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1 21:27: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節鏡手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膝關節鏡 配合
【中圖分類號】R68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09-000-01
1 術前準備
1.1 手術間準備
關節鏡手術無菌要求嚴格。術前開啟層流凈化系統,定期作空氣細菌培養,在指標達到規定標準的情況下方可進行手術,室溫調至22℃~25℃,相對濕度保持為50%~60%,房室內光線不宜太亮,影響顯示器顯像清晰度,減少室內人員,同時盡量減少工作人員的流動。
1.2 病人準備
病人除常規術前準備以外,我們堅持術前看望,術中配合,術后隨訪。對病人進行圍手術期整體護理,術前認真采集病人的各種資料,對其進行歸納、分析,找出術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重點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在手術中間,我們可以讓病人在電視屏幕上看到自己的手術片段,以消除其緊張情緒。
1.3 儀器準備
將監視器、攝像機、冷光源、電動刨削打磨器推置于手術間的適當位置,通常將關節炎鏡儀器放于術者對側,電動刨削打磨器的腳踏放于術者同側,并檢查其性能,確保功能狀態良好。常規器械加膝關節鏡器械一套,采用高壓滅菌法,關節鏡、光導纖維、攝像頭、電動刨削打磨器送環氧乙烷氣體滅菌。
1.4 用物準備
腦科專用手術粘貼巾(45×45)3塊,電動氣壓止血帶,氣囊止血帶,繃帶,自粘彈力繃帶1~2卷,0.9%氯化鈉(3000ml)2~3袋。
2 手術配合
(1)協助麻醉師麻醉,并擺好手術:病人一般采用硬脊膜外連續阻滯麻醉,麻醉完畢,病人平臥位,待麻醉平面試完以后,雙上肢外展,一側肢體測血壓,一側留置針靜脈輸液,此時常規靜脈滴注抗生素,防止術后傷口感染。患側大腿根部上充氣止血帶,大腿固定器安放在靠近止血帶的部位,腳下放一腳蹬,使患肢屈膝90°。這種便于術者變換關節位置,做各個方位的檢查和治療。
(2)安裝下肢止血帶,止血帶綁在大腿上1/3處,纏繞松緊適宜以一指為宜,平整無皺折,時間為1h,一般不超過1.5h,如再次需要2次間隔時間為5~10min。將患肢抬高45°持續1~2min,用驅血帶從遠心端向近心端纏繞,直到大腿根部,然后緩慢打氣,并記錄應用時間。松止血帶時要緩慢放氣,同時輕輕按摸止血帶部位,使腿部充分休息。上止血帶期間病人容易煩躁,應注意觀察病情。
(3)按下肢手術常規消毒鋪巾,關節鏡手術過程中要持續沖洗關節腔,要防止手術野潮濕保持無菌,我們在膝關節處鋪一塊兩側接有塑料引流袋的手術薄膜,并將引流液體的塑料袋放在臺下的水桶內。經過這樣處理,保證了手術野的干燥和無菌,同時防止殘存在皮膚毛孔內的細菌污染傷口及器械。
(4)連接好各種線路及管道,認真配合手術:將2套電視監視系統分別放置在病人頭部兩側,電視屏幕面對術者及助手,術者腳下墊一腳蹬,刨削機腳踏放于其上,盛放引流液的水桶和掛沖洗瓶的輸液架放在術者的對側。用10cm×200cm的消毒塑料帶將攝像鏡頭裝入,連接好各種線路,打開冷光源,調節好電視屏幕,術者從膝前內上入口插入進入管,膝前內下、前外下入口進入關節鏡及操作器械,此時關掉手術無影燈,必要時拉上窗簾,保證電視屏幕清晰,在進行常規鏡內檢查及手術操作時,器械護士要認真、主動配合手術,并注意動作輕柔。術中注意觀察沖洗液,防止空氣進入影響視野。
遵照醫囑做好錄像工作,密切注意各種變化,迅速解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術中取下的標本及過濾的標本交給術者妥善處理,攜帶好隨身物品,送患者安全返回病房。
3 儀器設備保養
關節鏡器械屬貴重精密器械儀器,應保持銳利,防潮、防濕、防塵、防銹、防腐蝕、防曝曬、防易燃易爆物品,需專人保管、專人使用、定位放置,定期保養,操作者要熟練掌握有關儀器的性能和用法,嚴格按操作規程執行以提高儀器的使用率、完好率,降低故障率。每次器械用完以后,徹底清洗,吸凈各種管道內水分,在查對無誤確保性能良好的情況下擦干上油放入專用盒內備用。光纖盤不能成角打折,繞直徑不能≤15cm。關節鏡鏡頭使用中間不能用力過猛,鏡面包括攝像鏡頭,光導纖維兩端鏡面,30°、70°關節鏡鏡頭,用后用擦鏡紙輕輕擦拭,禁用有任何摩擦的東西清洗,以免破壞鏡面。注意保持清潔,干燥。
4 體會
【摘要】 [目的]研究髖關節鏡治療髖關節疾病的方法、療效及適應證,探討關節鏡在髖關節疾病中的臨床價值。[方法]2001年10月~2007年1月,采用髖關節鏡手術治療103例(129髖)髖關節疾病,其中股骨頭壞死50髖;創傷性髖關節炎8髖;髖關節骨性關節炎34髖;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9髖;強脊性髖關節炎12髖;慢性滑膜炎6髖;髖關節盂唇損傷6髖;髖關節游離體2髖;不明原因髖痛2髖。根據不同病變情況,鏡下采取清理滑膜、咬除或刨削退變的軟骨、修整不平的關節面和骨質面、磨除增生的骨贅、軟骨下微鉆孔減壓、咬除并修整損傷盂唇、取出游離體、生理鹽水灌洗關節腔等治療手段。[結果]隨訪6個月~5年,平均1年10個月,術后Harris評分(85±3.4)分,與術前(49±4.3)分相比顯著提高(t=4.18,P
【關鍵詞】 髖關節鏡; 髖關節疾病; 臨床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method, curative effect and indications of applying arthroscopy to treat hip disease, and investigate the valuation of arthroscopy on hip disease. [Method]Totally 103 patients (129 hips) were treated with arthroscopy by corresponsive modus operandi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athogenetic conditions from Oct.2001 to Jan. 2007. Among the total cases, 50 hips were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8 hips were traumatic hip arthritis; 34 hips were hip osteoarthritis; 9 hips were 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 12 hips were hip arthriti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6 hips were chronic synovitis; 6 hips were acetabular labrum injury; 2 hips were hip joint corpus liberum; 2 hips were coxarthropathy with indefinite reason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athological changes, clearing synovium, biting off or gouging cataplasis cartilage, trimming asperous articular surface and sclerotin surface, stripping hyperplastic osteophyma, drilling under the cartilage to decompress, biting off and gouging injury glenoid labrum, dislodging corpus liberum, lavaging articular cavity with physiological saline and other therapeutic tools were applied.[Result]An average follow-up of 22 months(6 months to 5 years) showed improvements on pain and function. According to Harris Hip Score evaluation system, the postoperative score was 85±3.4 compared to the preoperative score 49±4.3(t=4.18,P
Key words:hip arthroscopy; hip disease; clinical research
關節鏡在膝關節疾病已獲得廣泛的運用,其技術成熟,療效肯定;但其在髖關節疾病中的運用由于各種原因未得到廣泛推廣。為此,作者自2001年10月開展了關節鏡治療髖關節疾病中的探索[1],至2007年1月,已治療病人103例,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人共103例, 129髖。其中,男 59例,女44例;年齡19~58歲,平均38.5歲。病程1~10年不等。其中股骨頭壞死29例50髖,創傷性髖關節炎8例8髖,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包括原發性和發育性)31例34髖,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9例9髖,強直性髖關節炎12例12髖,慢性滑膜炎4例6髖,髖關節盂唇損傷6例6髖,髖關節游離體2例2髖,不明原因髖痛2例2髖。
2 手術方法
