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7 00:20: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地質條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線路 工程地質條件 工程地質問題中圖分類號:P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1)004-120-01
1 引言
某線路起于巴東長江大橋北側引橋,止于神農溪小區北西側的斷埡處,設計路寬18m,全長5940m,線路基本與209國道走向一致,主要為兩側加寬,部分線路段走向有所調整,交通較為便利。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查明沿線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層、巖性及成因類型,地質構造特征,水文地質條件。對各土層的工程地質特性作出評價。
2 工程地質條件
線路區地形有一定起伏,除太礬頭附近地形較緩外,斜坡在高程440m以下地勢較陡,坡角15°~25°,高程440m以上至500m地形坡角5°~15°,500m以上為陡坡區,坡角25。~40。。線路區沖溝較發育,部分為深切溝,部分沖溝較寬緩,規模較大的沖溝自西向東依次為:一號溝、陳家溝、二號溝、三號溝、三叉溝、四號溝、五號溝、梁子彎溝、界溝、活水溝、小梁子溝、介子溝等,沖溝自北向南匯入長江,將岸坡切割成間隔50~150m的近南北向展布的長方形條塊,沖溝兩側地形相對較陡,坡角一般15°~35°,局部陡立。
線路區第四系松散堆積物分布廣泛,基巖為三疊系中統巴東組第二段(T2b2)地層。第四系廣泛分布于線路區兩側斜坡上,成因類型和巖性特征簡述如下:1)人工堆積(Qr):以碎、塊石為主,結構松散,主要為開挖209國道路基時堆積在斜坡上,厚1~8m,土石工程分級為I級。2)殘坡積(Qel+d1):廣布于山體斜坡上,厚一般1~2m,局部4~11,為碎石土夾塊石,呈松散狀,部分表層有厚0,5~1的耕植土,土石工程分級為I級。3)崩坡積
線路區位于走向近東西的官渡口向斜北翼,斜坡巖層傾南~南西,總體為順向坡,地質構造相對簡單。線路區地質構造以近東西向褶皺為主,裂隙次之,斷層不甚發育。線路區地形為一總體向南傾的斜坡,地表水系較發育,表現形式為沖溝密布,坡體后緣及坡體上大氣降水主要沿沖溝向長江排泄,部分下滲補充地下水。區內地下水按賦存條件主要分為松散介質孔隙水和碎屑巖裂隙水。總體而言,水量均不豐沛,地下水在空間分布上具有很大的不均一性。
線路區出露基巖為三疊系中統巴東組第二段(T2b2)碎屑巖,該層巖性軟弱、易風化破碎,區內廣泛分布。線路區內的不良地質現象主要有滑坡、崩塌(滑)堆積、邊坡坐落體(含人工切坡)等不良地質問題。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自然平衡狀態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誘發了局部巖體淺層的變形破壞,主要表現為邊坡失穩及棄渣集中堆放引起的水土流失問題等兩方面,部分地段已造成一定的危害。勘探結果顯示,場地地面下不存在易液化的飽和砂土、粉土層,因此該工程中不存在地基土地震液化問題。
3 工程地質條件評價
線路區巖層產狀略有變化,總體為170°~240°∠18°~40°,次級褶皺發育,線路區第四系有殘坡積、崩坡積、崩塌(滑)積和滑坡堆積等。殘坡積分布于山體斜坡表層,崩坡積分布于小梁子和介子溝一帶,厚2~6m,為碎石土夾塊石,結構松散一稍密狀,滑坡堆積體中以碎、塊石為主,部分夾碎石土,厚度變化大,厚一般10~30m,結構松散一稍密狀。
大部分為路塹,少量為路堤。線路上分布有滑坡、崩塌(滑)堆積和邊坡坐落體等不良地質現象。線路區大規模的工程建設活動將破壞現存狀態,可能帶來以下工程地質問題:崩滑堆積體穩定性導致的路基穩定問題、高邊(切)坡穩定問題與填方路基的不均勻沉降問題等。
4 結論及建議
線路區沖溝發育,地形較破碎,通過地段分布有多條沖溝,多處滑坡、崩坡積及殘坡積堆積體,工程地質特性差異較大,存在滑坡(崩滑堆積)路基穩定與高切坡的穩定問題。建議在施工中開展施工地質工作,對在施工中發現的工程地質問題及時提出處理意見。
參考文獻:
[1]周永敏.莆田市區的工程地質情況[J].西部探礦工程,2001.(05).
