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31 11:25: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人口老齡化趨勢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河南省人口老齡化現狀對策
一、引言
人口老齡化一般指由于出生率下降,年輕人口數量減少、老年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社會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較高的人口年齡結構狀況。根據聯合國人口組織的標準,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7%,則認為該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已達13.26%,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8.87%,與2000年相比增加了1.91%。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醫療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老齡化進程在逐漸加快。人口迅速老齡化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增加醫療、福利、養老金等社會保障方面的壓力。
河南省作為我國人口大省,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也十分嚴峻。2013年河南省人口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末河南省總人口數為10601萬人,與2012年相比僅增加58萬人,這表明河南省總人口呈現低速平穩增長態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人們生育觀念的轉變,生育水平較低,2013年河南省人口出生率為12.27‰,僅比2012年上升0.4‰;2013年河南省常住人口為9413萬人,比2012年增加7萬人,增幅略低。在2013年常住人口中,0―14歲少兒人口為1988萬人,占比為21.12%,15―64歲勞動適齡人口6572萬人,占比為69.82%,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853萬人,占比為9.06%。與2012年比,河南省65歲及以上人口增加了23萬人,自2010年來,河南省老年人口年均增長0.23%。由此可見,河南省老齡化進程正逐步加快。
為了進一步了解河南省老齡化的現狀,本文利用1953―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劃分河南省常住人口年齡結構進行分析。目前,人口的年齡結構類型一般都用年輕型、成年型、老年型來表示,見表1。
二、河南省人口老齡化現狀
1、1953―2010年間河南省老齡化的變動趨勢分析
自1953年以來,河南省常住人口總數逐年增加,2010年常住人口總數已達9402.99萬,與1953年相比增長了近5000萬,位居全國第三。雖然,河南省人口數量在不斷增多,但增長速度自1990年以來明顯放緩,1990―2000年增長率已低于10%,尤其是2010年僅比2000年增長147萬人,增長率僅為1.58%。
從年齡結構來看,河南省常住人口具有以下特點:(1)0―14歲少兒人數在1953―1982年間呈現出上升趨勢,自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起,少兒人數逐漸下降,同時在常住人口中占比也自1964年的近40%下降至2010年的21%,降幅明顯。(2)1953―2010年間,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表現出持續增加態勢,特別是進入2000年以后,增速不斷加快,從在常住人口中占比來看,除二普較一普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呈現出上漲態勢。(3)1953―1964年間,河南省65歲以上人口在常住人口中占比低于5%,表明此時河南省人口的年齡結構類型為年輕型;到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河南省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超過5%,達到5.23%,表明河南省人口年齡結構已轉為成長型;2000年老年人口占比達到7.1%,至此河南省由成年型年齡結構轉變為老年型結構。
2、與中部其他地區的差異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第一,歷次全國人口普查中河南省的老年人口占比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982年,全國平均老年人口占比為4.91%,人口年齡結構為年輕型,而河南省老年人口占比已高于5%,人口年齡結構進入成年型;2000年,全國平均老年人口占比為6.96%,人口年齡結構為成年型,此時,河南省老年人口占比已達7.0%,轉變為老年型人口結構,這表明河南省老齡化進程快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二,與中部地區其他省份相比,自1982年起,河南省與湖北省人口年齡結構均為成長型,而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老年人口占比均低于5%,人口年齡結構為年輕型;到2000年,河南省與湖南省、安徽省老年人口占比均高于7%,人口年齡結構步入年老型。
三、河南省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建議
應對人口老齡化,解決老年人口增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是當前河南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為此,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措施。
1、大力發展經濟,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物質基礎
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經濟發展做后盾。河南省作為人口大省、農業大省,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居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不高,2014年河南省人均GDP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1%,在此背景下人口老齡化在逐步加快,導致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極不協調,屬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因此,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河南省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
2、構建養老服務體系
隨著河南省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大大增加,亟需構建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和人們生育觀念的變化,中國家庭規模正逐漸趨于小型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和獨居化現象日益普遍,家庭養老功能也正在弱化。因此,單純依靠家庭養老服務體系將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在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同時,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大力推動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當前,河南省社區養老處于起步階段,難以提供專業化養老服務。為了發揮社區養老的作用,河南省需要推動社區養老服務發展,使老年人能夠享有全天候、專業化的養老服務資源。機構養老作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支撐,在應對老齡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河南省應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2011年河南省各類收養性養老服務機構數量達3605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床位數約為26.2萬張,這遠遠不能滿足全省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所以,今后河南省應不斷增加養老機構數量,擴大養老服務規模。
3、延長退休年齡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老年人口增多對河南省經濟發展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一方面,人口老齡化會加重社會養老負擔,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將使得勞動人口供給減少、勞動力出現短缺。因此,為了減輕社會養老負擔、增加勞動力供給,延遲退休年齡使老年人可以繼續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國男性法定退休年齡為60歲,女性為50歲。而在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方面,據2010年數據顯示,我國男性為72.38歲,女性為77.37歲,因此,適當延長退休年齡以應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勞動力短缺、社會養老負擔加重是可以實行的措施之一。
(注:本文系信陽師范學院華銳學院院級科研項目“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河南省城鎮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2014qn2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軍:人口老齡化條件下的經濟平衡增長路徑[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8).
[2]華、蘇昌貴:基于六普數據的湖南省人口老齡化發展態勢與對策研究[J].經濟地理,2013(1).
【摘要】 社會保障適度性成為影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英國近年來針對社會保障水平偏高問題,進行了一系列削減福利水平、以就業促進福利的改革;中國的社會保障水平正處于快速發展完善時期,堅持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成為改革完善的主要指導原則。本文通過對比分析兩國老齡化、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資金壓力等重要指標及其變化趨勢,為探討中國社會保障的適度性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基本依據。
【關鍵詞】 社會保障 適度性 指標 趨勢分析
社會保障水映了社會保障的高低程度與各相關利益者的承受能力,是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尋求社會保障適度水平以及各相關利益與責任主體的合理分擔比例,已成為當前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完善的主要內容之一。英國是老牌的高福利國家,保障體系非常健全,保障水平較高,而中國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英國的社會保障適度性對中國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與警示作用。穆懷中根據社會保障水平影響因素之間的數量關系,利用所建立的社會保障適度水平評價模型,對世界主要國家1960年至2000年期間的社會保障水平、以及中國1978年至2003年期間的適度性進行了分析,認為包括英國在內的西方主要國家的社會保障均已經出現水平過度問題,而中國主要是總體水平偏低問題。近年來中國和英國都針對適度水平問題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尋求社會保障水平的適度性成為影響制度改革完善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中英兩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變化趨勢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標準,當一個國家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以上時,這個國家就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國家行列。按照6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標準,中國已在2002年進入老齡化社會。而英國很早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并且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經高達16.59%(如圖1所示),期望壽命超過80歲。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預測,未來英國的老齡化將持續加重,在2012年超過17%以后,在2023年將突破20%。英國老齡化問題,導致了財政資金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持續影響之下,英國卡梅倫政府認為未來人們的壽命的明顯延長導致養老金體系已經進入破產邊緣,強調聯合政府也繼承了完全難以持續的債務,對養老金的預算赤字比希臘政府面臨更加嚴峻的情況,這一說法被英國審計署的審計報告加以否認了。
但從實際情況看,在20世紀70年代,英國居民的退休年齡是60歲,領取養老金的期望年數是20年,但現在60歲退休的人領取養老金的年數已經接近30年,這將使領取養老金的額度增加50%,對于養老金體系形成了嚴峻的考驗。在2009年,公共部門的養老金為退休人員及其撫贍養人員的總支出為320億英鎊,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在內,相比1999年已經增長了三分之一。政府需要對養老金體系形成新的平衡,也正是從2012年4月開始,卡梅倫政府建議增加公共部門的養老金繳費水平和延長退休年齡,以期望獲得更為充分的養老金支付資金,由于在事實上削減了保障水平進而導致了公共部門職員的問題。
中國在2002年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后,也同樣面臨眾多的社會保障問題。中國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一是繼續加大了社會保障的壓力,老齡人口在醫療和養老方面的需求持續增加,而中國的養老和醫療保險建設時間較短,還存在養老金的個人賬戶“空賬運轉”和醫療保險基金的費用支出的控制壓力。在計劃生育政策下,人口老齡化還加大了代際之間的養老壓力,從社會保障適度性評價模型中的老年人口相關指標上,都會導致即使在中國較低的社會保障水平時,就會出現社會保障水平過度的問題,這與評價模型測度2003年我國在社會保障起步階段就出現適度性問題,具有一定的關聯度。
二、兩國經濟發展趨勢對比分析
國民生產總值是影響社會保障適度性的重要因素,英國和中國分屬于經濟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盡管中國的GDP經濟總規模已經趕超英國,但中國的人口基數很大,而且社會保障是關系到每一個社會成員的保障問題,因而在這將中英兩國的人均GDP進行比較(如圖2所示),從圖2中可以看出兩個基本的規律,一是中國的人均GDP明顯低于英國,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前,不足英國人均GDP的十分之一;二是中國國民經濟持續上漲,人均GDP處于較快的上升通道,這為改善中國的社會保障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支撐。
而英國在經濟2008年經濟危機以后,經濟陷入一定的消退,但2010年至2011年兩年的經濟復蘇趨勢明顯,盡管還持續受到歐債危機的負面影響,但英國沒有加入歐元區,使英國受歐債危機的影響有限。歐盟的貨幣政策對英國的政府赤字和債務規模進行了限制,使英國難以通過更為靈活的貨幣政策調整社會保障帶來的壓力。因而盡管英國的經濟開始復蘇,但社會保障,尤其是占比重較大的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受到的壓力最大,同時為了激活高福利帶來的福利病問題,英國的2012年社會福利改革,也是推動以就業改善福利的基本改革導向。卡梅倫政府同時將養老退休年齡和繳費額度、醫療服務體系削減管理成本與提高效率、削減導致道德性失業三個問題作為改革的核心內容,與以上幾個因素的影響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但社會保障能上不能下的怪圈,使得改革的爭議也非常大,誘發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公共部門職員的。
相對于英國的高福利和經濟發展波動問題,中國的社會保障水平設置充分考慮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因而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較快發展,中國的社會保障處于歷史上最快的發展時期,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下,基本實現了全民醫療保險,居民養老保障也處于試點擴面的過程中,經濟成為影響社會保障的重要因素,但從中國國內對各地區社會保障適度水平的研究看,經濟發展水平并不是絕對的因素,與人口結構、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關聯度較大。在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上,中國與英國的國民保險費用比例非常接近,即在職人員工資的10%左右,尋求成本控制和改進保障效率,并在相關責任主體之間進行適度的成本分擔,既是中國社會保障得到較快發展的原因,也是英國新一輪社會福利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
淺談課堂教學統計中的數據分
——黃岡名師基層巡回講學數學聽課體會
5月26日有幸聽了萬貴秋、程來魁兩位教師關于復式折線統計圖同課異構課和吳文濤名師關于折線統計圖的展示課,我也曾教過這一單元,然而我的教學重統計圖的繪制輕數據分析,三位教師與我截然不同的教學思路讓我感悟頗深。統計學是通過搜索、整理、分析數據等手段,以達到推斷所測對象的本質,甚至預測對象未來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分析數據是統計的核心,也是本單元的重難點之一。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突破這一重難點我有以下看法:
一、感知數據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統計與概率"中,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起數據分析的觀念是重要的。數據分析包括: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應當先做調查研究、收集數據,通過分析作出判斷,體會數據中是蘊涵著信息的。數據分析的第一步要調查研究收集數據,在這一過程中感知數據不再是簡單的數字,它的背后蘊藏著數學信息。在課堂教學中采取的是:
(一)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素材,加強學生對數據的感知。本次課堂上萬貴秋教師調查學校趣味數學魔方選拔賽郭宇和徐偉的成績,吳文濤教師調查學校足球隊方瑤投籃的成績,這兩個發生在學生生活中的問題進行調查,既增加了學生對收集數據的親切感,又激發了學生挖掘的數據背后隱藏的數學信息的欲望。
(二)選取具有統計意義的真實的生活素材,加強學生對數據的.感知。程來魁教師選取的是調查全國人口老齡化這一具有統計意義的事情。首先讓學生了解到抽樣調查是統計中常見的調查方法,調查全國人口老齡化,只需抽樣調查上海老齡化情況。而每年出生人口數和死亡人口數是連續性變量,非常適合用復式折線統計圖來表示其變化。學生從視頻中看到這一令人震驚的事實,激發其探究的欲望,同時在真實的死亡人口數與出生人口數中,增加學生對數據的感知,無形之中會將兩者進行比較。
二、數據讀取
學生會從收集的數據感知一些大略的信息,第二步就要整理數據了,整理數據的方式一般就是統計表,統計圖等。在以往我的教學中我通常會教授學生繪制統計圖,再讀統計圖中的數據。一節課大部分時間用在畫圖,特別是橫軸和縱軸的填寫,而讀圖時間會過少。這樣的教學往往導致學生會成為畫圖的高手,讀圖的啞巴。此次三位教師都是通過讀圖來畫圖,萬貴秋和程來魁教師都是通過讀兩個折現統計圖來畫復式折現統計圖,吳文濤教師是通過讀條形統計圖來畫折現統計圖,從學生已有的作圖起點出發不僅讓學生自主的探究統計圖的制法及注意事項也為后面的讀數,數據分析大大節省了時間。讀懂統計表中的數據為后面的數據分析做鋪墊。
(一)讀顯性數據
顯性數據就是統計圖中直觀的信息。讀圖標,圖例,橫軸、縱軸、以及點的信息。這部分內容很直觀,加之有以前學習條形統計圖的經驗,學生較易掌握。
(二)讀隱性數據
隱性數據即是通過顯性數據得出的統計量。在運用統計量時一定要注意其統計意義。比如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它能反應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中位數是個半虛擬的數,它則能反應一組數據的中等水平。一般而言,平均數作為數據代表相對可靠和穩定,但遇到極端數據時它則不能反應這組數據的基本情況。在萬老師執教的這一課里面有同學提出了用平均數來反應兩名同學玩魔方的總體水平,從而決定由誰參加決賽,這個結果與我們從統計圖數據變化趨勢分析的結果大相徑庭。造成兩種不同的結論的原因在于這個同學沒有看到極端數據對平均數的影響,一次失誤能拉下一個學生比賽的平均分,但是這時的平均分并不能代表這個同學的整體水平了。
三、數據比較
讀懂數據,了解數據所蘊含的信息,我們還要更深層次的挖掘數據的隱藏信息。這一部分的數據分析是通過數據比較來完成的。
(一)橫向比較
在折線統計圖中了解了點所代表的信息,再引導學生橫向觀察折線統計圖,相鄰的兩個點之間的線段的方向代表數據的增減;線段的陡平代表數據增長的快慢,整條折線有代表數據的發展趨勢,由部分到整體挖掘數據隱含信息。在吳老師的教學中這一細節做的非常的到位,從點,(fanwen.chazidian.com)線段,折線三個方面深挖信息,并通過整條折線的趨勢做了預測,預測方瑤的后兩次成績。萬老師執教的這一課也從整體折線趨勢預測兩個同學的下次成績,從而得出決策。
(二)縱向比較
數據之間縱向比較主要體現在復式折線統計圖里,兩個量之間的差距是同一縱軸上兩點間的距離,也是復式折現統計圖中蘊含的一個重要信息。比如萬老師的這節課通過比較兩個同學每次成績相差多少,判斷兩個同學成績的變化。又比如程老師執教的調查人口老齡化,其中自然增長數等于出生人口數減去死亡人口數,就是比較兩個量間的差距變化從而判斷人口是呈正增長還是負增長,以及增長的幅度來判斷人口老齡化的情況。
四、預測數據
關鍵詞:人口發展;預測;可持續發展;武威市涼州區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7-0152-03
一、武威市涼州區人口發展現狀
1.人口總量大,人口增速趨穩
涼州區現有常住人口102.3萬,人口的增長速度近幾年呈逐漸減緩平穩態勢,年增人口不超過1萬,人口增長率基本保持在5‰。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婦女就業觀念的變化,以及兒童撫養費的增加,群眾的生育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人口增長目前基本實現了低出生,低增長的生育水平。但由于全區人口基數大,是甘肅人口最多的縣區之一,因此整體來說,農村人口所占比重大。
2.人口流動數量大,以臨時性流動為主
從人口流動性上看,涼州區臨時性流動人口數量大,而長期流動人口數量并不多。據2006年統計,流出人口3.6萬,外出人員主要流向外省。流入人口3.6千,是流出人員的1/10。流出人口以勞務輸出為主,2006年涼州區農村向外輸轉勞動力21.52萬人,創收7.36億元,成了農村家庭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為了提高流出人員的素質,全年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45 516人。
3.人口素質不斷提高,受教育人口比例不斷上升
涼州區人口素質從1990―2005年有所提高,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03%增長到7.12%;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9.17%增長到15.71%;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29.58%增長到38.35%。盡管人口素質有所提高,但整體水平較底,影響了農村人口的流動。
二、涼州區人均經濟發展水平
1.涼州區人均經濟容量變化
從2000―2005年,涼州區生產總值(當年價)從427 607萬元增加到952 000萬元,年均增長率為17.5%,人均生產總值(當年價)從4 310.12元增加到9 629.78元,年增長率17.6%。
2.涼州區人均財政收支
2000―2005年涼州區財政收入從2000年的17 236萬元增長到2001年的20 086萬元,隨后四年間一直下降,下降到2005年的9 106萬元,出現負增長。2000―2005年財政支出基本穩定增長。人均財政收入逐漸下降,由173.73元下降到89.80元。人均財政支出穩步上升由295.62元上升到51 1.50元。
3.涼州區人均固定資產投資
2000―2005年涼州區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64 619萬元增長到337 218萬元,年增長率39.86%。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從651.34元增長到3 325.62元,年增長率46.06%。
三、涼州區2006―2050年人口預測及發展趨勢
(一)2006―2050年涼州區人口總量的變化趨勢分析
根據涼州區的人口預測基礎數據,借助CPPS軟件的支持,以總和生育率、預期壽命、性別比為控制變量,對涼州區2001―2050年的人口發展分別進行高、中、低三種方案的預測。將三種方案的預測結果與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比,發現中方案(TFR=1.64)最符合涼州區的實際情況。在TFR=1.64的情況下,2001―2006年預測人口與實際人口的相對誤差分別為0.11%、0.10%、0.05%、0.5%、0.45%、0.34%,預測誤差較小。
1.人口自然增長率
圖1TFR=1.64總人口數變化趨勢圖
由上頁圖1可知,預測期內涼州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變化趨勢同人口出生率的變化趨勢較為一致,總體呈下降趨勢,但中間有兩次小幅波動。第一次小幅上揚在2005―2012年,在2012年達到峰值,此后涼州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下降趨勢較為明顯。到2030年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又會出現第二個小幅上揚,但上揚的幅度很小,自然增長率變化曲線基本為水平狀,并且中間伴有個別年份的下降,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到2038年左右,此后涼州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開始大幅下降。
2.總人口數
由上頁圖1可知,涼州區總人口數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按照中方案的預測(TFR=1.64),人口將在2022年達到峰值111.71萬,此后一直呈下降趨勢。2010年人口105.32萬;2015年109.28萬;2020年人口111.59萬。
(二)2006―2050年涼州區人口的年齡結構
1. 2006―2050年涼州區0~14歲人口數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2TFR=1.64 0~14歲人口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2顯示了預測期內涼州區0~14歲少兒人口數量和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2006―2050年涼州區0~14歲少兒人口的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將呈現出先下降然后小幅回升,然后再下降的波浪形變化趨勢。0~14歲少兒人口數量將在2011年達到一個低值17.53萬,然后回升。在2019年達到一個峰值20.03萬人后再次回落,到2034年達到一個低值11.96萬人,然后再次回升。在2045年達到一個峰值13.56萬人,然后再次呈現出下降趨勢。
2. 2006―2050年涼州區15~64歲人口數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3TFR=1.64 15~64歲人口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3顯示了預測期內涼州區15~64歲勞動適齡人口和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的變化趨勢。涼州區15~64歲勞動適齡人口數量在2006―2012年會有一個明顯的上升趨勢,2012年后一直到2028年除個別年份小幅下降之外,基本保持不變,2028年之后呈下降趨勢。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的變化趨勢同勞動適齡人口數量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預測期內涼州區勞動適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都會保持60%以上,這說明預測期內勞動力資源的供給是較為豐富的,2028年之前勞動適齡人口系數一直都保持在70%以上,數量在80萬左右。
3. 2006―2050年涼州區65歲以上人口數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4TFR=1.64 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
圖4顯示了預測期內涼州區65歲以上人口數量和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變化趨勢。預測期內65歲以上老年人口及其占總人口的比重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在未來,涼州區的老年人口系數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大,在初期變化速度較為緩慢,2006―2026的年均增長速度為3.14%;而2027―2039年,人口老齡化系數則會以年均5.72%的速度迅速增大;2039年老年人口數量和老年人口系數均達到峰值,分別為26.55萬人和24.76%;2040年以后基本穩定,2040―2050年的年均增速為0.25%。
(三)2006―2050年內涼州區的人口發展趨勢
1.預測期內涼州區人口結構類型由成年型轉變為老年型,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老齡化程度將不斷加劇
根據人口老齡化的不同程度,可以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人口劃分為年輕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種人口類型。年輕型是指65歲及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低于4%的比例,成年型指這一比例在4%~7%之間,老年型指這一比例超過7%。
按照中方案(TFR=1.64)預測的涼州區未來主要年份的人口年齡結構數據,涼州區的人口結構在預測期內將由成年型轉變為老年型,這一轉變過程將于2010年前實現,并且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老齡化的程度將持續深入。
2.預測期內19~64歲勞動人口和25~44歲青壯年人口變化趨勢
圖5TFR=1.6419~64歲和25~44歲勞動人口變化趨勢
圖5顯示了預測期內涼州區19~64歲勞動人口數量和25~44歲青壯年人口數量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預測期內19~64歲人口數量呈現出先增長后保持穩定,然后下降的趨勢。2006―2016年緩慢增加,2016―2026基本保持穩定,2026年以后逐年下降。25~44歲青壯年人口,從2006―2026年基本保持穩定,2027年以后呈現出下降趨勢,到2040年左右,下降到一個低水平后再次保持穩定。
四、涼州區人口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
(一)存在的問題
1.人口文化素質偏低,使發展缺乏后勁
2005年,涼州區的文盲率為8.68%,將近88 000多人,提高勞動人口素質,特別是特殊區域的勞動人口素質,是人口發展的難題,也是各個層次、各種方式教育機構和培訓機構的工作重點。與此同時,出現的教育素質逆淘汰現象也不容忽視,即城市家庭的生育率低,而農村家庭的生育率高,每年的新增人口80%以上分布在農村。由于人口素質低造成涼州區人力資本短缺,社會不穩定性增加,經濟發展將會缺乏潛力和后勁。
2.人口流動性弱,影響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據2006年統計,流出人口3.6萬,外出人員主要流向外省。流入人口數量3.6千,是流出人員的1/10。流入人口中從省內流入和從省外流入的人口各占一半,說明涼州區人口的流動性較弱,吸引外來人力資本的可能性較小,人力資源很難得到優化配置。實踐證明,越是經濟社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其流動人口,外來人口所占比重就越高。流動人口是活躍市場和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流動人口不僅能帶來新技術、新理念和新機制,還能有效拉動本地區的消費需求。
3.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
未來涼州區的老年人口系數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在2027―2039年老年人口系數將以年均5.72%的速度迅速提高,到2039年老年人口總數將達到26.55萬,老年人口系數將高達24.76%,總人口負擔系數高達57.1%。如此多的老年人口將為社會帶來沉重的扶養負擔。
(二)解決的思路
1.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以智力開發支撐區域經濟發展
涼州區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薄弱,要根據實際,重點培養適合涼州區的開發型、專業型、技術型人才,普遍提高本地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注重少數民族企業家的培養和扶持,注意發掘當地掌握獨特技術技能的人才,積極向國家爭取吸引人才的財政支持和優惠政策,關懷愛護來本地工作的外地科技人才。
2.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人們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社會醫療保障、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其他社會福利救濟制度,難以消除農村人口養老的后顧之憂,使農村人口控制工作難度加大。
農村人口控制工作的難度不僅僅是因為受傳統觀念的深刻影響,更主要的原因是目前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低,農村現有的家庭養老而非社會養老模式決定了農村人口的老有所養、生老病死問題主要靠其子女而非社會來承擔。涼州區家庭養老模式占據主流,“養兒防老”在農村不單單是一種傳統觀念,而是一種現實需要。任何人都會考慮失去勞動能力后怎樣生存的問題,城市居民由于有基本的社會保障,經濟上基本不成問題,而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途徑只能是盡量多生孩子,增強未來生活的保障程度。
3.將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納入規范的運行軌道
2006―2010年為第一階段。實現低生育率;實現計劃生育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和法制化;建立完整的城鄉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完善計劃生育基礎設施的建設;防止人口出生率的反彈,重點控制流動人口的生育秩序;建立人口與經濟等要素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2011―2015年為第二階段。穩定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質量;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并繼續完善計劃生育工作程序,使之規范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的機制趨于成熟;人口發展和計劃生育的新體系基本建成;對人口和計劃生育問題的研究、規劃和實證分析要上水平、上層次,擴大在市內省內國內的影響。
2016―2020年為第三階段。把人口的全面發展作為人口發展和計劃生育工作的主要目標,全面提高人口出生、培養、就業、流動的水平。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農村作為重點;延長人均受教育時間;人力資源高效利用;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建立起來;整個社會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梁冬,李盧霞,等.理出同源必有因――淺談馬爾薩斯人口理論與其經濟學理論之間的邏輯一致性[J].經濟問題探索,2005,(4):26-29.
