐、保持歷史文化特色等方面進行規劃建設。

1.1.4 制定完善的城鄉一體發展政策和法規

英國在城鄉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與其所制定和實施的相關政策和法規是密不可分的。一系列的政策都得到很好的實施,如《斯科特報告》(Scott Report)、《中心居民點政策》、《城鄉規劃法》、《英國綠帶政策》、《國家公園與鄉村進入法》等[4]。早在1942年提出的《斯科特報告》就強調鄉村保護和發展,著重對鄉村社區提供社會服務,挽留鄉村人口,注重鄉村休閑產業的發展,提高鄉村經濟發展水平,嚴格管理鄉村土地利用,保障和滿足農業用地的基本需求等[5]。在《斯科特報告》出現以后,英國開始提出了《中心居民點政策》,主張把鄉村居民點劃分為可以擴張的和不可以擴張的,政府要集中精力發展可以擴張的居民點,類似今日中國的“拆村并點”。1947年英國又頒布了《城鄉規劃法》著重從城鄉土地利用層面控制大城市對鄉村地區的無序蔓延。其后一直到1990年,又出臺新的《城鄉規劃法》,但核心內容基本沒有變化。1947年之后,為了更加有效地配合《城鄉規劃法》的實施,英國又出臺了《綠帶政策》、《國家公園和進入鄉村法》[6],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保護鄉村自然和歷史景觀,有利于城鄉和諧發展。

1.2 美國

1.2.1 注重分散式鄉村居民點的建設

美國鄉村居民點地處美國國土面積95%的廣袤空間中,從美國城市出發約半個小時的車程,就可以到達美國的鄉村。雖然美國是世界城市郊區化比較嚴重的國家,但是美國的城鄉規劃非常注重鄉村保護與建設,鄉村的大量土地被用作一種戰略的安全策略加以農作物種植,而不是用于開發。美國鄉村居民點的人口規模大約7000人左右,全美國的注冊農戶大約650萬人,大約6000萬人居住在鄉村居民點里。[6]美國鄉村居民點建設還非常注重人居環境安全,如每個鄉村居民點都有由地方政府委托的污水處理設施、消防安全設施、醫療衛生設施、集中供水水塔、垃圾收集設施、商店、郵局、小企業等,鄉村道路是按照村民的自愿性進行隨意改造,而不是統一的鄉村道路建設標準。

1.2.2 注重相關規劃對居民點的管理

總體而言,美國鄉村建設相對于英國鄉村建設較為隨意和自由,但是美國的鄉村建設并不是隨便而建的,也是受到相關規劃指引的,如《清潔空氣法》、《分區規劃》、《清潔水法》、《瀕危物種法》等,這些法規統領著美國的鄉村規劃建設。美國的鄉村居民點的土地使用是受《分區規劃》控制著的,從而減少每一塊宅基地的規模和退紅,規定中要求盡量降低道路寬度、營建適合步行道路等級,而且鄉村住宅也圍繞鄉村道路進行適當布局[7]。由于美國鄉村土地是私有制,因此在利用分區規劃做相關建設管理的時候,一般要充分考慮原住民的意見,進行公眾參與;在分區規劃中還特別注重對鄉村土地使用功能的分區,道路一般被看做是各功能分區的分界線,主干道和高速公路通常用來劃分居住區和農田,開放空間通常成為農業生產區和居住區之間的緩沖地帶,商業區點綴在居民區中間,組團式的布局模式把鄉村居民區和周邊的開放空間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開放空間規劃建設受《清潔水法》的控制,目的就是營造出一種具有鄉土自然特色的優美鄉村。

1.2.3 注重城鄉不同發展模式的探索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美國就著手開始進行城鄉規劃改革,力圖擺脫傳統分區規劃對鄉村土地開發的硬性指導,并積極關注鄉村建設。美國聯邦農業部就公布了鄉村發展的一些政策,主要包括農業發展、鄉村設施、鄉村住宅、鄉村企業、土地開發權等計劃。在土地開發權方面,購買開發權是一項重要的措施,通過開發權購買程序來保護美國鄉村農田[8]。1990年代這項提案在美國密歇根、加利福尼亞等重要農業州新增的保護項目非常盛行。土地開發權價值評估決定了擁有開發權和沒有開發權之間的土地市場價格差。相對于傳統美國區劃,這種方法能較好地保留住大片農田,并給予農場主一定的補償。同時,美國聯邦農業部還專門針對鄉村發展提供若干資金支持,如鄉村公用設施的資助、鄉村道路建設的資助、鄉村社會福利等,充足的鄉村建設資金是美國城鄉發展的一大特色。

1.3 德國

1.3.1 科學合理的城鄉規劃體系

德國的規劃體系由綜合性的空間規劃,以及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等專業領域的規劃構成。規劃領域主要與政府公共職責密切相關,對主要靠市場調節的領域,政府一般不編制規劃。通常德國的空間發展報告是每4年編一次,在1999年通過的空間規劃主要內容涉及鄉村建設內容有:①鄉村居民點規劃:包括鄉村居民點的規模及相關商業和服務設施配置情況;②鄉村綠色開放空間保護的基本原則;③鄉村基礎設施規劃等。不僅如此,德國還非常注重城鄉規劃法律法典的系統完善,國家層面有專門的憲法進行保障,聯邦和州層面的相關法典,有《建筑法典》、《土地建筑利用條例》、《空間規劃法》等。除聯邦法律之外,各州享有制定本州空間規劃法律的權利[9]。

1.3.2 城鄉等值化均衡發展理念

德國的城鄉發展經驗主要在于其倡導“城鄉等值化”的發展理念,并且扎實地付出實踐建設[10]。

(1)城鄉空間布局的均衡化

德國城鄉規劃體系在空間布局上強調按照主城區、新(副)城區、小城鎮、鄉村聚落的等級模式進行合理布局,圍繞大城市建設眾多小城鎮,但是大城市并不擁擠和龐大,大城市人口占據全國人口的1/3,其余2/3的人口大都分布在小城鎮當中。為了防止大城市過度擁擠,大城市周邊專門建有不同大小的副中心城鎮,這些城鎮集聚了功能齊全的相關服務設施,而且有便捷的交通來鏈接中心城市[11]。在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周邊又分布有眾多的小城鎮,通過小城鎮的樞紐傳導,實現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小城鎮與鄉村聚落的一體化;在城鄉公共設施建設方面也非常強調等值化,在鄉村和小城鎮建設方面,都比較注重對基礎設施的完善化建設,尤其注重設施一體化、生活水平的均衡化建設。憲法保障德國公民,無論鄉村居民還是城市居民都應享有在選舉、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權利,沒有城鄉差別和工農差異,從而使得德國鄉村和城市在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方面和大城市并無多大差別。

(2)土地發展的規模合作化

德國在鄉村土地利用與開發上強調土地的集約化、規?;?,從而促進鄉村農業穩定發展。德國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制定了專門的《農業法案》、《土地整理法》[11],允許城鄉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和租賃,規劃調整零星小地塊并集中連片,從而使得原本規模較小、經營分散的小農場變為規模化農場,既盤活了土地資本,又實現了農業規?;?。為鼓勵土地集約化經營,地方政府通過信貸和補貼方式鼓勵小地塊土地所有者進行土地置換買賣,實現土地自由流通,促進德國農場規?;娃r業生產效率的提高。1967年德國又多次修改了《合作社法》,通過合作社的建設實現德國農業的購銷合作、流通合作、生產合作、資金合作 [12]。德國農民自愿加入合作社,通過分紅和資源共享獲得較高農業經濟利潤,從而推動農業發展。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德國已經形成了“地區合作聯盟”,農業合作組織已經達到了3500多家,大部分農民成為合作聯盟的成員分子。

(3)城鄉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調整

德國非常注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尤其表現在農業用地結構上。德國氣候溫暖濕潤,適合農業發展,在農業產業規劃上,往往根據自然資源特點發展生態可持續農業,如畜牧業、小麥、玉米、大麥、牧草、葡萄等種植業,這些種植業不僅滿足當地的需求,還具有高度國際化特征,屬于高效優質類型的農業產業。在整個德國鄉村農產品當中,初級產品占據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都是為了滿足國際農業市場需求以及迎合國際貿易政策調整而種植的相關農產品[13]。在德國的巴福利亞州,大約有75%左右的村鎮都布局有鄉鎮企業,圍繞農產品加工和規?;r業經營為主。在優美的田園風光中鑲嵌一些鄉鎮企業,成為德國村鎮產業發展的特色。為了積極帶動就業,當地還特別專門開辟一些景觀優美的村鎮發展旅游、餐飲、娛樂等,從而壯大村鎮經濟,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統籌目標[14]。

