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課程設計的方法

課程設計的方法

時間:2023-10-05 15:56: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課程設計的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課程設計的方法

第1篇

【關鍵詞】 移動學習;教學改革;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20-00-01

21世紀以來,全球步入信息化時代,隨著通信技術的進步和數字設備的普及,人們的學習方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近幾年,隨著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D移動學習正在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移動學習是利用便攜式設備(如手機、PDA等)獲取資料和信息,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是繼數字化學習之后出現的又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方式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局限,滿足學生隨時、隨地、隨身的學習需要,符合學生群體的心理特點,成為教育技術領域的又一熱點。

一、移動學習的發展歷史

mDlearning(移動學習)的研究開始于1994年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Wireless Andrew研究項目,該項目歷時3年最終通過無線基礎設施建設為校園內師生提供了覆蓋整個校園的無線高速連接。國際遠程教育學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在2000年慶祝上海電視大學建校40周年的學術報告中首次將移動學習的概念介紹到中國。然而,由于通訊技術的限制,移動學習并未在國內廣泛應用。直到近些年,智能手機大范圍普及,使得移動學習稱為可能,也讓這種學習方式重新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二、移動學習的特點和優勢

移動學習的普及和應用建立在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與傳統遠程教育相比,兼具移動性、交互性的特點。移動學習強調“移動”的特點,通過便攜式設備,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將碎片化的時間利用起來,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

移動學習具有如下特點:(1)隨意移動學習 學習者可以在任何地點(如在步行中、行駛的汽車上)進行學習;同樣學習者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隨時隨地訪問網絡教育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同樣,教師也可在移動中不受時空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教學。簡而言之,學習場所、學習工具、學習資源、學習支持者和學習者都是可以移動的。(2)學習過程的交互性 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隨時進行語音、視頻、數據等信息的交流,提高學習者的興趣與效率。(3)靈活性 移動學習使得教和學能夠隨時隨地發生,充分利用時間的零碎片段。移動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習的主動性、開放性,學習形式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片段性,它帶給了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的全新感受,也使那些厭倦了傳統學習方式的學習者重新煥發了對學習的濃厚興趣。

三、移動學習的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環節,是達到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移動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課程設計的策略和方法。

1.教材分析

雖然移動學習在時間和地點上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內容都適合移動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了解教材,明確哪些內容適合采用移動學習,哪些內容適合課堂教學,避免“為了技術而技術”。應使移動學習和課堂相結合,互為補充,發揮各自優勢。

2.學情分析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情況,包括心理特點、能力水平、知識儲備等。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充分考慮以上因素,使學習內容更貼近學生實際,才能起到好的教學效果。

3.學習內容設計

移動學習能夠滿足隨時、隨地、隨身的學習需求,強調在短時間內學習相對短小、松散連接的知識內容或模塊。且移動學習的學習者處在不受限制的空間,注意力很難集中。因此面向移動學習的課程內容要呈現以下關系:

(1)知識單元短小、簡潔。

(2)學習內容片段化,松散化。

(3)趣味性較強。

(4)知識內容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

4.交互設計

移動學習課程設計要強調交互性,包括師生與學習資源的交互,師生之間的交互等。

四、結束語

移動學習能夠滿足學習者在工作、休閑之余,隨時獲取自己感興趣的、有用的信息、資源和服務,帶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同時,移動學習也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容易被學生接受。因此,移動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將會為教育改革提供一條可行的途徑。

參考文獻

[1]吳錦榮.基于微視頻課程的移動學習系統設計[D].華南理工大學,2013

[2]管春燕.基于WEB的高職教育輔移動學習平臺研究[D].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3

[3]羅宇,岳淼,朱力強,陳仕品.基于智能手機和3G網絡的移動學習[J].科技信息,2010,(3)

[4]傅鋼善.3G時代基于專家系統的移動學習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0,(4)

[5]胡通海.移動學習的定義、特征和結構[J].軟件導刊,2010,9(7)

[6]郭紹青,黃建軍,袁慶飛.國外移動學習應用發展綜述[J].外國電教,2011,(5)

第2篇

關鍵詞: 施工組織課程設計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TQ63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施工組織課程設計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實踐課程,需要學生掌握良好的知識與運用這些知識的動手技能。在教學實踐中,把握好兩個度,一方面完全由人工做,不接觸軟件;另一方面過度依賴軟件,忽視學生對基本原理的鞏固與提高。

1與先修課程緊密結合

為增強設計效果,教師在此前的課程講述中,結合此后的施工組織設計,有意識地布置一些思考題和一些查閱文獻的課后任務。比如在講解混凝土的澆筑時,對于框架結構混凝土的澆筑,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技術,后澆帶、加強帶的施工技術,教材上內容只是一個基本的介紹。課后教師布置查閱資料的任務,除批閱學生作業外,在課堂隨機點名提問,檢查學生自學情況,給予簡單的點評,鼓勵學生探索。

2控制指導環節

在指導學生方面,教師明確每日計劃進度安排,具體是:周四應完成設計手工部分內容,周五運用計算機軟件繪制進度計劃與施工平面圖,進度超前的同學上機自行提前安排。教師每天檢查實際進度與完成質量,對于工作滯后的同學,應查明原因,趕上進度。由于現在資訊發達,學生可以利用學校這方面的藏書,也可以在校外借到這方面的實例??梢哉f學生獲取知識的平臺已和教師差距不斷縮小,教師的引導作用更加重要。教師允許學生借鑒所借到的資料,但禁止學生間相互抄襲,在每天教師的工作成果檢查中落實學生是否有抄襲現象。

3檢查方法

教師在教學任務書中事先有針對性地列出一些參考資料,在剛結束的施工課程,教師已經布置過相關自學內容,但還有少數同學,不知道如何動手,教師這時需要加強引導,耐心與學生多溝通,鼓勵他們主動尋找資料,學生的思路會慢慢打開,相互間的討論也很有幫助,應該鼓勵。

一般施工組織設計的主體部分為工程概況、施工方案、施工進度計劃與施工平面圖四方面,其余如文明施工等,則讓學生自行查閱資料,老師不做重點檢查。工程概況應有針對性,這是檢查學生是否已熟悉圖紙的依據,也關系到下面施工方案的完成質量。

對于施工方案,則是第一個重點指導內容。由于時間所限,施工方案重點放在土方施工、基礎澆筑或砌筑、鋼筋工程、模板支護與腳手架、混凝土澆筑方案、砌筑工藝、屋面防水施工等方面,對于這些方面的施工關鍵環節對其重點論述,說清楚施工方法,最好能有些節點圖。對學生施工方案的檢查,主要看技術特點描述是否清楚,施工條件、施工流程、工藝過程、質量要求是否詳細,可操作性怎樣,能否指導施工,如混凝土施工中,對施工準備、混凝土的運輸、澆筑方法、防止鋼筋移位、混凝土泌水處理、表面防裂措施及混凝土泵送作業程序與操作要求,這些內容是否完整,是否能較好地適應本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要求。

施工進度計劃的表達形式有橫道圖和網絡圖兩種形式,對這兩種形式,均應做要求,且手畫與軟件均需完成。首先應手工完成,教師檢查登記后,才可以上機完成。施工進度計劃有控制性計劃與實施性計劃,對控制性的進度計劃,由于施工過程劃分數目較少,學生問題不大。對現在尚無實踐經驗的學生而言感到困難的地方是實施性的進度計劃,不知道該劃分多少施工過程,相互間的搭接關系怎樣,時間間隙怎樣考慮或者干脆忘了考慮。裝飾工程與主體結構施工該如何考慮搭接,外裝飾與內裝飾相互之間的關系。有同學在屋面混凝土剛澆筑完成,馬上安排屋面防水施工,沒有考慮到混凝土需要有一定的強度,表面要干燥,卷材等防水層同樣也未等找平層干燥就鋪設,這就是沒有考慮到時間間隙,可是這個知識學生是具備的,這說明學生經驗不足和考慮欠周。

教師在設計任務書中提供了主要工種的工程量,學生對各個施工過程持續時間的計算是又一個難點。持續時間的計算需要考慮施工段的劃分、每段工程量的計算、最小勞動組合和每個工人所需的工作面等,這些都需要查閱相關手冊和定額,不能想當然,否則偏離實際。

學生可能借到與所做的設計題目類似的相關資料,但由于對資料中各施工過程持續時間的來龍去脈不是很清楚,有可能照搬,教師在檢查前學生需附上持續時間的計算過程,對每個同學均要隨機抽查持續時間是如何得來的,促使學生及早放棄可能有蒙混過關的想法。進度計劃做好后,需做勞動力變化動態曲線,首先讓學生自查勞動力的均衡程度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則應修正。施工平面圖的繪制,應按結構施工的不同階段分別繪制,但由于時間有限,只要求某一特定施工階段的平面圖繪制,給定建筑紅線,周邊的環境每個同學自己假設,給學生靈活處理的余地。對于同組圖紙相同的同學(最多6人),分別繪制不同階段的施工平面圖,對起重設備、材料堆場、各種材料加工場地的布置與臨時道路等的布置要合理,學生必須獨立完成,最大限度地鍛煉學生的能力。

施工平面圖設計主要問題:部分同學起重設備布置不合理,要么留有死角,要么過多配置起重設備;圖面混亂,生產區與生活區沒有合理區隔,施工運輸道路不暢,材料要反復倒運;施工占用場地過大,管線布置過長,用地浪費;臨時設施的布置可能影響施工的開展等。

教師對學生進度計劃的檢查控制,實際上是設計工期一周已定,教師制定學生設計計劃,教師跟蹤檢查學生進度與完成質量,結合評分標準,督促學生及早糾正偏差,這個計劃一定要合理。

學生通過一周的課程設計,知識掌握更為綜合、系統,同時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大大提高,效果良好,便于以后盡快適應工作崗位。這也是考驗教師如何當好指導者能力方面的一個挑戰,需要教師不斷探索,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杜國鋒,趙彥.土木工程施工系列課程立體教學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2):62-64.

[2]《建筑施工手冊》(第四版)編寫組.建筑施工手冊(第四版2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第3篇

關鍵詞:技術應用創新;層次性;課程設計方法;設計案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4-0138-03

經典創新理論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的創始人G. S. Altshuller通過對250萬個專利的研究分析,根據創新程度不同,將技術創新劃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用行業內熟知的常識來解決常規設計問題;第二層次是用行業內已知方法來解決問題,給現有系統功能帶來一定的提高;第三層次是用其他領域的知識來解決本行業的問題,讓系統功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以上三個層次的創新都是采用已有的技術,通過合理應用解決現實問題,這種技術應用的創新大約占了95%的設計工作。第四和第五層次的創新需要重大的技術和理論突破,總量不超過5%[1]。

一、技術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層次性

1.不同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差異性描述。行業和企業需要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技術創新人才。一般情況下,第四和第五個層次的創新型人才主要應由研究型大學培養;第三個層次的創新型人才主要應由工程型大學培養;第一和第二個層次的創新型人才主要應由技術型大學培養。其中第一到第三層次的技術創新人才只是在應用知識的寬度和深度、能力和效果上存在不同,在實際技術工作中界限相對模糊,可以認為是不同層次的同一種類型。不同層次的技術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在培養目標定位、培養側重、技術崗位執業能力的差異見表1,三個層次的技術應用創新人才在責任、技術能力和素質上存在一定的梯度。因此,其職業定位和培養的側重點存在不同。

2.不同層次創新型人才共同特質描述。雖然三個層次的技術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存在著上述差異,但本質上都是屬于同一種類型,具有如下共同特質:(1)從事工程技術類工作,涉及了設計、技術實現、運行的全過程崗位領域。(2)理解技術基礎知識和經驗,包括技術原理和技術實現過程,特別是在不同特例或環境下對知識的應用能力,能有步驟的在全生命周期技術領域中解決相關的技術問題。(3)由于大多數工作是在集體環境中完成,團隊合作與溝通交流(書面、口頭和聆聽)能力極為重要。(4)具有系統思維、技術推理和實踐的能力,有一定的批判精神。(5)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標準。

