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16: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手術室護理發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對醫療護理服務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只有改善護理服務質量,提升服務專業化水平,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護理專科化已成為臨床護理實踐發展的方向。手術室護理工作的特點決定了其對護士的素質要求不同于普通病房。隨著醫學和護理學的發展以及護理模式的改變,手術室護理理念發生了轉變。根據患者的個體需要提供適當的護理,確保患者得到最好的護理服務,以達到術后最大程度的康復或將患者所不期望的結果降到最低成為手術室護理的新理念。專科護士的形成和確立是護理專業化和專門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符合護理專業人才培養與發展趨勢。衛生部2011年底頒布的《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中明確指出,爭取到2015年,在全國建立10個國家級重癥監護培訓基地,10個國家級急診急救護理技術培訓基地,5個國家級血液凈化護理技術培訓基地,5個國家級腫瘤護理專業培訓基地,5個國家級手術室護理專業培訓基地……“十二五”期間為全國培養2.5萬名臨床專科護士。手術室護理是護理的重要內容,被稱為護理專業的“第一專科”,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隨著外科學和相關學科的發展,手術室護理專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其專業化的特點日益突出。為規范手術室專科護士培訓,保證培訓效果,衛生部醫政司組織中華護理學會及國內有關專家規劃編寫了《手術室護理學》一書,作為手術室專科護士培訓教材。隨后,各省、市護理學會也開始定期舉辦手術室專科護士培訓班。手術室專科護士培訓及認證標準得以逐步完善。據統計,截至2012年,全國已有5789名護士取得手術室專科護士資格。衛生部計劃今后加強評選、建立國家級手術室護理專業培訓基地,進一步規范手術室專科護士培訓,提升專科護士培訓效果,為臨床輸送更多更優秀的專科護理人才。傳統手術室護士培養模式主要有兩種:(1)根據手術室需要選送部分臨床護士到上一級醫院手術室進修學習后成為手術室護士;(2)通過科室輪轉到手術室,由手術室老護士帶學徒式培訓。這兩種在職培訓模式周期長、見效慢,同時增加了培訓經費投入。真正由醫學院校系統、規范培養的手術室護理專業人才極其短缺。
2我院開設三年制大專手術室護理專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手術室護理專業培養的護士是面向各級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具備護理工作所必需的人文社會科學文化知識和醫學基礎知識,掌握護理專業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擅長手術室護理實際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2.1行業調研
在確立手術室護理專業培養模式及培養內容之前,對我院省內外實習單位中的23所三甲醫院及5所二甲醫院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0所三甲醫院和5所二甲醫院需要手術室護理專業的護理人員,其中12所三甲醫院和3所二甲醫院需要三年制大專學歷的手術室護理人員。近3年需要的手術室護理人員數量:需要10人以上及7~10人的三甲醫院各5所,需要4~6人的三甲醫院6所,二甲醫院5所。
2.2師資力量
我院具有中、高級職稱的“雙師型”外科護理學教師共11名(其中碩士6名),專職手術室實訓教師3名,另聘請了1名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院手術室護士長(已退休)擔任手術室實訓教師,部分專業課程教學由合作醫院具有豐富手術室臨床護理經驗的教師承擔,已構建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實踐教學能力強的兼職教師隊伍。Vol.332015No.7
2.3校內實訓條件
我院投入一個多億在新校區建有兩棟總建筑面積25378m2的省內一流的護理實訓中心,先后投入一千二百多萬元購置了國內外先進教學模型和儀器設備,現有各類護理專業技能實訓室125間,實訓床位近五百張,可同時容納1500名學生開展實訓;建有現代化模擬手術室6間(其中層流設計手術室一間)配有手術床、無影燈、便攜式監護儀、輸液泵、呼吸機、除顫儀、常用手術器械包、縫合包、吻合器、氣管切開包、麻醉機、單極高頻電刀等。這為手術室護理專業校內教學提供了保障。
2.4生源、就業前景
我院生源充足,每年招收三年制大專護理專業學生近千名,有二甲及以上校外實習醫院98所。成立了由省內護理專家和學院教師共同組成的護理、助產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護理專業建設、改革與發展。構建了“院校合作、全程共育、分段實施”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和“五位一體”連續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深受用人單位歡迎,近3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在85%以上,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在97%以上。學生畢業后既可從事手術室護理工作,也可從事普通護理工作,增強就業實力和競爭力。
2.5可為醫院直接輸送手術室專業護士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①量化考核原則:以安全第一,提高護理質量為宗旨,對手術室護理工作施行多項考核。②量化考核標準:依據國家衛生部頒布的《醫院評審標準》為依據,結合我院手術室實際情況,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范圍及要求細分并量化,制定《手術室護理量化考核》標準:對護士的出勤、儀表、專業操作技術、護理質量、協作與團結、對患者術前及術后的訪視和隨訪、教學能力、論文的發表情況、患者及醫師的滿意度、新技術及新業務的開展情況、建議采納情況、獲得各項獎項及受懲情況等50個量化指標進行考核。
1.2考核方法:采用積分制,建立單獨的積分本,以公開、公正、公平為原則,由護士長和護理監督小組對每個護理人員的考核指標進行相應的加減分:①醫師滿意度評價方法:根據6個方面每個月進行1次評價,包括護理人員的護理態度、護理責任心、術前準備、手術配合、術中各項無菌操作、操作技術情況,向手術醫師每人發放1份調查表,采取不記名方式,當場填寫完成。分為滿意和不滿意2類。②護理滿意度調查評價方法:采用調查表形勢對患者及其家屬每個月調查1次,內容為:護理態度、護理技術、健康教育、責任心、溝通技巧及隨訪6方面,采取不記名方式,由患者及其家屬當場填寫。分為滿意和不滿意2類。③護理部檢查評價方法:護理部在每個月護理質量檢查及每周查房時,將手術室護理中存在的值得表揚及改正的問題及時反饋至護士長,由護士長根據對照量化表落實到個人,在其相應的積分表中進行相應的加分、減分。④科內考評方法:手術室對本科室護士進行不定期和定期的檢查,對護士的護理工作進行相應的加分、減分,每個月總結一次,學習新業務,對值得表揚的方面進行學習,對發現的問題分析原因并給予糾正。對積分排在前3名的護士進行獎金和精神鼓勵,倒數前3名的護士進行扣款懲罰。
1.3觀察指標:比較實施量化考核前后手術醫師滿意度、患者的滿意度及護理差錯發生情況。
1.4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7.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施量化考核前后各項觀察指標比較,實施后護理差錯發生率為2.13%,顯著低于實施前的6.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后醫師滿意度及患者滿意度分別為97.73%、97.36%,顯著高于實施前的69.54%、72.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對手術室護理工作進行量化考核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發展的趨勢,也是手術室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現代人事考核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標志。通過對各項護理流程進行量化,并制定出相應的質量標準,使管理更加細節化,保障了各項護理服務的安全性,護士長及監督小組的定期、不定期監督,避免了工作中細節差錯的發生,將各項護理差錯消除在萌芽期,本研究通過對手術室護理工作采用量化考核管理,實施后護理差錯發生率為2.13%,顯著低于實施前的6.43%;實施后醫師滿意度及患者滿意度分別為97.73%、97.36%,顯著高于實施前的69.54%、72.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手術室護理工作進行量化并考核,使科室的管理目標更加明確,護理人員對工作方向更加清晰,通過每個月的總結,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不斷改正,使護理質量不斷提高。
作者:付興娟單位:天津市武清區中醫醫院手術室
【關鍵詞】手術室;開展人性化護理服務;體會
1人性化護理服務的培訓教育
2009年我院全面開展“以病人為中心”,對患者實施人性、人文的關愛護理服務,護士為患者不再只是打針、發藥這么簡單的服務了。為此,首先要了解人性化護理服務的概念、理念、目的,其次了解手術室開展人性化護理服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樣才能在活動中努力實施。手術室護理人員全心參加院內特別開設的人文關懷及人性化護理相關課程培訓,使護理人員充分了解護理發展的新趨勢,了解醫院為患者實行人性化護理服務的新理念、新要求和必要性,為往后開展人性化護理服務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選派科室護理骨干參加院外請專業禮儀老師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根據本科室的工作崗位性質、特殊性科室領導制定具體的符合手術室實施人性化護理服務計劃。
2人性化護理服務在手術室的實施
2.1護士方面的實施隨著現代化科技的進步,人類的健康保健需求逐步擴大,外科學實現了夸時代的飛躍,手術技術不斷向更細微、更復雜的方向發展,各種新器械、新儀器層出不窮,促使護理人員專科技術向更專業或一專多能方向發展,護士配合手術的方式已從過去的隨意性全面參與型向專科性定人參與型轉變,以適應外科技術不斷深入發展的需要。因此給護理行業提出了更高素質要求,給護士制造了新世紀的服務質量,為了滿足社會需求,護理人員本身沒有得到以人為本人性化管理,又何談對患者使行人性化服務,所謂人性化管理是指在管理活動中把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作為指導思想,堅持一切從人性出發,以調動和激發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為根本手段,達到提高效率和人不段發展的目的。在護理員中實施人性化管理,并不斷深化和持續推進人性化管理。我院對全院護理人員采用理解、激勵、肯定、贊賞的方法,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積極性,發掘護理人員自身的潛能,減輕她們的心里壓力,仔細觀察關心及時發現她們的情緒變化,盡快幫助她們找到心理稀放的途徑,讓她們輕松地、主動地、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2.2患者方面的實施
