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6 17:28: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學技術進步法的意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科技行政處罰,科研不端行為,具體行政行為
〔中圖分類號〕D92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2)05-0137-03
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各國科技事業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政府的科技行政管理職能不斷擴展,科技行政機關的行政裁量權范圍不斷增大,科技行政法隨之產生并得以快速發展。在我國,1993年7月通過、2007年12月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是推動科技進步的基本法律。此外,還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學技術普及法》《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規規章中包含的條款,初步形成了包括科技創新、科技成果管理和科技進步獎勵在內的科技行政法規范體系。由于科學技術活動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的特點,因此與一般行政法相比,科技行政法規范整體上表現出“探索性、激勵性、社會性的特征”,并且“多以激勵性手段進行調整”。〔1 〕 (P254-256)盡管如此,行政處罰作為一項重要的行政法律制度,在我國科技行政領域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科技行政處罰的涉案也變得復雜多樣,例如,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科研不端行為的行政處罰問題,撤銷獎勵和追回獎金等行為的法律屬性問題,等等。因此,探討科技行政處罰的法理,分析我國現行科技行政處罰面臨的問題并提出完善建議,對于我國科技行政法治建設不僅具有重要理論價值,也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
根據科技行政法規范和行政處罰法,所謂科技行政處罰,是指科技行政主體依法對違反科技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進行懲戒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其目的是使行政管理相對人依法進行科學技術活動,維護良好的科技行政管理秩序。它包括:1.科技行政處罰的主體。在我國,作為科技行政處罰的主體主要包括國家和地方各級科學技術行政部門、其他行政部門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2.科技行政處罰中的當事人。科技行政處罰中的當事人是指承受科技行政處罰的行政相對人。3.科技行政相對人的違法行為。科技行政相對人的違法行為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違反科技行政管理秩序尚未構成犯罪或雖構成犯罪但免于刑事處罰且應給予行政制裁的行為,是科技行政處罰必不可少的構成要件。4.科技行政處罰種類。有關法律規定了行政處罰的責任形式。主要的行政處罰種類包括警告、通報批評、罰款、沒收違法所得、吊銷營業執照和資格證書、撤銷登記。
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活躍與繁榮,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各種損害或破壞科技行政管理秩序的違法現象也大量增加。一方面,科技行政違法行為的嚴重性和專業性,要求加強科技行政處罰的力度;另一方面,執法者違法行為的廣泛與嚴重,則要求加強對科技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保障。當前,我國科技行政法律體系尚不健全,科技行政處罰的運行過程還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有關違反科技行政法義務的罰則規定不足,甚至存在下位法違反上位法的情形。例如,科學技術進步法授權行政機關對財政性科學技術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但對于拒絕接受財政性科學技術資金管理和使用監督檢查的組織或者個人未規定法律責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34條賦予行政機關對一些侵權行為處以罰款的行政裁量權,但有的地方性法規卻賦予行政機關對同類行為單處或并處沒收違法所得和罰款的權力,①不僅改變了行政裁量權的范圍且有違行政處罰法有關行政處罰種類設定的要求。
其次,對科技行政處罰的種類認識不夠。諸如“責令改正”、“限期改進”、“撤銷獎勵和追回獎金、取消獎勵和榮譽稱號”、“取消優惠待遇和獎勵”、“取締”等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屬于行政處罰,一些地方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認識不一,有的認為屬于行政處罰,有的認為屬于行政強制措施,也有的認為屬于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措施之外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這導致同一行為在適用法律規范的實體標準和程序標準上的混亂:認為屬于行政處罰的,行政主體應遵循行政處罰法所規定的要求;認為屬于行政強制措施的,行政主體無疑應接受行政強制法調整;而認為屬于其他具體行政行為的,在我國行政程序法尚未出臺的背景下僅受有關行為法的制約。
第三,針對科研不端行為,科技行政法律法規大多只規定了處理的原則、方向而缺少懲罰細則。有的部門規章,如《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雖然較為詳盡地規定了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查處,但它僅適用于歸口某一部委管理的某一類項目,不能及于其他項目或歸口其他部委管理的同類項目,適用范圍有限。此外,對科研不端行為的行政處罰,也存在處罰對象過窄的問題。例如《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均規定了通報批評的處罰形式,但該處罰僅適用于科研不端行為人和科技獎項推薦者,未及于科研不端行為人所依托單位和科技獎項申請者,致使后者或者未因此受到任何行政制裁,或者只承擔“撤銷獎勵,追回獎金”的法律后果,難以達到懲戒作用。
行政處罰是制約行政違法行為的主要手段,因此規范行政處罰,是約束科技行政違法行為的有力保障。為此,筆者提出以下思路:
(一)強化科技行政處罰立法。科學技術活動具有專業復雜性、探索前瞻性、風險隱在性、不可預見性等特點,如何將科研活動自身規律和法律運行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設計出既較好體現科學活動的內容和過程,又不失行政處罰基本屬性的科技行政處罰體系是未來立法或修法的重點。首先,應當增設違反科技行政法義務的行政處罰責任。科技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上的義務大致可以劃分為三類,即作為義務、不作為義務和容忍義務。拒絕接受依法進行的財政性科學技術資金管理和使用監督檢查的行為即違反了容忍義務,對此,也應像懲戒弄虛作假行為一樣,設定行政處罰責任。其次,有關立法應當闡明科技行政處罰的事實要件、責任標準和處罰形式。對于下位法違反上位法的情形,則應根據立法法應予撤銷的規定處理。
(二)厘清科技行政處罰與其他具體行政行為的界限與區別。除了警告、通報批評、罰款、沒收違法所得、吊銷營業執照和資格證書以及撤銷登記等行政處罰法和科技行政法規范明文規定的行政處罰種類之外,有關“責令改正或限制改進、撤銷獎勵和追回獎金、取消獎勵和榮譽稱號、取消優惠待遇和獎勵、取締”等行為是否屬于行政處罰有必要進一步探討。表面上看來,這些行為在法律體系中的定位是不同的,例如責令改正、限期改進以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及《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規定的撤銷獎勵、追回獎金,位于法律體系中的“罰則”或“法律責任”項目下,而科學技術進步法第59條規定的取消優惠待遇和獎勵則位于“第六章保障措施”,不屬于“罰則”或“法律責任”部分。一些地方科學技術行政部門也許正是基于這種表面上的差異僅將前者視為行政處罰法第8條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但是,認定“其他行政處罰”的標準不應該是形式標準,從根本上說,判斷一項具體的行政處理措施是否屬于行政處罰,關鍵在于該行政措施是否具有行政處罰的性質。根據行政處罰的性質,行政處罰是一種以懲戒違法為目的的具有制裁性的具體行政行為。這種制裁性體現在:對違法相對方權益的限制、剝奪,或對其科以新的義務。〔2〕 (P201 )在科技行政法規范中,責令改正或限期改進往往與警告、沒收違法所得等行政處罰合并適用,其目的是命令違法行為人履行既有的法定義務,糾正違法,恢復原狀,并非懲戒。〔3 〕 (P2 )“撤銷獎勵和追回獎金、取消獎勵和榮譽稱號、取消優惠待遇和獎勵”這些行為在性質上是相同的,實質上是行政主體對已經成立的給予獎勵等具體行政行為因在事后發現相對人不具備給予獎勵、獎金、優惠待遇的條件的撤回,是行政主體對自己業已作出的前一行為的收回,體現為對自己行為的修復,〔4 〕 (P77 )應屬于具體行政行為的撤回,也不具有制裁性,不屬于行政處罰。至于取締,我們傾向于認為,它是行政機關針對特定非法組織或者特定非法行為作出的旨在解散或者消滅此種組織或者行為的非單個性的行為,是各種具體行政行為的集合。〔5 〕 (P30 )換言之,取締本身應是一種科技行政目標的表達,具體的取締措施可能既包括行政處罰,又包括行政強制措施, 還包含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因此,有關取締是否屬于行政處罰的問題要視其采取的具體行政處理措施而定。〔5 〕 (P30 )如果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第23條在取締社會力量“無證設立的獎項”過程中,采取了沒收有關組織用于非法活動的工具、財物、沒收非法所得的方式,該沒收行為即屬于行政處罰,行政機關實施時應遵循行政處罰法所規定的要求。
(三)統一和細化對科研不端行為的行政處罰。首先,應當在國家層次上制定一部統一的規范科研不端行為的法律或行政法規,對預防、查處科研不端行為的組織、原則、程序、罰則進行統一、明確的規定。其次,應闡明政府對科研不端行為進行規制的具體行為形式,例如是采用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合同還是行政指導。如果國家機關與科研人員之間是行政合同關系,當科研人員發生科研不端行為時,行政主體一方有權單方面決定解除或撤銷該合同。解除撤銷合同也是制裁科研不端行為的重要手段之一。〔6 〕 (P66 )但是,如果科研不端行為人違反了有關科技行政法規范直接規定的義務,或者違反了科技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設定的命令或禁止義務或行政許可,為了確保行政法上義務的履行,就可能受到行政處罰。例如,科學技術進步法分別規定了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和科學技術人員不得在科學技術活動中弄虛作假(第44條、55條),對此規定,若某機構或個人有違反的情形,即符合應受處罰的要件,應接受行政機關的處罰(第70條、71條)。第三,有針對性地設定行政處罰種類,拓展應予處罰的對象范圍。科研不端行為人或其所依托單位往往能夠從申請的項目、獲得的獎勵中得到一定的精神性利益和經濟利益,這是他們實施科研不端行為或縱容這種行為發生的重要動機之一。為此,為達到教育和防止再犯的目的,有關立法應當設定針對科研不端行為人或其所依托單位的精神性利益造成一定的損害、能夠增加行為人的違法經濟成本以及限制其從事相關活動的權利和資格的處罰形式,例如警告、通報批評、罰款和限制或剝奪從事科研活動或教育活動的資格。對在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方面大致相當的應給予行政處罰的科研不端行為,不論實施者是科研不端行為人,還是其所依托單位,也不論行為人是科技獎項的推薦者,還是科技獎項的申請者,均應給予行政處罰。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認為,前述《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規定的針對科研不端行為人和科技獎項推薦者的通報批評的處罰形式也應擴及于科研不端行為人所依托單位和科技獎項申請者,包括外國組織和個人。當然,整體而言,科研不端行為人或其所依托單位違反科技行政法義務的責任究竟是警告、通報批評、罰款或行為罰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尚需有關的立法在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方面進行細化,有關罰款的數額、行為罰的期限與違法情節、獲取非法利益等方面的關系還需要制定專門規章予以明確。
注 釋:
① 參見《河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第33條。
參考文獻:
〔1〕 倪正茂. 科技法學導論〔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 羅豪才.行政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
〔3〕 楊建順.正確理解責令改正和行政處罰的關系〔N〕.中國醫藥報,2005-06-04.
〔4〕 胡建淼.“其他行政處罰”若干問題研究〔J〕.法學研究,2005,(1).
關鍵詞: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保護
Abstract:Intheprocessofscientificresearch,technologicalachievementinvolvesvariouscontents.UnderthecurrentsupervisionsystemoftechnologicalachievementinChina,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houldbeprotectedinanappropriateway.Withouttheappropriate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protection,thetechnologicalachievementwillnotbeprotected.
