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大學語文的心得體會

大學語文的心得體會

時間:2023-09-21 17:36: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語文的心得體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潛在性課程為晚近課程理論新興的研究領域,也可以叫隱性課程,是由杰克遜在1968年首先提出來的。

對于潛在性課程的概念,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一般認為,潛在課程是那些沒有列入正規課程計劃和教育政策,但是在教育實踐中又不可避免地會對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的因素。從課堂內正式的學習活動,至校園中的建筑和設備;從教師的教授內容,至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從正式的課堂到各式活動,不論人際關系、校園氛圍、顯性或隱性、直接或間接,可預知或無法預知的這些內外種種事件或因素都是課程的化身,這些因素錯綜復雜,交互影響,共同對受教育者產生影響。

盡管潛在性課程不如正式課程有計劃、有明確的學習方向,甚至有明顯的效果可期,但是由整個環境的氛圍所輻射出來的效力,往往是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它不是說理說教等形式化過程,而是讓學生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傾聽,甚至用心靈去體會,強調的是自我體驗、自我建構的過程,所以它所引發的學生的興趣或學習成果將不容小覷。

二、讓大學語文課程“美”起來

那么如何才能在大學語文課堂中有意識地利用潛在性課程,彌補正式課程之不足,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呢?

首先應明確的是:大學語文是以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傳承傳統文化和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為基本目的和主要任務的。其終極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古代推崇孝道,現代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可見,人文精神是多維的和進化的。落實到個體生命,人文精神則是一個人面對社會面對生活的態度。

大學語文課重點是領會作品的文化內涵,獲得人生啟迪,孕育高尚的人文關懷情操,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但以往的經驗是:不管老師怎么改革、怎么努力,收效往往不大,令師生最頭疼就是,大學語文課上的枯燥、沉悶、無味。所以,要想真正實現人文教育,讓師生共同喜歡大學語文,最佳答案就是:讓大學語文課程“美”起來。

具體可以從下面幾方面談起:

1.教師素質體現出來的“美”

形象美、氣質美。教師,傳統以來一直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而學生看老師,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老師的外在形象,所以,教師的外表,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語文教師更是如此。干凈、整潔,職業但有個性,時尚而且高雅有品位但不媚俗的外表應該最能引起學生的好感,另外,深厚的文化功底透露出來的文學素養和文藝氣質,無形中也會給學生一種榜樣作用,從而產生一種對這種審美標準的趨同感。

語言美:聲音洪亮、甜美、普通話標準流利,表達清晰準確、言簡意賅是對所有教師的要求,大學語文教師更應如此。優美的語言傳入學生耳膜,猶如春風化雨,醇美甘甜的美酒,沁人心脾,潤人心田,美的享受會妙不可言。

情感美:要求教師對作品的理解應到位,能感染人、啟發人,能以情動人。通過情感陶冶,讓學生與作品產生共鳴,與作品同喜同悲同憂同愁,在欣賞作品的同時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

教學技能熟練美:備課充分、教材熟練、知識充沛,旁征博引,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又能幫助他們提高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同時,學生的聽課過程,本身就是在接受一種美的熏陶,也是在從事著一種活生生的技能的學習和審美欣賞活動,可以說是一舉幾得。

2.學生活動生動活潑、積極主動,課堂內容豐富多彩

學生活動生動活潑、積極主動,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和自我實現的美感體驗。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馬斯洛關于人的幾種需要的理論之一。作為高職學生,本身個性就比較強,再加上求知欲、自我表現欲都比較強烈,所以,在大學語文課堂內外如果能組織豐富多彩而且有意義的活動,將會使學生的這些愿望得以實現,從而得到成功的體驗,獲得美的享受。這類活動包括:

演講、辯論、詩歌朗誦比賽、影視欣賞、各種文藝節目的演出;學生課堂發言、討論、講解自己的見聞和自己在欣賞作品時的經驗及心得體會等。有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學生參與的機會和經驗多了,人文素質自然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學手段多樣:本身就給學生一種變化的美,如:多媒體課件;聲像、音樂、舞蹈等作品的展示和品評;名作欣賞、作者的奇聞逸事、文化內涵、文化背景、風土人情的介紹等,既可以開闊學生眼界,又能提高學習興趣。多樣化的內容和手段,也可以使學生眼、腦、口、手并用,從而減輕疲勞,進而達到在輕松的狀態下提高審美能力的效果。

