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5 17:24: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學技術法的含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數學新課程標準;小學數學教學;教師;學生;現代科學技術
21世紀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新世紀,現代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是新世紀時期的突出特點。其中將多媒體技術及電教設備、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有利于改變傳統的“粉筆十黑板十一張嘴”的單一的信息呈現和流通形式。在數學教學中廣泛使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既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又能實踐個別化(因材施教)、協作等方式教學,促進教育教學改革。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并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通過觀察并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從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種親歷親為的活動,是一種積極參與活動的學習方式。 讓學生觀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引導,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依據新課標的精神,在教學時我對整合數學現代化技術教學做了一些嘗試,深深感到了這一舉措對學生學習的實效性的提高:
一、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技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偉大的發明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低年級兒童,興趣是學習最重要最直接的內部動力,是發展學生智力最活躍的因素。如果能讓低年級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就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和強烈的求知欲。恰當利用電教媒體,能很好地創設情境,激感,渲染氣氛,震撼人心。
本學期,我帶一年級數學。我發現,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具有年齡小,活潑好動,善于觀察的特點。如果你把一幅圖畫放在他們眼前,不用老師說,他們首先會認真觀察。此時你先不要說話,讓他們自己觀察、自主探究,往往,你會從他們的口中聽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觀察結果。例如,在教學“數一數”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把一幅生動美麗的校園圖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馬上被畫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熱鬧場面吸引住了,他們非常高興,津津有味地看起來。這時,我不急于把問題提出來,牽制學生的注意力,而是給他們一定的時間隨意看自己想要看的,再引導他們說說圖上有什么。同學們會說出這樣的觀察結果:如“1位老師”, “2位小朋友跳繩”“3位同學踢足球”“4個垃圾桶”等等。隨著知識點的增多,他們的觀察漸漸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細,由局部到整體,自主探究能力越來越強。
二、在課堂上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可以由靜變動,便于理解學習
課堂教學中,把握重點、難點,采用電教媒體化靜為動,展示知識的全過程,有利于學會新知識。比如說,“加法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低年級學生學習加法的開始,是教材的重點、難點,讓學生知道加法的含義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觸加法,用語言敘述很難表達準確、完整。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義于演示操作過程中,通過演示操作的條理化,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學生思維的條理化打下基礎。
在教學中,我將教材中的蘋果圖制成化靜為動的活動燈片,在屏幕上演示兩個蘋果合在一起的全過程。經過老師的啟發提問,組織學生動手擺一擺圓片,從中體會加法的含義,就是把幾和幾合在一起,用加法計算。由于制作的燈片色彩鮮艷,動感強,而且是學生愛吃的東西,這樣學生就聽得很認真,看得仔細,這樣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現代科學技術中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使教學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師在多媒體課件的教學中,隨時可講解理論知識、演示步驟、指導學生學習或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學生在多媒體課件中,既能學習到“必需”、“夠用”的理論知識,又能做到省時、高效,課時矛盾迎刃而解。在新課程標準下,選取恰當的教學方法,配合先進的科學技術,小學生們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學到很多知識,有效地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結合時代特點,全面發展、快樂學習。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雖然在《數學新課程標準》下教學效果顯著,但《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每一位教師都是一個新的挑戰,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作為一位合格的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探索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還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發展和完善自我。學會用新的技術教學,同時把握好新教材,靈活運用教法,使學生樂于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陳瑤.《課堂觀察指導》.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周衛勇.走向發展性課程評價一談新課程的評價改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0)
[3]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
[4]張炳意.小學數學新課程實施中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性評價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11): 2
[5]閏寒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中的評價[J].全球教育展望,2001(11)
[6]孔企平.小學兒童如何學數學[M].見:張炳意.小學數學新課程實施中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性評價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11):11
一、科技英語的詞匯特征
科技英語詞匯大致可分為三類:專業詞匯、準技術詞匯和普通詞匯。(秦秀白,2002:280)專業詞匯,是指某一學科領域特有的、專門的術語,這類詞匯數量不多,但專業化程度很高,如meson(介子)、hyperon(超子)等等。準技術詞是各學科通用的基本詞匯,是使用頻率很高的跨學科性詞匯。例如power一詞在日常英語中表示“能力;動力;權力;國家;政權”等意義,在科技英語中則有“功率;電源;電力;信率;乘方;冪;率;價”等詞義。普通詞匯,指通用于日常英語以及英語其他變體的詞匯,包括代詞、連詞、數詞、動詞以及無技術意義的形容詞、副詞、名詞等。一般說來-科技英語詞匯有如下文體特征。
1.希臘語及拉丁語的詞源。科技英語詞匯中,專業詞匯和準技術詞大多來源于希臘語和拉丁文,例如atmosphere,vacuum,motor,dynamics,physics等。希臘語和拉丁文之所以能成為科技詞匯的基本來源,是因為這兩種語言都是“死”語言,不會由于社會的發展而引起詞義的變化,也不會因詞的多義引起歧義。英語科技詞匯除了直接借用希臘和拉丁語,英語專業詞匯和準技術詞還常由希臘語、拉丁語詞素構成。
例如chlorophyll(葉綠素)一詞由希臘語詞素chlor-(綠色)和phyll(葉子)構成;rectifier借用了拉丁語詞根recti-(直的)。
2.普通詞匯的專業化與同一詞語詞義的多專業化。科技英語中有相當數量的技術詞是借自英語的普通詞匯。這些普通詞匯當用于某一學科領域時,就成了專業性的詞匯,具有嚴格的科學涵義,例如splash“(水等)飛濺”,在英語中是一個常用詞,但被空間科學借用,含義專業化,變成“to land in water,especially in the ocean,after a space flight”(宇宙飛船等從太空歸航時濺落于大洋水面)。又如messenger“信使”,被遺傳工程學界用,含義專業化,變為“A chemical substance which carries or transmits genetic information”(一種傳遞遺傳信息的化學物質)。伴隨著普通詞匯專業化傾向的是同一詞語詞義的多專業化。同一個英語單詞不僅被另一個專業采用來表達各自的專業概念,而且被不同的專業采用來表達各自的專業含義,甚至在同一個專業中同一個詞有許多不同詞義。例如transmission一詞在無線電工程學中指“發射、播送”,在機械學中指“傳動、變速”,在物理學科則表示“透射”之義,在醫學中的含義是“遺傳”等等。(劉宓慶,1998:274-275)
3.名詞化傾向。大量使用名詞或名詞詞組是現代科技英語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名詞或名詞化詞組在科技英語中常用來取代日常英語或其他功能和題材的文體里的動詞、形容詞等的語法成分。(秦秀白,2002:283)例如:日常英語中我們常說:You can rectify this fault if you insert a wedge.而在科技英語中則是:Rectification of this fault is achieved by insertion of a wedge.
二、科技英語句式的特征
與日常英語及其他專門用途英語相比,科技英語在句法結構上有其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被動句的使用。科技英語句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大量使用被動句。科技英語的任務是要闡述、表達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變化過程以及它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而不是直抒胸臆、表達感情。客觀的表達是科學尊重客觀事實的一個重要標志。被動句的使用是科技英語體現客觀性和規范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秦秀白,2002:286)據國外語言學家統計,在科技英語中至少有1/3的動詞用被動形式。(陳新,2004:233)被動結構更少主觀色彩,更能突出說明的對象,具有說服力、論證力。如:
昨天在真空進行了這個反應。
This reaction was carried out in a vacuum yesterday.
