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科學技術異化觀

科學技術異化觀

時間:2023-08-15 17:23: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學技術異化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技術異化;價值判斷;科學價值觀

一、技術異化的內涵及外在表現

(1)技術異化的內涵

異化理論是在文藝復興以來的近代西方哲學里逐漸形成起來的。異化的一般含義是指主體轉化為否定自身的客體。黑格爾用“異化”明主體與客體的分裂、對立,提出“人的異化”理論。費爾巴哈第一次把人的本質和異化聯系起來,他認為宗教、神是人的本質的異化。而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僅僅是宗教的異化,更根本的在于勞動異化。的觀點認為,異化作為社會現象是同階級一起產生,是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

馬爾庫塞的“技術異化”思想深受馬克思異化思想的影響,同時也受到黑格爾、海德格爾、盧卡奇等人思想的影響。馬爾庫塞認為,在西方發達工業社會,技術已經從人的解放力量轉變成對人的控制力量。馬爾庫塞認為:“我們的社會的特點在于,它在絕對優勢的效率和不斷增長的生活標準這雙重基礎上,依靠技術,而不是依靠恐怖來征服離心的社會力量?!盵1]在技術理性的同化與整合之下,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走向全面異化。這就是馬爾庫塞所謂的技術異化。

(2)技術異化的外在表現

技術異化的外在表現概括地說就是在技術的整合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意識形態的一體化,在這種情形下,人變成單向度的人,社會變成單向度的社會。單向度的人是指人作為一種自由的存在者成為失去超越維度和批判維度的人。單向度的社會指的是不同社會階級與階層在生產與生活方式上的同化或一體化;政治、經濟、文化只有與現有制度相一致、一體化的一個方面、一個向度。馬爾庫塞認為,在發達的工業社會,技術的進步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但是,由于它的制度和社會結構不能利用這些條件讓人達到真正的自由,相反,社會愈富裕對人的制約就愈大。人在經濟領域失去了自由,政治領域失去了選擇,在思想文化領域失去了否定性與批判性,從而不得不依附于整個社會的統治。

二、現代社會中技術異化的原因

(1)人與自身目的的異化

對未知世界的渴望讓人們不斷的豐富和拓展著科學知識,技術被視為推動社會發展最有效、最快捷的工具。一項技術的出現是為了滿足一定的功能,科學技術帶著明確的目的性被人類運用到生產生活實踐之中。人類發明新技術、運用高科技無非是為了更好的發展自身,希望通過機械化生產來提高社會生產力,通過信息化交往來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通過宣傳媒介方便人們獲取信息等等。人類發展技術的目的是幫助自己擺脫對未知的恐懼,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為自己創造一個舒適和優越的生存環境,獲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滿足。然而,在某一些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人類科技實踐活動及其產物卻完全背離人創造它的善的初衷,反過來成為支配和控制人的異已力量,對人們的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2)人的價值理性的異化

針對早期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進程所產生的社會問題,馬克思指出,“一個毫無疑問的事實是:機器本身對于把工人從生活資料中“游離”出來是沒有責任的。矛盾和對抗不是從機器本身產生的,而是從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中產生的?!盵2]在他看來,人的存在是人的理性和意義的發源,因為人的存在,世間萬物才有了意義。同時,人是具有價值理性的存在,人類通過對自我意識的內在把握建立起一種合目的的價值觀念,指導著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然而,人類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逐漸將手段視為目的,迷失了自身的價值理性,把工具本身當成人的理性。技術主體價值理性的異化使人們將個人的價值追求置于社會、自然以及他人的利益之上,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失當價值觀使人類面臨嚴重的思想危機和生存危機??梢?,人的價值理性的缺失是技術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異化的主體性根源,技術的高度發展使技術理性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這種力量具有建設性,更具有破壞性,它使人擁有了巨大的物質力量,但同時也不斷失去了駕馭這種力量的能力。

三、技術異化現象對我國發展路徑的啟示-----以科學的價值理性指導技術的發展和運用

(1)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社會生產

人類發展技術的最大目的是為了實現自身自由全面的發展和社會的文明進步。要恢復技術的人性發展,就必須以科學合理的價值理性來指導社會生產。在馬爾庫塞看來,揚棄技術異化就要改變現狀,將價值理性放在技術理性的核心位置?!翱茖W和技術的歷史成就已經使得價值向技術任務的轉化(價值的物質化)成為可能。結果,至關重要的是用技術的術語把價值重新定義為技術過程中的因素?!盵3]要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對價值理性做出重新認識與評判。

用“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理性指導人類的生產實踐。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人類通過生產實踐創造物質條件和精神文化,實現生命的延續。用可持續的發展觀念來指導生產實踐,意味著長遠的人文精神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滲透。技術的出現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極大的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人類的現代化發展以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但人類在發展技術的同時,必須遵循大自然的發展規律,以長遠利益為目標,不能破壞生態平衡以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為發展代價。

(2)以倫理價值觀引導重大技術的研發方向

在價值要素中,馬爾庫塞很重視藝術的作用。他認為,真正的藝術作為人把握世界的一種特定方式或人的一種生存方式,比較集中表現出人的創造性本質。按照馬爾庫塞的思路,如果我們能夠將價值與藝術整合到科學和技術之中,并作為科學技術的內在要素,實現技術理性、科學理性同價值理性、藝術理性的統一,我們就可以揚棄技術的異化。

用倫理價值觀來引導科學技術的運用是當下技術主體接受教育培訓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對青年科學家而言,必須從職業道德、專業技能、研發成果等各個方面進行科學的價值理性引導和積極的倫理道德觀滲透,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在技術實踐中賦予技術成果正面的倫理價值,從源頭上消除技術異化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第2篇

摘 要:馬克思與哈貝馬斯對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都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了科學技術在社會中的負面效應。但由于生活時代與批判目的不同,使他們對科學技術負面性產生原因、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關系、對科學技術的態度、對科技危機消除途徑設計都有很大的區別。

關鍵詞:馬克思 哈貝馬斯 科技批判理論 差別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0)-20-0173-01

生活在科技發展初期的馬克思,以卓越的見識認識到了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在高度肯定科技的正面作用時看到了科技帶來的負面效應。哈貝馬斯處于科技文明全面綻露其本質的時代,他對科學技術的批判因其視角的不同,有許多獨到深入的見解。作為西方者的哈貝馬斯,其科技思想來源于馬克思又不同于馬克思。本文重點分析二者對科技認識的不同點。

一、對科學技術負面性產生原因認定不同

是什么造成了科學技術的種種負面性呢?是科學技術的“內在邏輯”,還是科學技術的外部社會原因?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技術本質上是一種中立性的工具,但人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文化還有社會制度與體制的設計會對它的發展方向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馬克思認為科學技術對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但不能直接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態。馬克思透過科學技術對人的統治,進一步揭示了人對人的統治,從而把科學技術負面性產生的原因引向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本身??茖W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并不是導致各種危機的原因,科技人為的誤用和濫用,才是技術異化的根本原因。而哈貝馬斯與馬克思相反,他把技術對人的奴役歸之于技術的內在本質本身,賦予科學技術以“原罪”,技術內在地就具有對人控制的特點,因此哈貝馬斯確立了科學技術是造成種種弊端和問題的根源的觀點,因此,他的思想帶有“科技決定論”的傾向。

(二)對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關系認定不同

馬克思和哈貝馬斯同樣承認科學技術是一種生產力。但不同的是,馬克思認為科學技術只是一般的生產力,正如他所講的:“自然科學作為一種意識形式,它的發展依賴于生產的發展,只是由于商業和工業的發展,它“才達到自己的目的和獲得材料的”。 因此,它同生產力的其它因素不能相并列。

在哈貝馬斯看來,科學技術不僅是一種獨立的生產力,而且還是“第一生產力”?!?科學)研究與技術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日益密切,這種相互依賴關系使得科學成了第一位的生產力?!?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哈貝馬斯與馬克思在這一點上的區別不僅僅在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還是一般生產力的問題上,而是在于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這個理論基點上,對馬克思的某些思想進行了重構和改造,而這種重構和改造正是引起哲學界和社會學界強烈反響的原因。他的觀點主要如下:第一,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使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不再成立。哈貝馬斯認為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技術革新還只是依賴于少量的發展和創造,自然科學對現代化進程的作用是間接的,科學和技術的相互依賴性并不十分明顯。但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科學和技術的依賴性日益密切,科學技術直接運用于生產,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科技進步實際上決定著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這樣,科學技術就成了“第一位的生產力”,成了“獨立的剩余價值來源”。在這一點上,他已經否定了馬克思提出的政治經濟學的主要條件。第二,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性質和作用發生改變。在他看來,生產力已不再是社會向前發展和人類要求解放的革命潛力。哈貝馬斯同意馬克思所認為的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但他認為它并不象馬克思認為的那樣,在一切的情況下都是解放的潛力,并且都能引起解放運動。生產力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要成為解放的潛力已經不可能了。而且由于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里,國家加強了對經濟活動的調控和管理,使生產關系不僅不會阻礙和限制生產力的發展,相反還能使生產力保持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所以他認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不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技術上必要的組織形式”。

(三)對科技危機消除途徑設計不同

馬克思認為科技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異化導致了人的異化。探究科技危機解決的途徑,減弱以至消除科技異化,就要注重實現科技人化,把科技完全建立在人的基礎上,始終圍繞人的個性自由、現實生存、未來發展進行,使科技復歸于人的生活世界,并真正成為人的科技。馬克思把技術對人的奴役歸之于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認為消除科技異化的出路在于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即通過社會制度的改變帶來的生產關系的改變,而進行社會制度的改變就必須要通過革命的實踐活動。而哈貝馬斯認為技術理性的泛濫導致科技的意識形態化,使人類的正常交往陷入危機,而要消除意識形態化,就必須全面弘揚人類理性,創造一種和諧的、無限制的交往情境,彼此能平等地、真誠地交往和對話,從而達到相互理解,為此,就必須改變技術旨趣高踞于交往旨趣之上的狀況,個體在交往理性的指引下通過語言溝通達成共識,從而矯正扭曲的社會關系。所以,解決科技帶來的危機重點在于建立一種新的交往形式,加強科學和政治這兩個領域間的相互作用。哈貝馬斯強調,科學家,技術人員,領導社會的政治集團,對科技發展的方向和它的實際運用問題應該進行認真的反思,就這一問題展開一聲有效的、能夠把社會在技術知識和技術能力上擁有的潛在能力同人們的實際需要和愿望聯系起來的深入的討論。因為這種討論能夠啟導政治活動家們參考技術上可能的和可行的情況,糾正他們在發展科學和技術,糾正發展科學技術的興趣和利益上所堅持的那種由傳統文化所決定的自以為是的態度,同時也能夠幫助他們去今后科學和技術在發展方向和發展規模。

雖然哈貝馬斯提出的交往行為理論旨在消除科技帶來的異化,但他并沒打算動搖資本主義的制度根基,這與馬克思具有本質上的區別。在答德國記者克呂格的提問中,哈貝馬斯說道:“不管人們如何指責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實際上并沒有束縛科學和技術的生產力。” 因此,哈貝馬斯提出交往行動理論旨在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積極改良,以交往行為理論拯救資本主義社會。但他的交往行為理論由于沒有建立在對社會歷史的客觀分析上,因此只能是一種美好而不切實際的愿望。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9-45。

第3篇

關鍵詞:生產力;勞動生產力;資本生產力;科學技術;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B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2-0003-04

作者簡介:范志軍(1975- ),男,河南潢川人,東南大學哲學與科學系講師、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哲學和哲學。

一、生產力已經蛻變?

19世紀末葉以來發達資本主義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整個生產過程正加速“理性化”,其中,科學技術發揮著關鍵的作用??梢哉f,理性化就是科學化、技術化,就是“冷酷無情地應用先進技術和科學”(馬爾庫塞語)。

在這種理性化進程中,有兩個最為突出的現象:一個是科學技術成為第一位的生產力,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成了一種獨立的剩余價值來源”,相應地,直接生產者的勞動力則顯得“愈來愈不重要了”(哈貝馬斯語);再一個是科學技術亦成為政治統治的有力手段,成為一種新型的意識形態。在馬爾庫塞看來,在技術的理性化構造中起作用的不是解放而是統治,“統治不僅通過技術而且作為技術而使自身永久化并不斷擴大”。并且,技術還為“不斷擴大的同化所有文化領域的政治權力提供了很大的理性”[1],技術的理性已變成了政治統治的理性,由此,技術的社會亦不是自由的而是受奴役的社會,“連續不停的技術進步的動態,已經充滿了政治內容,技術的邏各斯已經成為繼續奴役的邏各斯。技術的解放力量――物的工具化――變成自由的枷鎖:人的工具化”[2]。哈貝馬斯也明確指出,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政治不再是“以實現實踐的目的為導向,而是以解決技術問題為導向”,“權威國家的明顯的統治讓位于技術管理的壓力”,統治的問題被轉化為了技術的問題,科學技術成為這種政治統治的合法性基礎,由此形成了一種“技術統治論”的新型意識形態。哈貝馬斯進一步認為,隨著作為生產力的科學技術成為意識形態,生產力本身的性質也變化了,“生產力似乎并不像馬克思所認為的那樣,在一切情況下都是解放的潛力,并且都能引起解放運動,至少從生產力的連續提高取決于科技的進步――科技的進步甚至具有使統治合法化――的功能以來,不再是解放的潛力,也不能引起解放運動了”[3]。生產力的相對提高,“不再是理所當然地表現為一種巨大的和具有解放性后果的潛力;現存的統治制度的合法性在這種巨大的、解放性的潛力面前,將不堪一擊”[4]。

根據上面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的分析,我們似乎看到,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科學技術既是生產力也是意識形態:科學技術一方面作為社會理性化的力量,推動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另一方面作為意識形態,也為資產階級統治的合法性提供了辯護。于是,科學技術―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就不會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破壞資產階級的統治,反而維護了這個統治,成為為這個統治辯護的意識形態。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生產力發生了蛻變,不再是批判資本主義的基礎,也不再具有解放的潛能。這就是按照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的邏輯而必然得出的結論。很顯然,這個結論是與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直接相悖的。眾所周知,生產力概念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概念。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批判和“人類解放”目標的確立,都是立足于解放性的生產力之上的。如果說生產力蛻變了,已經不再是解放性的力量,這無異于釜底抽薪,從根本上動搖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這對于來說是非常嚴重的。

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除了花大量精力去介紹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和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之外,卻鮮有把他們的上述與完全相悖的結論當做一個問題來看待的。至于對這個結論進行的評判,則更是無從談起。

二、生產力的二重性

在筆者看來,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之所以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意識形態中得出有悖于的生產力蛻變的結論,是由于他們沒有掌握和領會馬克思的生產力二重性觀點。眾所周知,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勞動是二重性的:勞動就它是勞動力在特殊目的形式上的耗費而言,是具體的有用勞動;就它是勞動力在生理意義上的耗費而言,是抽象的一般勞動,其凝結是商品價值。勞動的二重性在資本生產的過程中體現為資本生產的二重性,體現為資本生產過程就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勞動過程是物質生產過程,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從其構成來看,它是勞動者通過有目的的活動,使用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人類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過程,目的是生產出產品以滿足需要。資本價值增殖過程不是從勞動者觀點看來,而是“從資本家的觀點看來”的過程。在資本家看來,勞動過程就是資本家把生產資料加到勞動力上,消費他所購買的勞動力“商品”的過程,就是“資本家購買的各種物之間的過程,是歸他所有的各種物之間的過程”[5]。因此,價值增殖過程就不是對象化的而是“各種物之間”的異化、物化的生產過程,目的也不是生產出有用物以滿足需要,而是生產出更多剩余價值以獲利。