二、基于“技術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設計方法

在大學階段,“技術應用創新型人才”是通過有針對性的課程訓練出來的。根據針對三個層次的創新型人才的共同特質和差異性描述,要達到培養的效果,課程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1.核心知識的選擇與組織。核心知識的選擇應該面向工程技術工作。由于一般情況下,產品、系統或工程技術工作本身就是多種技術的集成,因此知識也相對綜合化。表2為支持技術應用創新的核心知識內容,一般包括理論工具、基礎技術概念和技術實現三個方面。對于上述第一到第三個層次的技術應用創新人才,對核心知識掌握和理解的深度和寬度由低到高,側重不同。在課程中這些核心知識需要按技術邏輯和認知邏輯進行合理的組織,根據課程目標,區分知識的優先次序,有利于各種知識的融合。

2.貫徹技術推理和系統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關鍵策略包括設計和分析。根據當前的狀態,確定性能和制約條件,然后展開目的―實現途徑的關系。這需要在理解核心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重點訓練技術推理能力和系統思維模式。其中系統思維包括:整體思維,明確系統的界限和相互作用,確定主次與重點以及解決問題時的妥協、判斷和平衡等。

3.“工程化”的課程支撐環境設計。構思―設計―實施―運行是全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以此作為課程實施的背景環境,可以將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有助于對技術基礎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有助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和經驗,有助于學生建立職業意識和培養職業道德。構思階段主要是概念的設計,包括明確客戶需求、考慮技術、企業戰略,并不斷的進行概念、技術和商業方面的改進;設計的重點是創建一個設計,給出將要實現的產品、過程和系統所需要的各種計劃、圖紙和算法;實施是把設計轉變為產品的過程,包括硬件制造、軟件編程、測試、檢查和驗證;運行是把已實現的產品、過程和系統的價值表現出來,包括系統的維護、優化和淘汰[2]。

第4篇

關鍵詞:鐵路站場與樞紐;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1-0149-03

一、引言

2010年起,我校交通運輸專業按照卓越工程師專業標準進行培養,國家提出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旨在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工程技術人才,重點在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隨著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對從事軌道交通系統規劃與運營管理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強相關人才的培養,既要全面掌握基礎理論知識,也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墩緢雠c樞紐規劃設計》是交通運輸專業的專業主干課,該課程涉及鐵路工程與運輸組織學兩門學科,是一門交叉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側重于技能訓練,要求加強課程的實驗與實踐環節?!墩緢稣n程設計》正是繼《站場與樞紐規劃設計》理論課程之后的實踐性環節,是在學生學習了站場與樞紐設計基本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安排的實踐訓練,促進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轉換。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對課程設計環節教學的改革,從而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在站場的設計和分析過程中將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并掌握站場規劃與設計的新技術、新方法。

二、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站場課程設計》已經形成了雙線、單線樞紐區段站設計的不同情景設置。區段站課程設計的教學基本要求是:(1)根據給定的資料,選定站型,確定主要設備的位置;(2)計算到發線、調車線、牽出線、機走線及中間站臺等設備的數量;(3)設計車站兩端咽喉,繪制非比例尺詳圖;(4)計算坐標,推算到發線、調車線有效長;(5)繪制1∶1000比例尺詳圖;(6)計算車站通過能力(到發線、咽喉及車站最終通過能力)。以上課程設計內容的覆蓋面較廣,經過多年的教學總結發現仍存在如下問題。

1.對鐵路運輸組織的作業流程掌握不全面。車站咽喉設計是車站設計的關鍵,由于對車站的主要作業流程沒有深入理解,造成車站咽喉設計中存在較多的不足,對平行進路的設置不夠合理、靈活。

2.對鐵路站場設計規范和標準的理解不深。鐵路站場與樞紐的設計規范和標準是站場設計的主要依據,部分同學由于沒有深入理解相關設計規范和標準確定的方法,缺乏對相關標準說明的深入解讀,導致站場設計坐標計算以及車站能力計算時,相關參數的選用不準確,迫切需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3.對現場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不了解。長期以來,鐵路區段站課程設計都是學生在計算分析比較的基礎上,運用CAD畫出設計方案圖。目前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鐵路站場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已廣泛運用到鐵路勘測設計部門的站場設計工作中,鐵路站場計算機輔助設計CASD系統可用于普速、客運專線和高速鐵路各種速度目標值鐵路站場設計。為了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鐵路站場規劃及設計的內涵及方法,掌握該學科的最新技術規范以及專業技能,快速適應今后相關工作崗位的要求,需要基于CASD系統對站場課程設計的內容和方法進行重新整合,使學生在掌握了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熟練運用鐵路站場計算機輔助設計CASD系統快速解決站場設計難點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全方位地提升教學質量。

4.教學時間的安排上理論課程的教學與課程設計教學同步。由于《站場與樞紐規劃設計》理論課程與《站場課程設計》安排在同一學期同時開始,因為沒有進行理論課程的學習無法進行課程設計,因此,通常是把前6周的站場課程設計的課時安排上理論課,隨后在學習了相關理論知識后再布置區段站的課程設計。同時,課程設計的教學安排一周2學時,不具有連貫性,理論課程經常會占用課程設計的時間,影響了課程設計的效果。

5.成績評定的手段和方法單一。長期以來,站場課程設計的成績評定最主要的依據就是提交的設計報告和圖紙。這種以“終稿”來確定成績的做法,使得學生不知道課程設計的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以及如何改進。而區段站課程設計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車站設計的理論和方法,有必要通過講評與交流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設計水平。

三、《站場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的探索

1.增加本專業知識的擴展以及課程的實驗內容。隨著高速鐵路的快速發展,鐵道部修編和新頒布了《鐵路技術管理規程》、《鐵路車站及樞紐設計規范》、《鐵路200km/h既有線技術管理暫行辦法》等規范,站場與樞紐規劃設計理論課程及課程設計需要對相關內容進行更新和補充。通過教師在課外查閱大量的資料,將當前軌道交通站場設計的新情況和新技術融入到課程的教學中去,擴展學生的視野與知識結構。增加高鐵車站行車組織和相關動力學知識的擴展,擴充了車站各類作業車的運行徑路和作業流程,以及車輛行駛軌跡等內容,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技術標準的確定原因。為了配合站場課程設計的順利完成,在學習完鐵路站場技術條件后,布置中間站設計的實驗,重點訓練學生中間站平面設計的過程,車站設計各環節應該考慮的重點,使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設計的重點與難點,使其牢固地掌握車站設計的基本方法,為后期的區段站課程設計打下基礎。

2.調整《站場課程設計》的教學時間。改變一直以來理論課程與課程設計同步開始的做法,將《站場與樞紐規劃設計》的理論課程教學安排在前,同時將《站場課程設計》集中安排在2周的時間里進行,利用連續的2周時間來集中完成區段站的設計任務。調整后的安排使得理論課程和課程設計能很好地進行銜接,在有了理論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進行課程設計,同時課程設計的時間具有連貫性,便于學生集中時間與精力完成課程設計的相關任務,避免了部分計算和設計等工作的重復,能夠幫助學生在短期內較好地掌握區段站設計的各個環節。時間集中,便于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面對面的溝通與指導,及時發現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解決,提高教學效果。區段站課程設計最好能在理論課結束后的小學期內進行,讓學生在掌握了理論基礎后開始實踐能力的培養,但由于小學期內其他實踐環節的安排,目前區段站課程設計是安排在理論課程學習后一年進行的。因此,這需要精心安排理論課程和課程設計的教學計劃,在理論課程教學的同時安排課程實驗和大作業,進行鐵路中間站的設計和編組站初步設計,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為后期的區段站課程設計打下基礎,同時在課程設計開始前,讓學生提前復習站場與樞紐規劃設計理論課程,保證課程設計的效果。

3.傳統設計方法與CASD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的結合。CASD(開思得)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是基于AutoCAD和Access數據庫,采用面向對象的ObjectARX、VC等開發技術進行二次開發完成的。該系統適用性強,可適用于普速、客運專線、高速鐵路站場設計,可滿足站場專業在預可研、可研、初步設計及施工圖等設計階段的設計工作,可用于進行復雜樞紐及各種站型車站的新建及改建設計工作。該系統將車站看成股道的集合,而股道是由線路、各種類型的道岔、信號機和車擋等實體組成的集合,即將這些實體賦予相應的專業設計信息及行為特征,對它們進行連接編輯等操作,就可以形成站場股道,最終可形成站場平面圖。該系統分擔了設計者站場設計過程中的大部分工作量,減少了站場設計強度,縮短了設計周期,提高了設計質量。目前鐵路勘測設計部門在站場設計中已廣泛采用。但是在軟件的使用中發現學生過多地依靠輔助軟件來完成設計,缺乏應有的思考。而區段站課程設計的目標是全面、系統地掌握鐵路車站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因此,在課程設計環節要求學生必須要勤于思考,反復計算、推敲與對比各設計方案的優缺點,而不能對設計理論和方法一知半解,僅僅是依靠CASD輔助設計軟件來完成任務。影響鐵路站場設計的相關因素諸多,站場平面布置的靈活性很大。為了既能使學生掌握鐵路站場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培養學生把握設計方案的能力,又能使學生掌握站場設計領域內的新技術與新方法,本次《站場課程設計》教學改革要求學生必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完成區段站設備設施的選型,參數的確定,車站咽喉的設計方案比選,繪制出區段站平面布置的詳圖,相關設備設施坐標的計算,以及線路有效長的計算,然后通過CASD輔助設計軟件來驗證與優化,并輸出相應的成果。通過兩者的緊密結合,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思考,同時又掌握了CASD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的使用,能運用CASD輔助設計軟件進行車站的設計。上述訓練,增加了學生對區段站設計的探索,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素質,使課程更加切合鐵路站場與樞紐規劃實際,增強了課程的適應性和先進性,以便快速適應今后相關工作崗位的需要。

4.完善課程設計教學大綱、任務書和指導書。與《站場與樞紐規劃設計》理論課程相配合,按照“加強基礎、提高能力、綜合培養”的原則,基于鐵路站場計算機輔助設計CASD系統軟件,對區段站課程設計任務書進行補充與完善,增加系統軟件應用,以及設計方案對比分析的內容。同時,編制區段站課程設計指導書,該課程設計指導書在最新設計規范指導下,通過廣泛征求學生和教師意見,對基于鐵路站場計算機輔助設計CASD系統的站場課程設計內容和方法進行重新整合與補充完善,指導書的內容全面詳細,可操作性強,確實起到指導實踐教學的目的。逐步完善區段站課程設計題庫。課程設計是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主要手段,目前,站場課程設計課程已經形成了雙線、單線樞紐區段站的不同情景設置,為了進一步避免抄襲現象,可以逐步完善區段站課程設計題庫,確保基礎數據不重復,使學生能獨立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同時加強與任課老師的交流與探討。

5.改進課程設計考核辦法。課程設計的考核采用設計過程考核與設計結果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其中設計過程部分成績的比重為30%,設計結果考核成績的比重為70%。設計結果的考核主要考核設計內容的完整性、設計方案的合理性、計算過程的準確性、設計圖紙和設計說明文本的規范性。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設計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改進,除了要求學生在設計報告說明書的最后做課程設計的總結與體會說明外,課程設計還應專門安排成果展示環節,從學生的課程設計報告中篩選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設計,在課堂上進行設計成果展示,為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其他學生對其展示的成果進行點評,最后進行任課老師的講評,學生在成果展示中的表現也計入到最終的設計結果考核成績當中。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較深刻地體會到課程設計的難點,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一步理清設計思路,掌握設計的一般方法,提高自己的設計水平。

《站場課程設計》作為《站場與樞紐規劃設計》理論課之后的實踐鍛煉環節,是交通運輸專業的重要實踐課,本文從課程設計的內容、課程設計的時間安排、設計方法與設計手段以及課程考核等方面對《站場課程設計》教學改革進行了研究與探索。將傳統設計方法與CASD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結合,補充與完善了該課程設計的任務書與指導書,調整了課程設計的時間安排,優化了課程考核方式,提高了學生的設計水平。作為實踐課程,應該與時俱進,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繼續補充與完善。

參考文獻:

