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經典的經濟學原理

經典的經濟學原理

時間:2023-08-11 17:27: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典的經濟學原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經濟學教材 金融法規 金融風險管理 信用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G4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4-0089-01

一 經濟學教材概述

經濟學專業教材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國外的經典教材,如曼昆的宏觀經濟學,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原理以及最為經典的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這些教材都是國外主流的經濟學教材,沿用至今數十年,即使再版也僅僅是更新了數據和案例,核心內容沒有做過大的修改。另一類就是國內的教材,所有的專業教材按照教授對象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教材。但是,國內的教材不論教授對象如何,編寫的主軸都是以西方經濟學理論為主,然后按照具體的專業需要把各部分的內容進行拆分和細化,如專門的金融風險管理教材和金融法規教材。

二 國內經濟學教材存在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教材的主題和內容脫節。以金融法規的教材為例,金融法規是一門針對高職高專學生特點和培養目標需要、從金融業務中需要的法律知識角度出發,以學生未來企業工作的實際需要來設計和編排的課程。如果只看主題,學生們會認為這是一門關于金融法規的課程,實際上課的時候卻發現這門課根本沒有任何關于金融法規的內容,有的只是金融監管方面的法律法規,因此這門課的教材只是一本大雜燴,我國根本沒有制定專門的金融法。這導致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找到重點,因為每個章節都是一部龐大的法律,老師可以做的就是簡單介紹一下每條法律大致涉及的內容,導致和金融法規的主旨背道而馳。

第二個問題是教材的難度不一。以金融風險管理的教材為例,金融風險管理是一門非常切合現實需求的課程,因為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讓每個普通人都感受到了金融風險的殺傷力。這么一門實用的課程,教材卻有著各章節難度不一的問題。教材前面的章節集中介紹金融風險的概述和基本理論,然而在風險識別、度量與預測的章節,難度一下子提升了很多,因為涉及到不少微積分理論及方差的計算公式。而后面關于金融風險戰略和巴塞爾協議的內容又完全不涉及計算,難度一下子下降了許多。這樣的編排使得教師不容易安排好合適的課程計劃,前面花了太多時間講數學和計算,后面又完全脫離計算,學生好不容易理解了計算,卻又很快在后期的學習中忘掉。

第三個問題是個別課程的教材更新速度太慢,老師不得不采納太老舊的教材。以信用風險管理為例,這門課概述了信用、信用風險及信用風險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信用風險管理的歷史演進。介紹了企業信用風險管理、金融機構信用風險管理和國家信用風險管理的基本內容。對于金融業高速發展的中國來說,這門課非常實用。但是當老師挑選新教材時,會發現這門課可選的教材寥寥無幾,而國外相關的教材難度又偏大,唯一比較合適的教材也已是2008年的版本了。可能是由于這門課在國內比較冷門,因此國內該課程教材的編寫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對于老師來說,總是選舊書的好處就是能減少備課的壓力;然而對于學生,他們只能被動接受過時的信息和內容。

三 國外經濟學教材的概況

國內已有翻譯的很多非常優秀的國外經濟學教材,比如初級入門常用的曼昆經濟學原理,此書為大學低年級學生而寫,主要特點是行文簡單、說理淺顯、語言有趣。文中引用大量的案例和報刊文摘,與生活極為貼近,復雜的數學用得很少,而且自創歸納出“經濟學十大原理”,適合零基礎的學生閱讀。

中級水平則有平狄克的微觀經濟學,該書是標準的中級微觀教材,在美國多個大學供MBA采用。此書內容適中,主題廣泛,均是各部分理論之要點,不旁及其他分歧內容,其中定價部分較為詳細。圖形清晰、語言流暢、所采用數學工具甚淺,有函數但不涉及微分,只用差值。

高級教材的經典是羅默的高級宏觀經濟學,它是目前通用的研究生宏觀經濟學教材之一,被國內許多院校指定為考博參考書。此書是做經濟理論研究的較好參考書,特色是大幅增加了對內生增長理論、真實經濟波動理論、后凱恩斯學派的市場微觀調節理論的介紹。全書深入淺出、清楚明了,尤其是技術方法運用恰當,是一本相當不錯的宏觀經濟學。

由此可見,國外經濟學教材的最大特點是因材施教,編者非常了解自己所要撰寫的內容是適用于哪個程度的學生,且難度由淺入深,逐級推進。

四 對我國經濟學教材的建議

第一,在教材最初的立項時就應當嚴格地確定教材的適用范圍,哪些內容適合大專院校,哪些內容適合本科院校,哪些適合研究生和博士。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授課對象,書本的內容就很容易發生偏差,導致老師不好教,學生也不好學。

第2篇

關鍵詞:供求均衡決定論;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轉變;博弈論

中圖分類號:F0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9)04-0038-04

一、引言

自從馬歇爾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供求均衡價值理論后, 這種理論很快就使當時新興的奧國學派邊際效用價值論失去了光芒,并且基本上主宰了西方經濟學達40年之久。 馬歇爾發明的由兩個刀片的剪刀演繹而成的供求均衡決定理論被磨練成了一種萬用工具, 在西方經濟學尤其是微觀經濟學中長期占據著核心地位。 其他經濟學家對供求原理也是推崇有加, 至少近兩百年就有人明確稱其為政治經濟學中首要的、 最偉大和最普遍的原理。 [1] 344 目前,供求均衡決定論的這一核心地位至少在初級教科書中繼續保持, 以至于后來有經濟學家戲稱,一只鸚鵡只要學會了“供給”與“需求”兩個詞也就成為了經濟學家。

然而經濟學家的這種視角已經發生改變。 在時髦的西方經濟學文獻中, 供求均衡決定論已經基本上讓位于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回歸并升級為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范式。 這種轉變從對經濟學的定義中也可以看出來。經濟學定義從“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科學”到“研究經濟主體行為之科學”的轉變,突出了經濟學家對經濟主體行為的重視, 尤其是在20世紀50年代后, 隨著納什關于非合作博弈的兩篇經典論文的發表, 博弈論這種適合于研究經濟主體行為的方法隨之被引進經濟學, 經濟主體相互博弈達到均衡的思想充滿了整個經濟學界 ,甚至有人號稱要用博弈論來改寫整個微觀經濟學。 [2]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過論述微觀經濟學這種分析視角的轉變, 分析供求均衡決定論到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轉變的原因及兩者之間的聯系, 以引起國內學界對后一種分析方法的重視。

二、供求均衡決定論的內容及其意義

所謂“供求均衡決定論”,包括“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兩個部分。萊昂?瓦爾拉斯在1874年4月出版的《純粹經濟學要義》一書中創造性地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論,被公認奠定了現代經濟分析的基石;而馬歇爾則在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利用特定時期的特定商品為研究對象, 巧妙地提出了局部均衡理論,取代了難以實際應用的一般均衡理論。但是無論是一般均衡理論還是局部均衡理論, 其核心均是研究供求雙方在市場上相互作用的規律, 從本質上講兩者是一致的。 [3]

歸納起來, 供求均衡決定論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供求法則來概括,即:供給價格與供給量呈正相關關系, 供給曲線的走向不言而喻地表現為右斜上揚形狀; 而需求量則與其價格負相關,需求曲線則表現為單調遞減曲線;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之處達到市場均衡。 其數學上的表現形式則為:?墜Xd(P)/?墜P0;Xd(P)和Xs(P)分別為商品的需求與供給函數,供求均衡時Xd(P)=Xs(P)。

雖然馬歇爾及薩繆爾森等都給出了這些曲線特征的理由, 但是這種供求法則最初主要還是來源于一種經驗性的常識。 薩繆爾森在論及供給與需求的基本原理時就指出“常識和細致的科學觀察表明,人們購買一種商品的數量取決于它的價格”。 [5] 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初級教科書在講述供給與需求原理時, 都是從需求表與供給表出發,進而得出供求曲線。但是無論是供給曲線還是需求曲線, 由于其圖形二維化的原因,都只能考慮量與價兩者之間的關系。雖然幾乎所有的教科書在討論供給函數與需求函數時都討論了影響供給或需求的其他因素, 但在討論市場均衡時都將價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綜合為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的平行移動, 而著重考慮了價格對數量的影響。 供求均衡的過程便呈現出蛛網狀特征, 因為供求雙方中任何一方的變化都會以價格信號的方式傳達給另一方,從而引起另一方的變化,后者的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前者, 而且一般認為這種呈蛛網狀的傳遞是沒有阻礙的。久而久之,在市場均衡討論中即使注意到例如收入、成本等其他數量因素對結果的影響,價格也是最著重考慮的對象。在這種意義上,傳統的微觀經濟學也稱之為價格理論。

供求均衡決定論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 也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 其突出的表現就是供求曲線圖在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中的廣泛運用。 幾乎所有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把供求曲線圖作為經典保留下來, 即使是最新的薩繆爾森與曼昆經典教科書中也不例外。薩繆爾森在其《經濟學》中便是按市場分類安排篇章總體順序,首先介紹產品市場,然后是各類要素市場,其思路便是試圖用供求曲線圖這條“綱”把所有要素串連一體。

供求均衡決定論這種分析視角被經濟學采用,在微觀經濟學的發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在宏觀經濟學的分析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甚至奠定了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基礎。 沒有供求決定均衡的分析思路,就不會有后來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論,也不會有消費者剩余與廠商剩余概念的產生, 福利經濟學的發展也必然受到影響。 供求均衡決定的方法在西方經濟學中被廣泛應用, 不僅僅由于其被經驗廣泛地認同,而且還因為它有著合理的經濟學解釋,尤其是其在數學與幾何上的簡潔、 清楚的完美形式,更令經濟學家著迷。

三、 供求均衡決定論到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的轉變

但是從很多跡象中都可以看出微觀經濟學供求均衡決定的這種視角到20世紀后半期有所改變,這種改變是因為經濟學家們逐漸發現價格在對經濟系統運行過程中所起的刺激作用并沒有想像中的那么大, 或者說經濟主體對價格刺激的反應沒有想像的那么敏銳。 這不僅僅在于隨著經濟學研究對象范圍的擴大,許多行為中并不存在著價格這一變量(最經典的例子莫過于“囚徒困境”的分析了),更重要的是新古典經濟學市場分析中的三個重要前提假定受到了挑戰。 新古典微觀經濟學中暗含了這樣三個基本前提假定:(1)市場中不存在不確定性,因而決策的供求雙方是完全理性的;(2)個人決策是價格參數和收入條件給定條件下的最優選擇, 不影響他人也不依賴他人;(3)市場信息充分且無成本。 [4] 第一個假設與到處充滿著風險的市場現實相差太遠, 決策雙方往往表現為有限理性, 尋求次優結果以達到令自己基本滿意的狀態,而往往不是尋求最優。第二個假設在分析寡頭市場時受到了挑戰, 因為寡頭之間的決策是相互影響的, 所以寡頭市場中不存在像完全競爭市場中那種完全受自身產品價格影響的供給與需求曲線,而只存在受多方決策影響的反應函數,無論是各方寡頭產品的價格還是產量, 都是博弈后共同決定的結果。 因此幾乎所有經濟學教科書的新版本在論述寡頭市場時, 均無一例外地引進了博弈論, 在供求均衡決定論思路不受到冷落的古諾分析問題的框架也得到了延續。再有,經濟主體在受到價格刺激之后為達到其自身的效用(或利益)最大化而是否能夠、 愿意和知道如何做出反應, 來調整其行為。例如當勞動力供給增加時,廠商由于工資剛性的存在而無法降低工資;由于菜單成本的存在,即使市場價格已經改變,廠商也不一定會做出相應的調整;而由于市場不確定性的存在, 經濟行為主體并不一定知道如何針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 其最優的選擇可能就是選擇不變。因此,當經濟學家們發現了諸如價格剛性、 交易成本以及信息不完全和不確定性這些影響反應機制而不是影響刺激機制的因素普遍存在時, 他們的興趣便從供求曲線圖轉移到了研究經濟主體行為上。

事實上, 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思路的深化已從廣泛的領域和多層次體現出來, 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從西方著名大學經濟學課程設置和教科書的轉變可以看出這種基本范式的轉變。以牛津大學為例,1988年其微觀經濟學包括四個部分:一是消費者理論與生產理論(包括不確定性);二是市場與均衡;三是福利經濟學;四是企業理論。但是到了1990年,則增加了博弈論、信息和合同理論兩個必修部分。克瑞普斯在1990年出版的《微觀經濟理論教程》是1991年最暢銷的經濟學教科書,被相當多的歐美名牌大學選為研究生課程教材, 其中“非合作博弈”的內容共有219頁,而且書中其他許多內容也與博弈論的思想有關, 博弈論已經進入課程的核心內容。 這至少反映了經濟學研究的對象越來越轉向個體,放棄了一些沒有微觀基礎的假定,如消費函數及其投資函數,經濟學轉向人與人關系的研究,特別是人與人之間行為的相互影響和作用, 人們之間的利益沖突與一致,競爭與合作的研究。 [6] (2)微觀經濟學理論的新發展、新突破,基本上都是借助于經濟基礎主體行為決定論的范式。眾所周知,馬歇爾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幾乎給微觀經濟學做了總結, 整個20世紀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遠不如宏觀經濟學,但是有兩個領域是例外的,一個是萊賓斯坦的X效率理論, 另一個便是以科斯為首的新制度學派的企業理論的一系列發展①, 這兩個領域的新發展使得微觀經濟學的版圖得以擴張, 但這兩種理論的產生和發展都不是建立在傳統的供求均衡決定論的范式基礎之上的, 而是更加著重分析了經濟主體的行為。(3)宏觀經濟學從微觀經濟學中借鑒的供求均衡決定論在分析宏觀問題時也遇到了困難, 從而導致粘性分析和慣性通貨膨脹理論的產生。 機械的供求曲線圖是無法反映粘性價格和通貨膨脹之特征的, 這些只有從理性經濟主體行為方面分析才能得到解釋。

四、 供求均衡決定論與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之比較

在將經濟主體分為傳統的消費者和廠商的基礎上,通過圖1可以分析供求均衡決定論與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的聯系。

圖1中方框I代表了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的思維, 消費者或廠商在一定的收入I或成本C的約束下,消費或生產商品量以使得自身效用U(X)或利潤л(X)達到最大。其中P為商品的價格,F(X)為成本函數。而方框Ⅱ代表了供求均衡決定論的思維。其中Xd(P)和Xs(P)分別為商品的需求函數與供給函數,當兩者相等時,可以得出市場均衡時的價格P和產量X。

I和Ⅱ的關系是顯而易見的。商品需求函數來源于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行為, 廠商的利潤最大化行為則表現為商品的供給函數。 消費者與廠商為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相互博弈表現為供求相互作用而最后達到均衡。 由此可見, 在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中, 供求決定均衡只是供求雙方博弈得到市場均衡變量的一種分析方法, 而且這種分析方法已逐漸被博弈論這種新方法取代。