[2]董栓成.人口流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4,(5):23-32.
[3]田雪原.發展觀的轉變――人口與經濟可持續發展[J].濱州學院學報,2005,(21):1-8.
關鍵詞腫瘤;死亡率;死因順位
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惡性腫瘤為主的腫瘤已成為危害人群特別是中老年人群的主要慢性疾病[1]。縱觀上海市五年來死因構成可以發現,腫瘤始終位于男性人口的死因首位,是全人群及女性人口的第二位死因,腫瘤導致的居民死亡人數僅次于循環系統疾病,對居民潛在壽命損失影響最大,以惡性腫瘤為主的腫瘤已經成為上海市居民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脅。本文對上海市居民死因登記報告系統腫瘤死亡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為有關部門制定相應的工作方針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從上海市全人群死因登記報告系統收集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報告的所有死亡病例個案資料。研究中使用的2007年平均人口資料,由市公安部門提供。采用國際疾病分類ICD 10,死因統計歸類方法按照國家統計局《衛統8表》歸類。
1.2 研究方法
對2007年上海市全年死亡病例個案資料,進行整理后計算腫瘤以及主要惡性腫瘤的死亡率、潛在減壽年數(PYLL)等指標,綜合分析腫瘤對上海市居民生命健康造成的影響,了解影響上海市居民生命健康的惡性腫瘤譜。
2.結果
2.1 人口基本情況
2007年上海市戶籍人口1372.47萬人,其中男性688.26萬人,占總人口的50.15%;女性684.21萬人,占總人口的49.85%;人口性別比為100.59:100。65歲以上老齡人口207.99萬人,老齡人口比重為15.16%,老年負擔系數為19.83%,老少比為180.21%。上海市老齡人口比重遠超過7%的老齡化標準,屬于典型老年化社會。
2.2 居民死因分析
2007年上海市居民死亡率為736.17/10萬,其中男性774.33/10萬,女性697.78/10萬。前五位死因分別是循環系統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傷害和內分泌系統疾病。其中腫瘤死亡率達到225.91/10萬,占2007年上海市總死亡數的30.69%(見表1)。
表12007年上海市前十位主要死因死亡率和構成比
2.3腫瘤死亡分析
腫瘤是全人群和女性的第二位死因,男性的第一位死因。其中惡性腫瘤死亡占所有腫瘤死亡人數的97.91%,惡性腫瘤是上海市居民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脅,進一步分析不同惡性腫瘤的死因順位,結果顯示死亡率居前五位的惡性腫瘤依次是:肺癌、胃癌、肝癌、結/直腸癌和癌、胰腺癌(見表2)。
表22007年上海市前十位主要惡性腫瘤死亡率和構成比
選擇目標年齡定為70歲,計算2007年上海市居民疾病別潛在壽命損失年(PYLL),結果顯示腫瘤是居民減壽順位第一位疾病,PYLL率為12.14人年‰.其中惡性腫瘤死亡造成的潛在壽命損失占所有腫瘤死亡的98.50%,以惡性腫瘤為主的腫瘤是對人群健康和壽命的最大威脅。在各種惡性腫瘤中,肺癌對上海市居民潛在壽命損失影響最大,PYLL率達到了7.67人年‰。潛在減壽前五位的惡性腫瘤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和癌、宮頸癌(見表3)。
表32007年上海市前十位惡性腫瘤PYLL及PYLL率
3.討論
分析結果表明,腫瘤是上海市居民死亡率第二位的疾病,是對上海市居民潛在壽命損失影響最大的疾病,其中惡性腫瘤死亡占所有腫瘤死亡人數的97.91%,惡性腫瘤導致的潛在壽命損失占腫瘤所致壽命損失的98.50%,惡性腫瘤是嚴重危害上海市居民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影響上海市居民的主要惡性腫瘤依次是肺癌、胃癌、肝癌、結/直腸癌和癌、胰腺癌等,應是本市重點防治的疾病。
目前上海惡性腫瘤的死亡仍是以與環境和空氣污染有關的呼吸系統腫瘤以及生物性感染有關的消化系統腫瘤為主。其中,肺癌作為惡性腫瘤死亡的首位病因,在癌癥死亡構成中所占比例高出第二、三位的胃癌和肝癌一倍,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2-5],肺癌防治任務還相當嚴峻。現代科學證實,肺癌等惡性腫瘤的發生與吸煙,空氣污染,職業暴露等因素有關;另外,城區工業污染、汽車廢氣、生活廢氣排放等對空氣環境質量的破壞[6],均是造成癌癥高發的原因,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強化認識,切實落實公告場所禁煙等一系列環境污染治理政策,加強綜合治理措施和環境污染處罰力度。另外,針對上海市的典型老齡化人口特征,除進一步提高腫瘤診斷技術以外,在對老年人腫瘤防治、危險因素的研究中,應結合老年人各部位腫瘤的發病特點,確定研究的重點和防治對策[7]。
參考文獻:
[ 1 ] 孫惠玲,龔潔,楊念念,等. 武漢市2008年惡性腫瘤死亡分析[J]. 疾病預防與臨床, 2010, 21(1): 103 104.
[ 2 ] 鄒小農. 中國肺癌流行病學[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07, 14(12) : 881 - 883.
[ 3 ] 曹卡加,范喬陽,劉奕龍,等. 廣州市2000 - 2002年惡性腫瘤發病率與死亡率分析[ J ]. 癌癥, 2008, 27 (3) : 252 - 228.
[ 4 ] 楊玲,李連弟,陳育德. 中國2000年及2005年惡性腫瘤發病死亡的估計與預測[ J ]. 中國衛生統計, 2005, 22 (4) : 218 - 221.
[ 5 ] 魏礦榮,梁智恒,任小青,等. 中山市2003年惡性腫瘤流行狀況[ J ]. 中國腫瘤, 2007, 16 (3) : 147 - 149.
關鍵詞:乳腺癌;發病率;死亡率;趨勢 中圖分類號:R 181.8 文獻標志碼:A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2009年世界乳腺癌發病率為42.33/10萬。2012年上海市女性乳腺癌標化發病率為36.60/10萬,崇明縣作為上海唯一以農村人口為主地區,其特殊的島嶼環境,惡性腫瘤的相關危險因素等相對上海其他地區有其特殊性。為了解崇明縣乳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長期變化趨勢,我們對1998-2013年上海市崇明縣乳腺癌發病和死亡資料進行分析,為崇明地區乳腺癌防治和政府決策部門提供科學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所有腫瘤病例資料來源于上海市崇明縣戶籍人口腫瘤登記報告系統,腫瘤登記均按國際疾病分類進行編碼,其中1998-2001年采用ICD-9分類編碼手工紙面登記,2002年起采用ICD-10分類編碼電子信息系統登記。對199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間登記的新發乳腺癌和因乳腺癌死亡病例進行統計分析。人口資料來源于崇明縣公安部門提供的人口數和人口構成。
1.2質量控制
為保證腫瘤登記資料完整性,定期與全死因登記報告系統核對,部分無報告卡的腫瘤死亡病例經核實后補充發病資料。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Access和Excel進行數據匯總統計,計算乳腺癌粗發病率、粗死亡率、年齡別發病率和年齡別死亡率等指標,采用1966年世界標準人口構成計算標化發病率和標化死亡率。年度變化百分率(APC)由率或比的時間變化趨勢分析得出,反映相對變化程度。應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3.4.3軟件計算1998-2013年發病率、死亡率、年齡別發病率和年齡別死亡率的APC在長期趨勢中判斷變化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女性乳腺癌發病和死亡情況
2.1.1發病情況 1998-2013年共報告乳腺癌發病2007例,占所有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的12.31%,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發病首位,年平均粗發病率為36.11/10萬、標化發病率為20.69/10萬。其中1998-2001年、2002-2005年、2006-2009年、2010-2013年分別確診乳腺癌316例、458例、560例、673例。4個時期的粗發病率從23.34/10萬,上升至48.15/10萬,同比上升106.35%,標化發病率從15.46/10萬,上升至25.18/10萬,同比上升62.88%(表1)。
2.1.2死亡情況 1998-2013年共報告乳腺癌死亡648例,占所有女性惡性腫瘤死亡的6.14%,年平均粗死亡率為11.66/10萬、標化死亡率為5.77/10萬。4個時期因乳腺癌死亡病例依次是108例、169例、197例、174例,粗死亡率從7.98/10萬,上升至12.45/10萬,同比上升56.10%,標化死亡率在中間2個時期有過上升,但之后又降至初期水平。在女性惡性腫瘤死因中乳腺癌在前3個時期位居第5位,第4時期降至第6位。
2.2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長期趨勢
2.2.1發病率趨勢 1998-2013年崇明縣女性乳腺癌粗發病率(Z=11.69,P=0.00)和標化發病率(Z=6.02,P=0.00)的上升趨勢均有統計學意義,Joinpoint回歸分析顯示:粗發病率每年以6.14%的平均速度上升,標化發病率的APC為3.90%,粗發病率比標化發病率的增幅大,未發現轉折點(圖1,表2)。
2.2.2死亡率趨勢 Joinpoiny回歸分析顯示,1998-2013年崇明縣乳腺癌粗死亡率和標化死亡率均在2003年出現轉折點,1998-2003年粗死亡率以每年16.86%的平均速度上升,上升趨勢有統計學意義(P=0.01),2003年之后粗死亡率不再上升。標化死亡率在2003年之前APC以14.42%的幅度上升,上升趨勢有統計學意義(P=0.04);2003開始標化死亡率每年以4.51%的平均速度下降,下降趨勢有統計學意義(P=0.04)。見表2、圖2。
2.3發病和死亡的年齡分布
1998-2013年崇明縣乳腺癌病例中,小于45歲組病例占18.44%,45~54歲病例占31.69%,55歲~組病例占49.88%。因乳腺癌死亡病例中,小于45歲組病例占9.10%,45~54q病例占22.69%,55歲及以上年齡病例占68.21%(表3)。各年齡組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隨年齡增長而有增高趨勢(圖3),25~44歲發病迅速攀升,45~54歲的增幅略緩,發病在55~59歲組達第1個高峰,65~70歲組出現第2個高峰,80~84歲組呈現第3個小高峰;死亡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與發病率高峰一樣,在55~59歲組開始形成一個小高峰,60~65歲組略有回落,之后加速上升,至85~歲組與該年齡組發病率形式一個交叉,達頂峰。
從16年間標化發病率的變化趨勢來看,小于45歲組(年輕組)APC以9.25%的幅度增長(P=0.01);45~54歲(圍絕經期組)每年以6.62%速度增長(P=0.01);而55q~組(絕經后)每年以5.81%的速度增長(P=0.00)。早期(1998-2002年)增幅最大,達19.70%(P=0.01),2002年之后APC僅為2.80%(P>0.C15),增幅變化無統計學意義。從標化死亡率的變化趨勢來看,年輕組和圍絕經期組16年間標化死亡率年度變化無統計學意義,絕經后組每年以5.13%的速度增長(P=0.04),該組人群早期(1998-2003年)每年以30.41%的速度增長,增速變化有統計學意義,2003年之后死亡率不再上升。
3討論
近年來,全球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與2014年全球癌癥報告一致,乳腺癌位居崇明縣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的首位,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2010-2013年標化發病率與2002-2006年上海郊區水平(標化發病率25.41/10萬)、2010年全國其他農村地區水平(標化發病率25.28/10萬)相當,低于全國32.43/10萬的水平,遠低于2008年上海楊浦區(標化發病率44.54/10萬)的水平。本研究結果表明,在過去的16年中,由于人口老齡化,崇明縣女性乳腺癌粗發病率上升幅度明顯高于標化發病率。2003年前死亡率明顯上升,但近10年,粗死亡率基本穩定,而標化死亡率呈明顯下降趨勢,這與早年崇明縣農村醫療保險覆蓋面低、社會對乳腺癌的認識不足,致使乳腺癌患者未能得到及時診治有關。
[關鍵詞] 中藥材價格;上漲因素;移動平均法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22-149-02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prices factors
YIN Min
Department of Pharmacy, Longhua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003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se to predict the moving average metho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rices trend, analysi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prices faced by various factors. Methods Moving average method to forecast the years can reflect the 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market, and consumer accumulation relationship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and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 retail price index uses. Results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prices trend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Conclusio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rices face Various factors and rising pressure.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factors, promote the perfection of regulating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duction and prices.
