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17:23: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學科特色活動方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地理教學研究性學習 學習方式
如何努力創設一種以中學教材的單元活動和學生熟知鄉土地理以及發生在身邊的地理現象作為地理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載體,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科學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使學生確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已成為當前中學地理教學改革的主題和重要內容。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式,它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使之在了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通過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逐步形成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有效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在地理課堂教學中以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地理綜合實踐活動,對于轉變當前學生被動學習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綜合實踐能力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研究性學習和地理教材整合
地理新教材把“以學生發展為本”教育理念作為整個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版本逐漸多樣化,內容的選擇上不但富有生活氣息,而且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各個地區根據自己的鄉土特色來編排教材內容,教材中知識的講述不再是從概念入手,而是增添了人類所面臨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等內容,既反映了國內外地理科學發展動態,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充足的課題。教師應該充分地利用新教材,把地理教學和研究性學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二、選擇課題注重貼近生活
確立課題是研究性學習的首要環節和關鍵步驟。它不僅決定著學生研究型學習的主攻方向、目標與內容,也在一定程度上規定了學生研究時應采用的方法和途徑。
1.幫助學生從生活中提煉課題
鄉土地理蘊藏著豐富的學習內容,且就在學生的身邊,貼近學生的生活,為學生熟知。其中許多問題與當地社會和經濟密切相關,學生對此的關注度比較高,興趣也比較濃厚,那么研究學習時情緒會比較高,克服困難的意志力會隨之增強。因此,教師可在學習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覺聯系身邊環境和日常生活,發現并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各種相關的地理問題,再把這些問題轉化為探究的課題。
2.研究性學習的課題要明確化,具有較強可行性
學生在學習“城市化”后把“所在城市的環境問題”或是“所在城市的城市化情況”作為研究的課題。這樣的選題明顯存在著涉及范圍過大,研究任務指向不明確,和學生的能力不相符。因此,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將研究課題進一步分解,使其具體化,比如細化為:“所在城市水污染狀況調查”“所在城市垃圾分類回收調查”“所在城市大氣污染狀況調查”“所在城市外來人口受教育水平調查”等。細化后,目標和范圍都會很明確,學生既感興趣,又很容易著手做調查。有些學生選擇的題目雖然目標明確,但是可行性小,老師也應該指導學生對選題稍做改動。
三、注重指導學生收集數據材料的方法
在課題確定之后,就需要構建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計劃,確定研究方法。在這一環節上,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具體指導。特別是對于第一次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學生,對研究方法還一無所知,那么面對要收集的信息就會束手無策,難以操作。在研究課題過程中需要收集的材料和數據可能有很多,獲取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圖書館查找、上網搜索、實地測量、社會調查、觀察、走訪、座談等等。針對不同的數據,獲取的方式也不同。因此,要重點教會學生懂得運用正確的、恰當的方法去完成相應的任務。這一點明確了,研究計劃的制定、活動方案確定等一些環節都可以由學生自己去完成。
例如,在學習“城市的空間結構與城市化”這一章節時,一些學生對城市的發展變化很感興趣,嘗試對“生活的城區商業區的變遷”進行調查研究。依據教材知識,學生顯然明確研究課題應涉獵的內容。但是,面對具體實際問題,卻又不知道如何下手,也不明確從哪些渠道去搜集資料、如何處理材料等。出現這種情況,教師可通過指導,讓學生在活動前上網查找一些關于射陽城市發展變化的一些資料,或是訪問一些本地的中老年人,了解商業區位置的變化,或是到城市規劃局、檔案館查閱資料;在活動過程中,可以在老商業區和新商業區進行走訪,了解其租金、生意狀況、人流量等變化情況。最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收集資料進行登記、歸類、整理。
四、數據材料的整理過程是能力提升
的關鍵
在資料收集結束后,面對紛繁的資料和數據,首先,學生必須具備篩選、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師可以幫助學生依據研究課題進行取舍、合并,擱置那些與主題無關的、次要的材料,使資料進一步濃縮成能為課題所用的、最重要的信息。
整理完數據和資料后,就進入了實質性的研究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可能因為欠缺分析數據、駕馭材料、邏輯思維等各方面能力而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也有因研究方法和思路欠完善引起的一系列問題。此時,學生常會失去信心,出現研究不認真,敷衍了事,缺乏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狀況。對此,教師應一一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進行啟發、幫助、指導,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及時鼓勵學生。如在開展“射陽縣沿海灘涂開發利用”的研究性學習中,在后期的研究階段,學生面對自己整理出來的數據、資料和相片不知道該怎樣去利用,不知道該如何組織論文,教師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判斷推理能力及提取信息的能力,善于從信息中發現問題,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論述的重點應在灘涂形成的原因,灘涂歷史的變遷以及灘涂應如何科學利用。在研究性學習的結題和總結階段,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課題研究引用材料的詳實程度,文章結構的邏輯關系、觀點主張和研究結論的科學性進行反復的推敲,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參考文獻:
1.葛建彬.新課標下地理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21
2.王國福.高中地理課堂探究性學習
的模式和策略初探.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