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神經外科概述

神經外科概述

時間:2024-01-10 15:09: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神經外科概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神經外科概述

第1篇

關鍵詞 神經外科;護生;臨床帶教

中圖分類號:R1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7256(2011)15-0111-02

臨床實習是護理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實習護生鞏固專業理論知識,進行臨床技能訓練的關鍵性環節[1]。因此,有效的臨床帶教能讓實習護生更快地適應臨床,實現護理角色的轉變。現將神經外科實習護生臨床帶教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神經外科是我院重點科室之一,護理組分為神經外科和腦病中心兩個護理單元,腦病中心開展床位70張,除開展神經外科常規手術外,還包括立體定向伽瑪刀治療,腦血管的介入手術等。護理人員中主管護師1名,護師7人。每年接收大專學歷的實習護生30~40名。

1.2 方法

1.2.1 制訂帶教計劃 我院安排實習護生在科實習時間為4周,因我科護理專科性強,病情較復雜多變,因此時間較緊迫。為了能夠讓實習生更好地了解臨床知識,合理地制訂帶教計劃就顯得相當重要。我科根據實習護生的實綱及科室特點精心制定帶教計劃,主要有以下幾點要求:①切合實際,除神經外科常規護理以外,盡量以常見病、多發病的護理帶教為主;②合理安排時間,什么時候進行小講課、護理教學查房、操作演示等必須嚴格標明;③責任落實到人,帶教形式主要采取“一對一”的固定跟班模式,帶教老師職責明確,嚴格要求,要求人人熟知帶教內容。

1.2.2 帶教方法 ①入科安全教育:由于護理專業在學校中神經外科的專科知識學習較少,理論知識相對較薄弱;另一方面,神經外科危重患者多,病情復雜,工作強度大,存在著許多不安全的因素。因此,我科在每批實習護生下科后都進行入科教育。入科教育內容如下:a.實習護生入科后由帶教組長對本科室進行概述性的講座,并將講座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主要介紹科室特色、實習期間的要求、疾病收治種類、職業防護及如何避免一些不安全因素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可消除實習護生的陌生感,同時也使其對神經外科有初步的了解。b.介紹帶教老師情況,并要求每位實習護生留下聯系方式,以便出現特殊情況時能及時聯系,如臨時護理查房、科室危重患者的搶救等。c.隨著社會越來越進步,患者和家屬對護理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故患者與家屬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當然也包括實習生。帶教組長會告知護生掌握溝通的技巧,使其認識到如果是自己不能回答的問題時,不要隨便回答,以免引起護患糾紛;實習護生也要學會保護自己,避免臨床工作中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出現。d.帶教老師除要教授臨床知識與技能外,還要言傳身教,教學生如何禮貌待人。在為患者做任何處置前,應與患者溝通,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學會禮貌用語,尊重患者,保護患者的隱私。②定期小講課:神經外科工作忙,帶教老師在臨床帶教過程中,由于要完成大量的工作,往往給實習生進行講解的內容相對較少,不夠詳細,故科室定期組織小講課對提高實習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水平有很大的幫助。小講課每周安排1次,一般利用晚上的時間進行[2]。小講課安排如下:a.神經外科收治疾病范疇及疾病的病情觀察內容;b.神經外科常用藥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c.伽瑪刀治療及介入治療患者的護理;d.神經外科常見疾病的護理特點及注意事項。小講課的授課人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帶教老師擔任,以多媒體的形式進行授課,注意結合臨床病例進行講解,要求實習生做好筆記,課后進行提問,以鞏固課堂知識。同時,如果本科有講課時也要求實習生參加,并做好筆記。③操作演示:實習護生進入臨床科室后,不能即時將學校所學的臨床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中。神經外科護士工作量大,為了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護理人員會依個人習慣而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操作,忽視了規范化操作的環節。我科為了讓實習生培養其良好的操作習慣,要求帶教老師統一規范操作,并進行操作的考核,合格后再給實習生進行示范。帶教老師邊示范邊講解每步操作的要點、注意事項,并在大的流程不變、不違反操作原則的情況下注意操作的靈活性。實習護生要帶著問題學習,在進行操作演示前,要求帶教老師根據臨床病例,設計好與操作相關的題目,讓實習生圍繞著問題進行思考,培養其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④出科理論及操作技能考核:出科理論與技能考核能幫助帶教老師了解實習護生對神經外科知識的掌握情況。理論考試采取試卷筆試的形式,技能考試要求護生進行實際操作,并按操作評分標準進行評分。理論試題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針對實習1~3個月的護生,主要為基礎知識的考核,包括規章制度、基礎護理、原則等;第二階段針對4~6個月的護生,主要為基礎知識與專科理論相結合,包括神經外科病情觀察內容,專科護理要點等;第三階段主要針對6個月以后即實習后期的護生,理論考核以綜合知識為主,除專科知識外,還包括病例的綜合分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評價方式能較客觀地反映教學效果,但這并不能代表護生全部成績,出科成績中有一部分是平時成績,包括護生的學習態度、服務態度、病歷書寫、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等。⑤評教評學會:在實習結束前,由帶教組長組織進行評教評學會,護士長參加。帶教老師與護生要進行交流,希望護生能提出在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帶教老師的不足之處,使帶教老師改進帶教方法,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在以后的帶教中提高教學質量;帶教老師對每位實習護生進行講評,對實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肯定與鼓勵,進一步提高實習生的實習熱情。

2 小結

臨床實習護士的培養是學校教育的繼續,是在職終身教育的開端,是提高護士能力的關鍵,抓住實習期這一人生新轉折的時機,進行全面帶教,對努力培養熱愛工作、積極上進、有責任心的優秀護士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 腸內營養;營養支持;營養制劑

腸內營養(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經胃腸道采用口服或管飼的方式將特殊制備的營養物質送入患者體內,為機體提供代謝所需全部或部分營養素的營養支持方式。EN較PN使用方便,并發癥少,日用金額低,因而日益為臨床所采用[1],EN實施的有效性有賴與臨床醫生充分了解EN制劑的類別、組成、特性、制備和評價等。臨床醫生對臨床營養支持認識的提高與我們臨床營養科的工作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以下對我院常用EN制劑的臨床應用情況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從我院病區藥房數據庫和臨床營養科的統計中提取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患者EN制劑使用的數量進行統計。

2 結果

2.1 營養制劑的分類 我院病區藥房常用的EN營養制劑有3個品種;臨床營養科常備的EN營養制劑有2個品種。

2.2 腸內營養制劑使用情況和排序 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能全力在臨床使用排在第一位,瑞素位于第二,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百普力使用位居第一,瑞素仍居第二,但同時勻漿膳的使用逐年在增加。

2.3 各科室腸內營養制劑使用情況 使用腸內營養制劑的科室逐年增多,各科室腸內營養制劑的使用排序情況,基本以ICU、神經外科、神經內科排前3名,同時其他的使用量也不斷增加。

3 討論

本調查結果顯示,腸內營養制劑使用量的逐年增加,品種和使用科室的不斷增加,表明臨床醫師已經認識到EN制劑在臨床治療中的作用。隨著臨床營養支持的發展,營養支持方式已由PN為主要的供給方式,逐漸轉變為通過鼻胃/鼻空腸導管或胃/腸造口途徑的EN。這種轉換基于我們對營養及其供給方面的深入了解和認識[2]。同時,隨著近年來對胃腸道結構的功能研究的深入,逐步認識到胃腸道不單純是消化吸收的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EN不是單純地提供營養物質,更重要的是促進腸功能的恢復,并維持腸道的正常功能,從而減少并發癥,尤其是感染性并發癥的發生,進而改善預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3]。EN的良好效果已在各個臨床領域中得到廣泛的驗證。EN已成為臨床營養支持的首選途徑,也符合美國腸內腸外營養學會專家指出的營養支持應遵從的基本原則:只要胃腸道有一定功能,即應采取EN[4]。

能全力的配方合理,適合于胃腸道功能正常的患者,并含有膳食纖維,可以保護腸黏膜、防止菌群易位,促進腸道蠕動。同時由于能全力具有適中的價格,能用于需長期EN的患者。在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使用是排名第一,2010年6月后排名第三,部分用量被百普力和勻漿膳代替了。原因是部分患者出現腹瀉等不良反應,臨床醫生改用短肽型的百普力;還有部分因根據病情考慮患者經濟能力使用了勻漿膳。能全力是ICU、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的首選品種,EN是腦卒中患者營養支持的首選途徑,隨機研究表明,8%~35%的腦卒中患者存在營養不良,急性腦卒中患者80%以上出現吞咽困難。早期鼻飼EN可改善機體營養狀況,減少感染,提高生存質量[5]。能全力、立適康(纖維型)可用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瑞素在三年的統計中一直排名第二,使用量2009年上升較快并逐漸趨于穩定。我院在神經外科、ICU和老年科用量排名較前。

根據我院EN制劑的應用情況分析,臨床醫師對于將營養治療作為整體治療環節中的重要一環的認識已逐步提高,選擇應用EN的科室不斷增加。但仍需進一步提高。目前商品化的EN制劑種類非常多,應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選擇合理的制劑。如患者胃腸道功能正常,應選擇整蛋白配方;胃腸道功能不全的患者,應選擇要素配方;對于需要對入液量限制的和(或)高代謝狀態的患者,應選擇高能量密度的產品;并考慮是否需要疾病特異型配方;有便秘的患者應選用含不溶性膳食纖維的配方;對于有特殊飲食限制或有其他營養需求的患者,應給予疾病導向型的產品[6]。

臨床營養科醫生要主動介入,并和臨床醫生多溝通,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營養治療的 相關知識,全面了解制劑的各種信息。

我院目前的EN制劑品種相對單一,應根據患者情況增加相應的品種滿足個體化治療的需要。臨床營養科也應增加整蛋白、疾病導向型的EN制劑,滿足不同經濟水平患者的需求。隨著研究的深入,EN將日益受到臨床的重視,其合理使用、加強相關生理指標的監測、EN管的護理、患者的心理支持、并發癥的預防及早期發現,早期處理等方面都是極其重要的。

參 考 文 獻

[1] 陳輝,金巖,朱珠,等.北京22家醫院4年門診和住院患者腸內用藥動態分析.中國醫藥雜志,2011,1(46):6769.

[2] 任曉蕾,王曉旋,李玉珍.腸內營養支持概述.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09,7(4):4750.

[3] 宋金明,蘇治國,馬敏,等.住院藥房腸內營養藥秀的應用情況分析.腸外腸內營養,2011,11(18):355357.

[4] 吳迪春,黃智勇,張娟,等.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在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腸外與腸內營養,2007,14(4):232233.

第3篇

0引言

創傷性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占全身各部位損傷的第2位,病死率卻達30%~50%左右[1],居第1位. 我國每年因外傷致死者約10萬人,傷數百萬人,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增加. 在美國,顱腦損傷是其主要的致死原因,每年外傷致死的10萬人中約50%是由于頭部外傷所造成. TBI不僅發生在損傷瞬間,且發生于其后的數分鐘到數天內,稱為繼發性腦損傷(SBI). 亞低溫能降低組織代謝率,減輕腦損傷后的神經組織水腫等繼發性腦損傷. 我們就亞低溫(MHT)對繼發性腦損傷的保護作用進行回顧和展望.