[Key word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rices;Rises;Moving average method
中藥材價格是一個關系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關系千家萬戶生活幸福,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敏感問題。其合理波動,避免泡沫樣行情,有利于整個醫保體制和中醫藥產業健康發展。但這幾年,中藥材價格卻呈現持續走高的趨勢,下面對2013年的價格趨勢進行預測。
1 資料與方法
運用移動平均法,對這幾年能反映市場供需的平衡、消費與積累關系的中藥材及中成藥零售價格指數部分,通過Excel軟件進行計算預測。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中國統計年鑒》2007~2012年,見表1。
表1 2007~2012年中藥材及中成藥零售價格指數(上年=100)
年度 中藥材及中成藥零售價格指數 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總指數
2007 108.03 107.69
2008 106.89 120.28
2009 102.43 97.49
2010 111.07 102.86
2011 112.11 111.29
2012 101.99 103.15
圖1 中藥材及中成藥零售價格指數移動平均分析
2 結果
2013年價格指數仍然繼續增長,并可能在2006年的基礎上增長47.28%,并長期上漲趨勢不變,見圖1。
3 討論
在對中藥材價格上漲趨勢分析中,發現當前中藥材價格面臨各種上漲因素,形勢嚴峻。
3.1 自然災害和急性傳染病爆發
現代社會的大量人口流動為急性傳染病爆發創造了條件。例如,2003年非典在沿海大型城市爆發流行,用于防治該疾病的相關藥材需求急劇攀升,價格暴漲。以安國藥材市場當時柴胡交易價格為例,從疾病爆發前的15~16元/kg漲到31~32元/kg。[1]
全球氣候異常,地質病蟲害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造成藥材種植受影響,2010年西南太旱導致當地的三七等藥材價格大漲,當地出產的半夏的收成也減少70%。而在山東臨沂等槐米產區也因當年槐米坐果時氣候反常,幾近絕收[2]。
3.2 人口老齡化,壽命延長,疾病譜改變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生活條件優越,平均壽命延長,疾病譜發生改變,惡性腫瘤,心臟病,腦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在粗死亡率中占據前三甲[3],而中醫在這些慢性疾病預防和治療中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醫療條件不斷改善,居民保健意識增強,重新認識中醫的價值,選擇中醫治療的就診人次逐年上升,中藥費用快速增長。有資料顯示,我國每年要消耗中成藥,保健品、中藥提取物、中藥飲片等藥材70萬噸[3]。
3.3 生產成本增加和通貨膨脹
從表1的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總指數看,從2007年到2011年間,只有2009年略有下降,其余年份都比上年度有增長,其中最大增幅出現在2008年,比上年增加20.28%。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指反映一定時期內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了解農業生產中投入物質資料價格的變動狀況,能反映生產的實際成本波動。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包含農用手工具、飼料、產品畜、半機械化農具、機械化農具、化學肥料、農藥及農藥械、農用機油、其他農業生產資料、農業生產服務十個大類。金賽美[4]通過Enter回歸方法分析我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關系,兩者顯著性水平為0.000(a)。也就是說,我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與通貨膨脹率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事實就是,近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都是由于上游原料價格的迅猛飚升的直接造成的。
3.4 剩余資本的炒作和生產計劃的不理智制定
社會閑散資本看中中藥材生產講究產地,區域性,屬于非口糧的邊緣農副產品,生產方式分散隨意的特點,瞅準新醫改形勢,對中藥材的需求量長期穩步的增長,利用價格杠桿原理和體制上的一些不完善,用逐步買入囤貨,虛假消息等手法,炒作藥材,拉高價格,令藥農跟風惜售,助推藥價不理智上漲。次年,藥農逐利盲目跟風種植,去年種植效益好,不顧今年市場實際需求,擴大種植,供大于求,價格下跌,收入減少甚至虧本。
3.5 野生資源過量開采,難以恢復
我國野生中藥材資源可持續利用已面臨很大壓力。國家頒布《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目的是更好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資源,但近年來瘋狂追逐豐厚的回報,對野生資源竭澤而漁。多年來,國家通過實施開發代用品、加大繁殖力度或禁止使用等對策和措施,對保護珍稀瀕危動物資源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尚不能從根本上扭轉珍稀動物藥資源的瀕危局面,甚至出現了越名貴越珍稀越瀕危的惡性循環。動物藥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不僅枚關中醫藥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大局,而且系關全球和區域環境資源保護與經濟社會的大計[5]。
3.6 現代化城市建設,減少農用面積,務農人力的減少
我國現在正處于城市化進程,住房及各種非農業用地需求旺盛,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農業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謀生,轉變為城市人口。可農耕用地成為制約中藥材種植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7 環境污染
目前我國公共環境污染大事件時有發生。鄉鎮企業的發展帶來新問題有些鄉鎮企業技術差、設備簡陋、環保意識缺乏、污染嚴重,農村原本清新的環境正在遭受破壞,其中土壤污染更為隱蔽,一般具有污染區域大,污染物種類增加,污染物含量呈增加趨勢,城市土壤污染嚴重的特點。如中國貿易報報道,德國某醫院從我國某中藥集團進口大批飲片,其中30余種不合格藥材中重金屬含量超標的有11種占34%,其中川芎6次檢驗均因重金屬超標而被德國藥檢部門銷毀[6]。為恢復土地的再生產能力的投入,國家目前還難以承受。政府治理環境的決心很大,但在全國各地具體落實還將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我國環境監督工作滯后,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普遍存在,致使中藥材種植和GAP基地建設,要確保質量產量難度不斷增加。
3.8 農產品補貼和相關政策支持少
目前,政府相關部門的涉農資金主要用于公益性的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對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進行扶持補貼,很少對藥材種植進行投入,中藥材種植項目具有明顯的盈利性,主要依靠農戶等市場主體自主建設。
4 結語
中藥材價格是諸多因素共力的結果,很少受單一因素的影響,往往穩定價格,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為了能讓人民群眾用上質優價廉的中藥,為了讓祖國醫學的健康發展,針對上述的因素,通過政府對生產種植的正確引導,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對流通領域加強監管等,做到保質增產,最大程度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緩解醫保資金使用不足的壓力。
[參考文獻]
[1] 薛亞林.國市行情點評[J].中藥研究與信息,2003,5(6):39-41.
[2] 司富春.關于建議國家加強對中藥價格監管的提案[J].首都醫藥,2011,4(上):31.
[3] 張淑麗,陳春,劉建.淺析中藥價格與市場穩定性的關系[J].中國醫藥指南,2011,9(8):342-343.
[4] 金賽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與通貨膨脹率的相關分析[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0,23(6):69-72.
[5] 育小河,肖培根.關于中藥資源的基本形勢、科學保護與再調查的幾點看法[J].中國中藥雜志,2005,50(2):85-88.
潮熱:盡管潮熱癥狀可能讓患者感到無比難受,但一般來將對身體無害,部分患者可自行緩解,故應該學會等待和堅持,直至潮熱癥狀消失。同時告知患者無需緊張,這是藥物去勢后人體內分泌適應調整過程中的短暫現象。可在潮熱消失后及時給予擦干汗液、添加衣服,以免受涼。
貧血:國內外文獻均報道,促紅素用于腫瘤患者可顯著提高其血紅蛋白水平及生活質量[5,6]。Strum[7]對133例患者采用手術加藥物去勢治療前列腺癌患者,在治療5.6個月時血紅蛋白平均降低25 g/L,此時皮下使用EPO,成功地糾正了患者的貧血狀態。Beshara等對9例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貧血患者給予EPO連續治療12周,基礎血紅蛋白水平70~116g/L,治療后血紅蛋白部分反應7例(血紅蛋白平均增加17g/L)。
功能障礙(ED):功能障礙目前首選PDE5抑制劑(西地那非、伐地那非、他達拉非),有報道三者對ED治療的有效率分別為為79.12%、81.81% 、78.78%[8]。也有回顧性研究表明用PDE-5抑制劑治療功能障礙(ED)7年的男性患者和這些患者年齡及各種風險因素相似的7年內部使用PDE-5抑制劑治療ED的男性患者中前列腺癌的發生率進行比較,結果顯示97名(4.1%)接受國PDE-5抑制劑治療的ED被診斷出患前列腺癌,在非PDE-5抑制劑治療組中,258名(9.9%)被診斷出患了前列腺癌(P
骨質疏松:①地諾單抗是首個首個獲批的特異性靶向RANK配體的單克隆抗體。RANK配體是破骨細胞維持其結構、功能和存活所必需的一種跨膜或可溶性的蛋白。人類RANKL的mRNA主要在骨骼、骨髓以及淋巴組織中,在骨骼中的主要作用為刺激破骨細胞的分化和活性,抑制破骨細胞的凋亡。破骨細胞負責骨的再吸收,破骨細胞前體在分化為成熟破骨細胞的過程中必須有低水平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和RANKL的存在。本品與RANKL有很高的親和力,阻止RANK配體活化破骨細胞表面的RANK,抑制破骨細胞活化和發展,減少骨吸收,增加皮質骨和骨小梁兩者的骨密度和骨強度,促進骨重建,降低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婦女椎骨、非椎骨和髖骨骨折的發生率[10]。②唑來膦酸:有研究表明[11]靜脈使用唑來膦酸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患者,患者的甲狀旁腺激素B.膠原分解片段有明顯的短期抑制作用。黃志勇等[12]將120例骨質疏松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結果使用了唑來膦酸的治療組的骨痛癥狀評分、骨痛緩解情況明顯好轉(P
參考文獻
[1]Jemal A,Siegel R,Ward E,eta1.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CLIN,2009,59(4):225-249.
[2]Cofey D S.Prostate cancer,an overview of an increasing dilemma [J].Cancer,2006,71:880-886.
[3]韓蘇軍, 張思維, 陳萬青, 李長嶺.中國前列腺癌發病現狀和流行趨勢分析[J].臨床腫瘤學雜志 , 2013, (04):330-334.
[4]高文龍,喬保平,李啟忠.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的治療進展[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0,23(6):535-538.
[5]VARLOTrO J,STEVENSON M A.Anemia,tumor hy-poxemia,and the cancer patient[J].Im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5,63(1):25-36.
[6] 黃邵洪,谷力加,吳一龍,等.健擇+順鉑和泰索帝+鉑爾定對高齡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的毒副反應比較[J].中山醫科大學學報,2002,23 (5S):99-100.
[7]Strum SB.McDermed JE.Scholz MC,et al_Anaemia associated with androgen depr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receiving combined hor-mone blockade[J].Br J Urol,1997,79:933-941.
[8]Sommer F,Engelmann U.Future options for combination therapv in the management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in older men[J].Drugs Aging,2004,21(9):555-564.
[9]AnthonyH.Chavez,K.ScottCofield,M.HasanRajab,Chanhee Jo用PDE-5抑制劑治療功能障礙的男性患者中前列腺癌的發生率:回顧性研究《亞洲男性學雜志》2013;l5(2):246-248.
[10]GEORGE S,BRENNER A,SARANTOPOULOS J,et a1.RANK Ligand:Efects of Inhibition[J].Curr Oncol Rep,2010,12 (2):80-86.
[11]張偉杰,鄧海鷗,智喜梅,等.唑來膦酸與伊班膦酸鈉對老年男性骨質疏松患者骨代謝指標影響差異的研究[J].新醫學,2012,43(2):84-86.
