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公園的景觀設計

公園的景觀設計

時間:2023-07-28 17:33: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公園的景觀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公園的景觀設計

第1篇

關鍵詞:文化主題公園;現狀;景觀設計

公園是給人們觀光、休閑以及身體鍛煉活動提供比較完善的設施和優良環境的公共綠地。現在,隨著公園文化建設的發展,主題公園作為一種新穎的公園模式,已經成為了很多城市進行公園文化建設的首選?,F階段,我國的主題公園主要有兩類:娛樂文化主題公園和展示文化主題公園。

一 我國文化主題公園的發展現狀

我國文化主題公園發展的比較晚。1989年我國深圳建成的“錦繡中華”主題公園是我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主題公園。受此影響,現在全國各地的主題公園已經超過了2500多所,發展很快,種類也越來越多。比如,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有:北京的“大觀園”、珠海的“圓明新園”等。以民族風情為主題的有:北京“中華民族園”、深圳“中華民俗文化村”等。以世界景觀為主題的有:廣州的東方樂園和南湖樂園等。主題公園是現代旅游業在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所孕育產生的新的旅游吸引物,它著重于特別的構想和體驗。不過主題公園大多屬于高投入項目,同類項目多,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若要想將主題公園發展好,就要在公園的景觀設計上別出心裁。

二 對我國文化主題公園景觀設計的一些建議

(1)首先進行文化主題的選擇

主題公園的建造,實際上是將人類的文化進行一個新的創構。公園中的景觀就是豐厚文化的載體,要想體現出載體的作用就要先選擇需要表現的文化內容即選定公園的主題。一般而言,公園兼具休閑娛樂和教育活動的多種功能,適合于不同年齡段,主題公園與之相比又多了一點特定的文化側重點。進行主題的設定時,首先要對周圍市場做一個充分的調查。如北京的“世界公園”、深圳“世界之窗”的主題公園10多家,有“西游記宮”近40家,每一家都客源不足。在進行主題選擇時要避開這些扎堆點,選擇一些數量較少又擁有廣大愛好者的主題,如動漫、游戲類主題。文化主題公園在選擇主題時要注意下面三個要點:1)選擇的主題要有代表性。文化主題作為一個主題公園的命題,它要對一定地域或者的歷史、文化或生活方式具有突出體現。2)文化主題要具有延展性。主題公園所體現的是當前時代人們的文化價值取向,但是這種取向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能夠作為主題公園命題的文化主題,一定要有較強的可提煉性和可塑性,要能夠進行二次創作和升華,形成新的文化創意。3)文化主題要有非日常性。人們對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是很難產生新奇感和探索欲望的。具有一定時空距離或者具有較大文化差異、超出傳統文化范疇的文化主題才能對游客形成吸引力。

(2)根據選擇主題進行景觀設計

園的文化主題決定后,就需要用景觀將主題所以傳達的精神和文化表現出來。對于景觀的設計我提出以下幾種建議:1)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要和其它公園一樣講究規章的空間組合序列。景觀的這種序列設計能給予園林一種空間節奏性。在公園中游玩本身就是一種休閑行為,游人們不會長時間的投入精力和體力,在游玩活動中必須交織著休息。而有節奏性的組織空間就可以達到這依目的,也可以調動游客的情緒,避免游客產生單調乏味的感覺。2)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要注重情景式景觀序列的安排。主題公園可以借鑒傳統園林的景觀序列的設計理論和國外比較成功的造景手法。比如,文化主題公園可以在公園中設計安排幾條或多條的情景式景觀序列,用時間、空間或者文化發展過程等多種方式進行演繹,從縱向合作橫向的關系中規劃出多種不同的游玩路線,每條路線上都能夠景觀序列的變化,提高游玩興趣。3)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突出主題,達到一定的社會效果。主題公園中的景觀設計要圍繞著主題展開,主題的情節要貫穿在所有的景觀區域中。而且,在景觀的設計中要賦予具有積極社會意義的思想,讓人們在心理上獲得輕松的同時能夠獲得良好的熏陶。4)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要有可參與性。單純的游玩性質的公園已經不再適合現代人的需求。主題公園的景觀不能只是使游客被動的參觀,要使大家能主動的參與進來。既能夠滿足人們對景觀游玩的需求,有能夠使游客在輕松快樂的活動中加深理解主題所帶來的涵義。5)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要多采用高科技手段?,F在科技的發展給公園的建設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手段。高科技的采用能夠在游客的聽覺和味覺方面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更容易營造引人入勝的景觀。海洋科技館主題公園,使用互動體驗虛擬仿真海戰場景,游客能虛擬體驗駕駛與戰斗??萍拣^主題公園模擬高鐵火車駕駛技術,游客很快就能自己模擬駕駛動車,還能在駕駛中學到地理知識。6)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要具有藝術性。主題公園即使有再多的特性也應以文化藝術為主。藝術的烘托能夠提高文化品位,更容易讓人們對公園產生認可。景觀設計的藝術性是連接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橋梁,居住于城市中的人們羨慕清新自然的郊野之氣。景觀的設計如果能夠引用自然之美,人們更容易產生親近的心理。7)主題公園的景觀設計要具有可持續性。主題的選擇多是以當前的社會價值取向為參考的,公園的文化主題也許是暫時性的,但是公園需的是持續性的運營。公園主題景觀的可持續性是公園能夠進行良好運營的重要保證。即使公園更換新的主題,但是原有景觀能夠持續利用的話,新主題的資金投入就能夠減少一些。

三 結論

主題公園要符合時代潮流,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那么景觀的設計就要能體現公園的主題特色,還要注重可持續的利用性,使人們在進入公園既能感知文化又能獲得放松,真正的實現寓教于樂,也能使國內類似的景觀更加貼合現代需要。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城市濕地公園生態景觀設計

城市濕地公園是一種獨特的公園類型,是指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具有濕地的生態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閑游覽為主要內容的公園。它具有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增強防洪排澇能力、提升城市景觀質量、改善城市人居環境、促進科研教育和審美、優化完善城市形態等重要功能,是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市的“生態肺”,也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國內的濕地公園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主要集中在原生態濕地的修復和保護,濕地公園的功能研究和評價,人工濕地的水凈化處理、景觀價值的評估,城市濕地景觀的生態建設和生態旅游的評價等當面。其中雖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杭州西溪濕地,鏡湖國家濕地公園、上海崇明島西沙濕地公園等。但在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中,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濕地的生態和景觀游憩功能,處理好兩者的矛盾是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本文以南寧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生態恢復及景觀設計工程為例,淺析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原則和方法。

一、項目背景與概況

心圩江位于南寧市西部,發源于武鳴高峰嶺,地形由斜坡地帶流經盆地匯入邕江,形成北高南低,中上游為高峰林區植被良好,下游為平原區地形平坦。近年來由于建設和高新產業的發展,沿江兩岸已成為開發熱地,局部建筑物較靠岸坡,加之人為活動破壞,形成兩岸岸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穩定性較差。心圩江河道為河漫灘地貌,漫灘兩側以上為邕江Ⅱ級階地,地形較為平坦。規劃用地總面積為103.8公頃,其中現狀水域面積為20.73公頃。

二、項目規劃理念及目標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應以濕地的自然復興、恢復濕地的領土特征為指導思想;以恢復濕地的自然生態系統并促進濕地的生態系統發育,提高其生物多樣性水平,實現濕地景觀的自然化,為濕地群落動植物創造適宜的群落生境為主要目的;同時在濕地不受破壞的前提下,適當規劃為游人提供多樣性的游憩空間,最大限度發揮其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城市、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閑娛樂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從而保證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本次心圩江綜合整治生態恢復及景觀設計工程是建立在促進南寧市內城市濕地保護,消除河道原有水污染現象,提高城市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質量的規劃原則基礎上的。規劃目標是將心圩江河道建設成為有豐富河川自然景觀,協助城市河流恢復自然生態和環境功能的城市濕地公園。“溝通水系、生態優先、合理利用、持續發展”,是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的“總方針”。

三、項目規劃設計原則

1、功能性、科學性與景觀性相結合

城市濕地系統作為人造的高效的污水處理系統,其功能性與科學性是整體規劃的首要考慮原則。對于人工濕地景觀而言,在重視景觀表現形式的同時,首先應注重其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的應發揮的功能。濕地是個運動著而非靜止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涵蓋了水文、城市生態學、生態工程學、產業生態學及物種適應等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生物過程。因此要建立一個具有自我維持以及自我發展能力的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就必須要科學對待濕地的生態構成。在對人工濕地進行景觀設計的過程中,依據城市污水特點,科學地進行景觀規劃、植物種類選擇及配置。

2、以人為本,生態優先

濕地公園的生態功能,是凈化空氣、凈化污水、涵養水源、改善小氣候環境。同時,作為城市綠地,濕地公園也為市民提供一個舒適、怡人的親水、觀景、游憩和科普教育的場所,增進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此,濕地公園景觀設計應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原則,遵循生命的規律,盡力做到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資源;對生境的改變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圍;注重濕地環境的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建立;注重材料的循環利用以減少對能源的消耗,科學設計,減少維護的成本;發揮自然的自身能動性,建立和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等。

3、合理利用和協調建設原則

規劃應充分考慮濕地系統中動植物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濕地開展休閑與游覽、科研與科普活動;同時應嚴格限定濕地公園中各類管理服務設施的數量、規模與位置,體現自然元素和自然過程,減少人工的痕跡,使城市濕地公園的整體風貌與濕地特征相協調,體現自然野趣。

4、特色性原則

挖掘地域、人文、植物特色,利用景觀手法加以表達,對提高城市濕地公園的活力、趣味、文化品味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的景觀設計應充分凸顯嶺南地域特色,體現廣西的民俗地方特色。綜合空間布局、植物選擇、造景手法等多方面考慮,通過道路規劃、空間景觀劃分與植物造景巧妙而有機地融合,創造出一個環境優雅、景觀豐富、適宜持續發展的城市濕地公園。

5、可持續發展原則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自然狀態下的河岸帶常表現為物種豐富、結構復雜的自然群落形式。因此植物種植設計是濕地保持生態性的根本。許多濕地規劃后由于長期的人為破壞、管理難度和管理疏失,使得植物生態系統結構受到破壞,濕地失去其應當發揮的作用。為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在規劃初期,就應當充分考慮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模擬自然河道生態群落結構,注重鄉土植物的運用,堅持“適地適樹、生物多樣性”的原則,營造穩定的植物群落,增強城市濕地自然生態恢復功能, 防止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災害,實現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四、景觀設計思想和方法

1、順應地形,因勢利導

“順應基址的自然條件,減少施工能源物質消耗”是綠地規劃的重要基本原則。本案由于河道岸線較長,空間跨越大,因此設計規劃中根據現狀地形、高程特點、征地情況等劃分了不同的景觀功能區域。在局部位置采用微地形處理,以增加豎向視覺的節奏變化。利用蜿蜒的游覽步道串聯起一個個景觀空間,通過虛實、開合的空間變化設計形成多元的游覽空間單元,達到“步移景異”的景觀效果。

在駁岸的處理上,本案設計中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自然河道本身的美感。設計中只在親水平臺處局部調整河岸線,同時通過水邊植被的疏密種植、景石的搭配擺放等多種方式,弱化、柔化局部生硬的河岸線,使其更加自然、柔美。在需要保護土固坡的河灘等濱水地帶,設計盡量不使用傳統的混凝土腳注或砌塊方式,而是改用“土工籠”等新型材料。既保護了河灘,又未隔絕與土壤的聯系,還可為蝦蟹等水族提供覓食繁殖的場所。這樣不僅能達到較好的景觀效果,而且還能為保持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有利的場所。人們將看到的不是一片混凝土框架的水池,而是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充滿自然野趣的水景。