1.4 韓國

1.4.1 統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

在韓國的城鄉統籌勞動力轉移模式當中,主要凸顯以下幾個方面[14]:

(1)建立工業區人口集聚區:20世紀60年以來,韓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眾多的工業區,有的分布在城市郊區,有的分布在部分村鎮當中。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韓國已建立各類工業園區達50多個,這些工業園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集聚節點,對韓國的城鄉統籌發展起到了集聚帶動的作用。

(2)規模經濟助推人口集聚:早期發展工業園區大部分是較小規模的園區,為了實現更大經濟帶動效益,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實施了培育大企業集團的五年發展計劃,韓國政府在政策、資金、產業引導等方面針對鄉鎮企業園進行合并和重組,形成規模化的經濟形式,從而壯大了企業的競爭能力,增強了工業區在城鄉統籌中的帶動作用。

1.4.2 依托“新村運動”統籌城鄉發展

上個世紀60年代末期,韓國出現了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的特征,加上當時農業現代化水平還比較落后,農業發展出現衰退的跡象。為此,韓國政府在1970年代開始,著手開始“新村建設運動”,重點解決鄉村社會發展問題,并實施五年發展計劃,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為試點的重點,并進行一系列農業開發項目。政府提高資金和對口保障支援,有條件的鄉村進行自主開發,通過新鄉村建設,實現“政府+農業+企業+工廠+學校+城市+……”為一體的新村建設活動,從而促進韓國城鄉統籌發展步伐。通過新村運動,韓國農民素質得到了極大地提高,農民獲得了啟蒙教育,農民更加自信自己賴以生存的鄉村的發展價值,更加自發地融入建設新鄉村的運動當中[13]。新村運動對鄉村發展的重大貢獻在于韓國的農村環境得到了很好地改善,尤其是城鄉之間的基礎服務設施建設,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條件,使鄉村生產環境、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從而為統籌城鄉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1.4.3 實行城鄉統籌的社會制度保障

韓國城鄉統籌發展模式當中,另一個重要的亮點就是實施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體化,鄉村居民養老、健康醫療保障、社會保險、公共救濟、社會福利分紅等基本社會保障制度方面不存在和城市居民之間的差異,而是相統一的[15]。在韓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當中,社會保險則是最為主要的社會保障方式。韓國政府在社會保險方面實現了農民基本利益的全保障,“國民年金”擴大覆蓋面到農村、農民和漁民范圍之內,對65歲以上的老人無償提供土地補助,從而置換閑置農地,既提高了農田的利用效率,還提供較為完善的保障利益來保障社會公平;醫療保險則有專門的《醫療保險法》,并通過自愿性保險,較早在農村進行試點,使得大部分農民能夠獲得保險的收益。除了在社會制度方面提供保障,城鄉規劃建設技術規范上也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以確保韓國農村建設具有統一的規范和規定。如為提高鄉村環境,相關規定要求針對鄉村環境應改善農村排污系統、衛生系統、提供公共浴池、公用水井、道路興修與擴展、灌溉工程和水壩修建、統一進行房屋屋頂改造、房屋維修和鄉村重建等,從而切實保障每個村莊的發展權益。

2 中西城鄉統籌發展的比較性分析

2.1 中國城鄉統籌發展的現狀

2.1.1 城鄉統籌編制技術

目前國內社會學、地理學、人口學、經濟學、城鄉規劃學等學科學者根據學科特色構建了不同內容的評價指標體系,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由單一的層次分析法逐漸轉向客觀賦權法、主成分分析法、綜合比較法等方法綜合應用,評價模型逐漸多元化、科學化。在城鎮體系之間的城鄉空間發展模式上,注重空間發展績效的系統定量化研究,城鄉指標體系的制定綜合考慮整個區域以及不同類型區影響因素的不同。

2.1.2 城鄉統籌動力機制

國內城鄉統籌發展注重基于不同地域導向下,從鄉鎮企業發展、鄉村工業化、小城鎮發展、鄉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等方面進行關注,形成了具有時代意義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兩種城鄉統籌發展的動力機制。今后應主要加強對影響城鄉統籌發展的內在空間因素的分析和關注,如城鄉間歷史文化的聯系、意識形態、共同發展意向等,重視對城鄉統籌發展的空間基礎性因素研究。

2.1.3 城鄉統籌空間模式

目前大部分地區所編制的城鄉統籌規劃相對來說都具有典型特征,城鄉統籌發展模式、小城鎮發展模式、城鄉網絡化發展模式、農村全面發展模式和城市帶動發展模式,對不同地區城鄉統籌發展具有指導意義。今后應轉變城市的優先發展和農村的自我發展的傳統發展意識,重視城鄉聯系對城鄉統籌發展機制、模式和動力促進的影響,遵循城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2.1.4 城鄉統籌實施途徑

目前大部分學者從鄉村城鎮化、文化整合、城鄉信息化、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特色產業集群、相關政策制度等各個不同角度探討了城鄉統籌發展的多種途徑,有利于指導不同地區城鄉統籌發展,即所謂的地域導向下的城鄉統籌模式。今后實施途徑應強化宏觀、中觀、微觀實施策略的結合,注重對不同類型區城鄉統籌發展途徑的研究,尤其針對山地城鄉統籌發展策略的研究,根據地域特色,提高城鄉統籌規劃建設的可操作性。

2.2 中外城鄉統籌發展比較經驗分析

通過對國外城鄉統籌發展經驗和國內關于城鄉統籌研究進展的梳理,可以發現,自城市和鄉村誕生以來,城鄉關系問題就一直存在著,關于城鄉問題是多學科共同研究的話題,各國針對城鄉發展建設模式和特征也是存在差別的,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經驗之處:

(1)城鄉發展不能就城市論城市或就鄉村論鄉村。從城鄉統籌發展的視角看,城市發展必須要有適當的發展規模,城市不可無序蔓延擴張侵占鄉村領域,城市應有適當合理的控制范圍。鄉村發展也不能單純從鄉村基礎設施上著手,還應考慮如何借用城市發展的活力來激活鄉村發展的潛力,同時應建設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并制定適宜的控制指標來保障社會公平與公正。

(2)應建立完善、系統的城鄉法律法規體系,保障城鄉統籌發展基礎,支持農村快速發展。如果僅僅靠規劃建設,而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加以保障,所有的藍圖到最后只能是一張空頭口票,在實踐中難以得到有效執行。發達國家都建有比較系統完善的城鄉規劃體系,從區域到鄉村規劃設計都有相對成熟的規劃體系來支撐,并有相應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來保障執行,從而保證戰略規劃的最終實現。

(3)在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當中,發達國家的鄉村建設都比較注重對鄉村歷史文化環境的保護,尤其是在鄉村自然生態環境營造方面,創造具有廣域開放尺度的鄉村開放空間景觀是歐美鄉村景觀的重要特征,這不僅塑造了優美的鄉村生活環境,也為永續的城鄉生態安全格局提供了保障,相對于我們國家的部分地區的鄉村城市化建設趨勢而言,具有值得深思和借鑒之處。

總之,中國目前正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中國的城鄉統籌發展研究是一個開放性的學術課題,針對中國城鄉建設模式的探索,既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經驗,也不能完全否定西方經驗。同時,中國幅員遼闊、地域特色明顯,那些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城鄉統籌發展模式值得我們去進一步深入探索,從而創新世界城鄉發展的中國典范。

參考文獻:

[1] 葉齊茂.發達國家鄉村建設考察與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 葉齊茂.發達國家郊區建設案例與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3]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Quality in Town and Country: Urban Design Campaign[R].London: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1994.

[4] 佚名.英國城市規劃史上的三個重要報告[EB/OL]. (2012-08-11)[2010-1-09] http://:8080/international/message/showmessage.asp?id=1543.

[5] 楊小鵬.英國的綠帶政策及對我國城市綠帶建設的啟示[J].國際城市規劃,2010,(1).

[6] 葉齊茂.美國的鄉村建設[J].城鄉建設.2008,(9):74-75.

