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案例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案例

時間:2023-09-21 17:36: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案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案例

第1篇

關鍵詞:生態景觀;保護與開發;綜合優化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中國園林景觀設計起源于中國園林的造園藝術,從最初的皇家園林漸漸到私家園林的出現,這些園林都充分表現了中國古代園林的獨特風格和高超的造園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活動范圍不斷的擴大,對空間審美觀念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于是,形式多樣的現代景觀漸漸的進入我們不同的活動空間。現代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環境污染,水體、空氣、土壤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這些環境的污染都是由于有害物質進入自然生態系統后對原有的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破壞。為了緩解工作與學習等各方面帶來的壓力,人們開始注重精神需求,崇尚自然和回歸自然,尋找沒有機器轟鳴的凈土。為了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現代景觀設計開始注重實用性、大眾參與性、人性化等,提倡綠色、環保和低碳等方面。而生態景觀設計更是我們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實現科學和理想設計的一個有效方法。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讓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越來越美好。

1 生態景觀設計的發展

景觀設計學這一門學科建立的基礎是人文與藝術學科、自然科學,它是一門應用學科。景觀設計師對人類生存環境和土地的規劃者,在進行景觀設計中如何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應該需要重點考慮,要盡量運用生態的設計手法打造出舒適的環境。只有融入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景觀作品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作品,生態景觀設計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1.1景觀設計的發展概況

景觀從最初泛指自然景色,到后來被描述為自然、人文以及整體景象的總稱,再經歷了引入地理學,引入生態學等一系列的演變,后來有了景觀生態的學科。隨著科技的進步景觀生態學的迅速發展,景觀生態規劃也隨之發展起來,景觀設計開始向生態化、空間化和整體化方向發展。為此,景觀生態規劃的概念有了清晰的概述:即在允許各種相互沖突的十地利用開發的前提條件下,創造一個健康穩定的生態環境。景觀生態規劃會充分考慮到生態和社會的關系,利用景觀生態學知識與原理經營管理景觀資源以達到既為此景觀生態功能,是持續利用土地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景觀是從最初主要關注景觀的視覺特性和文化價值,拓展到地理學和景觀生態學。隨著社會的發展,景觀又將被賦予新的概念。

1.2生態學的發展概況

“生態學”這一術語是1886年由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首次提出的,生態學從此做為一門學科正式形成。生態學這個概念被提及以后,越來越多的人不斷的對生態學進行研究。尤其是在西方工業革命后世界各地開始加重生態危機,我們人類生活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出現了土地資源危機、水資源危機、能源危機、生物資源危機、大氣臭氧層變薄、森林面積減小、全球氣候變暖等問題,生態學在景觀設計中迅速的發展起來。如今,生態學已經伸展到了各個領域,且越發得到人們的重視,生態學也漸漸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對我們人類來說保護環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應該引起我們所有人的高度重視。

1.3生態景觀設計的必然性

人類生活的環境是由一個一個生態系統組成的,我們人類自己也是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人類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最有想象力,最具創造性。只有我們人類自己才有能力改變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調節和改變我們的生態系統。景觀設計是改變人類環境的主要方式。景觀設計是科學與藝術的集合,從藝術的角度來評判生態景觀美的感受,生態景觀設計是符合人們對美的定義的。如果一個事物對我們人類的發展有推動作用,帶來益處的同時達到可持續的發展,那么這個事物肯定是正價值的體現。持續發展的設計,科學的生態的設計,是可以讓人類生活得更加健康的設計。它體現出來的就是一種正價值,是適合人類向前不斷發展的的設計,因此生態的設計是美的。

2 國內外生態景觀設計的現狀

2.1國外生態景觀設計現狀

目前,國外最新的生態規劃理論研究是生態城市規劃。經過無數規劃設計人員的不斷探索和努力,發展至今,生態規劃己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景觀規劃的倫理基礎、工作理論、理念、技術等構成的框架也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從景觀規劃設計師如何對景觀進行生態規劃、從什么方面入手等,總結規劃技術與規劃應用的經驗,更將當前的規劃實踐與景觀生態學、可持續發展的新理論較好的結合。

近年來,國外的景觀規劃設計發展很快,對于生態景觀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實踐。現在國外生態景觀規劃十分注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而創造更好的生態環境,注重具體的技術和設計特征,用具體的可操作性辦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理論與實踐高度的緊密聯系起來。澳大利亞皇家濕地公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將工程設計、生態和社區環境以完美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了一個集獨特景觀和水務管理與一體的高質量城市公園。

2.2國內生態景觀設計現狀

隨著時代的變化,生產的發展,我國經歷了空氣、水體、自然環境被污染的過程。經過一系列的治理,我國生態景觀規劃設計也有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當前我國生態規劃研究方式是生態基本理論研究、生態規劃、生態保護與建設同時進行,相互促進。受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影響,我國生態環境的設計并不是照搬國外的理論研究和案例,而是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更加注重理論性、整體性和系統性。浙江黃巖永寧公園是一個典型的生態恢復的案例,在環境的規劃中,重點突出自然中的水,在保護自然的基礎之上,加入了和這個環境想適應協調的植物、建筑、雕塑、橋廊等。在沒有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給人們以各種美的享受,也給食物鏈有一個非常自然和諧的環境。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探索,我國生態規劃有了很大的發展,在現代科技發達的階段,生態景觀處于發展的大好時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我國生態景觀發展比國外晚,發展不夠成熟,還沒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還處于探索萌芽的階段,所以一些試探性的嘗試無法估量其結果。其次,生態景觀規劃缺乏具體生態工程的支撐,工程技術不完善,整個體系不能支撐起來。再次,缺乏權威的研究,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為生態景觀規劃做一個綜合的評估,導致生態景觀的規劃得不到完整的促進和發展。

3景區生態景觀設計的發展

可持續性和生態將會成為中國景觀設計者的優先考慮因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古代先哲老子精辟地道出可持續生態設計的核心思想。而現代美國生態景觀的先行者麥克哈格的《設計結合自然》更是以科學的分析和實際的檢驗引領了生態景觀運動在全世界的高漲。

第2篇

關鍵詞 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綜述

中圖分類號 TU985.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3-0234-02

隨著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工業用地的規模及空間布局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形成了大量的工業遺址。如何運用景觀設計的途徑保存城市工業文化特色、并重新組構產業價值,使工業遺址改造再利用,將是城市發展與特色營造的重大課題;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條件;從而減少其對環境的污染,避免引發許多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

1 相關概念

1.1 工業遺址

所謂遺址(Sites)即人類活動留下的遺跡,屬于考古學概念[1]。套用上述概念,工業遺址(Industrial Sites)就是人類工業活動留下的遺跡,其中包含2層含義:一是工業遺產[2](Industrial Heritage),屬于不可恢復的歷史文化資源;二是棕地[3](Brownfields),屬于可改造再利用的閑置工業土地資源。

1.2 工業遺址景觀設計

工業遺址景觀設計就是運用景觀設計的途徑對具有歷史、社會、技術、建筑、審美啟發和科學研究價值的閑置荒廢的工業空間進行改造再利用,其空間主要包括場地、建筑、廢棄工業設施、廢棄材料、土壤、水體和植物等景觀要素。其內涵不僅僅是將廢棄的工業空間改造再利用,而要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通過對工業遺址的藝術處理,延續場地的工業文化特色。

2 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研究進展

2.1 發展歷程

工業遺址景觀設計是歐美發達國家在20世紀60~70年代逐步興起,90年代獲得迅速發展的一個景觀設計領域。國外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歷程[4]:20世紀60~70年代,伴隨著工業革命遺留下來的環境問題,工業遺址景觀設計開始出現;20世紀70年代美國大地藝術家參與廢棄地的更新實踐,礦區更新運動與大地藝術結合;20世紀80~90年代,生態思想與生態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促進了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德國魯爾區的更新標志著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成熟;21世紀初,科技的發展和生態美學思想的普及,促進了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繁榮。

在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研究歷程中,德國對工業遺址的保護與再利用、廢棄工業設施的循環利用和生態技術的開發與利用,促成了工業遺址景觀設計容納和集合了多學科多專業的技術和理念,將工業遺址景觀設計實踐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5,6]。

2.2 研究進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國內相繼出現了工業遺址觀設計實踐,國內學者在總結國外設計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提升,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

德國的魯爾區是老工業基地衰落的典型,對于魯爾區的復興與其中的景觀設計案例是國內關注的重點。王向榮[7]最早介紹了魯爾區中的北杜伊斯堡風景公園和薩爾布呂肯市港口島公園,含蓄地指出當代景觀設計師應該大膽探索并使用能“體現當代文化的設計語言”。丁一巨[8]多次介紹了歐洲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實例,特別是對德國做了豐富的研究,提出了“工業化的花園王國”概念。劉撫英等[9]結合對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現場調研,重點分析了公園設計者在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景觀整體布局、生態對策、尊重自然演化進程等方面的設計思想及具體措施。張艷鋒[10]介紹了杜伊斯堡鋼鐵廠的改造,以期為國內類似的廢舊工廠找到理想的開發模式。李建斌等[11]重點對德國工業景觀的建設進行研究與分析,分別從舊有工業景觀更新再利用到新建工業景觀設計和建設2個方面進行闡述,揭示其中蘊含的一些基本的設計方法和建設模式。羅萍嘉等[12]則從景觀層次與廢棄構筑物適應性再利用2個方面深刻分析了杜伊斯堡北部風景公園的設計手法。

此外,張杰[13]從政策、規劃思想和開發實踐3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倫敦碼頭區改造的發展過程,深入探討了這一改造與英國總體經濟結構變化尤其是倫敦城市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孫曉春[14]則對理查德?哈格的西雅圖煤氣廠公園這一劃時代的作品進行了分析,認為他“在利用中合理保護”的做法值得人們在城市化進程中遇到類似的工業廢棄地改造學習和借鑒。虞蒔君等[15]認為菲爾德設計事務所為紐約市清泉公園設計競賽所作的獲獎方案“生命景觀”,開創了生態風景園的新形式以及工業遺址再生的新范例。張健健[16]認為多倫多當斯維爾公園設計競賽獲獎方案“樹城”的設計理念,無論是在城市公園的設計和建設方面,還是在城市廢棄地的恢復和重建方面,都為人們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借鑒。