2、開閉結合,人車分流

1)開敞空間――活動廣場、親水平臺

在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整個規劃中,親水性設計是一大亮點。水景對人來說有著與生俱來的吸引力,親水性設計就是順應人的這種天性。本案中在河道沿岸設置了不同的親水、活動廣場,并在水邊設置人性化的警示標志,使人們能夠在較為開敞的空間,以較為開闊的視野近距離與水“親密接觸”,觀賞兩岸樹影婆娑、碧波蕩漾的美景。同時出于安全性的考慮,規劃中的親水性設施以觀水、賞水為主,而避免直接接觸水的戲水性設施。

2)半開敞空間―― 疏林草地

通過局部種植高大挺拔的特大喬木疏林,實現景觀視線的通透感和空間感,不僅能營造具有一定空間圍合感、寂靜的休憩思考空間,同時也能成為良好的景觀節點和活動場所。

3)密閉空間―― 密林

通過喬、灌、花、草的合理配置組合形成密林,減少人類的活動范圍,為野生鳥類、昆蟲提供一個優良的棲息地。而林中布置的一些隨地形起伏、蜿蜒曲折的汀步,能使游人享受“林間漫步、曲徑探幽”的野趣。

4)人車分流,減少污染

公園整體劃分為五大區域,每個區域均設有主入口和停車場及公車站。公交車站與停車場的設置充分保證了公園的可達性,方便了游人。園內的交通線路分為主園路(包括搶險道和環湖路)、次園路(即林中小路和汀步)。主園路貫通整個園區,可供游人步行或自行車游覽不同的景區;林間步道蜿蜒曲折,隨地勢靈活穿梭在濕地景觀空間內部,使游人能“零距離”接觸和了解濕地景觀。

3、立足鄉土,適地適樹

植物種植設計是濕地保持生態性的根本。濕地公園的植物種植配置應充分考慮植物的生態恢復和保護、景觀效果以及水質凈化等多重功能的要求。在植物種植設計時應根據不同植物品種對氣候、土壤、水分的需求等生態習性特征的差異進行栽植環境的設計。應特別注重鄉土植物的運用,減少或避免外來物種,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此外,植物品種的選擇除了要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外,還應有適應能力強、抗逆性強、易于管理等特點。

1)豐富植物群落

通過水生、濕生、林地植物群落的組合搭配,喬、灌、草、花多樣配置的方式,創造多樣化的生境,招引各種昆蟲、鳥類、魚類等,增強景觀的觀賞性,構建生態結構的完整性,提高抵抗外界破壞和干擾的能力,有利于生態系統的恢復和持續發展。

2)突出地域特色

南寧市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豐富,雨量充沛,植物資源種類繁多,終年適宜植物生長,“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開”,被譽為中國的“綠都”。綠化樹種絕大多數為熱帶科屬種類。本次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選用的植物品種有200多種。其中大部分為常綠喬木、棕櫚科植物等,以突顯熱帶風光的南國特色;也有部分秋色葉樹種作為特色樹種,以營造特色的秋季景觀。同時為了兼顧其它季節的景觀,合理配置一些觀花、觀葉、觀果、香花、蜜源、招鳥等植物,以形成豐富的季相景觀。

3)植物品種的選擇

(1)鄉土樹種為主,如:扁桃、秋楓、小葉榕、木棉、羊蹄甲、火焰花、鳳凰木等;

(2)凸顯亞熱帶景觀的棕櫚科植物,如:大王椰、老人葵、霸王棕、糖棕、紅刺林投、蘇鐵等;

(3)兼具景觀及果樹功效的樹種,如:扁桃、木菠蘿、芒果、荔枝、人心果,蓮霧、銀杏等;

(4)秋色葉或變色葉樹種,如:紅葉烏桕、尖葉杜英、大葉杜英、落羽杉等;

(5)香花植物,如:白蘭、廣玉蘭、四季桂、米仔蘭、含笑等;

(6)臨水、水生植物,如:水松、水杉、垂柳、濕地松、香蒲、蘆葦、花葉水蔥、荷花、傘草等。

五、景點景觀設計

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景觀設計為表現廣西本土的民族文化內涵,規劃了一系列的帶有濃郁廣西民族特色的景區:風雨廊橋、蘆笙歡歌、鼓樓踩歌、銅鼓甬道、隔水對歌……從這些景觀的名稱上,就可以感覺到一股濃郁的廣西少數民族的本土風味。特別是“隔水對歌”的水上舞臺,生動地再現了壯族男女對歌的場景。相信這些景點建成后,不但能為市民提供休閑活動場所,還能創造了一個高品質的濱水生態環境,成為真正為人所用的城市河居空間,使心圩江成為未來南寧西部新區的“綠色走廊”。

六、結語

本文中所舉的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生態恢復及景觀工程的景觀設計案例雖然有著其個別性,但其在生態景觀設計的原則和方法上,體現了一定的共通性,對其它城市濕地景觀設計具有一定借鑒和推廣使用的意義。當然,景觀的最終形式并不單單只出于對生態因素的考慮,社會、美學和功能需求的因素也是相當重要的,缺乏美感或者不符合社會和大眾需求的“純生態”的景觀設計在實踐中是難以實現和有長遠發展的。因此,景觀設計師應該以生態原則為基礎,追求景觀品質、社會及人文價值等多方面的共同提升,做到“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生態價值與社會價值、人文價值兼顧,才能使自然生態與社會發展及人類生活相互促進,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思元,牛萌. 濕地公園的植物景觀設計-以上海崇明島西沙濕地公園為例[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07):137-138.

[2]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

[3]李桂媛,陳池,鄭江英.濱水景觀設計生態理念的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SWCC.2006(11):53-54.

第3篇

1.親子景觀的概念

親子景觀是一種廣泛存在于各類型景觀里的一種景觀亞類。只要提供父母和子女參與的可能,都可以稱為親子景觀。親子景觀以家長和孩子雙方的需求為核心,應滿足他們雙方的共同需求,而非任何一方的需求,因而親子景觀具有雙向性的特點。

2.觀察與訪談———問題的提出

經過在鄧迪市為期3個多月的觀察以及與當地居民的交流,發現當地生活節奏較緩,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親子同樂的場景。但在走訪了市區幾個適合兒童游玩的公園,如洛奇(Lochee)公園、維多利亞(Victoria)公園和巴克斯特(Baxter)公園等,發現大多設施陳舊落后,且數量少,已無法滿足游人的日常需求。其中面積最大、人流量最大的巴克斯特公園,據官方統計數字,周末平均每小時大約有40個家庭游覽,人流量是其他公園的2倍。經過觀察和與游人的交談,主要的問題是現存的游戲設施只能孩子玩耍,家長無法參與活動,并及時照顧孩子。游人期望完善公園設施的意愿較高。此外還單獨訪談了公園管理主席艾琳•謝爾特(IreneShearter),她提出了存在的問題:游戲設施數量不足、缺少遮風擋雨的設施以及沒有適合家庭娛樂活動的場所和設施。并希望利用政府部門的資金,使巴克斯特公園得到切實的改善。因而,作者選取了巴克斯特公園作為改造設計的對象,為其融入親子景觀。

3.親子景觀建設的必要性和意義

基于觀察與訪談的結果,本設計中采用分鏡頭腳本設計(storyboards)的方法為游人介紹公園未來的親子景觀建設的必要性和意義。以英國當地一普通家庭為背景,描述了周末的家庭生活,比起室內有限的玩具,孩子更渴望外出玩耍,呼吸空氣、享受陽光與接觸大自然,引出親子景觀建設的必要性。而當家長帶領孩子去公園后,卻發現沒有合適的親子設施讓他們共同游戲、分享彼此的快樂,這無論對于愛子心切的父母還是對父母依賴的孩子來說,親子景觀的存在有其現實意義。

二、設定目標與初步解決方案

設計目標設定為“縮小代溝”(bridgingthegaps),旨在改造巴克斯特公園,為市民提供一個父母與孩子交流和互動的戶外親子樂園,和提供一種新的鍛煉身體的方式。并通過相關利益者圖、頭腦風暴和思維導圖的方法,得到目標群和相關的解決方案信息點———初步解決方案的提出。

1.相關利益者的分級

運用服務設計中的相關利益者關系圖(stakeholdermaps),選出本設計重點訪談和交流的對象。圖中按照影響力和吸引力兩個維度構成二維坐標系,于4個等級中,選取最高指標的群體作為目標群(targetgroup),分別是父母、小孩和專家,其中專家分別為:斯瑞色•林(TheresaLynn)———鄧迪市參議會藝術發展主任;艾琳•謝爾特(IreneShearer)———巴克斯特公園管理者;杰瑞•布瑞(GerryO′Brien)———鄧迪市參議會景觀建筑師;菲翁娜•凱倫•伍德(FionaKarenWood)博士———羅伯特高登大學健康和福利研究所的研究員,兒童行為研究專家。

2.頭腦風暴和思維導圖

頭腦風暴是一種集體發揮創造性的方法,通過集中專家共同思考同一問題,進行充分的信息傳遞和交流,互相啟發,互相反饋,引起思維共振和連鎖反應,從而導致創造性意見的產生。而思維導圖是表達發射性思維的有效的圖文并重的思維工具,它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對公園所面臨的問題有一定了解后,采取了頭腦風暴(brainstorm)的方法對親子相關的主題如家庭、學校、鄰居、朋友、老師等人或事進行聯想,并對頭腦風暴過程中產生的信息進行思維導圖(mindmap)的歸類和總結。通過歸類的思維導圖,清晰了然地看到與主題相關的信息,這樣在設計過程中便能最大限度地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使設計更周全。

三、確定基本的親子項目

確定基本的親子項目主要采用訪談法,并進一步篩選和利用輔助工具輔助設計思考。

1.實地訪談

為了盡可能多地得到關于公園中的親子景觀設計的意見采用了實地訪談的方法,主要有訪談卡片(prototypecard)和交流板(talkboard)2種形式。4.1.1訪談卡片設計出訪談卡片包括問答和繪畫兩部分,其中問答部分的題目針對成年人和18歲以下未成年人分別設計,訪談了31個大人和17個小孩。4.1.2交流板為了長期收集游人對公園的建議和意見,以及游客間的交流與互動,針對大人和小孩設計了不同版式、大小的交流板,擺放在公園入口處和兒童游戲設施旁。

2.研討會

在訪談結束后,源于生活和與家長、孩子交流后總結的信息,初步設計出25個基本的親子項目。為了進一步篩選親子項目,在復活節當天邀請了51位家長和50位小孩參加了研討會,讓家長和小孩分別對所設計的25個親子項目進行投票。每位參與者各5張選票選出5個喜歡的項目,其中小孩的選票為橙色,家長的選票為藍色。統計結果(表3),經過與公園管理者艾琳•謝爾特的討論,決定:排除票數較少的7個親子項目,并選取平衡度在0至0.3的11個親子項目。平衡度越接近于0,表示受到家長與孩子雙方喜歡的程度越大。

四、深入設計與服務成果

通過輔助工具(prototypes)中的三維思維板(ideasboard)和場景模型(scenariomodel)、合作設計(co-design)、研討會(workshop)和訪談法進行深入設計,并產生最后的服務成果。

1.輔助工具

在設計過程中,利用直觀表達設計想法的三維思維板和手工模型等輔助工具,供用戶體驗其功能,以期獲得改善或功能優化的意見。

1.1輔助工具一:三維思維板

三維思維板,將之前的25個親子項目做成可移動方塊貼在板上,按照研討會的結果,分為4個等級:第一級可以納入最終設計中,第二級需要進行改善設計,第三級需要斟酌實用性,第四級則為不受歡迎、可刪除的項目。同時,在右下方放入所收集的改善意見和想法;在右上方的公園平面圖的相應位置上,用比較簡潔快速的可視化方式貼著一些作者的新想法,以清晰直觀地輔助作者思考和傳達給他人作者的設計方案。

1.2輔助工具二:場景模型

為了使往后的設計更具有空間感,將排在前5的親子項目做成了場景模型。其中,音樂舞臺位于中心大草坪上,以渲染傳播快樂的氛圍;燒烤區以防煙霧影響其他游人,放置在有植物阻隔的區域;繪畫區放置在一個風景較好、安靜的區域;跑步道和雙人自行車道巧妙地分開,保證游人的安全又保持行車路線的暢通。場景模型的制作,可以幫助設計更貼合實際,是從夢想到現實的一個很好的工具橋梁。

