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7 17:31: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知識管理的內容,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 要:教學改革的深化背景下,對高校的各方面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方面的模式創新就比較重要?;诖?,該文主要就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特征體現,以及主要的管理內容加以分析,然后對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現狀和實施的策略詳細探究,希望能通過此次理論研究,對實際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圖書館 知識管理 現狀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8(c)-0170-02
高校的圖書館是學生與老師學習的重要場所,在高校知識管理方法的實施過程中,要從多方面考慮,注重新的管理模式的應用。通過從理論層面對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管理措施加強研究,對實際的管理水平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 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特征體現及管理內容分析
1.1 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特征體現
從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管理特征上看,人力資源管理是知識管理的一個核心內容。人力資源是知識經濟當中比較重要的資源,將人看成是組織當中比較關鍵的資源,就是要構建一個人盡其才的組織環境,從而在圖書館管理水平上進行提高。在知識的管理上進行推動發展,是當前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的關鍵目標。高校圖書館是知識信息收集整理的重要基地,只有在知識管理上得到了有效加強,才能有助于高校圖書館的進一步發展[1]。在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管理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是比較重要的,有助于高校圖書館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
1.2 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主要內容分析
從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內容層面來看,知識創新管理是其主要內容。這一管理上也就是知識生產以及傳播和應用等構成的系統管理。例如:在理論創新管理層面,就是在圖書館的發展動態上進行追蹤。知識傳播的管理層面也是比較重要的內容,這一內容主要是使知識創新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的橋梁。還有就是重視人力資源的管理,以及知識組織的管理[2]。再有就是知識應用的管理,在這些知識管理的內容方面,在具體的管理工作實施過程中,要能從多方面考慮,只有如此才能保障管理水平的提高。
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的過程也是圖書館的建設向資源管理方向發展的過程,對高校圖書館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高校圖書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加強知識管理,就能將整體的服務水平加以提高,將圖書館知識傳播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2 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現狀和實施的策略
2.1 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現狀分析
從當前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管理現狀來看,其在諸多方面還存在問題,并有待解決。在知識管理的實施方面,主要是針對圖書館的全面建設發展提出的,在圖書館建設工作過程中,服務建設和知識系統建設是比較重要的內容,將兩者進行加強就是對圖書館知識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幫助。但是從管理現狀來看,在資源建設層面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在知識管理的理念以及方法上都沒有注重與時展相結合[3]。對信息科技的應用,還是沒有將圖書使用的效率進行有效提高。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管理需要進一步加強。
2.2 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策略探究
對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管理水平進行提高,就要充分注重相應策略的實施。筆者結合實際對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管理進行了探究,這些方法措施的實施有助于知識管理整體水平的提高。
第一,在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管理實施過程中,要遵循科學化的原則。在實際管理工作的實施中,要對“以人為本,實事求是”的原則充分重視。在知識管理措施的實施中,會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這會給高校的其他活動帶來相應影響,所以,要循環實事求是的原則,只有如此才能將知識管理的價值充分實現[4]。再有就是要對能夠將以人為本的原則得以充分重視,注重對師生的服務。
第二,在知識管理措施的實施中,要能在機構的重建以及知識主管的設立方面科學地實施。在計算機網絡廣泛的應用下,高校圖書館在業務結構層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就需要與實際相結合,對高校圖書館的組織機構進行重組,在橫向的聯系上進行增加。在知識主管的設立方面要與實際相結合,構建一個促進學習以及提高知識和信息共享的圖書館環境,將圖書館的資源能夠充分應用。
第三,高校圖書館的管理過程中,要注重人力資本層面的管理。對和員工之間的溝通交流進行加強,在組織文化以及凝聚力方面充分重視。并要能充分注重組織責任感以及歸屬感的有效培養,能夠在目標上得以更好實現,對員工的驅動力進行強調,使管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還有就是對知識管理的團隊建設要能充分重視,在團隊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分工以及相互協調。
第四,在圖書館的知識管理策略的實施過程中,要注重用戶的需求。對知識服務的能力進行有效提高,通過多種方式和手段信息及時了解用戶需求,制定針對性的服務方案。這樣就能保障圖書館的知識管理策略的科學發展[5]。在知識服務的方式上也要加以確定,面對不同需求,開展多樣化的知識服務模式。在知識管理過程中的評價機制的實施也要科學化,通過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服務資源配置評價以及服務成果的評價等評價的實施對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方案進行調整,讓知識管理更為順利地進行,在這些評價措施的實施過程中,及時性地為知識管理質量保障提供理論依據。
3 結語
總而言之,要想提高高校的圖書館知識管理水平,就要充分注重管理策略實施的科學性。在新的教學改革背景下,對高校的各個方面的管理都比較重視,其中圖書館管理是比較關鍵的管理內容,這就要求管理措施的實施過程和實際緊密結合,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圖書館知識管理的質量。通過此次對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理論研究,希望能對實際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暢.公共圖書館知識管理模式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16(4):114-115.
[2] 張妙霞.圖書館實時知識管理研究初探[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10):148-151.
[3] 楊筠,吳濤,史紀元,等.基于改進模糊綜合評價的圖書館知識服務績效研究[J].西安工業大學學報,2015(5):404-411.
關鍵詞:企業知識管理 類別 步驟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我國的企業正處于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境地。一個企業要想在知識經濟中立于不敗之地,不僅取決于投入生產經營的有形生產要素的多少,而更取決于進入與知識相關的市場的能力,以及將相應的知識以某種特殊的方式融入該企業的產品或服務中提供給用戶的能力,簡而言之,就是企業的知識管理能力。
1.企業知識管理案例分析
以某大型跨國公司為例,其公司總部和中國分部,雖然都做知識管理,但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其公司的知識管理,就是公司交易站,公司產品的資料和培訓的資料,全都是公司培訓交易站實現的。而這個交易站是由公司一個基層員工創立出來的。中國分部做的是先有文化,后有內容,再有系統,它是自上而下希望建立知識管理的文化,也采取了很多措施,組織部門間經驗分享。但是其間確存在如下問題,第一,它沒有和具體的業務結合在一起,自上而下的推行,致使很多人并不是自發的想做這個事情。第二,缺少立足點,價值點沒有體現出來。從公司的成敗兩面看到,所謂的知識管理,就是要探討怎樣立足于企業的業務,將業務各個環節里的經驗升級、整理、固化,讓后續操作業務人員相應的按照已經校正過的步驟操作,最核心的就是達到這樣的目的。
2.企業知識管理的分類
就企業的知識管理而言,一般分為三類,第一類解決顯性的,包括產品手冊、專業資料、各方面文檔;第二類是項目表單;第三類是員工腦子里面的經驗。
(1)文檔是企業首先要做的,文檔管理的核心就是怎樣能夠保證文檔更新是持續的。從本質上說,不在于采用軟件怎樣設置,關鍵就要保證內容是持續的。內容的更新是持續的,涉及的非常廣泛。所有的技術問題都是致力于解決內容如何更新的問題。
(2)企業運作當中各個環節沉淀的經驗和知識,各種報表,各種內容,其實核心解決要通過流程的分析,確定什么樣的環節,什么樣的知識,誰來提供。這個是要以流程為基礎的。
(3)員工腦中的隱性知識怎么管理,這個事情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知識管理的核心手段是什么,總結以便于更好的借鑒。對于隱性知識管理,要有相應的手段,不斷的鞏固,把隱性知識變成顯性知識。
3.企業知識管理實施步驟
(1)規劃企業知識管理策略
大多數的組織在制定知識管理戰略之前,已經具備較為成熟的知識管理措施,對自身知識管理的定位,不在于外部宣傳,而是實現自我優化、主動升級,將知識管理落在細節,落在實處。
先進企業在推行知識管理第一階段,首先將公司的戰略目標確定為“知識化組織”。通過捕捉、整合、運用整個組織的知識經驗,幫助每名員工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下取得迅速而準確的“知識優勢”。
其戰略遠景大多為知識化轉型后的企業,對知識(個體知識、團隊知識、組織知識)、系統、服務實現靈活的訪問和使用,擁有靈活敏捷的能力和持續調適的流程,并且能夠與整體管理訴求協調。
(2)確定企業知識管理核心任務
知識管理更多的是一種組織行為模式的變革,其中重要的任務是建立起與知識管理和學習型組織相適應的組織運作機制、組織文化氛圍;同時,知識管理的實踐需要滲透到每項具體的工作事務流程之中,并需要知識管理專業團隊和全體組織成員的積極參與。
主要的任務目標包括:通過體制變革和文化變革,從運作機制和組織文化兩個方面同時著手,轉型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組織;將知識管理和最佳管理實踐融入工作流程,在每項具體工作事務中實現有效學習、總結提煉,以提升績效表現;通過全局規劃避免各自孤立的系統建設,以提升整體效能和效率;建設先進知識管理平臺,為全體員工提供統一的、安全的訪問通道。
(3)制定企業知識管理實施方案
為了達成知識管理的任務目標,先進企業知識管理一般涉及幾個方面的的實施體系:提升運作和決策所需要的知識資源、系統、服務以及組織戰略;支持知識管理的統一信息平臺;實現組織的自我優化和自我適應,所需要的管理體系、工作流程、培訓及教育。
(4)動態監控企業知識管理實施過程
關鍵詞:高校管理;知識管理;模式構建
一、 知識管理的內涵
所謂“知識管理”,就是指組織的管理者對組織內部和外部的知識資源進行系統、有效地管理,以期實現知識的共享、創新和增值的過程。
知識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對高校管理而言,其內涵可以從狹義與廣義兩方面來理解:狹義的知識管理,即知識資源管理,它是指對知識的創造、積累、傳播與利用等相關過程的系統管理,狹義的知識管理,主要是針對知識本身的管理。廣義的知識管理不僅包括對知識進行管理,還包括對與知識有關的各種資源和無形資產的管理,涉及知識服務、知識資產、知識產權、知識人員的全方位和全過程的管理。就高校的知識管理而言,是指在教育目標的引領下,管理者依據知識管理理論,運用知識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掌握和利用學校內部及外部知識,有效發揮學校師生員工的知識潛能,提高學校個體與整體的知識學習、知識積聚、知識創新的能力,創造有利于知識共享的體制、機制與途徑,增強知識服務的功能,從而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因此,知識管理對高效管理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二、知識管理在高校管理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知識管理作為高校管理的一種新戰略選擇,雖然十分重要,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卻往往存在著一些障礙。
(一)由于歷史因素,也由于教育行業本身的特殊性,高等學校中大多數人對知識管理的概念認識不清;另一方面,在高等院校中,教師和研究人員應居于主導地位。如果像對傳統的組織一樣來對高校進行管理,將金融資本或實物資本視為核心的投入要素,無疑不利于知識管理的推進。
(二)文化因素。我國的知識分子中存在“文人相輕”的傾向,不少人對于知識共享有著心理上的抵觸。在對人才的引進與使用中,還存在妒賢嫉能的現象;在學術領域中,則存在論資排輩、拉關系和評審不公正等現象,均不利于知識的創新與新知識的應用。
(三)在組織方面,管理水平低下。高等學校普遍缺乏有利于推行知識管理的組織、制度、文化等軟環境,并且,在學校層面缺乏能夠對整個學校的知識管理承擔責任的部門。目前高等學校院系之間各自為政的現象十分普遍,各個院系之間的聯系和優勢的整合,缺乏統一考慮和安排;教職工之間缺乏交流,沒有相互學習的氛圍;學校主要依賴于少數人的工作,扼殺了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多數人只注重個人的奮斗與創新,缺乏師生團隊合作精神。這些都導致知識很難共享,而這與知識管理的目的——促進知識共享是相違背的。
(四)就信息基礎設施來說,我國高校普遍缺乏相應的知識管理平臺。當今世界,知識增長、創新的速度愈來愈快,致使知識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高等學校作為知識密集型組織,必須具備對復雜多變的知識環境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持續的知識創新能力,而這一切,都要求高校的知識管理體系要具備先進的IT系統,包括各種軟件、硬件和網絡基礎環境。但是,我國大多數高校缺乏健全的知識管理IT系統,導致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反應遲鈍,適應性差,以至于造成高校工作的低效率和低效益。
(五)知識管理在高等學校應用中流程混亂。知識管理在高等學校的應用過程應該是一個“知識集約—知識應用—知識交流—知識創新”四個環節反復良性循環的過程。但是,就目前的狀況來看,這個過程沒有連貫起來,而且大多數時候,知識應用和知識交流這兩個過程都被忽略了。
三、高校知識管理模式構建的對策思考
