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經濟及社會效益

經濟及社會效益

時間:2023-10-08 10:23: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及社會效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經濟及社會效益

第1篇

【關鍵詞】科技館 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 經營管理

科技館是城市公共服務的基礎區域,主要是通過向公眾展示、講解或培訓等方式,完成對社會公眾的科普活動,是推動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提升的有效途徑??萍拣^的基本屬性決定了科技館是服務于社會公眾的非營利公益機構。而為了衡量科技館是否成功,可以通過對科技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對其進行衡量?;诖?,本文對科技館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展開分析和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一、科技館的社會效益分析

根據科技館的基本屬性,得到科技館是服務于社會公眾的非營利公益機構,其社會效益是決定科技館價值的重要體現。

(一)提高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

科技館內部具有較多的展項,并通過相關參觀、參與和講座等內容,使得科技館的參觀人員能夠切實的參與到科技館中,從而將部分客觀事實和自然現象,能夠充分的展示在參觀者的面前,使得參觀者可以懂得些科學原理,培養觀眾的創造力??破战逃侨嫣嵘龂竦目茖W素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性工程。

(二)拉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一個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這個國家的生產力和文化發展的水平,決定著這個民族的創造力。要加快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步伐,歸根到底依于人力資源素質的提升,尤其靠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升??萍拣^通過其特有的科學技術傳播方式,對培養社會公眾科學思想和科學理念得到更新,進而使得社會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提升,對提升勞動者對先進設備等進行合理利用。進而有效的推動勞動的效率提升,進而積極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全面提升。

(三)展示科技前沿,推進科學技術的進步

科技館展示科技前沿研究取得成果,及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和應用前景,探計未來社會發展的重大科學和關鍵技術問題,介紹當前科技發展新形勢和未來發展走向是為了讓公眾更好地理解推動科技發展、促進科技創新的戰略意義,并引發思想共鳴,增強科學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另外,借由科技館的人才培養能力,激發青年人群對科學和創造的興趣,為科學技術進步奠定基礎。

(四)更好地傳播科學精神

通過參與科技館科學實驗,其一培養青年執著的探索精神,科學家在自己的活動中總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鍥而不舍的意志。其二嚴格精確的分析精神,科學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層面上,確定性或精確性是科學的顯著特征之一。其三敏銳的洞察精神,對偶然的科學現象有敏銳反應,深入探索背后的科學奧秘的專注精神。其四虛心的繼承精神,科學活動有如階梯式遞進的攀登,科學成就在本質上是積累的結果,科學是繼承性最旨的文化形態之一。其五懷疑精神,不盲目迷信已有的結論,敢于通過思考和實驗提出自己的觀點。其六創新精神,這是科學的生命,科學活動的靈魂。

二、科技館的經濟效益

科技館在為社會做出資源共享的同時,也可能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由于科技館的公益性和非營利性,使得科技館經濟效益的計算方式就存在差異,不能按照傳統企業的經濟效益計算方式,需要按照其具體的特點展開分析和理解。

(一)間接性

科技館主要通過教育的方式,使得社會公眾的生產能力得到提升,進而有效的帶動社會生產效率的提升,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價值。而在這一過程中,科技館的間接經濟效益可以得到實現。

(二)遲效性

科技館的經濟效益不能立刻得到顯示,由于教育存在一段時間的,科技館通過教育提高社會公眾生產能力提升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不會立刻得到展示。故此,科技館經濟效益存在一定的延時性。

(三)長期性

由于科技館是長期完成對社會公眾的服務和教育工作,且教育和服務會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在得到間接的經濟效益時,社會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率會始終持續進行,使得科技館可以獲得持續性的間接經濟效益。另外,某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理念,均需要一定時間的沉淀,而掌握且利用這一科學成果也將為社會和科技館帶來長期的效益。

三、科技館效益的提升措施

針對科技館效益情況,科技館需要不斷尋求有效的效益提升途徑,促使科技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能夠得到綜合體驗,為社會發展和進步提供基礎。

(一)豐富的科技館活動

科技館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通過豐富的科技館活動,促使科技館參觀者可以得到體驗式、參與式等培訓活動。例如:科技館采取構建興趣實驗班方式,以青少年為主要的培訓和服務對象,使得青少年在具體參與興趣班的同時,通過動手動腦,激發觀眾發散思維。激起觀眾的好奇心,引起探究與思考。

(二)多元化的服務理念

結合科技館現有的條件,根據不同層次的參觀者給予個性化的服務方式,例如,增加4D影院的影片,增加放影場次。在展開科普的同時,需要重視相關配套服務的構建,使得參觀者在享受知識教育的同時,可以得到多元化的服務,進一步推動科技館的教育職能的發射。

(三)人性化科技館

為了提升科技館的效益,科技館需要對不同參觀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模式,并建立在參觀者為本的理念下,構建適宜的服務,合理對無障礙設施和老年設施進行應用。

四、結束語

通過分析科技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科技館的基本情況,并選擇適宜的提升科技館效益提升方式,積極推動科技館的功能性和服務性發揮,實現社會的安定與和諧。

參考文獻

[1]陳江艷.科技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J].中外企業家, 2014(21):35-35.

[2]李永保.科技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J].科技風, 2011(10):9-9.

第2篇

【關鍵詞】耿村煤礦;自動化工作面;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在礦井的生產過程中,采煤工藝的先進與否直接影響整個礦井的生產能力,因此,要盡量選用先進的采煤工藝,從而達到礦井高產高效的目的。由于煤礦是高危行業,提高綜機設備自身的安全可靠程度和自動化程度,最大限度的減少用人,是實現礦井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因此煤礦綜合自動化有力推動了企業安全高效、又好又快發展。

1 地質概況

耿村煤礦綜合自動化13160工作面位于東三采區(2-3)煤軌道延伸西翼。工作面采用走向長壁式布置,下巷標高+81.914~+101.718m ,上巷標高+115.520~+142.344m ,工作面切眼長206m ,走向長753m ,煤層傾角8°~12°煤層儲量利用厚度13.5m。地質構造條件較簡單,煤層整體呈一向南東傾斜的單斜構造,煤層結構較復雜,局部層理紊亂煤層松軟。

從以上兩個表格對比可以看出,綜合自動化放頂煤工作面與普通工作面相比,雖然前期在資金、設備上投入較大(大約多投入3700萬元),但自動化綜放工作面每月原煤產量增加7萬噸,按照每噸450元的售價,價值3150萬元,也就是說自動化工作面多投入的3700萬元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完全收回了。煤炭作為我國現代工業發展的主要能源,供求的不平衡嚴重影響和制約著我們的經濟發展,自動化采煤工作面相比普通工作面每年可以增加84萬噸原煤產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環節供需矛盾,滿足社會需求,促進經濟發展。

(2)資源回收利用率比較:

①電液支架護幫板結構以及立柱自動補壓功能,能給工作面頂板和煤壁提供了必要的支護,減輕了頂板和煤壁的破碎程度,基本上杜絕了片幫冒頂的發生,因此在后部放煤時容易將頂煤放凈,并能保證煤矸分離提高煤質。根據統計化驗,煤質較原來提高50—70大卡/公斤。

②13160工作面電液支架的放煤過程分為兩部,先是程序控制自動放煤80%以上,然后由人工結合每架的具體情況進行放煤,見矸關門,達到甚至超過了人工放煤的效果,保證了后部頂煤的完全放落和回收。與普通綜放工作面相比,綜合自動化放頂煤工作面的回采率可提高2個百分點,每年多生產原煤7萬噸,直接經濟效益3000余萬元。

③排頭支架選用ZFC9600型液壓端頭架,支護高度由2.8m增加到3.5m,工作阻力有7000KN增加到9600KN,加上SAC系統的自動補壓功能,使上下端頭支護能力得到了加強,上下巷17架ZT2×4000型超前支護液壓巷道支架的配套使用,使得上下端頭的支護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這就加大了端頭支架的放煤量,相比普通放頂煤工作面每放一排煤可增加70噸產量,一個工作面可多出10多萬噸煤,原煤回采率可達95% ,回采率提高3個百分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礦井的服務年限。

(3)節能方面: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自動化采煤設備和技術的使用在合理利用煤炭資源、節能降耗以及環境保護方面的效果顯著。

①變頻智能型乳化液泵站,自動啟動或閉合設備及調配功率輸出,達到節能省電,一班可節約用電 680度,一天節約2000度 ,按這樣計算,一年可節約用電72萬度,價值約45萬元。

②泵站的自動配液功能,使乳化液濃度達到科學合理,即滿足了電液系統的使用要求,又降低了閥組、大立柱及各種千斤頂的損壞,一個月可降低材料費5萬元。

③與1140V供電相比,電纜投入減少50%,節約資金80多萬元,同時電耗下降近11%。

4 社會效益分析:

(1)自動化采煤技術為打造本質安全型工作面,保障職工群眾人身安全及設備安全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①上下巷安全出口使用了巷道支架進行支護,解決了上下端頭支護難題,杜絕了上下端頭片幫冒頂事故的發生,改善了職工工作環境。SAC型電液系統的成組動作控制功能、支架跟隨采煤機自動控制功能以及安全操作功能等,實現了無人操作或遠距離操作,極大程度的保證了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支架立柱自動補壓功能和護幫板結構保證了支架對頂板和煤墻有效支護,杜絕了工作面片幫冒頂事故的發生。

②自動化設備的實時工況監控、智能故障診斷、工作面礦壓監測等實用功能,讓井上下都能隨時掌握關鍵部位的工作狀態,及時發現設備故障,杜絕了設備事故的發生,極大的降低了設備運行成本,提高了設備開機率。

(2)耿村礦通過對13160工作面對自動化采煤技術的實踐和探索,將促進和帶動集團公司以及煤炭行業的科技進步,全面提高集團公司及我礦綜采技術裝備水平。

自動化工作面科技含量高主要體現在:

①集中控制:將采煤機電控系統(隨采煤機成套)、支架電液控制系統、工作面三機通信控制系統、泵站控制系統及供電系統有機結合起來,并接入礦井自動化系統的以太網,實現綜采工作面設備的集中控制、保護、閉鎖、沿線通訊等功能,確保各設備協調、連續、高效、安全運行。

②信息網絡化:實現數據上傳,在地面調度指揮中心實現對綜采工作面設備的遠程監控以及各種數據實時顯示等功能,并通過計算機網絡實現共享,實現生產管理的信息化。這是普通綜采工作面所不具備的。

③大量新設備的投入使用:SAC電液控制系統、變頻控制開關、集中控制系統、乳化液泵站自動配液、軟化水裝置等,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提高了井下設備的自動化程度,很好的促進了安全生產。達到了“多上設備少上人”的目的,詮釋了“人的生命至關無上”的意義,為集團公司的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通過對自動化工作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高科技的采煤裝備不僅減輕了職工的勞動強度,達到了本質安全,而且使企業效益大幅度增加,職工收入明顯提高,因此,綜合自動化采煤技術應大力推廣應用,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綜合自動化程度。

