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15: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微觀經濟學的十大原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曼昆將這本書寫得很淺顯,就像他自己說的,是為初學者而寫的。所以很多概念會反反復復,不厭其煩的說。書的整體結構非常科學與完善。每一章一般的結構是:引文 +主要內容+新聞摘錄 +即問即答+內容提要 +關鍵概念 +復習題 +問題與應用。由淺入深,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為用服務,解決生活中的經濟學問題成為可能。曼昆還喜歡引用簡單的圖表,雖然只有簡單的直線和斜線,但對于有簡單數學知識的人來說可以比較形象的說明理論。
文章從經濟學的十大原則入手:1、人們面臨權衡取舍。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東西。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式。7、政府有時候可以改善市場的結果。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9、當政府發行過多貨幣時,物價會上升。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和失業率的短期權衡關系。從而指出經濟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而就結構來看,前面七大原理闡述了人們如何做出選擇,以及人們之間如何相互貿易。像這樣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他們如何在市場上相互交易的領域叫微觀經濟學。而接下來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個經濟運行的輪廓。當然,在這些概念中,我們也得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經濟學分析結論,例如由于糧價的低彈性,科技進步帶來的農業發展往往卻犧牲了農民的利益;又比如,無論商品稅收是向消費者還是向生產者征收,其最終成本的轉嫁結果是一樣的等等。
然而,《經濟學原理》最大的特色莫過于對人的解讀。在分析經濟時,首先要研究人,人的位置被放在主導地位,這也是本書的亮點。人的習俗、習慣和民族心理都是影響經濟的重要因素。地域的不同,經濟不同;施行經濟政策時,需要因地制宜。書中談到教育,談到工業對工人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指導的意義。比如,勞動時間過長,工人工資過低,他就無法給下一代更好的教育,他自身對政治權利和文化藝術的無知,又影響后代的茁壯成長。陷入窮困的循環,而少有才俊之士的出現。這就要求政府,施行良好的福利政策,給工人更多的自由時間,讓他們對自身技能和社會生活更多的追求。
書中另一個特點就是所舉的例子很好懂,一個例子可以貫穿整章,甚至幾個章節,將相關的概念都用這個例子引出。讓讀者的感覺就是似乎將自己想象成例子中的主人,幫他分析各種經濟問題,當然問題層出不窮,所涉及的范圍也是越來越復雜。在作者的指引下,我們每解決一個問題,都會遇到許多經濟學概念,分析的過程也就明白了這些概念,在得到結果時也會有驚喜,原來自己也可以解決經濟學問題。而當整個過程結束,在你回想時,又會贊美這迷人的經濟學分析方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曼昆不愧為最年輕的哈佛終身教授。
經濟學是一門通用學科,大到國計民生,小到居家過日子,都有著實際的指導意義。治大國若烹小鮮是經濟學很好的詮釋。
讀者點評
1、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通俗易懂,沒有那么高深的數學內容,很適合大眾去看看。對于喜歡經濟學的人,或者想了解基本經濟狀況但是沒有強大的數學背景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值得讀的。此外,這本書還有比較多的現實中的案例,幫助你理解。我建議先通讀一遍,然后再細讀。這樣就能把自己的思路變得清晰。
――我的無聲戰爭
2、讀完曼昆的書再來看國內的一些所謂的經濟學家就覺得并不是神壇人物。關鍵在于自己能否通過學習和聯系來加深自己對于經濟的認知。十大原理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也讓我明白了生活中許多有趣的現象。本書通俗易懂,適合任何人來閱讀!
