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09:45: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攤經濟和馬路經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商販占路經營現象主要分兩種:一是街頭流動攤販利用馬路空地或廣場等公共空間從事簡單的商品交易的行為;二是沿街店鋪利用門前空地或道路進行店外經營的行為。本文主要以街頭流動攤販的管理為主要研究對象。
一、流動商販占路經營的存在價值及其管理現狀
(一)流動商販存在的價值
若綜合考慮流動商販占路經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存在的必然性,流動商販在城市中亦有其特殊的價值。比如,流動商販往往能為市民提供便利、價格便宜的商品。此外,流動商販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失業人員提供了就業機會,在正規就業無望的情況下,擺小攤成為他們個人或家庭生存資金的來源,緩解了當下的就業壓力,維護了弱勢群體的生存權。再者,從社會學角度看,地攤經濟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形式,從地攤出售的商品上,常能展現一個地域的風土人情,也是一個城市獨特的人文景觀。像青島的登州路啤酒街、即墨路小商品批發市場、昌樂路文化街、臺東步行街等,游客到了青島都要特意去逛一逛。
(二)城管執法部門對流動商販占路經營的管理現狀
伴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下崗工人和外來務工人員為主體的弱勢群體在城市中普遍存在,某些人由于其自身稟賦條件的限制,在街頭擺攤賣小商品成為他們生存的唯一手段。可由于存在占道經營、缺斤少兩、食品衛生隱患等問題,產生了較大負面影響。據統計,目前青島市內七區各類無序占路經營市場近200處,其中經過審批的只有56處,有近四分之三屬于自發市場,且80%以上的占路市場存在影響交通、環境臟亂、食品不安全、噪音油煙擾民等問題。
青島市關于對流動商販占路經營的管理最早是根據1996年2月13日實施的《青島市早夜市管理辦法》,主要實行“堵”的管理辦法,如今這個管理辦法已不適應當前飛速發展的形勢,許多條款已失去可操作性。2009年提出了“疏堵結合”的工作思路,2010年3月1日又根據山東省施行的《山東省城鎮容貌和環境衛生管理辦法》,對青島市城鎮道路設置經營攤點作了原則性規定,為青島市解決占路經營問題提供了指導方向和政策依據。由原來單純的“清理取締”變為“疏堵結合”雙管齊下,并圍繞如何“疏”做了大量工作。2012年5月,市城管辦又印發《關于加強城市便民攤點群設置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試行)》的通知,同時,還配套出臺了《青島市城市便民攤點群設置管理導則(試行)》,作為《意見》的有益補充,對攤點群的審辦、管理等作出明確規定。截止目前,為解決流動商販占路經營問題,青島市七區設置了便民攤點群54處,各類便民利民小攤點17處,燒烤區23處。同時,青島市還探索了公益性菜市場建設的途徑,政府投入了2000余萬元對15處農貿市場進行了改、擴建。
二、流動商販占路經營管理存在的矛盾
(一)政府價值取向與商販權益保障之間的矛盾
建設幸福宜居的青島,需要一個整潔有序、環境優美的市容市貌,城市形象是一個地區的“臉面”,是地區人文環境、投資環境最集中的體現,也是提升城市品質的要求。但幸福宜居的青島包括讓居住、工作、生活、觀光、創業在青島的所有人,都能享有現代人追求的幸福感。流動商販作為一個社會成員,其生存權利也需要得到認可和保障。城管與攤販的管理與被管理、追趕與逃跑、罰與被罰并沒有使任何一方消失,可以說是“同生共長”:城管隊伍不斷壯大、流動攤販數量有增無減。一方為了城市的整潔有序,一方為了生計,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形成對立,而一旦發生矛盾沖突,市民又往往不假思索地站在弱勢一邊,指責城管粗暴執法,使得執法者與被執法者矛盾無法解決。由此可見,政府在維護城市公共秩序的目標價值取向與流動商販生存保障權之間如何協調和平衡,顯得尤為重要。
(二)市場資源欠缺與流動商販需求之間的矛盾
現代城市規劃都是以“規范、有序、整潔”為追求,沒有充分考慮到城市系統的復雜性和人們生活多樣性的需求。如今青島市住宅小區越蓋越多,可是和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購物市場卻由于種種原因十分缺乏,有的新建小區附近方圓幾公里沒有菜市場,這自然給流動商販占路經營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從而成為城市管理中的難點問題。究其原因,是城建部門單純建設、管理部門單純管理,造成了建設和管理的脫節。
從目前青島市發展程度來看,正規的市場要素提供的服務還不夠便捷,大部分社區缺乏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或配套服務設施不夠完善,這就是造成流動商販占路經營現象存在的直接原因。加之市民的消費水平也不高,許多中低收入的市民還離不開流動商販,因為流動攤點的商品相對便宜,并且這些流動攤點也給生活在城市的工薪階層帶來了方便。
據市民反映,早上買個早點,下班買點菜,晚上逛逛夜市買點日用品,不用走遠,家門口就能買到,確實方便。可城市公共空間又是屬于全體市民的,在城市規劃時賦予了特定的功能,比如交通、游憩、集會、避難等。城管部門只能針對流動商販不合理占用公共空間的行為進行教育、勸導、處罰,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管理收費與商販承受力之間的矛盾