第3篇

關鍵詞:出版企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10月16日

長期以來,出版社作為事業單位,主要以公益為目的,追求的是社會效益。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目前大部分國有出版單位已完成轉企改制,成為市場經濟中的公司制企業。而企業一般是以盈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經濟組織。轉變為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后,如何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成為擺在出版企業面前的首要問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論述,明確了今后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

公司法第五條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轉制后的出版企業屬于公司制企業,必然要遵守公司法,從而就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出版企業既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又要承擔社會責任。出版企業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責任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如何正確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至今沒有人進行過系統的論述。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引起人們的思考,為轉制后的出版企業提供理論指導。

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

經濟效益對于企業來講主要是經濟利益,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利潤。這一點在學界及實務界基本上有共同的認識,本文對此不作贅述。但對于社會效益,人們迄今為止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冬F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對社會效益的解釋是:“各種經濟活動及科學技術、教育、文學、藝術等在社會上產生的非經濟性效果和利益”。按此解釋,效益分兩種,一種是經濟效益,一種是社會效益,兩者是相對的。本文認為這一概念的表述是比較科學的。我們以此為基礎對兩者之間的關系做一探討。

經濟效益雖然和社會效益是兩個相對的概念,但兩者卻并不是水火不容的關系。有些情況下,企業追求社會效益,會減少經濟效益,但很多情況下企業在追求社會效益的同時,也促進了經濟效益的提升。在汶川地震中,王老吉捐款1億元,因而成為很多網友心目中的偶像。借助汶川大地震,王老吉在產品上市的推廣上做足了功夫?!芭律匣稹⒑韧趵霞币粫r間成為時下最流行的廣告詞。王老吉因此不但贏得了品牌推廣,還贏得了2008年營利120億元,比2007年超營30億元;另一方面,企業只有在獲得經濟利益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創造經濟效益。很難想象,一個連年虧損,發不出工資,自身難保的單位怎么會去創造社會效益。當然,不乏有些盈利較好的企業為富不仁,在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完全不顧社會效益的創造,但這樣的企業不會有大的作為,不會成為百年企業。因此,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者不是對立的,兩者雖然在有些時候會出現此消彼長的情況,當從長遠來看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

1、企業社會責任概述。英國學者奧利弗?謝爾頓首次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概念,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應該與其經營者滿足企業內外各類人需要的責任聯系起來,企業社會責任包含道德因素。自此之后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不斷深入,其中以1984年美國經濟學家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關者理論為代表,也為大多數人所認同。他將利益相關者定義為:“一個組織里的相關利益者是可以影響到組織目標的實現或受其實現影響的群體或個人”。該理論認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投資人、職工、上下游供應商、消費者、社會和政府等。

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存在和發展都有不同形式的投資或承擔不同的風險。企業不應僅僅追求維護投資人的經濟利益,對職工、社會、政府等的利益也要維護,此即企業的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標準“SA8000”雖然飽受爭議,但他是迄今為止全球首個道德規范國際標準,適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業,不同規模的公司,是一套可被第三方認證機構審核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情況的國際標準。這一標準雖然沒有體現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但他的理論基礎正是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因此,本文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是指企業對投資人、職工、上下游供應商、消費者、社會和政府等利益相關者做應負的責任。這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是屬于廣義上的企業社會責任。由于長期以來人們更注重企業的經濟利益,所以現在通常人們提及的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是指狹義上的企業社會責任,即企業對投資人之外的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本文遵循現在人們的常用提法,所討論的企業社會責任是指狹義上的社會責任。

2、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出版企業既要履行社會責任,又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那么社會責任和社會效益之間又是什么關系呢?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也就是維護了職工、消費者的利益,也就是承擔起了對社會和政府所應負的責任,最終會產生社會效益。如果一個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就一定不會產生社會效益。如果企業了創造社會效益,那就意味著企業履行了對職工、社會等利益相關方的責任,如果企業沒有創造社會效益,那他一定沒有履行社會責任。因此,可以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就會產生社會效益,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就意味著企業必須要履行社會責任。結合前述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在短期內可能會減少經濟效益,但從長期來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會提高自己的經濟效益,而經濟效益的提高又會有助于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出版企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其實就是作為出版企業首先要履行社會責任,產出社會效益,同時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那么,對于出版企業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三、如何正確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

出版單位轉企改制為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后,其生產的文化產品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用于交換的商品,但文化產品又具有不同于物質產品的特殊屬性,對人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有重要影響。文化產品與其他商品不同,其品質與經濟效益之間并不完全具備正相關關系。在大多數情況下,文化產品越好,群眾就越歡迎,經濟效益就越好,社會效益也就越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就達到了有機的統一,這種產品我們稱之為大眾商品。但有些水平高雅、格調上乘、弘揚和傳承優秀文化的作品,社會效益很高,但由于其觀眾和讀者并不多,其經濟效益顯然很低,這種產品我們稱之為高雅作品。有些作品思想性差,審美價值低,其社會效益很不好,反而有害,但經濟效益卻很好,這種產品我們稱之為粗俗作品。

出版企業有別于單純的物質生產企業,是精神傳播與物質生產的統一,其產品不僅是一種物質產品,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一種精神產品,由此其承擔的社會責任除了一般企業應該承擔的責任之外,還需承擔一定的特殊責任。對于一般企業應承擔的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公益捐贈等社會責任,人們的研究(相關文獻)較多,本文不作探討。出版單位作為精神產品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承擔著政治導向責任、文化建設責任以及社會倫理建設責任。其生產的產品首先要擔當起精神產品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創造社會效益。

首先,出版企業不能“一切向錢看”,為了獲得經濟效益,出版低級庸俗、內容粗制濫造的文化產品。這是出版企業不能碰的紅線,也是履行社會責任最基本的前提。

其次,在轉企改制的今天,出版企業對于經濟效益的追求也可以毫不避諱,畢竟在當今權威部門組織的全國“文化企業30強”評選中經濟指標占所有評選指標的50%以上。出版企業應在把握社會主旋律的基礎上,積極研究市場,把握群眾消費心理,多出人們喜聞樂見的好產品,即人們常說的暢銷書、常銷書,提高經濟效益。同時,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出版企業應當充分利用良好的發展環境,抓住機遇,勇于創新盈利模式,開展多元化經營,促進經濟效益的提升。

最后,出版企業要始終不忘承擔政治導向,弘揚主旋律,挖掘祖國優秀文化,傳承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社會責任。出版企業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緊緊把握時代脈搏,高揚主旋律,做好主題出版;出版企業要堅持深入挖掘祖國優秀文化,弘揚中華文化,擔負起積累文化、傳承文明的文化使命。出版企業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播先進知識,引導社會倫理,做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排頭兵。然而,出版企業在承擔這些社會責任的時候,常常因為銷量小而經濟效益不好。但作為企業,又必須考慮經濟利益,此時就會遇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矛盾。針對這一問題,國家設立了包括“國家出版基金”、“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在內的多項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實施了“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等多項出版工程。國家為出版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搭建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出版企業對于社會效益好,而經濟效益差的出版產品,要積極申報申請資金支持,補償出版成本。出版企業既履行了社會責任,又不損失經濟利益,但卻創造了社會效益,提高了社會知名度,培育了企業良好的形象,增強了消費者的認可度,從而帶動企業出版產品銷售量的增加,經濟效益的提高,企業何樂而不為呢?可見,出版企業履行了社會責任,也就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第4篇

[關鍵詞] 堅持;文化發展;社會效益;優先原則

【中圖分類號】 G2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2-062-2

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都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并以此為前提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

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基層文化館、站,是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繁榮和發展群眾文化事業,為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組織、引導群眾自娛自樂,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具有其他文化類型所難以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它的建設與發展,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方向,面向市場,努力降低產品和服務成本,增強自身發展活力,不斷擴展發展空間,保護和實現人民群眾基本文化利益,堅持把文化發展社會效益優先原則放在首位,不斷擴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空間,普及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文化生活內容,提高文化生活質量。

文化發展的社會效益,只有在文化的現代轉型過程中才能實現。甘南州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其社會、經濟、文化相對處于較落后狀態,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即傳統社會文化是與低下的生產力,與封閉式的、低層次的自然經濟相適應。其文化因素難以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持。文化是經濟的一個內在的、深刻的促進或者制約因素。與現代化經濟相適應的文化,便可成為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不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文化,便會成為經濟發展的阻力。

因此,如何促使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換,提升未來小康社會的文化品格,為經濟和政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建設具有鮮明時代特點和西部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是基層文化館、站面臨的歷史使命。文化館、站在堅持文化發展社會效益優先原則方面的主導作用是多方面的。大力搶救和保存民族的文化遺產,是文化館、站的主要任務之一。民族的傳統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生活歷史的生動寫照,又是一個民族存在身份的標記和展示。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的東端,這里自古就是內地通往藏區的主要通道,是內地與藏區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成為安多藏區的政治文化中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樣的自然環境,形成了我州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和人文景觀。特別是博大精深的藏傳佛教孕育了廣泛流傳在民間的藏族文學、音樂、舞蹈、神話、戲劇、曲藝、詩歌、故事、繪畫、雕塑等特色文化瑰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甘南藏族人民用辛勤的勞動和無窮的智慧,鑄就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境內有大量名勝景地和文物古跡,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寺洼文化等都曾駐足期間,還有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和民俗活動,造就了州內豐厚的文化底蘊。改革開放以來,全州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對民族文化資源的發掘、保護和利用。在宣傳甘南,推介資源,招商引資,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加快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注重挖掘整理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得到保護和發展。但是,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現代化生活浪潮不斷沖擊傳統生活方式和人們的思想觀念下面臨著不少問題和困難,在歷史文化不斷消亡的嚴峻現實面前,我們只有及時搶救和保存民族的精神財富,才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實現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只有憑借自身優勢,充分展示民族和地域文化風情,推出富有民族特色和充滿時代精神的文化藝術作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才能始終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品格和主體地位。

體現文化發展社會效益優先原則,要挖掘民族傳統文化中積極、健康的精神因素,充分發揚“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工作爭創一流”的“甘南精神”,是我們在建設甘南的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始終保持和弘揚的精神動力,是甘南各族人民立足高原、不斷進取、無私奉獻的斗爭實踐中形成的精神財富,要繼承和發揚這些傳統的美德,為建設先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發展社會效益優先原則,還體現在發掘文化資源優勢、開拓文化市場、發展文化產品方面。甘南地處高原,秀麗的自然景觀,得天獨厚的民族歷史文化資源,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民族歌舞,別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服飾,多樣化的民俗、民情,民族節慶文化等,是發展甘南民族文化的優勢資源,并且潛藏著巨大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保護和發掘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提升特色文化的品位,擴大民族文化發展規模,既能夠豐富和滿足各民族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又可以有效地增加地區經濟的文化含金量,推動經濟發展,從而使文化館、站真正實現以社會效益促進經濟效益,以經濟效益提升社會效益,使“文化的經濟功能”與“經濟的文化取向”形成互動,形成良好的社會效益和文化影響,促進整個社會的綜合發展。