第5篇

高中生物課程設計就是指生物課的課程安排是怎樣的,就其需求來分析高中生物需要什么樣的課程,選擇什么樣的方法來設計高中生物課程,對于高中生物課程實施的有效性評估,以及對于高中生物課程制度化的建立及實施。同時,對于高中生物課程設計后實施情況的利與弊進行實時分析,對于其中有利的加以保持與繼續發揚,對于其中不合理的加以改進和完善。

關鍵詞:

高中生物;課程設計;區域性知識

高中生物對于學習生物的學生來說至關重要!但是如何學好生物?如何科學地學習生物?如何有效地學習生物都是學生面臨的難題!所以,我們要研究的就是如何科學合理地設計高中生物課程,讓該課程更加有活力、有動力,更有效率。

一、科學地對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安排進行需求分析

在進行課程設計以前,教師要確定自己設計該課程的目標是什么?是想尋找一種可以在全縣市、全省或是全國范圍內可以推行的教育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生物在整個領域的重要性,還是單純地區分出教與學的利與弊,就分析生物的課程設計來論證教學的重要性及與學生認真學習的關聯性……不管是哪種目的,都要為課程本身的設計服務。

二、教師在設計生物課程前,要對生物課程的各個要素進行排序

首先,我們要明確生物本身的思考方式重要,還是知識本身重要。很多人可能說知識很重要,但我想說,知識隨時可能忘記,就像我現在,讀了幾年的大學,你現在問我高中的知識,我很多都已經忘記了,但是方法不會,很多時候你可能認為自己什么知識都沒有學到,但是當你真的遇到事情的時候你會不自然地用你曾經學到的知識思考問題?,F在每次遇到不會的問題,我就很苦惱、很后悔,后悔自己當初沒有多學一點關于分析問題的方法,知識人人都可以學會,但是方法不一定。生物課程的設計也是一樣,你只要掌握了生物課程設計的實質,對于生物本身的學習相對來說就沒有那么困難了。

三、設計生物課程時還要考慮課程設計的具體實施

生物課程的設計包括生物課程結構性知識的課程設計、體系性知識的課程設計、創新性知識的課程設計、生理性知識的課程設計、思想方面知識的課程設計、理論類知識的課程設計、實踐性知識的課程設計、區域性知識的課程設計、民族性知識的課程設計等方面,都是我們在生物課程設計方面應該考慮的方面。其中就區域性知識的課程設計來說,每個地區的教學條件不一樣,東部發達地區的教學水平相對較高,教學質量較好,教學環境氛圍濃厚,師資隊伍的實力雄厚等方面的因素決定了東部地區的課程設計更科學合理,實用性、可操作性更強,對于孩子們就生物方面的提升來說更有效、更實用,更加容易理解和更加容易被認識。但是,對于西部邊區來說,有一個安靜的、安全的、整潔的教學環境都有一定的困難,知識就更不用說師資力量了,還有教學課程的設計都是根據老師的個人經驗來教學,根本不可能科學合理。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初中時學習生物。那個時候的孩子都是童真且充滿著好奇,可是那個時候的老師都不是專門教生物的,都是隨便什么教語文的老師來講講生物知識。對于生物知識中關于生理方面的知識,大多數老師都是采取回避政策,有時候老師甚至將男生和女生分開講解知識,對于課程的內容多是敷衍了事,更不用說對于課程的科學合理設計了,這樣學生就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這門學科。

四、課程實施情況的分析不可或缺

就課程本身知識體系的設計來說,一個課程的實施要求老師必須熟悉課程本身的結構,有哪些知識點,怎樣講解學生才能理解也必須做到心中有數。這就需要老師提前做好筆記,對于知識點的講解有自己的看法。老師在講解某一學科的時候,都有教案,這個教案就是老師對于課程的內容設計,老師在教授一門學科時,都有自己課程完成情況的考核。

五、高中課程的設計要從多方面考慮

對于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弊端教師要及時解決。比如說在課程設計中會碰到需不需要課程設計的問題,每一個設計者都需要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才能論證自己觀點的正確性。還有,很多學校對于生物課程的設計很合理,但是對于課程實施后的評估工作做得很差,經常只有前面的過程,而沒有對于課程進行反饋,這是現在很多課程設計后實施情況的弊端,所以,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科學的需求分析下,設計出有效的課程設計。在課程設計實施后,要對課程實施的過程進行實時監控與評估,對于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與完善,對于合理的地方繼續堅持。同時可以建立監測反饋的小組機構,專門負責課程設計的實施,對于課程設計的弊端進行及時的修改。

作者:董蓓 單位:江蘇省溧陽市第三中學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課程設計;動力機械及工程;實踐教學

作者簡介:鄭清平(1965-),女,湖南道縣人,河北工業大學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天津?300400)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7-0066-02

一、課程設計的目的與基本要求

在全國開設動力機械及工程專業方向的高校中,很多都安排“內燃機課程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旨在通過課程設計使學生應用、鞏固、豐富、提高所學內燃機專業知識,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獲得與專業有關的實踐經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以及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與能力。因此,課程設計是對前期理論與實踐教學效果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與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與檢查過程。

課程設計通常包括:設計目標和內容制定、方案選擇、設計計算、設計繪圖、設計報告和圖紙的提交、答辯及教師的成績評估。課程設計目標和題目選擇由實踐教學大綱確定,設計目標必須清晰和明確,設計題目和內容必須符合專業方向要求,在深廣度與分量上要求合理;方案選擇是由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設計計算即學生根據所學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設計計算的過程;設計繪圖是工科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一般可以手繪或利用繪圖軟件在電腦上完成;設計報告為學生在設計結束時完成和提交的成果;教師最后根據預定標準對學生設計效果進行評估,并給出成績。

通過內燃機專業課程設計,應該能夠達到以下基本教學要求:掌握內燃機設計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了解內燃機現代設計理論和方法的基本內容和實際應用;能正確分析內燃機各主要零件所受載荷的大小和性質,掌握其工作特點和設計要點,掌握基本尺寸和結構的確定原則以及計算方法,了解有關的新技術和發展趨勢;熟悉內燃機工作過程,掌握各參數對工作過程的影響和提高內燃機動力性、經濟性的措施;熟悉內燃機的性能指標。

二、原課程設計內容安排和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計內容安排

課程設計安排在第6學期末進行,為期3周。指導教師提供一套四缸發動機的設計橫向和縱向參考圖紙,要求每個學生根據實際比例畫出橫向和縱向圖,并熟悉其中的結構特點,然后進行發動機在某轉速下的運動分析,并提交一份相應的設計報告,最后教師利用兩天時間對學生的課程設計進行答辯評分。

2.存在的問題

(1)原課程設計內容安排中繪圖工作量大,在兩周左右時間內要求每個學生在認識、消化和整理原圖的基礎上,完成兩張四缸發動機的橫向和縱向圖,這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是一件很難完成的事情。所以,到最后造成的結果就是大部分學生無法達到課程設計基本要求,即學生并不能通過課程設計掌握發動機的工作特點和設計要點,掌握基本尺寸和結構的確定原則以及計算方法,更談不上在設計中發現問題,進行創新設計。另外,學生在課程設計中沒有應用內燃機現代設計理論和方法進行設計,從而背離了課程設計鍛煉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盡可能實現零距離上崗的目的。

(2)課程設計答辯是以教師提問為主的“問、答”方式,不能全面地考核學生們對課程設計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對自己的設計過程及結果并沒有系統地總結,對自己的成功與不足之處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沒有明確的努力方向,這并不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

(3)課程設計的組織形式單一。課程設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人才培養的過程來看,在一個人的經驗還很不豐富的情況下,團隊合作是迅速提升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好途徑之一,也是知識共享、成長最快的方式。然而,原課程設計還只是處于單打獨斗、一人一題的局面。為了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自己所承擔的課程設計內容,每個學生都只顧埋頭做自己的事情,這樣也直接造成學生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沒有互相討論、互相學習、相互借鑒的可能,同時,對于職業意識、合作精神的培養也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這也不符合我們所倡導的工程教育的理念。

三、課程設計的改革探索

1.改進課程設計內容

內容安排中減少機械重復的畫圖工作量,將四缸發動機設計改成二缸機設計,并強調團隊合作設計理念,安排2人一組,每個學生只要求手畫一張縱向圖或橫向圖,另加兩張用繪圖軟件繪制的零件圖,由此一方面補充了現代設計方法在內燃機輔助設計中應用的培訓,也使得學生有時間對設計進行全面思考,保證了對設計計算過程的理解。

2.加強現代設計方法在內燃機輔助設計中應用的培訓

分別以動力機械及工程專業的兩大主干課程“內燃機原理”和“內燃機設計”為基礎,將學生分為內燃機工作過程熱力學計算和內燃機運動學和動力學計算兩大組,加強了現代設計方法在課程設計中的應用。要求進行內燃機工作過程熱力學計算的學生根據熱力計算公式,對內燃機各熱力參數、指示參數進行計算,并繪制示功圖,它對內燃機的設計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要求進行內燃機運動學和動力學計算的學生以發動機運動學與動力學仿真分析為目標,掌握發動機運動學與動力學分析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并能將思路與方法付諸于程序語言進行仿真,通過仿真結果進一步加深對發動機發火順序、轉矩波動和軸承負荷圖的理解。

3.設計過程進度安排階段化

第7篇

關鍵詞: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改革

一、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機械類學生通常在第5學期進行機械設計課程設計,該設計是學生學完工程制圖、工程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課程后完成的一門較為綜合的課程設計,同時,這也是為學生畢業設計和今后工作后機械設計能力培養奠定一定基礎。但是長期一成不變的課程設計時間和題目,以及傳統的教學模式,早已不能滿足現代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

1.傳統的課程設計時間短。機械設計課程設計通常是在《機械設計》課程結束以后的3周內進行,在期末的這3周中學生考試科目較多,很難集中精力集中時間做好課程設計。由于目前招生人數的增加,而指導老師的數量并沒有增加,這就造成了老師精力不足,最終導致課程設計的質量越來越低。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保證,導致學生思考問題不認真、不周全,照搬照抄,計算繪圖盲目倉促,難以達到課程設計所設置的目的要求。課程設計由于時間緊張,工作量大,老師不能及時地鼓勵學生的創新設計,從而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對于學生單一的、不協作的課程設計,時間緊張,思維狹窄而受限就更難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才能。雖然有一些學生有好的想法,但是沒有充足的時間考慮,加上老師對學生的監管不到位,沒有老師的認真點撥和指導導致學生的創新能力受到限制。

2.課程設計題目陳舊、缺乏創新。機械設計課程設計通常選擇一般用途的機械傳動裝置或簡單機械。通常以齒輪減速器或蝸桿減速器為主體的機械傳動裝置作為設計課題。因為減速器包括了機械設計課程的大部分零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傳統的課程設計重點是鞏固和加強所學的理論知識,設計題目和給定數據多年不變,只需要按設計任務中給定的數據、方案及規定的設計方法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即可,這就導致了相互抄襲的后果。學生缺乏主動性、積極性,教師缺乏新思維,師生同受其害。同時,傳統課程設計題目與專業、畢業設計相關度不大,使得學生所學專業課程無用武之地,缺乏學習興趣,設計與專業課程學習不同步達不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和充分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考核方式較為傳統死板,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對課程設計的考核方式也過于簡單,學生最后提交的是圖紙說明書等紙質材料,由于學生考試的穿插,加上期末老師的年終總結任務較多,用于集中指導的時間少,教師只憑印象批閱說明書和圖紙,自行決斷,確定最終得分。整個課程設計過程前期組織動員工作準備不充分,缺乏師生的交流與互動,對學生的監督與管理不嚴,部分學生的抄襲很難評判??己巳狈藴市院屯该鞫?,助長了懶惰學生抄襲的不良風氣,影響了勤奮好學學生的積極性,嚴重違背了課程設計教學的初衷。

二、改革手段和方法

針對目前課程設計學生態度不積極、時間較短、流于形式等現象,我們就本科生專業實習提出“長時間課程設計”的概念,即在機械設計課程初進行持續近一個學期的時間,以加強學生創新能力訓練,鍛煉學生在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概念通過近幾年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些方式仍需繼續探討。

