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傳統文化的現代性

傳統文化的現代性

時間:2023-09-25 18:00: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文化沖突;全球化;現代性;中國境遇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2-0109-04

文化是特定群體基于共同的習俗、傳統而形成的日常生活方式的表達。不同的民族、國家和地區由于地理環境、歷史傳統、意識形態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文化形態。不同的文化接觸和交往必然導致文化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文化沖突是文化發展的形式和動力。在現代社會,隨著全球化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文化沖突成為全球化文化問題的一個重要內容。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沖突不僅僅是現代社會文化交流的結果,而且有其自身的根源和依據。現代性作為現代社會日常生活方式的表達,代表著一定的文化訴求,是審視現代社會文化問題的一個切入點。因此,現代性成為理解全球化時代文化沖突問題的一個重要視角。

一、全球化進程中文化沖突的演變

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進程,全球化是隨著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方式的確立和擴張而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全球化不僅表現為工業化生產方式的全球擴張、各種國際性組織和全球性協議的形成等經濟層面的全球化,也表現為以理性主義為核心的現代文化表達方式的形成與擴張以及各種文化實體的交流與碰撞等文化層面的全球化?,F代社會,隨著全球化文化交往的深入,文化問題日益凸顯,文化沖突以更加醒目的方式呈現出來。正如亨廷頓所言:“在冷戰后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險的沖突不是社會階級之間、富人和窮人之間,或以其他經濟來劃分的集團之間的沖突,而是屬于不同文化實體的人民之間的沖突?!盵1]6“文化的差異加劇了人們之間的分裂和沖突”,[1]108文化矛盾與沖突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而在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文化矛盾與沖突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

全球化發展的初期,文化沖突主要表現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首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矛盾與沖突。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各個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過程。這一過程既包括西方國家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實現現代化,也包括非西方國家學習西方,力圖通過各種途徑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同時,各個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也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這種轉型不僅包括經濟和政治層面的轉變,也包括文化上的變革。西方國家在工業化的基礎上打破了傳統的文化體系,形成了現代文化體系。非西方國家在學習和接納西方的現代文化體系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原有的文化體系。然而,現代文化體系與傳統文化體系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現代文化體系以理性主義為核心,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各種規章制度來維系社會的發展;而傳統文化則尊重神權,并且依靠宗教戒律來約束和評價人們的行為。同時,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經歷較長的時間甚至幾千年的時間逐漸產生和形成的,已經深深地內化于人們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中,也就是說,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因此,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共同影響著當代人的日常生活和行為習慣,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其次,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矛盾與沖突。前工業革命時代,由于技術的限制,各文化之間的交流甚少。工業革命以來,歐洲國家利用各種先進的生產技術,通過各種商業活動以及各種殖民行為,把西方文化擴展到歐洲以外的世界。隨著西方文化的全球性傳播,西方文化成為一種強勢文化,在全球文化系統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對于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地方性本土文化而言,西方文化就是外來文化。文化是特定群體基于共同的習俗、傳統而形成的日常生活方式表達,是內化于一個民族的血脈中的。不同的民族、國家和地區由于地理環境、歷史傳統、意識形態等方面的不同,文化的實質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本土文化與以西方文化為代表的外來文化之間的沖突尤為激烈。

冷戰結束以后,各個國家加快了現代化的步伐,物質和文化層面的全球往都得到了深入發展,這一時期的文化沖突凸顯為一元文化與多元文化、現代文化與后現代文化的沖突。首先,一元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矛盾與沖突。一元文化主義者認為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將出現單一的文化模式。如湯姆林森認為:“全球化喻示著某種單城性的感覺,世界在歷史上首次正在變成一個具有單一的社會與文化背景的世界。全球化使世界成為了一個‘單一的地方’?!盵2]當今社會,人類在生存和生活方式上確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趨同,如理性、自由、公平等價值觀念成為指導絕大多數人日常生活和行為方式的價值追求;為解決人類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全球提倡一種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單一的文化模式正在形成。然而,也有學者認為全球單一的文化難以形成,世界文化仍然呈現為多元化的趨勢。杜維明曾經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人類文明發展的多元傾向有著相當長的歷史,多元文化是世界文明發展的大脈絡。[3]因為文化是特定群體的共同生活方式的表達,是不同的民族、國家和地區基于共同歷史傳統和生活體驗而逐漸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族群性,每一種文化模式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單一性的文化模式不能取代各具特色的多樣性的文化模式。因此,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場景呈現為一元文化與多元文化的沖突。其次,現代文化與后現代文化的矛盾與沖突。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進入后工業社會或者信息社會。利奧塔把后工業社會的文化稱為后現代的年代。后現代一詞最早運用于文學、音樂、繪畫等文學藝術理論領域,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流行于西方世界并在全世界產生影響的文化思潮。“后現代主義思潮注重話語分析的局部敘事,追求意義闡釋的多元性、思維風格的差異性以及表達形式的多樣性?!盵4]這種文化思潮與崇尚理性主義、普遍主義和中心主義的現代文化截然不同。而伴隨著工業主義發展起來的大眾文化、流行文化、消費文化的盛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追求個人自由、個性化和創造性的表達,追求廣泛的參與度,追求感官刺激和時尚,注重休閑與娛樂。崇尚理性的現代文化與強調多樣性的后現代文化思潮共同存在于當今的文化發展形態之中。

全球化早期,文化沖突主要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在當代社會,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沖突則凸顯為一元文化與多元文化、現代文化與后現代文化的沖突。全球化進程中文化沖突的這種轉變,與現代性的全球擴張以及現代性自身矛盾的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系?,F代性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表達,是全球化進程中文化發展的內在機制。現代性借助于全球化的浪潮不斷擴張,并使自身的矛盾以文化沖突的形式呈現出來。正如學者指出:“全球化文化語境既為現代性的張揚提供機遇,同時也激化了現代性的焦慮?!盵5]

二、全球化時代文化沖突的現代性機制

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來,西方社會實現了現代性,步入了一種理性的生活模式。同時,西方社會所展示的文明成果使全球卷入現代性的歷史進程。吉登斯把這一歷史進程即全球化稱為現代性的根本性后果之一。吉登斯認為:“現代性正在內在地經歷著全球化的過程”,[6]56“全球化是一個高度現代性的時期”。[6]143吉登斯的分析我們可以理解為,全球化是現代性不斷自我復制和擴張的結果。也正是現代性向全球復制和擴張的過程中,引發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從而產生了文化沖突。因此,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沖突實質上是現代性的文化矛盾與沖突的外在體現。

現代性是在與歐洲傳統社會神學統治不斷斗爭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新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正如吉登斯所言:“現代性是指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盵6]1“現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們拋離了所有類型的社會秩序的軌道,從而形成了其生活態度?!盵6]4作為一種生存和生活方式的表達,現代性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F代性依靠時間和空間的分離、脫域機制的發展以及知識的反思性運用,[6]46通過時空重構,實現了全球性的擴張。

現代性作為一種新的文化表達,與傳統社會有著本質的區別。吉登斯則把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之間的區別稱為斷裂,“我所說的斷裂,是指現代的社會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獨一無二的,其在形式上異于所有類型的傳統秩序?!盵6]3吉登斯認為現代性的斷裂主要體現在現代性條件下變遷速度之快以及變遷范圍之廣超越了任何前現代社會。另外,吉登斯認為現代性的反思與傳統社會的反思是不同的。傳統社會的反思是用來解釋和闡明傳統,是指向過去的?,F代性條件下,人們通過對知識的反思性運用,使得理論知識不斷地對社會實踐進行修正,并在實踐的基礎上改變著原有的知識結構。也就是說,現代性是指向未來的。由此可見,現代性與傳統有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的直接表現就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因此,不僅僅是西方國家也包括非西方國家,在完成現代性的過程中,都存在著現代性的斷裂,都面臨著一個傳統文化如何應對現代性的問題。

現代性最初是一種地方性的文化表達,但是,這種不同于傳統社會的文化表達方式天然地具有向外擴張的優勢。在傳統社會,空間和地點是一致的,社會生活受到地域性活動的支配。在現代性條件下,時間和空間是分離的,從而使得現代性能夠沖破地方的限制,實現更大范圍的變遷,也就是說,人類的社會活動從狹隘的地方空間轉向更廣闊的全球領域,現代性的文化訴求實現了全球性的擴張與延伸。在這一復制和擴張的過程中,現代性必然會遭遇和沖擊其它地方性本土文化。面對現代性這種外來文化的沖擊,本土文化會做出對抗、選擇或者認可等不同的反應,從而產生了現代性文化訴求與其它地方性文化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如果說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矛盾和沖突是現代性向全球擴張過程中外在矛盾的表現,那么,時至今日,當人類進入工業社會甚至后工業社會的全球化時代,文化矛盾與沖突則轉化為現代性的內在矛盾,即現代性的一元化訴求與多元化發展之間的矛盾。

首先,現代性的內在矛盾表現為現代性的文化訴求與各民族和國家地方性文化的矛盾。現代性是起自于西方社會的文化表達,理性主義是其基本的文化訴求,并且深深地打上了西方社會的烙印?,F代性向全球推進和擴張的過程,實質上是以理性主義為核心的西方價值觀念在全球的擴張。隨著19世紀末歐洲國家遍及世界的擴張以及20世紀末美國在全球主導地位的確立,以西方文化為代表的現代性文化訴求傳播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并且成為進入現代化軌跡的國家和地區的一致性文化訴求。同時,從更深層意義上看,文化全球化意味著全球共同生活方式的表達,這種共同生活方式的表達在當代突出地表現為現代性的文化訴求。因此,全球化的文化發展表現為以理性為核心的現代性一元趨勢。然而,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多樣性。文化作為特定群體的日常生活方式的表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族群性和差異性。從整個人類發展來看,文化的多樣性發展是文化發展的本質要求。由此,現代性在向全球擴張的過程中,一方面是具有一致性趨勢的現代性文化訴求極力地向全球擴張;另一方面是具有差異性的民族文化既認識到現代性是全球化時代必不可少的,又不會主動放棄自己的文化傳統?,F代性一元化的文化訴求和地方性多元文化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不可避免。