馬克思正是根據其生產二重性理論對生產力進行了區分,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亦是二重性的。就其本身來看,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也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力量,它是與對象化的物質生產過程聯系在一起的,生產力“始終是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生產力,它事實上只決定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6]。但是,正如物質生產過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也是異化的價值增殖過程一樣,“勞動生產力”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也表現為是“資本的生產力”:“工人作為社會工人所發揮的生產力,是資本的生產力”,“勞動的社會生產力好像是資本天然具有的生產力,是資本內在的生產力”[7]。

之所以會發生這種情形,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不僅是勞動支配生產資料生產使用價值的對象化的物質勞動過程,而且也是勞動隸屬于資本以實現資本自行增殖的異化的生產過程。資本本來是死的,非生產性的,可是資本家卻“換來這樣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不僅使資本得以保存和增殖,而且還使自己由勞動生產力“變成了資本的生產力和再生產力,一種屬于資本本身的力”[8]。資本本身是不會增殖的,它只有通過支配勞動生產力才能增殖,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就是“資本的價值增加或資本的價值增殖的必要條件”。但是另一方面,勞動生產力一旦為資本所占有,它的任何提高就“都是資本的生產力的提高,而且,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種提高只有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才是勞動的生產力”[9]。勞動本來是生產性的,可是它現在卻只有在隸屬于資本的條件下,“只有在被資本吸收時才是生產的。正如商品的一般交換價值固定在貨幣上一樣,勞動的生產性也會變成資本的生產力”[10]。

資本是死的,也是空的,可它卻如吸血鬼一樣,通過占有、掠奪勞動生產力而使自己復活、充實,也具備了生產力。但是,“資本的一切生產力是勞動生產力的倒置,換位”;資本獲得生產力的過程,即是把“勞動本身的力量變成對工人來說是異己的力量的必要過程”,勞動的生產力成了“他人的權力”,工人勞動的生產力“作為資本的力量,作為他人的權力而同他相對立”[11]。

以往人們在談到馬克思生產理論時,往往只提到對象化的物質生產,異化的資本價值增殖過程則很少有人提到;同樣,在人們談到馬克思的生產力概念時,主要指的也是具體的物質性的勞動生產力,至于異化意義上的“資本生產力”則很少有人提及。這表明,人們還不是十分熟悉馬克思對生產力的二重區分,還沒有認識到在馬克思那里其實有兩種生產力:除了勞動者以勞動資料為中介作用于勞動對象的改造自然的力量,亦即作為貫穿于人類一切社會形式的永恒內容和動力的勞動生產力之外,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物質生產的內容還取得了顛倒的形式,對象化生產被顛倒為異化的生產,“勞動生產力”被資本掠奪并據為己有,異化為“資本的生產力”,成了它自行增殖、獲取更多剩余價值的力量,也成為反過來統治勞動的否定性力量。

但這并不是說統治了勞動的否定性的“資本生產力”將完全取代“勞動生產力”。“資本生產力”只不過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生產力”異化的表現形式而已,只有依附于“勞動生產力”、吮吸“勞動生產力”,它才可能“存活”;離開了“勞動生產力”,它也就不存在了。這就是說,二者實際上是同一生產力,只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這同一生產力具有了“勞動生產力”和“資本生產力”這樣的二重性。正是由于對馬克思生產力二重性觀點的忽視和無知,才使得法蘭克福學派在面對晚期資本主義出現的新變化時,不能對之做出的解釋而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三、解放還是奴役?

不可否認,發達資本主義從19世紀末以來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位的生產力,亦是意識形態,生產力已蛻變的“診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實際,并非無稽之談。但是,他們只說對了一半。他們雖然看到了科學技術是一種生產力,但并不清楚科學技術是何種生產力。依據馬克思的生產力二重性觀點,在資本主義社會,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也是二重性的,它既可以是勞動生產力,也可以是資本生產力。科學技術作為勞動生產力,是使對象化的物質生產活動理性化的力量;作為資本生產力,則是使異化的生產即價值增殖過程理性化的力量?!霸谶@里,像在其他各處一樣,必須把社會生產過程的發展所造成的較大的生產率同這個過程的資本主義剝削所造成的較大的生產率區別開來”[12]。但是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卻沒有進行這種明確區分。他們所說的作為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實際上只是資本生產力,也就是掌握在資本手中,用來加速獲取更多剩余價值的異化生產力,就是資本把科學技術并入自己的增殖過程中而形成的生產力。但他們卻看不到這一點,硬是把勞動生產力和資本生產力混淆在一起,將其實是作為資本生產力的科學技術當成了勞動生產力。基于此,他們得出錯誤的結論也就不足為怪了。

哈貝馬斯強調說科學技術是“第一位”的生產力。他在這樣說時,其實并不清楚科學技術作為“第一位”的生產力亦是有不同含義的。從馬克思生產力二重性理論來看,勞動過程是勞動者使用生產資料生產出產品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勞動者以其勞動力發揮主體作用,而生產資料作為機器體系起到工具的作用??茖W技術作為理性化的力量,主要體現在作為生產資料的機器體系中,它和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結合在一起,服從于滿足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這個目的。無論勞動過程如何高度理性化,無論科學技術作為“第一位”的生產力在生產中起到多大的作用,勞動者始終是這一過程的主體,是整個生產過程的調控者,而生產資料、科學技術都只是作為手段、工具隸屬于這個主體,受這個主體控制的;即使面對日漸龐大的機器體系,以至于“單個工人”似乎是從屬于這樣的機器體系的,但按照馬克思的說法,“總體工人”同樣能夠起到控制整個生產過程的主體的作用。[13]而就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而言,情形就被顛倒過來了。在這個過程中,“不是工人使用勞動條件,相反地,而是勞動條件使用工人”,人完全被物支配了,本是客體、手段的生產資料、機器體系卻反客為主,反過來成了“主體”。隨著理性化的加速,“智力變成資本支配勞動的權力”,科學技術加入到這個支配者行列中來,“同機器體系一道構成‘主人’的權力”,工人則在這個“主人”面前成了奴隸,臣服于它的權力。[14]作為“第一位”的生產力,科學技術亦成為控制工人的首要的最大力量,被資本利用來增加更多的剩余價值。

從馬克思的生產、生產力二重性出發,我們看到,科學技術呈現出雙重意義:積極的和消極的意義??茖W技術在馬克思那里本來是中性的,但是,隨著生產過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被劈分為對象化的物質生產過程和異化的價值增殖過程,生產力被劃分為勞動生產力和資本生產力,成為推動生產發展的理性化力量的科學技術也具有了二重性質:從對象化的物質生產過程來看,它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更多物質財富以滿足人類生存需要的力量,是肯定性的、積極的生產力,第一位的生產力,人類本質力量藉此而不斷增長;從異化的價值增殖過程來看,作為“第一位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卻被轉化為資本增殖的力量,成為盡可能多地吮吸剩余勞動的否定性力量和壓榨工人的消極力量,它增長的是資本統治的力量,在這個意義上,科學技術便不再是中性的而是在“助紂為虐”了。

科學技術喪失了中立性,還因為它的確成了意識形態。把科學技術作為理性化力量并入生產過程,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吮吸盡可能多的剩余勞動,這一直是資本生產的動力,發達資本主義更是將此發揮到極致。資本的原則就是推進生產的全面理性化,“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樣,把每一個生產過程本身分解成各個構成要素”,把“社會生產過程的五光十色的、似無聯系的和已經固定化的形態,分解成為自然科學的日益按計劃的和為取得預期有用效果而系統分類的應用”[15]。資本通過這種技術的理性化,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穩定了資本的統治,從而為它實施對勞動的控制奠定了合法性基礎。資本還把通過科學技術理性化而實現的對勞動的統治,進一步擴大到整個社會領域,使資本對整個社會的統治成為地道的理性化、技術化的統治。憑借它為社會量裁的這件理性化、技術化的“外衣”,資本又能夠很好地掩蓋它對整個社會實施統治的事實。由此,資本通過這種理性化的統治,使科學技術成為“技術統治論”的意識形態。然而,只有當科學技術是資本的生產力,是資本的理性化形式時,它才成為維護資本統治的意識形態。而從勞動者的觀點看來,科學技術并不是意識形態,作為生產力,它永遠是勞動生產力,是增加財富的力量,是積極的、肯定人自身的力量。因此,當說科學技術是意識形態時,我們必須分清這是在何種意義上說的。顯然,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沒能進行這種區分。

由于認為科學技術作為第一位的生產力已蛻變為意識形態,所以,哈貝馬斯得出了生產力不再是革命性的、已喪失了解放的潛能的結論。哈貝馬斯的這個結論是欠準確的。生產力作為勞動的生產力,永遠是革命性的力量,這一點是不會因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改變的。正如“勞動過程的一般性質并不因為工人是為資本家勞動而不是為自己勞動就發生變化”[16]一樣,生產力就它作為人的對象化的本質力量、改造自然的力量而言,它的革命性質也不會因為作為第一位生產力的科學技術成為意識形態而發生改變。勞動的生產力是貫穿一切社會形態的、永遠發展流動的革命性力量。因此,如果哈貝馬斯所說的喪失了解放的潛力、成了意識形態、成了統治和奴役力量的生產力是指勞動的生產力,那他肯定是錯誤的,是對馬克思的極大誤解。但如果他說的是資本的生產力,是資本從勞動那里掠奪來的,為它所有、掌握在它手中的生產力,那他倒并未說錯。資本是死的,“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17]。資本通過吮吸、劫掠活勞動并使之成為其自身的力量,這種被異化了的生產力的確喪失了解放的潛能,成為幫助資本控制工人、扼殺工人的統治和奴役的力量。

當前,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資本通過把科學技術并入生產過程,正極大地提高著生產力水平。然而,正如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是同一個生產過程一樣,勞動生產力和資本生產力也是同一個生產力,資本的生產力的提高即意味著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而資本擁有的巨大力量一旦重新完全掌握在勞動者手中,這種力量必將反過來成為人類解放的巨大力量。

參考文獻:

[1][2]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重慶出版社1988年版,第134-135、135頁。

[3][4]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72、68-69頁。

第4篇

【關鍵詞】馬克思技術思想 勞動與技術 技術和社會 技術異化與克服

一、馬克思技術哲學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馬克思所生活的十九世紀是一個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世紀。19世紀第二次科技革命順利完成,科學技術發展取得輝煌成就,天文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解剖學、生物學等都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三大發現,使自然科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過渡到壟斷階段,科技獲得的使命是成為生產財富的手段,科學技術開始為直接的生產過程服務,科技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科學家成為深受尊重的職業,人類由此步入了工業文明時代。馬克思首先是屬于那個時代的人,其技術哲學思想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條件、思想理論背景和科學理論發展狀況密切相關。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和概括19世紀科學技術成果的基礎上,批判繼承德國古典哲學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吸收技術史、工藝史和自然科學史的相關研究成果,形成了以辯證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的科學技術哲學思想。

二、關于“技術”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開始傾向將哲學理論轉化為實踐行動,即使哲學理論技術化。使哲學理論技術化必須把技術置于哲學的核心位置,雖然馬克思沒有直接給“技術”下定義,我們還是可以對一些著作的零散描述進行梳理,用所能看見的一鱗半爪恢復出一條龍來。馬克思在不同的文獻中先后闡明,技術是“人對自然的活動方式或能動關系”,是“運用于實踐的科學”,是關于“怎樣生產”的方法,是“實現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結合的特殊的方式方法”,即馬克思認為:技術是實踐性的知識和操作方法。

三、勞動、技術、人與自然

馬克思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出發來考察技術的發展,他指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在馬克思這里,勞動是一門技術,正是勞動的作用使人類最終形成。勞動的發展就是技術的發展,勞動的進化史就是技術的發展史,人類自始至終都會尋求基本生存條件的改善,而這種改善也只有在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即勞動中才能逐步實現。

人在勞動中不斷形成各種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的總和構成人的本質屬性。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勞動”,人在勞動中改造自然,在勞動中創造歷史,在勞動中推動社會進步。勞動的本質是“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都是技術問題,正是技術的不斷發展使人逐步成為了現實意義上的人。如果“從歷史運動中排除掉人對自然界的理論關系和實踐關系,排除掉自然科學和工業,就會得出唯心主義結論?!盵1]正是人類永無止境的對生存條件改善需求的提高,技術便被賦予了滿足人類追求的意義。

四、技術推動社會發展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發展狀況與技術發展水平相一致,生產的發展依賴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提高依賴技術水平的提高。“隨著大工業的持續發展,創造現實的財富決定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2] “必須改變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從而變革生產方式本身,以提高勞動生產力。”[3]

在馬克思看來,技術除了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直接動力,還是推動社會變革的直接杠桿。社會發展中,生產力起最終決定作用,生產力每前進一步,都凝結著技術的作用。社會越前進,技術的這種作用越明顯。“蒙昧時代高級階段從弓箭的發明開始。有了弓箭,獵物便成了通常的食物,打獵也成了常規的勞動。弓箭對于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于野蠻時代和火器對于文明時代。有犁以后,生活資料在當時條件下無限制的增加,便有可能了。這樣一來,人口也迅速地增加了。”[4]“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4]

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進步都離不開技術的重大發明及其廣泛應用?!笆止つギa生了封建君主的社會,蒸汽磨則產生了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生動的揭示出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推動作用。技術已經成為推進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強大杠桿,馬克思對技術的巨大革命作用作了形象的比喻,認為技術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p>

五、技術異化與克服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分工、生產分工、行業分工越來越細化,細化的分工產生出專門知識和專業技術,人被迫限制在生產鏈的某個節點,對節點以外的知識和技術則知之甚少。人的這種專業化發展是一種縱深的發展,也是一種片面的發展,片面的發展自身的智力和技能,進而成為專業人、“單向度”的人或片面人、畸形人。在簡單生產階段,人對生產的全部過程都是熟悉的;而工業社會則發展了人的專業技能或片面能力?!安粌H各種局部勞動分配給不同的個體,而且個體本身也被分割開來,成為某種局部勞動的自動工具?!惫と藗兏髯猿袚豁棇iT職能,并且局限于這一職能中,這樣工人們就成了局部的或“單向度”的、片面發展的人。“工場手工業把工人變成畸形物,它壓抑了工人的多種多樣的生產志趣和生產才能,人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盵5]

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體現著對社會進步和人類自由的追求,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人類徹底解放。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會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技術異化的克服也同樣依賴于以技術進步為動力的生產發展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適應。技術進步必將推動社會進步,推動生產力提高,推進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從而推動人類擺脫對物的依賴,進而揚棄異化,實現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發展。

“工藝學(技術)會揭示出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人的社會生活條件和由此產生的精神觀念的直接生產過程?!痹隈R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中,技術承載著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和人的社會關系,體現著人類自由的歷史性、階段性與現實性。馬克思之偉大不僅是因為認識到技術是把雙刃劍:技術的作用和技術異化,更是因為認識到:技術會把人帶向異己,技術的發展最終必將把人類帶到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191