[7] 朱晨,岳嵐.美國都市空間蔓延中的城鄉沖突與統籌[J].城市問題,2006,(8):87-92.

[8] 黃河新聞網.借鑒德國城市化理念 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EB/OL]. (2012-09-11)[2010-11-04]http:///comment/comment_content/2010-11/04/content_692197_2.htm.

[9] 周季鋼,陽炆杉.德國:“城鄉等值化”理念下的新農村建設[EB/OL]. (2012-10-11)[2011-09-09]:http:///20110909.shtml.

[10] Tang, W. and H. Chung. “Urban-rural transition in China: beyond the Desakota model”, in China's Regions, Polity, and Economy: A Study of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Post-Reform Era[M]. ed. S.Li and W.Ta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 Press.2000:309-350.

[11] 易鑫.德國的鄉村規劃及其法規建設[J].國際城市規劃,2010,25(2):11-16.

[12] Richard T.T.Forman.Land Mosaics[M].U 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30-40.

[13] 郝萬喜.韓國新村運動對我國西部新農村建設的啟示[J].價值工程,2011,(21):59-64.

第9篇

關鍵要:平原水網段;天然氣管道;施工技術難點;施工方法

一、引言

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對油氣資源的需求和依賴也越來越大,在石油和天然氣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煤制氣成為解決油氣短缺問題的重要策略之一。近年來國計民生對天然氣的需求快速增長,供給缺口進一步擴大,天然氣價格逐年上漲,新疆煤制氣技術條件和產業發展也日趨成熟,使得煤制天然氣產業具有較大發展前景。近年來,中石化加快在油氣資源上游勘探開發的步伐,在新疆建設國內最大的煤制氣項目,并規劃建設新粵浙管道,擬通過該輸氣管道將新疆煤制氣輸送到東南沿海地區。新粵浙管道是中石化繼川氣東送管道項目后又一大輸氣管道工程,新粵浙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中石化鞏固煤制氣領域地位的重要一環。新粵浙管道工程規劃一條干線(新疆木壘首站-廣東韶關末站)和六條支干線(伊犁支干線、準東支干線、南疆支干線、豫魯支干線、贛閩浙支干線和廣西支干線),總長度約8372Km,其中干線全長約4159Km,管徑1219mm,支干線全長約4213Km,管徑1219/1016/914/813/711/610mm,設計壓力12MPa和10MPa。設計輸氣量3×1011m3/a,工程總投資約1399億元。項目全線經過新疆、甘肅、寧夏、陜西、河南、山東、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西及廣東13個省、自治區,沿線共設工藝站場63座,截斷閥室350座,穿越鐵路141次、高速公路135次、高等級公路343次,設山嶺隧道68處,數次穿越水網地段,特別是大中型水域就達312次。

二、平原水網地段施工技術難點和方法

(一)穿越魚塘

一般情況下,穿越魚塘(魚塘底為承載力較強的硬底)是施工方法為魚塘抽水清理魚塘淤泥作業帶兩側修筑攔淤壩,并開挖臨時積水、積淤溝修筑完畢的作業帶,可以直接進設備施工。穿越連片魚塘施工重點要提前進行抽水、曬塘、換填,且要避開雨季施工,采用作業帶兩側設攔淤壩、開挖臨時積水、積淤溝等多項措施相結合,減少二次清淤、排水,使工序銜接較為緊湊,從而保證一定的施工進度。主要措施簡介:①抽水:施工魚塘的前提條件,根據魚塘水量提前安排抽水;②曬塘、換填:當塘底是軟底時,曬塘和換填可提高作業帶承載能力,當塘底為硬底時可直接清淤后進場作業,不慮曬塘;③攔淤壩和積水、積淤溝:在作業帶初步清淤后進行該工序,開挖積水、積淤溝的同時將開挖土方用于修筑攔淤壩,攔淤壩防止淤泥回流到作業帶,積水、積淤溝可堆放作業帶少量積水、淤泥的,施工期間積水將自動流入積水溝,且可定期清理,可保證作業帶承載力始終滿足設備通行需要。

(二)穿越公路和小型灌溉渠

為了保護公路路面,可以在公路兩側修筑引路,并在公路路面上鋪墊膠皮、鋼板等,以保證施工機械設備通過公路時不壓壞路面。管道沿線所經過的明渠一般由混凝土預制塊、塊(條)石或磚砌成的,為保證施工機械設備通過時不損壞明渠,一般情況下可以根據明溝的大小在溝內埋設直徑600~1200mm的鋼筋混凝土排水管,再用人工土袋充填縫隙,并在排水管頂部覆土1m以上。而對于較寬的明渠,則可以在施工機械設備通過的部位搭設簡易的鋼過橋或鋼管排。在機耕路和砂石路下一般有灌溉暗渠,還可能有附近村鎮的供排水和排污管道。為保證施工機械設備通過時不損壞,可直接在鄉村土路的暗渠頂部覆蓋1m以上素土;而對于車輛來往較多的鄉村沙石路,可在暗渠上鋪墊一塊10~20mm厚的鋼板來方便車輛通行;對于其他管道,可以采用槽鋼支架進行加固處理。若因各種原因,需要拆除路面、溝渠及其他管道的,應征得有關單位同意后方可拆除,待本段管道施工完畢后再予以恢復。

(三)穿越河流溝渠

河流溝渠穿越施工一般按照水面寬度來制定相應施工措施:當水面寬度在5m以內,則可以采用埋設較大鋼筋混凝土排水管或者鋪設空腹梁橋的方法;當水面寬度在5~15m時,則可以采用架設鋼浮橋或管橋的方法;當水面寬度在15~30m時,則可以采用架設貝雷橋的方法;而當水面寬度大于30m且無法筑壩時,可以采用沖鋒舟牽引浮箱的方式通過。有些河流溝渠若取得有關部門的同意截流,則可以沿作業帶兩側采用人工土袋修筑梯形圍堰,且上口寬度不小于4m,并在梯形圍堰壩的兩側植入木樁、槽鋼或鋼板樁進行支護加固,在壩頂鋪設10mm厚鋼板來保證施工機械設備的通行。

三、典型重難點施工分析

(一)EJZ05-2M~EJZ05-2N樁漂管穿越待建高速鐵路

穿越位置處于連片魚塘的其中一個大型魚塘內,積水嚴重。EJZ05-2M處為頂管接收井,并靠近水渠,施工前修建弧形臨時水渠進行引流。EJZ05-2N處為頂管發送井,處于大型魚塘中。如圖1所示。穿越處魚塘降水后,因臨近魚塘水位高,液位差引起的側向壓力導致中間塘埂逐漸坍塌,采用編制袋裝土砌筑擋土墻加固堤壩。對于魚塘淤泥,應進行開挖換填,并將淤泥堆放至指定區域。分段開挖并預埋套管,套管底存在管涌處,整體墊混凝土墊層后再安裝混凝土預制板,預制板上安裝套管就位,套管安裝完后進行回填。采用漂管穿越法,開挖穿越引溝后,往引溝內灌水,然后管段漂管穿越。針對EJZ02-2M樁處連頭,采用兩級開挖,并對連頭處管溝采用Ф150mm×9000mm木樁支護。光纜穿越時,采用槽鋼對光纜進行保護。

(二)太湖港河流穿越

太湖港河流穿越,因淤泥較厚,且有流沙,施工難度極大。除了采取開挖導流渠、上下游圍堰抽水、清淤換填、鋼板樁和木樁支護、鋼管排保證施工設備行進等措施外,對于流沙的處理是重中之重。開挖管溝時發現河床淤泥層下為流沙層,存在管涌現象,滲水嚴重,采取污水泵抽水。管溝開挖至流沙層后,無法采用挖掘機開挖,故改用沖吸泥法成溝,而沖吸泥法成溝時出現大量管涌。穿越段主管在無法采用挖掘機開挖成溝的情況下,采用兩臺泥漿泵同時抽排的方法進行整體沉管。由于河床及河流大壩區域以內的地下均存在嚴重的管涌現象,無法采用挖掘機開挖成溝和溝下連頭施工,故在大壩西岸每道焊口施工前安裝鋼板樁,并配合泥漿泵24小時不間斷抽排的辦法確保焊接施工環境。雖然本河流穿越最終順利完成施工,但在施工過程中,出現了以下問題,我們應引起重視:(1)管涌使鋼板樁擠壓變形;(2)由于底部流沙被抽空,壩堤下陷;(3)拔出的鋼板樁彎曲嚴重。

四、結語

經過實際施工,對川氣東送線路工程23標段水網段施工經驗進行了總結,對平原水網地段施工技術難點和方法進行了分析和論述,并對典型重難點案例進行分析,以便給新浙粵管道施工提供一些幫助,從而對相關技術人員提供一定的施工經驗和方法。

參考文獻

[1]張英奎,張永興.大口徑管道在水網地區的施工方法[J].油氣儲運,2003(08):45-46,58.

