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區別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區別

時間:2023-12-22 11:21: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區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新城市主義;理論;鄰里;社區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1. 新城市主義的核心思想及主要觀點

1.1 新城市主義的核心思想

新城市主義是針對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問題而提出來的一套改革與解決主張。由于是起源于建筑設計師群體,因而就決定了新城市主義的視角與基本思維邏輯:分析社會發展現實中所存在的種種問題與城市決策、規劃、設計之間的聯系,而后通過改進城市決策、規劃、設計去解決所存在的問題。

新城市主義的核心思想在于:①重視區域規劃,強調從區域整體的高度來看待和解決問題;②倡導回歸、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重塑多樣性、人性化、社區感的城鎮生活氛圍;③尊重歷史與自然,強調規劃設計與自然、人文、歷史環境的和諧性。相應的新城市主義的任務是:①修復大城市區域現存的市鎮中心,恢復強化其核心作用;②整合重構松散的郊區使之成為真正的鄰里社區及多樣化的地區;③保護自然環境,珍存建筑遺產。新城市主義的最終目的是要消除扭轉郊區化無序蔓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重建宜人的城市家園。

“新城市主義”的城鎮和社區設計在本質上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和社區模式,其基本理念是從傳統的城市規劃和設計思想中發掘靈感,與現代生活特征相結合,以人們所鐘愛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氣息的社區來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區化模式。“新城市主義”設計的基本原則:一是可持續發展原則,二是多樣性原則,三是以人為本原則,四是公平原則。

1.2 新城市主義的主要觀點

針對美國郊區化無序蔓延的所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城市問題,新城市主義提出其相應的解決問題的對策。

1、針對中心城區衰落,郊區化無限無序蔓延的問題,提出了重返城市核心區、舊城復興、衛星城鎮建設的策略,通過重構松散的郊區,進行再設計和填補性的開發,使之成為復合的社區。

2、針對郊區環境惡化,標準化開發建設使鄉村景觀和傳統特色消失的問題,提出了保護自然環境,珍存建筑遺產的策略,通過借鑒二戰前美國小城鎮和城鎮規劃的優秀傳統,塑造具有城鎮生活氛圍的緊湊型社區。

3、以小汽車為主導,通勤距離過長耗費人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加重了經濟負擔和大氣污染,對小汽車的過度依賴使許多不能開車的人們(如老人和小孩)寸步難行。因此,“新城市主義”提倡促進公共交通事業的發展,以不規則的格網狀道路為骨架,以區域通站點為中心,以適宜的步行距離為半徑的地域作為基本發展單元,減少車流量,增加社區的可步行性。

4、針對低密度擴散造成土地、能源等資源的大量浪費及公共基礎設施服務效率下降,“新城市主義”呼吁提高社區居住密度,發展緊湊型、高密度居住模式。

5、傳統規劃過于強調城市功能分區,造成傳統社區與鄰里關系弱化,社區關系淡漠,社會階層的分化與隔離加劇以及社區犯罪率上升。“新城市主義”認為發展混合居住模式,設計適合各社會階層的各種類型和價格的住宅,提倡具有居住、商業和就業、公共活動的混合型的鄰里居住社區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2.新城市主義理論的三個領域

新城市主義的規劃設計原理反映在三個不同尺度的空間層次上:區域:大都市、城市和城鎮;鄰里、分區和交通走廊;街區,街道和建筑物。

2.1 區域:都市、城市和村鎮

新城市主義十分重視區域規劃,他們認為規劃應超越行政邊界的限制而將區域作為考慮的背景,許多與城市規劃有關的問題只有上升到區域層面、制定出整體性策略才能得到有效解決,。因此,比較適宜可行的區域規劃范圍,是一個大城市區或是由幾個毗鄰大城市區聯接而成的區域。區域內的城鎮必須有一個共同的綜合發展戰略才會全面繁榮。同時,每個城鎮也必須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征與風格。城市開發應注重保護和強調這些特色。區域規劃的目的是要保障和促進整個區域的經濟活力、社會公平、環境健康。

在城市的規模的限定上,新城市主義認為任何城市和地區的成長發展都有一定的天然限制,城市的規模、選址應該充分考慮自然因素的制約,城市的成長發展不可能突破這一天然限定,否則將導致區域生態環境的惡化、城市活力的喪失和城市生態基區的急劇增大,最終導致整個地區的衰退。

在城市和郊區的關系以及城鎮體系結構的構想上,新城市主義把區域中的城市和郊區及其自然環境看作一個經濟、社會和生態的有機體,二者共生共榮,城市既要注重內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機組織,又要保持與郊區農田、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關系。此外,“新城市主義”主張建立多中心的有機的城鎮體系結構,不同的城鎮之間則存在互補的關系。中心城市、普通城鎮和郊區共同構建一個完整的城市生態體系。

