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土地資源管理碩士培養方案

土地資源管理碩士培養方案

時間:2023-09-07 17:43: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土地資源管理碩士培養方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土地資源管理碩士培養方案

第1篇

關鍵詞:師范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培養模式

公共事業管理是1998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的本科專業,作為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于1999年起招生。本專業的開設初衷是為了突破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瓶頸效應”,調整和改革涉及到人民福祉的教育、科技、文化、體育、人口、醫療衛生、住房、資源與環境保護、社會保險、市政建設、城市交通以及供水、供電、煤氣、郵電、通訊等公共事業的發展[1],建立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共管理體制。目前,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專業布局的調整,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高校逐漸增加,2000年為57所,2001年為132所,2002年為196所,2004年224所,2006年則達到了317所。有人估計,若將高職高專也計算在內的話,開設本專業的高校至少達500所。[2]它們分布于師范類、醫學類、科技類、農林類、財經類、綜合類等各類院校。

一、師范院校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現狀及問題

在高校專業布局調整過程中,多數師范院校也開設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從辦學情況來看,由于缺乏定位,辦學效果可謂“五花八門”。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專業定位不準確

師范院校開設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定位為教育事業管理或以師范教育為主的公共管理,不少師范院校不論專業辦學效果如何、學生就業情況如何,盲目效仿其他高校的辦學模式,缺乏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準確定位,沒有形成適合師范學院的專業特色。教育部原專業目錄認為本專業可授予管理學、教育學、文學或醫學學位,如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可授管理學、醫學學位,教育經濟與管理可授管理學、教育學學位,而目前師范學院由于專業定位不準確,頒發學位也差異較大。

2.培養目標不清晰

原國家教委認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3],范圍較寬且缺乏針對性。師范院校是以教師教育為主,本應確立適合師范類專業的培養目標,但不少師范院校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指導,沒有確立合適的培養目標,采取適合學校發展特色的培養模式,不是范圍更寬就是缺乏實際的操作性,對培養合格的專業人才缺乏明確的指導作用。

3.師資質量相對薄弱

由于起步晚,本專業教師多由相關專業教師轉型而來,師范院校本專業教師基本是由管理類、思想政治類或教育類教師轉型而來。近幾年畢業的青年教師盡管有公共事業管理本科背景或公共管理碩士背景,但對專業教學、培養方案實施、專業發展方向等缺乏了解,本專業課題研究較少。從整體來看,存在著師資質量不高、知識結構不合理、實力不強等問題。不少教師對本專業的實踐性教學研究不深入,只是疲于理論知識的講授,無法有針對性地鉆研適合師范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

4.課程設置不合理

師范院校公共事業管理課程的設置多數都是以教育類為主,或仿效其他綜合院校專業課程的安排,沿用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的層次設置,靈活度不夠。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以學科門類劃分專業課程,涵蓋范圍較大,公共課課時量大、選修課的選擇余地小且開課隨意,理論課與實踐課比例不合理等問題;課程內容上存在著門類大同小異且劃分混亂、部分課程內容重復、開課先后順序不當等,對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缺乏實際意義。

5.學生專業技能不強

師范院校對師范生的培養是通過師范技能訓練、模擬講課、師范生講課大賽等環節提高專業技能的。但不少師范院校并沒有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定位為師范專業,造成專業技能培養很難準確界定。實習基地由于數量少、范圍窄而流于形式,盡管有些師范院校安排了專業實習,但卻存在著盲目草率、走馬觀花、指導匱乏等問題。學生無法從實習中獲得任何收獲,也就談不上去解決實際問題,社會適應性較差。當用人單位問及師范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能處理和解決什么問題時,學生難以明確回答,就業市場上自然不受青睞。

二、師范院校公共事業管理辦學的轉變對策

1.合理控制辦學規模

教育行政部門應重視本專業的開設條件,嚴格控制本專業的審批數量,避免盲目審批、盲目建設。針對師范類院校,要建立相關的專業設置評估體系和專業審批程序,重新對本專業的建設水平、社會效益以及人才供給和需求等方面采取規范化指導,確立有效的專業設置評估指標和體系,壓縮師范院校開設本專業的數量。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定期組織專家對本省師范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開設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和比較,依據科學方法排出等級和名次,在預測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專業布點調整,扶優淘劣,確保各省只有少數幾個強勢師范院校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從而有針對性地構建以教育事業管理為主的培養方向。