中山岐江公園的設計,是中國最早改造工業遺址最成功的范例,其設計形式不同于以往的中國傳統園林或西方古典園林,更多地吸取了城市更新和生態恢復等現代西方景觀設計手法,表現出人們在生態學更新設計思想、美學和藝術思想、多元化思想3個方面的追求,為工業衰退所遇到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帶來出路。簡圣賢[17]分析了歧江公園設計中的不足之處,認為設計師對于場地的認識與解讀存在不足,過多地強調改造和再生而忽略了保護工業遺產的原真性。

張艷鋒[18]從建筑、文化和產業等不同角度對沈陽鐵西工業區的改造振興進行了分析,探討并提出了具體的處理手法。朱建寧等[19]介紹了改建日照市銀河公園的指導思想,以場地原有的景觀特征和歷史文脈作為設計重點,營造出既有自然文化特征,又與現代城市肌理融合的城市公園。俞孔堅等[20]通過2010年上海世博中心綠地的定位研究和設計案例,探討了大城市公園綠地的功能定位研究方法,以及工業棕地的生態恢復和工業遺產的利用途徑,在滿足大型會展功能的同時,為創造城市環境與文化的可持續性,提供一個可持續的景觀。

文化創意產業是新型的都市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為城市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也為舊城改造提供了新的契機,體現了保護工業建筑遺產的新思路。于雪梅[21]以前民主德國援華項目北京798廠為例,探討了在舊廠房與舊倉庫中打造文化創意園區的途徑,并對如何保護工業建筑遺產進行了思考。李飛[22]把歐美出現的大多數工業遺址景觀設計成果歸為后工業景觀的園林,認為這種園林流派立于功能主義之外而繼承了文化。

對工業遺址的改造是受環境保護主義和生態思想影響從“環境生態原型”生發出來的[23]。包志毅等[24]對土壤基質改良、植物種類選擇和植物種植技術3個環節進行了分析,從環境生態特別是植被恢復角度探索工業遺址景觀設計,反映了風景園林學科與建筑學科、城市規劃學科不同的著眼點和理論背景。周曦等[25]從設計師的角度出發,結合生態學的觀點,對當前設計領域的所謂“生態設計”等一些觀點進行了分析和批判。

3 結語

工業遺址景觀是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的體現,是具體解決城市健康而有序發展的一個新手段,也是延續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徑。它已經遠遠超出了單純的景觀設計領域,而更多的屬于城市及全世界范圍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是一個龐雜的學術領域和一項復雜而艱辛的工作,需要更多相關領域學者的關注。中國工業遺址景觀設計還處于起步階段,由于對工業遺址景觀價值的認識以及實踐經驗的不足,造成目前工業遺址景觀改造再利用中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因此,需要人們在對國外經驗借鑒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為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與景觀、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特色,對工業遺址景觀設計展開更為深入廣泛的研究。

4 參考文獻

[1] 喻學才.遺址論[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2):45-49.

[2] TICCIH.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R].Paris:TICCIH,2003.

[3] 牛慧恩.美國對“棕地”的更新改造與再開發[J].國外城市規劃,2001(2):30-33.

[4] 梁芳.我國后工業公園設計探討[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7.

[5] 蔡海燕,彭震偉.德國埃姆歇地區的空間、生態和經濟更新――從埃姆歇園國際建筑展(1989-1999)到埃姆歇景觀公園規劃(2000-2010)[J].現代城市研究,2007(4):82-88.

[6] 迪特?哈森普魯格(德Dieter Hassenpflug).德國在后工業時代的區域轉型――IBA埃姆瑟公園和區域規劃的新范式[J].劉崇,譯.建筑學報,2005(12):6-8.

[7] 王向榮.生態與藝術的結合――德國景觀設計師彼得?拉茨的景觀設計理論與實踐[J].中國園林,2001(2):50-52.

[8] 丁一巨,羅華.鐵城景觀述記――德國北戈爾帕地區露天煤礦廢棄地景觀重建[J].花園與設計,2003(10):11-13.

[9] 劉撫英,鄒濤,栗德祥.后工業景觀公園的典范――德國魯爾區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考察研究[J].華中建筑,2007,25(11):77-85.

[10] 張艷鋒,仝雷,陳伯超,等.舊工業建筑的改造――沈陽市鐵西工業區舊廠房改造[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9(4):292-295.

[11] 李建斌,王重亮.德國工業景觀建設[J].工業建筑,2008,38(1):45-49.

[12] 羅萍嘉,錢麗竹,井淥.后工業時代的風景――德國杜伊斯堡北部風景公園[J].裝飾,2008(9):67-69.

[13] 張杰.倫敦碼頭區改造――后工業時期的城市再生[J].國外城市規劃,2000(2):32-36.

[14] 孫曉春,劉曉明.構筑回歸自然的精神家園――美國當代風景園林大師理查德?哈格[J].中國園林,2004(3):11-15.

[15] 虞蒔君,丁紹剛.生命景觀 從垃圾填埋場到清泉公園[J].風景園林,2006(6):26-31.

[16] 張健健.從廢棄軍事基地到城市公園――多倫多當斯維爾公園設計及其啟示[J].規劃師,2006(3):94 -96.

[17] 簡圣賢,何志華.我國工業遺址設計案例分析――中山歧江公園[J].園林,2006(11):14-15.

[18] 張艷鋒,仝雷,陳伯超,等.舊工業建筑的改造――沈陽市鐵西工業區舊廠房改造[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9(4):292-295.

[19] 朱建寧,鄭光霞.采石場上的記憶――日照市銀河公園改建設計[J].中國園林,2007,23(1):18-24.

[20] 俞孔堅,凌世紅,方琬麗.棕地生態恢復與再生:上海世博園核心景觀定位與設計方案[J].建筑學報,2007(2):27-29.

[21] 于雪梅.在傳統與時尚的交融中打造文化創意園區――以前民主德國援華項目北京798廠為例[J].德國研究,2006(1):55-80.

[22] 李飛.1960年代以來的當代園林流派[J].城市規劃學刊,2005(3):95-102.

[23] 蘇龍,金云峰.現代景觀形態原型及案例解析[J].規劃師,2005(2):99-104.

第3篇

關鍵詞:城市濱水空間;園林景觀設計;生態規劃

1.城市濱水空間園林景觀設計的原則

1.1整體性原則

公園、廣場、綠地、濱水地帶、街道等都是城市濱水空間的重要組成元素,它們都具有不同的空間形態,并相互影響,構成完整的濱水空間。在濱水區景觀設計時,要考慮構建完整的濱水景觀空間,使各地塊的設計風格、綠化形式統一,濱水區與市區要互相滲透,使其看起來完整統一。

1.2生態遺留地保護原則

濱水區通常是城市的命脈,對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設計中要保護濱水區的自然格局,并且保護水體不受污染,延續其防洪功能。

1.3人性化設計原則

首先要注重人文方面的設計,其次要合理規劃濱水空間的交通問題,最后要滿足人們親水的愿望,親水空間要給人舒適、愉快的感覺,兼顧美觀與實用。

1.4植物多樣性原則

在濱水植被設計方面,應增加植物多樣性,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模擬自然江河岸線,以綠為主體,創造自然生趣。

2.國內外濱水空間的成功案例

2.1查而斯頓水濱公園

查而斯頓水濱公園是美國南卡洛萊納州查而斯頓半島最后一塊進行規劃和開發的濱水地帶。整個公園的規劃設計是為人們創造一個接近水面,集觀景、作息、漫步、垂釣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濱水開放空間。

2.2日本東京LaLaport Toyosu碼頭休閑區環境景觀設計項目

在填海的場地上,建立綠色、水和地球3個漸進式的景觀主題,并設置咖啡廳、電臺等布置于場地中,場地中白色泡沫狀、珊瑚狀的長凳則散置在模擬海浪起伏的場地當中。游客在場地中可以感受航海旅行的感覺,自由通行,且能發現不同以往的驚喜。

2.3沈陽市新開河帶狀公園

沈陽市新開河帶狀公園,包含12個游園綠地,同時進行了服務設施規劃、紀念廣場、文化設施等規劃,以全線中心地段的聯合路橋為界分為上游地段和下游地段,建立13條綠帶,豐富了沈陽市的園林綠化景觀,同時為市民提供了休閑游憩的好去處。

3.城市濱水空間園林景觀設計的新思路

3.1打造立體親水空間

在保證濱水景觀安全性的基礎上,應逐步拉近人與水體的距離,實現人與水資源的親密接觸。親水性設計主要體現在河堤沿岸或濕地周圍的立面處理上,利用景觀節點打造復合岸線結構,滿足人們的親水需求。以往的設計師注重平面構成原則,但對于人的視覺來講,垂直面上的變化遠比平面上的變化更能引起關注與興趣。濱水景觀設計中立體設計包括軟質景觀設計和硬質景觀設計。軟質景觀如在種植灌木、喬木等植物時,先堆土成坡形成一定的地形變化,再按植物特性種類分高低立體種植;硬質景觀則運用上下層平臺、道路等手法進行空間轉換和空間高差創造。

3.2植物元素的多層次選擇

濱水空間植物造景可將水邊植物、駁岸植物、水面植物等進行多層次組合。水邊植物的作用在于豐富岸邊景觀視線、增加水面層次、突出自然野趣。在北方,常植垂柳于水邊,或配以碧桃、櫻花等韻味無窮。南方水邊植物種類更豐富,如水杉、水蒲桃、榕樹類、羊蹄甲類、木麻黃、落羽杉、烏桕、椰子等。在駁岸植物選擇上,除了通過迎春、連翹等柔長纖細的枝條來柔化巖石混凝土磚的生硬線條之外,還能在岸邊栽植一些花灌木、地被、宿根花卉等。水面植物的栽植不宜過密,要與水面的功能分區結合,預留出游人的觀賞視線。

3.3與景觀照明、雕塑小品等現代元素相結合

在濱水景觀設計中植入景觀照明系統,可一定程度上延長濱水景觀的觀賞時間。除了考慮水體自然流動造成的聲音效果,更多時候,設計師們傾向于塑造一種隨環境改變的智能聲音控制體系,再配合河堤沿岸、水面的景觀照明,使得整個濱水景觀尤其是在夜晚呈現出一種立體動態的綜合性藝術效果。景觀小品是濱水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設計中注重地域文化的植入,可以直觀地反映出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和形象特征,呈現原生態的生活面貌,折射出濱水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