2.句子結構冗長。長而復雜的句子結構是科技英語句法的一個典型特征。科學技術是研究外界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極其應用的學問,而事物是處在互相關聯、互相制約的矛盾運動之中,要準確地反映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就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而這種思維的內容反映在語言的形式上,就必然表現為語言的復雜性。(姜蘇,2004)有些句子長達幾行,內含大量的各種從句、介詞、連詞等結構,具有形合句的特點:句子結構冗長,利用關系詞、介詞和一些非謂語動詞進行顯性接應。(陳新,2004:237)形合句靠語言形式手段(如關連詞)進行顯性連接,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英語句子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重空間搭架,運用各種關系詞,組成關系詞結集,句子成樹式結構。
英語造句離不開關系詞,從而形成各種從句。從句可以表達復雜的邏輯關系和思想,因此從句在科技英語中運用得比較廣泛。
3.非限定性動詞的大量運用。科技英語傾向于廣泛使用動詞的非限定式(Non-finite Verbs),即動詞不定式、分詞和動名詞,尤其是分詞(包括現在分詞和過去分詞)。(劉宓慶,1998:279)這類動詞結構緊湊、表達精煉、邏輯嚴密、信息容量大,因而成了科技文體句式的又一特征。顯而易見,非限定性動詞的應用將本應使用多個句子來表達的內容合而為一,把更多的信息結構融為一體,使得彼此的邏輯關系更加明確,語言表達更加簡潔。非限定性動詞的句法功能十分廣泛靈活,可作主語、賓語、賓補、定語、狀語、表語等。
三、使用非言詞符號的特征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語言文字系統的發展顯示出其滯后性,常常不能完全適應表達復雜思維的需要。用文字表達顯得十分羅嗦,而用圖表、公式則清楚易懂,一目了然(王佐良、丁往道,1996:279)。李曉陸(2004)把科技文體中出現的非言詞符號分為以下三類:
1.科技術語或單位符號。科技術語就是科學技術領域中的專有詞或表達方式。它區別于一般的文字表達,其語義外延是根據所指關系而不是根據能指的關系來確定。如“dog”做科技術語使用時,相當于一個非言詞符號,在建筑學上指“鉚件”,而在機械工程領域則指“齒輪栓”。單位符號通常是由國際權威學術機構和政府立法機構等頒布,具有規范性和強制性的特點,如元素符號O(Oxygen)等。
2.數學符號。科技文體中的數學符號運用廣泛,類型豐富,有表示運算關系的,如:2X(x+1)=x2(x+1)2-1,若用文字表達就會成為這樣一段文字:
Twice the product of two consecutive numbers is less by unity than the sun of their squares.(王佐良、丁往道,1996:279)
所以要想讀懂科技文章,熟悉、了解這些符號是有必要的。
3.圖像符號。圖像符號種類紛繁,專業性強,各行業領域都有自己的約定俗成,如:在數學概念的比較、對比及統計時,常涉及以下幾類圖像符號:柱狀圖(bar chart)或餅狀圖(pie chart)常用來表示某一部分或某一時期內兩組或以上數字概念的靜態對比;線圖(graph or diagram):線圖是用直線或曲線來表示數字資料的統計圖,常用兩個坐標分別表示兩個可變因素,用以顯示變化規律、變化趨向、變化率等。
張柏春,1960年生,工學 (機械工程)學士,理學 (科學技術史)碩士、博士。曾擔任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綜合研究”首席科學家。2001年起擔任“德國馬普學會科學史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伙伴小組”組長。現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科學技術史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
在一個春日和煦的下午,筆者一行如約來到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張柏春所長的辦公室。還未進屋,就聽見朗朗的說話聲,張先生一邊握著電話安排工作,一邊伸手示意我們落座。我們趁等待之際打量著張先生的辦公室,書柜環墻而立,一張寬大的辦公桌也被書籍和資料占據了一半空間,墻壁上掛著一幅蒼遒有力的書法作品,“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八字很是引人注目。放下電話,張先生微笑著對我們表示歡迎,隨即開始了這次內容充實的訪談。
為理解知識的傳統與發展而做學問
張柏春先生作為科學技術史名詞(以下簡稱科技史名詞)審定工作的主要參與者之一,不僅在確定科技史名詞的學科結構設置方面做了工作,還親自編寫了機械史名詞。提到他為科技史名詞所付出的努力,張先生謙虛地說:“工作是項目組的同事們共同做的,自然科學史所既然承擔了科技史名詞的編寫工作,我們就一起盡力把它做好。我以前是學機械的,就做了機械史名詞這部分。”
談起科技史名詞,張先生娓娓道來:“中國是文明古國,在古代農醫天算等學科就已經比較成熟,但目前的情況是人們對這方面的歷史了解仍然不夠。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大家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史,有傳統才有發展的底蘊。”
通過張先生的闡述,我們了解到,每一個中國古代科技史名詞的背后,幾乎都關聯著一項古明創造。這些名詞間接地展示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記錄著中國對世界文化的貢獻。這種對科技傳統的正確認識有助于捍衛中華民族的尊嚴,激發人們的進取精神。“把中國古代科技的真實狀況推介到世界上去,讓人們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發明創造,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統一規范的科技史名詞是在此過程中必須依賴的工具。”看著張先生充滿熱情地談論著未來工作的愿景,讓我們感到眼前這位謙和的學者,心底涌動著民族自豪感。
規范的名詞是學科成熟的標志
第一屆科學技術史名詞審定委員會于1988年12月22日成立,當時席澤宗先生任主任委員,華覺明先生任副主任委員,經過近三年的努力,最終整理出科技史名詞1700余條。此后,海內外學術界關于中國科技史的研究取得了諸多進展,產生了大量新的名詞,國際交流空前活躍。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屆科學技術史名詞審定委員會于2007年1月15日成立,由田淼研究員擔任主任委員。在成立會上,張柏春先生客觀地評價了科學技術史名詞規范的意義:“編輯一套完整、規范的科技史名詞既是學科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科成熟的標志。科技史名詞的編輯、公布與出版,將對促進和加強國內外科技史的學術交流和學科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現實意義和國際意義。”
如今,全球科學史研究和學術交流日漸頻繁,進一步規范和推廣科技史名詞,完善中國自己的科技史名詞體系,已成為中國學者和相關研究機構需認真思考和著手進行的工作。張先生說道:“我們要盡可能地展現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傳統,并把古明創造介紹到海外去。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如何正確使用科技史名詞的問題。比如在國外做學術報告時,兩位中國學者提到的本是同一個中文名詞,但在報告中所選用英文翻譯不同,國外學者就會認為他們說的是兩件事物,造成了不必要的誤解和交流上的障礙。一本規范的科技史名詞工具書,將有助于中國學者在國際相關雜志上發表研究成果,也有助于中外學者在學術上進行順暢交流,使得中國科技傳統進一步被世界所認識。”
翻譯是科技史名詞工作的難中之難
談到國際交流,就涉及科技史名詞的英譯問題。對于其他學科來說,名詞英譯部分可能不是名詞審定工作中最困難的部分。因為對于近代科學產生以來流入中國的外來詞,只需選擇國際上同名的英文名稱即可。對于中國“土生土長”的科技名詞,則需慎重思考、比對,從而確定其英文名稱。科技史名詞特有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特性使其英譯難度高于其他學科。張先生談道:“要正確把握科技史名詞的內涵已經很困難,再把它翻譯成適合的英文更加困難。科技史名詞和別的學科不同,很多名詞是中國特有的,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的積淀,在英語中根本找不到對應的詞。翻譯時專家之間經常會出現意見不統一的現象,需要協商解決。比如說‘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很重要的名詞,哲學、中醫等學科中都有這個詞,卻無法給它找到一個相對應的英文名,最后只能用拼音qi來表示。在科技史名詞審定中也遇到這樣的情況,中國古代特有的科技發展產生了很多特有的名詞,但如果我們把這類名詞都用拼音來表示,外國人就更加看不懂。因此,哪怕拗口,也盡量用他們的語言表示。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如果只能用漢語拼音代替,那么后面須加上英文釋義。”
提到翻譯問題,張先生興致頗高:“翻譯是一門藝術。有的詞翻譯好了,會讓人感覺很美。比如laser,大陸翻譯成激光,臺灣翻譯成雷射,各有千秋。這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也說明了任何名詞都有形成、演變的過程。我們要盡量減少這過程中的遺憾,不斷完善工作。”
科技史名詞要收“中國標簽”
中國科技史名詞浩如煙海,如何在這“大海”中將詞條進行梳理,其中的原則是什么?也就是說,科技史名詞的收詞標準是什么?對于筆者的疑問,張先生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太常見的名詞,還有古代曾有現在已經失傳的名詞,這次就不收了。比如杠桿,在中國古代是最基本的工具,人們很早已有使用這個工具,只是那時還沒有‘杠桿’這個詞。17世紀傳教士鄧玉函(Johannes Terrentius)和王徴將其定名為‘杠桿’,一直沿用至今。這個詞雖然很重要,又有生動的故事,但因為太常見了,我們還是沒有收。我們盡量選擇中國特有的,貼有中國標簽的名詞。”
說起“中國標簽”,張先生引經據典,侃侃而談:“比如中國人發明風扇車,利用人造風把糠從谷粒中吹出來。18世紀傳至中歐以后,這種機械在當地一度風靡。歐洲人加了齒輪傳動,做了改進。現在可以在歐洲的一些博物館里看到它。中國獨有的發明還有水排、龍骨車、風箱、指南車、地動儀,等等。其中水排用曲柄連桿做傳動機構。李約瑟給了它很高的評價,甚至說它為蒸汽機的發明準備了條件。”
“有些發明,是中國和外國都有的,但技術傳統不同。典型的例子有水車,中國的龍骨車跟阿基米德螺旋式水車齊名。阿基米德螺旋式水車是螺旋式的,龍骨車是鏈條式的。這兩樣發明分別代表了東西方水車的風格。意大利在做阿基米德紀念展覽的準備工作時,專門介紹了中國的龍骨車,來作為東西方文明的對比。中外都有的發明還有被中香爐、風車、滑車等等。被中香爐的結構和用途中外都類似,結構上都是幾個環構成的常平架。把燃香放在常平架中間的小爐子里,這個架子怎么滾動,爐子始終朝上,燃香都不會被倒出來。被中香爐中國古代有,敘利亞也有。與國外的風車相比,中國的大風車有自己獨特的技術風格和創造。對于這些創造,我們必須讓世人了解。”
“有些反映歷史上的重大發明創造的傳統名詞是必須收入的。比如水運儀象,水運是指以水力驅動,儀指天文觀測用的渾儀,象指演示天球運動的儀器。北宋制作的水運儀象臺是以水輪驅動的集計時報時裝置、渾象、渾儀于一體的大型機械,包括控制等時運轉的機構。它反映了中國古代機械設計的高水平,有關名詞是不能不收的。”“另外,出土文物中,有些能夠代表歷史上科技發展水平的,原先的名字已經失傳,出土后按現在人的理解對其做了規范的命名。比如新莽卡尺,是西漢和東漢之際的工具,其構造酷似現在的卡尺。學者們在‘卡尺’前面加上了反映年代特質的‘新莽’二字。這個命名使人們一看就明白這件物品是什么,是什么年代的。對于這些新出現的詞,我們也應適當收入,并給予合理的定義。”
在對科技史名詞定名時,有時還需要用到繁體字。張先生給我們舉例說明:“比如說 ‘機’字,繁體是‘機’,右邊的上面是一個‘絲’,在古代‘機’的含義之一是指織布機,用繁體字便于見字明義,更好理解它的內涵。”
科技史名詞必須定義,有些還要適當溯源
由于科技史名詞的特殊性,在詞條編輯過程中,除了科技名詞的正名、英文翻譯、不同稱謂、注釋、定義等要素必不可少外,有些重要的文獻出處也要盡可能展現出來。張先生說道:“任何學科都有它的發展過程,名詞的演變體現了一個概念的發展,是學科發展的基礎。古代的名詞有它自己的內涵和時代背景。時代不同,含義可能也不同。比如說,‘天文’原始含義是天象,中國古代皇家‘天文’工作的主要功能可以說是占卜,其中的‘歷法’屬于現代意義上的天文學。”