從高校戰略目標出發,針對其現狀,我國高等院校要有效地實施知識管理,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實現管理理念的轉變。主要內容是:高校的任務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由此強調了教學與學生的管理,并積累了有效的經驗,但高校同時必須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知識支持。知識支持與人才支持雖然具有內在的相融性,但知識支持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由此使知識管理成為相對獨立的領域,也使之成為高校管理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賦予知識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明確高校知識管理的職能。這不僅標志著高校管理職能的拓展,同時標志著高校服務社會功能的進一步強化。
第二,確立知識管理的目標。主要內容是:高校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要素,同時又是社會發展的引領力量,由此決定高校的發展目標,不僅要以人才支持率來衡量,同時需要追求對社會發展的知識貢獻率。知識貢獻率的高低,直接決定著高校在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這也是高校社會評價的重要指標。世界上許多著名高校之所以始終處于社會發展的中心,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其中,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無疑是主要原因,但對社會發展的知識貢獻率較高同樣是重要的原因。因此,知識管理不僅應當納入高校發展的目標體系,而且應當形成以知識貢獻率為主要內容的知識管理目標。
第三,創新知識管理的體制。主要內容包括:形成知識管理的組織體系,建立相對獨立的知識管理機構,制訂知識管理的戰略,整合知識管理的資源及職能,尤其要注重于知識管理政策的完善以及知識創新激勵機制的選擇。這不僅標志著高校內部組織結構以及職能分類的相應變化,同時將引導高校管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功能整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高校知識管理模式構建的過程,同時也是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的過程。
第四,創設知識管理的環境。主要內容是:教職工是知識管理的主體,應當使所有教職工都充分認識知識管理的意義,形成知識管理的認同感,增強高校知識管理的社會責任感,確立知識管理的價值取向,實現教學、科研與知識管理的融合。提高知識管理的自覺性及管理的能力,同時基于知識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知識貢獻率,擴大高校知識服務、文化引領的功能,由此確立起高校作為社會知識管理中心的地位,從而獲取社會的支持。
第五,探索知識管理的策略。主要內容是:在實踐的層面上,可以將知識管理分為:一方面是以知識為管理的對象,注重于知識資源的開發,包括知識的獲取、整合、創新,這可以稱為社會化的知識資源庫的建設;另一方面以知識應用為目的,注重于提高管理的知識化水平,即不僅提高管理知識的創新度,同時提高知識在管理中應用的整合性,這可以稱之為管理的知識庫建設。雖然有效的知識管理策略是一個有待在實踐中探索的問題,但知識資源庫與管理知識庫的建設,無疑是其重點或基礎,或者說是知識管理策略的現實起點。
總而言之,在知識的社會里,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需要以知識管理這種有效的思想和方法去完成所肩負的續寫知識歷史的重任、尤其是處于不斷生產知識、分配知識以及傳承知識的鏈條中的高等院校。
參考文獻:
[1] 陳海寧,劉沫.知識管理:高校管理制度改革選擇[J]. 求索. 2004(10)
[2] 趙碩.基于知識管理的高校知識共享研究[J]. 情報雜志. 2007(06)
論文關鍵詞:企業知識管理文獻研究OEM企業知識管理
1導言
20世紀9O年代開始,受到知識經濟有關研究的影響和推動,企業知識管理逐漸成為我國學術界和企業界關注的焦點。
從企業知識管理理論的發展來看,當前的研究重點正由第一代知識管理向第二代知識管理轉變,與第一代知識管理只強調知識集成不同,第二代知識管理包括知識生成和知識集成,同時強調兩者的平衡。從國內外企業知識管理實踐的進展看,英國石油公司、施樂公司、IBM公司和中國惠普公司、TCL公司等的知識管理實踐是其中的代表。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我國的學術界和企業界更多地是把企業知識管理作為一種企業戰略來對待。分析國內外知識管理戰略理論與應用研究的現狀可以發現知識管理戰略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戰略管理中的資源觀和市場觀;知識管理戰略劃分為基于資源觀的、基于市場觀的以及基于流程導向的3個流派;知識管理戰略的應用研究主要在企業中進行。在操作層面,可以在總結企業知識管理戰略的類型、選擇依據及評價要素的基礎上,運用適當的分析工具探討企業知識管理的構架。
通過以上基本梳理,我們可以對企業知識管理研究有一個大致了解。為了進一步推動企業知識管理理論及實務研究,作者將在本文中對重要及新近的有關書籍、博士論文等重點文獻進行綜述,以期為后續研究打下可靠基礎,同時為類似研究提供借鑒。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哈佛商業評論精粹譯叢”之知識管理》一書,是國際上知識管理乃至企業知識管理領域最重要的經典讀物之一。該書包括了8個方面的研究內容,主題依次為知識型企業、知識創新型企業、學習型組織的建立、個人的學習能力、組織整體的學習能力、學習型歷史文獻、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動和專業智能的管理,概言之,知識型企業需要不斷創新、不斷學習,從而更好地存活與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員工與整體的學習能力、知識管理工具、組織結構設計以及激勵系統是四個重要的元素。簡言之,學習能力、管理工具、組織設計、激勵系統是企業知識管理的四個重要維度,它們的互動,影響并不斷改造著企業自身的結構,從而為其適應外部環境、贏得競爭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由此作者提出知識管理的四要素。
2重要著作
繼續來看4本國外學者的研究著作。《智慧型組織:績效、能力、知識一體化管理對領導層如何創建并發展一個適應未來的理想型組織做出了深入剖析。全書分為組織化學習、績效管理、能力管理、知識管理和智慧型組織五個部分強調真正了解學習過程的重要性;指出績效管理最重要的手段是圍繞計劃與發展展開的各項討論;強調清晰認識組織能力管理基本概念的重要性;認為知識管理是一個創造獲取、積累、分享和應用知識的過程;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驟和結構,以便通過評估組織現狀來提高組織成員能力,達到造就智慧型組織的目標。而《知識管理:有效實施的藍圖》沒有糾纏于學術理論重點關注了知識在提高組織績效上的作用。本書對知識管理涉及的領域進行了廣泛調查,從理論和戰略到技術、工具和變革的環境,提供了建立和管理知識管理試點項目的方法,尤其要指出的是本書還建立了一個理論框架來指導如何利用知識管理的方法和技術,改進組織能力、實現戰略目標?!秱€人平衡記分卡》提出的個人平衡計分卡方法是作者所提出的全面績效計分卡的一部分,包含了對自我認知、自我發現和自我控制的探討。個人平衡計分卡提供了企業人員管理及改善企業戰略、文化和效率的系統方法,能夠改變員工行為,提高員工的自我意識、個人責任感和積極性,其本質就是“自我認識+自我學習+思考+行動+挑戰+幸福感+個人抱負與個人道德行為及公共抱負匹配=個人和組織持續發展”?!洞笱愕牧α浚盒湃蝿撛炜冃А氛J為高信任是組織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書將信任的概念引入現實的工作,其指引主要集中在四個原則上,即有能力、公開、可靠和公平,對應的實踐包括八項,即選擇合適的人果斷地領導、告訴他們數字分值、行為正直、使他們負責、給予反饋、了解他們關心什么和不斷學習。本書包含了很多案例研究和操作性指引,對企業組織的相關實踐具有直接的借鑒價值。
再來看7本國內學者的研究著作。
(1)實務派。《知識管理:理論、技術與運營》一書的寫作要旨在于:揭示知識管理的生命力所在;通過知識轉化的規律來研究知識的運作機制;從管理科學角度,構建知識管理的理論體系;從管理實踐角度,研究知識管理技術的基礎理論;從知識管理到應用價值的實現角度,研究知識運營的相關理論;提供研究知識管理的知識資源。內容雖較為龐雜,但在散亂處仍有思想的火花。《知識管理:正確概念與企業實務》作者陳柏村是臺灣AmazonKnowledgeOn-demandInc.的執行長,全書以知識管理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迷惑為出發點,從知識管理發展脈絡、知識管理原理與應用剖析、知識策略規劃以及知識管理導人流程與實務四個方面,系統論述了知識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該書內容涉及知識成長與學習發展動態模型、知識管理四大原理及若干智慧資本發展的實踐經驗與操作流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和操作性,對企業具有直接的借鑒作用?!吨R管理理論與實務全面總結了重要的知識管理理論,將知識管理的觀點分為基本概念、策略、流程、科技、組織管理和實施六個方面,并對相關理論進行了系統介紹,通過入作者在知識管理領域的研究成果和豐富案例,說明了知識管理理論如何應用于企業管理實踐。
(2)學院派?!叮浩髽I知識管理》的緒論很精彩,有“提綱挈領”之功用。
但也構成一家之言?!镀髽I知識管理方法論研究:利益協調軟系統方法論的應用的突出特點在于,將利益協調軟系統方法論納入系統方法論,再結合企業知識管理本身的方法論,提出了企業知識管理的系統方法論。全書首先介紹了知識管理及其方法論、系統方法論新進展、行動研究范式等企業知識管理方法論的理論基礎,然后對現有的企業知識管理理論進行整合,其中“多視角知識演化具有獨創性。進一步該書提出了知識管理問題情景下的企業系統隱喻,并以一個實際企業為對象進行了檢驗。全書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基于行動研究的企業知識管理方法論的邏輯步驟與框架并對之進行檢驗?!镀髽I知識資本管理及其績效評價主要研究了企業知識資本管理的機理和績效評價的方法論,具體內容包括¨從知識生產及消費的角度,分析知識商品化的條件及過程,進而得到知識轉化為資本的一般路徑;探討了知識資本的生成、積累、擴張機理基本模式;分析了企業知識流動及顯隱性知識轉化的過程;建立企業知識資本的價值鏈,以之為基礎分析企業知識資本績效,并提出了基于實物期權的知識資本投資決策方法;從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關系資本的角度分析其與建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聯,給出了運營對策。教材《企業知識管理n的框架體系的邏輯性較好,但在具體章節內容的銜接及安排上不夠緊密,其中“企業知識管理風險的預警~節很有新意,可對企業知識管理形成指導。
在作者研究過程中,通過查找中國期刊網,發現了5篇和“企業知識管理”直接相關的博士學位論文??紤]到博士論文研究的理論性和系統性,故在此按照一定的主題順序,對這5篇文獻中的有關內容進行綜述。
3博士論文
(1)知識管理的歷史發展
作為一個哲學或認識論上的概念,蘇格拉底、柏拉圖、茍子等對“什么是知識”進行過論述。作為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影響因素,則是從熊彼特、奈特、哈耶克等開始,歷經德魯克、馬爾薩克、馬克盧普、魯賓、庫帕、羅賓遜、泰勒、謝曼特、羅默等人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考察,揭示了知識在其中的作用,從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同時,現代經濟學關于企業本質的探討和研究,逐步發展出以資源為基礎的理論。它把企業視為各種有形、無形資源的集合,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企業所獨有的寶貴資源。在它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以知識為基礎的企業理論,將知識作為企業發展特有的資源。企業的資源觀與經濟學中對于知識作用研究的融合催生了知識經濟理論的到來。
(2)知識管理及其主要學派
知識管理是通過獲取、創造、選擇、分享、應用和更新等活動來管理企業的知識,并實現將合適的知識在適當的時機用適當的表達方式傳送到合適的人手中,以提升組織績效和價值創造。EarlMichael基于他在案例研究、與20位知識首席執行官訪談、公司知識管理研討會和專業雜志上發表的文章等四方面的資料,對知識管理的工作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和整理,將知識管理工作劃分為系統、圖解式、工程、商務、組織、空間、戰略七個學派,其中前三個又劃為“技術方法的,第四個為“經濟學的”,后面三個稱為“行為學的”。
(3)個人知識、組織知識及其相互轉換和作用
關于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相互作用的研究,最著名的是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這一工作基于Polanyl對知識的劃分,即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Nonaka基于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及其相互作用和促進的深入認識,尤其是顯性知識、隱性知識在知識的轉化、運用和創新中的相互聯系,提出了SECI過程模型。將SECI動態過程與對應的創新活動的場所相聯系,Nonaka又提出了創新活動相互作用的共享空間“吧”。
(4)企業知識管理理論
企業知識管理理論建立在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基礎之上,以企業知識理論、知識資本理論和組織行為理論為核心。企業知識理論是一科新的管理思想,它是基于分析知識的基本特性如隱含性、實體性和共享性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對知識經濟社會中企業的基本特征和行為提出了全新的解釋。知識資源是企業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基礎,進行企業管理必須重視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知識資本理論是知識經濟社會中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指導理論,是現代經濟增長方式條件下企業經營戰略、企業能力及經營優勢分析的新方法與新思想。知識資本理論為現代企業尤其是知識型企業的知識共享、交流、應用、創新和保護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框架。根據企業知識管理的實踐,可以將知識資本劃分為人力資本、市場資本、結構資本和知識產權四部分。組織行為理論是建立在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和政冶學等等多門行為科學基礎上的一種管理思想的結晶,它研究企業等組織中人的行為、態度、角色、取向以及組織動力、組織文化、組織設計和組織創新等等,為企業組織有效地實施知識管理指明了方向。:
(5)企業知識管理的構架與流程
概要地說,企業知識管理的構架包括人力資本管理、組織結構管理、信息技術管理、企業文化營造和合作網絡管理,而企業知識管理的流程則包括知識的采集與編碼、知識的積累與存儲、知識的共享與交流以及知識的創新與增值。
(6)企業知識流管理
在研究過程中,作者還發現了l篇重要的期刊論文《企業知識管理的內容框架研究》,針對企業知識流管理,文章提出了企業“知識流小車”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因此在此進行轉述。在企業知識流小車模型中,小車的最上部,企業和企業外部實體:之間形成一個知識流環;在小車的中間,員工個人知識和企業的公共知識庫之間形成了第二個知識流環;在小車的底部,是三個“輪子”,分別是知識創新、知識共享和知識應用,正是這三個輪子持續不停地運轉,才保證了企業知識流系統正常的新陳代謝,推動了整個企業知識流的良性流動。
4結語
知識管理概念引入中國和進入企業實踐已有十余年的歷史,但知識管理的實施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有的企業轟轟烈烈開展了,最后卻慢慢沉寂,有的企業認真實施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根據AMT咨詢的多年經驗,知識管理成功需要三個關鍵成功因素:領導重視文化匹配、密切結合業務活動、堅持不懈持續推動。知識管理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需要定期進行知識管理評估,發現企業知識管理的差距,為下一步的持續改進提供建議,同時根據評估結果可以向公司領導尋求資源支持。
經過近幾年的實踐與發展,知識管理現狀評估模型也日益豐富。例如,由美國Teleos和知識網(KNOW Network)兩家機構共同評選的全球最佳知識型企業(Most Admired Knowledge Enterprises,MAKE)主要從8個方面進行評價,分別為:建立以知識為本的企業文化、企業領導對知識員工的培養、研發和銷售知識型的產品/服務/方案、增強企業的智力資本、建立和維護知識分享的環境、建立并維護不斷學習的企業文化、運用顧客/客戶知識來為其提供價值、管理知識并創造股東/社會價值。西門子公司的知識管理成熟度模型(Knowledge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KMMM)劃分為五個階段:初始階段、重復階段、定義階段、管理階段、最佳化階段。從8個關鍵領域去評價:戰略與知識目標;環境與合作伙伴;人員與能力;協同與文化;領導與支持;知識結構與知識形式;技術與基礎設置;流程、角色與組織。