關鍵詞:隧道,地質條件,施工方法,輔助施工措施
中圖分類號:U45 文獻標識碼: A
1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進展,公路、鐵路隧道的大量修建是形勢發展的需要,且隧道逐漸向深埋、長大方向發展。較之以前的淺埋短隧道,深埋長隧道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質問題及地質災害會更多、更嚴重。在施工過程中經常會因遇到斷層、暗河、破碎帶等不良地質體而導致塌方、泥石流、涌水、巖爆等地質災害。這些災害的出現,往往會影響施工進度,造成人員傷亡,給施工單位、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修建在堅硬、完整巖層中的隧道,圍巖穩定,坑道變形小,開挖時不易塌方,可采用大斷面開挖方法,不做襯砌或襯砌很薄。而在風化,破碎巖層中的隧道,由于圍巖強度低,穩定性差,適合用分部開挖,密集支撐,加大襯砌厚度,若是調查不清隧道通過地段的工程地質條件,可能引發各種工程地質問題。
因此,在隧道施工中應著重關注施工區段的工程地質條件,如出現斷層破碎帶,地下暗河,巖溶,巖爆等不良地質災害,針對不同的地質條件我們應該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必要時需采取超前支護等輔助施工措施,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達到安全施工,提高經濟效益的作用。
2 隧道施工可能遇到的不良地質現象
2.1滑坡
斜坡大量土體和巖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動面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稱為滑坡。滑坡是山區公路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山坡或路基邊坡發生滑坡,常使交通中斷,嚴重影響公路的正常運輸。滑坡的發生是斜坡巖土體平衡條件遭到破壞的結果,影響滑坡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巖性,地質構造,水的影響。其中,水對斜坡的土石的作用,是形成滑坡的重要條件,地表水可以改變斜坡的外形,當水滲入滑坡體后,起到劑的作用,不但可以增大滑坡的下滑力,而且可以迅速改變滑動面性質,降低其抗剪強度。
圖1 滑坡整治措施
圖2 略陽電廠滑坡
2.2巖溶
巖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對地表及地下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以化學溶解作用為主,機械侵蝕作用為輔的溶蝕作用及與之伴生的堆積作用的總稱。
巖溶與工程建設關系密切,在水利水電建設中,巖溶造成的庫水滲漏是水工建設中主要的工程地質問題;在巖溶地區修建隧道,一旦揭穿高壓巖溶管道水,就會造成大量突水,有時攜帶有泥沙噴射,給施工帶來嚴重困難,甚至淹沒坑道,造成機毀人亡等事故,另外在隧道施工時遇到巨大溶洞,洞中高填方或橋跨施工困難,造價昂貴,有時不得不改線,延誤工期。
2.3斷層破碎帶
巖石受力作用斷裂后,量測巖塊沿斷裂面發生了顯著位移的構造即為斷層。斷層的形成和分布不是孤立的現象,它受著區域性或地區性應力場控制,經常與相關構造伴生,各構造之間以一定的力學性質,有規律的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形式的斷層帶。