關鍵詞:軍事技術;自主創新;信息化戰爭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8021202
近些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等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軍事等的發展越來越廣泛地受到這些高新科技的影響。在當今世界,如何在日漸激烈的科技競爭中獲得自身的優勢,是關系到一個國家發展速度以及安全的關鍵所在。實踐表明,軍事技術自主創新是占領高新技術制高點,是未來信息化戰爭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
1 軍事技術自主創新的內涵分析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提出“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的戰略思想,這是對自主創新在國家戰略和發展道路層面的釋義。此外,自主創新從微觀層面來看,其指的是一種科技創新的方式,一般來說,其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和內容:一是指原始創新,也就是從基礎的原理、理論出發,通過創新而獲得的新的科學發現以及發明成果;二是指整合創新,也就是通過對現有的各種技術進行統一整合,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技術成果;三是吸收創新,也就是通過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再創新,形成新的科技成果的一種創新方式。這三個方面的含義和內容是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的,首先,原始創新是提高科學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源動力,大多數科學技術質的飛躍均是來自于原始創新。而整合創新是基于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通過將新老技術、國內外技術的有機融合,以一些有著較強的技術關聯性的重大產品或者項目為實施對象,實現對關鍵技術難題的突破或者技術的變革。最后,吸收創新則是對世界范圍內的科學技術進行吸收消化后再進行進一步的創新和突破,以迅速地提高本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和水平,其是原始創新和整合創新的延伸和發展。
作為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里的應用,軍事技術的概念涵蓋軍事活動實踐中形成的全部武器裝備,以及這些武器裝備的研制、設計、操作、管理等方面的知識、技能等內容。軍事技術的發展,關系到軍隊的戰斗力和國家實力的提高,最終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
軍事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關系到一個國家是否能在科技競爭中獲得有利的戰略地位,關系到國家的完整和國家的安危。軍事技術自主創新,就是通過向世界范圍的先進技術進行積極學習,努力提高自身軍事技術的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吸收創新的綜合創新能力,在軍事技術領域取得一定的突破,進而能夠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軍事技術和軍事技術創新能力。
我國的軍事技術創新要求在獨立掌控創新目標的前提下,致力于在相關軍事核心技術領域的創新突破,不斷提高軍事技術相關設備的技術水平,形成先進、尖端的軍事技術設施,不斷優化和完善軍事技術裝備體系,進而提高軍事技術裝備對軍隊的保障能力,最終提升我軍的戰斗力,并且形成軍事技術持續創新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
2 軍事技術自主創新的意義
第一,軍事技術自主創新是相關思想的良好體現。馬克思提出,“一旦技術上的進步被應用于軍事目的,那么這些技術將會不受指揮官意志的控制而引起作戰方式的改變甚至變革”,“技術決定戰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些觀點的提出,在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的同時,也揭示了戰爭發展的內在規律。我國也提出要圍繞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目標,進一步實施科技強軍戰略,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戰斗力生成模式的提升。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現代戰爭觀的繼承和發展。
第二,軍事技術自主創新是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工業的現代化為軍事技術的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支撐,而中國特色發展道路完全依靠國外技術的引進是完全不夠的,必須要依靠自主創新來促成我國現代化工業的轉型并解決軍隊現代化發展中的問題,把握良好的發展機遇,有效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形成一條中國特色的工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第三,軍事技術自主創新是國家安全與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當今世界競爭格局中,科學技術的直接引進面臨著較大的限制和困難,工業設備、技術等方面的核心技術的引進難度日益加大,軍事技術的核心技術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軍事技術自主創新是當前我國保障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必須加大自主創新的力度,投入經費對相關的核心技術進行突破,并且探索軍事技術與民用技術的融合互動,掌握國家安全與發展的主動權。
3 軍事技術自主創新的內部措施
3.1 加強軍事技術的基礎研究,增強科技競爭實力
軍事技術的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取得實質性進步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開展軍事技術自主創新的源動力。推進軍事技術自主創新,必須從源頭抓起,加強軍事技術的基礎研究,對軍事技術相關的新思想、新原理、新概念、新方法進行不斷的探索,為軍事技術的不斷變革、提高軍事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提供保障。現階段,經過我國軍事科技人員的長期努力,我國的軍事技術基礎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整體的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下一步,要再加大對軍事技術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積極推進國家高新技術研究以及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3.2 加強科技型創新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完善科技體制
在軍事技術自主創新的實踐中,科技型人才是實現軍隊現代化的關鍵所在,通過對新知識的創造和新技術的發明,研制出代表先進科技的武器裝備,形成武器裝備不斷升級換代的良性循環體系。同時,將軍用產品和民用產品有機融合,將國防科研與社會科技、資本相結合,實現軍事技術相關資源的有效配置,進一步完善軍隊科技體制,以便軍事技術更好地服務于國防和軍隊事業,更好地滿足未來信息化戰爭對軍事科技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趙陣.現代軍事技術異化解析[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
關鍵詞:語境; 科技英語翻譯
進入21世紀的中國,不僅是經濟逐漸實現了與國際的接軌、文化與世界各國的互相交流,而且在各項先進科學技術的發明和使用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在科學技術的創新、使用和轉化為生產力方面仍與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積極地把世界的先進知識轉化為促進本國科技發展的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當前,英語不僅是科技創新和發明大國美國、英國等的第一語言,它更是世界性的語言。據統計,20世紀70年代末,全世界出版的科技書籍有80萬篇到100萬篇,科技期刊有5萬多種,會議論文也有10余萬篇,標準資料約10萬件——20萬件。其中,用英語的科技文獻占總量的60%以上。到了上世紀末期全世界發表的各種科技文獻平均每年約265萬篇(種),而其中用英語發表的就占了65%左右。因此,科技研究和科技翻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就是科技英語的研究和翻譯。
根據前人的科技英語翻譯理論和科技英語文本的特點,傳統的科技英語翻譯研究者和工作者主要關注和解決科技英語文本中存在的大量被動句、動詞非謂語成分和長句等造成的漢譯問題。但是,隨著科技英語本身語言、表達形式等特點的變化及語言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眾多其他因素也被逐漸考慮和重視。其中,科技英語的語境就被眾多翻譯家們認為是越來越重要的、在科技英語翻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Leech曾表述語境對確定語義的三大作用:1)語境消除信息中的歧異和多義;2)語境指出某些指稱詞的所指;3)語境能提供說話人和作者省略的信息。而具體到科技英語的翻譯過程中,語境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專業知識”語境對科技英語翻譯的重要作用。
科技英語翻譯的目標就是要用通順的漢語言文字客觀、準確、清楚地表達出所譯學科的專業知識。因此,專業知識對于科技英語翻譯來說不僅是翻譯的目標,更是翻譯基礎和根本。如果說文字功力是文學翻譯的基石,那么專業知識則是科技翻譯的基石。在“專業知識”這塊大基石上進行的科技翻譯自然受其支持和影響,可以說專業知識對于科技英語翻譯來說是范圍最大、涉及面積最廣的語境。由于不了解或沒有充分理解“專業知識”語境而導致的譯文不忠實或不準確的例子有很多。例如:
例1, Massless particles, including photons, the quanta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others, were mentioned in Section 8-8.
原譯:沒有質量的粒子,包括光子、電磁輻射的量子,等等,已在8-8節中有所敘述。
由于譯者對光學知識的缺乏,導致了譯文的“不信”。光學理論告訴我們,光子(又稱光量子)就是電磁輻射的量子。因此,原文中的“the quanta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應該是“photons” 的同位語,而不是它的并列成分。
改譯:沒有質量的粒子,包括光子(即電磁輻射的量子)等等,已在8-8節中有所敘述。
例2, If the electron flow takes place in a vacuum, as in the case of electronic valve, the electrons will travel at considerable speed, since little resistance is offered by the medium.
原譯:如果電子在真空里流動,比如電子真空管,那么電子的運行速度非常快,因為介質對電子幾乎不產生什么阻力。
將“since little resistance is offered by the medium”譯為“因為介質對電子幾乎不產生什么阻力”,沒有充分表達出原文的內涵。該段談得是電子在真空中的流動,懂物理的人都知道,真空中是幾乎沒有空氣的。原文中的“medium” 指的是真空。因此,翻譯時應更深一步挖掘出原文內涵,將“medium” 進一步具體化。
改譯:如果電子在真空里流動,比如電子真空管,那么電子的運行速度非常快,因此幾乎沒有空氣對電子流動產生阻力。
例3, He took a course of machine drawing.