AMT咨詢根據10余年的知識管理咨詢和實踐經驗,結合企業價值鏈開發出了戰略層、運營層、保障層三個層面和六個維度的知識管理評估模型(如圖1所示)。知識管理戰略是公司職能戰略的一部分,它指導公司知識管理的開展。運營層指圍繞知識內容通過創造、獲取、儲存、共享和應用循環使知識創造價值。保障層通過流程、管理、技術和文化四個維度支撐運營層的活動。
戰略維度
知識管理戰略是以企業內外部的知識作為最重要的資源進行管理的一系列戰略與策略的集成,其目的是提高組織的創新能力,并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企業的價值。知識管理戰略是企業就知識管理活動的基本框架、流程和側重點作出的方向性選擇,應具有清晰的短期和長期建設目標和建設策略,以及企業知識管理建設所需遵循的主要原則,為有效推動知識管理建設和規避風險提供指導。
知識管理戰略維度,可以從知識管理認識、知識管理戰略的建立與執行三方面進行評估,主要評估內容如下:
知識管理認識,指員工深刻認識到哪些是公司重要的知識和知識管理活動,深刻認識到知識資產的積累、傳承與創新對于公司的長遠價值等。
戰略的建立,是對企業知識管理戰略的明確性、統一性進行評估。例如企業是否明確提出知識管理建設的階段目標、建設策略和實施計劃,員工是否深刻認識到知識資產的積累、傳承與創新對于公司的長遠價值,員工是否認同該戰略等。
戰略的執行,是指對企業知識管理戰略執行有效性的評估。例如企業是否將戰略目標層層分解至各個部門及崗位,甚至落實至各業務流程,各部門的知識管理實施計劃是否得到有效執行等。
知識內容與管理環節維度
知識內容包括隱形知識和顯性知識、外部知識和內部知識。圍繞知識內容通過創造、獲取、存儲、共享和應用循環,才能實現知識價值。
創造:知識創造是一個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不斷發生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該過程強調知識從無到有,即新知識的產生。知識創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部門或個人利用智慧,根據已有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創造新的隱性知識;將隱性知識轉化為新的顯性知識;顯性知識進一步提煉加工形成知識資產。
獲?。褐R獲取指員工通過知識管理系統或者人際溝通方便獲取各種顯性、隱形知識。
存儲:顯性知識在信息系統中統一結構化存儲,方便用戶檢索。
共享:知識管理系統中的顯性知識在安全控制下實現最大限度的共享,員工通過導師制、內部演講、輪崗、培訓等方式向其他員工或組織獲取知識,同時將個人的經驗擴散到企業的層面。
應用:將知識應用到日常工作中,解決面臨的問題或是簡化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知識內容和管理環節維度,是對知識創造、獲取、存儲、共享和應用環節的渠道建設情況進行評估,主要評估內容如下:
創造:企業是否安排專員定期對知識進行整理、加工,例如制定操作手冊、工作指南等;部門或員工是否能定期總結工作技巧和經驗等;部門或員工是否定期將總結的工作技巧和經驗等隱性知識以文檔的形式展現等。
獲?。浩髽I是否建立了系統化的機制來搜集外部最新的知識;員工是否很方便地利用各種渠道從本部門獲取需要的知識等。
存儲:現有文檔分類是否明晰合理,方便搜集和應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知識文檔是否都能及時統一儲存,而不是散落在個人電腦中等。
共享:企業是否經常組織經驗交流會、師帶徒活動等,促進隱性知識交流;企業是否建立了專門的渠道來推廣最佳實踐(包括工作標準、典型案例等)在整個公司的應用等。
應用:企業是否將一些知識固化到軟件系統中,或企業制度程序文件和手冊中等。
流程維度
流程標準化是重要的知識內容,例如把有經驗員工的最佳實踐制作操作手冊供其他同事遵循;知識管理應與業務密切結合,實現在流程中應獲取和應用知識。AMT有一個口號叫“流程管道、知識活水”。這是指,一方面,業務流程產生的知識可以及時獲取。另一方面,已有知識能很方便地支持業務流程的執行。
流程維度可以從流程標準化、流程中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三方面進行評價,主要評估內容如下:
流程標準化:每項跨部門的工作都可遵循相應的程序文件;每個程序文件都有輸入、輸出文檔的具體要求;工作都有相應的工作指南、作業標準或參考資料支持,保證把工作做好等;
流程中獲取知識:流程中產生的設計方案等知識都能夠及時的統一儲存等;
流程中應用知識:在業務流程執行中,其關鍵環節會有知識點提示等。
管理維度
知識管理的引進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對過去的工作方式、組織架構以及思維模式的革新。而為了保證知識管理的持續發展,需要建立企業知識管理組織架構和相關機制。設立專門的知識管理部門,以更好地領導、實施和推廣知識管理項目,避免部門“孤島式”的知識管理解決方案;通過重獎勵輕懲罰的績效考核機制,鼓勵員工積極共享知識和創造知識;通過建立培訓、專家管理等相關制度等提升員工技能,促進企業知識的積累和創新。
管理維度是對組織結構和相關機制的建設進行評價。評估內容包括:企業是否設立了專職的知識管理部門或崗位,知識管理部門職能或崗位職責有清晰的界定;企業是否設立了評估團隊和員工知識貢獻的量化指標體系;企業是否定期開展整體的知識管理績效評估活動;企業是否建立了培訓制度、項目管理、專家管理等相關制度,以更好地規范和支持知識管理工作等。
技術維度
知識管理技術并不是一項技術,而是一個技術體系,包括的技術內容異常繁多,覆蓋了知識創造、獲取、存儲、共享、應用的各個環節。它同時又是多種信息技術的集成,不但包括獨立的知識管理系統進行知識的統一展現,還包括各業務系統中應考慮知識應用。
技術維度是對各個環節技術支撐情況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知識檢索是否能滿足員工日常工作需求;企業是否建立了統一的知識管理平臺,實現部門之間知識的共享;是否建立了隱性知識交流平臺,例如專家黃頁、知識問答、論壇等;是否實現知識管理系統與業務系統集成,實現在業務流程中搜集和應用知識等。
文化維度
企業文化是決定知識管理項目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成功的知識管理需要企業有尊重知識的文化,高度認識到學習的價值,并且重視經驗共享、管理和技術創新。另一方面,知識管理的引入是一種管理變革,不適應企業文化的知識管理將面臨較大的變革風險,很難發揮知識管理效用,因此,知識管理還需要與現有的企業文化協調。
文化維度是對知識管理文化的建設及其與企業文化協調性進行評估。其評估內容包括:企業領導是否高度重視知識管理,并身體力行;企業是否鼓勵員工之間共享知識并提供便利;企業是否有一個開放和信任的氛圍等。
通過三個層面六個維度的評估,可以發現企業知識管理的現狀和知識管理成熟度,根據評估結果,AMT把知識管理成熟度劃分為五級,分別為:
知識無序階段:指組織基本沒有利用知識資源,對什么是知識沒有概念,組織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中備感困難。
知識反應階段:企業雖然也有知識的應用,但基本屬于員工零散的自發方式,從自發式知識管理走向自覺的知識管理是要實現的第一個轉變,正確認識它才能正確發展它。
知識意識階段:企業已經開始自覺地進行知識管理,但仍需在知識管理組織建設、制度規范、知識管理工具等方面進行完善。
知識確認階段:正在向知識型組織轉型,知識管理的基礎工作建設已經相對完善,知識管理的重點開始向跨越組織界限,有效整合外部的知識過渡。
知識共享階段:組織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知識型組織,處于“知識共享”階段,能夠有效地將知識轉變為利潤,知識資源已經成為企業核心的輸入資源。
關鍵詞:知識管理成熟度模型 知識管理 成熟度
21世紀,隨著知識經濟蓬勃發展,企業管理理念和發展規律正在發生著改變,企業管理正在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企業的價值已經不僅僅體現在擁有的廠房、設備和產品,而在于對企業知識的掌握、運用和創新能力。知識管理受到了企業、組織和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然而對企業或組織而言,如何有效地實施知識管理仍然是一個難題,許多組織或企業在推行知識管理時,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不知道組織內部是否已經做好準備,或者是在實施知識管理之后,不知道是否符合知識管理的標準和要求。
一、知識管理成熟度模型
1.成熟度的概念和特征
成熱度模型是生命周期研究方法具體運用的一個成果即隨著時間的推移,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得到提升,自至盡善盡美,達到發展的最高境界。從本質上來講,成熱度模型描述了一個事物隨時間發展的狀況,這可以是人類所感興趣的任何事物成熱度模型,具有如下特征: 成熟度模型具有如下特征:(1) 簡化一個事物的發展過程,并將其描述為幾個有限的成熟層次(通常為4~6個層次);(2) 這些層次由一定的要求來界定,必須滿足那些要求才能達到某個層次;(3) 從第一層次發展到最高層次,各層次之間具有順序性(即后者是前者的進一步完善);(4) 在發展過程中,事物從一個層次到下一個層次不斷進步,不可以忽略其中任何一個層次。
2知識管理成熟度模型
知識管理的目的是知識創新,它既是不同知識過程相互利用的結果,也貫穿了知識的生產、分享、應用和創新的所有階段在一個知識沒有得到管理的企業中,知識通常是隱性化的,并以片斷的方式分散在企業中,知識創新是偶然的個人行為,而知識管理正是要改變這種狀況,使隱性知識顯性化、結合化,知識應用普及化,知識創新規范化,知識管理成熟度模型描述知識的這種“成熱”過程中,一個由低到高的提升匯程,即從知識存儲和檢索層次的應用向促進知識共享和智能技術利用方向發展、演變的過程。
知識管理成熟度是指組織開發、實施知識管理項目的過程被明確地定義、管理、測量、 控制的有效程度、成熟度意味著能力上的增長潛力,同時也表明知識管理過程的豐富性和在組織的不同部門和項目中實現方法的一致性。知識管理成熟度的意義在于,通過關注知識管理過程使過程紀律性一致增強,從而使得組織的知識管理過程生產率和質量隨時間的推移得到提升和改進。
本人認為由企業資源管理研究中心提出的知識管理成熟度模型(KMMM)對知識管理的過程進行了合理的總結,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企業資源管理研究中心提出的是國內管理理念、管理工具與信息技術領域,創辦時間最長、最具影響力的權威中立資訊機構。他們在知識公式發展的基礎上,對應知識成熟度模型,建立了相應的知識管理成熟度模型(KMMM),AMT的這個模型通過調查企業在知識管理的發展現狀,給出它在知識管理成熟度等級上的準確定位,將可以給知識管理項目的切入提供依據。同時,它也可以成為一種提升組織知識管理成熟度的指南,為實現知識管理持續改善提供參考。這個模型分為知識無序、知識反應、知識意識、知識確認和知識共享等五個階段。
知識無序階段:沒有有關KM的明晰概念和認識,即使有KM通常也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組織的知識是零碎的,很難得到共享;也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
知識反應階段:人們對KM有所認識,認識到知識必須加以管理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對日常所用知識已經文本化,但知識創新仍屬于特殊行為;技術上存在基本的知識記錄系統,但數據格式仍然不規范,數據集成層次比較低,知識浪費現象比較嚴重。
知識意識階段:有專門的組織推進KM建設;有透明的知識管理和維護機制,存在邏輯化的知識內容結構,知識內容不斷增長并得到有效的維護;在技術上具備了基本的信息系統,實現了對知識的單點訪問能力,但知識仍沒有得到有效集成。
知識確認階段:人們能夠隨時隨地的使用和學習知識,知識應用和共享給業務帶來了明顯的收益,并得到了定量評估;技術上建立了整合的知識基礎結構,知識內容與業務過程得到了有效集成。
知識共享階段:共享文化已經制度化;組織在決策、管理和運作的各個層次都和知識緊密結合,知識過程持續改善,知識內容不斷創新;KM技術具備了知識表示、知識挖掘和商業智能的能力,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組織的一種核心力量。
二、企業知識成熟度模型介紹
國際上比較著名的企業都或多或少的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知識管理體系,下面主要介紹了畢馬威知識管理框架評估體系、微軟的知識管理IT顧問和西門子的KMMM 。
1畢馬威知識管理框架評估體系
畢馬威公司(KPMG)于1998年對知識管理框架的評估體系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并于2000年,再次對這個問題展開了研究。KPMG對知識管理定義了四個關鍵領域:人,過程,內容和技術。每一個領域都有一定的的事情要完成。企業可以通過評估這些事情的執行情況來判斷自己當前知識管理所處的水平??蚣茉u估體系允許用圖表示企業在知識管理方面取得的進步。評估結果是動態創造的,當相關問題都得到回答之后,也就得出了正確的結果。這個體系分為10部分,涵蓋了知識管理的各個關鍵領域,它們是:1. 感悟和承諾:即員工是否理解知識管理的內容,以及高級管理者對系統的運用程度。2. 戰略:企業是否致力于知識管理軟件的提升,企業是如何管理知識以確保其業務發展的。3. 文化:組織內的行為是否確保了知識管理的有效性。4. 外部聚焦:企業是否嘗試開拓邊界業務以最大限度的獲取業務機會。5. 激勵:企業是否對知識管理所取得的效果給予了合適的獎勵。6. IT支持: IT是否擺在了足夠有效的位置來支持知識管理。7. 維護:企業是如何維護其信息和知識資產的。8. 持續評估:企業是否明晰了其知識管理的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對其智力資源是否進行了有組織的管理。9. 組織:組織結構支持知識管理的程度。10.知識運用:企業的業務運作是否以一種有效的方式真正使用和挖掘了企業的內部知識。
KPMG的模型總體上來說,涵蓋了企業知識管理的各個方面,但評估的結果對知識管理提升的指示作用不明顯。KPMG的模型考慮的因素很多,零散,重點不是很突出,沒有形成結構,操作性比較差。構建一個評價模型,需要有一個總的框架,包含對關鍵成功因素進行評價的關鍵績效指標,這個框架及其因素,應該是完備的,符合MECE和2/8原則。
2 微軟的知識管理IT顧問
微軟在其IT系列中依賴于“知識管理地圖”。通過一個自由的軟件工具,微軟描述了一個從對知識管理的“無知”到成為知識管理“領導者”的八層次的成熟度模型。
微軟奉行的哲學是:KM模型框架建立在,假設組織能通過運用KM工具和技術來達到一系列階段,從而取得顯著進步的基礎上。在這個過程中,KM的最大關注點在于從效率到效益再到成長的過程。同時,通過學習其他組織的經驗和做法,企業的技術基礎也會得到充分的發展。
為了合理的確定企業在模型中的位置,微軟給出了在現有層次上的77種評判標準。每一個標準都從差到優分為四個等級。這些標準可以歸為二十個類,分別屬于三個領域。通過標準規則的評價,企業被標定在了“地圖”的特殊位置,并說明了評判的理由。
微軟提供的軟件工具允許個人對已進行的實踐進行分別標記。而且,支持對這種標記進行整合。因此,軟件工具的應用使企業管理者能夠共享他們的觀點。
3 西門子的KMMM
知識只能通過管理來創造價值,而這個“管理”牽涉到企業的方方面面,不僅僅是技術和組織。KPMG和微軟的模型更多的是在強調知識管理軟件的提升,實際應用中容易忽略管理的作用。
西門子知識管理成熟度模型是一種評估組織在知識管理中全面地位的結構化模型。這個成熟度模型包括分析模型,發展模型和一個評估流程。分析模型有助于企業的知識管理者充分考慮KM的各個重要方面,并揭示將要發展哪些關鍵領域和要素。發展模型提供了關于那些關鍵領域和要素是如何最好發展而達到下一個成熟層次的信息。評估流程構建了從評估的定義到結果的解釋等所有相關步驟。
這個發展模型定義了知識管理的五個成熟層次:1.初級:知識管理的行為是非系統的和比較混亂的。不能從知識的角度來描述組織的現象。2.重復:用指引性的項目和單一行動來標榜知識管理。3.定義:標準的工作流程使知識能有效的創造,分享和使用。4.管理:創造、分享和使用知識的過程能有組織性的結合起來,并持續發展。5.優化:知識管理持續發展并能夠自我完善。
這個模型是以卡耐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研究所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為基礎的,它每一個層次的名字都來自于該模型。但是,它成功實現了成熟度模型從軟件開發到知識管理領域的轉移。
三、結束語
文中所介紹的知識成熟度模型是企業資源管理研究中心提出來的觀點,而知識管理是一個復雜的企業管理問題,KMMM的發展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此模型還有待于在企業的管理實踐中完善和發展。但是,以上幾個模型的可貴之處在于為企業提供了衡量知識管理實施程度的一個基本的框架,為企業實現知識管理的持續改善提供了參考,為實踐提供了難能可貴的理論指導依據,使企業執行起來不至于無的放矢。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東軟信息學院
參考文獻:
1.1工業設計知識管理的內涵