關于城市和區域的發展模式,針對不同條件,新城市主義將城市和區域的發展模式主要總結為三種:填充式開發,主要指城市內部功能的自我完善;再開發,主要指城市內部功能的更新;新的成長區和衛星城,指新城建設。同時,新城市主義注重城市生態系統平衡的建設,強調不論城市發展以何種模式進行,在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是開發的品質而不是開發所處的位置和開發規模。

2.2 分區和交通走廊

鄰里、分區和交通通廊,被認為是新城市空間的基本構成要素。它們形成清晰可辯的地域,從而鼓勵民眾為維護和發展這些重要因素負起責任。新城市主義所構筑的未來社區的理想模式是:緊湊的、功能混合的、適宜步行的鄰里;位置和特征適宜的分區;能將自然環境和人造社區結合成一個可持續的有機整體的、功能化和藝術化的走廊。

1.鄰里

新城市主義的核心是鄰里規劃,鄰里應該是緊湊布局、步行空間友好及混和土地利用,擁有可供選擇的多種交通系統、公共活動空間,清晰的邊界以及多樣性的住宅和公共設施;同時該鄰里理念涵蓋了區域規劃、分區、街坊和建筑設計等城市開發的全過程。

新城市主義的鄰里單元是一種限制在一定區域中和圍繞著一個限定中心的城市化模式,20世紀30年代由佩里提出的“鄰里單位”理論,被“新城市主義”予以發揚光大,并重新歸納了作為一個理想鄰里的基本設計準則:

有一個鄰里中心和一個明確的邊界,每個鄰里中心應該被公共空間所界定,并由地方性導向的市政和商業設施來帶動;

最佳尺度是由中心到邊界的距離為1/4英里;

各種功能活動達到一個均衡的混合――居住、購物、工作、就學、禮拜和娛樂;

將建筑和交通建構在一個由相互聯系的街道組成的精密網絡之上;

步行優先、公共空間優先,公共建筑安排在適當的位置。

2.分區

相對于鄰里,分區曾被視作是功能專門化的地區,建立在高度由專業化必將帶來高效率的觀念基礎之上。但隨著信息革命和環境技術的發展,嚴格的功能分區思想已不再被尊為唯一經典,分區也允許多種功能活動來支持,分區的結構則是按照與鄰里的結構相類似的方式組織;有清晰的邊界和尺度,有具有明顯特征的公共空間,有互相聯系的環路服務行人,并通過公交系統與更大的區域發生聯系。

3.走廊

走廊是以連續性為特征的城市要素,它被鄰里單元和功能區所限定,向它們提供入口,可以是林蔭大道、軌道交通線,河流或公園通道。走廊既是鄰里與分區的聯接體又是隔離體。在郊區模式中,走廊僅僅是保留在細分地塊和商業中心之外無形的剩余空間;但新城市主義將其視作連續的具有視覺特征的城市元素,由與之相鄰的分區和鄰里所確定,并為他們提供進出路徑。

2.3 街區、街道和建筑

新城市主義認為這一微觀層面的規劃設計也相當重要,因為這是新城市主義設計原則具體化的環節,也是一個相當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城鎮建筑和景觀設計的主要任務是形成共享的街道和公眾空間,營造出讓人可以步行且樂意步行的環境,在重要地段,建設公共建筑和公共聚會場所,合理配置街道、廣場,鼓勵步行,加強人們的社區感和場所感。街道和建筑設計應當加強環境的安全性,不能犧牲開敞空間的可達性。其中,“人性化尺度”、“美感”、“安全”、“舒適”、“有情趣”是關鍵原則。新城市主義提出了一些設計建議:

街區的尺度控制在長600英尺(183米)、周長1800英尺(549米)范圍以內;

街道不宜過寬,以便于步行者穿越。例如:干道寬度大約34英尺(10米),標準街道寬約24英尺(7米)等等;

道路兩旁及道路中央設立綠化帶,美化街道同時又收縮了道路視覺尺度,減少行人穿越街道時的心理壓力;

人行道至少4-5英尺寬(1-2米);

中心商業街盡量為步行專用街;

減少地上大面積停車場,改用地下停車以及沿街邊停車的方式;

留出足夠多的建筑退后帶,與人行道、沿街停車帶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城市街邊公共活動空間。并設計一些門廊、涼篷、露臺、臺階、屋檐出挑等建筑細節,以提高街邊公共活動空間品質;

建筑物應將正面、門、窗開在臨街一面,而車庫、垃圾桶必須安置在背街;

建筑物風格應與周邊建筑語境相協調,尊重當地的文化與歷史傳統;