2.2.1患者進入手術室按照人性化護理服務計劃流程實施,手術室這個“神秘“環境,對即將手術的患者是個生疏環境,此時,患者特別需要醫護人員的關心,故應該多鼓勵,多體貼,對患者的一些細小反映應表示同情和理解。巡回護士在進行術前訪視時,應舉止大方,態度和藹,采用雙向性語言和患者溝通,溝通交流是護理成功的重要手段,術前訪視其目的是通過術前指導和心理護理減輕患者對手術的焦慮、恐懼,使患者在身心俱佳的狀態下接受手術,并告訴他為其手術的醫生、護士、麻醉師的技術都很熟練,對患者都是很負責任的,加強其對醫生、對手術的信心,了解患者的內心感受,盡量縮短患者與手術護士及手術之間的距離,讓患者明白手術室護理人員對他的責任心,使患者安靜、樂意增強對醫療服務質量的信任。
2.2.2手術過程中,護士推著或扶著患者進入手術室時可以邊走邊向其簡單介紹手術室的布局、設備,將患者扶到手術床上,協助其擺好麻醉,注意動作要輕柔,帶有保護性,向其說明良好的麻醉效果是手術順利完成的前提,特殊的手術可以充分暴露手術視野,利于手術醫生進行手術操作。術中巡回護士始終守在患者身旁,從始至終像關心親人一樣無微不至的滿足患者的要求,必要時采用肢體語言來安慰、鼓勵患者配合醫護人員為他實施手術治療。對術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疼痛等及時解釋、處理,并囑其深呼吸,以減輕反應,對清醒患者與其談話分散注意力,以提高痛閾,減輕不適感。
2.2.3手術結束以后,清醒患者告知其手術已經結束,詢問其是否還有不舒服的地方,告訴其手術成功,送其回病房,與病房護士做好交接。對全麻未清醒患者要及時擦凈患者皮膚上的血跡。
2.2.4術后做到有始有終,由同一名巡回護士進行術后回訪,象探望老朋友一樣詢問一下恢復情況,是否疼痛,對服務是否滿意,同時用贊揚性的語言表揚、鼓勵他戰勝疾病的信心,祝他早日康復。
2.3患者家屬方面的實施血濃于水,親情之上。術前訪視應不可忽視家屬,要一同進行患者家屬健康教育,以取得家屬理解、支持。患者在手術中,此時患者家屬同樣懷著緊張、焦慮、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候等室愁眉苦臉,度日如年等待,此時護士及時有效溝通疏導就像及時雨,緩解和穩定情緒,隨時告訴家屬手術進展情況至結束。
3小結
護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遵循以患者為本的原則,提升手術室護士的人性化護理服務理念,在手術室推行“予人方便,予己快樂,快樂每天”的服務模式。
參考文獻
[1]馮翠蘭.手術室護理隱患與預防措施的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02).
[2]郭莉芳.術前訪視應用于手術室護理的影響效果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02).
【關鍵詞】術前訪視;高血壓;前列腺切術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1.036
20世紀80年代后期整體護理從美國引進后,我國部分手術室也陸續在90年代開展了圍手術期護理。手術室護士走出大門到病房對手術患者進行術前訪視工作,以往的手術室護士傳統的工作是在手術間配合手術,如今,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我國已廣泛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整體護理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1]。這不僅使手術室的護士能全面掌握術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狀況,制定具體化的護理措施,做到真正有效地、有的放矢地個體化護理,而且更有利于手術室護士護理觀念更新的護理模式的改變。國家手術室護士協會(AORN)規定:“術前訪視是手術室護士的職能和職責之一”[2]。由此可見,術前訪視正逐漸成為手術室護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研究顯示,術前1日手術室護士的訪視對患者的血壓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術前訪視,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疏導,可使患者感到被尊敬和被關心,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對手術充滿信心,以適應手術的需要,安靜、順利地接受手術。術前訪視是手術室整體護理收集資料的一種重要手段。術前訪視可提高手術室護理人員的溝通技巧,因此筆者所在醫院在2007年開展了術前訪視工作,現將術前訪視對合并高血壓的前列腺電切術患者血壓的影響進行對比分析,病歷資料整理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筆者所在醫院手術室2008年1月-2012年1月行前列腺電切術的手術患者130例,均為合并高血壓的男性患者,年齡52~98歲,平均(71.1±3.5)歲,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65例,觀察組65例。其中對照組中合并有高血壓心臟病的2例,合并腦血管病的3例。觀察組中合并高血壓心臟病的1例,合并腦血管病的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文化程度、合并癥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均由病房護士簡單的告知:術前12 h禁食、6 h禁水。術前常規備皮。患者對手術的情況沒有一個很好的認知。不能了解手術室的特殊環境,與手術室的護士沒有直接的溝通。對照組不再采取其他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術前一天由巡回護士對其進行訪視。然后將對照組與觀察組的血壓進行對比統計,觀察組具體訪視方法如下。
1.2.1手術前1天巡回護士訪視患者,熟悉患者的具體病情先查閱病歷,掌握患者的基本情況,查看檢驗是否正常,如血常規、心電圖、血型、胸透、CT報告、大小便常規等。了解一些特殊檢查結果,如消化道和手術區皮膚準備情況。掌握患者的用藥史、過敏史,還要了解患者的手術名稱、步驟及方法,以及術者是誰及其手術習慣和術中要求的,知道一些對器械和用物特殊的要求,并且提前與術者進行溝通,為手術做充分的準備。
1.2.2與患者的溝通進入病房后要面帶微笑,主動熱情與患者打招呼,自我介紹姓名,然后與患者交談,態度要做到生人熟人一個樣,言語文明規范,這樣患者才會感到可親可信,有利于增進護患溝通,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的心理。簡要介紹麻醉方式、手術名稱、手術及此對手術開展的必要性。如患者需要擺特殊時,應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指導患者術前練習臥位。為穩定患者情緒、減少血壓的波動及術后減少感染和并發癥做好鋪墊。
1.2.3向患者交代術前1 d禁食禁水的具體時間,有無松動的牙齒及假牙,需提前取下活動的假牙;不得把貴重物品和金屬物品帶入手術室;禁止涂抹口紅、涂抹指甲油,以免影響觀察;要求患者貼身穿病號服及戴手術帽后方可進入手術室。保證充足睡眠,戒煙,預防呼吸道感染。
1.2.4向患者介紹手術室的電刀、吸引器以及心電監護儀會發出響聲不必緊張。手術室的床比較窄,切勿隨意翻動防止墜床。告知手術全過程均有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陪伴和幫助,讓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訪視過程中如發現可能影響次日手術的問題,應及時與主管醫師取得聯系,妥善解決。
1.2.5觀察項目分別將對照組與觀察組的血壓進行分析比較。兩組患者于入院后次日測血壓,其值為手術前血壓。患者入手術室后,擺好測得的血壓為入手術室血壓。
1.2.6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
2結果
通過術前訪視的患者其血壓波動不大,維持在理想范圍,有利于手術的開展。而沒有經過術前訪視的患者的血壓波動較為明顯,從而影響了手術的順利進行。兩組入手術室后收縮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兩組患者術前訪視前后收縮壓比較(x±s)(mm Hg)
組別 訪視前收縮壓 入手術室后收縮壓
觀察組(n=65) 130.11±20.24 134.17±14.82*
對照組(n=65) 129.45±21.71 148.56±17.21
*與對照組比較,P
3討論
隨著護理模式的轉變,術前護理訪視作為手術室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的具體體現[3]。術前訪視是手術室護理的一個新課題,是手術室向科學化護理邁進的重要標志之一,術前訪視針對各類患者的具體問題進行解釋、疏導與溝通,使患者對手術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心理準備,緩解患者對手術及相關問題的憂慮,減輕焦慮和恐懼心理,為穩定生命體征和以安定的情緒接受手術,并主動配合麻醉和手術后的治療提供條件[4-5]。
手術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創傷,造成患者心理壓力增加,使得患者生理、心理發生變化,影響手術的進行及效果。術前訪視是現代護理學的發展趨勢,要求在手術室的護理工作中體現整體護理,主要以患者為中心全面評估患者生理、心理狀態,減輕患者的焦慮程度,增加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使護士的創造性、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強化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體現了人文關懷的護理理念。護士的角度:建立全新護理概念,鍛煉工作能力,激發業務學習的自覺性,提高業務水平[6]。
通過術前訪視護士與患者親密接觸,增強了與患者的感情交流,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可以減輕原發性高血壓手術患者的血壓波動,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開展,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7-8],因此術前訪視工作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 陳慧麗.手術室開展術前訪視的現狀與展望[J].臨床護理雜志,2008,7(2):47-48.
[2] 錢玉秀.中日兩國手術室護理的比較[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12):17-18.
[3] 張吉蕓,錢倩健,王維.術前護理訪視工作的改進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8,6(8):42.
[4] 栽紅霞,高超,張石紅,等.109所醫院開展術前訪視的現狀調查[J].護理學雜志(外科版),2005,20(2C):58-60.