當前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知識已經逐漸成為了工業設計這一項知識密集型產業的重要戰略資源。靈活地借助知識,利用知識,才能夠實現最優化工業設計,提升工業設計的品質,保證工業設計的質量。工業設計知識的管理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的內容。一為知識信息化,即為對知識的收集、整理以及借助知識開展一系列的工業指導和管理工作,強調對知識的管理。二為知識價值化,即為借助原有的知識開展新的內容,挖掘新的知識和價值,強調對知識的應用和創新活動。
1.2工業設計知識管理的應用方式
工業設計知識管理的應用主要是通過檢索手段和通過系統軟件等方式獲取。檢索手段是基于實例的推理(CBR,CaseBasedReasoning)。結合案例特點,對信息進行檢索和收集,提供相應的信息資源。系統軟件信息的獲取主要是針對可規劃的知識,基于知識的工程(KBE,Knowledge-BasedEngineering)是這種模式的主要代表。
2基于成本—質量控制的工業設計知識管理機理
基于成本—質量控制的工業設計知識管理機理主要表現在工業設計對知識管理的需求、知識在工業設計流程中的轉化這兩個方面。2.1工業設計對知識管理的需求工業設計活動實質上也是一種知識的創新活動,在產品設計和研發的過程當中,需要結合適當用戶的需求,借助已有的知識以及其他知識的檢索和獲取,進行全面的整合和設計,以此滿足客戶對工業設計的需求。
2.2知識在工業設計流程中的轉化
工業設計是一項具有高度綜合叉的知識內容,涉及到多個領域和知識角度。工業設計的方案能夠直接影響設計方案的成本以及最終質量,需要嚴格把關,從而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工業設計的質量。經過國內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設計階段是最有可能實現產品成本控制的,所以在工業設計的過程當中,需要結合功能分析、市場分析以及用戶分析等多重分析,將知識融入到工業設計的每一個環節當中,通過結構化查詢以及高級查詢等方式,不斷提升工業設計的質量,控制工業設計的成本。
3基于成本—質量控制的工業設計知識管理系統及其應用
基于成本—質量控制的工業設計知識管理系統對于工業設計成本的控制和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響,建立基于成本—質量控制的工業設計知識管理系統尤為重要。
3.1工業設計知識管理系統的內容與技術
工業設計知識管理系統主要是由協作技術(Collaboration)、知識傳播(KnowledgeTransfer)、分布式學習技術(e-Learning)、專家定位(ExpertiseLocation)、商業智能(BusinessIntelligence)及數據倉庫技術構成。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工業設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工業設計的過程當中,需要快速、充分地整合知識資源,才能夠實現信息的互補,建立完整的知識資源體系,建立網際網絡系統(Internetandintranet),以便于工業設計中,更好地借助知識控制成本,提升工業設計的質量。創新是工業設計的核心力量之一,也是知識管理的主要目標,需要加強對知識管理的重視程度,建立一定的企業知識資產,營造良好的知識學習氛圍。
3.2工業設計數字圖像資源的應用
各類工業設計創新活動均離不開工業設計師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和靈活應用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展現出工業設計師的知識掌握能力。所以說,知識是工業設計的基礎與靈魂所在,也是當前工業設計競爭中的核心力量。以圖像為載體的知識是一種主要的工業設計顯性知識,當前工業設計知識管理的技術研究主要表現于數字圖像數據庫知識的發現技術研究。圖像分類技術主要有檢索技術、分類技術等等,工業設計的過程當中,可以以圖片為知識載體的信息。圖片信息更加直觀,能夠提供更為豐富的設計資源,為工業設計師提供更多的案例。這種方式有利于激發工業設計師更多的設計靈感。近些年來,基于內容的圖像檢索(Content-BasedImageRetrieval,CBIR)逐漸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實驗效果,是當前工業設計中知識管理的重要表現之一,對于成本—質量的控制具有積極的影響。
4結語
[論文摘要]本文試從企業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的概念,兩者的關系入手,分析目前中國企業知識管理實施的現狀,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知識化、信息化、WTO、全球經濟一體化、企業再造、企業重組……各種創新,各種變革風起云涌,紛至沓來。中國企業不僅面臨著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激烈競爭,而且還必須迎接新技術和新生產方式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企業的成功主要來源于比競爭更有效更快速地獲取、整理和傳播信息知識的能力。而如何管理和利用好企業的知識資源,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將是企業管理創新的新課題和重大任務。
一、主要概念
1.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信息時代的產物,是對信息及信息過程的管理。具體來說,企業的信息管理是企業為了實現確定的目標對信息進行的采集、加工、存儲、傳播和利用,對信息活動各要素(信息、人、機器、機構等)進行合理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實現信息及有關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有效地滿足組織自身信息需求的全過程。信息管理已經經歷了文獻管理、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管理、競爭性情報管理,如今演進到了知識管理階段。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企業信息的開發、利用及知識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以往的信息管理無論從目標還是從內容上來看,都無法體現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而知識管理這一新名詞卻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2.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作為一個新興的管理概念,已經被學術界所接受,但尚未形成一個人們普遍認可的定義。目前,國內對知識管理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是認為知識管理是一種硬性化的管理,注重的是信息管理系統、人工智能、商業職能和員工、供應商的門戶(ERP)等;另一些人則認為,知識管理是一種人性化的管理,提倡以人為主導,通過人本管理來實現組織知識的創新管理。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有可取之處。首先,我們要明確知識管理與技術是不等同的,但必須借助信息技術才能實施。而知識的主體是人,大量的隱性知識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沒有被挖掘,這對企業來說是很大的損失。企業如何開發這種潛在的知識就成了知識管理的一項重要的任務。我們可以說知識管理是基于互聯網與信息技術,對知識和人的共同管理。它是一個循序漸近的過程,是企業從外部(包括消費者、批發商、零售商、供應商、政府機構等組織)獲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經過加工處理,在企業內部傳播和交流,作為企業知識庫的組成部分,被用來發展新技術和開發新產品。知識管理已經成為指導企業管理的核心。
3. 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的關系
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都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從本質上來看,知識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對信息管理的揚棄,也是對信息管理的繼承和進一步發展。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在目標、內容、手段、效益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別。首先,信息管理是以信息資源結構化和有序化為目的的,它只是將各種各樣的信息以一定方式匯總、組織起來,方便人們利用計算機來查詢和檢索,利用技術來進行信息采集、存儲和控制。而知識管理則是利用技術去分享知識并把它們作為創新的手段和杠桿。其次,企業的信息管理過程相對封閉和獨立,比較注重信息外部形態的組織和整合。而知識管理開放性較強,要求把信息與信息活動,信息與人聯結起來,在人際交流的互動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共享、運用和創新。總之,從信息管理到知識管理的進化,是管理理論與時間的進一步發展。
二.中國知識管理的現狀
中國企業正在進入到一個“新管理時代”,隨著經濟發展規律,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制度的改變,企業經營管理原則、組織的管理觀念、管理理論必須得到創新。知識管理必然成為企業管理的核心。而IT技術的興起與發展,提供了人們相互交流和學習的工具,使企業知識管理的可操作性大為提高。
整個調查結果表明,中國企業對知識管理的認識在不斷提高,它們正在抓緊實施知識管理,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存在不少問題。
1.文化落后于技術
在中國的企業中,員工的科學文化素質相對低下,要讓員工接受新的管理思想和觀念,從而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雖然有些企業花巨資引入了先進的知識管理系統,卻忽視了員工的認知狀況和信息化水平,員工對知識管理的價值觀缺乏認同感,也就不可能積極參與。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倉促地將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上線使用,其效果可想而知,不僅浪費了大量資產,而且讓員工對知識管理形成錯誤的認識。因此企業需要對整個企業文化進行改造,對員工進行知識管理的培訓。
2.激勵機制的不完善
知識管理的對象是人以及人創造知識的過程。如何發揮企業所有員工創造、交換、使用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實現動態的知識管理是目前知識管理的瓶頸。企業中大量的知識資源以隱性方式存在于員工的頭腦中。這種隱性知識是高度個性化的知識,如個人幾經驗,思維模式等,都是很難規范化的,因此不易傳遞給他人,過去所盛行的“記件工資制”和“記時工資制”已經不能適應知識管理這一新的管理模式。這就需要有健全的激勵機制,激勵包括員工在內的有關經濟主體把主要精力極其資源投入到知識學習、共享與創新中去。
3.知識管理后勁不足,效果不明顯
企業領導層在做出知識管理決策后,不管知識管理的戰略規劃是否與企業目標相適應,也不管自身對知識管理的概念、原理、實施要求等認識過程如何,立馬引入一整套知識管理系統,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往往會發現知識管理的項目不像ERP等項目一樣和企業的業務緊密結合,對業務的影響沒有那么明顯和直接。知識管理先要把信息轉化為知識,用知識指導決策并付諸行動,再將行動轉化為利潤,其作用的發揮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企業往往急于求成,在短期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因看不到明顯的效益,就把注意力轉向其它方面,從而對知識管理缺乏長期支持和持續性的優化改善,使知識管理失去驅動力,最終以失敗告終。此外,企業在實施知識管理前期由于資金投入過多,導致后期資金嚴重缺乏,項目無法繼續進行。因此在整個過程中,企業要合理規劃、利用各項資源。
三.企業知識管理如何做
企業實施知識管理要從實際出發,結合自身的情況,從組織變革、文化建設、技術引入、維護推廣四個方面出發,具體可以分三個階段實施。
(一)“打地基”階段——觀念創新與組織設計
這一階段是成功實施知識管理的重要保障。企業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即觀念創新與組織變革。首先要在組織內部形成一種知識共享的寬松環境,使員工樹立知識管理的思想,形成“知識管理有利于企業和個人的發展”這樣一種價值觀,并讓這種價值觀深入到全體成員的心中,使全體成員主動地分享所學的東西。其次,組織的變革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管理模式需要不同的組織結構與之相適應。企業要對原有的組織結構進行合理的設計,構建一個高度柔性,反應敏捷的,具有適應環境所需應變能力和信息交流暢通的扁平化組織結構,建立知識管理部門和相應的運作機制,安排專門人員來負責知識管理的各項工作。在企業中有必要設立首席知識官,著眼于知識管理戰略的制定和知識系統的開發與應用。
(二) 技術的引入階段
知識管理需要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支持。
企業要構建合適的IT架構,對知識進行有效的識別、獲取、分解、儲存和傳遞,從而改造和提高個人、部門和組織的創新能力,響應能力,生產力和技能素質。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① 分析組織部門和人員對知識資源的需求
為了確定知識管理的標的,企業必須全盤考慮各個部門的資源需求,總結其中縱向的特殊性和橫向的通用性及其共通性,對知識庫的內容、關系結構、文件類型等進行規劃。
② 建立有效的知識庫
企業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知識庫,包括資料倉庫,文件庫,公共資料夾等。確定知識庫的分類模式(如公認的,行業通用的,技術領域通行的分類)。對企業知識進行有效的分類,便于實現知識的共享,不斷根據實際情況作出修正和完善,不斷更新知識體系。
③ 提供個性化的管理工具
企業要承認個人在知識管理中的獨特性,給員工提供個性化的管理工具。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個博客社區,并為每個員工建立一個自己的網絡空間。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及時記錄自己的工作內容或問題,在組織內部收集員工愿意公開的信息,讓大家共享。組織可以更有效地積累一些本來難以結構化的知識。而且,對于那些容易離職的工作崗位,后來的接任者可以借助已積累的信息較快的接手工作而減少知識的流失或返工的代價。
(三)實施、推廣和評價階段
知識管理并不是企業高層的任務,而是整個企業共同的責任。它對企業員工有較高的要求。企業要使員工接受知識管理,并能自覺地去實施,必須對員工進行相關的學習和培訓,實施全員教育和終身教育,使企業內部成員充分了解知識管理的運作模式,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提高員工參與知識管理的積極性。
[關鍵詞]知識管理知識地圖圖書情報學研究結構
1引言
知識管理是目前學術界長興不衰的研究領域,輻射了管理學、計算機信息科學、圖書情報學、經濟學、社會學和哲學等學科。綜觀近年來國內外對知識管理的研究,涉及的內容包括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資源管理、電子商務、人工智能系統、管理實踐、智力資本、組織行為和創新績效9個領域,囊括了知識管理的理論研究、方法論和應用三大宏觀方面以及組織、人員、系統三大微觀方面。
不同的學科對同一主題的研究,在視角、方法和目的上都會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學側重知識管理中的戰略制定、人力資源管理;計算機信息科學關注智能系統和電子商務系統的內容;而圖書情報學更傾向于對知識管理中的信息資源進行分析。本文即是站在圖書情報學的角度,通過數據分析,研究近5年來在該領域中對知識管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及發展的趨勢。