因此在經濟學里, 如果約束經濟主體行為的不僅僅只有收入I和成本C,而且還有其他因素,經濟主體所要追求的目標也不僅僅是效用最大化或利潤最大化, 則可以用簡明的優化模型概括經濟主體行為模式:MaxR(X),X∈S。

其含義是, 經濟主體在一定的集合約束條件S下,使自身利益R最大化。X∈S是指X受條件S(包括價格分量P和其他變量例如信息的向量)的約束。當經濟主體是供給者時,X代表供給量;當經濟主體是需求者時,X代表需求量。對每一個經濟主體,上式可以確定一個解集合, 相應地也得到一個價格P的集合{P}。也就是說,存在一個價格P的集合{P},能夠滿足上式的優化條件。當然,從理論上講,{P}也可以是空集,也可以存在惟一元素,還可能是無窮集合。市場上所有經濟主體價格分量解集合的交集∩{P}也就是市場價格。而且其中的約束不僅僅包括價格,還包括其他的非數量約束,所有的這些約束S可分為資源約束、制度約束和市場約束。資源約束大體上相當于經濟學上的預算約束, 主要取決于個人的財富和收入;制度約束包括法律、法規、道德等因素;當個人進入市場后, 其他主體行為模式對該個人構成一組市場的約束。 新古典主義傳統下的供求決定論將市場約束綜合為一個參數:價格。因此,消費者行為歸結為在一定收入和價格約束下, 最大化自身效用。而現代一般均衡理論強調市場要素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博弈論直接以個人選擇行為作為研究主題。在這些情況下,市場約束是多維的,而不是單純的價格約束。 [7]

通過上述供求均衡決定論與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的比較,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1. 在供求均衡決定論中,價格水平(和產量)變化表現為供給曲線或需求曲線的相互作用及其均衡點的機械移動, 一切影響價格的力量都通過且只通過供求發生作用, 這實際上排除了供求框架以外影響價格運動的因素,包括價格粘性、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不確定性以及預期等等,而在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中,這些因素的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的考慮。

2. 供求均衡分析也必須歸結到經濟主體行為過程才能得出實在的結果。 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位置和形狀, 二者的移動及其相互作用都是經濟主體決策規則的表現。換言之,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背后分別“站著”供給者和需求者。如果不“尋根究底”,供求曲線的移動與均衡的形成將歸結為一種機械的幾何或數字游戲。

3. 反過來看, 供求均衡決定論正是源于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 供求均衡決定論將經濟過程歸結為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相互作用,而追根溯源,供給和需求無非是經濟主體的供給與需求, 故而供求均衡實際上是從經濟主體行為過程演繹出來的。 如果說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是分析經濟問題的恰當起點的話, 那么供求均衡決定論則是該分析過程的中間環節。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 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實質上是微觀經濟學分析問題的一般思路, 而傳統的供求均衡決定論只是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在特定條件下的特殊形式, 但是這些特定條件在我們的現實經濟生活中并不經常存在, 經濟學分析問題的視角一般化是經濟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所以說微觀經濟學基本范式從供求均衡決定論到經濟主體行為決定論的這種轉變, 是經濟學分析問題視角的一種回歸與升級。 國外經濟學者這種經濟學視角的轉變比較明顯, 但是從我國經濟學教科書體系的編排中還難以看出這種轉變的有力證明。 因此要在我國培養能夠與國際經濟學者相當的經濟學人才, 從經濟學的教學中開始改變這種視角顯得尤其重要。

參考文獻:

[1]熊彼特. 經濟分析史(第二卷)[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2]蔣殿春. 博弈論如何改寫了微觀經濟學[J]. 經濟學家,1997(6).

[3]王真. 從虛擬均衡到真實均衡――對傳統供求均衡論的質疑[J].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4]竇晴身,戈鐘慶,王月興. 現代西方微觀經濟理論:現狀及前景[J]. 南京社會科學,2001(1).

[5]薩繆爾森,諾德豪斯. 經濟學(第十六版)[M]. 北京:華夏出版社,紐約:麥格勞?希爾出版公司,1999.

[6]張維迎. 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7]肖殿荒. 經濟主體行為與通貨膨脹[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第3篇

關鍵詞:獨立學院;經濟學;教學教改

這里所講的經濟學基礎課,主要是指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高校財經、管理類專業一般都開設了這些課程,為后續專業課打基礎,但是關于教學中怎樣開設和講授這兩門經濟學基礎課存在著不同的見解。尤其是在獨立學院關于怎樣開展經濟學基礎課教學,怎樣提高經濟學基礎課的教學效果仍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在獨立學院多年的經濟學基礎課教學經歷,結合獨立學院的實際情況,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獨立學院經濟學基礎課教學效果現狀

獨立學院起源于1993~1995年,是指由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學校中,按新機制、新模式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的二級獨立學院。獨立學院成立之初的教學和教學管理主要依靠舉辦院校,教師也是由舉辦院校派出,在教學模式上就與母體學校存在著很大的相似性,然而,獨立學院的學生是較為特殊的群體,有不同于母體高校大學生的特點,由此導致了獨立學院的教學效果不理想。

經濟學基礎課在獨立學院教學中除了存在與普通高等院校相同的“老師難教、學生難學”等問題之外,不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導致了獨立學院經濟學基礎課教學的誤區。

(一)教學定位不明確

有的獨立學院要么不開設經濟學基礎課,要么就以專業課的形式開設。例如對物流專業,不開設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而是讓學生直接接觸市場營銷、供應鏈管理等課程,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很吃力。因為當他們在學習市場營銷時對其所涉及到的市場、供給與需求等概念是陌生的,或不是全面了解的;在學習供應鏈管理時對相關的生產、成本理論也是不解的。又如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微觀與西方經濟學宏觀均安排一個學期的時間學習,并要求對經濟學基礎理論進行詳細的講解,這樣,學生會感覺到枯燥、難懂。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把握不準

這一點主要表現在教材的選用方面以及教學大綱的安排方面。獨立學院的教材建設遠遠落后于其規模發展,如今大多數獨立學院的教材都是選用“一本”、“二本”院校的教材,這就有悖于獨立學院培養目標的要求及其生源的特點。“一本”、“二本”院校的教材層次過高,內容過深,理論性過強,容易造成學生過大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喪失信心,不適合獨立學院的學生使用,同時也導致任課老師在因材施教、教什么內容、用什么方法等問題上陷入困境。這對培養有―技之長的應用型人才是不利的,所以,“一本”、“二本”院校的教材是不適用于“三本”的課堂教學的。

(三)教學方式不當

我國高校經濟學教學最常采用的方式是課堂講授式,教師按部就班地講授概念與數學模型,學生從頭到尾地記筆記,教師、學生都缺乏與社會的溝通與交流,教師授課針對性不強,學生學習時感到很茫然,認為經濟學空洞乏味。

另外,獨立學院主要依附母體院校的師資力量,這些教師多年來形成了“一本”、“二本”的教學定勢,慣于遵照研究型大學或教學與科研并重型高校的培養目標進行教學,相當一部分教師未能從公立高校的教師角色和教育方式中轉換過來,根據獨立學院“三本”的生源特點進行有效的教育教學工作。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把內容講得過深,理論性太強,常常使獨立學院的學生感到勉為其難。

二、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一)明確教學目的

從辦學特色和辦學定位上看,獨立學院一般為應用型層次的教育機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既有必要基礎理論,又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因此有必要開設為專業課打基礎的經濟學基礎課,但是要好好把握這些課程的設置,體現“能力為主,需求為準,夠用為度”的原則。

經濟學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必須與學生的專業培養目標一致,同時要對學生未來就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例如公共管理專業的教學目標可設為: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了解政府公共支出與收入職能、相關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稅收制度和管理制度等,這就要求在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微觀的基礎上側重于西方經濟學宏觀的學習。又如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目標可設為:掌握經濟學基本原理;了解生產模式,成本分析;了解市場結構等,從而在學習中側重西方經濟學微觀的教學。

在總體教學目標上,應體現多維度,使學生對經濟學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有較深刻的理解,同時學會觀察經濟現象,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材改革

教材是教學指導思想、培養目標、課程基本要求的具體體現,是課程建設的關鍵之一。雖然我國對經濟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已經達到比較高的水平,在經濟實踐中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教材建設遠遠沒有跟上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的步伐。現行教材不能反映社會經濟運行中的新問題、新現象,不能反映我國現實經濟情況。特別是適合獨立學院“三本”及專科層次的教材更顯欠缺,由此獨立學院應該從自身的實際出發,統籌規劃、選優編缺,加強教材建設。

(三)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

獨立學院主要招收的是“三本”或專科學生,學生普遍存在這樣的特點:思維敏捷、多才多藝、思想活躍,但自學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相對較弱。由此,我們不能以一種僵化的模式來教育學生,而應以動態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培育學生。不管學生以前的發展如何,尊重學生并尊重學生的發展選擇權,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因人制宜,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解決傳統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經濟學基礎課程不在操作實踐的課程范圍之內,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仍然有實踐教學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教學中,針對較為簡單的經濟模型,可以給學生布置社會小調查的任務,撰寫小論文或是調查報告,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學習經濟學原理更加透徹,使學生學以致用。這里所說的實踐教學不僅是指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更多是貫穿于日常教學活動中的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如情景模擬、案例分析、試驗分析、課程設計等。構建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必須為學生構筑一個合理的實踐能力體系,并從整體上策劃實踐教學的每個環節。這種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平行,二者相互協調、相輔相成。通過實踐環節的培養和訓練,這不僅能培養學生扎實的基本技能與實踐能力,而且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大有好處。

第二,綜合案例分析,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宏觀分析能力。經濟學的精髓不是結論,而是一種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經濟學深奧的理論配以晦澀的數理分析,經常使學生理解起來如水中望月,而案例教學恰恰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捷徑。在教學中,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實例講解來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把概念原理與經濟現象、現實聯系起來,用實際的資料和案例來說明理論可以怎樣應用以及如何應用,可以使學生在對概念、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具備觀察分析現象的能力。目前,國內出版的各類經濟學教材或專著中有許多非常經典的案例。但是,僅僅分析那些西方經典案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把經濟學與中國本土經濟相融合,適當地引進一些現實中的案例以及貼近現實生活的經濟現象進行分析解釋,這是因為學習經濟學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學會運用所學的原理來分析解釋實際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并幫助學生解決現實中的經濟問題,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議。案例的選擇應注意典型性、貼近性、正面性和簡潔性,切忌牽強附會、庸俗低調。案例的使用應和理論教學互為補充、相得益彰,不可喧賓奪主、有所偏廢。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并初步具備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時,就可以有意識地選取跨章節的綜合性案例讓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培養學生分析處理復雜案例的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案例教學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素質,增強其走向社會的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

第三,調整考試方式和內容,合理評定學生成績。傳統的考試方法,造成了學生考前死記硬背、疲于應付的誤區。經濟學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用經濟理性思考問題,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基礎。我們要將以往單純期末考試改為全方位、全過程的考核,根據不同專業的考核目標,在日常教學中貫穿作業、討論、論文、筆試等靈活多樣、易于操作的考評方式,加大日常考試所占比例,督促學生的日常學習。期末試卷應通過標準化試題庫命制,確保題型豐富、題量適中,以考查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應用為重點,避免過多的再現性概念題目。

參考文獻:

1、侯英梅.獨立學院教學改革初探[J].科學之友,2008(2).

2、常國山.《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凱里學院學報,2007(8).

第4篇

論文摘要:宏觀經濟學模型,是計量經濟學模型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本文中,我們首先選取了四部門構成的宏觀經濟理論,并根據現實的經濟情況,構造出了一個聯立方程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并通過了識別。接下來,我們從2007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篩選出需要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對模型參數進行了估計,并對估計出的參數進行了四步的檢驗。最后,我們得出了這個方程,并對這個模型的優缺點進行了討論。 

 

 

一、引言 

 

所謂宏觀經濟,是指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及其后果。而宏觀計量經濟學模型是在一國的宏觀經濟總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經濟運動的全面特征,研究宏觀經濟主要指標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用數學的語言描述國民經濟和社會再生產過程各環節之間的聯系,并可以用以進行宏觀經濟的結構分析、政策評價、決策研究和發展預測。本文中,我們選取了經典的四部門(消費者、企業、政府、國外)經濟的國民收入構成理論,作為我們研究的理論基礎,并以此來建立模型。 

 

二、模型的構建與識別 

 

1、模型的構建 

首先,根據四部門經濟的國民收入構成理論,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y(t) = c(t) + i(t) + g(t) + nx(t)t=1978,1979 … 2005,2006 

其中,y表示gdp,c表示居民消費,i表示投資,g表示政府購買,nx表示凈出口。 

我們假設政府購買和凈出口額作為外生變量,由系統外部給定,并對系統內部其他變量產生影響。而居民消費和投資這兩項指標,又都由當年的gdp決定。根據這些設定,我們分別建立居民消費和投資的方程,如下: 

c(t) = a(0) + a(1)y(t) + u(1)(t) , t=1978,1979 … 2005,2006 

i(t) = b(0) + b(1)y(t) + u(2)(t) , t=1978,1979 … 2005,2006 

因此,最后我們得到了如下的聯立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 

c(t) = a(0) + a(1)y(t) + u(1)(t) 

i(t) = b(0) + b(1)y(t) + u(2)(t) 

y(t) = c(t) + i(t) + g(t) + nx(t)t=1978,1979 … 2005,2006 

2、模型的識別 

由于我們完備的結構式模型為: 

c(t) = a(0) + a(1)y(t) + u(1)(t) 

i(t) = b(0) + b(1)y(t) + u(2)(t) 

y(t) = c(t) + i(t) + g(t) + nx(t)t=1978,1979 … 2005,2006 

結構參數矩陣為: 

 1 0 –a(1) -a(0) 0 0 

 0 1 –b(1) -b(0) 0 0 

 -1 -110 -1 -1 

 此時,g=3,k=3。 

對于第1個方程,有 

β0γ0= 1 0 0 

-1-1-1 

此時,g(1)=2,k(1)=1。 

因此,r(β0γ0)=2=g-1,所以該方程可以識別。 

又因為k(1)=1,則k-k(1)=2>g(1)-1,因此,該方程為過度識別方程。 

對于第2個方程,有 

β0γ0=1 0 0 

 -1-1-1 

此時,g(2)=2,k(2)=1。 

因此,r(β0γ0)=2=g-1,所以該方程可以識別。 

又因為k(2)=1,則k-k(2)=2>g(2)-1,因此,該方程為過度識別方程。 

而第3個方程,是平衡方程,不存在識別問題。 

綜合以上結果,該聯立計量經濟學模型是可以識別的。

三、實證研究 

 