班風、學風美。潛在性課程的實施,不只是局限于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相處,教室環境的布置,還有班風、學風的建設等,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了良好的班風、學風,就會給學生提供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師生雙方都有責任和義務,力爭把班級建設成為一個積極、主動、活潑、團結、合作、競爭、上進的集體,從而使學生在這樣一個集體中,時時處處從集體出發,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努力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集體的要求,自覺培養集體意識、團隊意識。

上面這些要求,說起來很輕松,但實現起來并不容易,首先要求硬件設施齊全,其次要有一個良好的校園氛圍,再次要求教師既是專才又是通才,而且是靈魂的工程師、靈魂的塑造者,對任課教師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一般很難兼顧。但有了高標準,教師就可以不斷地努力提高,孜孜以求,這種不斷提高的過程,其實對學生同樣也是一種潛在教育。這樣,把不經意的潛在性課程變為有意識的教育,目的是使學生產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從而喜歡大學語文,潛移默化地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惡、丑,從而自覺地培養自己健康的人生觀和審美品位,真正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

第2篇

關鍵詞:高職語文;職業能力;教改模式;對策建議

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級實用性人才,不僅是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更要從高職語文的人文性、基礎性上,強調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高職語文教改工作的全面展開,必然需要從教育理念、教學設計、教學組織、課堂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中來逐步構建。相較于高等教育大學語文教學,高職語文教育肩負著語言技能訓練和人文素養并重的使命,而對于廣大高職院校,語文教育改革工作并非理想。有些高職延續高中文學欣賞教育模式;有些高職強調應用文寫作來代替語文教育;有些高職干脆不開設語文課程。作為走向一線崗位的高職學生,不僅要注重對自身專業課程的學習,還要從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教育中,提升自身語文素養,更好的適應未來職業需要。

一、明確職業教育中語文課程的地位

職業教育強調崗位工作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在某一職業領域內所應掌握的知識和核心技能。對于未來的高職畢業生,不僅要在自身崗位上具備嫻熟的職業能力,還要能夠勝任該崗位的綜合能力。特別是從一個崗位到另一個崗位轉換中,具有可持續的職業遷移能力。語文教育正是基于“交流表達”的能力需求,成為職業教育的核心能力之一。因此,明確語文教育的核心基礎性地位,將語文教改作為全體學生公共基礎必修課就顯得尤為關鍵。具體來講,可以從語文的閱讀教學上來培養聽說讀寫能力,滿足學生未來對崗位的適應和轉換,也能夠從語文學習中,發展自我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二、優化教學內容,強調培養目標

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語文教改模式,首先要從語文課程目標設置上,優選教學內容,突顯語文教育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協同發展,特別是語文教育要能夠為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養成奠定基礎。在高職語文教改實施中,要突破單純的文學閱讀和欣賞教學,要細化教學目標,明確教學任務。如確立語文文體寫作目標、口語交際與溝通目標等,并從課堂教學模塊優選上,突出對學生思維能力、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如在教學內容上,不能求大,不能求全,要求大適用、夠用,突顯職業針對性。特別是對應用文寫作教學、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作為基礎和重點。在教學過程設置上,要把握寫作重點,如對請示、通知、總結、計劃等實用性文體的寫作教學,要體現文體教學服務職業發展需求;加強學生即興演講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表達方式、當眾表達能力上,掌握必要的人際溝通技巧。

三、強調教學活動設置,優化教學方法

高職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學情特點,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特別是對于語文實訓性能力的培養,要注重教學模式的創新,構設教學環境,活用教學方法,實現對學生自主性的激發。語文教學活動的組織與設計是融入課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評價在內的綜合性教學模式,其中要創建學習情境,要設置問題,要對學生進行點撥,要給予合理評價,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傳統課堂教學將語文知識作為貫穿始終的導線,未能圍繞學生來展開,僅限于對書本知識的灌輸,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積極性。要突破傳統教學活動的束縛,要拓寬課堂活動的開放性,從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實踐中,實現知識與能力、知識與生活的協同。其中,要注重“活動”的優化,教師要做好導向和指引,要從反思性教學、批判性教學、建構性教學上,突破書本的局限,以科學探究、社會調查、資料收集、話題交流、創作展演、反思體會等方面來激發學生的參與,實現知識、經驗的內化。

