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詩歌的特點

詩歌的特點

時間:2022-12-04 18:37: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詩歌的特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詩歌的特點

第1篇

關鍵詞: 曹植詩歌 藝術特點

曹植是一個悲劇人物。他的悲劇遭遇,是與他和曹丕的爭為太子的經歷密切相關的。他少時以才思敏捷而深得曹操的寵愛,一度曾被立為太子,但由于他放縱不羈,缺乏政治家的成熟與老練,最終在與曹丕的明爭暗斗中失敗。由于有這樣一段經歷,所以在曹后,他的日子便很不好過。曹丕繼位后,他位為藩侯,但曹丕對他頗多猜忌,屢屢更換封地,加上曹丕的部下多方讒毀,他受到了嚴厲的迫害,名為侯王,行動卻不得自由,動輒得咎,行同囚徒。魏明帝即位后,他希望改變自己的地位,多次上書,力圖得到任用,但仍得不到信任,最終郁郁而終,死時年僅四十一歲。

曹植的詩歌今存八十余首,辭賦、散文四十余篇,就其創作經歷來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的曹植由于受到曹操的寵愛,顯得志滿意得,昂揚樂觀,充滿自信,富于浪漫情調。《白馬篇》可說是前期作品的代表,詩中所寫慷慨赴國難的俠少年,實際上是作者的自我化身。其他作品如《鰕 篇》等也都充滿豪邁氣慨,洋溢著自信自負的少年意氣。后期的創作,由于是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極為悲憤苦悶,所以其內容與風格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品中那種豪邁自信、昂揚樂觀的情調沒有了,代之出現的則是深沉的憤激與悲涼,作品集中抒寫的是對個人命運、前途的失望,對曹丕集團的怨恨,對自己在碌碌無為中空耗生命的哀傷以及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贈白馬王彪》可說后期作品的代表。

曹植詩歌的價值,除了內容上的充實外,對后代影響最大是他的詩歌藝術。他的詩歌做到了氣骨與丹彩的完美結合,故鐘嶸說他是“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他詩歌上的創造性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他的詩歌抒情性增強,個性更加鮮明。就詩歌體裁來看,曹植詩作中有不少樂府詩,但是他運用

樂府體裁,不是簡單地模仿,而是在詩中更多地注入了個人的感情,從而將樂府詩的以敘事為主,改變為以抒情為主。所以王瑤先生說:“他詩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鮮明的個性,因此獨成大家”。比如他的《美女篇》,從形工上看是模仿漢樂府《陌上桑》。但漢樂府敘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絕太守調戲的故事,以敘事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現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悶,他以此美人遲暮的苦惱,寓托他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這樣就注入了詩的感情,具有了詩人自己的個性。在這一點上,他較曹丕的單純模仿民歌勝出一籌,因為曹丕的詩好象總是在替別人訴說哀腸,看不到自己的個性。

第二,他的詩在結構上更講究,尤其是發端往往很精警。漢樂府詩往往以氣為主,自然道來,無意于工巧,而曹植詩則更注結構的安排,他常常以帶有強烈的主觀感彩的景物描寫開頭,渲染氣氛,籠罩全篇。如他的《贈徐干》:“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圓景光未滿,眾星粲以繁。”以白日西歸,星月忽至來寫時光的流逝之速;《野田黃雀行》:“高樹多悲風,海水構其波。”以激烈動蕩的景象,暗示作者心境地的不平和處境的險惡,等等。所以沈德潛說他“極工于起調”(《說詩晬語》)。

第三,他更注重詩歌的藝術技巧,尤其表現在注重對偶以及錘煉字句上。曹植詩歌中對偶句極多,這一特點是魏晉詩歌趨向駢偶化的開始,而曹植是將這一手法運用到詩歌創作中的詩人。如“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緣池。”(《公宴》),“閶闔啟丹扉,雙闕耀朱光”(《五游》),再如煉字的句如“清風飄飛閣”(《贈丁儀》),“明月澄清影”(《公宴》),“清激長流”(《公宴》)等,經過詩人的精心錘煉,便達到了十分警醒的效果。這為后來南北朝文人詩歌注重修辭技巧開了先河。

第2篇

本文就以16世紀法國詩歌,尤其是十四行詩為例,對法國16世紀詩歌的內容和主題做一些初步探索,從而進一步研究法國詩歌文學的特點。

16世紀法國文學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文藝復興是歐洲人文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為燦爛的現代文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中世紀以“神”以“上帝”為中心的時代,走向了以人為思考中心的新時代。在哲學、美術、文學、建筑等領域內,都產生了偉大的作品。從整個法國文明史的角度來講,文藝復興是唯一一個產生了眾多文化巨人的時代。

法國在文藝復興的潮流中,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但是后來居上,受到了英明的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ois Premier)的大力支持。他將許多意大利的大藝術家請到法國,從而講文藝復興的精神傳遍了整個國家。

由于中世紀的僧侶和學者都用拉丁語進行寫作,所以對法語的發展與完善十分不利。法國學者們迫切地希望法語能夠達到與拉丁語一樣的地位,與已經發展起來的意大利語平起平坐,所以必須通過大量的文學創作來豐富法語,通過文學規則來規范法語。當時的主要文學體裁是詩歌,所以詩歌就成為文學創作與規范最重要的陣地。

龍沙(Ronsard)是“七星詩社”中最重要的詩人。他精通多國語言,對古希臘羅馬文學十分了解。他在結識了另一位詩人杜貝萊之后,志同道合,共同提出了許多詩歌見解, 與1549年成立了“七星詩社”,成為法國第一個詩歌組織。他們發表了著名的宣言《保衛與發揚法蘭西語言》,提出了詩人關于豐富、發展法語,進行詩歌革新的基本觀點。

七星詩人強調摹仿古代,并在摹仿中進行創新。七星詩社的詩人們從事過各種創作,如愛情詩、圣詩、科學詩、宮廷詩、史詩、詩歌評論、喜劇、悲劇、文藝批評和翻譯等,他們的詩歌聲望很高。他們要用法語創作民族新詩,創作出可以與古代詩歌相媲美的法國詩歌,從而達到統一,完善法語的目的。具體而言,他們提倡運用“亞歷山大體”進行詩歌創作,奠定了許多詩歌的原則,對后來法國詩歌的演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在發展語言方面的貢獻相當具體,從詞匯的變遷,到修辭的運用,在他們的詩歌中得到充分的體現,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他們的詩歌韻律優美,形式精巧,融自然與藝術為一體。

一、抒情詩

在現代人的思維中,抒情詩即指詩人用來抒發對人類、社會、大自然等思想感情的詩篇;這些詩同英雄史詩等其它詩歌體裁一樣,只能用于閱讀和朗誦。然而,如果探究法國抒情詩產生的根源,我們會發現抒情詩(Le lyrisme)一詞是由古希臘的豎琴里拉(La lyre)演變而來。事實上,無論是在法國還是在古希臘,抒情詩最初都是一種配樂詩,它的詩句往往伴有一種固定的旋律或曲凋。因此,音樂性強就成了抒情詩的一大特征。

杜貝萊是一位抒情詩人,以十四行詩的巧匠載入法國詩史。十四行詩是一種短小而要求嚴格的詩體。法國式的十四行詩由四節詩組成(4+4+3+3),杜貝萊運用起來得心應手。他善用跨行、倒裝、中間停頓,韻律豐富。喜用對比和詞語重復(如“羅馬是羅馬的唯一紀念建筑,也只有羅馬才能將羅馬制服”),產生特殊效果。時而用一個明晰的畫面描繪羅馬的壯美或衰敗,時而用細節的羅列表達事務的繁瑣。開首以比興手法,借神話比喻;結尾常用一個判語、一個警句或一個引人回味的畫面,議論雄辯有力。

龍沙也是個抒情詩人。他的抒情詩滲透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表達了對大自然、愛情和人生樂趣的愛好和追求。龍沙被稱為愛情詩的圣手。他用最美好的、最高級的形容詞去贊美意中人,也用啟發的方式委婉的描繪愛情,時而也描繪感傷式的愛情。這類詩歌在贊頌之中有勸告,平靜的語調帶感傷。

龍沙的詩歌感情真摯,流暢自然,韻律和諧,節奏多變;他發現了十二音節詩行的價值;他對古希臘古羅馬文學和神話傳說了解深入,有多方面的詩才。

二、諷刺詩

16世紀早期的詩人馬羅(Clément Marot)是個諷刺詩人。《地獄》鞭撻司法機構施行酷刑,把沙特萊監獄比作地獄,把酷吏寫成魔鬼。《重罪法庭法官和桑布朗賽》(1527)指斥法官為“地獄判官”,認為他才該上絞刑。《流亡斐拉拉,致國王書簡詩》(1534)怒斥法官將一文不名的無辜者判刑,索邦學院敵視文藝,教士饕餮嗜酒,自稱“為了替神圣的教會效勞,理應有些惡習”。

