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7:23: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門診傳染病管理制度,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傳染病;疫情報告;改進措施;評價
【中圖分類號】R8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362-01
為提高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質量,對2009――2013年醫院傳染病遲報率及漏報率進行連續性監測,將采取改進措施前后遲報率及漏報率進行比較并評價其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2013年本院門診就診及住院的傳染病患者,共3593例。
1.2 方法
由專職疫情報告人員1次/d對門診日志、出入院登記、放射和檢驗科陽性結果登記、預防保健科傳染病登記以及網絡直報系統中的數據進行核查統計。
1.3 評價標準
按照《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的診斷為依據,超過傳染病規定的上報時限為遲報病例,凡在預防保健科傳染病登記簿和網絡記錄中無記錄的為漏報病例。
2 結果
2009――2011年傳染病遲報率平均為30.41%,漏報率平均為25.68%;2011年12月采取一系列改進措施后,醫院傳染病遲報率及漏報率明顯降低,2012――2013年遲報率平均值下降至0.84%,無1例傳染病漏報。見表1。
3 討論
傳染病遲報和漏報均可能造成傳染病的流行,引發醫院感染,所以醫院傳染病的遲報率和漏報率,是衡量傳染病疫情報告質量的重要指標。在工作中筆者發現我院傳染病遲報、漏報因素有:(1)管理組織和制度不健全:傳染病疫情報告無專職人員固定管理,加上有關傳染病制度不健全而導致遲報、漏報。(2)醫師責任心不強:各科室醫師不能主動去核查放射科或檢病科的陽性結果,導致部分傳染病陽性結果未及時發現而造成漏報;預防保健科雖每日對漏報醫師及科主任進行電話通知要求補報,但個別醫師不重視導致漏報、遲報;醫師填卡字跡潦草、內容不齊全使傳染病報告卡未能準確上報。(3)疫情網絡直報流程不暢。
3.1 改進措施
針對以上原因,自2011年12月我院開始采取以下措施提高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質量。
3.1.1 健全制度
健全傳染病管理組織完善管理制度。院領導高度重視,加大管理力度,重新調整醫院感染管理領導小組成員,成立傳染病疫情管理領導小組、傳染病應急救治小組等管理組織,分工明確。針對我院的實際情況重新完善了一系列傳染病管理制度,如傳染病疫情管理制度、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傳染病預檢分診制度、傳染病疫情報告自查與獎懲制度、傳染病網絡直報制度等,并在工作中認真執行。
3.1.2 強化培訓
疫情報告是防疫工作的基礎和依據,為提高疫情報告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提高醫護人員的法律意識、防控意識,醫院感染控制科重新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并執行培訓簽到制度。
3.1.3 建立計算機網絡管理系統
門診各診室及臨床科室使用醫院設計的傳染病報告及監測系統,在每個醫師工作站,嵌入傳染病報告卡,完善傳染病網絡直報流程。規范傳染病診斷:醫師診斷傳染病時必須錄入ICD―10編碼,使系統自動彈出傳染病報告卡,要求醫師上報,如醫師不按標準準確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工作站將實行攔截功能,無法進入下一個工作界面。解決了手工填寫傳染病報告卡的弊端,提高報卡的質量,確保傳染病報告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3.1.4 持續改進環節質量管理
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情況監測,是預防與控制醫院傳染病的重要環節。我院采用調整改進工作方法和程序,實行首診醫師負責制。預防保健科疫報員每天通過傳染病監測系統接收全院網絡傳染病報告卡,審核卡片錄入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并檢查門診日志情況、出入院登記情況、傳染病報告登記情況,傳染病報告登記必須與輔助科室的陽性結果登記情況相符合;每周由預防保健科管理人員對門診、住院傳染病報告情況、輔助科室的陽性結果登記及反饋情況進行自查;每月傳染病疫情管理領導成員組織1次檢查分析;每月對傳染病報告卡資料進行1次全院疫情動態分析,及時掌握疫情發展動態;每季度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組織1次對全院傳染病報告情況的講評,了解傳染病報告的及時性、準確性以及漏報情況,對漏報病例進行原因分析;并對存在不足提出整改措施,督促落實情況,使傳染病疫情報告質量持續改進。
3.1.5 獎懲嚴明
在檢查中發現傳染病漏報、遲報、瞞報、謊報以及報告卡填寫不符合規范的,給予院周會通報及扣分處理,與個人及科室績效工資掛鉤,增加醫務人員對傳染病的重視。
3.2 效果評價
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的質量,直接影響一個地區傳染病的預防及控制成效。我院自20011年12月改進以上措施后,經過近3年的實施,收效好,降低了傳染病遲報率,基本杜絕了傳染病漏報情況。從傳染病遲報率及漏報率監測結果顯示,2012――2013年平 均遲報率、漏報率明顯低于2009――2011年,而且2012――2013年醫院傳染病漏報率連續為0。我院傳染病管理制度得到落實,使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工作走上了持續健康發展的軌道,對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起到了推動作用。
總之,醫療機構疫情網絡報告的專業指導機構,須動態了解醫療機構的網報質量,通過網報內容、現場指導、醫務人員培訓考核、漏報調查、定人定崗、獎懲制度等等綜合手段,切實提高轄區醫療機構的疫情網報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桂香,王月英.院內傳染病漏報因素分析及對策[J].濟寧醫學院學報,2008,31(2):170.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2010)05-74-02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傳染病防控工作的最基層單位,承擔了所轄街道傳染病防控知識培訓、疫情監測、流行病學調查、醫學觀察、預防及協助疾控部門暴發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調查處理等工作。近年來一些新發傳染病如SARS、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等均易在社區傳播,因此加強社區傳染病管理成為控制傳染病暴發流行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傳染病管理人員偏少,且大多兼職,要做好社區傳染病的防控工作就需要有一個完善的管理體系。從2003年我國為有效應對SARS而實施了一系列加強疫情監測報告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的措施以來,我們按要求不斷強化管理,健全網絡,完善制度,基本杜絕了傳染病疫情的漏報、遲報等現象,大大提高了應急反應能力,在此簡單談談我們的幾點做法。
1 構建防控平臺。提升應急反應能力
1.1完善傳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律法規及《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等文件要求制定了《疫情報告管理制度》、《疫情報告培訓制度》、《疫情報告資料使用和保存》及《疫情管理部門的工作職責和流程》等相關規定,將疫情報告管理、登記、核對與自查、獎懲制度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等內容細化為具體的工作要求,發放到中心各臨床診室和轄區社會醫療機構,要求相關制度張貼上墻,醫務人員必須熟記填報要求如報告病種、程序、方式、時限等內容。
1.2健全傳染病防控組織網絡
組建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領導為組長的傳染病管理領導小組,下設監測報告、醫療救治、應急處置、疫點消毒及后勤保障等職能小組,其成員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社會醫療機構的各相關部門人員組成,分工明確,職責到人,共同負責轄區內傳染病疫情監測報告及處置。
1.3建立應急反應機制
制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災害事故應急處理預案》來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成立應急處置和醫療救治小分隊。門診常年實行預檢分診,腹瀉病門診、發熱門診按規定配備相應的急救、消毒、防護藥械及物品。
2開展宣傳培訓。增強傳染病防控意識
2.1強化傳染病防控知識培訓
定期組織轄區內所有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開展傳染病防治法律法規和重點傳染病防治專題培訓,增強大家特別是臨床醫生的業務知識水平和疫情上報意識。每年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傳染病疫情處置模擬演練,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和突發疫情快速反應能力。對新調入或聘用的醫務人員,及時安排傳染病防治相關知識專題培訓。
2.2做好社區宣傳指導
積極配合社區居委會利用黑板報、宣傳單、健康咨詢及講座等形式在社區、學校、托幼機構、工廠、企業、建筑工地等處廣泛開展傳染病防控及干預的知識宣傳和指導,提高社區居民對傳染病危害及預防知識的認知水平,從而達到有效預防相關傳染病的效果。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有針對性的開展健康教育,從而迅速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擴散。
3疫情規范處置.有效防控相關傳染病
3.1監測信息規范上報
要求轄區所有社會醫療機構(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個體診所、衛生室等)的醫務人員認真執行疫情報告管理制度,門診日志登記項目齊全,發現傳染病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按規定做好登記,填全傳染病卡片必填項目,文字要工整、清晰,臨床診斷明確、合理,并及時上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防保科。防保科有傳染病總登記簿,配備疫情報告專用電腦,收卡后疫情上報人員要逐項審核報告卡,與填卡人一同補全漏項、更正邏輯錯誤等,完成登記、網絡直報、卡片編號并歸檔保存。工作人員在登記、收卡、查對、簽收和上報的各個環節要認真負責,保證傳染病報告卡填報質量(如完整性、準確性、及時性和一致性等)達到標準。為防止個別患者取回檢查報告單后因個人原因未能及時復診而導致的傳染病遲報現象,要求檢驗科和放射科醫生在查出傳染病陽性結果時按《隨時反饋制度》的規定以最快方式通報接診醫生,做好反饋記錄。臨床醫生報卡時在《收卡登記本》上登記,并由防保科報卡人員確認簽名,防止在出現傳染病漏報或緩報時雙方互相推諉責任,達到提高工作人員責任心的目的。
3.2傳染病疫情及時處置
疫情報告管理人員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網上查詢或臨床醫生上報等途徑獲得本轄區的新發傳染病病人信息,如需疫情處置的要及時通知相關人員完成流行病學調查、疫點消毒,追蹤調查密切接觸者,實施醫學觀察和預防,力爭不出現傳染病擴散或二代病人。遇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暴發疫情時,要及時上報分管領導和疾控部門,啟動應急預案,通知應急處置和醫療救治小分隊趕赴現場共同參與落實相應的處置措施。
4加強監督管理。確保工作有序開展
4.1加強日常工作監管
每月月初由分管領導牽頭組織人員認真檢查門診日志及病房、檢驗科、放射科、防保科等處各類登記本,上網核對傳染病報告卡,抽查流調、疫點消毒及預防記錄,并通過上門調查或電話隨訪來檢查工作完成質量,認真做好疫情報告自查記錄。每季召開社區傳染病管理工作會議,通報轄區近期的季度疫情分析及匯總材料,討論分析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合理協調解決,對下階段傳染病防控工作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疾控中心 傳染病管理措施
前言
傳染病指的是由各類病原體所引起、能夠通過人際或者人與動物間傳播的各類疾病總稱。疾控中心往往具有患者高度集中、人員流動性大、病種多樣等特點,容易造成傳染病管理的困難[1],因此疾控中心的傳染病管理工作始終異常嚴峻。疾控中心應及時掌握當前傳染病的臨場特點,充分利用現有的財力、物力、人力,制定有效的應對策略,加強傳染病的管理。本文通過分析我院2011年-2012年對收治病例的傳染病管理情況,總結目前存在的不足,探討如何加強疾控中心的傳染病管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管理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2年全年收治的各科患者2023例,其中男1301 例,女722例,年齡分布為8個月-79歲,平均年齡為34.7歲,列為觀察組,實施系統的傳染病管理措施;同時選取2011年全年收治的各科患者2109例,其中男1069例,女1040例,年齡分布為8個月-83歲,平均年齡為36.8歲,列為對照組,未實施專門的傳染病管理措施。
1.2 管理方法
1.2.1 全員培訓,加強傳染病防控及相關法律知識
設計專門的傳染病預防及控制培訓課程,以科室及病房為單位,重點培訓傳染病傳播范圍、感染渠道、預防措施、控制方法及臨宜等內容。并由醫護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做進一步的宣導,從而提高對傳染病的預防及管理能力。此外,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培訓,加強全院人員關于傳染病法律法規的理解和掌握,從而能夠從法律角度加強對傳染病的預防管理。
1.2.2建立健全傳染病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傳染病預防及控制機構,細化傳染病管理制度,將責任落實到人,成一個全面而緊密的管理網絡,將傳染病的管理工納入疾控中心的重點日常工作之中。同時,根據自身特點制定行之有效的傳染病報告制度,完善傳染病診斷、報告、評估及獎懲等規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據可查[2]。具體而言,我院采取首診負責制,在登記及報告時,應認真填寫疫情報告卡,將診斷依據、初診情況、復診情況逐項登記,防止出現漏報、誤報及重復上報的情況。
1.2.3 加強藥品及設備的管理工作
(1)對于抗生素應采取專項管理方法,避免因濫用抗生素而造成的臨床耐藥實踐,對傳染病預防工作造成嚴重影響。對于抗生素應詳細記錄其臨床用藥情況,若遇有臨床使用抗生素的比例超過50%的科室,應及時進行檢查及整頓,建立抗生素使用的基本原則[3]。
(2)對于醫療器械、無菌用品均應嚴格依照相應管理制度擺放及保存,手術器械均應嚴格遵守無菌管理規定,所有器械及無菌用品均設置登記卡,詳細登記領取及入庫情況,管理人員應及時對其保存狀態、完好情況進行檢查核對,若有損壞或污染,應及時采取措施,防止成為傳染病的感染源。
(3)全院均應加強衛生管理,將全院所有空間劃分為片區交由各科室分別負責,做到每天清掃一次,對于地面、病室床鋪被褥、其他用品均應采用消毒水消毒法方法進行清洗,病室注意通風透氣,保持空氣清新。各各科室醫護人員在開展治療工作前,均應對雙手及醫療器具進行清洗或消毒。
1.2.4 建立起監管及獎懲制度
疾控中心應一方面實施從上到下的監管體系,由指定監管人員對各級、各科室醫護人員進行監督指導,另一方面應采用互相監督協助的方式,使醫護人員在日常工作過程中互相觀察監督預防控制行為,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問題,并提出良好的意見,及時改善工作[4]。此外,還應建立起嚴格的獎懲制度,加強全員責任心,并與績效掛鉤,對醫護人員的傳染病防控工作進行考核評估,并根據考核結果實施獎勵或處罰。
1.3 觀察指標
分別統計分析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的傳染病發病率及抗生素的使用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 SPSS11.0 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卡方進行檢驗,以 P
2 結果
2.1 傳染病發病率
經統計,觀察組患者的傳染病發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2.2 抗生素使用情況
疾控中心科室中,觀察組未有使用抗生素超過總用藥量50%,而對照組則存在7個,占總科室數的20%,觀察組抗生素的使用情況優于對照組,詳見表2
3 討論
通過本次研究表明,采用傳染病管理制度能夠有效降低傳染病的發病率,減少抗生素的濫用,提高醫療工作安全性,提升管理水平。目前,我國醫療機構對于傳染病的管理仍然存在著不少弊端,主要包括:(1)管理措施貫徹不徹底,醫護人員對傳染病的登記不夠嚴謹,報告不夠及時,往往存在著誤報、漏報或登記不合格等現象。而我院采用加強培訓、健全管理制度等方法,提高了醫護人員的業務能力,增強了責任心及自覺性,使登記及上報質量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同時,在改善的過程中,我們充分意識到,只有健全制度、落實權責,認真貫徹傳染病管理相關規章制度,才能夠更為有效地進行傳染病的防控工作。(2)醫護人員的衛生意識不強。經觀察發現,部分醫護人員在與患者接觸后,洗手清潔率較低,從而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風險,此外,由于部分硬件條件較差,未能設置完善的清潔標示及非手觸開關等設施,從而導致衛生狀況不佳。對此,我院加強了相關培訓及宣導工作,并制定嚴格的衛生管理,將醫院空間分片分配到各個科室,并遵循嚴格的藥品及器械設備使用及保存規定,從而降低感染風險。(3)檢驗科、放射科及門診容易成為傳染病發病的源頭。對此,我院注重理順傳染病發病報告流程,加強對重點科室及環節的管控工作,協調各科室及各環節的監督及報告工作,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傳染病監控報告質量[5]。
綜上所述,只有從制度、規章制度以及知識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完善提升,才能夠更好地進行傳染病管理工作,降低發病率,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
【參考資料】
[1] 毛羽,刑紅娟,張巖,等.中國衛生質量管理[J].2009,16(2):79-80.