[5] 魏革,胡玲,林華,等.“術前護理訪視”工作模式的建立及應用[J].護理雜志,2003,20(5):15-17.
[6] 薛文英.婦科手術患者的術前訪視[J].中國實用醫藥,2007,11(2):177.
[7] 李艷.術前訪視中減輕手術患者負面心理影響的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4):91-92.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護理心得;兒童護理
在醫院工作的這些年中。我不停的積累經驗,為的是在我的護理工作中可以更加的得心應手,更加的讓患者感到醫院的溫馨和關愛,針對不同患病兒童的年齡、病種、病情、個性特點逐漸總結了一套旨在減輕患兒焦慮、緊張、恐懼的護理方法。現報告如下:
1 不同時期患兒的心理特點
1.1嬰兒期心理是在客觀現實的影響下大腦活動的產物。前半歲嬰兒,如能滿足其生理需要,一般比較平靜,較少哭鬧;后半歲嬰兒,在6個月時,一般能區分熟人和陌生人的面孔,認識自己的母親,并對母親越來越有強烈的依賴。
1.2幼兒期對母親的依戀變得十分強烈,語言及理解能力有限,反抗情緒強烈,害怕打針、手術等。碰到這樣的事情小孩會情不自禁的哭鬧。
1.3學齡前期分離性焦慮,懼怕陌生的環境,懷疑被遺棄和受處罰,懼怕身體受到外力的傷害及器官功能被破壞。
2 患兒的心理分析
2.1對疾病、手術的認識有限,而產生情緒反應,兒童因本身認識能力不足,或因身體不適而產生情緒反應,有可能將疾病、手術與懲罰聯想在一起而導致焦慮、恐懼,甚至因不當的幻而失眠,做惡夢,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
2.2手術室是一個陌生環境,工作人員的特殊服裝、推車及各種各樣醫療器械取代了病房的環境,各種聲音、消毒水的異味等使患兒缺乏安全感。所以護理人員更要時常面帶微笑,保持和小孩親近的狀態,盡快的讓他們熟悉這個環境,從而安撫他們幼小的心靈。
3 護理技巧
(1)探視和了解患兒手術室護士術前探視病人,穩定患兒和家長的情緒是每一位護士應盡的職責,所以安撫的時候方式^方法要正確,不能和家屬產生矛盾和摩擦。責任護士接到通知單后,一般手術前l天進行訪視,必要時參加手術前討論,收集資料,進行術前評估,閱讀病例,了解病情、手術方式、各種檢查情況,了解患兒的身高體重、營養狀態,查看靜脈血管等情況。
(2)正確處理好護士與患兒、護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由于嬰兒期的患兒需由家長照顧,在探視時要向家長了解患兒的病情和一些臨床反應,對家長做好安慰、解釋工作,使家長穩定情緒,積極協助做好對患兒的心理支持與配合工作。了解患兒慣用的詞匯和特殊要求。醫護人員的面部表情、動作、態度、語調等會影響患兒的情緒和心理變化,對學齡前期和學齡期的患兒,可以用患兒易于理解的語言說明手術的原因、重要和簡單過程,以及身體有關部位的愈合情況等,減少疑慮,增強患兒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3)手術前靜脈穿刺。小孩一般很懼怕打針,特別是靜脈穿刺,尤其是套管針穿刺,所有術前要做好護理計劃,分散患兒的注意力,要讓技術好的醫生給小孩打針,嚴格無菌操作,技術熟練,防止插針的時候緊張而導致多插或是錯插,操作的時候注意穿刺部位與手術部位的關系,如嬰兒需做頭皮穿刺時注意患兒頭囟門的保護。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和整體護理的實施,心理護理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護士認同。小兒手術患者是病人中一個特殊的群體,要為其實施治療,需取得患兒的配合。要想取得他們的配合就必須和小孩進行所謂的心靈溝通,讓他們對自己產生依賴,喜歡自己,這樣在護理中就會更加的順利,這樣可以減輕小孩心靈上的痛苦也可以減去父母長時間的擔心和焦慮。小兒患者的心理活動變化莫測、異常復雜。只有深入了解與研究小兒患者的心理特點,并有針對性地予以心理護理,才能保證治療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管理;護理安全;安全管理;質量控制
1科學管理理論在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
1.1業務流程重組理論
(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源于20世紀80年代,企業為了適應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而產生的第2次管理革命。以業務流程為改造中心、以關心病人的需求和安全為目標,找出原有流程不完善環節,利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信息技術,以扁平化過程組織結構替換傳統的金字塔職能型結構,達到產生更有價值效果的一種方法,可提高醫療護理質量和醫療機構的競爭力[4]。有研究通過流程改進,完善了醫院手術室術前安全核查、手術部位標識核查和術前暫停,達到了保障病人安全的目的[5]。嚴菁等[6]通過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增加了手術室高值耗材申請模塊,實施了手術室高值耗材管理流程再造。刁曉蘭等[7]通過對心臟介入手術室工作流程的分析,去掉了流程中浪費活動環節,繪制了流程圖,使流程再造后每日首臺手術開臺時間提前,接臺手術等待時間縮短,每日完成手術量增加。張莉[8]應用流程再造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對手術室醫院感染進行干預,有效降低了手術室感染率。可見,在手術室進行流程再造可優化工作流程,確保圍術期各工作流程間的無縫銜接,有效避免在關鍵環節出現差錯。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醫院信息化的飛速發展,護理管理者更應該拓展思路多考慮跨學科合作,利用醫院信息化的優勢,將流程再造與醫院信息化建設相結合。同時應注意盡管信息技術有著巨大的潛在效力,但傳統的管理模式會限制其潛力,必須建立起能夠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數據深入分析手術流程中的薄弱環節以保障圍術期的手術安全。
1.2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又名“破窗效應”,該理論認為沒有及時修復被破壞掉的玻璃產生的公眾麻木感會形成錯誤的導向,指的是環境會對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9]。Boquet等[10]研究了美國佛羅里達州34所二級創傷中心的手術室,觀察手術病人在麻醉復蘇過程中護理中斷的情況,發現共發生576次護理中斷,該研究認為在護理管理中不僅要發現錯誤和不良事件,更應該著眼于預防,應用破窗理論可以分析護理中斷所帶來的潛在威脅,以保障護理過程的完整性。王紅亞[11]將破窗理論應用于手術室護士的安全護理中,改善了手術室環境,降低了護理差錯發生率和病人投訴率。王秀娟[12]應用破窗理論,加強了手術室薄弱環節的管理,實施后手術室不良事件發生率下降。葛方英等[13]組織手術室護士學習“破窗理論”知識,建立手術配合流程檔案,鼓勵手術室護士嚴格執行工作流程和規章制度。作為手術室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員,要學會運用破窗理論防微杜漸,避免不良暗示或細節對手術結局的影響。管理者更要意識到個別工作人員輕微的失范行為能夠引起群體更普遍、更嚴重的失范行為,手術室護理中潛在的安全隱患較多,在手術室的安全管理和考核中,應從制度和人員觀念上預防“破窗”的出現,杜絕“破窗”進一步發展,建立獎懲分明、公平公正的績效考核機制提高護理人員的自律性和慎獨精神,預防手術室不良事件的發生。同時要牢固樹立“病人安全第一”的觀念,不做“破窗”第一人,結合良好的監管體系,護士長、質控護士、手術室安全管理小組的三級質控模式不定期進行安全自查,及時“補窗”。
1.3SHEL模型
SHEL模型于20世紀末由日本醫療事故委員會提出,包含4方面:L(liveware)即當事人、其他醫務人員和病人,人是決定系統能否有效安全運轉的關鍵因素;E(environment)即臨床工作環境;H(hardware)指醫療設備、工作場所或設施;S(software)指程序、對不良事件的認知、訓練[14]。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國內外各大醫院病房、手術室的不良事件分析研究。SHEL模型重點關注模型中心的人為因素,意味著要達到良好系統的最優運轉,其他組件必須與人相適應并和諧互動,當各組件不相匹配時,有可能會發生不良事件[15]。包安竹等[16]應用SHEL模式預防手術室護理不良事件,分析當事人個體原因,減少了不良事件的發生。管理者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不良事件分析時,SHEL模型常與Reason法則互補,從而判斷一個差錯或不良事件的發生是當事人的行為或技術問題還是由系統造成的,這種模式能讓個人事件從系統事件中分離出來,并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護理人員更加勇于報告不良事件。同時在運用SHEL模型進行不良事件分析時,除了分析發生原因,還應重視后續的改進措施和效果反饋,避免不良事件的再次發生。
1.4醫療失效模式和效應分析