1、數據的選取 

我們從《中國統計年鑒》(2007)中,得到如下樣本觀測值,用來對模型里的參數進行估計(見表1)。 

2、參數的估計 

我們將數據導入eviews 軟件中,并在軟件中進行操作,對各個方程的參數進行估計。我們采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得到如下模型: 

c(t) = 2286.983 + 0.388730y(t) + u(1)(t) 

i(t) = -1222.740 + 0.415093y(t) + u(2)(t) 

y(t) = c(t) + i(t) + g(t) + nx(t)t=1978,1979 … 2005,2006 

3、參數的檢驗 

首先,我們對模型進行經濟意義檢驗。 

在本模型中,模型參數估計量的符號、大小、相互關系,都與現實經濟運行情況相符,因此,我們認為,本模型能通過經濟意義檢驗。 

第二,我們對模型進行統計檢驗。 

通過上面的估計結果,我們可以看到,消費和投資兩個方程的r-squared的值,分別為0.986370、0.992586,因此,兩個方程的擬合優度都非常好,可以通過擬合優度檢驗。我們再看變量的顯著性。由上表可以看出,兩個方程中變量y的系數的t值分別為44.16973、59.90907。我們給定一個顯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中,自由度為,α=0.05的臨界值,得到t(α/2)(1)=6.314,小于兩個方程變量y的系數的t值。因此,通過變量的顯著性檢驗。 

第三,我們對模型進行計量經濟學檢驗。 

我們使用圖示檢驗法,對模型進行異方程性檢驗。做出散點圖如下: 

從以上圖中可以看出,兩幅散點圖中,都沒有出現明顯的散點擴大、縮小或復雜型趨勢,即兩個方程中的隨機干擾項,都沒有出現明顯的波動變化。因此,我們認為,本模型可以通過異方差性檢驗。 

再來看隨機干擾項是否存在序列相關性。從上邊三個表中,我們可以看到,三個方程的durbin-watson stat的值分別為0.203004、0.281410。查d.w.分布表,我們可以知道,當n=29,k=2時,按1%的上下界時,dl=1.12,du=1.25。因此,三個d.w.值都小于dl,隨機干擾項存在一定的正自相關。可采用廣義最小二乘法等方法進行進一步修正。 

由于本模型的前兩個方程中,解釋變量只有y這一個,因此不會發生多重共線性問題。 

最后,我們對模型進行模型預測檢驗。 

我們查找到了本次估計中未使用到的2007年的中國gdp數據,并帶入模型進行檢驗,結果,得出的各項數據,與模型估計的值,比較好得符合。 

至此,我們完成了該模型的檢驗。 

四、結論與評價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最后得到了如下的中國宏觀經濟的計量經濟學模型: 

c(t) = 2286.983 + 0.388730y(t) + u(1)(t) 

i(t) = -1222.740 + 0.415093y(t) + u(2)(t) 

y(t) = c(t) + i(t) + g(t) + nx(t)t=1978,1979 … 2005,2006 

這個模型,優點是比較簡明,在應用它進行經濟預測的時候,使用很方便,分析所用的數據也比較容易得到。所不足的是,該模型只能分析和預測宏觀經濟中最基本的量,不能詳細地分析和預測整個經濟系統的細節環節。對比如清華大學研制的256個方程聯立構成的“中國宏觀計量經濟學cmet-1”等更為細致專業的模型,本文中使用的模型還是太顯簡略,還不能用于對國家經濟的深入分析預測,尚有很大的改進和細化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第5篇

幾乎在每一項購買決策中,消費者都可以選擇不買:他們總是可以把錢留下來,改日再買。正因為如此,營銷的任務不僅僅是打敗競爭對手,而且還要說服購物者從一開始就掏出錢來。根據經濟學原理,對于我們花出的每一元錢,支付的痛感應該都是同樣的劇烈。不過,在營銷實踐中,許多因素會影響人們如何看待一元錢的價值,影響他們在花這一元錢時痛感的程度。

零售商都知道,讓消費者推遲付款的安排能極大地提高買家的購買意愿。推遲付款之所以有效,其中的一個原因是非常符合邏輯的:金錢的時間價值使得將來付款比立即付款更便宜。但這種現象的背后,還有另外一個不是那么理性的原因。付款,就像所有其他損失一樣,讓人本能地覺得不爽。但此時此刻的情感體驗是極其重要的。所以,即使是略微推遲付款,也能減輕馬上拿錢出去的那種刺痛感,從而消除阻止人們購買的一個大障礙。

另一個能夠最大程度地減輕付款痛苦的方法是,了解“心理會計”影響購買決策的各種方式。消費者會將他們從不同來源獲得的錢劃分到不同的“心理賬戶”中,而不是像經濟學家認為他們會或應該的那樣,平等地看待所擁有的每一元錢。常見的“心理賬戶”有意外之財、零花錢、收入和儲蓄等。通常,意外之財和零花錢是消費者最容易花出去的錢。收入不太容易花出去,而花掉儲蓄是最難的。

技術創造了一些利用“心理會計”的新領域,讓消費者和營銷商都受益。例如,信用卡營銷商可以提供一項基于互聯網或移動設備的應用,向消費者實時反饋支出與預先確定的預算及收入類別的比較情況,比如說,綠色表示低于預算,紅色表示超出預算等等。這些賬戶的設置并不完全符合理性,但對預算十分在意的消費者可能會覺得這類賬戶很有價值,并且把支出集中在利用這類賬戶的卡上。這樣,不僅能增加發卡公司的交易費收入和融資收益,還能讓發卡公司更好地了解其客戶的總體財務狀況。當然,這樣一項應用程序最終能夠為那些希望量入為出的消費者做出真正的貢獻。

2.利用默認選擇的力量

有壓倒多數的證據表明,如果提供一種選擇作為默認選擇,會提高這種選擇被選中的可能性。默認選擇是人們不用費心勞神就能得到的選擇,它起作用的部分原因在于,讓人們在任何購買發生之前產生了一種擁有感,因為我們從收獲中得到的快樂沒有從等價的失去中感受的痛苦那么強烈。當我們被默認地“給予”某樣東西時,它就變得比原來沒有被“給予”時更有價值,因此,我們更不愿意失去它。

精明的營銷商可以利用這些原理。例如,一家意大利電信公司在顧客打電話要取消服務時,卻成功地提高了向顧客提供該服務的接受率。一開始,顧客會聽到一段錄音告訴他們說,如果他們繼續接受服務,則可獲得100次免費電話。后來,這段錄音改為:“我們已經向您的賬戶贈送100次電話,您打算如何使用呢?”結果,許多顧客不想放棄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擁有的免費通話時間。當決策者在考慮他們的選擇時覺得無所謂、困惑或矛盾時,默認選擇最能發揮作用。在一個充斥著大量選擇的世界里,這個原理尤其有用,一項默認選擇可以讓人們不必再費力作出決定。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默認選擇必須是一個好的選擇。

如果試圖誤導顧客,最后只會適得其反,導致顧客的不信任。

3.切勿讓選擇壓垮消費者

如果不可能給出一項默認選擇,營銷商必須警惕“選擇超載”,這會降低消費者購買的可能性。在一個經典的現場實驗中,某家食品店的顧客可以品嘗24種果醬,而另一些食品店的顧客只可以品嘗6種。24種果醬吸引了更多顧客去品嘗,但購買的人卻很少。相比之下,雖然停下來品嘗6種果醬的顧客相對較少,但該群體貢獻的銷售額卻高出5倍以上1。

店內品種繁多至少在兩個方面對營銷商不利。首先,太多的選擇讓消費者更難找到自己喜歡的品種,對購買造成潛在阻礙。其次,大量的品種會增加每個選擇都被“負面光環”籠罩的可能性,“負面光環”是一種被強化的感覺,好像每種選擇都會讓你放棄一些你想要的而且其他某個產品可以提供的功能。減少選擇的數量不僅會提高人們做出決定的可能性,而且會讓人們對自己的選擇感覺更滿意。

4.精心定位首推品種

經濟學家認為,每一種東西都有一個價格:你的花錢意愿也許比我高,但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然而,營銷商定位一個產品的方式卻有可能打破這個公式。以一家珠寶店老板的經歷為例,在她店里寄售的綠松石珠寶賣得不好。把這款珠寶放在顯著位置也沒有起什么作用,銷售人員努力推銷也無濟于事。一怒之下,她指示銷售經理將這批珠寶的標價降低一半,然后就出門去購物旅行了。當她回來時,她發現銷售經理看錯了她留下的便條,陰差陽錯地把價格調高了一倍,結果把這批珠寶都賣掉了。在這個例子中,購物者顯然不是根據某個絕對的最高價格來購買的。相反,他們根據價格來推斷珠寶的質量,從而產生特定環境下的一種花錢意愿。

這種相對定位的力量解釋了為何營銷商有時候能夠從提供幾種明顯低劣的產品選擇中獲益。即使這些品種賣得不好,但它們可以增加那些稍微好一些產品的銷量,而后者正是商店想要賣出去的品種。類似地,許多餐館發現第二貴的瓶裝紅酒非常受歡迎,還有第二便宜的瓶裝紅酒也是這樣。購買前者的顧客覺得自己得到某種特別的東西,但又不至于太過分。購買后者的顧客覺得自己買到了便宜貨,但又不顯得小氣。索尼公司在耳機產品上也發現了同樣的現象:如果還有另一種更貴的產品,消費者就會按照特定價格購買這些產品,然而,同樣是這種特定價格,如果這些產品是最貴的,消費者就不會購買。

第6篇

關鍵詞:財務管理;網絡化;經濟背景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new technology emerges unceasingly, the new thought renews unceasingly, the informationization, the network look like the nuclear fission to attack our work, the study and the life equally, facing the internet, how we should deal? only the inquire deeply its economic background and possibly gives the influence which our business management brings, can use it to serve well for us.

key word: financial control; network; economic background

一、網絡化財務管理的經濟背景

1.網絡經濟是從以產品為中心到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經濟。信息時代以網絡為主要特征,故信息時代的經濟亦被稱為網絡經濟。在網絡經濟條件下,生產者在網上其產品的詳細信息,包括產品的性能、三維模型、產品定價、銷售方式等許多消費者關心的產品信息。而消費者則根據自己的需求及嗜好,利用網絡尋找適合自己的生產廠商,而且有較大的選擇余地。這樣減少了消費者和生產廠商之間的中間環節,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其優勢還在于通過這種面對面的直接接觸,可以使企業按照消費者的需求量安排生產量,從而不需要大量的庫存。

2.在網絡經濟條件下,“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網絡是傳播信息的通道。在網絡的平臺上,消費者可以迅速、便捷、低價地獲得商品,從而造成信息的超載。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著名的觀點就是“信息的豐富產生注意力的貧乏”。可見在網絡經濟條件下,“注意力”成為一種稀缺的資源,使得人們不得不花時間在“注意力”上。網絡經濟條件下的這一特性使獲得“注意力”的競爭成為企業競爭的主要目標,所以更加個性化的需求信息的收集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3.在網絡經濟條件下,其邊際效益呈遞增趨勢。根據經典的經濟學原理我們知道,在傳統經濟中既定的生產要素配置條件下,隨著生產要素的不斷投入,邊際效益是遞減的。而在網絡經濟條件下,其邊際效益呈遞增趨勢,即投入越多產出越大,其產生的原因是由網絡經濟的外部性造成的。只要進入網絡經營的生產廠商越多,網絡經濟的效應就越大。

二、在網絡經濟條件下,企業的財務管理將呈現下列趨勢

1.財務預測將得到廣泛運用。預測是企業日常管理的信息依據,隨著生產經營的日益復雜,資本市場競爭的加劇,財務預測將得到廣泛應用。

2.注重財務風險和投資風險分析。將風險因素作為企業財務決策的主要參數,并對風險程度做出比較準確的計量和評估。

3.財務決策數量化。企業籌資規模、資金成本、資金結構的確定以數量為依據;日常管理的預測、控制將運用數學模型;投資決策中的風險測定及最優方案確定將運用計量模型和經濟數學方法。

從網絡經濟條件下財務管理的發展趨勢看,財務管理過程實質上是一個處理財務信息的過程,信息是網絡經濟條件下財務管理的基礎,財務管理中信息處理的正確、及時以及財務人員具有的信息處理能力決定著財務管理的能力和效率。因此,網絡經濟直接引發了新的競爭,以及對財務管理嶄新的需求——網絡化財務管理。在此,所謂網絡化財務管理系統,是在已實現的會計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具有互聯網功能的財務管理支持系統。

三、網絡化財務管理給企業財務管理帶來的影響

1.在空間上,網絡經濟條件下的物理距離變成了鼠標距離。企業財務管理者可以方便地實現財務信息的遠程處理和財務活動的集中化管理。企業的關注重點為更多地關注整合企業外部財務資源。

2.在時間上,網絡化財務管理信息可即時生成和處理,可實現財務管理由靜態向動態管理的跨越。企業財務管理者可在準確的時間擁有準確的信息。

3.在效率上,網絡化財務管理下的各種經營數據和財務信息都是網頁數據化的,并可在網絡上流通,實現信息共享。結算支付的電子貨幣大大提高了結算效率,加快了資金周轉。

四、適應網絡經濟的新需求,實現網絡化財務管理

第7篇

高等計量經濟學論文范文一:本科計量經濟學論文

1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師存在對計量經濟學的不合理認識

在本科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由于部分經濟學教師不能熟練掌握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導致學生對這門課的理解產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計量經濟學課程,主要介紹理論方法,除了一些課后習題和文中例題外,幾乎沒有關于結合理論進行應用的專門章節,即使有也特別老舊。有很多經典著名的國外教材也是如此設計。然而國內的很多高校教師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國外的經典教材。此外,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適用于歐美的經濟情況,很多教師上課的時候不能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加以修改和補充。而且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孤立的課程,看不到它與經濟學其他課程之間的聯系,就更加難以理解它在整個經濟學課程體系中的地位,甚至會覺得它是一門應用數學類課程,這種想法無形中會影響到學生,致使部分學生反感這門課程。由于計量經濟學的學習需要數學、統計學、線性代數等數學基礎知識,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度強調數學推理,使得學生將計量經濟學當作一門數學課進行學習,因此達不到這門課程應有的效果和目的,無法使學生認識到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作用和地位。過多的強調理論公式的推導,使得計量經濟學很難被經濟學類的學生接受,陷入理論推導的怪圈,降低了經濟現象方面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計量經濟學的理論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較好的數學基礎。而目前我國大部分需要學習計量經濟學的學生屬于經濟學類專業,此專業中的絕大多數的學生是文科生。而對于文科生而言,數學基礎會稍微差一些,對數學敏感性較差,邏輯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也較低。因此,當接觸到計量經濟學這門學科時,若得不到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不難很難理解到理論計量的精髓而且也很難將計量經濟學理論應用于實證研究。大部分學生就會認為計量經濟學就是統計學或者數學,對其自身經濟學科而言是不需要的。這種負面思想也會影響到下屆學生。