杜貝萊(du Bellay)是“七星詩社”的另外一位領軍人物。他出身于安茹的名門世家,自幼父母雙亡,身體羸弱,生活悲苦。1545年在普瓦蒂埃大學攻讀法律,學會拉丁文。1547年與龍沙相遇,到巴黎求學于多拉,接受了人文主義思想。1549年起草《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1550年發表《橄欖集》(Olive)。1553年,他作為總管跟隨親戚紅衣主教到羅馬,眼界大開。他在意大利寫出幾部詩集,1558年回國后發表了《羅馬懷古集》(Les Antiquités de Rome)、《懷念集》(Les Regrets)和《村戲集》(Les Jeux rustiques)。他看不慣佞臣,寫出《宮廷詩人》(1559);他關心人民疾苦,寫出《關于法蘭西王國四個等級呈國王的時論詩》(1559)。

杜貝萊是一個出色的抒情詩人,同時還是一個出色的諷刺詩人。他雖然生活在惡濁的上流社會,卻決不愿同流合污,他以清醒的目光觀察世事,在筆端流露自己的憤懣。在《懷念集》中,在羅馬教廷,他隨處看到阿諛逢迎、耍弄權術的奸佞,他們“步履穩健莊重,眉宇嚴肅認真,/對每一個人投以莞爾一笑,/仔細字斟句酌,回答搖頭晃腦,/或說聲‘不,先生’,或說聲‘是,先生’。”他們用穩重的外表掩蓋空虛的心靈,而假冒為善“是宮廷最大的美德”。

杜貝萊對紅衣主教毫不留情,描寫他們權欲熏心,覬覦教皇的寶座。杜貝萊對法國宮廷的那些“宮廷的老猴子”也嗤之以鼻。大臣衣著華麗,舉止模仿王爺,只會拍馬奉承:“如果主子嘲弄,他們一樣照辦;/如果主子撒謊,他們不反其意:/為了取悅主子,他們看到的是,/正午升起月亮,午夜太陽燦爛。”杜貝萊的諷刺善于勾畫形象,寫出奸臣的虛偽和丑態,筆鋒犀利。行文中常插入議論,顯示出詩人正直的、疾惡如仇的品格。

三、宮廷詩

龍沙1550年發表《頌歌集》(Odes),模仿品達和賀拉斯,歌唱愛情和故鄉美景。《頌歌集》是他的成名之作,使得“頌歌”這一體裁在法國流行了很長時間,龍沙詩名大振,受到宮廷垂青,1558年他接替了宮廷詩人的位置,創作應酬詩和喜慶詩。他長期擔任國王的宮廷詩人,成為當時最負盛名的“詩人王子”。但作為宮廷詩人,歌功頌德之作經不起時間考驗。

16世紀早期的詩人馬羅(Clément Marot,1496-1544)。他十歲時他來到宮廷。1519年成為瑪格麗特•德•納瓦爾的侍從和喜愛的詩人。馬羅的成功在于他不是循規蹈矩地當他的宮廷詩人,而是勇敢地面對社會,面對生活,并在詩藝上不斷進行探討和摸索。他強調用詞的準確和表達的簡練,他的詩語言簡樸而靈活多變,形象生動而很少用夸張比喻之類的修辭手法。

16世紀法國文學在很大程度上與宮廷有關。掌權者將文人請到宮廷,同時他們的命運也與宮廷聯系在一起。詩人的大部分作品也都反映了法國16世紀王宮貴族的生活。

在歐洲各國文學中,文學與政治的關系都非常緊密。但文學與政治的聯系方式卻有所不同,英國作家相對超脫,德國作家比較逃避,法國作家則對政治十分關注并全心投入。英國作家之所以相對超脫,是因為英國除了上層的宮廷貴族文學外,還有民間下層的市民文學。再看德國,由于落后的政治專制,德國一直到了19世紀都缺乏起碼的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作家只有流亡到英國等其他國家才能發表自由的言論,呆在國內,就只能思考一些與現實政治無關的形而上學問題,于是導致了德國相對超越現實的思辨哲學的發達,而關注現實政治的文學相對滯后和貧弱。

法國的情況卻大有不同。法國作家對政治非常關心了,與政治的關系很緊密。長期以來,由于法國文學藝術的中心在宮廷和貴族府第沙龍,文學藝術家依附宮廷或達官貴人、靠賞賜和俸祿維生并逐漸形成了一種傳統,但依附政治,依附權力,作家寄人籬下,生活不穩定,甚至也不安全,目睹政治腐敗,或失去恩寵后很容易產生絕望與反抗情緒,形成了作家與宮廷政府、與達官貴族之間的矛盾沖突。

16世紀法國詩歌,無論是抒情詩、諷刺詩、還是宮廷詩,無論描述愛情,贊美大自然還是諷刺宮廷的虛偽,都是法國燦爛的古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法國古代詩歌在主題和形式上都是多種多樣,兼容并包的。另一方面,從文藝復興法國古代詩歌開始,法國文學與政治的密切關系,即文學的“介入現實性”,就已經逐步顯現出來。通過對16世紀法國詩歌藝術的學習,我們大致能夠感受到法國詩歌文學的這一鮮明特征。

參考文獻:

[1] 鄭克魯.法國文學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

[2]董強.插圖本法國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9

第3篇

一、詩歌悲劇形象的“立體感”

艾青在用抒情詩表現悲劇時,常常通過一個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斷,或一個場面,或一個情景,甚至只是一個人物的肖像,把悲劇沖突表現出來。這實際上是借用繪畫和雕塑的一些藝術手段。艾青早年學畫,他非常懂得“僅用一人特征,一句話,就能夠把你寫上十來本書也無法表現的東西生動而充分地表現出來” 的道理。他說“一首詩是一個心靈的活的雕塑。”他正是借用了姐妹藝術的一些長處,在抒情詩中表現悲劇的。他主要用如下三種方法達到悲劇形象的立體感。

1.善于用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斷來表現悲劇沖突。《吹號者》是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這首詩作者沒有詳細地具體地寫吹號者的一生,而只寫了“他”在一天中的戰斗生活以及他渴望戰斗、忠于職守,最后殉身于崇高事業的一個片斷。這個片斷是用一種浮雕的手法來體現:

我們吹號者

以生命所給與他的鼓舞

一面奔跑,一面吹出了那

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

在死亡之前決不中止的沖鋒號

……

他被一顆旋轉過他的心胸的子彈打中了!

他毅然地倒下去

沒有一個看見他倒下去

他倒在那直到最后一刻

都深深愛著的土地上

然而,他的手

卻依然緊緊地握著那號角

――《吹號者》

這種立體感就非常形象地體現了悲劇沖突,以吹號者為代表的正義和勇敢倒斃在敵人的邪惡的子彈下。

2.善于用一個場面或一個情景來表現悲劇沖突。這種手法在艾青詩中可以說俯拾即是。請看膾灸人口的《礁石》: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象刀切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這首詩描繪礁石面對海洋的狂暴而巍然屹立的情景,是驚心動魄的。艾青在寫礁石的這種悲劇性格時,并未展開大海和礁石之間的矛盾沖突,僅用一個電影特寫般的鏡頭,就把礁石的這種悲劇性格充分地立體化了。

3.善于用人物的肖像來體現悲劇沖突。大堰河的肖像是為人們所熟知的,再如描寫乞丐:

在北方

乞丐用固執的眼

凝視著你

看你在吃任何食物

和你用指甲剔牙齒的樣子

在北方

乞丐伸著永不縮回的手

烏黑的手

――《乞丐》

這是一幅出色的肖像畫,它把乞丐饑餓、困頓、卑瑣的悲劇性格用那只“伸著永不縮回的手”來體現。這種用質感很強的肖像畫體現悲劇性的手法,在艾青是相當嫻熟的。

二、詩歌悲劇形象的“理想化”

艾青是一個很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詩人。艾青筆下的悲劇性抒情形象,更多地被涂上了理想主義的光彩。他們個性中英雄的、崇高的因素被提到了首要的地位,而人的性格的個別特征被推到了次要的地位。在這些悲劇形象身上體現出來的戰斗性和樂觀主義精神,正是作為革命的現實主義者艾青的人格的體現。他把自己的獻身精神和樂觀主義精神完全糅合進他筆下的悲劇形象中去了。他自己曾這樣評價《吹號者》:“《吹號者》是比較完整的,但這好象只是對于‘詩人’的一個暗喻,一個對于‘詩人’的太理想化了的注解。”這首詩的最后一節充分體現了樂觀主義精神和追求理想的執著信念:

在那號角滑溜的銅皮上,

映出了死者的血

和他慘白的面容;

也映出了永遠奔跑不完的

帶著射擊前進的人群

和嘶鳴的馬匹,

和轟轟的車輛……

而太陽,太陽

使那號角射出閃閃的光芒……

這個吹號者,他的軀體雖然被毀滅了,但他的偉大精神和崇高品德卻永遠不朽,激勵著多少后來者啊!這種審美化和理想化了的抒情形象在《光的贊歌》中具有更加徹底的獻身精神和崇高完美的形象:

即使我們是一支蠟燭

也應該“蠟炬成灰淚始干”