(HealthcareFailureModeandEffectAnalysis,HFMEA)是一種基于團隊的、系統及前瞻性的風險分析系統,評估預測醫療不良事件的發生,并為干預風險提供建議和制定措施,干預之后還需再次進行評估,確定問題是否得到解決,是持續的質量改進過程[17]。美國醫療機構評鑒聯合會(JCAHO)2002年將HFMEA正式應用于醫療機構,以降低醫療風險的發生[18]。黃海香等[19]運用HFMEA降低了俯臥位手術Ⅰ度、Ⅱ度壓瘡及外周神經損傷發生率。張麗等[20]成立了手術室電外科設備使用風險控制小組,成員進行HFMEA相關知識的培訓,對電外科設備使用風險發生的嚴重度、發生概率及檢測的難易度進行評價打分,控制潛在的風險,保障了病人安全。侯曉敏等[21]運用HFMEA分析出手術室病理標本管理中可能出現的失效模式,如字跡不清、信息不全、標本遺漏等,通過改進降低了送檢病理標本的不合格率。護理管理者可以運用HFMEA理論對高復雜性的作業、未標準化的作業、高度依賴人員的判斷和決定的作業進行分析。HFMEA的成功運用得力于小組成員的綜合實力,HFMEA中的風險優先指數是通過該團隊成員達成共識進行賦值所得,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為了保證結果的客觀真實,針對一些高風險流程的改進,管理者最好成立一個多學科合作的綜合團隊,避免單純由護理人員組成,同時獲得領導的支持及參與,充分發揮團隊運作的實際功能。
1.5精益管理理論
20世紀90年代Womark教授提出了精益管理理論,“精”是指資源浪費少,降低成本、時間與空間利用合理達到高效、高質量;“益”是指社會經濟效益,更加富有競爭力[22]。其核心思維就是以最少的資源投入獲取最多的價值產出。精益管理通過現場行走示意圖、全方位價值轉移圖、5S法等核心管理工具和循環不斷地改善來實現精益求精[23]。華靖等[24-25]采用精益管理理論應用于手術室腹腔鏡設備的管理,減少了腔鏡設備器械的故障率,避免了術中等待,有利于實現安全、默契、全方位的手術配合,在保障病人利益的同時也節約了醫療成本。精益管理理論已經廣泛應用于醫院,通過合理配置醫院的人力、資金、設備、時間與空間,實現浪費程度最小化,為病人提供滿意、安全的醫療護理服務。未來手術室的精益管理應充分利用新興信息技術,如大數據、物聯網等,使手術室醫療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更大化,以達到提高手術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2科學管理方法在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
2.1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
隨著手術室護理模式向圍術期整體護理和專科護理模式的方向發展,單純依靠護士長個人的能力無法進行高效安全的質量管理。安莉[26]采用循證醫學方法分析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在手術室中的作用,護理管理資源得到了豐富利用,護理人員的主動參與意識和工作積極性得到了提高,護理不良事件明顯下降,護理質量和滿意度評分有所提高。吳娟娟[27]運用三級質控體系,成立了由護士長、質控員、專科護士長組成的質量控制小組,實施該模式后,手術室護理不良事件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也減輕了護士長的工作壓力,讓護士長有更多時間加入高層管理的討論中。護理管理者可運用該模式,將手術室質量管理內容劃分為護理文件書寫、臨床護理質量、護理安全、急救技能、儀器設備管理等質量控制小組,需要注意的是要制定出小組質量控制標準和工作職責,由質控小組成員進行質量監督和檢查,定期匯總檢查結果至護士長,護士長要及時反饋并發揮監督機制。
2.2持續質量改進管理模式
持續質量改進是由全面質量管理發展而來,通過全員參與,人人樹立質量意識,更注重過程管理、環節質量控制,強調持續的、全程的質量管理[28]。常用的管理工具有品管圈(QCC)、PDCA循環、追蹤檢查法、根因分析(RCA)等[29]。張艷莉[30]通過品管圈活動,使手術室器械管理各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有效減少。2015年美國病人安全基金會(NationalPatientSafetyFoundation,NPSF)對RCA進行了改進,提出了根本原因分析及行動法(RootCauseAnalysisandActions,RCA2),RCA2是在RCA后增加一個行動的步驟,并明確指出這是質量改進中最重要的一步,在“行動”這一步中,應有簡單具體、操作性強、可量化的指標對改進措施落實的每一步進行評價和測量,以判斷整改活動是否成功,同時強調領導層應給予足夠的資源支持,尤其是團隊組成和具體行動落實必須有領導層的支持,以避免不良事件或僥幸事件的再次發生[31]。管理者可考慮將RCA2運用到手術室的持續質量改進中,確保改進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2.3分層管理模式
西方國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了更合理地配置護理人力資源,已陸續設置護士等級制,按等級分配護理職責[32]。《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指出:護士應參加專科護理崗位培訓,管理者按照護理崗位工作職責、能力、技術要求與護士分層次管理相結合,做到能級對稱,各盡其能,促進人才梯次的培養和發展[33]。王曾妍等[34]對手術室護士進行了“一站式”的分層培訓與考核,手術室護理質量、護士及醫師滿意度、護士考核成績均有提高,保障了手術室的安全運作。護士分層管理是護士崗位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護理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35]。護理管理者依據護理人員的職務、職稱及業務能力等條件分為不同級別和層次的標準化管理,同時應做好分層培訓和層級晉升考核。
2.4信息化管理模式
信息技術與現代醫學密不可分,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技術發展迅速,對傳統醫療行業的滲透不斷深入,信息化管理模式在手術室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利用信息管理系統可以科學安排工作流程[36],統計手術臺次、手術時間、周轉時間,對手術間優先使用率和人力、物力資源調配進行合理的安排,提高工作效率。運用手術示教觀摩系統、手術設備集中控制系統、手術區域出入管理系統、手術服監管系統等可有效控制手術室醫院感染的風險;信息化醫學資料的保存可滿足醫學研究和醫療舉證[37]。同濟醫院設計了手術器械全程追溯管理流程、術中壓瘡防護管理流程、病理標本處理及監管流程、手術節點控制流程,并在關鍵環節增設風險預警提示,同時運用射頻識別技術將手術儀器設備貼上射頻標簽(RFID),追蹤儀器設備的使用過程,做到真正的智能化器械管理,通過手術室信息化管理,實現了手術室全程監管,保障了病人的醫療安全[38]。
3我國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1缺乏跨學科合作和改進效果的追蹤和評價
手術室安全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并且專業性強,手術室的安全不僅體現在護理安全上,還依托于醫療、護理、麻醉和后勤的團隊協作,然而目前的手術室安全管理小組大部分由護理人員組成,缺乏手術室相關其他專科的配合,難以保障病人在圍術期的全程護理安全。同時已有較多的安全管理方法運用于手術室的安全管理,但在監管過程中普遍存在未能及時調整管理方案、保證改進措施有效落實的現象,也未能及時監測新的管理方法是否達到預期目標,依然存在手術室不良事件再次發生的安全隱患。
3.2手術室安全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較低
我國目前大多數醫院的手術室信息化技術發展還處于發展階段,各醫院根據自身需求開發了不同的信息系統,信息化管理多建立在傳統的HIS系統的基礎上,部分手術室HIS系統與現有工作流程不匹配,且對于新興信息技術如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的應用不足,大部分醫療數據未得到充分利用,全國醫療信息未共享,無法為手術室的安全管理提供臨床決策。醫療信息系統的安全問題也層出不窮,美國曾召回一家公司的手術麻醉信息系統,因其導致了一起系統內的病人信息與病人本人不匹配的事件,同樣也存在因信息系統與工作流程不匹配產生的新的安全隱患。我國目前尚缺乏類似的對醫療信息系統的監管制度,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
圍手術期間不得向相關環節傳送有缺陷的信息,護理人員絕不向病人提供(實施)有主觀缺陷的治療和服務。每個環節每個層面制定出現工作差錯的事先防范和事中修正措施,保證差錯不延續并提前消除。以人本管理為核心,建立有效地激勵和約束機制,充分發揮每個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使她們不僅是被管理者,更是管理者,以“零缺陷”的主體行為保證手術、護理的零缺陷。整個護理管理體系,根據病人要求和護理發展變化及時調整,保證管理系統對病人和護理發展有最佳的適應性和最優的應變性。