強化突出公共建筑物(學校、教堂、郵局、劇院、市鎮廳、圖書館等)的景觀價值與視覺地位,以公共建筑作為當地的地標性建筑。

3. 兩種發展模式:TND 與TOD

新城市主義的基本思想是,把鄰里作為居住區的基本單元,在區域的層面上,通過公共交通站點來組織社區,減少人們對小汽車的依賴,控制城市蔓延。在鄰里的層面上,通過創造一種適合步行的環境,增加人們的交往機會,密切鄰里關系,形成一種具有濃厚生活氛圍的社區。它主要有兩種模式:公共交通主導的發展單元(TOD)和新傳統主義的鄰里發展單元(TND)。TND 與TOD兩者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TND偏重于城鎮內部街坊社區層面,而TOD更偏重于整個大城市區域層面。在新城市主義的規劃實踐中,兩者是嵌套在一起運作的,其共同之處則體現出了新城市主義規劃設計的最基本特點:緊湊、適宜步行、功能復合、可支付性以及珍視環境。

3.1 公交引導發展模式TOD

由卡爾索普提出,公交引導發展模式是以軌道和公共交通網絡引導和連接散布的開發地域,就是把城市活動的出發地和目的地通過大運輸公交系統連接,并且人們能夠以便捷的步行到達這些站點,建立起一種和諧的交通運輸和土地利用關系。公共交通主導的發展單元是以區域性公共交通站點為中心,以適宜的步行距離為半徑的范圍內,包含中高密度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業、商業和服務等內容的復合功能的社區。

這一發展模式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在鄰里的層面上,注重營造復合功能的、適宜步行的社區,減少對于小汽車的依賴程度,同時達成良好的城鎮生活氛圍;在區域的層面上,引導空間開發采用TOD模式,沿區域性公交干線或者換乘方便的公交支線呈節點狀布局,形成整體有序的網絡狀結構;同時結合自然環境要素的保護要求,各個TOD社區之間保留大量的綠化開敞的空間,設置城市增長界線,防止無節制的蔓延,平衡內城與郊區的發展要求。城鎮TOD、鄰里TOD和次級地區三者在功能的復合比例、與公交的關系和密度上均有所區別,但每一種類型本身都是混合住宅、就業和公共用地等多種功能的空間單元,TOD模式試圖以此有效地達成復合功能的目的。

3.2 傳統鄰里發展模式TND

由新城市主義的代表人物DPZ夫婦提出的傳統鄰里發展模式(TraditionalNeighborhood development,TND)側重于從城市設計的角度闡述,其主要內容涵蓋了諸多方面,包括諸如社區規模半徑約400m,街道間距是70―100m,鄰里內有多類型的住宅以及居民土地使用的多樣化,可滿足居民不同的需求,通過網絡狀的道路系統使之溝通良好;鄰里中心為公共空間,公建布置在人流集散地;住房的后巷作為鄰里間的社交活動的場所等等。

參考文獻

1.何可人譯. 新城市主義. 建筑師,2003(3)。

2.劉昌壽,沈清基. “新城市主義”的思想內涵及其啟示. 現代城市研究,2002(1)。

3.王慧. 新城市主義的理念與實踐、理想與現實. 國外城市規劃,2002(3)。

4.李楊. 對新城市主義思潮的認識與思考. 安徽建筑,2001(3)。

5.朱娟. 國內外“新城市主義”研究綜述. 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2004(4)。

6.吳林海,劉榮增. 從“邊緣城市主義”到“新城市主義”:價值理性的回歸與啟示.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2(1)。

7.秦臻,鄭宙青. 城市主義與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住區規劃研究. 華中建筑,2005(7)。

8.金勇. 新城市主義城市設計運作趨向研究. 規劃師,2003(12)。

9.戴曉暉. 新城市主義的區域發展模式. 城市規劃匯刊,2000(5)。

10.王琳,曹嶸,白光潤. 新城市主義對我國郊區城市化的借鑒. 世界地理研究,2001(12)。

11.單皓. 美國新城市主義. 建筑師,2003(3)。

12.鐘海燕. 論新城市主義與城市的和諧發展. 經濟縱橫,2006(5)。

作者簡介

第2篇

關鍵詞:工業建筑 節能 規范 技術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ndustry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total social and the ratio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fluence factors of industri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is complex, although in recent years in the use of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and promotion made some progress, but compared to developed countries still have significant gap. We urgently need to establish 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industrial buildings, and gradually improve and enhance technical measures, make industrial building energy saving got generally and high quality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industria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TE0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研究工業建筑節能的現實意義

1.1我國建筑能耗現狀

中國是一個能源消耗大國,其中建筑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調等)占全社會總能耗的30%以上,如果再加上建材生產過程中耗掉的能源(占全社會總能耗的16.7%),則建筑相關的能耗將占到社會總能耗的46.7%。