第10篇

同志們: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持續,主要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我國受國際經濟金融走向不明的影響,以及國內經濟金融安全的復雜性,如:房市調控、投資趨難、內需乏力、通貨膨脹、貧富兩極分化嚴重以及居民平均購買力下降等因素,都導致我國就業形勢和未來趨勢不容客觀。受大環境影響,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一方面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總格局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另一方面,由于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將進一步加據。如何結合市情,促進就業增長?如何更有效地穩定就業、充分就業?歸根到底是如何促進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良性互動的問題。

一、強化就業政策貫徹力度,增強對經濟發展發展影響,促進就業增長

“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四個打造”和“推動資源城市轉型”及“發展循環經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旅游業”等是我市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對此,要抓住機遇,充分利用積極的就業政策對其施加影響,促進就業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一是在產業結構上,對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制造業、醫藥業、旅游業、食品加工業、商貿流通業、現代物流業、光伏產業等循環社會服務業給予積極的政策扶持。二是在經濟形式上,鼓勵發展對就業增長有貢獻的民營工業企業和社會服務業企業。特別要重點扶持和支持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企業的發展,努力把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變成對就業拉動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三是要大力開展職業指導,對城鄉失業的勞動者和用工單位,開展多層次、全方位、高質量的職業指導,對勞動力市場供求匹配施加影響,促進就業。四是要大力開展就業優惠政策的宣傳和引導。宣傳的方式要前移和下沉,充分發揮鄉鎮、街道社區等基層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和勞動保障協理隊伍作用,使廣大勞動者和企業用工單位都基本了解和掌握就業扶持政策,增強他們的就業信念。

二、優化創業環境,擴大創業就業

創業就業要按照“政府推動、政策支持、完善服務”的工作思路。同時還要大力弘揚“自強不息,創新創業”的城市精神,倡導人文關懷,優化服務等功能。在創業帶動就業方面已開展了有效嘗試,但總體來看,還處于探索階段。推動創業就業,首先要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對涉及收費的,樹立能免就免,能減就減,能緩就緩的大服務意識,最大限度讓利于創業者。其次,要大力開展就業孵化基地建設?!笆惺袌鼋ㄔO服務中心”是我市唯一一家市場開發建設單位,現已開發運營市場13個??梢源藶橐劳写罅Πl展創業孵化基地。對進入孵化基地的創業者,在租金和所得稅、營業稅以及增值稅等方面給予優惠,激發城鄉勞動者自主創業就業的積極性。第三,結合“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打造全國知名果業和農產品加工基地”要求,創辦農業創業園和青年創業園。通過項目開發引進勞動密集型技術,形成既能觀光旅游,又能增強農業吸納就業能力的孵化基地,有效拓展城鄉就業空間。第四,利用人社系統的信息網絡,建立創業網站,設置創業動態、創業政策、專家指導、項目推介、典型展示和創業故事等板塊,定期創業信息,開展網上咨詢等服務。第五,做好跟蹤服務。對創業就業的勞動者在經營過程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給予全方位綜合指導和幫助,使經濟活動和個人發展保持更高活力和更強動力。促進其經營的可持續發展。

三、加大職業培訓力度,順應結構調整,促進就業

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客觀上要求人力資源需求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對此,我們要認真落實(國務院<國發>〔2010〕36號《關于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就業的意見》)精神。一是建立以我市職業院校、各類技工學校、職業中專學校和有資質的培訓機構為載體的職業培訓體系,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同時要貫通勞動者從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到技師、高級技師的成長通道。二是職業培訓要適應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產業升級及技術進步的要求,進一步健全完善企業在崗職工培訓制度。鼓勵企校訂單式培養在校學生。三是積極推動創業培訓。依托有資質的教育培訓機構,針對創業者的特點和創業不同階段的需求,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業培訓。結合產業發展和創業項目,除技術性培訓外,要重點開展創業意識教育,通過案例分析、考察觀摩、成功者的現身說法等方式,提高受訓者的創業能力。四是強化創業培訓與小額擔保貸款、稅費減免、創業咨詢、創業孵化等服務的銜接。形成政策扶持、創業培訓、創業服務相結合的三位一體工作體系,提高創業成功率。五是進一步完善政府購買培訓成果機制。建立培訓項目管理制度,按照“條件公開、自愿申請、擇優認定、社會公示”的原則,制定承擔政府補貼培訓任務的培訓機構的基本條件、認定程序和管理辦法,組織專家進行嚴格評審,對符合條件的在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梢钥紤]探索第三方監督機制,委托有資質的社會中介組織對培訓機構的培訓質量及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評估。

四、進一步健全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促進就業

當前形勢下,促進就業必須立足于大服務的趨勢。一是要以科學發展觀作為就業工作的統領,圍繞求職者和用工單位兩個主體,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建立統一規范的市場服務項目和服務標準。二是就業服務要向街道社區延伸,向鄉村基層推進,向互聯網拓展。在街道社區和鄉村就業服務機構設立國家明確規定的廣告標識,擴大公共就業服務的影響,引導城鄉廣大勞動者進入公共就業服務領域。三是要進一步優化“職業指導、技能培訓、職業介紹、維權咨詢、勞動保障事務、就業援助、創業就業”等綜合化的全面服務模式,有效促進就業。四是建立聯動機制。就業工作涉及財政、教育、經貿、工商、稅務、銀行、工會、婦聯、共青團及工商聯等多個部門。從廣義來講,就業與經濟社會領域的各部門息息相關。從近幾年工作實踐看,我市在組織大型就業專項活動中,聯動機制發揮了較好作用。但是“聯動機制”的潛力和空間非常巨大。比如招商、商務部門等。只有形成更廣泛、更靈活的大就業格局,促進就業才能更加有效推動。五是進一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內部管理機制。建立就業資金保障、內部決策管理、規范服務管理、績效考核管理、文化建設管理、流程管理等科學的運作機制,以起到經濟發展帶動就業,就業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良性互動。

第11篇

一、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是以村寨集體所有土地之上的自然、人文景觀為對象的親臨審美享驗?,F代鄉村旅游中,有游客、村民、政府、旅游服務企業等多方主體介入,對鄉村旅游有著各自的利益訴求,因而使得鄉村旅游具有多方面的特征。

(一)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動

村寨范圍內的村民生產生活活動、土地、建筑、自然資源、生態環境、風俗民情等構成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成為村寨以外游客的文化審美對象。鄉村旅游得以存在的基礎,在于多元文化的存在,在于審美是人類共通的理性能力和活動。從經濟社會背景上看,鄉村旅游的發生是以城市和農村的二元結構為前提,農村有著不同于城市的經濟基礎。

(二)鄉村旅游是一種類屬于服務業的經濟產業

游客來到鄉村,需要解決食宿等基本生活需求,需要休閑、娛樂、體驗等更高層次的生活需求?;谟慰偷姆N種需求,就產生了商品(服務)需求,能最先、就近滿足游客需求的,就只有旅游目的地的村民了。由此,他們多了一條農業以外的營生方式。

(三)鄉村旅游還是一項政府倡導和鼓勵的民族村寨經濟發展戰略

由于鄉村旅游產業的營利性,讓一些寧靜、美麗、自然、淳樸,同時又封閉、落后的民族村寨,看到了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希望,也讓地方政府看到發展經濟、展示政績的新路徑。黔、湘、云、貴、川、渝等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政府,都不約而同地把鄉村旅游作為一項重要的經濟發展戰略。

(四)鄉村旅游也是一種民族村寨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的新途徑

文化是多元存在的,多元的文化之間是平等的,多元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影響和共同發展,這已經是普遍的共識。[1]通過鄉村旅游,展示民族村寨的文化特色,提升自己文化的價值和影響力,增強各自文化的自信心。