原譯:他曾選讀過機器制圖課程。
將“machine drawing” 譯為“機器制圖”,說得是“外行話”。 “machine drawing” 在漢語中有其對應的專業表達制圖法:機械制圖。
改譯:他曾選讀過機械制圖課程。
在上面的三個例子中,不論是對句子成分功能的錯誤判斷(例1),對句子語義內涵的不充分表達(例2),還是譯文詞語的非專業化使用(例3)都是由于譯者在科技英語翻譯過程中對“專業知識語境”的忽略和不重視所引起的。要做好科技文獻的英譯漢,轉業知識這個大語境是必須正視和考慮的。
二、語境對確定科技詞匯詞義的重要性。
所謂語境,就是指語言所處的外部的和內部的環境。英語是由其基本語言單位——單詞所組成的,因此可以說詞匯意義的主要決定因素是其所在的語境,單個詞語可以是詞組,也可以是短語、句子,再到整個篇章。而科技英語詞匯具有出現頻率低、詞義專一、詞匯來源廣泛和數量龐大等重要特點。另外,科技詞匯構成法中的借代法和轉換法更是使詞匯的意義撲朔迷離、難以琢磨,因此,其詞匯意義的確定也更加依賴于語境。在科技英語翻譯中,詞匯含義隨語境變化而出現各種變異也是非常普遍的。
1. 語境對科技英語中借代詞匯語義的確定。
所謂借代詞匯是指一些詞本身或其表示的概念和含義是從外來語、人名、地名等直接借用和代替過來而產生過來的。科技英語中,用這種方法構成詞匯的頻率是非常高的。例如下面這些就是借代詞匯。
robot機器人(源自捷克語robota); satellite人造衛星(源自拉丁語satelles)
alloy合金(源自古法語aloier); silo 導彈發射井(源自西班牙語)
Roentgen-ray倫琴射線,x射線(人名);Japanner 油漆工(地名)
China clay陶土,瓷土(地名); Xerox 施樂復印機,靜電復印機(商標名稱)
雖然這些借代詞匯一旦出現,其科技含義就會相對穩定,但并不排斥他們的靈活多變性,尤其是在當代科技翻譯越來越注重美學觀的潮流下。
例1,Business lobbyists on Capital Hill are keeping close tabs on what is known as the “Family and Medical Level Act”.
“Capital Hill” 是美國國會所在地,是一地方名詞。但lobbyists(說客,在議院院外活動集團的成員)們不可能會對著一個地方進行游說,顯然他們的對象應該是這個地方的人。因此,這句話應該翻譯為:“圍繞國會議員進行商界游說的人士,正在密切注意著所謂的‘家庭與病假法案’”。
2. 語境對由一般生活詞匯通過轉換法生成的科技英語詞匯意義的確定。
一般生活詞匯是語言的共核,許多科技詞匯都是由一般生活詞匯轉換而成。通常情況下,由一般生活詞匯轉化而成的科技詞匯都與原意有著關聯性,但由于科技英語詞匯要求其含義準確,所以由一般詞匯轉換生成的科技詞匯的確切含義就必須通過語境來解讀和確定。例如:
轉貼于
英語中的“carrier”一詞作一般詞匯時的意思為“搬運工;攜帶……的人”,轉換為科技詞匯后,它又有多重含義。它可以表示“航空母艦;載體;載波;病毒攜帶者;帶基因者”等,甚至是“顯微鏡載物的玻璃”。面對眾多的選擇,其詞義的確定除了要依據資料的專業這個大的語境外,詞匯所在的段落和上下文也是確定詞匯含義的重要一環。
“space”一詞在日常交談中指空間、地方等,但在科技英語中,它可以指太空、宇宙等。如space junk(太空垃圾);space cell(太陽能電池)。但是,由于忽略固定的文化和話語語境而造成錯誤的理解和偏差也是層出不窮。如在美國硅谷地區,有人會問你“What’s your space?”在不了解這一問話獨特的文化語境前提下,一些人想到了硅谷的高科技環境,會想當然地認為這是在問宇宙或電子方面的問題,其實不然。“space”在這里既不失宇宙,也不是空間,更不是電子時空,而是指“謀生的手段”。故該句意為:“What do you do for a living?”(你在何處供職?)其真正的語用涵義有“The living is more than a day’s job.” 即有份穩定的工作。
3. 語境對于其它一詞多義詞匯詞義確定的重要性。
例如:① In the following pages a number of examples of the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designs will be shown and described.
原譯:下面幾頁將示出和描述一些彈道系統的設計。
在這里,“design(s)”可以明顯從句子的結構中看出是一個名詞,因此雖然“設計”在漢語中也可以作名詞,但卻給人以不達的感覺。
改譯:下面幾頁將示出和描述一些彈道導彈系統的結構。
② fighter 一詞是根據詞根fight(動詞:戰斗、斗爭、搏斗、忍耐)加表示人或物的后綴“-er”構成的,但在不同的語境中意思也不盡相同。如:“He is a fighter of the PLA.” 應譯為:他是一位中國戰士。而“fighter escort wing”則應譯為“護航戰斗機聯隊”。
③ shipment 一詞也有若干意義。究竟如何解釋,只有放入具體的語境中才能確定。a)Shipment is effected during May.(裝船);b) We have done our best to hasten shipment. (裝運);c) Quality must be the same as your last shipment.(船貨、到貨);d) Please extend shipment 30 days.(裝船期限);e) Shipment by air would be quicker.(運輸)。
三、語境對分析和翻譯隱含意義時的重要性。
多用主動句、含人稱的句子和簡單句是科技英語的新特點。加上其越來越受重視的藝術和美學功能及英漢兩種語言本身存在的差異性,這些都促使科技英語的語義越來越具有含蓄性、引申性和推理性。這就意味著會有越來越多的詞義、句意和語篇含義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詞典所羅列的含義,而是需要譯者根據上下文去分析、去揣測、去推理它們的隱含意思。在這樣的情況下,語境就對深刻透徹地理解原文,準確判斷詞匯含義,完整表達原文內容有重要的積極的意義。
例如:Every candidate has its own brain trusts in the process of election. And Jourge W Bush has the biggest one. (每一位侯選人在大選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智囊團,而喬治.W.布什擁有最大的一個。)
在這里,根據其上下文語境(election)把“brain”所隱含的抽象意義“智力”具體化和明確化了。
盡管科技英語文體以直觀、清晰為其主要表現形式,但并不影響其使用生動的語言,特別是在很多以普通讀者為對象的科普文獻中。所以科技英語文本中也常常使用一些隱含意義較深的詞或短語。這種情況下,語境是譯者需要多加斟酌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與文學翻譯一樣,科技英語的翻譯也是一項艱苦的工作。科技翻譯旨在準確地傳遞科學技術信息和成果,它的過程不僅要求譯者熟練各種專業術語,精通英、漢兩種語言,而且要求盡量用詞準確、文本專業、行文流暢。這些科技英語的翻譯特點及其在兩種語言之間造成的翻譯障礙都需要語境來幫助解決,畢竟任何詞語、語句和段落都必須在特定的聯系關系,即語境中才能有確定的意義。總而言之,語境是科技英語翻譯不可或缺的參照因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
[1] 馮志杰 《漢英科技翻譯指要》[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8
[2] 韓其順、王學銘 《英漢科技翻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 趙萱、鄭仰成 《科技英語翻譯》[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關鍵詞】科學技術;生態倫理學;道德
1 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引發的生態問題
1.1 科學技術及其發展
1.1.1 科學與技術的含義
人類在創造科學之初,把它看成知識的同義語。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關于科學的定義。總體上將科學概括為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知識傾向,一個維度是活動傾向。然而在當今時代,人們已將兩者聯系起來。即科學是一種反映客觀事實和規律的知識與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事業。
技術是指為了達到某一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及方法。技術具有兩個屬性。第一個屬性是它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也可以說是知識、經驗和技術同一定物質手段相結合的系統體現。第二個屬性是它是一種現實的生產力,并且滲透于生產力的各個要素之中,實際上不過是技術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
1.1.2 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
在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就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可以說我國的科學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16世紀中期以前我國的科學技術在世界的科技舞臺處于中心的位置。經過漫長的發展到了中國近代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遇到了阻礙。隨著各大產業的發展,國民經濟也迅速提高,但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
1.2 科學技術發展產生的生態問題
科學時代的到來,使人們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都得到了富足。與此同時,人們也對科學技術產生了十分強烈的依賴性,科學技術產生的負面效應也影響到人們的生存環境及生態環境。
1.2.1 水體污染嚴重,水質變得渾濁,人類在飲用此類水后,會引發各種疾病。
1.2.2 大氣污染嚴重,空氣質量下降,使人體吸入的有害物質增多,會引發各種疾病,人類的健康狀況下降。除此之外,還會導致資源枯竭、酸雨形成、生物的種類逐漸減少,臭氧層破壞等。
2 生態倫理的探究
2.1 生態倫理及其基本內容
生態倫理是在人類的生存面臨危機、人們對這種危機進行反思,進而批判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倫理觀的基礎上形成的。在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上,生態倫理把自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在人類與社會的關系上,生態倫理是社會的一部分,并且與他人與社會是相互聯系的。在人與自身的關系問題上,生態倫理強調要適度消費,注重將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有機的統一起來,而生態倫理是把自然、社會與人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并且相互依賴的。
2.2 生態倫理在建設生態文明中的作用及意義
擺脫舊的傳統工業發展模式,尋找新的發展模式已成為一種新的趨勢。生態倫理作為生態文明的價值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義。
2.2.1 生態倫理指引著文明的前進方向。一種新的文明的產生總是以一定的倫理價值觀為其前提。工業文明的發展,一些弊端也隨之而來,生態倫理就是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沒有工業文明時代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身的倫理思考,生態文明便無從談起。
2.2.2 生態倫理有利于人們生態責任意識的形成。傳統的倫理忽視了人類對于自然的倫理關懷,也忽視了對社會以及對于后一代的責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要不損害他人的利益,既要滿足當代人發展的需要,又要注重后代人發展的需要,以實現人與自然、社會三者的和諧共處。
3 科學技術的發展引發的生態倫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體現在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各種新興的產業層出不窮,滿足了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破壞了自然界的平衡,因此分析科學技術的發展引發的生態倫理問題的原因至關重要。
3.1 科學技術的過度應用
3.1.1 科學技術在工業上的過度應用