發掘、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化,加強民族藝術創作活動,繁榮文化公益事業,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發生沖突時,必須首先堅持和服從于社會效益。如果不能正確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一味追求經濟收入,而讓那些污染社會精神環境、毒害人們靈魂的文化垃圾充斥市場,必將造成極為不良的后果。在文化資源的區分和選擇上,看它是否有利于兩個文明建設,是否有利于先進文化的發展。對那些與時代精神格格不入的東西要嚴加限制和剔除,文化館(站)作為聯系群眾、服務社會的橋梁,必須在發展先進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滲透和毒害方面作出示范。

文化事業的社會效益,最終必須落實在豐富和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上來,具體到提升人民群眾的審美趣味上來,從而營造出一個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因此,積極推動地區群眾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方位、多層面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堅持文化發展突出社會效益的關鍵。

針對甘南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人民文化生活相對貧乏的現實,應當加強和改善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轉變經營和管理方式,深入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的需要,把人力、物力、財力用于發展和壯大群眾性文化事業和民族文化產業中去,結合民族地區特點,抓好普及工作,不斷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把發展群眾性文化事業與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結合起來,堅持以地方民族特色為主,通過普及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廣泛開辟文化宣傳場所,建立社會主義文化陣地,傳播健康文化藝術發展活力,推動文化藝術創新。

群眾文化活動作為人民群眾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具有宣傳教化、普及知識、凝聚人心等社會功能。因此,加強文化場所建設,突出群眾文化活動的普及,既體現了文化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提高群眾文化藝術修養、加強精神文明陣地建設的需要。普及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可以讓更廣泛的社會成員參與其中,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教育和引導,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提高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在全社會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大環境,促進文化發展,繁榮文化市場,把巨大的精神力量轉變為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進步的物質力量。

總之,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進程中,必須堅持文化發展社會效益優先原則,大力發展文化公益事業。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館、站建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管理和運行機制,健全制度建設,推動文化創新,挖掘和發展民族文化,努力推進文化藝術精品工程,不斷開拓群眾文化的發展空間,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的需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李族放.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幾點思考[J].職業時空,2011,(8).

[2]郭賓,秦德智.對國家文化安全觀點的再思考[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3]韓冰.回望文化發展三十載[J].黨政論壇(干部文摘),2011,(6).

第5篇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 社會效益 模糊物元 熵權

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是以政府資金為支柱,引導社會資本向農業集中,從而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經營方式的轉型,其最根本的目標在于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生態改善、社會進步。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不僅有明顯的經濟效益,而且有顯著的社會效益。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可持續農業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的投資決策目標將由單一的經濟效益向綜合的社會效益目標延伸。因此,深入研究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社會效益評價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傳統的折現現金流評價方法(DCF)主要針對的是項目的經濟效益評價,具有顯著社會效益項目僅僅停留在理想的社會價格的基礎上。這一方面是因為農業項目社會效益評價指標難以定量處理;另一方面是農業項目社會效益影響是多因素的。因此,在現行的項目評價體系中沒有把社會效益納入其中,只是對具有顯著社會效益的項目做單項的定量或定性分析。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找到一個評價項目社會效益的有效方法。本文試圖以熵值理論和模糊物元理論為指導,構建基于熵權評價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模糊物元模型,并將該模型應用于五類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社會效益綜合評價實踐。

一、基于熵權模糊物元法的引入

由于農業項目社會效益包涵的內容廣泛,有社會保障效益、人民生活質量提高效益、農民素質提高效益、生態環境效益等,同時表現出多目標、多因素、不相容、難計量、模糊性。因此,必須采用綜合系統評價方法,將多種方法相結合,使社會效益評價準確而全面。為此,本文引入了模糊物元法和信息論中的熵值理論,并結合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社會效益評價特點對其改進,實現定量評價。

物元分析是由我國學者蔡文于1983年提出的一門研究不相容問題的科學,通過描述事物的可變性,把是與非的定性描述發展為定量描述,并通過建立多指標評估模型來完整評價事物,從而為解決事物評估問題提供了一個嶄新視角。由于對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社會效益進行評價所涉及的指標較多,而且互不相容,直接利用評價標準難以做出準確判斷,物元理論則恰好解決了不相容問題。此外,考慮到社會效益中不少指標具有模糊性,利用模糊物元分析能較好地對農業項目進行綜合評價。

1.模糊物元模型

(1) 模糊物元與復合模糊物元

在物元分析中所描述的事物M及其特征C和量值X組成物元R=(M,C,X)或R=(M,C,C(M))。如果其中量值X具有模糊性,便稱其為模糊物元。事物M有n個特征C1,C2,…,Cn及其相應的量值 ,,則稱R為n維模糊物元。M個事物的n維物元組合在一起便構成m個事物的n維復合模糊物Rmn,即:

式中,Rmn為m個事物的n個模糊特征的復合物元;Mi為第i個事物(i=1,2, …,m);Cj為j個特征(j=1,2, …,n);為第i個事物的第j個特征對應的模糊量值。

(2) 計算從優隸屬度

各單項評價指標相應的模糊量值,從屬于標準樣本各對應評價指標相應的模糊量值隸屬程度,稱為從優隸屬度。由此建立的原則稱為從優隸屬原則,可采用下式計算:

越大越優型: (1) 越小越優型:(i=l,2,…,n;) (2)

(3)建立標準模糊物元和差平方模糊物元

標準模糊物元R0n是由從優隸屬度模糊物元Rmn中各評價指標的從優隸屬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加以確定。若以(i=l,2,…,n;j=l,2,…,m)表示標準模糊物元R0n與復合模糊物元Rmn中對應各項差的平方,則組成差平方復合模糊物元R為:

(4) 歐氏貼近度評價

歐氏貼近度表示被評價樣本與標準樣本兩者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值越大表示兩者越接近。反之則相離較遠。計算方法有很多,考慮本研究是依據眾多指標定量描述農業項目社會效益,擬采用加權求和模型計算單元歐氏貼近度 。

(j=1,2, …,m;i=1,2, …,n)(3)

式中:表示第m個評價單元與標準復合物元之間的貼近度,其值越大,兩者越接近,表明單元質量越好,級別越高;反之,單元質量越差,級別越低。

2. 熵值權重系數確定

在信息論中,熵是信息量的度量,人們在評估決策中所獲得信息的多少,是評估精度和可靠性的決定因素之一。某項指標值變異程度越大,該指標提供的信息量越大,該指標的權重也應越大,反之亦然。把熵權引入到評價指標權重求解中,充分利用決策矩陣提供的信息來修正決策者主觀判斷權重,可以減少決策中的主觀隨意性,使評價結果更符合實際。第i項評價指標的熵權為:

(4); (5); (6);

(7) ;(8) 。

式中:為熵權;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熵;為同一評價指標下不同事物中最滿意者或最不滿意者,本文采用前者。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社會效益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與社會的互相影響,運用綜合指標評價法,按照目標層、指標層進行指標體系設計和指標提取(詳細見表2)。

入選評價指標解釋:作者收集了大量的能表現社會效益的指標數據,利用SPSS16.0對選定的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剔除因子載荷小于0.7的指標,確保每個潛變量都有相當程度的代表性,量表結構具有良好的效度后,得出12個重要指標(見表2標示C),并對其進行解釋。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社會效益模糊物元評價

依據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類型,結合社會效益的普遍性,將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分為下列五類:種植養殖基地項目、農產品加工項目、農產品儲銷項目、生態農業項目、科技培訓項目。這五類項目大體上覆蓋了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且具有明顯社會效益,同時,這五類項目均已投入生產運營并產生了實際效果。

1.數據來源

本文基礎數據均來自正在生產運行中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具體有:

(1)種植、養殖類:楊凌雙孢菇高效生產示范基地建設項目(M1)和靖邊優質肉羊高效養殖產業化建設項目(M2);

(2)加工類:陜北靖邊縣萬噸黃芥籽精加工項目(M3)和陜北延川縣紅棗產業化建設項目(M4);

(3)生態類:3211生態林果牧循環經濟產業化綜合開發項目(M5)和榆林市沙地生態農業科技園區項目(M6);

(4)科技培訓類:陜西省農業科技培訓項目(M7)和楊凌示范區新型農民培訓項目(M8);

(5)流通類:陜西省楊凌農業科技大市場建設項目(M9)和楊凌糧油及農副產品市場體系建設項目(M10)。

2.建立評價模型

(1)構建復合模糊物元。本文選定10個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12個社會效益指標。得出模糊物元Rmn如下:

(2)確定定量指標相對優屬度矩陣并構建差冪復合模糊物元。各評價指標的隸屬度值均表現為越大越好,所以采用越大越優模型即取各指標的最大隸屬度值確定標準模糊物元,依據(1)得出優隸屬度模糊物元,并計算差平方模糊物元R。

(3)確定熵值權重。依據(4)、(5)、(6)、(7)確定權重,見表3。

3.評價結果分析

(1)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五類項目歐氏貼近度的排名與社會效益的高低排序是一致的,說明模糊物元熵權評估方法適合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社會效益綜合評價。

(2)本文對選定的12個指標進行權重確定,最大權重項為農業增收(0.1162),最小權重項為人均收入增加值(0.0453),說明社會效益重在整體農業增收,而不是農民個人增收。權重的確定客觀化,脫離以往的主觀思路,使得評價更準確。

(3)在選定的五類項目中,生態類(M5、M6)社會效益最高,貼近度也好;流通類(M9、M10)次之;種植、養殖類(M1 、M2)最低。其原因是:生態類涉及面廣,農業增收效益顯著,就業人數較多,就業效果明顯,指標權重大。

(4)能夠實際計算出各項目的標準化效益值,如楊凌雙孢菇高效生產示范基地建設項目的值為 。不單純停留在比較各項目方案的優劣性,本文雖說未能折合成一個統一的貨幣形式,但通過標準化處理能確切計算出指定項目的標準化社會效益(見表5),易比較各項目之間的單項效益和總體效益,為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礎。

(5)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國家要實現增加社會效益的目的,就可優先選擇生態類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要最大增加農民就業,就可優選科技培訓類,因這類項目投入不多,對實現最大就業。

(6)本文提供了一個評價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社會效益的方法,此方法從理論上是優化的,由于實證的數量較少,有待于更深層的實踐。

參考文獻:

[1]白瀟:因子分析法在醫院社會效益評價中的應用[J].現代醫院,2007,(5)

[2]蔡成果:京津塘高速公路社會效益評價模型及方法研究[J].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曹利軍.可持續發展評價理論與方法.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3]常慶墻 馮立孝 李崗:小流域綜合治理評價方法初探[M].干旱地區農業研究,1995.13(2):5―7

[4]陳國良.黃土高原區域治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綜合評價.黃土高原區域治理評價[c].北京:科學出版社

[5]陳星 潘世虎 羅秀卿: 一種小水電社會效益的評價方法[J].小水電,2004,(6)

[6]范莉莉 王曉剛:鐵路運輸高新技術裝備社會效益評價的研究[J]. 系統工程學報,2005,(1)關坪主.環境保護管理與污染治理.國防工業出版社,1995年版.