(五)鄉村旅游還是一種新型集體經濟

鄉村旅游是發生在村寨集體所有土地之上,是集體所有的土地及其附著物為主要審美對象。集體土地范圍內的森林、植被、建筑,都可以概括地看作“附著物”。村寨集體土地及其附著物,構成鄉村旅游的必備要素和硬件。換言之,鄉村旅游產業的主要生產要素,就是村寨集體土地及其附著物。旅游學者認為,鄉村旅游資源產權不明晰。[2]28-29但是從物權法原理來解釋,鄉村旅游資源的產權應該歸村寨集體所有。基于所有權的權能分離原理,已經有學者將鄉村旅游資源產權分為占有權、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在湖南的鄉村旅游開發經營案例中,已經出現了“土地租金”或“山水資源使用費”的提法,即鄉村買斷鄉村旅游資源的經營權所得的收益。[3]40-41鄉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及其附著物,是鄉村旅游經濟主要的生產要素,理應集體收益,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務上已經逐漸成為共識。因此,鄉村旅游是一種新型集體經濟。

二、村民自治的新詮釋

(一)村民自治權的性質

村民自治是《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所確立的一項基本的組織原則和社會管理原則。村寨是我國歷史形成、相對固定、數量最多的社區單元。自1988年起施行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以來,學者不斷地探討“村民自治權”的命題。關于村民自治權的法律屬性,有三種主張:第一種認為它是自治權利,不是權力;第二種認為它是村莊范圍內的公共管理權力,不是權利;第三種認為它具有權利和權力的雙重屬性。一方面,包括個體性的村民享有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自治權利;一方面,包括團體性村民自治組織的權力。村民自治本質屬于國家與社會的分權,村民自治組織和政府組織、行業協會等其他非政府組織一起共同治理社會,辦理村寨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行使著一定的社會事務的公共管理權力。[4]18-19筆者也持第三種觀點。

(二)村民自治權的內容

村民自治權的內容,包括選舉權、決策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四大民利,學界對此觀點一致。但是,這種概括是不全面的,不能深入地揭示村民自治權的真實面貌。它應該包括發包權、承包權、收益權、經營權等經濟性權利,有學者歸納為“經濟自治權”,即村民、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依法享有的在集體經濟活動中自主經營、自我服務、自負盈虧的權利。[4]20這種歸納和梳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其隱含的前提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農業生產關系,還是農業經濟為主體的農村?換言之,這種對村民自治權的詮釋,不能有力解釋城鄉一體化、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的鄉村現實,特別是不能解釋鄉村旅游興起下的村寨現實。筆者對四大民利沒有異議。但是,對“經濟自治權”有新的詮釋,而且這種新的詮釋是基于《村民委員會組織法》(2010)的法條解釋。首先,經濟自治權是指村民委員會不能干涉村民、農戶、村民小組、農戶自愿結成的專業合作社、其他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組織的合法經濟活動的自。《村民委員會組織法》(2010)第八條第三款就規定:“村民委員會應當尊重并支持集體經濟組織依法獨立進行經濟活動的自,維護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保障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承包經營戶、聯戶或者合伙的合法財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這里的集體經濟組織,不包括聯戶、合伙,主要指以村、村民小組、比村和村民小組范圍更小的自然村寨的集體共有的土地(山林、水庫等)為主要生產資料的經營性組織,比如集體林場、魚塘等。其次,鄉、鎮人民政府等各級人民政府不能干涉集體經濟組織的依法獨立進行經濟活動的自。《村民委員會組織法》(2010)第五條規定第一款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對村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但是不得干預依法屬于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項。”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政府不能干預企業等營利性組織的經濟活動。村民委員會尚且要尊重和支持集體經濟組織的經濟自,自然包括基層政府在內的各級政府也是不能干預集體經濟組織的自主經營的。這既符合類推解釋的原理,又符合體系解釋的原理。再次,“集體經濟組織”曾經是中國20世紀農村普遍存在的經濟現象,依然是《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的法律名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需要重新作出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是以生產資料集體所有來界定的。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深入開展的情況下,像集體林場這樣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極少存在。以集體土地為生產資料的集體經濟組織也大為減少。如果換一種思維方式,土地不僅以生物生產力來創造價值,還可以以土地的外在形態和審美價值來獲取價值。即優美的自然風光、良好的自然生態,也是一種“生產力”,也是可以換來財富的生產資料。從這種意義上,民族村寨作為旅游目的地的鄉村旅游,也是一種集體經濟。貴州省雷山縣郎德上寨的鄉村旅游,就是最佳的例證。最后,經濟自治權是一種有法律邊界的權利。村民委員會行使公共管理權力,必須依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和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的決定、決議。村民、農戶、集體經濟組織、其他合作經濟組織,從事經濟活動,必須遵守國家關于土地、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2010)第八條第二款規定:“村民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管理本村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引導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第十條規定:“村民委員會及其成員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遵守并組織實施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執行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的決定、決議,辦事公道,廉潔奉公,熱心為村民服務,接受村民監督?!?/p>

三、鄉村旅游屬于“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項”

(一)鄉村旅游屬于集體經濟

前文已經從物權法原理的角度論證了,鄉村旅游的必備生產要素是集體所有的土地及其附著物,因而鄉村旅游是一種新型集體經濟。這里從地役權、公民環境使用權的角度,進一步加強論證該命題。⒈鄉村旅游是建立在村民與旅游者之間默示的“環境使用權契約”之上現代私權的發展,已經產生了“公民環境使用權”的理論[5]。公民環境使用權,是指公民依法合理使用其周圍及其他環境資源的權利。具體包括:(1)寧靜權,指公民有不受噪聲、振動污染的權利;(2)日照權,指公民有享受陽光照射不被阻擋的權利;(3)通風權,指公民享受周圍環境有良好的通風條件的權利;(4)眺望權,指公民享有視線不被阻擋的權利;(5)清潔水權,指公民享有飲用清潔、衛生的水的權利等等。當然,關于公民環境使用權的侵權糾紛,在我國還主要發生在人口密集、空間擁擠的大城市,城市居民擁有很強的權利意識。我們要追問的是,在鄉村旅游的的背景下,民族村寨里的村民是否也應該有公民環境使用權呢?權利是平等的,否則只能是特權。因此,民族村寨里的村民也是有公民環境使用權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之所以被稱為“人類疲憊心靈憩息的最后家園”,不就是因為這里的環境生態質量最優嗎?在游客大量進入民族村寨的情況下,勢必影響到村民的寧靜權、清潔水權等。換言之,鄉村旅游是以村民對游客的“干擾容忍”、村民對環境使用權的“適度犧牲”為代價的。從一定意義上,鄉村旅游是建立在村民和游客之間默示的“環境使用權契約”之上的。當然,這種默示契約也有被撕毀的時候,那就是當村民從鄉村旅游所得少于其所犧牲的情形。如2006年湖南吉首德夯苗寨圍堵公路阻止游客進入景區達一個月之久。[3]40因此,鄉村旅游是建立在村寨全體村民的共同意志之上的。⒉鄉村旅游還可以解釋為游客在民族村寨土地上設定的地役權負擔地役權是不動產權利人為了自己的便利而在他人不動產上有償設定的負擔。比如眺望權是一種城市樓房中生活的人群中發生的地役權現象。眺望權是不動產權利人享有的基于自身不動產形成的視野(風景)不受侵害的權利。如果遮擋方能夠和不動產權利人協商一致,由遮擋方給予適當的補償,不動產權利人可以犧牲眺望權。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都將眺望權規定在地役權中,賦予當事人協商有償取得或放棄眺望權。鄉村旅游中,民族村寨的居民為了滿足游客對少數民族建筑的審美需求,對自己的住房需求做出一定程度的限制。如貴州省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曾經建好的磚瓦房,或被迫拆除,或加上木板進行外裝修,“還原”苗族吊腳樓的風格。一些“苗家樂”的建筑,都是磚瓦房的內核,外加吊腳樓的外裝飾,建筑成本倍增。這些可以看作是類似地役權的負擔。當然,這些“負擔”是地方政府規劃統一,并直接要求的,也給予了適當的補助。①但是追根溯源,還是游客的審美需求帶來的負擔,通過行政權力得以實現。民族村寨的村民承諾了對游客審美需求的滿足。因此,從地役權的理念看,鄉村旅游也是建立在民族村寨的全體村民滿足游客審美需求的共同意愿之上??傊l村旅游是建立在民族村寨的集體所有土地及其附著物的要素投入,以及全體村民滿足游客審美享驗需求的共同意愿之上的一種新型集體經濟。