積極術前訪視手術前1日巡回護士訪視患者,參加術前病例討論,根據病情制定手術的護理計劃,充分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做好患者的術前心理護理、術前健康教育,向其介紹在手術方面需要配合的方面及注意事項,讓患者了解手術的必要性和治療效果,穩定患者情緒,增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手術治療及護理,從而提高手術成功率,加快患者術后的康復,提高病人的滿意度。
做好手術安全核查手術安全核查是具有執業資質的手術醫生、麻醉醫生及手術室護士三方,分別在麻醉實施前、手術開始前和患者離開手術室前,共同對患者身份與手術部位等內容進行核對。核查工作完后,三方分別在《手術安全核查表》上簽名[1]。,防范出現錯誤患者與錯誤手術部位,使錯誤減低到“零”。靜脈輸液的管理病人入手術室核查后立即建立靜脈通道,靜脈穿刺時動作要輕、穩、快、準,注意無菌技術操作原則,防止穿刺污染造成細菌性靜脈炎或血液污染。根據術中具體情況調整滴速,防止輸液過多增加心臟負荷、或者因為輸液不足引起血壓下降。巡回護士及時觀察手術出血量、血壓及尿量等,為麻醉醫師提供信息,及時、合理地補充血或液體用量。
術中溫度的調節保持手術室內溫度在22℃~25℃,相對濕度50%~60%,靜脈液體、血制品、灌注液等應加溫,放在37℃的溫箱中,注意血液制品溫度要嚴格控制,不能超過37℃,以免破壞血液成分。用干燥、寒冷的空氣進行呼吸機通氣時,經呼吸道可帶走約10%左右的代謝熱量[2],可將吸入的氧氣經溫熱蒸餾水濕化,可防止患者體溫下降,注意蒸餾水不可過熱。皮膚是熱量散失的主要部位,減少皮膚暴露是防止手術期間低體溫的有效辦法,術中非必要時盡量不暴露患者,用被褥或手術巾等敷料覆蓋非手術區域,減少暴露面積。手術的擺放術中的擺放要舒適、防止壓瘡的發生。還要最大限度的暴露手術野,使手術順利進行。手術床盡量干燥、平整,對骨突部位給予海綿軟墊或硅膠墊,術中在不影響手術的情況下,定時按摩身體受壓部位。手術結束后注意觀察是否有被壓引起的皮膚發紅,及時給予相應護理,送回病房時認真與病房護士詳細交班,并記錄在手術病人護理交接單上。控制感染做好手術間的空氣消毒,嚴格執行各項無菌技術操作,手術所用的器械、敷料采用壓力蒸汽滅菌和過氧化氫等離子低溫滅菌,保證了術中物品的滅菌效果。手術前30min合理規范使用抗生素,使細菌繁殖提前降低。手術操作時動作細致,減少組織損傷,手術結束沖洗干凈體腔。把感染的風險降到最低。
術后隨訪術后3d前往病房隨訪,由巡回護士對手術患者進行探視和問候,了解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講解術后注意事項,并征求患者對手術期的護理意見及感受,了解患者對手術室工作的滿意度,同時評估護理計劃的落實程度。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現代護理的的核心是“以患者為中心”,護士要改變傳統的服務意識,糾正一切以方便操作為前提的誤區,變被動為主動,主動去病房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盡量解決患者對手術的顧慮和焦慮。臨床外科技術日新月異的快速進展,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業務上不斷學習,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服務理念,在手術中與術者進行熟練的配合,不影響手術進程,縮短手術時間,使病人手術風險降到最低。“零缺陷”管理即無缺點運動的管理方法[3],其主要內涵有:打破傳統的“人總要犯錯誤”的理念,轉變成“只要主觀上盡最大努力就可以不犯錯誤”的理念,以此動員全體護理人員追求無缺點目標,自覺避免工作失誤;克服對錯誤只有事后發現和補救的現象。護理管理在對手術病人的治療、護理、康復的全過程中能正確履行責任和義務,避免一些“沒想到”、“想不到”的意外發生,提高了護士工作的自覺性、主動性和預防意識,確保護理安全,實現零投訴質量管理目標。
“零缺陷”服務理念強調對管理活動所產生的后果進行預測,并采用預防措施,對可能出現的缺陷在事前可以避免,體現了前饋控制方法[4],同時強調醫務人員的質量意識,護理質量是護理業務技術管理的核心,也是衡量醫院管理水平的的重要標志。手術室的護理質量直接涉及患者生存、死亡、疾病的恢復和并發癥的預防。本研究表明我們手術室的“零缺陷”護理管理,可使醫療質量趨向或達到無缺陷的狀態,對提高護理質量具有積極的作用。護理零缺陷管理目標是“提供給患者的服務必須是百分之百的優質服務”,“要保證質量問題投訴率為零”,據此目標,健全各項質量制度和操作常規,保證護理人員一次就做對,由“要我做”變為“我要做”,并且輔之有效的制度來促使護理人員一次就做對,第一次就做好,進行事先或實時監控,消除和減少隱患,以達到根本性的質量提高。本研究中對照組滿意度71.33%,觀察組滿意度98.67%,觀察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充分體現了“零缺陷”服務理念在手術患者中的作用。
作者:馬華麗單位:臨沂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醫院
手術室是高風險的醫療單位之一。我院就手術室護理的工作特點,對潛在的護理安全隱患因素進行了分析,對各種存在的和潛在的隱患,采取了具體有效的防范措施,并通過具體的實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存在的安全隱患
1.1法律意識淡薄由于護理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淡薄。在實際護理工作中,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證據意識,忽視證據的收集和管理。
1.2不重視護理記錄單的記錄,部分護理人員并未對手術記錄引起足夠重視,往往出現記錯、漏項、涂刮現象,或記錄不清楚,導致因疏忽大意而存在隱患。
1.3手術部位未認真核對,導致開錯手術部位,特別是左右側弄錯。
1.5 器械準備不全或與手術所需不符器械性能不佳、陳舊,鉗端夾持不緊,刀、剪、針不鋒利,結扎線不牢等造成對手術的影響。
1.6 器械物品清點有誤、異物遺留術前、關閉體腔前后器械物品清點有誤,操作不當導致縫針彈出,方向不明尋找困難,器械完整性被疏忽,自動拉鉤的螺絲短缺或術前忽略檢查,導致心中無數。
1.8 用藥、輸血、輸液查對時有誤;藥物擺放有錯,標識不清,導致誤用;麻醉醫生因人手不足,在給病人行麻醉誘導時,讓護士幫忙給藥,護士執行口頭醫囑時有誤。
1.9 術中使用止血帶止血時,未記錄時間或忘記通知手術醫生,上止血帶時間過長導致患者肢體神經受損、血循環受損。
1.10 病理標本遺失、弄錯或保管不善造成標本變質腐爛,不能做出檢查。
1. 11 搶救儀器、物品、藥品未處于應急狀態,致搶救耽誤
1.12人力資源配備不合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對護理人員素質要求越來越離,而現有的護理人員技能層次結構不能滿足現代護理發展需求和不同層次患者需要;護理人員缺編,長期超負荷工作,容易出現護理過失。
1.13質量管理體系不健全,質量管理體系是護理安全管理的核心,管理體系不完善,質量監控不力都是造成護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護理管理人員疏于管理或能力有限,不能及時發現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隱患,或未建立完善的護理安全監控體系。
2防范措施
2.1 重視在職護士的法制教育,隨著“舉證責任倒置”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出臺,患者對就醫時的安全有了更高的認識和要求,法律意識不斷強化。因此醫療護理工作面臨嚴峻挑戰,必須把護理安全放在首位,把患者的安全放在日常工作中的第一位。
2.2嚴格規范手術護理記錄單的書術護理記錄單是手術室護理人員對手術中各項制度的執行及患者特殊情況的記錄,也是允許患者復印并具有法律意義的原始資料崢1。因
此護理人員應及時、完整、準確地進行護理記錄。
2.3強化專業技能培訓做到術前準備正確、充足,術中主動配合,術后總結交流。規范管理手術標本術,做好標記,放在指定地點,專人及時送檢。安全使用儀器定期對科室所有儀器、設備進行普查、檢修,不用時及時關閉電源,手機不能帶人手術間,精密器械要做好保養、清洗、保管工作,以免延誤手術中使用。隨著外科手術的發展,新的儀器設備不斷出現,對手術室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手術室護理人員必須更新知識,掌握技能.以適應外科手術發展的需要。定期選派業務骨干外出進修及手術交流,提高專業技能及應激能力,
2.4合理配置護理人員目前大部分醫院以科室為單位進行綜合考核,管理者通過減少護理人員來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導致大部分醫院護士缺編。應根據手術量合理調配利用護理
人力資源,注意分層使用護理人員,手術排班盡量做到能力高低搭配、老少結合,使年輕護士有充分學習的機會并得到鍛煉,保證手術配合質量,防范差錯事故。
3 體會
目的:探討手術室采用圍手術期的整體護理,對護理質量的影響。方法:將200例手術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00例)實施圍手術期整體護理,對照組(100例)按傳統的方法進行護理,術后4天進行手術室護理質量滿意度調查。結果:手術室護理質量滿意度調查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手術室工作人員做好圍手術期病人的整體護理十分必要。其內容包括:術前熱情訪視,做好術前各項準備工作;術中全面關心,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加強術中配合;術后認真隨訪。同時要掌握提高交流技術,與病人及其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不斷提高護理質量明確保病人順利安全渡過術期。