[2]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206、p67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202

第5篇

關鍵詞:生態;理論價值;實踐價值;精神價值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3-0063-02

自然環境是整個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石。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自古推崇的一種目標和理想的生活狀態。然而,在人類追求社會不斷發展、追求更高的發展目標過程中,總是造成對環境的愈演愈烈的破壞,隨之而來的是自然對人類社會無情的報復。這種情況在工業革命后就愈發嚴重和突出,以至于環境問題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之一。在這種情況下,生態學者們以獨特的理論視角幫助我們認識、分析環境問題的成因,并提出一系列的方法和試圖解決生態危機之道。

一、科技再批判:生態學的理論價值

眾所周知,自從蒸汽機揭開工業革命的序幕以來,一方面,科技使得人類生產力“魔術般”地增長;另一方面,正如西方環境保護者和生態中心主義者所主張的那樣,認為正是因為科技的發展和運用,才導致了無法挽回的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問題。尤其是在生態中心主義者那里存在著濃郁的去科技化的思想傾向,認為科技對環境生態問題負有“原罪”,科技對環境污染具有推卸不掉的“原罪”性質。然而,生態者卻反對這種觀點。他們強調,現代社會的生態危機并不是科學技術本身造成的,而是人類使用科學技術的錯誤方式造成的。主張提倡我們反對的不應是科學技術本身,而應是科學技術生存的社會關系,即應當從科學技術發揮作用的社會制度中去認識它。

生態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萊斯的觀點可謂開門見山地說明了科技與生態環境問題間的關系。萊斯認為,科學技術僅僅是人類在追求物質財富增長的過程中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藉以憑借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其本身并不會產生征服、控制自然的動機和目的。反對只看到生態環境是直接被科學技術破壞的這一表面現象,關鍵的問題是應該認識到在何種社會關系下,科學技術實現了對自然的控制。萊斯強調,在當今世界日益競爭激烈的今天,國家內部以及國家之間為了取得競爭上的優勢,都競相發展科學技術。而這種本以對人的控制為出發點的競爭,最終卻發展成了以自然的被控制為結果?!艾F存條件下,即在激烈的沖突統治者個人、社會集團和國家關系的條件下,科學這一工具是無能為力的?!雹僦灰€有為生存而進行著的斗爭,只要還有為奴役而進行的暴力斗爭,任何一種文明下的科學技術都不可能培育出合理的人類行為。

萊斯還認為,同一種科學制度既能夠把人從人類普遍的敵人(如饑餓、疾病和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也能夠支配著社會里的精英們增強其控制別人行為的能力。實際上,這是意指科技這把“雙刃劍”,在實際的社會中是發揮“利刃”還是“弊刃”,都不是其自身所能預料到的。因此,評價一種技術的好與壞,不能孤立地看待,只能從其存在的社會制度的使用方式中去考量。

二、變革生產方式:生態學的實踐價值

如何解決當代資本主義生態危機,不僅要實現人類生態價值觀的變革,更重要的是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這一點是生態的核心內容,也是生態學同西方其他生態文明的根本區別所在。正如外界評價的那樣,該派雖然沒有“正確地解決問題,但是卻正確地抓住了問題”。

如何解決生態危機?“資本主義最初發展了生產力,但現在它阻礙了它們無異化的和合理的發展,因此,它(資本主義)必須被社會主義發展所替代。”②生態的代表人物之一佩珀的這一觀點可以說代表了這一派的核心思想。

為什么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呢?在高茲看來,這是由兩種不同的理性決定的:經濟理性和生態理性。前者是指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的生產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經濟效益和利潤,為此可以完全忽視對環境的影響。后者的社會主義生態理性在生產活動中的每個環節和過程考慮環境的承受能力,最終追求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百Y本家在生產的過程中是不可能以生態原則為前提和基礎的,除非他們相信那是有利可圖的,或者有生態運動或環境立法逼迫他們那樣做?!雹?/p>

雖然生態學者認定社會主義模式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最佳選擇,但是又批評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對環境的破壞,并反復強調,能有效地實行生態保護的生態社會主義模式完全不同于現實的社會主義模式。高茲指出:“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提供了一幅資本主義基本特征的滑稽的放大圖?!雹芤驗樘K聯雖然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但是在蘇聯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單純追求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作為主要目的,反而不顧生態環境的保護,結果造成以犧牲環境來推動經濟發展,這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并無本質的區別。蘇聯發展的實質還是以經濟理性為指導,并不是像真正的社會主義一樣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從而徹底的貫徹生態理性。從這一點來講和資本主義并無區別。因此,改變傳統觀念,恢復生態理性,建立生態社會主義才能解決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

生態者試圖改變現實的“起點”是從對當今資本主義社會里存在著普遍的“異化消費”現象的批判開始的。他們借鑒了早期法蘭克福學派尤其是馬爾庫塞和弗洛姆對于資本主義消費批判的理論,認為馬克思的關于資本主義崩潰的“預言”之所以沒有實現,正是因為異化消費延緩了經濟危機的出現,而且這種把人置于新的異化狀態的消費,導致更加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的出現。

異化消費操縱人們不斷地通過消費活動來緩解遭受的社會壓迫、痛苦,也就導致生產“價值”目標的消失。為了滿足人們的消費,導致生產領域無限制地擴張。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也就只考慮“經濟理性”而不考慮“生態理性”。而生態理性總是用保護生態環境的眼光來審視整個經濟的生產活動,試圖盡可能少地耗費自然資源,而盡量生產出具有耐用、高使用價值特點的產品,以滿足人們適度的而不是異化的需要,其宗旨就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所以,在被追求利潤動機支配下的資本主義社會里,生態理性是不能施行的。

怎么樣讓人們在生產和消費活動中恢復人的自主性、創造性和責任感呢?萊斯的主張是未來建立的社會應該是“較易于生存的社會”。他說:“較易于生存的社會,是把工業發達的各個國家的社會政策綜合在一起的社會,其目標就是降低商品作為滿足人需要的重要地位,并且把人均使用能源及物質減少到最低限度。大部分未來技術的發明都要有利于這一目標的實現,并和同環境中累計的殘存工業廢物作斗爭。未來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只有當一系列相關政策比如說逐漸克服甚至在最富裕的工業化國家中也存在的特有的貧困的政策,成為上述目標的組成部分,向較易于生存的社會的過渡才代表一種社會進步。”⑤亦即“經濟理性”讓位于“生態理性”,把人作為主體。

因此在我們“建設美麗中國”的今天,我們在經濟建設中必須考慮環境的承受代價。在滿足人們物質文化需求的同時,預防“異化消費”、過度消費等行為。

三、以人為本:生態學的精神價值

縱觀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探索的歷史,無論是馬列主義經典作家還是后面的繼承者、創新者,他們都有一以貫之的主線:就是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中尋求人的解放。努力尋找人與自然間的平衡點,尋找人應有的價值尺度,是他們共同的精神訴求和價值內涵。

早期的生態中心主義者,即“綠綠派”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各種生態環境問題,是因為人類社會這個“集合”對自然界這個“集合”的“介入”。主張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不應有任何的“交集”,極力主張“生態第一”、“地球優先”,強調“大自然的權利”。該派創始人萊奧波爾德的一句名言就直觀表達了其核心理念:“一件事情,當它有助于保護生命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時,它就是正確的;反之,它就是錯誤的?!被谶@種思想的指導下,他們反對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宣揚“大自然的權利”。有些極端者甚至把人類的存在比喻成“地球的癌癥”。該派的另一代表性人物曾直接說道:“從生命共同體及其真實利益的角度看,人在地球上的消失無疑是值得慶幸的‘大好事’。”⑥

生態者們卻不同意他們的觀點?!叭祟惒皇且环N污染物,人非與生俱來的就是傲慢、貪婪、好斗、富有侵略或其他野蠻性。如果人類表現出這樣的行為,那并不是不可改變的遺傳因素或者原罪所致,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是更為可能的原因”。⑦即他們認為反對的不應是“人類中心”,而應該是人類中心主義的資本主義方式。并且人與自然關系出現的問題,根源是人與人關系層面出現問題。因此,解決生態環境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單純“溺愛”自然而放棄人類的價值尺度就能解決問題。

馬克思早就指明了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人應堅持的價值尺度:“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雹唷叭咳祟悮v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⑨

在這一點上可以說生態者較好地繼承了馬克思的思想。正如佩珀所強調的那樣:生態學本質上是人類中心主義(當然不是資本主義技術中心意義上的)和人道主義。他雖然承認人類精神的重要作用,并強調人與自然交往中的非物質往是這種精神的滿足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同時又拒絕生物神秘論和自然中心論以及由此所可能產生的任何要求放棄人類價值尺度的主張。人類今天所觀察到的自然是被社會化了自然,是在與人類有機的交往中才具有的狀態。人類也是自然的,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人類社會,自然也同樣會失去存在的意義。放棄人類的尺度,崇尚“回到叢林”的自然觀只能是陷入“自欺欺人的迷局”。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生態學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的分析,以及應該如何采取應對措施、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應具備的精神三個方面,讓我們對生態環境問題有了更加科學的認識,對該派的理論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因此,要進一步研究該派的理論,挖掘其理論價值,以便讓其更好地服務“美麗中國”的建設!

――――――――――

注 釋:

①威廉?萊斯.自然的控制[M].重慶出版社,1996.107.

②⑤⑦大衛?佩珀.生態社會主義:從深生態學到社會正義[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③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學研究[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327.

④安德烈?高茲.經濟原因的批判[M].商務印書館,1989.42.

第6篇

【關鍵詞】;自然觀;人與自然關系;失衡;根源

自然觀指出人與自然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人與自然界是內在統一的,自然、人、社會是有機整體發展的,并認為違背自然規律是人與自然對抗的認識論根源,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異化的根本途徑。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由于經濟增長基本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工業發展模式上,一些地區以環境為代價實現經濟增長,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人與自然關系逐漸異化。從自然觀來看我國人與自然關系失衡的種種現象,可以總結以下幾種根源:

一、認識論根源

人和自然的關系,從認識論方面理解,就表現為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古代中國人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可見古代人沒有將人與自然割裂開來的思想,當然也就不會把自然當作異己的客體去加以征服。馬克思自然觀也主張,人與自然是統一的,人、自然、社會是共同發展的。當代社會,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主導和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的過度膨脹,導致了一系列的自然生態問題,這就反映了主體和客體的嚴重分離。

一是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主導。有的學者認為,“人類中心主義的根本在于其主體主義預設,即認為可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劃分為主體和客體,而人是宇宙間僅有的主體,其它一切存在物都是毫無靈性、毫無神秘性可言的客體?!睆倪@一點出發,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居于核心地位,自然則被看作是可以恣意利用的人類附屬物。遠古時代,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的認識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對于很多自然現象人們都不能解釋,所以在價值觀念上就表現為自然崇拜。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支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越來越強,人類支配自然界的規模越來越大,超過了以前的任何一個時代,人對自然的關系也由對自然的崇拜轉變成對自然的占有。

二是人文精神的缺失。隨著科學技術迅速進入生產領域,大工業第一次大規模地、富有創造性地實現了人與機器作用的結合,使人類社會的工業化進程以空前的速度不斷推進??茖W技術使人類感受到了物質財富的巨大實惠,從而使人們對科學技術推崇備至。于是科學文化占據了人類文化的中心,而人文文化的陣地逐步陷落,“唯科學主義”思想逐漸突起。其實,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科學技術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的物質生活,但也正因為科學文化的支配與人文文化的缺失,使人類喪失了自己的人文精神,變得心靈空虛、陷入了機械、世俗、實用、唯利可圖的思維。這種唯科學主義的思想加劇了人類對自然的破壞。

改革開放后,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我國對經濟政策做了極端化、片面化的理解,“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肆虐,基于這種“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影響和人文精神的缺失,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問題的不斷加深,阻礙了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

二、經濟根源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在私有制社會中,由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基礎——勞動異化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就成為同自己相對的異己世界的關系。進入工業社會,人類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用一切手段掠奪自然,使有限的自然資源更加緊張,進一步加劇人與人的對立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

一是經濟效益的推動。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國都在盡可能地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處在優先地位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30年來我們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首先,經濟總量發展迅速。改革開放30年來,GDP年均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的3倍多。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其次,國家財政收入大幅增加。1950年只有62億元,同時,以2008年為例,該年突破了6萬億元大關,2008年底達到1946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由此可見,在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人們盡可能地對自然開發和消費,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不可避免的帶來了我們生態環境的惡化。

第7篇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北京100089)

摘 要:科學技術具有雙重社會效應,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危及人類生存發展的問題。西方學者在對科技效應的反思中,分析了其負面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對人生存發展的影響。在我國反思科技的負面效應,要借鑒西方的理論,同時又要基于人學的視角,即從推進我國人的發展的根本要求出發,在充分肯定和發揮科技正面效應的同時防范和緩解其負面效應。

關鍵詞 :科學技術;社會效應;人學;人的發展;工具理性

中圖分類號:B0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40(2015)02-0014-06

收稿日期:2015-01-06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人的發展理論當代形態研究”(項目編號:11ZXA0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新夏(1957-),湖南桃源人,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哲學研究。

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在極大地促進社會進步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危及人類生存發展的問題??茖W技術的社會效應本質上是就人的生存發展而言的,從人學特別是人的發展視角反思科學技術的雙重社會效應,趨其利而避其害,對于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更加合理地運用科學技術以推進人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在促進社會進步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危及人類生存發展的問題。在當代,隨著高新技術廣泛、深入地介入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科學技術的負面社會效應也愈趨明顯。從對人生存發展的影響看,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在生產中受到技術的控制,成了機器的組成部分甚至于附屬物。

在現代,隨著技術的力量日趨強大,出現了人與技術的異化,人的創造物成了他的主人,“技術似乎經常是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自主力量在起作用,比操縱它的人類還有力量。”[1]“技術變成有自主權的了……技術一步步控制著文明的一切因素……人類自己也被技術擊敗,而成為它的附庸?!盵1]隨著技術的發展,工具變成了自組織系統,有自己的運行方式和節奏,人則成了機器的附屬物、機器的配件,隨著機器的運轉而動作。在這種“人-機”系統中,作為客體的技術裝置成了主體,控制人,作為主體的人則成了機器的部件,在生產過程中被客體化,成了附屬于機器并被動地圍繞機器轉動的部件。人與機器等技術裝置地位的轉換,顯然是一種主客體關系的顛倒,技術裝置在生產中對人的控制,直接導致人的能力及其活動的片面化。在被技術裝置控制的同時,人只能作為機器的配角從事某一種或某一個環節的工作,被片面化為單向度的人。人可以被機器置換,并且,離開了機器這一“主體”,人便一無所是,一無所能。