即使我們只是一根火柴

也要在關鍵時刻有一次閃耀

即使我們死后尸骨都腐爛了

第4篇

關鍵詞:玄學詩;艾略特;詩歌;影響

中圖分類號:I1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06—0103—02

一、引言

“玄學詩”一詞統指17世紀英國一些深受約翰·鄧恩(John Donne,1572-1631)影響的詩人的詩歌作品。約翰·鄧恩是17世紀英國“玄學詩派”的代表人物,玄學派詩人一反伊麗莎白時期傳統的愛情詩歌特點,具有強烈的叛逆精神。不同于新古典主義詩歌的是,玄學詩中的意象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提取,詩歌的形式經常以作者同愛人、同上帝,甚或同自己進行爭論的方式存在。因玄學詩怪誕奇詭,不合傳統,不入俗流,故長期得不到應有的評價。直到20世紀初才被重新“發現”,受到著名詩人T.S.艾略特的極力推崇,其地位日益上升。王紅海、劉立軍的《20世紀英國玄學派詩歌的復興》,從玄學詩歌的歷史背景和藝術魅力以及新批評派的影響等三個方面,對玄學派詩歌在20世紀復興的根源加以探究。魏霞的《由解讀艾略特的荒原意識》,分析了艾略特的《荒原》除了將象征主義詩歌推向高峰外,更重要的是將一戰后西方現代社會的萎縮價值真實表現了出來,試圖從解讀《荒原》中的象征意象入手,分析艾略特荒原意識中既絕望又關注的復雜內涵,以及對其人生價值取向的重要影響。本論文將T.S.艾略特具體詩歌特點與玄學詩歌特點比照分析,試圖更好地讓讀者了解玄學詩對艾略特詩歌的深刻影響。

二、玄學詩歌特點

以約翰·鄧恩為代表的英國17世紀玄學派詩歌以“夸喻”(metaphysical conceit)的使用引世人矚目。“玄學詩人”一詞首次由Samuel Johnson使用,他說:“玄學詩人是有學問的詩人,而向世人展示他們的學問是他們全部的努力所在”。關于玄學詩歌,Johnson說:“玄學詩將最不相關聯的思想強迫聯系在一起。”

玄學詩所使用的夸喻與驚世象征,被包裹在新穎原創且富有挑戰意味的語言結構中,主題大都深奧難懂,采用奇特的推理形式,環環相扣。鄧恩在詩歌《跳蚤》中運用了一系列復雜怪異之事來引誘一位女子的愛。“It sucked me first,and now sucks thee. 先是咬了我,然后又嚙你。And in this flea, our two bloods mingled be. This flea is you and I, and this our marriage bed, and marriage temple is. 于是我們倆的血液混在了這只跳蚤里。” 這的確看似一種高度復雜的勸說方式,但又極具邏輯性:因為它吸了“我和你的血”,兩個人的血由此交融在一起,所以“這跳蚤便成了締結愛情的床”。詩歌結尾處竟有了理性思辯下的斷言:這位女子與詩人交媾的損失和殺死跳蚤的損失沒什么分別,“Just so much honor, when thou yieldst to me, Will waste.”。鄧恩的語言與行文并無“詩意”,兩個毫不相干的事物被生拉硬扯到一起,確有做作之嫌。但這正是玄思妙想的特質所在:兩個不相干之物通過令人費解的比喻放在一起,“heterogeneous ideas are yoked together”。這種極端的技巧使讀者耳目一新。

三、艾略特詩歌中玄學詩特點的體現

1.因絕望懷疑而產生的消極悲觀情緒的宣泄

在玄學詩歌中,詩人主要關注了人們在中的悲觀、懷疑、探索和個人拯救,這表明科學的進步深刻影響了人們的傳統。約翰·鄧恩生活的時代,是一個社會政治極度動蕩的時代。他的家庭信仰天主教,而天主教徒和清教徒在當時都由于新教改革受到不同程度的鎮壓。因此鄧恩看到的未來充滿了悲觀和絕望。為了在社會中站穩腳跟,他不得不違心地依附英國國教會的權勢階層,這必然導致他悲觀絕望的人生態度。他的這些情緒特點,都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他所創作的玄學詩歌中。而這與T·S·艾略特詩歌《荒原》中描寫的現代人形象如出一轍,在現代人生存的荒原世界里,精神崩潰,消極面對人生,幻想破滅,個個垂頭喪氣。懷疑和悲觀是以艾略特為代表的現代詩人通過詩歌傳達出的情緒的突出特點,表明了現代人所遭遇的精神危機。

2.運用象征、隱含意象和夸張的比喻(conceit)

現代詩人與玄學詩人共同使用的文體手段包括象征、隱含意象以及夸張的比喻。正如T·S·艾略特指出的那樣,玄學詩歌是將理智與情感融合的產物,遠遠超越了前一個時期的抒情詩歌的層面。詼諧的詩句、夸喻、將抽象概念轉化成具體事物,這些都是玄學詩的特點,同時也體現了艾略特詩歌中描寫的現代人的復雜的感情和不安的情緒。艾略特在其詩歌《J.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以這樣的場景開篇,“Let us go then, you and I, / When the evening is spread out against the sky / Like a patient etherized upon a table; 那么我們走吧,你我兩個人,正當天空慢慢鋪展著黃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術桌上。”將“黃昏”比作“病人”,這與約翰·鄧恩的將“跳蚤”比作“婚床”真可謂異曲同工。

3.意識流寫作手法的運用以及對詩人內心世界的分析

約翰·鄧恩在他的Break of Day中采用的寫作手法與現代時期的意識流寫作手法完全吻合:時間順序被打亂顛倒,現實世界與夢想世界融為一體,一切都是轉瞬即逝的個體意識的存在: “TIS true, 'tis day ; what though it be? / O, wilt thou therefore rise from me? / Why should we rise because 'tis light? / Did we lie down because 'twas night? / Love, which in spite of darkness brought us hither, / Should in despite of light keep us together.”對內心世界的揭示是現代文學的典型特征,而這也正是鄧恩詩歌的突出特點。讀者在品讀他的詩作時,不知不覺地就進入到了詩人的內心世界。運用具體意象將抽象概念傳達出來,約翰·鄧恩的詩歌表達了人類自我意識的復蘇與覺醒,而這恰恰就是艾略特詩歌關注的焦點。

四、結語

詩人也好,讀者也罷,凡是對現代詩歌感興趣的,他們都會感覺自己更貼近17世紀而非19世紀。而17世紀的那些讓他們感到親切的品質特點,無一例外地在玄學詩歌中得到了體現。約翰·鄧恩對人性、宗教、愛情以及死亡的探索以及他的人生思考,都賦予他的詩作以獨特性,而這些獨特性對現代詩人艾略特的詩歌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鄧恩的詩歌將理智與情感融為一體,在詩歌體裁、詩歌意象、詩歌結構以及修辭手段上,都與以艾略特為代表的現代詩人的詩歌緊密相連。

[參考文獻]

[1]王海紅,劉立軍. 二十世紀英國玄學派詩歌的復興 [J].河北學刊,2007 (11).

[2]魏霞.由《荒原》解讀艾略特的荒原意識[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2004(增刊).

[3]Parfitt, George. English Poetry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M]. London: Longman,1992.

[4]吳偉仁.英國文學史及選讀學習指南(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第5篇

關鍵詞:詩歌 翻譯

誠如Savory所言,詩歌是一種運用語言,令人的各種官能感覺產生幻想的藝術,詩人精心選擇、刻意安排語言,通過其意義、聲音、節奏、韻律,明確集中地表達、反映生活,抒感。通過詩歌這一特殊的文學形式,詩人僅在數行之內,有時直抒胸臆,有時曲折婉轉,傳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愛恨情愁。在詩中,有節奏,是音樂的節奏;有情感,是豐沛的情感;有大量的修辭手法的運用,卻常常摒棄傳統的構詞;有瑰麗的想象,缺乏詩人的詩意也許就難以體察。一位詩人自己就曾這樣描述詩歌:并非玫瑰,卻有玫瑰的芬芳;并非天空,卻有天空的光芒;并非小鳥,卻有小鳥的飛翔;并非大海,卻有大海的潮浪;并非某一人,卻是每一人所見所聽所感所想。詩歌的節奏、韻律、情感和想象力決定了這一文學形式的獨特性。然而,同樣面對繆斯女神賦予的靈感,一個英國人、一個德國人、一個希臘人,不會用同樣的方式來表現,這就帶來了詩歌翻譯這一問題。詩歌因其藝術特點,深深植根于詩人所處的本土文化,不同的文化孕育了截然不同的詩歌,使其即使能為讀者激賞,卻不易為譯者復制。