4.天然環保建筑材料的應用

第4篇

摘   要

Abstract

一、前言 …………………………………………………………………………(4)

二、河流與城鄉建設的結合………………………………………………………(4)

三、濱河綠地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性質…………………………………………(4)

四、農業與景觀的結合……………………………………………………………(5)

五、文化的引入……………………………………………………………………(6)

六、生態設計………………………………………………………………………(7)

七、結束語…………………………………………………………………………(9)

致 謝………………………………………………………………………………(10)

參考文獻…………………………………………………………………………(11)

一、前言

在自然景觀中,水也是比較容易見到的。但是無論是李白筆下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還是蘇軾筆下的“大江東去浪淘盡”,水一直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它的變化形態一直帶給我們美的感受。湖光山色往往是詩人喜歡描繪的自然美景,也是自然給人們帶來的美的享受。無論是在中國傳統園林建造還是在當代景觀藝術建設中,水往往會給設計師帶來靈感,建造出不同反響的景觀作品。

二、河流與城鄉建設的結合

河流對全球的物質、能量的傳遞與輸送起著重要作用,但是,伴隨著社會的進步,有些河流有很多已經不再扮演資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當我們看到一條河流,我們并不知道它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們也不需要去關心這些,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這一段河流的景象帶來了什么樣的感受,引發了什么樣的聯想,可以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可以營造秀美的江南水景,可以建設更好的生活環境。由于河流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城市管理者們賦予她們不同待遇,對于那些主干水系,由于富有人文情調和自然風光而得到城市的重視,這些河流的濱河地段往往是一個城市商業、文化、休閑核心地段,在整個城市綠地系統中聲名顯赫,唯我獨尊,比如上海黃浦江,哈爾濱松花江等等。

    此次畢業設計將對王家畈河濱河綠地進行改造,這些河流綠地將和周邊用地緊密結合共同為城市發揮更廣泛的作用。

三、濱河綠地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性質

一般從水利上來說,流經城市的每一條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機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運、純景觀等方面加以區分。如果從城市綠地系統功能上的劃分,作為保護意義的生態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這條河流本身的歷史文化積淀、它所流經的區域在城市中所處位置、濱河綠地鄰接用地的功能都會對濱河綠地的性質產生影響。

[設計案例] 王家畈河濱河景觀設計

本設計方案位于杭州市余杭區南苑街道王家畈河,迎賓大道以東,世紀大道以南,南大街以西,翁梅路以北,用地面積28550㎡,是一個典型的城市生態綠地。濱綠地位于余杭境內,作為良渚文化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人文底蘊。在整體規劃上以農業農村為主題,不管在景觀設置,植物的搭配上,都將牢牢把握這個主題。(圖3-1)

    

 為了更好的突出主題,將綠地劃分為主要的八個區域,主要體現農林的主體思想。在主路口區以草坡為主,視野開闊,鋪以造型簡潔明快的景觀小品,主要作為人流主要活動區。沿河堤岸多以草地直接入水和清水平臺為主,視野開闊,與對岸景物遙相呼應。經濟林區與農業體驗區為最主要的兩大喬木種植區,既作為觀賞植物,又可為經濟收益區。

四、農業與景觀的結合

保留特殊的農業生態系統。城市周圍的農村地區,大都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農業文明,都有其特殊的農業生態系統。這種系統是長期的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結果,是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的生態系統。有些農業生態系統、農業用地、農業聚居地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特有的當地鄉土生境。這些都反映了城市所在地的歷史、特色,我們必須予以保護。

[設計案例] 王家畈河濱河景觀設計

整個景觀的規劃與設計緊緊圍繞了農林這一個主體思想,農業體驗區的毛坯矮墻與青銅農具的無不體現當地農民、農村、農業。勢要營造一個供人放松,休閑的生態綠色公園。為生活在城市里忙綠的人們增加一抹綠色,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增加一股新鮮的動力。

五、文化的引入

    擁有悠久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這種驕傲的情緒充分反應在景觀設計行業中。每個景觀規劃項目的設計建設方都希望有一個好的文化內涵在里面,盡管濱水綠地只是一個具有休閑用地。所以對河流本身的歷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設計案例] 王家 畈河濱河景觀設計

本設計方案位于杭州市余杭區,余杭區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發現于浙江余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 。玉器非常發達,種類有珠、管、璧、璜、琮、蟬。良渚文化玉器多淺浮雕,利用減地平凸的手法,凸出主要紋飾,強化主題表達良渚文化玉器直線深而直,線沿光整平滑。 良渚文化玉器折角線深而寬,線底略呈弧形。(圖5-1 圖5-2) 

每個景觀規劃項目的設計建設方都希望有一個好的文化內涵在里面,在景觀設計中,我們也考慮到讓良渚融入景觀景點中,因此,在竹林深處設有良渚文化的浮雕與雕像在次入口廣場上設有代表良渚文化的碎石鋪裝。

六、生態設計

濱水區域是一個具有生物多樣性特性的區域,和城市內部預留的公共綠地有很大不同。一處小小的候鳥棲息地都應在未來的景觀設計中設置一處保護區域,為這些具有未知價值的場地留有發展空間。關注每一條河流在長期自然過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組合結構,如:曲流、深潭、淺灘、河漫灘、積水沼地、階地、三角洲等,結合這些自然細節結合水岸設計,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濱水景觀設計。

[設計案例] 王家畈河濱河景觀設計

針對這種情況,在設計中我們強化了這一生態要素,將原始岸線極少改動,形成自然原型駁岸,對于坡度緩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慮保持自然狀態,配合植物種植,達到穩定河岸的目的。如種植柳樹、以及蘆葦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們生長舒展的發達的根系來穩固堤岸,加之其枝葉柔韌,順應水流,增加抗洪、護堤的能力。對于較陡的坡岸或沖蝕較嚴重的地段,不僅種植植被,還采用天然石材、木材護底,以增強堤岸抗洪能力。(圖6-1)

結束語

    濱河綠地設計的核心理念就是使人與白然、人與人、人與建筑、建筑與自然達成最為理想化、更為人情化的互動關系。因此保留特殊生態戰略點、特色農業生態系統是創造一個清潔高效的城市,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一條新路。只要有這樣的思想必能讓我們營造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文的、生態的、和諧的城市中的桃花源境。

致  謝

感謝這4年來學校,老師對我的培育和教育,讓我學習到了很多對我今后有用的東西。通過這次畢業設計也使我對設計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確定了今后的設計道路!再次感謝所有對我有幫助的老師們!最后要感謝我的家人以及我的朋友們對我的理解、支持、鼓勵和幫助,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所做的一切才更有意義;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才有了追求進步的勇氣和信心。

參考文獻

[1]俞孔堅. 城市環境設計[M]. 北京:城市環境設計雜志社,2007.

[2]楊小波,等.城市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3]咼智強.景觀設計概論[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5]周暢. 建筑學報五十年精選[M].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4.

[6]俞孔堅,李迪華,潮洛蒙.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景觀戰略[J].北京.規劃師.2001

[6]宋永昌.邁向21世紀 建設生態城市[J] .上海.上海建設科技.2004

[7]王紹斌,林晨.從涼水河干流綜合整治工程看城市河道的生態設計[J] .北京水利.2005

[8]俞孔堅.生存的藝術:定位當代景觀設計學[J] .北京.建筑學報.2006

[9]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程進.基于生態基礎設施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反規劃”之臺州案例[J] .北京.城市規劃.2005

[10]叢永紅.景觀設計的坐標——生態設計[J] .北京.中州大學學報.2007

[11]田寶江.走向綠色景觀[J] .北京.城市建筑.2007

[12]柴錫賢.略論生態城市規劃[J] .上海.上海建設科技.2004

第5篇

關鍵詞:礦區;綠化;生態景觀

清水營礦區景觀生態規劃強調景觀的資源價值和生態環境特征,其目的是協調景觀內部結構和生態過程即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處理生產與生態、資源開發與保護、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的關系,進而改善景觀生態系統的功能,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清水營煤礦是以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為主,帶動和支持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獨特的典型經濟礦區,清水營礦區生態景觀的穩定和協調發展,對壞境、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1 項目概況

本項目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寧東煤業化工基地,礦區屬半干旱半沙漠大陸性氣候,年最高氣溫41.4℃,最低氣溫-28.0℃,氣候干熱,晝夜溫差大。降雨多集中在7、8、9月,年降雨量最大為299.1mm,年蒸發量達2771mm。無霜期短,約在5月中旬至9月底。風季多集中在春秋2季,最大風力達8級,一般為4~5級,多為北風及西北風,春季時有沙塵暴天氣。礦區總占地面積1600hm2。

2 景觀概況

從景觀生態學來講,礦區景觀是劇烈人為干擾下的一種特殊景觀類型,是人類為獲得礦產資源而對土地進行劇烈改造的區域。采礦區的開發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破壞了生態的平衡和原有的景觀效益,在開采前后,表現出十分不同的生態景觀:采礦之前,雖然當地的綠化水平有限,漫山遍野只有寧條、榆樹和一些野生植物,但當地生態系統通過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系統內的自我組織、自我調整達到了相對穩定狀態,具有正常的生產功能和保護功能;采礦后,生態的穩定性被破壞,生態景觀的改變超出了自然系統的調節和物種的適應能力。

2.1 景觀生態設計的特點

景觀生態設計是新的美學觀、生態觀、價值觀的體現,它著眼于景觀的資源價值和生態環境特征,在一定尺度下通過對景觀資源的再分配,通過景觀介質分析及綜合評價提出優化生態環境的方案。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與整體性,它從生態圈的整體空間格局入手,通過對自然圈耗損部分直接與間接的補償以及對污染部分人為的進行轉化與修復,從而達到治理與重建的目的。最終提高景觀生態系統的總體生產力和穩定性。

2.2 設計構思

礦區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理想目標是建立一個協調、穩定、效益好的景觀生態系統,理想景觀生態系統的建立,首先是其功能的完善和協調。景觀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包括環境服務、生物生產及文化支持功能3類,景觀生態規劃就是要保證這3大功能的實現。