機器大工業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運用放大了人的能力,也使人產生錯覺,似乎機器設備成了有生命的自組織系統,一方面,機器似乎有了獨立于人的需要和運行軌道,另一方面,科技的力量增強,使其超越了人的控制而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控制人的力量。與之相聯系,技術成為權威或權威的根據,被抬舉到近乎宗教的地位,異化為人們頂禮膜拜的對象。正如海德格爾所說,“在此在的一切領域中,為技術設備和自動裝置所迫,人的位置越來越狹窄。以任何一種形態出現的技術設備裝置每時每地都在給人施加壓力,種種強力束縛、困擾著人們——這些力量早就超過人的意志和決斷能力,因為它們并非由人作成的?!盵2]又如弗洛姆所言,“工業社會蔑視自然界和一切非機器生產的東西以及那些不能生產機器的人們。今天,使人著迷的是機械性的東西、巨大的機器、無生命的東西,人甚至越來越迷戀毀滅力?!盵3]

二是人在生活中形成對技術的依賴和崇拜。

在當代,科技已滲入社會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實在太大,對我們的生存介入實在太深,已經成為現代人生存方式的內在因素,以至于人們對科技的依賴已達到積重難返、不可逆轉的境地,逐漸沉溺于其中難以自拔??萍荚诮o人帶來了生活上的舒適和便捷的同時,也導致了人對自身的輕視和對外在力量的迷戀。在當代,人們舉手投足,吃、住、行、用,幾乎沒有一項活動能離開技術的支撐。不能設想,現代的人們離開了飛機、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離開了水、電、煤、氣等生活用具和物資,離開了電燈、電話、冰箱、空調等各式各樣的家用電器將如何生存。且不說生活質量將極大降低,就是能否繼續生存下去都成了問題。沒有現代技術,就沒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就沒有現代人的生存方式。

人對技術的依賴不僅體現在生理機能上,更表現在心理上,并且技術越是先進,這種依賴性就越強。“后現代的技術已經完全不同于現代的技術,昔日的電能和內燃機已經被今天的核能和計算機取代,新的技術不僅在表現形式方面提出了新的問題,而且造成了對世界完全不同的看法,造成了客觀外部空間和主觀心理世界的巨大改變?!@然后現代人已經被這種高度發展的新技術搞得心醉神迷,因此,當前像對電腦和信息處理機之類的新技術的狂熱追求和迷戀,對我們所說的文化邏輯來說就遠不是外部的了?!盵4]在當代,對技術的依賴已深深地滲透于人們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技術已不僅是人生存的外在條件,而是成了人生活的內在因素,人們對技術的依賴如此地強大,以至于不僅離開了技術不知道如何生存,甚至根本就不能想象如何去生存。從一定意義上說,對技術的依賴已成為商品拜物教、金錢崇拜之外的又一種“物的依賴性”。

三是科學技術的不當使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弗洛姆曾指出,“技術的進步不僅威脅著生態平衡,而且也帶來了爆發核戰爭的危險,不論是前種危險還是后種危險或兩者一起,都會毀滅整個人類文明,甚至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盵3]這雖然是一個個案,但既非危言聳聽,更非絕無僅有。科技的不當利用例如運用于戰爭,將放大人類的破壞能力,甚至毀滅人類。即如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說,“科學家警告我們,現代核武器以核冬天即人類自取滅亡的危險威脅著人類。然而,所有的國家都在繼續準備自己,繼續備戰,仿佛我們不是在用氫彈、太空武器和毒氣,而是在用長矛和弓箭打仗一樣。”[5]

此外,科技在其他方面的不當運用更是呈愈趨擴大之勢,一些新技術例如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等的使用,給自然的變化包括人的生理變異帶來了潛在的風險。與以往不同,當代克隆人、基因工程、轉基因生物等高新科技,目標和結果都在于改變生物乃至于人原有的狀態或機理,是對生物的重新設計和改變,并且,所改變的往往不只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內在的性質。這種對生命內在的干預,固然可以對人類的生存帶來了許多正面的影響如醫治疾病、提高生活質量等,但同時也潛存著危機,包括我們已經意識到的危機和尚未意識到的危機。

四是對科技的過分依賴使人的肌體及功能退化。

就人與動物的對比來看,表面上,人能夠改變環境,使環境適應于人,然而這其中卻潛藏著危機,長期對技術的依賴,導致人的肌體功能退化,使人在不借助于技術時生存能力遜于動物。達爾文的進化論早已證明,人的生理器官及其機能的變化規則是“用進廢退”。當代科技在許多方面代替了人的生理功能,最典型的如以車代步等?,F代科技在替代人的某些機能而改善人的生活質量、方便人的活動的同時,也導致了人的一些生理器官和機能的退化或阻礙了其繼續進化。弗洛姆曾在生物學的意義上分析過人的軟弱性:“人和動物存在上的首要區別是一個消極的因素:人在適應周圍環境的過程中,相對來說,缺乏調節的本能。而動物適應環境的方式卻始終如一;……動物能通過主動地改變自身而使自己適應變化著的環境;……人是所有動物中最無能的,但這種生物學意義上的軟弱性正是人之力量的基礎,也是人所獨有的特性之發展的基本原因?!盵6]這里人與動物比較的本意在于說明人生存上的優越性,但卻顯示了人在自然生存能力上遜于動物之處及其原因。通過運用技術而最有生存能力的人,實際上正是在生理上最無能(就適應自然能力而言)的人??茖W技術在給予人巨大能力和舒適生活的同時,也將人置于了高度的風險之中,因為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超出技術控制范圍或能力的變化,或者人在一定情形下失去了外部條件的支持,人類似將面臨嚴重生存的危機。離開了技術力量的支撐,人類勢將成為所有高等動物中最弱勢的種類。

五是新技術的發展使傳統倫理面臨新的挑戰。

前面談到,一些高新技術的使用,涉及對包括人在內的生物的重新設計,實質是對生命性質和發展過程的內在干預,這種內在干預將改變生物(乃至于人)原有的生存狀態和秩序,其可能的負面影響雖然迄今尚難以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僅會給人的生理或自然生存帶來潛在的危機,也對傳統的社會倫理提出了挑戰。其中最顯著的表現,是生命科學領域一系列高新技術給傳統倫理帶來的新問題和新困惑。例如基因工程和克隆技術等的不當使用(如克隆人),將徹底顛覆傳統的倫理關系和觀念,給人們之間的人倫關系造成極大的混亂。這些新問題和新困惑,迫切地要求我們重建相應的價值文化和倫理規范。

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首先出現于西方,二戰以后,隨著科技的迅速進步及其負面效應的凸顯,一些科學家和學者開始了深刻而系統的反思,他們認識到,科技是一柄雙刃劍,既隱藏著一些新的機會也隱藏著一些新的危險。他們揭示了科技產生負面效應的主要原因:

一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不當運用。正如許多有識之士所指出的,科技的價值不取決于其自身,而取決于人們對它的運用。巴伯曾正確地定位了科學和價值各自的社會功能,指出,“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是建立在一系列道德價值之上的,而科學總是在這些價值的范圍之內發揮作用。這些社會價值提出某些非經驗的問題,即意義、邪惡、正義和拯救的問題,只關心經驗問題的科學是不能對這些問題給出答案的?!盵7]“科學的社會后果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科學在我們的社會中具有獨特的強有力地位,所以它將不斷地與社會的其它部分互動,既對于良好的事情也對于糟糕的事情。……我們已經看到,這個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一種社會安排和社會價值的問題?!盵7]“科學的社會后果是社會和政治的問題,它們只能通過社會和政治的過程加以控制?!盵7]這些論述指明,科技本身主要是手段性的,科技的社會效應取決于人們對它的運用?,F實生活中,科技曾經一再地在許多領域被不當地運用,從而造成了負面影響??萍疾划斶\用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戰爭和軍備競賽,其中又以核武器的制造和使用以及威脅使用為最。眾所周知,核能在給人類帶來更高效的能源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規模也更恐怖的殺人武器。正如人們所指出的,如果說在以往常規武器所瞄準的都是特定的人或人群的話,那么在核武器時代,其所瞄準的則是整個人類和所有的生命。

二是人們對科學技術負面效應的認識具有滯后性。科技自身具有雙刃劍的特性,然而問題在于,“我們不可能在總體上,特別是在長期預言某種科學發現將具有何種特殊的社會后果”[7],因為人類對其活動效果的預測是十分有限的也是滯后的,尤其是對其行為長遠結果的預見往往趕不上活動本身的發展。許多科技成果人們能夠創造出來,卻不能對其負面效應防患于未然,而總是在造成惡果后才試圖亡羊補牢,DDT殺蟲劑大規模運用給生態環境帶來的毀滅性災難就是典型的一例。蕾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中寫道:“這些噴霧器、藥粉和噴灑藥水現在幾乎已普遍地被農場、果園、森林和家庭所采用,這些沒有選擇性的化學藥品具有殺死每一種’好的’或’壞的’昆蟲的力量,它們使得鳥兒的歌唱和魚兒在河水里的歡躍靜息下來,使樹葉披上一層致命的薄膜,并長期滯留在土壤里——造成這一切的本來的目的可能僅僅是為了少數雜草和昆蟲?!盵8]“自從DDT可以被公眾應用以來,隨著更多的有毒物質的不斷發明,一種不斷升級的過程就開始了?!械纳谶@場強大的交叉火力中都被射中?!盵8]這種導致“寂靜的春天”的災難性后果顯然是發明和使用DDT殺蟲劑的人們所始料未及的。由于不能正確預見和駕馭其結果,人們手中的科技往往會成為無法收拾的“潘多拉的盒子”,給自然從而給人自身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害甚至毀滅性的災難。

西方學者在上述反思的基礎上,還進一步分析了科學技術負面效應對人生存發展的影響。

一是揭示了技術對人的異化。在對科技負面效應的反思中,一些人提出了“技術異化”問題,認為“技術異化”突出表現為科技超出人的控制,成為一種異己的、危害人類的敵對力量,即表現為人由掌握、控制科技的主人變為被科技控制的工具,其結果是它的使用在給人類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災難。他們認為在當代,科技與人的異化已成為普遍的現象,而且異化的內涵大大超出了馬克思當年的理解,一些人還將“技術異化”現象比喻為人成了技術的“奴隸”,形象地反映了技術與人的異化關系。

面對“技術異化”問題,西方學者展開了多向度的反思。胡塞爾認為,19世紀下半葉以來,科學的危機日趨加深,這并非科學自身的危機,而是科學發展及其社會效應造成了人的生存危機,科學張揚了工具理性,卻遮蔽了人生存的意義,“在十九世紀后半葉,現代人讓自己的整個世界觀受實證科學支配,并迷惑于實證科學所造就的’繁榮’。這種獨特現象意味著,現代人漫不經心地抹去了那些對于真正的人來說至關重要的問題。只見事實的科學造成了只見事實的人……實證科學正是在原則上排斥了一個在我們的不幸的時代中,人面對命運攸關的根本變革所必須立即做出回答的問題:探問整個人生有無意義?!盵9]海德格爾揭示了技術對人的負面影響,他尖銳地指出,笛卡爾以來的西方理性主義是對“在”的根本遺忘。技術發展將帶來價值觀扭曲、人的機器化、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等問題,不合理地使用技術會使人類喪失自己的家園。他指出,“人就走到了懸崖的最邊緣,也即走到了那個地方,在那里人本身只還被看作持存物。但正是受到如此威脅的人膨脹開來,神氣活現地成為地球的主人的角色了。由此,便有一種印象蔓延開來,好像周遭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只是由于它們是人的制作品。這種印象導致一種最后的惑人的假象。以此假象看,仿佛人所到之處,所照面的只還是自身而已……但實際上,今天人類恰恰無論在哪里都不再碰到自身,亦即他的本質?!盵2]一句話,現代科學的生存方式將使人類失去自己的本質,陷入難以自拔的生存危機之中。此外,馬爾庫塞對機械控制人的分析,弗洛姆對于人將成為機器附庸的警示,以及生態主義者對科技給自然帶來的危機的分析等,也是這類反思的代表。

二是指出了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排斥。在對于科技負面效應的反思中,一些人對科技至上導致的“工具理性”的過渡膨脹展開了批評,認為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與工具理性的過度張揚相關,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排斥是現代科學危機的癥結之一。韋伯較早地注意到工業社會中工具理性張揚的傾向,胡塞爾認為僅僅有工具理性不夠,還必須有價值理性和實踐理性,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認為,工具理性本質上關心的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卻很少關心目的本身是否合理,馬爾庫塞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技術理性的過度張揚,將人變成了僅僅追求效率和效益的經濟動物,技術的發展壓制了個人的本性和自由。

丹尼爾·貝爾曾對于工具理性的制度性張揚作過生動地描述:“工業社會是圍繞生產和機器這個軸心并為了制造商品而組織起來的。”[10]“工業社會,由于生產商品,它的主要任務是對付制作的世界。這個世界變得技術化、理性化了。機器主宰著一切,生活的節奏由機器來調節……這是一個組織的世界——等級和官僚體制的世界——人的待遇跟物件沒有什么不同?!盵11]“在現代社會里,它的軸心原則是功能理性?!盵11]“經濟體系有自己的測量尺度,即實際效用……這一體系本身是具體化的世界,其中只見角色,不見人。他在組織圖表上突出的是科層關系與功能作用。其中,權威經過職位傳遞,而不經人遺傳。社會交換(必須相互吻合的工作)只在角色之間進行。人因而變成了物件或‘東西’?!盵11]對工具理性的信賴以至于信仰,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普遍現象。人與物地位的顛倒,程序化的生產和生活,理性對人性、自由的遮蔽,如此種種,正是工具理性過度張揚的表現,也是其必然的結果。

基于以上認識,西方一些有識之士指出,必須隨著科技的進步對其自發傾向和社會運用必須做出適時的調節和規制。他們認為,這種調節和規制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使科技對自然的影響盡可能有利于自然的持續發展,或者最大限度地降低科技對自然的危害。尤其應當注意的是,由于現代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人變革自然的能力,因而對可能深度影響自然性質以及改變自然物運行方式的各種新技術的運用,必須慎之又慎。其二是,基于科技的雙重效應,必須對科技的運用進行價值規范。所謂價值規范,就是以人類的整體利益、普遍價值和普世理性規范和約束特定利益群體因自身利益追求而對科技的濫用,使科技的使用適應并有利于自然從而有利于人類的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深入,在我國也面臨著反思從而應對科技負面效應的問題。

反思科技的負面效應應當借鑒西方的理論。因為其一,西方曾經出現的科技的負面效應已經在我國逐一顯現;其二,不同國家科技負面效應的表現、原因及其影響本質上具有同質性;其三,西方有識之士的反思,無論是對科技負面效應的概括,對科技負面效應原因的揭示,還是對科技負面效應對人生存發展影響的分析,比較全面且深刻,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他山之石和前車之鑒的意義。有鑒于此,借鑒西方的理論不啻為一條有效的捷徑。

反思科技的負面效應又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特別是從推進我國人的發展的根本要求出發,對科學技術的社會效應進行人學的反思。從人的發展要求看,我國正面臨著加速實現現代化從而發展科學技術的任務這一特殊背景,因而對科技的負面效應的反思應當特別注重全面性,即在充分肯定科技正面效應的前提下反思其負面效應。對此,可以從馬克思的相關論述中得到啟示。