手術入路:患者仰臥位于牽引床,下肢外展20°,牽引力根據不同體質和關節間隙的寬、窄而定,一般使關節間隙增加到10~15 mm即可滿足手術操作。取髖關節前側、前外側入路,前側入路為髂前上棘垂線與恥骨聯合水平線之交點,前外側入路為前側入路向外2~3 cm處。
慢性滑膜炎及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鏡下所見及處理:鏡下見滑膜大量增生,并出現結節樣改變,軟骨的退變,骨質裸露(圖1)。鏡下主要清理滑膜,清除結節,刨削退變的軟骨,修整不平的關節面(圖2)。
強直性髖關節炎鏡下所見及處理:鏡下見軟骨剝脫,裸露骨質粗糙,滑膜中度增生。鏡下主要清理滑膜,修整不平的骨質面,電凝燒灼滲血點。同時麻醉下進行關節閉合松解。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鏡下所見及處理:在關節鏡下主要見到股骨頭部和髖臼部關節軟骨退變,軟骨脫落,骨質裸露,伴有不規則增生的骨贅形成,關節面不平整(圖3)。鏡下主要采取咬除或刨削退變的軟骨,修整不平的關節面,清除增生的骨贅,軟骨下鉆孔(圖4)。圖1滑膜炎
圖2滑膜炎清理后
圖3磨除骨贅
圖4骨贅已磨除
髖關節盂唇損傷鏡下所見及處理:鏡下見盂唇從體部撕裂,嚴重者附著點游離。鏡下將損傷盂唇咬除并修整。
髖關節游離體鏡下所見及處理:鏡下見游動的游離體,關節表面軟骨也可見退變,滑膜輕度增生。鏡下主要取出游離體,并清理增生的滑膜。
股骨頭壞死鏡下所見及處理:首先鏡下檢查髖關節,鏡下見Ⅰ期股骨頭壞死滑膜絨毛肥大、血管翳增生,軟骨退變不明顯;Ⅱ-Ⅲ期則見軟骨下骨折,軟骨碎裂、剝脫,并形成游離體,髖臼及股骨頭骨質裸露等病理改變。鏡下治療主要包括刨削增生的滑膜組織和血管翳,修整凹凸不平的關節面,咬除或刨削剝脫松動的軟骨,摘除游離體,清除部分骨壞死組織及影響關節活動的骨贅,然后鉆孔減壓,生理鹽水灌洗關節腔。
術后關節腔常規注射玻璃酸鈉。
3 結果
隨訪6個月~5年,平均1年10個月,術后Harris評分(85±3.4)分,與術前(49±4.3)分相比顯著提高(t=4.18,P
表1 髖關節疼痛緩解程度(髖)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無效有效率(%)股骨頭壞死08182452.0骨性關節炎012161466.7滑膜炎類病變488774.0髖關節游離體2000100盂唇損傷230183.3不明原因2000100表2 髖關節活動功能改善程度(髖)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無效有效率(%)股骨頭壞死1115131178.0骨性關節炎013161369.0滑膜炎類病變2174485.1髖關節游離體2000100盂唇損傷2400100不明原因2000100
從以上結果看出:對于沒有器質性病變的疾病,如關節游離體,其疼痛能夠完全緩解;而對于盂唇損傷和滑膜類病變(包括強直性髖關節炎、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和慢性滑膜炎)也有很好的緩解疼痛作用;對于股骨頭壞死和骨性關節炎,約有一半的患者疼痛得到緩解。在活動功能改善方面,則更加體現出良好的效果,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滑膜類病變(包括強直性髖關節炎、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和慢性滑膜炎)由于術前功能受限明顯,治療后其活動度明顯得到改善。
4 討論
關節鏡手術作為一種微創手術,已是骨科最普遍施行的手術之一,不論膝還是其他小關節都有許多不同的運用。但由于髖關節結構的限制,髖關節鏡手術卻比較不普遍。上個世紀三十年代,Burman首次報道在尸體上進行關節鏡檢查,通過器械建立關節的直接影像方面進行了初步嘗試。但限于當時各種限制,手術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到了七八十年代,髖關節鏡有了進一步發展。近年來,由于對關節鏡下解剖的不斷熟悉,以及手術器械的改進,其運用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無論是其操作的方法、技巧,還是臨床適應證,均有較多的報道[2、3],并被認為將具有令人鼓舞的廣闊臨床運用前景。
正確的手術入路和有效安全的牽引是完成髖關節鏡手術的關鍵。由于髖關節周圍的解剖結構比較復雜,位置深在,重要的神經血管較多,手術入路較為困難。關于髖關節鏡的入路選擇,許多作者根據自己的經驗曾提出多種不同下的多種入路選擇,而且同樣的前側或外側也有不同的體表定位[4、5]。根據作者的經驗,鏡下操作必需兩個入路相鄰,前入路體表定位是髂前上棘垂線與恥骨聯合水平線之交點,前外側入路體表定位為前側入路向外2~3 cm處。
髖周肌肉及組織豐厚,關節囊較緊,關節間隙狹窄,因此,有效和安全的牽引是手術的重要步驟。作者的經驗是仰臥位有利于牽引,患肢牽引力因人而異。一般來說,關節間隙增加至8 mm時,可行關節鏡檢,而要進行鏡下治療,則必需使關節間隙增加至10 mm以上。因為過量牽引是引起并發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術中要注意采用間斷性牽引,并經常檢查大腿和膝關節的緊張度。
根據髖關節鏡在鏡下所能操作的內容以及治療效果,結合文獻[5、6],將髖關節鏡的治療范圍分為絕對適應證和相對適應證。絕對適應證主要包括滑膜類病變、關節軟骨類病變、游離體取出以及化膿性關節炎的病灶清除等。這些疾病在關節鏡下,通過清理增生的滑膜、修整退變的關節軟骨、消除引起疼痛的炎癥介質,可大大改善癥狀,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相對適應證主要包括股骨頭壞死、發育性髖關節炎等,這些疾病通過關節鏡下清理、微鉆孔減壓等治療,也能夠使癥狀減輕,Harris評分明顯提高,其近期效果也比較明顯,如果配合其他方法使用,則不但可以緩解病情,而且延緩了實施人工關節的時間。
髖關節鏡作為一種微創手術,對于一些保守治療無效的髖關節疾病的治療,不失為一種先進技術。它既能處理關節內病變,又能進行鉆孔減壓,比任何一種保留髖關節的手術都減少了對關節血運和穩定性的破壞。對于減輕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功能,延緩關節置換的時間起到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衛衡,張磊,劉道兵,等.聯合微創手術治療股骨頭壞死的臨床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1287-1289.
[2] Shugars RA,More RC.Arthroscopic hip surgery[J]. AORN J,2005,82:976, 978-984, 986-992.
[3] Kinnaman K,Mabrey JD.Arthroscopy of the hip joint: an overview[J]. Orthop Nurs,2006,25:93-97,98-99.
[4] Philippon MJ,Schenker ML,Briggs KK,et al.Revision hip arthroscopy[J]. Am J Sports Med,2007,35:1918-1921.
【關鍵詞】膝關節鏡;手術;護理
隨著創傷外科技術的快速發展,關節鏡手術因創傷小、恢復快、痛苦小、療效好、住院時間短等特點,受到許多患者和醫生的青睞。膝關節的退行性變和關節滑膜、軟骨、半月板、韌帶的損傷,用關節鏡可以迅速有效地緩解疼痛,明顯改善膝關節功能,但術前、術后的護理工作和康復練習也是非常重要的,并直接影響手術的效果。我科自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共實施膝關節鏡手術130例(41個膝關節),均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
1臨床資料
130例中,男88例,女42例;年齡15~68歲,平均37.2歲;膝關節半月板損傷45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0例,十字韌帶損傷25例,膝關節感染30例。130例進行膝關節鏡手術治療,術前平均住院2.5天,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為10天。
2護理
2.1術前準備
2.1.1對患者健康狀況的評估了解患者受傷經過及損傷情況,了解其痛苦或其他不適應程度,協助患者選擇舒適的臥位;了解患者是否是過敏體質;是否患有血液系統疾患,特別是凝血機制障礙;是否有精神系統疾病;是否存在重要臟器的嚴重器質性病變;是否存在糖尿病等都應考慮到。
2.1.2心理護理向患者解釋手術的目的,術后有一段時間不能行走,以后需通過功能鍛煉后恢復,并介紹做這些練習的重要性,講解術后做這些練習僅有輕度疼痛甚至無痛,清除緊張情緒,增強病人對治療的信心。
2.1.3按硬膜外麻醉術前常規護理(1)術前一天做血型測定、備血,完成常規藥物的皮膚過敏實驗,進行備皮、清洗,避免皮膚劃傷;(2)手術前晚10時后禁食,12h禁水;(3)手術晨按醫囑給術前用藥。
2.2術后護理
2.2.1腰麻后常規護理(1)術后6h平臥位,頭偏向一側;(2)定期觀察并記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3)抬高患肢一般用枕頭或軟墊,使患肢抬高約20cm,以利靜脈回流,保持膝關節接近伸直位,減輕腫脹;(4)注意觀察切口出血情況,一般切口采用加壓包扎或冰袋冷敷24h,以利于減輕傷口出血和腫脹。切口有引流管的,一般在24h~48h內拔管。如果切口滲血較多,應及時更換敷料,并報告醫生,同時要觀察足趾的末梢循環、溫度、皮膚、顏色及感覺運動等,以防止由于包扎過緊而引起血液循環障礙。