首先,一些工業應用科學技術實現高效率的生產。在生產過程中,盲目追求速度與效率,造成能源資源的浪費,不利于利益的最大化。其次,這些工業排放的廢棄物,特別是放射性沉降物和致癌物質對空氣、水和土地造成污染,使人類處于亞健康狀態。最后,人口的急劇增長,導致了地球的承載能力下降,過度砍伐森林造成大面積水土流失,動植物的滅絕則會造成生態失衡,給人類造成重大的損失。
3.1.2 科學技術在農業上的過度應用
農業生產越來越趨向機械化。科學技術使大規模機械化耕種變為可能。因此,人們將大片森林砍伐,將林地變成耕地,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大量動植物失去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導致了生態失衡,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3.2 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
3.2.1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生活質量日益提高,物質生活富足。當物質文化不能滿足需求時,人類應用科學技術過度開采,無限制的向自然索取,而不懂得尊重自然、合理開發、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3.2.2 人類對科學技術進行操控,作為控制自然的工具。在意識上,人類認為自己是自然的主宰、是自然的主人,而自然則應該受制于人類。
4 針對科學技術發展引發的倫理問題提出的解決措施
4.1 增強生態倫理意識
4.1.1 加強生態倫理道德教育
加強生態倫理的道德教育,從而增強道德意識,改變人類的思想觀念,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雖然我國的生態教育有了一定的發展,公民的意識也有所提高。
4.1.2 處理好生產力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發展循環經濟
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而經濟的發展是我們從事一切事情的物質基礎。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處理好生產力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4.2 在各行各業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
4.2.1 退耕還林、改善西部生態環境
退耕還林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國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促進了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在西部地區實行退耕還林是十分必要的,不僅可以改善其生態環境,還能使西部地區改善貧困的狀況。
4.2.2 禁止圍湖造田,保護濕地
濕地是處于水陸過渡地帶的一種特殊的自然綜合體,它主要包括水域、沼澤及周圍的植被等。濕地可以控制大氣污染,調節氣候,還可以抵御洪水,維護生態的平衡。
5 總結
科學技術與生態倫理是相互作用的。當科學技術被合理應用到各個領域,可以促進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促使生態平衡,反過來生態的平衡也會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柳蘭芳.當代生態文明視閾下的科技倫理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
關鍵詞:系統;系統工程;綜合集成法
中圖分類號:N945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系統工程方法論的重要性越趨明顯。綜合集成法是系統工程方法論的一種典型代表。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于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了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1-2]其本質是將專家群體、數據和各種信息與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把各種學科的科學理論和人的經驗知識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能發揮整體優勢和綜合優勢的系統。
從系統工程的角度來說,應用系統科學的理論與方法不斷分析與總結綜合集成法的實踐應用,可以促進綜合集成法的發展,并使得綜合集成方法論走向成熟。
1 系統知識
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許多要素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統一體。系統隨處可見,且在不同時刻其狀態是不同的,不同時刻系統的狀態變化就構成了系統的演化,系統的演化總是從穩定狀態到非穩定狀態再到穩定狀態不斷演化。[3]
2 系統工程
系統工程的目的是從全局的角度解決問題,實現目標位總體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要解決總體的復雜問題,可以從部分問題著手,各部分雖然較劣,但總體可以優化。
系統工程的研究對象是系統,組織管理系統的規劃、研究、設計、制造、試驗和使用科學方法,是一種對所有系統都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方法[4],即系統工程是組織管理的技術。
在解決大型的復雜系統時,可以將定量和定型兩種方法結合起來,解決系統設計、組織建立、系統經營管理等問題。形象地說,系統工程就是實現系統最優化的科學。
3 綜合集成法
綜合集成法屬于系統工程領域的方法論,是一種還原論方法與整體論方法結合起來的系統論方法。[4-5]
3.1 綜合集成法的含義。綜合與集成是系統工程、霍爾方法論以及系統綜合中很常用。通常,綜合高于集成,綜合集成的重點是綜合。集成比較注重物理意義上的集中和小型化、微型化,主要反映量變;綜合的含義更廣、更深,反映質變。[6]
3.2 綜合集成法的提出。綜合集成法是區別與還原論的科學研究方法論,是以錢學森院士為代表的中國學者的創造與貢獻。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是綜合集成法的具體運用,[4]這套方法和方法論是從整體上研究和解決問題,采取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式,對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信息和知識進行綜合集成,達到對整體的定量認識。[6]
綜合集成作為一種科學方法論,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是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這個大背景下提出來的。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是研究具體事物、現象發展的變化過程以及這些事物和現象的相互之間的關系。現在現代科學技術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很嚴密的綜合體系,這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以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是一場技術革命,引起社會經濟形態飛躍,導致一場新的產業革命,錢學森院士稱之為第五次產業革命。這場產業革命所涌現出來的各種高新技術,為綜合集成法的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6]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是人機結合的智能系統、系統學、第五次產業革命中的其他技術的經驗匯總和升華的結晶。
3.3 綜合集成法的特點:(1)其實質是把各種學科的科學理論和人的經驗知識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能發揮整體優勢和綜合優勢的系統,合理運用綜合繼承法便于有效發揮系統的綜合優勢、整體優勢和智能優勢。(2)綜合集成法把專家體系、數據和信息體系以及計算機體系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從定性認識上升到定量認識。(3)綜合集成法使用精密科學方法,體現了精密科學從定性判斷到精密論證的特點,以及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經驗判斷到以邏輯思維為主的精密定量論證過程。(4)綜合集成法是還原論和整體論的科學結合,在吸取還原論和整體論的優勢的同時,避免了還原論和整體論的局限性。(5)綜合集成法指出了解決復雜巨系統和復雜性問題的過程性以及過程的方向性和反復性。這個過程是從提出問題和形成經驗性假設開始的。這一步是專家體系所具有的有關科學理論、經驗知識和專家判斷力、智慧相結合并通過討論班的研討方式而形成的,通常是定性的。這樣的經驗性假設(猜想、判斷、方案、思路等)之所以是經驗性的,是因為還沒有經過精密的嚴格論證,并不是科學結論。精密的嚴格論證是通過人機結合、人機交互、反復對比、逐次逼近,對經驗性假設作出明確結論,如果肯定了經驗性假設是對的,這樣的結論就是現階段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科學結論。如果經驗性假設被否定,就需要對經驗性假設進行修正,提出新的經驗性假設,再重復上述過程。[6](6)綜合集成法及其研討廳體系不僅可以用于理論問題的研究,還可以用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4 綜合集成法的應用分析。在《綜合集成研討廳在大型工程物流中的應用――三峽工程散裝水泥/粉煤灰實時調運指揮系統》一文中論述的綜合集成研討廳的思想方法正好為三峽工程散裝水泥/粉煤灰調度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思路。基于綜合集成研討廳的理論方法,合作雙方在三峽工程的施工承包單位、供應廠家、運輸單位、中轉車站等的配合下,研究開發了三峽工程散裝水泥/粉煤灰實時調度指揮系統,成功應用于三峽工程建設中。[7]
系統的本質是其整體性,即將系統中的各個相互聯系的組成要素統一在一起,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從而獲得了各組成要素所沒有的性質、功能、要素等。從量的關系看,系統整體的功能不等于各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這就是著名的貝塔朗菲“非加和定律”,即系統整體對于它的組成部分具有“非加和性”,具體體現在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系統整體功能放大效應和整體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系統整體功能縮小效應,這兩種現象在系統工程領域稱為系統整體的涌現性。
由此,綜合集成法運用得當,可以促進系統內部各個組成部分相互作用且為積極相關的,那么系統整體的涌現性表現為好的方面發展,即系統整體功能大于各個組成部分功能之和。
4 小結
本文從系統科學的角度來介紹綜合集成法,簡要討論分析的綜合集成法的應用,加深了對綜合集成法的理解,屬于理論層面的研究。由于綜合集成法及其研討廳體系是系統工程方法論的前沿成果,今后還需不斷深入研究,繼續豐富和完善,體現其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錢學森,于景元,戴汝為.一個科學新領域――開放復雜巨系統及其方法論[J].自然雜志,1990,13(1):3-10.
[2]錢學森.再談開放的復雜巨系統[J].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1991,4(1):1-4.
[3]劉金卓,廖鴻志,謝仲文.軟件再工程的系統分析[J].計算機與系統工程教學研究論文集,2010:253-258.
[4]費奇,陳學廣,王紅衛,劉振元.綜合集成研討廳在大型工程物流中的應用――三峽工程散裝水泥/粉煤灰實時調運指揮系統.系統工程理論與實現,2011,31(1):171-180.
[5]錢學森.創建系統學[M].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6]孫東川,林福永.系統工程引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7]于景元,周曉紀.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方法的實現和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22(10):26-32.