Keywords:technologicalachievement;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protection
科技成果的概念在我國的科技管理體制下已經存續了多年,在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烈的當今時代,由于科技成果的概念產生于我國計劃經濟時代,其所包涵的內容并非全部得到我國現行有關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對于科學研究過程中產的科技成果,應該在現行法律規定之下尋求合適的知識產權保護方式
一我國科技成果的界定和分類
科技成果,是科學技術成果的簡稱,指對科學研究課題通過調查考察實驗研究設計試驗和辯證思維等活動,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成果[1]的統稱,屬于科學技術這一特定范疇內的智力成果科技成果的界定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4月22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10次會議)通過并試行的《新產品新工藝技術鑒定暫行辦法》,從中可以看出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科技成果主要是指技術上成熟經濟上合理的新產品新工藝
此后,原國家科委于1978年11月頒布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管理辦法》中把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分為三類:(1)科學成果即自然科學方面的具有創造性的理論研究成果;(2)技術成果指使生產多快好省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方法;(3)重大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的階段成果這是首次對科技成果進行分類
在1984年2月頒布的《關于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的規定》中又明確了管理的科技成果范圍是:(1)解決某一科學技術問題而取得的具有一定新穎性先進性和獨立應用價值的應用技術成果;(2)在重大科學技術研究進行進程中取得的有一定新穎性先進性和獨立應用價值或學術意義的階段性科技成果;(3)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取得的科技成果;(4)科技成果應用推廣過程中取得的新的科技成果;(5)為闡明自然的現象特性或規律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的科學理論成果
而在198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中,將被鑒定的科技成果拓寬為科學理論成果應用技術成果以及軟科學研究成果;并且還規定了不要求一切科技成果都進行鑒定,規定了三種視同鑒定的情況此種劃分已被沿用至今
原國家科委于1994年10月26日的《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中還明確指出:“科技成果鑒定是評價科技成果質量和水平的方法之一,國家鼓勵科技成果通過市場競爭,以及學術上的百家爭鳴等多種方式得到評價和認可”并規定:“列入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國務院有關部門科技計劃(以下簡稱科技計劃)內的應用技術成果,以及少數科技計劃外的重大應用技術成果,按照本辦法進行鑒定”對下列科技成果不組織鑒定:(1)基礎理論研究成果;(2)軟科學研究成果;(3)已申請專利的應用技術成果;(4)已轉讓實施的應用技術成果;(5)企業事業單位自行開發的一般應用技術成果;(6)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必須經過法定的專門機構審查確認的科技成果也就是說,進行科技成果鑒定的只是應用技術成果,科技成果涵蓋的范圍超出了鑒定的范疇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12月16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技術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則明確了技術成果的一般規定:“技術成果,是指利用科學技術知識信息和經驗作出的涉及產品工藝材料及其改進等的技術方案,包括專利專利申請技術秘密計算機軟件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等”對技術成果所包含的內容進行了較為具體的規定總的來看,科技成果是人類的智力勞動產物,與有形物有很大差別科技成果完成后,其內涵價值基本確定
二科技成果權的概念性質
由于立法規定的粗簡,人們對于科技成果權的性質內容和特征,尤其是對于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權與知識產權三者之間的關系缺乏正確認識
科技成果權作為法律術語最早在我國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第118條規定中出現:“公民法人的著作權(版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①受到剽竊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此后,在1993年10月1日實施的《科技進步法》第60條規定中也提到了科技成果權:“剽竊篡改假冒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著作權專利權發明權發現權和其他科學技術成果權的,非法竊取技術秘密的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從該條規定來看,“科技成果權”與技術秘密也屬不同的概念此外,在《民法通則》第五章民事權利中關于知識產權的第97條第2款規定:“公民對自己的發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權申請領取榮譽證書獎金或者其他獎勵”
作為《民法通則》知識產權這一節中的一個條款,可以理解為《民法通則》把科技成果當作一種知識產權,但是,現階段的知識產權法中并沒有針對科技成果制定專門的法律在制定《民法通則》時,我國尚處在計劃經濟體制,生產科研和應用等都依靠國家計劃,科技成果歸國家所有,科技成果無償使用,而知識產權源于“特權”,是法律授權獲得的一項民事權利,從而造成了作為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卻無法得到知識產權法的直接保護,科技成果權與發現權發明權一樣,實質上是一種有權獲得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的權利,與受專門法律保護的其他各項知識產權不同,并不是一種智力成果專有使用權,不具有其他知識產權的專有財產性質
科技成果的完成者可以依照《發明獎勵條例》《自然科學獎勵條例》《科技進步獎勵條例》的要求申請科技成果的獎勵,科技成果的權利范圍不像專利權那樣與現有技術可以明確區分有專家在解釋我國科技獎勵制度時指出:“獲得自然科技獎勵的公民,將對其科學發現享有發現權,獲得技術發明獎的項目,將對其發明創造享有發明權,獲得科學技術進步獎的公民,就對其完成的科技成果享有科技成果權從權利性質來講,發現權發明權科技成果權屬于精神權利”[23]
三科技成果與知識產權保護
通過科學研究活動取得的科技成果,不論成果價值多大,就目前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專門法律來看,均不能直接產生獨占權利,科技成果要想獲得法律保護,必須通過獲得其他知識產權的方式進行保護從一定意義上講,科技成果首先要通過某種途徑依法確認才能產生相關的知識產權,也就是說,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屬性都有一個依法確認的過程,不是科技成果自然產生的,更不是科技成果完成人所“聲稱”的科技成果是重要的無形資產,但要用知識產權來保護才能具備財產權特征,一項科技成果可以擁有多項具備財產權特征的知識產權,但擁有科技成果不等于自動擁有了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是一類法定權利,它必須依法產生,任何人不能隨意宣布自己擁有某項知識產權,不能宣布自己是某項知識產權的權利人,所有知識產權都必須得到法律的授權才能得到確認科技成果是產生知識產權的源泉之一,知識產權是保護科技成果的手段,科技成果中符合知識產權保護條件的應當采取知識產權形式的保護知識產權本來就是工業經濟時代為保護和促進技術成果產業化商品化而誕生的一種新型權利,是人們對創造性智力活動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其本質是一種智力產品在市場交易中獲得的經濟權利,其產生行使和保護與市場緊密結合知識產權保護一般是根據先申請原則來確定的,如專利權只授予先申請人,從而使其享有一定期限的獨占權,法律上承認知識產權這一權利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有目的地保護權利人的獨占性
由于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權的客體均是科技成果,兩者存在著重合或交叉,但是,知識產權不等同于科技成果權,科技成果廣泛存在于知識產權之中,或者說知識產權保護那些需要保護的科技成果,兩者是包含重疊和交叉但不是全部的關系至于科技成果應該采取何種知識產權方式來加以保護,則應根據具體的科技成果類型來確定合適的保護方式,不管以何種方式來保護科技成果,各種權利的性質范圍和邊界是不相同的
科技成果獲得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依據是知識產權法依據知識產權法,對科技成果進行產權界定,使其成果的權利人在一定的期限內享有科技成果的獨占權,并享受由此而產生的經濟效益,是調動企業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科技創新積極性的重要保證只有使科技成果取得專利或其他法律規定的權利得到保護,才能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市場競爭優勢知識產權制度就是一種鼓勵創新鼓勵科技成果轉化和利益的激勵機制,是一種成果權屬機制,其植根于市場經濟,以明確界定知識成果的產權并為之提供有效保護為其主要特征
從各國知識產權保護實踐來看,科技成果若不申請專利,將得不到國際承認,而且國外法律中也沒有“科技成果權”這個概念知識產權的立法目的則是界定相關產權,明確產權的范圍與歸屬,從而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權化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統計表明:世界上90%~95%的發明能夠在專利文獻中查到,并且許多發明只能在專利文獻中查到,可以說,專利文獻幾乎記載了人類取得的每一項新技術成果,它融技術法律經濟情報為一體,是世界上反映技術發展最迅速最全面最系統的信息資源[4]由此說明,其他國家尤其是科技發達國家十分注重用專利來保護最新的科技成果在全球科技經濟法律體系等一體化趨勢日趨明顯的大環境下,我國現行的科技成果管理體制不具有保護知識產權的作用,對獲得的科技成果應選擇合適的保護方式,沒有有效的保護手段科技成果將無法得到保護
從法律上看,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是明確的,科技成果的范疇涉及科學技術領域內一切智力勞動成果,并非所有科技成果都可以獲得知識產權保護,有些則不能取得知識產權保護,如專利法中對科學發現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動物和植物品種用原子核變換方法獲得的物質等均不授予專利權①,而以上這些均可納入科技成果的范疇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也將隨之擴大和增加,但采取何種保護方式應由法律來規定由于新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新的技術成果,可以通過擴大解釋現有的知識產權特別法律,將其納入現行知識產權保護體制內例如,對計算機程序的保護就是通過重新定義著作權法中的作品概念來實現的,也可以制定專門的法律加以保護我國現階段對計算機程序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商業秘密植物新品種等的保護,均有法律保障,這些成果廣義上都屬于科技成果的范疇隨著新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產權保護的新領域也將會進一步得到拓展,面對知識產權領域新的客體新問題,必須通過法律修正和新的立法使現有知識產權制度得到豐富和發展,以適應知識創新時代的需要
四結論
知識產權制度的歷史和現狀表明,并非一切科技成果都可以成為法律的保護對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也不盡相同科技成果的范圍十分廣泛,能夠獲得知識產權保護的只是其中符合法律要求具有創造性和單一性的部分對具有創造性的科技成果能否授予知識產權,還要取決于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國家政策和科技發展水平對于列入某種知識產權專門法律保護范圍的科技成果要按照法定條件和程序,依法履行相關手續才能取得知識產權
參考文獻:
[1]曹昌禎.中國科技法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69.
[2]段瑞春.關于科技進步法的主要制度[J].中國科技論壇,1994(3):68.
[關鍵詞]協同創新;知識產權;利益分配
當前我國正面臨著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強協同創新可以提高整體創新體系的社會效益。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實踐問題頻發,其焦點問題是知識產權利益分配問題。因此,在不同創新主體之間構建科學、合理、有效的知識產權利益分配制度至關重要。
一、協同創新中相關知識產權利益構成
協同創新是指產業機構、科研機構和高校作為知識經濟活動的主體,為適應國內外社會經濟環境要素的變化,以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為核心,以技術研發、創新、轉移為合作紐帶,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和聯合機構,開展知識創造、科研開發、技術轉移及應用、教育實踐、人員培訓和咨詢服務等協同創新活動,以實現知識創新、技術開發、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多種功能。知識產權是指人們就其智力勞動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具有獨占性、排他性的特點。知識產權利益泛指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利益。明確知識產權利益的構成是分配的前提與基礎,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知識產權歸屬。知識產權歸屬是指所獲得的技術成果的所有權。協同創新合作涉及多方主體,主要有共有或單獨享有兩種模式。在財政資助類項目中,還涉及國家/政府的知識產權所有權問題。(2)無償使用權、優先使用權,優先受讓權。譹訛各創新主體在合作中有知識、資金、實物等不同的投入,各投資主體若一方享有知識產權,其他的協同創新主體在不損害對方行使專有權的時候,可以無償使用或同等條件下優先使用該知識成果的權利。優先受讓權是指專有權人在轉讓知識產權權利時,如專利權、專利申請權、專利實施許可或非專利技術的轉讓,其他合作主體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受讓的權利。(3)收益分配請求權。協同創新主體就取得的知識成果所獲得的利益進行分配的權利。如知識產權成果投入市場后所取得的經濟利益。此外,協同創新主體在共同研發過程中,轉讓或許可實施研發技術所獲得的收益也計入產學研聯盟利益。(4)獎勵請求權和報酬請求權。我國法律規定職務發明的發明人、設計人按照創造的貢獻大小有權獲得一定的獎勵或報酬,獎勵報酬的形式可以采取給付一定數量的金錢,也可以采取股票、期權等法律規定合理的多種多樣的形式。(5)風險責任分配。協同創新過程中主要有合作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合作風險是由于產學研各方主體的合作條件、價值目標及道德觀念等的差異導致合作關系的不穩定性風險。技術風險是所負責的研發部分因出現在現有技術水平或條件下難以克服的技術困難,或是競爭對手的先行開發成功以及侵權行為存在等導致研究開發失敗或部分失敗的風險。市場風險是技術成果投入市場后,由于市場變幻莫測等因素而對能否取得預期收益存在不確定性的風險。協同創新具有高風險性,對消極利益分配更應有所體現。
二、國內外知識產權利益分配的立法比較評析
國外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作為產學研協同創新法律實踐的先行者,1980年,美國通過《拜杜法案》,這項法案的主要內容是允許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科研項目以及聯邦政府合同下的科研項目所產生的知識產權歸大學、非營利組織、小企業所有,政府只保留一種介入權。美國政府這一法案的邏輯就是用稅收、就業機會取得回報,而不是用知識產權取得回報。這一法案在短期內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率。其后《拜杜法案》修正案、《史蒂文森•威德勒技術創新法》及其修正案進一步規范和放寬了技術轉移政策,對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的知識產權歸屬、利益分配規則及報酬獎勵作了具體規定。譺訛美國政府通過政策激勵并適時的對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完善,積極促進了科技創新并實現成果轉化。通過梳理我國產學研相關的法律法規可以發現,目前我國基本上形成了以《科學技術進步法》為基本原則,《科技成果轉化法》《專利法》《合同法》等具體法律來確定權益的歸屬及分配。此外,許多地方也制定了與本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相適應的地方性法規及規章來扶持鼓勵區域協同創新的發展。但是我國的法律法規涉及多部門多領域、龐雜分散,沒有形成專門的法律體系,而且多為原則性規定,相互之間規定不一致,操作性不強。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很低,1996年的《科技成果轉化法》已明顯不合時宜,2015年我國對其做了修改,出臺了《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其中取消了繁雜的審批權限;賦予了科研機構的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明確了職務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為成果轉化做出重要貢獻的其他人員的獎勵及擔任領導職務的科技人員獲得科技成果轉化獎勵的形式;強化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營造了與之相適應的稅收、政策市場環境,這對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推動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推進經濟提質增效具有重要意義。但為深入貫徹落實亟需配套的實施細則跟進。
三、協同創新中知識產權利益分配的法理基礎分析
(一)成本交易理論
英國經濟學家科斯提出交易成本概念,威廉姆森將交易成本主要分為搜尋成本、信息成本、議價成本、決策成本、監督成本及違約成本。譻訛同樣在產學研合作前,創新主體要付出尋找合作方、市場調查、通過談判、簽約、監督合同履行等成本。合作中企業主要是資金、場地投入,大學或科研機構主要是設備、技術投入,這些都可以量化為統一計量單位的成本投入。同時在合作中也會產生風險,比如通常由高校或科研院所承擔產品研發的技術風險,由企業承擔產品推廣與運用的市場風險,產學研合作本身就是為降低合作成本的制度安排,根據“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基于成本交易理論,應該對合作各方按照投入比例,風險承擔大小合理分配利益。
(二)意思自治理論
意思自治是民法的基本原則。它是指民事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有權按照自己的意志從事民事活動,管理自己的事務,創設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不受國家和他人的非法干涉。在協同創新合作中,除國家或政府資助外,大部分的產學研對接都是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自發形成的,他們根據自身的合作條件,雙方協商談判以契約方式創設權利義務從而最大化滿足自我需求。這就是意思自治的充分體現。但是意思自治也不是毫無界限,比如在專利轉讓中,發明人轉讓職務發明創造的知識產權成果時若濫用意思自治,則可能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因此仍需要法律政策加以限制。在約定優先的原則下,法律應當在合作方協議利益分配出現漏洞、存在空白或出現分歧等特殊情形下作出規范,以避免知識產權糾紛。而在涉及公共利益時,意思自治原則當然排除適用。
四、協同創新知識產權利益分配規則的完善建議
(一)各協同創新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
由于協同創新主體的復雜性,其在價值標準、利益訴求等方面的不同,再加上我國法律法規不完善、利益評估機制不協同、利益監督機制缺失、信用體系不健全、信息不對稱缺乏有效溝通等導致利益分配上的矛盾。當前我國創新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規則大多數由創新主體自主決定,充分體現意思自治原則,主要受《合同法》和《專利法》調整。要讓創新主體切實形成風雨同舟的合作體系,最關鍵的是要使合作中的權利、義務更加明確化、合理化。因此首先要加強合同的管理。合作各方要認真簽訂合同,明確各方的權、責、利,成果的知識產權歸屬、利益分配以及違約責任、解決糾紛爭議的法律途徑,并嚴格按照合同履行義務。其次要建立科技中介機構監督保障體系。譼訛通過引入科技中介機構提供專業技術咨詢、成果估價等服務,搭建起連接合作方的橋梁,消除信息不對稱,以維護合作關系的和諧、穩固。
(二)單位與內部科研人員的利益分配
單位與科研人員的利益分配主要是指科研人員為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進行的研發活動而最終知識成果歸屬單位,即職務發明創造這一情形。在這種情況下利益分配主要涉及科研人員的獎勵請求權和報酬請求權。關于獎勵和報酬的規定,我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75條規定單位自行實施發明或實用新型后,發明人或設計人應當從實施所得利潤納稅后提取不低于2%,外觀設計不低于0.2%作為報酬,或者參照上述比例由單位發給發明人或者設計人一次性報酬。第76條規定許可他人實施其專利的發明人或設計人應當從許可實施該項專利收取的使用費納稅后提取不低于10%作為報酬。《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29條規定科技成果完成單位將其職務科技成果轉讓給他人的,單位應當從轉讓凈收入中提取不低20%的比例對完成該項科技成果及其轉化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第30條規定企事業單位獨立研發或者合作開發的科技成果實施轉化成功投產后,應當連續三至五年從實施該科技成果新增留利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對完成該項科技成果及其轉化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采用股份形式的企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折算為股份或者出資比例作為獎勵。由此可見,我國相關規定中獎酬標準不一致、形式單一,也未作出對不兌現獎酬制度的懲處措施,實踐中過低的回報極易挫傷科研人員的創造熱情。譽訛欣喜的是,在《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中規定職務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為成果轉化做出重要貢獻的其他人員可以從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獎勵,規定統一了獎勵報酬的最低標準。各單位在制定具體獎勵政策時,應征集廣大科研人員的意見,保障員工的話語權,提高報酬和獎勵的基數,根據科研人員對合作項目的貢獻大小按比例給予獎勵以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保障科研人員和單位的利益。