【關鍵詞】 手術室 整體護理 體會
手術對每一個病人來說是一種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這種應激反應如果過于強烈,會直接干擾手術和麻醉的順利實施,影響治療效果。美國手術室護理協會(AORN)和美國護理協會于1975年共同出版的《手術室護理實施基準》明確指出:隨著生物醫學模式的轉變,手術室護士的職責必然從單純的疾病手術期配合過渡到圍手術期的整體護理[1]。圍手術期是指從確定手術治療時起,至與這次手術有關的治療基本結束為止的一段時間[2]。手術室護理人員怎樣把病人看作一個“完整的人”,一切以病人為中心,在有限的時間里,增加與病人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病人主動積極配合手術,提高手術成功率。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1年1~6月住院的手術病人200例,男110例,女90例,年齡13~72歲,平均年齡42.5歲。隨機分成觀察組100例,對照組100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病情、治療方案及手術方式等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方法,觀察組實施圍手術期的整體護理。
2 整體護理的方法
2.1 術前護理
2.1.1 術前訪視及心理護理
① 觀察組術前訪視安排在術前一天下午,訪視時間一般為10~15分,由巡回護士前往。
② 探訪時可先查閱病例資料,再到床邊與患者交談。探訪者收集與患者相關的信息,包括一般情況和對疾病的認知水平,了解病人的學習要求,以及是否存在學習上的障礙,以問卷的形式完成對病人的預先評估。具體評估內容:病人的一般生理、心理和發育情況;病人的文化程度和一般社會、經濟狀況,生活史,職業,社會地位,性格特征等;病人事先對手術的了解程度。
③ 交待術前注意事項,如注意保暖,手術前晚保證充足的睡眠,手術日晨的禁食、禁水、用藥等。
④ 介紹手術的目的方法、簡單的手術過程、麻醉方式和手術、治療成功的病例等。
⑤ 介紹手術室的環境、布局和各種保證手術安全進行的儀器、設備,如手術室所在的位置、手術間的溫度調節等。
⑥ 耐心詢問病人對手術的認識及顧慮,了解病人的心理反應,并根據評估內容,針對病人的不同職業、文化背景、心理素質以及對健康和疾病的不同認識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的進行心理疏導。
2.1.2 術前準備工作
外科手術室應同時備有不同尺寸、不同規格和不同長度的器械。術前按手術需要準備一般器械和特殊器械,各種規格注射器,必要時選擇小針細線縫合皮膚以減少瘢痕。
選用與患者身材相適應的支撐固定裝置和手術單,盡量避免多余的敷料,以防鋪單處器械或工作人員擠壓造成患者的意外損傷。
依據術后是否留置導管,選擇單程、中程或長程導管,依據患者置管部位選擇不同管徑、不同質地的導管。Hoffman[3]研究表明透明敷料比棉制敷料更易增加置管后感染,故建議手術室選用棉制敷料固定導管。
2.2 術中護理
2.2.1 麻醉誘導期護理 病人到達手術室后,巡回護士應熱情接待,要按手術安排表核實病人,要準確無誤,并點收隨帶物品,為病人做好麻醉前的一切準備。對感到孤獨、恐懼的病人,用手撫摸其前額、面頰,握住其雙手,能增加舒適感及消除疑慮,以取得手術的配合及信心。
2.2.2 手術中的配合及護理
巡回護士要掌握病情,手術名稱、術式,做到心中有數,有計劃、有步驟地主動配合手術組人員及麻醉工作。應協助手術醫師安置患者,消毒皮膚,協助麻醉醫師實施麻醉。建立靜脈通道時,冬天應預先在穿刺部位加溫,必要時需建立兩條以上的靜脈通道。使用高頻電刀時,電極板要放在肌肉豐富的部位,以防灼傷。幫助手術人員穿手術衣,安排各類人員就位,隨時調整燈光,供應洗手護士一切需要用品,保證輸血、輸液的通暢。器械護士術前要掌握病人的診斷、術式,充分估計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密切與術者配合,保證手術順利完成,還要了解術者的喜好及病情需要,準備特殊器械和用品,集中精力,嚴肅認真,手術配合力求做到穩、準、快,嚴格保管好手術切除標本。
巡回護士根據麻醉要求安置,全麻或神志不清的病人,應適當約束或專人看護,并按手術部位不同安置病人的手術,利用手術臺的轉動和附件支持,用沙袋、枕墊、固定帶等物保持病人的位式。病人意識清楚時應給予解釋其的目的及重要性,以取得病人的合作。
外科手術治療的成敗和手術中的無菌操作有密切關系。正確掌握無菌技術是預防切口感染、保證病人安全的關鍵。由于病人術中,切口是開放的,因此,在手術室無菌技術的執行較之病房及門診更為嚴格,各項操作必須符合無菌操作原則,如有違反應及時糾正[4]。
巡回護士必須保證一個最適宜的手術環境。一般室溫20~24℃,相對濕度要求50%~60%。手術前后用毛毯裹蓋患者,術中沖洗液及輸入的庫存血應加溫,與手術醫師密切配合,盡量縮短手術暴露時間。如術中疑為惡性高熱,應及時報告醫師,終止手術和麻醉,給予吸氧及相應的挽救生命措施。
患者受到創傷刺激加之術前禁食水,發生電解質紊亂的可能性很大。巡回護士必須精確計算,記錄液體出入量。要求備好帶有刻度的吸引瓶,估算時,各種敷料、手術單上的失血應計劃在內,而沖洗液應從總劑量中扣除,并依據生命體征、尿量、中心靜脈壓等監測指標協助麻醉師及時準確地補充液體。
2.3 術后護理
2.3.1 一般護理 對于意識清楚的病人,手術結束后,向病人講解手術順利,一切正常,身體很快就會恢復至正常水平等,使病人感到心理上的平衡。全麻患者術后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密切觀察面色、口唇、切口敷料等情況,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清理后適當約束肢體活動,合理科學固定各種導管。
2.3.2 病房移交 返回病房同時,手術室麻醉醫師及巡回護士應與病房護士進行移交工作。主要對生命體征、術中護理記錄、復蘇情況,尤其是曾出現的并發癥及一些特殊護理環節進行重點交換。
2.3.3 術后隨訪 術后隨訪盡量由原術前隨訪的手術室護士負責,一般在術后第2~3天進行,主要是征詢患者在手術期間的意見和感受,解答患者在手術期間的意見和感受,解答患者對手術仍然存在的疑慮,指導患者預防手術合并癥、促進術后康復,并評價手術全期的效果。
3 結果
根據事先設置的調查表,以問答形式搜集資料,觀察組除2例病人反映術中室溫偏低,其他均滿意。兩組病人滿意度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滿意度比較(略)
表1顯示觀察組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極顯著性意義。
4 討論
4.1 轉變觀念改變手術室管理模式
目前我國護理界正廣泛開展系統化整體護理工作,模式病房日趨成熟,普及率不斷上升。手術室護理人員怎樣改變傳統的功能制護理模式,實施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這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對200例病人護理實踐,我們體會到手術室工作人員必須先解除病人的恐懼、焦慮情緒,做好圍手術期心理護理。術后觀察組隨訪證明,100%病人認為術前訪視很有必要,希望能堅持和推廣。開展手術室整體護理,手術室護士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廣度和深度上也將大大提高,從而改變手術室護士隔離在手術室內,終日與器械為伍,與病房護理工作脫節的傳統形象[5]。
4.2 加強術中配合,確保手術順利
護士作為病人全部利益的保護者,時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巡回護士要將病人安置于舒適安全的手術,冬天注意保暖,保證輸液、輸血管道通暢,積極配合,保證手術順利進行,防止意外事故發生。對照組有1例因電刀極板的原因,術中病人訴臀部發熱,巡回護士未引起重視,造成臀部灼傷而不滿意。器械護士手術配合力求集中精力,嚴肅認真、穩、準、快地傳遞器械,盡量縮短手術時間。術前、術中、術后由器械護士、巡回護士和手術醫師共同清點器械、紗布、縫針等數目,核對無誤,做好登記,這也是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核心部分。
5 結論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手術室工作人員做好圍手術病人的整體護理十分必要。其內容包括:術前熱情訪視;術中全面關心;術后認真隨訪。一切以病人為中心,處處為病人著想,待病人如親人,同時要掌握提高交流技術,與來自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社會背景及家庭背景的病人進行有效的溝通,不斷提高護理質量,確保病人順利安全渡過術期。
參考文獻
1 陳俐. 手術室護理管理發展近況. 護士進修雜志,1997,12(7):5.
2 黎介壽. 圍手術期處理學.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3,1~3.
