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8:01: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觀生態規劃的步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森林景觀規劃是一種處理方式,用以優化在森林里有過程中所得到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使三者協調平衡。針對我國森林景觀生態規劃做簡要論述。
關鍵詞:森林景觀;規劃;研究
森林景觀是以人為中心,將各種土地利用方式有機結合起來,以構成和諧有效的地表空間的人類活動方式。而森林景觀規劃是一種處理方式,用以優化在森林里有過程中所得到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使三者協調平衡。森林景觀規劃同時考慮自然生態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共同影響,既反映生態原理的客觀要求,又體現社會需求對森林經營的生態經營過程的影響,可進行通常的森林效益的綜合評價,為森林經營決策提供依據。
盡管生態規劃的研究與實踐在我國起步較晚,但它一開始就吸取了現代生態學的新成果。并與我國區域,尤其城市、農村發展,生態環境問題以及持續發展的主題相結合,無論是理論與方法的研究,還是規劃實踐均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的方面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一、生態規劃理論
在理論上,馬吐駿(1984)、王如松(1987)提出的復合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以人的活動為主體的城市、農村實際上是一個由社會、經濟與自然3個系統,以人類活動為紐帶,而形成的相互作用與制約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規劃的實質就是運用生態學原理與生態經濟學知識調控復合生態系統中各亞系統及其組分間的生態關系,協調資源開發及其他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與資源性能的關系,實現城市、農村及區域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二、生態規劃方法
在方法上,吸取系統規劃及靈敏度模型的思想,建立了自己生態規劃程度與步驟,即辨識一模擬一調控的生態規劃方法,還在數學方法引入生態規劃作了成功的探索,創立了泛目標生態規劃方法(王如松等,1987)。泛目標生態規劃將規劃對象視為一個由相互作用要素構成的系統,其主要特征為:①規劃目標在于按生態學原理,生態經濟學原則調控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即城鄉復合生態系統的生態關系,優化系統的功能,追求整體功能最優;②
在優化過程中,主要關心的是那些上、下限的限制因子動態,以及這些限制因子與系統內部組分的關系;③從多目標到泛目標,一般多目標規劃方法的基本思想都是在固定的系統結構參數之下,按某種確定的優化指標或規劃去求值,其規劃結果不過是系統參數與最優結果間的一種特殊映射關系而已,而使優化結果缺乏普遍性和靈活性。而泛目標生態規劃則在整個系統關系組成的網絡空間中優化生態關系,并允許生境特征數據不定量與不確定,輸出結果是一系列效益、機會、風險矩陣和關系調節方案;④在規劃過程中,強調決策者的參與(王如松等,1987)。
三、生態規劃方法論
在方法論上,運用現代生態學理論與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統技術于生態規劃之十進行了嘗試。如歐陽志云(1993)根據持續發展理論的要求,探討了區域資源環境生態評價的理論與方法,即生態過程分析、景觀格局、生態敏感性、生態風險、以及土地質量及區位的生態學評價方法,并根據區域資源性能與自然環境特征,及其與區域發展的關系,建立了生態位適宜度模型,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統進行空間模擬,對定量分析區域資源與環境的生態適宜性進行了探索,為建立合理的區域資源開發與區域發展策略提供生態學基礎。
四、生態規劃實踐
在實踐中,我國生態規劃的發展一開始就與我國農村、城市與區域的發展與生態環境問題相結合,大豐生態縣規劃,天津城市發展生態對策的研究,宜昌、馬鞍山、長沙等城市,以及京山、唐山、桃江、德惠等縣的生態規劃人人豐富了生態規劃的理論與實踐。
在我國,關于把景觀規劃的原理應用于具體森林經營實踐中,一些森林經理專家也作過一些探索與研究,但成功案例研究報道較少見。大部分是對自然保護區和物種多樣性進行規劃保護,而忽視了景觀對林分的經營調控研究。對于景觀層次的生態采伐規劃幾乎是空白。郭晉平(2001)在其《森林景觀生態研究》專著中對森林景觀規劃的目的和任務、一般原則、工作步驟進行介紹,并結合森林經理中分類經營對森林進行景觀規劃。類似的研究還有肖篤寧(1991)、徐化成(1994)、傅伯杰(1995)等。
戚春華(2003a)在分析了森林生態采伐的評價方法和森林生態采伐的評價原則基礎上建立了森林生態采伐的評價指標體系。并指出在建立森林生態采伐評價指標體系時,應根據不同評價子系統的特點和要求,分別建立采伐作業技術、森林生態環境、森林生態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子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在此二級指標的基礎上構建森林生態采伐評價的一級指標,并由一級和二級評價指標形成森林生態采伐評價指標體系。
李明陽(1999)根據臨安森林景觀生態規劃的目標,結合該市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將森林景觀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概括為:①森林景觀生態分區,揭示森林景觀生態環境空間分異的規律性,為景觀生態規劃打下基礎;②森林景觀要素設計,確定森林斑塊、河流、公路等景觀要素的最優空間格局;③論證主要森林景觀要素類型的發展規模:④森林景觀要素類型主導功能分類,將森林景觀要素類型分為商品型、公益型兩大類,為森林景觀要素類型管理模式和經營技術體系的建立提供基礎:⑤根據森林景觀要素類型主導功能的不同,建立不同景觀要素類型的管理模式;⑥建立不同景觀要素類型的經營技術體系,并采取培育模式的形式,落實到具體的山頭地塊。
關鍵詞:濕地公園;生態;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我國許多城市在對濕地公園進行規劃時,往往沒有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可以作為參考,這就致使許多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均衡的情況,也直接導致人們的生活受到了相應的影響。為了響應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的戰略口號,我國政府應該加大對市政濕地園林建設的投入力度,讓這些濕地面積可以得到相應的保證。
與此同時,生活在濕地公園周圍的居民也應該對公園的環境進行保護,避免在娛樂活動進行過程中產生不必要的生活垃圾。只有政府與居民共同對濕地公園的建設與規劃進行支持,才能讓這些濕地公園使用壽命得到相應地增加,讓濕地對城市整體的氣候環境貢獻自己調節上的作用。
1.基本的概念
1.1 濕地
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濕地包括沼澤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灘和鹽沼等。
1.2 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是以濕地為對象的園林形式,是為現代園林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濕地公園是指:保持該濕地區域獨特的近自然景觀特征,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并在不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突出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性三大特點,集濕地生態保護、生態觀光休閑、生態科普教育、濕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態型主題公園。
1.3 人造
利用現代園林建設和生態學原理,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重建和恢復,藝術地再現自然濕地景觀,讓社會民眾親近、感受、體驗自然,融合自然、景觀、園林的綠色空間,具有生態、觀賞、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種功能。根據園林學的研究內容和層次,濕地公園包括濕地造園(濕地公園)、濕地綠化、濕地景觀3個層次和內容。
濕地造園是在繼承中國傳統山水園或水景營造藝術手法基礎上,遵循濕地生態系統特點,兼生態和景觀的一種造園方式,是傳統園林內容的拓展。
2.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與設計
隨著政府工作的落實與推進,我國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總體目標已經有了定位上的工作部署。這些內容主要是全面加強城市濕地保護上的力度,濕地的生態系統可以得到有效地維護。加大人力資源上的投資,讓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得到相應的恢復。城市濕地進行規劃建設時,應該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主要目的,采用各種手段,讓城市的整體生態環境得到美觀與整齊上的保障。讓人們可以在娛樂活動時享受到城市基礎設施帶給人們的便利。與此同時,城市基礎管理部門也應該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上的宣傳力度,讓人們對濕地的破壞環境行為得到有效遏制,讓城市濕地保護與公園建設得到最大限度地落實。
2.1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基本原則
相關管理部門在對城市濕地公園進行規劃時,應該按照城市公園基本規劃方案開展施工上的步驟。與此同時,也要根據城市的基本情況,對城市的環境以及氣候信息進行系統上的掌握,根據這些基礎信息對建設力度以及采用的施工方案進行技術上的調整,盡量做到符合因地制宜的要求。在對城市濕地公園進行建設時,應該遵循系統保護合理利用的協調建設原則,對環境中的生態平衡進行系統性的保障,防止生物多樣性在建設過程中遭到破壞。如果城市濕地建設規劃人員沒有按照相應的建設標準開展施工步驟,很可能就讓園林建設失去了原有的功效性。不僅不會對生態環境起到調節的作用,還有可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污染與混亂上的阻礙。
園林建設過程中,在對外來物種進行引進時,應該嚴格把關,防止外來物種在引進過程中因沒有得到嚴格地把控或是天敵制約,導致這些外來物種在城市中大肆繁殖,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設計人員也應該根據城市濕地環境的整體規劃開展濕地改造步驟,防止進行過度分割的處理造成濕地功能退化。
開展整體規劃上的施工步驟時,城市園林設計人員應該利用原有的水源、植被、地形與地勢等這些基礎要素,對城市的濕地公園整體規劃進行完善,這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設方法更有利于生態環境與物種多樣性上的保障。
2.2 生態關系協調原則
園林建設設計規劃人員在對生態環境關系進行協調時,應該按照相應的參考條例開展施工上的步驟。這些原則的主要內容是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必須可以達到協調發展上的要求。為了讓這些要求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落實,施工人員應將保護的生物多樣性與保護濕地環境完整性這兩個方面作為施工的重點進行控制。
為了城市總體環境可以不對濕地環境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造成破壞,在建設濕地公園時,也應該在公園的周邊開發出一條過渡帶,可以保護濕地水域環境以及陸域環境的完整性,起到緩沖上的作用,避免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產生過度的干擾。與此同時,為了保護濕地公園中的珍惜物種上的繁衍與生存能力,應該將這些濕地公園建設在城市的周邊地帶,只有這樣,才能給這些生物提供一個良好且安靜的生活環境,避免因生活節奏遭到破壞,致使這些國家級保護動物無法得到有效保護。