很多翻譯家本身就是詩人,這些文學創作者對詩歌的種種特點有切身的體會,在詩歌翻譯的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困難,他們從自己個人的經驗出發,對詩歌翻譯的可能性持懷疑態度。在大多數情況下,詩歌翻譯的困難主要是由原詩和譯詩兩種語言之間的語言差異導致的,這種語言差異也是詩歌翻譯過程中最大的一個障礙。Barnstone曾清楚地表明,語言差異干擾了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的完美準確。他分析認為,語言差異,包括語音、語義、語法的差異加大了詩歌翻譯的難度,妨礙了詩歌翻譯的完美準確。兩種語言表達的語義有時僅能部分覆蓋,而不同語言的語音和語法更是幾乎不可能有完全統一的特點,因此要在詞匯和語句上找到完全對等的內容是極其困難的。以中國古典詩歌為例,漢語的語音傾向于采用重復以達到強調重點,進而帶來美感的效果。比如說,漢語傳統的一個部分就是使用疊詞,這樣的使用在漢語中非常自然。而在英語中,兒童兒歌使用疊詞固然無可厚非,但在詩歌中使用這一技巧,并不足取。詞人李清照在其夫死后所做的《聲聲慢》是一個絕佳的例子。這首詞的第一句使用了七組疊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而在英語譯文中重復這些疊詞并不一定適當。此外,這七組疊詞其中三組的韻母都是/i/,漢語里的這一音節輕而易舉地就可以把詞人落寞、孤寂、凄清的感受傳達給讀者。而譯者要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到與這些語音對等的內容已絕非易事,即使費盡千辛萬苦找到了,他們能否在讀者身上達到同樣的效果也是值得懷疑的。因此,原文的這一語言特點不可避免地在譯文中喪失掉了。至于語義,眾所周知,漢語中大量雙關語的使用,是這一語言的魅力之一。在李商隱的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絲”與“思”同音,詩人借此委婉地表達了對愛人綿綿無盡的相思之情。毫無疑問,要在其他語言中找到一個具有同樣功能的詞何其困難。而與其他語言相比,漢語語法較少結構的限制,顯得更為靈活多變。比如,漢語句子中的主語是單數還是復數,對其他句子成分并沒有影響。漢語中沒有指明“數”這一要求,詩人也就不用為這些細節多加考慮。英文譯者就沒有這么幸運了,英文名詞的詞尾變化迫使英譯者必須要對主語的單復數窮根究底。此外,漢語句子中可以省略主語和動詞,詞性可以自由轉換,漢語動詞沒有時態的表征,這些都常使譯者翻譯時感到棘手。以杜甫名作《兵車行》的開頭五句為例,語言的語法差異增加了英譯的難度。“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詩的第三行,只有三個名詞、一個副詞和一個介詞,卻沒有一個動詞,這樣結構的句子絕不可能出現在英語語法中。因此無論怎樣,譯者都無法避免借助某個或某些動詞來完成翻譯。有人可能會認為第四行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譯成英語的,但漢語原文中缺乏“數”的明確表示,又帶來了不同的理解。而第五行的語序,其真實意義并非如原文所表達,塵埃看不見咸陽橋,而是塵埃使人們看不見咸陽橋。漢語句法的靈活多變會使英譯有完全不同的語序,譯者必須作出改變,加入句法結構以完善翻譯。通過對以上漢語詩作的分析,不難發現,無論是漢語句子的語序,還是僅僅某個詞的復制,都絕非易事。當然,把這歸咎于譯者的拙劣是不公平的,因為每個譯者已經皓首窮經來反復推敲最好最恰當的對等譯文了,這完全是由于各種語言之間的在語音、詞義和語法上的差異造成的。

詩歌與其他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不同,就在于詩歌是受到形式、韻律、步格和節奏等嚴格規則制約的,人們常把詩比作音樂的語言,就是因為詩歌和音樂一樣也有節奏和韻律,把一種語言的詩體學特點完全復制到另一種共通性甚少的語言中去是很難的。某些歷史悠久的民族有其獨一無二的詩歌形式,比如日本的俳句,中國的絕句和律詩。中國的絕句和律詩嚴格限制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個字或七個字,有嚴格的平仄和押韻定規。而大多數英文詩作則通常只有不同的步格,并沒有如此嚴格的定規。中國古詩,尤其是律詩的另一獨特和固定形式是對偶,這種詩歌格律較嚴,每首八句,三四兩句、五六兩句要對偶。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形容詞對形容詞,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詞對數詞,副詞對副詞,歷來被認為是對偶工整的典范。此外,詩體學的特點還以音調和音節的變化為基礎。所有的漢語音節分為平聲和仄聲兩類,對偶的要求除了內容、詞性、傳說、歷史和地理的典故要分別相配和對稱以外,平聲仄聲音節也要求相互匹配。這在中國古詩中十分普遍,而在英語的語音體系中則并無平聲仄聲之分,因此漢語的這一藝術特點就很難“移植”到英語中。其實英語詩歌中也存在類似現象,盡管英語的語言體系中不存在詞性、節奏等方面的對偶,但絕不意味著英詩中翻譯就是輕而易舉的事。英詩也有其獨特的詩體學特點,如頭韻,抑揚、揚抑、抑抑揚、揚抑抑四種步格和一音步、二音步、三音步、四音步、五音步、六音步、七音步和八音步等各種音步。這些步格變化的安排是以英語語言的音節有重讀和非重讀的區分為基礎的。而漢字都為單音節,無重讀非重讀之分,也就很難傳達英詩原文的節奏之美了。詩歌在節奏、步格和韻律上所受的限制決定了詩歌的獨特性。正如劉重德在《文學翻譯十講》中所總結的:詩歌要求語言的精煉,藝術構思的清新和風格的獨特。換言之,詩要形美、音美和意美。但各語言的詩歌總有屬于其自身的特殊形式和定規,正由于此,要在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詩歌翻譯中,做到這些詩歌特點的毫無缺失,是極端困難。

詩歌的語言特點和獨特形式已經不易復制了,但詩歌最難譯的部分還是在于它的神韻和味道。著名的德國語言學家Baron Wilhelm von Humboldt的名言,“所有的翻譯似乎都只是在試圖解決一個不能解決的問題”無疑揭示了詩歌翻譯的實質。正如思果所指出的:“詩有韻、律、體裁、意象(images)、情感等等,沒有詩人的敏感就體會不到,再要把體會得到的這些優美之點,用另外一種不同的文字表達出來,簡直是作弄譯者。”王以鑄也在《論詩之不可譯DD兼論譯詩問題》中指出:“詩歌的神韻、意境或說得通俗些,它的味道(英語似可譯為flavour),即詩之所以為詩的東西,在很大程度上有機地溶化在詩人寫詩時使用的語言之中,這是無法通過另一種語言(或方言)來表達的。”也就是說,詩歌的神韻、意境或味道與詩歌使用的語言是緊密相連,并深深植根于這種語言之中的。不同的語言自有其各自的味道,在翻譯的過程中,原文的味道和神韻也就自然喪失掉了。王以鑄曾通過荷馬史詩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荷馬史詩的味道是同古希臘語一種特定的方言的特點聯系著的,各自不同的希臘方言適用于不同的文體,調換一下方言味道就不行了,你想譯成另一國文字還能保持原來的味道嗎?王以鑄更進一步認為:“即使譯者準確無誤地體會了詩人的意思并且把它充分表達出來了;就是說,一切都講明白了,但讀者并不能因此而得到讀原詩時所應得到的享受。詩所以為詩的東西不見了!”

除了不同語言的差異、詩歌的特點和神韻,不同國家的當地環境、社會習俗、文化背景和歷史宗教也各不相同,這些可概括為文化差異。詩歌翻譯的最大困難其實是找到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對等。文化,是人類生存的一個基本方面,是某一團體特定的,通常代代傳承的一整套生活方式。即使是使用同一語言的人們,由于文化因素的差異,他們對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可能完全不同。作為記錄人類歷史,表達人類思想的工具,各語言有其各自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每種語言必定有只屬于使用這一語言的民族所特有的東西,通常是植根于其自身的文化之中的,這是語言最有魅力的部分,但不同文化的復雜性也成為不同民族之間理解的最大障礙,并且也成為翻譯,特別是詩歌翻譯中最復雜的問題。王維在《相思》一詩中有句:“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在中國,紅豆又名“相思豆”,是愛人之間愛情相思的信物,中國讀者可以立即感受到詩人傳達的意境。而對這種紅豆一無所知,其所在國又并無這一植物的讀者來說,他們也許會對詩人勸誡大家多多采擷感到不解。此外,某些地名、人名、節日因為附有特殊的文化含意,即使譯文成功地向讀者傳達了信息,也很難在對這些歷史文化背景知之甚少的讀者腦海中引發相同的聯想和美學的感知。因此,文化的差異使得完全成功的,真正意義上的翻譯即使并非不可能,也是極其困難的。

詩歌的某些精彩微妙之處只可能存在于某一語言,因為這些精彩微妙之處是與這一語言的本身特點所聯系,并由其創造的。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詩歌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神韻,進一步加深了詩歌翻譯的難度。此外,不同的文化特點又為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詩歌翻譯制造了障礙。與某一語言相聯系的不同的語言特性、詩歌這種文學形式本身固有的特點、各種語言的詩歌不同的神韻、意境和味道,以及文化的差異確實很難轉換到另一語言之中。但也正是這種困難,為眾多學者、翻譯家和理論學家帶來了帶著鐐銬起舞的樂趣,令他們孜孜以求地在幾乎不可能中尋找些微可能性,并且這種樂趣和尋找還將長久地持續下去。

參考文獻

[1] Barnstone, Willis. The Poetics of Translation[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3.