隨著我國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建筑能耗的比例將繼續提高。按目前的趨勢發展,到2020年,我國建筑能耗將達到10.9億噸標準煤。

1.2我國工業建筑能耗現狀

目前,我國的工業建筑處于持續增長階段,調查表明,我國每年完成的建筑工程投資額中,工業建筑占了多半。

以東莞地區為例,該地區是我國制造業名城,工業企業數量龐大。2011年工業企業用電量接近450億千瓦時。各類型企業所占的比重及構成見(圖1)。

根據近年東莞地區工業用電占總用電量的變化曲線圖(圖2)可以看出,以2005年耗電量比例為基礎,5年來,工業耗電量占總用電量的比例依次為12.3%、13.7%、31.3%、19.3%、30.2%,工業耗電量占總用電量的平均增長率為21.3%,工業建筑的能耗比例增長很大。

由此可見,提高工業建筑節能意識,降低工業建筑能耗,是當前建筑節能的重要領域,是需要迫切解決和深入研究的問題。

2. 我國工業建筑的能耗構成及特點

我國工業建筑的采暖、空調能耗相當可觀,單位面積能耗是發達國家的幾倍。且目前對工業建筑的節能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可能建設中強調一次性投資的節省,忽略了維護結構的節能效果,因此在運行中產生大量能耗。

2.1建筑能耗大

工業建筑的跨度及層高大大超過民用建筑,體形系數較大,隨著廠房類型、功能和采光通風的要求不同,多數情況下窗墻比大于普通民用建筑,這也勢必增加廠房的運行能耗。

2.2環境控制要求高

有些工業建筑為了滿足機器設備運行環境或者工藝要求,采暖空調系統需要采用恒溫恒濕控制,與居住和公用建筑相比,環境設備消耗很大。

2.3設備發熱量高

工業建筑中常有一些發熱量大的設備,其產生的熱量及對流和熱輻射的方式傳遞到室內空氣和圍護結構,形成冷負荷,因而加大空調設備的能耗。

2.4 能耗影響因素復雜

在工業建筑所耗用的能量,除了取決于建筑物本身圍護結構由于室內外溫差傳熱所形成的能耗外,還包括空調、照明、通風換氣和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熱所形成的能耗。由于生產工藝流程和操作特點不同對建筑耗能有很大的影響,并與設備運行時間和工作班次等因素密切相關。

表1 東莞地區工業廠房耗能構成抽樣調查

表2東莞地區工業廠房單位面積耗電量抽樣調查

從調查統計結果可以分析得出:

(1) 生產工藝對濕熱環境要求高的建筑(1.2.3),空調能耗所占的比例在50%以上;對濕熱環境要求一般的廠房(4.5.6),空調能耗在30%以上。可見,降低空調能耗在工業建筑節能中有重要地位。

(2) 車間照明所消耗的能量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故照明系統節能有很大改進空間。

(3) 由于廠方使用時間、熱濕環境要求不同,其單位面積折算能耗差別較大。生產精密產品、特殊工藝等對濕熱環境要求較高的廠方耗能指數高于一般環境要求的廠房。

3. 節能技術的使用

目前一些工業建筑使用了較先進的節能技術,但對比我國大量的工業建筑,仍然是一小部分。

3.1 呼吸幕墻

呼吸幕墻采用雙層幕墻結構,在陽光照射、熱輻射以及熱傳導等性能方面都優于傳統的單層玻璃幕墻。據德國有關資料表明:呼吸幕墻與傳統的單層玻璃幕墻的能源消耗相比,采暖時可節約能源42% ~ 52%,制冷時可節約能源38% ~ 60%。由此可見,呼吸幕墻具有非常優異的節能性能。此外,其隔聲效果也非常顯著,用于廠區內的辦公樓,可以大大改善相應的辦公條件。

現階段我國使用的呼吸幕墻產品以德國技術為主,其中一些主要五金附件和關鍵材料需要從德國進口。考慮到建筑成本,計算和實踐表明,這種幕墻在使用6年之后,其造價相當于普通中空玻璃幕墻;使用10年經濟效益明顯。