(三)在國家/政府資助項目中的利益分配
關鍵詞:產學研創新 法律制度 保障體系
中圖分類號:G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c)-0229-01
我國在產學研結合創新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沒有建立系統完善的法律制度提供保障。統一的產學研結合創新方式沒有系統化的建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定較為分散,操作困難。產學研結合發展無法進行風險分配,并且存在一定的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法律無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權力真空下的產學研結合創新面臨著諸多的發展問題。法律保障體系在產學研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法律制度進行框架性建設,實現產學研結合創新下知識產權制度的提升是目前發展創新的重點。
1 產學研結合創新體系發展
產學研結合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發展的重要方面,是社會化系統形成的重點。產學研結合創新體系要在政府部門的指導下,利用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特殊性,強化金融機構參與支持,實現企業與高等院校以及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共同努力下知識與技術轉化為市場需求的創新內容。產學研結合創新體系能夠發揮不同功能的社會作用,并且通過相互之間的作用聯系,保障創新實踐的充分運行。技術創新與知識創新共同組建成為產學研結合創新實踐活動。產學研結合創新主要技術能力與經濟資源整合優化的過程,是技術開發與應用的先決條件。知識創新要將基礎研究與應用實踐相互結合,實現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共同發展。技術創新能夠將知識與技術結合供應創新主體實踐。實現產品化、產業化發展,基礎理論與實踐應用對應研究是產學研結合創新體系的核心內容。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是技術創新與知識創新集合發展的共同表現。要實現技術創新體系與知識創新體系的建立就要在產學研結合創新體系中實現服務體系與制度保障的橫向發展。產學研結合創新體系是由4個子體系構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以高等學校和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以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為主體的創新服務體系;以政府為主體的法律制度保障體系。這是產學研結合創新體系的重點內容,創新服務是產學研結合創新發展的主要支柱,法律制度保障體系則是基礎。
2 我國產學研法律制度保障體系構建
2.1 產學研法律保障制度體系構建必要性
產學研集合創新要在法律制度下提供必要的保障,這是國家立法改革完善法律發展的重要體現。在我國制定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中對產學研結合創新問題進行了系統性的闡釋,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是未來產學研結合發展的重點,這也是對產學研結合創新的可定,明確了產學研結合創新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戰略影響地位。因此,要實現我國科技政策法律環境建設的總體發展目標,應該以《科學技術進步法》為發展指導,完善科技政策法律體系實現我國創新體系建設中法律影響。根據法律強制性特點對產學研結合創新進行法律規范,對涉及到的影響因素要實現利益的公平分配,保證各方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對產學研結合創新中的法律法規進行調整,發現不足的情況及時的改正,法律制度的建立能夠促進產學研結合創新發展的需求。技術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發展的根本推動力,要以法律法規為引導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發展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措施,通過法律的引導規范能夠解決產學研結合創新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很多問題。產學研結合創新在管理運行機制上要實現權力與義務的合理性分配,產學研結合創新中不合理行為將會受到法律的制約,降低法律風險的發生。產學研結合創新法律問題主要是為了避免產學研集合下法律風險的發生,實現產學研結合創新的穩定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與實踐指導是創新結合發展的重要體現。
2.2 產學研法律保障制度體系構建可行性
產學研結合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構成的重要方面,要給予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實現對產學研結合創新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對產學研結合創新的重要性進行研究,并且在立法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以及地方出臺的政策在客觀環境下都保證了產學研結合創新的發展。法律法規具有針對性較強的特點,對產學研結合創新發展的推動有著直接的作用。因此,法律法規的制定要在客觀環境上反映產學研結合創新的主要特點,針對產學研結合創新領域進行立法。我國的法律法規已經對產學研結合創新制定了較為清晰的發展方向。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在立法省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法律體系的建設并不完善,可操作性較差不能夠對產學研結合創新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并且在一些方面上的立法還存在漏洞。我國產學研結合創新法律體系應該在發展基礎上對法律政策進行整合,評估產學研結合創新發展前景,制定《產學研結合促進法》。針對產學研結合創新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系統性分析,及時發現法律存在的漏洞,調整產學研結合創新的主要內容,對融資環境、財政稅收政策等方面都要進行完善。制定具有地方性特點的產學研結合創新保障體系,調整不合理的地方。地方性保障體系與國家制定的結合創新保障體系共同組建成為產學研結合的法律保障體系,這是產學研結合創新發展的重點。
3 結語
產學研結合創新是合作競爭發展技術創新的重要保障,能夠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創新效率。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已經成為技術創新發展的重點內容,與國民經濟發展相互適應。技術的提升要與國家法律制度的促進相聯系,產學研創新經驗是在國家實際情況發展下推動的法律制度保障。產學研結合創新以及法律制度保障體系的構建都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 李維楨,王錦生.我國產學研法律制度現狀思考[J].科技成果縱橫,2012(1):27-29.
Abstract: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eld of technology transfer. However, convers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low, and service capacit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s is not strong. Based on this, we will study and analyze the statu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關鍵詞: 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轉移
Key words: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s;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technology transfer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30-0242-02
1 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的現實意義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明晰,各國都在努力整合全球資源,建設創新型國家已成為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的國家重點戰略。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的競爭,科技的競爭不僅表現為科技創新的競爭,還表現為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的競爭。作為國家技術創新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校技術轉移中心,其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創新的重要舉措,更具有戰略意義。它不僅為我國高校走向世界,成為世界一流高校提供了發展的平臺和契機,也為國內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提供了具有世界頂級創新水平的知識和成果,更為我國實施整體自主創新戰略提供了“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途徑。
總體而言,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的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已成為技術轉移領域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科技要素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它愈來愈成為帶動國際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2 核心概念界定
科技成果轉化,是對處于一定研發階段的科技成果進行后續的研究、試驗、試制,使之轉化為實用的可以直接應用于生產實際的技術,即把科技成果轉化成為生產力的過程,包括了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推廣、科技成果的工藝化、科技成果的產品化、科技成果的商業化和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幾層含義。
技術轉移,是指為關于制造一項產品、應用一項工藝或提供一項服務的系統知識,但不包括只涉及貨物出售或只涉及貨物出租的交易。其內容包括科學知識、技術成果、科技信息以及科技能力的轉讓、移植、引進、交流和推廣普及,可分為無償轉移和有償轉移兩種方式。
技術轉移機構是指為實現和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過程提供各類服務的機構,是大力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產業技術升級的有效途徑。促進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及技術轉移,是其五大主要任務之一。
3 國內外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的發展現狀
自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有關部門對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進行考察與研究以來,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活動受到世界范圍內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研究機構及政府部門的廣泛關注,技術轉移機構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許多國家和地區高度重視技術轉移機構的發展,將機構的建設看作是政府推動知識和技術創新、傳播、擴散、轉移的重要途徑。
3.1 國際現狀 目前,美國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最成功的國家之一,其高校成果轉化率及其收益位居世界各國前列。1974年美國成立了“新技術轉化聯合體”,通過信息交流幫助工業界尋找合適的研發合作伙伴,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1980年美國頒布了《拜杜法案》,旨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使高校有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的動力。該法案允許聯邦資助各大學的研究成果與專利獨家授權或永久授權轉移給產業界,以奠立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為起點,掀起了美國技術轉移的浪潮。在這個飛速增長的過程中,技術轉移機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93年英國的“科技白皮書”,被認為是促進大學、研究所和企業合作的“聯系計劃”。此外,英國建立了許多聯絡機構,如劍橋大學工業聯絡辦公室,一方面為高校教師的科研成果尋找市場,另一方面將企業的課題和經營動態介紹給學校的科研人員,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德國是歐洲最大的技術擁有國和出口國,社會化科技服務體制比較完善,科技情報網絡信息龐大,技術轉移機構數量大、實力強。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就是其中影響較大的一個。日本的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能力遠落后于歐美。1998年日本啟動技術轉移機構發展戰略,依托重點大學建立技術轉移機構、培訓專業人才、完善支撐體系并就技術轉移進行專門立法。到2003年,日本已擁有36家獲得承認的技術轉移機構以及5家獲得認定的技術轉移機構。此外,日本制定《大學技術轉讓促進法》(即《TL0法》),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使大學的研究成果能有效地向民間企業轉讓。
3.2 國內現狀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建立第一批技術轉移服務機構。2001年,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6家大學的技術轉移機構被認定為“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以期作為我國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其目的在于高效利用大學技術資源、集中力量診斷和解決行業共性技術問題。主要任務是承擔國家、行業、大中型企業急需的共性技術的開發與擴散,推動和完善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加強國際技術創新合作,并為企業提供綜合服務,在推進產學研的深入發展等方面發揮作用。截至2009年底,我國共有134家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其中依托于高校的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有35家。
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盡管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相對完整的技術轉移體系,高校在加強科技原始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在制度建設、機構建設、創新模式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從整個行業及高校的技術轉移機構的發展來看還遠不盡人意。規模小、服務能力不強;各自為陣,無法實現資源共享;缺乏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及完善的政策環境及法規系統等幾大因素直接影響了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行業的發展及向國際市場的拓展。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達到20%,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還不到10%,大量的科技資源得不到使用。歸其原因,大多是圍繞本地區及自身業務建立自己信息系統,機構與機構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及有益的分工協作,信息不流暢,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4 影響我國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的問題分析
4.1 高校科技成果自身的轉化條件不足 目前,我國高校的科研課題大多來源于政府及事業單位相關部門,只有一少部分來自企業及市場。研究項目側重于對前沿技術領域的研究,且科研人員一般根據個人興趣和研究專長選擇課題,很少考慮到企業的具體需求及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前景,具有隨機性和盲目性。具體表現為: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偏低,屬實驗室成果,停留在小試、中試規模,滿足不了大規模生產的要求;科技成果單一、不系統,雖然數量多,但尚未形成技術產業鏈條,不能解決企業實際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科技成果超前,缺乏實用性,配套性差,無市場應用對象,科研成果與市場脫節。
4.2 高校科技管理體制不健全 科技管理導向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影響因素。由于,我國評價高校科研實力的指標主要是課題、論文、獲獎等數量,忽略了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轉移、社會服務的能力,導致高校在科技管理、職稱評定、工作考核、科技獎勵等方面的體制上,普遍存在重視學術研究水平,輕視成果應用價值,忽視經濟效益及社會價值的弊端。這種“重理論,輕應用”的高校管理體制及模式,不能對科研人員作出正確評價,極大地挫傷了科研人員對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熱情和主動性,制約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工作的發展。
4.3 高校技術轉移中心專業化管理仍待加強 我國大多數高校沒有成立專門的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管理機構,一般是由科技處、產業處等相關部門負責,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工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職責,并且從事此項工作的人員數量較少,缺乏專業的管理隊伍。高校科研管理部門的工作性質側重于管理,科研管理人員專業有限,市場合作意識淡薄,在科技成果的推廣、策劃、談判、經營方面能力薄弱,使得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交流平臺不完善,科技信息渠道不暢通,高校科技成果向企業的轉移和轉化受到阻礙。
4.4 資金投入不足且來源渠道單一 資金是科技成果從高校轉向市場的重要保證和前提,在科研成果的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商業生產等各個階段都需要強大的資金作保障。目前我國高校的科研經費來源渠道相對單一,結構比例不合理,絕大部分來源于政府支持,按比例對成果轉化的階段投入。但政府的科技撥款雖逐年增加,但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并沒有明顯變化,且政府的科技撥款主要集中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上,對科技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資金投入較少,使得高校科技成果的二次開發困難,從而制約了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
4.5 法律法規不完善 目前,我國尚無形成完整的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的法律,只是在《科學技術進步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法律中對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有所涉及。但這些法律的規定過于原則化,實際可操作性小,對科技成果的歸屬、權責、利益等方面未做出明確的界定。尤其對職務發明的規定模糊,抑制了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的積極性。
5 結束語
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是國家技術轉移體系鏈條的重要部分,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舉措。高校應充分發揮技術轉移中心的職能及功能,加強機構的建設、培養專業的管理隊伍、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完善綜合的服務體系,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的進程,為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玉清.美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經驗及啟示[J].中國高校科技,2012(1-2):116-118.