1概述

早在20世紀50年代,低溫就已應用于心血管直視手術,以保護腦及其他重要臟器,但由于心功能損害,室顫和凝血障礙等嚴重并發癥而被人們放棄,僅被選擇性用于某些復雜的心血管直視手術. 20世紀80年代后期, 國際上將低溫劃分為輕度低溫(mild hypothermia):33~35℃;中度低溫(moderate hypothermia):28~32℃;深度低溫(profound hypothermia):17~27℃;超深低溫(ultraprofound hypothermia):16℃以下,前二者定義為MHT. 20世紀90年代以來, MHT對缺血性和外傷性腦損傷后的腦保護作用再次引起國外學者的關注. 臨床應用研究發現30~33℃ MHT能顯著降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神經功能預后,而不產生任何嚴重并發癥[2]. 國內也陸續開展了這一方面的試驗和臨床應用研究. 目前對亞低溫治療的方法、條件、機制等諸多方面有了較深入的認識,并且把亞低溫治療應用于臨床,已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和方案[3].

2亞低溫對實驗動物缺血性腦損傷的保護作用

通過反復試驗均證實,在缺血后給予MHT治療能減少梗死灶面積,減輕腦神經元結構的破壞. 不同腦區對MHT的敏感性不同,在全腦缺血模型中,海馬CAI區受損程度隨MHT的度數降低而呈線性減輕,而對丘腦網狀核的保護作用不明顯. 為研究缺血后MHT是永久保護海馬CAI區神經元還是僅推遲其損害,Huang等[4]用Koizumi法將SD鼠制作大腦中動脈局灶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缺血3 h再灌注72 h,分別觀察缺血期MHT(MHTi ), 再灌注期MHT (MHTr ), (MHTi+MHTr)及常溫組的腦梗死灶體積,發現MHTi組和MHTi+MHTr組梗死灶體積明顯較常溫組小(P

3亞低溫對臨床腦損傷療效的研究現狀

20 世紀 90 年代,國內外神經外科學者相繼開展了 30~35℃亞低溫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的臨床和實驗性研究. 1993 年,Pomeranz 等[7]發現 31~35℃低溫能完全有效地防止實驗性顱內高壓動物模型傷后繼發性顱內高壓,也能明顯減輕顱內高壓所造成的腦病理損害程度和范圍. 損傷后不同時程亞低溫對實驗性腦外傷動物彌漫性軸索損傷有顯著治療作用. 1996 年 Metz等[8]對10例特重型顱腦損傷患者(GCS 3~6分)采用32~33℃亞低溫治療,結果表明亞低溫治療能有效減低顱內高壓,降低腦耗氧,明顯提高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治療效果. 2000年,Jiang等[9]報道了87例顱腦損傷患者亞低溫治療效果,認為持續亞低溫能提高創傷性腦損傷患者預后. 2002年Soukup等[10]對58例重型顱腦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發現亞低溫組恢復良好率明顯高于常溫組,說明亞低溫能顯著降低重型顱腦傷患者死亡率. 2004年,陳荷紅等[11]采用亞低溫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治療,發現亞低溫治療能改善患者預后.

4亞低溫治療腦損傷的可能機制

4.1抑制代謝率實驗證明,亞低溫能降低代謝率,減少腦損傷后腦細胞氧耗量,從而減少了對能量的需求,改善細胞能量代謝,減少乳酸堆積,減輕代謝性酸中毒. 亞低溫治療能顯著降低顱腦創傷患者顱內壓和腦氧代謝率,能使傷后腦組織乳酸清除率恢復至正常水平. Marion 等[12]的臨床研究表明,32~33℃亞低溫治療能使重型顱腦創傷患者的顱內壓、腦氧代謝率均較常規組明顯下降,可明顯促進重型顱腦創傷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和改善預后. 陳荷紅等[11]采用 Neurotrend7TM 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亞低溫治療過程中腦氧代謝進行觀察,發現亞低溫治療能有效緩解重型顱腦損傷后腦組織缺氧及酸中毒,從而改善患者預后. Jiang等[13]通過對創傷大鼠腦細胞外液乳酸含量測定,發現亞低溫能明顯抑制腦損傷后乳酸水平的升高.

4.2保護血腦屏障,減輕腦水腫國內外學者對亞低溫對腦創傷后血腦屏障的保護作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Jiang 等[14]研究發現正常腦溫動物傷后大腦半球、丘腦、海馬等部位血腦屏障明顯破壞,而 30℃低溫治療動物傷后血腦屏障幾乎完全正常. 損傷前和傷后30 min開始亞低溫治療,33~35℃能顯著減輕腦挫裂傷區血腦屏障通透性. Tokutomi等[15]評價了31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治療中,亞低溫對顱內壓的影響,發現 35.5℃能減低顱內壓,改善腦灌注壓.

4.3抑制內源性腦損傷因子對腦細胞的損害作用腦損傷會導致興奮性氨基酸、乙酰膽堿、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氧自由基、Ca2+、內源性阿片肽等內源性毒物質異常釋放,這些內源性毒物質會加重繼發性腦細胞損害. 大量實驗研究發現,亞低溫能有效地抑制腦損傷后內源性毒物質生成和釋放,從而有效地減輕繼發性腦損害發病過程. 30℃低溫能有效降低實驗性腦外傷后腦脊液中乙酰膽堿含量,減輕乙酰膽堿對腦神經元的毒性作用. 黃慧玲等[16]研究發現亞低溫治療明顯降低了腦創傷后致傷區外側正常腦組織細胞外液 NO 的水平,從而防止創傷后腦組織的繼發性損害.

4.4減少腦細胞結構蛋白破壞,促進腦細胞結構和功能修復腦損傷后腦細胞蛋白的合成明顯降低,特別是重要的細胞結構蛋白微管相關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2)含量也顯著降低. 30℃低溫能夠減輕實驗性腦外傷后海馬區微管相關蛋白2的丟失,從而維持微管的正常功能,使受損傷神經細胞得以恢復. 亞低溫減少腦損傷后微管相關蛋白的丟失作用及促進蛋白合成抑制的恢復作用是腦損傷后可逆性受損神經細胞功能恢復基礎,與亞低溫療法 的神經功能保護作用密切相關.

4.5減輕彌漫性軸索損傷彌漫性軸索損傷是導致顱腦傷死殘的主要病理基礎,尤其是腦干網狀上行激活系統軸索損傷是導致長期昏迷的確切因素. 損傷后不同時程亞低溫能顯著減少實驗性腦外傷后彌漫性軸索損傷程度, 對實驗性腦外傷動物彌漫性軸索損傷有顯著治療作用,為亞低溫治療顱腦傷提供了有力的病理形態學證據.

4.6抑制細胞凋亡細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細胞主動性死亡過程,是引起神經元遲發性死亡的重要機制. 腦缺血應用MHT治療時,早期反應基因(如cfos, cjun , cmyc)的表達明顯增強,這些基因的表達產物可進一步在轉錄水平激活一些重要的后期基因,從而可以提高細胞對缺血的耐受力. 原癌基因bcl可能是一種后期基因,在早期反應基因的激活下表達增加,合成保護性蛋白bcl2,抑制細胞凋亡. Phanithi等[17]亦發現MHT可使腦缺血TUNEL陽性細胞減少,同時還發現WIT組bcl的表達增加,有害蛋白Bax ,Fas和細胞色素c,caspase基因的表達均較常溫組明顯減少.

4.7抑制自由基清除劑的消耗和脂質過氧化反應生理情況下,人體內自由基與自由基清除劑處于平衡狀態,缺血后平衡被打破,自由基增多,引發鏈式脂質過氧化反應,使細胞膜脂質微環境改變,引起鈣超載,最終導致細胞死亡. 常溫腦缺血缺氧再灌注時,脂質過氧化反應產物丙二醛含量明顯增高,自由基清除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顯下降,神經元核膜、線粒體、內質網等結構嚴重受損. MHT降低花生四烯酸的代謝率,并可能抑制自由基、烷基及其他生物活性代謝物產生. MHT還使腦脊液和腦組織丙二醛含量明顯下降,SOD活性明顯升高,神經元超微結構損害明顯減輕.

4.8抑制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減少一氧化氮(No)的合成NO可以自由穿過細胞膜,參與機體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 一般認為誘生型iNOS激活產生的大量NO與腦損傷有關,而內皮型NOS(eNOS)激活產生的NO是維持腦血流量的重要因素. NO和氧自由基(O2-)反應產生的過氧化亞硝基陰離子及其降解產物均具有強大毒性. 缺血后正常體溫組亞硝酸鹽濃度明顯升高,cGMP水平升高了3倍,NOS活性顯著升高,而MHT組則無這些變化. Kumur等[18]也通過實驗證實了MHT能抑制腦缺血再灌注引起的頸靜脈內NO升高.

4.9其他可能的機制有的學者從另外的角度來解釋亞低溫的作用機制,如受損后腦組織的炎癥反應程度作為評價亞低溫療效的指標. 亞低溫可以通過有效地抑制某些細胞因子介導的腦組織炎 癥反應達到腦創傷后的治療效果. 國外學者Chatzipanteli等[19]發現亞低溫能抑制炎癥反應過程.

5亞低溫治療腦損傷的展望

現有的實驗結果表明,無論動物實驗和臨床實踐都證明30℃~35℃的亞低溫具有肯定的腦保護療效. 但從臨床應用的方面,我們還應進一步深入探討亞低溫的最佳適應證、時間窗、溫度窗及亞低溫實施方法等問題;雖然我們還不清楚其具體的保護機制,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醫學、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會研究發現亞低溫腦保護的機制,并將其有效地應用于臨床實踐.

【參考文獻】

[1] 王忠誠, 趙元立. 加強顱腦外傷臨床基礎研究,提倡規范化治療[J].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01,17(3):133.

[2]Amess PN, Penrice J, Howard S, et al. Organ pathology following mild hypothermia used as neural rescue therapy in newborn piglets[J]. Biol Neonate, 1998,73(1):40-46.

[3]林欣, 只達石, 張賽. 亞低溫與實驗性腦損傷[J].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00,16(1):64.

[4]Huang FP, Zhou LF, Yang GY. The effect of extending mild hypothermia on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 the rat[J]. Neurol Res, 1998,20(1):57-62.

[5]Ooboshi H, Ibayashi S, Takano K, et al. Hypothermia inhibits ischemiainduced efflux of amino acids and neuronal damage in the hippocampus of aged rats[J]. Brain Res, 2000,884(12):23-30.

[6]Maier CM, Sun GH, Kunis D, et al. Delayed induction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mild hypothermia in a focal model of 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a: neurological outcome and infarct size[J]. J Neurosurg, 2001,94(1):90-96.

[7]Pomeranz S, Safar P, Radovsky A,et al. The effect of resuscitative moderate hypothermia following epidural brain compression on cerebral damage in a canine outcome model[J]. J Neurosurg,1993,79(2):241-251.