摘要:現今社會對科學技術的索取已經達到一個瘋狂的程度,小到食品大到航天工程,無不體現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但是否科學技術都能促進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呢?本文前半部分給出了答案,并在后半部分分析提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案。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夠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重新審視我們的思維和行動。
關鍵詞:科學技術 社會發展 瘋牛病 原則 制度化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瘋牛病事件的爆發、轉基因作物大面積的播種和轉基因食品的大量上市以及基因組研究和基因治療、干細胞研究和克隆技術等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與科學出現十分緊張的關系。瘋牛病(BSE)事件的案例表明,被作為決策基礎的科學證據的確實性是不令人信任的。自1985年瘋牛病被發現以來,英國政府及其科學顧問一再宣稱BSE不會傳播給人,而科學界遲遲不能給出有關瘋牛病傳染的精確答案。直到1996年,英國政府才根據越來越多的證據承認人吃了受感染的牛也會患上同樣的癥狀。轉基因作物和食品則帶來了不確定的風險性和倫理難題。不加標注地把轉基因食品與天然食品混在一起上市的做法,激起了消費者的強烈抗議。而克隆技術、干細胞研究更是帶來了嚴重的道德、倫理和的根本性問題。以上種種都表明,科學技術作為人類的創造物和人自身生存的一部分,已與人處于非常難堪的矛盾關系中。如何規范和控制科學技術的發明與應用,協調人與科技的矛盾,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下面就幾點談下如何實現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協調。
一、信息公開和預防原則
風險有一定的主觀性和視具體情況而定。風險評估和管理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充分認識和理解不確定性。英國政府對瘋牛病(BSE)問題處理的一個教訓就是隱瞞信息。當瘋牛病傳染給人的事實通過英國醫學雜志引起公眾注意時,政府有關部門還是否認。結果,這大大喪失了政府和科學界的信譽。英國上議院科學技術特別委員會1999-2000年度科學技術第三報告《科學與社會》中指出,瘋牛病給人的教訓是“如果1996年前政府對瘋牛病的立場更夠準確地反映背后的科學的不確定性,那么公眾和權威就能更好地為科學輿論的轉向做準備了。而正是科學輿論的轉向促使那次聲名狼籍的政策的轉變”。
瘋牛病的危機促使英國政府的立場發生變化,1997年3月英國科技辦公室發表題為《政策制定中的科學咨詢》的指導性文件,中心議題是保持科學咨詢的公開性,提出:“對于敏感議題的政策決定,政府部門應該公開支持這些決策的所有科學證據和分析,并說明是如何把這些分析納入到政策形成過程中的。”
預防原則為防止對健康和環境的威脅提供了有效的的保證,并會帶來更有理性和明智的解決方案。預防原則貫徹到底就是讓可能會受影響的公共參與到決策過程中。
二、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科學技術決策并不是新鮮事,早在20世紀60、70年代就開始,但最初只限定于特殊的領域(例如核電站),但是現在具有普遍性和新的含義,被越來越多的國家采納,并發展出一系列新的方法,例如,社區為基礎的研究(Community-based research, CBR);共識會議(Consensus Conference);情景研討班(Scenario workshops)等。
公共參與的實踐表明,歐洲公民獲得科學技術知識單單靠信息從專家傳播給公眾是不夠,必須形成真正的對話,形成公共參與。改進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并不在于提高公眾更好地理解科學,不能只是簡單地談教育。科學家必須學習聽取公眾意見,特別是與公民直接相關的地方和區域的議題(例如,環境、可持續發展、健康等),公共的意見是十分重要的。
三、建立科學與決策相互支持的機制
科學發展帶來一系列新的議題,涉及更多的利益相關者,對現有治理機制提出挑戰,呼喚建立新的價值觀念,建立傳統決策機制和公共機構、私有機構和公眾協作的治理機制,使科學發展與決策相互支持。盡管每一個國家體制、經濟狀況、社會發展水平以及文化價值觀不同,但是,各國的實踐表明,科學與治理機制的共同價值觀包括:更大的公開性和透明性;承認(識別)風險和不確定性;決策的社會-技術復雜性;承認倫理學和公共價值;超越“利益相關者”等。建立包括吸引公眾參與等新因素在內的治理機制并不是代替已有決策,而是幫助決策。
四、制度化的咨詢
合法化和制度化的科學咨詢體系是科學決策的必要保證。現代科學發展帶來的新的議題以及環境和公共健康領域決策中暴露的一些問題,對現有的咨詢體系提出了改進和發展的要求,不僅要保證科學證據的充分、有效,使咨詢的組織方式適應發展的新特點,而且要保證咨詢體現出責任感和贏得信任。其中,有兩個重要的變化:(1)對政府履行征求咨詢的責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的決策應該主動尋求科學咨詢,應該在科學相關領域設立類似地位和能力的科學顧問和科學咨詢機構并積極征詢咨詢。(2)咨詢人員不僅限于科學專家,咨詢程序也多樣、靈活的組織方式。例如,用胚胎干細胞進行研究這一嶄新的政策議題,由于這個議題涉及的不僅僅是研究所帶來的潛在的醫學上的收益,還有一系列道德和倫理上的難題,因此,咨詢就不能僅僅限于科學專家。例如,美國由國家生物倫理顧問委員會負責,英國和意大利還特別建立了專門的咨詢組。
最后,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在規定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總要求時強調,要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這里所說的“科學”,決非僅指作為一種物質手段或一門技藝的科學物質形式,而是突出地強調了以科學精神為重要內容的一種現代意識。關于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種種分析表明,科學發展本身并無止境,對科學的各種擔憂和疑慮都可歸結為一個共同的呼吁:“請善待科學”。
參考文獻:
[1]劉曉玉,童繼平;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之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5年02期.
關鍵詞:農業科技 經濟增長 問題與對策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在各領域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成為世界各國經濟新的增長點,世界各國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業科技的研究和推廣,在我國也把“科技興農”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
一、農業科技進步、經濟增長的含義和關系
(一)農業科技進步的含義
農業科技進步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不斷應用農業科學有關的生產方法、工作技能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科技水平,促進農業科技的進步。比如對于農作物優質品種的培育和開發,農作物新的種植方法和耕種技術,轉基因生物技術的推廣應用都屬于此類范疇。對于農業科技進步的更廣泛含義是指除了勞動能力、資金實力一些硬性要素外,其他可以促進生產效益提高、生態環境平衡、農業生產力進步的技術和方法的統稱。 在實際生活中, 對農業的科技進步應按照更為廣泛的來理解。
(二)經濟增長的含義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相當長的時間范圍內,一個國家在的總產出與前一段時期有所增加并實現增長。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標準。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生產率高低、投資總量、勞動力水平。
(三)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是相輔相成,此消彼長的。從一方面看,科技水平的進步,科技成果轉化會促進經濟的增長,從另一方面看經濟增長促進了科學技術不斷變革與發展。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先決條件。
二、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
(一)科技水平的進步可以擴大農產品的商品市場, 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
市場經濟條件下,唯有高品質的產品才能得到市場的青睞,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不敗地位,這就必須改善傳統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把新技術新方法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新的農產品不斷涌現,農產品品質不斷提高,從而保證經濟的增長不斷增長。
(二)科技水平的進步提高了就業水平, 改善產業結構
科技的進步推動了農業機械化、自動化的應用,使農業不再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需要禁錮大量的勞動力,而是用機械化代替人工,這樣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不斷減少,農業生產所剩余的勞動力大量向二、三產業轉移,改善了我國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促進了我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也為我國的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
(三)科技水平的進步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
技術進步加快了教育現代化的步伐,促進了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消化新技術的能力不斷改善。使優質人才在新形勢下有了展示才華的舞臺,使農業技術在勞動者身上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三、當前我國農業科技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雖然我國農業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業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跟國外發達國家比較,農業科技化水平不高。
(一)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科研的成果過分的把目光放在市場上面,一切以市場為導向,尤其是偏向糧食棉花大宗農產品。對于其他農產品關注少,科研成果轉化率低,在生產中,研究者把目光過分偏重于產中環節,忽視產前,產后的研究,造成了供需不平衡,矛盾突出的問題。
我國農民的總體文化素質偏低,對專家提出的農業科技成果的重視不夠,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較低的文化素質降低了技術效益,農民無法掌握較為復雜的技術方法,增加了農戶采用新技術的風險。
目前的科研體制不完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農業生產部門之間“各自為政” ,信息不共享,遇事不溝通,辦事不協作。遇到問題又相互扯皮推諉,沒有有效解決機制,造成了資源浪費,效率低下,使農業科技的創新推廣遇到瓶頸。
(二)對策
1、加強科技創新, 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