[2] 龔敬琴.加強傳染病管理與醫院感染管理[J].四川醫學.2009,30(5):758-759.
[3] 毛穩平.提高醫院傳染病管理水平之探討[J].當代醫學,2009,8(15):179.
(一)甲級衛生室標準
1、房屋建設面積45-60平方米,有診斷室、治療室、觀察室、藥房分開的專用房屋。
2、有3名或3名以上衛生技術人員,其中至少有1名具備大專以上學歷(相當于大專學歷)或鄉村主治醫師以上職稱,原則要求有一名女鄉醫。
3、可開展對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等基本醫療服務,提供上門醫療服務、家庭病床等服務;進行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控制、計生指導及疾病康復指導。
4、消毒缸、消毒鍋、紫外線燈、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出診箱、診查床、藥品柜、資料柜、身高體重計、有蓋方盤、清創縫合包、各種規格一次性注射器及輸液器、污物桶、健康宣傳版及開展中醫藥服務有關的撥火罐、銀針醫療器具等器械設備齊全、完好,并設有電話。
5、管理制度健全,村衛生室管理制度、消毒隔離制度、一體化管理制度、藥品管理制度、傳染病管理制度、婦幼衛生管理制度、衛生制度等上墻懸掛。
6、有門診登記(保存5年)、處方(保存3年)、傳染病登記、收入支出賬、藥品材料賬、固定資產賬等齊全并記錄完整。有轄區行政區劃、人口構成等社會資料,有門診量、月業務收入、家訪統計等基本情況資料。有0-7歲兒童計免卡冊、兒童系統管理卡片、孕產婦保健卡冊、老年及慢性病人家庭檔案等業務資料。
7、人員著裝整齊,穿戴隔離衣帽,操作規范熟練、診療細致,掌握無菌操作技術,病歷文書書寫規范、及時。定期參加業務培訓,未出現過醫療事故。
8、參加并服從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堅持集體性質,與當地衛生院實行統一核算,賬目齊全,定期報賬。
9、村黨支部及村委會支持衛生室工作,群眾對衛生室工作滿意率達到80%以上。
10、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及統一制作的衛生室標牌。
(二)乙級衛生室標準
1、專用房屋面積30平方米以上,診、療、觀察、藥用房可基本分開。
2、有1-2名具備合格資質的衛生技術人員。
3、可開展對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等基本醫療服務,提供上門醫療服務、家庭病床等服務;進行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控制、計生指導及疾病康復指導。
4、有不少于7種以上的完好的醫療器械(如: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紫外線燈、藥品柜、出診箱、清創縫合包、消毒用品、污物桶等)
5、管理制度健全,村衛生室管理制度、消毒隔離制度、一體化管理制度、藥品管理制度、傳染病管理制度、婦幼衛生管理制度、衛生制度等上墻懸掛。
6、有門診登記(保存5年)、處方(保存3年)、傳染病登記、藥品賬目、兒保及婦保的基本材料。
7、人員著裝整齊,穿戴隔離衣帽,操作規范熟練、診療細致,掌握無菌操作技術,病歷文書書寫規范、及時。定期參加業務培訓,未出現過醫療事故。
8、本村多數干部群眾對衛生室工作滿意。
9、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及統一制作的衛生室標牌。
10、積極參加一體化管理。
(三)、達不到乙級標準,但取得執業資格的衛生室可列為丙級衛生室。無證執業的衛生室由局執法科依法取締。
二、衛生室級別的評定程序
縣衛生局成立評審小組,醫政科是村衛生室分級評審的牽頭單位,財務科、合醫辦選派業務熟練、作風正派的同志參與該項工作,指派一名分管業務的副局長靠上抓。評審小組在衛生局的統一指揮領導下開展工作,要經常請示、及時匯報,統一標準,陽光操作。
【關鍵詞】 學校醫院;傳染病防范;管理
加強學校醫院傳染病管理工作, 建立傳染病防控體系, 及時掌握各類傳染病流行態勢, 預防控制各種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 將各種傳染病控制在較低水平, 是高校醫院控制傳染病的基本目標。多年來, 吉林大學前衛校區醫院重視不斷加強傳染病、突發事件的管理工作, 具體做法如下。
1 加強傳染病防治的宣傳力度, 提高傳染病的防范意識
1. 1 重點在學生中開展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和健康教育活動 學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 四面八方, 居住集中, 一旦發生傳染病可波及到學校及社會, 我們根據不同季節尤其在冬春季節組織各院系的學生骨干進行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培訓。還通過各種宣傳形式, 如發放宣傳單、健康教育處方、張貼宣傳畫、宣傳標語、健康教育講座、講課、咨詢、去學生宿舍進行消毒和宣傳等形式經常性的在各院系學生中廣泛地進行傳染病防治知識的教育。提高了同學們的防病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1. 2 加強校醫院醫護人員的法律法規培訓 在醫護人員中加強《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辦法》及各種《消毒技術操作規范》、傳染病的診斷標準的學習和培訓, 樹立和增強對傳染病的防范意識, 熟悉和掌握各種傳染病的種類、流行特點、診斷標準、隔離期限及防治知識等。在實際工作中爭強法制觀念, 認真落實各項規章制度、操作流程, 防止交叉感染和醫院感染。
1. 3 加強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培訓工作 在每學期對臨床醫護人員進行學習和培訓。還對傳染病診斷標準傳染病報告時限、報告程序、傳染病報告卡片的填寫的要求進行培訓。對醫務人員進行院內感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消毒各類技術操作常規等培訓。從而大大提高的全體醫護人員對傳染病的防范意識實際工作能力。能得心應手的應對各種傳染病的發生, 及時果斷地處理, 做到了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2 健全傳染病防控制度, 規范傳染病報告程序
2. 1 規范傳染病報告程序 接診醫生發現傳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 必須按要求和規定的傳染病上報的時間和程序作好傳染病的登記、檢查、門診日志登記、傳染病的登記、填寫傳染病卡片, 送交預防保健科。預防保健科應在規定時間內進行網上直報, 并作好各種登記, 同時作好對傳染病的流調和疫區的消毒工作。
2. 2 加強對傳染病管理的責任 由主管院長主抓傳染病的管理工作, 并明確責任分工, 保健科分管落實具體實施各項傳染病管理工作, 由專人負責傳染病疫情報告, 并定期下到各科室進行傳染病管理的監督、檢查、登記、上報及漏報的調查工作。一旦發現疫情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杜絕和減少傳染病的傳播和蔓延。
2. 3 落實消毒隔離工作 建立并嚴格執行門診和病房各種隨時消毒制度, 血源管理、污水、污物處理制度, 由專人負責醫院感染和消毒隔離的監督、檢查、督導工作。定期監測、自查, 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并隨時接受上級疾控部門的監督檢查。
2. 4 隔離門診工作制度 堅持預分診制度并開設隔離門診和隔離病房, 在春、秋、冬季重點對呼吸道傳染病進行篩查和隔離;在夏季重點對腸道傳染病進行篩查和隔離治療。設專門診室、專門通道、專醫護人員等七專, 從而有效地控制了傳染病的蔓延同時也防止醫院內的交叉感染。
3 加強院內的檢查和督導
3. 1 醫院成立傳染病管理委員會, 組織機構健全, 構成一整套從院到各科室到每個崗位的傳染病疫情及醫院感染的檢測報告網絡, 并實行了首診醫生負責制, 建立了完整的傳染病報告程序。各科室責任到人、分工明確、層層落實。做到24 h發現傳染病都能及時報告、及時處理。
3. 2 定期組織醫護人員, 特別是重點科室(門診、急診室、發熱和腸道診室、處置室、化驗室、口腔科、供應室等)的醫務人員業務學習, 增強防控意識, 提高實際工作能力。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3)04-0078-02
【摘 要】目的 通過規范化培訓,提高醫務人員及時發現和應對突發性傳染病流行和暴發流行時的處置能力。方法 針對突發性傳染病特點,快速開展全員教育、重點培訓,以及模擬演練檢查。結果 快速建立培訓組織,制定培訓計劃和管理制度;確定培訓內容和方法;注重培訓后效果評估,不斷完善。結論 通過規范化教育培訓和監測督導,才能科學、有序、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關鍵詞】傳染病預防和控制;規范化;培訓
傳染病一直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特別是突發性的傳染病流行時,更嚴重地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從SARS的出現、到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暴發流行等,說明現階段流行特點是新傳染病不斷出現,一些被控制的傳染病(如肺結核)死灰復燃[1],我國傳染病防治面臨新的挑戰,形勢非常嚴峻。如何培養與傳染病防治新形勢相適應的醫務人員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我院近年來,尤其2009年,遵義地區甲型H1N1流感暴發流行時,我院在2個月的時間內,診治發熱患者( 4653人次)、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41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112例)中,取得的成功經驗。認為規范化的培訓是應對突發事件和降低醫院感染率的有效途徑,現報道如下。
1 規范培訓制度和體制
1.1 快速建立培訓組織 迅速成立以院長為核心的培訓領導小組,以主管部門(醫務處、護理部)、感染控制科、相關科室的專業人員構成。并依據國家衛生部下發的防疫措施、綱要對培訓提出要求,做出針對性、可行性的培訓計劃;確定培訓場地、設備。由主管部門明確培訓對象、教員、內容等。其中對象為:全院職工,重點是導醫、門診、急診、感染科病房的醫務人員。教員:相關科室專家。內容:國家衛生部下發的防疫措施和診療方案等。
1.2 制定培訓計劃和管理制度 針對全院管理人員、醫護人員、后勤保障人員進行分類、分層次的醫院感染知識培訓和考核。特別是新參加工作的人員、實習進修人員須經考試合格后方能上崗,將培訓當時的考試成績編制培訓學分表,作為參加培訓依據。由繼續教育辦公室建立可信的登記冊,了解并督促醫務人員培訓,確保培訓率。
2 明確培訓內容
2.1 培訓前評價不同部門和不同層次培訓對象的業務知識、工作現狀,為其設計培訓內容。評價可通過簡單問卷調查、談話、提問等形式得到結果。
2.2 培訓內容包括有關傳染病和醫院感染管理的法律和法規、上報途徑和時限、標準防護知識和技能、疾病診治流程和篩查方案、危重患者的救治原則、不同區域、尤其是隔離病區的防護、隔離、消毒工作方案和程序,以及隔離病區醫務人員的工作制度和進出隔離病區的規定,健康知識宣教等。
2.3 不同人群應有所側重:如行政管理人員側重醫院感染管理法規、信息報告;醫務人員側重疾病診治流程、篩查方案、傳染病的診斷標準和鑒別診斷、治療原則、合理用藥等;護理人員側重消毒、滅菌、隔離的應用;輔診科室人員掌握檢查方法;后勤人員依據工作特點掌握疾病的預防和自我防護。
2.4 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普遍暴露的薄弱環節是對醫務人員的自我防護;因此各類人員培訓中均將三級防護的要求、防護技術、防護用具的使用、消毒隔離技術作為培訓內容的重中之重。
3 培訓方法
3.1 選擇培訓形式,采用全院集中講授與部門分散講授相結合,以及理論與模擬演練相結合。依據內容分重點和了解兩部分:采用多場次、滾動式進行,各類人員按要求必須參加培訓。
3.2 分時段培訓,疫情初期普及有關基礎知識,組織學習疾病防治宣傳材料,分析疾病的傳播特征,以及應急預案的培訓。疫情發展期重點培訓環境消毒及污染物品處理方法,特別是護理人員必需掌握消毒隔離知識,包括消毒劑的選擇和配制、消毒方法選擇、消毒設備的使用、消毒范圍和頻率的確定、醫療垃圾正確處理等。在應對新發的傳染病時,根據衛生部下發的防治方案,要不斷改進措施,隨時培訓新技術,解決各種新問題。
3.3 抓重點培訓 門診、導醫處、急診科及傳染病房醫護人員設為重點培訓對象。培訓后逐個進行考核,合格率要求達100% 。同時采取不定期監督檢查的方法,將消毒、防護措施落在實處。主要以正確洗手、正確穿脫防護服和防護用具、正確進出隔離區的程序等,確保不發生院內感染。并由醫院感染部門,迅速在各部門發揮宣傳、指導、監測、監督作用,使醫院感染控制工作做到每個細節和角落,發揮其中間聯絡作用,提高全院應急反應能力。
4 培訓效果評估
4.1 培訓前進行提問或問卷調查,了解知識掌握情況。調查內容為傳染病預防、診斷、治療、自我防護、消毒隔離及專業相關知識,根據答題情況有針對性進行輔導。
4.2 培訓后根據培訓內容進行考核:主要是實地演練,通過參加遵義市衛生局組織的甲型H1N1模擬患者的演練工作,了解知識掌握水平。
5 結論
5.1 通過規范化的培訓,普及突發傳染病的防治知識,提高了預防意識;使得我院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發流行的診治中,醫院各類人員嚴于防范,沒有院內傳染病的流行和一例院內感染的發生;充分證明了規范化的培訓的作用。
5.2 通過規范化的培訓,提高了法規觀念、醫務人員掌握了傳染病的法律法規、上報途徑和時限,為突發傳染病流行的控制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據,在應對和控制疫情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體現了醫院相應的職責。其職責是必須具備足夠的應對能力和預備狀態[2],確保人民的健康。
5.3 通過模擬演練的培訓以及實地演練的檢查,提高了應對突發傳染病的能力,醫務人員熟練掌握了傳染病的診治流程,在甲型H1N1流感暴發流行時,醫務人員在接診大量的發熱患者時(一個月夜間門診量平均達近90人次),做到了有條不紊,使該項工作得到了有序的開展。
5.4 通過對三級防護的要求、防護技術、防護用具的使用,醫務人員進出隔離病區規定,消毒隔離制度,統一消毒方法和操作程序的培訓,醫務人員提高了防范意識。在甲型H1N1流感隔離病區工作的醫務人員,做到了臨危不亂,充分意識到了醫務人員的自我防護是保障醫療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條件。因此,在隔離病區的醫務人員沒有一例被傳染,增加了全體醫務人員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治愈率。
5.5 通過健康知識的培訓,醫務人員掌握了疾病的預防知識,對來我院就診的患者及家屬,進行了有效的健康知識宣教,尤其是在隔離病區住院的患者,取得了患者良好的配合,保證了病房工作正常運轉。
總之,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只有通過強化管理和專業人員進行規范化的培訓,才能提高及時發現和識別傳染病的能力,確保科學、有序、有效應對突發性傳染病事件以及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的救治能力。
參考文獻
一年來,防疫工作在院及縣疾控中心領導的有力支持和指導下順利地完成了預防免疫和傳染病上報,直報管理等第一條例方面的工作,具體總結如下:
一、預防接種:計劃免疫是我組的工作重點,“以防為主”是我組的一貫工作宗旨,堅持每月向計生辦協調抄出生數,上卡數,及時通知家長。一年來全鎮的出生數是474人,建證數是509人,辦接種證550多本,其中包括流動人口5人,補辦接種證60多本。疫苗使用如下:基礎免疫:卡介苗447人次(本院產科未開展),二價脊灰1510多人次,接種率97.67%。脊灰滅活477人次. 種率98.61%無細胞三聯1993多人次,接種率98.66%、麻鳳87多人次(麻腮風替代),接種率97.32%。麻腮風857多人次,接種率96.11%。乙肝1358多人次,接種率98.73%,二聯550多人次,接種率98.31%、乙腦1002多人次,接種率98.52%、流腦911人次, 接種率98.53%.甲肝542人次, 接種率97.28%.流腦A+C,1077人次,接種率97.61%。我組不僅搞好基礎免疫接種,全鎮今年來發生水痘1次爆發傳染病流行。其中陳城中心幼兒園發生4例,及時發現隔離沒有發生爆發流行。
今年我接種科室開展二類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水痘147人次,成人乙肝94人次,手足口病疫苗225人次。杜絕傳染病的發生,也給醫院增加收入。
二、傳染病管理:加強傳染病的監測,統計疫情、疫報工作,制定完善的傳染病管理制度,按制度執行褒獎貶罰。查門診數:15817多例,病人人院74多例,無一漏報,及時率100%。一年來傳染病報告數:43例,其中本院報告43例,其中腸道門診采檢35例,肺結核督導8例,麻風病線素收索13個行政村,體檢53人,無線索8例,死亡5例,周圍群眾200多人,加強村醫對傳染病的報告意識,對村醫進行重大傳染病的培訓13次,共計200多人次,加強傳染病的動態監測。對環境和飲用水的消毒,加強村民自我防護意識。
三、衛生宣傳:認真做好衛生知識宣傳工作,解答家長提出的各種衛生問題,讓群眾逐漸增強預防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發放宣傳圖案200多份,出宣傳欄12期健康教育。
總結過去的工作,我們尚存在許多不知,宣傳不到位,種率提高不快,業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半年里,將繼往開來,兢兢業業,克服困難,把防疫工作做得更好。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塔塔”為你整理了這篇法定傳染病報告質量與管理現狀自查報告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法定傳染病報告質量與管理現狀自查報告
一、督查內容和方法
(一)督查范圍。