3 王萍,宋烽. 小兒圍手術期的整體護理. 實用護理雜志,1999,15(5):13~14.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48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147-02
圍手術期護理的概念誕生已有20余年,引起醫學界極大重視,各大醫院紛紛組織學習和實踐,并且產生了積極效應,但在一些基層醫院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現將圍手術期的概念、內容和重要性加以歸納,以期與同行探討并共同提高護理水平。
1 圍手術期護理相關概念
1.1 圍手術期概念 圍手術期(perioperative period)一詞最早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國外的歷史文獻中,1981年Doland.s醫學詞典對該詞加以詮釋,稱圍手術期是指“從病人因需手術治療住院時起至出院時止的期限”。
1.2 圍手術期護理概念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關于圍手術期護理的相關文章越來越多,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科學的發展,護理界對圍手術期護理的認識越來越明確,圍手術期護理亦指“從病人確定入院治療時起,對病人從心理、生理、社會等整體護理,貫穿術前、術中、術后直至與這次手術有關的治療基本結束為止”[2]。另外有文章指出,圍手術期護理是指病人以手術治療為中心,包含手術前、手術中及手術后的一段時間。但是,圍手術過程沒有明確的時間限制[3]。參考圍手術期的概念,時間同樣約在術前5-7天至術后7-12天。
2 圍手術期護理內容
病人手術治療如果想要得到滿意的成功,既要有完善的圍手術期護理,也要有優質的服務和優良的護理水平,三者缺一不可。這其中,完善的圍手術期護理較普通的護理技巧更為重要。圍手術期的護理包括不同時間段對病人的評估、環境準備、心理準備、身體準備、器械與藥品準備、健康教育等內容。這些內容都是從整體的觀念來考慮的,這與當今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相吻合。有了這些才能確保病人安全度過圍手術期,不僅取得良好的手術療效,而且不造成心理陰影。概括起來,圍手術期護理分三個階段,其具體內容如下。
2.1 手術前期護理
2.1.1 手術前期病人的評估 包括病人的一般情況,現病史和既往史,過敏史,心理狀況,對手術的耐受性、各項化驗和檢查結果,重要臟器功能的評估。
2.1.2 手術前期病人護理內容
2.1.2.1 心理準備 心理護理的最基本措施:正視病人的情緒反應,鼓勵病人表達自己的焦慮、感受或者疑問,針對性地給予支持和疏導。
2.1.2.2 環境準備 病房溫度應適宜,保持在18℃-20℃,濕度50%-60%為最佳,減少陪護。對于新入院的病人,護士要讓病人了解病區環境
2.1.2.3 身體準備 向病人講解各項檢查的意義,幫助和督促病人接受檢查。皮膚準備:清除皮膚上的微生物,減少感染導致傷口不愈合的機會。病人清潔皮膚,修剪指(趾)甲,并備皮。呼吸道準備:主要措施是戒煙和深呼吸和咳嗽、咳痰訓練。胃腸道準備:禁食禁飲、灌腸、放置胃管或腸管、排便練習。
2.1.2.4 手術晨護理 測量血壓、脈搏、體溫、呼吸等生命體征并做好記錄,注意有無異常。檢查皮膚及胃腸道準備準備情況。囑患者排尿,決定是否置胃管和導尿。取下發夾、假牙及身上飾品。擦去指甲油、唇膏、眼影等。準確及時給予麻醉前用藥。
2.1.3 手術前病人健康教育 術前病人應掌握的術后基本活動方法有:深呼吸,有效咳痰,改變和肢體功能鍛煉,練習床上大小便。
2.2 手術中期護理
2.2.1 手術室的環境手術室應鄰近手術科室和相關科室。手術室分為無菌區、清潔區、半清潔區和污染區。適宜溫度為20-24℃,濕度為50-60%。
2.2.2 手術中病人的護理內容
2.2.2.1 手術的要求 總的原則是最大限度地保證病人的舒適與安全;有利于充分暴露手手術區域,方便術者操作;對呼吸、循環影響最小;不使肢體過度牽拉或壓迫而受損;肢體不可懸空放置,應有托架支撐。根據手術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
2.2.2.2 手術野皮膚消毒 清潔區手術從中心向順序消毒,污染傷口從周圍清潔區開始,消毒范圍應超過手術切口區域一定面積。
2.2.2.3 手術過程中的觀察 巡回護士應密切觀察病人的反應,及時發現病人的不適或意外情況并迅速采取處理,防止術中并發癥的發生,確保手術過程的安全完成。
2.3 手術后期護理
2.3.1 手術后期護理評估內容 病人的麻醉恢復情況,身體重要臟器的功能,傷口恢復及引流物情況,情緒狀態。
2.3.2 手術后期護理內容 生命體征與重要臟器功能的監測與異常情況的觀察。術后常規護理和專科護理。康復訓練技術實施與管理。維持內穩態平衡與良好的代謝支持。病人出院健康教育與家屬康復知識實施教育,護士對所做護理進行效果評價和總結,提高護理質量[5]。
3 重視和加強圍手術期護理研究的意義
圍手術期護理的概念是從手術前準備與手術后護理發展起來的,但是許多護理問題貫穿于手術前、中、后三個階段作為一個整體而不能分割,因此,現已從手術前后護理擴展到手術前、中、后―圍手術期護理。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技術的進步和患者要求的提高,人們對護理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重視和加強圍手術期護理既是提高護理質量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有效舉措。
參考文獻
[1] 黎介壽.圍手術期處理學[M].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3:1-3.
[2] 王美德,安之壁.現代護理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50:7.
[3] 薛富善,袁風華.圍手術期護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4-6.
[關鍵詞] 循證護理;脊柱后路手術;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68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1(a)-0162-03
循證護理(evidence based nursing,EBN)是護理人員在所計劃護理活動過程中,慎重地、科學地、明確地將科研成果與臨床經驗、患者實際情況相結合以獲取證據,制定最合適的護理決策,是將護理研究和護理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的護理理念[1]。脊柱后路手術主要包括頸椎、胸椎、腰椎等部位,常用的是全身麻醉俯臥位,具有手術野暴露充分、患者固定性高、醫生操作較方便等特點。但由于此類手術創傷大、時間長、難度大等特點,加上麻醉后機體調節機能減弱,因此可能造成患者發生循環呼吸功能障礙、皮膚壓瘡、神經損傷等并發癥[2]。手術室科學合理的護理過程能保證手術醫生術中的順利操作,縮短手術時間,減少神經、器官等并發癥發生率。本文利用循證護理干預脊柱后路手術,觀察其并發癥的發生率和醫師滿意度,為循證護理模式在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中的應用評價提供更多的臨床實踐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 年1 月~ 2016年1 月行俯臥位全麻脊柱手術患者192例,其中男108例,女84例,頸椎手術8,胸椎手術42例,腰椎間盤手術130例,骶尾部手術1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96 例。其中觀察組中男60例,女36例;年齡24~72歲,平均(45.8±6.7)歲;體重45~82 kg,平均(56.6±7.8)kg。對照組中男58例,女38例,年齡22~71歲,平均(46.9±7.8)歲;體重46~81 kg,平均(54.9±8.5)kg。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入選對象或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手術室常規管理方法進行護理:每日由固定班次常規進行各項護理操作。如安置手術時,脊柱支撐托架的積木式硬質海棉墊和馬蒂形頭架上應加墊海綿墊,下肢墊軟枕,巡回器械,護士積極配合醫生手術,注意觀察術中輸注的液體等。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循證護理的方法進行干預,由主管護士針對患者實際情形提出護理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查閱相關文獻,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并加以實施。具體注意如下:①脊髓神經系統損傷的預防及護理:患者行全身麻醉手術時,骨骼肌松弛,脊神經反射變慢,脊柱以及關節自我調節能力減弱。故此時移動頭頸以及四肢時須由專業人員來操作,以避免因護理不當而造成脊髓擦傷或者損傷;另外,應根據患者頸部的生理彎曲來調節固定所用軟墊的位置和高度,以免損傷頸l[3]。②皮膚壓瘡的預防和護理:全身麻醉脊柱手術患者因手術時間較長,采取俯臥位時受壓著力點皮膚術后可能會有擦傷或者壞死等癥狀。應根據患者體型不同而選擇合適的海綿墊,患者體型胖的使用較厚的海綿墊,瘦的則可在骨隆突處墊上海綿墊;根據手術的不同種類分析患者主要受力點,選擇與之相適合的海綿墊,并適時調整約束帶的松緊度[4]。③眼部損傷的預防和護理:為了預防俯臥時眼球、眼膜等受到擠壓,或者部分患者在全身麻醉后眼臉閉合不良而造成角膜損害等問題,可先用眼藥膏涂抹雙眼并用紗布覆蓋眼部保護固定。④呼吸循環系統的預防和護理:俯臥位手術時,由于患者的胸部和腹部受壓力時間長,導致胸廓呼吸活動度受限,下腔靜脈回流阻礙,循環血流減慢,血壓下降等[5]。手術野也可因循環障礙而出現滲血,可能延長手術時間和影響手術安全性。因此擺放時選擇“∩”型墊,并根據患者的情況調節墊的大小、厚度和位置,使患者的胸腹部懸空,保持氣管通暢,而保證呼吸頻率正常、通氣順暢及心血回流充分。⑤器官損傷的預防和護理:女性接受俯臥位脊柱手術時,受壓時間太長可能會引起雙側受損。擺放時應置于墊的中空位置,遇到較豐滿的患者,可將其肩部適當墊高,避免受壓。而對于男性患者,為了避免與墊直接接觸受壓,可將硅膠墊放置于髂前上棘,使患者的陰囊以及懸空而得到保護[6]。
1.3u價指標
1.3.1 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并記錄手兩組患者術中手術后脊髓、皮膚及眼部的受損,循環呼吸系統和器官等并發癥發生的情況,計算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1.3.2 護理滿意度調查 手術醫師和麻醉醫師術后根據兩組患者護理過程中放置、軟墊的合理性及管線安排、術者操作便利性等等給予滿意和不滿意的評價[7]。患者或患者家屬在術后出院前完成對手術室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評價,內容包括護送患者的操作、術后舒適度、是否引起眼部皮膚壓瘡等護理不當等方面[8]。滿意率=滿意例數/總手術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不同護理手段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并發癥發生率為5.21%(5/96),而對照組總并發癥發生率為28.13%(27/9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手術護理滿意評價情況的比較
本實驗主要是手術室護理工作的內容,護理滿意情況評價對象涉及到患者、手術醫師及麻醉師,調查表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脊柱后路手術主要采用氣管插管全麻術,患者麻醉后知覺基本喪失,機體多種發射性保護也消失[9],因此手術過程中對身體某些部位的牽拉或者受壓所導致的損傷也失去了知覺,并且脊柱后路手術多采用俯臥位,這種擺放使手術視野開闊,利于術者操作。但由于手術時間長,此擺放又對患者生理改變較大,易發生術中并發癥[10-11],因此,手術室護士在實施護理過程中需要需要尋找更科學、優質、個性化的護理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傳統的護理方法多是陳舊理論知識加上經驗累積的方法,按已制定的護理方式進行常規性操作,缺乏前沿護理理念、個體化和因地制宜的精細服務。而循證護理始于20 世紀90 年代,其重點內容是傳統的經驗護理向以最前沿科研成果為基礎的現代護理發展。循證護理要求實施護理的前提是要以有價值的,可信度高的科研成果為依據,用實證對患者制定最佳的護理方式,真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以臨床癥狀和問題為基本[12]。本研究應用循證護理干預俯臥位脊柱手術并發癥的發生,按循證護理基本模式找出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查找文獻獲得最新最確切的科學護理證據作為理論指導,以實踐經驗為基礎,綜合分析患者具體情況,擬定護理決策。并在實施循證護理過程中隨時觀察患者的情況,根據現場及時調整方法。結果表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為[5.21%(5/96)]比對照組[(28.13%(27/96)]明顯降低(P
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服務對象不但是面對患者,而且還要面對手術醫師和麻醉醫師,因此手術室護理人員的循證護理還要考慮到為手術醫師和麻醉醫師提供更好更便利的操作環境,以保證手術的順利完成。朱麗琴[15]在手術室護理過程中發現應用循證護理組患者的抑郁憂慮癥狀明顯得到改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患者、麻醉師及手術醫師滿意度評價也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本文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醫師和麻醉醫師對循證護理干預的滿意度評價明顯優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基于循證護理干預可減少俯臥位脊柱后路手術患者并發癥的種類,降低患者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百分率,患者、術者和麻醉師滿意度評價較高,利于手術者操作,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循證護理模式適宜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應用,也可使護理人員由原來的被動執行已有護理措施到主動研究和解決存在問題的護理模式,促進護理服務向科學化、個體化和人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萬效梅,金貝.循證護理在預防全麻脊柱后路手術中壓瘡發生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0):218-219.