[7]國家科委星火辦公室、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編,《鄉鎮企業工業項目評估》,清華大學出版社.國家統計局農村經濟調查總隊.中國農村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

[8]郝志平:高速公路社會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分析研究[J]. 遼寧交通科技,2004,(7)

[9]何有華 孫浩蜂:縣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經濟效益評價方法[J].中國水土保持,17(7):31―14

[10]洪名勇 駱心權 陳卓:貴州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評估探索[J].農業技術經濟,2000,6:45―47

[11]蔣同初:投資項目經濟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版

[12]江西省郵政儲匯局課題組. 郵政儲蓄社會效益的評估[J]. 金融與經濟,2005,(S1)

[13]李慶瑞:基于多層模糊分析模型的高速公路社會效益評價方法研究[J].中外公路,2005,(3)李淑琴,劉志新. 高速公路項目后評價方法初探[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1,(S2).

[14]李穎:高速公路社會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分析探討[J]. 遼寧交通科技,2005,(10)

[15]劉麗敏編:農業投資項目監測與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操作者指南.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年版

[16]馬 王健偉 楊銘:公路計重收費項目經濟及社會效益評價[J]. 公路,2004,(2)

[17]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1版

[18]邁克爾•M•塞尼編著:把人放在首位――投資項目社會分析.中國計劃出版社:1998年版

[19]牟濤 袁蘊:政府投資的社會效益評價研究[J]. 財會月刊,2007,(27)

[20]應用模糊綜合評判法進行東莞市水資源規劃宏觀經濟社會效益評價[J]. 珠江現代建設,2006,(6)

[21]張榮 劉斌 張慧 徐國強:區域農業現代化進程測度體系研究及實證分析[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2,3:96―100

第6篇

【關鍵詞】醫院;財務管理;效益;途徑

一、引言

“醫院是公益性事業單位,不以營利為目的。”公立醫院的最終財務目標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讓病人享受高質量、高效率的醫療服務,同時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新《醫院財務制度》要求:“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即當醫學人道主義與功利主義發生沖突時,公立醫院要堅持醫學人道主義第一的原則。

為更好地實現公立醫院的公益性目的,加強財務管理就成了公立醫院財務工作的核心。由于政府對衛生資源的成本投入較少,醫院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既要對社會的公共衛生服務承擔責任,以追求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又不得不面臨自負盈虧并實現價值補償和價值增值,以追求經濟效益為最佳保障。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醫院應加強財務管理,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堅持公益與經營相結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服務模式。

二、途徑

(一)科學合理編制預算,真實反映財務狀況

醫院預算是各科室各部門的奮斗目標、協調工具、控制標準、考核依據,對提升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編制預算的起點必須有各科室各部門的參與,否則會造成預算的隨意性很大以致形同虛設、無法執行,降低了醫院資金的運營效率。編制預算必須堅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統籌兼顧、保證重點”的原則,根據單位總體發展規劃和年度事業發展計劃,科學合理地編制年度預算,真實地反映醫院的財務狀況。

醫院預算是控制日常業務、經濟活動的依據。在規范的流程控制下,醫院要嚴格執行批復的預算,并將預算逐級分解落實到科室以及責任人。預算執行過程中要定期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對比分析,發現偏差要及時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及時調整,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使用。

全面科學的實行預算管理,利用預算對醫院各科室和各部門的財務及非財務資源進行分配、考核、控制、分析、調整以有效地組織和協調單位的經營活動,促進醫院各項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落實,進而防范和監控醫院財務風險,提高各項資金的使用效益和醫院的運行效益,完成既定的目標。

(二)依法組織收入,努力節約成本

由于醫院承擔著向社會成員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職責,影響著政府在公眾中的社會公益形象,因此加強醫院財務收支管理是保證公立醫院履行社會公益職能和創造社會效益的重要手段。

1.對醫院收入的管理

強化剛性的收入預算管理,提高醫院財務管理水平。醫院預算要在強調綜合績效的前提下確定各部門的醫療收入預算,對一般臨床科室要鼓勵通過提高服務和技術質量擴大病源,提高收入;對特色科室要鼓勵通過技術創新吸引病人,提高收入水平。同時逐漸降低藥品、檢查收入預算的比重,并明確降低的幅度標準,將其納入綜合績效考核.。

加強對醫院收入的控制,實現收入的全過程控制。對于大型設備檢查和特殊用藥,要求科室必須嚴格把控,并征得病人或家屬同意,避免濫檢查、濫用藥。

尋找擴大業務收入的合理途徑,提高醫院綜合效益。醫院要增加業務收入,充分挖掘醫院內部潛力,利用現有設備和技術條件,擴大醫療服務項目,提高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對醫院支出的管理

實行支出預算管理,保證費用總量監控。支出預算的編制應本著既要保證醫療業務正常運行,又要合理節約的精神,合理確定資金比例。

加強成本控制,建設節約型醫院。合理控制人力成本,減少冗員成本支出,并制定相應綜合績效指標考核。實現后勤服務社會化,建立優質、高效、低耗的后勤管理系統。

嚴格控制支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醫院應制定資金收支審批制度,并嚴格按審批程序辦理審批手續。資金的使用要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講究經濟效益。

(三)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完善內部控制機制

醫院實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能夠保護國有資產的安全與完整,堵塞管理漏洞,消除隱患,及時發現、糾正錯誤及舞弊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健全醫院財務管理制度。

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完善內部控制機制,是保證醫院實現經營目標,降低醫療成本,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減少醫院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預防經濟犯罪,規范會計行為,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證。

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涉及到醫院內部的各個部門,貫穿于各項經濟工作的全過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是為了健全財務管理制度,提高醫院財務管理水平,依據國家有關財經法律法規而制定的制度。

內部會計控制的機制是依據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施行財務管理而采用一定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對預算、收入、支出、貨幣資金、藥品及庫存物資、固定資產、工程項目、對外投資、債權債務、財務電子信息化等實施全程控制和監督檢查。

財務部門是內部會計控制的組織和實施部門,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涵蓋了會計工作的各項經濟業務。因此要合理設置崗位,明確崗位的職責、權限,確保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加強制約和監督,并輔以信息技術為根本推動力的網絡經濟提升內部會計控制的技術手段,確保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有效實行,提升醫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加強經濟管理,實行成本核算,強化成本控制,實施績效考評,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第7篇

關鍵詞:商業銀行;所有制;運營績效

Abstract:In China,because of different ownership structures,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nd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may have diversities in operate.This paper will analyze firstly the ownership structure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and then set index to the competitiveness,economic effection,social effection of a bank which will be finally used to assess and to compare the operating effection between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nd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ownership structure,operating effection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2265(2009)12-0050-04

根據中國銀監會的劃分標準,中國主要的商業銀行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兩大類。其中,國有商業銀行指的是國家獨資或國家控股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指非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因為不同的所有制結構,導致銀行的經營目標、運營機制都存在很大的差別,如國有商業銀行有時會更多地承擔宏觀調控的職能,而這種職能的實現,常常和普通商業銀行的利潤最大化目標相悖,最終這種股權所有結構方面的差別會影響到其運營績效。本文試圖通過實證比較研究股權結構不同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

一、中國商業銀行的所有制結構分析

根據中國銀監會的劃分標準,中國主要的商業銀行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兩大類。這兩類銀行的主要區別在于所有制結構不相同,而且伴隨著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進程,這一區別表現為商業銀行股東性質的差異。以10家商業銀行的股權數據為樣本進行分析,結果見圖1。

圖1顯示,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4家國有商業銀行的股權絕大部分由國家即國務院通過下屬的匯金公司及財政部控制,沒有或僅有少量的無限售條件的股權,性質上屬于國有范疇。例如,工商銀行70.7%的股份由國家控制,無限售條件的股份僅占4.2%。另一方面,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6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股權雖然部分由國有企業掌握,會受到政府的間接影響,但由于有大部分無限售條件的股權,并且股權分布較分散,因此其所有制結構已接近于私有化。比如,招商銀行有67.37%的無限售條件股,32.63%的股份由十多家國有企業控制,國家持股為零。

所有制結構的不同使得兩類商業銀行在經營活動中采取不同的方法:國有商業銀行的決策更多的表現出國家的意志,會根據政策的需要調整經營策略;而股份制商業銀行則依照董事會的決策行動,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因此,其結果必然表現為不同的運營績效。在這里,商業銀行的運營績效是指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所產生的全部結果,包括銀行規模的擴大、盈利能力的提高和銀行對社會的貢獻力(簡稱社會效益)。通過對運營績效設置指標并進行評估,我們就可以清楚地比較國有制與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發展所起的作用。

二、中國商業銀行運營績效的實證比較

筆者認為,可以將商業銀行的運營績效分解為競爭力、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三部分進行評價。已有學者對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和經濟效益進行過分析,但目前為止還沒有對商業銀行整體運營績效的評價研究,而且對社會效益的研究目前也只處于定性分析的階段。本文將從商業銀行的競爭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方面構建相應的指標體系進行定量分析,進而形成對運營績效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以此評估兩類商業銀行的運營績效,比較國有制與股份制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

(一)運營效益的指標體系

本文從競爭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個方面考察商業銀行的運營績效。具體來說,商業銀行的競爭力是指銀行在金融市場角逐中所體現出的綜合能力,是銀行運營的基礎;經濟效益是指商業銀行自身財富的增長,是銀行經營活動產生的內部效益;社會效益則是指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為社會持續發展所作的貢獻。同時,我們有理由相信:銀行的競爭力越強,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越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效率與公平并重。

在這樣的前提下,本文認為可以將運營績效、競爭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4個變量的關系概括為:運營績效= 競爭力×(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這是用來評估商業銀行運營績效的總公式,以下分別設置三方面的計量指標:

1. 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對商業銀行競爭力的評價可以從資產、設施等資源條件入手。這里選擇的指標包括:(1)資產規模。資產規模是銀行的資本總額與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比率,即資本總額/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是用來考察商業銀行競爭力的重要數據。資產規模越大,銀行的實力和信譽才越有保證。銀行間經常發生的收購、重組案例就是商業銀行為提升其資產規模進而提高競爭力的鮮明例證。(2)機構分布水平。機構分布水平是銀行的分支機構數與中國縣級行政區數的比率,即分支機構數/縣級行政區數。分支機構的分布情況關系到商業銀行開展業務的難易程度,機構分布廣泛可以成為銀行經營的一個有利條件,這一點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地域廣、儲蓄率高的國家來說顯得更為重要。(3)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是指資本總額與加權風險資產總額的比例,是保證商業銀行正常運營和發展所必需的資本比率。各國金融管理當局一般都有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監測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保證銀行可以化解和吸收一定量的風險。根據《巴塞爾協議》的規定,資本充足率目標標準比率為8%。

由此建立的衡量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公式為:競爭力=(資產規模+ 機構分布水平 + 資本充足率)/3

2. 商業銀行的經濟效益。對商業銀行經濟效益的評價主要是從銀行經營的利潤方面考慮。這方面的指標比較容易獲得,這里只選取兩個,以避免重復:(1)資本金利潤率。資本金利潤率是利潤總額占資本總額的百分比,是反映投資者投入企業資本金的獲利能力的指標。資本金利潤率越高,說明銀行使用資本創造的利潤越多,資本的利用效率越高。(2)凈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又稱股東權益收益率,是凈利潤與所有者權益的比率。凈資產收益率是衡量銀行運用自由資本效率的指標,其值越高,說明給股東帶來的收益越大。這里采用全面攤薄凈資產收益率,以衡量銀行在固定時點的效率。