2.制定科學的培養方案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通過生源、信息和就業市場等調節高校的教學,師范專業就業面較窄,因此,公共事業管理不能完全朝師范方向發展。要結合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事業單位以及非政府公共組織人才的需求變化、資源配置關系、市場走向以及信息動態的變化制定培養方案。以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名稱招來的學生,經過一年的基礎知識學習后,到二年級應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三年級再進行系統專業學習并安排相應的專業見習和學年論文寫作,或舉辦“創新試驗班”,專門針對有“考研升學潛力”或“潛在就業實力”的學生制定新方案;四年級則根據專業方向到不同行業或就業崗位掛職實習,提交畢業論文。

3.完善課程結構

要根據專業方向開設管理學、公共管理學、公共經濟學、公共政策學、公共事業管理學等專業主干課,為學生系統的專業學習奠定基礎。要依托專業特色,貫徹“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模式,開設符合各高校實際的方向性課程,如,公共衛生管理、土地資源管理、人口環境管理、公共財務管理、教育經濟管理、科技文化管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社會保障等課程,以此為核心開闊學生的視野。要結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開設技術性、實用性課程,如,應用統計、管理文秘寫作、管理信息系統與辦公自動化、社會調查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為培養實際操作技能奠定基礎。

4.提高師資質量

要以突出師范院校專業特色為基礎,通過自學、短期在職培訓、進修、學術交流等形式提高本專業的師資質量;讓教師在當地政府部門、事業單位或非政府公共組織掛職、擔任顧問。要鼓勵教師參加地方或全國舉辦的各類專業研討會,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向國內名牌高校派送訪問學者,或派教師出國了解西方國家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概況。學校要提供科研經費鼓勵教師開展公共事業管理相關課題的研究,參與公共事業管理相關領域教材的編寫,并由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學指導委員會發揮教材建設規范管理和分類指導的作用,省內高校、同類高校、名校與非名校之間還應定期交流,共同提高本專業教師的水平。

5.改進教學方法

本專業教學要體現知識、素質、技能與社會需求的有機結合,改進教學方法,減少理論課時,增加專業實驗操作環節,通過建立電子政務實驗室、模擬政務辦公廳、電算會計、審計、統計實驗室等[4],確保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有先進設備和實驗場所;應以案例教學為主,鼓勵學生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相互交流和共同合作的能力。此外,還要加大本專業實習的力度,重視與當地政府部門及有關事業單位的合作,建立專業實習基地,由教師指導、檢查和考核,落實學生的實習基地,做到不走過程、不搞形式。還應該通過“經驗講壇”活動,邀請政府部門官員、事業單位或社區管理人員到學校座談,為學生傳授工作經驗或與學生交流探討實際問題的處理方法。

6.搞好畢業分流

本專業學生不能像師范生那樣通過教師資格證,畢業后到學校任教,而應多考級考證,多參加社會實踐,了解社會行情;要將本專業畢業生分流為考公務員類、考研類和就業類三種,采取不同的技能培養方式。考公務員類畢業生:著重培養學生對我國公務員機制及公務員運行各項體制的熟悉和理解能力,聘請相關人員舉辦公務員培訓講座;考研究生類畢業生則著重培養學生探索和鉆研能力以及自學能力;而就業類畢業生則應培養人際溝通、官方語言表達、具體事務處理、突發事件應急、政務調研、政務信息化操作、公文寫作、公共政策制定與分析、辦公室基本管理及辦公設備的操作、社會調查與統計、網絡應用等能力。

總之,師范院校開設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要確立科學的發展思路,了解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及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服務于本地區各項公共事業的發展,保證專業發展的適應性和全面性,這樣才能走出師范院校固定的辦學模式,辦好師范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參考文獻:

[1] 席恒.公與私:公共事業運行機制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 孔春梅,李春林.對國內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現狀的思考[C].全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研討會優秀論文匯編.中國高等教育培訓中心編印.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