[8]Metz C, Holzschuh M, Bein T, et al. Moderate hypothermia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y: Cerebral and extracerebral effects[J]. J Neurosurg, 1996,85(4):533-541.

[9]Jiang J, Yu M, Zhu C. Effect of longterm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1year followup review of 87 cases[J]. J Neurosurg ,2000,93(4):546-549.

[10]Soukup J, Zauner A, Doppenberg EM,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brain temperature in patients after severe head injury: Relationship to intracranial pressure,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outcome[J]. J Neurotrauma ,2002,19(5):559-571.

[11]陳荷紅, 只達石, 張賽. 重型顱腦損傷亞低溫治療中腦氧代謝變化的研究[J]. 天津醫藥, 2004,32(1):15-18.

[12]Marion DW, Penrod LE, Kelsey SF, et al. Treatmen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ith moderate hypothermia[J]. N Engl J Med ,1997,336(8):540-546.

[13]Jiang JY, Liang YM, Luo QZ, et al. Effect of mild hypothermia on brain dialysate lactate after fluid percussion brain injury in rodents[J]. Neurosurgery, 2004,54(3):713-717.

[14]Jiang JY, Lyeth BG, Kapasi MZ,et al. Moderate hypothermia reduces bloodbrain barrier disruption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the rat[J]. Acta Neuropathol (Berl) ,1992,84(5):495-500.

[15]Tokutomi T, Morimoto K, Miyagi T,et al. Optimal temperatu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Effect of hypothermia on intracranial pressure, systemic and intracranial hemodynamics, and metabolism[J]. Neurosurgery, 2003,52(1):102-111.

[16]黃慧玲, 只達石, 張琳瑛. 腦創傷大鼠透析液一氧化氮變化及亞低溫治療的影響[J]. 中華創傷雜志, 2002,18(8):457-460.

[17]Phanithi PB, Yoshida Y, Santana A,et al. Mild hypothermia mitigates postischemic neuronal death following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 brain: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Fas, caspase3 and TUNEL[J]. Neuropathology, 2000,20(4):273-282.

第4篇

關鍵詞 慢性疼痛 評估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41.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16-0032-03

劇烈或長期慢性疼痛會使機體各器官系統功能發生紊亂而影響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世界衛生組織于2002年明確提出“慢性疼痛是一類疾病”。因此掌握患者的慢性疼痛信息,客觀評估其程度,以保證患者得到及時、合理的治療和護理,已成為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現就慢性疼痛的定義、類型、常用的評估方法及護理管理技術綜述如下。

1 慢性疼痛的概述

1.1 概念

世界衛生組織(1979年)和IASP (1986年)為疼痛所下的定義是:“疼痛是組織損傷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所引起的不愉覺和情感體驗”[1],是機體對有害刺激的一種保護性防御反應。而對慢性疼痛的定義,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是:疼痛導致患者抑郁和焦慮,造成身心極大傷害,并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2]。超過急性病一般的進展,或者超過受傷愈合的合理時間或與引起持續疼痛的慢性病理過程有關,或者經數月或數年的間隔疼痛復發[3]。慢性疼痛更強調引起的焦慮和抑郁,以及因此喪失社會交往能力和工作能力,從而導致患者生活質量的降低。國際疼痛研究會對慢性疼痛的時間界定為:疼痛持續或間歇性持續3個月以上。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慢性疼痛已經構成一種獨立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

1.2 慢性疼痛的特點

①疼痛持續時間較長;②病因有時不明確;③伴有疼痛行為(、面部疼痛表情、步態和改變等);④無交感神經興奮的臨床表現;⑤一般存在心理和神經因素的影響;⑥治療比較困難,常不能以單一藥物或方法緩解,需要綜合治療[4]。

1.3 分類

1.3.1 慢性癌痛

①腫瘤侵犯所致的疼痛;②抗腫瘤治療所致的疼痛;③與腫瘤相關的疼痛;④非腫瘤或治療所致的疼痛。

1.3.2 慢性非癌痛

①勞損或退變性疼痛;②神經損傷或刺激性疼痛;③慢性炎癥性疼痛;④免疫相關性疼痛;⑤缺血性疼痛;⑥淤血性疼痛;⑦精神和情緒相關性疼痛[5]。

2 疼痛的評估

2.1 評估的內容

包括引起疼痛的原因及誘因、急緩、性質、程度、部位、有無放射痛、加重或緩解的因素。此外,對于癌性疼痛的患者,不僅要注重疼痛評分結果,而且要從患者的生理、心理、行為、功能、社會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評估[6]。

2.2 評估的方法[7]

2.2.1 線性視覺模擬標尺評分法(VAS)

該方法由日本學者發明,是應用最廣泛的單維測量工具。線性視覺模擬尺為一條10 cm長的水平線或垂直線標尺,在標尺的兩端,標有0-10的數字,數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強。使用時先向患者解釋,0代表無痛,1代表最輕微的疼痛,10代表最嚴重的疼痛,最后了解患者對疼痛的感受位于標尺的哪個位置。

2.2.2 口述分級評分法

由一系列描繪疼痛的形容詞組成。最輕度疼痛的描述常被評為0分,以后每級增加1分,使每個級別都有相應的評分標準,便于定量分析疼痛。最常用的是數字疼痛分級法(NRS),此法既簡單又容易掌握,護士可以用來宣教,但缺點是分度不精確,有時患者難以對自己的疼痛定位(表1)。

2.2.3 “長海痛尺”評估法

“長海痛尺”是將NRS和VAS有機結合的一種疼痛評估方法,在VAS的基礎上,對疼痛標尺作出具體解釋。使患者更容易接受,結果相對準確,減少疼痛評估誤差。

2.2.4 Wong-Banker部表情量表法評估疼痛

該方法用6種面部表情從微笑到悲傷甚至哭泣來表達疼痛程度。此法適合于任何年齡,沒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性別要求,易于掌握,不需任何附加設備,急性疼痛者、老人、小兒、表達能力喪失者特別適用。

2.2.5 體表面積評分法(BARS)

BARS既能表示疼痛的范圍,又能表示疼痛的程度。將人體表面積分成45個區,每個區內標有該區的號碼。與計算燒傷面積的方法有些相似,請患者將自己的疼痛部位在圖中標出,如果患者只用筆涂蓋了1個區,為1個疼痛記分,不涂蓋任何區為0分。在相應的疼痛區內,可用綠、紅、藍、黑涂蓋,分別表示無痛、輕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也可以在疼痛區內寫滿小的“%”“”“”和“”分別表示無痛、輕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此法還可以計算患者疼痛面積占體表面積的百分比。

2.2.6 McGill疼痛問卷法(MPQ)

MPQ是眾所周知的全面評估疼痛的多維測量工具,既評估疼痛的情感及感覺方面,又全面評估疼痛的部位、強度、時間特性等。它由15個描述信息組成,即11個感覺痛(跳痛、針刺樣痛、刀割樣痛、刺骨樣痛、痙攣痛、咬痛、燒灼痛、劇烈痛、觸痛、痛苦的痛、撕裂樣痛)和4個情感類別(疲勞、厭倦、恐懼、痛苦的折磨),將每一個信息按照0~3分為4個等級。它較適用于老年人,包括輕、中度認知損害者。

2.2.7 McMillan法

該方法是護士對初次住院患者疼痛情況的評估表,它用目測直觀疼痛標尺表示疼痛程度,并在印好的人體正面、背面、側面圖上畫出疼痛的部位(患者或護士畫),護士記錄疼痛的時間、性質、止痛措施及疼痛對患者的食欲、睡眠、注意力、情緒、社交活動的影響。

3 慢性疼痛的治療

治療的方法主要有4大類:病因治療,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神經阻滯療法及神經外科治療。

第5篇

通訊作者:馮凱

【關鍵詞】 高血壓腦出血; 臨床治療; 綜述

高血壓腦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一種常見而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病死率和致殘率高。近年來高血壓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高不斷升高,高血壓腦出血發病率約占腦出血總體發病率的70%左右,病死率高達50%左右。HICH的治療方法有內科保守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治療時機及方案的正確與否是成功救治高血壓腦出血的關鍵。本文對近年來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研究進展概述如下。

1 內科治療

高血壓腦出血的內科治療基本原則是積極抗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控制血壓;保持營養和水電解質平衡;防止再出血以及并發癥。由于腦出血多發病急、合并癥多,導致患者病死率和病殘率均較高,因而目前只適用于輕度腦出血患者和有手術禁忌證的患者及配合急診外科手術的綜合救治[1]。

1.1 控制腦水腫和降低顱內壓 甘露醇是降低顱內壓的首選藥物,常用量為125~250 ml,每6~8小時靜點1次,由于甘露醇對腎功能影響嚴重,故在應用時需嚴密觀察患者的腎功能;速尿每次40 mg,每日2~4次靜脈注射,常與甘露醇合用。復方甘油注射液不增加腎臟負擔,反跳較輕,且可進入三羧酸循環代謝而提供能量,不升高血糖,與甘露醇合用可以維持恒定的降顱壓作用和減少甘露醇的用量,但其進入體內過快可引起溶血,而產生血紅蛋白尿,故應用時須注意。

近來發現,胰島素對出血周圍的缺血性腦組織有保護作用[2],腦實質出血急性期即可使用胰島素治療,而且越早期用藥效果越好,可使肢體癱瘓恢復時間提前,肢體癱瘓恢復程度提高,后遺癥較輕,死亡率明顯降低。

1.2 控制血壓 HICH患者的降血壓治療需十分謹慎。高血壓是保證腦灌注的必然反應,降壓不當會導致腦灌注不足。美國卒中協會指南推薦:既往有高血壓病史者平均動脈壓應維持或低于130 mm Hg;已行開顱術者平均動脈壓應維持或低于100 mm Hg;所有患者的收縮壓均應高于90 mm Hg,有顱內壓監測者腦灌注壓應維持在70 mm Hg以上。

1.3 止血藥物的應用 應用止血藥物預防血腫擴大。最新用于臨床的止血劑是重組活化凝血因子VII(rFVIIa)。一項國際多中心、隨機、雙盲臨床試驗表明,rFVIIa對腦出血早期有止血作用[3]。對發病4 h內的ICH患者給予rFVIIa治療,可減少血腫擴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4]。近年來CT檢查發現,腦出血患者在24 h內有相當比例的再出血,這與患者服用阿司匹林、飲酒以及血腫的部位和形態有關[5]。

1.4 鈣離子拮抗劑治療 研究發現,在腦血腫周圍同樣存在半暗帶,神經細胞內鈣離子的聚集而引起的腦損害,是引起水腫的原因之一。有學者認為在腦出血急性期應用尼莫同治療能明顯改善其病情及預后,靜脈滴注尼莫同是治療早期腦出血的較為理想的藥物[6]。

1.5 預防并發癥 應激性潰瘍致上消化道出血是腦出血常見并發癥之一。患者出現嘔血、解黑便癥狀及頭暈、面色蒼白、心率增快、血壓降低等周圍循環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斷基本成立[7]。