(二)鄉村旅游本身就是民族村寨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公益事業

我們常常認為供水、供電、供氣屬于公共服務,文化、教育、衛生屬于公益事業。還認為,非營利性是公共服務和公益事業的顯著特征。其實不然,公共服務強調的是服務對象的普遍性和服務的必須性,公益事業強調的是受益對象的普遍性。鄉村旅游是一種新型集體經濟,它主要是為城市游客提供公共服務,它還是讓全體村民受益的公益事業。鄉村旅游,一方面在為城市游客提供公共服務,另一方面在改善旅游服務基礎設施的同時,也改善村寨的公共服務,逐步實現了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比如2011年西江千戶苗寨已經建成貴州省內第一座鄉村污水處理工程,總投資1511.42萬元,全部解決了西江千戶苗寨1288戶農家的污水排放。鄉村旅游,展示民族文化的同時,還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這本身就是文化建設的內容,而且是寓公益性的文化保護事業于營利性的文化產業之中。因此,鄉村旅游本身屬于群眾性的文化公益事業的范疇,是一種新型的文化公益事業的有效形式?!洞迕裎瘑T會組織法》第二條第二款就規定:“村民委員會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辦理村寨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是村民委員會的首要的法定職責。因此,鄉村旅游是民族村寨的村民委員會分內之事。

四、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地方政府的指導、支持和幫助,但是鄉村旅游的主體是村寨自治組織

我們不否認,民族村寨的自治能力是有限度的,開發鄉村旅游的能力是有不足的,因此需要地方政府的指導、支持和幫助。但是這不能動搖鄉村旅游中村寨自治組織的主體地位。這一點《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五條已經有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對村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但是不得干預依法屬于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項”。但是,政府主導型的鄉村旅游開發的弊端也是存在的,政府開發鄉村旅游也有其理性的限度。

(一)政府集中財力辦典型的經驗難以推廣

2008年9月26日由政府主導的貴州省第三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簡稱旅發大會)、第一屆多彩貴州?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第二屆中國貴州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簡稱“一會一展一節”)在西江千戶苗寨隆重召開后,西江千戶苗寨的鄉村旅游業才得以飛躍性的發展。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圍繞著“一會一展一節”,于2008年上半年旅發大會召開之前投入1.8億多元進行大量的項目建設,其中西江主會場的實施項目26個,縣城實施項目6個。[2]28-29而2009年末雷山縣的財政收入不足7000萬元。西江苗寨的旅游開發是舉全省之力,整合省直部門和州縣資金的大手筆,其經驗是不可復制、無法推廣的。

(二)政府主導旅游開發建設也可能帶來鄉村旅游資源的建設性破壞

從西江旅游開發項目建設效果來看,也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雷山縣政府的自我評價和學界的評價有不一致的地方?!拔鹘泥l村旅游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初,但因交通基礎設施滯后,規劃空白,投入極少,西江鄉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僅一萬人左右。2008年全省第三屆旅發大會確定在西江召開后,在沒有規劃的情況下,要上什么項目,確定哪些開工建設,都是我們在建設過程中面臨的選擇。從旅發大會實施的26個項目來看,沒有形成建設性破壞,沒有形成原生文化的遺失,關鍵在于西江是按城鎮來建設,按古村落來打造,按鄉村旅游來設計、規劃、建設,得到了專家、游客和老百姓的認同”。因此,雷山縣政府總結認為,“合理定性、科學定位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前提”。[6]這是雷山縣政府的自我評價,是從經濟效果以外的鄉村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角度的評價。但是,我們也發現學者有不同的評價?!罢疄橛拥谌龑觅F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而修建主會場時,將原本的河邊農田全部占用,還將一部分世代居于此的苗族村民遷移他處。由于在整個設計建設過程中,有關方面沒有充分征詢村委會和當地苗族寨老的意見,致使主會場、回廊以及周邊的11座吊腳樓的風格與老建筑明顯不同。與此同時,一些部門出于建設西江、發展西江的目的,再次大興土木,改造原本風景秀麗的天然河道,造成了難以恢復的破壞;在寨腳修建了平坦、寬敞的水泥公路,使得新增的景觀和建筑與苗寨的民族風味格格不入,完全城市化、公園化,沒有一點苗族元素和色彩”[7]。顯然,官方和學界的評價是不一樣。怎么來看待兩者的差異,如何對“有無建設性破壞”得出客觀的評價呢?這里涉及到鄉村規劃制度、規劃評價的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首先,鄉村建設、旅游規劃是一項專業技術規劃,應該交給具有規劃資質的技術服務機構編制,才能保證其科學性。我們無意否認西江苗寨所開工建設26個項目的科學性,但是尊重專業方能不失嚴謹,減少失誤的可能性。其次,評價鄉村旅游開發建設“有無建設性破壞”,應該交給中立的第三方來評估,方能保證其公正性。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是違背程序正義的。法諺也云:“每個人不能當自己的法官?!弊詈螅巹澲贫扔幸幌盗畜w現程序正義的程序規定,可以保證規劃的實體正義和合目的性。一是保證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表達權的程序規定。比如《村莊和集鎮建設規劃管理條例》(1993)所規定的“村莊規劃必須經過村民委員會探討通過”;《城鄉規劃法》(2008)所規定的“村莊規劃在報送審批前,應當經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同意”、“城鄉規劃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及時公布經依法批準的城鄉規劃”。二是保障專家和村民的參與權、監督權的程序規定。比如《城鄉規劃法》(2008)所規定的“城鄉規劃報送審批前,組織編制機關應當依法將城鄉規劃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論證會、聽證會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專家和公眾的意見。公告的時間不得少于30日。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充分考慮專家和公眾的意見,并在報送審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見采納情況及理由?!比谴迕竦谋O督權的程序規定。比如《城鄉規劃法》(2008)所規定的“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就涉及其利害關系的建設活動是否符合規劃的要求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查詢。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舉報或者控告違反城鄉規劃的行為。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對舉報或者控告,應當及時受理并組織核查、處理?!?/p>

第12篇

關鍵詞:泉州;休閑農業;轉型升級;路徑

中圖分類號:F30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919(2015)02-0046-05

休閑農業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產物。休閑農業是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背景,利用農業資源、農業景觀和農村環境,以農林牧副漁生產和農村文化生活為依托,增進人們對農業及農村體驗為目的,具有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生態保育、生命教育“四生一體”和一、二、三產業功能特性的新型產業型態。

1.泉州休閑農業發展亟待轉型升級

1.1 休閑農業呈全產業鏈發展態勢

休閑農業發展需要相關產業支撐,同時需要突出“農”字,貼近自然,除了提供優質農產品外,還提供觀光、體驗、餐飲、娛樂等服務。目前,全國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已超過180萬家,年接待游客9億人次,營業收入2700億元,帶動900萬農民受益,接待人數、經營收入均保持年均15%的增速,發展呈“井噴”之勢。休閑農業正從農民自發發展向規劃引導轉變,經營規模已從零星分布、分散經營向集群分布、集約經營轉變,而且呈全產業鏈發展態勢。全產業鏈發展包括以農產品延伸、以農民延伸、以農業自身和農村自身延伸等方面發展。以農產品延伸主要是在對農產品品種進行拓展、豐富,對農產品深加工,開發農產品的多種消費利用途徑,將生產、銷售、服務連結為一體,進一步拓展農產品市場空間,特別是滿足休閑消費的需要。以農民工延伸主要是充分發揮和利用農村豐富的剩余勞動力的作用,在對農民工培訓和教育的基礎上,將農民工從農業生產領域延伸到農產品加工、銷售和休閑服務行業。以農業自身延伸主要是充分發揮和利用農業的多功能性和農業特有的生產經營方式,創造優美的綠色生態休閑環境,為人們提供觀光旅游、休閑養生、生產體驗、娛樂教育等多種休閑服務、以農村自身延伸主要是利用農村的傳統文化、生活起居、自然生態等資源,為人們提供特有的休閑服務。從而形成高科技主導型、旅游產業帶動型、文化產業主導型、新農村建設示范型、工業產業反哺型休閑農業等等,具有獨特的產業功能和很強的關聯帶動作用。