商業銀行經濟效益的計算公式就是:經濟效益=(資本金利潤率 + 凈資產收益率)/2

3. 商業銀行的社會效益。要衡量商業銀行的社會效益,可以從銀行對社會的經濟貢獻、創造就業的能力和員工的福利水平三個方面設立指標:(1)人均繳稅水平。人均繳稅水平是銀行上繳的所得稅額與銀行員工人數的比率,用來衡量銀行中的勞動者對社會做出經濟貢獻的能力。銀行的人均繳稅水平越高,勞動者在該銀行中為社會做出的經濟貢獻就越大。(2)就業水平。就業水平是銀行的員工人數與分支機構數的比率,用來衡量銀行為社會創造就業的能力。就業水平越高,銀行的發展所提供的就業機會越多,吸收勞動力的能力越強。(3)平均福利水平。平均福利水平是銀行對員工的支付總額與員工人數的比率。平均福利水平用來衡量銀行中的勞動者獲得的平均收益,其值越高,說明勞動者的勞動獲得的回報越大,銀行對員工的關注程度越高。三項指標的平均數就是商業銀行的社會效益:社會效益=(人均繳稅水平+ 就業水平 + 平均福利水平)/3

(二)運營績效的實證比較分析

建立了指標體系,下一步就是要對兩類商業銀行實際的運營績效進行比較,評價采取不同所有制結構所造成的結果。

1. 原始數據。本文采用中國10家商業銀行2003至2008年6年的年度報告數據為樣本進行研究,其中包括國有商業銀行4家: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6家: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由于數據較多,以下僅列出對數據進行算術平均后的結果,見表1。

為防止銀行在特殊年份出現極端值而影響最終比較結果的公平,可以對各銀行6年的平均指標進行比較。利用前面設計好的計算公式對表1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得到各商業銀行2003至2008年6年間競爭力、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運營績效的平均水平,結果見表2。

下面分別對體系中各項指標的結果進行分析。

2. 競爭力分析。將表2中銀行競爭力的數據做成柱狀圖的形式,見圖2。

觀察圖2可以發現:以6年數據平均值計算,國有商業銀行的競爭力明顯高于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國有商業銀行中,競爭力最弱的農業銀行指標水平為8.63,比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最強的招商銀行4.20的水平高出一倍多。國有商業銀行在競爭中處于優勢,主要是由于國家作為最大的股東在資本規模和機構設置方面給予的有力支持。

3. 經濟效益分析。將表2中經濟效益列的數據做成圖形進行比較,見圖3①。通過觀察圖表可以發現:除建設銀行外,國有商業銀行的經濟效益均低于股份制銀行的水平②;國有銀行經濟效益的平均水平為6.32,小于股份制銀行8.62的平均水平;在4大國有銀行中,國家持股比例最小的建設銀行超過了股份制銀行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注意到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分別于2005年和2004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可以通過分別計算兩家銀行6年的經濟效益指數,以判斷股份制改革對銀行經濟效益的影響。結果見表3及圖4。

通過觀察圖表可以發現,與股份制改革的完成時間相對應,工商銀行的經濟效益在2004至2005年間有大幅度提升,中國銀行的經濟效益則在2003至2004年間產生了飛躍。

4. 社會效益分析。將表2中銀行社會效益的指標做成柱狀圖,結果見圖5。

圖5顯示,6年間股份制商業銀行比國有商業銀行創造了更大的社會效益,在對社會的經濟貢獻方面、創造就業的能力方面和員工福利水平方面,股份制商業銀行都具有明顯優勢。

5. 運營績效分析。最后,將表2中銀行運營績效的指標做成柱狀圖,結果見圖6。圖6顯示了對中國商業銀行運營績效評估的最終結果:根據6年的表現判斷,除農業銀行外,國有商業銀行的運營績效均明顯高于股份制商業銀行。國有銀行運營績效的平均水平為177,高于股份制銀行109的平均水平。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設計指標并對國有商業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實證比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與股份制商業銀行相比,國有商業銀行在競爭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其資金實力與機構規模均大大超越股份制銀行的水平;第二,股份制商業銀行經濟效益的總體水平高于國有商業銀行,這表明在中國目前的商業銀行體系中,股份制對銀行自身的發展起到了更有力的作用;第三,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帶來了銀行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同樣表明了股份制對銀行經濟效益提高產生了推動作用;第四,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社會效益明顯高于國有商業銀行,在促進社會持續發展的方面比國有銀行發揮了更大作用。換句話說,股份制銀行比國有制銀行對社會作出的貢獻更大。第五,國有商業銀行運營績效的總體水平高于股份制商業銀行,這主要是由于國有商業銀行在競爭力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產生了更強的規模經濟。

綜合以上的分析和結論,本文認為: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暗中迎合了全球范圍內銀行間強強聯合的趨勢,既保存了國有銀行改革前的競爭優勢,又使股份制結構發揮了提升經濟效益的作用。因此,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應當繼續推行并且不斷深化,在保存規模優勢的前提下,促進股東結構的多元化發展,最大限度的吸納社會資金。另一方面,股份制商業銀行應當通過收購與重組不斷擴大自身的規模,提高競爭力,這樣才能使股份制結構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優勢得到更有效地發揮。

注:

①光大銀行由于改革重組導致數據異常。

②剔除光大銀行后的平均水平。

參考文獻:

[1]鞏云華.外資銀行進入對轉軌國家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中東歐五國的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4).

第8篇

關鍵詞水土保持林;林種;優化;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S7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2-0216-01

在林業生態建設中,不同林種的選擇和配置比例往往是區域水土保持林建設的重要依據。然而不同林種的優先順序與比例的確定往往難以量化,給林業工作者帶來一定的不便。層次分析法,是指將一個復雜的多目標決策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將目標分解為多個目標或準則,進而分解為多指標(或準則、約束)的若干層次,通過定性指標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層次單排序(權數)和總排序,以作為目標(多指標)、多方案優化決策的系統方法,在林業科研中一些定量化的評價多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1-2]。由于在優先權排序中涉及眾多定性和定量的指標,而層次分析法能夠提供一種定性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因而該文嘗試使用層次分析法對寧南黃土丘陵區水土保持林體系不同林種的配置及優先順序進行量化,從而對其重要性進行排序[3-4]。

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依據生態防護和立地條件的需要,寧南黃土丘陵區水土保持林體系包含坡面水土保持林、溝道防護林、地埂林、飼料林、經濟林、薪炭林、庭院道路防護林幾種類型。上述各種林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各不相同。在林分結構配置時,應綜合考慮其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依據其綜合效益進行林分層次結構優化[5-6]。根據多年造林實踐和多位專家的意見,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林種結構配置優化評價體系。

2判斷矩陣的構建

依據層次分析法原理,就以上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構建了A-B、B-C的判斷矩陣并計算其權重值Wi,如表1~4所示??梢钥闯?,在水土保持林體系建設中生態效益是所占權重最大(權重0.539 6);其次為經濟效益(權重0.297 0),社會效益所占權重較?。?.163 4),這也符合防護林綜合效益評價的實際。在生態效益評價中,坡面水土保持林權重值最高,表明其生態效益最好,其次為溝道防護林,也具有較好的防護效益;其后依次為薪炭林、飼料林、地埂林、經濟林、道路庭院林。在經濟效益評價中,經濟林經濟效益權重最大,其經濟效益最好,其次為坡面水土保持林,其也有一定的林果經濟收入,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其他林種經濟效益都較差。在社會效益評價中,坡面水土保持林權重最大,社會效益最好,這主要是由于坡面水土保持林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林草結合模式有利于發展林業產業和草畜產業,對產業結構調整有一定貢獻;其次為經濟林,也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其他林種的社會效益都較差。

計算7種主要水土保持林林種的復合權重值,并對其結果進行排序,如表5所示??梢钥闯觯髁址N綜合效益排序為坡面水土保持林、溝道防護林、經濟林、薪炭林、飼料林、地埂林、道路庭園林。因此,該區域水土保持林體系建設中,以水土保持功能較好的坡面水土保持林和溝道防護林在整個水土保持林體系中所占比重要大,分別為40.69%和16.50%,其他類型的水土保持林所占比重略小。

3結果與分析

由于評價指標體系是依據各個林種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所構建,不同林種的綜合效益就決定其權重值。依據上述3個評價指標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涵蓋水土保持林綜合效益的各個方面,也是水土保持林建設所要實現的的主要目的,依據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評價各個林種的優先權,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依據3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可以看出,顯然生態效益權重值最大,占50%以上,其次是經濟效益權重(29%),最后是社會效益,權重為16%??梢妼幠仙絽^水土保持林建設的主要目的是實現生態恢復、保持水土的生態效益,同時也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綜合效益評價中涉及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但是評價中各指標的權重值各不相同,由此確定林種的優先順序才具有科學性。

由林種優化結果可以看出,在黃土丘陵區水土保持林體系建設中,坡面水土保持林在7個林種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為溝道防護林,其他5個林種的權重值均較小。這主要是由于各林種的功能不同所致,坡面水土保持林的主要功能是恢復生態、防治水土流失,具有顯著的生態和經濟效益,也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因此,其是山區水土保持林體系建設最需優先考慮的樹種。溝道防護林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但其社會和經濟效益不顯著,因而處于次優先地位。其他林種生態效益均不及坡面水土保持林,所以排序靠后。因此,在山區水土保持林建設中,要綜合考慮不同林種和樹種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一次確定優選樹種。在林種和樹種優選中,層次分析法能夠提供一個量化的評價方法。

4參考文獻

[1] 李苗裔,李淵.層次分析法在防護林林種結構優化評價中的應用――以官司河流域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1):5800-5802,5845.

[2] 鄒建文,曾志新,廖菊陽,等.層次分析法在湘北地區林種結構調整中的應用[J].湖南林業科技,2004,31(4):34-37.

[3] 黃家榮.用層次分析法調整三都縣林種樹種結構[J].四川林勘設計,1999(4):24-26,35.

[4] 李衛忠,李玉明.AHP法在區域林種,樹種結構調整中的應用研究[J].陜西林業科技,1998(4):18-23.