[2]劉洪民.以國家技術轉移促進行動為契機加強大學技術轉移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0,(6):100-102.
[3]郭強,夏向陽,趙莉.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3):151-153.
[4]于偉,劉臨,謝輝.從創新環節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11,(2):43-44.
關鍵詞科研 智力 補償 機制
經濟社會從工業經濟時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各類價值體系都在發展過程中進行著重建、調整與確認。知識經濟中最大的資源就是智力資源,知識經濟時代的智力資源在價值表現形式上,在社會生產中發生作用的特性上都明顯區別于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自然資源,以及以簡單勞動為主要形式的勞動力資源。不同的資源形式,需要建立不同的資源價值體系。價值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限于筆者的研究范圍,本文主要對科研人員智力創新活動的價值貢獻補償機制進行初步的探討。
科研人才是國家科技事業發展和科技戰略組織的核心要素,建設創新型國家,依靠科技創新實現國家綜合國力的越升,離不開廣大科研人員的艱苦勞動和創造性實踐。科研人員的智力創新活動構成了社會智力資源的主體內容。科研人員智力創新活動大體可以分三類:第一類是研究開發活動,也就是國際上的RD活動;第二類就是以市場為服務主體的技術創新活動;第三類就是科研條件工作和科普工作。第二類以市場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活動,可以更好地依據市場價值規律中的智力供求來尋求一種價格表現,第三類在工作形式和工作量上可以比照一般事業活動進行確定,第一類研發活動屬于智力創新活動的典型類型,也是智力創新活動的主體內容。
按照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生產要素在社會生產中的消耗需要進行合理補償,包括生產資料和活勞動的補償,其中對勞動者支付的報酬屬于活勞動補償。勞動分為一般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勞動價值是以一般簡單勞動來進行評定,復雜勞動的勞動價值需換算成一般簡單勞動方可計算。創新活動屬典型的復雜勞動,對智力勞動如何進行價值評定并進行補償,建立什么樣的評價補償機制需要在理論上進行相關研究。
創新活動具有強的外溢性和不確定性。外溢性強,存在較強的正外部性,成本難以通過收益獲得直接補償;不確定性,研發活動的不去確定性,既包括研發過程研究路徑、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的不確定性,也包括研究成果的不確定性,從經濟學上看,生產活動的不確定性,也就意味著成本與收益之間的非相關性。基于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區別與那些可通過市場價值規律,按照產品市場價格機制就來考量勞動價值的復雜勞動,單項研發活動在成本與收益的非線形相關。而從整個社會角度來說,智力投資的收益最高,國家必須基于戰略投資的思考來支持創新活動。因此,對創新者的智力貢獻就不能用簡單的套用市場價值規律來考量。無法科學度量智力價值勞動價值,對其勞動消耗就難以做到準確的補償。
換一個角度,既然量化智力價值很難,也就意味著沒有完全的必要性。按照熊彼特技術創新理論,創新的結果與路徑并不唯一,創新的績效在于創新過程,過程中創新能力的提高。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在創新能力發展的補償機制上需重點明確幾個問題。一是體現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分配導向,激勵與保障并重;二是智力創新的評價。科研活動的不確定性,不可比性,也就造成在難以建立一個智力創新的評價體系。科研論文、研究成果是科研活動績效的一部分,在狹義成果之外的創新活動也是具有績效的,如何給予保障;三是保障的程度。低層次的保障是生存的問題,高層次的保障是發展能力的問題,創新能力的保障機制應區別于研發人員的生存保障。
因此我們認為:對智力創新活動的價值量化可能并不重要,關鍵要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補償體系與補償機制。
一、階梯式的價值補償體系
階梯式的價值補償體系,思想源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需求層次理論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依次是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那么我們提出的創新智力補償體系包括四個層面,依次是保障層面、補償層面、獎勵層面和回報層面。
1.保障層面。保障層面作為第一層面,主要基于生存保障,是對創新活動開展的基本保障,包括對于創新機構日常運行與創新團隊人員的基本供養性質的保障,可以對應于馬斯洛的生理需求,都是最基本層面的。
2.補償層面。補償層面作為第二層面,是帶用針對性的價值補償,應指在原有保障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活動需要對其智力貢獻進行補貼式補償。第一層面與第二層面都屬于保障性質的補償,第一層面屬起點式補償,第二層面屬過程式補償。
3.獎勵層面。獎勵層面作為第三層面,主要是對研發活動取得顯著成果,或預判將出現成果給予一定形式的獎勵或激勵。
4.回報層面。回報屬于最高層面,也就是價值回報層面。這個層面應以智力在市場中的經濟價值給付物質報酬,也可以稱為價值實現,給予回報,實現了智力自身的自我實現。
二、智力創新活動的保障機制
針對上述階梯式的智力創新補償體系,構建一個科學、合理、效能的補償機制,應該是創新型國家政府科技制度設計中的重點工作。筆者結合目前我國的科研經費投入情況,提出智力創新活動的體系性補償模式。
1.加大科研機構的正常運行保障
在這里需明確幾個問題,一是無論國立科研機構還是企業所屬科研機構,都應提供長期穩定投入。只有持續穩定的經費投入,才能為科研人員創造一個潛心鉆研,不甘辛勞的工作環境。二是不以業績考核來評價正常的科研活動。科研活動是一種培育性、創新性活動,區別于工業生產活動,不具有開工即生產的產出特點。即使在研究方向、研究目標導向不明確的情況下,也需要遵照科研規律,開展一些自主探索與研究,維持科研運行。科研成果的產生是需要一個溫度、濕度和陽光相對適宜的環境,提供科研機構穩定的運行保障就是創造這樣一個適宜的環境。
2.基本保障與激勵補償并重
在穩定保障基礎之上,針對特定目標、特定任務而開展的研發活動要給予必要的補償。從財務理論上,這是基于固定成本之上的變動成本補償,包括專用研發設備的購置,科學考察等專項活動補貼,也包括研發人員智力活動的補償。
通行做法是對科研項目開展給予相應的經費保障。科研項目經費支出基本上也是基于對科研機構開展科研活動的變動成本進行補償,一般包括對設備購置,以及因開展專業性會議、科考等活動進行補貼,也包括科研人員智力活動補償。這類智力活動補償應在科研人員基本保障之外給予津貼式補償。
3.充分給予物質與精神獎勵
對科研任務開展取得顯著成果,達到一定學術水平的科研人員給予物質與精神獎勵,目的是更多更好得激勵創新、引導創新、培養良好學術氛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法》中第十五條明確“對在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重要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給予獎勵。”
4.成果價值回報
關鍵詞:科技法;自由;秩序;和諧
中圖分類號:DF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07)01―0094―08
自由作為人的權利,體現為人自主作出選擇的能力,是人類社會永恒的追求。科學研究不僅本身就是人追求自由的一個重要領域,而且科學研究通過增進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擴展了整個人類社會的自由,因此從法律上保障科學研究的自由就是保障人追求自由的權利。人對自由的追求在科技法中更具體地體現為科學研究的自由,也就是對人求知的自由的保障;對追求真理的自由的保障;對維持科學研究多樣性的自由的保障。把科學研究的自由置于法律的保護之下,這對于推進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歷史已經表明自由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成功之本。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給人帶來更大自由的同時,也因其在社會秩序的解構和重構中所呈現出來的巨大能量,而需要將其置于某種穩健的法律秩序之中。通過與法律的良性互動,使科技進步得到秩序的保障和規制,盡可能避免科學技術朝著有悖人的自由本性的方向演進。
自由:科技進步的法律保障
自由是人存在的充分必要條件,是人的完整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張騏,2001)作為自覺的能動的社會主體,人在本質上是追求自由的存在。自由是人的主體性的充分體現。人能夠運用自己的實踐力量去打破外在的限制,使人不斷走向自由。
湯因比(Toynbee)指出,“沒有一種最低限度的自由,人就無法生存,這正如沒有最低限度的安全、正義和食物,人便不生存一樣。”(博登海默,1999)哈耶克認為自由不是一種自然狀態,而是一種文明的產物,他說,人類的發展并不是在自然狀態中進行的。自由乃是一種文明的造物(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2000)。按照的觀點,“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哈貝馬斯則對現代性的“自由”特征曾作出過這樣的刻畫:“從實證的觀點看,這一時代深深地打上了個人自由的烙印,這表現在三個方面:作為科學的自由,作為自我決定的自由,還有作為自我實現的自由。”(陳嘉明,2001)
對人類社會的組織形態和發展方向有著重大影響的科技活動,本質上就是人類追求自由的一種方式。在以認識和改造客觀和主觀世界為己任的科技事業中,就凝結了人們爭取自由的種種寄托和種種辛勞。自從人學會利用天然材料制成一個工具,人即開始了為自己爭取自由的沒有終點的征程。迄止今日,人在應用能源上,已經從鉆木取火到煤,到石油,到原子能,到太陽能……在開發原材料上,已經從天然石塊到銅,到鐵,到人工合成材料,到智能材料……在使用工具上,已經從石斧到水磨,到蒸汽機,到電動機,到自動機,到火星探測車……在活動空間上,已經從陸地到海底,到天空,到月球……人們既在科技活動中體驗到了一種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自由,也通過科技活動不斷地,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快速地擴展著人類的自由。如今,我們又已經開始步入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上的知識經濟時代。高科技讓我們擁有更多的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技術手段,達到更高的生產力水平。更高的生產力水平就意味著人獲得了更多的自由。
因為科學技術的進步通過拓展人的認識領域和實踐領域擴張了人的自由,所以維護和保障科學研究的自由就是維護和保障人對自由的追求。“無知者是不自由的,因為和他對立的是一個陌生的世界。”(黑格爾,1979)而“沒有人們對一般知識的掌握,自由權就無法得到保護,而人們生來就有權獲得知識”(卡爾小弗里德里希,1997)。人類作為在自然生態中演化成一種智能生物,其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要理解和認識自己的生存方式。認識行為的最大收益之一就是從無知的困惑中解脫出來。這種收益既有主動的一面(理解的),也有被動的一面(排除了無知,降低了精神上的不適感)。賦予事物以意義是人類的基本需要――我們不能心安理得地生存在一個一無所知的環境里。知識可以帶來雙重收益,理論(純粹認識的)收益和實踐(或實用)收益。知識的理論收益與自我滿足有關,因為理解本身就是目的。另一方面,知識的實踐收益與滿足自身(非認識的)需求的過程有關,它在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尼考拉斯?萊斯切爾,1999)。
鑒于由科學技術所代表的生產力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國計民生的決定作用,20世紀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競相立法,以法律手段保障科學研究自由。保證科技創造自由權利的原則,也已幾乎成為當代世界各國憲法或科技法律一致肯定的科技法律原則。1919年的魏瑪憲法第一百四十二條明確規定:“藝術、科學及學理為自由,國家應予保護及培植。”1947年的意大利憲法第二十三條宣布:“藝術與科學自由,講授自由。”1949年的西德基本法規定:“公民有自由從事藝術、科學、教育、研究的權利。”日本戰后憲法第十九、二十三條規定:“思想及良心之自由不得侵犯”“保障學術之自由”。1980年日本的《科學家》重申保護學術自由、尊重研究工作的創新精神等(羅玉中,1996)。據荷蘭比較法學家亨利?范?馬爾賽文與格爾?范?德?唐對142個國家成文法憲法的比較研究,以憲法規定學術自由的國家有34個(亨利?范?馬爾賽文,1987;倪正茂,1998)。至于那些沒有以憲法規定學術自由的國家,也都通過專利法、著作權法、技術轉讓法、標準化法以及其他科技法的頒行,表明了尊重與保障科技創造自由權利的態度(倪正茂,1998)。在當今世界,科研自由,學術自由業已成為衡量一個政府是不是寬容,一個社會是不是文明的尺標。
我國現行《憲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于從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創造性工作,給以鼓勵和幫助。”這表明公民進行科學研究,從事科學探索和技術創新是一項憲法賦予的自由權利,并與《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七條規定的精神相契合。《科學技術進步法》第三條第一款規定:“國家保障科學研究的自由,鼓勵科學探索和技術創新,使科學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便是對科學研究自由原則的表述,也是對我國憲法關于保障科學研究自由權利的重申。
科學研究自由意味著研究人員在從事科學研究活動中有思想的自由,有相對獨立、自主地展開研究活動的
自由,有持有和表達不同學術觀點、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的自由(羅玉中,1996)。在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圍上享受充分的自由,不受任何與科學的絕對精神相左的權威的限制,這乃是科學家所忠于的理想(巴伯,1991)。106~107科技工作者所享有的科技創造的自由權利,可以(進一步)具體化為選擇科技創造的空間、時間、方式方法與內容的自由權利(倪正茂,1998)。舉其要者,科技創造的自由權利包括學派師承的自由、獨創學派以及獨創方法的自由、選擇研究方向、研究課題的自由、科技活動中“結社”的自由、保證科技創造成果公開發表的自由、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國際科技合作的自由等一系列權利。
把科學研究的自由置于法律的保護之下,這對于推進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歷史已經表明自由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成功之本,就像倪正茂指出的那樣,如果剝奪了科技創造的自由權利,科技創造本身也會被一并埋葬(倪正茂,1998)。對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而言,“自由探索精神”所起的作用亦決不容忽視。當然,“那種精神主要是由專業群體,特別是由這些群體之中的科學家們來發揮的,任何人都有權利提出問題并使‘他自己’滿足,這里我們指的是他的理性。的確,這不僅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巴伯,1991)。