對知識管理的發展動向,國內外學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綜述文獻如鄧湘琳的國內外知識管理的研究進展,盧金榮、郭東強的知識管理熱點問題研究綜述等;研究類文獻如張勤、徐緒松采用共詞分析和可視化技術對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的探索,趙艷枝利用關鍵詞的關聯規則,對情報學界知識管理研究現狀的分析;張勤、馬費成以共詞分析為方法,對國內知識管理研究結構進行了探討,Murray從企業的未來創新變革的角度對知識管理的發展重點進行了闡述,Meams針對南非地區信息和知識管理的理論和方法論研究進行了趨勢探索,Mohamed更多地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了知識管理的發展現狀,而Andriessen則提出了一個可視化的方法,來對組織的知識管理進行繪圖,揭示隱性知識,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識管理的研究動向和發展趨勢,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數據源大多是國內文獻,或者只是針對若干種國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國外知識管理發展的最新進展和動態,分析方法也不夠完整,偏重于單純的定性分析。本文從圖書情報學的專業數據庫(EBSCO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關知識管理的文獻,采用詞頻統計和共詞分析的方法,對這些文獻的關鍵詞進行數據分析,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基礎上,繪制出知識管理的知識地圖,并以此解讀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知識管理研究的側重點,總結出發展熱點和研究趨勢。
2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的數據來源于EBSCO數據庫中的Ljbrarv,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Abstracts(LISTA)。該數據庫收錄了600多種期刊及書籍、研究報告和學報的索引,主題包括圖書館學、分類學、編寫目錄、書籍裝訂、在線信息檢索及信息管理等內容,數據庫中的文章可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該數據庫中收錄的期刊內容全面、廣闊,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本文選取LISTA中從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這段時間收錄的知識管理相關文獻,并下載了這些文獻的摘要及關鍵詞等信息。
在LISTA數據庫中,以“KW=knowledgemanagementORsu=knowledgemanagement”為檢索式,并限定時間為“2006年01月至2010年03月”,對數據庫進行檢索,得出檢索結果1918篇,對這些以知識管理為關鍵詞或主題詞的文獻進行關鍵詞收集整理,得出以下結果,如表1所示:
1918篇文獻中,共包含不同的關鍵詞5333個,其中除去本位詞knowledgemanagement,以及文獻類型關鍵詞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關鍵詞為5329個,有效關鍵詞出現的總次數為16413次,其中前100位關鍵詞出現總次數為6699,占總數的40.82%,前30位出現的頻率為25.97%。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關鍵詞的詞頻均大于60,且占據總詞頻數的25.97%。而前100位關鍵詞也只占了40.82%,因此,本文的分析就以這30個關鍵詞(見表2)為基礎。
從表2中這些關鍵詞可以看出,在圖書情報學領域,對知識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很多方面,如技術、服務、資源、企業管理、高校圖書館應用、信息素養等內容。那么,這些研究方向對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研究各有怎樣的貢獻率?它們是否有更進一步的內在聯系呢?我們能否從這些文獻中解讀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研究熱點和研究結構?帶著這些問題,本文借助社會統計軟件SPSS,對以上獲取的關鍵詞進行了相關的統計分析,以期構建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發展知識地圖。
3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知識管理研究的可視化分析及知識地圖構建
知識地圖起源于地理領域的地圖,最早由英國情報學家布魯克斯(BCBrookes)提出,通過分析文獻的邏輯內容,找到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能夠引起人們創造和思考的知識點并將其聯系在一起,構成知識地圖,通過知識地圖揭示知識的有機結構。知識地圖是基于科學計量學引文分析理論和信息科學與技術發展起來的、國際上新興的可視化研究方法,目的是應用圖示的方法揭示出學科領域的發展及演進趨勢、研究課題的擴散與傳播、作者或機構間的關系等。本文即采用知識地圖法,首先對表2列出的前30位高頻關鍵詞進行兩兩的共詞檢驗,即對高頻關鍵詞兩兩出現的頻數進行統計,得出30*30的關鍵詞共詞矩陣,再將共詞矩陣轉化為相關矩陣,導入到SPSS中,通過關鍵詞的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來繪制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知識管理的知識地圖。
3.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過盡可能少的因子來描述盡可能多的指標及指標之間的關系,其基本思想是根據相關性大小把研究對象的變量分組,使得同組內的變量之間相關性較高,而不同組的變量相關性較低。
對以上提取的30個關鍵詞進行因子分析,結果如圖l所示,有8個因子被提取,這8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解釋貢獻率為74.943%,即是說,將這30個關鍵詞分為8類,就解釋了國外圖書情報領域知識管理研究的約75%的信息。而其中前5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2.9%,根據“所提取的因子應能概括總體信息的60%以上”,本文將這30個關鍵詞分為5類。另一方面,與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個數碎石圖(見圖2),則直觀顯示因子分析的前5個因子類別是比較明晰的,前5個因子對整體走勢起了決定性作用,是變化最明顯的部分,這說明將知識管理研究劃分為5~8類都是合理的。
3.2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依照“物以類聚”的原理,根據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個體的分類。其原理是同一類中個體有較大的相似性,不同類的個體差異卻很大。本文采用聚類分析中最常用的系統聚類法對共詞的相關矩陣進行聚類分析,將這30個關鍵詞按組間連接法,即將平均距離最小的兩項合并為一類,最后繪制出30個關鍵詞的共詞龍骨圖(見圖3),初步反映關鍵詞之間的聚類情況,然后參考前面因子分析的因子個數,將30個關鍵詞聚合成5類。
該龍骨圖直觀顯示了30個關鍵詞之間的關聯度,其中越早被聚為一類的關鍵詞之間的關聯越緊密,而類的大小直接反映這個主題的集中程度和學者對它們的關注程度。一般來說,理論性強、研究方向指導性強以及較受重視的研究領域會形成較大的類。
3.3多維尺度分析
在確定了聚類的個數和基本范圍后,接下來通過SPSS中的多維尺度分析,繪制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多維尺度分析圖,并通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得出的結果,按照5因子要素,將30個關鍵詞按照圖3的聚類,最終繪制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知識地圖(見圖4)。
圖4中,橫軸衡量了研究的應用性。越往右的主題與實踐應用的聯系越緊密;縱軸衡量了研究的理論性,越往下的主題理論性越強。由此我們可以看出,B類研究的實踐應用性是最強的,D類研究的實踐應用性相對較弱,A類研究的理論性最強,而C、E類研究的理論性比較低。
按照以上各種統計分析,我們可以根據30個高頻關鍵詞將圖書情報學的知識管理研究結構分為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企業組織應用、共享與創新、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以及信息素養五大類,如表3(表內百分比為各類在五大類中所占的比重數)所示:
同時,根據同一類中關鍵詞同時出現的次數,采用內部連接的平均值算法,得出這個主題的密度,根據該類與其他類的外部連接的總和平均值算法,得出該主題的中心度,并以中心度為橫坐標,密度為縱坐標,取各個類中心度和密度的平均值為原點,繪制戰略坐標圖。其中密度反映的是字詞聚合成主題的聯系強度,也就是該主題的內部強度,它表示該類維持自己和發展自己的能力,一般來說,密度越高,說明分類中的各關鍵詞聯系越緊密,研究趨勢趨向成熟;中心度反映的是一個主題和其他主題的相互影響程度,一個主題與其他主題聯系的數目和強度越大,即類與類之間的聯系越廣泛,這個主題在整個研究工作中就越趨于中心地位。根據密度和中心度的計算方法,本文繪制出國外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發展的戰略坐標圖(見圖5)。
從戰略坐標圖可以看出,五大類呈兩級化的分布狀態。其中A、D在第一象限,即表示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以及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是知識管理研究的中心,發展較為成熟,是當前的研究重點;而其余三類B、C、E則不同程度地分布在第三象限,表示企業組織應用、共享與創新以及信息素養的研究相對處于非核心的狀態,其發展還不夠成熟,未具規模。
4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知識管理發展現狀的解讀
根據以上國外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研究的知識地圖和相應的戰略坐標圖,結合近年來知識管理發展的現狀。以下對該領域中知識管理的研究結構和特點進行簡要解讀。
4.1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
分類A“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是五大類中最大的一類,所占比重高達45%,包含了9個知識點。這是知識管理傳統的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內容范圍較廣。涵蓋了資源、技術、服務、管理、專家等各方面,是對總體構架和理論基礎的研究。A類研究在圖書館情報學研究中最受重視,位于戰略坐標圖的第一象限。該類的密度和中心度最高。說明A類研究的核心度和成熟度在所有類別中都是最高的。從知識地圖中可以看出。A類研究的理論性最強,而實踐應用性中等。
4.2企業組織應用
分類B“企業組織應用”在五大類中所占比例為14%,包含了6個知識點。這是管理學非常重視的研究方向,在圖書情報領域也是一個主要的研究方向。該類位于戰略坐標圖的第三象限,核心度和成熟度要低于A和D類,但高于C和E類。從知識地圖中可以看出,B類研究的理論性中等,而實踐應用性是最強的。
4.3共享與創新
分類C“共享與創新”在總類中占8%,包含了4個知識點。這也是一個研究的重點,位于戰略發展圖的第三象限。因為該類的主題相對較窄,雖然目前的研究越來越受重視,但是受主題范圍的影響,其核心度相對較小,成熟度也不高。知識地圖顯示c類研究的理論性比較低,應用性較強。
4.4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
分類D“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是5大類中的第2大類,所占比重高達28%,包含了6個知識點。隨著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日益膨脹、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傳統的信息服務逐漸難以滿足知識經濟的發展和知識創新的需求。從信息服務到知識服務,是圖書館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知識服務及涉及到的知識整合、組織、處理、檢索、存儲等已成為圖書館服務研究的熱點,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類中的關鍵鬩“UnitedState”直觀地說明了在圖書情報學領域,美國是研究知識服務、組織和檢索的翹楚。該類位于戰略坐標圖的第一象限,其核心度和成熟度僅次于A類。從知識地圖中可以看出,D類研究的理論性中等,而實踐應用性則相對較弱。
4.5信息素養
E類“信息素養”是最后一個被聚入的類,其研究比重占五大類的5%,包含了3個知識點,位于戰略發展圖的第三象限。雖然這一類的核心度和成熟度相對其他4類而言比較低,但是近年來圖書情報學對信息素養的關注已經越來越多,而信息素養也逐漸地被視為一個單獨的研究主題出現在各種國際會議中,并且在各大高校中,也被認為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信息素養指的是人們為了滿足各種信息需求,發現知識和利用知識的各種能力的綜合表現,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這都涉及到了知識的管理和應用。所以將知識管理相關的服務、方法融入到信息素養的規劃和實施中,是近年來發展的一個趨勢。知識地圖顯示E類研究的理論性比較低,應用性中等。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五大類別,圖書情報學領域對知識管理的研究還包括許多其他內容,如數字圖書館、數據庫管理、互聯網、組織行為、組織結構、知識轉移、競爭情報、社會網絡、搜索引擎、本體等內容。這些研究也占據了一定的比例,因此,五大類只是涵蓋了圖書情報領域對知識管理研究的主要內容,而不是全部。有些新興的研究因為發表的成果還不夠多,尚不能體現在知識地圖中。有的類別下包含了很多小類,對于具體的研究方向而言,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細分研究。此外,有些類目名稱雖然不同,但內容可能是一致的,這在分類和研究中也應注意。如智力資本和知識工人,本質上都是對知識人員的描述,但是它們分屬兩個不同的類別。這是因為人員在不同的環境中的角色背景是不一樣的,在企業管理中,知識人員承擔著智囊團的角色,而在知識管理的系統分析中,知識人員大多是指服務的提供者。
以上5類研究結構,與Ponzi通過文獻計量方法及Subramani等人通過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研究結果大體一致。結合兩者的研究,他們將知識管理的研究結構大體分為:①從公司戰略的高度認識知識管理;②“學習”的相關研究;③組織信息處理和IT支持;④知識管理的實踐。本文的各類結構基本可以在他們的結構中找到對應點,如針對企業公司的知識管理應用、信息處理及各種信息技術、知識交流和知識共享、情景學習和信息素養等。不同的是,Subramani在文中提出的“知識哲學”在本文中沒有反映出來,這應歸結為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差異。在國內研究中,張勤等人對知識管理研究結構采用更細致的標準,劃分出基本信息管理系統、人力管理、組織行為理論與創新績效幾大類,這些也都與本文的研究結果相互印證。
5結論
綜合以上對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
·總體上看,國外知識管理的研究越來越趨向多元化發展,但實質上,無論是組織應用,還是知識的檢索與服務,各個類別下仍可概括為信息技術與組織管理應用兩大維度。
·國外知識管理的三大系統——信息科學系統、管理科學系統、社會學系統,相互交織與作用,形成了知識管理領域內容紛繁多樣的研究主題,從而構成了以“技術一管理一人”為主脈絡的龐大研究體系:國外知識管理從信息技術與組織管理二元范式并存發展至今,逐步融入“人”作為參與信息和知識流程的各種角色,其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正逐步成熟,促進知識管理學科的更全面深入的發展。
·除了傳統的研究方向如基本理論技術和企業應用的研究外,知識管理在圖書館知識服務、信息素養和共享與創新中的應用更應引起我們的關注,尤其是技術創新和創新績效管理,這些都是近年來知識管理在圖書情報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趨勢。雖然在國內知識管理的研究與國外仍有一些差距,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研究力量的增強,國內的研究也對世界知識管理的科研成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勤,徐緒松,共詞分析法與可視化技術的結合:揭示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管理工程學報,2008(4):30-35
[2]鄧湘琳,國內外知識管理的研究進展,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7。29(1):59-61
[3]盧金榮,郭東強,知識管理熱點問題研究綜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1):190-192
[4]趙艷枝,情報學界對“知識管理”研究現狀分析——利用關鍵詞的關聯規則挖掘,圖書情報工作,2008,52(7):102-105
[5]張勤,馬費成,國內知識管理研究結構探討——以共詞分析為方法,情報學報,2008,27(1):93-101