其次,現代性的內在矛盾表現為現代性的一元追求與自由的矛盾?,F代性是在反對中世紀的歐洲神學統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理性和自由是現代性的核心價值。毫無疑問,現代性釋放了人的天性,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進步。但是,在當代社會,隨著現代性的全球擴張、工業主義的發展,現代性所推崇的理性無限膨脹,理性極端地表現為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成為主宰現代人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法則,而現代性所尊重的自由受到限制,從而使人類再次陷入新的奴役。法蘭克福學派也認為現代工業社會中理性已變為奴役的力量而不是為自由服務。[7]自由主義強調,人生而自由,自由是人的權利,個人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應該擁有較多的自由權利。自由主義在文化上突出地體現為文化表達的多樣性。工具理性延續的是傳統的宏大敘事方式,本質上依舊是一元化的價值追求,這與現代性所弘揚的自由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精神實質背道而馳。后現代主義思潮正是在對現代性進行反思和超越的基礎上產生的。對現代性批判和解構是后現代的主要特征?,F代社會中的大眾文化、流行文化所展現出來的非權威性、個性化、多元化等元素正是后現代思潮所主張的價值追求,也是現代性原本所提倡的。

三、全球化時代文化沖突的中國境遇

現代性的全球性擴張,使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進入到追求現代性的發展歷程中。我國從近代以來開始了現代化的進程。開啟了中國的啟蒙歷程,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西方的啟蒙精神、現代性的文化訴求以各種方式融入到中國的社會發展和民眾的社會生活中。在我國現代化和現代性的生成和發展過程中,各種外來的、西方的、傳統的、現代的、后現代的文化共存共生、相互交流與碰撞,同時,文化矛盾與沖突也經歷了一個現代性外在矛盾向內在矛盾的轉變過程。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國家。歷史上,我國曾經創造出輝煌的物質文化成果,并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文化,這種傳統文化不僅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并維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西方文明所向往的。但是,當逐漸沒落的封建傳統文化遇到更為先進和優越的現代性文化時,近代中國的統治者仍然懷著對本民族文化盲目自大的文化心態,拒絕和抵制西方的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而當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后,那種文化保守和文化優越的心態被徹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各種方式學習西方的現代化和現代性文化訴求。國人最初搬用西方的火炮、鐵甲等物質成果,但沒有擺脫戰敗的命運;進而采用西方的立憲制度和代議制度,但是政治改革的結果表明西方的政治制度并不能在中國實現,隨之認識到政治改革只是枝葉,還有更根本的問題需要解決。正如梁漱溟所言:“將西洋的東西搬到中國來,這時候全然沒有留意西洋這些東西并非憑空來的,卻有它們的來源。它們的來源,就是西方的根本文化。”[8]這些根本文化正是現代性的文化訴求。真正開啟了現代性的文化訴求在我國的傳播和發展?,F代性的文化訴求在我國的推進過程中,現代性的斷裂在我國得以充分體現。我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的現代性文化訴求有著本質的區別?,F代性是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之上、以理性為核心的一系列價值追求,而我國的傳統文化則是以小農經濟、農業文明為基礎,以經驗主義和自然主義為核心,也就是說我國傳統文化中非理性成分相對較多。因此,兩種不同性質和特征的文化模式相接觸,必然引發矛盾和沖突。雖然弘揚和推進了現代性在我國的傳播和發展,但同時也激烈地抨擊了我國的封建禮教和傳統倫理道德,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遭到輕視甚至一度中斷。然而,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深層的文化模式已經融入到民族的血液中,形式上的中斷并不能影響它本能地發揮作用,傳統文化和現代性文化共同影響著我國民眾的日常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得以確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民眾對待現代性的態度也由最初的抗拒和抵制變為逐步接受。直至現在,現代性的文化訴求在我國已基本生成,理性、科學、平等、自由、人權、契約等現代性的價值追求已經開始被我國民眾所認可,并且逐漸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F代性在我國的生成雖然較晚,但在全球化的今天,當現代性文化矛盾主要體現為現代性的內在矛盾時,這種變化在我國也充分凸顯出來。一方面是現代性的文化訴求在我國得到一定的認可和發展;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自身的文化訴求,即結合中國實際,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以及現代社會理念而形成的當代中國文化。這種文化與西方現代性文化存在著一定的張力。同時,追求多樣化的生存體驗、注重個性表達和需求的后現代文化心態伴隨著現代性的發展也超前地出現在我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中。總之,我們身處前現代、現代與后現代的共時態之中。[9]

現代性在我國傳播和發展歷程中,我國的文化傳統與現代性的文化訴求之間的沖突和矛盾異常激烈,文化沖突與矛盾的演變過程也是現代性與其它文化之間外在矛盾轉變為現代性文化訴求內在矛盾的過程。在全球化的今天,現代性的文化訴求成為一致性的趨勢,客觀上弱化了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但是,現代性文化自身的矛盾與沖突是無法避免的。對于我國的文化發展而言,重要的是應該如何應對當前西方文化的主導地位以及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沖突。我們應該認識到現代性所主張的理性、公平、自由、法治等理念是進入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條件,全球化也給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機遇。雖然全球化的文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西方文化占據主導地位,但是,文化全球化的發展不可能是西方文化獨霸天下,必然是多種文化并存,每一種文化的存在和發展都為全球化作出貢獻。同時,現代性本身是開放性的?,F代性在全球性擴張的過程中,必然會積極吸納其他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不斷地超越最初的文化訴求。地方性文化也會主動地把本民族文化中符合現代性文化訴求的成分融入到文化全球化的話語體系中。如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法家法治天下、佛家崇尚眾生平等的思想跟西方的現代性有異曲同工之處,同時,我國所弘揚的集體主義精神也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價值追求。因此,我們應該利用全球化這一發展機遇,把我國的優秀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從而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 周琪,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2][英]約翰?湯姆林森.全球化與文化[M]. 郭英劍,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3.

[3]李萍, 童建軍.論文化的三個維度[J].道德與文明,2011,(5).

[4]王艷華.后現代社會理論對現代社會理論的批判及其啟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

[5]劉懷光,劉若飛.文化全球化的根據:共同生活的現代性訴求[J].中州學刊,2014,(10).

[6][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7]張健.現代性的含義及其在當代中國的理解與建構[J].社會科學研究,2006,(1).

第2篇

重溫傳統,是當代中國思想界的一股潮流。

面對價值重建與文化重建的艱巨任務,面對現代性的挑戰,返回傳統,從古今之辨中汲取面向未來的靈感,這是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未曾中斷文明的知識精英不可回避的選擇。

然而重溫中華傳統價值,借以解決當代中國人心靈家園的安頓問題,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首先,是重溫傳統的方法論問題。

面對現代性導致的價值混亂,是將傳統文化作為美妙的伊甸園,以重回三代的愿景要求當代人放棄物質主義的生活方式,進而美化傳統;還是將傳統文化作為解決當代問題的資源,面對現代性問題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解釋,使之可以為當代人的生活提供新的選擇。這是兩種不同的方法論。方法論的差別,決定了重溫傳統文化的當代有效性,遵循前者,是復古主義的,主觀主義的;而遵循后者,則意味著從現實出發 ,借用傳統筑造未來。畢竟,任何精妙的價值系統,只有當它能為當代人服務,才是真正行得通的價值。

其次,是重溫傳統與正確理解中國革命的關系。

眾所周知,中國革命是靠反傳統起家的。在民族危亡的急迫關頭,中國精英共同選擇了文化上的徹底反傳統來解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問題。今天,當革命轉入執政,外部環境壓力不再急切,而現代性問題又日益凸顯之際,重新肯定傳統價值,反思激進反傳統的弊端,遂成為今日中國知識精英的自覺選擇。但是,重溫傳統和反思革命,并不構成徹底否定中國革命的理由,因為二者的時代條件是如此不同,我們不能以今日之從容來理解當日之峻急,也不能以今日現代性問題之弊端來詆毀當日以革命為現代化工業化開辟道路的必要性。與此同時,還應看到,中國革命已成為當代中國人的傳統之一,我們今日之經濟、政治、文化上的成就,離不開中國革命,今日中國人的德性,很大部分由中國革命塑造。因此,重溫傳統,不能以否定中國革命為前提,就像人們不能拔著自己的頭發脫離地球一樣。

最后,是重溫傳統與面向海洋文明和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的關系問題。

中華傳統文明盡管誕生于農耕時代,卻有著超越不同時代的恒久價值,尤其具有面對現代性問題的認識功能和批判功能,這是我們今日重溫傳統的主要出發點。然而中華傳統文明畢竟是東亞大陸綿亙千年的區域性價值系統,昔日面對海洋文明沖擊時它不斷拆沖樽俎、調整自身形態,今日它又面臨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的浪潮,面對后工業化時代的來臨。傳統中國文化價值如何因應這一巨大挑戰,并從中開出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普遍性價值,這是一個有待驗證、有待不斷創新的實踐過程。與此同時,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主要是、新疆地區,具有不同于華夏中原地區的獨特文化價值系統,面對當代劇烈的社會轉型和現代性沖突,這里的人民正經歷著與漢人社會既不相同又很相似的內心痛苦,因此,重溫傳統,如果僅僅局限于儒釋道三教混一的中華傳統,顯然不能完全解決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面對的問題。也因此,立足現實,重溫傳統,開創出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新的普適性價值系統,才是我們今日重新思考中華傳統文化的真正有效的出發點。

2014年2月

第3篇

【關鍵詞】《斷魂槍》 西方文明 民族文化

老舍曾說過他的《斷魂槍》所寫的“一切都在我得心中想過很多回,所以他們都能立得住”;雖然那么短,或者要比一部長篇更精彩一些。”文本中濃縮了老舍看到西方現代性文化、關注民族文化的思考。