2.合作設計

合作設計是對相關利益者的統籌考慮的系統的設計思路。為了使25個親子項目更具創意和更符合當地文化,召集了工業、建筑、平面和景觀設計背景的6位當地設計師進行合作設計,本次合作設計由角色扮演(roleplay)和融合設計(rip&mix)組成。

2.1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可以幫助設計者體驗真實場景,讓他們分別站在不同的立場思考問題,以提供給設計師新視角和新想法。作者將6個人分為2組,每組3人分別扮演家長、小孩和設計師的角色。根據作者提供的表格開始制定自己的虛幻角色(姓名、年齡、性別、愛好、家庭成員等)并想象自己的生活。家長和孩子需要想象當帶著孩子或者跟父母去公園玩時,會遇到哪些問題,對公園的需求是什么;設計師需要不斷地傾聽和記錄他們的問題和需求,然后設計出能夠滿足他們需求的服務,并分析所帶來的價值。結果顯示,所考慮的主要為安全問題,如打架、車輛和自行車的安全,動物的安全(如流浪狗咬人),游戲設施的安全(建議增設負責安全的專員和各種急救措施),殘疾人無障礙設施以及衛生設施等。

2.2融合設計

在這一環節的融合設計中,每個人需要從上一環節的設計成果中選出一樣,然后再另選一樣與之沒有任何關系的事物,分析提煉兩種事物的某些特征、功能或使用者的反應等,融合創造出一種新的產品或者服務。最后所設計的服務或產品有:兒童自救系統、飲料交流桌、教育設施和小型圖書館、樹屋、游戲屋、海盜城堡、蘑菇避雨亭等。

3.青少年中心的研討會

設計在青少年中心舉行了研討會,目標是了解孩子夢想中的公園,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并測試現有的親子項目,讓孩子對現有的親子設計提出看法。

3.1從孩子的角度設計

巴克斯特公園組織9位6~11歲對巴克斯特公園比較熟悉的孩子,讓他們以繪畫、手工、捏橡皮泥的方式來描繪在巴克斯特公園游玩時夢想中的游樂方式。然后組織老師和孩子們一起選出最受歡迎的5個設計,分別為多功能游泳池、瞭望塔、披薩城堡、機器人、機器人垃圾桶。在此過程中,作者還發現有聲物體和電子類游戲更能吸引小孩子的興趣。

3.2對親子項目的檢驗

由于中西文化差異,這些項目可能并不受西方孩子的歡迎。因此,作者讓這9位孩子在親子項目中選擇他們不喜歡的,并列出理由。

4.訪談

家長與專家設計了1份調查表格,對巴克斯特公園的27位家長們進行了訪談,主要是讓他們對不喜歡的親子項目提出意見。在與家長的交流過程中,家長對活動項目的擔心更多的是孩子是否喜歡,是否允許親子同樂,以及安全問題。因此,親子項目的設計應更多地側重于孩子的興趣點,同時給家長提供與孩子一起玩耍的機會。而專家的訪談,是為了使設計更完善、更好地加強親子溝通,并融入其他領域知識。專家的建議,開闊了設計思路,使設計成果更具有包容性和專業性。

5.服務成果

通過以上的研究,最終決定以方案文本、效果視頻,以及服務卡片(servicecard)來告知家長能夠通過怎樣的戶外活動來加強與孩子間的交流與互動。方案最終以上文的研究結果為基礎,結合現狀布置親子項目,形成“一帶、四區”的布局結構,其中一帶指的是自行車景觀道,四分區分別指的是游戲設施區、DIY區、家庭花園區和運動設施區。

五、結語

第4篇

【關鍵詞】城市公園 濱水景觀 生態環境 景觀情景化

城市公園在城市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幾乎沒有人會說城市公園能夠被其他的建筑所取代,人們對城市公園的需求日益增長。市民既希望城市公園的數量增加,更要求城市公園的環境從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兩個方面滿足人性化的需求。因此,人們對于公園中各種設計給予了更多的關注,甚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特別希望加強水景在公園中的作用,提升公園的檔次和品質。人們產生這樣的心理是很自然的,因為城市公園里面,濱水景觀更能使城市的居民親近自然,公園對居民的生活來說吸引力更大,所以,城市公園生態水體景觀設計必須以新理念去指導。

一、主題化是水體景觀設計中的思想理念反映

在城市公園的水體景觀設計中,設計師非常重視和強調主題的表現,倘若不能實現主題化的設計表現,就意味著設計的單調、乏味,更暗示著設計沒有文化性、缺乏靈魂和思想,自然就得不到人們的鐘愛。一項設計要將主題化表現到極致,就得站在一定的高度,并在總體的指導思想、整體的布局形式下,從宏觀上去把握設計的內容和形式,大到一個城市水體功能布局的規劃,小到一個濱水公園沿岸設施的布局,都得在主題的指導下進行。由于水景觀要以水為主題,因此,在設計處理時分區就顯得十分重要,如城市水體邊緣在分階段區分后,首先是規劃當地建筑走向、環境生態問題、綠化面積、景觀環境、交通分析等,然后確定綠地、硬質地、建筑三者之間的邊緣線及基本要求,最后要通過水體景觀設施去表達主題。

實際上,主題化的表現歸根結底是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因為在景觀設計和表現中必須集景觀構成的不同元素,并將這些元素進行構成、組合,使其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簡單的堆砌、拼湊。在這里就有一個對主題的理解、認識,只有理解透徹、認識深刻,才可能將不同構成元素整合成有用的元素,產生強大的設計力量去反映和表現某一特定的主題。例如濱水雕塑園——北京北海公園中亨利·摩爾的雕塑沿湖布置,并不是一個隨意的安置,它是藝術家和設計師對雕塑作品和水環境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理解后,進行精心的設計、精心的處理才產生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它能夠讓人們在這一特定的、能與自然相融合的地方來欣賞雕塑,蘊藏在其中的人文精神是不言而喻的。

二、水體景觀情景化

水體景觀的情景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觸景生情。人們能夠借助于自然景物產生想象,抒感。當水體景觀設計為人們營造出一種情境,任何人是無法拒絕這種設計對心靈的感受與刺激的。如果去杭州的西湖,看到三潭映月的景觀設計,一定會贊嘆古人的非凡意匠美妙絕倫。毋庸置疑,情景化可以使水體景觀產生巨大的魅力,即使是某一個歷史事件,或者是一個寓言故事,都能使人們對它一往情深,留下深刻的回憶。杭州西湖就自然景觀來講,它并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應當說杭州西湖的迷人之處是在于它的文化、它的人文精神的積淀。無錫太湖的水體景觀設計的奧秘在于當置身于此情此景時,即使有自殺輕生的念頭,只要在那里待上半個小時,就會被太湖博大的胸懷所感染,感嘆生命之可貴。而南京燕子磯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情侶因愛情受挫而在此喪生。足見水體景觀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因此,水體景觀的設計,并不單純是物與水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設計后對人的情緒、心理、精神的影響。那么,怎樣才能使城市公園的水體景觀情景化呢?關鍵要在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中去營造。特別要注重營造整體的環境氛圍,讓周圍的環境來烘托事先所設定的情境。因此,在設計的時候就要通盤考慮,從整體布局來設計景點。

三、生態化是水體景觀設計中的永恒

現代城市中城市生活最為密切的是公園水體,公園水體受到人類活動影響很深,這是公園水體與自然原始景觀濱水區的不同。從歷史上看,人類的活動造就了人類選擇聚居地的一種天性,就是對濱水地帶的向往。據統計,整個世界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都聚居在沿海濱水一帶。

從設計的意義上講,水體景觀的生態化就是保護資源,為子孫后代造福。1969年,克羅(D.S.Crowe)率先提出“設計應注重‘創造性保護’工作”,指明了“創造性是不容忽視的”,就是要充分利用生態學、環境學、數學等基礎學科的知識進行景觀設計,達到資源的最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保持生態平衡。景觀生態學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與控制,確保城市景觀整體功能的安全性與健康性,把人與景觀看成是一個整體系統來進行設計,斑塊——廊道——基質模式構成它的基本模式。

綜上所述,一座有特色的城市的特色面貌應該強烈體現其濱水景觀建設,襯托當地地方特色,充分體現發展的經濟面貌和開放的經濟特質,使時代精神成為規劃設計的基本要求,以山水園林特點為文化代表,創造具有時代、文化、生態的景觀環境。在設計時應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高度結合起來,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高度結合,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體現城市的高質量園林藝術價值。兼顧工程與景觀、生態的要求,不能簡單地把園林設計搬到水邊,要按照地形特點設計出各具特色的園林景觀。

由此可見,水體景觀的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遵循以上的要求,還要充分體現水體景觀的藝術性,因為水體本身就是一種動態的物質,在設計時既可以模仿自然界中的水體如河、溪、澗、灘的動勢,也可以人為地進行限制和控制,按照設計師的意愿進行,形成跌水、噴泉等藝術效果,提升娛樂性。只有追求更高層面的藝術性,才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由此可見,貫穿在水體景觀中的主軸滿足創造性,而所有的創造必須要有時代的理念和新思維。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城鄉與區域規劃的景觀生態模式[J].國外城市規劃,1997(3).

[2]張誼.論城市水景的生態駁岸處理[J].中國園林,2003(5).

[3]裘江海.河岸景觀設計理念初探[J].水利規劃與設計,2004(3).

[4]薛健.綠化空間與景觀設計[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第5篇

關鍵詞:公園園林環境;景觀設計;規劃特色

引言

自然界不僅為人類提供物質生活所需要的各種原料,還通過其豐富多彩的景色,給人以心靈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很早以前,人類就認識到自然景觀的精神愉悅作用,并通過園林的形式對其進行抽象概括,再現第二自然,來美化自己的生活環境。到了現代,生活在擁擠嘈雜城市中的人們,更加向往自然景觀帶給人的平靜感受,使他們可以忘記生活中的煩惱,舒緩緊張工作的壓力。現代的城市公園作為一種大眾化的園林,為城市里的人提供了一片視覺和心理上的“綠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如何在人工環境中再現自然,在中國漫長的園林建造歷史中,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手法。例如通過對各種形式石材的組織堆砌,形成千變萬化的疊石掇山造型,以此來象征自然山岳的各種形象;又如通過精心開鑿的各種動、靜水體,象征自然界的河、湖、溪、泉、瀑等。所有這些手法的背后,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通過對大自然及其構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以此向人們傳達自然環境的意向?,F代城市公園并不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園林,必然會承載一些城市的功能。加上城市居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現代城市公園相對傳統園林來說要具備更多的功能,勢必會影響到公園的景觀塑造。但不論現代城市公園的功能如何變化,對自然環境的再現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滿足新的功能的前提下塑造人化自然景觀,是本次設計重點考慮的問題。

1 公園環境與景觀設計基本原則

1.1 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既體現在參與建設公園的各部門或集團之間,又體現在整個公園的運作過程中,同時也體現在景觀設計和建成的效果之中。限于論文主題,在此僅涉及整體性的形體環境方面。整體性形體環境的一切組合都應該是支持人的想象,合乎人的行為。

1.2 因地制宜原則 即:運用當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術,特別是注重地方性植物的運用;規劃應順天應時,新的設計須以當地的自然生態過程為依據,將陽光、地形、水、風、植被等能流、物流的流通過程融合在所設計的景觀生態過程內;尊重地方特有的民俗、民情并在景觀設計中給予體現;景觀、建筑小品和構筑物的設計考慮到地方的審美習俗與使用習慣;注重園區內古跡和紀念性景觀的保護和再利用以及具有場所感的景觀開發;在尊重地方傳統性的同時,不能忽視群眾對時尚游樂方式的需求。

1.3 和諧、發展的原則 公園景觀的設計要講求其自身的和諧性、人與動物及景觀之間的和諧性、景觀設計自身所反映的文明健康性,從而建立一個全方位銜接良好的和諧景觀,進而營造出一個人與動植物和平相處、共生共榮的和諧環境。