2.2.2功能鍛煉(1)術后第一天可開始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通過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為抬腿運動做好準備;(2)術后第二天開始做抬腿運動,抬高患肢15~20°,每天3次,每次5~10min;(3)3天后進行膝關節屈伸運動,遵醫囑使用CPM機來恢復關節功能,每天2~3次,每次1h,鍛煉前應向患者解釋術后進行CPM鍛煉的目的和意義,以取得患者的合作和支持循序漸進為原則,每日增加5~10°,并且從被動到主動,術后1周下地,但禁止做劇烈運動,如頻繁上、下樓跑步,負重等,以免影響關節的恢復功能。
3康復指導
(1)膝關節保暖,夜間抬高,以利于血液循環;(2)按照要求進行下肢訓練,直至關節疼痛消失,下肢行走為正常為止;(3)定期隨訪。
關鍵詞:膝關節疾病;護理方法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76例,男37例,女39例,年齡15~73歲,平均47.8歲。膝關節半月板損傷33例,先天性盤狀半月板1例,膝滑膜炎16例,骨性關節炎19例,化膿性膝關節炎7例。
2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 膝關節疾病給患者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所以,患者非常希望通過手術治療,盡快解決膝關節的疾病。但同時,又對手術有所顧慮,擔心手術失敗或者手術后效果不理想等。因此,責任護士要向患者介紹此類手術,在我們科已經非常成熟,向患者說明術中麻醉情況以及術前手術室護士訪視及術中情況,或者請術后已經恢復的患者進行現身說教。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能夠正確認識手術的重要性和對本身疾病的意義,以良好的狀態接受手術治療。
2.1.2術前準備 告知患者手術前一晚開始禁食水,常規術區備皮。并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鍛煉,完善術前的各項輔助檢查,如血常規、血型,尿常規、出凝血時間測定、肝功能、肝炎系列、心電圖、X線片等。做好藥物的皮膚過敏試驗,術前30 min按醫囑給術前用藥。如需留置導尿,告知此項操作的意義,以便取得患者的配合。操作時,動作輕柔,減少患者的不適感。
2.2術后護理
2.2.1一般護理 術后患者去枕平臥6 h,頭偏向一側,禁食水4 h,4 h后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一些容易產氣的食物,患肢膝下墊一薄枕,使患肢處于生理功能位;給予心電監護,吸氧,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觀察切口敷料是否完整,有無滲血;給予對癥抗炎、止血藥物,預防感染及出血;如患者主訴患肢疼痛,難以耐受,遵醫囑給予適當的止痛藥物。
2.2.2觀察患肢 患肢切口給予彈力繃帶或大紗墊加壓包扎,術后冰敷膝關節6 h,以減少局部滲血、滲液,防止膝關節腫脹,注意觀察切口滲血滲液及膝關節腫脹情況,觀察患肢末梢血運及足背動脈波動情況。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若留置切口引流管以及尿管,要保持引流管和尿管有效通暢,并觀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質并做好記錄。
2.2.3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留置導尿以及術后臥床,尤其是年老的患者容易并發尿路感染,墜積性肺炎以及深靜脈血栓形成以及關節粘連僵硬。告知患者術后多喝溫水,有利于尿液的排出,沖洗尿道,防止感染;有效咳痰,指導家屬給予患者定時翻身扣背,以下到上,從外到內的順序輕輕拍打,利于痰液的排出;早期進行患肢的功能練習。
2.2.4功能鍛煉 膝關節術后的功能鍛煉尤為重要。及時有效的功能鍛煉能夠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關節粘連僵硬。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開始在床上做踝關節的伸屈練習。術后第1 d開始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持續收縮5 s放松1次,重復練20次為1組,每天訓練5組。術后第3 d進行直腿抬高練習,先抬高10°左右,慢慢放下,逐漸抬高至35°左右,5~10 min/次,3次/d;術后第3 d進行膝關節主動伸屈運動,在床上取坐位,最大限度緩慢屈伸膝關節或坐床邊使雙下肢自然下垂,5~10 min/次,3次/d。功能鍛煉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每次鍛煉要適合自己的身體承受能力 ,避免過度勞累,適得其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2.2.5出院指導 一般患者于術后7 d拆線后即可出院。指導患者出院后繼續在床上做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直腿抬高及膝關節伸屈運動。告知患者適當下床活動,但不能大量行走,不能急走、急轉,盡量減少上樓梯等活動,防止摔倒導致意外損傷[1]。膝關節注意保暖,避免著涼。若注射透明質酸鈉者,回醫院注射1次/w。遵醫囑定期復查,病情變化隨診。
3護理體會
膝關節鏡是一種比較安全實用的新技術,具有診斷準確率高、微創、恢復快、合并癥少、術后痛苦輕等優點[2]。 該手術的術后護理在注重抗感染、控制疼痛以及防止出血的同時,也需重視半月板的愈合以及關節功能的恢復狀況。而系統的整體護理是保證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術前要解決患者的緊張心理,術中適當與患者進行真切交流,使患者產生信任感、安全感,避免患者因陌生的手術室環境,手術室的特殊氣氛而產生恐懼心理。術后的護理是保障手術成功的關鍵,術后功能鍛煉是獲得手術預期療效的重要環節。功能康復訓練需要循序漸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會出現疼痛等不適感,因此患者要具備一定的心理準備。大部分患者傷口拆線即可出院,因此其功能鍛煉主要在家中開展,所以及時正確的出院指導對患者的康復極為重要。
總之,對膝關節鏡手術患者給予科學合理的術前及術后護理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 。
參考文獻:
【關鍵詞】膝關節鏡手術;手術配合
膝關節鏡手術是一種比較安全的微創手術,此技術既需要醫生有精湛的醫療技術,也需要手術護士熟練掌握儀器設備的性能及操作步驟,準確細致的護理配合是手術成功的保障。膝關節鏡手術以其具有創傷小、疼痛輕、并發癥少、住院天數少、效果肯定,在病人情況允許下,還可讓病人在電視屏幕上看到自己的手術片段,以消除其緊張情緒,增強安全感,讓其更好地密切配合,且越來越被老百姓所接受。
1 臨床資料
我院從2009年1月至今共完成62例,男30例,女32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85歲,其中半月板手術22例,退行性骨關節炎手術26例,膝化膿性關節炎手術1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2例,膝關節游離體摘除術5例,膝前交叉韌帶松弛緊縮術3例,膝關節腔清理術3例,術后無一例并發癥及傷口感染。現將術中配合體會總結如下。
2 術前準備:
2.1 手術間準備:關節鏡手術無菌要求嚴格,任何一個環節、流程都不能大意,層流凈化手術室要在級別較高的百級或千級手術間進行,術前一個小時開機,進行自凈系統,定期空氣細菌培養,在指標達到規定標準的情況下方可進行手術,術前要用1:100的“84”消毒液擦拭無影燈及物體表面,房間濕式打掃,術中凈化系統持續開放凈化,室溫調至22℃—25℃,相對濕度保持在40%—60%,減少室內人員來回走動,保持室內正壓維持凈化系統。
2.2 病人的準備:術前1日到病房探視病人,從患者病歷、主管醫生及主管護士收集資料,了解病史及手術有關情況。向家屬和病人耐心細致地介紹手術環境、麻醉方法、手術的目的、方法以及手術的安全性、先進性,以取得病人充分合作,增強對手術的信心,緩解病人術前的焦慮和恐懼心理。介紹同種疾病病人術后的健康狀況,樹立康復信心,使其以最佳心理手術。
2.3 儀器準備 術前1日檢查監視系統、光源系統、電動刨削打磨機、各種線路、負壓吸引與氣壓止血帶充氣是否完好,確保各儀器能正常運轉,并放在適當位置(設備擺放符合手術醫生的要求及習慣)。
2.4 器械的準備 凡耐濕、耐高溫的器材需高壓滅菌,如關節鏡常規器械、各種刀、剪、鉗均應高壓滅菌。刨削頭、磨鉆等用2%的堿性戊二醛溶液浸泡10h以上。手柄、光纜用熏蒸消毒。
2.5其他準備 如:生理鹽水沖洗液3袋(3000ml/袋),鋪巾布包1個,驅血帶1個,氣壓止血帶1臺,無菌大棉墊1張,45cm×45cm的手術薄膜2張,腦外手術薄膜1張,彈力繃帶2個,繃帶2個。
3 術中配合
3.1 病人入室后 常規查對(特別是手術部位),核對正確無誤后,協助麻醉師麻醉,并擺好手術,我院手術均在硬脊膜外連續阻滯麻醉下進行,麻醉完畢,病人平臥位,接好電凝負極板,患側上肢外展,建立靜脈通道(可避免術中加藥時影響主刀看電視),健側上肢測血壓,并用治療巾舒適的固定在病人身邊,患側腿平放或稍屈,亦可根據手術需要下垂于床,腳下放一腳踏,固定大腿,使患肢屈膝成90°,患側大腿根部上充氣止血帶。
3.2上止血帶 用石膏襯墊在大腿上1/3處纏繞4層,使其寬度略寬于袖帶,再將袖帶纏于石膏襯墊上[1],纏繞松緊以一指為宜,平整無皺折,并調好壓力及時間待用,時間為1h,一般不超過1.5h。下肢壓力通常為60kPa。
3.3 準備灌洗液 保持適宜壓力,液面距手術部位約為1m左右。