第9篇

隨著醫療機構改革不斷深化,公立醫院從全部依靠政府撥款,轉向在一定程度上依靠醫療服務收入,資源配置在很多方面實現市場化,醫院資產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面對激烈競爭的醫療市場,公立醫院必須通過提高管理服務水平,以最低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收益,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公立醫院要以優質、高效、低耗的服務贏得醫療市場份額。通過分析公立醫院的績效評價體系的現狀和不足,建立科學的公立醫院的績效評價體系十分必要。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 公立醫院; 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F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3)04-0152-03

醫院是衛生系統的主體,也是實施醫療救治、保證人身體健康的主要載體。我國現有幾十萬個醫療機構,在醫療保障體系中承擔著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控制醫療費用的雙重責任。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用比較低廉的費用提供比較優質的醫療服務,努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醫療服務的需求。公立醫院是不以營利為目的,需要承擔一定福利職能的社會公益型事業單位。對公立醫院績效進行評估是醫療體系改革的客觀需要,能否取得改革的成功,也需要量化指標的確立。因此,盡快建立比較完整、科學、先進的公立醫院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以引導醫院朝著改革總體目標前進,量化評價改革的進度和成果,是醫藥衛生改革過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公立醫院績效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在我國一些醫院管理者和學者開展了醫院績效評價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基本涵蓋了各級、各類醫院及內部管理的各個層面,初步建立起醫院、科室、崗位三級評價體系,但目前尚未形成普遍公認的理論及方法體系。我國應用最廣泛的評價體系是1989年國家衛生部頒布的《醫院分級管理辦法(試行草案)》,這是由政府主導的以外力推動醫院質量提升的有效辦法,對改善醫院醫療質量和管理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2005年衛生部又頒布了《醫院管理評價指南》,包括醫院管理、醫療質量管理與持續改進、醫療安全、醫院服務、醫院績效、部分統計指標和三級醫院指標參考值7個部分。

從評價指南來看,工作效率和經濟運行狀態的考核都有具體的指標來評價,而對于社會效益方面卻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具有針對性的衡量指標,這也暴露了我國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的不足。其存在的主要缺失包括:

一是直接反映醫院經濟效益的財務指標被隱性化,僅有財務管理方面的指標;二是缺乏患者及屬地居民的滿意度評價指標;三是缺乏橫向比較性即市場占有率指標;四是對醫院績效評價考核的主體單一化,一般只有政府認定,沒有或少有社會中介組織和市場認定;五是對于社會效益,沒有具體的指標,不能進行全面的量化評價。

上述缺陷的存在說明現有的醫院績效評估指標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醫療衛生發展的需要,而且導致了醫院重外延擴張,輕內涵發展,只對政府或上級主管部門負責,對患者及屬地居民責任淡化。因而從目前情況看,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尚沒有形成統一的簡單易行的醫院整體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和方法。同時由于公立醫療機構資產所有者缺位,代表出資者的政府部門名義上擁有公立醫院的所有權,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管理和使用權,導致了公立醫院經營管理上的長期低效率,具體表現在代表出資者的政府部門與醫院院長之間職責不清,相互越權,不能很好協調。

二、公立醫院績效評價體系構建

醫院績效是指醫院經營管理的效益,可分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個方面。社會效益是綜合性的概念,是從全社會各個方面、各個角度考慮的全面的社會效益及總體利益;經濟效益是投入與產出的比較,是指以較少的勞動耗費提供較好的質優價廉的醫療服務。兩個效益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因此,醫院績效評價要把兩個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確定一系列指標體系,制定科學的評價方法,才能對醫院做出客觀、公正、全面、正確的評價。初步構建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公立醫院的財務管理目標分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在選擇績效評價指標時應遵循兩個效益原則。下文選取其中重要的一些指標進行分析說明。

1經濟效益

(1)營運能力

營運能力反映了公立醫院的資金周轉狀況,對此進行考察可以了解醫院的經營狀況及管理水平。資金周轉狀況好,說明醫院的經營管理水平高,資金利用率高。結合醫院營運的特殊性,增加了百元專業設備醫療收入和每床位業務收入兩個指標,可衡量醫院專業設備和床位的使用效率。這兩個指標一般來講,越高越好。

存貨周轉率=銷售成本/平均存貨(平均存貨為藥品、庫存物資等科目期初余額與期末余額的平均值)。該指標是評價醫院從取得藥品、衛生材料、其他材料投入醫療服務等環節管理狀況的綜合指標,用于反映存貨的周轉速度、存貨資金的占用是否合理。該式中銷售成本指醫院提供醫療服務所產生的藥品、衛生材料、其他材料等的成本支出。其評價標準為:優秀,2;良好,15;平均,12;較低,1;較差,08。

(2)收益能力

收益能力是指醫院獲取利潤的能力。盈利是醫院的重要經營目標,是醫院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雖然公立醫院作為非營利性組織,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獲取利潤,但適當獲取利潤是保障其實現社會效益的重要物質基礎。

資產收益率=利潤總額/資產平均額,該指標反映醫院全部經濟資源的獲利能力,與資產結構、醫院管理水平、資產利用效率相關,比值越高,則獲利能力越強,它是醫院經營效率的綜合反映。提高該指標一方面要加強資產管理,提高資產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提高服務質量,增加業務收入,減少成本支出。其評價標準為:優秀,3%;良好,2%;平均,1%;較低,0;較差,-1%。

(3)發展能力

醫院不僅要維持正常的運營,在獲得效益的同時應該注重長遠發展。凈資產增長率和醫療收入增長率從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兩個方面考察醫院的發展狀況。所以發展能力也是績效考評的重要指標之一。

凈資產增長率=本年凈資產增長額/年初凈資產*100%,該指標反映了醫院凈資產的增值情況,是醫院健康發展的標志,展示了醫院發展的潛力。該指標若為負值則表明醫院的凈資產受到侵蝕,應引起重視。其評價標準為:優秀,6%;良好,4%;平均,2%;較低,0%;較差,-2%。

2社會效益

社會效益指標缺失是目前公立醫院績效評價的不足之一,如何將抽象的社會效益轉換為量化的指標是目前構建完整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重點??梢愿鶕⑨t院的社會責任,將社會效益分解成以下指標:

(1)醫療質量

提高醫療質量無疑是公立醫院作為非營利組織最重要的運營目標,醫療質量可以從工作質量和服務質量兩方面來考察。醫療工作質量一般可以從治愈好轉率、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院內感染率、并發癥發生率等方面衡量,服務質量可以從醫院每年調查的病人滿意度、每百床年醫療糾紛案件等方面衡量。

當然這些指標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治愈好轉率并未說明病情治愈的難易程度,例如感冒和肝癌。因此,在治愈好轉率上,應該根據病情分等級,不同難易程度的治療不能一概而論。

(2)醫療效率

醫療效率反映了治療一個病患的成本和產出質量。提高醫療效率,改善服務質量是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鍵。

其中,對于公立醫院而言,社會效益永遠高于經濟效益。反映社會效益的重要一點就是醫療費用。解決看病貴問題是醫療改革的重點之一,與之相關的是醫療費用問題,如何有效降低醫療費用是考核醫院績效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講,應該從門診費用、住院費用、藥品費用三個方面來考察,與之對應的指標即為人均門、急診人次費用、人均住院費用、藥品收入占醫藥收入百分比。

人均門、急診人次費用=(門、急診醫療收入+門、急診藥品收入)/門、急診人次。該指標在同級醫院中進行比較,反映醫院社會效益及社會責任。其評價標準為:優秀,100元;良好,110元;平均,120元;較低,130元;較差:140元。

醫療服務效率也是衡量醫療效率的重要根據。醫療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是現在醫院的普遍現象。通常用平均住院率、病床使用率、每職工平均門、急診人次數、每職工平均住院人次數等指標來衡量。

其中,病床使用率=實際占用總床日數/實際開放總床日數*100%,反映醫院的病床使用效率和資源的有效使用情況。一般要求在90%~95%。其評價標準為:優秀,95%;良好,93%;平均,91%;較低,89%;較差,87%。

(3)科研能力

公立醫院作為非營利組織,也是社會性的公益組織。在確保醫療服務之外,有必要開展一定的科研項目,以不斷提高醫療水平,科研能力作為考評標準之一也顯得尤為重要。從科研項目數、專業論文數、科研成果數三個方面著手衡量醫院的科研能力。

從表1可以看出,對比現行的績效管理辦法,在指標化的運營效率和經濟運行效率的基礎上,著重強調了社會效益,并在醫療質量、醫療效率、醫療費用控制、科研能力四個方面進行細分,用量化指標衡量公立醫院的社會效益,從而更加完整地評價公立醫院的綜合效益。

目前尚未在大范圍內形成績效考核與財政補貼掛鉤的政策模式,只是在部分省市進行試點工作。例如,2009年9月15日頒布《北京市中醫、中西醫結合醫院績效考核管理辦法》后,北京公立中醫院開始實行績效考核,考核成績85分以上工資由市各級財政全額撥款。全市實施績效考核的中醫院共有20家左右,涉及數千人??己私Y果經公示無異議的,由財政部門按照考核結果確定得分等級,考核成績85分以上的,按照100%比例負擔人員基本工資、國家規定范圍內的津貼;考核成績在70~85分之間,負擔80%;考核成績60~70分,負擔70%;考核成績60分以下的,按50%比例負擔。目前,這種績效考核模式正在逐步進行全國性的推廣,醫院績效考核的現實作用將得到進一步發揮。

新形勢下建立健全醫院績效評價體系是各級政府衛生主管部門的重要職責。公立醫院應努力開創以質量取勝、績效優先的局面,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加強對醫院績效評估的研究,盡快制定出科學、實用的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以更好地創造社會效益,為大眾提供更高效、優質的醫療服務。

[參考文獻]

[1]汪孔亮公立醫院戰略績效管理體系概念框架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 2010(8)

[2]劉玉松建立我國醫療機構績效評價系統的探討[J]中國衛生統計, 2010(2)

第10篇

關鍵詞:生態林業理論;林業會計核算;成本;意義與價值

生態林業是以生態學、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為基礎,用系統工程理論優化林業生態經濟系統,進行集約經營、立體開發、綜合利用、以短養長,達到多層次、高效率物質、能量循環利用,并用控制理論調控其生態經濟系統,持續穩定地、最大限度地發揮森林多種效能,實現永續利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的生態經濟型林業。生態林業系統是一生態經濟系統。它包括林業生態系統、經濟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三大系統是有機地優化組合,以發揮生態林業系統最大整體效能,實現生態、經濟、社會3種效益的統一。生態林業是一門新學科,也是一門邊緣學科,是在多學科交叉滲透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根據生態林業的概念及特點,可把生態學、經濟學、系統工程、控制論等方面的理論作為生態林業的理論基礎。

1 現階段林業會計核算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所造成的后果

1.1 林業會計核算對象不完善,不能滿足林業發展的需要

現行林業會計沒有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納入會計核算體系,導致了林業企業忽視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導致森林資源的日益枯竭,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的日益嚴重。首先,森林資源消耗的價值沒有計入木材成本,被摒棄于經濟循環之外,卻用循環外的育林基金進行森林資源再生產的殘缺補償。其次,傳統林業會計計量體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計量在市場上可以進行交換的貨幣收益,而林業生產經營活動所引起的生態、社會效益部分,無論是在“投入”還是在“產出”方面均未得到反映,導致林業生產經營的個別收益與社會收益不一致。最后,傳統林業會計計量體系中的成本部分只包含經濟成本,不包含林業經濟活動對環境資源、環境質量的消耗,造成某些林業生產者單位的個別成本與社會成本不一致。

1.2 用循環外的育林基金進行森林資源再生產的殘缺補償

森林資源消耗的價值沒有計成木材成本,被摒棄于經濟循環之外,卻用循環外的育林基金進行森林資源再生產的殘缺補償。目前森林資源再生產的資金循環一方面采取森林培育成本從銷售收入中收回,另一方面對因時間因素導致不足的部分以簡化的辦法按一定比例從銷售收入中提取育林基金(或林價),以維持林業的簡單再生產,而目前對于育林基金的提取來自于各林業單位的銷售收入,但在使用時卻采用統籌安排的方式,集中由地方財政安排使用。育林基金是維持林業簡單再生產資金,卻在提取后由財政統一安排使用的辦法無形中導致林業經營單位無法維護簡單再生產,也就無法實現資本保全。