神華寧煤化工基地清水營礦地處生態較為脆弱,受粉塵、有害氣體等污染較嚴重,而綠地比例較小,對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有限,嚴重地影響了礦區的壞境質量。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初級生產者,工礦企業大量種植綠色植樹、種養花,利用綠色植物特有的生理、生化功能可以強化企業壞境的自然生態系統。減輕工業生產中產生的“三廢”污染,彌補理化工藝治理過程中的不足,有效的提高工礦企業的生態環境質量。在大量栽植植物、發揮其生態功能的前提下,根據美化工礦企業環境的要求,進行植物造景,畫龍點睛地配置適量的休息設施、園林建筑小品和藝術雕塑等。

設計上以綠為主,綠美結合,充分發揮綠色植物在改善環境、健全生態、衛生防護、美化環境、增進健康等方面的綜合功能。還根據礦區的具體情況,遵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從實際出發,從有利于生產和職工的健康出發,發展大環境綠化,消滅綠化死角,做到點、線、面結合,平面、立體結合,喬、灌、花、草結合,自然植物群落與人工植物群落結合。從生態學觀點、凈化保健觀點及美化學觀點出發,實現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做到綠化、凈化、美化的和諧統一。

3 總體規劃的布局原則

根據礦區的自然環境、生產性質、規模大小和原有的綠化基礎將綠化分為生產區綠化、道路綠化、小游園綠化和防護林帶綠化。由于用地緊張所以該綠化是見縫插綠,充分利用每一塊零星土地。礦區的綠化布局力求分布均勻、合理,能使每個生產崗位的工人就近享受到園林綠地的效能,以消除疲勞,精神飽滿地投入到生產活動中去。

4 結語

總之,煤礦企業的綠化在我區正處于發展階段,把煤礦企業生態綠化景觀規劃設計置于現代大地景觀范疇中,將生態功能和景觀結合起來,創造一個既滿足現代生活行為需求,又有時代特色與個性的煤礦綠化景觀空間,做到生態和諧、兼顧空間疏朗變化及景深層次變化,體現出生態、特色的現代礦區景觀風貌,是當今煤礦企業景觀設計的方向。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現代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策略分析

當前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都比較注重住宅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水平,不僅直接關系到居民的居住感受,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開發企業的品牌形象。所以,優化現代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對于居住者和開發商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

1 現代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優化策略分析

1.1 完善園林景觀的功能性設計

現代住宅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往往存在誤區,即過于追求小區環境表面形式上的光鮮亮麗,而忽略了園林景觀設計核心:小區景觀的實用性和功能性。當前,現代住宅小區的開發通常會將園林景觀設計進行單獨立項,設計人員需在項目成立之初,介入園林景觀的規劃與設計。有利于設計人員根據小區地貌、地形以及各種植被資源,合理規劃設置小區園林景觀的綠化功能、人車分流功能、休閑娛樂功能等方面。在小區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須始終將景觀的功能性與實用性放在第一位,將優化居民的生活出行作為設計的最終目的。

1.2 堅持“以人為本”

現代住宅小區的園林景觀需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設計人員應充分考慮居民與小區環境的和諧統一關系,尊重居民的生活習慣與行為模式,讓居民在實際居住過程中充滿愉悅感和歸屬感。例如,現代生活工作節奏不斷加快,高節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緊張和壓力,希望有個能放松心情、恢復體力、舒適健康的環境,有一種“回歸自然”,“還璞歸真”的內在需要。因而設計者在設計小區園林景觀時,可將小區內環境設計得更貼近大自然,并適當增加小區環境色調的明亮性與多樣性,注重小區內軟景與硬景搭配的協調性,若條件允許可盡量選擇種植帶有清新香氣的樹木花卉。以此帶給居民更加舒適、愉悅地居住體驗。

1.3 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的融入

在現代住宅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應融入當地的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盡可能地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環境。例如,蘇州地區住宅小區的園林景觀的設計,可依托于歷史悠久江南建筑文化。蘇杭自古就有“江南水鄉”之稱,蘇州在中國文化歷史中更是占據著重要地位。因而蘇州住宅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多利用小橋流水,亭臺樓榭營造中國式的且具有蘇州特色的古典韻味。同時,設計中可將與蘇州地區相關文化名人或詩文歌賦,雕刻或鑲嵌于小區內的石橋、假山、匾額、庭院等各處,以此凸顯蘇州地區悠久的文化歷史氛圍。

1.4 遵循生態設計的原則

人和自然生態的和諧相處,是現代住宅園林景觀設計需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在園林景觀的設計過程中,需貫徹綠色生態設計理念,營造和諧家園。設計人員在實際設計過程中,可通過對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或是節約使用,盡可能地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同時,設計人員可根據小區園林景觀的建設的實際情況,在設計細節上體現生態設計理念。例如,垃圾的回收、雨水的回收、環保材料的使用、噪音的控制、節能的使用等等。同時,植物的栽種除了注重美觀性以外,還要注意適樹適地的方法,考慮其和小區風格是否吻合,再充分結合當地的季節性和多樣性進行設置。不僅提升了住宅小區園林景觀的設計水平,同時提升了資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與開發企業的設計成本。

2 現代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案例分析

某市規劃建設一個高檔住宅小區項目,小區規劃定位為英式花園住宅小區。其小區園林景觀設計要求個性鮮明,中西融合,即在凸顯英式花園定位的同時巧妙地融入東方風格。

針對項目的規劃定位,該英式花園住宅小區景觀設計方案,可將具有古典英倫文化氛圍和英式花園形態的景觀元素融入整區景觀的營造,通過設計中對雕塑、噴泉、廊道、燈光、構筑物和其它小品運用而體現。不同組團以英國著名的文人及思想家名字命名,同時這些空間與周圍的建筑有著相同的設計元素。本土元素與東方文化的融合,可借用亭、廊、花架、平臺、假山等建筑小品,融入中國古典園林建筑風格。本設計力求營造出一個真正適宜居住,并且具有深刻文化內涵及藝術美感的高品質生活環境。

3 結語

現代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優化,需尊重現代住宅小區住戶的生活習慣,營造和諧安逸的居住環境,融入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遵循環保節約的原則,合理配置小區的綠化。同時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還需與時俱進,順應時展的潮流,不斷更新并主動創新設計理念及設計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莎.現代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J].現代園藝,2016(4)

第7篇

關鍵詞:綠道;規劃設計;地域特征;佛山新城

1 綠道綜述

1.1 綠道概念

“綠道”源自英文單詞“greenway”, 由“greenbelt”和“parkway”拆解而成。Green表示自然存在,包括自然或半自然的環境;way則表示通道,包括動物和人的生活廊道。

引用Charles E. Little著作 《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義:綠道就是沿著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游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1]。

在美國,綠道發展大致可分為5個階段:第1階段為1860~1900年代,早期的綠道,如波士頓公園系統;第2階段為1900~1945年代,主要為風景園林師規劃的綠道,如國家公園管理署(NPS)的公園道(Parkway);第3階段為1960~1970 代,生態學影響下的綠道規劃;第4階段為 1980~1990 年代,此階段興起綠道運動,強調綠道的多樣化游憩需求及可達性。第5階段為 1990 年代至今,綠道在理論和實踐全面展開[2]。

世界上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綠道始建于1867 年,是Frederick Law Olmsted設計的美國波士頓公園綠道系統。該公園綠道系統通過林蔭大道將綠地和各類開敞空間聯系起來,就像一條翡翠項鏈環繞在城市周圍,因此也稱之為波士頓翡翠項鏈(圖1,2)。

由于認識到了綠道網絡在環境保護、經濟利益、美學上的巨大價值,美國各州從20世紀中葉開始對各類綠地空間進行了連通嘗試。20世紀70年代開始有了“greenway”的概念,但是其正式提出還是在1987年的美國總統委員會的報告中。該報告對21世紀的美國作了一個展望:“一個充滿生機的綠道網絡......使居民能自由地進入他們住宅附近的開敞空間,從而在景現上將整個美國的鄉村和城市空間連接起來......就像一個巨大的循環系統,一直延伸至城市和鄉村”。此后,綠道這一概念開始被廣為接受。

1.2國內綠道的理論研究及實踐

我國第一次較為系統地引入介紹綠道是1992年的《美國綠道(American Greenways)簡介》,文中直接使用“綠道”作為“greenway”的翻譯[3]。最早較為詳細詮釋這一概念的是張文和范聞捷的《城市中的綠色通道及其功能》一文,對國際上很早就提出的“greenway”進行了介紹[4],此文將“greenway”翻譯成“綠色通道”,國內后續研究普遍使用了“綠道”和“綠色通道”。

經過了十幾年的相關研究,國內的綠道研究已逐漸趨于成熟,相關理論研究以及實踐案例大量涌現。目前,國內綠道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包括國外綠道理論介紹、國外綠道實踐案例介紹和國內綠道理論與實踐介紹[5]。而國內綠道理論的研究又主要包括:①俞孔堅教授從景觀生態學和文化遺產角度進行的綠道生態和文化保護功能的研究;②劉濱誼教授從綠地系統和綠地生態網絡角度進行的綠道生態和游憩功能的研究;③金云峰教授從我國綠道規劃整合到城鄉規劃體系尤其是納入到城市綠地系統法定規劃及實踐中進行了研究[6];④吳必虎教授的“環城游憩帶”理論研究;⑤余青教授從風景道的角度出發進行的區域綠道中的旅游開發功能的研究。

在實踐方面,在珠江三角洲綠道網實踐之前,國內綠道的實踐還停留在綠道理論的利用論證和規劃設計方法的探討階段,而沒有實質性的實踐成果。隨著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絡實踐的成功,這一現狀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國內多個城市已經或者正在規劃建設綠道網絡。如嘉興市的“兩環、八放射、三連”的生態綠道網絡;無錫市的“三環、三帶、八濱水、十六沿路”的綠道網絡體系。

目前最受關注也是建設最為成功的是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絡建設,在建或已經建成2372km的珠三角省立綠道網,并計劃在此基礎上新建8條省立綠道,使省立綠道總長度達到8200km。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就是位于廣東省立4、6號綠道之間的佛山東平新城綠道,是溝通2條省立綠道的城市型綠道。

1.3 研究意義

近些年來,以傳統增長方式為特征的快速城鎮化和非農建設用地的無序擴張,已經對城市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沖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環境惡化問題促使政府官員以及專家學者開始對這種粗放的增長方式進行反思,并試圖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綠道建設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城市試圖扭轉這種困境的嘗試之一。目前雖然國內多個城市提出綠道建設計劃,但缺乏系統完善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總結。佛山新城綠道的實踐為規劃設計方法的歸納和提煉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