3.4 消毒鋪巾及防水處理 按下肢手術常規消毒鋪巾。關節鏡手術過程中要持續沖洗關節腔,為防止手術野潮濕以保持無菌,病人下肢消毒完畢,先鋪滅菌一次性防水中單,再鋪布類敷料,在大腿根部用外科手術薄膜連同洞巾一起環型貼緊,輕輕撫平;用一滅菌布中單將患側足及小腿下2/3包裹,并用45cm×45cm的手術薄膜將其全部封貼,在膝關節處鋪1塊腦外手術薄膜(有引流袋),并將引流液體的塑料袋放在臺下裝有過濾網裝置的水桶內。
3.5正確連接各種線路及管道,調節好儀器 術者將患肢抬高45°1~2min,然后用驅血帶從遠心端向近心端纏繞,直到大腿根部,然后充氣到預設值,再從膝前內上入口插入進水管,膝前內下、前外下入口進入關節鏡及操作器械,關掉手術無影燈,必要時拉上窗簾,器械護士要熟練、準確、主動配合手術,并注意動作輕柔,以確保手術順利完成。術中取下的標本及過濾標本交給術者妥善處理。二醛浸泡的器械要用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干凈,術中嚴密觀察沖洗液,防止空氣進入,影響視野,止血帶的纏繞松緊適宜平整無皺折,準確記錄應用時間。洗手護士連接好關節鏡的鏡頭、電纜線、灌注系統、攝像及刨削系統,注意無菌保護,準備好尖刀,手術開始后按順序傳遞尖刀穿刺套筒,確認進入關節腔后連接關節鏡鏡頭,連接光源機灌注系統,開始關節鏡檢查,發現問題后連接刨削系統準備好探針、藍鉗便于術者手術,術中仔細檢查器械包是否有折彎、折斷,避免器械損傷或關節內金屬異物殘留,注意收集關節內容物并送病檢,以確診疾病,手術結束后協助醫生包扎傷口,術后將各種導線取下,用酒精擦試,避免管道扭曲、折斷,手術器械關節處用棉簽擦拭并沖洗,鏡面及鏡頭用濕棉球輕輕擦洗,不可用力擦拭,經上述處理后放入蛋白酶稀釋液中浸泡10分鐘,流動水沖洗待干,各種導線嚴禁打折,盤于內徑大于10cm以上圓形,定位放置,專人保管,專人登記。
4 體會
4.1 關節鏡器械屬貴重精密器械,手術器械具有長、細、銳、利、易折斷幾大特點,需專人保管、專人使用、定位放置,將所有的訂購資料建檔保存,建立使用登記本,記錄使用時間、使用人員、儀器運轉及維修情況,并定期進行檢測。為了提高儀器的使用率、完好率,降低故障率,操作者要熟練掌握有關儀器的性能和用法,嚴格按操作規程執行。每次用完后要徹底清洗,在查對無誤確保性能良好的情況下擦干上油放入專用盒內備用。
4.2 膝關節鏡手術切口小,創傷小,但手術物品少,風險大,線纜多,手術器械復雜、精密、貴昂,無論巡回護士或洗手護士均應高度重視,術前提前做好充分準備,盡量不要遺漏,要求配合護士熟練掌握關節鏡器械的使用及手術配合的各個環節,術中密切配合,嚴格無菌操,保證手術質量。
4.3 巡回護士要管理好各種線纜及管理,注意止血帶的松緊度及時間,配合醫師擺好,加強巡回,關節鏡手術主要依賴高科技儀器和設備。使用時應操作輕柔穩準,巡回護士需熟練掌握各種儀器的性能及操作步驟,各種設備必須準備安放到位、并確保運轉良好,同時也需要掌握術中各種常見故障的排除方法。有情況隨時向醫師反映,并做好處理的準備,手術結束后應將手術器械按腔鏡規范要求進行消毒保養,關節鏡頭及線纜要注意防水,避免擠壓、誤折,定期進行維護保養。
4.4 沖洗關節腔壓力不能過高,以免鹽水滲漏通過骨折裂縫進入小腿,易引起骨筋膜間隔綜合癥。并且灌洗液要保證適宜的壓力,壓力過小,氣泡進入關節腔,影響術者視野。
我院自2005年到2010年開展這項新技術,新業務有較強的實用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可觀,技術較復雜,填補了我院微創手術的空白。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膝關節鏡下檢查及鏡下手術已成為診斷和治療膝關節創傷、疾病的重要手段,臨床效果滿意。
參考文獻:
[1] 曾華云, 陳陽霞. 醫用石膏襯墊在氣壓止血帶中的應用.護理雜志,2007,24(2):78-78.
[2] 楊旭耀,劉占芬,白潔.膝關節鏡的手術配合.中國局解手術學雜志,2002,11(4):396-397.
【摘要】 目的 分析并評價膝關節鏡手術的術后護理方法及護理體會。方法 對我院收治的88例膝關節鏡手術患者給予護理、局部護理、并發癥防治以及康復訓練等術后護理措施。結果 全部88例患者均順利康復出院,隨訪1~15年,未見感染,亦未見并發癥發生。結論 對膝關節鏡手術患者給予科學合理的術后護理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 膝部關節鏡手術;功能鍛煉;護理體會 作者單位:452370 河南新密市中醫院 近年來關節鏡手術已成為臨床上應用較廣泛的微創手術,大部分膝關節的損傷都可實施關節鏡手術。然而該手術的術后護理尚無固定的模式或程序,而且因膝關節的功能以及這種微創手術自身的特點,使得膝關節鏡手術的術后護理至關重要[1]。我院自2010年1月以來對88例膝關節鏡手術患者實施了膝關節鏡手術治療及術后護理,療效理想,現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0年1月以來共收治膝關節鏡手術患者88例,其中男57例,女31例;年齡17~71歲,平均379歲。其中57例為半月板損傷切除及修復,16例為骨關節炎,8例為滑膜皺襞綜合征,4例為膝關節游離體,3例為膝前與后交叉韌帶重建。12 治療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實施常規膝關節鏡檢查,在確診后按照不同的疾病與情況選擇手術方式,主要有松解關節粘連帶、切除增生滑膜、磨削骨贅、修補縫合半月板、修復軟骨面、切除游離體、切除滑膜皺襞以及重建交義韌帶等。為關節腔并減輕患者疼痛,術后注射2 ml的l%透明玻璃酸鈉至關節腔內。13 治療結果 全部88例患者均順利康復出院,隨訪1~15年,未見感染,亦未見并發癥發生。2 護理21 術后護理211 護理 本組病例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術后6 h內患者取平臥位,觀察其生命體征的變化。將患肢抬高15~20°,膝關節需屈曲5°位并在膝后置一軟墊。212 局部護理 術后患肢需維持彈力繃帶并進行加壓包扎,對于術后傷口滲血可采取局部冷敷,以降低水腫程度,避免繼續滲血并減低疼痛。213 關注疼痛腫脹狀況 術后8~24 h內,患肢將出現輕度疼痛,通常不需使用鎮痛劑,但必須查明疼痛原因,必要時可使用鎮痛劑[2]。分析疼痛部位、疼痛時間及程度,確定是否是由并發癥導致。密切注視留置在關節內的導管的引流狀況,確保其通暢。214 觀察患肢遠端的運動、感覺以及血運狀況 術后膝關節加壓包扎期間需密切關注患肢遠端運動、感覺及血運狀況,遇異常情況需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確保適宜的彈力繃帶加壓包扎的松緊程度,并開展早期功能鍛煉。22 指導患者開展早期功能鍛煉221 肌力訓練 ①術后物作用消退后,需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舒縮練習以加快血液循環、避免深靜脈血栓形成,消除肢體腫脹。活動強度以患者不感覺到疼痛與疲勞為宜。②術后第1天開始可以練習直腿抬高以避免發生廢用性肌肉萎縮。將患者健側膝關節屈曲,伸直患側膝關節,使踝關節處于功能位,抬腿離開床面,其高度因病各異,需請示醫師進行確定。222 功能鍛煉 ① 被動鍛煉術后2~3 d能夠應用CPM機被動實施膝關節屈伸練習,05~1 h/次,1~2次/d,循序漸進地每日增加屈膝角度5~10°;通過CPM機被動鍛煉能夠防止肌腱粘連。術后早期活動能夠讓纖維組織在產生與成熟過程中,保證肌腱上下滑動,有效松解肌腱與四周組織的粘連,對術后膝關節的功能活動大有益處[3]。②在主動鍛煉術后3~5 d患肢疼痛與腫脹開始消失后可開展屈曲鍛煉。③下肢負重練習術后下床與負重時間是由疾病種類與手術方式共同決定的。對于半月板局部或整體切除的患者可在術后3~5 d拄拐下床負重活動;對于有半月板縫合的患者,術后需以卡盤支具給予保持,制動14 d及在卡盤支具保持下限制患者關節活動練習與部分負重練習。術后14 d后可拄拐,并在不負重情況下適當進行運動,6周后患肢可棄拐負重,8周后可將卡盤支具摘去[4]。23 出院指導 出院時向患者詳細說明繼續加強各項功能練習的重要性,強調患肢負重的時間以及注意事項,要求患者遵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并定期來院進行復查。3 討論
關節鏡手術治療膝關節病具有創傷小、術中出血少、對組織損傷輕以及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該手術的術后護理在注重抗感染、控制疼痛以及防止出血的同時,也需重視半月板的愈合以及關節功能的恢復狀況,膝關節受損后其組織學上的纖維化發生較早,倘若缺乏早期活動,在約4 d的時間內即可表現出關節活動受限癥狀,若受損關節固定2周,發生結締組織纖維融合的可能性極大,甚至關節功能將喪失。所以開展早期的功能鍛煉意義重大。功能康復訓練需要循序漸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會出現疼痛等不適感,因此患者要具備一定的心理準備。大部分患者傷口拆線即可出院,因此其功能鍛煉主要在家中開展,所以及時正確的出院指導對患者的康復極為重要。總之,對膝關節鏡手術患者給予科學合理的術后護理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
參 考 文 獻[1] 孫材汀, 藤學仁 關節鏡學.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102.[2] 敖英芳膝關節鏡手術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4:242.[3] 劉玉杰, 周勇剛, 李眾利, 等 局麻關節鏡下選擇性清理術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醫學雜志,2007,26(7): 529530.[4] 李文鋒, 王予彬, 侯樹勛 關節鏡下半月板損傷修復的治療方法.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09, 13(10): 10311033.