[關鍵詞]智能機器人;日常生活;智能技術;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TN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3-0400-01
在科技發展的推動下,機器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不足為奇,在一線城市的部分家庭中已經配備了家用智能機器人,常見的有智能輪椅機器人、智能清掃機器人、智能語音聊天機器人、智能玩具機器人等等,智能技術催生了更多的機器人種類,我國機器人研究起步較晚,這就意味著我國在今后應加大對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研究。
一、智能機器人的科學性界定
什么是智能機器人,所謂的智能機器人是傳統機器人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以知識為核心基礎,具有較強的思維決策能力,能有效的理解某些問題,根據當前的環境采取合理行動的機器人。在思維方式與行動能力上,智能機器人接近成人,能根據現有的任務目的與任務要求自行思維判斷,做出正確的行為規劃,實現人類既定的需求。智能機器人在今后的發展中將更加凸顯智能性與服務性。
二、智能機器人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分析
(一) 通過語音識別技術獲取重要家庭信息
智能機器人本身具有強大的語音識別功能,能夠根據自身的文字識別技術,實現文字的語音報讀,可以與孤寡老人進行復雜的人機交流,排遣老人心中的孤寂智能機器人可以通過整體聯網技術,識別家庭中自來水、天然氣與家庭用電的使用情況,進行繳費的提醒,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便利。
(二)智能機器人具有強大的自由行走能力,進行安全巡視
智能機器人具有自身自動行走的功能,實現對家庭每個角落的安全性巡視,智能機器人本身配有攝像頭,可以對家庭中發生的一切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記錄,幫助用戶了解家庭中的最新動態。而智能機器人具有獨特的音響設備,可以有效替換家庭房間中的音響,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節約家庭家居成本花費。自由行走的機器人可以與用戶進行交流,即使用戶在外,也可以借助智能機器人了解加重的動態,與家中老人進行互動交流。
(三)智能機器人可以作為玩具,豐富兒童生活
中國是著名的玩具大國,玩具出口工業在外貿中占據很大的市場份額,而要想實現中國玩具產業的長盛不衰,就必須大力發展智能機器人,充分發揮智能機器人的玩具功能。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更多的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而父母長期在外工作,就需要用玩具填補孩子的童年,智能機器人的出現,父母更樂意為孩子購買智能機器人,一方面與孩子交流,另一方面智能機器人可以充當孩子的玩具。多樣功能的智能機器人還容易引起孩子的關注,科技含量更高,功能更強大,智能機器人很有可能占據中國的玩具市場,具有玩具功能的智能機器人也能填補中國玩具創新不足的缺憾。
(四)智能機器人的家庭燈光控制技術
智能機器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對整個住宅燈具的開關操控,即使忘記關燈智能機器人幫你關燈,即使忘記其他房間的等也不需要自己親自跑來跑去。具有此項功能的智能機器人可以減少線路的安裝,實現自身電源的一鍵控制,這主要得益于智能機器人所具有的智能遙控感光技術,能夠通過無線遙控進行房屋燈光的實施與控制。
(五)智能機器人的空調替代功能,實現溫度的自由調節
智能機器人具有自動溫度調節系統,可以針對室內與室外的溫度差進行室內溫度與濕度的自由調節,不需要進行空調按鈕的操作,只需要在機器人的溫度與濕度設計上調整成期望的溫度值就可以保持家中良好的溫度環境。智能機器人采用的是無線紅外伴侶作為主機控制的實現方式,可以有效的控制所有的空調,對每個房間的空調進行智能網絡布網,為人們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活動與休息空間。
(六)智能機器人替代家庭影院,增強視覺效果
現在的智能機器人都配有家庭影院設計,為人們提供多樣的逼真的視覺效果。即使在家里也能享受到電影院里逼真的畫面效果與震撼人心的語音效果。智能機器人充分整合了投影機功能與幕布升降控制技術,不需要遙控的單一繁雜操作,一鍵控制,畫面切換更加便捷。
(七)智能機器人的自動遮陽系統設計
智能機器人為人類營造休閑舒適的家庭環境,充分集成了電動窗簾、電動遮陽傘自動控制功能,用戶可以根據陽光照射情況自動切換電動窗簾,整個過程完全采用遠程控制。當室外陽光比較充足時可以通過觸摸屏幕關閉窗簾,保證室內的清涼;當室內光線比較暗淡時,可以通過智能機器人的觸摸屏進行電動窗簾的打開操作,陽光進入室內,提高光亮程度。整個光控調節完全由一鍵實現,減少了手動關閉與開啟窗簾的繁雜。
(八)智能機器人的遠程網絡遙控技術
智能機器人內部設立了遠程網絡控制技術,即使出差在外也可以通過遠程控制系統掌握家中的一舉一動。很多人在出門后忘記了某個房間的燈,通過智能機器人的遠程控制系統,智能機器人代你完成。當熟悉的好友登門造訪,而你不能馬上趕回去時,可以通過智能機器人的遠程控制系統允許客人進門在家休息。當你參加某項會議,發現有個文件忘在了家里的臺式電腦上,你只需要通過智能機器人的遠程控制系統,就可以輕松獲取該文件,不影響正常會議使用。通過智能機器人的遠程控制系統,你可以與家人進行可視對話,進行交流,增進與家人的感情。
三、我國智能機器人的發展趨勢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大量的孤寡老人將如何安度晚年就成為人們思考的問題,進行統一的社會贍養在當前還不具備實現的可能。老人在獲得子女資金物質支持的同時,更需要與他人的傾心交流,智能機器人將必然朝著解決老齡化一系列問題方向發展,充分滿足老齡化人口的社會需要。此外,智能機器人還將朝著娛樂性強的方向發展,在方便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給人們帶去更多的生活歡樂。
結束語:智能機器人是一項綜合性的高科技研發技術,具有多學科與寬領域的發展特點。在今后,我國要在思想意識上認識到發展智能機器人技術的重要性,完善智能機器人的發展理論,總結并歸納研發經驗,積極發現人們的生活需求,結合社會發展的大背景,推動我國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智能機器人是利國利民的大型科技工程項目,今后的發展將更加光明。
參考文獻
[1] 王宛君.智能機器人將成為現實──機器人技術專家莫拉維基談訪錄[J].世界科學.2010(11).
關鍵詞: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結構分析;特征總結;趨勢分析
一、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總體概況
1 市場及產業規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的發展令世界矚目。進入21世紀后,產業整體步入高速增長階段,2000年至2009年10年間,中國醫療器械產業整體規模翻了近6倍,工業增加值在全國GDP中所占比重穩步上升。
目前中國醫療器械產業已初步建成了專業門類齊全、產業鏈條完善、產業基礎雄厚的產業體系,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根據《醫療器械行業“十五”發展規劃》,到2010年我國醫療器械總產值計劃達到1000億元,在世界醫療器械市場上的份額將占到5%,屆時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
雖然我國醫療器械產業整體發展勢頭迅猛,但仍無法充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大型高端醫療設備主要依賴進口,與世界醫療器械工業強國仍存在不小差距。
2 在全球的市場份額
據歐盟醫療器械委員會的統計,全球醫療器械市場銷售總額已從2001年的1870億美元迅速上升至2009年的3553億美元。全球醫療器械市場需求增長率遠遠高于全球整體GDP增長速度,醫療器械市場相對全球整體經濟而言,發展迅速。
全球醫療器械市場中,美國、西歐、
日本占據絕對領先優勢,其中美國穩居行業龍頭地位,排名前25位的醫療器械公司的銷售額合計占全球醫療器械總銷售額的60%,2008年全球前20大的醫療器械企業中有16家在美國。美國醫療器械行業整體銷售收入在全球占比高達40.10%,其次分別是西歐,占比32.80%,日本約占10.90%,中國約占2.90%,其它國家和地區共占13.30%。
據中國機電網數據顯示,到2010年,中國醫療器械設備總產值將達到約1000億元,在世界醫療器械市場的份額占到4%,而預計到2050,這一份額將達到25%。
3 進出口情況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進口產品主要是歐美發達國家產的大型精密型醫療器械,而出口產品主要以醫用耗材、按摩器具、常規設備等中小型產品為主,進出口產品結構的差異導致我國長期以來在醫療器械進出口貿易中處于逆差地位。
隨著我國研發、生產水平的提高,與國外醫療器械生產技術差距漸漸縮小;常規醫療器械設備已基本實現自主生產,高端醫療設備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逐步實現進口替代且部分產品批量出口海外市場,由此表現為我國出口逆差逐步縮小,并于2006年首次實現順差。
就貿易結構而言,當前進口的醫療器械產品主要是高技術含量產品,如CT機、核磁共振成像裝置、心臟起搏器、血管支架等;而出口產品集中于按摩器具、血壓測量儀等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可喜的是,近年來以來我國B型超聲波診斷儀、MRI、病員監護儀、彩超、X射線斷層檢查儀等出口穩步增加,出口結構升級換代的特征明顯增強。
二、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結構分析
1 企業結構
在國際上,醫療器械產業是一個高度集中和壟斷的產業,前40家企業銷售收入占到全球銷售的80~85%。而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的企業構成則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占總體企業的88.9%,其總銷產值所占總值近60%,而大型企業數量則較少,而且以外資企業為主導,其銷售產值所占比重不很高,但出貨所占比重最大。
2 產品結構
我國醫療器械產業中產品的結構多為中、低端產品,高端產品基本為外資企業生產。國內雖然在市場上高端產品比例不斷提高,但在數量上卻以中低端產品占主要部分,如醫療用耗材(如醫用棉、紗布、繃帶等)、一次性醫用耗材(一次性注射器等)、按摩器、血壓計和針、導管、插管等簡單器械;中端產品主要有病人監護儀、生化分析儀;在高端產品中,國內產品處于中低檔水平,如X射線機仍然有工頻機,磁共振多為低場永磁磁共振、CT機為16層和32層等。
與我國制藥工業類似,長期以來我國醫療器械行業也存在數量多、規模小、行業集中度低、科研投入不足、創新能力弱的問題。我國醫療器械企業雖然數量比較多,但多數都只能在中低端市場尋求生存,或是為國外企業提供零配件,在高端市場的份額不足1/3,產品在使用壽命和產品質量上與國外企業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國登記在冊的各類醫療器械公司達1.2萬多家,銷售額過億元的屈指可數。據統計,我國醫療器械市場中,銷往三甲醫院的高檔醫療器械產品占到30%~35%;而低檔產品則占到65%~70%,遠高于45%的全球平均水平。
盡管國內有著如此眾多的醫療器械生產廠家,卻還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醫療設備,我國每年都要花費數億美元的外匯從國外進口大量醫療設備,而國內近70%的醫療器械市場也已經被國外公司瓜分。目前,我國企業除了超聲聚焦等少數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外,在高科技產品方面,中國醫療器械的總體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約為15年。根據中國市場調查研究中心2007年對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的專項調查,約80%的CT市場、90%的超聲波儀器市場、85%的檢驗儀器市場、90%的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市場、80%的中高檔監視儀市場、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市場以及60%的睡眠圖儀市場均被外國品牌所占據。
3 產業地域布局
我國醫療器械產業有較高的自然地域集群的特點,
目前逐漸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三大產業集聚區。三大區域醫療器械總產值和銷售額占全國總量的80%以上。從各地經濟指標的排序來看,醫療器械產業的集中度高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等地。其中,珠三角以研發生產綜合性高科技醫療器械產品為主;長三角主要生產開發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小型醫療器械;環渤海灣地區主要從事高技術數字化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此外,成渝地區是新興的、以生物醫學材料和植入器械及組織工程為特色的地區。
三、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特征總結和缺陷分析
1 行業特征總結
當前我國醫療器械產業主要呈現以下幾大特征:
第一、產業發展速度快,規模數量擴張高。第二、區位優勢形成,產業地域集中度明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環渤海灣三大醫械產業聚集區排名前5的省市收入已占到全國市場的66.7%。第三、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低成本競爭優勢和本土研發力量的提高加速醫療器械制造業向中國轉移。2009年,我國醫療器械出口總額為122億美元,同比增長10.4%,在我國對外貿易總體下滑13.9%的情況下,醫療器械進出口一枝獨秀。第四、產業走向高端,形成技術與資本
密集、多學科交叉的高技術產業。第五、產業構成中,以中小企業為主,高收益大規模企業少,外資企業占絕對主導。第六、產業價值鏈上外高內低,內部沒有形成有效分工。
2 當前醫療器械產業存在的主要缺陷
醫療器械制造業雖在我國發展迅猛,但由于過度注重總量增長,長期以來忽視了結構性的矛盾,市場分散、集中度不高且管理不規范,使得我國醫械制造業總體水平較低,國際競爭力弱。主要問題表現為:一、產業結構分散,上規模企業少,生產集中度低,沒有形成高端產品產業集群;二、產品結構重復,大部分企業市場定位普遍不合理;三、技術結構落后,產品市場規模擴張快,產品檔次低,技術水平顯著落后于發達國家;缺少自主創新技術,高端產品關鍵核心部件仍以進口為主,外資企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四、生產結構失衡,市場需求旺盛,但結構尚待調整,行業自律、規范經營及企業誠信等方面還需加強。
四、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從中短期看,在新醫改政策下,國家將加大對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填補缺口”和“更新換代”將促進中低端醫療器械市場的迅速增長。而消費升級、人口老齡化和技術革命則是推動我國醫療器械市場長期快速增長的內生性動力。同時,隨著“人世”后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國際化的深入,勢必將推進我國醫療器械企業逐步實現進口替代,從中低端市場向高端市場突破。
未來行業發展主要趨勢性特征包括:
1 醫療器械市場產品結構開始多元化,產品結構不斷調整。
我國的早期診斷產品市場不斷擴大,家用保健器械市場也得到大幅增長,家庭醫療保健器械產品受到市場青,市場上將會大量出現家用化、便攜式、網絡化的家用醫療電子器械產品。
2 跨國公司進軍國內市場步伐加快,國外資本將進一步進軍中國市場。