1.采用“化整為零”法。通過將課程設計融入平時課程作業中,學生在進行課程學習時,有的放矢,應用所學知識完成課程設計計算工作;課程設計中先進設計方法和手段的訓練,使學生在實踐中應用設計軟件,掌握三維建模知識,了解虛擬裝配過程。在平時上課時完成課程設計的計算部分,課程設計節省的計算時間用于對學生的應用現代設計軟件,開展先進設計方法訓練及應用;增強實踐性環節教學,建議實驗室允許學生借出減速器模型,在課程設計室內使用,從而通過先進設計方法訓練和增強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設計能力和綜合素質。“化整為零”法推動課程設計的改革。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不減少學生的設計工作量的前提下,采用“化整為零”法來完成課程設計任務,就是在開始講述機械設計部分的時候就把課程設計任務書發給學生,將課程設計的部分計算內容(如帶傳動設計、齒輪傳動的設計)放在機械設計課程教學時,作為課外作業布置給學生,這樣可以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老師在日常教學期間通過批改課程設計作業,及時地發現學生的計算錯誤或不合理的設計,督促學生及時改正。

2.在課程設計中引入現代設計軟件,提高學生的興趣。學生在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已經學習了Auto-CAD,但是沒有把它與具體的工程設計結合起來。我們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在課程設計中以不同的方式把計算機CAD技術應用到設計中,鼓勵一般的學生能夠進行零件的平面CAD繪圖,對于基礎好的學生鼓勵他們對零件進行三維CAD繪圖或者運用UG、Pro/E、SolidWorks軟件繪圖,也可以在電腦上完成裝配圖的繪制。機械設計基礎的課程設計并不是孤立的,它不僅是與任課指導教師有關的教學活動,也是在先修的相關課程基礎上的實踐教學環節。因此,可在設計中聘請制圖、公差、力學等相關課程的教師,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加強業務指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工程素養和素質。

3.結合機械創新設計第二課堂,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避免設計的雷同,采用多題目、多數據,將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每組3~5人,經小組成員民主選出組長全面負責設計工作,小組各成員按照自己的學習優勢進行合理分工:數據計算與整理、查閱手冊資料、繪制圖樣、三維造型與裝配等,每人各負其責,獨立完成,但要數據共享,步調一致。由于學生缺乏實際經驗,往往需要對某些結構不夠合理的地方進行多次修改,采用軟件只需修改零件某個參數的數值即可完成整體修改,方便省時,且整個設計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設計的內涵,并可以直觀地看到自己的設計成果,增強學生的成就感。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根據設計對象的不同和設計過程中隨時出現的具體問題,針對年輕人思想活躍的特點,鼓勵學生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引導學生獲取知識與方法。此外,在設計節點組織學生相互間互查,以提高其對技術文件的審核、鑒定的能力,以及對工作精益求精的態度和責任感。采用第二課堂和課程設計想結合的方式,設立專項基金,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激勵其進行創新性實驗研究。根據所申請項目的內容及課題完成情況進行審批,給予一定額度的資金支持并配備專門教師給予指導。對于特色較為鮮明、成果比較出眾的項目資助其申報發明專利、撰寫論文和參與學術交流,并優先推薦評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出臺措施,鼓勵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給學生提供廣闊的自由發展平臺與空間。

4.結合科研項目提高教師的積極性。這雖然加大了教學的難度,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工程功底,但既滿足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又可達到綜合訓練的目的,讓學生體會到機械設計中既要參考原有樣機,又要積極思考,有所創新,對提高學生的設計水平和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都非常有益。需要注意的是選題的適當和題目的相對穩定,并設立合適的考核節點,對課程設計的全過程進行約束和監督,以利完成課程設計的教學要求。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伊始,即下達設計任務,通過系統的設計任務將原教學內容中相互獨立且略顯繁雜的知識點聯系起來,置學生于實際的工作情境之中,使其切身去解讀一個機械裝置的實際設計過程,并掌握由此所涉及到的原理、知識以及問題解決思路和方法。帶著問題來學習課程,設計中每一步結果的取得,無論是數據還是結構,都與教學的各章節密切相關。在教學中進行實際工作的演練,是抽象知識與具體行動的有機融合,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力,鍛煉學生的實戰設計能力,培養全面的設計素質,為課程設計的順利完成奠定良好基礎。

三、結論

經過幾輪的課程設計實踐,本項目取得如下成果:

1.針對學生能力,開展分層次教學,讓學有余力的同學利用課程設計的平臺鍛煉三維建模能力,二維繪圖能力,并起到輻射帶動作用;

2.以“做中學”的模式讓學生自主自發學習應用先進的設計軟件,一方面提高了他們軟件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和主動性,促使他們掌握了一種有別于死記硬背的新的學習方法。

作者:李霞 陳建萍 魏敏 葛云 單位:石河子大學機械電氣工程學院 新疆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汽車與機電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郝秀紅,邱雪松,王瓊,等.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初探[J].教學研究,2011,(03):51-54.

[2]易傳佩.機械設計課程設計融入課堂教學的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07,(14):20-21.

[3]成經平,林建華.提高“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質量的探討[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2012,(05):59-61.

第8篇

【關鍵詞】課程設計;影視錄音;廣告大賽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1)05―0057―05

一 引言

課程設計是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應用技術相結合,實現課程目標的綜合過程,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學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對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創新設計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通過課程設計,可以讓學生對所學專業及方向有更清晰的認識,把各方面的知識點加以整合,落實知識的綜合應用與鞏固。

《影視錄音》是廣播電視編導、廣告學和教育技術等傳媒類專業的重要專業課,課程設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在我們的教學計劃中,聲音類課程包括偏重錄音藝術的《基本樂理》、《音樂概論》、《視聽語言》和偏重錄音技術的《錄音設備與軟件應用》、《影視錄音》共五門課程,《影視錄音》課程設計作為所有課程的最終集成,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傳統的課程設計,往往是通過工科專業與工程結合最終制作一個大作業。作為比較偏文的專業,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計,確實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我們為適應學科發展和教學的需要,轉變了傳統的課程設計理念,搭建了一套基于這些專業特點的課程設計框架,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

二 課程設計的前期準備階段

1明確課程設計的目的

課程設計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深化理論知識,擴展專業技能,提高語言表達、加強協作組織?!队耙曚浺簟氛n程設計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在掌握豐富的錄音理論知識基礎上,提高實踐能力和藝術思維,以滿足社會對傳媒類應用型人才的全方位需求。

2 編制課程設計任務書

課程設計任務書是課程設計教學環節中的首要工作,一份好的課程設計任務書,會成為一次成功的課程設計的良好開端。任課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教學前,必須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將課程設計的知識內容,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和社會實際需求結合起來,精心組織、合理選擇,編寫課程設計任務書。課程設計任務書包括設計的目的與要求,課程設計的題目,設計的步驟,課程設計成果的分析、制作體會及參考文獻等幾方面的內容。我們根據學校統一要求,制作出模版,既增強了規范性,也為畢業設計養成良好習慣。

3 精心設計題目

課程設計是讓學生從課堂理論學習逐步走向社會,解決實際問題。以往課程設計的選題一般都由任課教師指定,學生只能被動執行,形成了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模式。題目較少,實用性不強。共用一個題目也容易造成學生相互抄襲模仿,使課程設計的作用大打折扣。

作為改革的重點,我們在課設計題目的設計上考慮到應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可行性。我們在課程設計題目的確定上,結合課程要求,首先初步擬定大題目,鼓勵學生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材,形式靈活多樣,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對所要進行的設計逐漸熟悉,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課程設計。

例如,2007年和2009年分別舉行了第二、三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我們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特意將2004、2006級廣告學專業的課程設計題目分別定為廣告藝術大賽宣傳片和廣告藝術大賽產品廣告片,形式不限,既可以是電視宣傳片,也可以是Flash作品,重點突出聲音的制作。這樣的選題既結合了社會實際,也結合了課程理論,發揮了學生的主導作用,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其中《左腦右腦》和《加加醬油》作品分獲第二、三屆全國優秀獎。再如,2009年1月哈爾濱舉辦了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我們為2005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設計的題目是《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電視宣傳片》,既與實際結合,又突出了專業特點。2010年6月,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立90周年,我們為2007級廣告學專業學生設計的題目是《“我是校慶志愿者”電視公益廣告》,很多同學都參與了校慶活動,還有幾位同學本身就是校慶志愿者,校慶的氛圍和親身經歷,非常有助于完成課程設計任務。

三 課程設計的實施

為了使課程設計具有可操作性以及評分的更加明晰,我們將課程設計分成了三個階段,即課程設計的準備階段、展開階段和驗收階段,在每個階段中教師抓住關鍵環節組織教學,將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和研究式教學融會其中,給學生更大的發揮空間,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啟發其創造性思維,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1 課程設計的準備階段

在進行課程設計之前,學生往往對要設計的內容、達到的目標等認識比較模糊,感到無從下手,有些學生還沒有認識到課程設計的重要性,在實施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搭便車”的現象,有些同學畏首畏尾、缺乏自信,沒有鉆研情神,甚至放棄自己的嘗試,東拼西湊別人的成果。因此,在開始課程設計之前,非常有必要集中為學生安排一次課程設計指導課。在進行分析課程設計指導課上,我們為同學們解釋明確課程設計的目的、意義、方法步驟、設計思路和考評指標,并找出前幾屆課程設計中同學的優秀作品,進行示范演示,使學生明確目標。

在學生明確課程設計的教學目標后,思想上會從被動完成到主動探索,從粘貼復制別人成果到認真思考個人設計內容。以往的課程設計以教授傳統的經驗型設計為目的,學生總習慣于照搬指導書,教師逐步講解,學生機械模仿導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現在的設計環節中,教師只給學生以階段性的必要提示,并列出參考書目,鼓勵學生去查資料,培養他們對信息及數據的獨立歸納和整理能力。

在課程設計中,制作過程和聲音的蒙太奇設計是重點環節,也是學生感到困難、失誤較多的階段,由于在《影視錄音》課上講解的都是基礎理論,很少涉及語言、音樂、音響設計搭配方面的具體實踐知識,而這些元素的設計搭配在此階段又十分必要,影響到設計作品的最終藝術效果,因此指導教師應悉心指導,多進行正確和錯誤結構的分析比較,另外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整體感的設計理念。

2 課程設計的展開階段

課程設計的第二階段,即展開階段,教師主要鼓勵學生為完成項目而開展自主性地學習,對學生在學習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再次加以輔導,引導學生采用各種方法開展學習活動,激發他們學習新知識的主動性。該階段主要任務如下:

(1)難點講解:對于課程設計中的一些技術和藝術的要求要集中給予講解,要注意不要直接給出具體形式,而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去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資料搜集:利用多種方法,完成資料的篩選、加工、處理;正確鍛煉學生學會圍繞主題,通過使用互聯網等途徑,主動搜集素材的方法。

(3)作品制作: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前期錄音錄像及后期制作,爭取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較為滿意的設計作品。

(4)答疑:了解學生課程設計的進展程度,一般在課程設計周的中間進行,了解學生的設計思路,遇到哪些困難,提示解決問題的途徑。

該階段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起到引導和指導的作用即可,以啟發式教學和研究式教學形式為主,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發揮他們的想象力。

3 課程設計的驗收階段

驗收階段主要通過答辯這種形式,讓學生展示課程設計作品,并闡述課程設計實施過程、體會及對課程設計的總結,教師對每個學生做出正確的評定。評定從以下兩方面人手:

(1)結果性評定:主要是考查學生是否實現了應有的設計理念,是否達到了學習的目標。

(2)過程性評定:主要是考查學生課程設計過程中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工作學習態度等。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時對創作意圖、創作過程及最終效果加以闡釋。教師則依據工作態度、文件規范、業務能力、完成情況、藝術感覺、答辯表現等指標進行打分。經過多年教學經驗的積累,制定出比較科學、準確、細致的評分標準。由兩至三名教師打分,取平均分,合理,不失之偏頗。為了使評定具有客觀性和可操作,我們最后將學生分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等5個層次加以評定。

四 課程設計實例

2007年舉辦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宣傳片也是其中一項,為使2004級廣告學專業提高興趣,我們將課程設計題目定為廣告大賽的宣傳片,下面以常潤芳同學的作品為例,本片獲全國優秀獎。