2.3 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
我國生態環境只有得到了可持續發展上的原則支持,才能為人類的后代留出重要的生存基礎資源。這不僅是對人類未來負責任的一種體現,也是在保障人類生活基礎資源的一個基礎點。對城市園林濕地中的原有生物以及氣候等進行充分地利用與保護,可以讓濕地資源的功能得到有效地揮發,這也是在確保城市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在對城市濕地公園進行規劃時,應該在不損壞后代人對城市濕地資源需求的基礎上,通過保回收資源利用等方式開展建設上的施工步驟。與此同時在施工技術的選擇上,也應該采用那些高能效生態型的資料以及工藝手段,盡可能的保障濕地資源彈性,在這個范圍內開展施工上的調整。讓這些施工手段以及材料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城市濕地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
結論
通過以上對城市濕地公園建設規劃設計理念上的內容論述,可以發現濕地公園讓的建設對于城市的發展與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教育以及生態作用,它不僅可以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也可以讓城市的氣候與濕度得到相應的調節,創造出更為適合人類生活的居住環境。所以,園林設計規劃人員在對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需求進行滿足時,也應該將教育功能進行適時地發揮,開展造景施工步驟時也應該符合美觀設計學上的要求。這些景觀資源的整合,可以讓濕地園林基礎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濕地公園規劃設計人員可以采用多種設計理念開展施工上的步驟,讓濕地公園的園林景觀可以更加有層次有水準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與此同時,這些細節上的完善,也可以讓城市濕地公園的整體功能得到促進。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郊森林公園;綠化;實例
中圖分類號:TU9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6-0245-2
太鋼城郊森林公園是太原市西山綜合治理中的一個重點工程,也是為改善我市生態環境創建生態宜居城市的一個重要內容,以太鋼城郊森林公園綠化規劃為例,探討了太鋼城郊森林公園綠化。
1 當地的現狀
1.1 社會環境
太鋼城郊森林公園位于尖草坪地區,北起汾河二庫公路,西至橫嶺、莊頭,南至甘草峁,東至西山腳下,規劃公園內有崛圍山、崛圍山、多佛寺、土堂大佛旅游景點及柴化路和去往汾河二庫的專用道路。北面緊鄰汾河二庫景區據有較多的旅游資源。
1.2 自然環境
太鋼城郊森林公園多為石質山區,地形復雜,地勢較陡。部分地區經過四十多年的造林,形成大片的混交林,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地改善,但是東邊沿山地帶分布數家停產的石料廠,地質條件破壞嚴重。西部多為農民的農用耕地,由于地下水位較低,產值很低。近百年來,當地石膏礦開采及挖山取石等破壞生態環境現象的出現,導致該地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許多地區地下水位極低,一些村莊出現人、畜吃水困難的現象。一些村民不得已搬遷,許多地區出現了大量的棄耕地荒廢。
2 規劃原則
2.1 生態原則
生態原則就是要求注重景觀資源保護和自然生態平衡,以保護為基礎,以開發促保護。在保護森林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資源保護與公園開發相結合。公園建設必須有利于風景資源的保護,有利于環境質量的提高。森林公園生態環境保護的對象主要有:景觀景點、野生動物、古樹名木、環境衛生等,規劃中應分別保護對象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并在實施中落到實處。同時,尚需在公園范圍內按景區劃定保護等級。公園按自然界線劃分適當范圍的保護帶。
2.2 重點原則
重點原則就是要求因地制宜,突出旅游資源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強化公園的主體。森林景觀是森林公園的主體。森林公園的規劃與開發,應堅持以森林資源為依托,充分發揮林區潛在的能力,保持森林野趣,使森林景觀資源來于自然美而勝于自然美。在經營管理上,應注重現有風景林的定向培育和低效林的定向改造,提高森林景觀的美學價值,服從和服務于景觀資源旅游品位的需要。
2.3 協調原則
要求建設內容相互補充,景區意境相互融合,建設環境相互協調。森林公園規劃和開發項目本身應相互協調,綜合平衡。建筑物、構筑物應自然天成,注意與自然景觀資源的協調和共生,講求和諧的建筑風格和濃郁的地方氣息。
3 城郊森林公園綠化規劃主題
太鋼城郊公園地處旅游區,既有自然分光、又有多佛寺、土堂大佛等宗教文化,因此在設計上以生態旅游為主,結合園區內的崛圍山、多佛寺、土堂大佛等旅游景點,以崛圍紅葉和登山參觀寺廟、登塔望遠為主題,在保留原有植被不動的前提下,擴種帶有秋日變紅的樹種,打造濃郁的紅色文化,民族文化。
4 綠化規劃的主要內容和建設步驟
根據太鋼城郊森林公園的地形、地貌將園區劃定為五個區域
(1)大部分為太鋼義務植樹基地,地形相對平緩及陰坡面分布有油松,已基本成林,陽坡植被稀少,需要進行補植補種,樹種以側柏為主,混交黃櫨,形成四季有綠、秋季滿山紅葉的格局;沿山地方分布一些停采的開山破壞面,本著恢復生態,重建生態系統的原則,采取修整地形,重造地貌,草、灌、藤相結合的辦法恢復該地區的生態系統,將結合該區建設規劃布設適宜的園林景觀;沿山二坡地,根據立地類型,種植以紅葉為主的闊葉樹,樹種有元寶楓、火炬、臭椿、國槐,混交部分針葉樹。
(2)西北部地區多為宜林荒山,零片分布有油松林和以黃刺玫為主的灌木林。在黃刺梅區域插種油松等常青樹種;在沒有植被地段,采取喬、灌結合,針、闊混交的方式,栽植油松和側柏、白蠟、欒樹、椿樹、火炬樹、元寶楓、山桃、紫穗槐、檸條、黃刺梅。
(3)為黃土溝壑地帶,配合當地的經濟模式以經濟林為主,采用耐旱的山杏、花椒、山楂、文冠果、棗樹、蘋果等建設經濟林景觀帶。根據各鄉村的土壤、小氣候等地理條件,結合本地農民的栽種植習慣,選擇具有一定發展優勢的鄉土樹種、引進一些具有發展前景的高新品種,在本區域內進行科學栽植管理。
(4)南部原有的植被分布較好,采取補植補種的方式,增加該地區的植被種類,在適宜種植的地區陽坡補種側柏為主黃刺玫、山桃、山杏為輔的混交林。陰坡種植油松、樟子松、為主、黃櫨、火炬、檸條為輔的混交林、提高該地區的植被覆蓋度,增加視覺效果。
(5)中部地區圍繞橫嶺和莊頭兩個自然村,為黃土臺垣地貌類型,土層深厚,為主要農作區、自然植被稀少。溝谷地有少量油松片林,雜木林。主要以經濟林為主,經濟樹種可采用耐旱的山杏、花椒、山楂、文冠果、棗樹、蘋果等,林下采用豆科牧草覆蓋,如苜蓿、草木樨、小冠花等,一方面減少水土流失,一方面滋養地力,在原有農田上采用塊狀混植方式,即便于管理又能形成多樣化景觀,在不宜發展經濟林的陡坡、陰坡采用兩種混交方式,一是油松、樟子松、楊樹、刺槐為主的主輔混交林,點綴白蠟、欒樹、椿樹、火炬樹、元寶楓,即實現了四季常青,春夏秋冬又皆有景可觀。二是以黃櫨、山桃、紫穗槐、檸條、黃刺梅為主的灌木混交林,可以實現春夏秋冬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以上部分為我們對太鋼城郊森林公園的綠化規劃,公園項目建設是有益于每一個人的一件事,我們也會盡全力為公園的建設付出我們的辛苦和汗水。相信項目的建成會為居住在這座城市的每一個人創造一個健康身心、放松心靈的好地方。
參考文獻
[1] 謝凝高.世界國家公園的發展和對我國風景區的思考[J].城鄉建設. 1995(08).
[2] 張杰,張運來,趙克尊.帽兒山森林公園旅游資源與評價[J].東北林業大學報.2000(02).
[3] 孫道瑋,俞穆清,陳田,田衛,王宏.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以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01).
[4] 江海燕,曾麗娟,黃高輝.森林公園規劃中相關利益主體的協調與共贏――以東莞市大屏嶂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為例[J].廣東園林.2005(01).
[5] 吳為廉,葛春霞.森林走進城市 城市呼喚森林――以共青森林公園為基準,構筑上海現代森林城的戰略策劃[J].規劃師.
2002(04).
[6] 王存祿,袁穎,程弘,魏秀元,趙軍.景觀敏感度評價在森林公園規劃設計中的應用[J].甘肅林業科技,2000(03).
[7] 馬劍英,孫學剛,賈戎.蘭州地區森林公園質量綜合定量評價[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2(02).
[8] 呂忠義.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理論與技術的探討[J].華東森林經理.2000(01).
[9] 廖德平,張華海.森林公園植物景觀改造的探討[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2(01).
關鍵詞:建筑 景觀 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0引言
僅有優美的環境或者僅有別致的建筑都是不夠的,只有將優美的自然景觀,良好的生活氛圍融于一體,才能營造理想的社區,建筑元素對細節的把握還應與景觀因素相互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風格都應恰如其分地與景觀相互呼應,當前形勢下,建筑和景觀的統一是研究的熱點。
1建筑和景觀統一概述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環境尤其是外部環境的建設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不能沒有的,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希望生活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但是,環境污染、讓人失望。近年來,中國的房地產企業根據人們的心理需求,回歸自然,加強宣傳的外部環境建設,以實現統一的建筑和景觀設計,住宅景觀,園林建筑與景觀的融合紅極一時,在我國,人們不只是看中建筑的結構和功能,更加關注生活環境,人的愿望是建筑與景觀的統一。
隨著人們對景觀的向往和追求,景觀設計學在我國應運而生并得到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設計師們已經意識到僅僅是完美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已不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只有將城市規劃,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迎合時代的發展(城市規劃’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三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然而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景觀設計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不容忽視(只有將景觀設計融入到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中去,才是最有效最完美的設計方案(為了使建筑與景觀相統一,相呼應,景觀建筑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廣泛應用于景觀規劃與設計(它將景觀規劃與設計與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建筑學及風景園林相融合,從而達到使建筑與景觀相統一,相呼應的目的,同時提高了建筑使用的舒適性及整體的藝術性(它以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為出發點,以人與自然的生態系統為服務對象,關注人的使用,強調人與自然的長期和諧關系及可持續發展,是廣義的建筑學。