1.3 林業生產經營的個別收益與社會收益不一致

現行林業會計計量體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計量在市場上可以進行交換的貨幣收益,而林業生產經營活動所引起的生態、社會效益部分,無論是在“投入”還是在“產出”方面均未得到很好反映,導致林業生產經營的個別收益與社會收益不一致。

1.4 沒有統一的林業會計制度

林業經營單位現行的一套會計核算制度,是分別按照企業會計制度、事業會計制度和基建會計制度分別設計的,分別適用于不同經濟業務,強調專款專用,分別設置賬戶,分別歸集費用和計算成本,分別編制會計報表,從而使林業經營單位需分為基本業務、天保經費和公益林項目等3個方面獨立核算,分別形成不同的會計要素、會計科目、會計賬戶和報表體系,造成一個會計主體、多種會計核算方法并存的局面。由于沒有統一的林業會計制度,森工企業之間核算的差異性較大,表現為會計科目名稱不一致,會計處理方法不一致,會計報表口徑不一致,造成會計政策、會計方法和會計報告體系在不同林業企業之間不統一、不可比。

綜上所述林業會計核算在生產實踐中所存在的嚴重問題,造成了嚴重后果:第一,消耗的森林資源價值不計入木材成本,一方面由于資源無價使得木材和其他林產品成本虛低,利潤虛增;另一方面用于彌補森林資源消耗的客觀性成本補償卻要向國家尋求財政扶助得以解決。一端是國家財政收入的虛假增長,另一端是森林資源的持續減少。這實質上是混淆了作為補償的物質消耗與新創造價值之間的關系,它導致了林業部門收益分配領域的紊亂,也導致了國家在宏觀價格、財政、稅收政策上的失誤。第二,森林生態、社會效益不作為收益,環境資源、環境質量的消耗不計成本。一方面林業生產者(單位)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必然只著眼于木材利用為中心的物質財富的生產,而忽視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生態環境和環境自然力的更廣泛生產,從而導致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的日益嚴重;另一方面林業生產者(單位)

必然對經濟效益低而生態社會效益高的營林生產活動以及對林業生產經營活動所帶來的社會負效益問題無意顧及,隨著森林資源的日益枯竭,一系列環境生態災害的出現,導致社會一環境系統的不協調運轉,并最終導致林業經濟效益下降,危及林業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2 從生態林業理論角度,完善林業會計核算體系的幾個建議

2.1 健全林業會計核算內容

建議林業會計應增加的核算內容包括:森林資源資產核算(含對林地資產、林木資產、林區野生動植物資產等的核算)、環境成本(含對環境支出成本、自然資源消耗成本、環境破壞成本等的核算)、環境收益(含對育林收入、環保獎勵、環保損害補償收入等的核算)、環境利潤等。

2.2 將森林資源從宏觀上劃分為兩大類:商品林和公益林

這2類森林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在會計核算上應根據林資源的不同特點分別核算。商品林主要為社會提供木材和其他林產品,其產品可以通過市場交換實現其價值。商品林在采伐前同樣具有生態、社會功能價值,根據“生態利用”原則,商品林經營單位必須在確保森林生態系統穩定的狀態下持續地供給木材等林產品,因為在世界林業發展史上和現實中,因商品林經營不當造成的生態性災難并不鮮見。這樣對商品林的會計核算除了計量其產品貨幣收益、經濟成本外,還應將森林資源消耗的價值計入木材產品成本,同時計量森林資源的生態、社會功能價值,而其生態環境成本集中表現在環境破壞的損失上。公益林是一項非盈利性的社會公益事業,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其產品屬于社會公共商品,并且產品以無形的生態、社會功能服務于社會。因此,生態公益林的價值不可能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而必須通過政府行為來實現。新修改的《森林法》第八條第二款規定“國家設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用于提供生態效益的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的森林資源、林木的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因此對生態公益林在會計核算上重點要求反映其生態、社會功能價值,同時計量經營單位對生態環境的發展、維護成本,為其進行生態、社會功能價值補償提供依據。

2.3對傳統林業會計核算體系進一步完善,彌補傳統林業會計核算的缺陷

傳統林業會計核算計量收益時,只計量在市場上可以進行交換的貨幣收益,但是對于林業生產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并沒有得到反映,對林業的外部經濟性不予以考慮。

2.4以林業生態為首要林業會計核算目標

由于林業生態效益遠遠高于經濟效益,更加凸顯林業會計核算需要從生態理論角度考慮。而林業發展要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3者統一和協調,就要以生態保護為首要目標,因為只有林業生態是健康的,提供凈化空氣、凈化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水土不流失等方面功能,才能保障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果林業生態不健康,處于資源枯竭狀況,那么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無從談起,因此對于林業生態方面的開支都應該計入林業會計核算。

當前,我國正處在由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的時期。以生態林業理論為指導,從生態林業理論角度來完善林業會計核算體系是充分考慮到生產實際情況和需要,也是避免傳統林業會計核算體系的弊端,抑或是對傳統林業會計核算體系的彌補。通過逐步完善我國林業會計核算體系,以充分發揮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金德凌.關于林業會計“綠色化”基本理論與內容的探索[j].林業財務與會計,2010(10)

2 金德凌,陳小琴. 以生態林業理論為指導完善林業會計核算體系.林業財務與會計,1998(9)

第11篇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6)

摘 要:將經濟學資源有效配置引入會計研究,以資源優化配置論為目標,分析社會責任會計功能,從而引導資源的有效配置,是現代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 :社會責任會計;資源有效配置;會計功能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5)02-0057-01

隨著中國逐步成為全球資本流向的熱點地區,中國會計也在世界浪潮中飛速追趕著世界會計文明的足音。但我國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如環境污染、資源枯竭、人員下崗失業等。作為當代社會的細胞,企業并非存在于真空中,它與社會各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必須履行一定的社會責任。

一、社會責任會計的會計目標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對市場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本質要求,即企業在追逐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應注重社會效益,使兩者辯證統一。在一個健全的市場制度下,企業追求利潤和承擔社會責任之間,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基本一致的,社會責任會計應運而生。從整個社會利益的角度,在傳統會計的基礎上,更側重以資源配置優化論為會計目標,對企業外部的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進行深入核算,為有效實現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同提高而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對此經濟學和會計界有著十分寬厚的理論研究基礎。

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存在辯證關系:從短期看,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時存在矛盾性,即為了提供社會效益,不得不放棄短期的企業效益;如企業必須嚴格自律遵守政府出臺的廢氣污水排放指標,這可能使企業的短期效益受損。但是從長期看,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存在協調統一性,具體表現在:企業效益的提高有利于企業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也有利于解決就業問題等,從而促進社會效益的提高;同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增加職工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等也會提高社會效益,社會效益的提高反過來又會促進企業效益。社會責任會計的最終目標正是引導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社會效益,實現社會凈貢獻最大化。由此可見,社會責任會計以資源配置優化論為目標具有寬厚的理論基礎。

二、社會責任會計的功能

社會責任會計是對企業行為所引起的社會和經濟后果進行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和分析,著重揭示企業的社會責任,即企業對社會所造成的外部經濟或者外部不經濟,并且對外披露相關會計信息在經濟市場中流通,引導資金的流向,從而對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發揮作用。

1.基于自然資源配置角度的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功能

自然資源的優化配置可從外部性角度看,企業的社會責任會計是為了解決企業行為的外部性問題。早在1912年,庇古發表的《財富與福利》中曾提出“外部效應”一詞,外部效應會使資源配置偏離帕累托最優點,從而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為此,美國經濟學家科斯提出社會成本理論,即“假定市場交易為零,則只要初始權利界定清晰,資源配置即可通過市場交易達到最優”。

為有效解決自然環境的外部性問題,需要把斯科定理的產權界定引入制度改良的范疇,即在純經濟理論的基礎上把握人類社會經濟制度的安排、運作及重新安排的內在邏輯,從而實現有效配置資源,提高社會整體福利水平的目標,這就需要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從社會的角度發揮會計功能,從宏觀的角度計量和反映企業目標的執行情況,使企業在客觀上解釋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為社會制度的改良提供依據。

2.基于社會資源配置角度的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功能

社會資源配置機制一個鮮明的特征是資本市場在此機制中起到核心的作用。社會責任會計對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促進功能可以從兩方面考慮:第一,促進社會資源的第一層優化配置:在一個社會經濟運行的機制中,社會責任會計是聯結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和企業的關節點,是在宏觀經濟的調控下引導資金流向的廣告,即以會計信息為載體,通過資本市場促進社會資源在微觀單位的優化配置。第二,促進社會資源的第二層優化配置:從企業管理當局的角度看,可以根據社會責任會計信息調整企業的經營戰略,提高企業的整體績效。例如企業高管通過會計信息分析提品或勞務的盈利,兼顧企業內部和社會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原則來確定生產。

綜上,可以看到社會責任會計更宏觀的藍圖:在一個健全的市場制度、社會責任會計核算體系下,社會責任更具可核性,企業行為與社會價值協調統一,市場機制和利潤機制引導資源的有效配置。為更好實現這一藍圖,一方面,需要不斷探索社會責任會計的核算內容和核算方法,構建完善的社會責任會計體系;另一方面,在企業責任會計的基礎上,需要搞對價格制度,搞活激勵機制。

三、結語

社會責任會計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會計,成功地將會計的作用從微觀過渡到宏觀,以資源優化配置論為目標,對資源的優化配置起促進功能,為制度設計奠定基礎,從而引導資源的有效配置,是現代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有效解決我國近年來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社會經濟問題,會計界需要將經濟學資源有效配置引入會計研究,推行社會責任會計。通過對社會責任會計的經濟學研究,搭起宏觀和微觀間的橋梁,對社會責任會計核算體系的構建起很好的指導作用,使社會制度得以不斷的完善,從而資源的優化配置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第12篇

關鍵詞:競技體育;社會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10-1322-03

競技體育作為體育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發揮社會效益的同時,其經濟效益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得到了一定的發揮空間。競技體育要發展必須與體育事業的發展相協調,也必須與國家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人口、資源、和社會環境等發展相協調,其協調程度是什么樣就需要對此進行正確的評判,對競技體育進行社會評價體現的就是這一主體思想。競技體育對國家社會發展目標所做的貢獻與影響程度如何,對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是否起到推動作用,本身的運行狀況是否促進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等是進行競技體育社會評價的目的。所以對競技體育進行社會評價存在這兩點必要性,即:1) 競技體育的投資決策需要開展競技體育的社會評價;2) 競技體育的可持續性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也需要開展競技體育的社會評價。