“沙子龍的鏢局已改成客棧。《斷魂槍》以這句簡短的敘述句開頭,時代在改變,古老的傳統文明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開始嬗變,“龍旗的中國也不再神秘”,“快槍、通商與恐怖”,“火車穿墳過墓的破壞著風水”;以致“東方的大夢沒法子不醒了”,沙子龍“武藝、事業,都夢似的變成昨夜的”。沙子龍昔日“夜店荒林的威風”,在歷史中泯滅。徒弟請他出山,他置之不理,孫老者向他挑戰,他一笑置之。沙子龍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玩耍槍法,他意識到槍已無法拯救個人的命運,也扭轉不了乾坤,耍槍弄武的時代已被火車洋槍取代,他的槍法不傳是他無奈的抉擇,斷魂槍是沙子龍的一種象征,甚至是他的理想,斷魂槍是他的安身立命的人生象征,但是在時代面前,他是清醒的,他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絕技在西方文明面前,顯得毫無意義。西方文明更強調的是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念,在自我的如何發展的思考中,沙子龍作為一個社會的小人物也開始困惑,他敏銳地發覺傳統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斷裂,在傳統與西方文明的他深深陷入無助悲涼的困境中。一方面,老舍為我們展示了處于新舊交替社會的人們的精神困境,沙子龍是痛苦的,在個人的生命價值中已沒他的地位。另一面,老舍的思考具有現代性的特征,他以一個個體的生存狀態著筆,這個個體代表了當時生存精神的矛盾。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時,對這種價值觀的質疑和批判,但又無力尋找更好的出路。

老舍在《斷魂槍》中不僅對西方個人價值觀提出質疑,老舍在這里批判了沙子龍這種絕對的保守不傳,沙子龍雖無胸懷天下,但老舍借沙子龍表達出整個民族的危機感:“炮聲壓下去馬來與印度野林中的虎嘯。半醒的人們,揉著眼,禱告著先祖與神靈;不大一會兒,失去了國土、自由與。門外立著不同面色的人,槍口還熱著。他們的長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連祖先與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靈了??!”老舍飽含對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失傳的惋惜。西方文明的質疑和民族性的憂思交織在一起。

老舍深知批判與啟蒙的艱難,在《斷魂槍》中,老舍更多的是從情感的思維呈現出對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憐惜之情。他用幽柔的筆觸塑造了一個失意的練武之人,根深蒂固的傳統價值觀突然遭受動搖,所以他失落彷徨,但昔日的榮耀又使他矜持孤傲。文本最后:“夜靜人稀,沙子龍關好了小門,一氣把六十四槍刺下來,而后,拄著槍,望著天上的群星,想起當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風。嘆一口氣,用手指慢慢摸著涼滑的槍身,有微微一笑,‘不傳!不傳!’”這最后的審美意象,有著如悲秋的蒼涼,在惋惜、惆悵中再現深層的人生感嘆,老舍借此是沙子龍的形象飽含濃厚的悲劇色彩,使讀者讀完之后體會到作者對傳統文化深深的依戀和痛惜。

老舍的文化思考也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五四新文化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轉折事件,開啟了具有現代性性質的啟蒙運動。就文學領域而言,五四時期是一個充滿激烈批判和反思的時期,批判和啟蒙是當時文學現代性品格的突出表現。老舍一方面深受五四文化的影響,作為一個愛國青年,切身感受到古老中國與西方先進國家的差距,民族的現代化的使命感深深的烙在老舍的心里,而文藝成為老舍完成使命的主要載體。另一方面,在新舊文化交替的文化大背景中,老舍的態度是溫和的,在情感上也流露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老舍也看到了社會不可逆轉的巨變,也欣慰現代化對傳統弊俗的革除,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優秀的文化也遭受流失,表現出混亂、無序的局面又使老舍對變遷持審慎的質疑態度,在西方現代化文明與傳統民族文化的相持不下時,老舍對民族的傳統文化持著有愛也有恨,有批判也有痛惜的復雜態度。在對傳統文化進行觀照時,老舍并沒有強化它與西方現代性文化的對立性,而是力圖去審美這一文化的沒落及其產生的深刻失落感。老舍這種文化思考的內在心理沖突,在文本呈現的美學效果上看恰恰構成文本內部的緊張感。豐富了文本的思想內涵,給作品帶來跑滿的藝術魅力。

從小說敘事特征的層面,老舍的小說創作深受中國傳統民間說唱藝術的影響,富有民族特征,同時他也吸收了西方現代小說敘事模式的精華,形成了兼含民族特質和西方現代因素的美學風貌。文本采用的是傳統小說慣用的第三人稱,而且有明顯具有說唱藝術,顯露出小說書人的話語特點。文中是以王三勝和孫老者比試功夫才引出沙子龍,敘述人以第三人稱的敘述視角描寫人物的動作和內心活動,作者有融合西方現代小說的敘述視角模式,不是有第三者全引出,而是使文章形成空白點,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如孫老者在被拒絕后“胡子嘴動了半天,沒說出什么來。”“沙子龍送做孫老者之后只是對著墻角立著的大槍點了點頭”等等,老舍沒用直接描寫他們的心理,而是把前后的因果斷開,經過讀者揣摩來形成因果鏈接。傳統的小說全知視角和現代小說的限制視角結合成有張有弛的敘事方式。

《斷魂槍》立足在現代與傳統、新與舊、西方與中國的交叉點上發出感慨,既包含了對西方文明的現代氣息的批判和反思,又融入富有民族性立場的堅持和憂慮。

參考文獻:

[1]老舍《我寫短篇小說》,《老舍全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第4篇

一、對傳統文化的皈依與接續

近幾十年來雖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批判與反思之聲不絕于耳,但也很難也迅速扭轉西方人對東方文明與文化的無視與偏見。在這樣一個全球文化多元性共存的時代,“西方中心主義”思潮的流行無異于“殖民主義”在文化領域的變相實踐。雖然所謂的反“西方中心主義”者也注意到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和相互影響的事實,但是這種文化交流的想象是以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的進一步完善提供的可資借鑒的“他者”形象為前提的。周寧在對唐納德F•拉赫與埃德溫J•凡•克雷的鴻篇巨著《歐洲形成中的亞洲》的解讀中提到:他們在解構“西方中心主義”思潮的同時還在建構并不斷重建這種理論,“實際上是一種相反相成的文化詭計,‘反寫’的結果是‘正寫’”,同時指出了西方文化對異域知識的熱情,不僅是西方擴張的文化動機,而且促成了西方文化的自我批判與自我超越。由此可見,西方學者對“西方中心主義”的自我反思不僅無助于削弱其影響反而進一步肯定了其兼容并蓄的優越性,加劇了對東方文明主體性地位的無視。

東方文明或者說中國傳統文明中的燦爛文化,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都優越于西方,“從蒙元世紀到啟蒙運動的五個世紀,亞洲對歐洲的文化影響遍及器物、制度、觀念等不同層面”,歐洲文明也只是在近代以來暫時性地領先于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無視和割裂,將會和“全盤西化”一樣導致文化上的虛無主義,這是不能夠代表先進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也無力引導中國走向強盛。在“他者”與“自我”、“他救”與“自救”中,我們應該側重于后者。對于當前的影視文化建設而言,傳統文化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一座精神上的富礦,我們理應善待之,善用之,影視文化欲求發展必須植根于其上。立足于傳統,就是要求影視作品的創作要尊重歷史,科學地、藝術地解讀和書寫歷史,正視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性元素并能動地選擇合適的手法進行大眾化傳播,引導觀眾重塑傳統倫理價值觀,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近來,熒屏上深受好評的影視節目大多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踐行這種理念。如張國立執導的電視劇《原鄉》,它講述了在那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里的一群身在臺灣、香港地區的老兵歷盡周折返鄉省親的故事,是對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的孝道、鄉情、血親、人倫和“仁義中和”觀念的形象詮釋,恰到好處地撩起了觀眾心中那塵封的感情記憶;《大河兒女》中塑造了一群性格鮮明、率真、耿直的人物形象,譜寫了一曲河南人民的奮斗史,多視點地描繪出了一幅厚重的中原文化圖像;紀錄片《河源》唯美地展示了西部地區的燦爛文明,以影視紀錄的筆法重新書寫了那一段段歷史;《舌尖上的中國》通過大江南北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反映出了社會轉型時期的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命運的變遷,以特殊的方式記錄下了對當前社會的思考,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了東方的古老文化,這些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曾說過:“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保?]這話雖是在闡述一個民族歷史的重要性,然而這對傳統文化而言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如果在文化繼承上與傳統因素決然割裂,卻又不能建構新的文化體系,那么我們將會尷尬地被懸置于文化的“虛空”狀態之中,重新回到蒙昧、黑暗的時代。當國外的影視文化產品裹挾著“西方中心主義”思潮洶涌襲來之際,我們應致力于對民族文化的內核傳播,只有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皈依與接續基礎上的文化構建,才能夠進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現代化建設。

二、文化現代性的自覺構建

影視文化傳播體系的建設既不能是夜郎自大式的固步自封,也決不可毫無節制地“全盤西化”。我們既要讓西方先進的文化走進來,也要讓我們的優秀文化走出去,在雙向的文化的互動交流中以開放的姿態建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趪业目傮w外交戰略方針,中央在1980年就成立了“中央對外宣傳小組”,主流媒體也著手構建大外宣格局,并不斷地進行對外宣傳的理論建設和實踐嘗試[3]。全球化的東方文化的傳播路徑的構建固然是一個方面,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傳播內容的建設與設計。影視文化的現代性或者說現代化建構應該是對傳統中國文化的一個發展,是著眼于現在,放眼于未來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中的重要一極。中國要實現現代化,離不開文化的現代化。影視媒介對文化現代化建設的意義不僅僅表現為傳播內容中的文化品格的提升,有時候這種傳播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建設性的行為。