1.4 以人為本的原則 時代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景觀的規劃設計應適應變化的需求,根據當代人類的行為心理特征,自覺地為人類的發展尋求一個美好的、適宜生存的空間。

2 園林環境與景觀設計的依據

2.1 科學依據 在任何園林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要依據有關工程項目的科學原理和技術要求進行。如在園林環境設計中,要依據設計要求結合原地形進行園林的地形和水體規劃。設計者必須對該地段的水文、地質、地貌、地下水位、北方的冰凍線深度、土壤狀況等資料進行詳細了解。如果沒有詳實資料,務必補充勘察后的有關資料??煽康目茖W依據,為地形改造,水體設計等提供物質基礎,避免產生水體漏水,土方塌陷等工程事故。種植各種花草、樹木,也要根據植物的生長要求,生物學特性,根據不同植物的喜陽、耐陰、耐旱、怕澇等不同的生態習性進行配植。一旦違反植物生長的科學規律,必將導致種植設計的失敗。園林建筑、園林工程設施,更有嚴格的規范要求。園林設計關系到科學技術方面的問題很多,有水利、土方工程技術方面的,有建筑科學技術方面的,有園林植物、甚至還有動物方面的生物科學問題。所以,園林設計的首要問題是要有科學依據。

2.2 社會需要 園林設計是屬于上層建筑范疇,它要反映社會的意識形態,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與物質文明建設服務?!豆珗@設計規范》指出,園林是完善城市四項基本職能中游憩職能的基地。所以,園林設計者要體察廣大人民群眾的心態,了解他們對公園開展活動的要求,創造出能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文化層次游人的需要,面向大眾,面向人民。

2.3 功能要求 園林設計者要根據廣大群眾的審美要求、活動規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內容,創造出景色優美、環境衛生、情趣健康、舒適方便的園林空間,滿足游人的游覽、休息和開展健身娛樂活動的功能要求。園林空間應當定于詩情畫意,處處茂林修竹,綠草如茵,繁花似錦,山青水秀,鳥語花香,令游人流連忘返。不同的功能分區,選用不同的設計手法,如兒童活動區,要求交通便捷,一般要*近主要出入口,并要結合兒童的心理特點,該區的園林建筑造型要新穎,色彩要鮮艷,空間要開朗,形成一派生機勃勃,充滿活力、歡快的景觀氣氛。

2.4 經濟條件 經濟條件是園林設計的重要依據。經濟是基礎。同樣一處園林綠地,甚至同樣一個設計方案,由于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規格的苗木,不同的施工標準,將需要不同的建園投資。當然,設計者應當在有限的投資條件下,發揮最佳設計技能,節省開支,創造出最理想的作品。

3 規劃特色

3.1 節點式布局、主次分明、節奏適宜 公園在景觀序列的安排上, 采用節點式, 即每個景區都有一個主景作為重點空間, 圍繞主景再有序的布置其它景點, 使各個點與緩動空間的設置變得和諧、有序, 富于節奏之變化, 避免了因序列飽和而產生的節奏上的反感。在處理主景的重點空間上, 在突出主景地位的同時, 著重于環境氛圍的烘托。不僅在主景內容的選擇上突出其個性, 而且在其特定的環境意象之塑造上, 更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點。

3.2 順應自然、改造自然、創造環境特色 水體在自然中的勢態聲貌, 會給人們以無窮的遐想和藝術的啟示, 把自然中的水引進人類的生活, 并用水的藝術形態來豐富和補充人類環境, 加強園林景觀的意境感受, 是極富表現力的構景方式。中國園林造景更有“ 造園必須有水, 無水難以成園”的說法。園林中只要有水, 就會顯示出活潑的生氣。

3.3 游覽方式豐富多彩 瀏覽線是聯結各景區的連續空間鏈。一個有序列、有節奏的安排, 可使人賞心悅目, 主次分明。而游覽的方式,同樣也給人以豐富多彩的經歷, 留下深刻的回憶。以步行游覽和游覽車游覽為主, 可以使游客在陸地自由活動, 到達任何一個景區。這是一個基礎。而最具特色的是游覽船游覽和空中游覽。為了充分利用水景, 我們沿湖開辟游覽路線, 沿岸各景區開闊處設停靠點, 這樣游客可以從湖上觀看異國風情。同時, 空中輕軌游線有一部分伸人到水中, 從而拓展了游客的游覽視線。

3.4 積極參與、增加娛樂 目前, 國內主題公園的參與性活動, 很多以被動的形式出現, 如觀看各種演出等, 而主動參與的機會相對來說少一些, 使游客難以得到滿足。若要達到游樂的目的, 游客必須積極參與, 其提供的生理上與心理上的娛樂大大超過了視覺刺激。如今, 人們旅游的心理已經向更高層次發展, 從觀光向參與轉化。所以, 參與項目的設置也是特色的表現。因此, 在設計中我們有意增加了主動參與的活動內容, 除巡游匯演、劇場演出、古代交通工具游覽、兒童游戲場等參與性活動外, 還特辟有休息娛樂活動區, 設有果園、野炊、俱樂部、泳池、水上活動中心、特色民居等各具特色的主動參與項目, 增添了娛樂性。

第6篇

關鍵詞:公園綠化景觀 設計原則 理念探索

前言:

公園是供人們休息和開展娛樂活動的主要場所,綠化景觀可以幫助人們放松心情,在一個相對愉快的環境中活動。充滿藝術氣息的綠化景觀不僅可以增加公園整體設計的藝術效果,還能提升綠化景觀的藝術價值。

一、公園綠化景觀設計發展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開始逐漸引入城市公園建設,一方面是因為公園綠化景觀是一個整體建筑項目,可以為人們生活提供良好的活動場所;一方面是為了體現城市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目前,無論是城市公園還是大型獨立公園,綠化景觀設計已成為了一項重點的研究項目,在園林建設中的設計地位非常突出。因此,在植物景觀和區域景觀設計中,植物造景藝術、綠化景觀設計都能表現出不一樣的藝術美[1]。同時,與古典園林不同,現代公園在綠化景觀設計上更注重功能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在呈現公園綠化景觀藝術價值的基礎上,豐富綠化景觀的使用性能。

二、公園綠化景觀設計原則

一般情況下,公園綠化景觀分為兩大部分,植物造景和區域空間景觀,在這兩種景觀形態中,植物造景可以優化公園中的植物配置,讓植物在整體景觀設計中展現特殊的風格美。同時,地域性文化特征讓區域空間景觀的設計重心偏重于文化,實體植物景觀與空間景觀的完美配合,是公園綠化景觀設計的宗旨[2]。

2.1設計原則

2.1.1景觀資源配置多樣性

一處具有藝術觀賞價值的景觀一定是由多種植物配合完成的,所以一個植物在綠化設計中必須與其他植物產生共生效益,在特殊設計環境下,轉變存在形式,或變成叢植、花壇,或發展成植籬。但是無論是哪一種設計形式,景觀資源的多樣性是不曾改變的。

2.1.2“以人為本”原則

因為公園中的綠化景觀所占的區域空間最大,所以在開展景觀設計時,設計人員應利用好綠化景觀與公園地勢形態、人文歷史、自然環境的優勢,充分表現出“人本文化”的設計特色。同時,在特定的拓展空間內,植物、公園公共建筑、固定植物都需要融入綠化景觀設計中,促進綠化景觀的人性化、立體化、健康化發展。在人文思想的影響下,現代公園綠化景觀設計原則也悄然發生了改變,徹底打破了傳統的鑒賞角度,從多元文化角度分析景觀設計內容,并重新定義了綠化景觀在公園景觀設計中的主體地位和應用價值。由此可見,“以人文本”原則是公園開展現代綠化建設的核心依據,是推行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項目的必然手段。

2.1.3功能性原則

綠化景觀設計不僅要體現良好的藝術價值,還需在具有藝術欣賞能力的同時,通過融合設施建設提高綠化景觀的功能性。公園中不僅有綠化景觀,還有很多公共設施,這些公共設施供人們開展娛樂活動,如果綠化景觀脫離在人們生活之外,則其欣賞價值將會大大降低[3]。因此,綠化景觀應結合公園中公共設施的使用性能,在符合設計條件的情況下,盡可能拉近綠化景觀與公共設施間的距離,讓人們在休閑娛樂的過程中,時刻能夠體會到綠化景觀所帶給他們的“正能量”。

2.2綠化景觀設計主要內容

在公園綠化景觀設計中,特色植物和花卉的合理分配、景觀修剪模型、園林建筑景觀配置等問題是設計的主體內容。以植物為主體設計內容的綠化景觀設計工作,各種樹木和花卉的設計修剪工作格外重要,不僅要突顯綠化景觀在公園整體布局上的交相輝映,還要詳細記錄并規劃相關種植、布置方案。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2.2.1入口景觀布局

入口景觀是公園的門戶,所以在這個地方,綠化景觀必須采用中軸對稱的方式分布,各種樹木和植物在排列設置上要具有一定的統一性和對稱性。通常,公園的入口景觀會設置一個標志性的綠化景觀,來突顯公園的的藝術價值和景觀地位。所以入口景觀應以大面積平面樹池和花池為設計背景,采用高大喬木的對應布置,并配用精湛的修剪技術,將綠化景觀修剪成符合公園文化特征的景觀[4]。

2.2.2綠化景觀和水體景觀的融合設計

大型水體景觀是公園中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所以綠化景觀應在設計上突出兩者景觀特征的融合性和關聯性,既突顯出綠化景觀的植物設計的藝術價值,還應烘托出水體景觀的自然駁岸式水池,給人們營造出一種山水融合的自然景象。在這種景象的感知背景下,山水之間的亭臺樓閣在更能滿足與人們享受自然的活動需求[5]。

2.2.3綠化景觀的特征設計

與大型主題公園不同,小型公園偏重于采用人造山體進行景觀設計,因為人造山體在地質結構和材料性質上都遠不如真實的山,所以如果要想突顯出人造山體的自然特征,必須依賴于綠化景觀的特征設計,在山體周圍創建綠化帶,并以人們活動路線為中心,在道路兩側增設“自然景觀”。依靠綠化景觀特色設計,不僅人造山體的先天漏洞得以填補,公園的整體景觀布局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三、公園綠化景觀設計理念探索

本文通過對公園綠化設計內容以及原則進行系統分析之后可知,公園在景觀設計上面臨著諸多發展問題,在現代生活需求的影響下,綠化景觀設計必須轉變傳統設計理念,以創建現代化綜合性景觀園林為目標,開展綠化景觀設計工作。結合上述內容,本文總結了以下兩點景觀設計理念發展內容。

3.1設置娛樂休閑區

由于綠化景觀養護起來非常困難,所以目前大都是公園都不會在娛樂休閑區設置過多的綠化景觀,以防止景觀被破壞。但是,隨著人文素養的提升,綠化景觀融入人們休閑娛樂區是必然選擇。如在兒童游戲區設置動物形狀的植物,利用綠化植物維護兒童安全,作為一種自然屏障,將兒童圍禁在一個安全的地區活動。

3.2烘托文化主題

在特色建筑周圍,可以利用綠化植物平面造景的色彩和三維立體效果搭建一個具有功能性的綠化景觀群。延伸活動場所與綠化景觀在空間上的關聯作用,幫助人們指明活動范圍。同時,也可以利用景觀自上而下的景觀層次變化,提高公園中文化建筑的景觀特色,讓公園內每一處建筑所體現的景觀文化內容各不相同[6]。

結論:

綜上分析可知,公園是向全面開放的娛樂場所,作為重要裝飾元素的綠化景觀,其設計內容和設計方法對公園使用性能的主導作用非常強。因此,設計師必須認真統籌區域內公園的文化特色和綠化景觀特征,通過專業的規劃設計,營造一個完美的自然與現代化建筑相互融合的設計布局,以提高“景觀建筑”在公園建設中的核心價值。

參考文獻:

[1]周佳.淺談園林景觀中的人性化設計[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24):168-173.