在景觀設計上的規劃,建筑,景觀建筑學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設計思想,而現代景觀建筑學,所涉及的專業范圍很廣,包括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和景觀園林,顧此失彼的現象很多,今天的建筑師,設計師通常是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為主線,對景觀設計作為一種補充和陪襯,在中國,設計基本過程如下:第一,確定位置和建筑的總體布局,然后建筑設計師進行設計,最后是由景觀設計師的設計,然而道路建成,建筑已完成規劃,景觀設計的剩余空間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只有通過景觀師見縫插針,用簡單的種植一些花草樹木,是由于景觀設計不重視,景觀設計的發展,在我國城市發展緩慢,沒有特色,遵循相同的模式,因此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的有著嚴重差距。
2建筑景觀一體化設計策略
建筑中融入景觀設計 要實現建筑景觀的統一,必須使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緊密結合(景觀設計是進行微觀的空間設計,而建筑設計是進行具體的建筑單體設計,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然而在當今設計中,很大一部分將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分開進行,甚至忽略景觀設計的重要作用,將其作為建筑設計的陪襯,進行簡單設計(例如種些花草設計個噴泉,運來個雕塑等等)還有很多都是建筑完成后才做景觀,設計時不考慮全局而是重視局部效果,對交通、消防及停車等硬性技術指標也置之不理,從而最終將導致問題的出現,城市規劃,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三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一個步驟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建筑的整體效果,要想使建筑和自然環境相融合,建筑不可能游離于外部環境而存在,它必須依附于外部環境來體現它自身的意義;同時,建筑所具有的特性不僅要通過建筑本身來表達,更要通過周圍環境來襯托,加之景觀設計并不像我們通常所說的那么簡單,重要的是體現當下的思想及精神文化,達到這種效果必須使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相統一,使精神文化得以表達。總之,景觀空間與建筑空間的一體化設計不僅使建筑功能和作用得到完善和擴展,也使得建筑更具整體性和舒適性。
建筑和景觀設計的可持續性和生態性 可持續性和生態性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設計的最終目的,進行建筑和景觀一體化設計時必須結合自然,結合自然進行設計,尊重當地的自然文化遺產及格局,保持生態性原則,利用當地可再生的自然元素和材料,盡量發揮美觀實用的功能;保留當地自然及文化遺產,保護原貌;領用當地自然水,盡量不用人工水,讓自然做工,人工的介入;做到可持續性和生態性,避免僅僅追求表面的華麗效果,將建筑與自然融合最為最終目的,并將在生態價值觀與生態美學引領下走向形式、功能與文化內涵的更高層次的統一,總之,結合自然,尊重自然,實現建筑和景觀設計的可持續性和生態性,是設計的原則和目標,節約用水用地、新能源的應用,恢復和保護本地特有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多樣性等將會成為新的設計趨勢。
建筑和景觀一體化設計理念,以人為本,在今天的世界上,所有的建筑和景觀設計師必須符合設計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體現了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的一致性和尊重人的地位,它涉及的問題,真正屬于我們的生存環境,與對人的景觀設計的發展,當地的設計不容忽視,必須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到設計不僅是一個口號,在未來的設計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考慮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很長一段時間,景觀設計的對象是有關的人類生態系統整體,強調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的重要性,與景觀建筑師服務對象的終極目標是人與自然,規劃設計應該理解自然,萬畝相互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自然和人類,自然和人文系統保護,人與自然的利益協調,使兩個達到最佳平衡的設計概念,所謂的以人為本的建筑和景觀設計中,是尋求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給人以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強調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自然資源和占用太多的發展;強調城市規劃和建筑學與生態學的結合,為人類認識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能深刻地反映在人們在具體設計范圍內的照顧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3 結語
建筑與景觀的融合入是城市設計的最終目標,無論是從建筑設計還是到景觀設計,不能只考慮單方面的設計,在建筑設計中融入景觀設計的手法,景觀設計中體現建筑設計意圖,才能真正達到建筑和景觀的統一。
參考文獻
【1】論當代景觀建筑學的復興 吳琨,韓曉曄,譯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景觀規劃設計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意義已引起生物學家的高度重視,用W1lson(1992,P317)的話說“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專業,景觀設計(LandscapeDes1gn)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環境日益人工化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通過林地、綠帶、水系、水庫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來使生物多樣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總體規劃不但考慮經濟效益和美,同時考慮生物種類的保護”。
生物多樣性(B1od4ers1ty)包含三個層次的含意:
(1)遺傳多樣性,即指所有遺傳信息的總和,它包含在動植物和微生物個體的基因內;
(2)物種多樣性,即生命機體的變化和多樣化;
(3)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而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內生態過程的多樣化。
相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也分別在環環相扣的多個生物空間等級層次(B1ospat1alh1erarchy)上進行,即(1)景觀或生態系統綜合體層次,(2)群落層次,(3)物種層次,(4)種群層次和(5)基因層次。生物多樣性的空間等級層次與空間位置和格局緊密相關,這也正是本文關于生物保護景觀規劃討論的出發點。
總起來講,生物多樣性保護可分為兩種途徑:以物種為中心的途徑和以生態系統為中心的途徑。前者強調瀕危物種本身的保護,而后者則強調景觀系統和自然地的整體保護,力圖通過保護景觀的多樣性來實現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保護戰略上的兩種不同途徑也體現在以生物保護為目的的景觀規劃設計中:以物種為出發點的的規劃途徑和以景觀元素為出發點的的規劃途徑。盡管兩者都考慮物種和生態基礎設施的保護,但前者的規劃過程是從物種到景觀格局,而后者是從景觀元素到景觀格局。
1.1以物種為出發點的景觀規劃途徑
該規劃方法強調,使景觀生態規劃具有意義的充分必要條件是選準保護對象,并對其習性、運動規律和所有相關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以此為基礎來設計針對特定物種的景觀保護格局。一個整體優化的生物保護景觀格局是由多個以單一物種保護為對象的景觀最佳格局的疊加與諧調。這一途徑一般可分為下列五個步驟:
(1)根據物種的重要性,選擇目前的或潛在的保護對象。
(2)收集關于保護對象的信息,包括查閱文獻,明確適合于每一保護對象的最佳景觀結構。
(3)匯總和比較所有保護對象對景觀的需要。
(4)修改保護物種清單以取得保護的諧調與一致性。
(5)綜合以單一物種保護為目的的景觀規劃來獲得某一地域的總體生物保護景觀規劃。
如果有足夠詳盡的關于物種及其相關聯系的信息的話,以物種為中心的景觀規劃途徑可以說是,最有效和科學的生物保護途徑。但是,這一途徑一開始就將可能遇到規劃師和生物學家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即什么物種應優先保護的問題。人們一般從三個方面的標準來選擇優先保護的物種:
(1)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協狀態及其實用性,大型哺乳動物和那些被列入國際瀕危物種名單之列的物種顯然應作為首選的保護對象。往往被作為首選對象。
(2)物種在生態系統及群落中的地位。保護對象應對維護整體生態平衡有關鍵作用。
(3)物種的進化意義。一種雜草可能本身很不起眼,在群落內也表現不出重要意義,但卻有可能對進化史及未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有重要價值。用進化的觀點來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比被動地保護現存的瀕危物種更具有意義。
1.2以景觀元素保護為出發點的途徑
這一途徑并不基于對單一物種的深入研究來作景觀規劃,而是把生物空間等級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集中針對景觀的整體特征如景觀的連續性,異質性和景觀的動態變化來進行規劃設計。該途徑認為,現實的生態過程發生在一個時空嵌合體中,包含生物等級系統的各個層次。而批評以物種或群落保護為對象的規劃只是偏面地解決了一個連續的復雜系列的局部和片段。因此,以景觀元素為核心的整體規劃途徑強調以下的步驟:
(1)生態過程和生物多樣性成份包含在一個廣泛的時空尺度上,因此,一個全面的規劃應該以生物等級系統的各個層次的受協成分或節點(Node)作為保護對象。強調節點的多樣性,這些節點小到一棵孤樹或一個森林斑塊,大到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而對單一物種本身則不作深入考察。
(2)因為景觀的破碎和分割被認為是危脅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最重要因素,所以,規劃強調景觀的連結關系和格局設計。規劃的目標是將每一景觀中各種大小的節點連接成為整體的保護網絡,并在區域和大陸尺度上建立景觀保護體系。
(3)景觀及其保護必須從時空系統和動態的、飄移的嵌合體(Sh1ft1ngMosa1c)角度來認識和理解。所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旨在維護嵌合體的穩定性,綜合考慮保護及發展規劃,以實現景觀的可持續性。
與以物種為核心的規劃不同,以景觀元素為核心的規劃的第一步不是確定單一物種作為保護對象與研究其特性,而是首先分析現存景觀元素及相互間的空間聯系或障礙,然后提出方案來利用和改進現存的格局,建立景觀保護基礎設施(Conser5at1on1nfrastruture)。包括在現有景觀格局基礎上,加寬景觀元素間的聯接廊道、增加景觀的多樣性、引入新的景觀斑塊和調整土地利用格局。
此景觀元素為核心的規劃途徑的理論發表包括島嶼生物地理學(1slandB1ogeography)和景觀生態學。景觀的連續性、異質性、動態和飄移等是規劃著重考慮的景觀特性。
這一規劃途徑的一個典型代表是所謂的景觀群島模式(Arch1pelagoModel),或稱為綜合利用模式(Mult1ple-useModel,簡稱MUMs)。這一模式包括一個絕對保護的核心區和周圍緩沖區。沿核心區向外人類活動強度逐漸增加。核心區是生物多樣性等級系統中任一層次上的某一節點。
一個關于整體景觀保護的類似的概念是所謂的景觀補償區網絡(NetworkofLandscapeCompensat4eAreas),這一概念強調景觀規劃和管理的一個最重要原則是景觀的多樣性和最優格局。而這樣一種最優格局表現為地域內多層次的景觀補償系統和生態基礎設施(Mander等1988)。這一理想的景觀格局實際上是一個等邊六角形。在這樣一個六角形中,景觀的生態多樣性和穩定性通過多層次的生態過渡帶和補償區網絡來實現。
以景觀元素為導向的規劃避免了上述的以特定物種為核心的規劃途徑的缺點,而從整體上來設計全面的、包容的景觀格局。對于景觀這一復雜的系統來說,這似乎是合理的。問題是,這種從形式出發的景觀格局設計是否能滿足內容即物種的保護需要?景觀格局是為誰而設計的?