1.2教學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況下,計量經濟學每學期54學時,因為課時有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能著重理論課程方法的介紹,而并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當前,我校計量經濟學在授課過程中以基礎課程為主,而對于處理實際經濟問題涉及較少。原因總結為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紹理論及其推導;第二,如果講授計量經濟學的應用,則需要如下過程:首先建立或選擇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應的數據;其次對模型進行檢驗并進行異方差、多重共線性和自相關等計量經濟學檢驗,然后使用學到的計量經濟學理論估計模型中的待估參數;估計參數后,利用模型的估計結果進行實際問題的分析,例如,經濟現象的分析,政策建議,經濟預測等。而計量經濟學設定的課程學時較少,課時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種程度的教學任務。Eviews等相關計量經濟學軟件是在實際應用分析常用的統計軟件,在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由于課時有限,學生上機進行實際軟件操作的機會少,訓練不足,這使得學生在學習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后出現不會應用的問題。實驗環節在高校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經濟管理類的實驗環節比理工類要薄弱很多。另外,為了滿足社會進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經濟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上不斷地提高和改善。絕大多數高校已經實現了多媒體教學應用。由于多媒體的廣泛應用,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以多媒體為主,板書為副,這雖然加快了教學進度,但無形中加大了學生的思考負擔和思維強度,使得學生對必要的需要數理推導的理論部分無法理解深刻。

1.3教材內容分布不合理

現階段計量經濟學教材的內容主要側重于計量經濟學方法和理論知識的介紹,對實際問題的分析研究介紹的較少。學生在剛接觸計量經濟學時,就會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數學符號,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了較大的困難。在學完計量經濟學后,學生不知道如何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另外,大量的計量經濟學教材的符號并沒有統一,同一術語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號,使學生眼花繚亂,不知從何入手。

2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方法論的學科,具有應用性較強的課程。計量經濟學強調理論、案例和實驗三者的有機結合。為了加強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了解,知道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該課程的教學達到預定的效果,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筆者根據自己數年的教學經驗,有下面幾點建議。

2.1教師應正確理解計量經濟學在整個經濟學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理論與應用并重

首先教師應該正確的認識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經濟學家RagnarFrisch作為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1933年曾經在計量經濟學雜志中對于經濟學數量方面的研究進行了評述:即使部分經濟理論有數量特征的,但經濟統計學、一般的經濟理論和計量經濟學是不可以混為一談的。也不能將計量經濟學簡單地看作是數學在經濟學上的應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經濟問題的數量關系并將其結合著理解,我們才能理解計量經濟學的內涵及本質。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由統計學、經濟學和數學相互結合的交叉學科,但是我們不能簡單的將計量經濟學看作是經濟學、統計學、或者應用數學在經濟學上的一種應用,而應將其看作一門在經濟學科中占舉足輕重地位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其次,計量經濟學教學應當理論與應用并重。計量經濟學籠統的可以分為理論和應用計量經濟學兩部分。理論計量是以計量經濟學的方法為主,以數學推理為基礎,強調理論的數學證明與推導;應用計量側重理論的應用,以經濟學為基礎而對實際問題進行處理。在這方面的教學中,尤其應側重結合我國國情,設計相關的實例分析教學,使得學生能夠結合應用模型,加深對計量經濟學理論的應用理解和訓練。教師應當將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作為經濟學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論來設計。如果學生能夠掌握這些基本的方法論原理,就具備了解決經濟學中的相關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本科計量經濟學的課程內容的設計中,應當堅持應用和理論并重,著重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案例,加深對計量理論的理解程度。再次,對于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方法,思路是優于數學過程而更加需要重視的部分。描述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離不開抽象的數學語言敘述過程,但讓本科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這些數學過程,一方面是具有難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學生可以通過自學從而掌握詳盡的數學推導過程。而有限的時間內,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理解整個學科的發展脈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需要學生建立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和思路。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掌握這種思路。例如,某一種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其思路的關鍵是什么?計量經濟學是一門不斷發展壯大的學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夠建立整體的框架和思路尤為重要。是學生能夠提綱挈領的感受到淘汰舊的理論方法的原因以及發展新的理論方法的驅動力,這需要教師的引導和灌輸。比如新產生的方法怎樣突破舊的理論框架,解決了原來沒有考慮或者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的教學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掌握這些框架和思路,因為思路不僅反映了方法論產生的原因和發展的動力更主要的是學生如果能夠深刻理解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論基礎上加以發展和創新。所以,在整個的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應該秉承這一思想,給學生介紹整個計量經濟學體系的脈絡。掌握好這個總的脈絡,就能夠提綱挈領,提高對計量經濟學的整體認識。

2.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合理改革

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驗軟件,積極挖掘學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教師應當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從而安排相應的結合其專業的案例和實驗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在掌握計量經濟學原理的同時,能夠很好的將計量理論應用于解決本專業的實際問題中去,同時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理論計量的理解和認識。為了使學生能夠有時間在課堂上建立計量經濟模型,并且切身體會到計量經濟學在其相應專業的應用價值和意義,學校應該在原54課時的基礎上增加課時,增加的課時用于是學生掌握必要的經濟和統計學軟件的使用。使得同學不僅學完統計檢驗、參數估計等理論基礎知識,而且能夠在掌握這些理論知識的同時,可以應用這些基礎知識解決與自身專業相關的實際應用問題。由于當前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是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與實際的經濟例子、軟件操作,經濟理論分離,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授課時應選用一種軟件,比如Eviews,在講授完基本的計量經濟學理論后,結合具體的經濟實例,首先教學生如何使用軟件來實現相應的理論結果,不需要解釋為什么使用軟件,只是讓同學知道軟件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簡單的工具。比如,在學完前幾章的參數估計和檢驗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實際問題,然后使用Eviews軟件完成參數的估計和檢驗,最后讓學生對所得到的估計和檢驗結果做合理的解釋,這樣不僅使學生深刻掌握了所學習的計量經濟學理論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和分析能力。

2.3教材內容存在問題的合理改善

首先市面上不同的教材應該進行符號和內容統一,對于一些內容不同的理解應該給于詳盡的解釋。;其次,教材的編寫應該按照不同的層次進行區分,對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建議刪除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結論所需要的數學推導過程,主要側重于學生對計量經濟學方法的應用;而對于研究生教材,不僅要著重詳盡數學推導過程,也要注重對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和內涵的理解,同時也不能放棄理論方法與實際相結合。最后,無論本科生教材,還是研究生教材都要引進最前沿的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

高等計量經濟學論文范文二:高校計量經濟學論文

一、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大多數高校計量經濟學的考核方式還是比較陳舊的,靈活性也不強。有的高校完全依據期末考試成績,而有的高校則是期末考試成績加一定占比的平時成績,而平時成績的給出主要是以學生的到課情況、課堂表現和平時的課堂、課后作業為主。這樣的考核方式只是簡單考核了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理論知識和計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并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更不能體現計量經濟學實踐性強和工具性強的特點。計量經濟學應該注重考核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靠短時間臨考前的死記硬背蒙混過關,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的考核方式應該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計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重要分支,為了突出本學科的特點及在經濟學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強化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以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創新課程教學內容

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經濟學,其課程建設的目標應該是建設成為一門真正的經濟學課程。因此課程教學內容必須真正實現經濟理論、數學、統計學的結合,教學內容應涵蓋模型設定、數據診斷、模型估計、模型檢驗、模型應用全過程。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體系應該包含如何設定計量經濟學模型、如何分析和診斷數據,這應成為課程教學內容創新的主要方向。具體可以從以下2個方面著手:

①注重教學內容的精選和層次劃分,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依據不同教學層次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精選,形成具有不同層次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體系。教研室需要對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的層次劃分進行反復討論和界定,比如對于本科層次尤其是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要做到重思想、重方法、重應用的原則;而對于研究生層次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要做到重探索、重科研、重理論的原則。

②緊跟學科的前沿發展,適時更新教學內容,計量經濟學學科本身在不斷發展,除了一些經典的著作,國外一些新教材不斷涌現。國內高校在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中也要緊跟國際上的新發展,注重教學內容及教材上的適時更新。

2.實驗教學的進一步重視深化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方法性和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即為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如何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方法指引和工具支持。針對目前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較弱的情況,在實驗教學中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創新:首先是強化基礎性實驗教學,在實際教學中,要保證實驗教學的課時,不能因為理論教學內容的博大精深有失偏頗,然后根據理論教學內容,結合實際精選實驗項目,先是教師的演示講解,而后是學生觀摩學習,最后由學生獨立完成實驗項目的所有操作流程,教師則從旁予以適時糾偏,從而保證實驗教學順利進行;其次是大力開展探索性實驗教學,探索性實驗教學是指教師結合不同專業學生自身專業理論特點,引導學生借助于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對本專業的某一理論或現實問題,自行設計實驗項目并以課題申報形式組團完成項目研究的全過程。比如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可以結合國際貿易相關數據深入探討某一問題。通過基礎性和探索性實驗教學雙管齊下,加強學生對計量經濟學模型的理解,掌握利用計量經濟學工具解決實際經濟問題,以達到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第8篇

[關鍵詞] 報酬遞增;供需曲線;局部正反饋;藝術品市場

[中圖分類號] F713.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7)04-0092-04

[作者簡介] 倪云虎,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學、網絡經濟理論;

朱六一,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學。(浙江 杭州 310027)

報酬遞增思想最早出現于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而當馬歇爾把經濟學的注意力引向資源配置和市場價格有效性之后,報酬遞增思想一直不為主流經濟學所正視,直到1928年阿林?楊格在其經典論文《報酬遞增與經濟進步》中重新發現斯密定理后,報酬遞增問題的研究才逐步成為經濟學理論研究的熱點,在此基礎上有了新增長理論、新貿易理論、新產業經濟學、新經濟地理學等理論經濟分支的發展。布萊恩?阿瑟等主張正反饋的學者采用了80多年以前數學家逐步發展的非線性隨機過程理論,為正反饋學說構筑了一個復雜的理論分析框架,并越來越受到經濟學界的關注和重視。但由于其高深的數理內涵沒有被廣泛而有效地用于解釋現實現象,即使在阿瑟認為可以而且只能用正反饋機理來解釋的無形商品經濟,人們用一般正反饋理論解釋經濟現象時也感到費力。因此,我們遵循經濟學經典的從供給方、需求方再到市場均衡的分析思路,推導出局部正反饋原理,并通過運用該原理對藝術品市場的分析顯現和證明該原理對無形商品世界的強大解釋力。

一、局部正反饋原理的推導

1.供給方的報酬遞增和供給曲線的下傾

供給方報酬遞增的研究在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中就早已有之。斯密用專業化分工理論解釋了經濟增長,其基本的邏輯是,分工帶來的專業化導致技術進步,從而產生報酬遞增,而進一步的分工依賴于市場范圍的擴大。這種因果積累的過程體現了生產中的報酬遞增機制。而在新古典框架下,企業被看作黑箱,內部的創新、技術變化以及分工都被忽略,馬歇爾在對產業集群研究中用靜態均衡分析來處理動態的報酬遞增,提出內外部規模經濟概念,讓人們一度把報酬遞增歸因為規模經濟。由于新古典長期占據主流經濟學地位,分工論也一直為人所忽視。直至楊格認識到分工和市場的自我循環相互促進的報酬遞增機制,將斯密定理動態化,人們才又把視線轉回到對報酬遞增源泉的思考上來。而以楊小凱為代表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家,用超邊際分析方法和其他數學規劃方法將古典分工論數理化,帶來了專業化分工理論的真正復興。新興古典關于專業化分工和報酬遞增的核心思想是:制度變遷和組織創新通過交易效率決定分工深化程度,而分工和專業化程度決定專業知識的積累和技術知識的進步,決定了報酬遞增。而生產效率、交易效率的提高帶來了分工收益的增加,進一步促進了分工,分工演化加速進行,形成了報酬遞增的自循環過程。這個過程清楚地表達了專業化和分工經濟如何帶來供給方的報酬遞增。

在無形商品世界中,商品多為知識密集型商品,知識和信息生產中的固定成本和邊際成本有著不同于傳統商品的特殊性――固定成本多為巨額的沉沒成本,而邊際成本可以幾乎為零。貝恩(Bain 1956)將沉沒成本認為是信息產業中新企業進入的主要門檻,Roberts和Mailgram(1982)年對其作了博弈論下的分析,哈爾?瓦里安(Hal Varian,2000)、卡爾?夏皮羅(Carl Shapiro,2000)把信息生產中邊際成本為零的實現過程稱為“復制(copy)”,并在《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中將其描述為“資金大部分被用于原始第一個產品的研發制造中,一旦成功,生產另一個商品的成本就微不足道”的過程。信息的這種特點讓專業化本身就可以帶來報酬遞增。

專業化分工理論發展的成熟化給供給方的報酬遞增提供了精密完整的分析框架,將主流經濟學的生產和供給理論引向長期動態、群體互動的分析。“復制”現象的存在讓無形商品在有了第一個原始產品之后的生產方報酬遞增顯得更為明顯。報酬遞增顯示在供給曲線上就是邊際成本的下降和供給曲線的向下傾斜。

2.需求方的報酬遞增和需求曲線的上揚

相比供給方報酬遞增研究的源遠流長,需求方報酬遞增的研究要晚許多,這和主流經濟學長期以來主要關注供給方,對需求方的研究受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束縛僅局限于消費者個體短期分析有關。

對消費者群體消費現象的關注和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8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的西方經濟學家投入到這一研究領域中。與需求方報酬遞增相關的提法有:網絡效應、網絡外部性、需求方規模經濟、消費外部性、社會相互作用理論等。其中最為系統是關于網絡效應的研究,普遍接受的網絡效應定義是:產品的效用隨著基于交互作用的用戶的增加而變化。羅爾夫斯(J.Rolfs)作為公認最早對網絡效應進行分析的經濟學家從IC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產品的研究出發提出了“倒U型需求曲線”、多重均衡、臨界容量等網絡效應研究的基礎內容。20世紀80年代卡茨(Karz)和夏皮羅在著名的網絡效應文章《系統競爭與網絡效應》(《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中把基于交互作用的網絡外部性分為直接外部性、間接外部性和由理性預期帶來三種。布萊恩?阿瑟進一步通過多重均衡、鎖定、路徑依賴等概念描述了網絡效應的存在,明確提出網絡的交互作用會帶來報酬遞增。之后,伊克洛米德斯(N.Economides)、希梅爾伯格(C.Himmelberg)、楊和巴瑞特(Yang and C.C.Barret)、加里?貝克爾(Gary S.Becker)都對傳統的需求函數進行了挑戰和修改。其中貝克爾把個體交互作用彼此影響的思想集中到他的消費社會相互作用論中,并用社會資本S來表示影響人們選擇的社會力量,并把效用函數擴展成:U=U (X t, Y t, Z t, S t )式中,X 、Y、Z分別表示不同的商品。這一函數將消費者交互作用對消費者效用的影響內生化。