關鍵詞:膝關節鏡手術;配合與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149-01
1 適應癥
①膝關節韌帶異常(包括前后交叉韌帶損傷等);
②半月板疾病(包括最常見的半月板損傷等);
③關節軟骨疾病(包括最常見的膝退行性關節炎等);
④髕骨關節疾病;
⑤滑膜疾病;
⑥急性膝關節損傷;
⑦其他諸如游離體、膝關節囊腫、脛骨平臺骨折、感染性關節炎等。
2 臨床資料
我院于2010年01月-2011年10月使用關節鏡診斷、治療膝關節疾病98例,具體男性62例,女性36例,年齡在22歲~79歲,其中膝關節滑膜炎27例,關節內游離體6例,半月板損傷54例,脛骨平臺骨折3例,交叉韌帶損傷5例,膝關節創傷性血腫3例,均得到了滿意的效果。
3 術前準備
3.1 術前訪視
①了解病人的狀況、現病史、既往史、藥物過敏史。
②了解各項術前準備完成情況、備皮、備血、皮試、術前9項檢查結果。
③到病人床邊做自我介紹、向其介紹手術目的、方法以及手術的安全性、先進性,以取得合作。
④介紹手術室環境,告知病人術前及術中需配合的注意事項,做好解釋說明及心理護理。
⑤評估病人血管及皮膚情況。
⑥做好訪視記錄。
3.2 手術間準備:骨關節手術,對手術間環境有較高的要求,開啟空氣凈化離子消毒機,嚴格消毒手術間待用。最好有層流設備的手術間達5級。
3.3 用物準備
①臺下儀器:采用stryker關節鏡系列,術前1 d測試準備好攝像主機,冷光源主機,刨削器主機,監視屏幕,打印機,ZJ型數控氣壓止血帶,吸引器,并檢查其性能確保功能狀態完好率100%。
②臺上器械:光纜,30°廣角鏡頭,攝像頭,刨削手柄及刨削頭,關節鏡器械包,常規消毒器械包,前后交叉韌帶重建需準備動力、重建器械。
③敷料和一次性物品:剖腹包(手術包),手術衣,中單×2,密閉式靜脈留置針,輸液器,3M透明貼,扎脈帶,腔鏡護套,吸液袋,切口保護膜50 cm×40 cm×2,11號刀片,電燒頭,吸引管3根,“Y”形沖洗管,20ml針,2000ml生理鹽水,75%乙醇,無菌腳套,無菌紗布繃帶×2,無菌紗布×6,4號線圈,大三角針,大棉墊。
④消毒方式:根據器械的材質,選擇不同的滅菌方式,原則上盡可能采用高壓滅菌。 除了廣角關節鏡、光源線、攝像頭、電動切割刨削刀頭及連線、電燒頭及連線等采用低溫等離滅菌;其它如:11號刀柄、11號刀片、鉤針、鉤刀、推刀、手柄、曲羅卡套管、曲羅卡芯、籃鉗(直、左彎、右彎、上彎)、活檢鉗、游離體鉗及常規手術器械高壓蒸汽滅菌。
4 手術的配合
4.1 巡回配合
①巡回護士提前進入手術間,將儀器放置于手術間的適當位置,通常將光源及顯像系統放于手術者對面,連接攝像系統、冷光源、電動刨削系統、電腦(關節鏡工作站)及打印機各線路,開總開關,檢查通電是否完好,然后調節冷光源待用。
②嚴格執行“五查十八對”,待患者入手術室后,做好核查工作:手術醫生、麻醉師、護士三方核查,后再實施麻醉、手術、術畢再次核查。患者的上肢外展,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協助麻醉師實施麻醉,一般選擇連續硬膜外麻醉,麻醉時守護患者身旁,告訴病人保持這個直至麻醉師打好麻醉為止,感覺不舒服可告知醫生,但不可亂動,使其順利完成麻醉。
③手術擺放:協助病人平臥,將手術床升高,床尾翻下,健側下肢屈曲用截石位支腿架固定,大腿盡可能外展,讓出足夠空間;患肢自然下垂,骶尾部墊一個細長沙袋以抬高臀部,保證正確的不變,將氣壓止血帶平整纏繞于大腿根部,松緊適宜,壓力一般設置為60~80kPa,時間設置為60~90min。
④將2袋一次性密閉2L生理鹽水掛于輸液架上,沖洗管輸水管接頭保持無菌并與手術臺上曲羅卡相接,保證術中進水通暢,及時更換液體,確保持續沖洗。
4.2 洗手配合
①提前15分鐘洗手上臺準備,整理器械臺,檢查器械、物品是否齊全,并將器械整齊排列于器械桌上待用。
②協助醫生消毒、鋪巾,按下肢手術常規消毒鋪巾。關節鏡手術過程中要持續沖洗關節腔,為了防止手術野潮濕保持無菌,我們采取以下幾個方法:
③病人下肢消毒完畢,先鋪滅菌的一次性中單3塊,再按常規鋪布類敷料。
④在大腿根部用切口保護膜連同洞巾一起環型貼緊,將小腿以下部分用切口保護膜環型貼緊撫平,避免進水。
⑤在膝關節處鋪1塊兩側接有一次性塑料吸液袋,并將塑料袋和出水管放在臺下裝有過濾網裝置的集水桶內。經過這樣處理,保證了手術野的干燥和無菌,同時防止殘存在皮膚毛孔內的細菌污染傷口及器械。
4.3 上止血帶,驅血以前先將腿抬高45度1~2 min,然后用驅血帶從遠心端向近心端纏繞,直至大腿根部,然后請巡回護士緩慢打氣,準確記錄止血帶時間,如超過1 h則請醫生松開止血帶,10 min后再上止血帶,松開時輕輕按摸上止血帶的部位,使腿部充分得到休息。上止血帶期間病人容易煩躁,應該注意觀察病情。
4.4 與巡回護士配合,將攝像鏡頭裝入腔鏡護套內,連接好各種儀器纜線和沖洗管道固定在手術臺上,打開冷光源、監視屏幕,檢查、調試關節鏡的清晰度。
4.5 傳遞75%乙醇紗布消毒術野皮膚,患肢屈膝90°,傳遞11號尖刀給術者在膝前內下、前外下選擇兩處切口。膝前內下切口插入曲羅卡放入鏡頭,膝前外下切口插入操作器械。協助將沖洗系統連接至曲羅卡上,開放沖洗系統,使關節腔充分擴張及沖洗關節腔,使術野清晰,根據手術需要兩側切口可交替使用。囑巡回護士關無影燈,選擇腳踏式采集圖像,協助圖片采集,術中認真、主動配合手術,并注意動作要輕柔,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保持手術臺面整潔干燥。
4.6 手術完畢,術者檢查創面確認無出血方可取出鏡頭,遞金屬進水管及接頭由前內側進路插入,用生理鹽水沖洗,邊沖生理鹽水邊吸引,直至吸出液中無刨削的碎屑為止。清點用物并用4號絲線縫合切口各1針,用大棉墊包裹創面,繃帶加壓包扎,通知巡回護士松止血帶。
5 體會
5.1 關節鏡是我院近年重點開展的新技術,以創傷小、低并發癥,減輕病人痛苦,縮短住院日等優點,深受患者和醫生的青睞而廣泛應用。它能很清楚地看到關節內組織的正常或病理形態, 易明確診斷,也有利于徹底清除病變組織,視野清晰,通過屏幕,洗手護士可觀察到手術進展情況,大大提高配合的主動性。
5.2 關節鏡手術是否能順利完成主要取決于氣壓止血帶止血效果的好壞,因此,良好的驅血效果才能保證手術視野清楚,能看到關節腔的病變并清楚的顯露在監視器上,使手術醫生在清晰的視野下完成手術,否則會因出血影響手術進展。對于患有血栓性靜脈炎和明顯的周圍血管疾病者,禁止使用止血帶。
5.3 關節鏡手術是通過生理鹽水流進關節腔顯露視野的清晰度,因此術中要注意添加生理鹽水避免影響手術的進展。2L袋要掛離手術床約1 m,保證沖洗暢通。由于沖洗液較多,術中應隨時觀察吸引袋,防止吸出液過滿液體反流入機器內,損壞吸引器,預備吸引袋,以備更換。
5.4 膝關節鏡手術是在關節腔內進行,關節內感染將嚴重影響關節功能。所以應當從各個環節加以控制,嚴格掌握手術指證。病人自身情況如局部有炎癥或感染灶,全身感染性疾病以及自身存在的其他易感因素,需控制后再行手術,參加手術人員嚴格無菌技術操作, 控制參觀人員。為防止感染及交叉感染,不主張連臺關節鏡手術。
5.5 關節鏡器械屬貴重精密儀器,用后需專人清洗,專人保管,專人使用,定位放置,建立使用登記本,記錄使用時間,使用人員,儀器運作及維修情況,操作者要熟練掌握有關儀器的性能和用法,嚴格按操作規程執行。
6 注意事項
6.1 關節鏡器械有長、利、銳、極易折斷幾大特點,在使用時特別注意操作輕柔、穩、準,以防損傷膝關節及器械,甚至將器械折于關節腔內。
6.2 關節鏡器械精細復雜,專用性強,價格昂貴,物品要輕拿輕放,清洗保養或消毒不當會造成損壞。
6.3 鏡頭單獨清洗,用擦鏡紙拭干后套上護套,放入鏡頭盒中。注意不要用紗布擦拭,以免擦傷鏡面留下劃痕。
6.4 刨削頭及手柄用水沖凈里面的碎屑,注意清理腔隙內的污垢。
6.5 使用光纜時,切記不可使其折曲,貯放時,最好伸直平放,或盤卷直徑要大于10cm,開冷光源時應由弱到強。
7 有待改進之處
7.1 關節鏡注水系統有待改進。
①在沖洗時,關節腔內壓力不易控制,不能過高,否則液體將通過骨折裂縫進入小腿,引起筋膜間隔綜合征。(發明如能將關節腔內壓力象氣腹機樣自動測定與顯示,調控設定的壓力值,那就是最佳了)。
②現在我們用的“Y”形沖洗管長度不夠,自制吸引管連接不夠緊密,有漏水現象出現。
③集水桶功能不夠完善,不能自行排放污水,有待下一步改進。
7.2 尚未形成手術室關節鏡工作站多媒體技術與病區計算機連接網絡,資源不能共享,存在病歷資料重復輸入現象,浪費人力與時間,不方便進行科研統計與學習。期望達到手術影像與病歷資料不占場所、不費資源和永久保存的前提下,通過幻燈制作與播放,進行遠程會診。
參考文獻
[1] 陳偉群,陳育航,鐘曉紅.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1,6,29
膝關節是關節疾病與損傷的好發部位。近年來由于關節鏡微創外科手術的開展,使膝關節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效果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本院自2005-2007年共開展膝關節鏡手術197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將手術配合與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197例,其中男107例,女90例,年齡9~73歲。其中半月板部分切除術160例,半月板切除術4例,半月板囊腫切除術3例,盤狀半月板成形術7例,滑膜切除術5例,膝關節清理術4例,膝關節游離體摘除術5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3例,后交叉韌帶重建術4例,膝關節粘連松解術2例。