早在19世紀,馬克思就從人的發展視角對科學技術的雙重效應做出了辯證的分析。一方面,他十分重視科學技術對于社會進步和人的解放的促進作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它的實際應用也許根本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而當他看到那種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立即產生革命性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非同尋常了?!盵12]另一方面,他又深刻地揭示了技術發展對人的負面影響,認為“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F代工業和科學為一方與現代貧困和衰頹為另一方的這種對抗,我們時代的生產力與社會關系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爭辯的事實?!盵13]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馬克思在洞察到科技負面效應的同時,又深刻地指明了其對于人的發展的必要性和歷史必然性,認為“自然科學卻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為人的解放作準備,盡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發展?!盵14]“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發展”一說既揭示了科技可能直接地使人“非人化”的效應,又肯定了這種“非人化充分發展”根本上是人的解放的條件,亦即指出了“非人化”在一定階段上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這一論述顯然是非常辯證而深刻的,對于在當解科學技術的雙重效應,無疑頗具啟示意義。

從人的發展的視角看,科技的社會效應首先并主要是正面的。眾所周知,人類不辭辛苦、殫精竭慮地發展科學技術、進行發明創造,是為了增強自己改造自然的力量,使自然朝著有利于人生存發展的方向變化,是為了使自己生活的更加舒適和便捷。近代以來,科技的發展和使用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人應對和改造自然的本領,提升了人類生存的能力,為人們創造了更多的財富,顯著地提升了人們生活的品質,給人們帶來了更為舒適、方便、精致的生活。在當代,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成為造福人類最重要的手段。毫不夸張地說,離開了科技的支撐,人類不僅不能發展,甚至也不能生存。

從人的發展的視角看,雖然科技發展和運用之效果總體上有利于人的生存發展,但在一些情況下,又會與人們的初始動機相背離而出現負面效應,因而必須對其進行反思。愛因斯坦曾諄諄告誡加州理工學院的學生,“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技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盵15]這一告誡提醒我們,科技具有雙重效應,因而必須關注科技對于人的影響,使科學技術與人的生存發展相適應;這一告誡啟示我們,科技的負面效應是可以防范或緩解的,因為科技異化為某種獨立于甚至凌駕于人和社會的力量顯然是不正常的,也就是說,負面效應并非科技發展和運用的宿命,本質上是人們對科技的不當使用所致——深層次原因是人們價值和認識方面的局限性,特別是他們價值定位和價值取向的失當所致。這一告誡還提示我們,對科學技術進行反思之根本尺度,是是否有益于人的生存和發展。

以人的發展為尺度,反思科技的負面效應必須遵循趨利避害的原則。海德格爾曾就此提出了頗具啟示性的看法。他認為,反對技術崇拜并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反對技術,而是要揭示技術的本性,從而讓技術作為技術存在。為此,他提出了外在地對待技術的態度,即在手段層面利用技術,同時又不為其所奴役。他指出,“盲目抵制技術世界是愚蠢的。欲將技術世界詛咒為魔鬼是缺少遠見的。我們不得不依賴于種種技術對象:他們甚至促使我們做出精益求精的改進。而不知不覺地,我們竟如此牢固地嵌入了技術對象,以至于我們為技術對象所奴役了。但我們也能另有作為。我們可以利用技術對象,卻在所有切合實際的利用的同時,保留自身獨立于技術對象的位置,我們時刻可以擺脫他們。我們可以在使用中這樣對待技術對象,就像它們必須被如此對待那樣。我們同時也可以讓這些對象棲息于自身,作為某種無關乎我們的內心和本真的東西?!盵2]這一論述,昭示著一種正確選擇的可能:合理地運用技術。

正如辯證法啟示我們的,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要靠新的更高層次的發展來解決。解鈴還須系鈴人。如果說科技的不當運用加速和加深了對自然和人的損害,那么同樣的道理,科技的恰當運用必將修復和緩解其對自然和人的損害。從長遠的觀點看,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根本上取決于科技的進步。由于科技的社會效應首先并主要是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發展,由于修復和緩解科技的負面效應很大程度上要靠科技的發展和正當運用,因而限制或消除科技的負面作用,絕不等于限制甚至摒棄科技,而是要前瞻性地分析預測其可能的雙重性,趨利避害地采取應對措施。我們固然不應重蹈西方科技發展與人的發展相分離、相異化即工具理性遮蔽價值理性的覆轍,但也不應矯枉過正,由反思科技的負面性而走向反科學的另一極端。

進而言之,對工具理性的反思同樣應從人的發展要求出發。應當看到,工具理性的張揚對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首先具有正面的意義。工具理性對于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在目標確定之后,達到目標的手段往往會起決定性的作用。從現代化的運行邏輯看,注重工具理性、借重乃至于依賴工具理性,在一定時期中是必然的且具有合理性而絕非過失。近代以來的歷史表明,人類生存方式之優越,就在于具有工具理性及依據工具理性所創造的科學技術、制度和規則。滲透著理性的科技、制度和規則的運用,既放大了人的體力和智力,提升了活動的效率和效益,改善了生產條件、降低了勞動的強度并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從勞動中解放了人,又創造出了更多更好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極大地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使人們享受到更為便利、舒適和更有樂趣的生活。正是由于工具理性顯而易見的巨大威力,當代人類才憑借其創造了以往所不能望其項背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并即將在未來創造新型的生態文明。為此,反思理性并非去理性化,并非反對工具理性,而是更加合理地運用工具理性,使其與價值理性相適應,充分發揮工具理性的優勢而不為其負面效應所困擾。

從我國當前人的發展要求看,對科學技術社會效應的反思必須注重全面性。

科學技術和工具理性對于任何一個國家的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都是必要的。對于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我國來說,科學技術對于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更是至關重要。眾所周知,我國的社會現代化進程總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例如在經濟發展指標上,雖然我們的GDP總量已居于世界第2位,但人均GDP還處于世界后列,許多地區還處于欠發達狀態,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在科技方面,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許多核心的高新技術仍有賴于從國外引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例還很低,國家的科技核心競爭力亟待提升。作為正在追求現代化特別是追求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反思科學技術效應之出發點和歸宿,就是有利于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鑒此,我們對科技雙重性的反思應是理性的而非激情的,全面的而非片面的,因為如果不加限制地批判和否定工具理性,就難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為此,必須更加積極主動地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合理地利用科學技術,防范和緩解其負面效應,以更好地推進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巴里·康芒納.封閉的循環[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42;142-143.

[2]海德格爾選集(下)[M].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6.1237;945;1239.

[3]弗羅姆.占有還是生存[M].三聯書店,1989.10;4.

[4]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M].三聯書店,1997.292-293.

[5]斯塔夫里阿諾夫.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3.

[6]弗洛姆.為自己的人[M].三聯書店,1988.55.

[7]巴伯.科學與社會秩序[M].商務印書館,1991.265;268;269;268.

[8]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6;6-7.

[9]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6.

[10]丹尼爾·貝爾.后工業社會的來臨[M].商務印書館,1984.2.

[11]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商務印書館,1989.198;57;57.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777.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775.

第8篇

關鍵詞:自然觀;生態中心主義;現代人類中心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生態學

中圖分類號:B0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6248(2017)01-0065-08

Abstract: Aiming at the interrogation of western Green Thoughts towards the anti-ec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nature,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 of ecology Marx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nature by revealing the lack of theory in ecology centralism view of nature and modern anthropocentrism view of na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logy Marxism not only criticizes the anti-rationalism and anti-technology tendency of ecology centralism, but also reveals its theoretical predicament of the natural value theory and the natural right theory. It believes ecology centralism roots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to the personal value and attitude to environment, which is non-historism and idealism. Ecological Marxism also criticizes that modern anthropocentrism explores ecological problems only from the view of value, instead of from the social system and social historical conditions in which values are interdependent. modern anthropocentrism view of nature insists that nature only has the instrumental value to mankind, which is abstracted from the certain social structure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abstract modern mechanical view of nature. Therefore, its pursuit of human overall interests and human long-term interests is only fantasy. The defense of ecology Marxism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nature adheres to the basic stand of Marx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nature identifies the root causes of natural alienation to the mode of social production, advocating by changing the social system and mode of production to eliminate the natural alienation and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It also points ou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 both the natural dimension and the cultural dimension, insisting on preexistence and social historical nature, insisting on human nature and sociality, and always insisting on the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natur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cology Marxism makes accurate position on the theoretical nature about western Green Thoughts view of nature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nature, and advocates the cultural and natural factors into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 construct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t view of nature theory, which emphasizes the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Key words: view of nature; ecology centrism; modern anthropocentr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cology Marxism

面對全球性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西方綠色思潮批判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反生態性,他們試圖用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或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取代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以此走出生態困境。生態學者通過揭示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和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的理論缺陷,為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展開了有力的辯護[1]。本文旨在系統地論述生態學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辯護及其理論特質。

一、生態學對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的批判

生態中心主義以利奧波德、羅爾斯頓和奈斯為代表,他們在自然觀上堅持自然價值論以及自然權利論,反對一切形式的人類中心主義,主張與自然和諧共處[2-4]。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的上述主張受到了生態學者的嚴厲批評,他們不僅揭示了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的理論困境,而且揭示出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的后現代特征,生態學者同時批判了生態中心主義探尋生態問題的理論主張。

第一,生態學者揭示了自然價值論和自然權利論的理論困境。生態學者指出,自然價值論面臨著如何從事實認知推出價值判斷的理論難題。在生態中心主義者看來,自然的價值是自然本身就具有的,是客觀存在的,正因為自然價值的客觀存在,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一般的倫理關系。基于此,生態中心主義者認為完全可以從“是”中推導出“應該”來,因為 “實然之道蘊含著它的應然之道”[5]。生態學者指出,生態中心主義者把價值等同于事實,這是他們最根本的理論困境。事實和價值存在著聯系,并非截然兩分,但是生態中心主義把它們等同起來,是不可取的。不僅如此,生態中心主義必須論證自然價值和自然權利的客觀性。為此,生態中心主義者把生態系統構成要素的價值等同于它們的存在本身,這種論證方法不僅犯了前面所說的把價值論等同于存在論的錯誤,而且把自然作為評價主體去評價價值的內在屬性,這是不可能作出客觀評價的。除此之外,生態中心主義對自然價值論和自然權利論客觀性的論證并不是建立在科學的研究和嚴密的推理基礎上,而是歸結于人的直覺,這種作法很難保證理論的科學性和嚴密性。除了上述難題外,生態中心主義還需面對如何定義自然價值和自然權利的挑戰。在生態中心主義者那里,這兩個概念沒有嚴格統一的規定。在定義自然價值概念時,他們要么認為自然價值就是一種“內在價值”和“客觀價值”;要么認為自然價值是指自然物的內在結構和屬性;要么認為自然價值就是生態系統的創造性。對于什么是自然權利,他們強調非人類存在物具有與人平等的,包括生存權利和自利在內的道德權利,這種道德權利應該得到人們的尊重??梢?,生態中心主義者把本屬于人的價值和權利概念不僅做了寬泛的解釋,而且推廣到非人類存在物上,但這種嘗試未必是成功的。

第二,生態學者指認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具有后現代特征。生態中心主義主張“非人類中心主義”,反對理性主義,反對科學技術,使其理論具有鮮明的后現代特征。對此,生態學者展開批判性分析。在生態學者看來,生態中心主義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強烈反對,具有后現代反主體的特征。人類中心主義本身并沒有錯,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如果不是把人而是把生態自然放在中心地位,勢必會帶來各種反人道主義的體制。其一,在對待人類理性方面,生態中心主義者指認生態危機緣起于人類理性的驕橫和對自然的控制,提出必須消解人類理性和批判“控制自然”觀念。生態學者一方面強調不能消解理性主義,而是應該探討如何正確地發展理性主義,使理性主義的優勢充分體現;另一方面指出“控制自然”并不意味著對自然的侵犯,而是在掌握自然律前提下的有意識的合理控制。其二,在對待科學技術方面,生態中心主義者目睹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中使用產生的諸多負面影響,他們反對科學技術,主張放棄技術,使人類退回到前技術時代。生態學者批判了生態中心主義的反技術主義傾向,強調應該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具體的社會結構中看到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消極作用和負面影響。可以說,當今社會的生態危機根本不是科學技術本身的危機,而是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以及這種制度對科學技術的不合理使用方式的危機。

第三,生態學批判生態中心主義分析和解決生態危機的理論主張。生態中心主義把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歸咎于建立在人類中心主義基礎上的傳統倫理價值觀,提出要解決生態危機,必須拋棄人類中心主義立場,承認非人類存在物的“自然價值”和“道德權利”。對此,生態學者展開了嚴厲的批判。在生態學者看來,生態中心主義將生態問題的根源歸咎于個人對環境的價值觀和態度,這種觀點是非歷史主義的和唯心主義的,即生態中心主義把自然看作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根本沒有看到自然的社會歷史性;把生態問題唯心主義地歸結為世界觀和價值觀問題,看不到生態問題背后所隱藏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問題,因此無法真正找到產生生態問題的根源。生態學者指出,我們應該從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中去探尋生態危機的根源。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利潤最大化”的資本邏輯伙同消費主義價值觀,以及發達資本主義向第三世界國家推行的“生態殖民主義”,實施非正義的“生態掠奪”等才是全球生態危機產生的罪魁禍首。生態學者不僅批評了生態中心主義者對生態問題根源的探尋,而且批評了生態中心主義者對生態問題的解決方式。對生態中心主義者來說,未來社會生態問題的解決只需要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即用一種生態中心主義的價值觀看待自然以及自然與人的關系,培養一種對大自然的“生態意識”。福斯特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當今最緊迫的問題并非改變人類的價值觀,而是毫不留情地揭示并消除資本主義制度的非正義性,打破以資本邏輯為基礎的全球權力關系,惟有如此才有可能解決生態問題,在一個非正義的社會制度下,即使個體的生態道德得到明顯提升,也無益于生態問題的根本性解決。同樣,戴維?佩珀也認為,生態中心主義過分地迷戀個人的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并把它們看成是促進社會變革、解決生態問題的主要動力,注定是要失敗的。因為現有社會制度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固有的巨大力量才是解決生態問題所面臨的巨大阻力。

總之,在生態學者看來,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抽象地和非歷史性地看待自然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忽視了生態問題產生的社會現實根源,因而無法在實踐中找到解決生態問題的根本途徑。

二、生態學對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的批判

生態學者不僅批判了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而且批判了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F代人類中心主義主要以墨迪的“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和諾頓的“弱式人類中心主義”為代表[6-7]。生態學者指出,無論是現代人類中心主義還是弱式人類中心主義,都具有鮮明的內在缺陷,這些內在缺陷決定了它不僅依然是一種與資本緊密聯系的近代機械自然觀,而且不能真正解決生態問題。

第一,生態學者揭示了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的內在缺陷。在生態學者看來,無論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如何鼓吹人類整體利益和人類長遠利益,它依然是抽象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根本無益于生態問題的解決。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堅信“生態化”的資本主義制度是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由此可見,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與資本主義現代化是相容的,它有可能淪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內在組成部分,這種內化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現代人類中心主義不僅不能解決生態危機,而且有可能與資本相結合加劇生態問題的產生。此外,現代人類中心主義所追求的人類整體利益在現實中是無法實現的,因為根本不存在抽象的人類整體利益。在現有資本全球權力框架中,現代人類中心主義打著人類整體利益的旗號,實則維護著以資本為核心的階級利益和國家利益,人類整體利益根本無從談起,因此它是一種裸的地區中心主義和階級中心主義。不僅如此,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要求以人類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為基礎,在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全球權力范圍內是無法真正落實于實踐來解決生態問題的。之所以這樣,不僅是因為現代人類中心主義所追求的人類整體利益和人類長遠利益虛無縹緲,無從實現,而且當代全球范圍內的生態問題實質上是資本全球化的產物。在全球化背景下,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依仗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優勢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生態殖民主義”,加劇了生態問題的惡化和社會不公正。生態學者強調,探尋生態問題需要全球性視野和全球性行動,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對虛無縹緲的人類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追求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他們提出的解決生態問題的理論主張只可能是紙上談兵。