科學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使人的認識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的自由得以擴展。人在與自然的關系中所爭取的越來越大的自由,表現為人在認識和改造自然方面獲得了越來越大的主體性、自主性、主動性和能動性,同時也表現為人自覺地與自然發生互動的方式更多,范圍更大,程度更深,等等。人在與社會的關系中所獲得的更大的自由,表現為人所能享有的(社會性)權利及由此派生的義務更加豐富,表現為每一個人,特別是弱勢者的人格受到更高更平等的尊重,同是還表現為每個人可以自覺、自主、主動、方便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機會更多,范圍更廣,程度更深,等等。
追求自由、肯定自由、實現自由是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的共同主題,盡管在不同的階段,自由的實現程度、自由的現實化的內容有所不同(楊心宇,2002)。人的自由發展到哪里,法就發展到哪里。法的發展歷程就是自由的發展歷程。科技法的產生和發展也是法的發展,是人的自由發展到更高水平的一個體現。科技法對科學研究自由的維護和鼓勵,也就是人對自由的追求在科技法中的一個體現。科技法中的自由原則就是充分保護和鼓勵人認識的自由,維護和保障人存續的自由,規范和保證人實踐的自由,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秩序:科技進步的法制條件
秩序是一種有序而不混亂的狀態,劃定了自由的范圍:秩序一方面保障人們在秩序許可的范圍內享有充分的自由;另一方面對侵犯他人自由的(超出許可范圍的)行為予以適當制裁,從而保證全體社會的自由價值的實現。然而,隨著人通過科技活動為自己在越來越多的領域爭得了越來越大的自由,人就越是希望自己能夠無限制地擴張其控制和選擇的能力和范圍。人的這種欲望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維系著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秩序發生某種緊張的對峙。
自然秩序和社會秩序是人類必須面對的兩種秩序。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類,與物質世界有著割不斷的聯系,只有依賴自然秩序才能生存和發展。自生自發的自然秩序作為由自然界的規律表現出來的一切自然現象的發生、發展和運作的秩序,不論表現為自然法則、自然規律,還是表現為自然定律,大到宇宙天體運行,小到原子裂變,都存在著自己固有的運動規律,并自然地外化為客觀的秩序。“自生自發秩序的形成乃是它們的要素在對其即時性環境的過程中遵循某些規則所產生的結果。”(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2000)“從生物分子結構和基因特征角度來看,絕大部分的地球生命都有相同的起源。這一相同的結構長久以來造就了許多基本的對稱、模式和效用,從而構成了自然界的基礎。這種表面的統一一直是精神的來源,為自然界提供基本的秩序與和諧,甚至對人的行為進行指導”(S?R?凱勒特,2001)。
如果自然秩序本身不具有目的性,那么人為的社會秩序的形成則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結果,與人類追求的特定目的有著直接的關系(呂世倫、文正幫,1999)。盧梭指出:“社會秩序乃是為其他一切權利提供了基礎的一項神圣權利。”P?S?柯恩(P.S.Cohen)揭示了作為動態的社會秩序的內涵:(1)秩序與社會生活中存在一定的限制、禁止、控制有關;(2)它表明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一種相互性――每個人的行為不是偶然的和雜亂的,而是相互回答或補充他人的行為;(3)它在社會生活中捕捉預言的因素和重復的因素――人們只有在他們知道彼此期待的情況下,才能在社會上進行活動;(4)它能夠表示社會生活各組成部分的某種一致性和不矛盾性;(5)它表示社會生活的某種穩定性,即在某種程度上長期保存它的形式(P.S.Cohen,1968;謝望原,1999)。在人類社會存在過(并仍在不同程度上,在不同范圍內存在和運作著)的四種社會秩序,即習俗秩序、道德秩序、制度秩序和法律秩序中,“法律是人類社群生活的一種最重要的秩序安排方式”(謝暉,1999)。“法律與自然法則不同,它是由人類為人類所創造的,它表現立法者創造可能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秩序的意志。法律背后隱含了參與立法之人的規定意向、其價值、追求,以及其對于事物的考量”(卡爾?拉倫茨,2003)。依照凱爾森的說法,“法律秩序不同于一切其他社會秩序之處就在于法律制度以一種技術來調整人們行為的事實”,“法律是一種秩序,通過一種特定的技術,為共同體每個成員分配義務從而決定他在共同體的地位;它規定一種強制行為,對不履行的共同體成員加以制裁。”(凱爾森,1996)因此,人們能夠預計有一個固定的、不會改變的范圍。人們能夠在這個范圍內安排自己的事情;他能夠在這種制度的保護下建設自己的生活(H?科殷,2002)。法律處于我們個人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它在我們生活的所有方面確定何所必須為,何所不可為以及何所允許為。它指導我們的行為并樹立我們據以評判他人的行為活動的社會道德標準(Richard Susskind,1996)。
構成自然秩序的自然法則、自然規律和自然定律在人類迄今所及的時空范圍內是恒常、恒定的,盡管這一自然秩序在不同的認知范式中會有不同的解釋與表達。而人為的社會秩序的規則卻往往會隨著對自然秩序及自身需要的理解而改變,隨著相應規則的更替而發生動態的變化。人如何理解自然和社會不僅限定了人可能獲得何種性質的自由及程度,而且深刻地影響著人為秩序的建立。人對自然和社會理解程度的加深及作用方式的轉變,既在觀念層面也在生活層面引導著如何重構包括法律秩序在內的社會秩序。雖然人們之間的法律關系并不
完全或自動決定于自然的因果關系,但對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的某種因果關系的確認往往會影響法律制度的運作。如果說科學是基于實驗觀察發現因果關系的一種系統努力,那么,因科學發展而引發的對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的因果關系的認定、理解和把握就常常會對法律制度,并對通過這一制度完成的責任分配產生重大影響。我們可以從“奸宄殺人,歷人宥”這個例子,理解科學認識因果關系對于法律發展和制度變遷的重要意義。古代世界各國的許多荒謬的法律制度和責任分配制度之所以發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當時的人們對事物的因果關系缺乏科學的理解,甚至是無法獲得科學的理解。隨著人類無數次錯誤地認定因果關系,人們逐漸累積起一些科學的因果關系判斷,因此,法律制度也隨之發生重大變革。今天,人們已經不再懲罰動物、樹木或物品,不再虛構那種騎著掃帚滿天飛、散布瘟疫的巫婆,不再將“針扎面人”之類的迷信的咒人做法作為一種犯罪,不再以神判或決斗之類的方式來分配法律責任、實施懲罰。這些法律規定或法律制度的變化并不是由于如今的人們變得更仁慈,而是人們對這些問題有了更多科學的因果認識。必須指出,引發這些法律制度變化的并不僅僅是自然科學發現的因果關系,同樣也包括社會科學發現的因果關系(蘇力,1999)。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與人結成的社會秩序同人與自然的生態秩序之間的交互影響也日益加深。
然而,無論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取得了多么大的進展,人類也只能在一個不可能被人完全認知的環境里謀求生存和發展。因此,“我們并不是首先認識了事物才去行動的,我們通過對事物的行為而認識它們。周圍的事物刺激我們的身體作出回應,或用通常的說法是作出反應。在對事物的反應中,我們才意識到認識了事物。事物間的差異促使我們作出不同的回應,而當我們認識了事物的時候,回應的差異又促使我們面對事物。”(薩繆爾?亞歷山大,2000)由于人類自身的能力及所能掌握的資源的有限性,人在探索那些尚未被認識的領域時,總有一個不可超越的限度。又因為我們是通過以往的透鏡來感知新環境的,我們經常會迷失一些存在著的事物卻看見了另一些不存在的事物(M.Ethan Katsh,1995)。238所以,人由于自身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就決定了人最終能夠得到的只是有限的自由。另一方面,人實際上也是不可能等到變得無所不知之后才開始追求自由的。在這種情況下,受法律保護的思想自由、學術自由就顯得格外重要。須知,沒有思想自由,沒有學術自由,就不可能有任何偉大的科學發現和重大的技術突破。
但是,當以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的人們憑著自己有限的理性,在從事科技活動中面臨著復雜的社會利益和價值沖突時,是很難保證學術自由不偏離學術目的的。一旦學術自由失序造成學術規范缺位,假學術自由之名行非學術之實的“敗德行為”便會泛濫成災,“學閥現象”與“學術腐敗”即大行其道。學者一旦蛻變為學閥,即“控制了學術界的聲望、主流風尚、批評規則”的“學術政客”,就不但難以接受新事物,而且會弄權扼殺他人的新思想、新觀念,阻止他人對真理的追求,使學術界喪失生命與活力。而學術腐敗,作為一種利益驅動下的學術失范,其中最典型的表現有:(1)學術活動中蓄意作假;(2)剽竊他人成果;(3)濫用人們對學者的信任對社會事務橫加干預(周光禮,2003)。80~83當科研、學術活動陷于失序時,人們認識自然,追求自由的進程就會受到抑制。
科學自由、學術自由固然非常重要,但當其有可能與其他更加基本的自由、法益、權利發生沖突時,特別是當其有可能對人類社會存續和發展造成不利后果時,對其加以適當的規范和限制就絕不是沒有必要的了。從克隆人這一研究領域來說,其研究成果可能產生的危害(風險預測),在影響層面上可分為:1.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如生物災害。2.導致物種消滅、變更、演進,包括(1)人種:人(包括后代人之利益)、胎兒、胚胎、細胞;(2)動物;(3)植物;(4)微生物。3.對研究人員或研究群體本身的侵害。4.與其他人基本權利保障產生沖突:如生命權、人性尊嚴、隱私權……等。其不同層面上的風險對人的內在或外在自由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我們即應依此在相應領域確定對研究自由的限制強度與密度。這種節制可從幾方面進行:1.研究人員自律;2.研究團體自律;3.由公權力介入制訂指導方針、執行綱領加以約束;4.以法規范。李震山先生認為,研究自由愈屬內在精神自由領域者愈不宜限制。屬實驗過程或實驗成果領域者再考慮其危害可能程度,可分別由倫理規范、指導方針與法律規范對其加以約束(李震山,2002)。
由于人不能在根本上完整而準確地理解自己創造的技術的意義,所以對技術的應用亦應加以適當的規制。在某些新技術發展的早期,新舊技術之間的實質差異常常被忽略。早期的電影被稱作“動畫(moving pictures)”,最早的汽車被叫做“不用馬拉的馬車(horseless carriage)”,收音機原先被稱為“無線電報”。但幾乎任何新技術都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預料之外的效應和后果。比如,核能不但提供了能源,還對健康和生態有影響。汽車不僅改善了交通,也影響了環境、城市經濟和家庭生活。汽車還引發了一些侵權法和環境法方面的法律變革。其他新技術,比如核能、生物技術和醫學進步,已經引起了對許多法律原則的重新評價(周光禮,2003)。80~83當法律感到新技術的沖擊時,變化并不止于一個領域。相反,當法律發生變化時,我們社會的許多不同方面都會受到影響。每當一項新技術問世時,它在延續舊技術之外,究竟還會誘致什么樣的后果往往是一個讓人總也猜不透的謎。人類生產力的快速提升使人在人與生態環境關系中的主動作用日益增強,致使整個生物圈成為人類社會生產的自然環境,社會生產物質流、能量流的結構體系與生物圈整體運動規律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其“毀壞著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基礎,威脅著地球生物圈的可居住性,惡化著生物物種永續生存的自然條件,瓦解著生存了幾十億年的地球生物圈。”
所以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納入有序的法制軌道,而毫無控制的技術發展和應用即便不會導致社會秩序的崩潰,也終將使人類有限的社會資源無以為繼。其實,任何社會的技術容量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承受一切技術構想都成為現實的事實:無論是好的技術還是壞的技術,無論是有價值的技術還是沒有價值的技術,甚至同一領域價值小的技術和價值大的技術都不能同時實現,因此社會必須對技術作出取舍,以避免可能發生的“技術爆炸”。一個社會的知識可以爆炸,信息可以爆炸,但現實的技術不能爆炸,否則社會及其相關的自然環境將無力支撐技術的運行,技術會像過度繁殖的生物毀滅其自然環境那樣毀滅社會環境。可以設想,如果讓所有的專利都變成技術產品會是什么樣子:一是資源無力支撐,二是經濟無力支撐,三是后果無力支撐。無論什么
技術都讓其實現,如基因武器,克隆人,等等,就有不堪設想的結果,所以通過社會性選擇,至少可以將那些負面效應明顯大于正面效應的技術,或預期價值不高的技術限制掉,將社會在一定時期的有限技術容量用來接納正面價值更高的技術(M.Ethan Katsh,1995)。
康德曾經指出,萬物本質上運作皆依從規律,只有理性的存在物才有遵從律法(徐正榮,1993;陳泉生,2004),即遵從原則行動的能力(肖峰,2002)。他還發出了這樣的啟蒙箴言:“要有勇氣使用你自己的理智!”正如人的有理性的認識活動是為了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確定性,人的立法活動也是為了維護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確定性。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中積淀下來的確定性知識,推動著法律秩序在不斷的重建中越來越趨于合理,從而越來越有利于使社會在法治秩序中盡可能充分地享受科技進步的成果,同時又盡可能有效地規避技術應用所造成的禍害。
自由與秩序的協調:發展科技的原則
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人甚至希望能夠無限制地擴張自己的選擇范圍和能力,但人的這種欲望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秩序之間存在著某種緊張。如果自由意味著擺脫束縛的話,那么秩序恰恰體現為一定的約束。人通過科技活動不斷開辟和擴展著自己的認識和實踐的范圍,一方面在越來越多的領域獲得了越來越大的自由,另一方面也越來越清醒越來越深刻地領會到了存在于自然和社會中的秩序的意義。人無論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追求對自然的自由,還是在人與人的關系中追求社會政治的自由,能夠通過秩序排除的恣意因素越多,就越有利于自由的健康發展,沒有秩序的自由則最終難免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破壞性的災難。當人的自由領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擴張時,不論是否有可能和大自然的秩序相抵觸,往往都會使已經形成的社會秩序受到意想不到的沖擊。
人類是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復合體,自由反映了人類的自然本性,而秩序則體現了人類尋求和諧、共存的社會本性;前者植根于人性的個人主義傾向,后者則生發于人性的共性取向。羅伯斯庇爾曾經指出:“人的基本權利是關心保全自己生存的權利和自由的權利。”(Kant,1959)從超越主客關系的真理觀來看,自由是人的存在狀態;自由在于人與世界合一的整體中與其他一切協調一致。自由使人成為人。按照關于人的解放與自由的觀點,自由(個人自由與社會和諧)是終極性的、目的性的和最高合法的價值。“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重要條件”(羅伯斯庇爾,1997),“以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張世英,1999)。