[6]MurrayAJ.Workplaceinnovation:Theenterprisenfthefuture:Tippingpointsonthehorizon.TheJournalnfInformation&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2008,38(2):155-162
[7]MearnsMA.Trendsinthetheoreticalandresearchmethodologicalapproachesappliedindoctoralstudiesininformationandknowledgemanvgemenl:AnexplorationoftenyearsofresearchinSouthAfri-ca.SAJIM:SoulhAfrican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2008,10(4):7-23
[8]MohamedM.Knowledgemanagementteehnalogles:The"continuumi-zafion"nfknowledgemanagementtechnology,.TheJournaloflnforma-Lion&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2008,38(2):167-173
[9]AodriessenD,KliphuisE,MckenzieJ,etat.Picturesofknowl-edgemanagement,developingamethodforanalysingknowledgemetaphorsinvisuals.
Electronic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09,7(4):405-414
[10]陳強,廖開際,奚建清,知識地圖研究現狀與展望,情報雜志,2006(5):43-46
[11]姜春林,李江波,杜維濱,基于CSSCl的我國管理學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圖書情報工作,2008,52(12):55-58
[12]錢峰,基于SPSS知識地圖的國內數據挖掘研究現狀分析,情報科學,2008,26(6):924-928
[13]魏曉俊,基于科技文獻中詞語的科技發展監測方法研究,情報雜志。2007(3):34-39
[14]岳洪江,思峰,國外管理學博士論文研究主題的町視化分析,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3):91-94
[15]陳維維,李藝,信息素養的內涵、層次及培養,電化教育研究,2002(11):7-9
[16]PonziLJ.Theintellectualstructureandinterdisciplinarybreadnfknowledgemanagement:Abibliometrestudyofitsearlystageofdevelopment.Scientometrics,2002,55(2):259-272
[17]SubramamniNerur.Examiningtheinlellectualstructurenfknowledgemanagement,1990-2002——Anauthorcocitationanalysis//MI-SRCWorkingPapers.Minneapolis,MN:ManagementlnfommtioaSystemsResearchCenter,CarlsonSchoolofManagement,Ilniversi-tyofMinnesota,2003:23
【關鍵詞】知識管理;圖書館知識管理;實施對策
圖書館作為一個從事知識與信息的搜集、選擇、組織、儲存、分發和服務等知識管理領域工作的組織,如何在新環境下更新傳統管理觀念,積極吸收現代知識管理理念,為用戶提供及時、準確、增值的知識信息,開展知識創新服務,充分實現知識的價值,已成為圖書館發展的關鍵。
一、知識管理的涵義
武漢大學圖書情報研究所所長邱均平教授等認為:“狹義的知識管理主要是對知識本身的管理,包括對知識的創造、獲取、加工、存儲、傳播和應用的管理。而廣義的知識管理不僅包括對知識進行管理,還包括對知識有關的各種資源和無形資產的管理,涉及知識組織、知識設施、知識資產、知識活動、知識人員的全方位和全過程的管理。” 由此可見,知識管理不僅僅是信息和數據的管理,也不僅是指信息技術,而是識別有用的、相關的知識,去組織吸收及綜合知識、促進創造性的使用知識,提高組織應變能力,即以知識為核心、創新為動力的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
二、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內涵
知識管理作為一個新概念,來源于管理學領域,開始時是針對企業的一種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圖書館是知識聚合地,知識管理是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圖書館知識管理,是指應用知識管理理論與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圖書館各種資源,充分地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信息與知識需求,并提升現代圖書館的各項職能和更好地發揮其作用的過程。圖書館知識管理非常強調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綜合管理,它不是把知識作為管理的對象。而是作為管理的資源,將個體圖書館的知識變成整個圖書館的資源,使對知識本身的管理和對與知識有關的各種資源的管理,尤其是對人的管理和諧地統一起來,運用現代技術和方法對圖書館的各個環節進行改造和完善,使信息和知識的生產、傳播、交流以及利用,最大限度地實現高效、暢通。圖書館知識管理將搭建起一個知識與知識、知識與人、知識與組織的橋梁,形成一個龐大、有機的圖書館知識網絡,使知識的傳播與創新相結合,實現圖書館知識共享、知識創新和知識增值。
(一)關于顯性知識的管理
顯性知識表現為靜態的知識實體,是便于整理、存貯和交流, 易于傳遞與分享的知識。 “顯性知識”主要是指以文檔、郵件、報告等形式存儲于紙張等傳統介質上,也可以存儲在光盤、磁盤、數據庫中,對“顯性知識”的管理,是“知識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圖書館顯性知識管理一是將本館收藏的非電子化文獻數字化;二是對顯性知識加以序化包括:書目數據庫建設、特色數據庫建設、信息系統建設和各種載體全文數字化;將“網絡信息資源進行組織,將大量無序的信息使之有序化;三是對信息內容進行深加工,使“網絡虛擬資源館藏化”, 以便建立知識庫,供用戶使用,為用戶提供最直接、最高效率的知識服務。
(二)關于隱性知識的管理
圖書館知識管理更應注重隱性知識的管理,它以知識的發現、知識的組織、知識的傳播和利用等為基礎,實現知識價值的最大化,促進知識創新和知識共享。因此,對隱性知識的管理主要是對隱性知識的發掘,即強調人是知識管理的核心。圖書館一要建立一種創新、交流、學習和應用知識的環境,培養知識型館員,建立人才庫;二要營造一個知識管理的文化氛圍,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倡導圖書館員的學習、進取、創新的精神;三要盡可能地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尤其是信息高科技手段建立起各種形式的知識網絡,充分挖掘各種載體形態信息資源中蘊含的隱性知識,使其轉化為顯性知識,為知識交流與共享創造條件。
三、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對策
(一)加強人力資源管理
知識競爭時代所需的人力資源應具有各種專業知識,綜合不同領域知識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知識型人才,圖書館應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培養知識型人才,使他們成為具備知識管理與創新能力的復合人才。由此可見,人力資源管理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核心內容,人力資源是圖書館知識資源中最具創造力的資源,圖書館應充分認識到人力資源在圖書館知識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尊重人的價值,建立激勵競爭機制,充分發揮館員的知識能力和開發潛能,培養出更多具備知識管理技能的知識型館員。圖書館員應打破傳統管理的模式,更新觀念,與時俱進,以人為中心,以信息為基礎,以知識創新為目標,制定知識管理的目標、計劃和措施,加強知識集成以產生新的知識,幫助用戶在圖書館中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識信息,并幫助用戶進行分析,為其提供有效的知識服務,使自己真正成為知識分析家、知識管理者、知識領航員,成為具備知識管理與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二)打造知識型團隊
學習型組織也是企業實施知識管理時所采用的一種全新的組織模式,它是通過培養整個組織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彈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這種組織具有持續學習的能力,具有高于個人績效總和的綜合績效。學習型組織對圖書館同樣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建立學習型圖書館,有助于實現圖書館的知識管理,為圖書館實施知識管理提供了組織保障。知識管理組織不僅擁有眾多的知識,而且更注重強調學習,置身于知識服務、知識管理的圖書館員,他們是知識載體及知識創新的主體,他們不僅使快速增長的知識有序化。還要在學科及研究領域不斷增加的時代。需要不斷的接受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用所獲取的知識來提高個人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在不斷變化的形勢下贏得競爭優勢。圖書館要營造一個完全意義上的開放式交流、互動式學習的知識共享文化環境,制定新的館員評價標準,把館員對知識共享的貢獻作為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通過將館員參與知識管理的程度與績效評定聯系起來,能有效調動館員參與知識管理的熱情與責任,形成一種具有公平競爭機制的氛圍,圖書館要根據本館的目標與任務有計劃地建立一套完整的繼續教育體系, 分批分層次對館員進行培養、培訓, 使館員們通過知識交流達到知識共享,使知識變為力量, 最終提升圖書館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圖書館應通過集體的智慧與力量,創造學習型系統,打造知識型團隊,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三)知識管理創新
創新是一種具有經濟和社會目標導向的行為,圖書館知識管理創新包括知識的理論創新管理、技術創新管理和組織創新管理三個方面。理論創新管理就是追蹤國內外圖書館學的最新發展動態,豐富和擴展圖書館學的研究領域,這將有利于圖書館學科的充實、更新與提高;技術創新管理就是對與技術創新全過程相關的機構和組織所構成的網絡系統的管理;組織創新管理就是通過優化圖書館的業務職能部門與工作流程,建立一套符合數字圖書館時代的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來支持和加強知識管理活動。圖書館引進管理的目標是實現知識的價值和服務的價值,不論是對顯性知識還是對隱性知識的管理,都是用知識管理的理念指導圖書館服務,充分發揮服務與知識價值,走知識創新服務之路。圖書館知識管理可以幫助用戶獲得相應的知識,并提供最新的信息。是推動知識創新的前提條件;也可直接參與科學研究、知識生產等過程,成為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更關注知識在社會和用戶間的擴散和傳遞,促進知識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四)知識增值服務
在知識挖掘和發現的基礎上,實現知識資本的更新、整合和信息的增值服務,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最終目標。信息增值服務不僅僅指查找、獲取信息,而是在原始信息的基礎上,結合用戶問題和問題環境,利用圖書館員自己獨特的知識和能力,對現成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提高信息的使用價值;圖書館要滿足社會需求,提高服務技術含量,充分開發利用網絡環境資源,形成虛擬館藏,開展數字參考咨詢服務、虛擬參考咨詢服務和網上參考咨詢服務,通過服務系統,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提問的用戶提供高質量的信息增值服務;圖書館員通過發揮自身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用戶提供創造性的服務。把知識管理的理念和策略真正運用到用戶服務中去,以知識和信息作為橋梁和紐帶,以創新服務為手段,發揮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能動作用,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才能最終達到圖書館的知識創新、知識傳播與利用的目標,真正實現知識增值的目的。
(五)專業化、個性化服務
隨著網絡資源的不斷豐富與發展,用戶的知識需求發生巨大的變化,知識服務正在向專業化與“個性化”方向發展。這就要求圖書館員具有超前意識,主動出擊,深入目標用戶群體,了解用戶需求,并根據用戶的特點,在專業信息方面,為用戶有針對性地提供專業性的信息服務,如建設相應的專業網站,將專業信息資源導航、專業化網絡檢索工具、專業咨詢內容集成到網站上,做到對用戶問題和用戶環境及時準確地把握,為對用戶需求提供具有專業化的特色服務。
[關鍵詞]知識管理 知識地圖 圖書情報學 研究結構
[分類號]G350
1 引言
知識管理是目前學術界長興不衰的研究領域,輻射了管理學、計算機信息科學、圖書情報學、經濟學、社會學和哲學等學科。綜觀近年來國內外對知識管理的研究,涉及的內容包括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資源管理、電子商務、人工智能系統、管理實踐、智力資本、組織行為和創新績效9個領域,囊括了知識管理的理論研究、方法論和應用三大宏觀方面以及組織、人員、系統三大微觀方面。
不同的學科對同一主題的研究,在視角、方法和目的上都會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學側重知識管理中的戰略制定、人力資源管理;計算機信息科學關注智能系統和電子商務系統的內容;而圖書情報學更傾向于對知識管理中的信息資源進行分析。本文即是站在圖書情報學的角度,通過數據分析,研究近5年來在該領域中對知識管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及發展的趨勢。
對知識管理的發展動向,國內外學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綜述文獻如鄧湘琳的國內外知識管理的研究進展,盧金榮、郭東強的知識管理熱點問題研究綜述等;研究類文獻如張勤、徐緒松采用共詞分析和可視化技術對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的探索,趙艷枝利用關鍵詞的關聯規則,對情報學界知識管理研究現狀的分析;張勤、馬費成以共詞分析為方法,對國內知識管理研究結構進行了探討,Murray從企業的未來創新變革的角度對知識管理的發展重點進行了闡述,Meams針對南非地區信息和知識管理的理論和方法論研究進行了趨勢探索,Mohamed更多地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了知識管理的發展現狀,而Andriessen則提出了一個可視化的方法,來對組織的知識管理進行繪圖,揭示隱性知識,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識管理的研究動向和發展趨勢,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數據源大多是國內文獻,或者只是針對若干種國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國外知識管理發展的最新進展和動態,分析方法也不夠完整,偏重于單純的定性分析。本文從圖書情報學的專業數據庫(EBSCO 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關知識管理的文獻,采用詞頻統計和共詞分析的方法,對這些文獻的關鍵詞進行數據分析,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基礎上,繪制出知識管理的知識地圖,并以此解讀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知識管理研究的側重點,總結出發展熱點和研究趨勢。
2 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的數據來源于EBSCO數據庫中的Ljbrarv,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Abstracts(LISTA)。該數據庫收錄了600多種期刊及書籍、研究報告和學報的索引,主題包括圖書館學、分類學、編寫目錄、書籍裝訂、在線信息檢索及信息管理等內容,數據庫中的文章可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該數據庫中收錄的期刊內容全面、廣闊,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本文選取LISTA中從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這段時間收錄的知識管理相關文獻,并下載了這些文獻的摘要及關鍵詞等信息。