1 內容簡介

本宣傳片以動畫的形式來表達“參加第二屆大學生廣告大賽,可以使頭腦充滿創意,平衡發展”的主題,作品表現了一個不注重學習方法的人,一味死記硬背,導致左右腦不協調發展,這種情況下他竟然想用錘子把自己的右腦砸成左腦一樣大。我們以這種夸張、荒誕的手法,呼吁當代大學生不要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讀書,要將頭腦平衡發展作為最終的目標,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2 設計分析

(1)創意

精神學提出的馬森•狄克遜線將我們的大腦分為兩個區域――左半球和右半球,一般認為左半球控制的是數學、邏輯和記憶能力,更受規范和模式的限制;右半球控制著感知能力、理解水平和創新精神。目前競爭環境日益激烈,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左右腦的平衡培養。因此我們選取動畫的形式參加第二屆大學生廣告大賽,以體現“讓頭腦充滿創意,平衡發展”的主題。作品展示了一個不善于學習的人,不注重讀書的方法,一味地采用題海戰術,死記硬背,最終導致左右腦的不協調發展。我們運用了動畫這種比較輕松的形式,夸張地將這種不協調形象化,并通過他想用錘子解決問題的荒誕舉動,進一步表現出他的機械式的思維。呼吁當代大學生,不要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讀書,要將使頭腦平衡發展,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作為最終的目標,才能在現代競爭社會占據有利位置。

(2)制作

畫面1:介紹大腦的作用,運用了圖片加注釋的方法,將功能一個一個地展示出來。

畫面2:主人公學習及用錘子砸腦袋的原因及過程, 運用了很多動畫效果,包括人物的表情,環境的變化等。

畫面3:點明主題的字幕,運用了從兩側滑出的效果,給人帶來一定的視覺沖擊。

(3)聲音的設計

a 語言:采用解說來使人更好的理解要表達的主題

b 音樂:采用無源音樂。通過網絡搜到的適合畫面氣氛的兩小段音樂素材

c 音響:采用了很多動畫中常用的音響效果,如敲擊聲、眩暈聲、字滑出聲、魔術棒聲等。

d 聲音三要素的處理方式:將音樂作為背景,始終貫穿其中,并使用淡入淡出的方法將不同的音樂連接,在音樂的基礎上適時地加上一些語言和音響聲音,有時甚至三者重疊,總之,一切為了更好的表現主題服務。

e 運用表現性聲音蒙太奇,針對“參加第二屆大學生廣告大賽,可以使頭腦充滿創意,平衡發展”的主題,有選擇性的挑選一些聲音素材。

(4)后期錄音的效果分析

在錄音棚,采用動圈話筒RE27,錄制語言“大腦是人類接受知識的載體,精神學上的馬森•狄克遜線將我們的大腦分為兩個區域――左半球和右半球?!币还蹭浿屏?條,選取了1條,原因是其余幾條都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使結果不很滿意,如第一條由于緊張,聲音沒有完全放開,顯得很拘謹,甚至有的地方出現了錯別字;第二條的感覺仍不是很好;第三條雖然請同學幫忙錄音,效果比起前兩條有了明顯的進步,但語氣和語調還不是特別滿意。綜合考慮,選擇了第四條。

(5)剪輯合成

利用Flash軟件將畫面制作完畢,然后將音樂素材和音響素材導入到Flash中,并使聲畫同步。然后將修改后的半成品導出Avi文件形式,并設置一些參數。然后將半成品導入到Vegas軟件中,加入一些淡入淡出的效果,使畫面看上去更加流暢,也使聲音銜接得更加自然。然后將后期錄制的語言聲音導入,選擇合適的位置,調整音量的大小,使其與其他聲音素材完美結合。最后保存工程文件,并渲染為老師要求的格式。這樣就完成了后期剪輯合成的工作。

3 分鏡頭腳本

4 制作效果分析

(1)作品形式

宣傳片屬于電視廣告的一種類型,目前看到的大多數宣傳片都屬于影視廣告類,即采用前期拍攝、后期合成的手段,所以為了能夠更好的吸引觀眾,更好地宣傳所要表達的主題,采用了動畫的形式,即以Flash的形式做了電視廣告。

(2)畫面效果

由于兼容性的問題,畫面可能有一點不穩定,部分地方有跳動的現象,偶爾畫面也會有些閃,但是總體效果還是不錯的。由于時間和個人能力都很有限,所以用了全黑白的形式,同時也是考慮到這樣可以使最后的字幕更有震撼力。

(3)聲音效果

聲音既有素材音樂,也有實驗室錄制的語言,還有真實的音響效果,總體感覺還算滿意,但部分地方也存在處理得不夠精細的問題。

(4)總體感覺

這是第一次采用這種新的形式來做宣傳片,也是第一次獨立完成一個集畫面、聲音等多種要素于一體的作品,水平很有限,但通過一周的努力,加之老師和同學的幫助,最終的總體效果還是比較滿意的。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近年來針對《影視錄音》課程設計,通過從教學內容和方法、課程設計題目及實施過程等方面進行改革,將設計、課程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改變了傳統的設計題目,不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課程設計的質量,同時還鍛煉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錄音藝術素養,增強錄音技術實踐應用能力,也促進了其他課程的學習,可以使教學質量能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劉穎,侯建軍,陳后金.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課程設計的建設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8,(4):75-79.

[2] 王新龍,宋曄.論課程設計環節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3):137-141.

[3] 李旦,王娜君,陳明君.引導-激發-鼓勵式課程設計指導方法的研究與實踐[J]. 中國大學教學.2010,(2):65-69.

[4] 王廷山.關于教師參與課程設計幾個問題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2):76-80.

[5] 王琦.改革課程設計提高創新能力[J].中國科技信息.2010,(4):217-220.

[6] 姜燕.試論數字化浪潮下的影視錄音教育[J].現代傳播.2009,(2):110-112.

The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e of “Movies Recording” Course Design

LI Song-lin DONG Lu

(Department of New Media and Art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Movies recording cours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link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urse, on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ovies recording "course design and enhance students aware of innovation, the article enumerates instances, put forward innovative ideas and measures on sides of the course design preparation, implementation progress, etc.

Keywords: course design; movies recording; advertising competition

第9篇

關鍵詞: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1-0178-03

一、引言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是機械設計課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旨在培養學生運用機械設計及其他先修課程的相關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課程設計這一環節的訓練,強化學生對機械設計課程的相關知識的理解,對一般機械零件設計的準則、方法和步驟有一個系統全面的掌握,充分培養學生的機械綜合設計能力、工程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后續的專業課學習和畢業設計奠定良好的基礎。隨著我國高校教育教學體系改革的不斷發展與深入,機械設計課程設計這一實踐教學環節也越來越受到重視[1]。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已成為高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教學改革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由于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改革成效不僅取決于其自身的改革,還受到機械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制約,雖然近年來不少專家學者進行了大量針對性的研究,但目前仍未能有效解決在設計內容、教學模式、評價標準等方面的問題,難以充分發揮其在培養學生應用創新能力方面應有的功能,與當前應用創新性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具體而言,目前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設計題目單一,設計內容雷同。目前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絕大多數為二級減速器的設計,原因在于減速器為典型的通用設備,包含了機械設計課程中介紹的幾何所有零件類型,對于學生掌握常用零件的設計方法有重要意義,但是,這種沿用了幾十年的單一設計主題模式,已難以適應現代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2]。由于設計題目單一,導致學生的興趣大打折扣,難以調動其積極性。雖然是一人一題,但都只是在具體的設計參數上有所差別,在設計內容、設計步驟方面無任何區別,因此,仍難以從根本上杜絕抄襲現象。同時由于設計過程過于程序化,相關教材與資料上都有詳細介紹,容易使學生感覺枯燥、乏味,不能充分發揮其創造性思維。

2.教學方法僵化,教學手段守舊。目前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基本上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在任課教師擬定設計題目后,學生按照課程設計指導書介紹的方法和步驟依次完成方案設計、零部件設計計算、裝配圖設計、零件圖繪制、設計說明書撰寫和答辯。由于這一套流程多年來已基本程序化,學生只需機械地照搬,依葫蘆畫瓢即可,難以展開創新性思維,而任課教師的指導工作主要是督促學生按照設計流程完成各項具體任務和解答學生設計過程中的細節問題,較少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雖然CAD技術等先進設計技術在機械設計領域已廣泛應用,但目前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大多仍采用圖板繪圖,雖然這樣做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手工繪圖能力,還能減少學生相互投機抄襲的機率,但并不能因噎廢食,畢竟計算機繪圖已是目前機械設計的主流。

3.計劃安排不周全,評價標準不科學。機械設計課程設計一般與機械設計課程教學安排在同一學期,在授課結束后的學期末進行。由于考試科目較多,許多學生忙于應付考試,難以集中精力進行課程設計,因而課程設計質量難以保證。部分高校為了便于管理,將學期的最后一周設為考試周,致使整個課程設計階段,學生的主要精力都用于準備考試,對課程設計不重視,甚至是敷衍應付,致使課程設計流于形式。此外,課程設計成績的評定也缺乏科學、規范的標準,基本上由任課教師自行確定。目前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考核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考核:平時考核,包括考勤、進度、態度和獨立完成能力等;圖紙考核,包括結構正確性、整潔性和規范性;設計說明書考核,包括內容完整性、正確性和規范性;答辯考核,包括回答問題的正確性和使用手冊的熟練性。雖然這種評價方式相對比較全面,但只是一種事后評價機制,缺失了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的功能,而且在實際執行時缺乏量化指標,主觀性較強,受學生擴招的影響,一名教師往往指導多個班級的課程設計,每個班級學生多達40多人,教師很難把握每名學生的具體情況。此外,現有評價體系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尚未引起足夠重視,難以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改革的具體措施

為了有效提高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教學質量,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解決目前存在的上述問題,必須從設計內容、設計模式、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改革,建立一套系統高效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體系??傮w而言,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優選設計課題,強調應用與創新能力的結合。針對目前設計內容單一、設計流程固化的問題,應結合課程教學要求與專業培養計劃精心選擇設計題目,優化設計內容,不僅要深化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消化,強化其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還要兼顧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減速器設計題目雖然單一,但其涵蓋了機械設計課程教學中涉及的幾乎全部零件,有助于學生掌握通用機械的設計方法,是其他任何類型的機械結構都不可替代的。因此,應在保留減速器設計內容的基礎上,選擇更加靈活、更富有創造性的設計題目,如搬運機器人、牛頭創床、糖果包裝機等。這些題目既涉及到機構方案選擇與運動原理分析,又涉及到減速器等具體零部件的設計計算,在方案設計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意識,在詳細設計時則強化了學生對一般零部件設計的具體方法,有效實現了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結合。同時,也深化了機械原理相關知識的掌握與應用,實現了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課程的有效結合。考慮到課程設計周期較短,上述課題難以單獨完成,應采用課題組形式,每個課題組2~3人,承擔一個設計課題??傮w方案由小組全體成員共同完成,每個成員獨立完成一部分零部件的詳細設計。采用這種模式既可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意識,也能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

2.改進設計模式,由簡單模仿向深度思考轉變。傳統的課程設計雖然在形式上是一人一題,但除了具體參數有所差別以外,設計內容、設計步驟及方法都是一模一樣的,且相應的課程設計指導書中均給出了相應的案例,學生只需簡單地模仿即可完成全部設計任務。許多學生在設計過程中依葫蘆畫瓢,生搬硬套,甚至在別人的設計結果基礎上修改參數變成自己的設計,導致課程設計的基本教學要求都難以保證。通過改進設計模式,采用分組設計模式,使設計題目真正做到差異化,總體方案與設計步驟必須通過團隊協作和個人深度思考完成,杜絕簡單模仿甚至抄襲的可能性,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意識。其次,為了防止課程設計與期末考試沖突,對有課程設計任務的學生,應在課程設計之前進行課程考試。對于目前實行小學期制的高校,將課程設計安排在小學期更為合理。此外,為了更好地促進課程設計效果,改變目前課堂教學與課程設計完全分離的模式,將兩者融為一體,即在課程開始時將課程設計的任務下達到每個學生,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便開始構思并不斷完善設計方案,熟悉設計方案中涉及的相關零部件的設計方法,不僅為后期的正式設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可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學以致用。