2 術前準備
2.1 患者準備 手術室護士手術前1 d到病房訪視,熱情、主動地與患者進行交流,評估其心理狀態,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方法及該手術的先進性、安全性,告之術中一些注意事項,消除患者緊張情緒,使其術中能積極配合。了解手術野皮膚準備情況是否符合要求,并囑患者手術前8 h禁食、禁水。
2.2 儀器準備
根據關節鏡手術特點,術前1 d準備好監視儀、攝像機、冷光源機、電動刨削機、射頻等離子機、電動止血儀、吸引器等,并檢查其性能確保功能狀態良好。
2.3 器械準備 關節鏡包內備有一般常規器械及一些特殊器械:如關節鏡鞘、閉孔器、套管、套管錐、藍鉗、探針、髓核鉗、關節鏡刀等均采用高壓蒸氣滅菌。30°關節鏡、纖維光束、攝像頭、電動刨刀及射頻等離子纜線因不 耐受高壓蒸氣,均采用2%戊二醛熏蒸消毒10 h以上。
2.4 手術間布置 術中所需的顯像系統應放置在患者健側、術者對面、 距地面1.5~1.6 m處,面向術者便于醫生操作時觀察。冷光源機、射頻等離子機、電動刨削機應根據醫生要求放置在適當位置。電動止血儀、沖洗及引流系統均放置在手術側。并準備好一次性灌洗液(生理鹽水)3 L、45 cm×45 cm粘貼手術巾1張、45 cm×30 cm粘貼手術巾2張,彈力繃帶、止血帶、棉墊等。
3 術中配合
3.1巡回護士配合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認真、仔細核對患者及手術部位,檢查術前各項準備工作是否完善,配合做好麻醉,開放健側上肢靜脈通道,并保持通暢。常規麻醉后,安置好患者(平臥位),適當約束患者肢體,防止變動及墜床。將止血帶捆綁在大腿近心端,以備膝關節腔內出血較多時使用。將纖維光束、攝像頭、電動刨削刀及射頻等離子纜線連接到相應儀器上,并調節好其功率。配制灌洗液(生理鹽水3000 ml+1 mg鹽酸腎上腺素),懸掛在手術床頭、術者旁輸液架上,高與關節腔100~120 cm處。術中根據手術需要隨時調整設備及光線,及時供應手術臺上所需的物品。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隨時管理手術間內的流動人員,認真核對術中輸液和用藥,注意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3.2 器械護士配合 器械護士洗手后整理器械臺,檢查器械、物品是否齊全。協助醫生消毒、鋪巾,將各種儀器纜線和沖洗系統固定在手術臺上。患肢屈膝90°,術者在膝前內下、前外下選擇兩處切口。膝前內下切口插入操作器械,前外下切口插入關節窺鏡。協助將沖洗系統連接至關節鏡鞘上,開放沖洗系統,使關節腔充分擴張,進行腔內操作,根據手術需要兩側切口可交替使用。滑膜切除者另做后內、后外側入路,以清除關節囊后方滑膜。交叉韌帶重建術一般取繩肌移植,另做膝前內側緣切口取肌腱,并制做脛骨隧道。術中器械護士要認真、主動配合手術,并注意動作要輕柔。手術結束后協助醫生用棉墊及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切口,松緊度要適宜。注意保留標本。
3 體會
3.1 術前了解患者病情時,要注意患者有無血栓性靜脈炎和明顯的周圍血管疾病病史,對此類患者術中禁止使用止血帶。常規使用止血帶,可使膝關節腔內滑膜和其他帶血管組織變白,給診斷造成一定困難[1]。本院術中一般不采用止血帶,特別是小兒及老年患者,以減少小兒術中煩躁、不配合手術及老年人由于下肢靜脈淤血引起血栓形成。術中備用止血帶可不沖氣。如術中膝關節腔內出血較多影響操作視野時可使用止血帶,注意設定好壓力(成人400~600 mm Hg)、時間(1~1.5 h),以免肢體因長時間缺血引起神經麻痹及血液循環障礙。若手術時間過長止血帶放氣后需間隔 5~10 min再沖氣使用[2]。在使用止血帶時患者肢體有酸脹感,易引起煩躁,要注意觀察病情。
3.2 Olszewski等在一個前瞻性的隨機、雙盲實驗中發現在每升鹽水中加入1 mg腎上腺素的安慰劑組相比能夠明顯提高清晰度并能減少50%止血帶的使用概率[1]。本院采用3000 ml生理鹽水+鹽酸腎上腺素1 mg灌洗液,減少了術中止血帶的使用率和術后并發癥。在手術過程中為保證膝關節腔內充分的擴張,使視野清晰、操作方便,入水套管位置要適宜,將灌注液袋掛在高于關節腔100~120 cm的高處,小兒可適當降低高度。根據手術需要隨時調整其高度及出水管流量;術中使用電動刨削機、射頻等離子機修整半月板時,更應注意保證關節腔的充分擴張,防止器械損傷腔內其他組織。術后隨訪197例患者均未出現筋膜綜合征。
3.3 膝關節鏡手術在整個過程中需要持續性關節沖洗。為防止手術野潮濕,無菌區域不受污染,均采用一次性無菌敷料及手術衣。手術區域遠、近兩端用45 cm×30 cm粘帖手術巾進行封閉,手術區域用45 cm×45 cm粘貼手術巾保護,其附帶一引流袋,能將從關節腔內流出的灌注液引流到集液桶內,保證手術區域干燥、無菌,減少感染機會,同時保持手術間的整潔。對特殊感染手術,如HBsAg(+)患者手術時,應將纖維光束、攝像頭、電動刨削刀及射頻等離子纜線用200 cm×14 cm醫用無菌保護套保護,防止交叉感染。
3.4 膝關節鏡手術操作較為復雜,配合護士應熟練掌握關節鏡器械的使用及手術配合各個環節;熟練掌握有關儀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手術配合質量,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同時提高儀器使用率。 手術結束后關節窺鏡應單獨清洗,鏡面用軟布蘸肥皂水進行擦拭,其他器械應按內鏡清洗流程進行清洗,攝像頭、纖維光束、電動刨削刀及射頻等離子纜線分別用2%戊二醛和清水擦拭。特別注意的是纖維光束盤繞時不能成角折疊,直徑應>10 cm。關節鏡各種儀器和器械設有專人管理和保養。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膝關節鏡;手術;護理
【Abstract】 As a new kind of technique developed in current years,knee arthroscopy has high diagnostic rate,little invasion,less complication,rapid rehabilitation.The knee joint usually injured to some extent.To master the perioperative nursing and reduce the compl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operation.
【Key words】 Knee arthroscopy; Opertation; Nursing
膝關節鏡近是年來應用于關節疾病患和損傷的一種新型診療器械,能直觀膝關節內病變的情況,具有診斷率高、切口小、并發癥少、恢復快等優點,此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自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共實施了61例膝關節鏡手術,經過精心護理,取得滿意臨床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匯報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61例,男39例,女22例;年齡30~72歲;半月板切除或成形術10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21例,后交叉韌帶重建術19例,滑膜清理術11例;發生的并發癥:膝關節血腫3例,小腿腫脹1例,膝關節粘連1例,以上并發癥經對癥處理后均很快恢復。
2 術前護理
2.1 心理調理 許多患者存在渴望手術又擔心手術效果的心理,擔心術后功能恢復。另外患者對膝關節鏡手術不甚了解,因此,應向患者進行術前相關知識宣教,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關節鏡的治療原理和優點,消除患者對手術的顧慮,增強患者治療信心,使其積極配合手術治療。并講解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簡單介紹功能鍛煉的方法。
2.2 術前常規準備 做好充分的術前皮膚準備,完善術前各項常規檢查。手術前晚可按醫囑適當服用安眠藥,以保證睡眠質量。術前禁食12 h禁水4 h,手術晨按醫囑給術前用藥。
2.3 生活指導 鍛煉患者床上大小便 ,在患者入院后向患者說明原因,練習床上大小便。
2.4 功能鍛煉指導 訓練患者鍛煉股四頭肌的方法,股四頭肌是運動及穩定膝關節的最重要肌肉,因此,患者入院后應首先介紹鍛煉股四頭肌運動的重要性,這種鍛煉為患者術后功能恢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 術后護理
3.1 術后常規護理 術后常規去枕平臥,禁食、禁飲6 h。嚴密觀察生命體征,持續心電監護、吸氧,每30 min測血壓,脈搏,呼吸至平穩
3.2 術后 不同的位置損傷術后肢體有不同的放置:①半月板修復術后是將膝部置于伸直位,以軟墊抬高;②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置膝于屈曲20°~30°位;③后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置膝關節于微屈位。膝關節兩側置冰袋局部冷敷,以減少出血、腫脹、和疼痛。冰袋降溫一般24 h,注意觀察切口出血情況,末梢血運及腫脹情況.