[2] Sayory, Theodore. The Art of Translation[M].London: Jonathan Cape, 1968.

[3] 劉重德.文學翻譯十講[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

[4] 思果.翻譯研究[M].北京:大地出版社,1972.

第6篇

關鍵詞:詩歌鑒賞 意象 自主 模式

一、提升中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意義

詩歌是我國文學領域中的一顆奪目的明珠。詩歌鑒賞,不但能培養人們的文學藝術審美觀念,而且能提高人們的文化欣賞水平。詩歌鑒賞是中學生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中學生詩歌鑒賞,目的在于切實提高我國廣大中學生詩歌閱讀、欣賞、審美的能力,提高文化審美情操,增強文學藝術能力。因此,中學語文老師必須深刻把握中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重要意義,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提升文學審美水平。

二、中學生詩歌鑒賞的主要內容

詩歌不但具有優美的語言及其修辭,而且反映了詩人當時所處的基本政治、經濟、生活等環境。此外,從詩歌中,我們可以發現詩人所傳遞出來那種獨特的有意義的情感特質。這些內容,都需要我們好好分析、解讀。

第一,中學生詩歌鑒賞,要學會體會詩歌的語言特色,感悟語法修辭美。我們知道,詩歌的語言具有較強的文字美感、韻律感、節奏感。一首好的詩歌,當我們讀起來時,會很容易感受得到詩人所表現出來那種巧妙的文字美、押韻美,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盡是驚嘆。此外,詩歌在修辭方面往往也十分考究。詩歌常常以比喻、擬人、物化等等文學手法,通過對某一些特定詞語的變通使用,使得詩歌語言更具表現力,更加豐富多彩。因此,中學語文老師要讓學生在學習詩歌時多誦讀經典詩歌,深刻把握詩歌的語言特色,感悟語法所帶來的較為強烈的文學美。

第二,中學生詩歌鑒賞,要學會把握詩人當時所處的基本政治、經濟、生活等環境。每一首詩歌,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詩人生活所處的政治、經濟、生活、文化等等環境。了解這些環境,有利于把握詩人生活所處的政治特點、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詩人作詩的基本目的和意圖。因此,中學語文老師要學會引導學生把握詩人的主要環境,深入把握詩歌的真實意圖。

第三,中學生詩歌鑒賞,要學會感受詩人的情感特質,感悟詩歌基本意象。意象是一首詩歌中內含了詩人感情情愫的虛化物體。詩人往往通過特定的某種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真實世界和情感脈絡。我們鑒賞詩歌,不能僅僅停留在詩歌表面層面的語言、修辭、韻味等等,更要深入把握詩歌的言外之意即意象。這是鑒賞詩歌最為重要的能力。因此,中學語文老師要積極教導學生深入把握詩人通過詩歌表現出來的內心真實情感內容,進一步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

三、提升中學生詩歌鑒賞能力途徑解讀

(一)反復誦讀詩歌,激感想象

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如果我們大量、重復誦讀詩歌,我們就會對詩歌有更好地了解、感悟,就更能夠體會詩歌所折射出來的微妙的意境。因此,反復誦讀詩歌,激感想象,是提升中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目前,考察中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不少老師往往只對詩歌逐字逐句進行解讀,分析詩人思想,解讀詩歌內涵,很少要求學生反復朗誦。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原因在于不少語文教師對詩歌教學中的朗讀教學認識不充分、不到位、不重視造成的。事實上,學生如果經常誦讀詩歌,往往比較少誦讀的人對詩歌的語言特色、文字藝術等方面更加深入、透徹、到位。因為,學生如果反復誦讀詩歌,往往很容易激發學生對詩歌的情感想象,促發其對詩歌進行自我認識上的解讀、感悟,體會其深奧的意象。因此,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和明確朗讀詩歌的重要性、必要性,處理好講解與朗讀的關系,把詩歌朗誦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合理引導學生反復朗誦詩歌;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舉辦詩歌朗誦比賽等活動,激發學生對詩歌朗誦的熱情,營造良好的詩歌朗誦氛圍。

在詩歌朗誦中,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做好以下要求。“一是讀準字音。詩詞句中的字音詞義是有機的結合體,在掌握作品的主題和感情基調上,對字音詞義都要弄清楚。二是正確辨析重讀輕讀。朗讀主要是運用有聲語言來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必須準確地掌握重音、輕音,才能給人以輕重有致、節奏和諧的美感。三是正確處理停頓和朗讀速度。斷句停頓是表露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和構成語言節奏的一個因素。停頓正確,會收到聲斷意不斷、語斷情不斷的效果。”[1]

(二)研究語言特點,把握詩歌內容

詩歌在文字妙用、韻律安排、節奏停頓、表情達意等方面,都有自身獨特的特點。這些特質,使得詩歌的語言具有較強的文字美感、韻律感、節奏感。不少詩歌都可以從其字面內容,體會其語言的優美;而且,詩歌的韻腳往往又與詩歌所表現的情感相照應,從詩歌韻腳的特點,往往能夠推知出詩歌的感情基調。當然,詩歌這些特點,在山水詩、詠物詩、田園詩、邊塞詩、詠史詩等詩歌類型中又往往表現出不同的特征、方式及其語言魅力。如果我們能夠掌握詩歌這些特點,有助于整體上理解詩歌,體味詩歌的意像。因此,中學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和明確詩歌語言的重要性,深化對詩歌語言文字研究的認識,引導學生對詩歌語言的解剖、分析。就詩歌語言的類型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大類:一是清新,即語言新穎,不落俗套;二是平淡,即直接陳述,不加修飾,字眼顯得真切深刻,具有強烈的質樸感;三是絢麗,即文采絢爛、詞藻富麗,情思妙曼,具有較高的文藝可讀性;四是簡潔明快,即描述言簡意賅,直截了當,干凈利落,不拐彎抹角,語言具有爽快的特點;五是含蓄,主要表現為欲言又止,非直接敘述,言此而意他,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

(三)把握主旨要義,感悟詩歌意象

詩歌主旨,是詩歌的中心意思,反映的是詩歌基本要義;而意象是詩歌表達詩人感情的虛化物體。意象賴以存在的基礎是象,是物象;在物象中融入主觀情感就成為意象。詩人往往在詩歌主旨中寄予了特定的意象,通過這些意象來表達詩人內心的真實意圖。我們鑒賞詩歌,首先是考究詩歌語言文字特點,這是詩歌鑒賞的第一層面;再深入把握詩歌的主旨及其中心意思,這是詩歌鑒賞的第二層面;最后才通過對比、聯想,發現詩歌之外的特定的意象,這是詩歌鑒賞的第三層面。有學者指出,“詩歌的表層意蘊是指由詩歌的直接形象表現出來的意蘊。詩歌的深層意蘊是指由詩歌的象外之象所體現出來的意蘊。對于詩歌作品,教會學生從直接形象的各種要素入手去聯想和想象,從而使詩歌的間接形象或象外之象得以產生;教會學生從表層意蘊的細微體察入手去領會和感悟,從而使詩歌的言外之意或深層意蘊得以把握。”[2]對于詩歌意象的發現,有一些技巧可循,學生可以容易把握。“首先,找出意象性語言,把握詞語意義。在指導學生從詩文中尋找、辨識意象性語詞之前,需要先引導學生對意象和物象的關系以及意象的范圍和分類作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其次,串聯意象,領悟詩歌意蘊。在更多情況下,詩中存在多個意象,形成意象體系。”[3]中學語文老師要教導學生學會從單個意象與整體意象的關系中發現意象特質,發現詩歌魅力。

(四)創新教學方式,倡導自主探究模式

語文教學,屬于人文教育系列,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理解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詩歌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必須引起重視和加強方法論探究。當前,不少中學語文老師在語文詩歌教學當中,過多強調說教式教育方法,即重在知識論的普及、宣傳及其掌握,很少涉及自主探究的自我認知的方法引導。這種教學方法的結果就導致學生往往是被動式學習詩歌,非主動獲取知識。其實,語文教學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引導學生樹立主體意識,探索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途徑,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我探究未止領域。具體就詩歌教學領域而言,語文教師要更多采取詩歌朗誦、學生自我討論、課題爭辯、意象探尋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和渠道,提高詩歌教學的靈活性、主動性、多元性,提升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現的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周唯高.詩歌朗讀教學的技巧[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0,(2).