[2]趙海璇,胡開萍,梁思華,等.細節管理在預防脊柱后路手術中發生壓瘡高危部位的應用效果[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165-66.
[3]高均芬.循證護理在脊柱外科后路手術俯臥位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4):43.
[4]杜鴻佼.后路脊柱手術患者手術中護理應用研究[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9(1):128-129.
[5]郝偉,陸海霞,張瑾.自制位墊對俯臥位脊柱手術患者呼吸及循環系統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2):21-23.
[6]魏敏,王亞玲.肥胖患者脊柱后路手術10 例護理配合[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6):82-83.
[7]陳秀霞,王迎春,林勤.優質的護理在脊柱后路手術中的應用價值[J].繼續醫學教育,2015,29(4):81-82.
[8]張秀珍.舒適護理在脊柱后路手術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2014,(4):101-102.
[9]葉紅,陳黎敏,徐冠華,等.“T”型海綿面罩在俯臥位手術中預防面部壓瘡的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6):1519-1520.
[10]徐莉蓉,任鞅螅劉艷.脊柱外科后路手術俯臥位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4,35(5):488-489.
[11]魯琳.不同俯臥位擺放方法在脊柱手術中的比較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22):2099-2010.
[12]李彥.循證護理對預防脊柱外科圍術期常見并發癥的重要性[J].中國保健營養,2013,3(8):1313.
[13]崔慧敏.俯臥位脊柱手術患者的術后護理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5):212-213.
[14]賈芳.循證護理在脊柱疾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現狀[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6):124-125.
【關鍵詞】外陰癌;患者;整體護理
隨著醫學從單純醫學模式到今天的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護理模式也發生了根本轉變,已由單元化護理向多元化護理發展,注意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全過程整體護理模式。外陰癌在我國較少見,約占女性生殖系統腫瘤5%左右,多見于絕經后的婦女[1],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但是,手術范圍對患者的創傷較大,絕大多數傷口不能一期愈合,傷口愈合后使外陰嚴重變形,對性生活或心理影響較大[2]。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對20例外陰癌患者術后實施了整理護理,現將其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20例,均來自我院婦科,年齡45~69歲,平均53歲。
1.2手術方法連續硬膜外麻醉下行外陰廣泛切除加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
2護理評估及診斷
對外陰癌患者術前、術中、術后3個時段進行評估。擬定的護理診斷如下。
2.1角色紊亂確診初期,一個健康的人對自己成為患者感到突然,針對其否認行為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盡快轉變角色,使患者正視疾病,重視疾病,從而配合治療。
2.2焦慮手術是一種強烈的應激源。術前患者由于環境、角色、情緒處于調整狀態,加之對手術的信息不了解,常導致患者產生以焦慮為主的心理應激反應[3]。當反應過于強烈時會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和術后的恢復。
2.3恐懼由于軀體疾病導致患者心靈上的脆弱和隱痛,常造成患者情緒不穩定,而不良的情緒反應將影響治療效果,甚至使病情惡化。
2.4知識缺乏20例患者都來自農村,文化層次低、醫學知識缺乏,對手術感到羞愧和恐懼,害怕失去女性特征及性生活能力,心理壓力很大。
3護理措施及目標
針對患者的護理診斷,采取了以下整體護理措施。
3.1術前護理措施及目標
3.1.1心理干預為了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對患者進行了積極的心理護理,除了進行常規的術前患者的心理護理外,還采用了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運用支持、疏導、保證等心理護理方法,解除了患者的心理障礙。醫務人員不回避性生活問題,給患者講解外陰切除只是部分性感帶喪失。通過與配偶的交談對他所顧慮的問題進行解釋,并要求其配偶積極照顧患者,對患者給予鼓勵、支持,使其明白患者不僅是日常生活需要照料,性的需要對健康也十分重要。護士主動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各方面知識,鼓勵夫妻雙方坦誠相待,為將來達到性生活和諧共同努力。
3.1.2術前準備協助患者完成術前常規檢查。進行外陰及陰道沖洗,及時清除腫瘤表面破潰處的分泌物;術前1周進低渣飲食,術前3日進無渣飲食;術前晚保證睡眠;手術前夜及當日晨肥皂水清潔灌腸;術區皮膚準備(上至臍水平,下至膝關節),防止皮膚刮傷。參加術前討論,熟悉該手術的操作規程和要求,了解患者病情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
3.1.3術前訓練訓練患者床上大、小便。因術后外陰及雙側腹股溝創面大,患者約1周時間不能下床,需訓練患者習慣床上用便盆進行大小便。
3.1.4情感交流傳統的手術室護士身處一個相對隔離的環境。很少與患者接觸,加上因無菌技術的需要,戴上口罩、帽子,將面部遮得嚴嚴實實,無形之下增加了患者與護士的距離,增加了患者的恐懼感,開展整體護理后,要求手術室護士術前一天對患者進行訪視,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通過交談減輕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及工作人員的陌生感,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3.2術中護理措施及目標創造清潔舒適的手術環境:一般患者對手術室的環境均有一種陌生而恐懼的感覺,當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看到一個優雅、整潔、溫馨的環境,通過感知能改善自身的生理功能,有利于生命力的發揮,并對手術成功增添了信心[4]。規定由術前訪視的護士接患者,以減輕患者緊張和焦慮的情緒,術中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特別注意患者血壓的變化。
3.3術后護理措施及目標
3.3.1一般護理注意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尤其是創面有無滲血,尿管、引流管是否通暢。
3.3.2傷口護理腹股溝傷口術后并發癥主要為傷口裂開,感染壞死,致使切口延期愈合,發生率在50%以上。術后當日雙側腹股溝切口分別用1kg砂袋壓迫12h,以防出血,密切觀察切口有無滲血、滲液,換藥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每日5%碘伏清洗傷口,每日用熱輻射烤燈距創面30cm照射5min,以保持創面干燥及促進傷口愈合。會陰傷口呈環形,內放2根橡皮引流條,密切觀察切口滲血滲液情況,保持無菌敷料干燥。局部組織紅腫可用50%硫酸鎂濕熱敷。為預防陰道粘連,陰道內放置碘仿紗條,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洗外陰,及時清除分泌物,尤其是尿管周圍,臀部墊清潔中單,有污染及時更換。本組無一例傷口感染。
3.3.3皮膚護理患者術后需平臥1周,臥床2周,故應做預防壓瘡護理,協助患者兩腿屈曲,用軟枕放在膝部下,以減輕傷口張力,防止活動時過度牽拉引起出血,根據病情及年齡,必要時用氣墊床。經過上述的護理,20例患者無一例出現壓瘡。
3.3.4功能鍛煉及康復指導患者因手術切除大量組織,易致切口瘢痕或攣縮引起陰道口狹窄。因此,術后7~10天后盡可能行功能鍛煉,如雙腿合攏、分開、前屈、后伸、外展、內收等每日2次,每次10~20min左右,動作輕、柔緩慢,活動范圍由小到大。根據年齡及病情不同指導患者行外陰肌肉鍛煉(即屏氣收縮尿道、直腸和陰道括約肌,然后放松)。通過上述積極有效的治療,出院后我們對以上20例患者隨訪6個月,所有患者在經過積極的康復鍛煉后,雙下肢活動均不受影響,15例患者認為手術后的性生活沒有受到影響,4例患者因為狹窄的陰道口,恢復早期性生活不能正常進行,但經過對癥處理后,感到基本滿意。1例患者因喪偶,對性生活無法評估。
4效果評價
通過實施整體護理增加了護士與患者的溝通,縮短了護患之間的距離,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和效率,同時也減輕了患者的焦慮、恐懼心理,使其配合順利完成手術,如期康復出院,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真正體現了人性化護理。
【參考文獻】
1彭素蓉.52例外陰癌臨床分析.江蘇醫藥,1998,24(11):860.
2連利娟.林巧稚婦科腫瘤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