第二,生態學者指認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實質是一種近代機械自然觀。在對待自然問題上,近代機械論明確指出,自然是上帝創造出來的,它是一個按照客觀數學規律運行的冷漠的和無趣的世界?,F代人類中心主義不僅認為自然對人類而言只具有工具價值,而且認為自然只是獨立于人之外的客體,完全忽視了被人類改造過的自然所具有的社會歷史性特征。由此可見,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在對待自然方面仍然是一種近代機械自然觀。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近代機械自然觀繼承了西方哲學中主客二分的認識傳統,指認人與自然的關系其實就是一種主客關系?,F代人類中心主義強調人與自然關系中人的主人翁地位,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控制自然,但是人類控制自然的能力終究要受到理性思維的制約,否則生態問題隨之出現??梢?,現代人類中心主義所理解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只不過是一種建立在人類利益和需求基礎上的,控制與被控制的主仆關系,它仍然沒有跳出傳統哲學主客二分的窠臼。在對待科學技術問題上,近代機械自然觀十分推崇科學技術的作用,甚至把科學技術的進步等同于社會的進步,但是它沒有關注到科學技術運用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現代人類中心主義雖然注意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但它堅信只要以人類理性的方式操控自然,在F有制度框架下通過技術進步和技術革新就能夠解決生態問題。生態學者指出,無論是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還是近代機械自然觀,他們都是脫離一定的社會結構和歷史條件抽象地談論“控制自然”觀念和科學技術的效應問題,根本看不到“控制自然”觀念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是與資產階級“控制人”的觀念緊密結合的,因而不能正確地理解“控制自然”的真正內涵,無法對現代科學技術的本質作出正確的評價,正是在這一點上,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和近代機械自然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第三,生態學批判性地分析了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與生態危機。在生態學者看來,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和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一樣,缺乏一種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它們僅僅從抽象的價值觀層面探尋生態問題,忽視了價值觀所依存的社會制度和社會歷史條件,因而無法建立科學的生態自然觀。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建立在資本利益之上,已經成為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一部分,這就決定了它在探討生態問題時,只不過是一場“賊喊捉賊”的游戲。另外,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在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全球權力關系范圍內,缺乏實踐的可操作性,只能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在生態學看來,人類本身并不是生態危機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資本主義制度以及資本的全球權力分工。如果不變革這種資本主義制度,不打破這種以資本為核心的全球權力關系,一切解決生態問題的途徑都只是枉然?;诖?,生態學者指出,生態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不能離開人類立場,對此,格侖德曼、戴維?佩珀和休斯都作出了分析。格侖德曼認為,人類在分析生態危機和反思對待自然的現代態度時,絕對不能夠放棄“人類的尺度”。 戴維?佩珀指出:“生態社會主義是人類中心論的(盡管不是在資本主義-技術中心論的意義上說)和人本主義的?!盵8]休斯發現人類中心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并斷言就是這種廣義的人類中心主義[9],與現代人類中心主義不同,這種廣義的人類中心主義能夠為保護自然提供理論支撐。

生態學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批判了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的內在缺陷,指出建立在資本利益基礎之上的抽象的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不僅無法解決生態危機,反而會引發生態危機。人類只有立足于真正的人類中心主義立場,打破資本全球的權力關系,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才能真正走出生態危機的困境。

三、生態學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辯護

基于對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和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的批判,生態學明確指出,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生態學并不是對立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具有生態意蘊,以此為基礎,生態學展開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辯護。

第一,生態學深入挖掘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生態意蘊。在生態學者看來,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對自然概念和人類社會與自然關系的看法,以及如何克服自然異化的觀點都包含著一種生態學的關注。歷史唯物主義有一個現代性的自然概念。格倫德曼認為,馬克思關于自然的概念具有濃厚的現代氣息,它可以追溯到皮科、培根以及黑格爾,并延伸到尼采。馬克思還發展了一種獨特的對待自然的現代性觀點,即把自然看作是具有某種功用性的物體,它可供人類利用以滿足人類的需要和欲求。在這個物質世界中,人類為了生存,必須“控制自然”。自然在馬克思那里不是擬人的,它自身沒有目的,只是人類將其需要和欲求強加于它,因此人類對自然的控制不是以一種肆意的方式進行的,而是必須尊重自然的規律。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不僅強調自然概念的現代性,而且強調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戴維?佩珀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在戴維?佩珀看來,人與自然不可分離,人類通常與自然處于一種統一和斗爭狀態中,自然往往以一種與人敵對的姿態存在著,人類既依賴于自然生存,又要與自然作斗爭。勞動是人類與自然發生相互作用的中介,人類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毫無保留地把自身的力量傾注于自然,其Y果是,人在被自然化的同時自然也被人化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相互改造,即當人類通過生產改變自然時,也改變他們自己,即人類的自然。隨著我們對自然改造的不斷深入,我們開始懂得應該去了解自然規律,以便更有效地改造自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同時發展了自己的智力。此外,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的自然是一個社會概念,是社會歷史文化的產物,自然的異化意味著自然在人類社會實踐中從自身分離,它被視為一個社會產物的失敗,自然的異化其實就是社會生產方式的異化。要消除自然的異化,就必須消除社會的生產方式對自然的非理性控制,重新規范自然對整個社會的用處。生態學認為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指認自然異化的根源在于社會生產方式,主張通過變革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來消除自然的異化、解決生態問題,這種對自然異化的觀點是建立在人類-社會關系一元論基礎之上的。

第二,生態學者提出,歷史唯物主義不僅具有自然維度,而且具有文化維度。對此,詹姆斯?奧康納作出了詳細的論述。詹姆斯?奧康納指出,要充分重視自然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的地位,并將歷史唯物主義的內涵向外擴展到物質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能動性和自主運作性是自然的特性,自然界雖然是人類實踐的結果,但是它具有自身的運動規律,自然本身的運動規律是客觀存在的。詹姆斯?奧康納不僅強調自然的自身運動規律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強調自然界的自身運動規律和內在屬性還會對人類的實踐活動產生影響。除此之外,詹姆斯?奧康納認真考察了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自然和文化維度。對于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自然維度,詹姆斯?奧康納認為,自然系統不僅內在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中,而且自然系統的內部發展趨勢和發展規律將會對人類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產生影響。不僅如此,自然系統的內在發展趨向和內在規律也會影響到社會形態和階級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并產生一定的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文化維度看,詹姆斯?奧康納指出,文化在前蘇聯那里只是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這就直接導致了前蘇聯理論中的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社會勞動等概念缺乏一個文化的視角。從文化視角來看,不管是生產力還是生產關系,它們都與一定的文化規范和文化價值觀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說,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文化價值觀和文化傳統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不僅是勞動力,而且包括勞動協作方式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傳統下進行,并受到這些文化傳統的影響。此外,詹姆斯?奧康納還考察了社會勞動的自然和文化維度。他指出,人類的生產勞動既受到自然的影響,是一種物質性的實踐,又受到文化的影響,是一種文化實踐。一方面,人類的生產勞動被賦予了自然的特征,自然的客觀規律制約著人類的生產勞動。另一方面,社會勞動被賦予了文化的特征,特定社會結構中的文化規定和文化實踐是社會勞動的建構基礎,而文化規定和文化實踐反過來又被社會勞動的形式所決定。

第三,生態學始終堅持歷史觀和自然觀的辯證統一。在生態學者看來,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系統相互影響,自然生態系統制約人類的實踐活動,而人類通過社會勞動調節和控制自然生態系統,生態學者所建構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正是建立在強調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辯證聯系的基礎之上的,以歷史觀與自然觀的辯證統一為其理論特征。生態學者指出,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堅持自然的先在性和社會歷史性。自然界及其自然規律是不依賴于人的一切意識和意志而獨立存在的,自然及其自然規律具有先在性、客觀性、制約性。人類只有不斷地認識自然,自覺地遵循自然規律,才會使自然向著有利于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在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通過社會勞動把自然帶入到他們的視野。人類不斷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具有社會歷史性。歷史唯物主義不僅強調自然的先在性和社會歷史性,而且堅持人類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生態學者指出,“人類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會存在物”[10],人類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雙重特征。一方面,人類作為擁有生理需要的自然存在物,像其他所有生物體一樣,能夠僅僅存在于自然環境中,人類不僅依賴于自然界并且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人類還可以通過勞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滿足人類的需要。另一方面,人類同樣也是社會存在物,他有別于其他生物體,人類通過“有計劃的意識”活動與自然進行“物質變換”,而且這種“物質變換”也發生在人類與他人的相互關系中。生態學者強調,人類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人類不僅與自然發生關系,而且人類與人類之間也會發生關系,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類與人類的關系始終貫穿在馬克思的整個著作中,人與人的關系受制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又決定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關系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的自然觀和歷史觀是辯證統一的。

總之,生態學者通過強調自然的先在性和社會歷史性以及人類的自然性和社會性,實現了人類-自然的關系以及人類、自然-人類、人類關系的辯證統一。生態學者始終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辯證統一,在此基礎上探討生態危機的根源和解決之道,體現了其鮮明的理論特征。

四、評論

生態學者揭示和批判了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和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的理論缺陷?;诖?,他們深入挖掘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生態意蘊,并提出用自然和文化維度重構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社會勞動等概念,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辯證統一。生態學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辯護堅持的是立場,具有如下基本特點:

第一,生態學對西方綠色思潮自然觀和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理論性質作了準確的定位。生態學把生態中心主義看作是具有后現代性質的綠色思潮,把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看作是建立在資本利益基礎之上的近代機械自然觀,而把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看作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生態批判,認為它是現代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的后現代性質體現在它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反對科學技術,反對理性主義,主張自然價值論和自然權利論等方面;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之所以說是一種近代機械論自然觀,是因為它把自然看作是與人類相對立的客體,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立在二元論基礎上,其自然仍然是與資本結合在一起的。生態學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辯護是現代主義和理性主義的。一方面是因為生態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并不抽象地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和科W技術的運用,它反對的是人類中心主義和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運用,強調生態危機的解決仍然需要堅持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立場,強調科學技術的合理使用有利于生態危機的解決。另一方面是生態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強調人類對自然的“合理控制”,對自然的控制是建立在滿足人的基本需要,滿足人類的利益和需求基礎之上的,因此,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并不反對經濟增長,不主張對工業實行限制,主張經濟理性與生態理性的統一。生態學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論述與西方綠色思潮的自然觀有著原則性的區別,這對于我們更加準確地把握生態學以及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性質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視野。

第二,生態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是強調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自然觀。無論是生態中心主義還是現代人類中心主義,他們都把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立在二元論基礎之上,要么強調生態系統對人的制約和限制,要么強調人對生態系統的控制和利用,最終導致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根本無法解決人與自然在現實社會中的矛盾沖突。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生態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那里是一個有機體,人類社會與自然是不可分離的,人和自然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改造。因此生態學反對脫離人類社會歷史的抽象自然觀,主張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所研究的自然是“人類歷史的自然”,自然的異化產生于人類社會中,具體地說產生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生產過程中。解決自然異化的根本方法在于實現一場根本性的社會變革。因此生態學指出,要解決生態危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是要打破現存的資本全球權力關系和變革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走生態社會主義道路。生態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反對脫離具體的社會結構,單純從價值觀維度談論生態危機的根源以及解決之道,提出以資本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的不正義性和非生態性才是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其理論導向了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生態批判。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態學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辯護繼承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性方法,拓展了歷史唯物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向度,推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現當展。

第三,生態學者主張把文化和自然因素引入到歷史唯物主義中,建構起文化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理論。他們不僅突出自然在社會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強調自然對于人類社會的生產以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主張文化會導致不同的社會生產力和協作方式,進而導致不同的社會發展進程。生態學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自然和文化因素的重視,把自然、社會和文化看作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這不僅在理論上拓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空間,開啟了歷史唯物主義在文化、自然等領域的研究視域,而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梢钥隙ǖ卣f,生態危機與我們忽視自然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以及過分強調經濟基礎的作用而輕視文化的作用有一定的關系。因此,生態學所建構的文化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對于我們從哲學意義上思考生態危機頗具啟發性。

五、結語

總而言之,生態學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辯護,針對的是西方綠色思潮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反生態性的詰難,其辯護的實質是強調基于立場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是認識和解決生態問題的科學理論工具,以彰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性。生態學者與西方綠色思潮關于自然觀的爭論,不僅有助于我們正確把握西方綠色思潮自然觀和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理論性質;而且對于我們正確認識自然異化的實質,倡導通過變革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來消除自然的異化、解決生態問題,具有非?,F實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生態自然觀研究[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 2014.

[2]勞倫斯?布伊爾.為瀕危的世界寫作:美國及其他地區的文學、文化和環境[M].岳友熙,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3]王正平.環境哲學――環境倫理的跨學科研究[M].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4.

[4]胡志紅.西方生態批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5]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哲學走向荒野[M].劉耳,葉平,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6]楊通進,高予遠.現代文明的生態轉向[M].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7.

[7]周玉玲.生態文化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8.