對現代性文化內涵的科學詮釋是影視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表征。社會主義的文化應該是植根于大眾、面向大眾的。影視作品的創作要緊跟人文社科研究領域的發展進程,加大對先進的、科學的文化研究成果的熒幕轉化率,將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優秀成果藝術地播撒于觀眾之中。影視文化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天然地具有一種大眾媒介的日?;臅鴮懱卣?,但這并不意味著它與其他文化類型(比如精英文化)是完全割裂的,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相對的和可轉化的。影視文化的鏡像能夠讓我們看到精英文化的影子,并能夠對其進行普適性的闡釋和傳播,影視文化也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影響文化的現代性轉向。影視文化的現代性還體現為對現代性的文化環境的培育。大眾媒介對社會生活的介入和干預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環境的變化并進而決定人的行為和表現。麥洛維茨(Josh-ua Meyrowitz)提出的“媒介即情景”觀點就指出了:新媒介-新情景-新行為之間的事實性關系[4],說明了媒介對環境的塑造和社會行為的影響。影視媒介不但能夠直接對社會現實環境的形成和改變進行干預而且還會營造出一個熒屏上的“擬態環境”。開明、公正、有序的現實環境固然是推動社會文明前行的必要條件,虛擬輿論場的構建也必不可少。影視文化的現代性最終表現為人的現代化,公眾的現代化人格和理念的養成。在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隨著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們越來越意識到人的重要性,人的現代化轉型將是社會現代化推進的核心要素。大眾媒介文化的繁榮為公眾現代意識的啟蒙拓展了一個新的渠道、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時展對影視作品創作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影視文化的現代性建設歸根到底應落實到對受眾現代化意識的引導上,在正視到文化多元性的基礎上,在多元中立主導,關注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致力于民族文化自我意識的重建。

三、審美價值觀的理性引導

在20世紀,法蘭克福學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就針對影視文化產業的價值取向從作為文化工業視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啟蒙還是欺騙”的質疑,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影視文化在市場主導和消費刺激下所具有的對受眾的迎合性特征。同時大眾媒介的特性也賦予了它與意識形態之間具有的天然的親近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生產的影視文化產品負載著的文化理念和審美價值觀肯定會對處于“異域”中受眾的固有觀念產生一定的影響,沖擊、消解還是融合則不一而足。媒介產業的發展為媒介文化的形成和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新媒介與傳統媒介共存的現實語境催生了當前審美價值的多元化景觀。針對社會轉型期對民眾造成的“心理震蕩”和“失衡”現象,胡占凡在《新形勢下主流媒體如何有效引導輿論》一文中明確提出:“主流媒體必須理直氣壯地堅持主旋律、主流聲音,理直氣壯地堅持正確的導向和健康的價值取向?!保?]面對新形勢和新變化,我們的文藝創作應該在文藝理論指引下,堅持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社會的創作方向,將藝術造詣與價值理性的追求和諧統一起來,自覺擔負起以優秀的作品引領時代文化健康前行的重任。

四、結語

第5篇

 

關鍵詞:現代性 傳統藝術 現代化

前言

由于“現代性”的內涵是隨著時代、地區、民族等因素而產生不同,所以我們要將這個概念運用到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問題中時,必須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用辯證、發展的方法將西方的“現代性”與中國的傳統藝術中“民族性”的有機的結合起來。

一、藝術“現代性”的產生與發展

對于什么是“現代性”,??略谄洹妒裁词菃⒚伞分姓f:“我不知道我們是否可以把現代性想象成為一種態度而不是一個歷史時期。所謂態度,我指的是與當代現實相聯系的模式;一種有特定人民所作的資源的選擇;最后,一種思想和感覺的方式,也是一種行為和舉止的方式……”。因此,“現代性”實際上是一種超越、發展傳統的行為或觀念。黑格爾更認識到了現代性對于藝術的現實意義:藝術家擁有創作的自由:

l9世紀中后期至今的現代、后現代主義藝術運動,就是藝術家們自由的進行藝術創作,不停突破傳統、進行各種藝術實驗的表現。但是,二者所表現出的“現代性”含義又是有所不同的。現代主義藝術中的“現代性”與歐洲工業革命引起的社會物質和精神層面的動蕩有著不可磨滅的關系。工業革命導致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宗教神話思維被現代科技理性所取代。這種宗教整一性意識遭到徹底破壞,必然帶來了全社會性的困惑、混亂和焦慮。藝術領域中先后出現了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主義以及表現主義、未來主義等各種我行我素的實驗藝術,就是藝術家面對這種社會劇變所作出的反應。而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痛苦以及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后,藝術家們開始將自己完全淹沒在現代科技文化的浪潮中,不再象19世紀的痛苦掙扎,通過回歸自我來對抗科技壓力,而是開始滿心喜悅的享受了,后現代主義也就是因此現了。雖然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后現代主義的出現與風靡,標志著統治西方200多年的“現代” 世界觀的危機,但實際上“后現代”又何嘗不是一種新的“現代”觀呢,它們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文化的發展呈現出了與傳統更多更大的不同而已,他們是有著本質的聯系的。因此,當我們借鑒西方的“現代性”觀念時,必須用辨證和發展的眼光來看,而不可斷章取義。

二、西方“現代性”的擴張

除了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去看“現代性”,還要注意由于發展先后、經濟基礎不同、社會制度差異等因素所造成的東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的強勢和弱勢之分。注意到這個因素,就不會迷失自我而盲目的被他人所左右。

發端于經濟全球化的文化全球化,就是這么一個源自西方世界的強勢文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以其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不僅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導,也成為“文化全球化”的主導;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扮演著弱勢的角色,傳統文化不得不面對著伴隨經濟全球化而來的西方現代、后現代文化的猛烈沖擊。“全球化”的美國文化被形象地概括為“三片”,即代表美國飲食文化的麥當勞“薯片”、代表著美國電影文化的好萊塢“大片”、代表美國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而在藝術領域,美國在二戰后借助其霸權化的科技、經濟、政治地位向滿目瘡痍的歐洲推廣美國式藝術,先后樹立起了滴灑抽象表現主義、集合主義、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主義等符合美國意識形態需求的藝術流派,并使之隨著經濟全球化擴張到世界各地。在二戰后3O年內,美國式藝術成為世界性藝術,成為世界藝術發展的風向標。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認為,相對于政治經濟的硬力量,文化是一種軟力量,但是它對社會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卻是持續不斷的。英國學者湯林森更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文化殖民,是文化帝國主義的在全球的擴張。雖然湯林森說的看起來有點偏激,但是文化全球化傳播的力度和強度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其發展勢頭不容忽視。

因此,面對從西方蜂擁而來的現代、后現代藝術文化,作為發展中國家同時又有著歷史悠久的文化藝術成就的中國,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是相當重要的,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妄自菲薄。

三、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

如何實現中同傳統藝術的現代化,現在存在三種觀點:一,立足于過去。贊同這種選擇的人主張用“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優秀部分”去“抵制隨著改革開放而來的西方腐敗的意識文明,保持民族固有的美德與自尊”。二,立足于未來。贊同這種選擇的人,強調“中同畫可以推向世界,為了世界性、歷史性的需要,讓世界接受中國畫”,立足于現在。這批論者傾向于中國美術的現代化,面對嚴峻的現實,對傳統進行深刻的反思。

第6篇

【關鍵詞】 室內設計;傳統文化;現代功能

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文化史中國民族的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但有些傳統文化越來越面臨著一些現念的的沖擊,在室內設計中,只有更好的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功能協調在一起,才可以使傳統文化和現代功能之間維持平衡,更好的應用到室內設計中。才能很好的把傳統文化保留下來,讓后世的人所接受。

1.傳統文化和建筑在現代室內空間設計的應用

現在古代建筑做頂級酒店,很多古代建筑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失去它本身的使用價值,很多人討論是否應該拆除,但是也有人覺得這樣對傳統文化是一種傷害,漸漸的會失去這些傳統的東西,如何將傳統文化和現代功能平衡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上海國子監Spa酒店,現代中式風格的奢華酒店,呈現了古典中華文化的現代融合,在保留其歷史風貌的同時,加入旅客需要的便捷設施及時尚元素;設計師們參考大量舊照片及文獻記載,精細還原樓內原本裝飾的西西里大理石柱及彩繪玻璃等室內細節;了解時下高端旅行者的需要配備各種豪華設施,設計任務貫穿兩座大樓涵蓋所有客房、四家餐廳、兩個酒吧、西點房、大堂吧、多個宴會廳、游泳池、健身中心及水療房。這個古建筑的印跡與記憶將以特殊的方式被組織到現代生活之中,即保留了中國古建筑的特色和傳統文化,擁有了現代的功能,同時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可為是傳統文化和現代功能的完美結合。

2.對傳統文化形式的借鑒

中國古典家具大多數都是實木的家具,大多數都帶有一些中國傳統技術的雕刻,圖案十分的精美,但是全部都是實木和雕刻的往往讓人坐起來很難受很不舒適;圖案的很多棱角容易對人造成傷害,缺少了人性化的東西,,沒有現在設計中對人體工程學的重視。順德三有公司,三有家具有限公司具有傳統風格的現代家具,它以中國優秀傳統明式家具為藍本,巧妙地把中國特色與時代潮流相結合,保留下中國的傳統,同時又與現代中國的居住環境、生活方式相協調,在造型上吸取了明帶時期家具的造型元素和文化符號,又大膽吸收了西方現代家具的人體工學和尺度,在保持明式家具幽雅清秀的藝術效果的同時,又有現代國際家具的簡約風格,將中國的審美情趣與西方的藝術品位融為一體,很好的將傳統文化和現代功能結合,讓可以使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延續,維護了二者之間的平衡,又可以為人提供舒適的生活品質,可謂是一舉倆的啊。中國先民在審美上表現為含蓄性、完整性。在室內的空間劃分上表現為虛虛實實,分分合臺,既隔又通。如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就是對內開敞,對外封閉,各廳、堂、廊、室等都是既隔又通。再就是在空間形式上大多完整無缺,空間劃分起程轉合,有制有序,既完整又含蓄