3.3 傷口負壓引流 觀察負壓引流物顏色、引流量及引流管通暢情況,如引流出大量新鮮血液,考慮有無動脈損傷;如負壓引流器膨起,不能保持負壓,應檢查是否漏氣,如更換后仍無效,考慮引流管是否自手術切口脫出;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膝關節逆行感染。一般引流液為淡紅且24 h引流量
3.4 功能鍛煉指導 術后麻醉消退,就開始主動屈伸足趾及踝關節,術后第1天開始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通過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以每次10~15 min,3~5次/d,同時指導直腿抬高運動。開始時不超過45°,以后可逐漸增加抬高度數,可達90°,以不疲憊為宜。術后第二天加大鍛煉強度及次數。術后2~3 d即可使用CPM進行被動屈膝活動。開始時CPM定位于屈膝30°~40°,在每次鍛煉時,可隨時根據情況逐漸增加屈膝角度,達100°~110°為止,60 min次,2次d。術后3~5 d,在醫生護士的指導下,患者可做患肢扶拐不負重下地活動,逐漸過渡到患肢負重行走。
3.5 預防術后并發癥 ①膝關節出血:少量關節內出血及滲出會自行吸收,量大時則會導致膝關節明顯舯痛,局部張力大,應及時匯報醫生處理;②關節內感染:感染是關節鏡術后較嚴重的并發癥。術后患者體溫一般不超過38°C,密切觀察體溫變化,若體溫明顯升高,傷口紅腫痛等,及時處理;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使用下肢CPM關節運動器進行術后鍛煉,術后6 h常規皮下注射速避林(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4250U,每日一次,連續一周,本科61例患者未發生一例下肢靜脈血栓形成;④關節內積液:查體膝關節張力大,腫脹明顯,浮髕試驗陽性,應行關節穿刺減壓。
4 體會
關節鏡手術雖然是一種微創手術,但畢竟是一種侵入性操作,仍然會對膝關節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同時由于膝關節在下肢功能中的作用,手術本身的特點,術后的康復護理及功能鍛煉顯得尤為重要。 護士應耐心細致的向患者講解術后關節功能練習的重要性,為每個患者制定訓練計劃,并指導患者學會如何練習,爭取早日按康復計劃循序漸進的進行關節功能練習。大多數患者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 膝關節;關節鏡;骨關節炎;護理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lderly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joint Arthroscopic treatment of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s. Methods:June 2009 - December 2011 admitted to my hospital orthopedic elderly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in patients with 56 cases, row arthroscopic knee debridement, and postoperative holistic nursing,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Careful assessment of patients’ health status, and Results:56 patients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by the arthroscopic treatment and intensive care. Conclusions:The strict condition observation and care, and functional training is to ensure that the key to successful treatment, the restoration of joint function in patients,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surgical complications.Meticulous observation and care, the health guidance and functional training is to ensure that the key to successful treatment.
【Key words】 knee; arthroscopy; osteoarthritis; care
隨著社會老齡化,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已成為骨科的常見病,其痛苦大,病程遷延時間長,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嚴重。膝關節鏡手術具有創傷小、康復快的特點,成為膝關節疾病診治的重要手段[1]。我院2009年06月~2011年12月收治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56例,經關節鏡治療及精心護理均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2009年06月~2011年12月我院采用膝關節鏡手術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人56例。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齡59歲~77歲,平均66.4歲,均有不同程度的膝部疼痛,活動受限,部分病人膝關節腫脹。
1.2 手術方法 采用椎管內麻醉,病人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關節鏡常規手術切口入路,髕骨上緣置人導水系統,膝關節外側間隙置入關節鏡系統,內側間隙置人刨削系統。清除增生的滑膜組織,修整損傷的半月板,剝脫的軟骨面打磨平整,摘除游離體及軟骨碎片;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關節腔,充分止血,放置膠管引流,縫合切口,局部厚敷料彈力繃帶包扎。
1.3 結果 本組56例患者均順利手術,無1例并發癥發生,隨訪6個月-2年,膝關節疼痛均基本消失,下肢行走正常。
2 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常規護理 督促病人做好呼吸功能訓練,訓練腹式呼吸及肌肉收縮;囑病人禁煙,因煙能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且能引起血管收縮,不利于靜脈回流。由于老年人大多患有多種慢性病,所以術前應完善各種檢查,以了解各臟器功能情況,并做相應的處理,病情相對穩定,檢查指標明顯好轉時再進行手術治療[2]。
2.1.2 心理護理 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因反復患膝關節疼痛、腫脹及活動受限,患者對通過治療提高生活質量的期望值較高。因此,護士應加強心理護理,主動向患者介紹此種手術的優點、目的、方法、可能達到的預期效果,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
2.2術中配合 協助麻醉師麻醉,擺好手術,迅速建立靜脈通道。患側大腿根部上充氣止血帶并記錄應用時間,每次使用時間不超過60 min,如需要延長時間,宜放氣15 min再重新充氣。常規進行消毒鋪單。連接好各儀器及管道并正確設置。手術結束后,排盡關節腔內的液體,拔除關節鏡,用無菌大棉墊及彈力繃帶加壓包扎,緩慢松開止血帶,送患者回到病房。
2.3術后護理
2.3.1術后疼痛護理 手術當日疼痛較明顯,當患者主訴疼痛時,要注意觀察疼痛的部位、程度、范圍和時間,并及時查找引起疼痛的原因并給予對癥處理。如患肢應用厚敷料和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松緊度適宜,患肢抬高20。~3O。,并保持足高髖低位,易于引流。注意觀察患肢血運情況。術后立即在膝關節兩側持續置冰袋,連敷2 d,可防止膝關節淤血、水腫,從而減輕疼痛。
2.3.2并發癥的護理[3]
2.3.2.1 下肢深靜脈血栓靜脈血栓形成后脫落易并發肺栓塞、腦梗塞,尤其中老年人應積極預防,術后早期活動患肢,每日囑患者主動及被動進行踝關節及足趾伸屈活動,促進血液回流。
2.3.2.2脂肪栓塞關節鏡術后可并發脂肪栓塞,臨床表現不典型,診斷困難。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一旦出現呼吸困難、發紺、皮膚出血點等,應立即報告醫生,采取搶救措施。
2.3.2.3止血帶麻痹于術中使用止血帶者,尤其較瘦患者使用時易發生。因此麻醉消退后,要注意觀察患肢遠端感覺、足趾運動情況等。
2.3.3飲食護理 根據患者情況給予合理的飲食指導,保持各種營養搭配均衡,以促進恢復,增強抵抗力。手術24 h后可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及鈣含量豐富的食物,糖尿病患者應注意控制總熱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攝人量。
2.3.4 功能鍛煉 麻醉作用消失后即鼓勵患者進行踝關節背伸、足趾跖屈,以減少足背水腫。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改善下肢血循環及防止關節腔內粘連。囑咐患者遵循活動次數由少到多、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不增加患膝關節疼痛的功能鍛煉原則。3 d后進行傷口換藥,拆除加壓包扎的敷料及繃帶,此時即可指導患者進行不負重情況下的膝關節屈曲活動及直腿抬高運動等鍛煉。向患者說明堅持功能鍛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督導其持之以恒地進行,并注意了解鍛煉的效果。必要時運用下肢CPM機持續被動練習器進行屈伸訓練,使用CPM機時要床邊守護,角度和速度由小到大,不可過度增加患者的痛苦[4]。
2.3.5出院健康指導 一般術后7~10 d拆線,即可出院。告知患者及家屬關節鏡術后長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家屬應配合患者進一步強化術后康復鍛煉。注意關節保暖,夜間用一軟枕墊于膝下,抬高下肢。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急躁,不能大量行走、疾走、急轉。飲食應多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富含營養的食物,忌飲酒及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復查。
參考文獻:
[1] 吳麗云. 關節鏡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58例圍手術期的護理[J].健康必讀雜志,2012,1:110.
[2] 李海丹,鄒國耀. 31例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人行膝關節鏡手術的圍術期護理[J]. 全科護理,2011, 9(5)上旬版:1144 -1145.