為預防應激性潰瘍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可用H2受體阻滯劑,如甲氫咪呱0.2~0.4/d,靜滴,雷尼替丁150 mg口服,1~2次/d,洛賽克20~40 mg,口服或靜推,奧美拉唑20 mg,口服,每日2次[8];而有頻繁癲癇發作者可靜脈注射地西泮或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鈉,并按癥狀控制情況繼續用藥,或鼻飼丙戊酸鈉或苯妥英鈉。

2 外科治療

HICH的外科治療最早始于1903年,但早期手術效果并不理想。20世紀80年代末HICH的手術治療有了很大進展,出現了CT導向血腫腔抽吸及尿激酶溶解術、小骨窗血腫清除術、立體定向血腫抽吸排空術和神經內窺鏡直視微創清除腦內血腫術,為腦內血腫微創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手術治療的目的是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防止和減少出血后的一系列繼發性病理變化,保護半暗帶細胞,避免不可逆性損害的出現,阻止危及生命的惡性循環。

2.1 傳統開顱血腫清除術 早期清除血腫能降低血液和血漿產物的毒性作用,減輕血腫周圍水腫和缺血。最大的優點是在直視下徹底清除血腫及液化的壞死腦組織,不僅可降低ICP,還可改善血流動力學和腦組織代謝。而弊端是手術范圍廣泛,可導致進一步腦損傷,特別是深部出血的患者。許多研究表明,從病死率和致殘率上分析,開顱手術治療并不優于內科治療。

2.2 立體定向血腫抽吸術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神經影像與微創技術的革新,使傳統的開顱手術技術受到了顯微、微創開顱技術的挑戰,出現了立體定向血腫排空的方法。由于該方法損傷小、安全性高,易于被患者接受,故臨床應用較為廣泛;1989年Ludwing和Auer開展了立體定向內鏡下血腫排空術,使立體定向治療腦出血的技術日趨完善[9],該法尤其適用于重要功能區、腦干、丘腦等深部血腫不能耐受開顱手術的高齡或危重患者。

2.3 錐顱微創血腫碎吸術 利用YL-1型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和生物酶技術對顱內血腫進行沖洗、液化、引流,以達到清除血腫的目的。這種方法簡單快捷,可快速建立清除血腫的硬通道(直徑僅4 mm)且固定于顱骨上,穩定性和密閉性均較好,沖洗針射出的液流呈霧狀,使液體作用于血塊的面積大,易于液化。但其不足是不能在直視下操作,清除血腫不徹底,不能有效止血,引流管徑小,穿刺定位欠準確[10]。

2.4 腦室穿刺腦脊液外引流術 腦室穿刺對一些以腦室內出血為主或血凝塊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危重患者是一種選擇[11]。可在選擇其他手術之前,先行腦室穿刺,降低顱內壓。對于腦室鑄型出血的患者,采用雙側側腦室外引流術及腦室內灌注尿激酶和腰穿置管外引流治療,能夠有效解除腦脊液循環障礙及血腫對周圍腦組織的壓迫,防止梗阻性腦積水的發生。

2.5 內鏡輔助清除腦內血腫 在CT定位或立體定向導引下,經顱骨鉆孔或小骨窗置入神經內鏡之血腫內,可直視下反復抽吸,清除大部分血腫。其優點是手術創傷小,能在直視下快速徹底清除血腫,避免盲目過度抽吸造成的腦組織損傷。用內鏡輔助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既減少了組織損傷和腦暴露,又能在可視下較徹底地清除血腫和止血,充分減壓,使再出血發生率降低。目前,內鏡下血腫清除適用于幕上出血30 ml以上,幕下10 ml以上的腦內血腫和腦室內出血[12]。

3 其他

3.1 高壓氧治療 治療機理:(1)快速提高腦組織的氧含量及氧儲量,增加氧彌散距離,減少腦細胞因缺氧而變性壞死。(2)提高有氧代謝,降低組織酸中毒,改善腦的內環境,使Na+-K+-ATP酶的活性增加,減輕腦細胞水腫。(3)收縮腦血管,減輕腦組織的血流量,從而緩解腦水腫,降低顱內壓。(4)增加椎動脈的血流量,可提高網狀激活系統和腦干的氧分壓,促進昏迷者蘇醒,從而維持生命機能的正常活動。(5)加強腦內側枝循環建立,改善和維持神經細胞功能。(6)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酶的含量。加強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減少再灌注對腦的損傷[13]。腦出血經外科處理后或30 ml以下的小到中量出血,可以盡早應用高壓氧治療,可以促進語言、意識及肢體功能恢復,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療效。

3.2 亞低溫治療 Kawai等[14]將腦內注射自體血或凝血酶后的SD大鼠分別在25 ℃或5 ℃的室內放置24 h,結果明確顯示低溫能減輕腦水腫,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血腦屏障破壞和炎癥反應。亞低溫聯合微創傷手術,治療腦出血療效明顯,是當前治療的一個發展方向。

4 展望

目前對HICH的治療效果還不很理想,病殘率和致殘率還比較高。治療方法的選擇也一直存有爭議。一般認為,皮質下出血患者,直徑>3 cm(30 ml)且有意識障礙的患者、小腦血腫且出血量超過10 ml的患者均應立即手術清除血腫;殼核出血患者,血腫≤30 ml者一般經保守方法能夠治愈,血腫≥60 ml且已發生腦疝者即使手術也常因術后嚴重并發癥而死亡。較理想的方法是及時微創治療配合內科以及其他治療。近年開展的顱內血腫微創清除技術,具有創傷小、費用少、不易損傷神經、術后康復快、技術易掌握等優點。在藥物治療方面,活化Ⅶ(FⅦa)因子是治療早期腦出血不錯的選擇;同時給予患者高壓氧或亞低溫治療有益于患者的康復。

總之,雖然國內外對腦出血的基礎治療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預防和治療HICH及其并發癥,減輕神經元損傷,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成為今后亟須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Sacos S,Marini C,Caroei A.Medical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 hemorrhage.Neuol Sci,2004,24:6-9.

[2] 劉曉容,吳江,夏曉平.白蛋白佐治腦出血時血清SOD,LPO含量變化.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1,18(1):55-56.

[3] Mayer SA.Ultra-early hemostatic therapy for ICH. Stroke,2003,34(1):224-229.

[4] Kase CS.Hemostatie treatment in the early stage of intraeerebral hemorrhage:The recombinant factor VII a experience.Stroke,2002,36(10):2321-2322.

[5] 吳文斌.腦出血病理生理機制的研究進展.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1999,3:150.

[6] 謝鵬飛,沈祥駿.急性腦出血治療中尼莫同的應用研究.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0,13(5):282-284.

[7] 金曉燁,賀麗,王建禎.微創碎吸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及血腫內炎癥細胞因子動態變化的意義.中國急救醫學,2005,25(6):416-417.

[8] 楊昭堅.高血壓腦出血微浸潤手術現狀.廣西醫學,2005,27(7):1050-1052.

[9] 傅先明,牛朝詩.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學.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727-738.

[10] 劉紅梅,王文志,李滌.微創穿刺術與小骨窗開顱術治療腦出血的隨機對照研究.中華老年腦血管病雜志,2007,9(3):173-176.

[11] Cohen ZR,Ram Z,Knoller N,et al.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non-traumatic cerebellar hemorrhage.Cerebrovasc Dis,2002,1490(3-4):207-213.

[12] 陳東亮,陳鳳坤.神經內鏡技術的新進展.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7,50(6):70-72.

[13] 張瑞琴,陳啟義.腦出血的治療現狀及進展.淮海醫藥,2008,26:188-189.

第6篇

揭牌儀式是領導或高層去把獎牌頒給得獎的單位或個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醫院揭牌儀式講話稿3分鐘范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醫院揭牌儀式講話稿3分鐘范文1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們歡聚一堂,隆重舉行東勝區人民醫院和解放軍總參謀部總醫院309醫院共建醫療技術合作揭牌簽約儀式。在此,我代表東勝區衛生局向蒞臨儀式現場的領導和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醫院建設和發展的各級領導、各界朋友以及解放軍總參謀部總醫院309醫院表示衷心的感謝!也預祝解放軍總參謀部總醫院309醫院和東勝區人民醫院的友誼之花更加絢麗多姿!

東勝區人民醫院從建院到現在經過58年的艱苦創業和幾代人的嘔心瀝血努力,同樣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光輝歷程。近兩年來,在區委政府的關心與支持下,醫院新領導班子努力克服困難,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重視科技發展,大力實施“科技興院、人才立院、技術強院、管理富院”的辦院方針,采取“開放式”辦院政策,對內加強管理,對外實行廣泛合作交流。通過全院職工的共同努力,醫院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顯著成效,醫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邁上了跨越式發展的新征程。

東勝區人民醫院已經由最初的一個人才短缺、技術落后的診所成為占地面積34000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一個億的鄂爾多斯東勝區規模最大的一家二級綜合性醫院。承擔著東勝地區60多萬人口的醫療保健任務,為東勝區乃至周邊地區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做出了卓越貢獻。隨著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醫院在不斷前進和發展壯大。但勿庸諱言,我院目前的醫療技術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以及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而尋求技術上的合作伙伴,特別是和上級醫院在人才及醫療資源等領域的合作,則是推動醫院快速發展、為東勝區人民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的一條捷徑。今天,與解放軍總參謀部總醫院309醫院共建醫療技術合作協議的簽訂,標志著兩家醫院的協作已經步入了實質性階段。309醫院密集的人才智力資源必將為我院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必將為東勝區60萬人民造福。

東勝區人民醫院將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勇于開拓,不斷創新,進一步提高醫療質量和科研水平,把醫院建設成為一個人才薈萃、技術先進、管理規范、功能齊全的鄂爾多斯名牌醫院,讓更多的患者成為現代醫學科技的受益者,為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和促進東勝區經濟的騰飛再做新貢獻!最后,祝各位專家、各位領導、各位朋友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謝謝大家!

醫院揭牌儀式講話稿3分鐘范文2各位來賓、同志們:

在2010年秋末冬初,我們喜迎南京銘和公司和解放軍八二醫院合作“軍民共建”沭陽協和醫院簽約儀式,我謹代表衛生局向前來參加儀式的邵書記、杜院長、溫部長、張董事長、相主任,及各位來賓表示衷心地感謝,向“軍民共建”沭陽協和醫院表示熱烈的祝賀!