由于巖層發生強烈的斷裂變動,致使巖體裂隙增多、巖石破碎、風化嚴重、地下水發育,從而降低巖石的強度和穩定性,對工程建筑物造成了種種不利影響,因此在公路工程建設中,確定路線布局、橋位選擇和隧道位置使,應盡可能避開大的斷層破碎帶。
圖3 斷層破碎帶
圖4 巖溶
2.4巖爆
埋藏較深的隧道工程,在高地應力、脆性巖體中,由于施工爆破擾動原巖,巖體受到破壞,使掌子面附近的巖體突然釋放出潛能,產生脆性破壞,圍巖表面發生爆裂聲,有大小不等的巖塊射、飛、拋撒出來,即為巖爆。巖爆產生有兩個必要條件:地層的巖性條件和地應力大小,巖爆的形成過程是巖體中能量從儲存到釋放直至最終使巖體破壞而脫離母巖的過程,巖爆不僅嚴重威脅作業人員與施工設備的安全,而且嚴重影響施工進度,增加工程造價。
3 不良地質條件對隧道影響
3.1滑坡對隧道洞口位置選擇的影響
滑坡是一種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多分布在河谷或山前斜坡地帶,滑坡體在天然狀態下穩定性已經較差,在隧道施工干擾下更容易失去平衡產生滑動。小型滑坡對洞口有影響,大型滑坡可能對洞身的穩定產生影響,選線時把隧道洞口布置在滑坡體上,施工時會引起滑坡滑動,造成災害。
洞口條件有時直接影響隧道位置的確定,洞口施工是隧道建筑過程中難點之一。洞口段不宜設在地質不良,排水困難的溝谷低洼處,盡量避開滑坡,坍塌,巖堆和泥石流等地段,對于土質洞口包括堆積層和松散破碎的巖層要特別注意山坡的穩定性。隧道軸線應力求與地面等高線垂直或近似垂直進洞,避免發生偏壓,并遵循“早進洞,晚出洞”的原則,洞口不要設置在沖溝和溝谷匯水處。通過方案比選確定隧道位置后,仍可能會因局部地段不良地質和洞口條件的不利影響,隧道軸線需要在較小范圍內進行調整,隧道通過滑坡地區,應使隧道洞身埋藏在滑床以下一定深度,確保隧道施工和滑坡變形移動不影響隧道的安全。巖溶地區,隧道應盡量穿越巖溶嚴重發育的地段,避開可溶巖和非可溶巖的接觸帶。
圖5 滑坡對隧道洞口位置選擇的影響
3.2巖溶對隧道位置的影響
巖溶地區石灰巖經過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蝕,在地下形成各種地貌,隧道通過巖溶地區,會遇到溶蝕裂隙,管道、漏斗、溶洞和暗河等,給隧道施工帶來很大困難,一旦隧道與充水溶洞、暗河貫通,講發生大量涌水,危及施工安全。因此,在巖溶地區選擇隧道位置時,應查明區域地層的巖性。地質構造及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補給、排泄關系,查清巖溶洞穴。地下暗河的分布位置,大小,充填情況,盡可能避開對隧道危害大的暗河、溶洞發育區。
3.3斷層破碎帶對隧道施工的影響
斷層破碎帶對隧道施工危害極大,在斷層發育地帶修建隧道,是最不利的一種情況。由于巖層的整體性遭到破壞,加之地面水或地下水的侵入,其強度和穩定性都是很差的,容易產生洞頂塌落,影響施工安全。因此,當隧道軸線與斷層破碎帶走向平行時,應盡量避免與斷層破碎帶接觸,隧道橫穿斷層時,雖然只有個別段落受斷層影響,但因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不良,必須預先考慮措施,保證施工安全。當斷層破碎帶規模很大,或者穿越斷層時,會使施工十分困難,在確定隧道平面位置時,應盡量避開,實在避不開,應采取輔助施工措施。
通過超前地質預報探測到隧道掌子面前方有斷層破碎帶時,適當變更開挖方法,一般預留核心土環形開挖或雙側壁導坑開挖法,必要時必須采取輔助施工措施,如超前小導管注漿,超前錨桿等,若地層非常破碎,并且有水的影響時,可采取超前深孔帷幕注漿,一方面加固地層,另一方面起到止水作用。
3.4巖爆對隧道施工影響