2 佛山新城綠道規劃案例分析

2.1 項目及基地概況

佛山新城規劃區面積約31km,被列為佛山九大社區綠道示范區之一。在佛山綠道網建設規劃中,根據目標功能不同,將綠道分為省立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三級。佛山新城綠道屬于連結4號和6號省立綠道的城市綠道,其主要起到溝通省立綠道和豐富新城內部綠道網絡的作用(圖3)。

2.2規劃設計策略分析

①在珠三角綠道實踐之前國內相關的綠道建設經驗基本空白,因此需要在進行全面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全新的規劃設計方法探索。

②東平新城位于佛山市“2+5”組團的中心組團,是佛山市十二五規劃重點建設的地區。由于區內城鎮化進度十分迅速,因此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景觀特色面臨被現代快速消費式文化所吞噬的可能性在逐步加大。在綠道規劃設計中如何保護和體現地區文化也將是一個重要議題。

③規劃區內現狀用地關系復雜,用地破碎度較高,而綠道是一個對系統性要求很高的綠色網絡系統,因此在規劃中協調綠道沿線的各類用地,保證綠道的連通性是本次工作的一個重點。

④規劃區內大量的工業用地和倉儲用地嚴重制約了新城環境的整體提升。隨著新城的發展這些用地必然會變更用地性質,但原先工業活動遺留下來的問題,如土壤貧瘠,水體污染,植被缺失等勢必會影響綠道系統的布局走向。

⑤規劃區內及周邊過境交通繁多,容易對綠道網絡形成分隔,如何處理好綠道與道路之間的關系是又一個需要妥善解決的問題。

⑥規劃區內自然條件總體優良,東平水道穿城而過,東平水岸植被資源豐富,區內水系眾多魚塘密布。區內已經建成世紀蓮體育場,體育公園等一批大型公建和綠地,因此具備了一定的環境基礎。但是,局部如廠庫區,村莊周邊自然環境破壞較為嚴重。

2.3 解決思路及方法

由于綠道實踐案例在國內很少,所以項目組本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對歐美及日本的若干城市型綠道案例進行了分析和總結。主要包括美國波士頓公園系統(圖4)、美國丹佛大都市區綠道系統(圖5)、美國休斯敦廊道規劃、英國倫敦東南綠鏈、德國魯爾區綠道系統、日本橫濱綠道(圖6)以及日本琦玉綠道(圖7)。

在對美國幾個較為成功的綠道案例進行研究后發現,美國的城市型綠道建設實踐將游憩功能放在較為重要的位置,主要為市民提供休閑鍛煉和親水親自然的場所,同時也兼顧了生態、游憩和社會文化等功能。

倫敦東南綠鏈綠道建設側重于將各類包括公園、濕地、游憩園、名勝古跡、各類公建等在內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的進行連通,通過綠色空間的建設控制了不合理的建設活動,有效地保護和改善了倫敦的公共開放空間。倫敦東南綠鏈的路線與公共交通路線相互交織,具有很好的可達性,無論是乘坐公共汽車或是地鐵,都能方便地進入綠鏈。綠鏈內部標識系統也十分完善,民眾可以根據標識明確方向或避免危險[7]。

德國魯爾地區的綠道實踐則偏重于棕地的更新恢復和地區植物群落和物種的恢復。

日本橫濱以及琦玉的綠道則主要以城市河流為依托建設,側重于濱水環境的保護利用,偏重于濱水游憩功能。

在綜合研究國外綠道案例的前提下,確定了本次規劃設計的目標“活力水城,生態綠城,飄香花城”。明確了此次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包括:本土性原則、生態性原則、連通性原則、多樣性原則、人性化原則、適度性原則、協調性原則、統一性原則。

2.4綠道規劃設計方法

①針對快速城鎮化帶來的文化的缺失,規劃提出要充分挖掘和突出基地的人文特色,尊重地方風俗習慣和民族景觀特色,立足于地方歷史文化遺跡的有效保護,來展現地方風情。

②結合現有水系、地形和植被等自然資源特征,盡可能地使綠道均衡分布于規劃區域,為地區的生物物種修復和生態環境的提升提供條件。

③將規劃區域的綠色廊道進行連通,使其形成穩定的網絡體系,提高其抗擾動能力。優選綠道節點與路徑,以加強自然、歷史和人文節點的溝通和聯系。

④針對不同職業、年齡和文化層次人群的需求,打造功能形式多樣的綠道及節點。通過對綠道類型的劃分和后期管理方式上的差異,體現各類綠道的價值。

⑤區內綠道交通主要以步行、自行車、觀光車、游船等慢行交通為主,同時完善綠道的標識系統、照明系統、信息系統、應急救援系統,以保障游人的安全。

⑥綠道選線充分考慮包括自然生態、地理氣候、經濟發展、用地權屬在內的各類制約因素,合理控制開發規模及建設量,以達到高質量的建設目標。

⑦規劃應綜合生態環境、政策要素、城鎮布局和地方意愿等因素,協調各方需求,綜合確定規劃方案,制定總體與階段發展目標。

⑧最后應統一規劃思想與工作方法,堅定地貫徹規劃原則,合理規劃設置各類綠道以及相關配套設施,形成銜接良好、系統完善的綠道網絡系統。

3 結語

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綠道能夠發揮其經濟和生態效應,為城鎮居民提供慰藉和綠蔭的場所,促進身心健康,并降低衛生成本,并為保護和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提供承載介質。而這就要求我們用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觀點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綠道選線規劃和設計的過程中尊重地域文化、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總結出具有地域性規劃設計方法,并將其貫徹落實帶綠道規劃建設和后期管理的全部活動中去,最終構建起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綠道網絡。

(收稿:2013-12-14)

參考文獻

[1]Charles E. Little. Greenway for American [M]. JHU Press,1995.5.

[2]金云峰,周煦. 城市層面綠道系統規劃模式探討[J]. 現代城市研究,2011(3):33-37

[3]葉盛東.美國綠道(American Greenways)簡介[J].國外城市規劃,1992(3):44-47.

[4]張文,范聞捷. 城市中的綠色通道及其功能[J].國外城市規劃,2000(3):40-42.

[5]胡劍雙,戴菲.中國綠道研究進展[J].中國園林,2010(12):88.

[6]金云峰,周聰惠.綠道規劃理論實踐及其在我國城市規劃整合中的對策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2(3):4-12

[7]張云彬,吳人韋.歐洲綠道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園林,2007(8).36-37.

第8篇

關鍵詞:居住區;園林;規劃設計

中國的造園藝術,可謂博大精深,非常多的造園重要思想在其它領域都可以拿來應用。在西方國家,就連城市規劃這門學科也是在1907年從哈佛的景觀建筑學中分離出去的,由此可知,西方的景觀設計理論也必然在城市規劃學科中有所繼承和發揚。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實際的工作實踐中,造園有“法”,而無“成法”,而園林設計理念運用于其它領域,要靈活變通,求新求變、符合實際情況,切不可“拿來主義”。

1 園林“三脈”理論的廣泛應用

園林規劃設計中有“三脈”的理論,即山水脈、綠脈、文脈:山水脈是地形和大環境的設計,猶如人的骨骼;綠脈是地表生態與植物的覆蓋,猶如人的肌膚;而文脈則是園林所需體現的精神和內涵,如同人的靈魂。三者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和諧一體的關系。

1.1 山水脈

堆山理水是中國園林的傳統技法之一,有“一拳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之說。而圓明園更是平地造園的典范,在大空間范圍內進行了山水地形改造,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在現今的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中,山水地形改造的手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利用建筑基底的挖土、人工湖的挖方,在北部堆山,不僅僅在場地內達成了土方的平衡,降低了工程造價,同時創造了一個山環水抱、景觀優美的空間,阻擋北方城市冬季寒冷的西北風,形成了局部優良小氣候,且利于雨水的收集循環使用。

1.2 綠脈

通常意義上,綠脈的設計在園林中指的是植物配置、種植設計。在大型居住區的規劃設計中,“脈”的意義則更加重要,尤其體現在綠色生態廊道的設置。居住區的規劃設計經歷了這樣一個歷程:過去強調功能忽視綠化,甚至沒有綠化,在北方的二三線城市,至今很多新建設的小區綠化仍然相當匱乏;隨后開發商開始做一些景觀“填空”,居住區內綠意開始蔓延;現今,生態人居變為一個“賣點”,“園林景觀大宅”等字眼在都市廣告牌上頻頻閃現,尤其一些高檔樓盤,在規劃之始,便有意識的保留生態廊道、開辟生態廊道,以利于生態小氣候的形成,切實做到生態優先、以人為本。

1.3 文脈

文脈所體現的某種人文精神和內涵,在園林設計中是至關重要的,造園必先立意,成為一條重要法則。園林中的文脈體現,和“意境”緊密相關,而意境的創造方法,張家驥老師用惲壽平(1633~1690)在《南田論畫》中的一句話來概括:“意貴乎遠,不靜不遠也;境貴乎深,不曲不深也”。這些經驗與方法,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中如能得到運用,再結合建筑元素、色彩、空間,中國傳統文脈的塑造將不再是難題,而變得精彩,毋需再照搬“西班牙風情”、“巴厘島風情”。居住區規劃的文脈塑造,較為精彩的案例便是萬科第五園,從中我們能夠看到一種久違的人文意境。

2 因地制宜的新解

園林設計中,因地制宜體現在方方面面,如“園地惟山林最勝,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懸,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高方欲就亭臺,低凹可開池沼”、“高阜可培,低方宜挖”等等,無不是此之意。這些理念在居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中自然可用,但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之始,因地制宜更是重要的規劃指導思想。有些規劃的新理念,如“反規劃”理念:先保護住不該建設的地塊,再規劃建設用地,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最好做什么,其實根本思想也就是“因地制宜”。

我們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中,“因地制宜”一般體現在2個重要方面:首先對用地條件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可建設用地、景觀用地、需要保護的用地,做到心中有數,“因地制宜”的進行規劃布局;其次對于可建設用地,根據其用地價值,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因地制宜”,用地價值高的土地,布置高尚住宅,銷售價格也高,或者用地價值高的地塊,布置高層,讓更多的居住者所使用,銷售總價值也高,從而通過“因地制宜”,謀求土地使用價值的最大化。