[2]成國濤.鐵路綠化景觀規劃設計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13,14(28):135-142.

[3]雷正杰.湖南省高速公路綠化景觀設計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1,13(08):109-112.

[4]雷振林.城市道路綠化景觀的藝術語言[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23):156-173.

第7篇

【關鍵詞】濕地公園 生態環境 人居環境 可持續發展

濕地(英文:wetland)是指常年積水和過濕的土地。濕地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濕地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環境之一。無數的動物,植物都是依靠濕地提供的水和初級生產力而生存。濕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獨有的、多功能的生態系統,它在全球生態平衡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濕地有著“地球之腎”的美名。

近年來由于濕地圍墾、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濕地環境污染、濕地水資源過度利用、大江大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設、泥沙淤積、海岸侵蝕與破壞、城市建設與旅游業的盲目發展等不合理利用導致濕地生態系統退化,造成濕地面積縮小,水質下降、水資源減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樣性降低、濕地功能降低甚至喪失。因此,濕地保護問題逐漸受到世界各國科研人員及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濕地公園建設就是保護濕地的一項重要舉措。濕地公園是保護濕地生態的重要環節,建設濕地公園是發揮濕地功能與效益的重要途徑[2]。

然而由于人們對濕地認識的局限以及景觀設計的理論與應用相脫節,而且濕地在我國還處于剛起步階段,人們對其的認識還不夠,科學理論還不夠完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比較系統的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理論,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園內自然形成的堤、島、淺灘等濕地地貌景觀特征不明顯甚至缺失[4],景觀硬質化導致水陸過渡空間的缺失;植物景觀的生物多樣性較低,沒有形成完整的濕地植物群落景觀[5];濕地公園景觀沒有考慮區域文化元素,與區域濕地文化脫節[6]。因此,在接下來我們要以可持續設計為原則,以濕地為主題,建立不同功能、風格及性質的景觀設施,將景觀生態學與生態旅游、自然保護有機結合,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1.城市濕地公園景觀及構成要素

1.1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

城市濕地公園是指以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為基礎,以濕地的科普宣教、弘揚濕地文化、濕地功能利用等為主題,并建有一定規模的旅游休閑設施,可供人們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的生態型主題公園。

景觀指某地區或某種類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創造的景色森林景觀。泛指自然景色,景象?,F代園林發展的一種形式。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是指以濕地為對象的景觀形式,是利用現代景觀建設與生態學原理,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重建和恢復,藝術地再現自然濕地景觀,并為人們提供親近、感受、體驗自然的場所,是現代風景園林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濕地公園作為濕地生態保護與合理利用資源方式,濕地公園的建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1.2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的構成要素

水體景觀、生物景觀和文化景觀是濕地公園景觀構成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交融,相互影響。

1.2.1 城市濕地水體景觀

在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中,水體景觀是最重要的,濕地中近60%的景觀以水體景觀為主體。濕地水體景觀主要由濕地水域景觀、濕地岸帶景觀及近岸路域景觀三部分構成。水域景觀主要通過水深、流速、水質等水體性質來表現水體或靜或動、或緩或急、或碧波粼粼或洶涌澎湃的特點,形成如灘涂、沙洲、池塘、親水棧道、園橋等靜景以及溪澗、噴泉、飛瀑等動景。岸帶景觀是受水位、潮汐等影響形成的淺灘、沙洲和灘涂等景觀,以及不同的駁岸類型,如塊石駁岸、礫石緩坡駁岸、沙灘岸帶、植物岸帶等,展示或凹或凸、或曲或直、或虛或實、或連續或間斷的線性岸帶景觀[8-9]。近岸陸域景觀主要是指為方便游人觀賞的親水臺階、親水平臺、親水棧道等,組織游覽路線的近岸道路景觀(如汀步、園橋)和提升濕地意境的人造景觀小品等[3]。

1.2.2 城市濕地生物景觀

濕地公園內可展示的生物景觀主要包括濕地植物景觀和濕地動物景觀。濕地植物景觀主要是通過濕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配置來表現。根據濕地植物的形、干、枝、葉、花、果等觀賞要素,塑造不同季相特征的濕地植被景觀。如春賞鳶尾、荇菜花;夏觀荷花、鳳眼蓮;秋游香蒲、蘆葦蕩等。利用濕地植被的簇生、叢生、片生等分布特點,采用孤植、叢植、群植等配置方法構成遼闊、狹長、幽深、曲折等多種景觀形態,例如濕地植物迷宮、植物景觀雕塑等[6]。濕地動物景觀的主體主要由濕地水鳥、濕地昆蟲和觀賞魚類等組成。動物是濕地公園的可移動景觀,為濕地公園增添生機。根據濕地水鳥的生活規律,動觀其放飛、歸巢等場面,靜賞潛水的游禽、覓食的涉禽以及不同水鳥的環志特點。濕地中蝴蝶、蜜蜂、蜻蜓等昆蟲,能夠滿足游人對富有自然野趣的田園生活的向往。

1.2.3 城市濕地文化景觀

濕地文化景觀就是在濕地原有的生態特征下,體現區域的民俗傳統和風土人情等地方特色,體現濕地環境有的場景、意境[8]。濕地公園的人文景觀的構成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人類利用濕地的各種生產方式所形成的漁獵文化、稻田文化、葦田文化,以及受此影響而形成的飲食文化、住宅文化、服飾文化等。(2)人類改造濕地所留下的印跡,如各種富有地域特色的古運河、古橋梁、堤壩、古建筑等水利工程和臨水建筑等硬質景觀。(3)與其他文化相交融形成的文化結晶,如與文學藝術交融形成的歷代文人墨客、王侯將相贊美濕地的詩詞歌賦,描繪濕地風情的書法字畫,受區域文化影響形成的母親河文化,山歌、舞蹈等民族文化和紀念憑吊的習俗文化,以及見證革命歷史的紅色文化等。

2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特點及原則

2.1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特點

濕地公園的自然屬性以及對環境保護和維護生態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使得濕地公園景觀設計與其他景觀設計相比具有一些獨特的特點。

(1)濕地公園景觀設計場所的特殊性。它同以往的設計對象不同,濕地公園景觀設計是以水為主體,以陸地為輔,絕大部分的觀賞景觀是在水面上或者灘涂沼澤地上營造出來。

(2)濕地生態的脆弱性。濕地公園本身就是為了保護濕地的生態系統,如果在建設過程中隨意引進外來物種,易造成生態系統的失衡,得不償失。因此在設計時要盡量遵守濕地原有動植物的食物鏈平衡法則。

(3)濕地景觀設計的延伸性和連貫性。濕地公園景觀的建立不僅需要考慮其本身的生態過程, 還必須考慮濕地與集水區域毗鄰海岸及陸地的復雜連帶關系。

2.2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原則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的設計首先應該重點突出濕地景觀,同時還要盡量維持濕地的自然風貌, 為公眾創造一個零距離體驗自然、享受自然的空間。因此濕地公園景觀設計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生態優先原則 公園景觀設計應從濕地的蓄洪防旱、凈化污水和提供生物棲息地等生態功能出發,遵守自然規律,合理利用鄉土植物、土壤和其他自然資源,注重生態系統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維持,盡量做對環境破壞及影響最小的設計。

(2)以人為本原則 園內景觀應滿足人的親水特性,提供多種可直接欣賞水景的途徑,創造足夠的可參與、體驗的場所和機會,注重實現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全面感受水的魅力,應針對濕地公園水體的不可達性和濕地植物多以草本為主的局限性,注重營造公園空間、增加公園景觀的連接性以及適當配置喬木使游廊達到遮蔭的效果。

(3)美學原則 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創造美的享受、實現美的審美追求。濕地公園景觀要體現出立體美感,就要求設計師在空間比例、審美節奏、建筑色彩及植物配置等方面營造出形式美,形成富有特色藝術性的體系,并且充分利用這些物質材料的本質屬性,讓人們在情感上和身心上與景觀產生共鳴感。在具體的景觀設計上,要善于利用景觀美學創造形式美,既注重整體設計的共通感,又要著眼于局部;在周圍的建筑群、雕塑等設計上要體現出時代質感和傳統意境,既要有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又要敢于對現代西方藝術進行大膽嘗試,以營造融合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形式美感。

3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內容及方法

濕地公園功能分區大致分為:濕地保育區、功能展示區、濕地體驗區以及服務管理區等[9]。濕地保育區屬于原生態保護,環境容量相對較小,景觀建設內容較少。因此,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主要集中在濕地體驗區和功能展示區以及服務管理區。

3.1 濕地體驗區景觀設計

濕地體驗區主要是公園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分布集中的區域,景觀設計主要通過地形改造、聯通水文等工程,來營造出淺灘、沼澤、溪流、噴泉、瀑布、河流片段等濕地景觀形態[10-11],從而讓人們體驗濕地獨特的水體景觀、濕地農耕文化、漁事等生產活動以及示范濕地合理利用。

3.2 濕地生態功能展示區景觀設計

濕地生態功能多樣、生態效益顯著[14],濕地公園景觀展示的生態功能主要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凈化水質環境等功能。因此在功能展示區可以通過構建表流濕地和垂直潛流濕地,通過配置具有凈化能力的植物,設置供游人出入的親水棧道,來達到維持濕地功能和為人類提供優美景觀的雙重效果,同時可以通過比較污水經過濕地前后的水質視覺效果,來展示濕地公園對水質的凈化功能。對于維持生物多樣展示的景觀設計,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配置鄉土物種,通過招引濕地鳥類、昆蟲來維持濕地環境的生物多樣性。

3.3 濕地公園服務設施景觀設計

濕地公園服務設施景觀屬于硬質景觀,是為了方便游人而設計的能夠烘托濕地自然景觀的建筑物、景觀小品等,便于游人能夠更好地組織游覽路線。主要有景亭、水榭、舫、園橋、游廊、木柵道以及景觀小品等[15-16]。

4 結語

城市濕地公園作為濕地保護的一項重要措施,城市濕地公園在濕地保護管理體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1]。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作為景觀設計的一部分,在城市的社會、文化、經濟和環境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實現了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在整個景觀學各類設計中,是錯綜復雜、具有挑戰性的一門,它是多學科、多方面問題的體現,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環境設計的可持續發展,能夠增強人與自然的可達性和親密性,最終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參考文獻:

[1]崔心紅.建設濕地園林,改善生態環境―――上海市濕地園林建設的探索[J].中國園林,2002,11(6):15-17.

[2]國家林業局.LY/T 1755―2008,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5.

[3]崔麗娟,王義飛,張曼胤,等.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規范探討[J].林業資源管理,2009,38(2):17-20.

[4]王薇,李傳奇.城市河流景觀設計之探析[J].水利學報,2003,34(8):117-121.

[5]張毅川,喬麗芳,陳亮明.城市濕地公園景觀建設研究[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6,28(6):18-23.

[6]周建東,黃永高.我國城市濱水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內容與方法[J].城市規劃,2007,31(10):63-68.

[7]王思元,牛萌.濕地公園的植物景觀設計――以上海崇明島西沙濕地公園為例[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34(7):137-140.

[8]但新球,駱林川.濕地公園規劃新理念及應用――以東江湖國家濕地公園規劃為例[J].濕地科學與管理,2006,2(3):4-7.

[9]國家林業局.LY/T 1755―2008,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5.

[10]Mark T S, Heather C V, Steve W. Exploiting the attributes of regional ecosystems for landscape design: The rol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ecological engineering[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7,30(3): 201-205.

[11]呂詠,陳克林.國內外濕地保護與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對鏡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旅游的啟示[J].濕地科學,2006,4(4):268-273.

[12]鄧毅.城市生態公園規劃設計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225-250.