巖爆一般發生在深埋隧道,并且圍巖較好,地應力較高,造成巖塊飛射拋撒,以及洞壁片狀剝落等現象。隧道開挖過程中,巖爆是圍巖各種失穩現象中反映最強烈的一種,是地下施工中一大地質災害,由于它的突發性,在地下工程中對施工人員和施工設備威脅最嚴重,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給施工安全、巖體、建筑物的穩定性帶來很多問題,甚至造成重大工程事故。
4 結語
隧道是修建在地下一定深度的工程建筑物,周圍的地質條件對其開挖方法的選擇,輔助施工措施的選擇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隧道修建前和修建過程中,都需要關注其周圍的地質條件,分析不同地質條件對隧道修建的影響,盡量使隧道與周圍地質體相適應,對于遇到的不良地質,建議采用相對應的開挖方法,和輔助施工措施,保障施工人員和施工機械的安全,達到安全施工,綠色環保,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竇明健,公路工程地質,人民交通出版社
[2]于書翰,杜謨遠,隧道施工,人民交通出版社
[3]JTG D70―2004,公路隧道設計規范[S]
[4]王夢恕,中國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技術,人民交通出版社
【關鍵詞】工程地質;基礎;選型
1.工程概況
某建筑項目由11棟7層、4棟9層、1棟27層和2棟32層建筑物組成,場地下設1層地下室,總用地面積32448.513m2。場地原始地貌為一級階地,地勢寬緩開闊,整體呈北高南低,后經人工圍墾形成大小不一的人工養殖池塘,經過場地平整,成為現今較為平坦的建設用地。
2.場地工程地質條件
2.1巖土條件
根據勘察報告,場地內主要巖土層描述如下:
(1)人工填層(Q4ml),包括:
①-1素填土:灰褐色,灰黃色,松散~稍密狀,稍濕~濕,土質較均勻,成份主要以粘性土為主,含中粗砂,偶見少量碎石、塊石。局部分布。
①-2中粗砂素填土:淺灰色,以稍密狀為主,飽和,淺部稍濕,填料為中粗砂,已經過低能量強夯處理,但部分地段處理效果較差,密實度不均勻,基本消除自重濕陷。普遍分布。
(2)第四系全新統海陸交互沉積層(Q4m),包括:
②-1淤泥質土:淺灰、灰黑色,軟塑~流塑狀,飽和,含有機質、腐殖質。場地絕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②-2粉質粘土:灰黃色,可塑狀為主,稍濕~濕。主要以透鏡體型式分布。
②-3含泥中粗砂:淺灰色,稍密~中密狀,飽和。普遍分布。
(3)第四系更新統沖洪積層(Q3al+pl),包括:
③-1粉質粘土:灰黃、褐黃色,可塑狀,稍濕~濕,局部分布。
③-2含泥中粗砂:灰黃夾灰白色,稍密~中密,飽和,場地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4)花崗巖殘積土層(Qel):
④殘積砂質粘性土:灰白色~淺灰黃為主,濕,呈可塑~硬塑狀。母巖為花崗巖,巖石風化徹底,組織結構已全部破壞,場地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5)燕山期花崗巖風化帶(γ52(3)),包括:
⑤-1全風化花崗巖:灰白、灰黃色,巖石風化劇烈、組織結構基本破壞,僅局部可辨,該巖石為極軟巖,巖體極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屬Ⅴ級,遇水易軟化崩解。場地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⑤-2a砂礫狀強風化花崗巖:灰黃、褐黃色,巖石風化強烈,組織結構大部分風化破壞,基本可辨。為極軟巖,巖體極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該巖土層浸水擾動易軟化。在場地絕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⑤-2b碎塊狀強風化花崗巖:灰白、褐黃色,巖石風化強烈,組織結構部分破壞,但花崗結構清晰可辨,為軟~較軟巖、巖體極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級。局部分布