將這些傳統文化元素導入現代室內設計之中,結合實用主義和功能主義,按照現代人的審美進行現代室內設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室內設計。以傳統文化作為現代室內設計的平臺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設計吸收其有益的設計形式改變其中不符合現代人審美的部分。在布局上打破其中規中矩的對稱形式,在均衡中尋求變化豐富其空間變化:色彩上在以前的樸素穩重的色彩基礎上增加高純度的色彩形成對比給居室活潑的生氣:材質上在自然材料的基礎之上增加現代科技帶來的新材料。如使用玻璃、不銹鋼、陶瓷等材料與自然材料形成對比,既豐富了室內裝飾的材料有在現代中不失中國傳統的風格特色。

現代的室內設計對傳統文化形式的借鑒并不是簡單的照抄照搬,而是對傳統形式的再創造。這種再創造是在對傳統文化理解的基礎上,按現代人的審美觀對傳統形式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煉和運用,使室內設計在傳統的基礎上富有時代特色?,F代室內設計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關鍵是要符合現代室內設計所表達的主題,找到適合的切入點,使現代室內設計體現出強烈的現代感和民族性。借以傳統的形式傳達出鮮明的文化意義和現代審美特征。

總結: 室內設計只是一種文化的載體,目前中國的室內設計應當注重承載傳統文化內涵,體現中國獨有的文化思想精髓,并且運用現代抽象的設計形式來展現中國室內設計的現代性和思辨性,融合傳統文化精神,并用純粹抽象的現代設計觀念和語言形成現代與傳統結合的中國現代室內設計風格,創造只屬于中國風格的原創性的現代室內設計當傳統文化和現代功能很好的平衡起來,往往可以更好的保留傳統文化,又能使之符合現代功能,為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和需求。

參考文獻

第7篇

新世紀的第一年,中國學界對后現代的討論仍然十分熱烈。中國后現代與西方后現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或者說中國后現代具有類后現代性,即它因為經濟地位落后的原因正在走向現代,但其文化的超越性和精英們引進的急迫性又使它具有較明顯的后現代特征。因此,經濟的復蘇、文化的多元、傳統的強盛、意識形態話語的中心、市民文化的崛起成為一種多元差異性文化景觀。在后現代語境的多元對話中,既不能采取民族主義或民粹主義而搞封閉,也不能采取中心主義的態度進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而應充分承認個體的差異,強調達到共識的合理的具體步驟的合法性。

后現代主義引發了當代中國多種問題,如中心與邊緣問題、價值平面問題、文化觀念轉型問題、價值歸屬問題、知識分子文化身份問題等。討論后現代主義問題已經不是一個思路引進的問題,而是人類面臨的一個共同的問題。那種回避的態度不足取,那種站在現代性或者后現代立場宣布什么本質層面被取消,什么東西不具有合法性,其本身就是獨斷論的。后現代反對獨斷論。因而,人文知識分子不僅要放棄虛無主義立場,還要放棄極端民族主義立場,才有可能在極高明而道中庸中,找到價值重塑的思想地基。

下面,從傳統、現代與后現代、后現代思想、后現代政治、后現代文學藝術、新世紀文化轉型等幾方面的后學(post-ism)問題,對2001年中國學術界對后現代主義的討論做一學術史考辨。

一 傳統、現代與后現代多元問題

傳統、現代與后現代的關系,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后現論的時髦和現實問題的復雜造成的交錯狀態,使中國學界必得認真分析傳統型、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緊張關系。那種缺乏分析的取舍使中國文化轉型產生了困難,同時也使選擇的主體和主體的選擇分外艱難。這方面有幾篇論文值得注意。

向世陵在《傳統哲學的現代反思傳統、現代、后現代與中國哲學的價值》 中認為:中國正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邁進。本質上是西方文明產物的現代化或現代性,成了中國哲學現代轉型的第一推動。作為西方現代性標志的理性啟蒙,集中體現了西方文明對世界的貢獻。但這條道路本身卻是不完備的,時代提出了調整的要求。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的注重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強調人和自然的親和關系,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承認文化發展的多元性等等,可以說都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如此思潮被引進到中國,大體上是與改革開放后西方現代性文化進入中國同步的。后現代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批評和在某種程度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青睞,促使我們不得不回過頭來,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哲學的價值。他認為,思考中國傳統哲學資源在21世紀的價值,離不開西學的參照。由西方傳入的現代性與后現代主義為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準備了條件,中國哲學本有的開放性則為這一轉型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應當在認真總結自身短長的基礎上,將西方的現代性精神與中國傳統的真善美的價值追求自覺結合起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結構模型和變?;踊パa的生存機制集中體現了中國哲學的價值。經過與現代性、后現代的相互折衷,必將能夠適應新世紀的需要。后現代主義在中國社會得到呼應并與傳統思想產生某種共鳴,突出地表現在傳統的天人合一觀重受重視和被大力推崇。集中體現中國哲學價值的流變性、和合性、生生不息性、天地人一體性等等與后現代的不少主張是可以相容的。

陳喜輝、付麗在《道家哲學與后現代主義比較研究的緣起與現狀》 中認為:隔著兩千年的時空,人類精神的境遇和反抗并沒有根本的變化。陌生的只是面孔和語言。我們相信浪子式的后現代主義能在古老的中國找到自己的源頭,而幽玄的道家思想能借清明的西學得到現代的詮釋。實際上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如德里達等已表現出某種對中國文化的尋親意識。道家哲學與后現代主義文化皆稟賦鮮明的反傳統、反理性主義傾向。當三代禮樂文化與儒家思想整合為禮教中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老莊以自然主義的道為出發點,以知識的有限性和相對性為根據,徹底泯滅了理性規劃的可能性及政治統治的合理性。道通為一,人與物齊,在西洋哲學中死去活來的二元論和主體性等問題對老莊來說如雪融于水。換言之,道家哲學與后現代主義作為兩種有著巨大時空距離的思潮,具有內在的親緣,在言不盡道、反理性專制以及價值的多元化等方面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并在消解的同時表現出建設性的價值。這種內在的親緣孕育于同在邊緣的命運,即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性和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清算,道家對禮教中心和經學中心的批判。二者的比較研究已廣泛展開并引向深入,根本指向是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以及現代化進程等問題。

張建軍在《后現代語境中的《莊子》》 中認為:后現代文化語境,賦予我們重新審視經典的視界,在后現代語境中理解《莊子》,可以發現《莊子》載法對崇高、解構神話、一變原理場反對中心強勢話語的統治等方面都與后現代主義有相通之處?!肚f子》和后現代主義代表了一種原始天真對抗模式化世界,以人類精神解放為其終極目的的一種追求,它通向人類精神領域的一種更為自由的境界。

余章寶在《傳統歷史話語的顛覆

第8篇

孔子曾經以極致性的人格論水,說水“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這是從水的角度說人格,也是從人的角度說水的品格。但無論人格和水格,都是傳統文化中的理想化身?!墩嫠废盗凶髌穭t表現了水的運動中蘊含的現代性意義。

首先,作者從拍攝云臺山風景作品走來,但已經越過了傳統風景攝影的宏大敘事模式,即對壯美、秀麗、靜謐、險要等傳統意境的追求,不再求助于宏大敘事的模式,直接以微小敘事表達。這些水來自于小溪、深潭或池塘,也有湍流、瀑布,但作品中都不是整體性的展現,也不是傳統小品的意象提煉,而是微小處的水的運動形式。他用微小敘事取代了宏大敘事。

其次,作者拍水從慣常的縱向思維轉向橫向思維,從“河流”的概念轉向了“水波”的概念,而縱向思維關注的是歷史,橫向思維關注的是現在。

第三,作者從在零亂和流變中尋找固定的結構轉向了對不確定性的關注,《無香》在水底的確定性和水表的不確定性之間折射跳躍的色彩;《無形》以不確定性為主要表現對象,浩瀚如宇宙星辰卻變動不居;《無言》則表現類似人類創造的文化符號瞬息萬變的沖動。

第四,作者以極為細膩的觀察和技術把控,用各個不同的差異來對抗關于水的總體化和同質性思考,沖破了“水”這個概念的固定解釋。

第五,作者以水無窮流變的狀態,用難以名狀的感覺解構了傳統文化中“水/土”、“山/川”、“動/靜”、“內/外”、“明/暗”這樣的二元對立概念結構方式。

第六,如果說孔子對水的論述是關于傳統概念中的水的精神分析,那么,《真水》作品則是對水的精神分析的分析,云臺山青天峽的瀑布包含著孔子所論及的水的所有性格特征,而《真水》系列則包含著關于水的很多現代性理解。

這并不奇怪,因為水就在那里,就在流著,就在翻滾著或蕩漾著,光的照射才使我們看到它,而攝影家不過精準地運用了光的照射。水,最有傳統精神,也最具現代性。人類對水的認識,其實不多。而秦玉海先生讓我們在《真水》系列作品中,對水有了全新的認識、思考和體驗。以上六個方面,是秦玉海先生在技術和藝術表達自我感受中自然體現出來的特征,也是其攝影行為和作品現代性的表現。

第9篇

[摘要]本文依據室內設計中民族性與現代性理念的內涵特點展開了兩類因素的共性與個性發展分析,并制定了民族性與現代性在室內設計中優勢互補、互通發展的科學策略,對提升室內設計的完備性、綜合性,凸顯民族性與現代性因素合理融合的科學設計藝術價值有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