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家縣級醫療機構、4家鄉鎮衛生院。
(二)調查內容。
1.醫療機構法定傳染病報告質量。
2.法定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現狀。
(三)自查實施。
自市疾控中心下發了《關于開展安慶市2020年法定傳染病報告質量和管理現狀的通知》,由縣衛生健康委疾控辦組織縣疾控中心組成調查組,嚴格按照《安徽省法定傳染病報告質量和管理現狀調查方案(2017年版)》進行自查。
二、自查結果
(一)基本情況。此次共督查了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家縣級醫院,4家鄉鎮衛生院。
(二)傳染病疫情報告質量。
1.法定傳染病報告率。實查病例登記數442例,網絡報告病例440例,報告率99.55%。
2.法定傳染病報告及時率。網絡報告病例440例,報告及時440例,報告及時率100%。
3.紙質(電子)傳染病報告卡填寫完整率。實查紙質報告卡135張,紙質傳染病報告卡的必填字段信息填寫完整135張,紙質傳染病報告卡填寫完整率100%。
4.紙質報告卡填寫準確率。實查填寫完整的紙質報告卡135張,同時與門診或住院登記信息一致,填寫字跡清晰且無明顯邏輯錯誤,無涂改的傳染病報告卡135張,紙質傳染病報告卡填寫準確率100%。
5.網絡報告信息一致率。實查紙質報告卡135張,與網絡直報信息系統中電子卡必填信息完全相符的135張,網絡報告信息一致率100%。
6.報告卡有效證件號填寫完整率。實查紙質報告卡135張,身份證號填寫完整135張,報告卡有效證件號填寫完整率100%。
(三)法定傳染病報告管理。
1.疾控機構。
(1)轄區傳染病常規監測管理工作情況。每日做好傳染病報告卡實時監測審核記錄,每日至少4次以上,記錄完整;建立了異常信息的快速反應機制與流程,并能有效付諸實施;針對傳染病報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開展傳染病報告質量指導,每月至少開展1次傳染病報告質量評估;1-11月份傳染病報告報告質量評價綜合率均值為100%。
(2)數據分析與利用。傳染病疫情監測資料每月進行月分析,年終有年分析;重點控制傳染病有專題分析;每月將常規分析報告通過紙質和網絡直報系統進行反饋;根據疫情流行情況適時開展風險評估工作。
(3)傳染病報告管理督導檢查與評估。開展了轄區傳染病報告管理督導檢查,有檢查方案和原始工作記錄,實行轄區全覆蓋,督查結束后有總結和通報,并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二次督導;21家網絡直報單位,2020年1-11月有5家全年沒有傳染病報告,分別是4家民營醫療機構和縣血吸蟲防治站;縣直醫療機構連續3個月零報告單位1家,為縣婦計中心;鄉鎮連續3個月零報告單位4家,為雷池鄉衛生院、涼泉鄉衛生院、鴉灘鎮、高士鎮衛生院;縣級疾控中心每年對下級單位進行技術指導至少2次以上,每次都有指導記錄。
(4)傳染病報告管理專業技術培訓。每年均開展傳染病網絡直報管理及監測資料分析利用等相關技術培訓,有文件通知、有簽到、有總結、有考核;培訓的內容包括:《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2015年版)》、《全國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工作技術指南(2016版)》重點傳染病防控技術以及瘧疾、登革熱等診治知識培訓。
(5)網絡直報人員及設備配置情況。疾控中心配備傳染病網絡直報管理的專職人員2人,實行A、B崗位制。配有專用計算機和筆記本電腦;為疫情監測人員提供了可實時連接傳染病信息報告系統的無線網卡,對疫情監測人員提供一定的加班補助,并可以調休。
(6)用戶信息安全管理情況。建有轄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用戶及授權安全管理制度,對直報用戶和本級用戶均有備案,并對系統用戶開展了信息安全相關培訓。
2.醫療機構。
(1)院內傳染病報告管理情況。各醫療衛生單位均成立了傳染病報告管理組織,相關工作制度齊全;但門診日志和住院登記紙質版本普遍缺少有效證件號登記欄,但縣級醫院電子病歷系統均設有該欄;檢驗科和放射科登記檢查結果門診和住院醫生可以實時瀏覽打印。每月定期開展院內傳染病報告質量自查,有記錄,縣醫院并能落實獎懲措施;各單位均開展了傳染病報告管理知識培訓,部分單位對傳染病診斷標準進行了培訓。
(2)網絡直報專職人員及設備配備情況。各單位均指定專門科室負責院內傳染病報告管理工作,配備有傳染病網絡直報管理兼職人員,并對直報人員有一定的加班補助,加班后可以適時調休。
(3)醫療電子病歷系統中傳染病報告管理功能。各單位均建有電子病歷系統,除縣級醫院外,其他單位都不具備傳染病報告管理功能;縣級醫院放射和檢驗結果門診醫院可瀏覽,但鄉鎮一級系統不具備該功能;目前也不具備導出功能。
(4)用戶信息安全管理。直報用戶在縣疾控中心均有備案,各單位均配有傳染病報告專用計算機,并安裝了殺毒軟件。
三、主要存在的問題
1.各單位均開展了傳染病報告管理培訓工作,但大部分缺少傳染病診斷標準方面的內容,缺少培訓考核,臨床醫生傳染病報告意識和發現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2.電子病歷系統尚不完善。雖然各單位均建有電子病歷信息系統,但鄉鎮不具備傳染病報告管理功能,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傳染病報告管理工作的需要。臨床醫生登記意識和傳染病報告意識不高。
四、下一步工作計劃
1.進一步規范培訓,豐富傳染病報告管理培訓內容,做好培訓考核和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
一、人員執業、地址變更問題
【法律規定】執業醫師法第十四條:醫師經注冊后,可以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按照注冊的執業地點、執業類別、執業范圍執業,從事相應的醫療、預防、保健業務。未經醫師注冊取得執業證書,不得從事醫師執業活動。執業醫師法第十七條:醫師變更執業地點、執業類別、執業范圍等注冊事項的,應當到準予注冊的衛生行政部門依照本法第十三條的規定辦理變更注冊手續。執業醫師法第三十條:執業助理醫師應當在執業醫師的指導下,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按照其執業類別執業。《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二十八條醫療機構不得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
從目前我市檢查的情況看,有近10%的診所不是開業申請人在執業,而聘任的人員多數沒有辦理醫師變更注冊。有的診所有醫師沒護士、有的有護士沒醫師,個別診所甚至是護士現場執業,近期,市監督所對一家診所進行了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就是因為沒有坐診醫生,由護士進行現場執業,導致患者延誤病情死亡。這樣的事例不少,由于人員執業導致的醫療糾紛在我市屢屢出現。關于診所聘用人員行醫問題,衛生部有專門的司法解釋:第沒有取得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護士執業證書的人員和已取得證書未進行變更注冊的人員都視為非衛生技術人員。一部分執業人員未及時到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變更注冊。關于診所擅自變更執業地點問題,衛生行政部門頒發《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時候,已經對診所進行了核準登記,核定了診療科目和執業地點,不是隨便可以變更的,變更要首先進行申請,經批準后方可變更。今年,我們在檢查過程中發現有5家診所擅自變更了執業地點,均進行了行政處罰。
二、超范圍執業和夸大宣傳問題
【法律規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醫療機構必須按照核準登記的診療科目開展診療活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四十七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診療活動超出登記范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予以警告、責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據情節處以3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醫療廣告管理辦法》第六條醫療廣告內容僅限于以下項目(一)醫療機構第一名稱;(二)醫療機構地址;(三)所有制形式;(四)醫療機構類別;(五)診療科目;(六)床位數;(七)接診時間;(八)聯系電話。
根據檢查情況,多數診所能基本按照核準科目開展診療活動,但是有個別診所存在超范圍執業情況,有的內科診所公然宣傳治療婦科、外科、皮膚科、兒科等疾病,目前,我市審批的診所中除內科、中醫、口腔診所外,只審批了1家美容診所和1家皮膚科診所。檢查發現有個別診所甚至違法開展婦科手術、放環、取環、流產輸卵管結扎術、早期終止妊娠術等項目。關于夸大宣傳的問題,個體診所在媒體醫療廣告的現象比較少,但是個別診所通過散發小廣告,門頭廣告牌宣傳的現象很普遍,多數有內容違規,新《醫療廣告管理辦法》修訂的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明確了醫療廣告前的審查制度,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對廣告內容進行成品審查,取得《醫療廣告審查證明》后方可。二是限制了醫療廣告內容,限于醫療機構第一名稱、醫療機構地址、所有制形式、醫療機構類別、診療科目、床位數、接診時間、聯系電話等8項內容;同時,規定醫療廣告不得出現以下八項內容,即涉及醫療技術、診療方法、疾病名稱、藥物的;保證治愈或者隱含保證治愈的;宣傳治愈率、有效率等診療效果的;、迷信、荒誕的;貶低他人的;利用患者、衛生技術人員、醫學教育科研機構及人員以及其他社會社團、組織的名義、形象作證明的;法律法規規定禁止的其他內容。并規定禁止利用新聞形式、醫療資訊服務類專題節(欄)目或變相醫療廣告。
三、消毒、隔離技術規范問題
【法律規定】《消毒管理辦法》第四條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建立消毒管理組織,制定消毒管理制度,執行國家有關規范、標準和規定,定期開展消毒與滅菌效果檢測工作。醫療機構使用消毒劑必須索取生產經營1、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復印件;2、產品衛生許可批件復印件;3、產品檢驗報告或合格證明材料復印件。
通過檢查發現問題有幾個方面,一是醫護人員消毒隔離觀念差,消毒劑、消毒器械使用不正確、違反操作規程的現象普遍存在,甚至有使用過期消毒劑的現象。二是紫外線消毒不規范,個體診所不做消毒記錄,有的做記錄但是沒有紫外線消毒累計時間,大家知道,紫外線消毒是消毒的重要環節,每天必須嚴格執行,才能保證物體表面及空氣質量,保證注射室的無菌狀態。檢查中發現的突出問題是,有的診所注射室存放生活物品,甚至將注射臺當餐桌吃飯。這種情況不在少數,這是極不安全的行為。
四、醫療文書書寫、保存
【法律規定】《處方管理辦法》第五十條:處方由調劑處方藥品的醫療機構妥善保存。普通處方、急診處方、兒科處方保存期限為1年,醫療用毒性藥品、第二類處方保存期限為2年,品和第一類處方保存期限為3年。
處方的主要問題:1.醫師不簽名或者簽名不全;2.不具處方權的開處方;3.處方不按要求存放和保存(隨處亂扔);4.藥品劑量不規范;5.處方格式不規范(有的未按要求使用新處方急診處方、兒科處方、普通處方的印刷用紙應分別為淡紅色、淡黃色、淡綠色和白色,并在處方右上角以文字注明)。
處方是診療行為最重要的醫療文書,作為患者用藥憑證的醫療文書,具有法律、技術、經濟責任。大家一定要重視處方的書寫規范并按規定保存。沒有處方權的一定不要在處方上簽名。我們目前已經統一了處方,有個別診所還未使用。
五、傳染病管理方面
【法律規定】《傳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一條:醫療機構必須嚴格執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規范,防止傳染病的醫源性感染和醫院感染。醫療機構應當確定專門的部門或者人員,承擔傳染病疫情報告、本單位的傳染病預防、控制以及責任區域內的傳染病預防工作;承擔醫療活動中與醫院感染有關的危險因素監測、安全防護、消毒、隔離和醫療廢物處置工作。第三十條規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和采供血機構及其執行職務的人員發現本法規定的傳染病疫情或者發現其他傳染病暴發、流行以及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時,應當遵循疫情報告屬地管理原則,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或者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內容、程序、方式和時限報告。
傳染病管理工作是醫療機構的一項重要內容,從目前情況看,多數的診所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有一多半的診所沒有建立傳染病登記制度,總以為傳染病與自己無關,傳染病防治法明確規定,醫療機構對傳染病有救治義務,第一次接診的醫務人員必須按照《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醫療機構不具備傳染病救治能力時,應當及時將病人轉診到具備救治能力的醫療機構診療,并將病歷資料復印件轉至相應的醫療機構。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拒絕接收傳染病人,要按照要求及時辦理轉診手續。這次,我們為大家統一配備了傳染病登記簿,當你發現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一定要認真登記,并按時限及時報告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六、醫療廢棄物處置問題
【法律規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第七條醫療衛生機構和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應當建立、健全醫療廢物管理責任制,其法定代表人為第一責任人,切實履行職責,防止因醫療廢物導致傳染病傳播和環境污染事故。第十二條醫療衛生機構和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應當對醫療廢物進行登記,登記內容應當包括醫療廢物的來源、種類、重量或者數量、交接時間、處置方法、最終去向以及經辦人簽名等項目。登記資料至少保存3年。第十四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轉讓、買賣醫療廢物。第十六條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及時收集本單位產生的醫療廢物,并按照類別分置于防滲漏、防銳器穿透的專用包裝物或者密閉的容器內。醫療廢物專用包裝物、容器,應當有明顯的警示標識和警示說明。
通過檢查,我市個體診所在醫療廢物處置方面存在的問題最多,1.醫療廢物隨處亂放2.未分類3.無警示標識4.未用黃色塑料袋包裝甚至有個別單位將醫療廢物進行買賣。今年,我們對診所統一進行要求:由于我市已經建立了醫療廢物處置中心,醫療廢物必須按要求集中處置,這次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提供了資料,大家盡快與處置中心聯系,根據各自的情況與處置中心簽訂協議。我們在明年四、五月份將聯合環保部門進行檢查,對不能按規定處理醫療廢物的單位,將進行行政處罰。
七、內部管理方面
1.門牌不一致現象突出:多數診所懸掛的門牌與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許可名稱不一致。有的叫“康復門診”有點叫“某某社區門診”、“某某小區門診”有的門牌上宣傳治療疾病內容,這都是不規范的。
2.內部賬冊記錄混亂,門診記錄、消毒記錄亂寫亂畫,好的用筆記本,有的用學生演草紙五花八門,不嚴肅。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病專科醫院住院病人合并傳染性疾病的基本情況,對傳染病安全隱患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對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合并有傳染性疾病的精神病病人的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期間我院共收治精神病病人15 893例,合并有傳染性疾病的病人366例,包括有病毒性肝炎189例,肺結核98例,梅毒42例,水痘17例,其他傳染病20例。結論:精神病合并傳染性疾病病人逐年增加,精神病專科門診應加強收治病人傳染病的排查,做好入院歸口管理及傳染病防治知識培訓,提高護理人員職業安全與防范意識。
關鍵詞 :精神疾病;傳染病;護理管理;調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55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infectiousdiseases in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LI Mei-hua,XIE Guang-ping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Ganzhou city Jiangxi province,Ganzhou341000)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 in psychiatric hospital, put forward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safety hidden danger of infectious disease.