2.多樣性保護的空間戰略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原因:
(1)棲息地的消失;
(2)棲息地(景觀)的破碎化;
(3)外來種的入侵和疾病的擴散;
(4)過度開發利用;
(5)水、空氣和土壤的污染;
(6)氣候的改變。
其中,棲息地的消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樣性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國尤其如此(BCCA,1992)。棲息地的消失直接導致物種的迅速消亡,而棲息地的破碎化則導致棲息地內部環境條件的改變,使物種缺乏足夠大的棲息和運動空間,并有利于外來物種的侵入。適應于在大的整體景觀中生存的物種一般擴散能力都很弱,所以最易受到破碎化的影響。
盡管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有所不同,一些空間戰略都被普遍認為是有效的。這些戰略對克服上述人為擾有積極作用。包括:
(1)建立絕對保護的棲息地核心區;
(2)建立緩沖區以減少人為活動對核心區的干擾;
(3)在棲息地之間建立廊道;
(4)增加景觀的異質性;
(5)在關鍵性的部位引入或恢復鄉土景觀斑塊。
2.1絕對保護核
這是自然保護中最傳統的戰略,其基本思想是將保護對象(殘遺斑塊或瀕危物種棲息地)盡量完整地保護起來,并將人類活動排斥在核心區周圍的緩沖區以外。
島嶼生物地理學強調自然保護區設計中的面積和臨近關系。這一理論最早由Preston和MacArthur及W1lson(等首先提出并發展。這一理論假設一個島上的物種數目最終將趨于一種動態平衡。導致平衡的兩種過程是物種的遷入和滅絕。達到平衡狀態的物種數主要取決于島嶼的大小和島嶼離種源的距離,即面積效應(AreaEffect)和距離效應(D1stanceEffect)。也就是說,一個小的保護區不但最終將只能允許少數物種的生存,并在一開始就使物種迅速消亡。而遠離種源的保護地,則很難使物種有再遷入來取代消亡的個體。這一假設或多或少在海洋島嶼和孤立的陸地殘遺斑塊的觀察中得到證實。但是,陸地景觀斑塊與海洋島嶼的狀況有很大差異,目前還沒有一個有效的途徑來衡量陸地景觀斑塊隔離狀況。有學者提出用景觀阻力(LandscapeRes1stance)來衡量棲息地斑塊間的隔離程度。影響景觀阻力的因素包括景觀的基相質地和邊界頻率等。Kanaapen等提出用最小累積阻力來衡量隔離程度。
島嶼生物地理學的越大越好和越近越好的基本原則在今天仍被廣為接受,但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幾個小的保護區可能比一個大型保護區有更多的優越性。
一些反映面積和物種及種群關系的門檻為規劃提供了有用的發表。其中之一是種群健康所需要的最小面積(6ableM1n1mumArea)。對此,有兩條法則,即近期法則和長期法則。近期法則主張最小的有效種群數是50;長期法則主張最小種群數為200-500,這樣才能保證生物保護的長期安全。根據這兩個門檻,可以相應地確定最小面積。
根據島嶼生物地理學,物種與面積之間存在著以下的關系
其中S和A分別是物種數和面積(公頃),C和z是特定物種及環境條件下的參數。盡管C和Z因具體情況變化很大,這一公式指出,當棲息地斑塊很小時保護面積的微小增加會導致物種的大幅度增加,而當棲息地斑塊很大時,其面積的進一步擴大只能增加少量的物種。根據這一特點,一般認為保護區的面積每減少十倍,物種數將損失30%。
另一種門檻變量是破碎度。根據采伐的模擬表明,景觀中至少有50-70%的原有森林生境才能保護物種及生態過程的健康和維持正常秩序。
2.2緩沖區
緩沖區(BufferZones)或過渡帶(Trans1t1onZones)的功能是保護核心區的生態過程和自然演替,減少外界景觀人為干擾帶來的沖擊。通常的方法是在保護核心區周圍劃一輔的保護和管理范圍。但試圖在保護核周圍建立緩沖區的設想往往會落空,原因是緩沖區土地的所有權法律上不屬于保護區管理部門。在有的情況下保護區內部也設緩沖區。但是,國際上關于如何劃分緩沖區的技術問題一直沒有解決。也就是說緩沖區應該劃到什么地方,如何劃才最有利于保護同時不給當地居民帶來過分的經濟損失。顯然,以保護核心為中心同心圓式地劃分緩沖區的做法是不科學的。一個新的劃分緩沖區的途徑是利用阻力面的等阻線來確定其邊界和形狀。阻力面類似與地形表面,其中有緩坡和陡坡,呈現一些門檻特征。據此來劃分緩沖區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而且,可以判別緩沖區合理的形狀和格局,減少緩沖區劃分的盲目性。
2.3建立廊道(Corr1dor)
對抗景觀破碎化的一個重要空間戰略是在相對孤立的棲息地斑塊之間建立聯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廊道。生態學家們普遍認為,通過廊道將孤立的棲息地斑塊與大型的種源棲息地相聯接有利于物種的持續,和增加生物多樣性。這一觀點最近在景觀規劃和設計領域內得到認真的對待。
理論上講,相似的棲息地斑塊之間通過廊道可以增加基因的交換和物種流動,給缺乏空間擴散能力的物種提供一個連續的棲息地網絡,增加物種重新遷入的機會和提供鄉土物種生存的機會。許多實地觀察也證實了廊道的這種功能。
廊道的聯系和輻射功能使他們成為促進未來生物多樣性進化的重要景觀結構(。根據這一功能,廊道的設計應與生物進化的軌跡相適應,聯接重要的物種源以保護不斷的物種交流和輻射。
但是,廊道的意義也不能過分地強調。他們有時并不能起到聯系鄉土棲息地的作用。相反,他們有可能對鄉土物種帶來危害。在大尺度空間上的一個例子是南北美大陸聯接的形成在過去幾百萬年內導致生物多樣性的災難性的損失。在小尺度上的觀察也證明廊道對鄉土物種的危害性。對某些生態過程有促進作用的廊道,恰恰對某些物種的運動有阻礙作用。聯結孤立棲息地之間的廊道往往會引導天敵的進入,或外來物種的侵入而危協到鄉土物種的生存。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開發就有許多這樣的問題。外來物種沿著交通廊道侵入景觀深處,危協鄉土物種的生存。
由于廊道功能的這些矛盾,要求景觀設計師謹慎考慮如何使廊道有利于鄉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特別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1)多于一條廊道:多一條廊道就相當于為物種的空間運動多增加一個可選擇的途徑,為其安全增加一份保險。
(2)鄉土特性:構成廊道的植被本身應是鄉土植物。
(3)越寬越好:廊道必須與種源棲息地相聯接,必須有足夠的寬度。否則,廊道不但起不到空間聯系的效用,而且,可能引導外來物種的入侵。至于多寬的廊道較為合適,目前尚無定論,但越寬越好是一條基本原則。至于針對某一種動物運動的廊道,當地的生物和生態專家的經驗往往能提供最可靠的參考。
(4)自然的本底:廊道應是自然的或是對原有自然廊道的恢復。任何人為設計的廊道都必須與自然的景觀格局,如水系格局相適應。
其它聯接破碎斑塊的方式包括建立動物運動的"跳板"(Stepp1ngStones),改造棲息地斑塊之間的質地和減少景觀中的硬性邊界頻度等以減少動物穿越景觀的阻力。
2.4增加景觀的異質性(Heterogene1ty)
實驗觀察和模擬研究都顯示,景觀異質性或時空的嵌斑特性(Patchenes)有利于物種的生存和連續及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許多物種需要兩種或多種棲息地環境。景觀的空間格局與時間更替一樣可能會顯得雜亂無章。但這種動態和交替抹去了景觀中的劇烈性的變化,使系統保持穩定。所以,保護和有意識地增加景觀的異質性有時是必要的。增加異質性的人為措施包括控制性的火燒或水淹、采伐等。
2.5恢復棲息地
另一種代價很高的生物保護戰略是棲息地的恢復,在關鍵性的部位引進鄉土棲息地斑塊,作為孤立棲息地之間的“跳板”,或增加一個適宜于保護對象的棲息地。這樣可以大大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效果,同時也可提高景觀的美學價值。
上述多種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戰略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積極作用。關鍵的問題是在什么地方和怎樣來構建上述空間結構和戰略。也就是說在什么地方劃分緩沖區?在什么地方建廊道來聯接棲息地斑塊?在什么地方引入新的斑塊來有效地影響生態過程?這些問題還遠未得到解決。
3.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討論
3.1普遍的缺陷和應改進的方面
上述關于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和空間戰略總起來有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足:
(1)被動的途徑
除少數例外,目前生物保護多采用被動方式。生物多樣性或鄉土棲息地被作為被動的保護對象,被圈在一定的地區或限制在一定的網絡內運動。如果把生物對景觀的利用作為一個能動的生態過程,一種對景觀的競爭性的控制過程,情景可能會很不一樣。在這種假設下,通過識別關鍵性的景觀局部和空間聯系,而利用物種自身的對空間的探索和侵占能力來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也正是景觀生態安全格局(Ecolog1calSecur1tyPatterns)概念的基本出發點之一。
(2)局限于對“實體”景觀的保護
由于上述關于把物種作為被動對象保護在特定地域和現存景觀元素中的局限性,生物保護中的景觀生態研究和規劃往往注重現有景觀元素及格局與生物運動過程的關系或偏于記載和再現現存的景觀實體元素而對景觀的另一半,即作為景觀實體元素背景的部分研究很少。而恰恰是這部分“虛體”景觀,如作為景觀中森林斑塊背景的農用基質,對物種的空間運動起作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這種景觀基質、或背景中是否存在著某種隱藏的或是潛在的結構,影響、甚致控制著景觀生態過程呢?
由于上述兩個局限性,生物保護的上述空間戰略的有效性也就值得懷疑了。如傳統的緩沖區的劃分方法,和根據現存的自然結構來建立廊道并相信物種能利用其進行空間運動等都值得進一步討論。
所以,下列三個問題依然存在:
(a)如果要選擇某一棲息地進行保護應如何選擇,包括什么和在什么位置。
(b)如果兩個或多個孤立的棲息之間需要構筑廊道,什么地方設廊道才具有高效性。
(c)如果恢復一個退化的景觀,應在什么地方著手,才可以使恢復過程更有效,包括有效地使鄉土物種得以維持和繁衍,和有效地阻止外來物種的侵入。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但需要考察現存景觀元素及其空間格局,同時還應研究潛在的景觀基礎設施。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理論在這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討。
3.2一些具有啟發意義的概念
針對上述普遍采用的景觀規劃和空間戰略的局限性,有學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模式。盡管這些新概念仍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理論階段。但對未來生物保護的景觀規劃發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1)景觀的空間構型概念(Spat1alConf1gurat1on)
這一概念強調景觀的構型,即景觀元素的毗鄰關系。景觀的空間構型可能比籠統意義上的景觀異質性或景觀的嵌合體特性更具有意義但關于這一設想尚沒有進一步的實驗觀察的支持。同樣的設想也包含在森林的群島模式之中,這一模式主要討論破碎化的殘遺森林景觀的空間分布。該模式強調斑塊在聯系整體群島系統中的作用應作為斑塊被選作為保護對象的首要因素。單一斑塊選擇作為保護對象的標準包括:①空間位置,②總的物種豐富性,③對特有區系成分生存和延續的意義,④發生遺傳變異的可能性。而“選擇棲息地島嶼保護地的壓倒一切的保護標準是其在整體景觀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2)進化動態世系概念(E5olut1onaryDynam1cL1neage)
這一概念認為,目前生物保護的戰略基本上是保護那些正走向滅絕的稀有物種,而這并不是我們所需的。應該保護的是進化的過程。那些對當代進化過程有重要意義的關鍵地區應作為我們的保護和管理重點。根據物種進化的空間軌跡來設計景觀生態保護格局,才使生物保護更具有意義而應作為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3)景觀阻力的概念(LandscapeRer1stance)
關鍵詞城郊型森林公園;森林景觀;規劃設計;植被特點;景觀設計原則
abstractforest landscape is the main material carrier of forest parks.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se parks,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urban forest parks were summarized,and principles of 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 were proposed,including systematic,ecology priority,planning by stages,highlight characteristics,etc. take the zhaomu mountain forest park planning as an example,it was pointed out that 城郊型森林公園處在城市市區或郊區,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園和城市公園。就其自身條件來說,城郊型森林公園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態基礎,其森林景觀資源豐富度介于森林公園與一般城市公園之間。森林景觀是森林公園得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因此有必要對城郊型森林公園森林景觀規劃進行研究。出于對上述特點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慮到城郊型森林公園用地類型比較復雜這一狀況,在對城郊型森林公園進行規劃設計時應重點把握森林景觀的規劃設計[1]。
1城郊型森林公園植被特點
1.1森林資源優勢
城郊型森林公園的主體資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庫的森林景觀和野生動物資源。城郊型森林公園的基地環境與城市中心的一般綠地、主題公園等相比具有相對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風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區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態系統,森林景觀及森林生態環境質量較高。
1.2森林資源劣勢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園處于城市市區或郊區,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園以景色秀美、風光無限為基礎。基地通常受到人為干擾,大部分區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盡,森林景觀以人工林、經濟林為主,林分結構簡單,森林生態功能等級和森林健康也處于較低水平[2]。同時,城郊型森林公園的用地類型比較復雜,通常會涉及礦山廢棄地、工業用地、村莊、果園、農田、林地等諸多種類。
2森林景觀規劃原則
2.1系統性
根據系統論原理,系統的功能大于系統各部分功能的總和。在設計中改變以往植物景觀設計中拼拼湊湊,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的“綠化”方式,通過分析基地特點,對森林景觀采取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的逐級規劃方法,創造整體協調、自然開敞的綠地系統。
2.2生態優先
在生態、經濟、社會三大系統協調統一發展過程中,生態系統及其基本規律具有基礎性、決定性地位,是經濟社會系統及其規律存在和發揮作用的根本前提。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發展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主要目標,城郊型森林公園以生態保護及生態恢復為核心,因此在對森林景觀規劃時,首先考慮的應該是生態問題,協調和統籌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載體。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景觀和文化效能,為城市居民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綜合效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觀打造時必須符合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在樹種選擇及景觀營造時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氣氛,突出當地的特色。
2.4分期規劃
以先綠后景、分步實施為建設方針,突出規劃的時代性和前瞻性,保證規劃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在確保“黃土不見天”的基礎上,逐步調整規劃區的生態性和景觀性。近期遵循先種植后建造的方針,主要進行大面積的植樹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區域植被的生長勢和布局情況對其進行不同等級的保護以及植被恢復、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態基礎設施為主,建設游覽道路,繼續植樹造林。遠期在中期建設基礎上完善各園區建設,加強各園區聯系,形成整體森林公園。
3實例項目研究
3.1項目概況與基地植被現狀