如以某職場微型劇本創作為例,結合學生職業領域,構建相關課堂活動。在本例組織上,要設置創作關鍵環節,如主題的確立,頭腦風暴討論、創作腳本、分工布置、課堂展演、心得體會。教師作為總導演,要從主題的創意到最后全程介入,但僅發揮其導向作用,學生為參與主體,并從活動細節上來優化任務,明晰責任,促進活動的有序展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分組探討,提升了團隊協作能力,也強調了人際溝通,特別是通過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擬,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當然,在語文教學中,還可以將課堂延伸至課外,深入到社會,注重學生個性與語文素養的融合,提升教學效果。

四、完善考核方式,突顯語文教改實效

對于語文教改模式的創新,需要從教學評價及考核上來完善,協同好平時成績、課堂表現、日常作業、綜合考評的關系。考核的目標在于提升教學實效,并未是對學生的約束,因此在語文教改模式中,要將考核成績進行合理分配到各項考核指標中。如對于學生的語文基本素質,分值占30%,主要考查語文知識、人文常識等內容;對于學生的自主性、態度及交際能力,分值占30%,主要考查學生的參與及交際性;對于語文活動的組織及設計,分值占40%,主要從活動分工、活動創意、活動討論、活動組織、活動展示、創作、團隊協作、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考查,并結合學生的參與度和貢獻來打分,形成總成績。

五、結語

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高職語文教改模式的開展,將實踐教學與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作為課程主體,并從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中,讓學生從中感知和體會語文教育的知識性、人文性和審美性,也為拓寬語文教學理念,開展職業化特色教育奠定了基礎。實踐證明,將職業能力為導向來組織語文教學,適應高職學生的實際特點,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也為學生適應未來職業崗位創造了條件。

【參考文獻】

[1]賴葵文.高職語文課程教學滲透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探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3).

第3篇

關鍵詞:精英教育;獨立學院;軟件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01-0137-03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Teaching Mode for Independent Software institute

ZHANG Yi, HAN Di

(Software Dept., Guangzhou University,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990,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of the employment problem fac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but the institutions of software personnel requirements is Strictly. how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oftware profession employment and became independent of cs an important subject. i was in college for many years of software professionals to develop a model of work for the setting up independent software professionals are starting to produce results.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author's some comments on: how to train students to make them join enterprises and social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elite education; independent software institute; software major

獨立學院靠什么生存?悠久的歷史?文化的沉淀?還是學生的質量?

作為一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產物,獨立學院建校時間不長,又不能照搬照抄母體學校的教材和教學文件,學生與一類二類的院校又有差距。而且獨立學院培養的畢業生在就業時必然面對高職高專學校和IT職業培養機構培養的技能型人才和研究教學型的二本高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的競爭。綜上所述,在制定獨立院校特別作為一個熱門的軟件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時候需要從實情出發,制定適合獨立院校軟件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

國內幾乎所有高校都開設了計算機專業,但是由于高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很多院校計算機專業開設的課程比其他工科類課程的區別并不大,目前,部分計算機專業必修課中含有大學物理、大學語文、機械制圖等課程。當然這些課程并不是不重要,但是面對著數十萬的求職的學生無處棲身,作為一個教育者是否應該將人才培養定位在社會需要什么人才,就培養什么人才呢?雖然這有點類似于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但是總比無醫可診要好。

因此,獨立學院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期望找到滿意的工作,除了掌握必備的專業理論知識、具備良好的學習、實踐和創新等能力外,還必須熟練掌握符合市場需要的專業職業技能。所以獨立學院應以市場為導向,注重發揮高校學科專業優勢,結合區域和地方的社會、經濟、文化需要,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主要任務。

1 社會對計算機需求的矛盾

黨的十六大指出我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并且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目前市場來看,“智聯招聘”以2010年來看,企業對軟件人才的需要,3月份21211個,4月份22118個,5月份25300個,6月份29800個。如圖1所示。

從2010年上半的企業招聘來看:軟件工程師、軟件測試工程師、網絡工程師、移動嵌入式工程師需求非常大。根據調查2011年企事業單位至少需要25萬軟件人才的缺口。既然需求怎么大,為什么每年任然有數十萬的學生難以找到工作、考研隊伍龐大、四千多人報考同一個公務員職位?