對于某些小本經營的流動商販,他們感到現在政府允許的個體經營的門檻過高,固定攤位需要的租金以及各種雜費,讓他們無力承擔。為了降低經營成本,他們就在馬路上與城管隊伍長期玩貓捉老鼠的游戲。有的流動商販就是為了不交各種管理費而選擇這種占路經營的方式,他們知道哪條路、什么時間最能賺到錢。現在青島市也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并引導商販入市經營,但商販反映說,有的經營地方相對比較偏,沒什么市場,因此他們寧可鋌而走險回到人氣凝聚之地,除非政府讓他們感覺到,進入指定的地點經營能夠增加他們的收入。
(四)“大家管”與“管大家”之間的矛盾
城市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它不僅與城管執法部門有關,還與一個城市的就業與社會保障機制、城市管理的宣傳機制、流動商販的利益表達機制等密切相關,這些配套機制的完善可以為城市管理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城市管理工作沒有建立起與市民及時溝通的一個日常渠道,沒有調動起“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積極性,使得有些市民覺得城市管理得整潔美麗與否與他們無關。另外,政府在制定一些城市管理辦法時也未邀請市民代表和小販代表參加,傾聽他們的訴求,由此造成城管在執法過程中,時常會遇到一些小商販的不理解和不配合。
三、創新思路化解流動商販占路經營的策略
(一)以人為本,制定城市管理科學目標
美國城市社會學家帕克告訴我們,城市最根本的內涵是城市要符合人性化生存與發展,具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由此可見,我們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應當以服務市民生活為根本,要“讓人民群體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這就要求青島市各基層部門溝通協調,以建幸福且宜居的青島為目標,打造統一有序、衛生環保的攤販管理模式,使城市管理更符合人的生存與發展的需求,體現城市的人文關懷,把人的因素放到重要位置。
首先,建立科學合理的城管政績評價體系。建議將民生問題納入政績考核。這也是青島市學習貫徹十精神建設“服務型政府”應有之義務,將對青島市城市管理理念“民本位”的價值取向產生直接的影響。如果將就業問題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就業納入政績考核,那么各級政府就會在流動商販管理方面多動腦筋、廣開門路。因為從行政成本的角度來講,適當允許流動攤販的存在,不僅能夠解決部分人員的就業問題,還大大減輕了政府的行政負擔。
其次,城市規劃設計和建設部門應加強面向百姓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僅要考慮市民活動廣場,更要考慮到是否具備利民便民的購物場所。同時,還應充分考慮市民對便利購物和低價位消費等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例如,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考慮為個體商販規劃和預留一定的公共空間,這種空間一旦納入規劃后,政府不能隨意取締,也不能挪作他用。城管部門可專門為流動商販繪制一張“擺攤圖”,標注地點和經營范圍,使商販可以在這些指定地點銷售商品。
最后,政府在制定城市管理目標時,應以民生為前提,制定有利于個體商販經營的制度及其相關細則。流動商販的出現雖存在擾民、交通、衛生等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對小商販來說,也滿足了其生存權。因此對其的管理應以人為本,加強研討,不斷總結,逐漸把那些馬路流動商販疏導到各種各樣的合法市場內,或者在不妨礙道路交通、不影響行人安全的前提下讓那些馬路流動商販在指定時間、指定地點進行合法經營。小商販不合衛生標準,就應按衛生標準加強檢查,保證衛生安全;小商販搞欺詐,賣假冒偽劣商品,就應加強質量檢查等。政府對流動商販理應加強管理而不是簡單整治,在建設和維護城市優美環境的同時,讓居住、創業在青島的人共享幸福。
(二)適應發展,健全完善長效管理機制
城市管理必須緊緊圍繞城市的社會需求,以提高城市的綜合效益為中心來開展,避免只注重維持公共秩序而忽視整體平衡的單一思路。一個城市的管理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社會保障水平、勞動就業機會等各個方面息息相關,因此,城市管理的長效機制應強調城市管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和程度,恰當地規定管理執法的范圍和內容,采取合適的管理措施。
一是拓展弱勢群體的就業渠道。政府應充分考慮到這些缺乏競爭力的弱勢人群的就業問題,為這些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減少流動商販的從業人員,進而減少流動商販對市容秩序的負面影響,最終達到美化城市環境的目的。