3 巧于因借的拓展

《園冶?興造論》中指出:“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晴巒聳秀,紺宇凌空,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園林設計中的借景手法,豐富多樣,遠借、近借、互相借資,不僅擴展了園林空間,在更深的層次還考慮了包涵時空融合、變動不居的動態概念。

現今的投資開發項目中,很多屬于大型綜合性開發項目,不僅僅有居住區,還常常包括有五星級酒店、高爾夫球場、商業街、公園等等。在這些綜合項目中,“巧于因借”、“互為借資”成為規劃設計中非常重要的原則。我們在某項目的綜合項目規劃中,規劃內容就包括有居住區、五星級酒店、高爾夫球場,用地本身大部分是坡地形,周邊是青山碧水。規劃中“互為借資”成為多方共贏的鑰匙:居住區外借青山碧水,內借高爾夫球場景觀,分享酒店商業街服務配套;五星級酒店臨主要交通干道,借外部交通之便利,借高爾夫球場之客源,借居住區之人氣;高爾夫球場借周邊優良山水環境,借用地本身形成山地高爾夫特色,共享酒店服務配套。整個規劃因“借”而達成資源整合配置的最優。

4 以曲為美

中國造園中另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是“曲”,曲則境淺意深,曲則視覺莫窮,《園冶》中論及“曲”處頗多:“郊野擇地,依乎平崗曲塢,疊隴喬林”;“約十畝之基,須開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等等。園林種植中如植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正則無景,密則無態。中國人寫文章同樣如此,“文似看山不喜平”、“文以曲為美”;經卷中也曾云“曲成萬物而不遺”。

由此可知,中國人對“曲”似乎情有獨鐘,說話有時候都不“直來直往”,而需體味“弦外之音”。規劃設計層面,古時村鎮選址,講究山環水抱、藏風聚氣,顯見一“曲”字;有些戶型整體呈“S”曲線走向,通風條件好,望氣進宅,緩行慢聚。可以說居住區的規劃設計中,無論是整體布局、建筑布局、道路線形、甚至戶型的設計,都有非常多的“曲”之案例,更不說居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了。在生態新城的規劃設計中,突破傳統的道路規則布局方式,采用曲線張力的布局形式,創造建筑更多理想朝向的機會,有利于建筑抗風,整體景觀自然更加優良。

5 結束語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生態環境日益受到重視,風景園林這門學科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風景園林師從過去的配角“做填空”,到現在進入各個設計領域,甚至主導相關規劃設計工作,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也在不知不覺中,很多的園林設計理念,在不同的領域,如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居住區規劃設計、建筑設計中,得到外延和內涵的延伸拓展,學科的交叉滲透演變日趨明顯,理念的互為借鑒、相互變通、靈活運用更是常見。因此中國傳統園林設計理念在不同領域的拓展運用可以說古已有之,無論是園林設計理念,或者反應園林設計理念的常用園林規劃手法,在居住區規劃設計方面,都可以相互借鑒,有所啟發,形成思想上碰撞的火花,在實踐中得到運用。

參考文獻:

[1]劉楊亮.城市景觀園林設計的現狀與改進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10).

第9篇

【關鍵詞】濱水景觀;綠化;生態型城市

1、前言

現代城市是自然、社會和經濟三個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城市居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代城市的建設也走向生態化。這種生態型城市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合理利用、可靠的生態安全體系、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生態文明的穩步發展、城市環境的舒適優美、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為標志。由于城市濱水區是構成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部分,是兼具自然景觀和人造景觀的區域,濱水景觀的綠化建設將成為改善城市居民生態環境,打造碧水藍天的生態型城市的重點。本文主要介紹的是現代城市濱水景觀的綠化設計解析。

2、現代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1)規劃體系的欠缺:我國景觀規劃分為綜合調查、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施工圖四個階段。綜合調查是對交通條件,用地現狀,基礎設施,人文歷史因素的總結,卻忽視了居民的心理因素和行為因素,不能做到滿足大眾的需求。作為景觀設計規劃體系,我們缺少對案例的后期評價與總結[1]。

(2)地域文化環境破壞:隨著社會的發展,世界思想文化的交融,城市濱水景觀的建設變得趨于形式主義,忽視了城市自身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城市發展進程的加快,使我國絕大多數城市濱水景觀環境盲目的沿襲著西方的發展模式,于是我們看到了許多似曾相識的濱水景觀。

(3)生態觀念與景觀觀念沖突:現代城市建設較多考慮的是經濟發展和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質水平,卻忽略了工業化和其他建設對環境帶來的破壞。城市建設中到處彌漫著鋼筋混凝土的氣息,動植物失去了其原有的家園,自然景觀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命力,加上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城市生態的承載力已經不堪重負。不能將生態與景觀相融合,使得我國許多城市的濱水區景觀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4)公眾參與的缺失:調查表明,在城市的景觀建設中普通市民的參與性很低,很多都是政府部門、建設單位在完成設計方案后公示出來,居民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導致建設的景觀不能更好為居民服務。

3、現代城市濱水景觀綠化的設計的原則

城市濱水區是在城市范圍內陸地和水域共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城市環境。因為濱水空間涉及的內容廣泛,包括陸地上的和水里的,還有水路交界地和濱河濕地類,這使得濱水景觀綠化設計更為綜合,復雜,富有挑戰性。在濱河景觀的綠化設計規劃中我們要遵從以下原則:

(1)因地制宜的原則:現代城市濱水景觀綠化設計要在不破壞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地理優勢和環境優勢進行建設,并盡量保持其原有面貌的完整性。濱水景觀設計要實現人與自然最大程度的融合,充分體現城市的地域特色,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做到因地制宜[2]。

(2)植物造景原則:為了創建“綠、暢、潔、美”的景觀生態型濱水景觀形象,配置不同的植物景觀生態群落,適地適樹地營造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植物群落景觀序列,突出建設現代生態園林城市的景觀、生態、文化特色。

(3)景觀特色原則:運用科學合理的設計模式將城市交通、城市建筑、地方歷史文化特色與大片綠地水體、少量景觀建筑有機結合,構成綠樹成蔭、水系暢流、百花爭艷、居民游憩的濱水景觀序列空間。

(4)多功能性原則:現代城市濱水景觀綠化設計應滿足城市居民在觀光,生態,健身,休閑等方面的需求。例如:通過景觀綠地來調節氣溫和濕度,保持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來實現其生態環境功能;通過園林建設,植物配置,特色景點設置來實現其景觀功能;通過娛樂健身場所的建設來實現其休閑文化功能。通過綜合多方面因素與需求,為城市居民創造一個優美舒適的濱水生態空間。

(5)安全性原則:濱水景觀是水畔特有的綠地景觀帶,是綠地生態系統與河流生態系統的交錯區。在景觀設計中我們除了要滿足生態環境、文化歷史繼承、娛樂休閑等功能外,還必須保證其安全性。在滿足市民的休閑文化需求、城市景觀的優化發展的同時還必須具備水利防洪的功能。

4、現代城市濱水景觀的綠化設計

4.1現代城市濱水綠地植物的種植形式

現代城市濱水綠地植物的種植形式有以下幾種:

(1)標本式:是以欣賞植物個體形成的一種景觀組織形式。常見的標本式植物有紅楓、銀杏、香樟、水杉等植物。單株植物矗立在濱水綠地,將會給人一種視覺沖擊。

(2)組團式:這是現代城市濱水區綠化景觀的主體。通過將喬木,灌木,藤木等植物進行組合,增強濱水空間的景觀性、開闊性和通透性。

(3)線性種植:這種種植方式適用于濱水防護林、步道、護岸林、隔離綠籬等區域。在保護環境,遮蔽陽光的同時還擁有很高的綠量。

(4)群落式:這種種植形式體現的是地域特色和濱水文化。一般在濱水岸線曲折的空地種植群落式植物,有助于美化和優化生態環境。群落式植物多以喬木、灌木、草本為主。

4.2現代城市濱水景觀綠化的設計模式

結合以上所說的設計原則和過去建設時所出現的問題,我們設計濱水景觀綠化的設計模式為:首先要先確定規劃理念,制定綠化景觀和綠化目標序列,然后再設計綠化空間景觀。由于城市濱水綠化類型多種多樣,在進行規劃設計時,不可以采用統一的固定模式,只有確定綠化設計模式之后,才能進行具體的濱水景觀綠化設計。根據濱水區域的視覺功能以及環境特征確定綠地的建設目標,確定濱水綠地的景觀建設方向,再進行綠化景觀設計。對于濱水綠地景觀序列,主要是根據濱水綠地的具體形態來確定。根據城市生態保護綠地、公共休閑活動空間以及綠地城市景觀廊道來確定濱水區的綠化類型[3]。

5、結論

綜上所述,濱水景觀的綠化對于建設美麗舒適,環境優美的生態型城市意義重大。我們要在遵循濱水景觀設計原則的基礎上,結合城市的地域特征,文化歷史特色,選擇科學合理的綠化景觀設計模式以求實現現代城市的生態型景觀建設。

參考文獻:

[1]王虹.北方濱水景觀綠化設計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9)

[2]王浩民.城市濱水區景觀設計綜述[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4(12)

第10篇

關鍵詞:新農村;垃圾廢棄地;景觀生態恢復

隨著新農村社區建設的進行,人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被人們忽略的垃圾處理問題越發嚴重,其對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新農村健康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環境的改善有著重大阻力,逐步引起各界普遍關注。本論文中所提出的農村生活垃圾的生態恢復與景觀設計,主要是通過適生植物的篩選找出一條適合農村垃圾場的生態恢復之路,“希望通過覆土摻拌淤泥,沼氣回收等方式,建立一個良好的生態恢復體系,基本上解決垃圾場的二次污染這一狀況”。

1.國內外的研究總結

1.1國外的研究總結

相對國內來講,國外對垃圾場的關注和認知要更加提前,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關垃圾滲透液污染地下水的研究。國外針對垃圾場的生態恢復主要分為幾個階段,早期主要是進行簡單的生態恢復,篩選出適合垃圾場種植的植物,然后對垃圾場進行簡單的植物種植,品種要選擇根系發達、材質堅韌、抗貧痔、抗有害氣體的植物,如香樟、大葉榕、合歡、大葉紫薇、垂柳、楊樹、廣玉蘭等。一些國家還種植了育苗基地,不僅改善環境,還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為了防止滲透液滲出,在垃圾填埋堆上都覆蓋了一種保護膜,然后在膜上覆蓋了一定的泥土層,這不僅形成了一個隔離層防止滲透液的流出,而且泥土還可以防止保護膜被破壞。