⑤-3中~微風化花崗巖:灰白、淺灰黃色夾肉紅色,中粗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裂隙較不發育~發育,多成閉合狀。以堅硬巖為主、局部為較硬巖,巖體較完整,巖體質量等級以Ⅲ級為主。未鉆穿。
2.2水文條件
該工程勘察深度內地下水主要包括賦存和運移于中粗砂素填土①-2、含泥中粗砂②-3及含泥中粗砂③-2孔隙中、④~⑤-2a層孔隙網狀裂隙中及⑤-2b和⑤-3層裂隙中的潛水~承壓水(②-1、②-2、③-1層之下或風化帶中局部滲透性突變部位具承壓性質)。上述各含水層除相對隔水層阻隔的部位外,基本相互連通。穩定水位埋深0.10~2.65m。場地地下水對砼結構有弱腐蝕性,對鋼筋砼結構中的鋼筋在長期浸水情況下有微腐蝕性,在干濕交潛條件下有中等腐蝕性。
3.地基基礎選型分析
場地地基土均勻性較差,場區基巖無臨空面及軟夾層,分布有輕微液化砂土,填土及軟土厚度較大,上部地基穩定性較差。采用樁基等穿越后能保證地基穩定,較適宜擬建物建設。
該工程地下室底板下殘留的軟弱土層①-2及②-1總厚度一般4~5m以上,天然地基條件差,建議采用樁基礎,樁端持力層可根據擬建物荷重大小分別選擇全風化花崗巖或砂礫狀強風化花崗巖或碎塊狀強風化花崗巖或中微風化花崗巖。根據場地地質條件及施工條件可從以下樁型進行比選。
3.1預應力管樁
優點是機械施工速度快,噪聲污染較小,樁身質量有保證,單樁承載力穩定,較為經濟。缺點是大面積施工存在明顯“擠土效應”,對臨近建筑物影響較大;抗水平力能力差。
場地較為平坦,交通方便,表層承載力滿足樁機的正常施工要求。場地內素填土層局部夾碎石等硬質物,因其分布范圍及厚度不大,預先清除部分填土條件下對沉樁影響不大;含泥中粗砂②-3、③-2層呈稍密~中密狀,砂層底部常因礫石含量較高而相變為含礫粗砂、局部甚至相變為含卵石礫砂,密實度較高,對沉樁有較大影響;此外,場地北部基坑開挖面以下可作持力層的全風化巖及砂礫狀強風化巖厚度較薄,限制了本樁型的使用。
3.2大直徑沉管灌注樁
優點是穿透能力稍強、可調節樁長、無截樁、接樁問題、造價相對預制樁較高。缺點是施工質量難控制,砂層中受承壓水影響,施工常常出現樁身混凝土離析等問題,影響樁身承載力;其次是施工速度慢,工期相對較長,且存在打樁震動及噪音對周圍環境產生一定影響等缺點;此外,施工中局部地下水水頭較高時,易造成混凝土產生離析,影響樁身質量。
對施工而言,機械設備可直達現場,場地表層的地基承載力可滿足設備施工。采用此樁型,產生一定的擠土效應和噪音、振動等,但場地周邊無市政道路或居住區。
3.3沖(鉆)孔灌注樁
優點是穿透能力強,為非擠土樁,能使樁較順利進入持力層設計標高,同時樁徑較大,可獲得較高的單樁承載力。缺點是施工質量難控制,常常出現樁底沉渣過厚、樁身縮徑、夾泥等問題,影響樁身承載力;其次是施工速度慢,造價較高。應選擇施工經驗豐富、管理先進的施工隊伍施工。
對施工而言,機械設備可直達現場,場地表層的地基承載力可滿足設備施工。采用此樁型,施工會產生一定的振動及噪音,但場地附近無構筑物及居民區,影響較小;使用該樁型施工會產生泥漿,但該場地處于郊區,對周邊影響較小。
4.樁型推薦
根據上述樁基分析優缺點和成樁可行性分析,結合擬建物特點,各擬建物樁基選型建議如下:
擬建的27-32層高層建筑物,建議優先考慮采用沉管灌注樁,樁端持力層為砂礫狀強風化花崗巖,樁徑為φ700mm(樁端φ800mm);其次,可采用沖(鉆)孔灌注樁,選用碎塊狀強風化花崗巖⑤-2b或中微風化花崗巖⑤-3為樁端持力層,樁徑為φ1000~φ12000mm。其余擬建物及純地下室部分建議采用沉管灌注樁,以砂礫狀強風化巖為樁湍持力層。
【關鍵詞】邊坡;穩定性分析;瑞典條分法;治理措施
前言:
邊坡穩定性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問題,它涉工程地質學、巖體力學和計算科學等多種學科交叉,一直是巖土工程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1]。土質邊坡開挖引起土體卸荷,引起應力重分布和應力集中,坡體為適應這種變化,將發生不同形式的變形與破壞,出現滑坡等災害情況。因此,為最大限度減少因邊坡失穩導致的重大人員傷亡、巨大經濟損失、工程建設受阻等事件的的發生,需要對邊坡的穩定性做出正確的預測和評價,并提出相關建議和工程處理措施。
本文結合某市地區邊坡實際情況,對該邊坡所處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裂隙發育特征、水文條件等影響邊坡穩定性的主要工程地質要素進行系統分析,采用瑞典條分法對邊坡穩定性進行定量分析,可以為類似土質邊坡穩定性分析評價和治理提供借鑒。
1.工程地質條件
1.1 工程概況
某市地區邊坡呈近北東(NE40°)走向,傾向近東向(E100°),邊坡寬約50m,高3~15m,總長約540m(見圖1)。
1.2 地形地貌
邊坡地貌類型為丘陵區,危險邊坡地形呈東北高西南低,東部比較陡峭,西部較為平緩。東區邊坡的下部坡腳為出露的巖石,西部坡腳為土坡。
1.3 地層巖性
根據詳細勘察報告,危險邊坡發育地層主要為石炭系砂巖、泥質粉砂巖風化層,巖石節理裂隙發育。
①植物土層
黃褐色,松散,稍濕,主要為粉土、粉質粘土組成,局部含較多砂粒,局部含少量的植物根莖及有機質,主要分布于邊坡表層。
圖1 邊坡平面圖
②全風化砂巖層
黃褐色,風化劇烈,巖芯呈堅硬土狀,含較多砂礫,遇水軟化潰散,局部含有黑色的全風化泥質粉砂巖及煤屑。
③強風化巖層
該層依據巖性的不同分為兩個亞層即強風化砂巖層、強風化泥質粉砂巖層。
強風化砂巖:黃褐色,風化強烈,巖芯呈半巖半土狀,局部土夾碎塊狀,局部夾泥質粉砂巖風化殘余,局部含中風化巖塊,遇水軟化潰散,巖石節理裂隙發育。該層分布廣泛,厚度變化較大,總體較厚,主要位于邊坡的中心位置。
強風化泥質粉砂巖:黑色,局部紫紅色,風化強烈,巖芯呈半巖半土狀,土夾碎塊狀,局部見有煤屑,局部含中風化巖塊,巖芯遇水軟化。該層主要位于邊坡的下部及坡腳以下。
④中風化泥質粉砂巖
黑色,粒狀結構,層狀構造,巖石風化節理裂隙發育,巖芯呈塊狀,短柱狀,巖質較軟,巖芯遇水軟化。由于該層節理發育,節理縱橫交錯將巖體切割成塊狀、短柱狀,主要位于邊坡的中、下部。
1.4 巖石裂隙特征
邊坡區域構造位于廣花復式向斜西南揚起端,屬地殼運動相對穩定地帶,新構造運動微弱。本區域附近的構造帶主要為蓮塘-神山斷裂,距離邊坡約為5公里,對本場地影響甚微,勘察過程中也未發現明顯的斷裂構造破碎帶,也未發現新構造活動痕跡,判定本場地處于地質構造相對穩定區段。但由于受區域構造應力及后期風化作用,東區邊坡下部中風化砂巖層節理發育,節理縱橫交錯將巖體切割成塊狀,比較明顯的節理主要有兩組,第一組產狀237°°~269°∠65~81°,第二組產狀310°~327°∠18°~31°,節理裂隙間距約50mm左右,裂隙寬度約2mm填充物為風化的粉質粘土等。
1.5 水文地質特征