――小諾
3、這本書的分析思路十分明晰,對于自由市場的福利分析、政府干預、賣者的市場該機構和消費者行為的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的分析真讓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是這個道理,原來是這樣的分析思路!走過這一步,更加感覺讀書如學走路,看高級前還是先把初級讀物消化好。
――Infinite719
4、曼昆的這套書,前后看過很多遍了。很深入淺出。哈佛商學院的必用教科書,也是北美很多商學院的教科書。其出色在,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闡述了同類語言用晦澀語言闡述的同樣課題。此外,細膩地結構了宏觀和微觀領域,讓我們可以更加透徹、入微地了解經濟的各個領域,也有了更好的宏觀把握的基礎。
――roze
5、幾乎是一口氣讀完這本微觀經濟學,可以說這本書層層深入 講述了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深入淺出,讓我不知不覺被吸引,從到手到讀完 幾乎每天都要翻上一翻,即使之前在讀最喜歡的IT 書籍的時候 也不曾這樣。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許多身邊一直在進行卻未關注和總結過的東西,難得好書,翻譯也不錯。
――天之熾
6、這是一本所有人都應該去讀的書,也是一本值得所有人去讀的書,更是一本大家都能讀懂的書。作為業余人士,第一次有這樣一本專業著作能讓我不借助任何參考資料或者工具書而讀懂,甚至開始喜歡上經濟學。它不是一本多么深奧,或者有多大成就的理論著作,但絕對可以稱之為經典,因為,它把看似深奧難以理解的經濟學推向最普通的大眾讀者。
――原來是顆豆
同類書籍簡介
《價值投資,從看懂財報開始》
作者:孫旭東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內容簡介:本書的主要目標是幫助投資者弄清楚如何活用財務指標和怎樣看透會計數字。作者根據大量真實的上市公司公開財報數據,詳細講解了盈利能力、凈資產收益率、營業利潤率、償債能力、毛利率、利息保障倍數等財務指標的計算、應用和分析重點。書中還結合具體例子,示范了如何客觀看待各類會計數字,做出恰當的投資決策。
《約翰?博格傳》
作者:李易斯?布雷厄姆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內容簡介:誰是約翰?博格?他被《財富》雜志評為與沃倫?巴菲特、格雷厄姆、喬治?索羅斯齊名的 20世紀四位投資巨人之一。他是世界第一大基金管理公司先鋒集團的創始人與董事長,這家基金公司旗下管理著超過 9500萬美元的資金。他是指數基金的締造者,正是他所創造的指數基金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投資時代。在這些光環之下的約翰?博格還有著另一面,他在 1991年的年收入僅為260萬美元,甚至不能與主動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相提并論,人們稱他為“基金行業的圣徒”。
《魯莽瀕危》
作者:格萊金?摩根森 /約書亞?羅斯納出版社: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內容簡介:《紐約時報》財經記者格萊金?摩根森和從事金融顧問工作的約書亞?羅斯納,憑借多年的經濟金融行業工作經驗和閱歷,以 2008年開始的這場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為描寫對象,以房利美公司作為一個敘述主體,對整個金融危機的潛在根源和變化過程做了全面的梳理,而且還有兩個特別突出的特點,一是它逐步指出了那些因為魯莽行事加劇經濟危機的管理者們的失誤;二是它將此前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關鍵事件聯系起來,全方位探析導致經濟危機的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
《避開股市的地雷》
作者:張化橋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內容簡介:最近一兩年,股市風雨飄搖,評論員、分析師和投資者不斷驚呼:“超跌了,見底了!”可是股票繼續下跌,不少股民暗自垂淚,究竟如何避開股市的地雷?張化橋繼續敢言作風,在新作中大膽揭示各類投資陷阱。他認為,股市遍布的三種地雷,分別由上市公司、政府和股民埋下:上市公司做假賬,報喜不報憂;政府或縱容,或給予企業單次的補貼優惠等等,都埋下了陷阱。而股民過分自信、不做足功課、投機取巧,也無異于自設陷阱,最后必誤踩地雷,遍體鱗傷。作者憑借十多年在股市的經驗,在本書中詳細分析如何識別及避開這三種地雷。
《這次不一樣,八百年金融危機史》
作者:卡門 M. 萊因哈特 / 肯尼斯 S. 羅格夫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內容簡介:用定量的語言講述了以各種面目出現的金融危機的歷史。想傳遞的基本信息很簡單:我們曾經經歷過。無論最近的金融狂熱或金融危機看起來多么與眾不同,都與其他國家或過去時期所經歷的危機存在極多共同之處。有了何其相似和不乏先例這種認識,就使得我們朝著完善全球金融體系邁進了重要的一步,使我們能夠降低未來危機的風險,也能更好地在危機來臨之際妥善應對災難。
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是銜接新古典微觀經濟學與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一根紐帶,而經濟學家曼昆也將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兩者之間的關系看作是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狹義的市場失靈是指市場機制本身對于資源配置也可能是缺乏效率的,而廣義的市場失靈是指市場機制有其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而這種市場失靈可以歸因于市場的發育不足或者是制度的缺失。
一、判別市場失靈的具體標準
絕對標準--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帕累托在其著作《政治經濟學講義》和《政治經濟學教程》中提出的,他所給出的定義就是:對于某種經濟的資源配置,如果不存在其他生產上可行的配置,使得該經濟中的所有個人至少和他們在初始情況一樣良好,而且至少有一個人的情況比初始時嚴格地更好,那么這個資源配置就是最優的。