[關鍵字] 室內設計;民族性;現代性

1、民族性與現代性因素在室內設計中的影響

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室內空間已不再僅僅是人們遮風擋雨的避風港,也不再僅僅是簡陋的生活學習場所,而是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人們大部分的生活、工作、學習及交流的時間均會在室內環境中度過,因此如何為其營造一個全新的、環保的、舒適的、美觀且實用的室內空間成為時下建筑設計行業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充滿了內涵的室內空間設計不僅可以令建筑使用壽命更長效、服務質量更堅固,還可通過豐富的設計手段美化建筑的居室空間、合理布局最初建設的不周到之處,使建筑的公共使用環境與居住環境在人性化的設計中,充滿內涵、充滿安全氛圍、充分滿足人們不同的空間使用需求,令其享受舒適、幸福的空間使用滿足感。從宏觀角度來講,室內設計風格可分為充滿現代感的簡約風格及充滿古典韻味的民族風格,無論哪種風格類型均有其獨到的美感與不同的核心重點。在都市的喧囂中人們渴望在室內空間中回歸寧靜、崇尚自然,而源自于西方藝術形式的現代簡約設計風格恰好能體現這一特點,因此極易打動年輕時尚一族的內心,更能符合他們的審美需求?;谶@一流行趨勢一些設計者便認為,我國的室內設計必須傾向于現代簡約性,沒有尊崇現代性特點便不能稱之為成功的設計,這一理念顯然是一種思維的偏差,是對西方現代設計毫無批判的盲目繼承,體現了一些設計師沒有注重對現代設計理念的成功借鑒與內涵分析,沒有繼承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精髓與高尚民族精神,而是一味的熱衷于對西方藝術形式的模仿與克隆的片面性思維。那么融入怎樣的室內空間設計理念,設計出的作品才是最完美的、最科學的、最實用的,既能滿足人們對室內空間的不同功能需求,又能凸顯室內環境的舒適性,顯現室內設計的豐富文化內涵,筆者認為只有正視民族性與現代性設計理念的充分優勢,合理促進兩者的互通發展,才能使室內設計走的更遠、更強。

2、室內設計中民族性與現代性的互通發展

2、1室內設計中民族性與現代性的對比分析及層次展現

在室內設計中融入現代性的元素必然會使設計作品中涵蓋西方的優秀設計思想,體現空間簡約的實用性,而融入民族性元素則可令我國的傳統民族優秀文化得以較好的傳承,展現室內空間特色的民族風格,由此可見兩種因素的設計融入均有其獨特的優勢性。為了形象的展現室內設計中民族性與現代性元素的特點我們通過四種設計策略的矩陣組合層次分析進行合理論證。我們在第一種設計策略中既不融入現代元素也不體現民族元素,毫無疑問設計出的作品必然充滿了庸俗感,毫無特色可言因此屬于不合理的設計方式。在第二種設計中僅融入現代元素,通過比較分析不難看出,由于過分融入現代西方的設計理念導致設計作品忽視了對中國特色民族性內涵設計的優勢體現,易導致一頭過熱的民族文化缺失,有其弊端性的一面。在第三種設計中我們僅融入民族設計元素,實踐證明,由于完全拋棄了現代設計元素,導致室內空間的設計缺乏西方簡約設計的科學理念,體現了極端民族性的片面設計思想,無法迎合人們對現代家居美感的追求,因此也造成了優秀西方文化的缺失。在第四種設計方式中我們既融入民族性元素,同時又吸納西方的現代優勢元素,通過綜合的實踐分析不難看出兩者的優勢得到了互補的促進與精華的融合展現,因此普遍適用于各類人群對室內空間設計形式的綜合追求。

2、2民族性設計與現代性設計的充分融合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無論片面追求哪一種設計理念都是不科學的、容易造成一方文化的缺失,因此我們只有促進兩種藝術設計風格的充分融合,消除兩者的對立因素,促進其共贏、共和諧的發展,才能最終體現室內藝術設計的真正魅力。在現代設計中我們應注重對空間的靈活布局與實用的突出強化,在設計選材中不應僅局限于對天然材料的偏愛,如大面積的石材堆砌、木材的應用與面磚的羅列,而應將設計材料的選擇范圍進一步擴寬,使之延伸到金屬材料、混合涂料、塑料、工藝玻璃及合成材料的綜合層面,并使不同材料間的結構關系做到夸張的混搭,甚至可以將一些取暖管材、空調管道等結構型部件顯露出來,從而凸顯空間的簡潔性,以滿足人們對空間環境的感性、理性與原始的本能需求。當然這些設計理念并不與民族的傳統設計相違背,這是由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并不是一沉不變的,也不是禁錮在固定的時空中,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因此在室內設計中我們應充分的引入民族元素,例如中國紅、精細的木雕、園林綠化設計等,深入挖掘我國的文化精髓,并將其優勢思想、先進理論與現代生活充分融合,從而使越來越多的人受益。在設計實踐中我們不應閉門造車、不來源于實際的依據自己的體會發展民族性設計,而應用現代化的設計思維武裝自己,站在戰略化的高度重新審視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設計元素,并采用大膽的創新理念構建屬于自己的獨特藝術設計風格,立足于民族積淀的傳統文化內涵之上,以時代的發展為契機,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才能真正使室內設計體現特色與內涵并促進民族性設計與現代設計的互通發展。

3、結語

總之,我們只有強化對室內設計的綜合研究,汲取傳統的文化營養,并將其合理的運用于西方簡約設計理念中,才能真正促進我國地方民族風格與國際化藝術設計風格的融會貫通,從而真正設計出既創新實用、又不乏文化內涵精髓的成功室內設計藝術作品。。

第10篇

【論文摘要】在的指導下,考察儒家文化產生的歷史背景,聯系西方知識界對儒家文化的認識,有助于我們充分認識儒家文化中道德原則的現代性意義。在這一前提下,繼承并創新儒家文化中道德原則的積極正確的部分,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構建當代大學生道德建設的民族傳統。

一、儒家文化中道德原則的幾點現代性意義

一般的說,儒家文化是是由孔子創立遞至宋明理學,清代漢學的思想與實踐的總和??鬃诱Q生于動蕩不安的年代,周朝政治秩序的崩潰使得古老的宗教信念和封建統治受到懷疑,人們不再依賴宗教與禮儀傳統給予的種種問題的答案。傳統的價值觀念無法解釋種種社會現象并給予答案,而周圍的世界又是處速變化之中,顯示令理論感到無法逃避的緊張。面對社會現狀的巨變,孔子對此感到了政治與倫理的深層優慮,由此決定了儒家文化其思想之源流與關注之焦點從始至終都是關注社會,對于社會的長久穩定做出秩序設計。維護社會整體穩定,協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由此,確立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準則,實現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面對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儒家文化中的道德原則十分重視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孔子認為人的積極與務實努力是有效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曾哲為代表的孔子的學生在儒家文化的早期經典之中(如《論語》等),以語錄體的方式確立了儒家文化中基本的道德原則,由此建立了儒家文化的道德傳統。安東尼.吉登斯在(英國)《現代性的后果》指出:“傳統是慣例,它內在性地充滿了意義,不僅是為了習慣而習慣了的空殼。時間和空間不是隨現代性發展來的空洞無物的維度,而是脈絡相連存在于活生生行動本身之中。慣例性活動的意義既體現一般意義上對傳統的尊中乃至內心對傳統的崇敬,也體現在傳統與儀式上的緊密聯系??偟恼f來,就其維系了過去,現在與將來的連續性并連結了信任與慣例性的社會實踐而言,傳統提供了本體性安全的基本方式。

儒家文化的道德傳統遞至孟子一代,面對發展、變化的社會現狀如何繼承傳統并且加以開新,孟子做出了進一步的闡述。孟子曾經這樣描述孔子“圣之時者也”,他反對把孔子與他所處的時代割裂而理解和把握他的思想。準確的理解與把握儒家文化的歷史精髓與時代含義,正如叔孫通說的那樣“與時進退”。真正地使儒家文化在大學生道德培養中發揮實際的作用,必須面對時代的根本特點與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實際狀況,不是從儒家文化經典中摘取個別章句,而是以歷史的觀點,時代性的方法批判和借鑒。杜維明在《道學政儒家知識分子》指出:“從發生學上看來,儒家與農業為基礎的經濟,以家長為標準的官僚制度和以家族為中心的社會關系密切。然而,即使這些根底完全被摧毀,吾人亦不能就歸結說,儒家思想喪失其所有人文關切。有些當代中國學者在儒家思想理發現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古代智慧,而是人文睿智的寶藏。這些人文睿智對他們存在是充滿意義的,也關系到他們對現代重要間題的認識。事實上,這種可能并非空想?!?/p>

儒家文化在當代面臨各種文化相互激蕩的全球化格局下,它在知識界精英心目中的地位是怎樣的?筆者援引這樣的一個事例: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法國巴黎對全世界宣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汲取2500年前孔子的智慧?!睂τ谶@些西方社會精英關于儒家文化的論述,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待,一方面儒家文化有其精華,亦有其糟粕。另一方面,在繼承弘揚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的時候,我們既不可以夜郎自大,亦不可以妄自菲薄。西方社會精英關于儒家文化的論述為我們更深刻的發掘儒家文化中道德原則的內涵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我們從宏觀的角度理解與把握世界和從微觀角度審視自身的理念與行為時,儒家文化中道德原則的基點現代性意義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我們追求的和諧狀態,我們信仰的人本觀念,我們推崇的優患意識,我們格守的力行精神等等。無一不是儒家經典所反復闡述的,自孔子以降歷代大儒所躬身踐行的,很多合理的原則與方法深刻地存在于我們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中。

二、儷家文化為道德建設提供的可以借鑒的原則和方法

(一)注重德教的原則

尚德、重德,注重德教,是儒家文化的光輝傳統?!墩撜Z·為政》有云:“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薄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睂谶@里,孔子的意思是說為政的關鍵在于德教?!睹献印す珜O丑章句上》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梢?,道德教化在治理國家的措施中置于何等重要的地位!這就為我們進行當代道德建設提供了歷史文化佐證??鬃釉凇墩撜Z·子路》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育的示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他在《論語·顏淵》中指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之風,必堰。”網說明教育者自身的品德對受教育者品德起著導向作用。