邊坡地下水位較深,詳細勘察期間測得靜止穩定地下水位埋深為4.12~27.05m,雨季期間,地下水位會有所上升,旱季期間,地下水位會有所下降,水位年變化幅度為1.00~2.50m。本場地地下水類型主要是賦存于基巖風化層中的裂隙水,呈帶狀或脈狀分布,其富水性較差,裂隙水具承壓性。以大氣降水滲入補給為主,其次為側向徑流補給。本場地地下水水化學類型為HCO3?Cl-Na?K?Ca型水,微腐蝕性。
2.邊坡穩定性影響因素
影響邊坡變形與穩定性的因素較多,且各因素存在復雜性、相互作用性及不確定性,結合實際地質勘察情況,影響該邊坡穩定性的因素主要有:
(1)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該地邊坡,表土層呈松散狀,且坡頂土體“豎向裂隙較發育”,成為地表水下滲通道;下部土體、風化巖層,粘粒含量較小,風化裂隙發育,巖石極破碎,呈較多土夾巖塊狀,而且具“膨脹性”,易形成崩塌或小型滑坡。
(2)水文地質條件。巖土體的力學性質受水的影響很大,邊坡受強降雨雨水浸泡影響,造成土的結構、強度和應力條件的變化。
(3)地質構造條件。邊坡中存在順向斷裂構造或節理、裂隙發育時,各巖土層在重力作用下,易發生朝向削坡臨空面的蠕變。
(4)人類工程活動。該邊坡為人工削坡形成,由于路側邊坡坡腳的開挖,坡體內部應力釋放,破壞了原斜坡的穩定平衡,產生向坡外的滑動趨勢。
綜上所述,該地邊坡為人工地形,巖性不穩定,巖石豎向裂隙發育,邊坡巖土工程水文地質環境條件差,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因此邊坡處的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屬復雜。
3.邊坡穩定性分析與計算
該地邊坡形成主要為自然原因和人工削坡造成,長時間雨水沖刷及邊坡地層的不斷風化使得邊坡內部松散,導致邊坡的南坡和北坡局部經常發生小規模的崩塌,使邊坡在局部可能產生小規模的滑坡。
3.1邊坡定性分析
結合實際地質調查和工程勘察等情況,將該邊坡分為東、西兩個邊坡。
東區邊坡高度為8.0~15.0米,組成邊坡的主要巖土層為植物土層、強風化巖層,局部為全風化巖層,對于邊坡影響較大的地層主要是強風化砂巖層。上部邊坡坡角為11°~31°,下部邊坡坡角約為60°~75°,邊坡整體較為陡峭,下部中風化砂巖層發育兩組解理,將巖石節切割成塊狀,邊坡穩定性較差,遇到暴雨或洪水時可能會出現崩塌或小型滑坡。
西區邊坡高度均小于8.0米,組成邊坡的主要巖土層植物土層、全風化巖層,局部為強風化巖層,對于邊坡影響較大的地層主要是全風化巖層。西區邊坡較緩,一般坡角為20°左右,邊坡滑塌的可能性較小,如遇暴雨或洪水可能會使水流夾帶較多的泥沙沖到坡腳堆積。
4.結論
通過現場工程地質勘察和室內分析,可得出如下結論:
【關鍵詞】丙中洛鄉;城鎮區;環境工程;地質條件;評價
一、城市自然地理
丙中洛鄉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自治縣北部,距州政府所在地六庫329公里,距貢山縣城43公里。東鄰迪慶州德欽縣,南連捧當鄉,西接獨龍江鄉,北鄰林芝地區察隅縣。全鄉國土總面積823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是滇西北三大山脈(高黎貢山、怒山、云嶺)與三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區,怒江自北向南貫穿全境,東為碧羅雪山,西為高黎貢山,形成明顯的高山峽谷地貌,怒江兩岸山高坡陡,交通不發達,僅有1條沿江公路出入鄉鎮。區內屬北亞熱帶河谷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4.7℃,活動積溫4329℃,極端最高氣溫35.7℃,最低氣溫2.5℃。區內降雨量豐富,有春秋兩個雨季,分別為2-4月和7-10月,年均降雨量1667.4mm,年均陸面蒸發量1097.6-1228.2mm,相對濕度68-84,年均78。全年日照時數1322.7h,季節上表現為冬季日照高于其他季節。以南風為主,平均風速0.8m/s,最大20m/s。年均霜日41天[1]。