在洛克看來,自由在于一個人可以做喜歡做的事情,而盧梭又補充了另一面:自由就在于一個人可以不去做他不樂意做的事情。從這兩個方面衡量,科技的持續進步,特別是高技術的興起恰恰在這一個方面使我們激增做事能力從而享有更多自由的同時,也在另一方面迫使我們不得不做一些不情愿的選擇從而喪失某些自由。我們通過宇航技術,可以克服只能局限在地球上生活的不自由;我們通過基因療法,可以擺脫在許多不治之癥面前束手無策的不自由;我們通過高性能的計算機,可以避免無法快速處理大量信息而不能及時做出決策的不自由。但為什么人們在高技術面前同時感到越來越不自由呢?主要還在于人無論通過什么方式獲得自由,都不可能是沒有代價的。智能計算機作為高級的控制手段,助長了人無限的控制欲,然而人在創造更強大的工具時,卻反而使自己失去了更多的自由。
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給人帶來新的緊張和需要,又在人的催逼下加速發展,并反過來內化為人所不能左右的力量,再強迫人去優化和發展它,于是人在有了奔騰Ⅱ之后,又要推出奔騰Ⅲ、奔騰Ⅳ,如此驅使著人們不斷地為之升級,以致電子芯片都滿足不了需要,還要試制功能更強大的光電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超導計算機,等等。所以人在追求技術的進步和產品的升級換代中,反過來成了這種追求的奴隸。在這個過程中,人是唯一能夠靠自身的能力有意識將自己非人化的存在物,人又是唯一會為自己的這種行為感到恐懼和惶惑的存在物,人又是即使充滿恐懼和惶惑也要去給自己“雪上加霜”的存在物,人就是這樣一個在技術面前控制不住自己的“玩火者”。
在現實中,高技術的不平衡發展,往往在給一些人、地區或國家帶來更大自由的同時,卻給更多的人、地區或國家造成更大的不自由。新技術革命和高技術的不均衡發展,無疑加劇了技術上先進的國家和落后的國家之間的兩極分化,同時也使人類社會中本來就難以消除的利益沖突更為激化。由信息技術引起的“數字鴻溝”,還有現代生物技術發展上的差距,不僅加深了不同的國家之間,人群之間的貧富差距,而且也加劇了不同國家,不同人群之間在政治、文化及其他領域中的不平等。當代西方的一些著名的哲學家埃呂爾、伽達默爾、弗洛姆等人認為人的自由日益受到不斷發展的技術的威脅,人正在變成自己所創造的機器的奴隸(肖峰,2002)。人在技術上實現的每一步創新,往往最終都成為反對人的力量,動搖構成現實社會正義的根基,瓦解既定的社會秩序,引致無法避免和不可預見的不自由的后果。
人作為唯一能夠作出選擇并且能夠主動干預自然從而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使自己擺脫自然宿命的動物,借助于越來越發達的科學技術,人獲得了越來越大的選擇范圍和能力,對自然施加了越來越廣越來越深的干預。但技術并沒有把我們從對自然的依賴中解放出來;它只能改變我們依賴自然的方式和性質。隨著高科技發展對個人,對人類社會生活,以及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日深,人擴大了的自由也和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秩序之間一再發生的抵牾也就越來越尖銳。但是,從根本上說,人類是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與自生自發的自然秩序作對的,除非我們出于無知或狂妄而無視自然規律對人類命運和福祉的影響。
如果說人在自然面前的狂妄終究逃脫不了自然規律的懲罰,那么人對自然的無知就是注定的了。從根本上說,客觀世界的內在規律在人未認識之前,只是作為一種盲目的必然性在起作用。人因自身無法克服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命定了在任何歷史時期都只能在未完全認清客觀規律的情況下追求自由。幸運的是,通過在長期的進化中發展起來的智能化的主觀能動性,人能夠借助于自己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所形成的觀念框架,以及根據對客觀存在的自然和社會的理解為自己的活動所建立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內克服自身的盲目性。正如迪爾凱姆所指出的,無論如何,人如果不對其周圍的事物形成一套用以指導自己行為的觀念,就無法生存于這些事物之中。人關于物的表象,即使在理論上是錯誤的,也能成功地完成這個任務。要使一種觀念順利地引起事物本性所要求的運動,并不一定需要它忠實地反映該事物的本性,只要能使我們感覺出該事物是有
益的還是無益的,對我們會有用還是無用就足夠了(肖峰,2002)。實際上,不論我們對自然的研究達到什么程度,也不論對自然的認識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確的,我們也不可能完全征服自然,而只能“控制一部分自然,并且這種控制總是以我們對自然的服從并與之協調一致為前提的。”(肖峰,2002)所以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我們愿不愿意遵循自然,以及以什么原則來追求與自然的和諧,從而能夠使我們以一種順應自然的方式來利用自然規律為人類造福。這就要求我們能夠自覺遵守在客觀性基礎上人為建立起來的秩序。
美國法官波斯納曾經區分了客觀性的三種含義,即(1)主張與外部實體相符合的本體論上的客觀性;(2)強調可復現性(replicable)的科學意義上的客觀性;(3)講求合理性的交談性。他認為,法律的客觀性既非本體論上客觀性,常常也不是科學意義上的客觀性,而是交談的客觀性。這種意義上的“客觀”,不過是合乎情理,“而所謂合乎情理就是不任性、不個人化和不(狹義上的)政治化,就是有說服力的但不必然是令人信服的解釋”,因此,“這種客觀性是可以修改的”。(E?迪爾凱姆,1995)與此相應,亦有三種意義不同的秩序,即自然界固有的秩序,為科學所揭示出來的自然秩序,以及人類社會中的秩序。自然界固有的秩序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甚至也是人類不可能完全認知的,科學所揭示的自然秩序是人對自然界固有秩序的認識,是有可能隨著科學的進步而不斷逼近自然固有秩序的,人類社會中的秩序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人依據對自然秩序的科學認識為滿足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需要而人為設立的,是可能也應該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而改變的。
自由與秩序的關系是辯證的:一方面兩者相輔相成,秩序價值是自由價值得以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反過來自由價值為秩序價值提供了目標和方向;但是,由于內在規定性的不同以及在價值實現資源上的不足,自由價值與秩序價值之間在各自實現過程中難免產生沖突,這時,就面臨著如何使這兩種價值相衡平的問題,而衡平,在我們看來,就意味著某種公正和正義。既然人類社會只要不停止前進的步伐就會不可避免地反復遭遇自由和秩序的沖突,那么我們人類也不能放棄對公正和正義的探求和追循,而且我們也只有在公正和正義的大旗指引下才能夠實現自由與秩序之間的真正和諧。
公正和正義潛在地規定了自由和秩序價值發生沖突時的解決方案,公正和正義的原則要求法律不僅要實現自由和秩序,而且要以公正的方式予以實現。因為以不公正、不正義的手段確保秩序,不但不能實現秩序,反而會引發更大規模的社會沖突,動搖秩序的社會道德基礎;以不公正、不正義的手段實現自由,只能削弱自由的正當性和合法性,使自由成為沒有保障的自由。因此,公正、正義實質上是人們基于控制、約束自由價值和秩序價值之間沖突的烈度和范圍而作出的理性的自律安排。正如伊壁鳩魯指出的,“自然的公正,乃是引導人們避免彼此傷害和受害的互利的約定。”(藿爾姆斯?羅爾斯頓,2000)而“人們的自由要有效,就必須承認某些相互的限制”。
哈耶克特別注重法律與自由和正義的雙重復合關系,在他看來,自由與正義通過法律規則迭合在一起。哈耶克意義上的正義,意味著自由不但不與正義相矛盾,而且是一致的,屬于自由的也就符合正義,同樣正義也能夠帶來自由。而法律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為了實現自由正義價值的一種手段或工具(夏勇,2001)。發展中的科技法也應當具備這樣的性質,以使我們能夠通過科技法的調整來確立科研活動及技術應用的秩序,從而幫助我們去爭取與正義相符合,與自然秩序相和諧的自由。一次又一次科技革命的爆發,常常在沖擊舊有的社會秩序的同時,也為創建新的社會秩序開辟了新的選擇空間,為我們尋求自由與秩序之間的和諧提供新的可能。正是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給人帶來更大自由的同時釋放出了越來越巨大的能量,所以需要將其置于某種穩健的法律秩序之中。也就是說,科技進步需要通過與法律的良性互動被給予適當的秩序保障和限制,一方面使科學技術能夠得以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也促使社會秩序朝著更加符合人的本性需要的方向演進。
科技進步一方面會引起自由與秩序之間的緊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實現自由與秩序之間的和諧,因為科技進步既可以幫助人們不斷拓展自由,也能促使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秩序的意義。盡管人無法徹底消除自己對客觀規律的盲目性,無法確切預見到自己所創造的科學技術可能產生的后果,但這并不意味著人不能運用自己的理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這種盲目性。人可以憑著自己的理智去追求自由,也能夠借助于自己的理性為自己訂立秩序。人通過為自己立法就是達致自由的健康發展的橋梁,也就是說,人是有可能通過自己的理智在自由與秩序之間實現某種程度的和諧的。科技進步所觸發的求真與求善、效率與公平、自由與秩序之間的爭執,都應該被納入法律的軌道,因為法律是一種解決爭端、維護利益、保障自由,乃至達致正義的程序。如果人類社會沒有秩序,人間就不會有自由,也不會有效率和公正,科技進步也將沒有任何意義。
關鍵詞:科技成果轉化;高校;影響因素
早在1994年,聯合國關于《世界科學的報告》就曾指出:“科學永遠是財富資源,今天窮國與富國的差距就是掌握知識多少的差距。如果沒有科學技術的轉化,就無法持久地發展。”在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代社會,由于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水平高低,直接關系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所以,世界各國都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
高校作為國家科技體系中的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提高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僅能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而且對于完善市場環境、提高國家創新能力都有重要影響。
然而,目前我國的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很低, “全國高校每年科技成果在6000-8000項之間,而真正實現產業化的卻還不到10%。”遠遠的落后于大多數發達國家,和美國高校科技成果高達80%以上的轉化率更是差距明顯。
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獲部(省)級以上科研成果一般為3萬項左右,高校占其中的近2萬項,比例很高,但高校的這些科研成果中,能在生產中穩定使用且具有一定規模效益的僅占約20%,而最終形成產業的則只有5%左右;據一項調查結果表明,有19.6%的大型企業和28%的中小企業認為,高校提供的技術成果的配套性和成熟度差,企業不愿也無法接受使用它們。
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影響因素分析
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中的影響因素很多,涉及科研體制、觀念意識、市場機制、技術成熟度、利益分配、資金投入、政策保護、中介機構等一系列因素。以當前的文獻看,國內學者還沒有統一的意見。筆者對2006年至今的國內期刊發表的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文獻進行了統計,共檢索到70篇相關論文,其中總共涉及19種影響因素,它們在文獻中出現的頻率如下表:
從下表可以看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但影響程度各不相同。其中,法律環境不健全是最受關注也最重要的因素。
如何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法律環境的差別會多大程度的影響這種轉化效果,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順暢與否會怎樣的影響經濟?我們不妨參鑒一下美、日兩國的經驗。
二、美、日兩國的經驗教訓
1、美國經驗
就技術轉移的基本立法方面,美國于1986年就出臺了《聯邦技術轉讓法》,明確規定開展技術轉讓是所有國家實驗室(包括高校)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義務。此后,美國又對聯邦技術轉讓法案進行了多次補充和修正,如1995年的《國家技術轉讓與促進法》、1997年的《聯邦技術轉讓商業化法》和2000年的《技術轉讓商業化法》。
實際上,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絕大多數美國大學對知識產權經營非常陌生,有的甚至持極端的排斥態度。20世紀70年代后,因為日本經濟的崛起,美國的企業在許多產業領域被擊敗,美國的經濟萎靡不振,美國國內震動很大,甚至國民都開始對美國喪失信心。當時,美國各界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最終認為,美國大學不注重知識產權的經營,大量有價值的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時轉化是造成本國經濟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據統計,1980年,由于制度性的缺陷,僅有5%的科技成果被轉移到企業界,效率極其低下。認識到法律環境對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和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之后,美國國會于1980年12月12日迅速通過了由參議員Birch Bayh和Robert Dole提出的《專利和商標法修正案》,即著名的《拜杜法案》,該法為大學經營知識產權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據和政策激勵。《拜杜法案》通過后,大學反應熱烈,紛紛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經營機構,以至于知識產權經營成為近20多年來發生在美國大學的一個蔚為壯觀的景象。實際上,現在全美排名前100位的研究型大學都在經營知識產權。同時,由于高校產生的科技成果往往在質量上大大高于企業界,故此,盡管高校的科技成果在數量上并不占絕對優勢(如2000年大學獲得的專利數僅占全美當年專利數量的2%),但對社會的貢獻卻是巨大的。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美國《拜杜法案》的通過生效極大的促進了大學科技成果的轉化,但并沒有導致大學科技成果質量的下降。而對于那些在法案生效后才開始嘗試申請專利的大學,科技成果的質量甚至是明顯上升的。
現階段,美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標準模式就是建立由法律、商業和技術專門人才組成的技術成果轉化辦公室,并通過一個以技術轉讓為其核心目標的全國性組織(美國大學技術管理協會(AUTM)),進行廣泛的合作與聯系。《專利和商標法修正案》(拜杜法案)規定:大學、非營利機構和小企業在聯邦政府經費支持下的發明,其自己仍然具有擁有權,由聯邦政府資助產生的大學發明成果若不能在一定時期實現向產業轉移,則聯邦政府有權指定由其他適當機構對其實施商業化。
美國通過上述措施,加強了聯邦政府及研究機構對技術轉讓的責任,去除了制約技術轉讓的不合理障礙,極大的推動了聯邦資助的技術成果的轉移,無疑對提升美國經濟的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