第8篇

社會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人均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在滿足基本的溫飽需求基礎上,對于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背景下,高樓大廈帶給人們更多的是沉重的壓力,如何能夠在繁忙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之余可以獲得充分的放松和休息,成為當前城市景觀設計中首要考慮問題。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通過建設城市濕地公園,可以為人們在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閑空間,以其獨特的優勢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重視。本文就濕地公園建設的景觀設計進行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客觀把握設計要點,將更加前沿的設計理念融入其中,推動城市化建設的同時,改善城市環境。

關鍵詞:

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生態平衡

濕地公園是我國濕地保護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大力建設濕地公園,有助于更加廣泛的發揮濕地效益。在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始大力建設濕地公園,濕地面積增加到41.50萬hm2。但是由于人們對于濕地公園的認知不充分,濕地公園設計上理論和實踐未能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尚未形成完善的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理論體系,其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濕地公園自然形成的濕地地貌景觀缺失,植物多樣性不突出,加之缺乏對濕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導致理論和實踐相脫節。故此,在濕地公園建設中如何合理有效的進行景觀設計成為首要工作內容,加強對其研究有助于為后續工作提供指導和參考。

1濕地公園景觀的構成

1.1濕地公園景觀內涵

濕地公園景觀是濕地保護工程建設的基礎所在,在滿足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前提下,充分整合濕地資源,挖掘濕地文化,發揮濕地生態型、社會文化性和藝術性特點,為廣大人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區域。

1.2濕地公園景觀構成

其一,水體景觀。水體景觀是濕地公園景觀中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可以劃分為近岸陸域景觀、水域景觀和岸帶景觀三個部分組成。其中水域景觀主要是通過水流速度、水質和水深來表達水體景觀,呈現出洶涌澎湃或是涓涓流水之感,形成池塘、淺潭或是飛瀑等水體景觀。岸帶景觀是受到抄襲影響形成的淺灘或灘涂等水體景觀,形成不同類型的駁岸。近岸陸域景觀則是為了便于人們觀賞和游玩的親水設施,即平臺和棧道等,同時具有引導人流觀賞路線的作用,營造出別樣的濕地意境,提升濕地公園整體景觀美觀。此外,濕地公園由于水體景觀影響,可以形成獨特的小氣候,或是出現云霧繚繞景觀,呈現出特別的自然景觀。其二,濕地生物景觀。濕地公園中的生物景觀包括植物景觀和動物景觀。其中濕地植物景觀主要包括濕地植物、水生植物和浮水植物等聯合配置,呈現出濕地植物景觀。結合植物的枝葉、花、果形狀的不同,合理搭配形成不同季節的自然景觀。濕地植被自身具有叢生、片生和簇生的特征,根據群植或叢植搭配方法可以形成更加曲折、幽深的景觀形態。濕地動物景觀中包括濕地水鳥、魚類和昆蟲等,作為一種移動的景觀,配合濕地植物景觀,可以帶給濕地公園別樣的生機和活力。結合濕地水鳥的生活規律,移動放飛和歸巢,潛水和覓食均是濕地公園內不可多得的濕地動物景觀,具有別樣的特色。其三,濕地文化景觀。作為濕地公園景觀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除了具備生態景觀以外,還包括一系列風土人情和民俗特色,在濕地公園中的人文景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濕地形成的生產文化,進而影響到人們日常的飲食文化和住宅文化。(2)濕地改造后留下的痕跡,其中包括具備地域特色的運河、橋梁和建筑等。(3)文化交通形成的景觀,包括文學藝術交融的詩詞歌賦和書法字畫,或是民族文化和革命紅色文化等。

2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原則

2.1生態優先原則

在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中,出于凈化污水和生物棲息地多樣化角度,在尊重生態自然的同時,整合自然資源,合理搭配鄉土植物和自然景觀,保證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提升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合理性,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影響。

2.2以人為本原則

在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中,需要充分滿足人們欣賞水景的需求,提供更多參與機會,促使人們可以從視覺、聽覺和觸覺多種角度來感受水景的魅力,營造良好的空間環境。此外,在提供自然景觀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景觀連接起到遮蔭效果。

2.3美學原則

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中,為了實現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合理搭配,應該注重人文景觀的完整性、豐富性和特別性等特點,促使濕地水體可以動靜結合,相得益彰。植物景觀的配置需要注重虛實結合,實現色彩的協調統一。

2.4合理利用原則

合理利用濕地動植物以便于促進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合理利用濕地提供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礦物資源以達到節省資源;合理利用濕地開展休閑與游覽;合理利用濕地開展科研活動與科普活動。

3濕地公園景觀設計內容和方法

3.1濕地公園景觀設計

濕地公園內部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合理搭配,可以通過地形改造和水文聯通,營造獨特的濕地景觀形態,提升對濕地農耕文化和水體景觀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諸如,在濕地公園水體局部景觀設計中,不同的溪流和石塊,或是郁郁蔥蔥的濕地植物群落,駁岸自由曲線形態和雙螺旋曲線形態等,形成一種曲水流觴的濕地景觀。人工濕地景觀為主的濕地公園,錯落有致的池塘,濕地水體下游和積水區域設置稻田等。

3.2濕地生態功能展示區景觀設計

由于濕地環境的生態環境十分多樣,生態效益較為突出,其中包括水質凈化和生物多樣性特點。其一,在水質凈化功能景觀設計。濕地作為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主要是起到環境凈化的作用。景觀設計中,結合實際情況構建表流濕地和潛流濕地,選擇凈化能力更高的濕地植物,設置相配套的橋梁和廊設施,實現景觀的多重效果。諸如,在景觀平面設計中,可以設計為腎臟形,岸帶植物可以適當的種植香蒲和蘆葦等濕地植物,形成更加錯落有致植物景觀。此外,為了提升濕地系統的污水凈化效果,可以通過對比污水流經濕地的水質變化情況,充分展現濕地系統的污水凈化功能。其二,生物多樣性景觀設計。濕地公園中景觀設計可以通過合理配置鄉土濕地物種,搭配昆蟲和鳥類,維護濕地環境的多樣性,營造良好的濕地景觀效果,帶給游客更加舒適的享受。與此同時,通過配置沉睡植物群落和浮水植物群落,豐富濕地水生環境多樣性,把握空間分布規律。在濕地植物設計中,設置人工巢箱,或是在水體中設置島嶼,營造一種更加隱蔽的環境;引導鳥類前往棲息和覓食,將動物群體群居行為充分的展現出來,營造一種獨特的濕地景觀。人們也可以近距離觀賞濕地動物景觀,營造出一種空山幽靜的意境。

3.3濕地公園服務設施景觀設計

濕地公園服務設施設計中,主要是負責引導人們游玩和休息的路線設置,有助于合理引導人流,更為合理的展現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特色。其中包括涼亭、水榭、亭臺、游廊和園林小品等等,帶給人們別樣的景觀體驗,提升人們的關上體驗。就靜態賞景景觀來看,主要是為人們提供休息和觀賞作用,同時也是濕地公園構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借景、對景和框景等會一系列手法,有助于進一步豐富濕地公園內部景觀特色,提升景觀多樣性。動態賞景盡管則是為了引導人流觀賞路線,促使人們可以動態的觀賞濕地公園中的景觀特色,合理劃分公園內不同空間的景觀,合理配置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提升濕地公園中景觀觀賞效果。點景則是為了更加深刻的展現公園文化內涵,營造出良好的濕地公園景觀意境,最為典型的即是雕塑和園林景觀小品等藝術形式為基礎單元。諸如,農耕濕地文化中,農業設施和農業耕作場面,形成與眾錯落有致的農業場景,帶給人們更加豐富的農耕體驗。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中,為了營造出濕地體驗景觀、濕地生態功能展示區景觀和濕地硬質景觀,根據設計內容來選擇不同的設計方法。其中濕地體驗景觀可以通過優化植物群落配置,地形改造實現;濕地生態功能展示區景觀則是通過配置鄉土植物、表流和潛流濕地、稻田等;濕地硬質景觀則是通過涼亭、水榭、亭臺、游廊和園林小品等展現。

4結語

綜上所述,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下,為了可以營造良好的城市環境,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通過建設城市濕地公園,可以為人們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閑空間。

參考文獻:

[1]張曼胤,崔麗娟,李偉,趙欣勝,趙玉輝,李勝男,王義飛,張巖.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景觀設計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11):292~296.

[2]勾波.城市濕地公園生態規劃與景觀設計探討[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

[3]胡金龍.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規劃與設計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6.

[4]錢新鋒.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營造個性景觀特色探索[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5.

[5]李達.GIS技術在城市濕地公園生態規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6.

第9篇

關鍵詞:景觀 設計 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作為特定文化場景的一個延伸,景觀文化設計更要彰顯人性化的文化特征。人性化的景觀設計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倡導生態園林設計的過程中,也要追求人性化的藝術需求,使得園林景觀能夠朝著形式多樣的方向發展,在滿足人們在視覺享受的基礎之上能夠帶給人們更多的精神享受,從而也使得整個城市煥發出新的面貌。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要加強園林的人文因素設計,在設計過程中首先要了解當地的人文文化環境,使人們在滿足自身情感設計的基礎之上進行人文景觀的設計,以不斷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1 景觀與景觀設計的概念

1. 1 景觀

景觀 Landscape 一詞因立場不同對其概念的詮釋便有了多種內容。地理學上對景觀的定義為: “反應統一的自然空間,社會經濟空間組成要素總體特征的集合和空間體系,包括自然景觀、經濟景觀、文化景觀?!倍谏鷳B學上景觀卻被定義為: “人類尺度上,具有空間可測量性,由于不同生態系統類型所組成的異質性的地質單元?!贝送猓坝^是多種功能的載體,因而可以被理解為:風景: 視覺審美過程的對象;棲息地: 人類生活其中的空間環境;生態系統: 一個具有結構功能,具有內在和外在聯系的有機系統;符號: 一種記載人類過去,表達希望和思想,賴以認同和寄托的語言和精神空間。

1. 2 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根據《牛津園藝指南》“是將人工和天然元素統一設計的藝術科學。”采用人工的和天然的材料―――泥土,山石,水,植物,組合材料,人為創造各種用途和條件的空間。隨著社會物質建設和精神文明的高速發展,人們越發意識到景觀環境的重要性,對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景觀設計也就成了關于怎樣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來為人們創造舒適、健康、安全環境的藝術科學。同時,也是關于景觀的分析,規劃,創造,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是人類社會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設計是為了人的設計,換句話說也就是滿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質和精神的需要。人既是設計者同時也是使用者。因此,設計的中心和尺度也是人,這種尺度不僅包括生理尺度還包括心理尺度,而人心理尺度的滿足則是通過設計人性化得以實現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性化設計的出現完全是設計本質所要求,決不是設計師追逐的風格。因為偏離了對人心理要求的滿足,設計也就偏離了正軌,因此設計的人性化已成為評判設計優劣的一大準則。

2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人性化

2. 1 “人化”與“物化”

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統一人類的設計總是能體現一定時期人們的審美、倫理、道德、歷史文化以及情感等等因素,這是物的“人化”,造物的“人化”??墒侨祟惖囊欢ㄒ庾R、情感和文化等精神因素又必須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形式來表達,而作為人類生活方式載體的設計物一定承擔了一些對人類精神的承載和表達功能,這也就是人類精神的“物化”,即人的“物化”?!叭嘶焙汀拔锘苯M成了人與設計物的互動關系。設計就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有機統一,兩者相輔相成。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設計中的人性化絕不是什么“新花招”,而是人類設計本就應該具備的特質。設計師所做的便是讓這種“人化”和“物化”過程更通暢、更和諧以達到人與設計融為一體的狀態。中國古代所宣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便體現了對這種關系的辯證認識,所以這種統一也必然反映在作為設計一類的景觀上。

2. 2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安全性與實用性

景觀設計的本質是為了其使用者服務的,所以就要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滿足不了使用者的需求的設計是沒有任何存在意義的,只是單純的擺設而已。另外,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還要避免危險和傷害的發生,尤其是在設計老年人和兒童活動空間時要更加注重安全性,保證使用者的安全,是人性化景觀設計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保證不了這一基本要求,也就談不上所謂的城市公園景觀的人性化設計了。