隨著中國醫療器械法規的完善,我國已經成為繼美國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市場。為充分利用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設立了生產基地和研發機構,以期實現研發、生產、銷售的本土一體化運作,我國的各類醫療企業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2000年,國務院頒布了第42號文件《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明確規定:“有條件的企業可以為職工建立企業年金,并實行市場化運營和管理。企業年金實行基金完全積累,采用個人賬戶方式進行管理,費用由企業和職工個人繳納,企業繳費在工資總額4%以內的部分,可從成本中列支。”該文件是中國第一次在國家文件中提出企業年金的概念和相關制度與政策安排。這是中國企業年金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將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尤其是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產生深遠影響。
一、企業年金的性質與運營機制
1.企業年金的性質:介于國家基本養老保險與個人商業養老保險之間的養老保險制度
國家養老保險是指有國家組織、為勞動者甚至全體老年公民提供退休金或養老金的老年保障制度。這種老年保障制度的資金主要來源于企業和雇員的共同供款,有些國家來源于一般稅收,列入公共支出預算。國家養老保險制度有兩種主要類型:一是以德國為代表的、主要為勞動者提供退休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二是以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為全體老年公民提供基本養老金的國家公共年金制度(有些國家需要家計調查)。個人商業養老保險是投保個人自愿與商業保險公司之間簽定的一種老年保障合同。它是投保個人的一種風險防范行為和商業保險公司提供的一種金融服務的有機銜接,也是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有益補充。與國家養老金制度相比,企業年金往往不需要國家出面組織,但由于其擔負著一定的社會功能,一般需要國家稅收優惠等政策的扶持和有關部門的監管。但是,企業年金的資金籌措和運營具有自己的特點,一般不采取國家基本養老保險普遍實行的“現收現付”制,而采取基金積累方式,需要進行保障投資安全前提下的專業化的市場化投資。在市場化投資問題上,企業年金與商業人壽保險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商業養老保險是按照大數法則,采用死亡率等指標進行科學精算,以此為基礎收取費用和支付待遇,按照完全的商業方式進行運作和投資,并獲得經營收益,不承擔強制性的社會義務。與商業養老保險不同的是,企業年金可以享有多方面的稅收優惠,對投資范圍等方面的監管約束也更強一些。
2.國外企業年金的運作機制
(1)企業年金一般堅持企業自主建立原則。目前世界上的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計劃有強制性、自愿性和集體談判決定三種類型。強制性計劃是政府通過立法強制所有企業建立,職工個人也不得退出,只在法國、瑞士、丹麥等少數國家實行。通過集體談判方式決定是否建立企業年金制度,只有瑞典等極個別國家實行。絕大多數B1家的職業年金計劃都采用自愿性的制度安排。美國私人退休金計劃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礎之上,沒有法律要求雇主必須向其雇員提供任何退休金,這與強迫性的社會保險制度形成鮮明對照。澳大利亞在建立國家養老金制度之前,一些雇主為了吸引并留住某些嫻熟的工人和重要的職員,或者為了獎勵業績優秀的老雇員,為他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愿職業養老金。開始主要覆蓋全職、白領的男性雇員,并集中在公共部門、銀行業、保險業等行業。1974年,澳大利亞只有32%被納入到這種自愿的職業養老金計劃中,20世紀80年代中期覆蓋面也只有40%。為了解決政府養老金保障程度低、財政壓力增大(主要是人口老齡化的影響)與雇主自愿職業養老金覆蓋面窄的矛盾,澳大利亞政府于1991年通過了一個立法,要求雇主為其雇員向經批準設立的職業養老金基金繳費,開始建立職業養老金保證制度(SG),通過對不建立該制度的企業征稅的方式,或者通過向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的方式,鼓勵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制度。這在自愿基礎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準強制性”。企業年金實行自主建立原則,一方面可以與強制實施的公共年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相區分,可以更加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不能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強制也沒用);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國家不用背上企業年金基金的管理與財務包袱,為其市場化運營創造條件。
(2)企業年金的建立與發展需要以稅收優惠為主的政府扶持。企業年金計劃作為多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立、運作和管理離不開政府的倡導、支持和監督。根據一般國家建立企業年金計劃的經驗,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立法、監督和稅收政策上。政府的立法主要保障雇員的平等權利和補充養老保險計劃的合法性。政府的監督主要是保障積累資金的安全性和有關立法的執行情況,比如對基金投資公司資格的認定等。政府對企業年金計劃的扶持引導主要體現在稅收優惠政策上,主要有籌資時對供款單位與個人的稅收優惠,如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基金運營和投資時期積累資金的增值收益稅、利息稅:企業年金領取階段的個人所得稅、遺產稅、贈予稅等。目前國外通行的是前兩個環節免稅、后一個環節征稅的EET稅制,即允許顧主和雇員從他們的稅前收入中扣除養老金繳費額,減免投資收益所得稅,對領取養老金征收個人所得稅。既保證不重復征稅,又促進企業年金的建立和資金積累,達到保障老年體面生活的目的。各國對補充養老保險金的稅收優惠政策往往取決于它在養老金體系中的地位。一般來說,如果公共年金水平較低、更多地依賴自愿性職業年金的國家(如英國、愛爾蘭等),對職業年金的稅收優惠政策比較多。相反,公共年金水平較高的國家(如比利時、丹麥等),對職業年金的優惠待遇就較少。
(3)企業年金一般實行基金積累原則。企業年金作為企業為雇員自主建立的養老保障計劃,為了發揮它在吸引及激勵單位人才中的作用和基金的投資運營,一般(目前只有法國采取現收現付類型)采用基金積累的模式,將補充養老保險資金記入個人賬戶,其收益取決于繳費數量和積累資金的投資回報。這種繳費確定型的職業年金計劃,收益額明確,便于投資運營和分配。它將根據歷年繳費及資金收益為參保者提供有關待遇。由于實行基金積累制,企業年金計劃積累了大量的資產。1950年,美國私人退休金計劃的資產只占金融資產的3%,1984年增長為16.7%。1998年,美國退休金資產總額為8.7197/億美元,其中由私人信托機構管理的私人退休金資產為4.33萬億美元,保險公司退休基金儲蓄為1.47/億美元。1998年整個退休金資產占到美國股票市場的27.3%和各種公司債券的11.9%。2000年,美國參加401(K)計劃的雇員超過4200萬人,資產規模為17000億美元。
(4)企業年金積累資金需要市場化的投資運營和相對較嚴格的風險監管。作為非強制性的補充養老保險計劃,其管理方式和運行機制不同于現收現付的公共年金。由于實行基金積累和大量沉淀資金,職業年金需要通過投資運營獲取收益,以實現資金的保值增值。大多數職業年金項目的資產委托銀行、保險公司、基金投資公司或其他金融機構進行投資,一些大公司往往自己雇傭投資經理經營自己的職業年金項目,實行自我管理。總的來看,法律允許對企業年金積累資金進行多種形式的投資。比如,美國參加401(K)計劃的雇員,往往擁有對個人賬戶資產的投資決定權,他可以選擇本公司的退休金計劃,也可以選擇銀行、共同基金等金融機構開設或改換個人退休賬戶(IRA)。1999年,401(K)計劃的資產組合比例為:股票基金占53%,公司股票占19%,擔保投資合同(GIC)占10%,平衡基金占7%,債券基金占5%,貨幣市場基金占4%,其他占2%。大多數雇員將3/4的個人退休賬戶資產投入股市,2001年以來,由于安然、安達信,世通、花旗銀行等公司造假信息的披露,美國股市動蕩下跌,多數個人退休賬戶損失慘重。這說明美國企業年金計劃與股市的緊密聯系,尤其是有相當比例(20%左右)集中在本公司股票上,有較高的潛在收益,也有較大的風險。為了防范年金市場的投資風險,澳大利亞實行嚴格資格認定的基金經理人管理(主要是排他性基金、公司基金、行業基金、零售基金和公共部門基金五種基金類型)方式,實行審慎監管原則。企業年金基金的投資經理和相關的受托人進行投資決策及投資策略,實行獨立的市場化投資,委托人可以選擇不同的投資基金。2000年澳大利亞700萬人納入到職業養老金體系中,平均每個人擁有3個職業養老金賬戶。大多數基金都持有多樣化的風險投資組合,其中——多半的總資產投資于股權市場。
二、企業年金應當成為中國養老保險體系的第二支柱
1.養老保障從單一支柱走向多支柱勢在必行
經濟保持較高增長速度與人口結構相對穩定是公共養老金制度健康運行的主要前提。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和人口老齡化,使公共養老金制度開始陷入越來越嚴重的財務危機。為了支付日益沉重的養老金負擔,企業保險費不斷提高,加大了勞動力成本,減少了就業崗位,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嚴重的養老金債務和資金缺口,引起了各國政府和專家學者對公共養老金制度的反思。面對老齡危機,單純依靠公共養老金制度已經力不從心,改變公共養老金制度的單一支柱或主體地位,發展多支柱的養老金體系,不僅可以緩解財政危機和企業負擔,而且增強個人自我保障的動力和企業承擔保障責任的適度靈活性,同時有利于資本市場的發展,克服消費超前、儲蓄和投資不足的狀況,促進經濟的發展。企業年金制度的起源甚至早于公共年金制度。但是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公共年金的地位更加重要。為了緩解公共年金的過重負擔,許多工業化國家通過大力發展補充養老保險金計劃。這為企業年金補充養老保險金計劃的發展普及提供了契機。同時,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收入的持續增長,企業、個人也有可能將更多的資金用于發展補充養老保險,而且比公共養老金計劃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很多國家把發展職業年金、私人年金作為完善老年保障體系、緩解政府壓力和對付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手段,對職業年金采取一定程度的稅收鼓勵政策,有些國家(如澳大利亞)甚至把職業年金計劃從企業的自愿行為變為政府強制性的政策,促進了職業年金的發展。德國1975年通過了《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法》,補充養老金相當于在職工資收入的15%,有1/3的企業參加了補充養老保險。日本參加了厚生年金(即基礎養老金)的民營企業60%實行了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美國基本養老金提供的養老金相當于退休前平均工資的40%,企業年金約為30%,大約有70%的大中型企業加入了企業年金計劃。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職業養老金計劃的普及率已達到50%,企業年金計劃積累的資產在一些國家已經超過GNP的70%(見表1)。企業年金已經成為工業化國家養老金三支柱中的第二支柱,而且是越來越重要的支柱,其替代率將逐步達到20%~30%。
同時,個人年金(商業人壽保險)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美國個人年金保費收入1970~1997年間由9.6億美元增長到901.7億美元,年均遞增20%。英國參加個人退休金計劃的數量由1988年的792萬件增長到1992年的1792萬件,1996年個人退休金保費收入達到67.6億英鎊。加拿大1970~1989年個人年金保費收入由1.26億加元增長到61.7億加元,年均遞增144%。
2.企業年金在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建設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經過20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中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養老金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發展,已經成為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保持社會公平、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經濟體制轉軌導致巨大的社會保障負擔顯性化,迫使中國把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建設的重點,放在建立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面向城鎮職工的基本養老保險(不完全的公共年金)制度方面。這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但是,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并不意味著中國發展補充養老保險計劃尤其是企業年金不重要。相反,加快發展企業年金不僅十分重要,而且時機逐步成熟。
(1)企業年金計劃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目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僅僅覆蓋部分城鎮職工。2002年建立基本養老保險的在職職工數量11128萬人,占城鎮從業人員的44.9%和全國從業人員總量的15.1%。還有相當規模的城鎮從業人員、非農從業人員沒有基本養老保險。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面會進一步擴大,但擴展速度不會太快。1989~2002年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在職職工由4817萬人增長到11128萬人,年均增加450.8萬人。鑒于城鎮單位從業人員的絕大多數均已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短期內繼續擴大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面非常困難。這意味著還有相當數量的從業人員需要依靠家庭或其他“非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解決老年保障問題。這為企業年金等補充養老保險計劃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2)企業年金將成為保障退休職工體面生活的重要保證。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巨大壓力,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金的替代率將逐步降低,單純依靠基本養老保險難以提供比較充足、體面的退休保障。由于國家基本養老保險計劃的財政負擔已經過重,指望政府提供全部的較高水平的養老金不現實,也不符合養老保障體系發展的國際潮流。根據養老制度的改革目標,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的替代率將逐步由目前的85%~90%之間下降到60%以下,企業年金的替代率為20%。從長遠趨勢分析,企業年金的替代率將達到50%。因此,企業年金在我國未來的社會養老體系中,將占據重要的作用。