貝克爾同時引入個人資本存量概念將個人消費行為的分析從短期擴充到長期。用P表示個人資本,則擴展的效用函數可以表示成:U=U (X t, Y t, Z t, P t ) 式中, X 、Y、Z分別表示不同的商品。由于現在的選擇會影響將來的個人資本水平,由所消費的商品和服務本身所決定的次效用函數即傳統的效用函數U=U(X t, Y t, Z t)是不穩定的,因為它會隨著Pt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消費者對某一種產品的消費量的增加,他愿意支付的需求價格可能增加,深層次原因在于消費者的學習效應,即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積累消費的人力資本。如果邊際效用是隨著P t呈現遞增的,就會出現被貝克爾稱為“成癮”、被阿瑟和夏皮羅稱為“鎖定”的消費行為。

效用函數中引入個人資本和社會資本后,邊際效用就可能出現遞減、遞增或者不變的現象。無形商品以信息為核心要素,消費者的行為是高度彼此影響交互作用的;消費信息商品時必需積累一定的“消費能力”――個人資本,這就使無形商品消費時“鎖定”“成癮”現象的出現成為必然,由網絡效應和成癮性帶來的需求方報酬遞增體現在需求曲線上就是邊際效用遞增和需求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3.局部正反饋形成機理

通過分工專業化論、復制現象探討供給方報酬遞增,證明無形商品供給曲線的下傾;通過網絡效應、成癮性探討需求方的報酬遞增,證明無形商品需求曲線的上揚,即局部均衡(圖1)中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將出現倒置(見圖2),F點就不再是均衡點了,而是均衡的對立面即反均衡點。根據系統控制理論的說法,F點就是正反饋(Positive Feedback)點。盡管在F點,當Q=QF時,PD=PS,市場出清;但是如果市場出現偏離F的情況(擾動),市場的自發力量將會導致越來越遠離F點。具體來說,當Q=Q1時,PD< PS,即需求價格小于供給價格,市場交易無法達成,Q1無法實現,出現過剩;當Q=Q2時,PD >PS,即需求價格大于供給價格,市場交易能夠迅速達成,Q2能夠實現并出現短缺。

局部正反饋原理從形式上看是與局部均衡原理相對立的,但事實上,正像有形商品與無形商品是現實經濟中互補的兩方面那樣,正反饋與均衡也是互相補充的兩套原理。只有將均衡原理和正反饋原理結合起來,才能大大增強經濟學理論對現實世界的解釋力。

二、藝術品市場中的正反饋原理

《中國美術詞典》和《簡明美術詞典》都通過定義藝術來定義藝術品,藝術是“含有美學情味和美的價值的活動及其活動之產物”,是“用形象反映現實并比現實有典型性的一種特殊的思想形式”,從而藝術品是“具有新穎獨創性的構思和藝術的魅力,由藝術家憑其靈感和技巧進行創作,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的作品”。從這個定義思路可以看出藝術品是一種有具體形式但完全滿足人無形精神需求的商品,其價值在于藝術家通過物質載體所傳達的美學信息,其生產消費也就具有無形商品的特性。

1.藝術品供給方的報酬遞增現象

專業化分工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在發展的初期,由于生產效率和交易效率都極為低下,最早作畫的人選擇了“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即通過自己的作畫自己欣賞,自娛自樂來滿足自己對藝術的需求。在缺乏有關組織信息的知識時,社會關于專業化分工的實驗從最簡單的分工組織開始,畫家與偶爾發生的上門求畫的人進行交易,而求畫的中間最特殊的是宮廷――畫師豢養模式。帝王權貴們分工資金和市場,畫師們只需專心作畫。這種類似內部化的分工模式將信息成本、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風險帶來的交易費用降到最低,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帶來技術知識的積累和生產效率的提高,人們權衡了專業化報酬和交易費用以后實驗新的分工組織,帶動進一步的分工。春秋以后,工匠開始流動,出現廣泛的酬勞交易,到了魏晉初步出現中國書畫市場雛形,直至唐代,書畫消費者主體轉移到士大夫階層,營銷工作才正式由書畫商承擔,而西方藝術品市場從最早的希臘城邦制中就強調分工對市場發展的重要性,“模仿形象和色彩的藝術家不容許充當商人的角色”、“職業的混淆是對國家最大的危害”(柏拉圖,公元前346)。對于分工的重視使得西方藝術品市場的分工迅速演化,由此帶來的報酬遞增導致了中西方藝術品市場如今的差距。

藝術品作為知識密集型產品,同樣存在高沉沒成本、低邊際成本的生產特性。在藝術家層面,藝術家用大量的時間修煉自己的藝術功底,一旦成名,再創作出的藝術品的成本就遠低于第一件成名作品,“十年寒窗無人知,一朝成名天下聞”體現的就是這種現象;在畫廊和藝術家經紀人層面,就是前期投入了大量的對藝術家的包裝,一旦將該藝術家“捧紅”,就可以坐收該藝術家作品升值的超額利潤;在拍賣行層面,前期投入大量制度創新成本,一旦摸索出一套好的經營模式,可以在不同投資板塊、不同地域低成本“復制”,以最低的成本做出最有影響力、最低流拍率的拍賣會。

2.藝術品需求方的報酬遞增現象

藝術品消費中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由網絡效應和成癮性帶來的需求方報酬遞增現象。

藝術品消費中的網絡效應表現在社會認可度對藝術品價值的影響上。現行最常用的藝術家作品的價格估算公式是: P =Pa×a/A

式中:P――某藝術家作品價格

Pa――參照均價

a ――某藝術家的社會認可度

A――社會認可的參照度

由此可見,社會認可度在藝術品定價時起到決定作用。這種社會認可度就是消費群體對商品的消費量即商品的社會資本積累達到臨界點所產生的。最簡單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凡?高的畫,同樣的一張畫,畫家在世時社會認可度為零,價值為零,隨著人們在拍賣市場上的不斷追捧,凡?高畫作的價值一路攀升,1998年他的《加歇醫生肖像》在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創造了8250萬美元的美術作品拍賣世界紀錄。藝術品市場上名家名作總是和高價格聯系在一起,這種所謂的名氣的大小就是其消費量的多少、社會認可度的大小、社會資本積累的多少。除此之外,藝術消費形式中一種重要的消費形式――炫耀性藝術消費,就更是因為其現實的經濟意義和社會象征意義而和藝術品的社會認可度社會消費量密不可分。

就像馬歇爾強調音樂欣賞能力影響人們對“美妙”音樂的偏好一樣,藝術品的鑒賞力決定著人們的消費能力,影響著消費者的偏好和效用。顧兆貴在《藝術經濟學導論》中將其定義為“主體進行審美消費實踐所必需的心理功能和審美能力的外在表現”,審美消費能力取決于消費者過去欣賞“消費”藝術品的經歷,即消費主體在這個過程中審美經驗知識的積攢、審美能力的提高。而這也就是我們說的消費者在審美方面的個人資本存量的積累,也可以說是原先在消費藝術品方面的“人力資本投入”。同樣一幅《最后的晚餐》,在缺乏審美消費經歷的人看來不過是一個簡單的敘事壁畫,而在一個對藝術語言、情景意象、再現規律等有所把握,對宗教歷史繪畫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創作主體的思想傾向、美學追求和創作意蘊等有所了解的人就能通過審美理解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更大的審美享受。因此,藝術品的消費能力是建立在知識的獲取和積累上的。隨著藝術品消費能力不斷提高,對藝術品的審美需求就不斷得到強化,獲得的效用也加大。

3.藝術品市場中的局部正反饋現象

藝術品消費行為中,成癮性和網絡效應引起邊際效用遞增導致需求曲線出現了反向走勢――向右上方傾斜。藝術品生產過程中,高前期投入成本、低復制成本引起的邊際成本遞減導致供給曲線也出現反向走勢――向右下方傾斜,所謂的“贏家通吃,輸家通盤”就是正反饋原理在藝術品市場中的集中體現,具體表現在這幾個層面:

第一,藝術家和藝術品層面。

藝術家成名,即突破正反饋臨界點后,其藝術品的價位就高,價位越高名氣越大越能拉高價格,形成自循環的正反饋現象;不能成名的藝術家即不能突破臨界點的藝術家,他們不但難以收回將自己培養成藝術家的巨大沉沒成本,而且在多次正反饋作用后退出競爭淪為出賣勞動力復制其他人作品的畫匠。

第二,藝術品經營組織層面(畫廊和拍賣行,藝術品交易網站)。

以拍賣行為例,拍賣行在推出拍賣會的前期要投入巨資做包括自身組織的建設和拍賣配套服務在內的大量的準備工作,如測市、預展、宣傳、拍賣師隊伍和鑒定師隊伍的建設等,以此來擴大影響力,因為只有影響力巨大、參拍者眾多的拍賣才能帶來巨額利潤,更重要的是可以進一步擴大拍賣行的名氣,使下一次的拍賣更為業內關注,成為正反饋中的贏家,而規模小且不能突破臨界點的就會慢慢萎縮退出競爭。

第三,藝術品的行業層面。

就國內藝術品市場格局來看,具有較高分工水平、較強的知識產權保護執法力度、較高文化教育水平程度、較濃郁人文氣息的京、滬、杭三地有著較強的供給方報酬遞增和需求方報酬遞增,形成的正反饋現象推動三地藝術品市場作為強者贏家的寡頭壟斷地位。

參考文獻:

[1]Gary.S.Becker. Accounting For Taste [M]. Ameri-c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Allyn A. Young.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 [J].The Economic Journal, 1928(38.).

[3]Arthur Brian.Positive Feedbacks in the Economy (Reprinted from Scientific American)[J].The McKinney Quarterly,1994,Issue 1:81―95.

[4]Arthur Bri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the New World of Busines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 1996.

[5]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M].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72 .

[6]阿爾弗萊德?馬歇爾. 經濟學原理[M].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64.

[7]楊小凱.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8]顧兆貴.藝術經濟學導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9]賈根良.報酬遞增經濟學:回顧與展望(一)[J].南開經濟研究,1998,(6).

[10]袁正.分工的一般理論與古典增長框架[J].經濟學家,2005,(6).

[11]盛運付.當代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發展研究[J].財貿研究,2002,(4).

[12]倪云虎, 鄭荷芬.納斯達克股指暴漲暴跌的內在機理[J].經濟學家,2002,(增刊).

第9篇

關鍵詞:譬喻;置換;“破窗理論”;機會成本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6)05-0021-05

任何學過主流經濟學的人,都不僅接觸到基本的概念、曲線、公式和模型,還會接觸到大量的譬喻。這些譬喻往往使初學者產生教科書中的經濟學與現實經濟生活高度吻合的錯覺。而事實上,其中大部分譬喻都是以一定的語境為背景和前提的。

一、“破窗理論”及其著名批評概述

“破窗理論”作為一個譬喻和批評的靶子,早見于法國19世紀經濟學家巴斯夏的著名文章《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大意是一個頑童不小心打破了一家面包店的玻璃,鄰居和圍觀者以“裝玻璃的工人可以有活兒干了”來安慰這位不幸的店主,且說裝玻璃的人可以用這筆收入支付給其他的行業,而這些行業又可以繼續將所得收入再支付給更多的人。如此推論下去,打破玻璃是件好事,能使資金周轉并由此可以導致整個工業的發展。之后,美國著名經濟專欄作家亨利?黑茲利特在其經濟學科普讀物《一課之師》中明確地將這個譬喻稱為“破窗理論”。

當然,無論是巴斯夏還是亨利?黑茲利特,都否認頑童之舉是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巴斯夏認為圍觀者只看到了能看見的一面,而沒有考慮到看不見的一面。而亨利?黑茲利特也將類似的故事稱為經濟學上機會成本的“一課”,反駁說,面包店店主本可以用那筆錢去買套西裝,但現在必須用來買玻璃,從而導致西裝業者少了一筆生意,以此類推,社會將減少許多的生意和就業機會。簡言之,他們認為頑童打破玻璃是破壞而不是建設,因為打破玻璃帶動的經濟效應是以另外一部分負效應為代價的,整個社會上的資源并沒有增加。

巴斯夏以及亨利?黑茲利特對“破窗理論”的批評,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層開的,即能看到的一面與不能看到的一面在價值上是對等的,并且人們的經濟行為不能偏離某種既定的邏輯和秩序。具體而言,面包店的店主如果不用這筆錢去買玻璃,就會去買西裝或皮鞋等其他商品,從而排除其成為守財奴的可能,并將其消費性格鎖定在經濟理性邏輯的“正常人”的范圍之內。

但實際上,任何單個人的經濟行為都受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響,真實的經濟生活中,多樣化的個人消費性格所決定的個人消費行為,必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可能。因此,在迥然不同的語境中,頑童的行為對社會經濟到底是具有還是不具有激活的作用,答案并不惟一。如果再加上對“社會資源”外延的理解可能出現的偏差,情況就會更加復雜。當然,巴斯夏和亨利?黑茲利特之所以沒有糾纏于個體層面的細節而只是選取全部故事中的一種可能,是因為他們從根本上并不是要探討微觀層面的問題。他們雖然不無可貴地發現了需求在微觀層面的某種替代關系,但他們也不加區分和界定地將這種關系嫁接和置換到宏觀層面。說到底,“破窗理論”的故事只是巴斯夏和亨利?黑茲利特所借助的譬喻。實質上,巴斯夏主要針對的是當時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而亨利?黑茲利特從機會成本的角度對“破窗理論”的批評,則在于徹底否定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干預政策。

二、“破窗理論”及其著名批評的其他“遺忘”

巴斯夏以及亨利?黑茲利特把破窗故事作為批評的靶子,是從剖析它所遺忘的方面著手的。巴斯夏說,破窗故事的當事方并非只有兩個,除了代表消費者的面包店店主和代表生產者的玻璃工外,還有作為第三方的鞋匠(或別的行業的商人)隱藏在幕后。亨利?黑茲利特也重申大概相同的意思,指出圍觀者過兩天就會看到一扇嶄新的玻璃窗,但他們可能永遠也見不到那套新的西裝了。亨利?黑茲利特對“破窗理論”的批評,其實已經涉及到戰爭、稅收、政府信貸、固定價格、節儉等大量宏觀層面的社會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破窗理論”既已延伸到對宏觀經濟層面的解釋,則探討“破窗理論”,特別是在離開原初語境的條件下一以貫之地將其作為經濟學入門的必不可少的“一課”,并借以說明種種當下的經濟現象,就需要將視野范圍再拓寬一些,關注和考慮到更多的看不到的“遺忘”。