中國八二醫院是一支優秀的部隊醫院,在全國享有盛名。長期以來擔負著駐淮部隊官兵醫療衛勤保障和駐地居民就醫的雙重使命,他們建院悠久,碩果累累。他們有一支素質很高的管理隊伍,有一批技術精湛的專家骨干,更有無窮個為民服務的博愛之心,能與沭陽協和醫院合作軍民共建,建立軍民共建醫院,符合醫療衛生改革發展的時代的潮流,符合醫院雙方發展趨勢,滿足軍隊醫院為地方居民提供優質醫療服務需求,充分發揮軍地聯合醫療資源優勢,提升綜合醫療服務發展水平,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軍民共建醫院的確立,對于強化為人民服務意識,打造“老百性開心、政府放心”的優質醫療環境,提高綜合醫療服務保障能力,整合衛生資源,確保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倡導軍民共建,對于繼承部隊優良光榮傳統,傳承軍民魚水情誼,凝聚軍民一家氛圍、感染醫護醫務人員服務意識,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希望我們協和醫院緊緊抓住這一全新發展的機遇,利用好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提供好優良服務平臺,堅持“匯聚精英創一流,打造協和新品牌”的發展戰略。虛心向老專家、老教授學習,堅持“以人為本,以技術為核心、以病人滿意為宗旨”的聯合辦院方針,把醫院建設好、發展好。

同志們,醫療衛生改革的步伐已進入攻堅價段,醫療衛生改革的形勢既喜人又逼人,機遇與挑戰并存,隨著各級政府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不斷提高,讓我們軍民共同攜起手來,努力工作,奮力拼搏,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為保障人民群眾健康貢獻力量。

最后,預祝軍民共建合作圓滿成功。

醫院揭牌儀式講話稿3分鐘范文3各位領導、各位尊敬的來賓:

今天,作為某集團托管醫院的代表,特別是作為某集團某醫院的代表,我滿懷著喜悅,帶著某集團某醫院全體員工的美好祝愿,來到了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的某,熱烈祝賀某醫院加盟某集團!

近年來,醫療某地場競爭日趨激烈,醫院的改革舉步維艱。在這種困境下,某集團積極參與醫療產業價值鏈的重建,致力于提升醫院價值,在全國率先創建集團化連鎖經營新模式,快速聚集優勢技術、資本,實現醫療資源的優化和共享,筑起更廣闊的事業平臺。集團通過輸出品牌、管理、技術和優秀的執行團隊,尤其是通過商業化運作,在放大優勢醫療資源價值的同時,提升醫院的競爭力和生命力。我院托管以來,公司對我院的工作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持,通過公司產品的不斷導入,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有了明顯的提升。

今天,某大家庭又新增了一員,我們又多了一個兄弟,又多了一份歡樂,又增加了一份新的力量。“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今后,新某醫院將和我們一起,在某的領導下,并肩攜手,風雨同舟,緊緊把握某地場脈搏,充分依托某集團廣闊的資源平臺,以新的姿態、新的步伐,譜寫新的篇章,創造新的輝煌!

我們堅信,也真誠地祝愿,加盟某集團以后,新某醫院能得到更快的發展,職工們得到更多的實惠,人民群眾得到更加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同時,祝我們某集團的事業蒸蒸日上!祝在座的各位身體健康,事業發達,宏圖大展,萬事如意!

醫院揭牌儀式講話稿3分鐘范文4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喜慶日子,我院正式增名為“--市第三人民醫院”,并在此隆重舉行掛牌儀式。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市第三人民醫院全體干部職工,向百忙之中前來參加掛牌儀式的各位領導、來賓、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向多年來支持我院建設和發展的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朋友表示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今天,--市第三人民醫院在我院掛牌,標志著醫院在努力提升自身實力,做強、做大的征程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憶往昔歲月崢嶸,望今朝事業蓬勃,展未來信心百倍。我院始建于1958年,由最初的“城區聯合診所”經歷“市城區醫院”、“市中區人民醫院”、“船山區人民醫院”的幾次更名,通過幾代醫務工作者的艱苦努力,現已建成船山區唯一一所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急救、科研于一體的國家“二級乙等”綜合性公立醫院,是國際愛嬰醫院、市醫療保險、商業保險、新農合、城鎮醫保定點醫院,市級最佳文明單位、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教學醫院,有響譽川中的痔瘺專科和市級重點骨傷專科。

回顧過去,我們無比欣慰和自豪,展望未來,我們豪情滿懷,信心倍增。我們堅信,在繼往開來的日子里,全院干部職工一定會本著以人為本、積極探索、與時俱進、銳意改革的創新精神,堅持一個中心,搞好兩項改革,抓緊三項建設,實現四個突破。

一個中心。就是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竭盡全力提高我們的服務質量,為群眾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水平,打造舒適的就醫環境,以優質服務建成群眾滿意醫院。

兩項改革。一是推進醫院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監管機制改革;二是醫院質量監和評價制度改革。

三項建設。一是人才隊伍建設,今年計劃引進碩士研究生和副高以上技術人才14名,逐步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二是學科、專科建設,將痔瘺科、骨傷科打造為省級重點專科;三是硬件設施建設,抓緊完成新住院大樓、門診及舊住院樓改造以及高升和凱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

四項突破。一是在業務的質與量上有突破;二是在科研項目及成果上有突破;三是在創“二甲”醫院上有突破;四是在學科建設上有突破。

借“遂寧市第三人民醫院”掛牌的東風,我院將緊緊抓住這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團結進取、不斷創新,更新觀念、增強實力,為促進全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高城鎮居民的醫療保障水平作出更大的貢獻。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朋友們,遂寧市第三人民醫院的發展和希望,有賴于各位的鼎力支持、關心、指導和教誨,我們決不辜負各級領導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為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盡心竭力,為實現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健康保障。在此,我們也殷切期盼各級領導、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們一如既往關心、支持我院的發展。最后,請允許我再次向出席今天掛牌儀式的各位領導和來賓、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祝愿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謝謝大家!

醫院揭牌儀式講話稿3分鐘范文5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來賓,同志們、朋友們:

上午好!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大學附屬醫院掛牌儀式。值此,我代表大學,向蒞臨這次慶典活動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和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向解放軍醫院全體干部職工表示親切的問候!向為成立大學附屬長城醫院傾注大量心血的各位領導和專家致以衷心的感謝!

學院成立醫學院,開辦本科層次醫學教育,是市委、市政府著力提高襄樊市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和醫療衛生事業實力,提升襄樊城市品質,全面推進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中國第九四醫院江西地區唯一的一家軍隊所屬的集醫療、預防、教學、科研、康復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有著63年光輝歷史。醫院創建于1946年,先后改稱為江淮軍區后方醫院、皖北軍區后方醫院、華東軍區14野戰醫院,1954年10月正式命名為解放軍第94醫院,1970年9月由漳州移防。醫院高、中級技術職務人員、醫學博士與碩士生占全院醫務人員的60%;設有15個臨床科室和10個輔助臨床科室,開設床位800張。60多年來,一代代醫務工作者秉承“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的精神,用智慧和汗水創建了一個又一個沉甸甸、金燦燦的品牌學科。如今,醫院學科專業齊全,專科特色突出,技術力量雄厚。先后申報并成立了“心血管內科中心”、耳鼻喉微創中心、“神經外科中心”、“優生優育計劃生育中心”、創傷外科急救中心、耳鼻喉微創中心、高壓氣治療中心、腫瘤中心、~刀治療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健康體檢中心、婦幼中心、眼科中心等。耳鼻喉科、急診科、神經外科、心胸外科、骨科、顯微外科、整形外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消化內科、腫瘤科、肛腸外科、口腔科、同位素等是醫院特色科室,其中耳鼻喉科室處于、省內領先水平。

今年年初,我校與九四醫院簽訂了院校全面合作協議,為院校合作揭開嶄新的一頁。今天解放軍九四醫院成為大學附屬長城醫院,標志著軍隊醫院與地方高校合作邁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步,為雙方今后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寬領域上加強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希望九四醫院以此為契機,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不斷加強與大學在學術、業務、人才培養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推進醫療、教學、科研工作全面發展,推動醫院工作上新水平、新臺階,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同志們,從今天開始,大學和解放軍九四醫院已經歷史性地融為一體。大學將在教育、衛生主管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充分尊重解放軍九四醫院的獨立法人地位,全力支持解放軍九四醫院獨立履行公共醫療衛生職責,努力推進解放軍九四醫院的建設、改革和發展工作。我們衷心希望,解放軍九四醫院根據新的工作任務和新的體制機制,認真研究,統籌安排,一是發揮資源優勢,以優秀的技術人才、先進的醫療設備、良好的診療環境和高超的臨床技術,切實推進醫學學科專業建設;二是提升科研實力,提高醫療水平,大力鞏固在醫療行業的地位,盡快實現“中部疑難危重疾病診療中心、高等醫學教育中心和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建設發展目標;三是提高管理水平,建設和諧醫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開創革命地區醫療衛生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事業的新局面。

第7篇

1、創新能力的含義與概述

研究生畢竟不等同于本科生,是比本科生更高一層次的人才。專業型碩士雖然對于其科研水平的要求不高,但也應該適當培養專業型研究生的創新素養。對于外科醫生來說,一個只會埋頭開刀的醫生僅僅是個開刀匠,而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促進醫學的不斷進步,人民的健康衛生才能得到充分地保證。王海東發現:“臨床專業型碩士,重點培養他們的臨床能力,而忽視了科研能力的培養,普遍存在著科研能力較弱的問題。”創新能力是指創新主體從事創新活動所具備的創新素質,及其表現出來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技能的綜合體現。北京大學易杰雄教授指出:創新有三層意思:一是原來沒有的,后來提出或做出來了;二是后人通過研究發現并糾正了前人的錯誤,獲得的新成果;三是后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又增添了自己獨到的新東西,或者使之深化、完善化了。肇毅等提出創新的兩層次理論,要想達到高層次、無限廣闊空間的創新(即為質的突破),必須經歷低層次的創新(即為量的積累)。耿有權等調查發現有“32.4%學生認為現行課程設置不利于創新能力培養;高達45.6%的學生認為科研創新氛圍一般;一成以上的學生自認為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較差;缺乏高水平導師,缺乏創新學術氛圍等也是創新能力培養偏弱的重要原因。”陳紅等從研究生自身出發尋找原因,認為當代研究生創新意識薄弱、創新精神缺乏、創新思維不足、實踐能力較弱,結果導致創新素養欠缺。

2、專業型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筆者認為在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方面,專業型研究生并不比科研型研究生差,只是創新機制、創新氛圍、導師能力以及學生定位等因素造成專業型碩士科研能力偏低,創新素養不高。

(1)創新機制:對專業型研究生培養要求偏低,僅要求發表統計源期刊,因此造成導師無壓力、研究生無動力。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借鑒于科學型培養方案,必修課程內容有政治、外語、科研設計、醫學統計學、醫學文獻檢索、學術規范與實驗安全、外科學進展等內容,在縱向和橫向上重復較多,其前沿性、廣泛性和多樣性不足。

(2)創新氛圍:專業型碩士在臨床各科室輪轉,以外科為例,普通外科4個月,骨科2個月,泌尿外科2個月,心胸外科2個月,神經外科2個月,燒傷整形外科1個月,麻醉科1個月,外科重癥監護治療室(SICU)1個月,外科急診1個月。臨床科室醫療業務繁忙,輪轉時間太短無法深入學習。同時科研氛圍不濃,造成專業型碩士忙于換藥拆線、下醫囑寫病歷等瑣碎事情,無暇顧及科研實驗。

(3)導師能力:一些專業型研究生導師并沒有課題,缺少經費以開展科研實驗,同時對于專業型研究生的要求不高,僅僅要求按照專業型碩士的培養目標完成學業即可。有些導師自身科研素質缺乏,并無開展科研實驗的經歷,更談不上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4)學生定位。自我認識不足,定位較低,等同于本科實習生培養的高度,僅僅滿足于撰寫一定數量的病歷,掌握一些簡單外科操作。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必須參與科研,培養創新能力,才能發現臨床中的問題并找到對策。