(二)注重實踐的原則

重實踐是儒家文化思想中道德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孔子那里表現出強烈的理性實踐精神。“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品德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后來儒家雖對人性看法各有差異,但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十分強調實踐在人們“復性”、“成性”中的決定作用。在孔子那里,人的品德如何,不能只聞言而不觀行,行才是結果。

在德教方法上,儒家文化強調理性認識與實踐并重,倡導體驗、實踐。所謂“躬行力究”、“體用渾然”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南宋理學家朱熹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方法論說。學、間、思、辨講的是道德修養,篤行講的是堅定不移的實踐。

(三)注重內省的方法

《論語·學而》有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孔子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笨梢?,“內省”是儒家教育人的一種重要方法,意指一個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通過內心自省的方式,吸取正確的東西,擯棄錯誤的東西,最終達到“齊賢”的目的。

(四)注重陶冶教育的方法

儒家文化經典有著樣的論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就是講的這個道理。由此出發,他們一向主張“居必擇鄉,游必就土”。歷史上也不乏“孟母三遷、“千金買鄰”式的佳話。基于環境對人教育具有影響作用這一認識,歷代教育家十分注重人的陶冶教育??鬃拥摹盁o言以教”、“里仁為美”,就強調教育在改變人性方面的積極意義。

(五)注重情感教育的方法

重情感是中國傳統教育的重要特征。儒家文化思想對人性的設計就是把人設計為一個情感本體,在孟子的人性論中,人性的“四心”即“側隱之心”、“恭敬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有三心是情,只有是非之心是理,可見儒家以人為主體的倫理道德觀對“情”的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就有“以情動人”、“以情化人”、“感動”、“感化”、“感通”的機制,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除上述六個方面外,傳統文化中關于教育的原則和方法還有很多,如“克己”、“內訟”、“慎獨”、“修身”、“齊家”等等。這里不再一一論述。

三、儒家文化對于當代大學生道德建設的基本作用

通過學習和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充分繼承儒家文化精華,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儒家文化對當代道德建設的價值,因為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無法拒絕的歷史傳承,這就注定了任何道德必須以傳統為前提、為基礎,去繼承傳統,承認歷史和傳統對人類的作用,從而根據民族傳統采取特定的教育行動向下一代提供有關人類歷史發展的范型和參照系。

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可以規范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形成共同的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作為有機體的國家社會,要維系存在和發展,必須使社會成員對某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原則,包括政治、經濟、思想等原則形成共識,只有在共識的基礎上社會才能形成強大的輿論導向力量,從而在一些重要問題上規范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使社會達到有序化。因此,任何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必須建立社會共同價值觀。在當代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導致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價值觀方面出現了多元化傾向,這應該說是很自然的正常現象。但是,由于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在相當程度自我為中心價值觀的膨脹。這些人以價值觀多元化的存在沖擊排斥社會價值觀的存在,否認社會價值觀存在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顯然不利于建立與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與道德觀。事實上,社會共同價值觀作為意識形態,一方面是由該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受歷史發展階段和社會制度制約,這就決定了社會共同價值觀是隨時代變遷而具有變動性和創新性。另一方面,社會價值觀的發生、發展同它的文化、歷史的積累是密切相關的,對社會價值觀的認同必須建立在對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的。因此,新的社會價值觀的構建與認同教育,應當十分注意從傳統價值觀中選擇、提煉有價值的加以繼承和現代闡釋,使它成為新時期社會共同價值觀的基礎和重要內容。但是,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里,往往在破舊立新的形態下,對傳統文化及價值觀的批判過多,甚至簡單地全盤否定,從而使傳統價值觀的一些原則失去了權威性和吸引力,束縛力下降,同時又造成了新的價值觀失去了文化基礎,社會共同價值觀處在失控狀態.很難形成導向力量和規范力量。這種局面必須根本扭轉。傳統的“公利至上”、“民利至上”、“道義至上”、“取財有道”的思想,就為今天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優秀的民族文化底蘊。

第11篇

[關鍵詞]大陸影視廣告 水墨 現代性 探討

“現代性”一詞的指向頗具爭議性,在社會現代性的理解中,國外對其概念界定為“現代性最早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人本主義取代神本主義的轉折,而人本取代神本的本質是人成為主體,以主體的姿態面對整個世界,所以,現代性的核心是人的主體性——人類主體性和個體主體性。”?!艾F代性” 指社會的一種類型、模式或階段。在人文學科的思想家看來,現代性更主要體現在精神文化變遷方面。馬克斯.韋伯從宗教與形而上學的世界觀分離角度出發來理解現代性。這種分離構成三個自律的范圍:科學、道德與藝術。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生導師陳曉明教授提到“現代性之爭復雜且混亂”,并指出現代性的要點:1,無限進步的時間觀念;2,民族國家的形成及其組織機制與效率問題;3,以人的價值為本位的自由。民主。平等。正義等觀念。其指的是社會現代性。在本篇中主要要探討的則是藝術范疇中的現代性,即審美現代性。現代藝術的突出特征是在藝術形式不再依賴于寫實風格,在更大程度更廣范圍上體現藝術家的個性。觀念和形式語言。 現代性的突出特征體現在藝術形式上不再以寫實的風格為主,而重在表達藝術家的個性及觀念以及形式語言。

本文旨從當代水墨元素在中國大陸廣告影視中的運用中去分析其現代性。從水墨元素本身的現代性以及水墨元素在中國大陸影視廣告的運用的現代感去深入和剖析本文主題。

中國水墨畫是民族身份的代表符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在面對外來化的沖擊和滲透的當代承擔著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衛責任,是中國人個體對中華民族血緣關系的集體歸宿感,維系著社會穩定和文化積累。水墨畫被稱之為中國畫,其國家性質的體現是其它畫種所不具備的。本著越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水墨畫除了其傳統的繼承性質之外,還具有強烈的現代感。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研究》副主編,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殷雙喜在其《城市?水墨?現代性》一文中指出:“ 整個20世紀中國畫的發展史就是一個對現代性的不斷認識過程,即水墨如何追隨時代,它何以才能不斷追隨時代的問題深化史。……在一個民族的現代化進程中,對民族文化與民族價值觀的重新審視與反思,并且以新的藝術語言加以表達,恰恰是藝術中的現代性的體現” 。遼寧師范大學美術學2008級碩士周楊在其學位論文《我對中國水墨“現代性”的研究》中談到“任何一門藝術想要贏得廣大的觀眾,就必須從大眾的生活角度出發反映現實生活。藝術家們必須努力使具有明顯現代主義特點的個性、形式性話語轉換成為反映當代文化與現實的公共性話語,并體現出現實關懷的價值追求來?!?/p>

以2010年紐約廣告節金獎獲得者廣而告之廣告公司制作完成的中央電視臺形象廣告《水墨篇》為例:“《水墨篇》秉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一理念,以水墨作為核心載體,創造了一個新穎的表現形式,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繪畫的表現力,采用墨在水中暈染開來的方式,使墨的形態不斷變幻,由山巒而至大海,由仙鶴成游龍,乃至變幻出長城,太極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元素,使中國傳統的水墨畫與現代的動畫技術結合,突破傳統,賦予了中國文化以新的生命力,有力地詮釋出品牌打造過程中“從無形到有形,從有界到無疆”的內涵?!逼渲小靶路f的表現形式”正是中國水墨藝術的現代性的體現,在整個行云流水般的墨在水中暈染過程以及墨的形態由山巒到大海,由仙鶴成游龍再變幻出長城,太極,這種形式感的變幻莫測,既體現了中國傳統水墨的精彩,又將水墨元素的現代性體現到極致。這是中國首次在此類別獎項中斬獲金獎,也是該廣告片在獲得新加坡Premixed Asia 最佳形象宣傳片金獎、最佳動畫金獎后再次獲得國際性大獎。

中國水墨畫以其獨特的形式語言,引起了現代設計師的高度重視和喜愛,在包豪斯執教的瑞士設計師約翰?伊頓(Johannes Item)要求他的學生學習中國的水墨山水,韓國著名設計師安尚秀設計理念,引用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理論中的兩個術語:“計白當黑”和“虛實相生”,在他的極具現代感的設計中,有著中國古典繪畫藝術以及中國哲學的影響。內地設計師王序說:“我很欣賞古人在水墨畫中處理魚和水的關系,沒有畫水,但是人們仍然能理解魚在水中游。我想這些對我來說應該是很有啟發和借鑒的?!?水墨的現代性在此不言而喻。

由此得出,水墨的現代性體現在它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上:簡潔的形式語言,形象樸素“計白當黑” “以少勝多”、“以一當十”、“計白當黑”、“無畫處皆成妙境。水墨看似無色,實則自然,通過晦冥時色的墨與水之間的色調變化,輔之渲染和調和,闡述了物象的虛實靈動和氣韻,賦予物以生命和精神。水墨藝術在其特有表現形式的基礎上,以藝進道,作為一種獨特、凝煉、含蓄、超越的有機物化形態,充滿著辯證的哲理,反映著一個以“形”延“意”的思維意趣,印證著民族內在的積養、品性和操守?;谌?、道、釋文化思想基礎上的水墨藝術,構成了“超以象外”的民族視覺形態。同時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水墨畫講究淡墨與濃墨的和諧組合,畫面純粹簡潔和豐富,磅礴大氣則又飄逸非凡,大面積的白與或干或濕、或濃或淡不同層次的黑制造出脫俗靈動的意境,將中國畫筆墨的靈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在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沖擊感,與現代化生活的情趣相得益彰。

影視廣告是基于影視學和廣告學平臺的一個學科,它得用視覺和聽覺的語言來傳達廣告信息,通過電子媒體進行傳播,影象和聲音同時呈現,給觀眾帶來視聽享受。由于我國的影視廣告起步較晚,在創意和拍攝手法模仿西方國家的現象較多。另外一方面,由于文化的差異使得中國影視廣告與西方國家的影視廣告特點有著很大的差異性。當社會,經濟文化交流和經濟技術合作全球化,中國大陸的影視廣告要想在國際市場單鍵激烈的今天、走向世界、就必須得在廣告設計中建立本民族獨特的設計風格,這種獨特設計風格應該是一種建立在中國民族文化和東方生活方式基礎上的,同時又必須具有時代特征,能夠突顯出中國企業和中國產品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整體形象。水墨元素在我國影視廣告中的運用正是一個鮮明的代表。在水墨的重新整合變化,使用新思維、新材料、新形式在影視廣告中表達出來正是其現代性的極致體現。