1.被遺忘的傳導機制

不論是破窗故事本身,還是巴斯夏和亨利?黑茲利特對它的批評,實際上都承認這樣一種傳導機制:不同行業之間收入的連鎖傳遞能給社會帶來許多的生意和就業機會。惟一不同的是,前者以破窗的花費為初始啟動,而后者則以西裝的花費為初始啟動。雖然故事的原創者和批評者都沒有如凱恩斯及其追隨者那樣,以“乘數理論”表明初始消費與投資的增加能夠帶來國民收入總量若干倍的增加,但其敘述過程中已經可以看出,連鎖過程存在某種遞增的雪球效應。

實際上,“破窗理論”還存在另一個被原創者和批評者都忽略的傳導機制。具體而言,“破窗理論”的故事起始于頑童打破了玻璃,假如這種破壞行為確實給某一方帶來收益,而破壞行為不僅未受任何責怪,還被給予充分理解甚至大加贊賞,那么整個事件實際就傳遞了另外的某種信息,頑童的無心之舉,就可能演變為成人的故意所為,即人們有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在這種無序和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和蔓延。倘若這又與經濟增長的“大善”下不存在任何“惡”的邏輯不期而遇,那么,頑童破窗的故事必然蘊含著另一種傳導機制。在這種傳導機制中,頑童的行為不僅可能在成人世界被模仿和復制,而且可能被放大和產生變異。

對于這被遺忘的可能的另一種傳導機制,巴斯夏的一般性闡釋似乎仍然有效,即一個行動、一種習慣、一項制度或一部法律,可能會帶來一系列后果,其中有些是當時就能看見的,它在原因發生之后立刻就出現了,人們都能注意到它,而有些后果則往往不被人注意到,需要過一段時間才能表現出來。

2.被遺忘的外在動力

整個破窗故事的原動力是頑童的破壞行為,但它并不是更換玻璃所帶來的連鎖效應的惟一動力源。事實上,除了無心之舉和強制性指令這兩種外在動力之外,還存在另一種既非源于意外也非源于政府的外在動力。

熊皮特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中作了如下闡述:“開動和保持資本主義發動機運動的根本推動力,來自資本主義企業創造的新消費品、新生產方式或運輸方法、新市場、新產業組織的形式……它不斷地破壞舊結構,不

斷地創造新結構。這個創造性破壞的過程,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性事實。”因此,這種被遺忘的外在動力不僅可能表現為熊彼特稱為“創造性破壞”的技術創新,也可能表現為價值觀念和消費觀念的某種牽引的力量。盡管這樣的外在動力并不是直接地強加給消費者,卻終因可以間接地轉化為消費者的自愿行為而不容忽視。

任何一個生產者都會想盡一切辦法維持和擴展自己產品的需求規模以增加收益,圍繞這個目標所進行的技術創新和市場營銷觀念的變革實際上從未間斷過。在這種產能和需求規模的互動的雙重膨脹過程中,許多產品的更換頻率已悄然加快,產品生命周期大大縮短。這樣的做法,往往不違反任何既定的法律、規則和標準,并且因其一方面確實讓一部分人享受到豐富的物質世界所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也符合西方主流經濟學和資本擴張的基本邏輯,因而一直以來獲得了強力支持而暢行無阻。然而,從破窗故事的意義上說,這種被遺忘的外在動力,不僅可能取得與頑童打破玻璃同樣的效果,而且還可能具有更強的力度,取得更大的效果。因而,它同樣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在一定的場景和參照系下顯現正面的效應,而在另外的場景和參照系下則正相反。

3.被遺忘的貧困狀態

面包店店主應該屬于普通民眾階層,即使撇開極端富有的階層只論及普通民眾,破窗故事也遺漏了普通民眾中存在的貧困狀態。如果破窗發生在這樣的貧困家庭中,大概會有兩種結果:一是這個家庭沒有任何可用以購買糧食之外的余錢來安裝玻璃,只能在減少食物和忍受破窗兩者中作選擇;二是這個家庭不僅沒有節余還負債累累,在生存瓶頸下喪失了任何的選擇安裝玻璃的可能性。總之,上述兩種情況下,需求能夠隨意替代和可供選擇的條件消失了。

由于經濟學早已被定義為研究稀缺資源在各種可供選擇的用途中間進行配置的科學,所以破窗故事的貧困狀態不可避免地在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范疇下被邊緣化。然而,貧困狀態之所以不能省略而需要給予關注,是因為它始終與繁華和富足如影相隨。盡管這種狀態在發達國家似乎已趨于稀有,但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卻并不鮮見。并且,廣義的破窗不僅可以是指有形物品的損失,也可以是醫療費和教育開支等各種服務費用的突然出現或不斷上漲。這樣說來,貧困狀態可以被排除在破窗故事和著名的批評之外,卻在目前沒有可能被排除在這個現實世界之外。

三、機會成本的不對等

機會成本實際上是―對孿生的概念,它在經濟學課本中的定義,是指把―定的資源用于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放棄的生產另一種產品的產量的價值,例如,―塊土地本來可以種小麥,結果種了大豆,那么,種大豆的機會成本就是本來可以種小麥而得的收益;反之,種小麥的機會成本就是本來可以種大豆而得的收益。當然,亨利?黑茲利特從機會成本的角度用以批評政府的某些干預政策,以及其他的―些經濟學者在面向大眾層面作相關探討時,對破窗故事的批評已被習慣地作為機會成本的通俗的例子,從而使得孿生的機會成本概念的實際內涵已經可以概括為這樣的一般性描述:機會成本是互為看不見的、被放棄的選擇。

亨利?黑茲利特強調,機會成本可以看不到卻不能沒有想到,他提醒人們應注意,當要求政府增加公共支出時需要想到稅負的相應增加,當要求政府獎勵某個產業時需要想到另一個產業可能會相應萎縮等等。但他并沒有進一步回答如下幾個問題:(1)在什么樣的思維空間“想到”?是多維地考量日常經濟活動,還是僅僅局限于經濟學理性選擇的單維的邏輯?(2)從人們的認知規律來講,能夠“想到”的最切實的經驗來源,主要是自身的實踐還是他人的勸說?(3)人們通過實踐和對既有知識的揚棄,在更大的參照系和更多的維度下“想到”其他后果之后,為什么選擇A而放棄B?

1.在時間維度下的考量

對于在選擇與放棄之間如何權衡的問題,中國傳統智慧早有回答――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于是,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難道通俗例子中的機會成本不是在一定貨幣金額下兩廂對等的嗎?因西裝業者錯失機會而給社會造成的損失不是剛好抵消頑童破窗對社會所做的貢獻嗎?看來,問題遠沒有這么簡單。實際上,機會成本按照經濟學課本的定義,是有別于通常的成本概念的,它不是指初端的實際成本花費,而是指其對照物的終端收益。這樣的定義并未排除種大豆和種小麥收益不等的可能性。而當這種單項的選擇和放棄在亨利?黑茲利特那里被置換為序列的選擇和放棄時,其間的不確定性因素和變量不是減少而是增加,因此,無論是單項的還是序列的選擇與放棄,能夠相互對等和抵消應該只是多種可能中的一種。否則,機會成本若總是相互對等,選擇與放棄之間也總是那么整齊對應的話,則人們的選擇在更多的情況下就會要么采用擲骰子的方法,要么聽任意外和偶然之力。顯然,事實并非如此。熊彼特在闡釋“創造性破壞”時指出,創新在加進時間維度后可以引致“特別利潤”。這實際上揭示了實業家或投資者在決定一筆資金的去向之前就已經明了選擇與放棄之間所存在的潛在差異,他們投資于A而不投資于B,是因為受到A的超額利潤的吸引所做出的有意識的選擇。

2.在價值判斷維度下的考量

從根本上說,有意識的選擇應該是外延更廣的概念,即它還涵蓋那些不能單純依從經濟學理性選擇尺度進行計算和權衡的范圍。因此,同樣需要提醒并有必要看到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觀及倫理觀的價值判斷的維度下,存在著在選擇與放棄之間注定無法對等因而無須權衡而答案惟一的領域。換言之,對經濟生活和實踐中的許多細致層面的篩選,以價值判斷的維度往往不能說是衡量尺度和標準的精細與進步,而只能說是計算和權衡的越界。盡管試圖將更多的社會現象納入經濟學的理性邏輯已經成為部分經濟學家努力的方向,但遺憾的是,經濟學單維邏輯下的解釋力是有邊界的,超出之后就難免凸顯蒼白和充滿矛盾。由此,對一些正在發生的社會經濟現象,需要在更高的層面、更大的參照系下給出更具有現實說服力的解釋。

例一,張掖市放棄黑河上游來水的60%。隨著流入下游的黑河水逐年減少,位于內蒙古額濟納旗的曾經水草豐美的黑河尾湖――東、西居延海,到20世紀末已成荒漠。為了遏止生態惡化,國務院早在2001年就決定實行黑河全流域統一調水,位于黑河中游的張掖市每年要將黑河上游來水的60%分給下游。于是,從2002年開始,張掖市對水資源實行了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創辦了水市場并發展了節水農業,使過去習慣于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的農民開始自覺實施分壟分塊的節水灌溉方式。現在,居延海的生態環境正在逐步恢復,額濟納旗的東居延海湖域面積已達到20多平方公里。如果按照經濟學機會成本的視角,張掖市放棄60%上游來水的機會成本是多少?實際上,無論是多少,張掖市都不能拘泥于那個機會成本,否則不僅生態無法恢復,還會鎖定了節

水型社會管理的水平和節約用水運行機制的建立。

例二,內蒙古渾善達克自然封育4萬畝退化草地。內蒙古渾善達克是京津地區的風沙源之一。在過去5年中,中科院的科學家與當地政府,在幫助牧民維持生計的前提下,將渾善達克腹地正籃旗的4萬畝退化草地封育起來,放棄原來人工造林的做法,調整為人退、自然還草從而護士的措施,結果取得成功,青草現已長到1米高。實際上,造林工程成本很高且往往收效不大,但如果人們專注于放棄過度放牧和放棄造林的巨大的機會成本、受控于局部的利益驅動而忘記了改善土地沙漠化這個真正的目標,就不會找到、采取渾善達克的自然封育的簡單而有效的方法,甚至會迷失于利益鏈的惡性循環中。

例三,國家強制推行空調節能標準。來自深圳國美、蘇寧、茂業百貨和易好家華強店的數據表明,2005年7月份的空調銷量大增。但在空調銷量激增的市場上,高效節能空調的銷售在電力緊張的背景下卻遭遇尷尬局面,越節能高效的空調賣得越少,最高效節能的變頻空調只占銷售總量的10%左右。究其原因,高效節能比不過低價誘人。假如這樣計算:一款一級節能空調標價2 999元,功率680W;另一款五級的售價為1388元,功率910W,二者差價1 611元,功率相差230W。按照居民用電每度0.68元計算,高效節能空調每小時可節約0.16元,抵消1 611元的差價需要運行近10070小時,若每天使用5小時,一年使用6個月(在深圳),將近11年才可以把1611元收回,即在空調使用壽命只有8--10年的情況下,用到空調報廢仍無法抵消差價。當消費者在既定的市場價格體系下的選擇與放棄的理性并不能產生與節約能源的理性相一致的自覺行為時,或者是價格體系出了問題,或者是消費者的理性出了問題,或者是存在尚未引起關注和考量的方面,總之不能說這個社會在某種看似穩定的秩序中健康發展,因此勢必催生另外的動力以求矯正――2005年9月1日起,國家強制推行空調節能標準,不符合標準的空調不能上市銷售。

上述實例,既不符合從機會成本角度的經濟學理性選擇的邏輯,也包含了亨利?黑茲利特所反對的政府干預。然而,這些實例中的相關方面的最終選擇之所以無可辯駁,是因為這種選擇植根于實踐。無論是全流域統一調水、封育退化草地還是禁售非節能空調,都是人們通過真切的付出而做出的現實抉擇。

四、譬喻置換中的局限

經濟學譬喻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經濟學知識的通俗表述和大眾化傳播,但它也和所有譬喻的使用一樣是有局限的。一方面,譬喻往往很難與所要表述的理論甚至理念在邏輯上嚴謹地保持一致,像亨利?黑茲利特對破窗故事的批評中,就出現了把微觀層面置換為宏觀層面、把單項的選擇置換為序列的選擇的過程中所導致的初端實際成本和終端收益的模糊處理的偏差;另一方面,譬喻一旦脫離了當時的語境,也不能恰當地說明新的現實條件下引發的新的問題。

被譽為經濟學大師的美國經濟學家曼昆,在其著名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也有一個用以說明“貿易的好處”的經典的譬喻――“邁克爾?喬丹應該自己修剪草坪嗎?”曼昆以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說喬丹用2個小時,可以修剪完草坪,也可以拍一部運動鞋的電視商業廣告賺到1萬美元;而住在喬丹隔壁的小姑娘杰尼弗用4個小時,可以修剪完喬丹家的草坪,或在麥當勞店工作賺20美元。那么,喬丹修剪草坪的機會成本是1萬美元,而杰尼弗的機會成本是20美元。盡管喬丹在修剪草坪上有絕對優勢,但杰尼弗在修剪草坪上有比較優勢,因為她的機會成本低。結論是,喬丹不應修剪草坪而應去拍廣告,他應該雇傭杰尼弗去修剪草坪,只要他支付給杰尼弗的錢大于20美元而低于1萬美元,雙方的狀況都會更好。

第10篇

    經濟人選擇,通過數學的手段探索內在規律,力圖確定一個社會效益與貨幣之間的函數表達式。

    關鍵詞:公共項目,社會效益,貨幣化,模型

    引言:

    公共項目通常是指由國家政府事業機構從事的為社會大眾提供便利的公共基礎設施工程,它所帶來的收益被稱作社會效益,社會效益本身很難直接衡量,但通過人們對日常事務的選擇,以及政府在公共項目中的決策,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社會效益與貨幣之間的關系,使社會效益貨幣化成為可能,對于政府科學決策公共項目有重大意義。

    一、基于理性經濟人選擇,證明社會效益可貨幣化度量

    人的生命值多少錢,這似乎是個沒有意義或答案既定的問題。因為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的生命是無價的,無論用多少錢都不愿意付出自己或是自己所愛的人的生命。可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例子卻正好得出相反的結論,尤其是在一些公共項目的投資上,人們往往把生命以一種貨幣價值的形式計算在成本之中,然后比較收益與成本之間的關系,來判定是否進行投資。