1.2國內研究總結

在垃圾場的生態恢復研究方面,國內也做了一些實地研究,如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高吉喜、沈英娃等。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垃圾填埋場中的填埋物經過長時間的填埋所產生的甲烷是抑制樹木生長的主要原因,通過覆土不僅改善土壤環境,為樹木提供必要的生存環境,而且還能阻擋甲烷的溢出。在對垃圾覆蓋堆體進行綠化時,要根據不同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來選擇,盡量選擇本地和易生存的植物。經過四季的更替,垃圾場的環境得到初步改善,這時可以嘗試種植觀賞性的植物,進行合理的植物配置,使垃圾場的生態環境一步一步走向理想的狀態。

綜上所述,針對垃圾填埋場的生態恢復等技術研究還沒有具體深入,大部分只是局限在適生植物的篩選,還沒有解決滲透液和甲烷等有害物質對生態環境恢復所造成的困擾。

2.生態恢復

生態恢復指通過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規律,恢復天然的生態系統。生態恢復的含義遠遠超出以穩定水土流失地域為目的種樹,也不僅僅是種植多樣的當地植物,生態恢復是試圖重新創造,引導或加速自然演化過程,因此生態恢復的目標不是要種植盡可能多的物種,而是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一個群落發展成為由當地物種組成的完整生態系統,或者說目標是為當地的各種動物提供相應的棲息環境。

3.新農村社區垃圾場現狀分析

近年來農村的經濟呈現出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口數量不斷增長,新社區不斷出現,從而導致農村垃圾不斷增加,村中沒有垃圾堆放地點,也沒有垃圾箱等基礎設施,村民都將垃圾隨便丟棄,讓其自然銷毀,導致村頭、河邊、路邊垃圾成堆,嚴重損毀村莊形象。垃圾問題使昔日的田園風光被烏煙瘴氣的現狀代替,處理方式更是簡單粗放的“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垃圾的不當處理造成了土壤、水和大氣污染,使土壤的生態系統功能遭到破壞,使生物種群結構發生改變,土壤生產力下降,環境越來越惡劣,從而影響了附近的食品安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引發的各種問題和矛盾也紛至沓來:一是影響村容村貌;二是影響村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三是不利于村民身心健康。

4.農村垃圾場景觀生態設計

4.1垃圾場景觀生態設計原則

4.1.1減量原則除必要建筑景觀構筑物。不規劃設計其它建筑類項目。園內盡量減少對水、電及其它能源的使用,避免大的施工項目,場地內植物配置中以草坪為主,使用易成活的鄉土樹種,待植物自身成長繁衍,可大大節約能源。人工干預下的植被恢復既是加速廢棄垃圾場達到理想景觀的有效手法之一,又是植物景觀的構成基礎,在景觀生態恢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利用場地內廢棄的材料,使用原有的植被、磚石、地形進行規劃設計,形成新的空能空間節點,一些廢棄的建筑改造為開放的休閑場所,廢棄的植物群落改造為田園嫻靜的小道,利用借景手法將周邊的村莊、樹林引入到設計中,從而節約大量的資源和資金的耗費。

4.1.2循環與再生結合。現場條件進行土壤覆土及改良,通過植物再生和覆土重建場內地下濕地系統,促進場地內良性循環的水系統。人工濕地將經中水處理過的水進行凈化流人人工濕地塘床系統,通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水生植物的凈化功能達到國家水質安全標準。其作用是成為多種生物的棲息地,亦對廣大游客進行了自然與生態保護教育。

4.2垃圾場景觀生態設計方式

4.2.1自然式。農村景觀應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先去完善景觀格局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根據垃圾場周圍環境調整和構建景觀,形式上以自然起伏的地形和植物群落來營造自然式景觀。利用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4.2.2鄉土化。對現場進行勘察調查不僅要了解場地的現狀,對于其周圍環境也要進行調查,在景觀規劃的過程中既符合場地的條件,也反映當地的景觀特點。垃圾場內植物配置選取抗旱、適應性強的本地品種,讓其自然生長與周邊形成景觀帶。

4.2.3保護性。垃圾場起伏的現狀為造園提供了較好的基礎,在建設過程中保護好現有的地形對其進行合理改造,節省投資資金。

4.2.4恢復性。在設計中運用種種科技手段來恢復已遭破壞的生態環境。

4.3垃圾場的生態恢復方法

4.3.1恢復。恢復frestoration)是將城市廢棄地生態系統從遠離初始狀態的方向推移回到初始狀態。對廢棄地生態系統的恢復現實中有很多的案例,杜伊斯堡公園細部的恢復就是一典型的案例,根據現場條件給植物充足的水分和養分,對場地進行土壤覆蓋,覆土厚度設計為1m,使場地庫容土方就地平衡。植被恢復的短期目標是控制水的流失以及土壤的侵蝕。

4.3.2重建。重建是人為對生態系統的現有狀態進行改善,結果最終形成人們所期望的特點,而自然特色景觀減少。硬質景觀為人造景觀的主要特點之一,以游憩、使用、觀賞為主要功能的場所內,以道路環境、活動場所、景觀設施等為主的景觀。植物配置選擇具有觀賞價值的植物,同時考慮四季變化,對植物進行定時修剪形成具有特色的綠色格局。

4.3.3改建或修復。改建或修復(rehahilition)是將恢復和重建措施有機結合起來,并使惡化狀態得到改造。

第11篇

【關鍵詞】:生態、山水資源、城市空間形態、融合

【 abstract 】 :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is a city unique natural elements, is shaping the city space form of important factor. And at present in the city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often ignore the importance of not only led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makes the city space characteristic subside, urban structure chaos, finally the advantage resources into restrictions. This paper shows the urban spatial shape of the urban design, selection of the new town north of the city of hangzhou field, DingQiao complex urban design for example, tries to discuss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a urban space form effective integration design way and the method,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shape of city characteristic of rich identification.

【 key words 】 : the ecological and landscape resources, urban space form, fusio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生態山水與城市空間形態的內在聯系

1、生態山水的要素特征

生態山水具有三方面的重要屬性,即自然屬性、美學屬性和文化屬性。其中自然屬性是指自然景觀的本質特征;美學屬性是對自然山水視覺感受的評價,結合自然山水美學的城市設計是把自然山水的美引入到城市中來,是城市設計美學表達的基礎支撐,通過對自然山水美學屬性的闡述明確自然山水的美學價值;文化屬性根植于傳統的自然崇拜,通過人格化的加入逐漸演化為“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

2、生態山水對城市空間形態的影響

針對城市空間形態的三個要素,生態山水對其影響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生態山水對城市布局的影響

城市布局與城市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根據自然條件的不同,城市布局可形成集中式、組團式、條帶式和放射式四種形式。

(2)生態山水對城市形態的影響

城市形態的塑造受到城市規模、城市地形地貌、城市用地功能組織和道路網結構等因素的影響,而其最基礎的形態骨架即以自然山水因素為指導形成。

二、融合生態山水的城市設計策略研究

1、生態策略

(1)保護自然山水資源

在城市設計前確定需要保護和利用的山水資源,將其納入規劃之中,控制破壞性建設,并根據城市地域特色劃定山水資源的保護范圍。

(2)塑造良好的生態格局

對自然環境的開發程度、適宜性及開發容量進行分析評價,作為設計的基礎和依據。同時,從自然要素出發,結合城市空間形態綜合考慮,打造連續性、系統性的生態系統。

(3)建立宜人的綠色開放空間構架

充分利用自然的山體、水系和綠化成為城市開放空間的基礎,結合城市山水格局和綠化體系,以生態原則確定開放空間,使自然岸線、山頭、濕地等生態景觀資源成為永久性開放空間,進一步形成開放的空間框架。

2、景觀策略

(1)“引山借水”的城市景觀序列組織

生態山水資源豐富的城市區域設計需采用多元化的空間構圖形式,創造極富變化和戲劇性的景觀序列空間。

(2)“依山親水”的城市輪廓形態塑造

主要包括天際輪廓線和岸線輪廓線的塑造,其中前者在一般建筑天際輪廓線外,注重山體輪廓在其城市輪廓線控制系統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地形的起伏,可形成多層次、多輪廓的城市天際線。

(3)“顯山露水”的視覺對應系統建立

將山體制高點作為城市布局的標志,利用山體的楔入塑造“生態城市”的意味。同時,將山體融入城市輪廓線,每個重要的視點周圍都應考慮有開闊的空間,避免視線被過多的遮擋,從而形成山與城互為觀賞的對景關系。

3、文化策略

在城市設計中利用現有山水資源條件及城市歷史文化特征,通過規劃手法、建筑設計、園林景觀、小品設計等手段創造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有機融合的、特色鮮明的城市景觀環境。

4、功能策略

功能策略主要措施是在生態城市的功能、分區、交通組織及經濟發展形式等方面采用可持續的生產、消費、交通和住區發展模式,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對經濟增長方式從簡單的重視增長數量向追求質量的提高,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轉變。

三、案例背景

隨著城市的國際化發展和建設“生活品質之城”的需要,杭州最近提出“城市、新城、城市綜合體”三大城市開發主題。隨著杭州“城市東拓、旅游西進、沿江開發、跨江發展”的城市總體戰略的推進,城北新城從城市邊緣逐漸演變為區級中心,區域價值的提升賦予本項目極大的發展與想象空間。田園綜合體、丁橋綜合體的功能定位與開發格局即以這樣的發展背景為基礎,從更高的層面進行考慮,實現高水平、高標準、高品質、深層次的開發,創造一個功能特色突出的區域,并對落實杭州總體戰略起到積極作用。

1、項目概況

田園綜合體、丁橋綜合于規劃杭州城北新城的中心位置,以臨丁路為界,以北為田園綜合體,以南為丁橋綜合體。城北新城是根據《杭州城北新城概念規劃》新增補的城市新城,處于拱墅區、下城區、江干區三大行政邊界的交匯處,與之相鄰的城市新城包括余杭區的臨平新城、江干區的城東新城和錢江新城。繞城高速公路、臨丁路、石祥路等多條重要的道路與此經過,并有規劃交通3號線、規劃BRT3號線、規劃BRT7號線等多條線路,交通優勢明顯。