3.豐富設計手段,熟練掌握多種現代設計方法。裝配圖與零件圖的繪制是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絕大多數高校仍要求學生采用手工繪圖,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沒有足夠的機房和電腦供學生使用;二是為了鍛煉學生的手工繪圖能力;三是防止學生抄襲,因為不同學生圖紙內容基本相同,僅參數不同,采用電子圖紙更易于修改抄襲。然而,CAD繪圖已成為目前制造領域的主流,計算機繪圖已成為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高校教務部門和任課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盡可能讓學生采用CAD繪圖,至少要做到部分圖紙采用計算機繪制。此外,虛擬仿真、有限元分析等現代設計技術在機械設計領域也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課程設計中應增加相應的訓練內容,讓學生熟練掌握多種常用的現代設計技術,為后續的學習及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4.規范考核評價體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潛能??己嗽u價體系是課程設計教學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既是檢驗學生課程設計完成質量的標準,也是教師總結改進教學方法的依據。建立規范科學的考核機制不僅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按照教學要求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課程設計,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主思考的潛能。針對目前機械設計課程設計考核模式存在的弊端,將考核評價納入課程設計的全過程,實行分階段考核模式,依次進行設計方案考核、設計過程考核和設計結果考核。設計方案考核重點考核設計方案的創新性、合理性、實用性,激勵學生在實用背景下進行創新設計;設計過程考核側重考核學生結構設計的合理性、設計手冊與設計軟件使用的熟練程度、完成設計任務的獨立性與積極性等;設計結果考核則是對設計圖紙、設計說明書進行考核,重點檢查設計計算的準確性、完整性和設計圖紙的正確性、規范性,對于手繪圖紙還應兼顧整潔性。為了檢驗學生對設計中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并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將答辯考核分散到設計過程中,重點針對學生設計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質詢,使答辯不僅只是一種考核形式,更可作為解決學生設計中出現問題的一種手段,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采取分段式考核方式,可將學生對設計結果的關注轉為對設計過程的重視,防止投機取巧和模仿抄襲等現象的發生,有效保證和提高課程設計質量。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是機械類大學生重要的實踐環節,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設計選題、設計指導和考核評價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還與教學計劃、軟硬件條件等因素有關。為了有效提高這一實踐環節的教學質量,必須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改革課程設計的教學模式,克服現有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體系中存在的各種弊端,建立一套規范合理、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學體系,并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進行改進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吳宗澤,高志,羅圣國,李威.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劉賀平,羅阿妮,楊思霞,龐永剛.機械設計課程設計融入課堂教學的方法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17):51-52.

第10篇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改基金“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gjg121012);畢節學院教改基金“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土木工程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jg201110)

作者簡介:羅愛忠(1980-),男,畢節學院建筑工程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土木工程設計、施工研究, (e-mail)aizhongluo@126.com。

摘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多數定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校,人才培養目的是服務地方及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滿足城鎮化對人才的需要,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開設了土木工程專業。文章以畢節學院為例,探討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提出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以工程為主線的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質量的保證體系,闡述了該保證體系的具體實施步驟。通過畢節學院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3)05012904人才培養是高校的首要任務,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是服務地方及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因此,其培養的人才應具備在生產領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應用型人才培養。而課程設計環節是本科實踐教學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土木工程專業而言,是土木工程專業教學過程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之一[1-6]。畢節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的課程設計包含了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概預算課程設計、地基基礎課程設計、鋼結構課程設計、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等。傳統的課程設計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相應課程給定的設計題目,按照課程設計任務書所提出的要求,通過查閱文獻及相關資料,確定相應的方案,最后進行計算、繪圖等一系列工作。通過畢節學院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課程設計教學環節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是后續畢業設計的重要前奏。綜合這些年與生產單位的接觸,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角度來說,當前課程設計還存在如下不足:首先,課程設計一般是在某一門專業課講授完成后安排該課程的課程設計,每一門課程孤立進行,與其他專業課的銜接較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設計內容與課堂教學內容的脫節;其次,課程設計題目往往是一個單一的給定題目,人人一樣,無法調動學生進行設計的激情和主動性,設計內容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及生產實踐的需求;再次,現階段課程設計優劣的評價標準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文章以土木工程專業地基基礎課程設計為例,分析現行課程設計的不足,提出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以此滿足行業生產實踐需求的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設計新模式。

一、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設計管理模式的建立

地方本科院校在升本前人才培養的定位主要是教師教學方法的培養,為中小學培養教師。隨著學校的發展及學校定位的不同,為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滿足城鎮化及工業化對人才的需求,像土木工程這一類的應用型專業發展迅速。但是,由于工程類專業辦學經驗不足及教師整體素質不高,導致對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設計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課程設計管理及質量也相應地大打折扣。為明確課程設計對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性,有必要探索建立一種有效的管理模式。結合畢節學院教學實踐的體會,擬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

1.確立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設計總體規劃和框架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當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當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關鍵。應用型人才培養包括工程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技術型人才等[7]。工程型人才主要的工作任務是把學術性人才所發現的科學原理通過一定的手段及技術轉化為服務于社會實踐的設計以及各種計劃等。對土建類專業而言,畢業以后所從事的工作偏向于設計和規劃等方面。技能型人才處于土木工程建設的第一線,他們通過實際操作將工程型人才所設計的圖紙、規劃等轉變成土木工程的相關產品。技術性人才同樣也處于土木工程建設的第一線,但是與技能型人才所不同的是該類人才主要從事組織管理、生產服務等工作。基于上述分析,圍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以土木工程為主線,確立了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設計的總體規劃和框架。

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設計的設置指導思想為: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中工程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體現土木工

專業建筑工程方向的教學要求和建筑工程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完整性,著力培養學生的初步設計能力,綜合運用土木工程基礎理論和基本設計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為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畢業設計及以后工作奠定良好基礎。而技能型人才主要是職業類高職高專院校的培養目標。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羅愛忠, 等新建本科院校土建專業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探索——以畢節學院為例

基于以上指導思想,綜合考慮畢節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特點及區域城鎮化、工業化帶動戰略,制定了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設計的總體框架和目標。

(1)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主要內容是建筑總平面圖、建筑平面圖、建筑立面圖及建筑詳圖的繪制。通過該課程設計,讓學生了解一般民用建筑的設計原理,并掌握建筑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步驟,著力培養學生建筑方案及施工圖繪制能力。

(2)施工組織課程設計。主要內容是施工方案的選擇、施工進度計劃的制訂和施工平面圖的設計。通過該課程設計,讓學生熟悉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編制的程序和內容,掌握施工方案的選擇、施工進度計劃的編制及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圖的繪制。

(3)概預算課程設計。主要內容是根據施工圖及施工現場情況,計算相應的工程量、直接費、間接費、成本及利潤、稅金等。通過該課程設計,學生掌握概預算設計的過程、土木工程投資的構成,從而訓練實際操作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4)地基基礎課程設計。主要內容包括獨立基礎設計和樁基礎設計。通過該課程設計,培養學生對建筑結構的整體認識,結合上部結構特征及工程地質條件,合理選擇基礎形式,并進行地基基礎的設計和計算,繪制相應的施工圖。 (5)鋼結構屋架課程設計。主要內容包括屋架形式的選擇及尺寸確定、支撐體系的布置、屋架內力的計算、桿件和節點的設計,以及屋架施工圖的繪制和材料用量計算。通過該課程設計的學習,掌握無蓋結構布置的要求及構件編號的方法,培養學生計算和繪圖能力及綜合運用相關力學分析的能力。

(6)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主要內容包括結構布置、構件尺寸確定、荷載和內力計算、配筋計算、施工圖繪制等。通過該課程設計,促使學生獨立完成整個結構設計的過程,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相關力學知識、混凝土構件計算原理和結構設計分析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建立有效的制度管理體系

課程設計是整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實踐環節之一,因此,必須把課程設計置于專業課程整體的教學組織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整個系統中統籌考慮,切實加大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設計的實施力度,強調課程設計對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在理論和實踐教學中提升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诖?,在教學過程中總結經驗,結合土木工程建設一線及用人單位的反饋,制定合理的土木工程專業培養計劃。在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制定了土木工程專業各課程的理論課教學大綱及實驗課教學大綱、實習教學大綱及管理辦法等,并依據這些規定,相應地制定了各門課程設計的教學大綱及評價考核辦法。

3. 精心選擇課程設計題目,構建合理的指導實施體系

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課程設計過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專業課教師不僅能擔任相應專業課的理論教學,還必須勝任土木工程專業專業技能的培訓工作。因此,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在課程設計教學中,除了應具備專業課程理論教學的精湛技能外,還必須對影響學生成長的諸多環境、心理等因素有深刻的洞察力,這樣才能合理制定課程設計題目。同時,在課程設計題目的選擇中,要正確處理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的關系,把基本綜合能力的培養滲透到各個專業課的課程設計中,緩解畢業設計的壓力,調節學生畢業設計的節奏。在畢節學院課程設計教學過程中,課程設計指導教師以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為依據,結合該專業課程的具體要求,制定相應的課程設計實施方案,經教學指導委員會審定后即可應用于教學實踐。在指導過程中,根據專業課程的特點及學生的差異,采取靈活的組織形式,通過集中指導、單個輔導、電話及網絡指導等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圓滿完成任務。

二、提高學生參與課程設計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學生是課程設計的主體,學生參與課程設計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與整個課程設計實踐教學環節的質

量息息相關。而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設計是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中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針對專業課程中某一特定課程內容的專項訓練,進行課程設計的目的是加深學生對相關課程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初步的工程設計能力,使學生掌握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內容和方法,了解主要的技術法規和政策,并具有相應的文獻查閱、技術文件寫作和工程制圖能力。因此,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課程設計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十分重要。根據畢節學院多年來的實踐,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提高學生參與課程設計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提前針對課程特點給出相應的設計題目,逐步引導學生進入設計狀態

課程設計一般安排在每學期末,而且通常是幾門課程設計集中安排。這種安排雖然有利于課程設計過程的集中管理,但是,由于課程考試也集中安排在期末,兩者之間出現一定的沖突。為了緩解沖突所帶來的影響,課程設計指導教師可以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提前針對該門課程的特點,給出相應的設計題目,逐步引導學生進入設計狀態。在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設計實施過程中,以房屋建筑學和土力學與地基基礎這兩門課程為例,畢節學院主要做法是:針對房屋建筑學課程,可以在講完建筑設計基本原理后,下達相應的課程設計任務;針對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可以在講完土壓力及邊坡穩定性分析后,下達相應的課程設計任務。如此,學生對該門課程的理論及學習方法已經了解,初步掌握在實際工程中的運用技巧,并具備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提前進入設計角色。

2.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課程設計題目,提高設計的主動性

教學實踐發現,部分學生已經接觸土木工程行業,在日常接觸到教學樓、多層單元式住宅、幼兒園、別墅、邊坡、基坑等土木工程項目,部分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興趣,依據課程設計特點及要求自主選題,這樣可以提高其參與課程設計的主動性。

3.強化學生對土木工程相關規范的運用,明確土木工程設計的方法和思路

土木工程相關規范是土木工程建設順利進行及安全性的重要保證,相關的專業教材由于時間差,涉及的規范陳舊或者只是講授一些理論性知識,根本沒有提及規范。因此,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時更新規范并補充相應的內容,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強調相關規范的運用,包括圖紙繪制的相關規范等。

4.實行量化的時間安排及考核程序

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常常將設計集中于某個時段突擊完成,造成了課程設計質量達不到相關要求,最后由于時間關系不得不重修。為了保證課程設計質量,在課程設計的實施過程中,對每一個過程需要定量化的時間安排,反復檢查、討論、修改直至最后定稿。對每一個考核程序嚴格執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公平、合理地進行課程設計最終結果的考核。

三、結語

課程設計是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考察學生對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通過課程設計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及創造性、獨立性。畢節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對課程設計的相關管理和教學方法保證了課程設計教學環節的順利進行,達到課程設計教學環節的主要目的。通過土木工程相關管理、設計和施工等單位的反饋,課程設計的質量將影響畢業生在后續的工作及設計中融入其工作環境的速度,因此,應不斷加強課程設計教學改革,提高其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唐岱新,孫偉民.高等學校建筑工程專業課程設計指導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

[2] 沈蒲生,等.高等學校建筑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指導[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3] 肖琦,賈玉琢,劉洋,等.土木工程專業“一實兩創”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設計改革與實踐[j].東北電力學院學報, 2003, 23(5): 69-71.