以生物技術為代表的農業生物科技的快速發展, 使我國農業新技術得到革命性飛躍。通過轉基因技等生物新技術的應用, 科研工作人員培育出了一批超級稻、優質玉米、抗蟲棉等轉基因優良新品種, 有些已經大面積應用于農業生產, 并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2、加快我國的農業科技體制改革
我國的農業體制是阻礙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突破體制障礙, 建立符合市場規律的發展機制, 是實現科技興農戰略,農業現代化的持久動力的保證。
3、強化成果轉化,促進技術發展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是推廣農業技術的規范應用,科技成果運營規模量產。對科技成果及時組織實地考核,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據此制定出相關的技術標準和規程,要求簡單宜操,實事求是,方便農民的學習應用,建設農業新技術高產示范區,組織定期專家講座,結合農民實際問題,改善新技術新方法。要以市場為根本,以高新技術為重點,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4、深化教育改革, 著力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
推進農業現代化, 科技是關鍵, 教育是基礎。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的最終受益主體是農民,只有農民的文化素質提高了,才能保證科研成果轉化的效率和效益,才能從根本上改善我國農業相對落后的面貌,科技進步,教育先行,以人為本。 逐步建立起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職業化教育,專門培訓為輔的專門化多層次的農業教育體系。
四、農業的發展,最終要依靠農業科技的進步與創新
(一)新的世界性農業科技革命正在興起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許多國家紛紛采取創新農業體制,加強對外合作,政府組織農業科研項目集體攻關等措施,來加速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特別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得生物技術不斷孕育產生并加速產業化的步伐。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動著世界農業的發展。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使農業效益大幅度提高;農業高新技術企業不斷涌現,使農業結構不斷的優化組合,完善的農業結構改善了生態環境,保護了生態平衡,從而保證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說著教育的普及,農業科學也隨著快速發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之間的差距在漸漸的縮小,但是發達國家處于農業科技主導地位還是沒有改變。我國農業在這樣的世界大環境下,即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又有著巨大潛力和難的機遇。
(二)我國新階段的農業對科學技術產生了更大需求
我國新階段的農業發展目標主要是調整農業和農村的經濟結構保障農民增收。根據此目標,我國制定了務實的計劃。要通過專門培育、國外引進、高產高質加快發展種植業、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業整體質量和效益;利用新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較少農業污染,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村鎮企業的機械化水平,培訓熟練操作工,轉移剩余勞動力。隨著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要想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根本出路在于用先進的科技武裝農業。我國的現狀是污染嚴重,生態環境脆弱,人口眾多,人均資源量少這些問題再新世紀又要重新審視,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保證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農業科技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必須依靠科技進步
我國農業發展水平和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距離,在關鍵技術上的表現尤為顯著,農產品質量差,生產成本高、國際競爭力弱是現階段的主要問題。這就為我國下一步的農業發展指出了方向,攻關農業科技的關鍵技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五、結束語
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影響因素的分析,探討了科技進步推動了農業經濟的增長是關鍵因素。指出在當下農業科技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體制機制不靈活,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等并提出了相應的措施,通過筆者的分析和幾點建議,為促進中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作出小小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朱希剛.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方法[M].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2
[2]顧煥章.農業技術經濟學[M].2 版.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3
[3]吳方衛, 孟令杰, 雄詩平.中國農業的增長與效率[M].上海: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12
一、量和單位的使用
《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指出:“科學技術期刊應當實施有關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法定計量單位,使期刊的編輯出版工作標準化、規范化。”因此,編輯必須熟練掌握相關法定計量單位的知識。
(一)量名稱及符號的使用
機械類出版物中的物理量較多,因此某些科技期刊并沒有按國家標準正確執行,如繼續使用已經廢棄的量名稱、未優先使用推薦的量名稱、沒有使用國家規定的量符號等[2]。同時,在量名稱的使用時,應特別注意不能用“單位+數”的形式構成量名稱,如“噸數”應改為“質量”,“天數”應改為“時間”,“畝數”應該為“面積”等。在量符號的使用中要特別注意:(1)角速度、角頻率的符號是ω,而不是w[w常是權重(weight)的符號];(2)T可以是周期、轉矩、熱力學溫度的符號但不能是時間的;(3)量符號必須采用斜體,只有pH除外;(4)可以根據需要在量符號下角標處附加其他符號,但須注意其他符號正斜體的使用,如徑向力Fr中下角標r為正體,因為r的含義是radial(徑向),X方向上的力FX中下角標X為斜體,因為X的含義是X方向,FmaxY中max為正體,因為max的含義是最大或極大(maxium),Y為斜體,因為Y的含義是Y方向,具體情況可參見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推薦使用的下標符號;(5)自由落體加速度的符號是g,正體的g是質量單位克符號;向量、張量符號應用黑斜體表示。下面是一些機械類常見量名稱的錯誤和常見量符號的非標準用法。量名稱(錯誤—正確):比重—密度;重量—質量;比熱—質量熱容,比熱容;內能—熱力學能;摩擦系數—摩擦因數;馬力—功率;絕對溫度,開氏溫度—熱力學溫度;楊氏模量—彈性模量;扭矩—轉矩;粘度—黏度;庫侖模量—切變模量;圓頻率—角頻率。量名稱量符號(錯誤—正確):質量M,W,P,μ—m;力N,T—F;壓力,壓強P—p;攝氏溫度t—T,θ;熱力學溫度t—T,;角速度w—ω;長度S,s—L,l;時間T—t。
(二)單位名稱及符號的使用
國際單位制包括7個基本單位和21個導出單位。此外還有由這28個規定單位通過乘除、乘方等形式構成的組合單位。在單位名稱中應特別注意:(1)單位名稱只用于敘述性文字中;(2)不能使用已廢棄的名稱,如“公尺”應改為“米”,“呎”應改為“英寸”等;(3)單位名稱中不能加任何符號,如“米每秒”不能寫成“米/秒”“米/每秒”,因為它是單位名稱而不是單位符號。單位符號一般都是指國際符號,通常用拉丁字母或希臘字母表示。在單位符號中應特別注意:(1)單位符號一般情況下是小寫體,來源于人名的單位除外,且一定是正體,如長度單位米符號m、壓力單位帕[斯卡]符號Pa、質量單位噸符號t;(2)不能使用已廢棄或不規范的單位符號,如時間單位秒符號是s而不能是sec,時間單位分符號是min而不是m,轉速單位符號是r/min而不是rpm;(3)單位符號沒有復數形式,符號上不能附加其他標記或符號;(4)數值與單位符號間應留適當間隙,一般為1/4字寬;(5)不能使用ppm、ppb等縮寫符號,如ppm在不同環境下其表達的意思不同,量綱一時是10-6,體積分數時是μl/L,質量濃度時是mg/L、μg/ml,質量分數時是mg/kg、μg/g;(6)在圖、表中應采用“量/單位”的表示形式。
二、科技名詞的使用
(一)應使用規范的科技名詞
科技期刊擔負著推廣規范科技名詞的重大責任。科技期刊應使用標準化的、通用的名詞術語。特別是現在數字化、網絡化的出版環境下,要提高期刊的影響力,使用規范的名詞術語是其基本要求。下面是筆者整理的機械類常用名詞術語。(錯誤—正確)幾率—概率;楊氏模量—彈性模量;機械性能—力學性能;通訊—通信;內能—熱力學能;機能—功能;方向盤—轉向盤;藕合—耦合;工程圖紙—工程圖樣;扭矩—轉矩;笛卡爾坐標—笛卡兒坐標;司機—駕駛員;運行機理—運行機制;噪音—噪聲;機械強度—力學強度;傅立葉系數—傅里葉系數;平方根—二次方根;手剎—駐車制動;電瓶—蓄電池;引擎—發動機;汽缸—氣缸;油門—加速踏板或節氣門;菜單—選單。
(二)科技名詞英文注釋表達形式
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新技術、新名詞不斷涌現。編輯人員應不斷學習了解機械類技術開發應用的最新動態,正確掌握各種科技名詞英文注釋表達形式和縮略語的表示方法。英文名詞分為專有名詞和普通名詞。我國對于英文名詞注釋的表達形式有明確的規定:專有名詞是所有實詞和4個字母以上的虛詞首字母大寫;普通名詞是均采用小寫體[3-5]。這是一個總原則。在全國科技名詞委公布的科學技術名詞有英文注釋則應與其一致。在機械類期刊中還常出現一些沒有中譯名的英文詞匯或縮寫,表示程序、軟件及方法等,但是其大小寫、正斜體的使用十分混亂,沒有保持其原有的特定名稱及寫法。對此,筆者進行了整理,以供大家參考。規范的特定名稱及寫法—不規范的:ABAQUS軟件—Abaqus軟件(原ABAQUS公司開發);MATLAB軟件—Matlab軟件(MATLAB是matrix和laboratory的組合);ANSYS軟件—Ansys軟件(ANSYS公司開發);Z-N方法—Z-N方法(Ziegler和Nichols提出的方法);FLUENT軟件—Fluent軟件(FLUENT公司開發);PDS軟件—Pds軟件(plantdesignsystem的縮寫);QoS服務質量—QOS服務質量(qualityofservice的縮寫,of是介詞)。
三、圖的編校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各種仿真軟件在各種領域被廣泛地運用。大量的“彩圖+數字”的仿真結果圖出現在科技期刊上。有的期刊通過彩圖的方式將插圖真實地反映出來,有的期刊則將原本的彩色插圖變成黑白插圖表示出來。這些插圖一般不會出現文字類、詞語類、語法類、標點符號類的差錯而被編校人員忽視,然而這些插圖常常是作者表達意圖的有效工具而非常重要;因此,編輯更應該做好對圖的編校工作。除仿真圖外,機械類期刊還有裝配圖、結構圖等。為使插圖真正起到“形象語言”“視覺文字”的作用,編校人員應重點關注以下幾點。
(一)插圖應具有強的自明性
無論是線條圖還是照片圖,都需要畫面清楚、要素完整,讀者能直接通過圖就能明白所要表達的意思,因此自明性是插圖的基本特性。為保證插圖的自明性,編者在對插圖處理時應主要注意:(1)插圖應排在相應的正文段落之后,即先見文字后見圖;(2)圖應有圖序、圖題,且置于圖下方;(3)有標注則必有注釋,且注釋應置于圖中或圖題的上面;(4)圖題應簡潔、完整、準確。
關鍵詞:師范生;數學思想;生產狀況