Methods:The merger in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1-December 2013 were infected psychiatric patients medical record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During the period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psychiatric patients with 15 893 cases,36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mainly of viral hepatitis in 189 cases,and 98 case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42 cases of syphilis,17 cases of chicken pox,20 cases of other infectious diseases.
Conclusion:Psychiatric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 increased year by year,the psychiatric outpatient depart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vestig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hospital,do a good job of centralized management and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nowledge training, improve the nursing personnel occupation safety awareness.
Key wordsPsychiatric patients;With infectious diseases;Nursing management;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我院是一所全市醫院規模最大的三級甲等精神病專科醫院,一直承擔著全市精神病病人的收治管理工作,包括政府委任的由110公安收送的肇事車禍病人以及流浪乞討病人,這些精神病病人往往合并有其他軀體疾病,特別是傳染性疾病。本研究將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合并有傳染性疾病的精神病病人病歷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現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共收治精神病病人15 893例,其中合并有傳染性疾病366例,男236例,女130例。年齡14~77歲,平均年齡(49.62±4.85)歲。農民197例(53.83%),農民工106例(28.96%),學生35例(9.56%),其他28例(7.65%)。各種傳染病中,病毒性肝炎189例,為肺結核98例,梅毒42例,水痘17例,其他傳染病20例。
1.2方法根據傳染病網絡直報病例數,對傳染病診斷報告卡以及病歷資料逐例逐項登記其年齡、性別、職業、主要診斷、實驗室及影像檢查結果、住院時間等基本資料并進行歸納匯總。
1.3統計學處理采用描述性數據分析。
2結果(表1)
3討論
3.1精神病病人傳染性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分析
3.1.1社會環境因素精神病病人是受社會冷落的弱勢群體,他們可能受到家庭與社會的多重歧視。近年來,我院每年平均收治由公安110收送的流浪乞討精神病病人約500例,由于病人長期流浪,生活不穩定,缺乏相應的照顧與管理,形成不良的衛生習慣,沒有固定的食物供給,營養得不到保障,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極易合并貧血、低蛋白血癥、惡液質等營養性疾病,從而加劇其自身抵抗力受損[1],因此,這類病人容易合并有乙肝、肺結核,甚至因有吸毒與亂性行為而感染梅毒、艾滋病等傳染病。本調查顯示,男病人患病率明顯高于女病人,農民及在外打工的農民工發病率高,均與其外界流浪生活或疏于家庭與社會的管理有關系。
3.1.2精神疾病因素精神疾病屬于慢性病,需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而此類藥物有免疫抑制作用,易使其防御機能減
退[2],其中有些傳染病為感染潛伏期或病原攜帶者,入院后或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發展為傳染病,如水痘、流感等。本調查結果還顯示,精神分裂癥合并傳染病占45.36%,而情感性精神障礙次之,這與病人的思維、情感、行為的紊亂有密切關系,例如:肺結核病人往往是因為精神病急性期,病人過度興奮躁動,抵抗力下降而極易感染結核桿菌。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如酒精所致的精神病病人,大部分肝臟功能受損較嚴重,因此合并乙肝等疾病比例較高。
3.1.3住院環境的影響精神病病房大多為密閉式管理模式,而精神病醫院在建筑設計上很難符合要求,住院病人活動空間較小,人員密度大,病人住院時間長,戶外活動也較少,這就加劇了病人機體免疫力的下降,病區一旦有傳染性疾病病人,標準的隔離措施難以實施,易導致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例如水痘、流感、腹瀉等傳染病。
3.2安全管理對策
3.2.1門診把關由于精神病人缺乏主述,不能真實反映病狀,配合能力差,容易漏診或誤診,有資料顯示,合并肺結核疾病的誤診率高達78.81%[3]。因此,醫師首診時應詳細詢問病史,對有野游史、長期流浪在外且家庭疏于管理的病人,應給以常規做胸片、CT,艾滋病、梅毒、乙肝五項等實驗室定性檢查。胸片或CT是及時發現或排除肺結核檢查的重要手段,對有疑似肺結核病人要留取痰液送肺結核定點醫院檢查,明確肺結核診斷。對有性生活不潔,有嗜煙、酗酒、吸毒史的病人進行梅毒、艾滋病定性檢查,以便采取有效的隔離防范措施。
3.2.2做好病人入院衛生處置工作由于流浪精神病病人合并傳染病的發生率比長住人口高,收治長期無人照顧、四處流浪、蓬頭垢面、衣不遮體的病人時應徹底進行衛生處置,仔細察看病人是否患有皮膚病、性病等傳染性疾病,及時做好病人的隔離處置。
3.2.3對合并有傳染性疾病病人嚴密隔離為防止患有傳染性疾病的精神病人入院后對其他病人造成傳播,我院每個病房設置了一個單獨的隔離觀察間,針對疑似傳染病的病人進行隔離觀察1周,待排查后再安排入住普通病房。另外,醫院還設置了一個收治復雜性病種的病區,病區設有若干個隔離治療病房,對合并有傳染性疾病的精神病病人提供隔離治療環境,避免因患有傳染病而引發病人交叉感染[4]。
3.2.4加強病房傳染病病人消毒隔離管理按照標準預防的要求做好病房的日常消毒工作,如空氣、地面、物品、食品、餐具等日常生活衛生用品的消毒管理,嚴格按規定處理病人醫療廢棄物,避免因醫院感染引發的醫療糾紛,防止給醫患雙方造成經濟損失。
3.2.5加強醫務人員傳染病知識培訓由于傳染病有其發生、發展、流行病學特征,因此要建立健全醫院傳染病管理制度,開展傳染病相關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的培訓,我院每年至少二次針對所有相關人員的知識培訓,包括《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消毒隔離規范》《手衛生規范》等。加強傳染病網絡直報,實行首診負責制,對新上崗人員進行傳染病知識、醫院感防控知識崗前培訓。對衛生清潔人員進行消毒知識、潔污處理程序和消毒劑的使用等培訓,強化飲食衛生及個人防護技能的培訓,以減少和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對陪伴家屬與探視人員做好傳染病衛生知識宣教。
3.2.6嚴格制度化管理將科室醫院感染控制情況與傳染病報告及管理情況納入醫院目標與考核體系,按制度進行考核獎懲,以加強醫務人員職業安全防護措施的執行與管理力度。
總之,由于精神病病人的主要疾病特點是自知力較差,治療不配合,而傳染性疾病的治療往往需要長時間、多療程、系統化治療,在住院期間還難以治愈,出院后仍需要給予其督查指導,使病人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促進其全面康復。
參考文獻
[1]潘錦環,蘇保育,陳光玲.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軀體疾病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中國民康醫學,2010,8(22):2043.
[2]費靜霞,曹珍珍.老年精神病患者醫院泌尿道感染目標性監測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6):3376.
[3]龔劭工,劉紅,蘇建寧.對精神病患者感染肺結核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國民康醫學,2010,22(23):2802-2803.
[4]何彩霞,趙毅基.“護士首診負責制”在流浪乞討精神病人接診中在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1,8(1):13.
[關鍵詞] 全過程管理;綜合性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
[中圖分類號] R197.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6-0123-03
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的啟用,極大提高了疫情報告的及時性、準確性、完整性,利于疫情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反饋[1],是國家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各級醫療機構是各類疫情數據收集、匯總、輸入的基本單元,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涉及整個系統的效率和質量。目前我國傳染病漏報率為23%左右[2、3],把工業管理中的PDCA循環引入到疫情直報管理中,能減少漏報、少報、瞞報,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質量[4-6]。傳染病疫情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具有法律的強制性和嚴肅性[7、8],需要全過程管理才能發揮系統的功能,需要相關人員全員參與、全系統穩定運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效率。
1 紙質報告卡的缺陷
手工報告模式依賴于臨床醫師的主動報告,難以杜絕傳染病漏報問題的存在[9]。由于門診醫師接診量大,門診患者就診登記率較低,填寫字跡潦草。住院醫生填寫出入院登記本時僅填寫主要診斷,不利于住院病例傳染病漏報的檢查。醫生對傳染病報告重視不夠,疫情報告意識不強,常出現字跡潦草、項目不全、遲報、誤報、漏報現象。
部分患者對國家法定傳染病疫情登記和報告缺乏了解,不愿意提供完整、真實的信息,配合性差,導致原始數據缺失。
紙質報告卡從填寫到上報中間環節較多,容易出現延遲送達、丟失、遲報、漏報等現象,增加交叉感染的機會,同時不利于患者隱私的保護,易造成信息泄露,產生糾紛后難以認定責任。
檢驗科及放射科陽性登記本存在漏登現象,檢查陽性結果返回科室及醫生查看常出現時間滯后。疫情報告管理員往返各科室現場手工核查門診日志、出入院登記本、住院病例、檢驗科和放射科陽性結果,耗時多,效率低,不可避免出現差錯。
同一病例在不同時間、不同科室、不同醫生間就診,重復填報增加各環節的工作量,同時增加填報醫生的抵觸情緒。
2 在醫院信息管理(HIS)系統中嵌入疫情報告系統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是政府部門公共衛生任務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醫院等級評審的重要指標,如何做好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HIS系統是醫院信息化系統的組成部分[10],涉及門診、住院、財務、藥房、病案管理等模塊,并與檢驗科的LIS系統、放射科的PACS系統建立鏈接。
在HIS系統中嵌入傳染病報告管理模塊,建立傳染病上報和管理子系統,整合各系統之間的數據。基礎數據一次錄入長期使用,自動傳輸、比對、輸出結果,資源共享,避免原始數據的重復錄入和人工核查比對等,有效避免報告過程中的遲漏瞞虛等問題,能及時、準確、自動地完成系統設定的傳染病病例匯總、比對和結果輸出,經審查后及時錄入國家的網絡直報系統。計算機系統的嵌入疫情疫報系統,保證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的準確、高效、無誤、及時。
3疫情報告系統
疫情報告系統包括疾病診斷字典、電子傳染病報告卡、門診醫生工作站項目設置、復診傳染病病例重報自動提示功能、門診和住院傳染病強制報告功能、檢查結果反饋功能、疫情信息匯總功能等。
疾病診斷字典為國際統一的ICD-10疾病分類編碼診斷字典,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7,8]需要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上報的傳染病名錄進行對比后,設定應上報傳染病診斷名稱范圍,并對醫院使用的ICD-10診斷字典庫進行標識。
疾病診斷名稱與ICD-10編碼對應,格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中的傳染病報告卡一致,確保醫院的疫情報告卡與國家直報系統完全匹配。
門診醫生工作站內容和格式參照衛生部1996年印發的《全國法定傳染病醫院報告管理檢查與居民回顧性調查方案》的要求設置,醫生完成病人診療信息填寫并保存后,工作站的相關信息即時儲存至HIS系統數據庫中。
復診病例重報自動提示系統根據復診病人的姓名、性別、病名等信息與數據庫自動搜索比對,對有就診史的病例,系統自動彈出相關信息,由診療醫生判斷是否為同一病例、是否繼續再次報告,可大量減少重復上報病例。
門診和住院的傳染病強制報告功能保證傳染病確診時自動生成傳染病報告卡,醫生只有完成報告卡的全部內容的填寫并保存并上報后,才能進行其他診療活動,杜絕傳染病遲報、漏報的發生。模塊還提供隨時上報傳染病的路徑,方便醫生隨時上報。
檢查結果反饋功能使送檢醫生能借助網絡隨時查詢檢查結果,便于及時診斷與報告。檢驗和放射結果中與傳染病診斷相關的陽性結果,如致病菌培養陽性、放射科X線檢查為疑似肺結核診斷等,出具檢查結果的醫技科室醫生能夠直接發送相關信息提醒送檢醫生及時上報,相關信息保存后系統自動生成一覽表傳送到醫院疫情報告管理部門,疫情報告管理部門將陽性檢查結果與疫情網絡直報系統比對,發現未報告病例及時通知送檢醫生盡快診斷報告,減少傳染病遲報的發生。
疫情信息管理終端由醫院疫情報告管理部門管理,實時接收和打印傳染病報告卡,瀏覽并導出門診就診和住院病例,瀏覽并接收檢驗科和放射科等檢查陽性結果一覽表,方便疫報管理員的網絡直報,實時核查和監控門診和住院病例及檢驗科和放射科查出傳染病相關診斷病例,從技術環節杜絕漏報、遲報和誤報[10-12]。
4 疫情報告管理體系建設
職責分工明確,由分管副院長具體領導,信息科等相關部門提供各種資源保障。
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人員對HIS系統中傳染病報告管理模塊提出具體要求。疫情報告管理人員對醫院使用的ICD-10編碼庫中需上報的法定和監測傳染病相關診斷進行標識,并提供檢驗科陽性結果庫及放射科陽性結果項目。
疫情報告管理人員隨時對HIS系統的變化進行跟蹤,同時收集醫生對傳染病上報系統的意見及日常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信息工程師對有問題的軟件進行修正,強化信息交流和溝通。
信息工程師提供醫院使用ICD-10編碼庫。信息工程師對HIS系統中傳染病報告管理模塊進行編程并嵌入HIS系統中。
運行控制在系統之前進行全員培訓,讓臨床醫生了解上報途徑和填寫要求,疫情報告管理人員對系統使用熟練,對醫生上報傳染病隨時進行指導。
5 日常管理、目標管理及懲獎機制
規范書寫醫療文書,杜絕傳染病漏報和遲報現象。取消送單環節,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重報。
疫情報告管理人員每日對上報的傳染病報告卡進行接收、審核、打印、上報。定期對門診日志、出入院診斷、檢驗科陽性結果、放射科陽性結果等報表中的傳染病診斷病例進行上報核實,及時發現遲報、漏報病例,通知醫生及時補報。
疫情報告管理人員每月對上報的傳染病情況進行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在院內公示。
疫情報告管理人員每月對傳染病漏報、遲報情況進行通報,同時將漏報、遲報與科室質控掛鉤,增強醫生傳染病上報意識,減少傳染病漏報、遲報的發生。
6 結果及反饋管理
疫情報告管理人員通過對全院傳染病直報的質量監控數據進行分析匯總,及時發現引起傳染病報告卡質量缺陷的因素,將整改措施反饋并協助各科室制定相應整改目標,落實整改措施,加強監督,對整改效果進行階段評價和終末評價。
疫情報告管理人員不定期到臨床收集對傳染病報告子系統的意見,并對其進行整理,提交信息工程師進行整改。
配合疾控部門對相關的傳染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并做好院內傳染病病人的消毒隔離工作,避免院內感染的發生。
7 培訓機制
對新上崗人員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及醫院傳染病疫情管理相關知識的培訓。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中傳染病診斷標準,不定期組織醫務人員加強傳染病診斷標準的學習、考試,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減少誤報的發生。
組織醫務人員及時學習新發傳染病的診斷標準和最新法律、法規的相關要求,以及醫院疫情管理系統的最新變化,讓醫務人員第一時間更新知識,確保醫院疫情報告工作的有序開展。
8 系統完善
建立疫情預報系統維護更新機制,信息系統數據庫及時更新,與國家各項規定保持一致。
培訓機制、管理機制、反饋機制、懲獎機制長期化,采用PDCA方法進行管理,保證疫情報告涉及的全體人員掌握最新的知識、法律、法規及相關要求。
建立與上級主管機關的協調機制,及時依據上級管理部門的最新要求對醫院的相關管理制度、具體操作方式進行更新,并對醫務人員進行相關培訓。
傳染病疫情信息監測報告管理具有法定的強制性,需要全員參與、全過程零誤差、全系統穩定運行,需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嚴格執法、加強培訓與指導、增強社會宣傳,提高醫務人員對傳染病疫情報告重要性的認識及患者對傳染病報告的依從性,杜絕傳染病遲報、漏報的發生。對傳染病疫情報告進行全過程管理,借助HIS系統中的模塊,確定管理環節中的關鍵控制點,可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益,對全過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按照PDCA方法進行修正[13]。
未來條件許可,應研究醫院內部的疫情報告系統與國家直報系統的互聯互通,直接將數據從醫院系統傳輸至國家系統,同時研究國家系統對基礎醫院的結果和差錯的反饋機制及修正機制的方式和內容,以促使疫報系統的雙向性。
[參考文獻]
[1] 施小明,馬家奇,楊功煥. 我國醫療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J]. 疾病監測雜志,2006,21(5):225-226.