照母山森林公園規劃總面積約421.80hm2。規劃區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東,渝北區內高速路與冉家壩之間,屬于大竹林—禮嘉組團與觀音橋組團之間的隔離綠帶之一。是重慶北部新區重要生態綠島和城市背景,對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形成城市優美天際輪廓線有重要影響。該基地按照《重慶市北部植物園總體規劃》實施步驟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時間內,北部新區大禮組團隔離帶規劃已完成植物園1期主景區建設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礎綠化使該區綠化初具效果,環境有所改善,人氣有所提升。隨著北部新區開發建設力度的加大,山水園林城市、森林重慶建設步伐的加快,規劃建設全面鋪開。
照母山森林公園規劃控制范圍較大,主要涉及農田、林地、荒地、居民社會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規劃區內野生植物覆蓋率約占總規劃面積的40%左右,主要為泡桐、桑樹、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樹、桉樹、麻椰樹、構樹、黃葛樹、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塊裸露情況嚴重,植物景觀缺乏統一性和整體性。
3.2森林植被恢復及景觀營造方法
3.2.1宏觀規劃。宏觀尺度規劃首先注重園區綠地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比如它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功能、它作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慮園區自身綠地的完整,做到先綠后景,分步實施。規劃中利用gis技術分類提取出植被分布現狀、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護、視線因子、坡向及坡度6個單因子分析圖,然后從生態保護和景觀營造的角度對6個因子進行疊合分析,同時以隔離帶的氣候(風向、光照、地災、土壤)為基礎,利用gis多因子疊加分析技術得到4個分區,并對不同類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觀營造方法。
一是重點景觀林區。將坡度、植被現狀、道路三因子進行疊加分析提取出滿足坡度小于25%、現狀為農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區域。該區植被狀況較差、地勢平坦、交通便捷、景觀視線通暢,規劃為公園的景觀區,植物景觀主要是結合功能、景觀風格來布置。二是林地保護及改造區。在gis中將園區森林植被郁閉度高、景觀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來作為林地保護區。將園區植被現狀、坡度因子疊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現狀為荒地及景觀效果較差的林地作為林地改造區。對基地中森林景觀及森林生態環境質量較高的區域采取保護措施;荒地進行補植套栽,營造常綠針闊復層混交林,創建多層次、多季相、多美學效果的森林景觀;景觀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對過于郁閉、老化、雜亂的林分進行透光撫育,改善林地立地條件和衛生狀況,再對林下已有的幼苗、雜灌木等有選擇地作保護性撫育管護。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區。將坡度、植被現狀因子疊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帶,作為水土保持區。這些區域坡度較大、荒地較多,不適宜進行建設活動,因此把這些區域規劃為水土保持區,主要進行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多林種多樹種優化森林植物資源科學配置,恢復和豐富地帶性植被類型。四是森林水源涵養區。將gis緩沖區分析出的水體重點保護區域提取出來作為水源涵養區。該區域利用森林公園內現有的池塘、水庫、匯水區等低洼處,選用耐水濕的喬、灌木及水生植物,營造林緣濕地植物景觀,對水體進行保護。
3.2.2中觀規劃。中觀規劃是在宏觀規劃的基礎上,以生態優先為準則,根據公園的性質、功能、立地條件等對整個園區進行劃分,利用劃分的結果,因地制宜對各個區的森林景觀進行打造。本次規劃中的分區結果不僅僅是以功能分區來確定的。一般城市公園的空間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區來確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園的功能模式應該是以生態保護及生態恢復為核心的生態、使用、美觀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這種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間格局不能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來劃分,而應統一于生態保護和恢復的基本目標。因此,對森林公園森林景觀進行規劃時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即以保護、優化、恢復現有的森林景觀為主,對適宜的區域進行適度開發,既可以保證用地作為城市的重要區域發揮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實現森林公園的雛形,為以后的生態恢復打好基礎[4-6]。此次規劃為滿足森林公園生態、科普、游憩的功能,結合基地現狀,將隔離帶規劃為3個主要片區,即森林游賞區、森林體驗區、森林培育區。
森林游賞區是全園核心區域,它分為5個小的景區。規劃著重體現人與自然及人與人的和諧共生,以展示各種與人相關的植物為主,如與人類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生活化植物、與文明相關的文化性植物及與氣候相關的地帶性植物等,進行植物展示與科普宣傳。森林體驗區主要發揮水源涵養的功能,游人活動較少。該區植物覆蓋度較高,在保護原有植被不被破壞的同時通過補植,對原有植被進行修復和改造。森林培育區地勢陡峭,是連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區與公園的重要區域,為森林公園提供森林景觀資源的同時促進片區生態系統穩定,承擔城市的防護及衛生隔離功能。該區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植被恢復。
3.2.3微觀設計。微觀設計則是把植物景觀的規劃落實到每個小的景區及景點。本項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賞區的5個小景區,根據每個區的功能和主題不同,進行不同的植物景觀營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題為特色的孝源林為例說明。該區以尋覓孝文化之源為主題,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內涵為目的,以集中展示與孝文化相關的植物為特色,并結合主題建筑營造不同的植物景觀,讓人們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歷史文脈。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園是以集中栽植蘊含孝文化內涵的植物為主的生態展示景區。園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時以椿樹象征父親,萱草象征母親),“槐蔭留情”(以槐樹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種類,營造一個關于孝與愛的植物空間),“竹影婆娑”(竹類中有許多種類與中華孝文化有一定淵源,借竹之名傳播孝文化)等景點;再結合基地上的水池,種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參考文獻
[1] 蘭思仁.國家森林公園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2] 戰國強,許文安,韋強.試論城郊型森林公園的規劃設計[j].廣東園林,2005(5):21-24.
[3] 鄧毅.城市生態公園規劃設計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4] 吳秀英,劉海燕.大連灣森林公園生態恢復性規劃[j].現代園林,2009(6):11-14.
[5] 王艷,陳東田,侯可雷,等.城郊型森林公園規劃中的性質定位[j].林業科技開發,2007,21(1):104-107.
[關鍵詞]園林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the 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in the urban planning has highligh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but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limi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garden cit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roduc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our country some garden cit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lan, expounds the garden city planning in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l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arden of city construction, how to go an a on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 keywords] 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近幾年來,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我國各地市紛紛拉大城市框架,加強道路、廣場和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但是不可盲目樂觀,與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園林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環境問題
(一)水體污染問題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和工業的飛速發展,大量的污水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而直接排入水體,致使水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全國有監測資料的1200多條河流中,850多條受到污染。全國范圍內78%的河段不適宜作飲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據估計,我國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400億元。
(二)城市大氣質量嚴重惡化
工業和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將粉塵、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質排入大氣層,使大氣質量嚴重惡化。我國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全國城市空氣中總懸浮微粒濃度普遍超標,平均濃度達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濃度水平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當嚴重。大氣中硫化物、氮氧化物嚴重超標導致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出現酸雨。酸雨的降落不僅破壞生態環境,而且加劇建筑物、鐵道、橋梁的腐蝕與破損,給工農業帶來巨大的損失。而由大氣污染引起的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更是直接地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三)固體廢物泛濫成災、垃圾圍城現象嚴重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產生了大量的固體廢物。目前我國每年產生的工業固體廢物為6.6億噸,其中有害廢物為3000萬~4000萬噸,累積量超過64億噸,侵占5億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為1億噸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長。固體廢物到處堆放,不僅有礙觀瞻、侵占土地、傳染疾病,而且在自身嚴重污染環境的同時加劇了水體、大氣、土壤的污染。
(四)噪聲擾民現象普遍存在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噪聲擾民的現象愈發突出。據44個國控網絡城市監測,全國2/3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聲超標的環境中,區域環境噪聲效聲級分布在51.5-65.8dB(A);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范圍為68.0-76.3dB(A)。
二、園林景觀藝術對城市建設起的作用
(一)園林景觀藝術可以促進城市生態景觀的多樣性
園林景觀不僅在對防風沙、涵養水源、吸附灰塵、殺菌滅菌、降低噪聲、吸收有毒物體,調節氣候和保護生態平衡、促進居民身心健康方面有一定的自然環保作用;而且在營造優美、舒適的環境方面也有著非凡的藝術效果。在營造的過程中經常涉及到綠地生態景觀、山體景觀、水體景觀、濕地景觀、道路廊道斑塊等景觀,是自然生態景觀再現于城市景觀當中,從而使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尖銳矛盾得到緩和。這樣一來就更加有利于豐富城市景觀的多樣性。而景觀的多樣性包括了植物群落的多樣性、地貌景觀的多樣性和生物景觀的多樣性。園林景觀藝術提倡生態之園,豐富的植物群落中,較多的植物品種,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錯落有致,豐富的山體、水體等景觀都是動物們喜愛的棲息、繁衍的地方。
(二)園林景觀藝術有利于更好地宣揚城市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充分體現城市的個性。
園林藝術的主要理法是“巧于因借,精在體宜”。 借因才出果,精在如何體驗本城市之異宜。首先是保護和發展山水形勝的特色。利用當地的地貌特點,因地制宜,合理地處理與生態自然景觀的關系,營造出具有本地特色、歷史人文的景觀。園林組成因素諸如山水、建筑、山石、樹木都不會說話,而是借助賦予自然景物中的文化以表達,運用景名、額題、景聯和摩崖石刻等為表達手段,烘托景觀的意境。而借景的創作要求以“臆絕靈奇”為最高境界,達到“靈奇”的高水平。由此可見,此造景理法無時不刻地將當地的生態景觀環境融入到城市景觀設計當中,與當地的地形、氣候、生活習俗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就在無形當中將當地的文化、人文環境融入到園林景觀設計當中,使得城市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揚。其次是對當地植物與構筑物的采用,有利于更好地宣揚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體現城市的個性。如今有許多的國家、城市都與它們當地的樹種有著密切的聯系。往往該國家或城市的名稱與該樹種是連著的,比如荷蘭的郁金香、中國的牡丹,漳州水仙、福州榕城、廣東木棉,等等。
三、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是我國城市建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戰略選擇
國家需要建立完善的、統一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才能確保在公平、合理、高效的原則下,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投入的制度化、規范化、市場化。”
(一)加強宣傳教育 ,普及和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
實現城市生態化發展,首先必須宣傳、普及生態意識,倡導生態價值觀,使公眾特別是領導決策層觀念轉變過來,樹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價值觀。
(二)制定園林城市環境保護規劃,實施符合城市生態化發展的政策
園林城市環境保護應作為我國城市今后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把這種思想貫徹到政策、計劃中去。改變以前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政策、計劃,制定城市各領域、各行業生態化發展的戰略、步驟、目標等,并確定優先發展領域,制定一系列鼓勵政策,加快城市生態化發展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態化發展道路。
(三)加強環境生態立法
建立適應城市生態化發展的法規綜合體系,使城市生態化發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證其戰略、政策順利實施的有效途徑。這樣城市生態化發展得到法律保證,有法可依,對不符合生態化發展的行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經濟手段,保證計劃的順利實施。
[ 參考文獻 ]
[1]劉敏.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規劃初探[J].上海環境科學,2002,(2).