二是強化城管的服務職能。城管作為政府職責部門,對流動商販進行管理的同時,也應樹立為流動商販服務的理念,有責任引導其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建議青島市成立流動商販管理中心,實行流動商販資料檔案的計算機化管理,通過簽訂擺賣誠信承諾書、發放擺賣證,對有制假賣假者或不誠信者,登記不良記錄,給予處罰直至取消其經營資格。有計劃地把符合擺賣條件的流動商販引導至規范經營區內,積極為弱勢群體開辟免費或低收費的“綠色市場”,鼓勵其自我謀生的積極性。
三是建立城市管理的協調機制。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城市管理機制,實行城市管理市民聽證制度,讓市民全過程參與城市管理的決策、執法、監督。建立由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市民代表組成的城市管理咨詢機構,廣泛吸納社會各方面意見,擇優配置社會民意和社會智力,實現城市管理的社會化。通過相應的規定,厘清各方面城市管理職責,將部門之間、行業之間、條塊之間、上下之間與城市管理相關的關系全面貫通,建立一個有效的“大城管”平臺。
四是要加強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城管部門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經常宣傳城市管理的有關法律法規及市容環境與生活質量的關系。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城管、參與城管,創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氛圍,進而自覺維護市容,保護環境,并更好地支持和配合城市管理工作。
(三)創新思維,建構替代傳統經營模式
建議政府積極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和大力扶持建立“企業+農戶+科技”農業基地經營模式,著力培育多層次、實力雄厚的行業協會和專業流通組織,可利用電子商務、直銷、團購等新的營銷方式來替代傳統的賣菜模式。一旦新的營銷方式開始成為農產品銷售的主渠道時,農產品可以實現小區配送或超市配送的方式來銷售。這樣,一可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賣菜難問題,二可緩解城管執法最頭痛的占道經營難點問題。
(四)成立協會,實現流動商販自主管理
流動商販問題關系到相當規模的弱勢群體的生存,關系到社會各利益群體和諧相處。流動商販管理需要政府諸多部門和市民、各種組織的共同努力,當然也包括流動商販的自我管理。流動商販的自主管理可以彌補政府與市場作用的不足。同時,行業協會也能代表流動商販這一群體,與政府及其他利益相關群體進行集體協商,影響政府決策制定、實施和監督行業規范,協調價格,拓展市場。
建議由政府推動建立流動商販聯合組織,以社區為依托,由區級政府部門會同居委會將流動商販組織起來,成立流動商販協會,由他們選出自己的代表,由這些代表作為利益代言人,參與到自我管理中來。行業協會需要對當地經營的流動商販進行注冊登記,成為該行業協會的會員,享受行業協會提供的服務,接受行業協會的管理。一個行業協會管轄幾個指定的公共場所,而幾個行業協會則組成一個行政區域,在這個行政區域內,流動商販則受到統一管理。進入公共場所經營之前,流動商販需要到指定的行業協會先注冊登記,行業協會則以發牌的形式作為會員的標記,同時規定該會員流動的幾個公共場所。行業協會通過控制所管轄區域內流動商販的數量,間接明確流動商販的邊界,可對流動商販進行動態監管。
在自主治理模式下,政府有權要求行業協會作出承諾,遵守法規與對他人實施監督。當出現環境污染、違規經營、消費者利益受損等現象時,經營者就要受到相應處罰。因此,必須要做到減少污染、清除垃圾、依法經營。
流動商販的自主治理不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指導,也需要消費者作為獨立第三方提供不同的建議和意見。為此,政府首先要為流動商販提供充分的信息,對流動商販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改善其經營方式。其次要組織商販代表、大學生志愿者、退休教師或退休行政人員及政府在職人員,組成代表消費者的第三方,對協會提建議或進行監督,或定期對商販開展公民道德、價值觀念、經營理念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幫助流動商販從狹隘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利已主義者轉變為知法、守法、文明經商的現代商販。
(五)強身健體,塑造新型城管親民形象
一是城管執法人員要實現“管理就是服務”的觀念轉變。首先把流動商販作為“服務對象”,然后才是“管理對象”。把城市管理的立足點和落腳點放在便民、利民和親民上,將服務民生貫穿于城管執法的始終,傾聽民聲,吸納民意,集中民智,為民解難,努力贏得民眾的支持和理解。在城管執法中要做到法、理、情三者緊密結合,增進與商販的感情,把文明執法當作城管工作的生命線,善于做耐心細致的宣傳、解釋、說服、引導工作,注重教育與處罰相結合,做到態度上溫和友善、語言上準確規范、行為上合法得體,實現城管執法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二是加強對城管人員的業務培訓。建議與高校和科研單位簽訂培訓協議,定期舉辦城管執法人員的培訓班,通過培訓,提高素質,增強管理能力。以人為本,建立科學化、親民性的管理體制,增強服務意識,加強對無證違法商販的引導和教育,改原來的“整治”觀念為“管理”思路。只有思想觀念的革新,才會帶來行為方式的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