第7篇

古詩詞是我國悠悠五千年文化發展史的瑰寶,是古人文學經典的代表。其凝練的文字、深遠的意蘊、優美的意境,雖經歷幾千年,依然不減魅力,不失光彩。那么作為當代高中生,他們在遠離古詩作者幾千年的現在,怎樣才能更好地理解當時的創作背景和文字所賦予的魅力?這是高中乃至于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古詩詞教育的重點。在高考的方向指引下,古詩詞教學發生著根本性的改革和創新。周先慎先生認為:“讀者對詩歌的接受過程,就是藝術鑒賞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而真正的接受,就必須進入到詩人所創造的藝術境界,即詩歌的意境中去。”讓詩歌入學生的腦、入學生的心,這是古詩詞教學的最高境界,但這需要有一定的準備和條件才能實現。

一、了解古詩的特點

“了解”環節只是學習古詩的初始階段,通過對詩歌語言、知識、內容的了解,學生一步步地融入這首詩中來。古詩是一種特殊的文體,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阻礙了我們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因此我們首先就要了解古典詩歌。正如周先慎先生所說:“了解是接受詩歌的基礎,也是對詩歌藝術鑒賞的開始。了解不等于鑒賞,但沒有了解就談不上鑒賞,也就不可能真正接受一首詩歌。”那么我們要了解什么呢?周先慎先生對“聯想”的分類是建立在欣賞者的人生閱歷和知識建構上的,中學生沒有豐富的人生體驗和較高的知識素養就不到“聯想”的第二種狀態。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古詩的寫作特點等,這都是幫助學生更好理地解古詩的途徑。古典詩歌知識豐富,教師要根據具體學情讓學生了解詩歌知識,在積累中建構知識框架。

二、感受古詩的“韻”

韻,古詩有“韻”,這是學習古詩首先要明確的知識點。有的古詩韻不變化,有的古詩韻在變化。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有一個特點,它的韻總是在變化”,我們要感受這首詩的情感和韻律,盡管我們不一定懂,也不一定要全面了解,但我們還是要注意。老師對此的重視程度也是影響學生理解古詩的重要因素。不一定要全面理解和掌握古詩的韻律規律,但是要讓學生粗略了解古詩的韻對古詩寫作的重要性。韻是古詩朗誦的重點,是作者寫作的特點。在指導學生朗誦和背誦的過程中,要重視韻在整首詩歌中的作用。韻是詩歌靈魂,也是詩歌美的標志,學生在朗朗上口的誦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意蘊美,這是學生學習古詩的關鍵。

三、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

詩歌的寫作背景包括作品的寫作背景是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背景是了解一首古詩最重要的因素。教學中,學生很難理解作者的情感,這就要從詩人的生活背景去理解,詩人的社會地位、文化地緣、人生追求等因素都是詩人寫作背景的深層因素。詩歌作品都印證著深刻的時代印記,學生對當時時代背景的了解也是了解和理解詩歌內容的重要因素。老師要求學生除了從文本去分析,還要了解背景。唐代是我們中國歷史上很強盛的一個朝代,盛唐又是最強盛的時期。讀書人、知識分子大多不甘心讀書,他們都很想去邊塞、去沙場、去建功立業,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這是當時詩人普遍的一個心理特點。由此學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并能推斷出這是一首什么風格的詩歌。不同時代的詩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有不同的經歷,這就是詩歌內容豐富多彩的原因。

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是華夏文明的記載。學生學習古詩,可以領略古代文明,感受文辭的優美、意境的優美,高度凝練的文辭蘊含著無窮的深遠意境,這是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深刻領悟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各個方面去把握詩詞的教學,讓學生能夠深入到詩歌文本中、深入到詩人的思想中和靈魂中去和作者一同感悟要表達的情感。只有這樣,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和掌握才是高質量的,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也才是高水平的。

第8篇

【關鍵詞】翻轉課堂 高中英語 閱讀教學

2006年,美國林地公園高中科學學科的化學教師喬納森?伯格曼和亞倫?薩姆斯開始將翻轉課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教學模式運用于課堂。這是翻轉課堂活動的起點,隨后引起了各國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并被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所謂翻轉課堂,翻轉的是教學結構,即把學習知識主要在課堂、內化知識主要在課外顛覆成學習知識主要在課外、內化知識只要在課堂的教學模式。

一、 翻轉課堂教學的特征

與傳統課堂教師滿堂講,學生隨堂練不同的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倡的是學習知識在課外,內化知識在課內,使原本的課堂內容的學習提前到課前,課后鞏固轉移到課堂。教師從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學生從單純的受教者轉變成自定步調,合作探索的學習者。而課堂上教師講授時間的減少為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對疑難問題進行合作探究與交流,使學生各得其所,有效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課堂中的實踐運用

1.課前學習活動設計:微視頻。為使學生能更好地通過自主學習掌握課程內容,教師需要提前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再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制定教學微視頻或任務清單,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自學和思考。如選修六Unit 2 Poems,該堂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閱讀文章,了解不同內容和形式的詩歌;學習欣賞詩歌并了解不同詩歌的特征。筆者結合閱讀課和翻轉課堂的特點,在制作的微視頻中,融入了對學生閱讀理解技巧的指導,以及對詩歌的欣賞及特點的引導分析,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完成該堂課的學習目標。微視頻錄制包含以下內容:

(1)Leading in:筆者用詩歌《再別康橋》引入本單元話題,再與學生一起欣賞英文版的《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感受中英文詩歌的各自魅力,更快地進入本單元的閱讀學習。

(2)Fast Reading:筆者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找出文章的體裁;文章的主題;第一段的主要內容及文章中提到多少種類型的詩歌,分別是哪些,限時1分鐘。這一環節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閱讀掌握技巧:1)文章的體裁特點決定閱讀的方法;2)文章題目往往體現文章主題;3)通過找段落的主題句快速掌握該段主要內容;找關鍵詞掌握細節信息。

(3)Careful Reading:提示學生暫停視頻,用3分鐘的時間認真閱讀第一首詩歌Nursery rhyme并找出該類型詩歌的特點。微視頻中,教師通過帶讀、帶唱、圈出詩歌每一行的最后一個詞、邊唱邊拍節奏、重復及提示等方式引導學生一起發現該類型詩歌的特點。學生觀看視頻后,按照要求認真閱讀余下的詩歌并找出特點。

微視頻的錄制要盡量精簡,內容和學法指導應淺顯易懂,時間不超過10分鐘,這是因為學生的專注力和自學能力無法持續較長時間,視頻時間過長,不利于學生自學,也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

2.課堂學習活動環節:

(1)合作探究。學生課前通過觀看微視頻完成任務,發現自己在自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學生可將疑難問題匯總,以小組為單位對疑難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學習,有效地解決問題。例如本案例中,學生將自己的自學成果:四首詩歌的特點,與組員一起探討研究,以求對詩歌的類型與特點有更好的掌握。教師在學生合作探究時應給予積極的引導和幫助。

(2)成果展示與交流。學生通過組內討論,選擇一位代表,在全班面前展示本組的討論成果并與其他小組交流。本堂課中,小組代表通過列舉詩歌中的具體內容來歸納詩歌的特點并與其他小組進行討論。展示和交流的形式可以是演講、辯論或比賽等,學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教學內容。

(3)課堂檢測或是總結。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讓學生模仿Cinquin的特點寫一首詩歌并與其他同學分享。最后教師針對文章內容設計不同類型的題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搶答。例如:

A. _____________ are intended for children.

B. What forms are the following poems?

以上兩個教學活動把整堂課推向了,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興致,同時教師也達到了檢測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程度的目的。

3.課后反饋與改進。教師根據學生自學情況、課堂展示及所提疑惑,對所制作的微視頻、任務清單及課堂活動設計進行總結和反思,保留可取之處,調整不足之處,優化教學流程。翻轉教學的評價應包含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前者貫穿始終,從微課制作到課堂上的實施;而結性評價則用于檢測最終的教學成效。教師可根據評價對自身教學進行總結反思,提升專業技能。

翻轉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于學生能否真正提前做到自主學習,課堂上是否積極參與以及參與的程度,這些都是翻轉課堂的成敗關鍵。而教師則要不斷摸索和創新,適時調整教學方法,給予學生及時、到位的引導和指導,最終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

第9篇

縱觀恢復高考以來,語文高考試卷古詩鑒賞都占很大比重,如今橫看全國各地的高考試題,古詩鑒賞也毫無例外地占據一隅江山。因此,探討古詩鑒賞的質量目標顯得格外重要。下面,來探討古詩鑒賞質量目標的基本策略。

第一步:知識構建,夯實基礎。從第一次接觸古詩詞賞析開始,學生就要著手積累,掌握有關詩歌的文本知識,作者、背景、內容、思想等。在識記或背誦的基礎之上,建構有關詩歌鑒賞的網絡結構。如,詩歌形象中的意象、意境,表達技巧中的表現手法,詩歌的流派,各流派的特點,詩歌的語言風格,不同作家語言的差異,等等。在了解這些基本術語之后,重在對詩歌進行研讀、誦讀、背誦、揣摩、品讀等,循序漸進地學習鑒賞評價。

第二步,進行知人論世,聯想想象,探討詩歌的內容及結構特點。這一階段,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各種渠道去收集詩歌的背景知識、作者的生平事跡等。為準確地理解詩歌內容,做好準備。然后分析詩歌內容,把握作者的創作動機,為下面感受作者的情感打下基礎。