(3)建立企業年金是提高企業凝聚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日益力n快的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將使國有企業職工的數量及其占全部城鎮從業人員的比重大大減少。1996~2001年,中國城鎮公有制企業職工數量減少4600多萬人。非公有制企業成為吸收就業的主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大中型企業為了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將需要建立企業年金制度作為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必要補充,并具有很大的自和靈活性。相當數量的中小型企業雇員和非正規就業形式,短期內難以建立規范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可能成為中小企業的巨大負擔),發展具有靈活性的企業年金也許可以成為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一種替代物。
(4)中國發展企業年金的條件日益成熟。經過十幾年發展補充養老保險的積極探索,中國發展企業年金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中國政府意識到發展多支柱養老金體系的重要性,頒布了一些發展補充養老保險和企業年金的政策法規。2000年參加企業年金的職工占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人數的5.3%,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投資經驗。隨著中國保險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中國企業年金基金將獲得更加完善的市場化投資運作的外部環境。同時,企業年金具有的“投資規模大、投資期限長和十分注重安全性”的特點,將成為推動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5)發展企業年金是完善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途徑。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與發展企業年金、商業保險并不矛盾。它們作為多支柱養老金體系的組成部分和共同參與者,可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而不完全是相互替代。因此,發展基本養老保險與發展補充養老保險可以同時進行,不能因為目前基本養老保險還不完善而忽視補充養老保險。因此,發展補充養老保險不能等,可以讓有條件的地區、企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照國際慣例和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方向,不失時機地、因地制宜地把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起來,將有助于中國在經濟起飛時期和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
三、中國企業年金的發展思路與政策建議
1.中國企業年金的發展思路
中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企業年金經過10多年的發展,雖然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但與發展的必要性及發展潛力相比,總的發展步伐比較緩慢,還缺乏與市場化投資相適應的、合理的管理體制與管理規范,缺乏合格的經辦機構與專業管理人員,缺乏發展企業年金的清晰思路與法律保護,企業年金市場化投資運營困難重重,收益率很低。加快發展企業年金的當務之急是進一步明確基本思路。
(1)按照“三支柱”模式設計企業年金制度。目前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或正在走向“多支柱”的養老保障模式,并且比較成功。中國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改革目標之一是逐步降低基本養老保險的替代率,逐步發展多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過程中,中國試圖設計部分積累制的“多支柱”模式。但是,由于把不同運行機制的養老保險支柱混雜在一起,沒有真正建立起各自獨立的“多支柱”,事實上變成廠捆綁在——起的“多層次”。這與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個利益主體的獨立利益需求產生了矛盾,導致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運行困難、企業年金制度發展緩慢,難以形成“多支柱”體系。2000年開始的遼寧改革試點,在設計思路上希望遵循世界銀行贊同的三支柱模式,但它目前的重點是完善基本養老保險,把基本養老保險中的個人賬戶資金做實并與社會統籌賬戶分離。這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到2002年底已做實個人賬戶基金47.9億元。對于企業年金,也做出了一些符合國際慣例的規定,如企業年金實行基金完全積累,采用個人賬戶方式進行管理,費用由企業和職工個人繳納,國家對企業繳費在:工資總額4%以內的部分可從成本中列支,實行市場化管理和運營等。
(2)加快建立公務員與國有事業單位職工的職業年金制度。中國擁有一支龐大的公務員與國有單位事業單位職工隊伍。2001年全國公務員性質的國有單位職工1084萬人,事業單位職工2327萬人。這兩種類型的國有單位職工盡管在財務預算等方面有一定的差異,從最終有財政負責的角度考慮又有很強的一致性,可以統一考慮。總的來看,國有單位職工的總體收入水平比較高。2001年,國有單位職工平均貨幣工資(11178元)高于城鎮職工平均工資(10870元),其中機關職工工資(12142元)和事業單位職工工資(11452~16437元)更高一些。他們都比一般的私營企業更有條件建立一個與其職業相聯系的補充性的養老保險。與企業年金相對應,為這些較高收入的職工建立職業年金,既可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又可以在逐步降低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過程中,為他們提供一個通過市場化運作而不斷增值的補充年金,起到推進改革、穩定隊伍,促進企業年金和資本市場發展的作用。從基金性質和運作機制上看,我們主張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職業年金應等同于或近似于企業年金。如果政策到位,這將成為推動我國私營養老金基金迅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問題的關鍵是如何保證節約財政的預算資金,同時使職業年金對所有職工體現公平原則和效率原則的有機統一。
(3)逐步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與企業年金賬戶的接軌和統一。中國在基本養老保險中設立個人賬戶,其本意是為個人賬戶建立基金積累制的運行機制,使其通過市場化的投資,為參保職工提供比較高水平的養老保險待遇。因此必須實現保值增值。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個人賬戶的定位和職責很不明確,開展市場化投資的難度很大。有些學者甚至認為中國養老金的“四賬戶”(社會統籌賬戶、個人賬戶、企業年金賬戶、個人儲蓄賬戶)很不規范,存在政府職能、企業和個人角色混淆,投資監管體制不順等問題。從組織性質看,基本養老保險中的個人賬戶是強制實施的,與企業年金或者職業年金的自愿實施有較大程度的差異。但如果將個人賬戶與統籌賬戶真正獨立出來運營之后,這塊基金的運營方式與企業年金基金的運營沒有本質區別。如果從投資監管的角度,將同一職工名下的兩者賬戶合并管理,有助于節約管理成本,提高監管效率。我們認為基本養老保險中的個人賬戶仍有值得改革的余地,將職工所有的個人賬戶與企業年金賬戶逐步接軌甚至統一是有必要的。上述思路能否可行,可以采取試點方式加以驗證。
2.發展企業年金的政策建議
目前中國企業年金制度還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為推進這一制度健康發展,要加快完善有關的制度和政策。
(1)采取適當方式逐步降低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中國確定的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將逐步降到60%以下,目前總和替代率仍接近80%。這在國際上是很高的替代率水平(國外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普遍在40%左右)。基本養老保險水平過高,也意味著降低了發展補充養老保險的必要性和彈性空間,不利于發揮個人、企業在養老保障體系中的作用。應盡快明確基本養老保險與補充養老保險的關系和發展定位。要采取積極穩妥的辦法,緩解基本養老保險的資金虧空,使現收現付性質的基本養老保險水平逐步降低,賦予企業年金及商業補充養老保險以更大的責任,同時為他們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2)完善發展企業年金的扶持政策。政府的稅收優惠政策是激勵企業建立補充養老保險的重要手段。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補充養老保險之所以達到較高的覆蓋水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稅收優惠政策的激勵。中國在遼寧試點中對企業年金規定了4%的稅收優惠政策,應當逐步推廣到所有類型的職業年金制度。同時考慮在供款、投資和領取三個環節的稅收優惠政策,建議采取國際通用的EET稅收優惠模式。
(3)進一步完善企業年金的有關制度規定。中國企業年金制度的發展模式是自愿的、繳費確定型的基金積累制度。因此,需要對目前的企業年金制度進行適當的調整。第一,關于舉辦資格。目前勞動部門規定了4個基本條件,即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依法納稅、具有經濟承受能力和民主管理基礎。問題的關鍵在于是否一定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如果一定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意味著企業年金要完全根據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規定來確定自己的發展空間、規模和水平,同時意味著沒有基本養老保險的城鎮從業人員、鄉村非農產業從業人員沒有辦法舉辦企業年金。這個問題值得研究。第二,關于舉辦主體。目前中國舉辦企業年金的主體比較多,有行業部門,有大型企業,有工會組織,還有社會保險管理部門。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根據企業年金的發展模式,應當確定企業為舉辦主體。對于不同規模的企業,可以由企業決定自主管理還是委托專業機構管理。工會組織或政府社會保險機構不宜作為經辦主體,如果繼續舉辦企業年金,應當逐步按照專業管理機構的要求,加快現有管理機構的改革或轉化。第三,關于企業年金參保對象和權益保護。從理論上分析,所有企業員工都有資格得到企業年金,但作為企業自主建立的企業年金制度,應當允許企業在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根據員工工齡、貢獻等方面的不同有一定的自,使其發揮吸引人才、穩定隊伍、提高企業競爭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時,要建立保護參保人的合法權益的有關制度。
(4)加快企業年金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場化投資要求的監管體制。企業年金的管理監督體制涉及到經辦、投資、運營和監督等諸多方面。應當根據企業年金的性質與業務流程,對企業年金從建立到投資方向、風險控制、收益分配等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從政府監管體系看,工商行政部門,勞動與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財政部等部門,可以參與企業年金資格的認定(涉及到稅收優惠政策),企業年金經辦機構、專門投資機構、銀行、信托投資公司和保險公司等,主要負責企業年金基金的管理、投資、運營: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中國銀監會等金融業務主管部門,應對基金經辦機構的投資、運營風險進行監管,以保護參保人的合法權益,并保持資本市場的健康運行。
(5)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防范能力。儲蓄性養老基金的作用在于它具有更高的投資收益。高收益同樣具有高風險。由于戰爭、經濟崩潰、惡性通貨膨脹、基金管理不當或存在欺詐行為,基金積累模式下積累的資產遭受損失的概率更大一些。一般情況下的風險是金融風險和操作風險,比如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基金管理混亂、違規和欺詐風險、投資決策失誤和管理效率低下等等。基金管理者和監管機構必須了解這些風險,對這些風險進行動態評估,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防范能力,防止養老基金遭遇不慎行為的侵害,保護基金成員和投保者的合法權益。
(6)加快補充養老保險人才隊伍培養、專業投資機構建設和法制建設。不論是企業年金,還是商業保險,都十分需要大量的專業機構和專業人才進行管理和運營。中國在這方面與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中國要力n快補充養老保險人才隊伍培養和專業投資機構建設,另一方面,要根據加入WTO的新形勢,加快保險業和資本市場的開放步伐,大力引進外資、人才和國外專業投資機構,加快企業年金市場和商業年金保險的市場化和國際化。加快制定企業年金法等有關的法律法規,為企業年金的發展創造穩定的、公平的外部環境。主要
參考文獻:
《財經》雜志編輯部編:《轉型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陳佳貴主編:《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陳文輝主編:《中國壽險業的發展與監管》,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方明川:《商業年金保險理論與實務》,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一、如何看待重大疾病
衛生部2006年統計報告的一個數據,全國人口死亡總數前十位死因合計占死亡總數的90.4%。他們是(按單項死亡率順序排列):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心臟病、呼吸系病、損傷及中毒、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消化系病、泌尿生殖系病、神經系病、精神障礙。
至于排在十位以外的其它疾病死亡,以及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每年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數合計只占9.6%。
這組數據說明了一個不容質疑的一個問題,每十例死亡中,有九人就是因為重大疾病而導致的身故。
與此同時,2007年著名腫瘤學專家郝希山院士主持的“惡性腫瘤流行趨勢分析及預防研究”這項課題得出的結論是:人口老齡化與惡性腫瘤發病率變化趨勢變化一致,是導致惡性腫瘤發病率上升的決定性因素。從不同年齡人群腫瘤發病構成中,65歲以上的老齡人群,是腫瘤發病的高峰人群,腫瘤發病率所占比重最大,約為55.36%。
這個數據表明了一個什么問題?