[2] 施小明,馬家奇,王麗萍,等. 2005年全國醫療機構法定傳染病漏報情況調查分析[J]. 疾病監測雜志,2006,21(9):493-496.
[3] 劉東升,羅智江. 影響傳染病疫情報告的因素與對策[J]. 中國公共衛生管理雜志,2009,25(1):29-30.
[4] 呂占秀. 現代傳染病醫院管理學[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0:139.
[5] 常金玲. 信息系統的開發及質量管理[M]. 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5: 65-70.
[6] Krishnan MS, Kriebel CH, Kekre S, et al.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in the software products[J]. Management Science,2000,46(6):745-759.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EB/OL].[2013-09-30]. http:///zhjcj/s9138/200804/2778e751494e40 bd9cc0 c77463c9473e. shtml.
[8]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EB/OL]. [2013-09-30]. http:// moh. gov. cn/jkj/s3576/200901/f2e5f428cea64912ba7e93c2f13dabff. shtml
[9] Brabazon ED,Farrell AO,Murray CA. Under reporting of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izations in a health board region in Ireland:room for improvement[J]. Epidemiol Infect,2008,136:241-247.
[10] 俞新蓮,榮飚,林文斌,等. 其于HIS系統的傳染病報告管理子系統功能設計與應用[J]. 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11,17(4):64-66.
[11] 白波,王韜. 醫院感染信息預警監測系統的設計與實施[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7):988-990.
[12] 國家喜,馬良,陳遷,等. 綜合性醫院應對突發傳染病的科研管理探討[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12):1382-1384.
一、衛生監督所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檔案資料要求
㈠食品衛生工作規劃、人大、政府對食品衛生執法檢查活動
內容:
1.每年人大、政府對食品衛生執法檢查活動有關文件
(2003年、2004年、2005年);
2.政府的貫徹食品衛生工作規劃;
(規劃范圍要涵蓋2003-2005年)
3.市、區領導對食品衛生工作的講話;
(2003-2005年)
4.衛生部門向人大、政府作的食品衛生執法情況匯報;
(2003-2005年)
參考樣板:
1.《關于召開××市食品衛生工作會議的通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關于印發××市農村2004—2010年初級衛生保健實施方案的通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3.《××市衛生事業第十個五年計劃》-××市衛生局
4.*副市長在2005年全市衛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㈡食品衛生計劃總結
內容:
1.食品衛生工作年度計劃
(2003年、2004年、2005年);
2.食品衛生工作年度總結
(2003年、2004年、2005年上半年):
3.近三年食品衛生工作總結
近三年食品衛生工作總結撰寫要求
⑴題目:“××市**區食品衛生工作匯報”
⑵內容包括:
a.基本情況概述
b.對照《國家衛生城市標準》,各項創衛指標的完成情況,注意采用的數據與《國家衛生城市信息報表》一致;
c.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亮點,如基層建設、量化、專項整治等);
d.采取措施取得的成效;
e.當前存在問題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⑶食品衛生工作匯報要包含以下內容:人大、政協及其常委會每年對食品衛生執法檢查活動情況;每年開展食品衛生知識宣傳活動情況;食物中毒趨勢、食物中毒原因查明率;食品衛生監督覆蓋率、食品從業人員體檢率、衛生知識培訓率、傳染病調離率;餐飲業、集體食堂、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等食品門店的食具抽檢合格率、食品衛生抽檢合格率等。
參考資料:××市**區食品衛生工作匯報(市衛生局)
㈢食品衛生技術規范文件
內容:
1.食品衛生管理工作實施方案、食品安全整治方案
(2003-2005年)
2.各類食品安全事件應急預案
3.有關技術指導規范。
參考樣板:
1.《關于印發××市衛生系統2005年食品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市衛生局;
2.《轉發關于印發食品企業haccp實施指南的通知》-市衛生局;
3.《關于印發熟肉制品專項整治衛生要求的通知》-市衛生監督所
㈣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
內容:
1.相關規范文件(含各類食品經營單位評分表)
2.實施食品衛生量化分級管理工作方案
3.量化分級管理工作培訓情況
4.量化分級情況通報和總結
5.量化分級管理工作進度及進度表
(餐飲業實施食品衛生管理量化分級管理≥95%)
6.宣傳資料
㈤食品衛生監督專項檢查資料
1.檢查方案、通知(2003-2005年)
2.檢查情況總結
3.年度健康相關產品衛生監督抽檢計劃和抽檢情況報告
參考樣板:
4.《關于印發2005年××市健康相關產品衛生監督抽檢工作計劃的通知》
㈥食物中毒控制和報告
1.食物中毒相關文件
―《關于進一步規范食物中毒事故報告制度的通知》
―《××市食物中毒應急處理方案》
2.食物中毒事故報告登記表;注意數據要與《衛生城市信息報表》相符(2003-2005年)
3.食物中毒調查報告;注意數據要與《衛生城市信息報表》相符(2003-2005年)
4.預防食物中毒宣傳資料
㈦開展食品衛生宣傳活動資料
1.食品衛生宣傳簡報(2003-2005年)
2.宣傳周活動文件、圖片(2003-2005年)
3.報刊、電臺、電視臺報道
4.監督所網站及網上報道
(含文字、圖片、影像等)
㈧食品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和培訓資料
1.從業人員體檢和培訓資料(部分資料)
2.企業負責人、衛生管理人員、采購人員培訓資料(部分資料)
(含培訓教材、培訓記錄、考試試卷、培訓證明等)
3.患“五病”的從業人員調離情況
√“五病”的從業人員體檢結果
√“五病”的從業人員調離通知書
√相關企業“五病”的從業人員調離情況報告
√現場核實“五病”人員調離情況的現場檢查筆錄
㈨食品衛生報表
1.被監督單位一覽表;注意數據要與《衛生城市信息報表》相符。
2.衛生城市信息報表(2003-2005)
㈩其他相關部門的食品衛生管理情況
1.農產品、獸藥及畜產品、水產品違禁藥物的專項治理。無藥物濫用情況,藥物殘留超標得到有效控制。
(可向農業部門了解相關資料)
2.生豬定點屠宰,無注水和病畜肉上市,已開展牛、羊、禽類定點屠宰。
(可向經貿委和工商部門了解相關資料)
3.無證照生產加工食品、無固定加工、就餐場所的食品攤點的查處情況
(可向工商部門、行政執法局等了解相關資料)
4.建筑工地食堂管理情況
(可向建委等了解相關資料)
(十一)隨機抽取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個案資料
每個單位的資料包括以下內容:
1.衛生許可證申請書
2.建設項目衛生審查和竣工驗收資料
3.從業人員體檢和培訓資料
4.每年至少2次的現場監督筆錄
5.食品衛生量化分級評分表;
6.五病人員體檢調離通知書(如無體檢不合格人員,不用填寫)。
注意事項:
1.衛生許可證申請書、食品衛生量化分級評分表、衛生監督意見書、五病人員體檢調離通知書等監督文書無漏項、缺項;
2.衛生許可證申請書中“經辦監督員意見”項監督員必須簽名;必須有衛生監督所領導簽發;有衛生等級評級結果。
注意事項:
1.提交資料的首頁要有資料目錄
2.資料收集要符合《××市全面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資料建檔工作指引》的要求
3.數據要認真核實,特別注意各種數據、時間的合理性;與《國家衛生城市信息報表》中的數據相應、不能出現邏輯錯誤。
資料的規格與形式
1.表格:標題用小二號宋粗體字,表格內文字用小四號或五號字宋體
2.普通文檔:標題用二號宋粗體,正文用三號仿宋體,行距25。
3.所送資料、報表要有紙質材料和電子文檔。
二、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重點檢查單位現場衛生要求
㈠中型以上餐飲業衛生要求
1.硬件設施要求:
⑴周圍25米內無開放式廁所、暴露性垃圾堆等污染源。
⑵加工場所(含輔助場所)面積與就餐人數和供應品種相適應,不少于1m2/人、且廚餐比≥1:2。
⑶加工場所按原料、半成品、成品的順序予以布局。
⑷墻壁鋪貼瓷磚1.8米以上,地面鋪貼地磚等便于沖洗材料,頂棚用扣板吊頂封閉。
⑸操作臺、灶臺面用不銹鋼材料制作或瓷磚貼面,設置排氣抽煙設備,正常使用。
⑹
設置專用粗加工間,加工肉類(包括水產品)與蔬菜的操作臺、用具和容器分開使用,并有明顯標志;加工經營場所內不得圈養、宰殺活的禽畜類動物,在加工經營場所外設立圈養、宰殺場所的,應距離加工經營場所25m以上。
⑺設置專用餐具洗消間,內設餐具清洗池,配專用餐具消毒池,并明顯標志,以熱力消毒為主,消毒方法張貼上墻,配置餐具保潔柜。
⑻
銷售熟食或涼菜必須設置專間,應設置有洗手、消毒、更衣設施的通過式預進間,專人使用、專用工具、專用冷藏設備、專用消毒設施,并有明顯標志。應設置紫外線消毒燈,應按功率不小于1.5w/m3設置,強度大于70μw/cm2,距離地面2m以內。
⑼配備冷藏食品的冰箱,冷藏冷凍食品分類分層或分冰箱存放,必須生熟分開;庫房食品分類離地離墻20cm存放。
⑽
設置防蠅、防塵、防鼠設施和洗手、消毒、防潮、防霉設施,并正常使用,室內無蠅、無鼠跡,配備帶蓋垃圾桶。防蠅設施包括:紗門、紗窗、風簾機、滅蠅燈、排風口不銹鋼窗紗等;防鼠設施包括:30
厘米高金屬防鼠擋板、離地門縫小于0.6厘米、下水道設置小于0.6厘米防鼠柵欄等。
(11)每人配有兩套工作衣帽,上崗時穿戴整潔,加工銷售直接入口食品佩戴口罩,個人衛生符合要求。
(12)使用自來水,保持下水道通暢。
2.衛生管理要求:
⑴按規定領取食品衛生許可證,亮證經營。
⑵從業人員100%持有效健康證和培訓合格證,掌握基本的衛生知識,“五病”調離率達到100%,并有調離記錄。
⑶建立完善的崗位衛生制度,并張貼上墻,設兼職食品衛生管理人員。
⑷各種食品標識應符合要求,不使用過期變質食品。
⑸采購食品索取食品衛生許可證、檢驗(檢疫)合格證明。
⑹保持內外環境和物品用具整潔。
⑺禁止將食品與消殺藥品等混放。
⑻按核定的經營項目和范圍經營。
㈡小飲食店衛生要求
1.硬件設施要求:
⑴周圍25米內無開放式廁所、暴露性垃圾堆等污染源。
⑵總面積不得小于40平方米,廚餐比≥1:2,廚房內設置烹調間與清洗間,推薦肉菜清洗加工與餐具清洗分間操作。
⑶設置專用粗加工間(區),至少配置兩個水池,葷素分開使用,并明顯標志。
⑷
設置專用餐具清洗間(區),配置餐具清洗池,配專用餐具消毒池,并明顯標志,推薦使用熱力消毒,藥物消毒者備有兩瓶以上消毒劑,消毒方法張貼上墻,在廚房與餐廳分別配置餐具保潔柜。
⑸操作臺、灶臺面用不銹鋼材料制作或瓷磚貼面,操作臺下設置離地20cm以上餐具保潔柜,設置排氣抽煙設備,正常使用。
⑹加工經營場所內不得圈養、宰殺活的禽畜類動物,在加工經營場所外設立圈養、宰殺場所的,應距離加工經營場所25m以上。
⑺墻壁鋪貼瓷磚1.8米以上,地面鋪貼地磚等便于沖洗材料,頂棚用扣板吊頂封閉,墻壁制作吊柜。
⑻銷售熟食或快餐必須設置專間,砧板必須生熟分開,并有明顯標志。
⑼配備冷藏食品的冰箱,冷藏冷凍食品分類分層或分冰箱存放,必須生熟分開;食品分類離地離墻20cm存放。
⑽
設置防蠅、防塵、防鼠設施和洗手、消毒、防潮、防霉設施,并正常使用,室內無蠅、無鼠跡,配備帶蓋垃圾桶。防蠅設施包括:紗門、紗窗、風簾機、滅蠅燈、排風口不銹鋼窗紗等;防鼠設施包括:30
厘米高金屬防鼠擋板、離地門縫小于0.6厘米、下水道設置小于0.6厘米防鼠柵欄等。
(11)每人配有兩套工作衣帽,上崗時穿戴整潔,加工銷售直接入口食品佩戴口罩,個人衛生符合要求。
(12)使用自來水,保持下水道通暢。
2.衛生管理要求:
⑴按規定領取食品衛生許可證,亮證經營。
⑵從業人員100%持有效健康證和培訓合格證,掌握基本的衛生知識,“五病”調離率達到100%,并有調離記錄。
⑶建立完善的崗位衛生制度,并張貼上墻,健全衛生管理組織設兼職食品衛生管理人員。