二、專業型碩士創新能力培養的對策

1、提倡轉化醫學實現臨床與基礎的雙向轉化

轉化醫學是連接基礎與臨床學科的橋梁,是從實驗室到病床邊(benchtobedside)以及從病床邊到實驗室(bedsidetobench)的雙向循環式過程。其基本特征是多學科交叉合作,針對臨床問題,深入開展基礎、統計等研究,研究成果快速應用于臨床,實現從實驗室到病床邊的轉化,再從臨床應用中發現新問題,為實驗室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目前有一種趨向,就是積累眾多成果不予發表,等積累到一定程度再發表于影響因子高的雜志以吸引眼球。其實對于專業型碩士的創新能力培養不宜設立過大目標,畢竟專業型碩士主要目標是提高臨床技能,為社會培養醫療衛生應用型人才。專業型研究生大部分時間在臨床科室輪轉,參與管床,直接接觸患者與上級醫生,能夠將患者的意見和建議反饋給上級醫生,針對臨床出現的難題可以激發靈感,從而提供科研思路。以乳腺外科為例,乳腺包塊一般以小切口開放性手術完成,但是對病人來說,乳腺切口影響美觀,這是開放性手術的一大缺點。但在Mammotome、Encor微創旋切系統等器械發明的前提下,即可開展微創手術,切除乳腺良性腫瘤最大直徑達11cm。雖然手術費用昂貴,但切口小、恢復快,符合女性美的要求。積累到一定數量,同樣可以撰寫病例分析或論著,投稿英文期刊。又如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關鍵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早期發現的檢查措施是穿刺活檢,活檢標本病理檢查是確診乳腺癌的金標準。臨床醫生一般均憑經驗穿刺活檢,但會出現失血多,穿刺到腫物的成功率偏低。因此提出一個問題,如何提高成功率且出血少?經過反復論證,發現結合B超定位下穿刺成功率較高,并且嚴格遵守無菌、無瘤原則,取材準確,減少并發癥和減輕患者不適。

2、改革創新機制激活專業型碩士的創新本能

改革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機制,可以鼓勵專業相近的研究生組成科研小組,共同面對臨床問題,設想科研思路。或者聯合科學型研究生,平時在科室輪轉,周末進實驗室學習實驗技術,實驗方面的問題可通過導師牽頭,共同攻關。或者加入基礎研究人員,通過聯合查房進行定期交流,共同研究臨床方面的問題。以江蘇省人民醫院乳腺外科為例,博士在讀9名,科學型碩士10余名,專業型碩士10余名。該科室經常召集研究生參加學術會議、座談會、讀書報告會等,促進專業型研究生了解乳腺疾病研究的發展,并且要求專業型研究生定期進入實驗室,跟隨科學型研究生開展科研活動,培養科研思維,提高創新能力,結合臨床實際提高治療水平。同時科學型研究生雖然基礎理論研究水平較高,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但研究多局限于細胞、動物等基礎實驗,研究成果多難以推廣應用到臨床,無法直接服務于臨床診療。乳腺癌患者根治術或保乳術后經常出現皮下淋巴積液而出現水腫、感染,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專業型研究生可以根據這一臨床癥狀,通過乳腺病實驗公共平臺,在科學型研究生或者導師的幫助下開展周圍淋巴管的分區、走向等研究,尋找適宜的手術方式一起手術解決淋巴回流通道受阻的并發癥。

3、改善創新環境培育專業型碩士的創新土壤

哈佛大學醫學院充分整合資源,建立研究生培養公共平臺,鼓勵研究生進入公共平臺開展科研活動,研究生之間互通有無,互相促進。北京佑安醫院則建立了平臺:以科研數據為基礎的標準化電子病歷平臺、以數據樣本庫為基礎的臨床研究資源平臺、以系統疾病為基礎的中心化學科建制平臺、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電子信息網絡平臺、與臨床轉化研究相適應的儀器設備平臺、以臨床研究為核心的循證醫學頂層設計平臺、以臨床研究為導向的人才團隊平臺和廣泛開放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合作平臺,實現臨床醫生與基礎研究人員的資源共享,開展科研合作,成果共享。江蘇省人民醫院乳腺科建立“乳腺癌患者隨訪信息系統”,乳腺癌病人所有信息均輸入該系統,專業型研究生在臨床工作中可以隨時抽調以往類似病例,發現其中的異同點,設計科研實驗,開展基礎實驗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臨床,結合以往的處理對照新方法的優劣。

4、提高導師素質建立導師準入制和末位淘汰制

導師是影響專業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因素。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型研究生導師隊伍,能較快地提高專業型研究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以往研究生導師一旦入選則終身不被淘汰,這勢必不能有效促進導師自身科研素質的提高,從而影響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有必要建立導師準入制和末位淘汰制。其具體辦法是:一是研究生管理部門對申報導師的臨床醫生進行科研培訓,考核通過才能獲得招收研究生資格。二是每兩年對研究生導師進行階段性考評。考評內容從所獲課題、獲得獎項、、研究生就業情況等多方面因素考察導師的科研素質,并進行排序,對處于末位者,實行末位淘汰,停止其招收研究生一年,以促使導師加強自身科研素質的提高,從而帶動專業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三、結語

第8篇

關鏈詞:持續質量改進;留王導管I護理f業務管理

住院患者留置導管種類繁多,導管護理質量及置管期間的安全直接關系到住院患者的預后。隨著專科患者向專病化治療的發展,各專科導管跨科室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易導致導管護理規范不統一,護理質量參差不齊。為提高導管護理的質量,我院從護理管理的角度對導管護理實施全程系統管理,使導管護理質量不斷提高,達到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是一所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設44個臨床護理單元,每日在院患者平均1500例左右,常規手術50余臺次。對2006年全年住院患者留置導管情況進行統計:常用導管種類為18種,如鼻胃管、導尿管、膀胱穿刺留置導尿管、靜脈留置針、經外周靜脈置人中心靜脈導管(PICC)、人工氣道導管、傷口引流管等;各專科使用導管60余種:其中普通外科18種,心胸外科10種,神經外科、泌尿外科各6種,其他各專科導管20余種如腹透管、血液凈化用動靜脈瘺管等。2006年發生嚴重差錯1起。2006~2007年相繼建立和完善常用導管質控規范16種,專科導管質控規范48種。

1.2方法

1.2.1建立健全導管護理質量控制網絡以護理部為主導,建立各科室護士長、夜查房護士長及夜班護理組長、護理部質量管理組、護理部四級質量控制網絡。護理部首先組織以上成員學習各種導管質量控制標準,在明確質量標準的基礎上,每月通過科室護士長自查、夜查房護士長及夜班護理組長每晚查、護理部質量管理組定期查、護理部每月組織高職護理人員專項查4種形式,注重每月重點檢查與平時隨機抽查相結合,縱向檢查與交叉檢查相結合,使導管護理的全程質量納入護理質控范圍。

1.2.2定期分析導管護理中存在的問題護理部定期組織各管理組成員對環節質量檢查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羅列和分析,主要有:①各科室導管護理缺乏統作者單位•南京總醫院1.護理部2.全軍蕾疊外科研究所(江蘇南京.210002)張愛琴(1966一).女.本辯。翻主任護師收I青12008一08—13,II回12008—09一lO一的標準和規范,常用導管護理方法各不相同:如鼻胃管、導尿管固定方法、更換時間不統一,PICC的沖管、封管的方法、時機各科室做法不一致,危重患者護理不當存在計劃外拔管;②導管標識不清楚,外用沖洗液與靜脈液體相混淆,腸造口灌人營養液與腹部其他引流管錯誤連接導致嚴重差錯的發生;③專科導管跨科室應用未得到專業化護理:如動脈測壓管在心胸外科使用很規范,而在其他科室使用時,護士卻不能完全掌握操作方法,影響了監測效果。

1.2.3持續改進和完善各種導管護理規范、操作流程及檢查標準對各科常用的導管參照《醫療護理操作常規》結合我院實際制定、完善相關護理規范及操作流程,常用導管護理規范及操作流程:如人工氣道護理規范、鼻胃管固定規范、靜脈留置針固定規范、留置導尿管護理規范等,專科導管護理規范及操作流程:如腹腔雙套管護理規范、血濾導管護理規范、膀胱穿刺留置導尿管護理規范等,使導管護理科學、實用,更符合臨床護理實際。然后根據各導管護理規范及操作流程制定相對應的檢查標準。組織全院人員對規范進行系統學習,對專科性強的導管護理建立“會診”制度,電話聯系后專科護士到場指導、跟蹤服務并通過院內網絡辦公系統將相關規范發至所需科室,全院信息、資源無障礙共享。

1.2.4改進導管檢查的方式改變以往突擊檢查的習慣,檢查前提前預告,科室自查、自行整改,檢查中現場反饋,指導其改正問題,科室對照修正,鼓勵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縮短檢查一反饋一糾正的周期;每月對檢查結果進行講評,向全院推廣好的經驗和做法,對不足部分共同分析原因吸取教訓,使檢查真正達到促進護理質量提高的目的。同時從護理管理的角度在檢查中持續改進和完善導管環節質量的檢查標準和導管護理的規范。如人工氣道的護理規范,在執行過程中我們發現氣管導管固定帶的松緊度不統一,存在固定帶較松導管易脫落的安全隱患,于是將規范中的導管松緊度以能插入1指為宜改為以能插入1小指為宜,使臨床護理的可操作性增強。

1.2.5改進導管護理的方法

1.2.5.1導管固定方法的改進從導管固定的牢固程度及提高患者舒適的角度對導管固定方法進行改進,將固定用氧化鋅膠布改為3M抗過敏透氣膠布.①在腹帶上開孔方便引流管固定:泌尿外科患者術后使用腹帶時無法避開引流管,針對這一問題重新設計,在原腹帶基礎上根據人體解剖結構在腹帶上加開2孔,以解決原腹帶使用過程中易導致引流管打折引流不暢的問題。②蝶翼形分叉交織法固定:胃管/鼻飼管采取蝶翼分叉交織法固定,選擇l條長15cm的3M膠布,將膠布下端從中間剪開10cm,上端貼于鼻尖,剪開的部分纏繞在鼻飼管上,鼻飼管外露部分用皮膚膜或3M膠布貼于患者的臉頰。③額部吊線法固定:選擇10.0cm×1.5鋤大小的3M膠布,纏繞胃管2圈后固定于鼻部,取一長約10cm的棉線將胃管出鼻孔處系死扣(緊松適度),雙線捻成1股后向上固定于額頭,用3cm×4cm大小的3M膠布固定。④高臺平舉法固定:對留置導尿管采取高臺平舉法固定,在導尿管尾端2~3cm處將尿管固定于,固定時使尿管留有適當的活動度,以減少導尿管因牽拉對尿道造成的刺激,提高患者的舒適度。⑤交叉固定法:氣管插管使用高強度真絲膠帶交叉纏繞于導管后固定于口唇兩側,以增強牢固性,降低意外拔管給患者帶來的風險。⑥螺旋固定法:胸腔引流管采用螺旋固定法,選擇一15cmx5cm大小的3M膠布,將一段長約7cm直接貼于導管上方的皮膚上,另一段長約8鋤分成三等份剪開,中間一條纏繞于引流管上,兩邊直接貼于引流管兩側,以避免患者變動或躁動導致的意外拔管。護理部將各種導管固定方法用文字和圖片形式印成小冊子,下發科室,供各科室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用。