    比較經典的一例是紅綠燈建設問題:紅綠燈當然是用來在路口指揮交通的工具模型,再簡單點說就是防止交通事故、挽救人的生命的政府公共項目,但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政府的錢是稀缺的,而道路的路口是無限的,交通事故可能在每個路口上發生,政府不可能在每個交通路口上都裝紅綠燈,所以政府在投資于這類項目時就要考慮“成本——效益”問題。由于紅綠燈的存在使路通事故發生率降低了,所以政府會選擇交通比較繁忙的路口,且計算著在這個路口上裝紅綠燈值不值得。每個紅綠燈的價值是一定的,那么作為比較對象的另一邊,即事故發生率就可以用具體的價格來表示,也就是說降低的死亡率就是投資于紅綠燈的本金所帶來的效益。此例說明了在公共項目決策中,人的生命與貨幣是存在換算關系的。

    二、基于理性經濟人選擇,建立公共項目貨幣化的模型

    (一)構建函數模型的前提

    投資于紅綠燈的資金提高了在該路口生命存活的可能性,這種提高的生存率作為社會效益表現出來。建立模型的幾個假設:

    1.公共項目的社會效益是面對一般經濟人,政府也是理性經濟人。

    2.生存率是指一般經濟人在某一時點的生存可能性,并設為百分數P站。一個人隨時可能遇到無法預計的威脅生命的危險,因此0<P<1。

    3.提高P需要投資,提高了的生存率為P,相應的投資為I。

    4.假設一般經濟人在沒有紅綠燈指揮交通時,他的生存可能性為1-m,則P無限趨近于m(0<m<1的常數)。

    5.公共項目符合邊際效應遞減規律,即做到安全上的萬無一失,需要無限投資。

    (二)構建函數的誘導模型

    根據上述假設,該函數圖形應具備以下特點:

    1.通過0點。

    2.橫軸為P,縱軸為I。

    3.曲線凸向X軸,在第一象限。

    4.0≤P<1,I≥0。

    圖1 投資I與提高的生存率P之間的函數關系

    到此處,我們還沒有必要將此曲線的函數表達式求出來,我們只要明白在這個紅綠燈的例子中投資的邊際效益是遞減的就可以了。

    上面討論的是I的提高與P之間的關系,而橫軸的百分比就是一種抽象的社會效益,這個效益是正的。在此基礎上,政府作為理性經濟人模型,仍要考慮自己的投資是不是值得,即:貨幣化的社會效益— 投資 = 貨幣化的社會凈效益>0 就是可行的項目,這說明了政府的投資發生了增值;反之就是縮水,也說明了政府在很多方面不愿意進行公共項目建設的原因。投資I與P成正方向變化的,P代表社會效益的增加部分,隨著投資的增加,P的增速放緩,社會凈效益達到峰值后回落,隨著投資進一步增多,社會凈效益可能進入負數狀態,貨幣化的社會凈效益與P的函數圖形應該符合如下特征:

    1.設橫軸為P,貨幣化的社會凈效益為R作為縱軸

    2.圖像過0點

    3.圖形應該是開口向下的拋物線。

    4.圖形無限趨近于P=m,m是1-公共項目受益者的生存率。

    5.圖形第一象限部分關于P=b對稱,即:線段0b的長度與線段bc的長度相等。

    我們可以初步估計出這個函數的曲線形狀: 圖2 提高的生存率與社會凈效益的函數關系圖 (三)社會效益貨幣化函數模型推導 至此,我們開始對圖2的曲線形狀尋找對應的函數表達式。通過對圖形特點的分析,尤其是對特點5的分析,我們結合正切函數Y=-tg|x|函數特點,求證函數。用m-b和b-m分別取代漸近線&

    pi;/2和-π/2,并對函數進行平移,實現目標函數特點:右側漸近線為m;圖形過0點;對稱軸位b。

    得出函數表達式:R=-tg〔π|P-b|/2(m-b)〕+ tgπb/2(m-b)

    三、函數應用及其常數計算

    在該函數中P為自變量,R為因變量。顯然,對于m和b的確定成為整個函數的核心,通過m、b的變化來控制該曲線的形狀,反映出不同地區之間的差別,如政府或個人的財力、區域文化、經濟發展程度、居民的生活習慣、法律、政治,抑或是不同的路口等。

    我們需要有兩組以上的P和R值,代入函數中確定m、b。當邊際成本等于邊際產出時,紅綠燈本身的價值就成了它所對應的社會效益,可計算 m、b。對于一個具體的地區而言應該取邊際效益為零的路口(紅綠燈可裝可不裝的路口)的紅綠燈和它所贏得的P作為組值,而如果只選紅綠燈項目來找邊際效益為零的組值可能會得到幾組相同的數值,這對于計算m、b就沒有意義了。我們可以通過類似于這種大眾安全的項目來找出符合要求的組值,如消防工程、110工程、急救工程,這些工程雖不同模型,但卻有同一功效——拯救人的生命,雖投資不等,但都是以安全作為基礎,取得的社會效益屬性相同。通過兩組數值確定m、b后就可以確定上述函數,實現社會效益貨幣化度量。

    這其中需要強調幾點:

    第一,每種社會效益(如安全)必然對應一種貨幣化的社會效益,且存在潛在的成本與收益的直觀比較,這是提出這個函數的根本前提。

    第二,算式運用范圍不止拯救生命的公共項目,也可來計算其他行業的項目,比如服務行業,可以將P設為提高的服務滿意度等形式;不僅用于公共項目,也可用于個人消費的決策,如購買更安全的汽車等例子,但此時的m、b是針對某個個人的m、b,它受制于此人的自身特點及在不同情況下做出的選擇等。

    第三,函數中自變量和因變量不可以互換。由于m、b是通過邊際效益為零的項目確定的,假設當R是自變量時,求出來的P僅僅是邊際效益為零時的狀態,而絕大多數項目的邊際效益不可能為零,那么這樣所得出的P就沒有實際的意義了。

    第四,計算m、b時必將涉及到對其他類似項目的考察,因為只在一種行業中取邊際效益為零的組值只能是相同的組值,無法形成方程組,但作為社會目的、社會效益相同或類似,且服務對象相同(都是服務于該地區的人)的當地其他項目,可以且必須拿來取值計算m、b。這就涉及到如何選擇的問題。首先應遵循目的與社會效益性質相同原則,最好先選擇具有替代性的項目,若不存在則可以轉向選擇類似品,但仍要堅持目標一致原則,如安全領域。另外,地區經濟是在不斷發展的,這使社會諸多方面都在不斷變化模型,所以m、b應該定期進行重新計算,以適應社會發展。

    第五,有些公共項目起到的作用是多樣化的,比如紅綠燈項目還有提高交通速度和效率的作用,屬于生產方面的效益,本文只從安全角度考慮,計算出的數值只是表達安全社會效益的。若要全面地計算社會效益還要更換分析角度,再計算一組m、b的值,然后加合多方面因素進行評估。

    誠然,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受控于許多方面的,多到無法窮盡,但是理性經濟人的選擇則是永恒的,人們總能夠在復雜的環境中做出正確的選擇,本文通過分析政府既有公共項目的理性選擇,尊重選擇結果,尤其重視了人在最基本的生命安全上的選擇。這個函數試圖建立一種社會效益與貨幣之間的關系,使傳統的抽象社會效益以貨幣的形式直觀地表現出來,使公共項目的決策也能夠象私人項目,直接計算產品的價格與價值,進而直接計算貨幣收益和內部收益率等,為政府決策公共項目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斯蒂格利茨,《經濟學》第二版[M],1996年12月

    [2]曼昆,《經濟學原理》第二版[M],三聯出版社,2001年12月

    [3]高喜珍,王莎.公共項目的社會影響后評價——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J]. 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第11篇

Abstract: Among all the factors that promote economy growing,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s no doubt an important factor. The article analyzes Zhenjiang's regional GDP and trade development in these years. With the help of Eviews and SPSS software, it makes a correlation study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on Zhenjiang's regional GDP, the volume of import and export. At last, we get a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Accordingly,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develop Zhenjiang'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nd bring promotion functions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to economic growth into full play.

關鍵詞: 相關性分析;回歸分析;進出口貿易;經濟增長;外貿依存度

Key words: correlation study;regression analysis;import and export trade;economic growth;the 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9-0255-03

0引言

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進出口貿易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在西方經濟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較為經典的理論是“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發動機學說”和“對外貿易乘數理論”[1]。許多西方經濟學家都認為,對外貿易不僅能夠使世界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從而使貿易各方都能夠直接受益,還會對經濟增長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因此,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將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的發展作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戰略[2]。

經濟學家諾克斯(R.Nurkse)進一步補充和發展了羅伯特遜(D.H Robertson)提出的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的命題。他認為,十九世紀國際貿易的發展是許多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一方面,各國按照比較成本法則進行國際貿易,通過專業化分工,使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增加產量。通過交換各國獲得了多于自己生產的消費量,這是對外貿易的直接利益。另一方面,對外貿易產生間接的動態利益,即對外貿易的發展產生了一系列的動態轉換效應,帶動了國民經濟全面增長。

凱恩斯認為,一國的經濟增長取決于四個主要部分,即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對外貿易。一國的出口增加會導致國民收入的增加,一國的進口會導致國民收入的減少。凱恩斯主義者進一步提出了對外貿易乘數理論,該理論認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存在大量的失業,傳統理論以充分就業為前提的條件已不復存在,而且忽視了進出口貿易不平衡的調節過程對一國國民收入和就業的影響,貿易順差可以增加國民收入,擴大就業,而貿易逆差則會減少國民收入,增加失業。因此,他們贊成貿易順差,反對貿易逆差。當貿易收支為順差時,對外貿易才能增加生產、增加就業、增加國民收入,而且國民收入的增量將是貿易順差額的若干倍。一國貿易順差越大,對本國經濟增長的作用也就越大。

近年來,鎮江的國民經濟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經濟總量邁上新平臺,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大關,四年時間地區生產總值翻了一番。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1213億元,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63.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0%。其中:出口總額36.87億美元,增長38.5%;進口總額26.18億美元,增長23.9% [3]。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1421億元,雖然受金融危機影響,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74.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3%。其中出口總額42.5億美元,增長15.4%;進口總額32.1億美元,增長22.6%。如今鎮江已經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階段,其中外貿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那么,對外貿易作為促進鎮江經濟迅速發展的強大推動器,究竟對鎮江經濟增長發揮多大作用,本文對此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

1樣本選擇的基本考慮以及各項變量的確定

由于2007年、2008年人民幣持續升值及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所以本文選擇1999年到2006年鎮江市對外貿易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數據進行分析,對外貿易分為兩個方面,全部的數據都進行了對數化處理,資料源于歷年《鎮江市統計年鑒》,進口和出口的數值都按相應年份的平均匯率進行了換算,單位為億元。文中所有的計量分析,均使用Eviews3.1計量軟件及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表1列出了各項相關數據。

根據表1,作出1999年至2006年鎮江對外貿易依存度變化情況圖,如圖1。外貿依存度,亦稱“外貿依存率”或“外貿系數”。一國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一般用對外貿易總額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即貿易依存度來表示,比重的變化意味著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所處地位的變化。外貿依存度分為出口依存度和進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出口總額/國內生產總值;進口依存度=進口總額/國內生產總值。從圖1可以看出從1999年到2006年八年間,鎮江的外貿依存度在穩定而又緩和的上升,出口依存度在2005年前一直低于進口依存度,到2005年開始逐步超過進口依存度,鎮江市也由基本實現對外貿易平衡到逐步拉大貿易順差,而進口依存度在2004年開始下降,相較出口依存度而言歷年變化趨勢起伏稍大。

2相關性分析

根據表1的數據,運用SPSS軟件對鎮江市地區生產總值與進出口進行相關分析,得到表2(其中IE、EX、IM 分別代表進出口總額,出口額和進口額)。

表2顯示鎮江市地區生產總值與進出口貿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49、0.992和0.989。由此可以看出進口額與地區生產總值顯著相關,而出口額、進出口總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為高度相關,相關系數最高的是出口總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相關系數為0.992),結果表明其中出口貿易與地區生產總值相關性最高,可見出口總額對地區生產總值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為了便于分析各因素的變化對產出的影響,消除原始數據中可能存在的自相關性,對表1的數據分別取對數得到時間序列{LNGDP}、{LNIM}、{LNEX}、{LNIE},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作出進口,出口和地區生產總值的變化趨勢圖,如圖2所示。

從以上兩圖可以看出,原始的樣本序列都呈現共同的上升趨勢,而一階差分后的序列趨勢消失。初步判斷,原始的數據序列是非平穩的,而一階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穩的,進口、出口和地區生產總值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

3回歸分析

3.1 進出口總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回歸分析下面對1999~2006年的進口額、出口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統計數據進行回歸分析。首先對鎮江市1999~2006年度的進出口總額與地區生產總值進行回歸分析,用LOG(IM)表示進出口總額并作為解釋變量,用LOG(GDP)表示地區生產總值并作為被解釋變量,使用計量經濟學軟Eviews3.1得到回歸結果如表4。

即 LOGGDP=3.567189+0.548337*LOGIE(1)

t=(13.23062)(10.69430)

Adjusted R^2=0.941845

F=114.3680

因為Adjusted R-squared=0.941845,故該方程擬合優度較高,即模型總體擬合良好。 F統計量的P值=0.000039,表明因變量對各個自變量的回歸效果顯著,這說明進口總額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回歸系數為0.548337,這也就說明了LOGIE增加1%,LOGGDP就會相應的增加0.548337%,從而表明進出口貿易增長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具有較強的推進作用。

3.2 出口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回歸分析接著對1999~2006年度的出口總額與地區生產總值進行回歸分析。用LOGX表示出口額,并作為解釋變量;用LOGGDP表示地區生產總值,并作為被解釋變量,得到回歸結果如表5。

資料來源:表中數據由Eviews3.1軟件計算而得,臨界值是5%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

即 LOGGDP=4.120906+0.513560*LOGEX(2)

t=(22.02392)(12.47026)

Adjusted R^2=0.956658

F=155.5073

因為Adjusted R-squared=0.956658,故該方程擬合優度較高,即模型總體擬合良好。F統計量的P值=0.000016,表明因變量對各個自變量的回歸效果顯著,這說明進口總額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回歸系數為0.513560,這也就說明了LOGXM增加1%,LOGGDP就會相應的增加0.513560%,從而表明出口貿易增長同樣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具有較強的推進作用。

3.3 進口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回歸分析最后,對1999至2006年度的進口總額與地區生產總值進行回歸分析。用LOGIE表示進口額并作為解釋變量;用LOGGDP表示地區生產總值并作為被解釋變量。得到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

即 LOGGDP=3.838507+0.569248*LOGIE(3)

t=(10.94155)(7.447535)