2、日本教訓
日本一向“以科技立國”,對科技成果的轉化十分重視。早在1985年,日本就頒布了《日本工業技術院設置法》,旨在促進科研與企業相結合。但是,由于該法并不是國家技術轉移的基本立法,并未發揮其理想的作用。事實上,日本80年代經濟的表面繁華掩蓋住了日本國內的科技創新法律環境的缺陷,由于缺乏足夠的技術支撐,產業升級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狂熱的資本開始集中投資于房地產,造成了日本80年代末的經濟泡沫。當投資者意識到日本經濟增長方式的缺陷后,泡沫也隨之破碎,日本經濟一落千丈,并殃及本國經濟發展達10余年,教訓極其慘痛。
經研究,其實即便在泡沫膨脹期,日本大學的科研經費只僅次于美國,在世界科學雜志上的數量也僅次于美國。然而,在大學技術轉移方面,日本則遠遠的落后于美國。經過反思,日本認識到本國在技術轉移立法方面的不足是經濟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于是,日本便仿照美國的拜杜法案,于1998年頒行了《大學等技術轉讓促進法》。此法案頒行之后,日本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才有了明顯的起色。
三、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下的法律環境分析
我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低效反映了我國大學辦學理念和體制上的缺陷,也顯露了我國相應法律規范的缺失。那么在法律環境層面,究竟是那些原因造成了我國大學的創新不足和轉化低效的呢?筆者認為主要現在如下三方面:
(1)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沒有一部完善的《國家技術轉移法》。在促進技術創新方面,雖有《科學技術進步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但這些法律并沒有專門規定國家資助產生的科技成果的歸屬、披露、監督等內容。
(2)我國對職務發明所涉及的知識產權的權利歸屬規定模糊,既不能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又引發了更多的爭端,增大了技術轉化的成本。
(3)我國法律沒有有效確立對職務發明作出重要貢獻的個人的合理激勵機制。我國雖然存在規定激勵機制的相關規范,但由于我國高校體制管理上本身就存在諸多弊端,致使我國高校自發性的對個人的激勵隨意性很大,個人的貢獻不能得到充分的肯認,進一步阻礙了高校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順利進行。
針對上述述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完善立法,使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有法可依。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提升,與一國相關法律的完善度有明顯的關系。以美國為例,之所以科技成果轉化率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國完備的法律。考察美國的立法史,可以發現,自1980年開始,美國聯邦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促進大學技術發展和推廣轉化的法律、法規。比較重要的如:《拜杜法案》(1980)、《史帝文生-懷德技術創新法》(1980)、《小企業創新發展法》(1982)、《國家合作研究法》(1984)、《聯邦技術轉移法》(1986)、《綜合貿易與競爭法》(1988)、《國家競爭性技術轉移法》(1989)、《技術優先法》(1991)、《小企業技術轉移法》(1992)、《國家技術轉讓與促進法》(1995)、《國家技術轉移與升級法》(1996)、《聯邦技術轉讓商業化法》(1997)、《技術轉讓商業化法》(2000)等。這些法律對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的推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正是看到完善立法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重大意義,許多國家紛紛仿效美國,加快了本國的技術轉移立法進程。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國家立法對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率提升的關聯性一直在學界存有爭論,但各國并未因此而放緩本國的立法步伐。時至今日,不但絕大多數經濟發達的國家或地區都制定了類似的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法,如加拿大、日本、法國等,甚至眾多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制定此類法律以促經經濟的發展,如阿根廷、墨西哥等。
在我國,筆者認為,現階段最為理想的立法步驟是,在《促經科技成果轉化法》的基礎上,先行制定一部高位階的針對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國家技術轉移法》,以此來統領技術轉移的其它法律和法規,再在此基礎上,不斷的完善其它相關法律以建立良好的法律環境。這樣做的好處是:在我國,政府和民眾的法律意識雖然在不斷增強,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尚有差距,在此情形下,先行制定一部專門的高位階法律以明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權責關系非常有必要,這樣可以加速政府及高校自身的管理理念的革新,并為進一步順暢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提供契機,以便循序漸進的達到理想的目標。
第二,明確科技成果的權利歸屬原則。無疑,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立法層面,職務發明的產權界定,最為重要。對此,筆者主張借鑒美國的“權利歸雇主”的原則。理由是:以發達國家知識產權立法的法律發展趨勢看,雖然一些發達國家沒有在法律上規定權利歸雇主,并且雇員往往被授權可以就利用大學設施產生的發明申請專利,如芬蘭、瑞典、冰島、瑞士、意大利等,但更多國家更傾向于將專利的申請權賦予大學,如澳大利亞、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挪威、波蘭、西班牙、英國等。對于權利歸屬的原則,日本曾經在經濟泡沫膨脹時代主張權利歸個人,以為這種權利的歸屬界定對科研人員的激勵效應更明顯,實踐表明這種界定是失敗的,因為離開校方的經濟支持和管理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極其低下,對發明人的權利在法律加以承認并不具備現實的積極效果。其實,日本這一規定是對德國法律盲目借鑒的結果,而實際上,即便在2001年以前,德國在處理方式上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德國已通過立法明確規定此種專利權歸大學。
當然,“權利歸雇主”原則并不能絕對化,否則,一旦大學在運營知識產權方面存在著失職等缺陷,就會造成科技成果轉化的失敗。其實,現今一些國家之所以選擇發明人可以申請專利的法律設計,一定程度上就是出于此種考慮(典型的如意大利,先前曾經規定權利歸雇主,2001年新法則規定,一般情況下權利歸發明人)。[14]應該看到,在我國,大學的運營不同于西方國家,尤其不同于美國:美國的大學大都主要依靠自身運營,政府不提供其經營的財政支持,故此,美國大學的知識產權運營具有積極主動性;而在我國,大學的運營主要靠國家或地方的財政撥款,大學缺少知識產權運營并不會直接危及其生存和發展,故此,我國大學的知識產權運營相較于美國顯得極為落后和消極。出于上述認知,筆者認為,我國知識產權立法不能一味照搬美國,而應該體現出一定的靈活性,特別是應允許發明人在校方失職等情況下取得申請專利權的資格,這樣可以避免高校高質量科技成果的轉化因為校方的不積極而失敗。當然,這種情形應該僅僅作為“權利歸雇主”原則的例外。
第三,通過立法引導大學制定高效的激勵政策,如利益分配方面的一些措施。制定好的激勵政策,能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加速大學科技成果的轉化。對此,多有學者主張借鑒美國的經驗。其實,美國并沒有通過立法明確規定具體的激勵機制,只是實踐中普遍存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實行利益劃分的“三三三制”原則,即:專利使用費凈收后的現金分配途徑,1/3給發明者,1/3給發明者所在的部門,1/3給發明者的學校,發明人和發明人所在院系參與分享專利許可收入。目前,“三三三制”的分配模式被美國大學技術移轉機構廣泛使用(注意,這僅是美國大學利益分配的一種“公平制”模式,實際上,在美國還存在著利益分配的“非平分制”、“累計遞減制”等其它模式,但其應用程度遠遠不及“三三三制”廣泛)。[15]這樣做的好處是:允許發明人分享收入,會激勵教師不斷披露發明,并配合隨后的專利申請和許可工作;允許發明人所在院系分享收入,會促使發明人所在院系支持發明人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并同時提升發明人在院系中的地位和聲望。
無疑,美國的這一普遍作法在本國是很成功的,但是筆者認為,我們在借鑒美國經驗的時候,應該考慮到我國的具體國情。不難發現,在美國,由于知識產權立法及司法實踐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對發明人權利的保護制度,同時,大學為了彼此競爭和自身發展也從各個方面為本校科研人員提供有力的政策激勵,所以即使法律不規定針對發明人的激勵機制,發明人仍然可以依靠自己優越的談判地位獲得充分的權益,而不必擔心自己的權益會受到來自所在大學的傷害。也正是這個原因,美國國會對發明人的激勵機制并沒有專門立法,而是任由各個大學自主安排。實踐證明,美國大學在自主安排激勵機制時,往往是朝著最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方向發展的。然而,我們應該看到,由于在我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不但國家立法不足,而且大學自身也缺乏知識產權經營的競爭壓力和意識,所以在我國并不存在諸如美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環境。由此不難看出,美國的這一做法在我國并不具有可復制性。因此,筆者仍堅持認為,在現階段,通過制定高位階的法律引導大學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對提升我國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依然是極為必要的。
結語:
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同時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效率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協調。為促進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各級立法和行政部門應開闊視野,勇擔責任,各個大學應更新觀念,銳意創新,以充分發揮大學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欣.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障礙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07(2): 12-13.
[2] 謝克昌.提高高校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科技產業,2005 (5): 46-47.
[3] 彭博文,何濤.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分析及對策[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1):89-91.
[4] 高杰,周敬馨.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J] .中國科技信息,2005 (23):17-18.
[5] 南佐民.《拜杜法案》與美國高校的科技商業化[J].比較教育研究.2004.8:76.
[6] Mowery, D.C.;Ziedonis, A. A..“Numbers, Quality, and Entry How Has the Bayh-Dole Act Affected U.S. University Patenting and Licensing”. Innovation Policy & the Economy, Apr2001, Vol. 1 Issue 1, p187-p216.
[7] Sampat, B.N.;Mowery, D.C.;Ziedonis, A. A..“Changes in university patent quality after the Bayh-Dole act: a re-examinatio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1 (2003) p1371-p1390.
[8] Mowery, D.C.;Sampat, B.N.; Ziedonis, A. A..“Learning to Patent: Institutional Experience,Learn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S. University Patents After the Bayh-Dole Act, 1981-1992”. Manange Science.Vol. 48, No. 1, January 2002 , p73-p88.
[9] 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 Survey Common Question & Answers About Technology Transfer [C]. The AUTM Sur-vey, Available 13, 2000.
[10] US Government Office Report. Technology Transfer, Ad-ministration of Bayh-Dole Act by Research University〔R〕. May, 1998.
[11] 佐藤匡.學攜の多面的展と今後の技移體制の在り方.特研究. 2005.9 (No.40):67.
[12] 遲寶旭.國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及借鑒[ J].科技與管理, 2005 (1): 118-121.
[13] Pierrick Malissard; Yves Gingras; Brigitte Gemme. “La commercialisation de la recherché” 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 2003- 3, page 57 à 67.
[14] Bart Verspagen.“University Research,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European Innovation Systems”.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Special Issue Economic and Legal Issue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Volume 20, Issue 4, Sep 2006,p619.
[15] 翟海濤.美國大學技術轉移機構探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電子知識產權.2007(12):33-35.
[16] 秦小莉.美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背景及經驗[J].科技創業月刊.2004(12):21.