關鍵詞:肩關節鏡手術;臂叢神經復合全身麻醉;應用
肩關節鏡手術相比于傳統手術而言,其所具有的特點就是微創、安全,由于該手術方式比較特殊,需沖洗加壓關節腔,并且還需對患者行控制性降壓,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其呼吸循環功能,因此對于麻醉管理也就有更高要求。在現代臨床醫學上,對于該手術多行全身麻醉方式,但是其麻醉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而臂叢神經麻醉的應用使麻醉效果得到進一步提高。本文選擇曾在我院行肩關節鏡手術治療的患者88例,分別對其行全身麻醉與臂叢神經復合全身麻醉,并對兩種麻醉方法的效果進行分析比較,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曾在我院進行肩關節鏡手術的88例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數量相等的兩組,并將這兩組患者分別記作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中患者44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齡在20~60歲,其平均年齡為(42.5±2.4)歲;觀察組中患者44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齡在22~64歲,平均年齡為(44.5±2.6)歲。兩組患者一般情況無顯著差異存在,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進入手術室之后,均使其外周靜脈開放,以0.3 mg東莨菪堿或者1 mg戊乙奎醚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對患者心電圖、無創袖帶血壓以及脈搏氧飽和度與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健側橈動脈有創動脈壓進行常規監測。觀察組患者通過B超引導,由患側肌間溝入路對患者行臂叢阻滯,給予其15 mL、0.15%的羅哌卡因,在經過10 min之后,對臂叢阻滯效果進行觀察,確定臂叢阻滯效果之后對其行全身麻醉。對照組患者單純行全身麻醉[1]。兩組患者均以2~3 ug/Kg芬太尼,2 mg/Kg丙泊酚以及0.6 mg/Kg羅庫溴銨行麻醉誘導。氣管插管之后與麻醉機相連接對患者行機械通氣,控制潮氣量為10 mL/Kg,設定呼吸頻率為12次/min,設置呼吸比為1∶2。以吸入七氟烷以及0.5~6 ug/Kg/h瑞芬太尼持續泵入進行維持麻醉,并且間斷性給予患者0.2 mg/Kg羅庫溴銨。在手術過程中要對患者行控制性降壓,將平均動脈壓維持在60~70 mmHg,當其收縮壓在>110 mmHg時,間斷給予患者10 mg烏拉地爾。當關節鏡檢查結束時,七氟烷吸入停止,結束手術時,將瑞芬太尼停用[2]。
1.3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進行統計分析,對于結果中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進行表示,并且以t進行檢驗,對于兩組間比較以χ2進行檢驗,在本次研究中以P
2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的拔管時間及鎮痛藥物用量 在完成手術之后,對兩組患者的拔管時間進行比較,觀察組中患者的平均拔管時間為(7.5±2.5)min,對照組中患者的拔管時間為(10.5±2.6)min,觀察組中患者的拔管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兩組患者的鎮痛藥物用量,觀察組中患者的瑞芬太尼平均用量為(285.5±112.4)mg,對照組中患者瑞芬太尼平均用量為(515.6±188.5)mg,兩組患者之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2.2比較兩組患者的滿意率 在完成治療之后,對兩組患者的滿意率進行比較,觀察組中患者的滿意率為95.5%,對照組中患者的滿意率為72.7%,兩組患者之間有顯著差異存在,見表1。
3討論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所具有的特點就是簡便易行以及操作方便,由于該麻醉方式還未有特別肯定的效果以及存在膈神經麻痹等方面的并發癥,因此在肩關節應用中受到限制。而在近幾年來,由于超聲技術的應用,使得臂叢神經麻醉的成功率得到明顯提高,在肩關節鏡手術中運用能夠有很好的鎮痛以及肌肉松弛效果。肩關節鏡手術多取半坐臥位,在手術中往往需要行加壓沖洗,同時為使手術過程中出血量能夠減少,往往行控制性降壓。而持續加壓沖洗很容易導致氣管粘膜水腫以及上呼吸道梗阻,甚至有窒息出現,為能夠避免該情況手術中往往行全身麻醉。因此,在肩關節鏡手術中,對患者行臂叢神經復合全身麻醉效果更好[3]。
綜上所述,在肩關節鏡手術中應用臂叢神經復合全身麻醉可取得較好效果,可在臨床上進行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韓彬,賈東林,于琳琳,等.臂叢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在肩關節鏡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1,12(22):1108-1110.
關鍵詞:關節鏡;手術;治療;裸關節撞擊癥
踝關節疾病在臨床實踐過程中時有出現,由于所處位置以及內部構造等具有著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如何有效的治療踝關節撞擊癥成為了有關醫療工作者們關注的問題。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治療方法逐漸呈現出了多種弊端,對踝關節撞擊癥的治療產生了影響。關節鏡手術是對傳統治療方法的一次有益創新,其將現代醫療科技應用其中,促進了踝關節撞擊癥治療方法的不斷發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最近1年多的時間里我院接收到的踝關節撞擊癥患者數量不斷增多,具不完全統計僅2013年后6個月我院已經接收踝關節撞擊癥患者100余例。鑒于此,為了深入的了解關節鏡手術在治療踝關節撞擊癥治療方面的效果,筆者針對近1年來進入到我院進行踝關節撞擊癥治療的患者進行了抽樣調查。具體來說在抽樣調查的過程中筆者主要采用了隨機抽取的辦法這樣可以有效的保障研究結果的真實性。本次抽樣一共選取了84例為研究對象,這些研究對象在年齡上相對比較全面,基本分布在25~70歲。在性別方面由于入院治療的男性較女性稍多,因此抽樣的過程中,男性占46例,女性占40例。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研究人員不僅要對研究對象的年齡以及性別進行把握,同時還要對研究對象的發病情況以及發病時間等進行掌握,為之后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數據參考資料。
1.2方法
1.2.1對患者情況進行把握與記錄 不同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表現出的情況有所不同,其需要應用到的治療方案也有所差異,因此在進行治療的之前,有關研究人員應就84例踝關節撞擊癥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把握并將這些情況進行整合與記錄,方便今后治療方案的制定,同時也可以對對比分析結果的準確性進行一定的保障。
1.2.2搞好基礎治療工作 基礎治療工作主要是針對A組而言的。A組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采用的是產統的治療方法,因此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有關醫護人員要搞好基礎的治療工作,保障傳統治療方法的應用質量。
1.2.3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保障關節鏡手術的質量 關節鏡手術是治療踝關節撞擊癥的一種新方法,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進行使用。在關節鏡手術應用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對相關醫療技術進行有效的掌握,保障關節鏡手術的應用質量[1-3]。
1.2.4對兩組的具體情況進行記錄 在AB兩組進行分別治療的過程中,為了可以保障對比分析結果具有準確性,有關研究人員應積極的對兩組的治療情況進行全程的跟蹤與記錄。并對手術后患者的術后反應進行關注,向患者進行問詢是否存在術后不良反應。
1.2.5綜合兩組情況進行合理評價 在兩組對比治療結束后,有關研究人員應將兩組資料進行有效的整合,明確兩組手術過程中的優點與缺點。并對手術時間,康復時間等進行關注,綜合的對兩種手術方法進行判斷。
1.3統計分析 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需要針對相關數據以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因此需要應用到大量的統計學知識。由于現代科技的發展,電子計算技術逐步升級。本次研究通過電子軟件的應用對相關數據進行有效的統計,符合統計學中的各項規定。
2結果
2.1兩組的治療效果存在區別 治療效果主要就是指兩組的康復率情況。通過對兩組康復情況進行統計我們可以發現,經過手術治療,A組得到康復的人數有15例,達到了A組人數的35%。B組得到康復的人數有39例,達到了B組的92%。從兩組的百分率我們就可以看出,B組的康復情況要較A組高很多,具有著良好的治愈效果。
2.2 B組應用的時間較A組要短 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治療方法的治療效果,同時也要對治療的時間進行有效的把握,過長的治療時間將對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帶來經濟以及精神等多個方面的負擔。通過對AB兩組進行分析,A組在進行治療以及恢復的過程中其應用的時間較B組要長。
2.3 B組術后不良反應少于A組 踝關節撞擊癥在經過治療后,由于手術過程中出現問題,或是恢復過程中出現失誤等,經常會造成一些不良反應的出現。經過分析對比,A組術后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有五例。B組術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有1例。由此可見B 組術后不良反應少于A組。
3討論
3.1踝關節撞擊癥的判斷 要想對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首先應對患者所患的具體疾病進行有效的確診。在對這一疾病進行判斷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有著一套獨特的判斷方式。①對患者的過往病史進行掌握,尤其側重了解患者是否曾經有扭傷的經歷。經臨床研究證明,具有扭傷病史并且多次扭傷者患踝關節撞擊癥的幾率要高于普通人。②對外部表現特征進行把握。踝關節撞擊癥具有明顯的外部特征。首先在踝關節部位會出現明顯的病變現象,這種病變一般會變現為充血,腫大,疼痛等。其次,患者在進行運動行走的過程中明顯感到踝關節出現不適感,對患者進行日常活動以及體育運動等造成影響。③進行深入判定。為了強化診斷結果的準確性,現代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診療的過程中,會借助先進的醫學儀器如X光機等,對患者的患部進行深入的觀察,為疾病的診斷提供強有力的依據。
3.2手術治療法是進行踝關節撞擊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踝關節撞擊癥一經出現就會對患者的行動帶來嚴重影響,使得患者無法進行正常的工作以及生活。臨床在進行踝關節撞擊癥的治療過程中多采用手術的治療方法,這主要是由于藥物療法其見效慢,并且難以對踝關節撞擊癥的根本問題進行解決,容易出現治標不治本的問題,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可以證實,關節鏡手術治療法對于踝關節撞擊癥的治療有著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治療效果以及治療時間等方面都較傳統治療方法更加的具有優勢。因此在今后的工作過程中,我國各大醫院可以對踝關節撞擊癥的治療方法進行一定的革新,將關節鏡手術治療法引入其中,盡最大的可能提升醫院的醫療質量,減輕患者的痛苦。
參考文獻:
[1]王敏.石仕元.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的手術治療[J].中國骨傷,2010(7):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