[2]鐘曉青.從田園城市、園林城市到生態城市[J].生態科學,1996,(1).
[3]王秉洛.城市綠化——城市綠地系統——園林城市[A].風景園林學科的歷史與發展論文集[C]. 2006.
[4]滿益群.創建園林城市力爭提前達標[N].張家界日報, 2007.
摘要:最近幾年,我國不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在社會領域都取得了非常驚人的成就,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們開始重視精神層面的享受,因此帶動了一大批相關行業領域的發展進步。其中非常顯著的一點就是我國的園林景觀的發展。我國的園林景現在世界古典園林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時代進步,我國的園林應不斷的吸收先進的思想,設計園林時,應該高度重視園林的藝術性特點以及園林體現出來的傳統文化韻味,除此之外,還要突出設計的時尚性特點,注重園林的生態以及人性化設計思想。同時,設計時還應充分的考慮到經濟性原則,確保能以最優的投資獲取最好的景觀。
關鍵詞: 園林規劃 人性化 生態性設計
開展園林規劃的一個首要目的就是實現經管的藝術性以及美學性。當設計將景觀的使用功能以及技術課題解決之后,藝術就成為了設計永遠的追求目標。當景觀的功能大體相同時,景觀的設計風格就在很多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價值,人們普遍歡迎符合內心審美需要的景觀。通過人們對設計的默許,類實現設計人員在道德以及經濟和審美層次的影響。所以,在相關的設計教育工作中,要重視基本理念的作用。
1、園林規劃設計的步驟:
第一,接受任務,開展實地調查,收集相應資料。第二,提交初步設計以及總構思和目標。第三,編制規劃,開展評審活動。業主組織評審組集中評審,依據評審結果,對設計進行調整或者修改。第四,提交概算材料。第五,再次勘察,設計施工圖。第六,編制施工預算,對施工圖進行交底。最后,配合施工。
2、園林規劃設計的藝術性
眾所周知,園林設計的一大目標是為了人們的審美需要。設計依照審美的需要,將實用作為功能盡心再造活動。現代化的園林設計,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吸收了很多形式語言內容。對園林設計影響最穩定而且影響最大的要數人類感官對景觀產生的感覺。所以,不論是自然景觀還是文學繪畫,在設計園林時,都要將三維空間設計作為設計的關鍵。從現代藝術早期的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風格派、構成主義,一直發展到極簡藝術形式,所有的這些藝術形式和藝術思想都給設計人員提供了豐富的形式語言以及藝術思維。所以,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景觀的用途,還要考慮它的藝術性特點,我國在園林設計方面所推崇的就是將傳統和現代文化有機結合的設計方式。
3、園林規劃設計對民族文化的繼承與揚棄
通常,園林設計和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而且和歷史以及文化也有很大關聯。每個國家的園林設計的進步都離不開該國的傳統文化。創作園林景觀時,假如不結合歷史的、人文的、文化的東西,設計就不會取得成就。不過,我們應當不斷接受先進的設計思想,將我國的傳統民俗和現代文化相結合,通過這種全新的設計思維來促進我國的園林發展。
4、園林規劃設計的前衛性與多變性
既然設計是一門藝術,那么藝術肯定有時代性特點。在近五十年里,設計充滿了前衛性特點。園林設計發展到如今。實際上,任何的一個好的景觀,都少不了兩樣思想,一是傳統文化思想,二是對未來的展望,只有結合這兩點,才能實現園林的真正意義,
5、園林規劃設計的意境創造
園林規劃設計的意境美是指通過園林景觀的結構、圖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費者觸景生情、產生情景交融的一種藝術境界。園林景觀的意境產生于園林景觀境域的綜合藝術效果,給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喚起以往經歷的記憶聯想。通過創造意境,在空間物質化的表現與無限的聯想之間,以空間、形體、文化、寓意所呈現出的信息載體,它涉及這樣一種理念:即存在著一種超越個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種中間媒介達到的群體共通的普遍的狀態。挖空心思,想盡辦法,來尋求、創造、組織、表現這些中間媒介,這是工業規劃設計中最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6、人性化設計理念
所謂的人性化設計,具體的來說,就是將人當做設計的中心,設計人員要從傳統的對景觀的關注轉到對使用人群的關注上面來,這種轉變可以設計出使用更加方便,更加使人高興,更富人性的景觀。讓人高興是設計時考慮到審美的需要,在使用的時候,使用人能夠體會到設計的巧妙從而出現一種高興地感覺,同時,把這種感覺升華成為審美意象,這樣才能設計出人性化的作品。園林實際的主題是人,而且使用人和設計人都是人類,人是設計的尺度及中心。所以,將行為藝術以及心理學等知識吸納到實際中,研究設計的目的與人的行為在不同人、不同環境、不同條件下的互補關系,擴展園林規劃設計的內涵。通過對成功案例的分析,我們發現,不論是有意還是無心,這些成功的設計都來源于人類對自然的感覺。
7、生態性設計
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地球生態正在不斷惡化,由于受到生態思想的影響,人們開始用全新的思維來看待景觀,設計人員們也開始在設計中重視生態問題。尊重自然發展過程、倡導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和場地的自我維持、發展可持續的處理技術等思想貫穿于景觀設計、建造和管理的始終。原本人類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是因為工作和生活和大自然被迫分開。我們人類對自然有需求,需要回歸到其中緩解疲勞、愉悅心情,戶外園林景觀是居住環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參與性的景觀才能讓環境與居住最大限度的融為一體。所以,認真考慮到景觀對人情緒的影響,要充分注重生態、實用以及功能等的緊密聯系。
8、我國園林的發展方向
我國的現代化園林設計還處在開始階段,基本出發點還是放到明亮的視覺感覺、優質的綠化、寬闊的場地上。不過,隨著設計的進步,只做好上述內容是不夠的的。但是,這些內容作為景觀建設的基礎,會對姜維的景觀設計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正是基于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三元,在眾說紛紜的各類景觀規劃設計流派中,三種新生流派正在脫穎而出:一,和環境藝術有效結合:將重點放到視覺景觀上,屬于大眾景觀環境藝術流派;二,重點在城市規劃以及城市設計,屬于城市景觀生態流派。三,和旅游策劃相結合,屬于景觀游憩流派。上述的流派分別代表我國現代景觀園林的發展趨勢。所以,園林設計要和實際情況有機結合,將園林和周邊環有效協調,和當地的傳統文化有機融合,而且很好的融人現代思想,并要合理控制成本,確保以最小的投資,獲取最高的收益。
參考文獻:
近些年來,GIS作為一項分析和處理海量地理數據的通用技術,在景觀規劃、景觀設計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一技術最早出現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是基于手工技術的分析,過程十分復雜。后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引入,GIS得到了空前發展。本文以浙江省臺州市生態基礎設施規劃的宏觀尺度為例,分為景觀表述、景觀過程分析、景觀評價、景觀改變、影響評估、景觀決策等六個步驟,具體介紹了GIS在景觀設計學中的實際應用方法。
關鍵詞:GIS,景觀設計,景觀過程,數據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GIS和景觀設計學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是以采集、存儲、管理、分析、顯示和應用整個或部分地球表面與空間和地理分布有關的數據的計算機系統,是分析和處理海量地理數據的通用技術。Gis是一門交叉性、邊緣性的學科,凡是與空間有關的問題都可以借用其進行分析,因此,在環境管理、資源管理、資源配置、城市規劃等眾多領域都有所應用。
景觀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景觀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就是要對有關土地的一切人類戶外空間的問題進行科學理性的分析,并尋求解決方案。(俞孔堅,李迪華,2003)在景觀設計學中,有景觀規劃(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觀設計(landscape design)兩個方向。前者偏重于大尺度區域空間的研究,后者則重于小尺度場地的設計。GIS技術主要應用于景觀規劃中,目前憑借這一技術,可以幫助景觀規劃師準確而便捷的對于空間區域進行分析和模擬,并最終繪制成圖。對于景觀設計來說,GIS也很大程度上為設計師的前期場地分析提供了便利。
2.GIS在景觀規劃中的發展歷程
追溯GIS在景觀設計學中的應用歷程,不能不提到美國生態規劃的先驅――麥克哈格(I. L. McHarg),他的著作《設計結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成為了當時景觀規劃的規范。他所強調的任何規劃應該充分從自然生態的角度出發,通過充分的土地適宜性分析,來制定規劃。(俞孔堅,2003)這一分析過程是依靠因子分層分析和地圖疊加技術來完成的,也就是“千層餅模式”。當時進行這種適宜性分析的技術還停留在手工地圖分層疊加上,在《設計結合自然》中,麥克哈格介紹了方法:首先講景觀的單一因子逐一制圖,用灰白兩色區分其對某一土地利用方式(如居住)的適宜性或有害性,然后再將單一因子的評價圖層疊加,通過感光攝影技術得到綜合的土地適宜性分布圖,再根據灰度來區別不同程度的適宜性。
實際上,這一技術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景觀分析研究和實踐的帶頭人Warren Manning最早使用了地圖疊加技術來對馬省的量土壤、地表水資源狀況、森林覆蓋等大量信息進行制圖和整理。而這一繁雜的手工作業一直到1950年才為Jacqueline Tyrwhitt在《城鄉規劃教材》中系統的進行了介紹。20世紀60年代,北美大規模的景觀資源調查廣泛的應用地圖分層疊加技術,到麥克哈格時代,基于透明紙的手工地圖分層技術已經發展到了頂峰。
但是,這一手工技術相當繁雜,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與發展,景觀規劃的技術方法也發生了革命性的發展。當時作為景觀設計學搖籃的哈佛大學和作為計算機發祥地的麻省理工學院相結合,將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空間分析技術與景觀規劃連接起來,推動了景觀規劃方向的發展。這場革命始于20世紀六十年代中期。1965年,哈佛大學作設計學院獲得福特基金的贊助,與麻省理工學院聯合成立計算機圖象實驗室 (Laboratory for Computer Graphics), 由H. Fisher主持,匯聚一批富于創新和智慧的年輕人,并在很短時間內研制出數字計算機地圖繪制方法和技術,并發展了SYMAP軟件和在它基礎上進行的計算機數字地圖,同時,對區域規劃、景觀規劃、建筑設計等空間分析方法進行基礎研究,除此以外,在理論地理學方面也有許多有價值的成果。(俞孔堅,2003)
1966年,卡爾.斯坦尼茲(Carl Steiniz)在哈佛大學作設計學院開設了一門區域尺度的規劃課程,并應用SYMAP在得拉維爾,馬里蘭和佛及尼亞半島(DELMARVA)開展景觀規劃研究。這被認為是大規模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進行景觀規劃的第一個實例(Steinitz,1993)。即使在這一個GIS應用的最初步嘗試中,已經包含了許多復雜的分析工作,包括引力模型、地圖疊加分析、加權評價以分析土地單元對植被或農業種植的適宜性,等等。這一最早的GIS與景觀規劃的結合課程對哈佛乃至世界的GIS發展具有關鍵的作用