2. 3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需要體現出人文的關懷

“人文主義”( Humanism) 最早是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是關于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力的思想。廣義上來講,人文思想是對人性、人倫、人道、人格、人的文化、人的歷史、人的存在其價值都愿意加以尊嚴與關懷。人性化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就是要體現“人文主義”思想,讓使用者感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尊重。另外,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人文關懷表現為多方面與多層次,由最基本層面對人的生理關懷到高級層面的精神與情感關懷逐層上升。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主要體現在人對空間場所的內在感受,特別強調提升環境的認同感與可識別性,達到使人產生強烈的歸屬感的效果。

2. 4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脈的傳承

景觀存在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生活習慣,風土人情以及都對景觀有著巨大影響。首先,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會有普遍的相似性,過去熟悉的事物與形態能引起他們相似的情感共鳴,產生相似的聯想,因此增強人對景觀環境的認同感。其次,對該城市原有歷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對形成城市公園景觀特色是非常有利的,富有較強烈的識別性和唯一性,就會自然而然地使人們對景觀環境的自信心得到提升,歸屬感得到強化。從另一方面來說一個城市公園景觀之所以能得到使用者的認同感,一定是設計者在設計之初做了大量的實地調研,充分地了解了該城市的文化背景、使用人群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以及等,并且在設計時把以上因素全部考慮進去,經過反復的推敲以至于把所有相關因素綜合在一起,而且達到和諧統一。只有這樣做出的城市公園景觀環境才能讓使用者產生歸屬感和親切感。

2. 5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應該體現出對特殊群體的關注

城市公園的使用者中還包括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主要有老年人、兒童、孕婦及先天或后天身有殘疾的人所組成。雖然他們身有不便或是缺陷,但他們同樣享有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權利,甚至是生活得更好。所以,景觀設計師在設計時應該同樣關注這一群體,而不是忽略他們。通過合理的公園景觀設計來彌補他們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讓他們在人性化的景觀環境中能感受到舒適、安全、尊嚴,而忽略了自身的缺陷。對特殊群體的關注也是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人性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 6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人性化是人類社會高科技發展的平衡點

人類社會高科技的迅猛發展正在方方面面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然而這種改變卻是一把雙刃劍,人類一方面享受著改變帶來的便利,同時也帶給人類前所未有的苦惱和憂慮,那就是人情的疏遠和感情的失衡。所以,在這種高科技的信息社會里人們必然去追求一種平衡―――一種科技與情感的平衡,一種理性和人性的平衡??茖W越發展這種平衡愿望就越迫切越強烈,因此高科技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景觀設計的人性化。人性化的設計是科技發展與人類情感的一個平衡點。

2. 7 “綠色”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

一個優秀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不管其是否可再生,但至少不會對人類資源的再生有影響,也就是景觀設計中的可持續發展,即“綠色”的景觀設計。這就對景觀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能滿足當代人的使用需求還要考慮后代的發展需求,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不去考慮長遠的影響。因此,要提倡綠色、環保、低碳的設計理念,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負責,同時也是為人類長遠的發展負責。

3 結語

“以人為本”作為景觀設計的基本準則已被廣泛的推廣,但在具體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實踐中人性化的體現方式卻被片面地看待,特別是忽略了人的精神與情感需求,即人對景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本文通過對使用者與景觀的研究提出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應強調對人精神與情感的關懷,尤其是對社會上的特殊群體的關懷,而這才是對設計人性化深層次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丹]揚?蓋爾. 交往與空間[M]. 何人可,譯.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2] [加]艾倫?泰特. 城市公園設計國外景觀設計叢書[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第10篇

關鍵詞景觀設計 人性化城市公園

User-friendly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thinking

Yang Xiaona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bstract With the moder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wanton spraw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severely damaged,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o, as people pray for the missing natural beauty and symbolic of the return of the land have become the party of urban parks, public relations, entertainment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s one important place. Therefore, the city parks of human lif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user-friendly

1 景觀設計人性化設計的確立

1.1 景觀、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landscape)一詞,因立場不同而對其概念的表述便有了多種內容。地理學家把景觀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定義為一種地標現象,或者是綜合自然地理區,又或是一種類型單位的通稱,如城市景觀,草地景觀,森林景觀等。藝術家把景觀作為表現與再現的對象,等同于風景。建筑師則把景觀作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

雖然景觀的概念多種多樣,具有模糊性與復雜性,但是對于景觀設計師而言,對景觀的理解是一定的。正如俞孔堅所言:景觀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它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觀設計:(Landscape Architecture)根據《牛津園藝指南》“運用天然的和人工的材料――泥土、水、植物、組合材料,創造各種用途和條件的空間。隨著人們對待環境態度的改變,景觀設計成為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來為人創造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也是關于景觀的分析,規劃布局、設計改造、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與藝術。

現代意義上的景觀設計,因現代工業化對自然和人類身心雙重破壞而興起,以協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為己任,與以往的造園手法相比較,最根本的區別在于,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主要創造對象是人類的家,即整體人類生態系統;其服務對象是人類和其他物種;強調人類發展和資源及環境的可持續性?!?

1.2 景觀設計的內容

“景觀設計的范圍大到整個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小到通過調整鋼管的大小位置以獲得好的噴泉效果?!备鶕I誼的“景觀三元論”理論,景觀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景觀環境形象,環境生態綠化,大眾行為心理三部分。2

景觀環境形象是從人類視覺形象感受要求出發,根據美學規律,利用空間虛實景物,研究如何創造賞心悅目的環境形象。

環境生態綠化是隨著現代環境意識運動的發展而注入景觀規劃設計的現代內容。主要是從人類的生理感受要求出發,根據自然界生物學原理,利用陽光、氣候、動物、植物、土壤、水體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護或創造令人舒適的物質環境。

大眾行為心理是伴隨著人口增長,現代信息社會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會科學的發展而注入景觀規劃設計的現代內容。主要是從人類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發,根據人類在環境中的行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規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導,研究如何創造賞心悅目,積極上進的精神環境。

2 景觀設計人性化的必然性

2.1 設計人性化是設計中“人化”與“物化”的統一。

設計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統一,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從這個意義來說,設計人性化是人類設計本應具備的特質。中國古代哲人所倡導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便反應了對這種關系的辯證認識。景觀設計作為設計的一類,也反映了這種統一。

2.2 設計人性化反映了“為人而設計”的本質特征。

設計是人的設計,即滿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又要滿足人物質和精神的需要。設計的主體是人,設計的使用者和設計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設計的中心和尺度。這種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滿足是通過設計人性化得以實現的。

3 景觀設計中人性關懷的體現

在景觀設計中我們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安全、交往與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在設計時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

3.1 對生理需要的滿足

景觀應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多樣的場所,以滿足人們不同的生理活動需求,如運動,休息,交往等,在這些景觀環境設計中應注意令人感到舒適的各種物理性指標:如光照、溫度、濕度、噪音、通風等以及生理尺度與行為尺度的合理運用。尤其應對殘疾人使用的景觀場所給予更多的重視。

3.2 對安全需要的滿足

景觀環境設計應該避免對人造成的威脅與傷害,保護自身安全和個人私密性,應當運用設計手段來增強人對于環境的定向與認知能力。

3.3 對交往與歸屬需要的滿足

人是社會的,“社會是人們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3

景觀環境是人們活動的場所,更是交往的空間。因而景觀設計應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交往空間,以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

3.4 對尊重需要的滿足

尊重側重于心理的感知與精神的共鳴,是建立在交往的基礎之上,獲得社會與他人對自身的認同感。

4 城市公園人性化景觀設計建議

4.1 體現城市形象,傳承城市文脈

城市公園應是城市形象與內在精神的體現。城市是有特征的。城市公園應與城市特征與形象融為一體才能使城市特色得以體現,使市民為之自豪。

4.2城市公園場所精神的表現應與人的性格相對應,應具有個性化。

對于城市公園而言,“人”所指的是公園的服務目標群體,這群人的性格特征影響著公園的品質與內容。對于比較大年齡群體的居住為主的區域而言,具有懷舊特色的公園能喚起他們的情感記憶,對于以年輕人居住為主的區域,具有活力,動感、富有時尚氣息的公園,才能得到他們的認同。

4.3 城市公園的空間構成形式應與場所特色一致

每個公園它都有與之對應的空間構成形式,但并非每一個公園都是運用中國古典園林的布局形式,或者國外的造園手法,而應根據不同的場所選擇對應的構成形式。

4.4 公園的設計應具有可識別性

易識別的公園不僅是因為景觀與其他公園的景觀有區別,而在于它的唯一性。有特色的公園能夠帶給人們一種歸屬感。設計公園時我們應從5點來考慮:路徑、標志、節點、區域和邊界。因地制宜,提高可識別性。

4.5 強調公園景觀形態的視覺美感

城市公園作為休閑的場所具有傳播文明的作用,公園中的景觀

應該給人以美的享受,并獲得愉悅感。設計師應以大眾的美感需求為出發點,運用藝術手法來形象生動的處理景觀中得每一處細節。

4.6 把握好空間的尺度

空間的大小不僅給人實用的場所,還對人的心理與情感具有很大的影響。過于寬大與高聳的景觀會給人一種渺小感,缺乏掌控感。還會加大人際間的距離,使人不易交流與親近,增加了距離感。相反,合適的尺度空間往往給人感覺更舒適、親切、更易與人交往。所以,公園并不一定要求大,即便是綜合性的大型公園,也可通過功能分區來規劃適宜的具有人性化尺度的公園場所。

參考文獻:

1.萊爾.庫珀.馬庫斯 卡羅琳.弗朗西斯(美)編著 俞孔堅 孫鵬等譯

2.《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年10月 第一版

3.劉濱誼 景觀規劃設計三元論新建筑 2001年5期

第11篇

關鍵詞:城市公園;續建和擴建;景觀規劃設計;景觀銜接

一、公園續擴建中景觀銜接的重要性

近年來大中小城市掀起的城市公園的建設熱潮取得了顯著成果。然而,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不少公園又不得不以續建和擴建的方式在進行。在進行公園續、擴建更新時,其景觀銜接問題的解決顯得極為迫切。

城市公園是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群眾性文化教育、娛樂、休息的場所,對城市面貌、環境保護、人民的文化生活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城市公園的續建,也就是在保留公園原有景觀結構和功能分區的基礎上,按照總體規劃內容,在原有土地結構和規劃范圍內,繼續進行細部景觀的建設(包括加建和維護)。城市公園的建設,往往會因工程量和財政資金狀況而采取連續若干年分期建設的方法,也是續建。在續建過程中,一是易出現順序問題,導致暫時的景觀銜接問題;二是受社會經濟和政府干預的影響在景觀局部上有所改變,導致續建景觀與原有景觀在風格和體量上的連續性和協調性上的銜接問題;三是在續建過程中盲目求新求變,導致景觀的不協調甚至主題不一的景觀銜接問題。

城市公園的擴建是指在保留和延續公園原有用地結構的基礎上,根據各個公園的實際用地情況增設景點增建景區,借以提升公園整體吸引力,從而增大公園面積向外擴充的建設方式。這種擴建的改造方式雖然也是公園改造的一個有效手段,但如果缺乏整體的規劃設計指導及相應的法規約束,往往會造成公園環境的混亂無序,反過來也影響了公園的整體游賞環境的質量。

二、景觀和景觀銜接

景觀概念在不同的領域里有著很大的差異。按照劉濱誼先生的觀點,景觀是風景景觀概念的客觀層面(風景是風景景觀概念的主觀層面),是典型的客觀存在的形式概括,包括四個要素:景致;風光;山水;園林境界。包括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景觀銜接應該是指景觀在四維時空上的銜接。一方面是指,映入眼簾的景色畫面的連續性,但又不是簡單的具有連續性,而是景色畫面要符合景觀美景度的要求。即隨著駐足點的移動變化,在視覺可見區域里的景物能夠構成美麗的畫面,無論在哪里駐足,畫面都是連貫的、無遺漏的、都是沒有缺憾的美麗景觀。這是空間的銜接。另一方面,是指時間上的銜接,即隨著時間的推移,景觀與景觀之間相互不發生損耗,能夠健康發展,活力不減;以及隨著四季的變化,景觀的可觀性不減。在續、擴建時,還表現為與原有景觀的協調和融合性。