1.2.5.2導管標識的改進導管標識由護理部統一設計制作,標識由最初單純顏色區別到標簽上注明相關內容,填寫項目有導管置入長度、置入日期、更換時間,便于護士對導管的觀察和交接班。標識由各護理單元按需領用,納入科室成本核算。導管標識使用規范以文件形式下發給各科室,每位護士必須掌握使用方法。如標識貼放的位置為:輸液管貼在莫菲氏滴管上1~2cm處,PICC管貼在導管末端2cm處;導管標識使用要求為:腹腔引流管≥2根時使用標識,貼在導管末端2cm處。對于容易辨認或位置較遠的兩根導管,如胃管和導尿管則不需要標識,單獨l根輸液管或2根以上導管但能明顯與靜脈輸液管區別的也不需要標識。

1.2.5.3置管期間的護理①規范護理記錄內容:在護理記錄單上詳細記錄置管日期、名稱、位置、導管長度,引流液的量、顏色、性狀,輸入液體或沖洗液的名稱、量及滴速,導管堵塞發生后的處理方法,拔管時間,置管/拔管后患者的生命體征,導管效能等;②規范貼膜及引流袋更換時間:根據文獻檢索科學規范貼膜及引流袋更換時間,如PICC置管后穿刺點貼膜更換方法為置管后第1個24h更換,以后每周更換l~2次,有污染或貼膜卷邊及時更換;留置尿管的引流袋由每天更換改為每周更換。③規范導管交接班:所•77•有導管必須床邊交接班,確認后由接班人員負責,導管護理責任到人。

二、效果

2.1導管護理環節質量不斷提高2007年以來全院無導管護理缺陷、事故發生,導管護理合格率從2006年的92.5%上升至2007年的96.8%。臨床導管護理的操作均能按規范執行,護理頻次滿足導管護理的要求,導管固定牢固、美觀、舒適,導管清潔,通暢保證了引流效果,改變了以往導管護理依賴陪護人員完成的不良習慣。導管標識的使用降低了導管引流、沖洗過程中發生差錯的風險。

2.2檢查、評價標準統一,提升了醫院護理形象以往各科室在導管護理中基本遵循護理教科書,與實際工作中差異性較大。導管護理規范的制定,避免了臨床工作中的隨意性、不確定性,護理人員在任何崗位都有統一的操作流程,體現了醫院規范的管理和服務品質。導管護理質量控制網絡在全院覆蓋,每天分層次分時間段有檢查有指導,對存在的共性和疑難問題能及時得到反饋和解決。

三、討論

持續質量改進是一種科學的護理管理方法,它是在全面質量管理的基礎上,注重過程管理、環節質量控制,體現了在原有的質量基礎上不斷完善、定位更高的標準。

3.1持續質量改進激發了護理人員的創新意識相關護理器具的改革、護理規范和操作流程的不斷完善,激發了護理人員創新思考的積極性、主動性。導管護理規范的制定和完善,從一個側面體現了護理人員在完成大量日常工作的同時,確實從患者需要和安全出發,不斷積極探索和創新,改變了護士以往活、死干活的形象,既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導管護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又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職業成就感,提升了護理的價值。護理人員創新、發展護理服務的意識已在護理的各個方面卓見成效,在全院形成了良好的氛圍。

3.2持續質量改進保證了患者的安全我們將留置導管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控制的重點落實到“以維持導管效能為原則,以預防導管并發癥發生為目標,以患者安全為宗旨。每項操作流程的改進,是根據臨床護理的發展、患者的需求,組織討論反復修改而確定,導管護理方法改進后的推廣使用,充分保證了患者導管護理安全。完善操作流程、規范護理行為是保障護理安全長抓不懈的工作,從住院患者留置導管的質量管理過程中體會到過程質量控制、縱向質量控制和橫向質量控制相結合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質量管理體系,成為質量管理發展的總趨勢。

3.3持續質量改進提高了導管護理的專業性護理規范及檢查標準的制定,強化了過程質量控制,提高了終末質量落實率,體現了專科護理的特點及專科護士的專業性。我們將已制定的專科導管護理規范實行資源共享,加強科問合作和指導,使護士在導管護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避免了由于護理人員科問差異、能力差異導致的不良后果的發生,在實施護理過程中保證了實際工作與標準要求相一致,使患者能得到專業化的導管護理。

參考文獻:

[1]范德蘭.萬長秀。劉繼芬.醫院評審對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作用[J].護理學雜志,2007.22(11):54—55.

[2]劉云,孫琳,胡容。等.成立不同護理管理組提升護理質量的做法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8,8(2):26—29.

[3]施雁.規遺留置導管風險的護理[J].上海護理.2007,7(2):75—76.

第9篇

關鍵詞:腦健康微電子學;網絡成癮;成癮率;腦機制;模型

中圖分類號:R741文獻標識碼:A

Internet Addiction Brain Mechanism Research Review

LI Wen-shi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reviewing Brain Health Microelectronics,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d academic background on Internet Addiction (IA), reviewed the data of Internet-user numbers and landing rates, and then compiled statistics in recent reported IA rate data. Two models of the recognition-behavior and brain award cycle were focus on IA brain mechanism. The late known and our preliminary results on IA brain mechanism research were illustrated. The evaluations and conclusions were that (1) the Internet is the tool inducing IA for users, but not the abuse object, and (2) the college students’ brain-health under IA should be monitored promptly.

Key words:Brain Health Microelectronics, Internet addiction, Addiction rate, Brain mechanism, Models

1引言

人腦是已知宇宙中最復雜的“工具”。

19世紀,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闡述人類思想和腦的復雜程度時,就將其暗喻為“腦世界性纏繞的繩結”。這是關于人腦復雜性的早期哲學思考。

20世紀下半葉,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中,有半數以上憑借研究大腦的科學成果而得獎。例如,1963年,澳大利亞科學家艾克爾斯就因為應用微電極方法研究突觸的信息傳遞功能而獲獎。在諾貝爾獎的百年史冊上,統計頒發過的物理學獎與生理學或醫學獎,約有1/4獎項與檢測儀器相關。例如,與磁共振技術直接相關的諾貝爾獎就頒發過5次,首次是在1952年,最近一次是在2003年。

21世紀進入了腦科學的世紀。這個前瞻性論斷是由國際腦研究組織于1995年夏天在日本東京舉辦的第4屆世界神經科學大會上提出的。

科技列強系列開展腦研究的目的,旨在“認識腦”(揭示人腦機能)、“保護腦”(克服人腦疾患)、“開發腦”(研究腦記憶與創新)和“創造腦”(開發人工智能)。

中國腦健康委員會于2000年9月16日命名每年9月為“腦健康月”。

腦研究總的技術趨勢是還原分析與綜合研究呈現波浪式前進。深度分析,重在揭示“頭腦風暴”的神經電學與化學機制;高度綜合,基于整合腦的精分析電學、微分析化學、物理與功能成像信息,試圖聯合揭秘腦的高級工作原理。

擇要而論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包括:神經+健康+微電子學。

(1)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任務旨在闡明認知活動的腦機制。具體研究感知覺、注意、記憶、語言、思維、意識等認知過程,具體研究智能的本質和起源;

(2)認知神經科學包括認知神經心理學、認知心理生理學、認知生理心理學、認知神經生物學和計算神經科學等學科;

(3)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路線是:行為科學---神經科學---計算科學三角形;

(4)認知生理心理學關注前額葉皮層功能、顳葉認知功能和復雜視覺以及運動等功能,其中,前額葉皮層(perfrontal cortex, PFC)主要參與復雜問題的解決以及未來行動的計劃等任務,需要負責工作記憶的顳葉參與。

(5)健康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整體的生理、心理與社會人的一種狀態,而不僅僅是不患病。健康是人的根本權利。醫學是有關健康的維持、疾病的預防與治療的實踐,其理想狀態即是針對健康的促進與關愛。

(6)微電子學基于硅CMOS實現SoC,以小見大。重視來自神經接口的技術驅動力。

因為人腦具有非凡的復雜性,使得人類勇于和需要探索人腦規律,同時借助微電子技術最新成果,用以加速發明新儀器作為人腦的智能延伸與健康回饋,滿足安全防范和預防醫學等領域的應用要求。

總之,發展腦健康微電子學,是我們加速構建和諧社會充分體現人本位的共同任務。如下專題概論網絡成癮的腦機制研究。

2網絡成癮概念入門

網絡成癮的概念于1994年由美國紐約市的精神病醫師Ivan Goldberg博士提出[1]。

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簡稱IA),或稱病態網絡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簡稱PIU),是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表現為由于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或腦功能損害[2]。

網絡成癮研究逐漸成為被國際醫學和心理學界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3-4]。

1996年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學教授Kimberly Young的研究證實了網絡成癮現象的存在,由她所制定的量表隨后成為重要的診斷方法。1995年網絡成癮被收入醫學詞典、社會學詞典和精神病學詞典。1996年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Mclean醫院開設了計算機與網絡成癮癥的診所。1996年和1997年美國心理學年會對網絡成癮的診斷標準進行了專門的討論。1998年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即《虛擬心理與行為》雜志創刊,對網絡成癮癥的研究成果作了大量的介紹。

2008年由中國國家基金資助的網絡成癮研究項目有3項[5]。2008年11月8日,由總醫院制訂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通過了國內外專家的鑒定[6]。

3網民數和上網率的基礎統計數據

截至2008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2.53億人,2007年底美國網民數為2.18億人,按照美國近年來的的網民增長速度估算,美國網民人數在2008年6月底不會超過2.3億人,因此中國網民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位。網民對互聯網心理依賴度打分情況分布參見圖1,其中,非常同意和同意日常生活離不開互聯網的國民比例,占63.1%;有時候覺得自己沉迷于互聯網的網民比例占18.3%[7]。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網絡游戲是政府和業界都尤為關注的網絡應用,其在中國網絡應用中排名第七位,2008年6月的網民使用率為58.3%,用戶規模達到1.47億人。美國同期的網絡游戲使用率僅為35%,遠低于中國。中國網絡游戲網民中玩角色扮演類網絡游戲的比例為53%,此類網絡游戲用戶規模已達到7815萬人。玩家每周花在角色扮演類網絡游戲上的時間統計結果示于圖2中[7]。

根據Young所報告的網絡成癮者的平均每周上網時間為39小時來判斷[8],圖2提示至少有7%的玩家沉溺于網絡游戲。

4大學生網絡成癮率近期統計數據

基于診斷量表,國外研究表明,大學生是網絡成癮的高發人群,成癮率為4.6%~18.3%[9]。據Griffiths的研究,玩角色扮演類網絡游戲的大學生中有25%的玩家沉迷于網絡達41小時每周[10]。