另外一位景觀規劃大師是菲利普.路易斯(Philips .H. Lewis)在他的工作中也運用GIS來進行分析。他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環境廊道”概念(Environmental, Educational, Ecological, Esthetic, Exercise Way),并指出如果想為子孫后代保留一分自然及文化遺產“就必須盡快對一些敏感的環境構成進行確認”,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對那些區域實施必要的保護”以使其免遭未來開發的不利影響(宋力 等,2002)。路易斯把一些被認為是“決定因素”的類型(水體、濕地、地形坡度等)分別繪制成圖后疊加起來,類似于McHarg的千層餅模型,然后劃分出“環境廊道”。這些工作也都依托于GIS來進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卡爾.斯坦尼茲(Carl Steiniz)1993年提出了GIS在景觀規劃中應用的五階段說,俞孔堅教授在其基礎上發展化分為六個階段。它們是:
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中期,利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方法來處理比較簡單的工作,如景觀分類。這一工作是手工可以完成的,但比手工要簡便許多。
第二階段,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應用GIS進行更為復雜的分析,包括將統計分析與地圖繪制相結合,引入更為復雜的空間分析技術,發展不限于二維圖像的直觀表現方法。
第三階段,70年代中期,GIS與其他學科專業開始相互作用,使規劃師認識到信息對于影響決策的意義,強調規劃的作用在于組織和利用信息為決策服務,而不是決策本身。
第四階段,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微型機算計引入GIS,操作簡單化。使規劃師可以較快掌握計算機技術,并使用GIS技術來進行大量的分析工作。
第五階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計算機運算速度和功能不斷增加,數字化日益普遍,GIS逐漸成為景觀規劃的必須,它能夠使規劃變得更高效,并能夠直觀的展示規劃成果。
第六階段,90年代末到可預計的未來,GIS與網絡技術相結合,數據的可獲得性不斷提高,GIS的分析功能更加強大,對于規劃的輔助作用和分析解決問題的功能已無法替代。
GIS已經成為景觀設計學領域特別是大尺度規劃方面不可或缺的助手,為景觀規劃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便利。麥克哈格1993年時就曾感嘆,當年復雜的系統分析過程“千層餅”模式今天竟可以如此方便地通過GIS來完成(俞孔堅,2003)。
同時,通過對于城鎮擴張的多解研究,不同標準等級下的格局,
(1)低安全水平,城市形態結構接近大組團形城市,可以理解為各個組團攤大餅式發展;
(2)中安全水平,城市形態結構顯現為組團和帶狀相結合;
(3)高安全水平,城市形態為星群形,即分散組團式,從某種意義上接近于田園城市的模式;
(4)通過城鎮擴張分析可以看出,未考慮EI的城市形態最易于導致環形城市的形成,大環線的建成無疑對這種趨勢有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模式會有經濟上和交通上的優勢,但對區域生態格局有很大的破壞,使生態服務功能受到損害。
第六步,景觀決策
基于上述多種EI建設方案和評估結果,決策者可以選擇合適的實施方案,并將其作為城市或區域發展規劃和城市設計的剛性控制條件。通過藍線、綠線、紫線等劃定為不建設區,并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落實下來。臺州案例中這階段的工作不作為主要內容。
4.結語
景觀設計學中景觀生態規劃的發展有賴于對景觀作為生態系統的更加深入的科學研究,并使之建立在更科學的數據庫和分析方法基礎上,而場地尺度設計的發展則需要基于空間分析的更為理性的研究方法。在規劃的技術方面,隨著各門具體自然地理科學及環境科學的不斷發展,逐漸發展和完善了了從手工的地圖分層疊加技術,到GIS和空間分析技術的應用。在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在社會需求、科學探索和技術發展三種力量的推動下,景觀生態規劃逐漸走向成熟,并在未來可持續人地關系的建立方面,發揮獨特而關鍵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俞孔堅,李迪華.景觀、景觀設計學與景觀設計師.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俞孔堅,李迪華,景觀生態規劃發展歷程. 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Steinitz C. GIS: A person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arts 1-3. GIS Europe (June, July and September). 1993
宋力 等!"#在國外環境及景觀規劃中的應用,中國園林,2002,6
俞孔堅,俞孔堅,生物保護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第19卷第1期,1999年1月,生態學報,Vol.19,No.1Jan
關鍵詞:園林;規劃;設計;步驟;建議
1 園林規劃設計的步驟:
(1)接受設計任務書、現場實地踏勘,同時收集相關基礎資料;(2)提交初步規劃文本,提出總體構思及規劃目標;以供業主認可(3)編制詳細規劃并召開評審會。由業主組織的專家評審組,集中時間,進行評審(論證)會,根據專家評審組意見,落實調整和修改工作。(4)進行 擴初設計并提交工程概算書;(5)基地的再次踏勘 施工圖的設計;(6)施工圖預算編制和 施工圖的交底 ;(7) 設計師的施工配合。
2 園林規劃設計需要論證的內容
(1)園林綠化應考慮綠化的功能。無論是公園游園,風景名勝區,居住區,城市廣場和道路,廠礦企業和機關單位及校園環境的規劃設計;還是象世博園等大型專類園的規劃設計.應根據其服務對象不同,明確功能和主題。
(2)提高園林作品的藝術品味。高品味的園林工程是一幅美麗的立體圖畫,不僅要有點線面的合理運用,還要有四季特色的變化,它是各種園林要素的藝術組合,是巧奪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現,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3)應有歷史文化內涵。將自然與歷史文化緊密聯系,是園林造景應注意的,能否畫龍點睛,使歷史人文景觀與周圍環境或其他方面協調,并符合人們的審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經充分論證才有說服力,被人們所接受,景點宜恰到好處,忌貪多、太雜。
(4)對園林綠化的各項指標進行認真計算。包括綠化覆蓋率、人均綠地率、立體綠量、多層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氣體及灰塵和是否符合生態效益等。只有這樣才能決定是選擇單一的草坪還是喬灌木與林下草坪相結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現象,使草坪與樹林相得益彰。
(5)樹種選擇的論證。實踐證明,以什么樹作主體,配置什么樹都有講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慮相互間的生長速度、影響能力、陰陽性,觀花、果、葉的樹如何映樹,病蟲害的交叉性,同種樹的連片與分隔的統一,病蟲害防治的難易程度,耐濕耐旱性等都是選擇樹種的重要因素。
(6)科學估算園林工程的建設成本及管理維護費用。不同設計方案的園林工程,建設成本和維護管理費用不盡相同,很多本是比較好的規劃設計,由于建設成本和建成后維護管理費用超過單位經濟實力,只有低水平維護,最后觀賞效果不理想,很多應有的功能喪失,有的草坪被雜草擠占.應正確把握建筑,鋪裝,水體,綠地等要素的比例,嚴格控制建設成本,我們近幾年的經驗是既發展一部分高檔次、管理要求高的綠化景點,也積極探索大眾化、低成本、低維護費的綠化方法,并不斷推廣,得到了較好的效果。所以在設計時對植物根據性狀的合理選用,論證其管理費用高低,有利于綠化單位更好地達到綠化效果。
3 我國園林的發展方向
對于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現代景觀規劃設計,鮮明的視覺形象、良好的綠化環境、足夠的活動場地,這是基本的出發點,隨著景觀環境建設的發展,僅僅滿足這3方面,肯定還遠遠不夠。但這畢竟是遠期景觀建設發展的基礎,對于未來景觀建設的騰飛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三元,在眾說紛紜的各類景觀規劃設計流派中,3種新生流派正在脫穎而出: (1)與環境藝術的結合:重在視覺景觀形象的大眾景觀環境藝術流派;(2)與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結合的城市景觀生態流派:以大地景觀為標志的區域景觀、環境規劃;以視覺景觀為導向的城市設計,以環境生態為導向的城市設計;(3)與旅游策劃規劃的結合:重在大眾行為心理景觀策劃的景觀游憩流派。這3種流派代表著現代風景園林學科專業的發展方向。
4 建議
(1)園林設計上植物多樣性與適應性同時并重。這幾年,城市綠化提出了增加綠化樹種、提高生物多樣性的目標。于是許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進外來樹種。為求好心切引進新品種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視了苗木的適應性,則不僅達不到預期的目的,而且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
(2)完善園林設計法規。首先是對于《建設工程勘查設計管理條例》(2000)有關條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資質資格的管理等等。
其次是一系列園林設計法規的建立,如注冊園林師簽字制度、注冊園林師條例、設計收費標準、工作量范圍標準、后期跟蹤服務標準、園林設計標準合同、園林師事務所設立標準等等。
(3)實施專業教育的大調整,培養適合新時代的園林規劃與設計工作者。
首先是專業教育結構層次的調整。要使中國風景園林學科具有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其專業教育需要有3個層次:①面向學科:為長遠學科建設培養的高層次博士、碩士人才;②面向社會:為國家園林管理和規劃設計建設部門培養的大學本科、碩士人才; ③面向中國數量與質量日益高漲的風景園林建設市場:為各類規劃設計院所、園林工程公司培養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人才。其次是專業知識結構的調整。一方面,要考慮引入環境藝術、旅游策劃的專業課程;同時,還要引入建筑學科、地理學科、計算機與信息學科、社會人文學科等專業知識。這是以課程設置為實質的專業知識結構調整。
1、國外景觀概念由來已有百年之久一一理念和手法已相當成熟和先進。而國內則是近二十年來的事。現在國家正進入一個大建設時代,景觀建設也剛同步開始,因而具有廣闊的前景。
2、隨著人們對景觀認識的加深,景觀工程已成為城市規劃上檔次的一種時髦用語,城市景觀建設以補課的方式超負荷發展,一夜之間可以誕生眾多的“景觀規劃師”、“設計師”,在規劃、設計、COPY、克隆的比比皆是,眾多的“能工巧匠”奮戰在夜與晝的工地上,魚目混珠,造成了景觀行業的混亂,所以本行業更加需要規范、糾偏,更需要有個性化、經典性的景觀設計作品。
二、景觀設計事務所的設計理念和手法
“鉆石有別于玻璃,月亮有別于星辰”,好的方案需要有創新理念,好的主題需要好的景觀設計事務所和景觀師去創造實現。優秀景觀設計所具有“藍海”戰略,也就是在國家、區域、城市板塊移動建設中具有超前的理性戰略目光,合理確立景觀所的設計宗旨和企業發展的戰略。景觀設計事務所設計目標:經典,創新,傳播。
1、地景規劃——場景(主題)——物態景觀——大地肌理美
一個空間場所序列的布局,應達到承載容量、比例尺度、形態大小、人、建筑和環境的和諧。因此地景規劃是確立綠地景觀生態網絡系統規劃設計的理念,是順應地脈生態發展肌理的場所主題景觀規劃,我們在做景觀規劃時要了解大業主(城市運營商——政府、地產開發商等)需要什么,小業主需要什么;同時要了解母體——土地的承載容量是多少,只有對土地承載容量進行詳盡的分析,對土地廠上承載的建筑物(住宅體和活動硬質空間)、人、植物、動物、微生物,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進行保護性、創新性、能量釋放性的主題景觀空間規劃。才能按景觀規劃師的理念將景觀造景元素組合成為有序的可持續發展的“景觀DNA”系統,使地形地貌的動感空間和建筑物靜態空間序列實現互動,也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2、生態復原——情景(升華)——心態景觀——感受生態美