此外,呼吸式幕墻與電子計算機系統結合在一起,發展了智能幕墻。采用智能幕墻系統的建筑其能耗只相當于傳統幕墻的30%。成為節能環保幕墻發展的新的目標。

國內工程實例 表3

序號 工程名稱 位置 類型

1 國家會計學院教學樓 北京 敞開式外循環

2 中國人壽廣場 江蘇南京 敞開式外循環

3 旺座中心 北京 敞開式外循環

4 揚州牧羊工程技術中心大樓 江蘇揚州 敞開式外循環

5 “久來”大廈 上海 敞開式外循環

6 2008年奧運會北京射擊館 北京 雙層外循環

7 中石油大廈 北京 雙層內循環智能

8 凱晨世貿中心 北京 雙層智能

3.2 陽光導入照明

我國大量地區的平均日照率在60%以上,這對太陽能采光或照明十分有利。

陽光導入照明系統是根據光的反射特性,通過采光罩將陽光收集,使用導光管或導光纖維將光傳入室內。其的末端是一個高透光、高擴散的漫射器,可將陽光均勻擴散。具有節能環保、安全健康、用途廣泛的優點。

該系統可以替代普通照明燈具,單個系統每年可以節約電能500度以上。利用日光進行照明,不會產生普通燈光對于人眼視力的損傷,也不會產生火花和電弧,能夠適用于需要防火防爆的特殊場所。由于自然光的不穩定,須裝配人工光源作為后備。

此類產品使用壽命在25年以上,能夠顯著降低建筑物內部80%以上的照明能源和10%以上的空調制冷能耗成本回收周期3-5年。

國內工程實例 表4:

浙江中煙“十一五”易地改造項目 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

杭州中萃食品有限公司 杭州博世電動工具中國有限公司

嘉興瑪氏食品有限公司 杭州錢江經濟開發區能源與環境產業園

嘉興中節能能源產業園 百事可樂(重慶、廣州、昆明、天津)工廠

北京衛星精密加工車間 北京聯興盛業印刷有限公司

北京金自天正智能公司工廠 蘇州工業園物流中心

蘇州博世汽車部件有限公司 沈陽飛機制造廠

大連固特異輪胎有限公司 云南紅塔煙草項目

3M中國研發中心 無錫紐迪西亞

安徽鵬遠工業園 新鄉平原新區科技產業園

3.3 太陽能光電系統

太陽能光電技術多年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廣。工業廠房的屋面面積大,平屋面加裝支撐或使用鋸齒形高側窗的斜面,都可以形成使用光電板的理想角度,且光電板能在平屋面上起到一定的遮陽作用。該系統成熟可靠,應用較多。

4. 國內外工業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對比

4.1 國內現行節能標準

針對工業建筑,目前我國尚無國家標準,但某一些行業已經編制了適用于本行業的節能設計標準。但各個規范編制組有不同的認識,掌握的尺度也有所不同。例如:

現行《醫藥工業企業合理用能設計導則》YY/T0247-1996,為行業行為規范;對主要工藝、制藥生產裝置、制藥企業廠房建筑,及其熱力系統、電力系統、給排水系統、空氣系統、制冷系統的節能主要環節提出了定性要求。

現行《機械行業節能設計標準》JBJ14-2004,為行業規范;側重于對生產工藝的節能要求,為對機械行業建筑物(包括維護結構以及建筑物內給排水、暖通、電氣等設施)提出節能設計標準。

現行《水泥工廠節能設計規范》GB50443-2007,為國家標準;明確提出工藝的量化的能耗設計指標;將水泥工廠的建筑物分為四類,每類執行國家的相關標準。其中,工業廠房、倉庫及其配套建筑物,只提出其圍護結構參照執行《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50176的要求。

4.2 國外規范

4.2.1 加拿大

國家建筑設計節能規范NECB,適用于各類公共建筑和工業建筑。該規范對建筑物的維護結構、照明、供熱、通風、空調系統、生活熱水、電力等均提出了節能的量化指標要求,起相關內容與我國現行《公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類似。

4.2.2 美國

節能模式規范,將建筑物分為住宅和非住宅兩大類,要求使用認定的計算工具,對建筑物的年能耗進行分析。其中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分析,對建筑物的圍護結構、機械體統、水加熱、電力與照明系統提出構建性能法或常規做法標準。

4.2.3 德國

現行節能設計規范EnEv2007,將建筑物分為居住建筑與非居住建筑兩類,要求對設計的建筑物作整體節能設計與計算,通過全面的節能設計措施,計算出建筑物所需的一系列能耗值;考慮不同能源形式的能量轉化系數,要求建筑物在使用期間的能耗不超過規定的限值。該規范強調正對每一棟建筑物做整體的量化計算,不局限于僅僅遵守量化條文。

5. 現階段應采取的措施

5.1 制定節能設計標準

建筑規范和標準是工程技術人員進行設計的準則和依據,制定標準勢在必行,這也是各個節能環節中最首要的一點。作為起步晚的國家,我們具有后發優勢,現有的節能經驗和措施可以直接利用。特別是現有發達國家的節能規范值得參考。

目前,融合現行《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和現行的工業行內標準;考慮工藝生產和設備的節能標準以及建筑物維護結構和其照明、采暖、通風、空調、給排水等方面;同時逐步積累基礎性參數,未來實現建筑物模型整體模擬計算比較,而不是簡單的量化標準。