Adjusted R^2=0.886115

F=55.46578

因為Adjusted R-squared=0.886115,故模型的擬合優度不是非常高。F統計量的P值=0.000302,這表明因變量對各個自變量的回歸效果不是很好,說明進口總額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之間存在的相關性并非很強,但回歸系數為0.569248,這說明LOGXM增加1%,LOGGDP就會相應的增加0.569248%,從而表明進口貿易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仍有較強的推進作用。但總的說來,該模型的擬合優度沒有前兩個模型高,回歸效果相較而言并不很好。

根據以上的回歸分析可以看出:在對外貿易各個方面的因素中,進口增長和出口增長都對鎮江市的經濟發展都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相比之下,出口的肯定作用更加明顯,而且鎮江自改革開放以來也一直強調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努力發展對外經濟。從總需求的角度看待地區生產總值的構成時,可以看出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出口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引擎,出口是擴大國內市場的一項重要因素,出口持續擴張,帶動相關產業的增產以及生產結構與就業結構相應持續的調整。同時,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可從增加供給的角度表現出來[4],由于改革開放以來,鎮江注重生產資料尤其是先進設備的進口,合理控制其他商品的進口,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擴大進口也能促進經濟增長。

4結論

根據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從相關性分析中看出進口額與地區生產總值顯著相關,而出口額、進出口總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為高度相關,而從回歸分析中又得出進口增長和出口增長都對鎮江市的經濟發展都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相比之下,出口的推動作用更加明顯。

但鎮江市出口的擴大還停留在初級發展階段。所以,必須以科技為本, 加快出口部門的技術引進和技術革新速度, 促進鎮江地區出口產品質量、附加價值以及技術與資本含量的不斷提高, 帶動出口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升級。同時, 盡可能發揮出口企業的技術擴散效應,帶動相關企業的技術進步,進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另外,政府在政策、資金等方面應著重扶持那些出口競爭力強的生產性企業,并組建大型的國際貿易集團以擴大影響,帶動鎮江市出口擴大[5]。

要充分發揮外商直接投資對鎮江市經濟增長的正效應。首先, 今后的引資工作重點,應從數量上的增加轉向質量上的增長,不應把彌補國內資金缺口作為引進外資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在于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競爭機制,提高外資利用水平,促進鎮江市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化方向轉化。其次,政府的產業政策應鼓勵外資進入農業、高科技產業、環保、基礎設施等優先發展領域, 允許外資公平參與重大工程或公共項目的公開競爭招標。再次,政府的科技政策應鼓勵其建立研究開發中心和網絡,使其成為我市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鎮江市工商政策應促進外資企業降低社會交易成本,取消各種不合理收費,簡化登記手續和縮短登記時間。

進口也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緊缺的大宗資源性原材料進口,緩解了資源約束的壓力,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供應的缺口,促進鎮江經濟的高速發展;另一方面,進口中往往包括大量的先進設備和先進技術,它雖然不會直接對地區生產總值總額產生正向的促進作用,但是,大量先進設備和技術的進口會促進科技進步和生產率的提高,促進經濟集約化增長速度的提高,從而導致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促進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的提高,技術優勢的提高,最終會帶動整個經濟和貿易的快速發展。

在當代國際分工發展日益深入的情況下,要想獲得經濟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對外貿易的帶動作用。對外貿易能不能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與能否制定合適的貿易政策,并適時加以調整有很大關系。受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影響,國際貿易和國際市場的格局會發生較大的變化,為進一步增強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鎮江市需要拓寬貿易渠道、擴大貿易范圍,發展多方位、多品種的貿易,擴大進口貿易與出口貿易總量[6];全面推動出口產業的創新,合理調整產業和貿易結構,在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信息化以及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綠色環保等重點領域加快高新技術研發和利用,轉變外貿增長方式[7] [8],而鎮江市在造船技術、汽車制造技術、蠶桑技術具有比較優勢,應在這方面加快產業升級換代,加強循環發展利用,以增強產業發展能力;要求外貿企業一定要重視人力資源開發,加強對人才的培訓和培養,通過人力資本的積累來改善出口結構[9];必須實現從對外貿易觀念的創新到對外貿易戰略政策,體制的創新,直到貿易構成和貿易工具的全面創新[10],以促進貿易和經濟的全面增長。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第二版)[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 56-70.

[2]約翰?穆勒. 政治經濟學原理[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7: 15-20.

[3]呂聯泰.鎮江統計年鑒2006[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52-90.

[4]董秘剛.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相關性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11-12.

[5]石傳玉,王亞菲.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3,(1):53-56.

[6]王坤,張書云.中國進出口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4,(2):75-77.

[7]趙陵,宋少華.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1,(8):l4-20.

[8]司訓練, 黨興華. 外資引入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研究[J].西安理工大學學報,1997,13(3):289-293.

[9]張敏,喬延青.對外貿易對江蘇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江蘇統計應用研究,2000,(1):20-22.

第12篇

一 基于經濟學成本最小化原則的分解方法:兼顧各省發展趨勢和減排潛力

溫室氣體減排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而減排成本則是各國政府和利益相關方最為關注的問題。成本最小化是經濟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則和出發點之一,我們據此建立了系統和完整的分解方法體系,將全國“碳強度目標”分解到各省,使全國完成減排目標所付出的總成本最低,即遵循減排成本最小化原則。同時,也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資源稟賦和技術水平等需要考慮的因素有機地納入進來。

根據經濟系統的最優化理論,如果各省在完成其減排目標時,所付出的額外減排努力的邊際減排成本相等,那么全國的減排總成本將實現最小化。也就是說,根據成本最小化原則為各省設定的碳強度下降目標在保證加總后能夠達到全國目標的前提下,必須充分挖掘各省所擁有的所有低成本額外減排潛力。

為準確理解這一原則,有三個概念需要解:第一個是BAU(Business As Usual)情景。BAU情景的含義是“按原軌道發展”或“一切照舊”情景。BAU情景下的碳強度走勢就是指從某個時間點起,在不再附加任何針對性節能減排政策的情況下,經濟社會發展引起的碳強度變化。因此碳強度的BAU情景包含了各省由于經濟社會發展不同階段,以及資源稟賦和能源使用技術水平等等不同所帶來的碳強度走勢差異,第二個是各省的“額外減排努力”,可以理解為BAU情景外的、各省出臺專門的節能減排政策措施,會導致該省的碳強度相對BAU情景的進一步下降。第三個是各省的“邊際減排成本”,是指各省完成單位額外減排努力時所付出的成本。

就我國目前情況而言,各省的邊際減排成本存在較大差異。換言之,同樣成本的額外減排努力在各省得到減排效果會有較大差異。例如,相同一筆專項投資用來購買新設備替代舊設備,在落后省份替代的設備往往更為落后,由此獲得的減排效果也要更大。遵循減排成本最小化原則設定各省目標,就是要使那些具有更多低成本減排機會的省份完成更多的減排任務,

因此,無論是國家碳強度目標還是分解后的各省目標都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存在于BAU情景中,隨經濟社會發展就能實現的降幅,如圖1中A幅度所示。實現這部分目標不會引起額外的減排成本;另一部分則是必須要通過后期額外減排努力實現的降幅,如圖1中B幅度所示。完成B,需要采取新的專門減排措施,因此會引起額外的減排成本,某省的最終碳強度目標就是兩部分相加之和(A+B)。

根據以上分析,省級目標分解工作主要分為三步:

第一步,分析預測各省在BAU情景下的2020年碳強度相對2005年的下降幅度,井匯總得到BAU情景下全國碳強度的平均降幅。

第二步,用全國碳強度目標扣除BAU情景下的全國平均降幅,得到全國需要通過額外減排努力實現的碳強度降幅,并根據各省的減排潛力差異進行分解。最理想的做法是依據各省的邊際減排成本曲線進行優化分解,但目前中國尚沒有相關研究基礎,能夠給出各省的邊際減排成本曲線,因此需要其它的測算方案。本文采用衡量各省的技術減排潛力差異的方法進行近似,并分解各省目標。

第三步,將各省BAU情景中碳強度的降幅(如圖1中的A)與需要額外減排實現的降幅(如圖1中的B)相加,成為各省的“碳強度目標”。

二、能耗強度的分析模型及各省BAU情景下碳強度降幅的初步測算

本文依據經濟增長理論中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構建能耗強度的分析模型,然后利用該模型預測各省BAU情景下的碳強度降幅。

(一)構建能耗強度分析模型

根據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構建能源投入效率距離函數,將影響各省能耗強度差異的因素歸結為各省經濟發展水平、消耗能源的品質以及能源投入效率水平三大方面的差異,并細化成6個因素,如圖2所示。

根據經濟增長理論,經濟發展水平可用各省單位GDP產出的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水平以及產業結構解釋。由于生產要素之間具有替代關系,如果勞動力和資本相對較快增長就可以降低能源投入,從而有利于能耗強度的下降。在產業結構中,如果二產比重持續下降,也將有利于能耗強度的降低。

各省消耗的能源品質通過能耗結構表示,由于煤炭的品質低于油氣和電力,如果某省的終端用能結構中油氣、電力比重越大,那么在提供同等能源服務需求的前提下,越有利于降低能耗強度。

各省的能源投入效率水平可以分解為全國生產前沿上的能源投入效率水平以及各省與該前沿水平的差距,全國生產前沿上的能源投入效率水平代表能源投入效率的最大值,而各省效率與該水平的差距越小則意味著同樣的能源投入下,該省GDP產出會越大,意味著能耗強度越低。

(二)利用模型對各省BAU情景下的碳強度走勢進行預測

利用30個省自1990年以來的歷史數據組成面板數據,對所構建的模型進行擬合,并利用模型對各省BAU情景下的碳強度走勢進行預測。具體做法是:分別對各省的GDP、勞動力、資本存量以及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效率差距進行預測,最終得到各省碳排放強度的預測情景。

根據BAU情景的設計原則,本文假設未來的能源結構保持在2008年水平不變;按照歷史和未來發展趨勢預測各省的GDP、勞動力投入、資本存量和產業結構等宏觀經濟指標;根據各省能效差距的收斂趨勢給出未來的變化走勢;從而最終得到各省BAU情景下能耗強度的初步預測結果,如表1所示。

由于假設能源結構不變,因此各省碳強度的降幅與能耗強度降幅一致。在結果中,全國能耗強度最高的幾個省份,包括寧夏、青海、山西、內蒙等省的降幅最大,在24%~30%之間;其次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市,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在17~22%范圍之內。其他省份的降幅相對較小,將各省BAU情景下碳強度的降幅加權平均得到全國的平均降幅為19.9%,這表明我國為完成40~45%的目標,需要通過額外減排努力完成剩下的20~25%降幅,壓力很大。該結果也與已有相關研究結果比較接近。

三、依據各省減排潛力差異,分解需要額外減排努力完成的“碳強度目標”

2020年實現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全國目標中,需要通過額外減排努力完成的降幅在20%~25%。本文依據各省技術減排潛力的差異對此部分目標進行省級分解。

我們定義各省的技術減排潛力為該省各行業的技術減排潛力的加權之和。某省某行業的技術減排潛力表示為其單位增加值排放量與全國先進水平之差。差距越大,表明該省該行業的現有技術越落后,其減排潛力也越大。

分解需要額外減排努力完成的碳強度目標的具體做法分為四步:

第一步:估算各省分行業增加值排放量。我們依據全國30個省2007年42部門投入產出表和2007年分省能源平衡表,估算出分省各行業消耗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而依據投入產出表中各行業增加值得到2007年各省分行業增加值排放量。

第二步:定義各行業排放的全國先進水平。具體做法是針對每個行業,將30個省的單位增加值排放量從小到大進行排序,取最先進三個省份的平均值。

第三步:估算各省技術減排潛力。某省某行業的單位增加值排放量與該行業全國先進水平之差作為該省該行業的技術減排潛力,將該省所有行業的技術減排潛力加權求和,得到該省的總技術減排潛力,所用權重為該省分行業排放量占該省所有行業排放總量的比重。

第四步:依據各省技術減排潛力的差異,將全國20-25%的降幅目標進行省級分解。分解的初步結果如表2所示:

四、碳強度目標分解結果與討論

(一)最終分解結果和主要結論

將各省在BAU情景下的碳強度降幅與各省需要通過額外減排努力完成的降幅相加,可以得到各省最終的分解目標,如表3所示:

主要結論有兩方面:

第一,依據減排成本最小化原則,將國家減排目標分解到省,能夠有效降低全國的減排總成本,

本文依據全國減排成本最小化原則,將國家減排目標分解到省,結果顯示各省需要完成的碳強度下降目標存在較大差異。具體而言,目前能耗強度較大的各省需要完成的碳強度下降目標較大,如寧夏、貴州、新疆、內蒙、山西等,而能耗強度較小省份的目標相對較小,如北京、上海等。由于能耗強度較大的各省往往也意味著存在較多的低成本減排機會,因此這樣的目標分解結果將會有利于降低全國的減排總成本。

第二,發達省份與欠發達省份完成減排目標的主要途徑將存在明顯不同。

在依據減排成本最小化原則分解得到的各省目標中,既包括BAI,情景下的碳強度降幅,也包括各省通過付出額外減排努力實現的碳強度下降。通過各省的比較可以發現,發達省份的目標中,BAU情景下碳強度降幅所占比重較大。這意味著,發達省份完成目標的方式將主要是順應經濟發展走勢,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二、三產比重;引進高質量人力資源和資本,提高管理水平,縮小用能效率與前沿生產水平的差距等經濟手段來實現節能減排,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完成近70%的目標任務;而對于欠發達的省份,需要通過額外減排努力完成的減排額度較大。這意味著要出臺大量專門的減排政策措施,如繼續加大對節能型生產技術的投資,同時堅持“上大壓小”,關閉小型低效的發電企業、高耗能企業等。

(二)減排目標分解工作中公平原則和效率原則相互協調的討論

關于碳強度目標省級分解工作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無外乎公平原則和效率原則,本文所采用的減排成本最小化原則屬于典型的效率原則,遵循公平原則,是希望能夠調動各省開展減排工作的積極性,不對較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影響;遵循效率原則是希望能夠使全國在完成目標時所付出的總減排成本較低。已有的相關研究和經驗表明,公平原則有多條渠道來實現,例如中央政府與各省級政府之間就最終目標的討論與協調;在今后目標實施過程中,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間的轉移支付等。相比之下,由于缺乏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我國只有在目標分解過程中才可能將效率原則充分考慮在內。因此本文建議中央政府以減排成本最小化原則制訂基本分解方案,以期減少全國的減排總成本,同時在各省未來的實際減排工作中,探討合理的中央一地方,以及各省間的轉移支付方式,從經濟角度保證欠發達地區的發展空間和減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