1競技體育社會評價的內涵和理論依據

1.1內涵社會評價一般是與項目結合起來進行,在項目實踐中,從人類學、社會學學科視角去分析、闡述項目的利弊得失,因此社會評價不是經濟評價的剩余,也不同于純粹的社會學研究。它是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在項目實踐中的具體應用。競技體育具有文化的屬性,產業的特點,所以具有事業性與產業性的雙重特點,即成為“從事物質和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和以文化為內涵的各種服務活動部門的集合",其產品與服務的價值具體體現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致性上。競技體育的社會評價是指應用社會學和人類學的一些基本理論與方法,系統地調查和收集與競技體育相關的社會因素和社會數據,分析評價競技體育為實現國家社會和地方(行業)的各項社會發展目標所做的貢獻與影響,以及競技體育與社會相互適應的一種系統調查、研究、分析、評價的方法。因此,對競技體育的社會評價既是評價其對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與影響,也是評價競技體育本身的生存、發展、運行狀況。因此,競技體育的社會評價是一個整體的綜合評價,不是對具體運動項目的評價。

1.2理論依據

1.2.1經濟學理論依據競技體育社會評價涉及到競技體育的微觀財務分析、中觀國民經濟分析和對國家社會影響的宏觀分析,因此建立在西方經濟學基礎上的,以傳統的費用――效益分析法(TCBA)與社會費用――效益分析法(SCBA)來作為它的經濟學理論依據。

1.2.2社會學與人類學理論依據人類學的兩個重要分支――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它們所研究的主要對象――人及人種和社會與文化,在體育中都有凸顯的特性。體育作為文化現象,是以人的參與為必須的,與人類學研究的人的體質、體能、人種等密不可分,因此必須以人類學為理論依據。

1.2.3可持續發展理論依據強調經濟增長和發展,強調資源的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必須使經濟增長與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協調起來,謀求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類的全面發展。創造自然――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復合系統。因而,考察、評價競技體育應該在可持續性發展理論基礎上,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指導競技體育的社會評價,來考察、衡量競技體育的發展。

2競技體育社會評價的原則和特點

2.1競技體育社會評價的原則對競技體育進行社會評價是一項難度較大的工作,因競技體育的“產業性"和“事業性"的雙重特性,涉及到經濟領域的評價和社會效益的評價,有直接的效益又有間接的效益。因而:一是評價指標的選取較難,社會發展與社會效益的體現是多方面的,很難判斷哪些與競技體育相關,它們之間有沒有直接或間接的因果關系;二是評價指標難以量化,盡管人們公認競技體育的社會效益的存在,但到底怎樣衡量其大小程度,也很難量化,而且很多社會效益可能是經濟效益派生出來的,很難做到體現社會效益而又不與其他效益重復計算。因此明確提出構建競技體育社會評價理論的原則,在原則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工作。

2.1.1人本原則社會評價的核心是對社會的人的評價,首要是把人放在首位,要充分考慮到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競技體育項目投資的主體是人,由人來表現,且競技體育運動項目受益的群體也是人(運動員、觀眾),所以必須以人為本。

2.1.2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最重要特征是要承認人在社會發展中的支配地位??沙掷m發展戰略考慮了影響人類發展的多種要素,對競技體育的社會評價不僅要考慮到自身資源與服務的利用,也要考慮對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所以,必須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競技體育的社會評價。

2.2競技體育社會評價的特點

2.2.1重在社會因素的人文分析競技體育社會評價作為項目社會評價的一種形式,主要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與競技體育相關的社會過程。經濟、政治、文化、風俗習慣、道德規范等等社會因素都會因競技體育的出現、發展而發生變化,這些因素的變化結果及人們對這些變化的態度都是社會評價的內容。競技體育社會評價的目的就是要系統的調查和收集與競技體育相關的社會因素,分析競技體育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社會問題,分析競技體育與社會其他系統的相互適應性和協調性,為競技體育的發展的政策制訂者提供有利的建議和參考,促進競技體育的可持續性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競技體育社會評價的特點就是注重對社會因素的分析。

2.2.2宏觀性和多目標性競技體育的社會評價是對競技體育的全面評價,既有與經濟活動有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有廣泛的非經濟的社會效益,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生活領域。論文主要是分析競技體育項目的社會可行性與可持續性,分析競技體育與社會環境的相適應性,分析競技體育對社會整體發展目標的貢獻和影響,因此競技體育社會評價具有宏觀性和多目標性。

2.2.3長期性社會評價要考察近期與遠期的社會發展目標,要考慮社會和人類的發展,競技體育對人們道德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影響,對人素質的影響等都不是短期內能體現出來的,因此競技體育社會評價具有長期性。

2.2.4定量難社會效益與影響是多種多樣的,競技體育對文化的影響,對社會安全與穩定的影響,對風俗習慣的影響等等,都難以定量計算,只能以定性來分析。

2.2.5無統一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競技體育社會評價屬于項目社會評價的一種形式,與其他項目的特點和各自的環境與條件各不相同,涉及的社會因素也不同,因此無法使用統一的評價指標,只能根據自身的特點設置相應的指標。除此外,還不容易確定指標的參考標準。

2.2.6多層次性競技體育社會評價涉及到競技體育的微觀財務分析、中觀國民經濟分析和對國家社會影響的宏觀分析,因此競技體育的社會評價具有多層次性的特點。

2.3構建競技體育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在競技體育社會評價原則的指導下,競技體育社會評價指標的設立是根據我國競技體育既有公益性又強調經濟性特質,結合社會評價自身特點而建立的,基于競技體育社會評價的廣泛性及其評價系統的復雜性,其指標設置應遵循以下原則:1) 目的性與科學性;2) 統一性;3) 可比性與可行性。

3競技體育社會評價的基本體系

競技體育是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仍是作為一項國家事業來發展,主要由國家財政支持來生產或創造其公益性和福利性,但競技體作為非物化的、服務性的生產行業,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體育事業被“面向市場、走向市場、以產業化為方向"(1993年全國體委主任會議制定的《關于培育體育市場,加快體育產業化進程的意見》)。競技體育以其自身競技表演提供特殊審美需求的服務特點,以失去往日單純比賽的意味,成為贏利頗豐的娛樂項目,成為體育產業化的領頭羊。競技體育在這種“事業性"、“公益性"與“市場性"、“產業性"的雙重特性并存的歷史前提下,要求競技體育:一要著眼我國社會目標的整體發展,二要立足于市場經濟,即為社會提供精神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也要為國民經濟發展創造物質財富??紤]競技體育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微觀的財務評價、中觀經濟評價、宏觀國家社會的角度對競技體育社會評價體系的建構如圖1示:

3.1競技體育社會評價指標的總體結構在總目標下,設立七個一級評價指標,及多個對應的二級指標(圖2)。

3.2體系設立的方法在人文主義和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基礎上,論文以文獻資料法、德爾菲法、定量與定性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等來進行研究。

3.3競技體育社會評價指標分析

3.3.1人的發展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主體,社會評價的中心思想是以人為中心,貫穿在社會評價中的一條根本原則是人本原則。從社會評價的角度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既是評價人的社會的最高準則,又是評價社會的人的最高準則。競技體育中除體育的基本健身、健心的功能外,競技體育中的競爭性、公平性、規則性教育引導人們(尤其是學生)認識社會,熟悉社會法則。競技體育作為一種高度制度化、組織化的、獨立運作的世界體系的社會娛樂活動,是具有獨立品質的為人們提供愉悅的特定行業,顯然屬于優化人的精神活動結構和功能的領域,是精神服務產品。無論是從產品的提供者還是產品的享用者的角度,競技體育對人的發展都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3.3.2社會政治競技體育業的出現對政治影響的利弊使社會政治成為評價競技體育的一個重要維度。

3.3.3社會文化把競技體育對文化發展的貢獻與影響列為對競技體育社會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對文化評價,也是作為社會評價的一個重要維度。

3.3.4社會經濟競技體育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貢獻與影響。

3.3.4.1市場化程度競技體育從業人員(包括運動員、教練員、科研人員、管理人員等)在整個文化產業中構成率;人們對競技體育的文化消費在總支出中的比重;競技體育事業部分的經費自給率。

3.3.4.2發展水平增加值年增長率、從業人員在第三產業中構成率、增加值在第三產業中增長率。

3.3.4.3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國民經濟貢獻率、國民經濟支持率、第三產業就業貢獻率。

3.3.4.4經濟結構主要從區域經濟發展平衡、產業結構來分析。

3.3.4.5科學技術競技體育中的場地建設、訓練器材、訓練的科學手段等無不體現著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

3.3.5社會生活競技體育的發展對社會生活領域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社會生活指標主要分析生活水平、就業效果、社會安全與社會福利和醫療衛生幾個部分:

3.3.5.1就業效果競技體育某一項目在某地區的建立與發展是為該地區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還是使社會剩余勞動力更多,其衡量指標有直接就業效果和間接就業效果及總體就業效果三個方面。

3.3.5.2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進行競技體育社會評價的根本任務和目的。收入的增加與實際生活的變化的關系是成正比還是其他。3.3.5.3社會安全與社會福利競技體育在某種程度上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屬社會福利事業,滿足一部分人的競技體育的需求。因此,從競技體育的角度也可以了解國家的社會福利狀況。

3.3.5.4醫療衛生通過體育人口的身體狀況與就醫及非體育人口的身體狀況與就醫的關系能反映當地的醫療衛生狀況,也可以從側面反映人們對體育的參與情況和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3.3.6社會環境競技體育的大力發展與社會環境是否協調、是否相適應、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考察社會環境的協調和城市發展兩個指標來分析競技體育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3.3.7可持續性發展用下面幾個指標來共同考察:

3.3.7.1經濟從國家投入、社會投入及競技體育產出的角度看,競技體育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程度是否使競技體育具有可持續性發展。

3.3.7.2環境從競技體育對生物多樣性、自然資源的保護、污染等環保角度來考察競技體育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發展。

3.3.7.3社會競技體育對貧困、文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公正、福利等起著怎樣正負影響程度,是競技體育可持續性發展的社會因素保證。

3.4競技體育社會評價的模糊綜合評判競技體育社會評價指標權重值的推求,采用了德爾菲法與層次分析法相結合的方法。先用德爾菲法確定指標間的相對重要性,通過一致性檢驗以后,再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統計計算,推算出各項評價指標的權重。通過20位專家的專家征詢意見表(共20份)來確定權重,經過一致性檢驗后,然后計算出各指標的權重值。再通過各單因素隸屬度的確定,根據模糊運算規則,(其中i=行,j=列),并進行歸一化處理后,得出競技體育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綜合評價是0.576。

4結論與建議

1) 以社會效益為重點來評價競技體育可以充分顯示競技體育的實際效用。2) 將有關的社會效益、難以量化的指標進行量化比較分析,可以更好地、更客觀地體現出競技體育項目的效益,相應體系的建立便于進行不同項目的橫向比較,從而為決策管理層提供參考依據。3) 應建立相應完善的競技體育社會評價的指標體系,并與已有的技術及經濟評價相結合,可以從客觀、系統、科學、全面的角度分析評價競技體育。

參考文獻:

[1] 王五英.投資項目社會評價方法[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3.8.

[2] 金敏求.投資項目社會評價探討[J].投資與信息研究,1999(2).

[3] 張理海.社會評價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10.

[4] 朱慶芳,吳寒光.社會指標體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5] 王琳.中國大城市文化產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2003年文化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

[6] 李艷翎.論社會評價與體育的社會評價[J].體育科學,2002(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