1、年齡越大,罹患重疾的概率越大,這就意味著我們有九成的人是要倒在醫院的病床上身故。
2、越晚罹患重疾,治療費用和養老金積蓄之間的沖突也就越大。這應驗了我們常說的這樣一句話,人生三大不幸莫過于以下三種情況:走得太早:將負擔留給活著的人;病的太重:無窮無盡的醫療花費無疑是一個無底洞;活的太久:有多少積蓄同時為我們支付養老金和臨終前的疾病開銷?
二、如何看待重大疾病保險
重疾保險的保障原理簡單的說就是一種約定,客戶和保險公司就一定數量的重疾種類簽訂合同,合同期間如果被保險人發生約定重疾種類中的一種且符合重疾定義標準的,當初投保多少就理賠多少。
需要清楚的是,一個投保十萬元的重疾險,無論我們繳費了多少,哪怕只繳費一年,只要罹患重疾后被確診,都是按照投保額十萬進行理賠,而非按照已繳費保險費進行理賠。假如年繳保費是3500元,第二年首次罹患重疾,得到10萬的理賠,那么這個9.65萬就是所謂保障最數字化的體現。
然而,投保第二年罹患重疾的人肯定會有,但并不是所有人,我想我們大多數人命都不會這么苦吧。絕大多數的被保險人基本上還是按照自然規律,在高發年齡段排排坐的來罹患重大疾病,但此時基本上已經完成了所有的保險繳費。繳費期后再罹患重疾,那么投保人所繳納的保費是最大化,保險公司理賠數額是最小化,重疾保險是否還有意義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此時的重疾保險在保障上的體現就是強制儲蓄功能了。
如何理解總繳費八萬,理賠十萬的保障?很多人認為,如果高齡罹患重疾,所賠保險金絕大多數的資金都是自己過去積累的,感覺不劃算。
事實上,保險保障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個片段。
在同一個條款下人人平等,重疾險前期的保障功能,使得保險公司承擔了巨大的風險機會,這是不能抹殺的。因為重疾風險是不可預知的,誰也不能斷言自己何時會得病,我們不能等自己第四個饅頭吃飽后來埋怨不該吃前三個饅頭,我們也不可能一上來就吃第四個饅頭。
關鍵問題還不在于此,而是保險另一個功能――強制儲蓄。
這就是說,重要的是我們在疾病面前,我們是否還有一筆錢可以專款專用。
如果說我們每十個人當中有九個人是因為重疾而身故,那么在疾病面前,我們是否有一筆錢可以專款專用,這是一個需要牢記的問題,正是因為這個問題,困繞了無數的消費者和人。
三、如何理解附加重疾險和定期重疾主險
重大疾病保險不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毋庸置疑(其實什么保險都不是中國人發明的)。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風險比國外高出很多的情況下,我們國人投保重疾險的比例卻實在低的可憐。
絕大多數人是沒有風險意識,在此就不多討論了。也有很多考慮重疾風險的人卻被品種繁多的重疾險種類所困惑,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那么重疾險到底有那些種類,而這些重疾又有那些功能呢?
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重疾的另外兩個問題,一個是主險和附加險的區別,一個是自然費率和均衡費率的區別。
1、主險和附加險的區別保險分為主險和附加險兩種形式。所謂主險是指可以單獨投保的保險險種,絕大多數是返還的,所以保費較貴。
所謂附加險是不能單獨投保,只能附加于主險投保的險種。附加險只有發生理賠時才有現金利益,沒有理賠時就只能算消費掉了,所以附加險還有一個名詞就是消費型保險。由于是消費險,所以非常便宜,一個十萬保額附加重疾險在三十歲大約只需要300元,是典型的以小博大。同樣一個投保額,主險和附加險的費率在年輕時相差在十倍左右。
2、自然費率和均衡費率的區別重疾險分為自然費率和均衡費率,所謂費率,就是某個年齡、某個性別下,投保一定額度的保險所需要繳納一年的保費。
所謂自然費率是投保重疾險后,每年繳納的保費根據年齡遞增而遞增(或者說根據風險的遞增而遞增)。年輕和年老時保費差距可以達到十倍以上。所以很多年輕人在投保附加重疾險時,看到自己第一年繳費只需要三四百元,就以為以后永遠就是這個數,其實不然,事實是他每長一歲,下一年保費就貴一點,一年一個價,上年和次年的漲幅在8-10%左右。例如自然費率中,如果某人30歲這一年投保十萬附加重疾需要繳納277元,那么到他60歲的時候,這一年則要繳納5800元。
自然費率的優點就是,年齡越低,風險越小,保費越低,不必在年輕時繳納昂貴保費。
所謂均衡費率(也叫保證保費)就是保險公司把風險估算后,把各年齡段的保費平衡后,每年給出一個保費均值,從一個年齡開始投保后,以后每年的保費都是一樣的。
由于各保險公司在均衡費率上都慣有保 障年限,年限不同,均衡費率也就不同,不一一舉例,但是原理是一樣的。一個10斤的包袱不會因為我們抱著就是10斤,背著就是8斤,無論我們的姿勢怎么不同,但重量都是一樣的,這就是所謂抱著或背著都一樣沉的道理,只是我們感覺會不同。如果我們背著真的只有8斤,那么你一定要記住,一定是這個包袱減少了內容。
搞清楚這些基本觀念后,我們再來探討各種重疾險的屬性。
定期重大疾病保險:
以重疾保障為主險,在一定期限內給于保障,一般采用均衡保費。這類重疾險最多保障期限是30年,20歲買就只能保障到50歲,30歲買就只能保障到60歲,多一天都不行。需要說明的是,這種保險雖然是主險,但是也屬于消費型的,沒有理賠則不能返還保費。
附加重大疾病保險:
需要同時購買其它主險,例如同時投保終身壽或者養老保險,屬于消費型險種,自然費率設計比較多見。也就是三十歲這一年只需要三、四百元,繳費至60歲后每年都要超過幾千,且不發生理賠時保費不能返還。身故給付現金是按照主險的保額進行理賠的。
附加提前給付重大疾病保險:
需要同時購買其它主險,多數限定在同時投保終身壽保險(被保險人活著是拿不到錢的那種保險就叫終身壽險),屬于消費型險種。身故給付現金同樣是按照主險保額進行理賠的。
在這里,凡是看見有“提前給付”字樣的附加重疾,需要了解它有個極為顯著的特征――附加的重疾一旦發生理賠,主險的保額要相應減去理賠數額。例如投保20萬終身壽附加提前給付重疾10萬,如果發生重疾理賠得到10萬,終身壽則要減去已理賠的10萬,由20萬變為10萬。如果終身壽和附加提前給付各投保10萬,一旦發生重疾理賠,主險減后為零,保險合同就會終止。
4、兩全主險捆綁附加重疾:
多以生死兩全保險為主險,捆綁附加重大疾病險。所謂兩全險就是保障期限內身故保險公司要給錢,保障期限后沒有身故保險公司也要給錢的那種保險。這類保險的保險期限一般都在80歲期滿,附加上重疾后就成為過去最常見的有病賠病,無病返錢的那種保險。在這種保險中,附加險是不標明費率的,已經計入兩全主險費率中。但可以肯定的是,附加重疾是均衡費率,而且附加的重疾險保障期等于兩全險的期限,一般都在八十歲左右。
四、如何投保重大疾病
上述各種重疾險孰是孰非,需要靠各位的理解。但這正是重疾險名目繁多,讓消費者云里霧里折騰的原因。
既然我們國人最終身故的人里十個人中有九個人必然要死于重疾,重疾險必然成為投保時的首要考慮,那么面對如此繁雜的重疾險,我們該如何投保呢?
1、經濟型的考慮:如果我們年輕且沒有為,我們只有年繳5000元以下的預算,建議大家投保養老險+附加重大疾病+意外傷害,這樣萬一中的萬一發生了不幸,有各種保障保全我們的經濟,但是尤其要注意的是,一旦我們經濟能力加強后,一定要取消附加重疾,單獨買一個兩全險捆綁重疾。
2、富裕型的考慮:如果我們繳費能力每年大于一萬元,毫無疑問,至少10萬元的兩全險捆綁重疾保障是首要考慮的,情況允許的話可以投保20萬元,剩余的全部投保其它養老險或者理財險。(不要聽別人投保五十萬的忽悠,那樣很浪費)
3 .超富裕型考慮:如果你還有多得用不完的閑置資產,那么你拿出不大于1-2%資產的現金,用來買保險,其余的你愛干嘛去干嘛,找個涼快的地方把錢燒著取暖也行。
其實本來這是十分清晰的一個思路,為何保險行業會弄得跟霧里看花一樣朦朧呢?
道理很簡單,上述各種各樣的保險,絕大多數的保險公司只有一種可以銷售,于是人能強調的,就只有自己公司的那一枝花。
于是,只能銷售“主險附加重疾險”的保險公司人,一定會強調保障是最重要的;而只能銷售“定期重疾保險”的人會強調保費的經濟性是最重要的,那些只能銷售“兩全險捆綁附加重疾”的人則會強調專款專用是主要的。我除了沒有聽說車險也可以治病以外,其余的全聽到了。
那么到底哪一種投保方式更適合被保險人?
我們首先需要明白這樣一個事實:根據本文開頭官方的統計和專家的調研,身故中因重疾的發生率是90.4%,而且年齡在65歲以后呈現重疾罹患高峰,那么我們需要的遵循一個原則就是――罹患重疾時,我們是否有資金可以調用這樣一個原則。至于這筆資金來源何處是次要的。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設想一下,當我們60歲退休,活到70歲的時候,我們花費自己養老金積蓄已經有十年了,那么還有多少錢可以供我們支付重大疾病中需要自費的進口藥和營養藥呢?所以說,在一個人一生當中,收入
是有限的,但開支確是伴隨一生的,那么我們就可以說,活的越久,養老積蓄消耗也就越大,重疾治療的補充來源也就越薄弱,誰說這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在這種情況下,傻瓜都知道定期重疾保險肯定是不能滿足這種需要的。因為定期重疾保險的合同期限少的只有10年,比如銀行保險,保險公司買的定期重疾險最大只有30年,如果我們在30歲投保,那么保障期最多只到60歲,可是我們60歲以后怎么辦呢?還別說25歲投保。
但這種定期重疾險有一個優點,四十以上的投保,保費絕對便宜,保障也比較合算。
其次,主險附加重疾險,三十歲可能只需要三四百元,但是到了60歲以后呢,我們是否還能接受幾千元的消費卻不能返還的現實呢?更何況附加重疾保險不能保證續保本身就是一個風險。
再次,如果我們以終身壽險附加提前給付重疾險方式投保,如果這樣就能保障到80歲或者100歲,但問題是,我們能接受活著的時候沒有現金利益的現實嗎?畢竟更多人希望活著的時候能夠看到錢。同樣,不能保證續保依然還有一個投保本身的風險。別到時候我們只剩下一個終身壽險的光桿司令,那也難說。
如果附加提前給付重疾有保證續保政策,那也不失為一個比較經濟的重疾保險。
最后,看似兩全險捆綁附加重疾雖然可以專款專用,對于收入豐厚的人士沒有問題,但是一年三、四千元的保費開支也的確難倒了那些經濟拮據的投保人,如果我負擔不起保費怎么辦?
在這里,我依然建議我們首先遵循優先考慮重大疾病,其次才考慮養老保障的順序。
五、什么樣的人才考慮投保重疾
有些人會說,我們單位條件好,社保報銷完了后單位再報,住院醫療百分之百報銷,不用買重疾。果真如此嗎?
這是很多人的誤區,尤其是國家公務員和軍人。
社保或者單位報銷,是一個先支出再補償的概念,這就意味著你必須先開支出去多少,才能在這個基礎之上報銷回來多少。我們報銷的數額不會大于開支總額,最多是等于我們的開支總額。
問題是報銷真的會等于開支總額嗎?回答是否定的。
因為不在公費醫療藥品清單目錄上的進口藥和營養藥是不能報銷的。除非是國產藥沒有選擇,必須要使用進口藥,那也要根據病人的職務級別層層上報得到批準后才能使用。你的職級是什么?
那么重大疾病保險是什么?那是一個契約,我們同保險公司就多少種重大疾病簽訂的契約,合約內容大約是:如果保障期間我們初次罹患了契約中約定的某一重大疾病,并且符合國家定義的重疾理賠標準,無論我是否治療,無論我繳費了多少,保險公司都要給付我投保是標定的保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