[8]戴維?佩珀.生態社會主義:從深生態學到社會正義[M].劉穎,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第9篇

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對人性的開掘,而造成教育異化的根源在于沒有認識人性。認識人性實際上就是認識人與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己的關系。只有認識了這三種關系,才能弄清人性的本質,才能明白教育的指向和發展的方向。

1 人與物的關系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人一直是依附于自然的。在人類的刀耕火種時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安無事,從而形成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這種思想是基于自然本位的思考方式,將自然看作主體,人是依附于自然而生存的,人只能祈求自然的寬恕,風調雨順是國泰民安的前提。但是隨著人類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漸增強。人類開始由依附自然向支配自然、改造自然轉變??茖W技術對自然的祛魅過程,也是人由崇拜超自然力量的神向崇拜自身理性轉變的過程?!叭硕▌偬臁钡乃枷胧侨祟愖孕判谋锏慕^佳體現。正是因為人未能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這種錯誤的認識又通過教育的傳承導致了更嚴重的后果,使得我們認為自然天生就是人類奴役的對象。顯然,在當今教育實踐中,我們需要一種“思想范式” 的轉換,一種有別于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主義,要將環保意識作為學生的一個重要的品質來培養。

在科學技術逐漸取代上帝,成為人膜拜的對象的過程中,啟蒙所宣揚的以自由、民主、科學為主要特征的理性也片面化為自然科學,符合科學的就是理性,不符合科學的都應該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里。在實證主義哲學家們宣稱形而上學是偽命題時,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和對人性的關懷也被消解了。“工具理性”得到極大發展,“價值理性”幾被遺忘,人變成失去批判能力的“單向度的人”?!斑@樣的理性主義視單純的知識和理性作為歷史進步的動因,強調理性地選擇采用一切最有效達到目的的手段、注重功用、效益、效率、成功,從而成為‘理性’負面效應的根源?!?/p>

以這種理性來思考人與物的關系,體現為人對物的征服和利用,這種物可以是榮譽,可以是權利,可以是金錢。教育的異化也正是在這種理性的指導下導致的。學校教育以“成功”為標尺衡量人的一切價值:在校時的考試成績,離校時的賺錢能力。教育讓學生將知識作為通向“成功”的手段,而不是將知識作為個性發展、人性開掘的工具。這種異化的教育只能教育出異化的人、人性缺失的人。

2 人與人的關系

康德說,人應該對兩樣東西心存敬畏,即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這里即指人應該尊重自然規律同時也應該服從社會的倫理道德。教育的目的,即教會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教育作為人的社會化的重要手段,本應促進個體與他人的和諧相處,但隨著科學技術對自然的祛魅和人們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人不僅對自然失去了敬畏感,也對道德律失去了敬畏感。人與人的關系回到了霍布斯所說的“狼對狼”的時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擴展到了人類社會,社會達爾文主義、叢林法則取代了仁愛原則。教育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被異化或者說教育的異化促進了人與人關系的緊張。

當代中國社會道德有滑坡趨勢,人與人之間缺乏最基本的信任、關愛。面對道德滑坡問題,我們急需加強道德教育,正是我們德育“場”的消失使得我們無所畏懼,毫無羞恥。人有一種自利的天性,斯賓諾莎曾指出:“人們都有一種欲望,要追求對自己有利的東西”,但是人是社會的人,利己必須以不損害他人的利益為前提。教育在引導學生發揮個性的同時,必須教會學生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對他人應該仁愛,“視人若己,愛若愛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人與己的關系

人與己的關系就是人如何去認識人的本質,實現人的潛能,達到人生的幸福。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幫助人們去實現自己的本質,但是在當下中國,教育在最應該承擔責任的地方卻沒能引導人們認識自己的本質,達到人生的幸福。人天生向往自由,自由是的表現。我們的教育大大地強化了我們的理性,而忽略了我們的非理性的。這二者的失衡是扼殺人性的根本。知識的最高形式是使人知道,什么使人成為人?人性的自然和意義是什么?赫胥黎在《論科學與藝術教育的關系》中將知識分為兩類:科學與藝術,“凡單憑推理功能研究的東西歸入科學……凡可感知的,激起情緒的,屬于審美功能的東西,歸入藝術……教育分別以科學或藝術的形式,或者以科學和藝術相結合的形式向青年提供實質性的知識”。維柯在《論我們時代的研究方法》中談到,要在科學知識和詩詞歌賦之間找到平衡。在中國教育下的學生智力得到充分發展,但情商卻極其低下,只懂數理化,不知假惡丑。審美能力嚴重欠缺,生活蒼白無味,精神世界空虛。

第10篇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技術倫理教育,內涵,必然性,途徑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應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高職院校畢業生是將來技術型社會眾多技能型工作崗位的主要操作力量。在高職教育中,開展技術倫理教育,事關辦學目標的實現、學生的健全成長和未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一、對技術倫理內涵的理解

技術是人類將科學知識和研究成果應用于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通過勞動創造出具有使

用價值的先進產品或優質服務的有組織的活動。對于技術,法國科學家狄德羅在其主編的《百科全書》里是這樣定義的:技術是為某一目的共同協作組成的各種工具和規則體系。技術具有工具性、目的性、應用性和社會整合性的特征。倫理(道德)則是人們在社會實踐的長期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秩序、價值規范和行為準則,具有維系人類社會穩定,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規范人類自身行為的意義。技術與倫理能夠發生聯系的基礎和中介是科技道德價值??萍嫉赖聝r值作為科技價值與道德價值的結合,主要指科技行為及其后果對于他人、國家、社會、人類和自然的作用與意義。[1]技術具有自然效用價值,也具有社會現實價值,它所負載的價值是自然因素、社會因素與科技因素滲透融合的產物,技術不再是一種抽象的工具,必然涉及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因而形成了保證技術與社會健康持續發展的新的道德規則和職責—技術倫理。“技術倫理是人們在與技術所發生的各種關系中應該具有的倫理精神和道德品質途徑,應該遵守的道德規則,應該履行的道德職責論文下載。技術倫理是對技術正面價值的維護與擴展,是對技術負面價值的制約和控制。”[2]在現代技術特別是高科技負面效應日益凸現,嚴重危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今天,用什么樣的道德準則來指導人們的技術實踐活動,以及如何協調和處理上述關系呢?“是否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我們應該做的?” [3]

二、技術倫理教育何以必須展開

技術倫理教育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相互交叉的學科,旨在以倫理道德視角引導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樹立優良的職業道德,具備從事職業活動的善惡評價標準,能對技術及自身活動進行反思,能自覺將合理應用科學技術成果以造福人類內化為自身責任和義務。

1、克服技術異化、技術悖論、回歸人的本質、實現技術和諧發展的目的使然。技術具有雙面效應,生產的同時可能就是破壞。種種技術行為(假奶粉、地溝油、安樂死、基因工程、人體器官移植等)都表明,現代技術發展應用與倫理建構反思已處于辨證的矛盾同一體中,既會排斥又會依存,既會沖突又能統一。復雜化多元化的社會背景導致人們的價值觀選擇呈現多樣性,受多種利益(錢、權、利)驅使的現代社會已造成了技術異化,也稱技術悖論,技術負面效應突顯且日益走向人性的反面,技術本應造福人類的宗旨被異化,這也是人自身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異化的結果。因此,現代技術倫理教育的出發點正在于在人的技術活動中克服技術異化、技術悖論,建構道德體系彌補道德缺失,使技術與人、與自然、與社會和諧共處,并通過技術的科學應用最終回歸人的本質(在此將人的本質理解為人作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的和諧發展)。正如愛因斯坦的科技道德教育觀所言,“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在你們埋頭于圖表和方程式時,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 [4]

2、倫理學作為文化體系的一個分支,既具有滯后性又具有先導性,它對技術的發展應用具有重大作用。一方面,科學和技術賦予人類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它們的發展又是如此之快途徑,以至我們甚至來不及理解和反思它們。我們的道德實踐和制度安排也還不能適應這一發展。[5]技術倫理從社會上層建筑的意義上講顯然會出現滯后,而技術與倫理是呈現既分立又匯合的互動態勢發展,因此忽視技術倫理教育勢必會牽制技術自身的前進。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會出現雙面效應,會給人類帶來風險,這時它就必須接受倫理的指導,我們的科技人員應在倫理指導下生成技術責任感技術良心工程良心,積極地主動地去前瞻去預見去規避風險,重建美好和諧社會。科技研究的目的、活動的方式、發展的方向、具體的應用,都是受“心理狀態制約的”,其背后都有價值目的和價值追求,“只有確立了這樣的目標及其相應的價值,我們的生存和我們的活動才能獲得意義”。[6]

3、構筑學生抵御現代技術負面效應挑戰的思想屏障的迫切需要。德國著名技術哲學家H.Lenk指出,在歷史上人類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掌握如此巨大的力量和能量,這都是技術及其技術進步的結果.這就是技術及技術進步發揮出來的正面價值。然而,科學技術的不合理運用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已經給人類本身和社會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危害,這一問題在我國也日益嚴峻和迫切,如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造假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引發了許多令人痛心的重大事件,嚴重影響了民生健康和社會穩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技術人員的技術倫理道德缺失或偏位?R虼耍強化技術倫理教育亟不可待,必須引起我們充分足夠的重視。高職院校學生未來工作在我國經濟建設的第一線,他們掌握科學技術固然重要,但同樣要在未來的技術活動中構筑抵御現代技術負面效Σ渙加跋斕乃枷肫琳希使自己從事的技術活動符合技術倫理要求,并勇于同一切不法的技術行為作斗爭,自覺維護人類的共同利益。這就迫切需要高職院校拓展德育教育的內容,ü不同途徑對學生開展技術倫理教育,對他們的技術學習給以正確的倫理道德引導途徑,對一切“可以做”與“不可以做”的技術行為做出正確的≡瘢最終促使學生積極τ孟執技術,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實施高職技術倫理教育的主要途徑探究

1、 領導重視、增進共識,是實施高職技術倫理教育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高職

院校都沒有開設技術倫理教育的相關課程,高職學生對技術倫理知識幾乎是一無所知,技術倫理意識模糊淡薄,專業價值與倫理教育在整個高職教育體系中可有可無,有的高職院校甚至是用技術教育完全取代價值與倫理教育,這不能不說是我國高職教育存在的嚴重缺憾論文下載。高職院校的領導們對這個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站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培養全面發展合格人才的高度,充分認識開展技術倫理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緊迫性,進而統一思想增進共識,將技術倫理教育擺上位置,列入規劃,落實措施,推進技術倫理教育工作有序運作。

2、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技術倫理素養,是實施技術倫理教育的重要保證。教師的技術倫理素養對高職學生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教師在高職教學活動中應該能夠引導學生關注四個關鍵性問題:(1)什么是專業的核心價值觀?(2)什么是社會工作者能夠從事的反映這些價值觀的專業行為?(3)社會工作者的價值觀怎樣影響他們對案主、同事以及社會成員的關系?(4)社會工作者在遭遇涉及職業價值觀的沖突時應當如何行為?[7]針對目前高職院校技術倫理教育方面師資缺乏的現狀,一方面可以從高校相關專業的優秀畢業生和專業技術人員中選調部分合適人員充實教師隊伍,另一方面可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強化教師培訓,努力提高教師的技術倫理素質。學校也可以與有關的技術部門(含企業)掛鉤,建立“技術倫理實習基地”,讓教師在積極參與技術活動過程中體驗技術倫理的規范要求,不斷提高并逐步完善自身的技術倫理素質。

3、勇于教學改革,對傳統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尋求專業技能知識與倫理道德教育的結合點。一是“兩課”擴容。高職院校可以利用“兩課”教學這個平臺,在傳統“兩課”教育中融入行業價值觀指引、行業責任意識確定、道德自律、技術良心測評等專業技術倫理內容,啟發學生對與技術活動過程相關的道德現象和道德關系進行倫理思考;二是在教學計劃中開設哲學(倫理學)相關課程途徑,正如戴艷軍教授指出,“技術哲學要為現實的技術選擇提供價值指南,解決技術問題的根本途徑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操縱技術的人及其價值觀念的轉變,技術發展需要倫理規約,即用倫理道德控制人的技術行為和欲望”。[8]例如,我們可以嘗試開設《中國倫理思想史》、《西方倫理思想史》等課,以多文化整合的視角構筑學生的思想基礎,啟發學生依托中外大家的倫理思想思考技術領域中的一切道德問題。三是活動寓教。國外實踐表明,采取活動滲透式教學開展技術倫理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在課堂中開展一些主題討論會,就現實生活中的高端技術研發、不良技術應用等熱點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扮演角色,啟發他們預想并嘗試解決可能出現的倫理問題;高職院校可以邀請相關專業的行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為學生做報告會,講授技術運用的道德標準、行業科學的倫理守則,用他們的一線生產經驗和工作知識啟發學生思考如何正確處理技術與人類、社會和自然的關系,;也可開展一些技術倫理方面的知識競賽,對獲勝者給予必要的物質和精神獎勵,激發學生對技術倫理知識理論層面的探索和把握。

參考文獻:

[1]徐少錦《科技與倫理》[M] P114 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2]張明國《現代技術發展的倫理考量》[J] 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3]安延明《應用倫理學的新視野—2007“科技倫理與職業倫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M] P148 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4]許良英:《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P73 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5]安延明《應用倫理學的新視野—2007“科技倫理與職業倫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M] P147 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6]徐少錦《科技與倫理》[M] P81 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7][美]弗里德里克·瑞蒙:《社會工作倫理教育》,[M],P25,英文2001年版,

[8]安延明《應用倫理學的新視野—2007“科技倫理與職業倫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M] P4 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第11篇

本文作者:郝婧坤1許軍娥2張美紅3作者單位:1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特種警察學院2咸陽師范學院3北京師范大學

“反科技”的聲音

“反科技”的聲音早已出現,提出“回歸自然”口號的啟蒙運動時期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曾就科學技術對人的道德產生消極的社會道德功能展開批判。他指出科學技術在其發展和應用過程中,逐漸成為支配、控制人的工具,人類喪失了自然人性與美德。至19世紀,馬克思比盧梭更為深刻地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效率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財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變成貧困的源泉。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F代工業和科學為一方與現代貧困和衰頹為另一方的這種對抗,我們時代的生產力和社會關系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無庸爭辯的事實?!盵4]77520世紀被公認為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科學技術得到了加速的發展和應用。一方面,科學技術在經濟、社會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滲透,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另一方面,卻摧毀了人類自身賴以存在的生態環境,導致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即不可持續發展危機全面爆發的危險,人類又一次遭受著空前的危機考驗。于是,一些學者和思想家繼續對科學技術展開批判,從而審視、反思科學技術,兒童文學界以捍衛孩子未來良好的生存環境為己任,也積極傳達出他們的隱憂與預警意識。

(一)對受控與異化的揭示

周銳在《遙控健身操》中傳達了人類被科技所掌控和異化,必須對科學技術有所限制的觀點,他提醒人們對科技的潛在巨大風險應保持警惕。小說中的“阿嗡”大夫發明了一種遙控機器,在機器中輸入做健身操、表演、講課、背誦課文、洗臉、刷牙等等各色各樣的程序后,再給被遙控的人服下“里應外合劑”,就可以準時準點、準確無誤、身不由己地把設定程序中的各類行為“演練”出來。起初,遙控機器給人們帶來了便利,“舞盲”們吞下“里應外合劑”,就可以瀟灑自如地跳“探戈”、“恰恰”;兩個剛入門的乒乓球愛好者通過遙控技術保證對打三百回合也不會失誤……但弊端也隨之接踵而來。嘗試過“遙控門診”技術苦頭的阿嗡大夫意識到:“遙控健身操無疑是一種了不起的創造。但如若這種創造的結果恰恰只是防礙了人們的發展和創造,那么,盡管已經付出了不少努力,也只得拋棄它?,F在差不多每個人體內都存有‘里應外合劑’了,也就是說,大家隨時隨地都會身不由己地接受遙控。要是盜賊設法遙控銀行職員、侵略者遙控了邊防軍……那該多可怕。”(《遙控健身操》)更可怕的是,如果技術被戰爭狂人或恐怖集團所掌握,那么后果不堪設想。由此暴露出科學技術具有統治的意識形態功能,這無疑會嚴重抹殺個體人的自主創新性。哈貝馬斯也認為科學技術必然具有消極的作用,主張把科學技術作為直接的批判對象來加以批判。在周銳的這部短篇小說中,也開始深刻表現技術異化人類的問題了。人們被禁錮在看得見的裝置和看不見的控制中,“越來越少地與人面對面打交道了。電腦自動化管理、自動取款機、自動驗票系統、自動駕駛儀……我們實際上逐漸把自己的日常行為‘托付’給了機器來‘照看’”,甚至于哭、笑等精神活動在小說中也受到了技術的控制,正如生態批評家魯樞元所言:“先進的科學技術正以它的巨大威力滲透到人類個體的情緒領域和精神領域,并力圖以自己的法則和邏輯對人類的內心精神生活實施嚴格精確的、整齊劃一的現代化管理。當科學技術日趨精密復雜時,人卻被簡化了,這又是熱心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人們始料不及的。”[5]269這無疑是科技高度發展的信息時代給人類內部帶來的一種本質意義上的“精神污染”。我們如今確已生活在一個機器智能的時代,電腦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了當代的機器人保姆,而信息技術目前正以勢不可擋的趨勢向前發展,人類已從中產生了受控感、異己感和非人感,如果我們不想變成冷冰冰的機器,反思是必要的。