⑷各種食品標識應符合要求,不使用過期變質食品。
⑸采購食品索取食品衛生許可證、檢驗(檢疫)合格證明。
⑹保持內外環境和物品用具整潔。
⑺禁止將食品與消殺藥品等混放。
⑻按核定的經營項目和范圍經營。
㈢集體食堂衛生要求
1.硬件設施要求:
⑴周圍25米內無開放式廁所、暴露性垃圾堆等污染源。
⑵
供餐人數100人以下食品處理區面積不小于30m2,100人以上每增加1人增加0.3m2,1000人以上超過部分每增加1人增加0.2m2。
⑶不使用燃煤爐灶,使用液化氣等清潔能源。
⑷墻壁鋪貼瓷磚1.8米以上,地面鋪貼地磚等便于沖洗材料,頂棚用扣板吊頂封閉。
⑸操作臺、灶臺面用不銹鋼材料制作或瓷磚貼面,設置排氣抽煙設備,正常使用。
⑹設置專用粗加工間(區),至少配置各兩個水池,葷素分開使用,并明顯標志。
⑺設置專用餐具洗消間,內設餐具清洗池,配專用餐具消毒池,并明顯標志,以熱力消毒為主,消毒方法張貼上墻,配置餐具保潔柜。
⑻
必須設置專門的配餐間,應設置有洗手、消毒、更衣設施的通過式預進間,專人使用、專用工具、專用冷藏設備、專用消毒設施,并有明顯標志。應設置紫外線消毒燈,應按功率不小于1.5w/m3設置,強度大于70μw/cm2,距離地面2m以內。
⑼配備冷藏食品的冰箱,冷藏冷凍食品分類分層或分冰箱存放,必須生熟分開;食品分類離地離墻20cm存放。
⑽
設置防蠅、防塵、防鼠設施和洗手、消毒、防潮、防霉設施,并正常使用,室內無蠅、無鼠跡,配備帶蓋垃圾桶。防蠅設施包括:紗門、紗窗、風簾機、滅蠅燈、排風口不銹鋼窗紗等;防鼠設施包括:30
厘米高金屬防鼠擋板、離地門縫小于0.6厘米、下水道設置小于0.6厘米防鼠柵欄等。
(11)每人配有兩套工作衣帽,上崗時穿戴整潔,加工銷售直接入口食品佩戴口罩,個人衛生符合要求。
(12)使用自來水,保持下水道通暢。
2.衛生管理要求:
⑴按規定領取食品衛生許可證,亮證經營。
⑵從業人員100%持有效健康證和培訓合格證,掌握基本的衛生知識,“五病”調離率達到100%,并有調離記錄。
⑶建立完善的崗位衛生制度,并張貼上墻,健全衛生管理組織設兼職食品衛生管理人員。
⑷各種食品標識應符合要求,不使用過期變質食品。
⑸采購食品索取食品衛生許可證、檢驗(檢疫)合格證明。
⑹保持內外環境和物品用具整潔。
⑺禁止將食品與消殺藥品等混放。
⑻按核定的經營項目和范圍經營。
㈣小食品商店衛生要求
1.硬件設施要求:
⑴周圍25米內無開放式廁所、暴露性垃圾堆等污染源。
⑵設置與經營規模相適應的貨架柜臺。
⑶食品與百貨等其它物品分開存放。
⑷經營冷飲等食品,配置冷藏設施。
⑸食品分類離地離墻20cm存放。
⑹設置紗門紗窗等防蠅、防塵設施和防潮、防霉、防鼠設施,并正常使用,室內無蠅、無鼠跡,配備帶蓋垃圾桶。
⑺人配有兩套工作衣帽,上崗時穿戴整潔,加工銷售直接入口食品佩戴口罩,個人衛生符合要求。
2.衛生管理要求:
⑴按規定領取食品衛生許可證,亮證經營。
⑵從業人員100%持有效健康證和培訓合格證,掌握基本的衛生知識。
⑶建立完善的崗位衛生制度,并張貼上墻,健全衛生管理組織設兼職食品衛生管理人員。
⑷各種食品標識應符合要求,不經營過期變質食品。
⑸采購食品索取食品衛生許可證、檢驗(檢疫)合格證明。
⑹保持內外環境和物品用具整潔。
⑺禁止將食品與消殺藥品等混放。
⑻按核定的經營項目和范圍經營。
㈤肉食、冷飲、糕點加工廠衛生要求
1.硬件設施要求:
⑴周圍25米內無開放式廁所、暴露性垃圾堆等污染源。
⑵生產場所與生活區分開,有原處理、食品加工、食品存放等生產用房。
⑶工藝流程按原料、配料、加工、包裝、成品一條龍設置,車間布局合理,無交叉污染。
⑷操作臺用不銹鋼材料制作或鋪貼貼瓷磚。
⑸墻壁鋪貼瓷磚到頂,地面鋪貼地磚等便于沖洗材料,頂棚用扣板吊頂封閉。
⑹車間內不得存放與食品生產無關的物品。
⑺配料、灌裝、包裝車間設置空氣消毒設施。
⑻建立化驗室,由專業檢驗人員負責檢驗工作,檢驗資料齊全。
⑼配備冷藏食品的冰箱,冷藏冷凍食品分類分層或分冰箱存放,食品分類離地離墻20cm存放。
⑽
設置防蠅、防塵、防鼠設施和洗手、消毒、防潮、防霉設施,并正常使用,室內無蠅、無鼠跡,配備帶蓋垃圾桶。防蠅設施包括:紗門、紗窗、風簾機、滅蠅燈、排風口不銹鋼窗紗等;防鼠設施包括:30
厘米高金屬防鼠擋板、離地門縫小于0.6厘米、下水道設置小于0.6厘米防鼠柵欄等。
(11)每人配有兩套工作衣帽,上崗時穿戴整潔,加工食品佩戴口罩,個人衛生符合要求。
(12)使用自來水,自備水源每年進行檢測,保持下水道通暢。
2.衛生管理要求:
⑴按規定領取食品衛生許可證,亮證經營。
⑵從業人員100%持有效健康證和培訓合格證,掌握基本的衛生知識,“五病”調離率達到100%,并有調離記錄。
⑶建立完善的崗位衛生制度,和衛生操作規程并張貼上墻,設兼職食品衛生管理人員。
⑷各種食品標識應符合要求,不使用過期變質食品。
⑸采購食品原料索取食品衛生許可證、檢驗(檢疫)合格證明。
⑹保持內外環境和物品用具整潔。
⑺禁止將食品與消殺藥品等混放。
⑻按核定的加工項目和范圍經營。
⑼每批產品均有完整配料記錄,可追蹤溯源。
⑽得使用非食品添加劑和濫用、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加工食品。
(11)所有食品檢驗合格方可出廠。
㈥集貿市場衛生要求
1.集貿市場衛生管理要求
⑴集貿市場25m內不得有開放式廁所、暴露性垃圾堆等影響食品衛生的污染源。
⑵集貿市場的建筑和設施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ü具備與食品衛生要求和經營品種、規模相適應的給排水設施;
ü采光和照明設施符合食品生產加工和經營的需要;
ü有防塵、防蠅、防鼠和垃圾收集設施;
ü市場的地面應當平整結實、易于沖洗、排水通暢。
⑶
為避免交叉污染,同一區域的食品攤位設置要按照生熟分開的原則,合理劃定功能區域,分類設置攤位,并在不同區域作明顯標示。攤位分區和分類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ü食品經營區域與非食品經營區域分開設置;
ü經營鮮活畜禽、水產的區域與其他食品生產、加工或經營區域隔開,相互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5米;
ü生食品攤位與熟食品攤位分開;待加工食品和直接入口食品攤位相互分開;
ü經營餐飲服務應設置在專門區域,并相對集中;周圍不得有污水或其他污染源,25米范圍內不得經營鮮活畜禽。
⑷
集貿市場應指定一名負責人為集貿市場食品衛生責任人,負責市場食品衛生管理工作,并配備專職食品衛生管理員,負責對進入集貿市場的食品和集貿市場內的食品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衛生檢查。食品衛生負責人和食品衛生管理員應當接受衛生知識和業務知識培訓。食品衛生管理員的數量應當與集貿市場食品生產、加工或經營數量相適應。
⑸集貿市場應制定食品衛生管理和檢查制度。制度的內容應包括以下方面:
ü對進場經營者的經營資格和經營條件審查制度;
ü對進場食品的檢查和防止假冒偽劣食品進場管理制度;
ü日常食品衛生檢查制度;
ü食品衛生違規處理制度;
ü環境衛生管理制度。
⑹
集貿市場應當配備快速檢測設備和檢測人員。配備的快速檢測設備和人員能夠開展對可疑受農藥或其他污染物污染的蔬菜、農副產品、食品原料和食品進行快速抽樣檢測。無檢測能力的,應委托有檢測能力的機構定期檢測。
⑺集貿市場內應當配備衛生保潔人員,保證市場內的環境清潔,維護市場內衛生設施與設備正常使用。
⑻
集貿市場應設立食品衛生知識宣傳公示欄,建立食品衛生公示制度,公布食品衛生檢查、檢測情況,對檢查、檢測不合格的食品及進場經營者應在公示欄公告。
⑼集貿市場有符合衛生要求的公廁和垃圾站。
⑽活禽宰殺場所應與其它區域分開設置,宰殺場所應集中、封閉,污水、垃圾及時收集、清理。
(11)集貿市場設集中粗加工間,粗加工間設水池、貨架、垃圾桶,食品凈菜上架銷售。
2.市場舉辦者衛生管理要求
⑴
市場舉辦者應當做好市場食品衛生管理工作,維護好市場的設施、設備和環境衛生,對市場所生產、加工和經營的食品進行檢查、指導。
⑵市場舉辦者應對進場經營者的經營資格、經營條件進行審查,建立進場經營者的衛生管理檔案。
⑶市場舉辦者應當與進場經營者簽訂食品衛生保證協議書,約定違法經營的責任,加強對進場經營者的教育、培訓和管理。
⑷市場舉辦者應對所有進場的食品進行檢查,對可疑受污染的食品進行快速抽樣檢測,禁止不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的食品銷售。
⑸市場舉辦者及其食品衛生管理員應當每天對進場經營者的食品衛生情況進行檢查,并將檢查情況進行記錄。檢查和記錄的內容有:
ü是否按規定辦理衛生許可證及經營內容與許可范圍是否一致;
ü經營人員是否按規定接受健康檢查和食品衛生知識培訓;
ü是否落實進出貨臺賬制度;
ü禽畜肉類是否經過獸醫衛生檢疫,并查驗檢疫證明與肉類數量是否相符;
ü食品進貨是否按規定進行索證;
ü生產、加工或經營過程是否符合衛生要求;
ü
是否有禁止生產經營的食品;尤其要對食品加工、經營中使用的原料進行檢查,防止使用非食用物質或法律、法規禁止使用的原料;
ü是否有其他違反市場食品衛生管理制度的行為。
⑹
市場舉辦者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應督促進場經營者及時采取整改措施;對懷疑有禁止生產經營的食品的,應及時向當地衛生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報告;對發現禁止生產經營的食品的,應立即對該食品采取控制措施,并向有關部門報告。認真處理群眾舉報投訴,必要時報告相關部門,積極配合有關部門調查處理市場內的食品衛生違法案件。
3.進場經營者衛生要求
⑴
進場經營者按照規定需要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衛生許可證的,應當在取得衛生許可證后方可開展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其從業人員應當進行健康檢查并接受食品衛生知識培訓、掌握基本的衛生知識,“五病”調離率達到100%,并有調離記錄。
⑵
進場經營者應建立進出貨臺帳制度,臺帳中應注明所銷售食品的來源、數量、保質期,并定期查驗所銷售食品的保質期限。
⑶
銷售直接入口的散裝食品、定型包裝食品及加工半成品的進場經營者均必須持有產品生產者的衛生許可證(復印件)及產品檢驗合格證或檢驗結果報告單。
顧客需要了解產品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限的,銷售者必須保證能夠提供。
⑷
經營食品,要設置與經營規模相適應的貨架柜臺,經營定型包裝食品的,所銷售的食品包裝、標識應當真實,符合食品標簽、標識的衛生要求;經營散裝食品,設置防塵罩,配備售貨工具和分裝食品袋;經營聲稱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須具有衛生部頒發的該產品的《保健食品批準證書》(復印件)。
三、企業自身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類別內容餐飲業小食店小商店食堂加工廠
衛
生
管
理
制
度食品衛生管理小組機構人員名單√√√√
食品衛生管理人員職責√√√√
食品從業人員健康培訓管理制度√√√√
衛生檢查制度√√√√
從業人員個人衛生要求√√√√√
預防食物中毒衛生管理制度√√√
食品采購檢查驗收、索證管理制度√√√√√
過期食品退市制度√√√√√
崗
位
責
任
制烹調間崗位責任制√√√
粗加工間崗位責任制√√√
洗消間崗位責任制√√√
食品倉庫衛生崗位責任制√√√√
熟食(涼菜)間衛生崗位責任制√√
配餐間的衛生崗位責任制√√
包裝(罐裝)間衛生崗位責任制√
產品檢驗崗位責任制√
相
關
資
料衛生許可證√√√√√
衛生管理人員培訓合格證√√√√
從業人員健康培訓證明√√√√√
衛生檢查記錄(每月至少一份)√√√√√
食品采購索證資料√√√√√
肉類購貨憑證√√√
倉庫物品進出貨臺賬√√√
倉庫物品記錄卡√√√
四、各區衛生監督所上報給市衛生監督所的創衛資料
(資料上報時間:2005年9月20日前)
㈠食品衛生計劃總結(2003、2004、2005)
1.食品衛生工作年度計劃
(2003年、2004年、2005年);
2.食品衛生工作年度總結
(2003年、2004年、2005年上半年):
3.近三年食品衛生工作總結
㈡食品衛生技術規范文件
1.食品衛生管理工作實施方案;
(2003-2005年)
2.有關技術指導規范。
㈢實施食品衛生量化分級管理工作方案;
㈣食品衛生監督專項檢查資料(2003-2005)
1.檢查方案、通知(2003-2005年)
2.檢查情況總結
㈤開展食品衛生宣傳活動資料(2003-2005)
㈥衛生城市信息報表(2003、2004、2005)
附件2:
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公共場所、生活飲用水部分工作指引
一、衛生監督所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檔案資料要求
公共場所部分
㈠公共場所的相關法規和標準(對應創衛標準5.1)
內容:
1.《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
2.《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3.全國衛生監督機構工作規范》(2001版)公共場所衛生監督部分
4.《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工作程序》
5.《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
6.