關鍵矛盾在于:一、企業需要有工作經驗的學生即刻能為公司帶來經濟效益和對于新信息化技術企業無需培訓,能馬上上崗。二、剛剛畢業的學生學習的課程不能帶來工作經驗也沒有學過最新的技術。

從這種矛盾可以看出:軟件人才短缺其實是一種相對短缺,實際上是企事業單位和軟件專業人才培養之間缺乏一種清晰的定位。

2 我院軟件專業課程體系

獨立學院軟件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設計盡管不能照搬公辦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的做法。獨立院校作為本科層次的院校,要在學科基礎知識的培養上借鑒公辦本科院校的經驗;作為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的學校,獨立院校在實踐教學方面應借鑒高職高專的做法。根據這一思想,我們提出軟件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主要指導思想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通識教育為基礎,實踐能力為本位,知識應用為重點,本著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身心健康的專門性高級應用人才的原則,完善本科專業培養的課程體系,逐步形成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新路。針對計算機科學發展的現狀和其在各領域的深入應用,結合軟件工程教學特點,為實現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我們將課程體系劃分為4個模塊:

1) 通識模塊

一個高等院校雖然是要以市場為導向,但是絕對不能和社會上的職業培訓劃等號。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并且不一定是每一個軟件專業的學生今后畢業一定是從事軟件方面的的工作。所以在第一學年由學校統一設置的公共基礎和通識教育選修課構成。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會、自然科學,體育,外語,計算機及心理課程。

2) 軟件專業基礎模塊

我們學院也承接過很多大型的招聘會,一些大型的企業,例如IBM、微軟、國內的騰訊在面試學生的時候,很注意考察學生的軟件基層水平。考試設計內容涉及:數據結構、數據庫、網絡基層、c++等,而非現在主流一些技術。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所以在第二學年設置軟件共同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組成,使學生能夠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知識,了解學科的最新動向。

這部分課程的內容和教學目標可參考公辦本科院校,但教學組織、學時、上課模式等方面要根據獨立院校的特點進行創新。本階段的教學目標是保證學生掌握基本的專業基礎理論,并達到本科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同時培養學生基本的程序設計技能。

3) 專業模塊

由專業理論課和大量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選修課組成,專業方向設置如圖2所示。

4) 實踐模塊

針對專業理論和專業選修課的學習而設計的實踐環節,在大四最后一學年配備專門的、富有經驗畢業實訓的指導老師,與當前最新的技術和大企業的需求接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及團隊協作能力,使他們畢業后盡快滿足社會需要。絕對不能把畢業實習、畢業實訓流于形式。

校內實訓的方式進行專業理論和項目開發技能的培訓,如組織學生以項目小組為單位完成2~3個接近行業實際的項目;第7學期最后幾周和寒假安排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實習。

最后一個學期進行畢業設計。鼓勵學生在校外實習,在企業導師和校內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除此之外,應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并選擇部分成績優秀的學生從第6~7學期開始參與教師承擔的實際科研項目。

上述模式的創新之處是將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育培養融入大的實訓項目中。這種大的實訓歷時不是幾周,而是整個學期,而本模式將實訓作為知識獲取的過程,專業實訓融合了傳統意義上的專業課程。在本模式中,學生做項目時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各有分工,互相協作。老師按照項目推進的時間順序適時開展理論教學并給予實踐指導,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隨著項目的開展學生逐步領會相關知識。

例如,在項目開始階段,主要介紹項目前期準備項目范圍識別、項目風險識別和管理、需求識別、需求管理、業務分析、業務建模等;在早期階段,主要介紹架構攸關因素的識別、技術方案選型、項目計劃可行性分析、概要設計等;在中期階段,主要介紹分析與設計、模式、體系結構、代碼編寫規范、單元測試、需求變更、版本控制、測試案例、測試驅動的開發、應用開發平臺等;在后期階段,主要介紹代碼重構、測試管理、文檔生成等;在收尾階段,主要介紹軟件部署、集成測試、驗收測試、功能測試、性能測試、壓力測試、用戶培訓、用戶手冊、項目開發總結等。這樣的實訓教學組織,實際上將過去分散在很多門課程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融合起來。學生完成實訓項目的過程,十分接近在就業崗位工作和學習的過程。