項目規劃基地西起石橋路、同協路,東至繞城高速公路,北起半山,南至石祥路,總用地面積約為7.1平方公里。

2、基地生態山水資源

第12篇

關鍵詞:高速公路綠色通道合理設計

中圖分類號:U412.3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伴隨著公路里程的不斷增長,公路兩側的綠化建設愈加重要。本文基于滬蘇浙高速公路江蘇段的綠化現狀,提出了綠化規劃設計遵循的基本原則,針對江南水網地區特有的立地類型進行地形整理、綠化布置及樹種搭配,詳細簡述了滬蘇浙高速公路江蘇段綠色通道綠化規劃設計方案。

一、高速公路綠化的理念和原則

1、高速公路綠化的理念

高速公路作為環境中的道路,既要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又要滿足道路本身的環境要求。綠化的理念是:以恢復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和提供優美舒適的行車條件為目的,體現以人為本、以車為本的服務觀念,實現車在綠中行,人在畫中游,綠在路中,路在綠中的生態、文明、景觀大通道。

2、 高速公路綠化設計的原則

高速公路綠化原則,充分考慮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綠美結合,注重效益,以耐瘠薄、耐干旱、宜粗放管理的常綠樹組成高速公路的常青骨架,并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地段組配不同季相的開花及彩葉植物,豐富景觀組成。具體應掌握因地制宜原則、安全性原則、景觀性原則、生態性原則和經濟性的原則。

二、案例詳情與分析

1、案例介紹

滬蘇浙高速公路江蘇段全長49.88km,總投資約38.8億元,于2005年7月28日正式開工建設。滬蘇浙高速公路江蘇段全部位于吳江市境內,東起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北的蘇滬兩省市交界處,與上海市滬青平高速公路相接,西止于蘇浙兩省交界處,與浙江省已建成的申蘇浙皖高速公路相接。綠色通道規劃設計范圍內多為水稻田、魚塘、湖蕩及部分拆遷房屋和保留工廠,地形地貌相對比較復雜,其中部分路段與大湖蕩交錯,可利用的景觀資源比較豐富。按要求本次綠色通道綠化景觀設計要求在兩側各50m 距離內綠化造林,從而改善公路兩旁的生態環境,形成良好的生態體系。

2、設計原則

⑴ 地形改造原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適當營造景觀坡地。在設計中,考慮實際施工的可操作性和易操作性,地形設計主要以就地土方平衡為主,目的是投入少并取得較好的景觀效果,從而改善公路兩旁的生態環境,形成良好的生態體系。

① 農田。在50m綠化帶邊線處向路一側開挖排水溝,根據實際需求,開挖水溝面寬5~7.5m,內坡比1∶1.5,深度以能保留一定量水位為準(可用于日常養護和灌溉),不宜過深。溝邊靠農田處筑1 條頂寬0.5m、高0.3m的小田埂,同時將挖出的多余土方平整到綠化帶內。為便于先期施工和將來綠化施工,斜溝在綠化施工完成后按實際需要再行開挖。

② 小河塘。沿線有大量的小河塘和廢棄魚塘,在地形設計時不對其填埋,而是就地改造。這樣既豐富了景觀,又節約了成本。對其改造主要是修整邊坡,在清理雜草、垃圾的同時修整緩坡,將其與水面相接,并根據實地情況把河岸線調整成自然蜿蜒曲折的形狀,對于一些具有較好景觀效果的水生植物予以適當保留。

③ 成片魚塘。沿線有大量正在使用的魚塘,對其主要是清除一些雜草并修整邊溝。

④大水面。沿線一些大的河蕩,其水面開闊,風景優美,地形處理上主要是更好地顯現其優美的水景,在清理雜草、垃圾的同時,將靠近路邊的水岸線處理得更加自然。

⑤ 節點。在道路節點上充分利用其原有資源,合理改造原有的地形、地貌,采用挖河堆山的方法,堆山所需的土方由挖河的土方回填,這樣既可節省投資成本,又豐富了景觀層次。

⑵ 景觀規劃原則 滬蘇浙高速公路江蘇段景觀的規劃設計,主要應遵循交通安全性、生態適應性、植物多樣性、經濟實用性、景觀舒適性的原則。

① 交通安全性。從駕駛員心理、生理狀況考慮,減緩駕駛員的視覺疲勞,減弱其心理副效應。設計種植要加強道路的連續性、方向性,突出距離感。通過種植植物材料來加強視線誘導,反映線性的變化,通過樹木的高度和位置的安排等達到預示作用,從而增強行車安全性。

② 生態適應性。A.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經過抗性鍛煉已適應本地區生長的樹種。應優先考慮鄉土樹種,使鄉土樹種占整個樹種比例的65.08%。b.選擇與自然狀態下地帶性植物區劃相一致的地帶性樹種。c.根據不同立地環境,營造植物景觀的多樣性,確保植物的正常生長。要注重生態景觀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

③ 植物多樣性。根據植物的不同特點,充分發揮植物多樣性優勢,使之形成多層次復合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形成植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形成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充分發揮多種植物個性特色,營造多樹種、多結構、多功能的復層生態景觀群落,突出季相變化,提高觀賞效果。避免植物種類的貧乏和品種單調。

④ 經濟實用性。在景觀規劃設計選用的植物材料中,為降低成本,易于養護管理,應盡量選用適應性強、管理粗放和價格低廉的植物種類。

⑤ 景觀舒適性。在滬蘇浙高速公路江蘇段景觀設計中,結合沿途自然風光,注重整體和節奏感,選用喬灌木時考慮降噪、防塵、減低風速、凈化空氣等功能,使滬蘇浙高速公路集綠化、美化、凈化于一身。注意植物生長習性以及季相變化,合理搭配,力求設計精致,創造具有時代感且反映江南水鄉特色的景觀,為司乘人員提供舒適的行車環境。

三、景觀結構布局

滬蘇浙高速公路江蘇段,因其路段地形及土壤條件情況各異,設計中進行分段、分立地類型設計。嚴格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既要有較好的景觀效果,又要有較好的生態效應。力求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形成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葉色多變,冬季銀裝素裹的四季景觀。采用不同的綠化景觀尺度與單元,采用相宜的綠化形式和手法,各路段在保持整體景觀統一的情況下,在形式上有所變化,使其能夠更好地結合各路段的環境特點,豐富景觀。

景觀單元

由于速度因素,高速公路是連續的動態景觀序列布局,其間既要有變化,又要達到統一、協調,既要有平緩又要有波折起伏,沿途景觀采用“大尺度、大組團、大色塊”為主要組景手法,利用粗線條、多層次的造景特點,突出高速度下的觀賞效果。每一群植物單元的長度在 300~500m之間變化,單元間相互交錯、銜接,植物空間輪廓有平有曲、有彎有直,形成立體化的帶狀線性圖案。在統一中求變化,通過植物品種、色彩、高矮、連續與間斷的變化,創造美麗的自然景觀。

2、 景觀層次

⑴利用灌木與常綠樹、落葉樹種的形態、個性參差群植,合理搭配,以大片灌木滲透于林帶中,使局部景觀層次分明,而景深富于變化,形成林冠線、林緣線起伏多變,借以打破景觀的單一性,給人以強列的節奏感和視覺沖擊,同時開辟景觀深遠的視覺走廊。

⑵ 在空間的開合上,結合周圍地貌,以低矮灌木與高大喬木之間錯落形成起伏,方向性穿插片植布局的花灌木,在空間上以打開透景線,讓視線有遠近開合的變化,又遠借佳景,加強空間的透視效果,把吳江優美的田園景觀融入到高速公路,平衡高速公路因實行封閉而帶來的隔絕感。

⑶ 在一些大湖蕩的處理上,結合周邊情況,靠路邊稀疏種植垂柳和黃菖蒲等水生植物,打開水面空間,引導視線;將對面小島上高大喬木和花灌木相結合,成片種植水杉背景樹,前面錯落點綴數棵垂柳,在土坡與水相接處成片種植鳶尾花;在水面遠處自然點綴數棵高大水杉,使水中倒影隨風蕩漾,從而形成優美的自然景觀。

⑷對于一些小的河塘和正在使用的魚塘,可在塘邊種植一些垂柳和水杉,以打破魚塘單一的平面,增強視覺效果。從全線看,這些魚塘的存在,雖然影響了景觀的連續性,但同時也豐富了全線的景觀類型,使全線的景觀更加豐富多彩。

3、景點設計 在道路主要節點和高速公路進出口處設計景點,如上海交界處節點、浙江交界處節點、平望服務區等15 處,采用挖湖堆山的方法改造地形,適當增加大樹以及地被植物造景,形成高低錯落、疏密有致、植物種類多樣色彩豐富的景觀效果。同時在池塘內種植少量水生植物,營造自然野趣的植物群落,使人聯想起“四面荷花三面水,紅裳翠蓋滿池心”的江南水鄉風情。臨岸遍植清俊挺拔的水杉,姹紫嫣紅的木槿、木芙蓉、紅葉李等,一年四季盡展春之新、夏之綠、秋之色、冬之姿。

綠色通道建設應與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充分發揮農戶的積極性,形成新的農業產業帶;立地條件好的地段,可以和城市苗圃相結合,作為城市綠化苗木生產帶,適當密植,解決城市綠化大苗稀缺問題;施工養護要采用招投標方式引入專業的園林綠化施工企業;他們對園林綠化施工管理有一套成熟的經驗,可以確保施工質量和苗木的保存率;綠化通道要與高速公路主體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和驗收,可以更好地保證綠色通道建設效果,降低建設成本。

結語

高速公路極大的推動了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但同時也破壞了現有的生態和自然景觀,自從我國加入了WTO,很多國外先進的思想引進了我國,高速公路綠化設計就是其中之一。由于這個理念還不夠成熟、不完善,設計人員不得不邊研究國外成功、先進的設計經驗,邊考慮國內的實際情況設計。本文結合滬蘇浙高速部分路段的設計思路,提出了在綠化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到的情況,從而為駕駛者提供一個優美、舒適、安全的行車環境,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出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