將《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有選擇的擴大實施,同時不斷積累統計數據,將我國廠房進行分類,最后建立相應模型,進行權衡計算。

5.2 建立廣義的節能理念

工業建筑與民用建筑的最大區別在于直接或間接影響能耗的因素多,既有物流運輸能耗、又有工藝生產能耗、產生污染造成對環境的影響。從建筑全壽命周期來看,這些因素也是切實影響工業建筑的耗能。

5.3 整體設計觀

工業節能設計的系統工程,需要各個專業的協作,在整體目標指導下制定本專業的目標及節能措施,達到整體最優,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本專業最優而影響了其他專業的節能效果。

5.4 利用可再生能源

工業建筑一般層數不多,有些是單層;且多為大柱網、高大空間、室內隔墻少,有利于充分利用天然采光,減少人工照明消耗;也利于自然通風,減少空調設備或機械通風的能耗。

5.5 關注各個階段的建筑節能

一些項目的節能設計符合國家或地方先行的節能標準,但其效果并不好甚至個別項目適得其反。其原因在于僅在施工圖設計階段才考慮節能問題,并把符合能夠通過國家條文作為工作目標。這樣,忽略了節能設計應該貫穿建設生命的全過程,前一個階段產生的問題,很可能會在下一個甚至更下一個階段表現出來。

綜上所述,在能源日益緊張、環境保護越發重要的情況下,我國工業建筑節能需要加快發展,需要國家強制執行,以及有責任心的設計師和有長遠目光的投資者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指南》徐吉浣 壽煒煒 主編,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2]《節能生態技術在建筑中的應用及實例分析》從大鳴 主編,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3]《綠色建筑》中國城市出版社,2008

[4]國內外建筑能耗調查與統計研究,左現廣 唐鳴放 《重慶建筑》2003(2);23-26

[5]表皮•細部•建筑――2008奧運會北京射擊館、飛碟靶場建筑表皮設計研究,祁斌,《建筑設計•創作》

[6]雙層熱通道玻璃幕墻結構總體設計淺析,莫英光 魏東海,《門窗幕墻技術交流》

[7]利用陽光照明新技術――導光管式照明,蘭棟,《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1年第26期

[8]基于太陽能光伏技術的節能建筑系統的設計與研究,梁祥瑩,《應用能源技術》2009年第2期

第3篇

關鍵詞:綠色建筑;發展狀況;趨勢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一、 綠色建筑 

1.綠色建筑的概念 

人與建筑環境和諧共處是建筑永恒的發展主題,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一方面人們對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生態環境也在不斷惡化,不科學的開發方式使生態問題日趨嚴重。在這種形勢下,綠色建筑應運而生,可以說,綠色建筑對建筑行業和地產行業而言是個嶄新的概念。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對綠色建筑的定義是“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所謂“綠色建筑”,并不是指字面意義上的立體綠化、花園或綠色的建筑,而是代表一種概念或象征,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在滿足人們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周圍環境與自然資源,不對環境和生態平衡產生破壞,且在不會危害人類健康的條件下建造的建筑。綠色建筑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節約資源(如節約能源、節約用地、節約用水、節約建材等)、保護環境及減少污染,為人類提供健康、舒適和高效的使用空間,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以“綠色建筑”又常被稱為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建筑、節能環保建筑等。 

2.綠色建筑的特征 

綠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幾點特征:綠色建筑尊重當地自然,人文,氣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沒有明確的建筑模式和規則。綠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綠地,陽光,空氣,注重內外部的有效聯通,其開放的布局較封閉的傳統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區別。

3.綠色建筑的內涵 

3.1節約環保 

節約環保就是要求人們在構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呵護生態和減少污染,將因人類對建筑物的構建和使用活動所造成的對地球資源與環境的負荷和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態的再造能力范圍之內。

3.2健康舒適 

創造健康和舒適的生活與工作環境是人們構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為人們提供一個健康、適用和高效的活動空間。

3.3自然和諧 

自然和諧就是要求人們在構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過程中,親近、關愛與呵護人與建筑物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將認識世界、適應世界、關愛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和諧與相安無事地統一起來,做到人、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

4.綠色建筑的意義

節約能源和資源,減CO2少污染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戶,同時對環境也有重大影響。據統計,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時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的50%以上的物質原料也是用來建造各類建筑及其附屬設施。盡管諸如道路,橋梁,隧道等不能以綠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區,辦公大廈,公寓等對資源的利用時周而復始的。