1.2泉州休閑農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性

從需求上看。按照國際標準,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之后,人們的旅游模式就進入了休閑時代,開始講旅游品質,注重幸福指數,其中就包括休閑指數。2013年,泉州人均GDP已經超過6000美元,城鎮化率為61.6%,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也持續下降為36.5%。泉州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休閑需求大大增加。我國已與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起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區,其中的服務貿易包括休閑旅游的需求會大大擴張。泉州經濟較為發達,又是文化名古城,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包括本市、鄰近市縣、周邊省市乃至海外游客渴望了解泉州風土人情、鄉村美景佳肴。近幾年,來泉州旅游人數大幅增長(如表1),尤其對休閑農業的業態類型需求日益增多。同時,休閑農業發展也是農民的需求。相比之下,泉州農民人均純收入還較低,如果能通過休閑農業轉型升級的價值外溢,獲得創業或就業,那么,這是增加城鄉居民接觸,提高收入水平,提升農村生活品質一個很好且有效的渠道。在這個過程中,農民有天然的優勢。

通過調查發現,對休閑農業的需求明顯有別于其他旅游。從游客的偏好和體驗看,消費者主要是受過教育的成年人,對休閑農業點的忠誠度高并有鄉村旅游體驗親朋好友的意見是其主要的信息來源,主要動機足暫時遠離日常生活,放松肌體和心情。但調查表明,旅游者感知質量與其滿意度之間缺乏相關性,喜歡農村景觀的游客停留時間長于那些體驗型游客。對休閑農業的游客細分發現,其中約57.1%關注自然、環境和寧靜,有約28.6%為鄉村旅游活動所吸引,如戶外和文化活動,典型的鄉村生活:一小部分約14.3%是與朋友共度時光。總之,休閑農業成為他們提高生活質量,實現游憩體驗的重要載體之一。

從供給上看,泉州的休閑農業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泉州的休閑農業的規模、質量、效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如表2)。目前全市已有各類休閑農業點137個,其中較大規模的有70多個。全市休閑農業點經營面積共計11413.33 hm2,擁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l家,福建省休閑農業示范點16家,福建省休閑農業示范鄉鎮6個,泉州市休閑農業示范點30個。休閑農業大大拓展了農業的功能,為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創業和就業、增加收入、文化傳承提供新的途徑。

現在,泉州進入休閑農業快速發展的黃金期福廈高速鐵路貫穿境內,公路通車總里程15500km,居福建省第一位,公路密度達1.423 km/km-,分別是全國和全省的3.5倍和1.76倍,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日趨完善,交通通達性良好。中心城市面積擴展到98 km2,海灣型大城市框架逐步形成,極大促進泉州與全國各地及世界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加之泉州擁有“東亞文化之都”等城市名片,有“ 金改區”、“綜改區”的政策利好外溢,這些都能有力促進泉州休閑農業轉型升級,并把泉州建設成為“都市型休閑農業聚集中心區”。泉州休閑農業已有休閑農場、生態農業觀光農園、現代農業示范園、教育農園、民俗文化村、度假山莊、農家樂、森林人家、水鄉漁村等基本形式。泉州休閑農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一是鄉村旅游住宿,包括住宿類型、服務質量、住宿狀況。多樣化的住宿規模和類型有利于吸引對旅游地具有不同印象的旅游者。二是鄉村農、景觀,這是構成鄉村旅游的吸引物主體 三是鄉村交通,通過調查發現鄉村休閑旅游者很注重適當的交通方式。四是農產品開發,這既是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的關鍵環節,也是給游客更多特色消費選擇。

2.制約泉州休閑農業轉型升級的瓶頸因素

2.1缺信任

泉州仍存在化肥、農藥、激素、工業污染等符種污染造成農產品安全問題,如激素豬肉、速成雞、果蔬的農藥殘留等。多數土壤板結、酸性增加、活性降低,若不改良將無法長出高質量的農產品。 農產品良莠不齊、以次充好的現象仍然存在。而多數消費者缺乏分辨能力,不信任由此產生。從而引發休閑農業發展兩大矛盾:一是城市人群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逐步增長與當前農業生產方式帶來農產品安全危機間的矛盾;二是普遍存在的地域性結構性農產品供需失衡帶來的農產品滯銷的矛盾。從產業鏈縱深發展看,還存在工商資本對投資休閑農業缺乏信任。休閑農業與工商貿等產業的融合發展不足。泉州還沒有允分利用其他產業優勢來支撐發展休閑農業。短期內休閑農業的產業鏈延伸不夠,以傳統農家樂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項目。

2.2缺特色

游客多樣化休閑需求,與泉州休閑農業點散落分布、配套服務設施落后形成較大矛盾。目前,泉州休閑農業形式的內容仍很單一。僅停留在觀賞鄉村田園風光、農家餐飲,缺乏深度參與性的活動,很快失去對游客的吸引力,游客停留時間短,往往是“一日游、過境游”。而且,產品功能單一,文化內涵欠缺。由于進入門檻較低,一戶農家就可以開辦一個小型的農家樂,當一個案例成功時,很容易吸引經營者“群起仿之”,同質化競爭激烈。創意設計欠缺,未體現地方特色,更沒有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層次挖掘、提煉和包裝。許多鄉村和文化景觀及棲息地正在喪失,景觀的創造性破壞仍在繼續,并在鄉村空間變化的亞文化之中產生“遺產景觀”。

2.3缺規劃

泉州市已制定休閑農業與鄉村休閑產業發展規劃,但規劃落實水平較低。一是各白為政,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缺乏全產業鏈安排。二是休閑農業的行業標準和規范滯后,缺乏制度導向。三是基礎沒施建設還有“短板”。城鎮化質量不高,城鎮基礎設施特別是城郊高速公路、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問題以及休閑農業的水利設施落后等不能有效地提高休閑農業的發展水平。因為休閑農業與經濟社會發展有顯著的相關性,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個數和休閑農業年營業收入和城鎮居民數呈正相關,和公路里程數呈負相關。四是缺乏對本地需求的細致調研分析。忽視休閑農業發展巾業主融資貸款難,土地流轉難等問題。

2.4缺資金

休閑農業投資的來源主要來自農村集體、農戶、財政、農商行等,這些渠道的資金獲得都受到諸多限制。項目初始投資往往是農民一部分現金投入和村集體土地使用權、集體資產投入。財政投入相對有限,資金扶持大部分仍是支農資金,基硎;沒施等公共品的供給仍欠缺。巾小休閑農業企業爭取金融貸款難度大,融資渠道還不夠通暢。農戶單一經營抗風險能力差,農業政策性保險還沒有覆蓋到休閑農業,險種設計不能滿足休閑農業企業和農戶的需求。同時,資本市場的資金還沒有大規模進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市場。

2.5缺培訓

泉州休閑農業幾乎沒有專業人員的生產指導多數休閑農業點為家族式經營,沒有專門的經營管理團隊與專業技術人才。休閑農業缺乏對產業上游、中游和下游進行系統性開發管理。真正集提供餐飲、住宿、農事體驗、科技示范、度假、會議、娛樂、購物等多功能為一體,規模較大的綜合性休閑農業點仍然很少。農戶整體素質與服務水平一般化,服務內容、質量及衛生條件等都不盡如人意。從表二看,休閑農業營業收入中,農副產品銷售收入占70%,其他環節包括住宿服務,僅占一小部分。另外,農產品缺乏精細開發,而農產品開發是需要技術和創意的。加之工資待遇低,頻繁的人員變動使休閑農業企業要承擔很高的人力培訓成本,僅僅依靠企業自身的培訓是不能滿足休閑農業發展需求的。

2.6缺品牌

休閑農業發展的一大難題就是銷售難。多數休閑農業發展方式粗放、管理水平不高,宣傳力度不夠。市場競爭是品牌競爭,沒有品牌,就沒有好的市場和好的效益。泉州的休閑農業在國內市場、國際市場還缺少大品牌、知識品牌、這和泉州發達制造業涌現“安踏、匹克”等眾多知名品牌形成鮮明塒比,壁壘森嚴,甚至毫不相干。沒有依托本地制造業品牌資源優勢,包括客源、營銷渠道、廣告宣傳等,沒有很好地整合特色產業基地,組成產業聯盟或組成合作企業,培育出休閑農業品牌。泉州有9個特色農產品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如鐵觀音、老醋、蘆柑、篾香、漆籃等,卻沒有挖掘既有本地優勢的農產品,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國都有知名度的品牌休閑農業產業。