此時,還應綜合分析作者的風格,分析詩歌的結構特點,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

第三步,鑒賞評價,體味感情。一是要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分析評價作品主題的社會意義,即對作品的內容主題的評價;二是結合作者的生平事跡和性格特點,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喜是憂,或是悲是愁,即對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評價;三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評價作者對人、對事、對社會的看法、主張和傾向,即對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評價。

精神評價還要講究實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能貶低,也不能拔高,不僅要多做多看,還要多思考。提高閱讀詩歌的文化底蘊,還要培養健康客觀的審美趣味,更正確、更全面地把握詩歌內涵。從而可以弄清楚命題者的出題意圖,有針對性地復習,總結解題的技巧。在此階段,要講究一些方法:1、使用規范的答題語言。如,表述題材的規范語言有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懷古詠史、邊塞征戰、山水田園等;表述常見內容的規范語言有離情與別緒、懷古與傷今、思鄉與懷遠、詠史與諷喻等;表述思想的規范語言有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落寞、報國無門之激憤、自由悠閑之恬淡、離別思念之心緒、韶光易逝之感嘆;表述情感的規范語言有迷戀、惆悵、孤獨、閑適、懷才不遇、歸隱田園、羈旅之愁、借古諷今、登高覽勝等。這些都是體味感情的專業術語,記好它才能做好題。

只有使用規范的語言,才能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說明你理解并讀懂了詩歌,初步掌握了古詩鑒賞的技巧,具備了鑒賞評價的能力。最后,要用規范的語言來組織答題,可采用“通過XXX內容+抒發(寄寓、揭示)XXX情感”的格式,去完成鑒賞的全過程。

對于詩歌鑒賞評價題,按照以上的三步去復習,全能練習,反復練習,考試時方能熟練于胸,超然于題,得高分,得滿分。

第10篇

關鍵詞:幼兒 詩歌教學 創造力

幼兒詩歌是幼兒接觸較多而又非常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一首好的幼兒詩歌,對于幼兒不僅可以豐富認識、發展語言、啟迪智慧、熏陶心靈與情感,還可以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思維能力。幼兒詩歌的特點符合幼兒的思維特征。幼兒期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良好時機。在幼兒園詩歌教學中,應采取適當的方法,實施正確的教育,以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一、選擇多樣化的活動內容,發展幼兒想象力

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應該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興趣是學習的最好內部驅動力,在學習者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部分。幼兒好奇心強、好學好動,創造性想象不斷發展。因此,在詩歌內容的選擇上,首先,應該是幼兒感興趣,比如象大班詩歌《小兔子開鋪子》,詩歌的主角“小兔”是幼兒熟悉和喜歡的小動物,內容又是詼諧的,能充分吸引幼兒,這樣的詩歌就非常受孩子的歡迎,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高。其次,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兒童的視野越來越廣,給幼兒提供的詩歌就不應只限于幼兒園語言教材上的內容,而應選擇一些具有時代特點,接近幼兒生活,題材廣泛的;為幼兒所喜愛的,以及反映現代社會、科技發展水平、啟發幼兒思維和想象、培養幼兒創造能力等方面的內容。

二、制定可操作的活動目標,培養幼兒發散思維能力

要激發幼兒主動參與學習,教師要具有明確的目標意識,懂得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制定具體、明確并可操作的詩歌教學目標。詩歌教學中,不能只注重道德教育目標,而應通過詩歌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不能片面地注重通過詩歌教學培養幼兒的記憶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詩歌教學培養幼兒的理解、想象和創新的能力等。比如詩歌《搖籃》的教學目標,既有理解詩歌內容的要求,又有培養遷移能力、創造力和主動學習能力方面的要求,目標的確定具體而明確。

三、營造寬松氛圍,發揮幼兒的創造性

要營造鼓勵和強化幼兒創造意識和創造行為的氛圍,最基本的要求是降低幼兒的焦慮程度。幼兒只有感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可預料和可控制的環境中,心理上才會產生安全感,知道什么行為是老師所希望的,知道老師是非常理解和尊重他的,進而產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輕松愉,并在活動中進發出更多的能量和創造性。在詩歌教育活動中,教師應多鼓勵、多表揚、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認、多接納、多容忍并多給幼兒自主、自由的機會,營造出積極的環境氣氛。幼兒在這樣的氛圍中浯言表達力有所提高,同時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也有了進一步發展。

四、采取靈活多樣的活動方法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詩歌的特點決定了詩歌教學可以啟發幼兒思考,發展幼兒想象,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靈活多樣,富于啟發式的方法,把幼兒從機械的朗讀背誦活動中解放出來,充分利用詩歌的特點,啟發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想象創造,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這樣才能發揮幼兒學習詩歌主動性和積極性。

如,教師可以創設一種讓每個幼兒都面臨的非常真實的問題情境,使幼兒對其中的問題表現處好奇,注意力和思維處于積極的狀態。教師激起的疑問,能激發幼兒猜測答案和結論,能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熱情,使幼兒在渴求答案的心理狀態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從而有效地把幼兒耳、目、腦、口充分運用起來,進行積極思考。

提問是創造的開始,而問題是引導幼兒開展想象力和思維的一把鑰匙。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為幼兒精心設置問題情境,提問是創造的開始;問題是引導幼兒開展想像力和思維的一把鑰匙,只有將問題設計得恰到好處、掌握提問的時機和技巧,步步引導,層層深入,在多種假設問題的啟發下,才能培養幼兒的發散思維。

教師要科學地設計提問,并對幼兒的提問、回答正確與否都積極地對待,從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鼓勵探索,使孩子擁有創造的源動力。當幼兒因為好奇心提出問題時教師要耐心地聽,讓孩子暢所欲言地發表看法、想法。積極地對待孩子的各種提問,就能在積極發展孩子語言能力、鼓勵孩子敢說會說的同時,保護孩子好奇與探索的天性。

總之,充滿兒童情趣和具有教育意義的詩歌伴隨著幼兒的成長,是幼兒喜愛的精神食糧。教師應在詩歌教育活動中充分挖掘幼兒的創造潛力,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用心去觀察每個孩子,了解他們的興趣與需要,創設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和簡潔明快的語言,發展幼兒創造思維能力,讓文學的種子在他們幼小的心田發芽。

參考文獻

1.朱細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

第11篇

對于大部分高考考生來說,高考語文試卷中的詩歌鑒賞題是最難突破的考點。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老師一般有兩種做法:一是耗費大量的時間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二是基于第一種做法及結果,認為這個考點完全依靠學生的悟性,復習與不復習沒有太大區別,因此不把它作為復習的重點。

為什么詩歌鑒賞會成為學生難以突破的瓶頸?不少老師已經認識到,主要原因是學生讀不懂詩歌。因此,有心的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詩歌專題復習時都努力在“懂”字上下文章,力求教給學生一些讀懂詩歌的辦法。其中最普遍的是兩種做法:一是指導學生在閱讀詩歌時“注意題目、注意作者及其時代、注意詩后注解、抓帶有作者情感的關鍵詞句、抓特殊意象”,為學生解讀詩歌提供抓手;二是將詩歌按題材分為若干類,總結出每一類詩歌基本的思想情感,讓學生在鑒賞詩歌時對號入座。這兩種做法對學生閱讀理解詩歌當然都有作用,但都有相當的局限性,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讀懂詩歌的問題。

先說第二種辦法存在的問題。我們知道,文學作品最忌諱的是雷同。優秀作家在創作時都在努力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獨特思考、感悟和情感體驗,這種思考、感悟和情感體驗越有個性,越能引發讀者的關注、思考和情感共鳴,詩人創作詩歌也不例外。也就說,和其它文學家一樣,詩人在創作詩歌時也在追求其作品的個性(雖然未必全是自覺),這就決定了即使是同類題材的詩歌,其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不會是完全相同的。我們姑且不說不同詩人在寫同類題材的詩歌時會有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就是同一位詩人在寫同一類題材的詩歌時表達出的情感體驗也不會完全相同。請看李白的《贈汪倫》和《金陵酒肆留別》: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兩首詩都是留別詩,且都用水襯托朋友之情,情感體驗該是一樣的吧?其實不然,我們只要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兩首詩所表達的感情大為不同。《贈汪倫》表現的是汪倫對詩人的深厚情誼以及這種情誼帶給詩人的感動,我們基本上從中看不出詩人的惜別之情。而《金陵酒肆留別》卻全然不是這樣。詩歌一開篇就用和煦的春風、滿店的柳香和好客的吳姬營造了一個既讓詩人陶醉又充滿離情別緒的送別環境,接著像《贈汪倫》一樣,詩人也寫朋友對自己的相送,而且這種送行也能表現他們對詩人的深厚情誼,不過,我們據此是否就可以說這首詩和《贈汪倫》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一樣呢?讓我們接著往下讀。后三句,詩人寫自己“欲行不行”,說自己的“別意”之長甚至超過“東流水”。讀至此,我們才恍然明白,詩人在這首留別詩中要表現的主要是自己對金陵和朋友的留戀與不舍,前面寫春風、寫柳香、寫吳姬、寫金陵子弟,都是在交代自己留戀此地的原因,都是在為后三句表達的感情做鋪墊。請試想一下,如果學生用對號入座的方法貼標簽式地閱讀這兩首詩,能發現其情感的巨大差異嗎?