視覺——感覺——啟迪,人對場景感悟升華著意識,多維潛移著拓撲出生態情景空間,生態復原設計理念不是單純的綠色植物生態設計,人和其他物體都需要有一個適宜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是主體但又是生態系統里的一部分,是一個賞景的動體,又是一個景觀造景的動靜態元素。“景”與“觀”是互動的,以人為本和以生態為本并重的設計才是生態設計。當然生態復原設計包含屬地原生態上的保留原生態土質的重要性:自然界是具有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閱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是由食物鏈構成的生態金字塔,塔底是孕育萬物的土壤、水分等,其上為微生物、昆蟲等分解者,位于分解者之上的是將太陽光、水轉化為有機物并產生氧氣的植物,塔頂為消費者的動物和人類。原有的地球生態系統是億萬年演化而成的,在自身系統內可以完成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轉換,所以屬地原生態表上的保持相當重要,而以往在城市、住區的開發建設中常常忽視這一點,隨意棄土、回填土、整土會無意中破壞大地的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的原生態環境。因此盡可能保留城市、住區的本土是生態復原的基礎。在規劃時要注意在借景(山、水、樹)的同時既要保護土壤、防止原生態水土流失,又要做好地形地貌,保護原生態水土;流失和形成地形地貌可使原有自然生態系統的保留僅存的野生生物順著綠脈而得以生存繁衍,而人作為城市和住區的生物主體也和其他生物一起共生共存。起伏的地形是自然界的表象,形成多樣性的地形地貌小環境,有一種親近自然的感覺。有了地形環境的多樣性才可能有植物的多樣性、生物的多樣性,人類向往的聚居環境包含了海濱、河流谷地、森林、島嶼,而森林大部分生長于地形起伏的山嶺中,對于綠地面積有限的城市、住區來說模擬自然的地形是至關重要的,這不僅可以增加綠地面積,形成區域小環境、小氣候,有利于地表徑流,有利于排水。在南方因地下水位過高引起的植物種植難度系數可相對降低,有利于栽植高大怕濕性景觀植物,如雪松等各種各樣的植物種類,豐富景觀層次,使各類植物在層次上有變化、有景深,有陰面和陽面,有抑揚頓挫之感進而可做到生態、視覺景觀和大眾行為的三位一體。
3、精神文化一意境(意識)二一意態景觀——哲學美
哲學層面美,是意識流;是一種融化實體和虛體之間的精神,有文化才可能升值,賦予景觀的文化內涵。生態文化(自然美)或社區文化(交流層面),生活品味、品質的提高就在于設計理念的升華,就會產生經典的作品,我們在感悟昨天的歷史中對今天的景觀進行著實施,就必須要考慮實施景觀未來的結果,這就是景觀文化,如草坪中隨意的幾塊石頭讓人感受到一種樸實的鄉村氣息——鄉土文化;再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現代設計師必須是具有寬廣的文化視角,深邃的智慧和豐富的知識;必須是具有創新精神知識淵博、敏感并能解決問題的人,應考慮社會反映、社會效果,力求設計作品對社會有益,能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應概括當代的時代特征,反映了真正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起碼應當明白,優秀的設計師有自己的手法、清晰的形象、合乎邏輯的觀點,因此優秀景觀師應該具備以下素質:
(1)忠誠度:設計理念不斷縱橫發展,個案設計手法多變,有現代傳統的、自然的、中西合璧的,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充分發揮。
(2)勤奮度:擁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精神,了解景觀設計的上下左右銜接關系。
(3)專業度:具有專業綜合知識、創新能力素質,景觀設計師創造的是作品不是產品,應能把握、高、中、低的景觀經濟度。
(4)職業度:理念是思維的起源,手法是表現的工具,景觀設計師關鍵要把握住設計的效果,要有從方案到施工的全程景觀經濟考慮,對做的方案要有“把握是全局、細節是上帝”的態度,對每一個細節不放過,善于處理現場的技術難點。
(5)創造性:創造性設計需要多學科的融貫,目前項目的開展多是某一專業工任為主導,其他方面專業配合的工作模式。如果主持設計者(一位或數位)能有多方面的修養,其創意更能高屋建瓴,發人所未發,這也為近年來重大工程設計中優秀的作品所證明。
三、景觀設計的步驟
1、方案了解基地要細。對當地的自然屬性、周邊環境,委托方的要求要吃透,在此基礎上進入下一步工作。方案設計要有經典意識和創新意識,并將文化融入其中,彰顯自己的強項,這與景觀設計師教育背景有關,加強自己的弱項學習,創造人與環境的對話,重歸人性的場所,在景觀視覺走廊的所到之處,皆體現到這一切。
2、擴初方案進一步優化,多聽意見,設計師一定是景觀思想的綜合者,在主題思想確立后,是不會也不能大變的,是說服其他人的工作(包括土地運營商、開發商)。
3、施工圖是擴初的深化,是施工前的關鍵程序,任何閃失都可能成為敗筆,尺度、節點、細節的精致性,這都為下一次的景觀具體實施提供了保證。
4、施工現場服務。設計圖交底,現場服務指導,是必須做的,因為景觀施工的效果是設計師把握的。景觀總設計師會隨施工進度需要派出設計代表在現場把握,進行跟蹤服務,對現場的突況進行現場快速變更,有利于工程順利進行。
【關鍵詞】景觀規劃設計 問題 改進對策
一、前言
黨的十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任務,這不僅要求對現有的自然生態加以保護,更要求對城市景觀、人文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加入生態要素,強化全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在未來,景觀規劃設計工作的重要性將不斷強化,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將不斷提高。因此,研究如何改進景觀規劃設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景觀設計的原理、步驟和方法,并靈活運用于宏觀和微觀層面的設計實踐中去,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當前景觀規劃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依據教學大綱,景觀規劃設計專業應當包含五大知識模塊,即公園規劃設計、居住區景觀規劃、道路廣場景觀規劃、景觀建筑和園林植物。筆者曾對學生進行過一次課程滿意度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如下:學生對于課程進度安排的整體認可度較高;對教學內容的設置順序滿意度則低至不足五成,對各模塊專業知識與個人未來職業生涯規劃的聯系作用認可度高低不一,特別是一些理論性較強,實踐內容不多且案例教學較少的理論知識,學生掌握程度較低,滿意度亦較低;同時也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受調查對象認為課堂氛圍較為生硬,師生間互動不足,并希望加大實踐教學內容的比重。
由此可見,景觀規劃設計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教學內容和知識結構需要再調整、再細化,未能跟進社會發展的最新趨勢,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進而使得學生對于當下課程內容的學習意義產生了質疑;二是教學方法有待改進,課堂氛圍不夠濃厚,師生互動不足,教學方法僵化;三是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組織的不夠,學生未能熟練掌握將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關鍵技巧。
三、改進對策
(一)完善教學內容、優化知識結構
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規律調整內部和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更加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結合該學科的最新發展和教學大綱充實新知識點,并對一些沒有實際意義和較老的內容進行刪減,使學生能及時了解該學科的最近發展狀況,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同時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相結合,使學生牢固掌握各部分內容。
(二)靈活應用并創新教學方式
一是靈活應用案例式教學。景觀規劃設計課必須通過具體案例的講解,學生才能對景觀規劃的設計過程和設計要點有更直觀的認識,理論知識才得以體現。在今后的教學改革中,一方面應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使學生通過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來掌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不是空泛地反復強調;另一方面,完善案例教學的過程,由“簡述―分析―評價―總結”四個部分組成,對案例的分析要深入、細致,案例簡述以教師為主,案例的分析、評價以學生為主,總結部分應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與教師共同完成,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開放性和批判性的思維習慣。
二是結合學生特點,改變教學模式。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由教師布置一個主題,將學生分成小組,課下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課上圍繞主題各組發言,提出各自的觀點,并展開分析和證明,發言結束后,教師和學生予以評價。這種學生講、教師聽的模式,一方面鍛煉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在資料搜集、整理、發言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激勵機制,準備認真、發言好的學生受到同學和老師的肯定,對學生能起到鞭策和激勵作用。
三是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過程,必須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完成,目前往往是教師在唱“獨角戲”,教學效果令人不滿意。加強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是改善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除了采用啟發式、提問式等教學方法以外,還應根據青少年的成長規律和心理特點,將教學變為相互平等交流和學習的平臺,鼓勵學生課上可以隨時提出問題,針對問題進行討論甚至辯論,還可以播放學生感興趣的影音文件等,多渠道加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在交流中獲取知識,使教師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三)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目前,學生實踐動手、設計能力相對較差,為保證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具備獨立設計的能力,應設置足夠學時的課程設計周,并以實際項目為依托,到實際的項目地點進行實地調查,并加以分析,得出設計思路,使學生真正地進入角色。教師應認真指導,提示學生應考慮的問題、幫助整理設計思路、分析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切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用理論來指導實踐,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此外,應增加外出實習、調研的機會,在教師的指導下,布置調研任務,用專業的眼光親自感受和體會景觀規劃的真實性和重要性,開拓學生視野。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第2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241-245.
[3]劉濱誼.中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學科專業的重大轉變和對策[J].中國園林,2001(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