各類型公共場所國家衛生標準(gb9663--9673-1996,gb16153-1996,gb/t17220-1998,ws205-2001)
7.國家標準《商業、服務業經營場所傳染性疾病預防措施》(gb19085-2003)
㈡××市、區政府相關的工作規劃、領導講話、工作匯報等文件(2003-2005年)
參考樣板:
1.《關于印發××市農村2004—2010年初級衛生保健實施方案的通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市衛生事業第十個五年計劃》-××市衛生局
3.*副市長在2005年全市衛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4.關于做好公共場所衛生工作的通知――××市衛生監督所
㈢××市**區三年來的工作計劃和總結(對應創衛標準5.1)
內容:
1.××市**區近三年公共場所衛生工作總結。
2.2003年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工作計劃、總結
3.2004年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工作計劃、總結
4.2005年上半年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工作計劃、總結。
近三年公共場所衛生工作總結撰寫要求
題目:“××市**區公共場所衛生工作匯報”
內容包括:
a.基本情況概述
b.對照《國家衛生城市標準》,各項創衛指標的完成情況,注意采用的數據與《國家衛生城市信息報表》一致;
c.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亮點,如基層建設、專項整治等);
d.采取措施取得的成效;
e.當前存在問題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公共場所衛生工作匯報要包含以下內容:7類28種公共場所的體檢率、茶具、用品用具、空氣質量監測及達標情況等。
參考資料:××市公共場所衛生工作匯報(市衛生局)
㈣每年上級布置和自己制訂的公共場所專項檢查計劃和總結(對應創衛標準5.1)
參考樣板:
1.2005年××市健康相關產品抽檢計劃和總結
2.2003年**區游泳場所衛生監督抽檢計劃和總結
㈤各類型公共場所衛生監督技術指導規范。(對應創衛標準5.1)
參考樣板:
1.××市**類公共場所衛生要求
2.××市旅業客房衛生操作規程
㈥從業人員體檢培訓資料(對應創衛標準5.2)
1.從業人員體檢和培訓資料(部分資料)
2.企業負責人、衛生管理人員、采購人員培訓資料(部分資料)
(含培訓教材、培訓記錄、考試試卷、培訓證明等)
㈦患“五病”的從業人員調離情況(對應創衛標準5.2)
1.“五病”的從業人員體檢結果(復印部分資料)
2.“五病”的從業人員調離通知書
3.相關企業“五病”的從業人員調離情況報告
4.現場核實“五病”人員調離情況的現場檢查筆錄
㈧公共場所單位一覽表(與衛生城市信息報表數字相符、包括單位名稱、電話、地址、負責人、從業人員數)(對應創衛標準5.2)
1.××區2003年公共場所單位一覽表。版權所有
2.××區2004年公共場所單位一覽表。
3.××區2005年公共場所單位一覽表。
4.××區《衛生城市信息報表》公衛表1-3(2003年-2005年)
㈨隨機抽取公共場所單位個案10個(對應創衛標準5.2)。
每個單位的資料資料包括以下內容:
1.建設項目衛生審查和竣工驗收資料
2.各年衛生許可證申請資料
3.從業人員體檢和培訓資料
4.自身衛生管理體系(衛生管理小組、衛生管理制度、檢查記錄等)
5.每年至少2次的現場監督筆錄
6.發證前衛生監測資料
7.“五病”調離資料
生活飲用水部分
㈠生活飲用水相關法規和標準(對應創衛標準5.4)
1.《傳染病防治法》
2.《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
3.《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85)
4.《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規范》
5.《生活飲用水集中式供水單位衛生規范》
6.《二次供水設施衛生規范》(gb17051-1997)
㈡××市、區政府的相關文件(對應創衛標準5.4)
參考樣板:
1.關于印發《××市區城市供用水管理規定》的通知--××市人民政府文件(*府﹝1997)132號)
2.關于加強市區生活飲用水二次供水衛生管理的通知――××市人民政府文件(*府﹝1995)098號)
3.關于印發《××市市區生活飲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和衛生監督規定》的通知――××市城市建設局(*城建字﹝1998)90號)
4.××市實施《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水質保護條例》辦法――1999年12月28日××市人大通過
㈢××市××區三年來的工作計劃和總結(對應創衛標準5.4)
1.××市××區近三年生活飲用水衛生工作總結。
2.2003年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工作計劃、總結
3.2004年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工作計劃、總結
4.2005年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工作計劃和上半年工作總結。
近三年生活飲用水衛生工作匯報撰寫要求
題目:“××市**區生活飲用水衛生工作匯報”
內容包括:
⑴基本情況概述
⑵對照《國家衛生城市標準》,各項創衛指標的完成情況,注意采用的數據與《國家衛生城市信息報表》一致;
⑶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亮點,如基層建設、專項整治等);
⑷采取措施取得的成效;
⑸當前存在問題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生活飲用水衛生工作匯報要包含以下內容:直接從事供水人員體檢率、衛生知識培訓率、傳染病調離率、水源水及出廠水每年兩次水質全分析項目數和合格率,管網水各指標(渾濁度、色度、臭和味、余氯、細菌總數、總大腸菌群、
codmn。(管網末梢點))每月一次監測的布點情況和合格率、二次供水監測情況等。
㈣每年生活飲用水專項檢查計劃和總結(對應創衛標準5.4)
1.上級布置的抽檢計劃和總結
2.各區自己制訂的專項工作計劃和總結
㈤從業人員體檢培訓資料(對應創衛標準5.4)版權所有
從業人員體檢和培訓資料(部分資料)
㈥患“五病”的從業人員調離情況(對應創衛標準5.4)
1.“五病”的從業人員體檢結果(復印部分資料)
2.“五病”的從業人員調離通知書
3.企業“五病”的從業人員調離情況報告
4.現場核實“五病”人員調離情況的現場檢查筆錄
㈦集中式供水企業檔案(抽取部分企業檔案)
每個單位的資料包括以下內容:
1.建設項目衛生審查和竣工驗收資料
2.各年衛生許可證申請資料
3.從業人員體檢和培訓資料
4.自身衛生管理體系(衛生管理小組、衛生管理制度、檢查記錄各崗位工作規程等)、
5.每年至少2次的現場監督筆錄,
6.“五病”調離資料。
㈧二次供水設施的登記表
**區**街道二次供水設施的登記表(數量較多時可選取部分街道)。
㈨××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水質檢測報告(對應創衛標準5.4)
1、2003年-2005年××水廠出廠水水質全分析結果(每年2次)
2、末梢水7項水質指標(渾濁度、色度、臭和味、余氯、細菌總數、總大腸菌群、
codmn。(管網末梢點))結果,檢測頻率為每月1次,采樣點按每2萬人1個點設置。
3、對二次供水設施的水質抽檢結果。
㈩水質全分析檢測報告
2003-2005年××水廠出廠水水質全分析檢測結果(每月一份)。
注意事項:
1.提交資料的首頁要有資料目錄
2.資料收集要符合《××市全面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資料建檔工作指引》的要求
3.
數據要認真核實,特別注意各種數據、時間的合理性;與《國家衛生城市信息報表》中的數據相應、不能出現邏輯錯誤。
資料的規格與形式
1.表格:標題用三號宋粗體字,表格內文字用小四號或五號字宋體
2.普通文檔:標題用三號宋粗體,正文用四號仿宋體,1.5倍行距。
3.所送資料、報表要有紙質材料和電子文檔。
二、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重點單位現場衛生要求
公共場所
㈠小型旅店衛生要求
基礎衛生設施
1.消毒間:客房每層樓設獨立的洗滌消毒間(小于30個床位的旅店,可以集中設立),地面鋪地磚、墻面貼瓷磚、頂吊塑料扣板,內接給排水管道,設立帶蓋垃圾桶、漂洗池、洗滌池、熱力消毒柜,裝排氣扇、紫外線消毒燈、茶具保潔柜,保潔柜容量能放置正常茶具配置數量的3倍,并有明顯標記。
2.草間:每層設置獨立布草間、每層樓客房數少于10間可隔層設立,內裝排氣扇、紫外線消毒燈、密閉布草柜,布草柜容量能放置正常配置數量的3倍。
3.洗消池:無衛生間或使用公用拖鞋、臉腳盆的旅店分設拖鞋、臉腳盆清洗和消毒池,并標識明確。
4.客房衛生間洗滌消毒設施:配備面盆、浴盆和恭桶二套清洗消毒用具(不同顏色的洗刷用具),分別用二個獨立容器盛裝清潔液、消毒藥,另備二副不同顏色的橡膠手套和干凈抹布。
5.配備足夠數量的防蠅、防鼠、防蟑螂和衛生保潔設施。
6.客房內衛生間配備獨立排風裝置。
衛生管理
1.《衛生許可證》懸掛在大廳(堂)醒目處(亮證經營),每年向衛生監督部門申請年度復核和換證,無超范圍經營。
2.衛生檔案按要求建立(見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3.衛生管理人員、所有從業人員持有效健康培訓合格證明。
4.各項衛生管理制度上墻。
5.各項操作規程上墻,從業人員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6.布草車符合要求,物品分類存放,干凈布草與污物分開,有兩套工具(手套、桶、刷等各2套)。
7.設有清洗消毒被套枕套(巾)、床單等床上用品登記本。(床上用品做到一客一換,長住客人每周一換)
8.客房內空調器濾網或風扇清潔無塵。
9.設有使用消毒藥品登記本,從業人員掌握消毒藥物使用方法。
10.從業人員能基本掌握公共場所衛生知識。
11.客房無衛生間的旅店配有易于分辨,標識清楚的臉盆和腳盆。
12.室內外環境整潔、地面無垃圾、毛發、無污跡。
㈡小理發、美容店衛生要求
基礎衛生設施
1、消毒設施
毛巾浸泡消毒桶、洗滌池(或洗衣機),使用蒸汽消毒柜或含氯消毒制劑對毛巾、面巾進行消毒;
紫外線消毒柜或臭氧消毒柜:針對理發用刀、剪、梳子等的消毒;
搪瓷或不銹鋼滅菌缸:用醫用戊二醛浸泡消毒痤瘡針、眉夾等美容工具。
2、
皮膚病患者專用工具:備有專門理發用具箱,存放供患頭皮癬等皮膚傳染病顧客專用的齊全理發工具,用后即時消毒,并單獨存放。有明顯標志。
3、機械性通風裝置:燙發、染發工作區應相對獨立,燙發場所設有機械性通風裝置。
4、配備足夠數量的防蠅、防鼠、防蟑螂和衛生保潔設施。
衛生管理
1.《衛生許可證》懸掛在大廳(堂)醒目處(亮證經營),每年向衛生監督部門申請年度復核和換證,無超范圍經營。
2.衛生檔案按要求建立(見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3.衛生管理人員、所有從業人員持有效健康培訓合格證明。
4.各項衛生管理制度上墻。
5.各項操作規程上墻,從業人員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操作時應穿工作服,清面時需戴口罩)。
6.理發刀具、胡刷用后及時消毒,毛巾做到一客一換一消毒。
7.空調器濾網或風扇清潔無塵。
8.設有使用消毒藥品登記本,從業人員掌握藥物使用方法。
9.室內外環境整潔、地面無毛發、無污跡。
㈢小公共浴室衛生要求
基礎衛生設施
1.有更衣室、淋浴室、衛生間。
2.
獨立的茶具洗滌消毒間,地面鋪地磚、墻面貼瓷磚、頂吊塑料扣板,內接給排水管道,設立帶蓋垃圾桶、漂洗池、洗滌池、熱力消毒柜,裝排氣扇、紫外線消毒燈、茶具保潔柜,保潔柜容量能放置正常茶具配置數量的3倍,并有明顯標記。
3.設置獨立布草間,內裝排氣扇、紫外線消毒燈、密閉布草柜,布草柜容量能放置正常配置數量的3倍。
4.洗消池:使用公用拖鞋設拖鞋清洗和消毒池,并標識明確。
5.
果盤制作間:要有更衣(預進)、洗滌消毒和保潔制作間,地面鋪地磚、墻面貼瓷磚、頂吊塑料扣板,內接給排水管道,設立帶蓋垃圾桶、洗滌池、消毒池,裝排氣扇、紫外線消毒燈;無條件設置者,不得制售水果盤。
6.紫外線消毒箱:針對梳頭用具。
7.浸泡修腳工具設施:用搪瓷或不銹鋼滅菌缸使用醫用戊二醛浸泡消毒修腳工具。
8.配備足夠數量的防蠅、防鼠、防蟑螂和衛生保潔設施。
9.排風裝置:有獨立的抽排風系統或有換氣扇(進風口應設室外,有防蟲網)。
10.門口有禁止禁止皮膚病和傳染病人進入的標志。
衛生管理
1.《衛生許可證》懸掛在大廳(堂)醒目處(亮證經營),每年向衛生監督部門申請年度復核和換證,無超范圍經營。
2.衛生檔案按要求建立(見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3.衛生管理人員、所有從業人員持有效健康培訓合格證明。
4.各項衛生管理制度上墻。
5.各項操作規程上墻,從業人員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6.設有清洗消毒被套枕套(巾)、床單等床上用品和拖鞋、茶杯的登記本。(一客一換一消毒)
7.空調器濾網或風扇清潔無塵
8.設有使用消毒藥品登記本,從業人員掌握藥物使用方法。
9.從業人員能基本掌握公共場所衛生知識。
10.室內外環境整潔、地面無垃圾、無污跡。
㈣小歌舞廳衛生要求
基本衛生設施
1.設獨立的茶具洗滌消毒間,地面鋪地磚、墻面貼瓷磚、頂吊塑料扣板,內接給排水管道,設立帶蓋垃圾桶、洗滌池、消毒池,裝排氣扇、紫外線消毒燈、消毒柜及茶具保潔柜,保潔柜容量能放置正常茶具配置數量的3倍,并有明顯標記。
2.吸煙室:設專門吸煙室,內有獨立的抽排風系統或有換氣扇。
3.公共廁所:應設為蹲廁,如用坐廁須配一次性坐墊,設置獨立排放到室外的排風系統。
4.果盤制作間:要有更衣(預進)、洗滌消毒和保潔制作間,地面鋪地磚、墻面貼瓷磚、頂吊塑料扣板,內接給排水管道,設立帶蓋垃圾桶、洗滌池、消毒池,裝排氣扇、紫外線消毒燈;無條件設置者,不得制售水果盤。
5.排風裝置:有獨立的抽排風系統或有換氣扇(進風口應設室外,有防蟲網)。
6.配備足夠數量的防蠅、防鼠、防蟑螂和衛生保潔設施。
7.含有食品制作的其衛生設施符合相關衛生要求。
衛生管理
1.
《衛生許可證》懸掛在大廳(堂)醒目處(亮證經營),每年向衛生監督部門申請年度復核和換證,無超范圍經營。
2.衛生檔案按要求建立(見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3.衛生管理人員、所有從業人員持有效健康培訓合格證明。
4.各項衛生管理制度上墻。
5.各項操作規程上墻,從業人員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6.茶杯一客一換一消毒。
7.空調器濾網或風扇清潔無塵。
8.設有使用消毒藥品登記本,從業人員掌握藥物使用方法。
9.從業人員能基本掌握公共場所衛生知識。
10.室內外環境整潔、地面無垃圾、無污跡。
㈤小網吧衛生要求
基本衛生設施
1.設獨立的茶具洗滌消毒間,地面鋪地磚、墻面貼瓷磚、頂吊塑料扣板,內接給排水管道,設立帶蓋垃圾桶、洗滌池、消毒池,裝排氣扇、紫外線消毒燈、消毒柜及茶具保潔柜,保潔柜容量能放置正常茶具配置數量的3倍,并有明顯標記。(使用一次性杯具可不設)
2.洗手設施:設有供顧客洗手的水龍頭,水龍頭為非接觸式,并提供洗手消毒液。
3.排風裝置:有獨立的抽排風系統或有換氣扇(進風口應設室外,有防蟲網)。
衛生管理
1.《衛生許可證》懸掛在大廳(堂)醒目處(亮證經營),每年向衛生監督部門申請年度復核和換證,無超范圍經營。
2.衛生檔案按要求建立(見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3.衛生管理人員、所有從業人員持有效健康培訓合格證明。
4.各項衛生管理制度上墻。
5.各項操作規程上墻,從業人員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6.茶杯一客一換一消毒。
7.空調器濾網或風扇清潔無塵。
8.設有使用消毒藥品登記本,從業人員掌握藥物使用方法。
9.從業人員能基本掌握公共場所衛生知識。
10.室內外環境整潔、地面無垃圾、無污跡。
㈥各項衛生操作規程
客房清潔衛生操作規程
客房的衛生清潔按以下步驟進行:
1.備齊各類布草、客用品、清潔消毒工具等,分類擺放,潔污分開。
2.進房后拉開窗簾,開啟空調或排氣系統或開窗通風。
3.撤去杯具、開水瓶、盆桶、拖鞋、煙灰盅及已使用過的布草,倒垃圾,清理完畢后洗手。
4.按規定整理床鋪,檢查有否污跡和頭發,換上干凈布草,鋪上床罩。
5.