早期數學史方面的書籍,包括用于數學史課程教材的這類書籍,以國外的占多數。在這些書中,有關中國數學史的內容很少。多年以前,完整和系統地介紹中國古代數學史的書籍太少;到后來的書籍中,一般是把中國數學史與外國數學史融匯,其重點介紹的是近、現代數學,因此看不到中國古代數學對現代數學的影響。部分學生在學習數學史這門課程后,對中國古代數學史的內容了解不夠,感覺有些單薄,缺乏厚度和系統性。事實上,中國古代數學自成體系,就古代初等數學體系而言,除了歐洲從古希臘數學開始發展的一套體系外,只有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另一套體系,而且對古代世界數學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甚至一直影響到近現代世界數學的發展。
一、結合新的研究和發現成果,介紹中國古代數學史
中國古代數學,是產生發展于古人生活和勞動之中的。從現有的史料來看,尤其是教材中收錄的部分,有些零散和非連續性的感覺,更是少些抽象的理論作為支撐。但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整理和挖掘,可以較好地充實內容,使許多地方豐滿起來。
如在一些教材中,涉及古代“九九歌訣”或“九九表”的內容時,許多書籍選用了春秋戰國時期九九歌已經在社會上廣為流傳這一事例,在《管子》《戰國策》《荀子》等先秦文獻上均有記載。其中《韓詩外傳》中齊桓公設庭燎,為便人欲造見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東野有以九九見者。桓公使對之曰:“九九足以見乎?”鄙人曰:“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猶禮之,況賢于九九者乎?”桓公曰:“善。”乃固禮之。期月,四方之士相導而至矣。
其實,關于中國古代“九九表”的內容,有許多實物和文字記載: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簡九九表木牘,是目前所能見到的中國乘法口訣最早的實物。
2002年出土的張家界漢簡九九表木簡;20世紀初發現的敦煌漢簡九九表木簡。
1930年出土的居延漢簡九九表1木簡;1930年出土的居延漢簡九九表2木簡。
傳世典籍,漢代《孫子算經》九九表;20世紀初發現的唐代敦煌卷子九九表1。
20世紀初發現的唐代敦煌卷子九九表2;20世紀初發現的唐代樓蘭文書九九表。
宋元以后通行的乘法口訣表。
又如去年由權威單位研究并的中國最早數學文獻實物《算表》被介紹給大眾。其計算功能超過以往中國發現的里耶秦簡九九表和張家界漢簡九九表等古代乘法表。
《算表》利用乘法交換律原理,能夠快速計算100以內的兩個任意整數的乘積,還能夠計算包含特殊分數“半”的兩位數乘法,被認為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實用算具。
《算表》不僅比目前能夠見到的古代十進制乘法表年代都早,在當時世界范圍內也是相當先進的,是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
將最新發現和研究的數學史成果及時應用于數學史的教學之中,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
二、注重“數”“形”和“計算”的內容,強化對數學思想的理解
中國古代數學豐富的內容來源于古人的生活和勞動,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著重在解決人類實踐活動當中出現的具體問題。而許多豐富的數學思想內涵蘊藏于古代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之中。
學習數學內容的發展歷史,離不開數學思想的發展,要認識數學思想發展史也離不開數學內容本身。二者相輔相成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數學史及數學思想發展的脈絡。
從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去理解“無窮大量”的含義;從莊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去理解“無窮小量”。這些均蘊藏著極限的思想,配合圓周率的推求所體現出的極限思想的含義,
如何從古代天文星象表去理解坐標的含義;從張衡發明測定地震的地動儀去理解方位的意義;從指南針的廣泛應用去理解角度的概念;從《周易》的八卦等去發現與今天的坐標和坐標系之間的內在關系。
如何從古代冶金術的各種青銅制品成分去理解比例的原始概念,從古代醫藥的藥物配比中去理解比重的含義。與今天數學中的比例問題是否一致。
如何從古代農業生產中去理解關于測量、估計及統計的概念;從“以規畫圓,以尺作矩”理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關于“規矩”的深刻含義。
三、結合當時的社會生產狀況及地域限制條件來學習中國古代數學史
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生產方式落后,社會還處于初級農耕時代,這一鮮明特點決定了當時的科學技術還處于萌芽狀態,決定了全社會的實用主義盛行。
文化藝術與宗教同行,充滿著神秘主義。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信仰,生活方式和的差異性反映出認識事物在文化上的差異,即使是同一民族,由于生活環境不同,也必然造成文明程度不同,認識不同。
交通的限制,地域的阻隔,各自生活在相對獨立的世界中,缺乏各種必要的交往,形成了各地域的發展不平衡。
只有當學生了解上述知識之后,結合數學史教材中的內容,才會更深刻理解中國古代數學缺乏抽象理論而體現出實用主義這一事實,出現非連續性的特征。這與當時的社會現狀密不可分。
[關鍵詞]天人合一 以道馭術 經世致用 止于至善
一、中國傳統科技倫理思想之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而后周公制禮作樂,禮樂文化中的這種禮儀被稱為“周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成與發展影響巨大,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用其畢生的心血詣在呼吁恢復周禮,足見對其重視。雖然到了近代,“禮”開始束縛人的發展而變成魯迅先生所說的“吃人”的禮教,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禮文化是貫穿中國文化發展始終,它從萌芽生成之日起便一直都維系著中國社會的穩定發展,所以中華民族也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而這種禮儀也源于對天地秩序的模仿。禮文化其實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物質外化。
從漢字“天”的寫法中可以窺測出,“天”本來就是和“人”相通的,在“天人合一”思想中,“天”并不單指天空,更指的是天地萬物,指包羅萬象、天長日久的自然母親。人類從自然中來,是大自然孕育并養育了人類文明,所以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定不能以犧牲自然為代價。
人類從自然中來,最終還要回到自然中去,所以天人合一首先指的是天人的共通性,中國傳統文化很早便對此有著一致認同。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天與人的和諧、一致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特點。文化上的主導所帶來的效應是巨大的,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天是不可超越的存在。
天人合一的思想還包含了人與天地萬物是一個互相聯系、休戚與共的整體,亦即“萬物一體”。在天地萬物的整體結構中,諸個體間相互依存、相得益彰。首先,天地對人和萬物有養育之恩;其次,中國古代認為,“人”是萬物之靈,只有人類才知道應該關愛自然,善待自然界中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自然物,真正做到“與萬物合而為一”。
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不僅深深滲透于中國傳統科學技術三大學科農學、中醫、天文學中,而且還影響中國文化的走向與發展與國民性格的形成,這里不做贅述。
二、中國傳統科技倫理思想之以道馭術
道在中國文化中最為著名的意思是“道德”,對于這個詞語的解釋可以追溯到道家元典《道德經》,道家的思想對中國文化影響并不亞于儒家,如果說中國文化有著儒家的翩翩外衣,那么道家的思想則是中國文化的深邃靈魂。我國傳統科技倫理思想重視農業,對待“百工”等手工業者或者商業的態度則有所限制。以道馭術思想在道家那里體現為“道法自然”,強調勞動者與工具器物之間的和諧關系。李約瑟曾經這樣評論先秦道家的思想:“他們看到,用以統御無生命界的工具可以轉過來對付工具創造者的血肉之軀。他們的洞察力是人與機器的整個關系史的一部分:這種關系有時是增進人的健康的,有時是壓抑人的,有時又是致人于死命的。這是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得出公正論斷的社會主題之一。” 縱觀中國傳統科學技術長期發展的歷史,以道馭術始終是貫穿始終的倫理指導方針,關系國計民生的農業、醫學、算學、天文學四大學科領先于世界,陶瓷、絲織、建筑三大技術成果的美名遠播,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進程的有力推動,這些是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輝煌見證,也體現了以道馭術的科技倫理思想對科技發展所起的積極指導作用。
以道馭術的思想與西方用倫理道德約束技術活動觀念不是等同的,因為我國傳統文化中對“道”和“德”的理解與西方的倫理道德觀念在思想內涵上有一定區別,從老子《道德經》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的道德關愛天地萬物,關心個人社會國家的命運,而且非常強調個人修身,因而在對技術活動的約束機制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三、中國傳統科技倫理思想之經世致用宋元以后,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開始慢慢落后于西方,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也由于種種阻礙而進程緩慢,歷史發展到一定程度,對中國傳統科技倫理價值觀也出現曲解和濫用,逐漸體現出其不利于文化交流與科技進步的方面。
天人合一思想,以道馭術思想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被濫用與曲解。以道馭術的含義是倫理道德對科學技術的駕馭和制約,這里的科學技術關系國計民生與社會穩定,而“奇技巧”不在其中,“奇技巧”指的是容易使帝王“玩物喪志”,或使百姓耽于享樂而不做“正事”的技藝,所以以道馭術思想并不是鄙薄科學技術,而是在近代被濫用,由于重重阻撓,西方科學技術的引進步履艱難,直接導致中國近現代化進程緩慢。
四、中國傳統科技倫理思想中關于善的釋義
“止于至善”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我國自古以來被稱為“禮儀之邦”,在中國傳統文化萌生的先秦時代,禮樂文化是整個文化的主流,禮樂文化中包含著孕育生靈的大自然的崇敬,反映人類剛剛脫離蒙昧時期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止于至善”思想的具體體現。
真善美是人類的共同追求,科學追求真,道德追求善,藝術追求美。一般來說,西方文化把真放在第一位,而中國傳統文化則把善放在第一位,中國傳統科技倫理觀把善作為科技發展的最高價值評判標準。
止于至善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度”有很好的啟示,現代社學技術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同步并行,但是其引發的問題卻令人堪憂,追求利潤是既是人之常情,又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我國傳統文化中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體現了經濟良性發展的一般原則。同樣,科學技術的進步更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幸福和利益為代價。
參考文獻:
[1]吳國盛.科學的歷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