[4] 馮碩.課程設計環節提高學生能力的探索[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 14(4): 77-80.

[5] 郭業才,姚善化.加強課程設計環節提高學生綜合能力[j].科學教育論壇, 2005, (19): 165-167.

[6] 黃仕偉,王默識,崔山.理論教學和課程設計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j].教學改革與實踐,2002 (3):21-23.

[7] 周惠.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研究[d],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0.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civil enginee

ering in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taking biji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uo aizhong, fang juan, chen changlu, lei yong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 bijie univesity, bijie 551700, p. r. china)

abstract: the goal of most newly established local universities is to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o serve loc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urbanization, many newly established local universities established the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we took biji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course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civil engineering in newly established local universities, presented an assurance system based on the main lin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for graduate design quality, and described specific steps of implementing the guarantee system. practice in bijie university achieved good results.

第11篇

一、基于數字交互技術的課程系統的特點

若要使具有交互功能的課程設計內容傳遞給學生,那么這一系統平臺必須具備幾個基本功能:(1)為了能夠做到學生與老師進行在線交流,必須具備文字發送功能。(2)具備圖片發送功能。(3)具備語音傳遞功能。(4)具備多人討論功能。通過這種方法,實際上是把傳統教學模式變成了帶有“社交”特點的模式,也改變了傳統課程設計過程中過于強調老師作用的問題。在這個交流互動過程中,強化學生對于課程關注的主動性,以及對于知識把握的主動性,將學生變為知識傳遞過程中的主體,淡化老師“主導一切”的作用。這類課程設計由于開發之初就會考慮交互性和趣味性,因此會引導學生進入相應的學習情景中,增加學習過程的樂趣。目前,移動課程設計應用平臺可以考慮市場占有率最高的IOS平臺以及Android平臺,基于這兩個系統的交互平臺在數字移動終端設備中占據了絕大多數市場,并且這類設備具有非常小的體積,非常便于攜帶,因此在這些設備上展現的課程設計完全可以做到“隨身走”的目的。

二、構建數字交互技術的課程設計

在設計之初,就需要考慮結合課程知識特點來設計出有別于傳統方法的交互手段。數字化技術手段的使用,除了可以保留知識固有特性以外,還能夠體現出新的感官體驗。因此,不能夠將傳統已有的課程知識直接放置于這類平臺中,這樣會失去其交互的特性和目的。與傳統課程設計不同的是,學生可以通過相應的交互技術,比如單點觸摸、多點觸摸等方法對相關課程內容進行多種操作。事實上,就課程設計本身來說,可以包涵課程設計與創作以及課程設計的數字化呈現,數字化呈現過程中強調的是內容的可交互性,可融入的情境性,這就要做一整套的前期準備工作,比如情節腳本的創作、情境情節的設計、交互動作與方法的設計等方面。圖文并茂是這個技術下實現課程設計的最基本需求,對于學生群體的心理感知特征、年齡結構、知識儲備、興趣點等方面均需要做整體的考慮。經過這樣全面考量的課程設計會具備良好的可應用及可推廣性。因此,這類課程設計需要注意學生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認受感知、情境感知、互動感知以及趣味感知等幾個方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知識的認知程度很大程度上會被興趣范疇所決定。所以,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對于交互過程和情境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要讓知識變得有趣味,同時交互過程又不能夠過于復雜,注意在設計過程中考慮降低學生的使用難度,輔助以相應的視聽元素和情境元素,使學生感受到交互過程與知識學習之間的緊密聯系,而這種聯系恰恰成為學生學習并且記住相關知識的過程媒介。數字交互技術在課程設計中的應用,需要依據個方面的成熟經驗來完成,比如涉及到學生心理認知程度因素,就需要依據相關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再比如,涉及到相關內容實現的環節,就需要依據相關軟件工程師的知識與技術……通過深入對學生學習需求及興趣調研,結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數字技術手段,從而設計出為學生能夠認同并廣泛接受的課程設計作品。

三、構成數字交互技術課程設計的要素

基于數字交互技術課程設計的核心設計要素與其他產品的核心設計要素一樣,都是“創造性”。這一技術環節下進行的課程設計實質上是將知識信息與計算機技術及表現手法向結合從而形成特定表達形式的一種方法。計算機程序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課程設計完全可以用有別于傳統方法的形式進行完成。這個設計過程中所包括的設計要素大體有幾下幾個方面:(1)課程內容呈現界面簡單、美觀。要用最直接和美觀的界面環境展現出每部分的課程內容,注意界面設計中的友好程度以及顏色的使用,界面設計是否友好,顏色使用是否得當,是否具備美感,對于學生使用來說會有非常直接的影響。(2)強調交互手段的和諧與自然,通過交互手段,能夠讓學生充分參與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互動交流,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的時候,交互方法的考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好的交互方式,可以促進學生使用的興趣,增加趣味,調動學生更好的學習認知與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完成知識點的學習。(3)體現游戲的情境,對于學生來說,知識點的展示與獲取,若能夠融入相應的體驗情境中,形成對知識了解的相應連續性,引導學生按照其感興趣的方法,主動參與知識獲取的過程中,這也是數字交互技術應用于課程設計中的必要因素之一。

四、數字交互技術課程設計的方法

在應用數字交互技術進行課程設計之初,首先需要進行前期學生受眾情況的調查和定位,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學生有其特有的心理接受特點,要根據這樣的特點來進行設計開發。1.結合課程內容和知識要素建立功能模型。調查不同階段學生對于交互功能的喜好,并且進行列舉。在這其中選出相對適合大多數學生喜好的功能方法,完善課程設計的創意部分;考慮應用平臺的種類與限制,比如針對IOS和Android的屏幕分辨率的不同,要有不同視覺化的設計考量;不同系統平臺的操作方式存在一些差別,在進行課程設計的時候也要一并考慮進去。2.根據課程設計的需要繪制流程圖及相關界面設計要將整個課程設計過程順利完成,流程圖的繪制,是不可或缺的。關于知識點銜接的方法,知識點與交互方式的融合,以及獲取知識進階的辦法,這些都需要用流程圖來表示出相互之間的轉換過程。具體來說,每一個操作環節,每一部分文字的顯示,每一個圖片的調用,每一段視頻或者飲品的使用,以及相關界面之間的互相跳轉,這些在進行課程設計的時候都需要具備良好的思路和清晰的邏輯。同時,還需要對于相關界面分布布局進行設計。每一個界面中需要使用到的諸如“按鈕”、“Logo”、“導航”、“內容展示”等元素都需要進行先期設計,在這些先期設計完成的基礎上,再進行內容的加載與完善。3.數字交互技術進行課程設計的原型設計。原型設計,是將前一步的邏輯過程和草圖進行細化的過程,搭建一個邏輯順暢,界面友好的原型程序進行測試。這一階段,并不是要完全實現整個課程設計過程,而是要進行相關技術的檢驗測試,比如對于前一步做出的交互設計方法進行邏輯檢驗,檢查其是否能夠順暢運行,技術實現是否存在問題;原型中對于界面的測試,則側重于視覺感知環節,界面是否使用方便,提示是否明確,內容是否明顯等問題都需要在這個環節進行測試并確認無誤之后,再進入整個課程設計的完成階段。4.使用數字交互技術完成課程設計。在前幾個過程的基礎上,選擇相關的技術來進行最終的課程設計實現。實現的技術方法有很多,比如使用ActionScript3.0,或者JAVA,又或者HTML5技術來進行APP開發,這些手段都是可以的,當然,這里列舉的都只實現是學生端的APP框架的技術手段,而對于課程設計的主體,也就是服務器端的部分則需要使用諸如PHP,或者Vi-sualStudio等工具進行程序開發,另外還需要使用到數據庫技術。總之開發這樣一個基于數字交互技術的課程設計產品,是一個嚴謹有序的過程。

五、結語

一個好的課程設計產品,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與了解,更因為其所具有的獨特交互特點和情境環節,具備了一定的趣味性和游戲性,將原本枯燥的課程學習與教授過程變成了相對愉悅的溝通過程,不僅具備教學環節的實踐性,更具備廣闊的商業前景。

作者:彭生瓊 王凱翔 陳望 單位:北京服裝學院

第12篇

【關鍵詞】外語課程;課程設計;基于設計的研究;快速原型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4―0081―05

引言

課程設計問題是教育中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課程的開發和設計與教育的價值取向這一內在機制密切相關,囊括了課程目標的制定、學習經驗的設計、學習資源的組織、教學活動的實施、課程結果的評價等諸多環節,本質上是一個復雜和動態的過程。國內高校的課程設計普遍存在不少共性的問題,如課程目標不明確、對社會需求和學習者需求不敏感、課程開發過程不規范等,其中比較突出地存在這樣兩種傾向:一種是過于偏重于理論探討和概念分析,而與真正實現改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能力的距離較遠;另一種是僅僅給出了過于具體、局限的經驗描述,而不能提高到模式和規律的水平,因此難以應用和推廣。

在外語課程設計領域,夏紀梅等將外語課程設計界定為以計劃、實施和評價作為主要環節,并系統地解決外語課程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問題的一環扣一環的程序設計。近20年來發表在國內主要外語類核心刊物上關于英語課程設計的研究論文顯示國內對英語課程設計的研究呈上升趨勢,但總體上研究論文數量不多、比較零散、不夠系統。外語課程設計方面的研究無論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難以適應外語課程大規模實踐的要求。徐海銘對1976年至2004年近30年間中國英語課程設計范式的變革進行了梳理,揭示了影響課程設計的核心因素,認為我國目前的英語課程設計不夠重視社會需求分析、不能很好地因應社會對“技能+知識+創新能力”的外語人才培養要求。因此,如何規范課程開發過程并使其對社會和學習者等需求保持敏感、解決課程設計研究與實踐的脫節問題,從而最終構建一個基于具體教育情境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外語課程設計框架模型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 基于設計的研究

由Collins和Brown最早于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基于設計的研究,又稱設計研,是一種講究實效的研究方法論,旨在促進教育研究的成果能夠真正影響和改進教育實踐。由于教育政策制定者、研究者與實踐者都深感教育教學研究常常與教育實踐相脫節,因此這樣一種能夠直接解決這一現實問題的新的研究范式就應運而生了。進入新世紀以來,基于設計的研究在沉寂了一段時期以后再次得到關注并開始逐步影響到教育的各個相關領域,相關的理論與實踐應用得到重視和快速發展?;谠O計的研究常被用于課程領域的革新,從理論探討到實踐應用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國內,基于設計的研究尚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迄今為止,相關論述多見于教育技術領域。張建偉等在2005年的專著中曾較早對基于設計的研究進行了簡單的介紹。此后,《中國電化教育》、《電化教育研宄》和《現代教育技術》等期刊陸續刊登了楊開城等一批研究者的文章,從早期對相關基本概念的介紹逐漸深入到理論探討和實踐應用。

在基于設計的研究視角下,實踐層面上對學習環境的設計與理論層面上對學習機制的理解是“連接的、同時的、交互的和整合的”。基于設計的研究主張理論的建樹和設計原則的確立是對自然教育情境(非實驗室情境)下教育研究的理論升華,要能夠指導和提高各種教育情境中的實踐和研究?;谠O計的研究把對教學干預的設計活動作為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核心手段,強調通過形成性研究過程,采用迭代循環、逐步改進的方式,把最初的設計成果付諸實施,檢測效果,根據來自教育實踐的反饋不斷改進設計,直至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種更為理想而有效的設計,同時在設計活動和實際運行中獲得相關的理論解釋并闡明有效的設計原則。