《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2005)》調查顯示,我國本專科學生網絡成癮群體中的比例在14%。國內最新研究表明,大學生的網絡成癮率為5.3%~23.6%[11-18]。

唐玉和等利用Young網絡成癮量表(總8題,每題1分,總分5分為判據)[11-12],研究對象是746名淮安信息學院電氣系1~3年級在校大學生,結果網絡成癮檢出率為23.06%[13]。

李歡歡等利用Young成癮量表對廣州市三所高校的654名大學生的判斷結果顯示,網絡游戲成癮者的比率為11.6%[14]。

聶影等利用Young成癮量表,對武漢市某綜合性大學醫學本科生180人和碩士研究生190人的網絡成癮情況調查表明,總體網絡成癮率為10.06%,其中本科生成癮率為12.0%,碩士研究生成癮率為8.2%[15]。

謝靜波等人對上海市某綜合性大學的680名大學生進行的調查中,網絡成癮者比率為9.9%[13]。

使用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趙萌等編制的網絡使用自評量表,高文斌等對北京某理工科大學1192名本科生進行網絡成癮狀況調查,結果網絡成癮檢出率為8.7%,男生的檢出率(9.5%)高于女生(4.9%)[16]。

梅松麗等對長春市1784名本科生采用網絡成癮問卷進行調查,結果網絡成癮檢出率為7%[17]。

等利用中文網絡成癮量表,調查天津市某醫科大學統招587名碩士博士研究生新生,結果上網者占95.3%,網絡成癮者占5.3%[18]。

昊晟等人針對網絡成癮大學生的網絡消極影響,從身體、學習、花費增多、脫離現實和不良信息等5個方面展開研究,進行圖解[19]。

5網絡成癮機制主要模型與成果

網絡成癮機制的主要模型包括:(1)認知―行為模型,(2)腦內獎勵環路模型。主要成果基于PET、fMRI和EEG等檢測與特征識別技術。

5.1 認知―行為模型

Davis提出的認知―行為模型用來解釋病態性網絡使用的發生和維持,廣為國內外所接受[20]。該模型的中心因素是非適應性認知(maladaptive cognition)或稱認知扭曲(對自己或對世界)是PIU(病態網絡使用)發生的充分條件。而個體的心理機能障礙如抑郁、社會焦慮、藥物依賴等與技術環境壓力的影響,是PIU形成的必要條件。網絡只是使人成癮的工具,而不是成癮的對象。Davis的認知-行為模型圖解參見圖3[21]。

圖4[9]給出對于圖3的數量化的理解:橢圓內置隱變量,方框內是指示器,箭頭代表因果關系方向。隱變量之間的系數是回歸因子,其余系數為負荷因子。分析結論顯見:PIU的負性情緒效應全部受到元認知的調節。

5.2 腦內獎勵環路模型

網絡成癮作為一種與特定文化載體密切相關的成癮方式,可能與等物質成癮一樣,也具有一定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即與腦內的“獎賞系統”(構成包括前額葉、基底神經節、腹側被蓋區、伏隔核、杏仁核、海馬、背側和腹側紋狀體等)有關。Holden認為人類生活中存在的成癮現象是非常廣泛的,遠不止于藥物成癮,某些行為也能夠使人類成癮,如賭博、購物、使用互聯網等[22]。

有研究表明,長時間上網會使大腦紋狀體中的多巴胺水平升高,這種化學物質令個體呈現短時間的高度興奮,沉溺于互聯網的虛擬世界不能自拔,但之后的頹廢和沮喪感卻較此前更為嚴重。時間一長,這些影響就會帶來一系列復雜的生理和生物化學變化。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病理性使用互聯網的生理或醫學基礎[23-24]。

5.3 腦機制研究成果圖解

PET(檢查神經遞質受體水平)研究表明,網絡成癮青少年(8人)處于靜態時的枕葉代謝水平,高于對照組(6人)[25]。

fMRI(檢查腦血氧變化水平)研究表明,在GoStop任務刺激下,IA中學生9例相對于對照組8例,右額上回與右顳上回顯著激活,參見圖5[26]。其中,子圖A是對照組,子圖B和C顯示IA組的明顯激活。兩組被試在進行沖動控制任務時,大腦激活區域主要為額葉(額上回、額中回與額下回等)、邊緣葉(扣帶回等),此外,頂葉和小腦也被激活[26]。

EEG的δ~γ頻段的小波熵WE研究表明:分別采集9名網絡成癮者(實驗組)和9名正常受試者(對照組)在上網前后的自發腦電,然后對其進行小波熵及其腦電信息圖分析,結果發現上網前的網絡成癮者EEG的小波熵值明顯低于正常組,但上網40min后,其WE值明顯升高。該結果提示了網絡成癮者在上網前,其腦電復雜性較低,大腦活動水平較低,而通過網絡可以喚起其大腦的活動,因此小波熵值可作為網絡成癮綜合癥診斷的客觀指標之一。圖6是正常對照組與網絡成癮組的腦電信息小波熵云圖[27],其中,正常受試者在上網前后的WE值在大腦上的分布十分相似,均在大腦枕部最高,在前額葉較低;網絡成癮者上網前的WE值在大腦枕部最高,在大腦前部較低,而上網后WE值在大腦的各個區域均明顯提高,并在右側顳葉以及頂葉處數值較高,而在枕部以及左側顳葉值較低[27]。

根據原理(1)耳穴反射理論,額顳耳穴映射腦額區顳區,原理(2)關于腦化學物質――神經遞質具有超低頻振蕩特性[28-29],因此,提取額顳耳穴近紅外信號的超低頻毫赫茲特征,可能幫助表征網絡游戲時的大學生腦疲勞。圖7提示我們,比之平靜,游戲時腦化學振蕩的整體非線性提高,而隨著游戲時間增加,非線性增高。根據我們的研究心得,游戲時得到曲線的峰值預示著出現腦疲勞。實驗主要方法參照文獻[29-30]。

6研究結論

總結已知國際研究成果可知:

(1)網絡成癮現象是近十余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行為成癮,實際是一種人機交互技術成癮,它可以是積極的也可是消極的,基于個體的身體素質、人格特質和腦健康等關系,往往具有能助長成癮傾向的誘導和強化的特征。

(2)網絡成癮問題正在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而尤以中國為甚。我國的大學生占國內網絡用戶的50%以上,他們始終是網絡成癮最大的潛在危險人群。

(3)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的解決已得到我國醫學和心理學界的重視,積累了主要基于診斷量表的網絡成癮檢出率數據(5.3%~23.6%),但是報道數據相差較大,根本原因是仍然缺少腦神經化學的機制研究。

綜上論述,針對網絡應用這柄雙刃劍的負面――網絡成癮,探索其腦神經化學機制,為預防、干預和治療大學生(不限于)網絡成癮提供科學依據,需要整合心理學、影像醫學和微電子學者的集體研究智慧。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參考文獻

[1] Chuang,Y.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induced seizures: A neglected health problem in internet addiction[J].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2006, 9(4): 451-456.

[2] 昝玲玲, 劉炳倫, 劉兆璽. 網絡成癮研究現狀概述[J]. 精擇醫學雜志, 2008, 21(l): 76-78.

[3] Alecia C. Douglas, Juline E. Mills, Mamadou Niang, et al. Internet addiction: Meta-synthesi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the decade 1996-2006[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8, 24: 3027-3044.

[4] 錢若兵, 郭, 傅先明, 等. 網絡成癮綜合征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 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 2007, 20(1): 58-61.

[5] 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ISIS. [nsfc.省略]

[6] 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 總醫院制訂. 2008年11月8日.省略]

[7] 中國互連網發展狀況報告(2008年7月): 1-60.省略]

[8] 陳曉鷗. 網絡成癮研究進展[J].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 2008, 18(2): 136-137.

[9] Marcantonio M. Spada, Benjamin Langston, Ana V.Nikcevic et al. The role of metacognitions in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8, 24: 2325-2335.

[10] John P. Charlton, Ian D. W. Danforth. Distinguishing addiction and high eng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online game playing[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7, 23: 1531-1548.

[11] 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996, 1(3): 237-244.

[12] Beard K W, Wolf E V. 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tion[J].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2001, 4(3): 377-383.

[13] 唐玉和, 劉利宏, 鄭直, 等. 大學生精神健康水平與網絡成癮[J]. 上海精神醫學, 2008, 20(1): 11-12.

[14] 李歡歡, 王力, 王嘉琦. 不同網絡成癮亞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及其與人格的關系[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8, 16(4): 413-416.

[15] 聶影, 陳冬峨, 仇曉亮. 醫學院校本科生和碩士生網絡成癮調查與影響因素的探究[J]. 現代預防醫學, 2008, 35(13): 2462-2463.

[16] 吳晟, 鈕文異, 高文斌. 理工科大學生網絡成癮狀況研究[J]. 中國健康教育, 2008, 24(3): 176-178.

[17] 馮曉黎, 梅松麗, 李兆良.網絡成癮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J]. 中國學校衛生, 2006, 27(11): 951-952.

[18] , 汪為聰, 馬瑞玨, 等. 天津市醫學研究生新生網絡成癮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08, 8(l6): 351-353.

[19] 吳晟, 鈕文異, 高文斌. 參與式研究方法在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中的應用[J]. 中國學校衛生, 2008, 29(3): 208-210.

[20] Davis R A.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1, 17: 187-195.

[21] 李林英, 李貴蘭. 網絡成癮癥的理論模型、測量工具及其心理干預[J]. 中國臨床康復, 9(20): 163-165.

[22] Holden C. Behavioral addictions:Do they exist[J]. Science, 2001, 294: 980-983.

[23] Koepp M J, Gunn R N, Lawrence A D, et a1. Evidence for striatal dopamine release during a video game[J]. Nature, 1998, 393: 262-268.

[24] Gaetano D C, Valentina B. Reward system and addiction: What dopamine does and doesn’t do[J]. Current Opinion in Pharmacology, 2007, 7(1): 69-76.

[25] Jeong Ha-Kyu, Kim Hee-Joung, Jung Haijo, et al. PET imaging and quantitation of internet addicted patients and normal controls[C]. In Proceedings of SPI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Feb

(下轉第79頁)

24-26 2002, San Diego, CA, USA, 2002, 4683: 419-428.

[26] 曹楓林. 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心理機制、腦功能影像學及團體心理干預研究[D]. 中南大學, 2007.

[27] 郁洪強, 趙欣, 詹啟生. 基于小波熵的網絡成癮腦電復雜性分析[J]. 天津大學學報, 2008, 41(6): 751-756.

[28] 吳鎏楨, 閻俊娟, 韓濟生. 2/100Hz經皮穴位電刺激對27例青少年網絡成癮癥的治療作用[J]. 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 2007, 16(1): 32-35.

[29] LI Wenshi, LU Shengli, SHI Longxing. Non-invasive measurement of brain neurotransmitter:One novel model[J].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2008, 17(2): 270-272.

[30] LI Wenshi, LU Shengli, SHI Longxing, et al. BMSP-ASIC design methodology:Modeling,case and implement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2007, 16(1): 73-75.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