分別用干濕兩塊抹布按從上到下的原則清潔進出風口、排風扇、電器表面、窗臺、家具、門等房內物品;用消毒水抹拭電話;清掃地面或進行地毯吸塵(硬底地面采用濕式清掃。注意清除床底和死角的雜物);清洗空調機濾網(每周一次)、換洗窗簾、床罩和毛毯(不少于兩周一次)。
6.清洗垃圾桶、煙灰盅,抹干后放回原處;
7.按衛生間清潔操作規程清洗消毒衛生間“三缸”。
8.補充應配備杯具、食品、文具、日常用品。
9.對房間整體進行自查,防止疏漏,讓房間通風一定時間后關門關窗。
10.對顧客使用過的布草,杯具,臉(腳)盆(桶)、拖鞋進行清洗消毒后備用。
布草清洗和保管工作規程
一、布草(床上用品、毛巾、衣褲)的清洗消毒必須有專人負責,布草必須有足夠周轉數量。
二、布草清洗必須做到一洗滌、二消毒、三漂洗晾干、四保潔。一洗滌顧客用過的布草及時收集,清洗干凈。
二消毒將洗滌完的布草用配制好的消毒藥水浸泡(必須嚴格按照消毒藥物的有效濃度和浸泡時間來進行)。
三漂洗晾干用水將已消毒布草漂洗干凈并放在干凈衣架中晾干。
四保潔干凈布草存放在有門衣柜內,由專人保管。
三、如送到干洗店清洗的,必須選擇衛生狀況較好的干洗店,并與其簽訂干洗合同。保證干洗后的毛巾達到消毒的效果。
四、清洗消毒后的布草必須潔凈,無污漬。無異味。并應做到抽檢合格。
五、干凈的布草不得與用過的存放在一起,不能將用過的布草拿給顧客使用。
六、布草存放必須有專間、專柜、保持干凈,做到無雜物、無蒼蠅、無蟑螂活動。
茶具洗滌消毒及保管工作規程
一、茶具的清洗消毒必須有專人負責,茶具必須有足夠周轉數量。
二、茶具清洗要做到一洗滌、二浸、三消毒、四保潔。
一洗滌將顧客用過的茶具及時收集,清洗。
二浸洗有茶漬的茶具用藥水浸泡并漂洗干凈。
三消毒洗凈的茶具放在遠紅外線消毒柜經過120℃20分鐘進行消毒。
四保潔干凈茶具存放在保潔柜內,由專人保管。
三、清洗完的茶具必須無污垢,無茶漬。
四、消毒后的茶具應該無水干爽,無污垢,無茶漬,無異味。并應做到抽檢合格。
五、干凈的茶具不得與用過的茶具存放在一起,不能將用過的茶具拿給顧客使用。
六、茶具洗滌消毒必須有專間、兩個專用的茶具洗滌消毒池。
七、保潔柜必須每天用消毒水清潔一次,做到無雜物、無蒼蠅、無蟑螂活動。
八、使用一次性杯具的門店要將杯具保管好,不得重復使用。
旅業客房衛生間“三缸”清洗消毒工作規程
一、旅業客房衛生間“三缸”指的是洗面盆、浴缸、馬桶。“三缸”清洗消毒必須要有專人負責。
二、清洗消毒“三缸”要配備二套不同的工具(包括手套、抹布、刷、洗滌劑、消毒藥),二套工具之間要有明顯的識別并將工具放于不同的桶。并標明使用對象。一套工具用于洗滌消毒洗面盆、浴缸,另一套用于洗滌消毒馬桶。
三、“三缸”清洗消毒程序(洗滌消毒時使用各自的工具):
四、清洗:用洗滌劑將洗面盆、浴缸、馬桶的污垢清洗干凈
五、消毒:用配制好的消毒藥水抹拭“三缸”,5分鐘后用清水沖洗干凈。
六、清洗消毒后的“三缸”表面必須干爽無水、無污垢、無異味。
七、消毒藥要嚴格按照藥效來配制,配制好的藥物使用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洗滌工具要經常清洗消毒,保持干凈。
理發美容工具清潔工作規程
一、供顧客使用的理發美容工具必須保持清潔,干凈。
二、理發工具、圍布必須每天進行清洗,清洗干凈的工具無污漬、無頭發。
三、理發工具必須做到每客用后消毒。消毒方法可用有效消毒劑擦拭或采用無臭氧紫外線消毒柜消毒。清洗消毒后的工具應分類存放。
四、配備一套頭癬病人專用理發工具,使用后所有工具清洗消毒后再單獨存放,有明顯標志。
五、美容用具應一客一換,并用戊二醛進行浸泡消毒,保持干凈整潔。
空調器、排氣扇清潔工作規程
一、為了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必須加強通風換氣。
二、在搞衛生時,如有可開啟的窗戶,先將窗戶打開。
三、在使用空調器的季節,每月檢查空調器一次,保證其正常運轉,及時清洗空調器濾塵網,每月至少一次,空調器濾塵網不得有明顯積塵。
四、每周檢查和清潔排氣扇、送風扇一次,保證其正常運轉和無明顯積塵。
五、經常檢查設在室外的新風口,防止異物阻塞新風口。
生活飲用水
㈠集中式供水企業衛生要求
基本衛生設施
符合《生活飲用水集中式供水企業衛生規范》的衛生要求
衛生管理
1.有《衛生許可證》,每年向衛生監督部門申請年度復核和換證,無超范圍經營。
2.衛生檔案按要求建立(見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3.衛生管理人員、所有從業人員持有效健康培訓合格證明。
4.各項衛生管理制度上墻。
5.各項操作規程上墻,從業人員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6.從業人員能基本掌握生活飲用水衛生知識。
7.室內外環境整潔、地面無垃圾、無污跡。
8.
水質實驗室檢測資料齊全,能出示2003年-2005年的水源水、出廠水、管網水的水質檢測資料,檢測項目、檢測頻率、采樣點數、檢測結果符合衛生部《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規范》(2001年)和建設部《城市供水水質標準》(2005年6月)的要求。
㈡二次供水設施
基本衛生設施
符合《生活飲用水二次供水設施衛生規范》的衛生要求
衛生管理
1.二次供水設施管理單位有建立衛生檔案(見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2.衛生管理人員、所有從業人員持有效健康培訓合格證明。
3.各項衛生管理制度上墻。
4.各項操作規程上墻,從業人員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5.從業人員能基本掌握生活飲用水衛生知識。
6.室內外環境整潔、地面無垃圾、無污跡。
7.每年對二次供水設施進行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后有水質檢測報告。
三、企業自身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檔案目錄
1.成立衛生管理組織(小組)的文件。
2.衛生管理制度、公共場所危害健康事故報告制度、疫情報告制度。
3.各崗位責任制及各崗位的衛生操作規程。
4.顧客用物品的清洗消毒記錄。
5.衛生管理小組進行衛生檢查、檢查考評、獎懲記錄的書面記錄簿。
6.從業人員名單,含健康檢查、衛生培訓情況。
7.衛生監督部門的監督意見書。
8.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監測記錄。
9.其他部門在檢查中發現或者顧客、消費者反映的衛生問題記錄簿。
10、化妝品、消毒產品的衛生許可證和檢驗合格報告。
生活飲用水衛生管理檔案目錄
1.成立衛生管理組織(小組)的文件。
2.衛生管理制度、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報告制度、疫情報告制度。
3.各崗位責任制及各崗位的衛生操作規程。
4.衛生管理小組進行衛生檢查、檢查考評、獎懲記錄的書面記錄簿。
5.從業人員名單,含健康檢查、衛生培訓情況。
6.衛生監督部門的監督意見書。
7.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監測記錄。
8.涉水產品的衛生許可證和檢驗合格報告。
二次供水設施生活飲用水衛生管理檔案目錄
1.成立衛生管理組織(小組)的文件。
2.衛生管理制度、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報告制度、疫情報告制度。
3.各崗位責任制及各崗位的衛生操作規程。
4.二次供水設施清洗消毒記錄(每年二次)。
5.清洗消毒后水質檢測結果。
6.衛生管理小組進行衛生檢查、檢查考評、獎懲記錄的書面記錄簿。
7.從業人員名單,含健康檢查、衛生培訓情況。
8.衛生監督部門的監督意見書。
9.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監測記錄。
10.涉水產品的衛生許可證和檢驗合格報告。
四、各區衛生監督所上報市所的上報資料內容
1、各區公共場所單位、集中式供水企業、二次供水設施一覽表(2003-2005年)
2、各區衛生城市信息報表(2003-2005年公衛表1-5)
3、××市**區公共場所和生活飲用水工作總結(2003-2005年)
附件3.
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傳染病衛生監督部分工作指引
一、衛生監督所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檔案資料要求
㈠傳染病衛生監督工作規劃、人大、政府對食品衛生執法檢查活動
內容:
1.每年人大、政府對傳染病衛生執法檢查活動有關文件
(2003年、2004年、2005年);
2.政府的貫徹穿染病衛生監督工作規劃;
(規劃范圍要涵蓋2003-2005年)
3.市、區領導對傳染病衛生監督工作的講話;
(2003-2005年)
4.衛生部門向人大、政府作的傳染病衛生執法情況匯報;
(2003-2005年)
參考樣板:
1.《關于印發××市農村2004—2010年初級衛生保健實施方案的通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市衛生事業第十個五年計劃》-××市衛生局
3.冼瑞倫副市長在防控非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㈡傳染病衛生監督計劃總結
內容:
1.傳染病衛生監督工作年度計劃
(2003年、2004年、2005年);
2.傳染病衛生監督工作年度總結
(2003年、2004年、2005年上半年):
㈢傳染病衛生監督技術規范文件
內容:
1.有關法律法規、規范
2.各類傳染病衛生監督應急預案
3.有關技術指導規范。
參考樣板:
1.《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2.《消毒管理辦法》;
3.《××市衛生監督所重大傳染病衛生監督應急工作預案》-市衛生監督所
4.××市衛生監督索傳染病防治監督檢查制度-市衛生監督所
5.醫院感染流行爆發的調查處理規程-市衛生監督所
㈣衛生監督所傳染病防治執法監督(專題)相關文件(2003-2005年度)
參考樣板:
1.轉發關于開展流感和人禽流感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工作督察的通知-××市衛生局
2.《關于全市開展2004年法定傳染病疫情報告系統質量監督檢查的通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市衛生監督所
㈤開展傳染病衛生監督宣傳活動資料
1.傳染病衛生監督宣傳簡報(2003-2005年)
2.宣傳周活動文件、圖片(2003-2005年)
3.報刊、電臺、電視臺報道
4.監督所網站及網上報道
(含文字、圖片、影像等)
㈥衛生城市信息報表
衛生城市信息報表(2003-2005):
傳染病防治基本情況統計表傳染病防治表1
傳染病防治經費投入情況統計表傳染病防治表4
傳染病防治執法情況統計表傳染病防治表5
注意事項:
1.提交資料的首頁要有資料目錄
2.資料收集要符合《××市全面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資料建檔工作指引》的要求
3.數據要認真核實,特別注意各種數據、時間的合理性;與《國家衛生城市信息報表》中的數據相應、不能出現邏輯錯誤。
資料的規格與形式
1.表格:標題用小二號宋粗體字,表格內文字用小四號或五號字宋體
2.普通文檔:標題用二號宋粗體,正文用三號仿宋體,行距25。
3.所送資料、報表要有紙質材料和電子文檔。
二、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重點檢查單位現場衛生要求
醫療機構衛生監督要求
1.硬件設施要求:
⑴醫院中心供應室
供應室周圍環境清潔、無污染源,形成相對獨立區域;
供應室分污染區、清潔區、無菌區和生活區,物品運行路線采取強制通過方式,不準逆行;
供應室內清潔與污染物品,消毒與未消毒物品必須嚴格分開放置,標有明顯標記,設發物和收物二個窗口;
清潔區和無菌區應有空氣消毒設備;
供應室內物體表面應光滑,不積灰,便于清洗和消毒。
輸血器具、敷料、注射器等制作應在專用室內進行。
⑵醫院血液透析室
血透室選址、設計合理,周圍無污染源,符合設置衛生學要求;
血液透析室應設置在相對獨立區域,并開設hbv、hcv陽性患者專室;
血透室內有足夠的空間和場地,劃分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并無交叉,各區門口應設置浸濕消毒液的擦腳墊并經常保持濕潤;
新開設的血透室應包括:
污染區:患者更衣室、休息室、血透室、洗滌消毒室
半污染區:治療室
清潔區:工作人員更衣室、工作人員休息室、水處理室、清潔庫房
血透室內的地面、墻面應光潔、平整,便于消毒和清潔;
血透室內應配備基本消毒設備和措施。
⑶隔離門診(肝、腸道)
選址、設計合理,應盡量與普通門診分開;
隔離門診應有足夠的業務用房,以滿足醫療活動的需要;
腸道門診與肝炎門診應分開設置,不能合用,不得在腸道門診內診治其他科的病人;
醫務人員和病人應分門進出;
掛號、化驗、配藥、注射、收費等均應在門診內完成,做到“五不出門”;
門診內有足夠的空間和場地,劃分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并無交叉,各區門口應設置浸濕消毒液的擦腳墊并經常保持濕潤;
新開設的隔離門診應包括:
污染區:診療室、二三級醫院觀察室、化驗、廁所、洗滌消毒室
半污染區:掛號收費、注射治療等
清潔區:醫務人員更衣室、休息室、庫房、藥房等
室內的地面、墻面應光潔、平整,便于消毒和清潔;
⑷計劃免疫接種門診
接種門診應設立在底層或二層清潔區內,遠離肝腸門診及普通門診,并有醒目標志。
接種面積不少于25平方米,做到分門進出,門診內應有候診、預檢、登記、接種、留觀場所和宣傳欄等,并有明確標志。各項規章制度上墻。
接種門診設備配備:冰箱、冷背包、操作臺、登記臺、接種器械、椅子、紫外線消毒燈、腳踏式或感應式水龍頭等必需物品。
⑸醫院檢驗科(血庫)、手術室、內窺鏡室、產房、母嬰同室等選址、設計合理
室內布局應分為清潔區和檢查區,區域劃分清楚,不得交叉
區域內應配備必要的消毒和基本衛生設施
區域工作流程應符合消毒隔離要求
污水污物或其他醫院廢棄物應得到妥善處理,并應遵循有關規定。
2.衛生管理要求:
⑴設有負責傳染病管理的專門部門和人員
⑵有健全的控制院內感染制度
⑶有健全的疫情登記制度和報告制度、門診日志齊全
⑷
計劃免疫實行周門診制度,接種規范,安全注射率100%。有流動人口計劃免疫管理辦法,居住期限3個月以上流動人口兒童建卡、建證率95%。兒童計劃免疫單苗、四苗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95%。
⑸臨床用血100%來自無償獻血,其中自愿無償獻血〉90%。無有償獻血。
⑹醫療廢棄物、醫源性污水的處理排放符合國家有關要求。
三、醫療衛生機構自身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⑴基本資料:醫院名稱、診療科目及科室設置、人員情況、主要消毒設施、預防院內感染設施、衛生監督部門衛生監督意見書等
⑵傳染病防控相關制度
⑶醫療衛生單位傳染病預防控制管理機構及人員組成名單
⑷醫療衛生單位傳染病預防控制管理機構及人員的職責
⑸醫療衛生單位制定的傳染病預防控制的相關制度。如: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院感消毒制度等。
⑹院感、消毒專業人員的組成及職責。
⑺醫護人員傳染病預防控制知識、院感消毒知識的培訓制度及培訓紀錄。
⑻醫院使用的消毒劑、醫療衛生用品采購的索證制度。
⑼醫療廢棄物、醫源性污水的無害化處理制度
四、各區衛生監督所上報給市衛生監督所創衛資料目錄
(資料上報時間:2005年9月20日前)
㈠傳染病衛生監督計劃總結(2003、2004、2005)
1.傳染病衛生監督工作年度計劃
(2003年、2004年、2005年);
2.傳染病衛生監督工作年度總結
(2003年、2004年、2005年上半年):
㈡傳染病衛生監督技術規范文件
1.傳染病衛生監督工作實施方案;
(2003-2005年)
2.有關技術指導規范。
㈢衛生監督所傳染病防治執法監督(專題)相關文件(2003-2005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