另外,從景觀的定義和分類上來看,景觀的銜接不僅是自然景觀的銜接,還包括人文景觀的銜接,以及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之間的銜接。同時還應該與其環境之間有一個區域性的銜接問題。

三、景觀設計的內容和影響因素

從景觀設計的廣義和狹義兩種定義來看,續、擴建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也分為景觀規劃和具體空間設計兩部分。

1、續、擴建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層次的內容

(1)城市公園綠地系統:包括城市綠地系統、城市公園綠地系統與城市公園,城市公園與城市空間環境的相互關系等問題。

(2)城市公園景觀規劃:主要包括城市公園的景觀立意、景觀形態、景觀布局等。景觀立意影響并決定城市公園的景觀形態與景觀布局。

(3)城市公園景觀詳細設計:主要涉及城市公園景觀內容的具體設計以及相關的設計手法問題。一般認為主要的內容要素有:地形、硬質景觀、軟質景觀、水休、建筑小品等。傳統的造園手法主要有:對景、障景、隔景、框景、借景等等手法。

在這里要指出的是:城市公園綠地系統和景觀規劃層面的設計應該從宏觀的角度統一考慮,具體規劃時,結合3s技術來控制;而景觀詳細設計應該更多地考慮人的視覺因素,即人的最大視角、最遠視距和最大視野范圍等等。

2、影響景觀設計的因素

(1)根源性因素:包括社會、人文因素;自然因素。

(2)自體因素:使用者的因素;功能因素;規模因素。

(3)外部因素:城市空間環境因素;業主、設計者的因素。

四、我國續、擴建城市公園景觀銜接的現狀

1、城市公園系統層面的問題

(1)公園綠地系統整體性缺失。(2)城市公園系統開放性缺失。(3)城市公園景觀系統層次不足。

2、城市公園景觀規劃層面

城市公園景觀是為廣大公眾服務的公益性的游憩綠地。綜合公園景觀規劃層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為城市公園景觀的受商業開發的影響,追求片面的景觀美學對人的行為的忽視問題以及山水法園林模式的不適應性問題。

3、城市公園景觀詳細設計層面

(1)景觀設計缺乏一體化。(2)景觀建設的簡單粗略。(3)對殘障群體老齡群體考慮不足。(4)景觀對象以靜態的觀賞為主,缺乏參與性。

4、我國續擴建城市公園景觀銜接問題的深層原因

5.2.1 建設與發展的原因

(1)規劃與開發的問題。(2)城市公園建設與資金缺口的問題。

5.2.2 景觀銜接問題的綜合原因

(1)經濟的原因(2)政治原因(3)文化原因

5.2.3 景觀設計單向度的規劃機制

5.2.4 景觀終極式的設計方式

追求終極式的景觀效果是在當前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各個層面共同存在的問題。這一問題的產生與我國終極目標式的規劃方式相關。我國在進行城市總體規劃工作中,規定分為近期(5年)和遠期(20年)兩個發展階段,大量工作內容主要是針對遠期發展目標來進行的,可以說,是一種終極目標式的規劃方式,缺少對城市發展、建設過程的動態調控與指導,也就造成了所謂遠期規劃目標成為一種城市理想很難得到實現。也造成了公園規劃目標因為經費等原因,長期不能實現,整體景觀效果降低的結果。

五、我國城市公園在續、擴建時解決景觀銜接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城市公園在續擴建時解決銜接景觀的設計問題,是一個綜合的整體的過程。既體現在公園建設的決策過程中,也體現在設計實施乃至使用的全過程之中。首先是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對策框架的建立。要把系統化的思想貫穿在整個對策框架及其建議中。其次是建立景觀評價體系和續、擴建城市公園銜接景觀設計原則。

而具體的設計層面的對策及建議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景觀設計機制對策:建立并完善公眾參與機制與多元投資的建設及管理機制;

(2)景觀設計方法對策:彈性的設計方法模式;

(3)系統對策:消解公園是終極目標;建立城市公園綠地系統是達到目標的途徑;加強城市綠化和綠線管理制度是保障;

(4)景觀規劃對策:建立開放的城市公園模式;制定完整的城市設計綱要,保護開敞的景觀空間;

(5)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增加植物造景;保留和創造有歷史文化意義和歸屬感的景觀;增加開朗的景觀,改造過分閉塞的區域;公園設施形象的一體化設計,并延伸至公園周邊地區;增強科技文體活動內容,減弱機械活動;充分考慮各類型游客的需要;強調特色;增強公園景觀設施的游客參與性;增強景觀環境的安全感等幾方面內容。

應當指出,上述對策只是提供了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范式,各地區應當結合自身的地方特點,提出切合自身的對策。

城市公園的續、擴建是一個互動的、連續的、復雜的過程。涉及的內容、涵蓋的范圍相當之廣。鑒于時間和能力有限,只能將其中一些最為基本、最為突出的問題加以總結、分析和研究,也無法對城市公園續擴建的整體發展方向、目標及其思路、途徑等給出明確而具體的答案。具體解決辦法還有待于以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對已續、擴建了景觀,要檢驗其銜接性還應該用數學方法,比如利用數學矩陣進行模糊數學計算。

第12篇

景觀設計類課程教學有其特殊性,理論內容知識面廣,實踐能力培養較重要,筆者提出按“理論+專題”教學,理論為基礎,結合專題實訓,并結合就業市場,確定由理論講解和設計訓練兩個主要模塊。每一部分都有其目標性、啟發性,讓學生逐步理解此學科在專業中的教學特色與程序,緊貼現在景觀設計課程的現實意義,掌握專業設計方法。

(一)基礎理論專題

景觀設計屬于實用類藝術,研究與表現的是三維空間設計,在教學中規劃設計原則、設計方法、設計程序是必須掌握的知識。課程可以分為幾個專題:

1.古典園林景觀專題,對于古典園林景觀的的認識,主要結合不同的時期的景觀形式介紹。搜集資料,讓學生對所選的特定時期的景觀進行分析,以論文的形式提交作業。加強其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科的歷史發展做簡介的教學方法。

2.景觀設計程序與表現專題。了解景觀設計的流程,從草圖到方案體現出理論知識的細節,在設計表現中如何應用。逐漸使學生對課程形成完整的認識體系。

3.景觀設計的具體內容專題。授課教師應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分析,選出有重點、難點知識,并按照多數學生的學習習慣及思維方式,系統性地對知識點歸納,結合景觀實際案例,進行理論知識的講授。了解世界景觀教育發展的趨向,以及國內景觀設計的現狀,根據目前發表的景觀類教材及資料,總結出課程學習中較合適的理論框架:

(1)導論(國內外景觀的歷史發展現代景觀的形成);

(2)設計元素(山石、植物、水體、建筑等);

(3)結構及功能分析(空間劃分、景觀流線、景觀節點、中心景觀區);

(4)景觀設計表達(通過美學原則,應用藝術表現手法進行方案呈現);

(5)單項實訓(庭院、公園、住宅區、廣場等)。

(二)景觀設計實踐專題

課程內容堅持以增強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為導向,按照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規律調整各部分前后程序,使之更加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盡可能多結合景觀設計新思維、新觀念進行設計體現,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相結合,并結合作品展示,同時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其中設計實踐的內容以單項設計、公園景觀、居住區景觀等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更貼近的內容為主。整套的設計方案包括總體設計圖和詳細設計圖。總體設計圖包括設計說明、總平面圖、景觀分布圖、功能分析圖、交通分析圖、主入口設計圖(平面、剖面、透視圖)、效果圖。詳細設計圖包括地形標高設計圖、地面鋪裝設計圖、照明設計圖及植物的配置圖、鳥瞰圖及材料的列表。總平面圖展示了方案的總體布局,包括山、水體、植物、建筑物的布局。設計說明完整地闡述設計者的設計理念,說明構思,深化設計主題。功能分析圖清楚地將整個區域劃分為幾個區域,結合設計構思分析各區域的合理性。如何運用植物、建筑、山石、水體等園林物質要素,以一定的科學、技術和藝術規律為指導,充分發揮其綜合功能,因地、因時制宜地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形成有機的景觀,以便創造衛生、舒適、又沒的生產、生活環境。因此,既需要學習景觀設計的構成要素、風景構圖等等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又需要學習景觀規劃的專業知識。教學中結合教學和實踐,讓學生全面了解現代景觀的發展趨勢,了解景觀有哪些要素,并通過設計創意景觀,從而把握景觀設計的設計要領,為將來從事景觀設計打下牢固基礎。

二、景觀設計實訓內容

在現階段景觀設計教學存有的問題中,怎樣通過實訓或者專業訓練使得教學方法更加合理,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實際需求,教學效果更加明顯顯得尤為重要。在景觀設計教學中,結合小區規劃課程教學進行了“專題式”教學實踐。通過側重點不同的四個專題進行了教學實踐。從局部到整體,從小尺度設計到大尺度空間設計,循序漸進,讓學生感受景觀設計的各部分表現。

(一)單項設計

針對道路鋪裝、植物景觀、山石造景、水景、建筑形體設計分別進行練習,主要鍛煉學生對景觀設計的意識,形成對基礎理論的緊密結合,同時對于學生的手繪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幫助。例如進行某庭院設計,繪制平面圖,在繪制中理解景觀元素的應用,空間劃分方法等設計理論,結合平、立面圖設計,體會景觀立體空間的變化,繪制效果圖。

(二)居住區公園設計

居住區公園相對綜合性公園面積較小,由于公園這一景觀分支,既類似中國古典園林和西方古典園林源頭的樣態,也是現代景觀由19世紀工業革命后,美國發起保護自然景觀的城市公園運動的主旨,可為藝術類景觀專業著手訓練的、有關綠地規劃和生態發展層面的設計類別。公園設計中要求的尺度不是太大,但在公園景觀設計中會把前面的單項設計加以應用。嘗試運用景觀設計原則和方法,由被動到主動思考。逐漸練習其對于場地空間的宏觀把握和設計能力。

(三)居住區設計

在景觀元素和小尺度的公園設計基礎上,更進一步的景觀要求是有關人與景、人與人這兩對密不可分關系相協調的實訓內容,尺度保持偏中等一些,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在設計中居住區設計是應該掌握的實訓內容,所以,可虛擬或者選擇一些附近樓盤進行訓練,也可以選擇有特色的居住區景觀進行設計練習。從對方案的構思,到分析已有的方案,把設計過程遇到的問題,聯系實際提出解決方案。在居住區設計的作業中,要求學生尊重設計原則,發揮設計靈感,從自然環境中找出設計雛形,講求藝術,但也注重使用功能,創造適宜的居住環境,將主題與風格相結合,合理處理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四)綜合性設計的要求

公園、居住區是環境藝術類專業景觀設計練習的內容??偨Y公園、居住區及其他類似空間的特征,設計元素與空間如何更好地處理。從形態處理、主題創意及生態理念,培養學生設計思維與景觀實用性相結合,營造更加宜人的環境。教學實訓中分成若干小組,模擬設計公司的流程,了解景觀設計程序。在景觀設計中,有借鑒有創新。在景觀設計表現環節,要求學生采用手繪表現,鍛煉其手繪表現能力,后期結合軟件進行修改和排版。實訓成績綜合以下進行考核:設計創意、設計表現、設計說明、版式及打印效果,團隊合作等,考核內容和方式以全面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為目的,不局限于教材的內容,更注重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的考核,對圖紙繪制的考核,也不局限于考核學生應用某一種工具,綜合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對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措施,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效果。以上的方式能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實踐能力,但學生設計能力創新能力不夠,需要在實際項目中完善,在實習和畢業設計中采用多種方式鼓勵,引導學生參與實際項目,培養學生的設計和團體交流,在實踐項目中注重設計內容,設計程度上要提高方案設計能力。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