Anderson和Shattuck認為基于設計的研究有以下主要特點:研究起源上,關注真實教育情境中的復雜性問題:研究焦點上,強調有效教學干預的設計與檢測;研究方式上,注重以研究者與實踐者的合作為基礎,使不同的專業知識可以服務于生成設計和分析設計,可采用多種研究工具和方法,強調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的結合;研究周期上,重視迭代的干預與修正過程,且對研究過程有詳細的記錄,因此研究周期一般較長;研究目的上,現實問題的解決與一般理論的建構并重,強調研究的適度可推廣性。

二 基于設計研究的外語課程設計流程設想

1 設計流程的基礎

外語課程設計本身的復雜性與特殊性、外語教育技術的不斷革新以及外語教學模式要求不斷創新等特點決定了外語課程設計始終處于一種動態變化的過程,從而加劇了其中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問題。基于設計的研究可以有效改善長期困擾外語課程設計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同時原型的設計和運行置身于真實情境,其生成性和建構性特征也符合外語課程設計的生成性的內在屬性和建構性的認知方式。

喬治亞大學的設計研究網站總結了基于設計的研究一般有下列實施步驟:

(1)發現具體教育情境中有意義的現實問題。

(2)研究者與實踐者(課程利益相關者)緊密協作。

(3)整合教學理論:在現有教學理論指導之下進行設計研究,并通過在真實的情境中實施和不斷修正而獲得理論的完善。

(4)通過文獻調研與需求分析提出研究問題。

(5)設計教育干預,使教學的理論主張在實踐中得以具體化。

(6)實施、檢測和多輪修正干預。

(7)收集數據以評估干預的效果。

(8)迭代循環研究過程,形成適用的設計和可靠的理論。

(9)相關的研究報告。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提及的基于設計的研究實施步驟并不完全是先后關系,有些步驟可以同步進行,有些步驟的順序可以視情況進行調整。本文依據基于設計的研究范式,結合外語課程的特點,對上述實施步驟進行了必要的調整,提出了一個外語課程設計流程設想。整個流程由課程設計原則、需求與條件分析、課程(干預)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成果推廣等模塊組成(參見圖1)。

2設計流程的構成要素與功能

(1)課程設計原則

基于設計的研究中的設計原則強調可用性與實用性,主要來源于對以往研究文獻的回顧和對前一輪設計研究的歸納和提煉。這些原則并不是從一開始就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演進的。Barab和Squire認為基于設計的研究中的設計不僅是為了滿足一時一地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推進理論的發展,以發現、探索和確認理論的適用性。Cobb等主張理論要為設計服務,而一般的教育哲學理念盡管對于教育實踐來說很重要,卻常常無法對如何組織教學提供細節上的指導。由此可見,與其他的宏大教育理論相比,基于設計的研究是一種更加講究實效的理論。

一個設計周期的設計工作從現有的實用設計原則入手,最后又對原有的設計原則進行修正或擴展。發展后的設計原則又用來指導下一周期的設計和運行工作。這些設計原則并不是脫離具體教育情境而獨立存在的原則或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宏大理論,而是反映當下教育情境的適用原則。這種實用導向的設計原則符合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哲學,根植于現實的具體教育情境的設計原則可以有效地避免設計原則運用時的盲目套用和絕對化傾向。

(2)需求與條件分析

回顧課程的發展史,課程設計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導向,即學科導向、學生導向和社會導向。學科導向的課程設計強調以學科知識體系組織課程,主張學生適應課程,認為教育就是傳遞成體系的學科知識。學生導向的課程設計強調學生的需求和能力傾向,主張課程適應學生,認為教育是教師提供豐富而高質量的學習環境并協助學生的學習活動。社會本位的課程設計強調課程目標和內容的設計要以對社會的分析為基礎,主張課程為學生適應或改造社會服務,認為教育是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或社會問題解決能力。

當然,課程設計的這三種價值導向本身都各有其合理之處,在課程發展史的不同階段都曾得到充分的發展,而且通常是其中一種占據主導地位,其他則處于從屬地位?,F實中的課程編制往往也是以某種設計取向為主,同時吸收其他設計思想的合理元素,以相互取長補短,達到課程優化的效果。本模型依據課程設計的這三種價值取向,將需求分析相應設定為三個價值維度:社會、學科和學生。

技術因素是當代教育的基礎。雖然傳統教育中也有技術的存在,但在當代教育領域,技術的地位和作用己得到大幅提升。陳堅林教授指出,外語課程的構成范式己從傳統的“2+1”模式(理論、方法+課程或教材)轉變為“3+1”模式(理論、方法、技術+課程或教材),因此現代信息技術應該成為外語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促成了外語課程要素的重組,技術條件分析成為當代外語課程設計的必要步驟之一。分析以技術條件參數為主,綜合考慮包含課程資源在內的各種教學支持系統。社會、學科和學生的需求以及條件因素四個維度的分析不存在因果關系或先后順序,可以同步開展。需求與條件分析模塊既是整個設計程序中的一個重要步驟,又應該是貫穿整個設計與實施過程的(圖1中用虛線框表示),因為需求與條件是歷時變化的因素,對它們的分析一般在課程實施前、開始初和進行中實施。

(3)課程(干預)設計與實施

設計是目的性明確、創造性鮮明的活動,干預的設計應源于具體情境中的具體問題。課程問題的識別應考慮最新的文獻進展、現有可用的設計原則、需求分析以及對當前情境的考察等方面。這里的教育干預可以指學習活動、評測方式、教學管理活動和技術支持等,可表現為項目、產品、材料、程序和過程等,對干預的選擇和確定應由研究者和教師一起完成。設計工作通常是隨著在真實情境中教育干預的制造與檢測、迭代精制和持續演進而不斷進展的?;谠O計的研究理念認為所設計的干預措施不可能從一開始就達到理想要求,也并不要求在運行中不出現任何瑕疵,因此,在設計和隨后對之進行的多次評估及再設計過程中就有改進的空間。

課程干預完成初步設計后,下一步就進入在真實教育情境中的干預應用、評價和修正的迭代循環。如圖1所示,課程實施階段中的設計研究由研究者和教師合作,在真實情境中進行,從課程干預的實施開始,經歷數據的記錄分析與評價、干預的修正改進,到獲取較精制的干預為止可以看作一個階段內的微循環。一個微循環結束則進入下一個微循環。同時,整個基于設計的研究過程是一個大循環,既包括階段內的多個微循環,又涵蓋各個研究階段,形成大的迭代開發路徑。

(4)課程評價與成果推廣

從課程設計的啟動到課程實施的全過程都納入評價的范圍。評價的意義在于“找出能夠解釋好的方法、好的效果,或能夠引起變革、改進、創新的行動的東西”?;谠O計的研究中的評價則不僅要注意好的方法和好的效果,而且更要通過分析判斷找到干預設計中存在的缺陷和導致效果不理想的可能因素,從而為下一輪的改進提供證據。

基于設計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種形成性研究,與形成性評價有不少共同之處:二者都關注過程,都是在真實自然復雜的教育情境中進行。形成性評價在設計研究中不可或缺,設計研究的每個階段都要求利用形成性評價手段做出評測和反饋,以便及時修改設計方案。形成性評價是一種基于證據的評價,而證據即來自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進行的客觀詳實的記錄;同時,評價過程中“不斷產生的規模小而數量多的決策可以不斷地完善和改進現有的教學項目”。這些決策不僅可以幫助研究者和教師快速判斷此前的干預設計是否在起作用、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在當前教學情境中遇到什么問題等,還可以確保整個研究過程清晰完整,在一個設計周期結束時為總結性評價提供可靠的證據。

最后,以各種形式報告研究成果,主要表現為對設計周期結束時的總結性評價進一步提煉得到可用的課程設計原則,推動理論的建構;同時得到面向情境的可推廣的課程設計方案,促進當前情境和新情境中課程革新的發展。設計研究成果的推廣是基于情境的推廣,需要考慮情境的獨特性與不同情境之間的相似度。通常在推廣時必須根據新的情境進行新干預的二次設計,也就意味著設計研究開始了新的循環。 三 快速原型法與外語課程快速設計方法模型的構建

1 快速原型法

快速原型法最初出現于機械制造和軟件工程等領域。在機械制造上,快速原型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發展起來的一項制造技術,可在無模具和刀具的情況下直接根據產品設計數據快速制造出新產品的樣件或模型,從而大大縮短了加工周期、降低了研制成本。在軟件開發領域,快速原型法是開發者可用來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其工作原理是在開發過程啟動后,對用戶需求進行簡單和初步的分析,盡快設定開發目標和方向,在最短時間內構造出一個原型系統并提供給用戶試用,在試用過程中收集用戶評價和反饋、不斷對原型進行漏洞修補和功能完善,直到最后完成系統的成型。

Tfipp和Bichelmeyer的研究是有關快速原型法應用于教學系統設計方面最常引用的文獻,一般認為是快速原型法在教育領域的發端。近年來,快速原型法在課程和教學設計領域受到一定關注,有望成為影響課程和教學設計的一種重要策略和方法??焖僭头ㄕn程設計過程包括在課程設計工作的初始階段快速開發課程原型產品、通過一系列在自然教育情境中的運行與修正的循環,直到最終制作出合格課程產品的過程。借鑒快速原型法進行的課程設計與基于設計的研究理念有不少相通之處:一是原型的構念與制造通常都使用原型的設計方法;二是迭代性,二者都強調多輪迭代循環的方式:三是過程性,都主張設計者與用戶即教師的通力合作和全程參與設計和使用過程,都選擇使用形成性評價方式對設計和使用進行記錄、評測和反饋,摒棄只重輸入輸出與前測后測的黑箱模式,注重過程理解和改進設計;四是應用性,都主張設計的價值通過其對用戶在真實情境中的適用性來檢驗。

上文的論述說明,與基于設計的研究相似,在各種真實的教育情境中運用快速原型法進行課程設計可以很好地克服傳統課程設計的諸多弊端,兩種設計思想之間有天然的聯系和內在一致性。同時,大多數設計者面臨在更短時間內生產出更高質量產品的壓力,而快速原型法可以提供一個緩解這種壓力的解決方案,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基于設計的研究過程迭代循環周期過長的弊端?;谶@個考慮,本文借鑒快速原型法對基于設計研究的外語課程設計流程進行了改造,得到一個外語課程快速設計方法模型(見圖2)。

2 基于設計研究的外語課程快速設計方法模型

原型的設計有助于設計者在真實復雜的情境中迅速初步確定產品的最佳可行模式。課程設計中采用快速原型法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縮短完成設計和開發項目的時間周期??焖僭头铀僭O計進程主要表現為以下特征:通過對原型的及早評估使得對設計產品和程序的修正可以不必等到項目后期才進行;計算機輔助設計與開發工具的應用極大地方便了原型構造、提高了效率;以團隊合作方式同步進行開展設計活動。其中前兩項特征也是基于設計的研究中的顯著特征,第三項特征則對基于設計的研究形成了互補,為外語課程設計模型的改造提供了依據。

融入快速原型法思想的設計框架模型仍然以研究者與教師的全程合作為基礎涵蓋整個設計周期,變化主要體現在主體部分的課程設計、實施、評價三大模塊以并行加工方式組織,以模塊內和模塊間的微循環和大循環為特征的迭代改進貫穿整個設計過程。本模型將課程設計工作、課程產品實施和形成性評價作為并行處理的三個模塊,以貫穿始終的形成性評價作為聯系設計與實施的橋梁,通過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為設計及實施提供修正的依據。由于持續進行的試用一反饋一修正成為整個設計過程不可或缺的部分,設計、制造、使用和評測之間的界限變得十分模糊。設計過程與實施過程既有傳統的線性特征,又有同步并行的非線性特征,二者之間的復雜交互通過形成性評價來實現。課程原型的構建、審查與修訂工作既可納入設計階段,視為問題與目標確定之后的步驟,原型中包含對內容、策略與支持系統的設計;也可納入實施階段(圖2中用小虛線框表示),即在需求與條件分析的基礎上和在現有可用設計原則的指導下,參照已有的類似情境的設計方案直接建立一個課程原型,在后續的使用中再結合問題與目標等進入迭代改進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