一、我國對商業秘密保護的立法
盡管我國商業秘密立法起步較晚,但速度很快,至今已基本建立了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制度,為企業保護商業秘密提供了法律保障。筆者以法律層次效力為基礎來列舉我國主要商業秘密的立法。
(一)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04年修正)第20條的規定關于獎勵科學研究成果和技術發明創造的規定。
(二)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下簡稱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1款列舉了3種關于侵犯商業秘密禁止性規范;第2款是關于不正當競爭進行界定的解釋性規范;第20條是關于侵害商業秘密等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規定。
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42條、第43條關于締約過失責任的規定;第60條第2款關于附隨義務的規定;第92條關于后合同義務的規定;第十八章第二節關于技術轉讓合同中關于技術秘密轉讓的規定。
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24條、第80條關于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可以以非專利技術出資(包括商業秘密中的技術秘密)以及對非專利技術金額的限制規定;第61條第1款、第123條第2款關于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經理競業禁止的規定;第62條、第123條第2款關于董事、監事、經理不得泄露企業或公司商業秘密的禁止性規定;第215條關于董事、經理違反競業禁止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及其他責任的規定。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第5條第1款關于合營企業各方可以以工業產權(包括商業秘密中的技術秘密)進行投資的規定。
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第8條關于中外合同者可以提供工業產權以及非專利技術(包括商業秘密中的技術秘密)作為合作條件的規定。
6、《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18條關于侵害其他科技成果(包括商業秘密中的技術秘密)應承擔的民事責任的規定。
7、《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第33條關于律師應當保守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當事人的商業秘密的規定;第40條第6項泄露當事人的商業秘密應承擔的行政責任。
8、《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第10條第2款關于國家商檢部門和商檢機構的工作人員在履行進出口商品檢驗的職責中,對所知悉的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義務的規定;第37條關于國家商檢部門、商檢機構的工作人員違反本法規定,泄露所知悉的商業秘密應承擔的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規定。
9、《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第51條第1款關于國家建立科學技術保密制度的規定;第60條關于非法竊取技術秘密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承擔法律責任的規定。
10、《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27條關于科技成果完成單位與其他單位合作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時,應當簽訂保守商業秘密的協議以及中介機構在從事或者居間業務中知悉的商業秘密應負保密義務的規定;第28條關于企業內部的保密制度建立的規定。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120條第2款關于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的規定。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第22條關于
勞動合同中當事人可以約定保守企業商業秘密有關事項的規定;第102條關于違反勞動合同中的保密事項,給企業造成損失,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規定。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第219條關于侵犯商業秘密罪以及應承擔的刑事責任的規定。
(三)行政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第2條第2款關于技術秘密轉讓的規定。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第24條第3款關于屬于國家科學技術秘密的中醫藥科研成果,確需轉讓、對外交流的,應當符合有關保守國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第35條對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重大中醫藥資源流失和國家科學技術秘密泄露應承擔的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的規定。
3、《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第26條第1款關于外國投資者可以用工業產權(包括商業秘密中的技術秘密)作價出資的規定。
(四)部門規章
1、國家經貿委《關于加強國有企業商業秘密保護工作的通知》中關于正確理解商業秘密的定義,合理認定商業秘密的范圍的規定。
2、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共12條,以下簡稱12條規定)對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作了具體的規定。
3、《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商業秘密構成要件問題的答復》對商業秘密的構成要件進行了規定。
4、原國家科委《關于加強科技人員流動中技術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見》對商業秘密和競業禁止作了細致的規定。
5、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違反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第5條關于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密事項,對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按《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的規定支付用人單位賠償費用的規定;第6條關于用人單位招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因獲取商業秘密給原用人單位造成的經濟損失,該用人單位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6、《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勞動爭議案中涉及商業秘密侵權問題的函》
第2條關于由于勞動者未履行保守商業秘密的內容,造成用人單位商業秘密被侵害而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仲裁委員會應當受理,并依據有關規定和勞動合同的約定作出裁決作了明確的規定。
(五)最高人民法院的會議紀要和司法解釋
1、全國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會議《關于審理技術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紀要》(以下簡稱紀要)關于對商業秘密司法保護的規定。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第2款、第3款關于侵權發生時當事人訴訟主體的規定。
(六)國際條約
主要是1994年4月5日簽署、1995年1月1日生效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簡稱TRIPS協議)第7節關于“未披露的信息的保護”的規定。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3款規定,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這一規定,揭示了商業秘密的構成要件:
(1)非公開性,即作為商業秘密的信息不被社會公眾普遍知悉或者容易獲得。
(2)有用性,或稱作實用性,即作為該種秘密的信息具有商業價值。
(3)秘密管理性,即權利人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包括訂立保密協議、建立保密制度等。
上述條件是商業秘密必須具備的條件,是相互聯系的、缺一不可的,缺少任何一個要件,均不構成商業秘密。
二、企業應如何建立商業秘密保護制度
上述立法規定,根據法律部門的理論將其劃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民法對商業秘密的保護,簡稱民法保護。第二類是勞動法對商業秘密的保護,簡稱勞動法保護。第三類是行政法對商業秘密的保護,簡稱行政法保護。第四類是刑法對商業秘密的保護,簡稱刑法保護。企業建立內部的商業秘密保護制度是一種作為的行為,主要適用民法和勞動法保護的規定,對行政法和刑法保護則主要是不作為,即企業負有不得侵害他人的商業秘密的法定義務而為了(或者從事了)侵害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一般不能成為企業建立商業秘密保護制度適用的依據。
(一)依據民法保護制度建立企業商業秘密保護制度
對外經濟交往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沒有對外交往,就不能進行交易,企業作為營利組織的目的就不能實現,所以,企業與其他企業、組織和個人進行經濟交往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但也正因為交往的存在,所以伴生著商業秘密被泄露的風險。克服這種風險最有效的法律手段就是簽訂合同,即不管從事何種交往行為,只要存在企業商業秘密有泄露的可能,就簽訂商業秘密保護合同。而合同保護則是民法保護的主要手段。現列舉幾種主要的合同制度保護方法,供企業參考。
(1)合作開發合同,是指當事人各方就技術秘密共同開發所訂立的合同。合同開發完成的技術秘密,除合同另有約定的以外,應歸合作開發各方共有,因此,共有各方均有保守技術秘密的義務。
(2)委托開發合同,是指當事人一方委托另一方進行技術秘密的研究開發所訂立的合同。委托開發所完成的技術秘密,除合同另有約定的以外,技術秘密歸研究開發人,即受托人所有。因此,建議在合同中約定開發完成的技術秘密歸歸委托方所有,受托人負保密義務。
(3)技術秘密轉讓合同,是指技術秘密成果的權利人或者其授權的人作為讓與人將技術秘密提供給受讓人,明確相互之間技術秘密成果使用權、轉讓權,受讓人支付價款或者使用費所訂立的合同。許可的方式包括獨占許可、排他許可、變通許可、交叉許可、分許可和混合許可等。不論簽訂何種方式的許可方式,許可方與被許可方均要簽訂保密合同,或者是在許可合同中明確約定保密條款。
(4)商務咨詢及服務合同,企業在經營中遇到專門問題,可能求助于專業的咨詢服務機構,如產品設計、生產、經營策略、企業形象設計、
財務制度的建立及法律事務、資產評估等。上述機構在從事咨詢及服務的過程中可能知悉企業的商業秘密,也有可能同時為競爭企業提供咨詢和服務,所以非常有必要簽訂保密合同,或者在咨詢合同或者服務合同中約定明確的保密條款。但須特別注意的是,企業與上述機構大多簽訂書面的合同,也約定了保密條款。但這些合同均是事先由中介機構事先擬就的格式合同條款,對企業不利,特別是對商業秘密保護的條款大多比較籠統,對企業不利。如果不另行簽訂保密合同,也應對保密條款進行修改,使其更容易操作,公平地保護企業的商業秘密。 (5)正式合同訂立前的商業秘密合同,企業在進行技術轉讓、聯合投資、企業購并等情形下,存在將企業的商業秘密交給相對方進行論證和評價,這時主合同是否簽訂尚不能確定,企業可以與相對方簽訂對商業秘密的評價合同,約定保密和不使用義務。
須附帶說明的是根據合同法第42條第3項、第43條規定在合同訂立過程中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將其知悉的商業秘密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給企業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該責任是一種法定責任,不以是否有保密合同的存在為必要。這的確是企業可以利用的一種重要的法律武器,但從更有效保護企業商業秘密的角度出發,筆者還是認為在簽訂合同過程中,對于對方知悉的商業秘密另行簽訂保密合同,比締約過失責任的規定更為有效,更有利于得到保護。
(二)依據勞動法保護商業秘密
作為企業所有或者具有正當使用權的商業秘密,企業在使用的過程中,必然為企業的一部分勞動者知悉,而知悉是使用的前提。這是企業實現商業秘密的經濟價值的必要條件,沒有勞動者的知悉和使用就不能發揮商業秘密的作用。因此,如何在企業與勞動者之間建立保護商業秘密的制度,在某種意義上比企業與企業之間相互保護商業秘密更為重要。勞動法上保護企業商業秘密,主要包括二個方面:建立保密規章制度和與勞動者簽訂保密協議,與勞動者簽訂保密協議還應當包括競業禁止的內容和條款。
1、建立保密規章制度
規章制度根據不同的角度可以作不同的區分,沒有固定的要求,根據要求保密的對象可分為對物的保密和對人的保密,相應地可以稱之為對物的保密制度和對人的保密制度。對物的保密制度又包括廠區或生產區域的保密、生產設備、過程的保密、對原材料、模具的保密、對文件的保密、對計算機的保密以及對廢棄物的保密等。對人的保密制度則包括外來人員的駐留保密、內部人員保密管理(在此主要指保密合同或者競業禁止合同以外的保密管理)、離職職工清退資料的保密管理等。相應的對上述內容均應當制訂相應的保密制度。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9條規定:“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四條之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并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根據該條規定,企業制訂的保密規章制度產生勞動法上的效力,在制訂時應當通過民程序制定,即通過企業工會或者通過過征求員工的意見。同時,制定出規章制度后,還要向員公示,即向職工傳達,使員工知悉。公示的方法包括召開職工大公布,或者在企業的宣傳欄中張貼公示等,才能產生法律上的效力,達到制定規章制度的目的。
2、與勞動者簽訂保密合同
企業與勞動者簽訂勞動用工合同,是企業的一項義務。勞動法第22條規定,勞動合同當事人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企業商業秘密的有關事項,這是企業與勞動者簽訂保守商業秘密的法律依據。該規定是指在企業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商業秘密的條款,但不妨礙在勞動合同之外,另行簽訂保密合同,以約定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這種方式更為直接有效。
在實踐中,有些企業只是簽訂了保密條款或者協議,但沒有約定支付保密費用,實際上也沒有支付保密費用的,該條款并非當然無效,勞動者可以依據民法通則第59條的規定申請變更或撤銷,即通過行使變更權或撤銷權的行使達到保密約定對勞動者不生效力。這對企業來講是不利的。
另一個與保守商業秘密相關的問題是競業禁止問題,所謂競業禁止是指在勞動關系中或曾經存在的勞動關系中,勞動者負有保護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不得兼職從事與用人單位相同或者類似業務的競爭。分為在職員工的競業禁止和離職員工的競業禁止。前者是指勞動合同存續期間或者受事實勞動關系約束的勞動者,包括停薪留職人員;后者包括勞動關系已經解除或終止的員工和雖未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但調離原職或被安排從事其他工作的人員。競業禁止作為一項禁止性規則,其主要的價值是保護商業秘密。參照原國家科委制定的《關于加強科技人員流動中技術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見》第7條:“單位可以在勞動聘用合同、知識產權權利歸屬協議或者技術保密協議中,與對本單位技術權益和經濟利益有重要影響的有關行政管理人員、科技人員和其他相關人員協商,約定競業限制條款,約定有關人員在離開單位后一定期限內不得在生產同類產品或經營同類業務且有競爭關系
或者其他利害關系的其他單位內任職,或者自己生產、經營與原單位有競爭關系的同類產品或業務。凡有這種約定的,單位應向有關人員支付一定數額的補償費。競業限制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三年。
競業限制條款一般應當包括競業限制的具體范圍、競業限制的期限、補償費的數額及支付方法、違約責任等內容。但與競業限制內容相關的技術秘密已為公眾所知悉,或者已不能為本單位帶來經濟利益或競爭優勢,不具有實用性,或負有競業限制義務的人員有足夠證據證明該單位未執行國家有關科技人員的政策,受到顯失公平待遇以及本單位違反競業限制條款,不支付或者無正當理由拖欠補償費的,競業限制條款自行終止。”該規定對競業禁止的相關內容作了相對具體的規定,企業應特別注意應特別注意支付補償費,否則,競業禁止條款自行終止。關于補償費的支付標準,現行的規定沒有規定。由企業與勞動者自行約定。參照相關國家的立法例,以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離職前一年的報酬總額的二分之一為宜。
三、當企業的商業秘密被侵時,應采取的法律救濟途徑
我國現行法上保護商業秘密法律可以分為四個法律部門,如前述。相應的法律救濟途徑可分為四種方式,即民法上的救濟、勞動法上的救濟、行政法上的救濟和刑法上的救濟。
1、民法上的救濟
民法上的救濟,即依據民法上的規定請求違反保密協議的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害商業秘密的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民法上的救濟的請求權基礎是合同或者侵權行為。
第一,違反保密合同應承擔違約責任
根據商業秘密保密合同(前面已論述)負有保守秘密的一方當事人違反保密合同約定,泄露或者擅自使用其知悉的商業秘密,即違約,應承擔違約責任。企業在此情形下,可以根據保密合同中約定的解決爭議的方式,商事仲裁或者訴訟方式,向約定的商事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者根據民
事訴訟法的規定向管轄權的人民法院,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第二,侵害企業的商業秘密應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反正當競爭法第10條規定,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即屬侵害他人的商業秘密:
(1)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2)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3)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
(4)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違法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視為侵犯商業秘密。
當事人有述行為之一,給企業造成損害后果的,企業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訟,請求被告承擔停止侵權和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
2、勞動法上的救濟
勞動者違反企業商業秘密的規章制度、勞動合同中的保密條款、保密合同或者競業禁止合同約定,給企業造成損失的,企業可以依據勞動法的規定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請求違反上述約定的勞動者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勞動者違反上述約定,擅自解除合同或者終止合同后違反保密約定將其知悉的商業秘密泄露給存在競爭關系的用人單位的,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違反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第6條的規定,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在此情形下,企業應將勞動者和新的用人單位共同作為被申訴人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對勞動仲裁裁決不服,在法定期內向人民法院,這是勞動法第79條的規定。
3、行政法上的救濟
主要是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作為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管機關對商業秘密侵權的處理。其依據是《關于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和《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處罰暫行規定》,根據上述規定,當企業(申請人)認為其商業秘密受到侵害,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查處侵權行為,當侵權人侵權行為成立時,其應當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企業因損害賠償問題也可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提出調解請求,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可以進行調解。企業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請求損害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