3.泉州休閑農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

泉州的休閑農業轉型升級須引入現代休閑度假發展思維,延長產業鏈條,走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以“農”為基礎,又超越“農”,在經營上充分結合工、商、貿及服務,把差異化與優質化發展作為競爭策略來促進休閑農業轉型。

3.1 統籌規劃,注重休閑農業前后向關聯

要把休閑農業納入整體規劃,并與“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很好銜接,引導適宜發展的地區有序推進。合作下的競爭才能使得各個休閑農業點彼此間的關注度加強。區域內休閑農業資源的合作有利于構建多樣化的鄉村旅游線路產品及差異化的休閑農業體驗產品。這種合作也使得科技、文化、創意、生態等方面對休閑農業的支撐力度形成合力,使休閑農業的發展環境不斷完善,推動休閑農業的轉型。因此,要圍繞構建區域休閑農業產業鏈,組建區域休閑農業企業集群,以現有的休閑農業點為支撐,打造泉州的三大休閑農業帶:一是沿海大通道濱海休閑漁業帶;二是沿G72濱江休閑農業帶;三是沿G324生態休閑農業帶。

休閑農業的多樣化發展須打通“任督”二脈。一是從生鮮農產品精細供應服務到農產品深度加工,直至文化創意產品。隨著保鮮技術的發展,農場與電商及社區配送結合起來,形成連鎖產銷體系。對農產品精心研發,從日常烹飪,到花樣翻新的各種食譜;從各種飲料糕點食品,到日常生活系列用品,要兼容并包。同時,將旅游產品及農產品用整體形象設計與藝文意涵包裝,提升產品價值,帶動消費。將3D引入稻田畫、花園畫等種植中,通過人工技術控制稻秧、花草的株高,讓圖案呈現出凹凸有致的立體畫面,形成觀賞效果“稻夢空間”、“花花世界”。二是拓展休閑農業的體驗環節。在產前、產中、產后開發更多更好的體驗環節讓游客去玩去做?!八纳惑w”更多的是服務.服務品質已成為休閑農業吸引游客的關鍵,尤其是要把生命教育放進去,針對不同需求消費者推出:教育農場、生態養老、養生茶吧、養生泥浴、藥浴等,休閑農業產品將融人更多的傳統文化、農耕文化、古鎮文化、自然遺產,如剪紙、燈謎、南音、小偶戲、閩南歌、拍胸舞、“打桂花”節等,將節慶活動的文化性與體驗性,娛樂性與趣味性充分揉合。

3.2 市場主導,政府和行業組織兩翼推動

當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目的地開發項目將會成為工商資本進入的優先選擇項目之一。在符合規劃和川地管制的前提下,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集休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人股聯營等方式與工商資本共同開發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隨著市場需求不斷變化,新的休閑農業形式不斷涌現。如圍繞老齡化社會特征顯現,泉州要大力開發以接待老人到農家異地養老為主的養老型休閑農業等。

要充分發揮政府推進作用。一是出臺擴大休閑農業消費需求的激勵政策。國務院近期出臺扶持六大類消費項目政策,推進“綠色消費、旅游休閑消費、教育文體消費、養老健康家政消費”等。 泉州可以每年開展“泉州人游泉州”的活動,有計劃發放“旅游券”促進休閑農業產品的消費。二是承擔公共品建設。梯度推進道路、水利、信息化等基礎沒施建設。具備優勢條件的地區要加大財政傾斜度,做好路線規劃,提高出發地與休閑農業點之間的通達性,完善配套道路指引和照明,隨著電子商務不斷興起,提高與中國休閑農業網、福建村游網、海峽旅游網、福建森林旅游網等的合作,對接泉州市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完成世紀之村一農產品追溯服務平臺、龍付通支付平臺等開發,開展在線咨詢、網絡預定等服務。三是在產業鏈關鍵點制定標準和規范。鄉村旅游的“住”“吃”顯然是有別于景區旅游的。休閑農業項目建設中的環境保護、表演場所服務規范、體驗項目服務規范、安全規范等需要進行立法規范。

利用行業協會還可推動產學研結合依托農林專業的旅游專業的高校和職業巾專聯合休閑農業研究所、福建鄉村休閑發展協會以及相關龍頭企業,建立高校儲備人才和在職從業人員的培育系統,滿足休閑農業對規劃沒計、經營管理、服務等各種需求。

3.3創意營銷,營造休閑農業品牌

①借助網絡平臺消除泉州休閑農業與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網絡平臺的優勢在于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交易、中間環節為零。可與Google、百度等合作,把實景街拍圖運用3D技術帶米的體感游戲,讓更多游客在You-tube上體驗泉州鄉村休閑農業景區美景。同時利用新業態發展帶動休閑農業。 “途家網”是中高端度假公寓在線平臺,是依托國際領先的分散式酒店管理經驗和專業服務標準,緊密結合線下旅游地不動產存量以及線中優質的呼叫中心服務的新型平臺。日前“途家網”與福建多地簽約客房總套數為1.4萬套。

②創新休閑農業的經營方式。GSA農場模式,即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rpport Agriculture),農場提供給消費者有機農產品,同時還有小塊土地,一般面積40-60m2租給客戶種植,農場提供技術指導。這種體驗模式展示了現代農業生產過程,體驗農業收獲樂趣并和客戶建立起信任度和忠誠度。休閑農業要設計出更多的體驗活動,除采摘外,還可以有制作、釀造等。通過游客體驗與消費,將農產品由初級的產品轉變為商品,進而轉變成禮品甚至藝術品、作品

③區域休閑農業的聯合營銷。區域內各休閑農業點資源互補,共同擁有一定客源,聯合營銷是通過合作將區域內各個休閑農業點作為一個整體來聯合組織旅游線路開發和旅游宣傳,有效整合區域間休閑農業資源。泉州可在“東亞文化之都”的統籌下,充分挖掘泉州主要的農業節慶活動,每年舉辦一次較大型的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參與性強的節慶活動,如“市民農園嘉年華”,擴大泉州休閑農業的知名度,增強吸引力,并逐漸匯聚吸收來自全國的文化創意、園區創意、包裝創意和設計創意。

3.4規范管理,提升環境和服務質量

可面向國內外進行托管招商,借助專業投資管理公司,引入更專業更科學的綜合經營管理模式。好的環境和服務質量可以使游客身心愉悅,提高休閑農業點的形象,也可以使游客轉變為區域旅游的“義務宣傳員”。2014年4月1日,我國出臺《有機農業生產管理辦法》。加強對休閑農業的生產過程、生產投入品和產品質量的嘛測。泉州需完善休閑農業示范點的評級體系,重視游客體驗和意見。對已獲得休閑農業示范點按照標準進行動態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市、縣(市、區)、鄉(鎮)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完善農產品、農業投入品、農業環境質量、藥物殘留等綜合性監督檢測體系建設,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呵追溯管理平臺建設二同時要保護休閑農業資源。用經濟、法律手段引導休閑農業摒棄那種高農藥、高化肥、高殘留、高污染的生產模式。在生產過程大力推廣有機肥,提倡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形成測、配、加工、指導一條龍服務,因地制宜地指導農民科學用肥,把住土地投入關。

3.5 財金支持,重視休閑農業創新和人才培養

加大對休閑農業的財政扶持力度做好相關政策銜接給予稅收優惠支持,“農家樂”經營戶給予減免營業稅政策,休閑農業場所銷售自產的初級農產品及初級加工品享受免稅政策。把休閑農業場所納入政府采購體系。要逐步建立休閑農業發展基會,專項支持休閑農業的規劃制訂、基礎設施建設、宣傳推介和產業促進等工作。從2009年起,泉州市每年安排支農資金100萬元,用于扶持鼓勵10家休閑農業示范企業。

創新休閑農業的金融服務模式。提供財政貼息貸款或政策性免息貸款,增加授信額度、落實農戶生產性貸款擔保風險補償政策,推動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擴大農業保險品種范同,把休閑農業納入險種范圍,健全農業保險與農業救災相互結合、互為補充的農業風險保障和補償機制。鼓勵民營資本投資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市場。但要做大做強需要創新發展模式。 PPP模式(Publir-Private-Partnership)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可與外資、民資合作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義能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公共品的供給,可以通過政府采購、明確財政補貼額度,為PPP創造條件。如休閑農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及從業農民的培訓。要提供更多的專業培訓機會,讓相關人員掌握有機農業生產技術,接受最新的服務標準和法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