有鑒于帕累托效率是市場配置資源的一種極致狀態,這也就使得其成為了判定是否出現了市場失靈的絕對標準。與此同時,也就意味著其否決了所有非完全競爭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這也就導致在比較不同資源配置方式之時缺乏可操作性。從這一角度來看,帕累托效率標準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理想狀態來為實際層面上的資源配置指明方向和目標。
相對標準---交易費用。當將市場本身看作是一種制度之時,判定市場是否出現失靈也就不能脫離對其本身的效率所進行的分析。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對制度效率進行分析之時的一個極為適用的指標就是交易費用,制度效率往往是與交易費用成反比的,越高的交易費用也就意味著越低的制度效率越低,進而也就極有可能會引致市場失靈的產生。
交易費用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科斯在其《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指出的,在其看來,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并指出當市場交易費用大于企業內部資源配置的成本時,可借助于企業來實現配置資源以達到節約交易費用的目的。
二、市場失靈的類型
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不完備而導致的市場失靈。作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前提,完全競爭市場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理想狀態,此時,市場無法有效配置資源也就可以理解了。除此之外,作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另一個前提條件,完全信息對于經濟活動的參與者而言,是不可能及時且無償地獲取到的,而由此導致的信息不完全或者是信息不對稱也會使得市場對資源進行配置之時缺乏效率。
市場發育不完善而導致的市場失靈。較之于第一種市場失靈,由于市場發育不完善而產生的市場失靈的主要區別就在于:前者指的是假設市場已經發育的極為完善了,但是其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卻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而后者產生的原因則是由于現實中的市場本身發育不完善所導致的。以我國為例,處于經濟轉型時期這一現狀也就意味著不健全的市場體系,除此之外,我國市場運行所具有的極為明顯的二元經濟結構特征也勢必會導致我國的市場機制在一定范圍與程度上的失靈。
超出市場機制作用范圍而導致的市場失靈。對于任何一種經濟機制而言,其只有在作用范圍之內或者是假設前提之下才有可能發揮出其所具有的作用,一旦超出這一范圍或者是假設前提的話,那么任何一種經濟機制都無法發揮作用,更有甚者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市場機制自然無法例外。
政府失靈而導致的市場失靈。政府失靈指的就是政府對經濟進行的不當干預、舉措失宜或者是其未能克服市場失靈甚至是對市場功能的正常發揮起到了阻礙作用,進而扭曲了經濟關系,加劇了市場缺陷與市場混亂現象,從而導致無法實現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化。立足于西方市場經濟理論以及我國經濟建設的實踐層面來看的話,可知歸因于政府失靈所產生的市場失靈現象較之于前面三種市場失靈現象要來得更為普遍、后果更為嚴重。
三、市場失靈的認識誤區
市場失靈是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之一,同時也是政府進行政策干預的理論依據。但是,人們往往將各種違背經濟規律的現象都歸因于市場失靈,導致這種誤解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全面、準確地界定市場失靈。
誤認非市場機制所導致的資源配置失效為市場失靈。國內相當多的學者都將公共物品問題歸因于市場機制本身,而公共物品具有的消費非競爭性與收益的非擇他性等特征,也就意味著公共物品的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就能獲取該物品,也就無法通過索價的方式來減少物品的使用,與此同時,也無法阻止那些未付費的個人享用該物品的好處。此時,如果由市場來提供公共物品的話,勢必就會大致成本和收益的外部化,市場的交換制度也就起不到作用了。
再加之市場主體所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而公共物品本身的特點也就決定了其與這一要求是相違背的,也不符合市場機制內在的屬性。由此勢必就會引致市場機制在公共物品的供給上缺乏效率,出現了失靈的情況。立足于市場機制內在屬性以及市場主體所追求的利潤最大化角度,不應該將這種市場失靈看作是由市場機制本身所引致的。
誤認現實中的非理想市場為市場失靈。理想市場是指完全競爭的市場,也是確保市場機制的作用能夠得以最有效發揮出來的地方。在理性市場中,交易成本相對來說很小,而市場是極為規范的,故而,我們可以假設:越是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市場就越是飽和,從而交易成本也就越小。然而,毋庸置疑的就是現實中的市場并不是完全競爭的市場。
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無論何時何地,消費者都無法指望生產者所生產與提供的某種產品都是同質的,與此同,也必須認識到消費者無法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前提下獲取其所需產品的完全信息。故而,也就無法將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這種理想市場視為研究的范本,從而要求現實中的市場完全符合完全競爭市場的要求與和特征,并進一步要求其能夠有效地發揮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