3 注重精英

我們不能否認學生的接受能力是有區別的,就像不能否認一場考試不可能全部是一百分一樣。會有一部分學生是有編程的天賦的、對計算機有很高的熱忱。對待這樣一批學生,我們建設java精英班和.net試點班。在學生進入到大二學年的學習過程進行選拔考試。考試的內容包含英語、數據庫、數據結構、c++、java和.net。參加考試采取自愿報名的方式進行篩選,最后精英班的總人數人數大概占到該年級學生總人數的10%左右。

精英班的課程和教學計劃和普通的教學班是不同的,有另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安排,因為他們學習時間是從大二進入精英班開始一直到畢業結束,而不是培訓幾個星期或者一個暑假。所以包含的內容更多,要求更高。培養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在精英班時間的學習,能夠勝任經驗豐富的程序員工作。進一步培養他們的中級職業技能。獨立學院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定位是至少具備初級軟件職業技能,除能夠勝任程序員的工作外,還應該側重培養學生具備軟件技術職業發展的必備素質,在具備幾年的軟件職業從業經驗或者經歷幾個大型項目后,能夠勝任軟件技術骨干或者管理崗位。高級職業技能則需個體在具備中級技能的基礎上,經過漫長的職業生涯的錘煉逐漸形成。這是重點本科學校的計算機學院或者研究生教育的目標。

2009年我校學生獲得微軟之星大賽三等獎,今年2010年又獲得微軟之星一等獎,還有獲得其他全國的軟件大賽的獎。獲獎的同學大部分都來自精英班,所以精英班的建設已經初見成效。

4 教學實踐

人才培養光有計劃還不行,還需要將計劃實踐。就像教學不光只有學生,還需要教師、教學環境和教學方法。培養測試專業的人才我們購買了百萬的測試軟件和設置專門的測試實驗室;設置移動互聯網專業,我們購買了android和window mobile2套嵌入式移動開發箱,建設專門的3G實驗室。

獨立學院成立沒有多久,大部分任課老師都是年輕教師,甚至有些直接從學校畢業就參加工作,缺少實際工作經歷,教學經驗不足。引入怎樣的人才才能夠適應計算機專業教學也是一個問題。我校采用“三三制”的原則,一部分老師來自于海外留學人才,將先進的理念傳授回國,一部分老師來自于企業,最好有多年的一線實際軟件項目開發經驗,一部分老師來自國內高校,將自己的成功經驗帶給學生。

同樣,我系還特別注重對青年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每年寒暑假,我系都組織教師到企業、培訓機構及兄弟院校調研和學習。平時也強調教師自身學習,定期組織學術交流活動,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學者、企業技術人員講授新技術,開展案例教學,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實戰水平。

并且融“專業興趣”于校園文化建設:獨立學院計算機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探討校園文化是直接影響大學生成長的環境因素,良好的校園環境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如利用課余時間舉辦專業講座和專題報告、演講和辯論比賽、專業職業技能競賽、課外科技活動和參加社會實踐等。結合指導老師的科學研究方向,建立興趣小組,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成立嵌入式軟件調試、軟件測試和Oracle數據庫興趣小組,每個興趣小組均有指定的專業實驗室,配備兩名以上專業指導教師,圍繞專業教師的研究興趣開展創新型學習。

5結束語

獨立學院計算機專業的發展與教學必須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一本、二本院校的辦學模式。我們必須結合當前軟件企業所需人才的標準,制定本院計算機專業的培養計劃。獨立學院應該明確自己的定位,從計算機專業課程的開設、人才引入、計算機專業教學模式改革、項目工程實踐與計算機專業教學結合方面入手,一切圍繞企業的用人標準來培養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企業用人標準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史志才,韓彥鐸,葛斌,等.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大連大學學報,2005(6):27.

[2] 張賢坤.一般本科院校“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輕工教育,2006(12):162.

[3] 胡大威.高職計算機軟件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新設想[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