二、國內外綠色建筑發展現狀

2010 年我國上海舉辦的世博會的宗旨也充分體現出綠色建筑對未來城市的發展起到的絕定性的作用。建筑是城市組要構成元素,人們對建筑的定義并不模糊,但對“綠色建筑”的定義也只是泛泛的局限于立體綠化、屋頂花園之類,其實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體現方式。綠色建筑是一種觀念,沒有固定的模式,它可以利用太陽能,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以及采暖和空調,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也可以是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均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還可以是建筑外部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等等。

國外在綠色建筑理念上已經做出了大量的示范和實踐:比較典型的如:英國BRE 的環境樓(Environmental Building)為21 世紀的辦公建筑提供了一個綠色建筑樣板。該大樓為三層框架結構,建筑面積6000m2,其設計新穎,環境健康舒適,不僅提供了低能耗舒適健康的辦公場所,而且還有用作評定各種新穎綠色建筑技術的大規模實驗設施。該大樓最大限度利用日光,南面采用活動式外百頁窗,減少陽光直接射入,既控制眩光又讓日光進入,并可外視景觀。采用自然通風,盡量減少使用風機。采用新穎的空腔樓板使建筑物空間布局靈活,又不會阻擋天然通風的通路。頂層屋面板外露,避免使用空調。白天屋面板吸熱,夜晚通風冷卻。埋置在地板下的管道利用地下水進一步幫助冷卻,安裝綜合有效的智能照明系統,可自動補償到日光水準,各燈分開控制。建筑物各系統運作均采用計算機最新集成技術自動控制,用戶可對燈、百頁窗、窗和加熱系統的自控裝置進行搖控,從而對局部環境擁有較高程度的控制。環境建筑配備47㎡ 建筑用太陽能薄膜非晶硅電池,為建筑物提供無污染電力。該建筑還使用了8 萬塊再生磚;老建筑的96%均加以再生產或再循環利用;使用了再生紅木拼花地板;90%的現澆混凝土使用再循環利用骨料;水泥拌合料中使用磨細粒狀高爐礦渣;取自可持續發展資源的木材;使用了低水量沖洗的便器;使用了對環境無害的涂料和清漆。 

我國近幾年建筑的節能工作也涌現了很多綠色建筑的樣板。大梅沙萬科新總部就是綠色建筑的杰出示范,萬科讓自己的大樓在地面上飄浮起來,底部架空9~15 米,“這不僅創造了自由、靈活有遮蓋的景觀綠地,并且讓海風和陸風穿透基地。”據介紹,萬科中心附近既有住宅,也有學校,萬科將自己的大樓凌空而建是為了不阻擋附近居民吹海風,而且地面空間都實現100%綠化,其開放空間為市民留下避暑、嬉戲的最佳去處。同時,建筑師最大限度地考慮了對于自然降水、自然光、自然風的利用,以期節能和環保。萬科中心采用了全面的雨水回收系統,將屋面和露天雨水收集處理,并蓄積在水景池內,用于綠化和補充景觀水池。該中心不使用一滴飲用水作為景觀用水,樓內所產生的中水和污水亦全部回收,通過人工濕地進行生物降解處理,以用作本地灌溉及清洗等其他用途。

調節溫度。當無人在房內的情況下,只開新風系統可以做到夏天最高溫度低于27℃,冬天最低溫度高于18℃,基本都在人體感到舒適的范圍內。正是這些設置讓泰格公寓在整體節能率上達到67%,遠遠超過了“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中50%節能率的要求。 綠色建筑不等于高成本、高投入,比如延安窯洞冬暖夏涼,把它改造成中國式的綠色建筑,造價并不高;新疆有一種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墻壁由當地的石膏和透氣性好的秸稈組合而成,保溫性很高,再加上非常當地化的屋頂,就是一種典型的鄉村綠色建筑,綠色建筑也不僅僅局限于新建建筑。

我國單位面積采暖平均能耗折合標準煤為20 公斤/ 平方米/年,為北歐等同緯度條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1~1.5 倍。我們需要在既有建筑中引入“集中供暖、分戶計量”的概念,需要改革在我國實行了數十年的“單位包費、福利供熱”的供暖體制。我們還可以引進歐洲的先進技術,在每個散熱片上裝一個計量表,成本低,非常適合中國的計量改造。

三、 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 

1.在全社會的環保意識在不斷增強,營造綠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為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建筑師追求的目標。

人們已不但注重單體建筑的質量,也關注小區的環境,不但注重結構安全,也關注室內空氣的質量,不但注重材料的堅固耐久和價格低廉,也關注材料消耗對環境和能源的影響。同時,用戶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在增強。今天,人們除了對于煤氣、電器、房屋結構方面可能出現的隱患日益重視外,對一些慢性危害人體健康的東西的認識也在加強,人們已經意識到“綠色”和我們息息相關。 