(二)科技的尷尬與自然的勝利

如今科技的濫用加劇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引發了許多新的災害已是不爭的事實。比如殺蟲劑能夠有效地控制農業病蟲害,從而提高農作物產量,但它也會造成食品污染和生態災難。核能的開發能夠緩解能源緊張的局面,但具有高度放射性的核廢料的處理一直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氟利昂被應用四十多年之后,科學家卻又發現它對臭氧層有破壞作用。人類現在陷入一個怪圈,總是試圖利用新的發明創造去解決現今不斷顯露出來的應用科技而遺留下的“禍端”。這一切都表明,科學技術存在致命的軟肋,遠非盡善盡美。因而生態文學家認為,技術終究不能替代自然界中活生生的生命體,一切都得服從自然法則的制約。周俊儒、古京雨等兒童文學作家以其作品表明科技不是萬能的,技術制造品無法替代自然生命體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作用。在周俊儒的童話《大紅袍》里,人們用飛機噴撒滅蝗蟲的化學藥劑,雖然殺死了部分蝗蟲,但也殺死了小鳥,殺死了原野上的許多生靈。這充分顯示出科技發明的弊端,因為“鳥兒不但消滅蝗蟲,還可以消滅其他許許多多的害蟲”。(《大紅袍》)而且長期使用藥物滅蝗,也使蝗蟲慢慢產生了抗體,藥物越用越失靈,對環境的危害卻越來越大。于是人們不得不回歸自然原始的方法,借助生物鏈原理用雞來滅蝗蟲。童話中的老公雞“大紅袍”將軍率領滅蝗雞隊伍經過幾次戰斗,徹底消滅了以“大叉腳”為首領的地下蝗蟲大軍,保證了草原的綠意蔥蘢,實現了雞在自然鏈條上的本我價值。古京雨的小說《五月的草場》敘述的是類似的主題。錫林郭勒大草原鬧起了蝗災,一個夏天,幾代蝗蟲輪番爭奪草場上牛羊的口糧,小主人公家承包的草場只一夜功夫就被蝗蟲吃得只剩一個角,“諾大的草場上,聰明無比、無所不能的人卻勝不了小小的蝗蟲。”(《五月的草場》)在小主人公的啟發下,大人們改變了策略,把滅蝗蟲的農藥變為了一千只大黃袍雞。最終當廣袤的草原上又一次展開人蝗大戰的時候,來勢兇猛的土蝗已在小主人公家的草場上銷聲匿跡了,自然原理戰勝了科技發明。其實在《屎殼郎先生波比拉》中,我們也能讀出保冬妮對于大自然雄奇偉力的稱頌和對于科技力量的質疑。六十歲的公象對波比拉說:“自然萬物都有它的規律,該怎么樣就怎么樣。像人那樣為了達到像龜一樣的壽命,一百年,甚至一千年,而去胡作非為,真是聰明反被”,“弱肉強食是非洲自然界不斷進化的客觀規律,沒有誰可以改變……”科學技術未必能夠有效排解非洲草原上每天都會留下成百上千噸的象糞、犀牛糞,而浩浩蕩蕩的屎殼郎隊伍就能把這些垃圾迅速變成小糞球,轉入地下,從而讓非洲的原野肥沃起來,作家以贊美的口吻寫道:“不難想象,如果沒有了這些草原清道夫,阿魯巴平原將會變成什么樣子。”(《屎殼郎先生波比拉》)科學技術未必能夠準確地控制屎殼郎家族的數量,而大自然的生物鏈即能做到這一點,作家寫道:“是啊,從波比拉、坎麗魯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有許多危險在等著他們,他們的天敵更是想方設法要吃掉他們。大部分的屎殼郎,來不及生兒育女,命就斷送在那些貪吃的家伙們的嘴里了。正是這些敵人,控制著阿魯巴平原上屎殼郎的數量,讓他們不至于太多,而造成象糞的緊張;又不至于太少,而無法打掃干凈平原上的糞便?!保ā妒簹だ上壬ū壤罚┯纱丝梢娫俑呙畹目萍及l明也難以真正替代自然界的原生態力量,所以曾經熱切向往人類文明的波比拉最終丟棄了他視若珍寶的人類的“報紙”和他幾次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下來的模擬“眼鏡”,愿意做回一只普通的屎殼郎。在周銳的童話《拯救伶仃草》中,2100年的科技已經非常發達,通過時間網人們可以給過去任何時代的人發E-mail。而生活于那個時代的女孩“蜜棗”一雙肌肉萎縮的腿卻無法醫治好。如果女孩生在一百年前,主人公“我”的中醫父親給她開張方子吃點藥,很快就能治愈。盡管后來“蜜棗”收到了主人公父親開出的藥方,可她生活的時代,只能找到29種草藥,少掉的那一味叫伶仃草,它滅絕在污染嚴重的21世紀中期。于是,尚處于21世紀初葉的“我”發起了拯救伶仃草行動,最終讓女孩如愿以償得到了伶仃草。未來先進的科學技術無法拯救女孩的病痛,在一株自然界的植物面前黯然失色。周俊儒的童話《最后一只小鳥》也表現了科技的脆弱,與大自然活生生的生命相比,科技陷入無用的尷尬境地。陽陽的爸爸是一個仿生學家,專門設計、制作各種機器鳥,原因是五十年前鳥類已滅絕,人們尋遍天涯海角也沒再找見一只小鳥。雖然機器鳥制造得惟妙惟肖,酷似真鳥,擁有艷麗的羽毛和美妙的歌喉,可孩子們還是情緒低落,向往著曾在碧海藍天間翩翩舞動的真鳥。那些機器鳥沒有心臟在跳,沒有血液流動,沒有腦子思想,其實質不過是一堆冰冷生硬的鐵片。高科技產品終歸無法給孩子們帶來快樂,只有最后一只小鳥——鳥仙子告別世界的飛翔讓孩子們終生難忘,他們驚異于揮動雙翅翱翔于天際間自然生命的美麗。

回歸生態正義的呼喚

在對科技異化批判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科學技術作為人類的一種理性活動,是人們實現實踐目標的工具和手段,其本質是中性的。它既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主要取決于使用、控制和操縱它的人的目的。人是科技為善為惡的決定者。愛因斯坦曾經指出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于人自己,而不取決于工具。[6]36湯因比也明確表示科技是一種中立的智力工作,他說,“要對付力量所帶來的邪惡結果,需要的不是智力行為,而是倫理行為。但是科學對倫理來說,屬于中立的一種智力工作。所以,科學不斷發達究竟會帶來怎樣的結果,若用倫理上善惡的概念來說,就在于科學是被善用還是被惡用。科學所造成的各種結果,不能用科學本身來根治。”[7]39佘正榮進一步站在生態學的立場上認為:人類科學技術的力量越大,就越需要一種有方向性的東西來引導,使科學技術不致被用來征服自然,而是用來使人類與自然協調。當代兒童文學也并不是一味地排斥技術,作家們讓科技回歸生態正義的懷抱,試圖使用技術來保持大自然的多樣性、完整、穩定和美麗。他們對人類的未來充滿希望,期盼能夠建立一個適應并與有機自然環境和平相處的充滿生機的、后現代的、文明的生態型社會。在班馬的《老木舅舅迷蹤記》中,“老丹”是一個激進的環保主義者形象,他使用一桿神奇的冷凍槍,能一剎那把任何活物給“凍”在冰塊之中。躍出池塘的鱒魚、抖顫翅膀的蜻蜓、憤怒的獅子、優美滑翔的野鵝等等都被老丹盡收冰中。乃至于地球上各種生命后來全被老丹活生生地“保留”起來,藏在嚴寒極地的巨大冰窟中,老丹向老木舅舅這樣解釋他所作所為的原因:“我的技術和目的,就是留下生命,而不是被人用去毀滅生命……我為地球而收藏它們……讓我代表人類,守護這些可愛的生命!”(《老木舅舅迷蹤記》)小說中的軍方和情報機關一直窺視老丹的秘密技術,但作家班馬沒有讓他們的“陰謀”得逞,而是完成了一個讓科學用來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愿望。“老丹”形象的塑造是對那些“有技術無視野的專家”和“既無視野也無技術的政黨官員”的反諷,他的行動是對愚蠢地使輝煌的科技發明走向悖論,從而把我們的社會盲目引向“奮發圖強”的“死亡文化”的激烈對抗。在潘曉雯的《古銅鏡》中,為了保護人類世世代代居住的自然家園,艾莉利用高科技探測儀和鼴鼠型鉆洞機成功引爆火山巖漿,毀滅了妄想征服一切的冷酷無情的地下人世界。小說里科技被賦予了更好地建設美好家園與維護地球和平的使命。蕭袤的童話《尋找月桂樹》里,使難以治理的依亡勿西大沙漠變為綠洲的“法寶”就是科學技術與愛心的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從青春年少到白發如霜,科學家終其一生艱苦的搜尋,終于在月球背面找到了月桂樹樹種,經過反復檢驗,樹種的活性酶保護完好,DNA結構清晰,但是用臻于完善的克隆技術復制出的月桂樹種就是不發芽,原來有一個關鍵的環節被忽略,那就是除去必要的施肥、澆水之外,每天要對著樹種說上一千遍:“寶貝,快快長吧!寶貝,快快長吧!讓綠色布滿全球,讓人心不再冷漠……”歷經辛勤的培育,在愛心的沐浴下,月桂樹生機勃勃地在依亡勿西大沙漠生長起來。作家以夸張的手法表明,拯救地球家園,使她重新變得綠意蔥蘢是件很難的事情,不僅僅需要技術的幫助,還需要高尚的生態理念,需要付出犧牲,由此讓人再次體會到科技是好是壞,不是取決于科技本身,而是取決于對科技應用的結果。只有正確方向的選擇,才能造福于人類和整個生命世界。因此現代深層生態學允許人們利用科學手段認識物種特性和生態規律,并渴望利用這個手段早日與自然形成協調發展的格局。這比老莊的純任自然要包含更多的積極因素。科技本身是中性的,無所謂善惡,科技在濫用或者誤用的情況下,導致了工具理性的膨脹,造成對人類社會的消極影響。少年兒童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命運和民族的興旺發達,就我國目前的發展現狀來說,如果沒有強大的科技進步的推動,很難在現代化的道路上持續健康地發展。這就越需要對少年兒童作方向性的引導,使他們確立崇尚科學、追求真理,造福于民的全新科技理念。兒童文學作家盡管在科技主題作品的創造上陷入過誤區,但經過長期探索之后已逐漸向合理化方向靠攏,以原創的美的作品宣揚科學理念,他們所付出的努力與取得的實績是應該值得肯定的。

第12篇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技術;計算機教育;具體應用;分析概述

隨著互聯網、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到來,在此背景之下,人們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也是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的使用,而對于我國教育的領域來說更是如此,計算機科學技術在整個計算機教育當中,是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的。而在我國之前的教育當中,也由傳統的教學方式逐漸的轉變為計算機教育方式,這種有效的替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國整體的教育效率水平。而計算機科學技術在整個計算機教育當中具體有著哪些作用,下文將對計算機科學技術在我國計算機教育當中的實際應用進行闡述。

1有效的幫助相關的教師來進行日常的教學管理

計算機,在我國各個學校的日常實際應用當中,主要是體現著簡潔、高校等特點。并且,在實際運用到教師以及學校的日常管理過程當中,對于在校的眾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所出現的一些瑣碎問題,而利用我國傳統的教學管理方式,是以及遠遠不滿足于現在時代所對其提出的要求,傳統的教學處管理方式,不僅存在著效率低下的問題,并且,還不能夠很好的對在校學生的一些日常生活以及學習過程進行很好的監控以及了解。而有效的利用計算機科學技術,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原來傳統教學管理方式上的一些漏洞。例如:學校學生在平時的作業上,通常來講,都是由老師先布置之后,學生在根據布置的內容進行完成,最后在由課代表或是相關的人員統一收上之后,在交給教師來進行批閱,而在教師批閱之后在發放回去。而合理的使用計算機去管理學生日常作業的過程當中,就可以很好的省掉一些繁瑣的環節,教師可以直接在網絡通知平臺上布置學生的作業,很好的免去了學生以及老師在布置作業上的環節,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作業以及發作業當中的浪費的時間精力。

2很好的方便了學生日常的學習

而很好的方便了學生日常的學習,其主要是因為,計算機網絡自身不受到來自時間、空間等方面限制的特點,并且計算機網絡自身還具有非常良好的快速查閱、上傳等一些特點,這些特點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以及方便了各個學生對于學習的各種要求。與此同時,合理有效的利用好計算機等相關科學技術的搜索功能,就能夠幫助學生在第一時間內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信息,此外,對于網絡上龐大豐富資源,也能夠很好的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自然而然會提高學習的興趣,而在學習興趣的趨勢下,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型。此外,還由于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接受知識的能力上是有著差異化的,所以,在利用計算機科學技術就可以很好的打破之間的差異化的,使其靈活的調整整個教學實踐,教師還可以將與本堂課與之相關的視頻發送給學生觀看,這樣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于內容的掌握能力。

3有效的豐富教學的資源,同時還能夠

節約教育的資金成本在合理的利用計算機科學技術來講進行教育的過程當中,不僅僅能夠很好的豐富廣大教師自身的教學方式,還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看到文字、圖片、以及視頻,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整個教學的趣味性,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掌握。與此同時,計算機在擁有非常龐大的資源時,自身還具有節約資源的這一良好特點。如果,在我們把原來的教科書,逐漸的變為電子稿的形式,并且將學生在日常考試的當中所用到的一些筆試換成為機考,這些不僅能夠節省掉大量的紙張資源,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節約因為這些資源所投入的人、物、資金等方面的開銷。而從學生學習的內容上來將,在有效的降低整個資本成本的同時,不僅沒有減少原來的一些學習內容,反而是將基于原來教學內容上在使得變的豐富多樣。并且,由于計算機本身就是作為一種工具來進行使用,所以它還具有隨地隨時使用的能力,而當學生在進行朗讀以及背誦的過程當中,就可以很好的通過計算機來進行資源的搜索,而不光是對于音頻上還是對于相關的視頻上甚至一些動漫上,都是能夠很好的幫助廣大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理解,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將原本枯燥、乏味、單一的朗誦課堂變得更加具有樂趣性。

4結論

只有真正的加強對于計算機科學技術在我國計算機教育當中的具體運用,就能夠很好的推動我國整體教育的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鄒永利,馮靜嫻,鄭薈.學術文獻的文體特征及其檢索意義——計算機科學文獻與相關新聞報道文體的比較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02):33-40.

[2]陸楓,金海.計算機本科專業教學改革趨勢及其啟示——兼談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教改經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18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