在LISTA數據庫中,以“KW=knowledge management OR su=knowledge management”為檢索式,并限定時間為“2006年01月至2010年03月”,對數據庫進行檢索,得出檢索結果1918篇,對這些以知識管理為關鍵詞或主題詞的文獻進行關鍵詞收集整理,得出以下結果,如表1所示:
1918篇文獻中,共包含不同的關鍵詞5333個,其中除去本位詞knowledge management,以及文獻類型關鍵詞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關鍵詞為5329個,有效關鍵詞出現的總次數為16413次,其中前100位關鍵詞出現總次數為6699,占總數的40.82%,前30位出現的頻率為25.97%。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關鍵詞的詞頻均大于60,且占據總詞頻數的25.97%。而前100位關鍵詞也只占了40.82%,因此,本文的分析就以這30個關鍵詞(見表2)為基礎。
從表2中這些關鍵詞可以看出,在圖書情報學領域,對知識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很多方面,如技術、服務、資源、企業管理、高校圖書館應用、信息素養等內容。那么,這些研究方向對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研究各有怎樣的貢獻率?它們是否有更進一步的內在聯系呢?我們能否從這些文獻中解讀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研究熱點和研究結構?帶著這些問題,本文借助社會統計軟件SPSS,對以上獲取的關鍵詞進行了相關的統計分析,以期構建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發展知識地圖。
3 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知識管理研究的可視化分析及知識地圖構建
知識地圖起源于地理領域的地圖,最早由英國情報學家布魯克斯(B C Brookes)提出,通過分析文獻的邏輯內容,找到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能夠引起人們創造和思考的知識點并將其聯系在一起,構成知識地圖,通過知識地圖揭示知識的有機結構。知識地圖是基于科學計量學引文分析理論和信息科學與技術發展起來的、國際上新興的可視化研究方法,目的是應用圖示的方法揭示出學科領域的發展及演進趨勢、研究課題的擴散與傳播、作者或機構間的關系等。本文即采用知識地圖法,首先對表2列出的前30位高頻關鍵詞進行兩兩的共詞檢驗,即對高頻關鍵詞兩兩出現的頻數進行統計,得出30*30的關鍵詞共詞矩陣,再將共詞矩陣轉化為相關矩陣,導入到SPSS中,通過關鍵詞的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來繪制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知識管理的知識地圖。
3.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過盡可能少的因子來描述盡可能多的指標及指標之間的關系,其基本思想是根據相關性大小把研究對象的變量分組,使得同組內的變量之間相關性較高,而不同組的變量相關性較低。
對以上提取的30個關鍵詞進行因子分析,結果如圖l所示,有8個因子被提取,這8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解釋貢獻率為74.943%,即是說,將這30個關鍵詞分為8類,就解釋了國外圖書情報領域知識管理研究的約75%的信息。而其中前5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2.9%,根據“所提取的因子應能概括總體信息的60%以上”,本文將這30個關鍵詞分為5類。另一方面,與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個數碎石圖(見圖2),則直觀顯示因子分析的前5個因子類別是比較明晰的,前5個因子對整體走勢起了決定性作用,是變化最明顯的部分,這說明將知識管理研究劃分為5~8類都是合理的。
3.2 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依照“物以類聚”的原理,根據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個體的分類。其原理是同一類中個體有較大的相似性,不同類的個體差異卻很大。本文采用聚類分析中最常用的系統聚類法對共詞的相關矩陣進行聚類分析,將這30個關鍵詞按組間連接法,即將平均距離最小的兩項合并為一類,最后繪制出30個關鍵詞的共詞龍骨圖(見圖3),初步反映關鍵詞之間的聚類情況,然后參考前面因子分析的因子個數,將30個關鍵詞聚合成5類。
該龍骨圖直觀顯示了30個關鍵詞之間的關聯度,其中越早被聚為一類的關鍵詞之間的關聯越緊密,而類的大小直接反映這個主題的集中程度和學者對它們的關注程度。一般來說,理論性強、研究方向指導性強以及較受重視的研究領域會形成較大的類。
3.3 多維尺度分析
在確定了聚類的個數和基本范圍后,接下來通過SPSS中的多維尺度分析,繪制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多維尺度分析圖,并通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得出的結果,按照5因子要素,將30個關鍵詞按照圖3的聚類,最終繪制出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的知識地圖(見圖4)。
圖4中,橫軸衡量了研究的應用性。越往右的主題與實踐應用的聯系越緊密;縱軸衡量了研究的理論性,越往下的主題理論性越強。由此我們可以看出,B類研究的實踐應用性是最強的,D類研究的實踐應用性相對較弱,A類研究的理論性最強,而C、E類研究的理論性比較低。
按照以上各種統計分析,我們可以根據30個高頻關鍵詞將圖書情報學的知識管理研究結構分為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企業組織應用、共享與創新、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以及信息素養五大類,如表3(表內百分比為各類在五大類中所占的比重數)所示:
同時,根據同一類中關鍵詞同時出現的次數,采用內部連接的平均值算法,得出這個主題的密度,根據該類與其他類的外部連接的總和平均值算法,得出該主題的中心度,并以中心度為橫坐標,密度為縱坐標,取各個類中心度和密度的平均值為原點,繪制戰略坐標圖。其中密度反映的是字詞聚合成主題的聯系強度,也就是該主題的內部強度,它表示該類維持自己和發展自己的能力,一般來說,密度越高,說明分類中的各關鍵詞聯系越緊密,研究趨勢趨向成熟;中心度反映的是一個主題和其他主題的相互影響程度,一個主題與其他主題聯系的數目和強度越大,即類與類之間的聯系越廣泛,這個主題在整個研究工作中就越趨于中心地位。根據密度和中心度的計算方法,本文繪制出國外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發展的戰略坐標圖(見圖5)。
從戰略坐標圖可以看出,五大類呈兩級化的分布狀態。其中A、D在第一象限,即表示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以及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是知識管理研究的中心,發展較為成熟,是當前的研究重點;而其余三類B、C、E則不同程度地分布在第三象限,表示企業組織應用、共享與創新以及信息素養的研究相對處于非核心的狀態,其發展還不夠成熟,未具規模。
4 國外圖書情報學領域知識管理發展現狀的解讀
根據以上國外圖書情報學知識管理研究的知識地圖和相應的戰略坐標圖,結合近年來知識管理發展的現狀。以下對該領域中知識管理的研究結構和特點進行簡要解讀。
4.1 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
分類A“知識管理的基本技術和理論”是五大類中最大的一類,所占比重高達45%,包含了9個知識點。這是知識管理傳統的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內容范圍較廣。涵蓋了資源、技術、服務、管理、專家等各方面,是對總體構架和理論基礎的研究。A類研究在圖書館情報學研究中最受重視,位于戰略坐標圖的第一象限。該類的密度和中心度最高。說明A類研究的核心度和成熟度在所有類別中都是最高的。從知識地圖中可以看出。A類研究的理論性最強,而實踐應用性中等。4.2企業組織應用
分類B“企業組織應用”在五大類中所占比例為14%,包含了6個知識點。這是管理學非常重視的研究方向,在圖書情報領域也是一個主要的研究方向。該類位于戰略坐標圖的第三象限,核心度和成熟度要低于A和D類,但高于C和E類。從知識地圖中可以看出,B類研究的理論性中等,而實踐應用性是最強的。
4.3 共享與創新
分類C“共享與創新”在總類中占8%,包含了4個知識點。這也是一個研究的重點,位于戰略發展圖的第三象限。因為該類的主題相對較窄,雖然目前的研究越來越受重視,但是受主題范圍的影響,其核心度相對較小,成熟度也不高。知識地圖顯示c類研究的理論性比較低,應用性較強。
4.4 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
分類D“知識服務、組織與檢索”是5大類中的第2大類,所占比重高達28%,包含了6個知識點。隨著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日益膨脹、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傳統的信息服務逐漸難以滿足知識經濟的發展和知識創新的需求。從信息服務到知識服務,是圖書館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知識服務及涉及到的知識整合、組織、處理、檢索、存儲等已成為圖書館服務研究的熱點,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類中的關鍵鬩“United State”直觀地說明了在圖書情報學領域,美國是研究知識服務、組織和檢索的翹楚。該類位于戰略坐標圖的第一象限,其核心度和成熟度僅次于A類。從知識地圖中可以看出,D類研究的理論性中等,而實踐應用性則相對較弱。
4.5 信息素養
E類“信息素養”是最后一個被聚入的類,其研究比重占五大類的5%,包含了3個知識點,位于戰略發展圖的第三象限。雖然這一類的核心度和成熟度相對其他4類而言比較低,但是近年來圖書情報學對信息素養的關注已經越來越多,而信息素養也逐漸地被視為一個單獨的研究主題出現在各種國際會議中,并且在各大高校中,也被認為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信息素養指的是人們為了滿足各種信息需求,發現知識和利用知識的各種能力的綜合表現,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這都涉及到了知識的管理和應用。所以將知識管理相關的服務、方法融入到信息素養的規劃和實施中,是近年來發展的一個趨勢。知識地圖顯示E類研究的理論性比較低,應用性中等。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五大類別,圖書情報學領域對知識管理的研究還包括許多其他內容,如數字圖書館、數據庫管理、互聯網、組織行為、組織結構、知識轉移、競爭情報、社會網絡、搜索引擎、本體等內容。這些研究也占據了一定的比例,因此,五大類只是涵蓋了圖書情報領域對知識管理研究的主要內容,而不是全部。有些新興的研究因為發表的成果還不夠多,尚不能體現在知識地圖中。有的類別下包含了很多小類,對于具體的研究方向而言,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細分研究。此外,有些類目名稱雖然不同,但內容可能是一致的,這在分類和研究中也應注意。如智力資本和知識工人,本質上都是對知識人員的描述,但是它們分屬兩個不同的類別。這是因為人員在不同的環境中的角色背景是不一樣的,在企業管理中,知識人員承擔著智囊團的角色,而在知識管理的系統分析中,知識人員大多是指服務的提供者。
以上5類研究結構,與Ponzi通過文獻計量方法及Subramani等人通過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研究結果大體一致。結合兩者的研究,他們將知識管理的研究結構大體分為:①從公司戰略的高度認識知識管理;②“學習”的相關研究;③組織信息處理和IT支持;④知識管理的實踐。本文的各類結構基本可以在他們的結構中找到對應點,如針對企業公司的知識管理應用、信息處理及各種信息技術、知識交流和知識共享、情景學習和信息素養等。不同的是,Subramani在文中提出的“知識哲學”在本文中沒有反映出來,這應歸結為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差異。在國內研究中,張勤等人對知識管理研究結構采用更細致的標準,劃分出基本信息管理系統、人力管理、組織行為理論與創新績效幾大類,這些也都與本文的研究結果相互印證。
5 結論
綜合以上對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
·總體上看,國外知識管理的研究越來越趨向多元化發展,但實質上,無論是組織應用,還是知識的檢索與服務,各個類別下仍可概括為信息技術與組織管理應用兩大維度。
·國外知識管理的三大系統——信息科學系統、管理科學系統、社會學系統,相互交織與作用,形成了知識管理領域內容紛繁多樣的研究主題,從而構成了以“技術一管理一人”為主脈絡的龐大研究體系:國外知識管理從信息技術與組織管理二元范式并存發展至今,逐步融入“人”作為參與信息和知識流程的各種角色,其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正逐步成熟,促進知識管理學科的更全面深入的發展。
·除了傳統的研究方向如基本理論技術和企業應用的研究外,知識管理在圖書館知識服務、信息素養和共享與創新中的應用更應引起我們的關注,尤其是技術創新和創新績效管理,這些都是近年來知識管理在圖書情報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趨勢。雖然在國內知識管理的研究與國外仍有一些差距,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研究力量的增強,國內的研究也對世界知識管理的科研成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勤,徐緒松,共詞分析法與可視化技術的結合:揭示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管理工程學報,2008(4):30-35
[2]鄧湘琳,國內外知識管理的研究進展,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7。29(1):59-61
[3]盧金榮,郭東強,知識管理熱點問題研究綜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1):190-192
[4]趙艷枝,情報學界對“知識管理”研究現狀分析——利用關鍵詞的關聯規則挖掘,圖書情報工作,2008,52(7):102-105
[5]張勤,馬費成,國內知識管理研究結構探討——以共詞分析為方法,情報學報,2008,27(1):93-101
[6] Murray A J. Workplace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 nf the future:Tipping points on the horizon. The Journal nf Inform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8,38(2) : 155-162
[7] Mearns M A. Trends in the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calapproaches applied in doctoral studies i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manvgemenl: An exploration of ten years of research in South Afri-ca. SAJIM: Soulh Afric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8,10(4) : 7-23
[8] Mohamed M. Knowledge management teehnalogles: The "continuumi-zafion" nf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 The Journal of lnforma-L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8,38(2): 167-173
[9] Aodriessen D, Kliphuis E, Mckenzie J, et at. Pictur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developing a method for analysing knowledgemetaphors in visuals.