2.開發生產了一批“綠色建材”。 

盡可能少用天然資源,大量使用尾礦、廢渣、垃圾、廢液等廢棄物;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藝和無污染環境的生產技術;在產品配制或生產過程中,不得使用甲醛、鹵化物溶劑或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產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用鉛、鎘、鉻等種金屬及其化合物的顏料和添加劑;.產品的設計是以改善生產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為宗旨,即產品不僅不損害人體健康,而應有益于人體健康,產品具有多功能化,如抗菌、滅菌、防霉、除臭、隔熱、阻燃、防火、調溫、調濕、消磁、防射線、抗靜電等;產品可循環或回收再利用,無污染環境的廢棄物。 盡量開發環保型、健康型的壁紙、涂料、地毯、復合地板、管道纖維強化石膏板等裝飾建材,如“防霉壁紙”是壁紙革命性的改變。“塑料金屬復合管”,是國外20世紀90年代剛開始的替代金屬管材的高科技產品,其內外兩層為高密度聚乙烯,中層為鋁,塑料與金屬鋁之間為兩層膠,具有塑料與金屬的優良性能,它有不會生銹,不使水質受污之優勢,目前國內已研制成功。

3.重視施工過程中環境問題。

施工技術上主要問題以及主要技術:目前建筑行業主要的環境因素有噪聲的排放、粉塵的排放(揚塵)、運輸的遺撤、大量建筑垃圾的廢棄、油漆、涂料以及化學品的泄露、資源能源的消耗如生產生活水電的消耗,裝修過程中引起投訴較多的油漆、涂料、膠及含膠材料中甲苯、甲醛氣味的排放等。在墻體上盡量使用其塊磚等輕型保溫材料;門窗作為建筑能耗損失最大的部位,是綠色建筑節能施工管理的關鍵環節,如何降低門窗的傳熱系數提高其密閉性是門窗節能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屋面保溫措施,采用密度小、 傳熱低 、防水材料來敷設在屋面板和防水帶之間,這種敷設方式通常稱為正鋪法。 

3.1技術路線的調整 

(1)構建技術體系的多維度。

與傳統建筑技術體系的割裂、獨立與單一不同,綠色建筑技術的體系具有相互聯系、復合和多維度等特點。具體可分為三個層次:一,綠色建筑可以作為一個城市之中的單體模塊功能配置分配;二,綠色建筑個體的內部技術集成系統;三,從全壽命周期的角度來構建出綠色建筑于使用、設計和施工中技術的綜合系統。

(2)集成優化的路線。 

改革也將在技術的組織方式上開展,傳統技術的路線割裂而封閉,而綠色建筑技術,要求組織的模式整體化、系統化和模塊化,只有進行了技術的優化,才能使得每項技術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取得的效果最佳。

(3)分布式的能源系統的推廣。

分布式的能源系統是于較小區域之內,利用水能、風能等可再生的能源與煤層氣、天然氣等新的能源來實現電、冷、熱三聯供裝置,以及與其配套的裝置一起構成了集成系統。而分布式的能源系統的優勢在于能夠根據用戶對能量的需求特點,同時利用一系列的適合當地生產和滿足環保要求的能源供能方式,按照需要供能,于用戶端將能源的梯級利用實現,達到降低能源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保護周圍環境、減少環境污染、提高可靠性與安全性的目的,提供給了用戶更多的選擇。

3.2技術理念的轉變 

(1)環境理念 

隨著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提出,以人為本將轉向以自然為本。更多的技術應用應當將生態的效益放到首位,保證在自然生態利益的前提下,使人類最根本的生存利益得到保障。

(2)能源理念 

我國發展綠色建筑節能的具體目標是“大力推動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嚴格實施節能50%設計標準,直轄市及有條件地區實施節能65%。我國建筑能耗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降低建筑行業能耗將是整個節能減排計劃中的重要環節。

(3)經濟理念 

生態效益經濟是一種生態環境、經濟增長與經濟效益三者間的相互協調以及有機統一的社會再生產活動。生態環境、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三者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以及相互依存。若為追求經濟增長與經濟效益而將生態環境置之不理,當時的經濟雖然得到迅速發展,但必然會導致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和自然的惡意報復。在環境與經濟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謀求共同利益、和諧發展,才能保證綠色建筑的健康發展。

 

結束語:作為古老行業的建筑業,若想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則必須走綠色建筑這條道路。與此同時,還應依靠多學科與多專業的專家隊伍開展合作,對其進行相應的研究,并結合實際將其系統不斷的完善。經過不斷的摸索與驗證,構建出一個高效、綜合、生態以及經濟的綠色建筑的技術體系。實現綠色建筑和自然的和諧共生,將實現經濟與環境、資源以及人口的相互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