不僅如此,這種對號入座貼標簽式閱讀詩歌的方法會嚴重傷害詩歌的美感,嚴重損傷學生閱讀詩歌的熱情。詩歌的吸引力在哪里?就在這種經過探微入幽式的細細體味深入詩人的內心與情感世界后所獲得的巨大愉悅感,就在這種經過探微入幽式的細細體味深入詩人的內心與情感世界后與詩人所產生的情感共振、思想共鳴。那種對詩歌先入為主想當然的閱讀,會把詩歌的吸引力消耗殆盡,讓學生在對詩歌的閱讀中遠離詩歌。

回過頭再說第一種辦法。這種辦法讓學生在閱讀鑒賞詩歌時“注意題目、注意作者及其時代、注意詩后注解、抓直接表現作者情感的關鍵詞句、抓特殊意象”,沒有錯。不過,關注這些點,有時候并不能有效解讀一首詩歌。請看小學課本上所選的賀知章的《詠柳》: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詩的題目是“詠柳”,詩歌主要是在贊美柳樹嗎?對于這樣一首詩來說,不需要交代作者及其生活的時代,也沒有什么詞句需要注釋,詩中也沒有直接表現作者情感的關鍵詞句;至于特殊意象,當然是“柳”,不過,如果據此把這首詩當成送別詩解讀,離其真正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差的就不止是十萬八千里了。

一首極簡單的贊美春天的詩歌,用這種辦法卻可能出現誤讀,可見辦法本身是有先天不足的。有人可能會說,這種辦法是對付較難理解的詩歌的,《詠柳》過于簡單,無需用此方法。那就讓我們再看一首難一點的詩歌。

送鄒明府游靈武

唐·賈島

曾宰西畿縣,三年馬不肥。

債多憑劍與,官滿載書歸。

邊雪藏行徑,林風透臥衣。

靈州聽曉角,客館未開扉。

這首詩是2012年高考湖北卷詩歌鑒賞題所提供的詩歌材料。用此辦法解讀這首詩,恐怕一見題目“送鄒明府游靈武”就會想當然的認為此詩是表現朋友之誼、送別之情的,如果這樣,一開始就走向了誤讀的不歸之路。再看作者與時代,命題人恐怕認為無須多說,因此只交代此詩的作者為唐代詩人賈島,余者一概不說,我們從中得不到有效解讀此詩的信息。詩后的注釋有兩個,都是針對題目的,一是解釋“明府”為“對縣令的尊稱”,另一個是對“靈武”的解釋,說“靈武”“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縣)”。這兩個注釋,只有對“明府”的解釋對理解詩歌會有一點作用,但非常有限,僅據此注釋無從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至于能直接表現詩人思想感情的詩句和特殊意象,全都沒用。對于考卷提供的這個詩歌閱讀材料,如果用此方法解讀,要么誤讀,要么無從下手。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情況?因為這種辦法雖然提供了一系列解讀詩歌的抓手,但獨獨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抓手——形象。同樣,貼標簽式解讀詩歌的方法不能真正解決讀懂詩歌的問題,也是因為沒有從形象入手老老實實地對詩歌進行分析。也就是說,把握詩歌思想感情最重要的依據是詩歌中的形象,而前文說到的兩種辦法都忽視了對形象的分析。

眾所周知,詩歌不容易讀懂的最大原因是它有含蓄的特點。詩人在創作詩歌時追求的是以最儉省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意思,因此詩歌講究言外之意,講究言有盡而意無窮。詩歌的這個特點決定了詩人在創作時不會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直接呈獻給讀者,而是要用東西將其包裹起來。詩歌用來包裹思想情感的是什么呢?是形象。說:“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所以比興兩法是不能不用的。”詩歌借助形象表達思想感情的特點決定了閱讀詩歌必須從形象入手。如前文所引的《送鄒明府游靈武》,我們只有從詩中對鄒明府這個形象的描寫入手,通過分析詩人描寫這個形象所采用的側面烘托、想象和細節描寫等手段,把握這個形象所具有的清廉高雅的特點,然后才能體會出詩人對鄒明府的贊頌和遠赴靈武的關切。

第12篇

一、重誦讀韻味

初中課本選取的詩歌,具有豐富的情感美、和諧的節奏美和韻律美,是文學史上的精品。指導學生掌握朗讀詩歌的方法:“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畫面、讀出韻味。”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誦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品位詩歌的意境、詩人的情感。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兩者的意思一樣。引導學生多讀乃至背誦,既能增強學生的理解力,也能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

精美的詩歌,都是語言藝術的精品。新課標尤其強調“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而詩歌語言,又不同于科學語言嚴謹,它更偏重于韻味和靈性。這種感性的審美特征,只有通過誦讀,才能內化到學生的審美體驗中,從而提高學生藝術地駕馭母語的能力。目前很多教師開始注意誦讀在詩歌教學中的作用,但仍有一些教師將誦讀簡化為背誦。課堂上,只在開講之前,讓學生讀上兩遍,以后就是討論和講解,結課時留點時間讓學生背誦就算誦讀了。其實,誦讀不僅是朗誦、背誦,重要的是,像葉圣陶先生倡導的使整個身心沉醉其中的美讀,進入“先之以高聲朗讀,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語)的忘我之境。引導學生美讀,是提高學生詩歌鑒賞力的有效途徑。

二、重個性體驗

對于初中學生,教師容易囿于經驗性的思維定勢,認為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與社會經驗不足,理解古今中外的詩歌很困難。因此,對詩歌思想內涵及藝術特點的解讀,往往采用指令性的,即直接告訴學生所學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多年來教參定性的寫作特點,忽視甚至抑制學生對詩歌的個人感受與評價。長此以往,學生習慣了“接受”,便造成了對詩歌欣賞“失語”。師生在課堂上不能交流、互動,詩歌教學也就走進了僵化的死胡同,最易激發學生想象思維和創造思維的詩歌,變成了失去靈性的干癟的用來考試背誦的句子。

新課標對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閱讀目標是從側重閱讀的過程和方法來表述的,標準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這一目標,有別于解放以來歷次語文教學大綱,突出“欣賞”、“體驗”,體現了對初中語文文學教育思想的回歸。欣賞是個人的活動,他人的說教不能代替個人的感受;體驗是個性化的,不同的學生各有各的不同。詩歌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對于一首詩,學生的欣賞和體驗可以高低有別,只有學生各具特色的個性體驗,才會激發學生的創造動力,回歸詩歌鮮活、靈動的風采,還詩歌以本來面目。選入中學教材的詩歌,都是古今中外的精美華章,教師在鼓勵學生讀詩“有自己的心得”、“自己的評價”的同時,應引導學生尊重詩歌文本,尊重作者的創作本意,這也是陶冶情操,培養健康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對于每一首詩,教師既不能允許學生任意發揮詩歌的本意,也不能停留在學生能了解內容大義的學習層面。對詩歌的精妙之處,教師一定要點,要評,幫助學生感悟詩歌構思的獨到之美,品味詩歌凝練、形象、靈動的語言,審視經典的魅力與永恒。

三、重方法歸納

首先,在引導學生誦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詩歌多方面、多角度的理解,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解詩歌的方法,是提高他們的感悟能力的關鍵,也是教學中的重點。

1.結合作者資料和寫作背景來理解詩歌主題。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必須強調學生掌握詩歌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才能加深學生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2.從詩歌的題目理解詩歌內涵。題目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我們必須在平時認真引導學生推敲詩歌的題目,透過題目便可了解詩歌中蘊涵的內容與思想感情。

3.抓住詩歌的關鍵性詞句來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了解詩歌的語言是最精辟,用詞最講究凝練的特點,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揣摩詩中詞句,抓住關鍵性的詞句來理解詩歌。

其次,詩歌的鑒賞是必須在誦讀和理解的前提下而形成的拓展性、提高性的要求。在詩歌教學中可著重從如下幾方面來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1.初步了解詩歌韻律。我們在平時教學中應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具體韻律,特別是律詩可分為:首聯(①②句)、頷聯(③④句)、頸聯(⑤⑥句)、尾聯(⑦⑧句)。同時,講詩歌時,我先讓學生明白何為押韻及韻腳,押韻即詩句的末尾一字用韻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和諧優美。

2.掌握修辭手法。像對仗(對偶),初中詩歌中也有出現。如“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詩句中,我教學生們緊緊抓住對偶的特點: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詞性相對應。很明顯例句中的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綠樹”、“青山”同為名詞,“樹”、“郭”同為名詞,“合”、“斜”同為形容詞。通過平時的學習與積累,學生們的鑒賞能力也自然得到較大提高。

詩歌,作為中華文明的優秀遺產,不僅值得我們用心學習、繼承,而且在提倡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今天,更值得我們用心揣摩,進一步挖掘詩歌的潛在價值。因此,我們在詩歌教學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想象力,陶冶他們的思想情操,增強他們的文化底蘊,最終達到提升他們理解、鑒賞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