Electronic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9,7(4) : 405-414
[10]陳強,廖開際,奚建清,知識地圖研究現狀與展望,情報雜志,2006(5):43-46
[11]姜春林,李江波,杜維濱,基于CSSCl的我國管理學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圖書情報工作,2008,52(12):55-58
[12]錢峰,基于SPSS知識地圖的國內數據挖掘研究現狀分析,情報科學,2008,26(6):924-928
[13]魏曉俊,基于科技文獻中詞語的科技發展監測方法研究,情報雜志。2007(3):34-39
[14]岳洪江,思峰,國外管理學博士論文研究主題的町視化分析,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3):91-94
[15]陳維維,李藝,信息素養的內涵、層次及培養,電化教育研究,2002(11):7-9
[16]Ponzi L J.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and interdisciplinary bread nfknowledge management: A bibliometre study of its early stage ofdevelopment. Scientometrics, 2002,55(2):259-272
[關鍵詞]XBRL;集團財務;知識管理
目前,企業集團內部各單位會計報表中提供的仍是以會計科目進行分類的高度濃縮的價值信息,并不能滿足不同集團財務管理者對信息的要求,即使根據會計科目可以“向下挖掘”至經濟事項,但因價值法固有的局限性,會計科目不可能涵蓋所有的經濟業務,只采用會計科目對經濟事項進行分類,往往導致一些重要的決策信息被遺漏,經濟事項的非價值信息被隱沒。這正是目前會計這種“商業語言”越來越不能描述當今的經濟業務,財務系統無法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恰當的、充分的、與決策相關的信息的根本原因,因而。知識管理已成為企業在信息化條件下提高競爭力的必要手段。本文提出利用現代知識管理的手段和XBRL(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技術建立基于XBRL的集團財務知識管理系統,這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一、集團財務管理的特點與知識管理的需求
信息技術在集團財務管理中的應用現在主要表現為數據的錄入、查詢、統計等功能,但由于集團財務信息的數據來源廣、種類多、數量大,傳統的信息管理工具無法有效地發現數據中隱藏的關系和規則,無法滿足發掘有用的信息的需求,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里,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市場環境對集團財務管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應用集團財務知識管理手段。集團財務管理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集團財務管理的目標具有多層次和全方位的特點
企業集團規模較大,業務覆蓋地域范圍廣,集團財務知識管理的及時性要求高。
(二)集團財務管理內容種類多、范圍廣
集團財務管理除了關注傳統的物質資源外,其管理內容還包括人才資源、信息資源、網絡資源及市場資源等。因此,集團財務知識管理應適用動態需求。
(三)集團財務管理強調數據運用、財務分析深入
一方面,集團財務管理根據較長的歷史數據來分析與判斷企業未來的走向和宏觀環境的變化;另一方面,在財務分析的基礎上,集團財務管理從傳統的事后監督轉向事中控制和事前預測。因此,集團財務知識管理應強調對隱性知識的識別和利用,以支持智能決策。
(四)企業集團產權形式多樣,集團財務管理的業務動態復雜
集團財務知識管理應強調在各子公司和分公司異構財務環境下的互操作性以及可集成性。
二、XBRL在集團財務知識管理中的應用分析
國內外對于企業知識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用來幫助企業用系統的方法管理知識和信息,滿足企業適應新環境的需求。把知識管理方法應用于企業財務管理中還處于探索階段。
(一)現有知識管理模型的優勢和局限性
實現企業集團財務領域知識的管理,特別是異構環境下集團財務知識資源的共享和集成,是集團財務知識管理系統的首要任務。然而,當前還沒有形成統一標準的知識管理系統(KnowledgeManagement System,KMS)模型,有幾種比較典型的KMS模型:基于多Agent的系統模型、基于B/S結構的系統模型、基于UML的集成化系統模型和基于“社會-術”雙視角的系統模型。這些框架模型各有其優勢和局限性。
1 基于多Agent的系統模型面向分布協作環境,強調了知識管理系統所應有的協同性,但是系統的構建僅從信息技術角度出發,忽略了知識管理系統的社會性,對集團財務的隱性知識缺乏認識和有效的管理。
2 基于B/S模式的系統模型強調了KMS網絡化建模,對于知識管理主體與客體間的集成以及系統與環境的協同等考慮得還不夠全面和深入;它強調對已有知識的利用,但忽視了知識管理對增強知識創新能力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更高要求。
3 基于UML的集成化系統模型將員工納入知識源范疇。但對于如何將員工頭腦中的隱性知識外化為組織知識以及如何促進員工間的知識交流與共享等問題并沒有相應的策略和機制,從而忽視了知識管理的高端目標――知識創新環節。
4 基于“社會-技術”雙視角的系統模型對企業實施知識管理的“生態環境”給予了重視,強調營造一種知識交流和共享的文化與氛圍,但這些對集團財務知識管理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建立起切實有效的知識共享與創新的激勵機制。因為集團財務知識管理需要理念創新的環境,也需要技術創新的支持。
從對現有知識管理模型的總結可以看出,現有KMS模型應用到集團財務知識管理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一是集團財務知識管理系統性的模型框架尚未完善,缺乏統一的標準:二是缺乏可操作的隱性知識管理的技術實現方案,對隱性知識管理的支撐工具的研究較少,對隱性知識缺乏認識,管理不到位;三是缺乏系統化、集成化、協同化的方法論指導;四是知識的共享和創新的激勵機制還不夠完善;五是傳統的知識庫系統無法充分地表示大量復雜的知識,也不利于集團財務知識的共享和集成。
為了解決現有知識管理模型應用于集團財務知識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結合XBRL技術和集團財務知識管理的特點,本文在集團財務知識管理研究中引入了XBRL技術。
(二)xBRL及其在集團財務知識管理中的應用分析
XBRL(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是XML(可擴展的標記語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在會計信息交換方面的一種應用。XBRL定義了統一的數據格式標準,即將數據的顯示格式、內容格式及結構標準化,用于企業信息(不僅僅是會計信息)的數據表達。它規定了企業會計信息的表達方法,規范了企業信息(包括但不僅限于財務報表)的表迭方式。XBRL有四個主要組成部分:規范(Speclfications)、分類標準(Taxonomy)、實例文檔(Instance Documents)和樣式表(style Sheets),各應用部門可根據實際情況擴展分類標準。因此分類標準擴展是XBRL有效表達集團財務知識的關鍵環節,XBRL應用于集團財務知識管理也應建立其信息元素及結構,這是規范知識表達的重要步驟。集團財務知識管理的信息元素及結構是集團財務知識管理系統中使用的概念和相互關系的總和,這些概念和相互關系規范集團內部各單位財務信息的提供與集成。在基于XBRL的集團財務知識管理建立的過程中,可利用XML及XBRL建立一個集團統一的財務知識表示標準。
建立XBRL應用于集團財務知識管理的信息元素及結構可參
照建立XBRL分類標準的基本步驟和方法,結合具體企業集團的財務管理業務流程進行。XBRL國際公布了建立分類標準的六個基本步驟,依次為財務事實之來源(Sou rce 0ffinanclaffact)、結構(Str-ucture)、收集數據(Collect)、輸入(Enter/Import)、更正(Scrub)和輸出(Expon)。建立基于XBRL的集團財務知識管理的信息元素及結構的基本步驟如下:
1 確定財務事實來源。數據處理的起點仍是憑證,企業的每項經濟業務都按“憑證-賬簿-報表”這種順序進行處理。由于各行各業對財務數據的需求不同,很難設計出一個通行于各行各業的分類標準,但企業集團一般從事特定的業務范圍,針對具體的行業、具體的業務范圍,以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及會計科目作為會計資料范圍來制訂特定的分類標準是可行的。
2 確定分類標準結構。在確定財務事實來源的基礎上,應找出財務事實之間的層次關系,層次關系是表示分類標準中財務事實間的依賴關系。按照XBRL的標準,集團財務知識管理可分為會計賬簿(AccountingEntries)、分錄信息(EntryHeader)、分錄明細(EntryDetail)三個層次。
3 收集資料和整理。收集財務事實的相關資料后,應按照XBRL數據的層次關系輸入一定形式的檔案文件進行保存,可以采用數據庫或者電子表格等任何形式,沒有特別的限制。在收集資料階段,通常應對資料中存在的錯誤進行更正整理,主要目的是與分類標準保持一致。
4 確定輸入、測試與輸出。收集資料后,即可輸入相關軟件來建立分類標準,并輸出成為XSD文件。一份分類標準由元素聲明(EIement)、屬性聲明(Attribution)及數據類型聲明(DatatypeDefinitions)組成,而每一元素都會包含元素名稱(Name)、替代群組(Substitutlon Group)及資料類型(Datatype)。在建立分類標準的過程中,需要定義CalcuIation unk、Deflnition Link以及Pre-sentation Link。Calculation Link代表計算鏈接庫,描述文件包含的元素之間的計算關系;Definltion Link代表定義鏈接庫,描述文件中包含的元素之間的層次結構關系Presentation Link代表展示鏈接庫,描述文件中包含的元素之間的層次關系,使用Order屬性來表示元素的展現順序。最終輸出的XSD文件的框架由名稱空間、輸入相關規范的檔案、鏈接、元素聲明和數據類型聲明組成。
以上只是建立分類標準的一般步驟,由于分類標準是對財務信息標簽進行統一定義,財務信息內容非常豐富,要保證每個信息項目的標簽唯一,且定義的標簽能盡可能涵蓋所有的信息項目,要求參與這項工作的人員熟悉會計制度,具有會計實務經驗。同時,XBRL對信息的表達是形式化的,要求參與這項工作的人員不但要熟悉這些項目信息的層次邏輯關系,還要知道如何架構樹形結構,對XBRL技術比較精通。因此,建立信息元素及結構需要會計專家與技術人員的精誠合作。以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中工商類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分類標準為例,這個分類標準有8個模式定義文件,共定義元素(Element)1491個;除common外,其他7個均有5個鏈接庫文件(pfs有6個),共定義鏈接關系4593個。當然,對集團財務知識管理的信息元素及結構而言。更局限于特定的行業和集團的應用,不同的企業集團可參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遵循XBRL國際公布的建立分類標準的6個基本步驟建立特定集團財務知識管理系統的信息元素及結構標準。
三、基于XBRL的集團財務知識管理系統框架
通過分析集團財務領域知識管理需求和XBRL應用于集團財務領域知識管理的方法,本文提出集團財務知識管理系統框架,如圖1所示。
基本的知識管理活動包括知識的創造、發現、尋找和傳播,集團財務知識管理將這些活動整合為集團財務知識的獲取、集團財務知識的存儲與推理、集團財務知識的檢索和學習三個主要過程。相應地,基于XBRL的集團財務知識管理系統分為存儲層、功能層和表示層三個層次,并利用XBRL技術、知識集成技術、多種檢索技術,對集團財務知識進行數字化語義處理;系統按照XBRL擴展分類標準的思想對知識進行分類標注,組織到知識庫中,形成集團財務領域概念集;這種框架便于實現集團財務知識獲取、存儲、檢索等功能,并方便集團財務知識發現、共享和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