參考文獻:

[1] 張海華,徐進, 試析中外影視廣告創意的差異[J], 電影評介, 2007(21)

[2] 黃曉輝, 大眾文化視野下廣告視覺符號與文化認同[D], 蘇州大學 2008

[3] 楊柯,晏輝著,媒體廣告的奧秘[M], 廣東經濟出版社, 2004

[4] 杜向濤, “中國元素”廣告的跨文化傳播研究[D], 西北大學 2009

[5] 李斌, 大陸影視廣告創意的制約因素及發展思路[D], 蘇州大學 2004

[6] 丁艷。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演繹[D]。 中央美術學院 2009

[7] 王肖生.《現代廣告設計》,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8] 何佳訊.《廣告案例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9] 李光斗.《品牌秘笈——廣告策劃基本原理》,作家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第12篇

【關鍵詞】中國儒家文化;古代朝鮮半島;韓國現代化;韓國當今社會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1)02-0095-1.5

中國與韓國是友好近鄰,兩國地緣相近,文化交流源遠流長,關系密切。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已有近4000年的文字可考的歷史。韓國人則善于學習,總以開明的態度歡迎中國文化和現代的西方文化,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華,創造了具有本國特色的優秀文化。雖然韓國現代社會采用歐美的經濟模式,但是其主流文化仍然是儒教文化,即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本文重點探討儒家文化在古代朝鮮半島的傳播,及其對韓國現代化和當今社會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一、中國儒家傳統文化在古代朝鮮半島的傳播

中國儒家傳統文化延續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儒家文化起源于我國的春秋末期,是由魯國人孔子在公元前500年創立的。儒學的歷史沿革,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重大演變過程:(一)先秦儒學。(二)秦漢儒學。(三)魏晉儒學。(四)隋唐儒學。(五)宋明儒學。

儒學在產生和發展過程中,不僅對中國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對周邊國家和地區也有深遠影響,尤其在朝鮮半島和日本,儒學已經成為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學產生后,很早就傳入東方諸國,其中最先傳入儒學的國家是古代朝鮮。因古代朝鮮地處亞洲東部的朝鮮半島(韓國人稱之為“韓半島”)北端,陸地與我國山水相連,西南與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隔海相望,地理位置非常接近。

二、中國儒家傳統文化對韓國現代化的影響

在古代,中國傳統文化在朝鮮半島傳播中影響深遠,在韓國現代化(韓國人稱之為“近代化”)進程中,中國傳統文化也在韓國文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有些地方與西方現代性相沖突,但是也有具備與現代性相通的成分,并具備向現代性發展的潛質。這一點,不僅體現在韓國現代化發軔期,即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漢文化奠定了韓文化基礎,而且在韓國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優越性)也越來越彰顯出來,乃至影響韓國現代社會。朝鮮近代史,是以1876年朝鮮先被迫與日本訂立江華條約,后與美、英、德、俄訂立與此相類似的條約,朝鮮門戶被打開為界。1897年,李氏王朝國王改國名為“大韓”,1910年被日本吞并,此后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在此期間,1884年歐美傳教士開始進入朝鮮半島傳播新教,但此時的李氏王朝是一個高度漢化了的國度,儒家經典主導著這個國家的思想和行為方式。

進入20世紀后半葉后,作為東北亞地區國家之一的韓國,其現代化的步伐明顯加快了。韓國發揮密集型技術人才的優勢,抓住機遇,緊追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韓國經濟起飛為何如此之快?固然有經濟一體化以及美國大力扶植等因素,給這個國家帶來了良好的競爭氛圍和發展機遇,但這些只是外在條件。韓國經濟發展神速,還有其內在原因。韓國經濟起飛的運作在人,人才密集和人口素質的提高確屬內在原因之一,然而人口因素最終又離不開文化的養育,這還需要從韓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去探究。韓國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在古代,朝鮮半島人民就大量學習中原漢文化。

到了近代,韓國在經濟上又全面學習日本,并全套學習日本的科學管理技術。到了現代,韓國又全方位向歐洲開放,特別是虛心學習美國。他們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實際是向美國看齊的現代化),另一方面又保護和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國還好,韓國在保護中華傳統文化方面有功。從小到集體的人與人之間,大到國家的愛國主義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滲透著儒家文化的傳統素質。以儒家精華為基礎的韓國人精神及其思維模式,還強調人在社會中的關系,“群體內的和諧”與“群體外的競爭”密切結合,使得韓國國內穩定不亂,又能在國際經濟發展中大顯身手,促使其綜合國力名列前茅。

韓國學者金日坤認為,韓國經濟現代化的成功根源,在于具有歷史穩定的儒家文化,是當今的韓國保持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傳統和秩序。韓國雖然在現代化進程中,所參照的系統是歐美的經濟模式,但其背后一直是儒家文化作為潛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力量深深地影響著韓國人的意識和行為。儒家文化已經成為朝鮮半島韓國人救亡圖存、凝聚民族精神和推動現代化進程的精神動力。

三、中國儒家傳統文化對韓國當今社會的影響

韓國是一個典型的以儒家文化(韓國人稱之為“儒教文化”)為根基的國家,中國的儒家文化傳統在韓國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其文化資源被充分發掘和利用造福于人民,至今仍然對韓國當今社會產生很大影響。在行政、執法、敬祖、宗族、鄉校及學生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儒家傳統文化的底蘊。韓國在接受中國文化之后,又將其逐漸發展成為符合本國特點和具有獨創性的文化和傳統。當今韓國現實社會受儒家文化影響最深的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顯現出來:

(一)在思想教育層面上,儒教文化得到重視和傳承

韓國儒教文化的特征主要是受先秦儒家思想的影響。由孔子、孟子創立的儒學的基本特征在整個儒教文化發展過程中都沒有改變,其原來的特征和本質在韓國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和強化。在傳承儒教文化方面,教育界也有所反映。韓國從1960年起,就把儒家文化道德列入大、中、小學的教育科目,旨在使儒家文化道德代代相傳。在初中設立的“道德課”上,要求學生在家“敬老孝親”;在學?!白鹁磶熼L”,同學之間要“互敬互愛、團結協作”;在社會上要注意“人際關系及各種禮節”等。韓國對大學生的“國民倫理課”,其主講的“韓國傳統思想的源流”,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的儒家文化道德和“思想開化”的內容,也是在繼承儒家文化道德的基礎上,再開化“自主自立思想”,“固本強國”。

(二)在倫理道德的層面上,儒家文化是社會和個人行為的準則

儒家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倫理與價值的體系。它是影響韓國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文化因素。當今韓國,儒家文化價值觀念在國民精神中保持著支配地位。在當今現代化、西洋化的風潮中,韓國在東洋三個國家中仍然是一個父家長制、血緣主義最強的社會。韓國所具有的純韓國人式的性格、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皆以此為準繩。儒教至今仍深深扎根于社會的基底。韓國人至今仍然尊奉孔子為“萬師之宗”、“萬世之表”。韓國每年都舉行祭祀孔子的“釋典大祭”。這不僅是教育界的意識,也是韓國民眾的意識。據韓國權威人士估計,現在韓國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過儒教思想的熏陶。孔子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韓國人的儒教倫理道德還表現在家庭內。這方面,韓國的家庭孝道堪稱一絕。韓國把孔子的“禮”和“孝”緊密地聯系起來,并落實到家庭民俗上,使家庭優秀儒家文化久經不衰。20世紀西方精神文化強烈沖擊韓國,但只有家庭是攻不破的堡壘,并在東方文化的倫理體系中自我發展和完善,是韓國東方優秀傳統道德的一道風景線。韓國仍然保留著如前所述的父家長制,即使因就業的需要,時有年青小家庭分居,但周末團圓、遇事全家商討、逢節全家祭祀的民俗習慣還保持著。父慈子孝、尊兄愛弟、夫妻和睦、妯娌互助至今蔚然成風。這些傳統儒家文化倡導的行為規范,是家庭和睦、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保證。韓國還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關系推而廣之于親友、鄰里、社會,使整個國家在20世紀先后遇到的戰爭、金融等危機面前有條不紊。

(三)在國家決策層面上,儒教文化又是處理國與國之間和對外貿易的準則

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有著極其豐富的營養,其中先秦諸子百家、道教以及外來佛教、伊斯蘭教、薩滿教等都是對韓文化的補充,但主要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和諧”、“和平”?!渡袝分v的“惟德動天,無遠弗屆”,孔子講的“和為貴”,孟子講的“大同”等都是“和平”精神的體現。韓國人深得儒家文化之精髓,以儒家“和為貴”和“仁者愛人”的思想,凝聚民族精神,促進國家興旺發達,在處理國與國關系時力避極端。前些年,每當美、日在朝核問題上動不動就要制裁朝鮮,甚至以武力相威脅時,韓國都堅決反對,主張通過談判解決爭端,實現民族和解。這是用儒家思想培育出來的民族精神的體現。

總而言之,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雖然其在五四中受過沖擊,但其合理的內核至今仍大放異彩。我們應該在指導下,剔其糟粕,吸取精華,借鑒韓國經驗,使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

【參考文獻】

[1]蔣璐,程兆謙,林琨.儒家文化圈內的文學差異及其對組織合作間的影響[J].中國軟科學,2007,(7):121.

[2]王湘江,曾虎文.潘基文尊孔子為精神導師[N].文摘報,2008-07-08(7).

[3]樸文一,金龜春.中國古代文化對朝鮮和日本的影響[M].牡丹江: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99.18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