二、基礎地質條件
1、地層巖石
該區處于滇藏大區岡底斯―騰沖區騰沖地層小區,受多期地質構造運動和區域變質作用、熱接觸變質作用及局部動力變質作用的疊加,巖層皆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變質,因此出露地層以C11-3變質巖為主,且巖
性復雜(圖1)。地勢較低的怒江右岸被第四系覆蓋(圖2),并形成沖洪積臺地。局部地段見少量的侵入巖出露,主要為燕山晚期γ53黑云甲長花崗巖、黑云二長花崗巖,局部地段見βμ輝綠巖侵入體出露。總體上,出露地層以石炭系板巖為最廣,約占該區總面積的80%[2]。
圖1 丙中洛石炭系實測剖面圖
1.方解石英脈;2.變質含長石絹云母石英巖;3.方解絹云母石英砂巖;4.絹云母變質石英砂巖;5.綠泥變質粉砂巖;6.粉砂質絹云板巖;7.炭質絹云綠泥粉砂質板巖;8.炭質絹云板巖;9.絹云粉砂質鈣質千枚巖;10.炭質鈣質絹云千枚巖;11.黑云絹云千枚巖;12.含黑云綠泥方解千枚巖;13.炭質(石英)絹云千枚巖;14.粉砂質石英炭質絹云千枚巖;15.石英絹云千枚巖;16.白云絹云千枚巖;17.炭質絹云千枚巖;18.絹云千枚巖;19.綠泥陽起綠簾千枚巖;20.二云微晶片巖;21.石英二云微晶片巖;22.綠泥鈉長片巖;23.細粒大理巖;24.鈉長玄武巖;25.掩伏體;26.層號
2、地質構造
該區在區域上處于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福貢―鎮康褶皺帶丙中洛褶皺束(Ⅴ21),總體構造線以南北向為主。構造運動主要經歷晉寧運動、華力西運動、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及喜山運動(圖3),主要構造有:高黎貢山斷裂(F1)、怒江斷裂(F2)、交統―格拉米斷裂(F3)、白漢洛―齊得斷裂(F4)、獐子山―托基斷裂(F5)、本利吉背斜(①)、共可當向斜(②)、倮貢丫口背斜(③)、雙拉娃向斜(④)等。
圖2 丙中洛沖洪積臺地更新統地層柱狀對比圖
圖3 丙中洛鄉區域構造綱要圖
三、環境工程地質條件
(一)巖土體類型及特征
1、雙層結構土體
土體成因為Qpal+pl、Qpal含礫粉質粘土、含漂礫砂礫石。含礫粉質粘土上層厚度1.5-9.5m,下層厚度7.6-34.2m。巖性為灰黃色、褐黃色含礫粉質粘土,礫石含量10-25%,礫徑1-3cm,礫石巖性為粗粒斑狀花崗巖、大理巖、板巖等,可塑―硬塑狀,天然含水量24.75%、天然密度1.97g/cm3、比重2.69g/cm3、孔隙比0.71、液限35.1%、塑限20.5%、塑性指數14.65、液性指數0.3、壓縮系數0.25Mpa-1、壓縮模量7.55Mpa、內聚力17.4kpa、內摩擦角16.35°、承載力243Kpa。含漂礫砂礫石上層厚度1.6-3.5m;下層厚度10-27.5m,局部地段未見底。巖性為灰色、灰黃色、褐紅色礫石,含少量漂礫,礫石含量40-60%,卵石、漂礫含量10-20%,砂、泥質充填,砂礫石及漂礫主要成分粗粒斑狀花崗巖、石英正長斑巖、灰巖等,漂礫直徑2-5m,最大9m,土體飽和,動力觸探錘擊數12-18,承載力多在480Kpa以上,力學強度較高,是良好的基礎下臥層[3]。
2、單層結構土體
巖性為砂、礫石及卵礫、漂礫等相互混雜,以卵礫石和漂礫為主,卵礫石磨圓度普遍較好,礫徑一般10-15cm,漂礫礫徑一般25-40cm,部分可達3m。成分以花崗巖、板巖、大理巖為主,少量輝綠巖、灰巖等摻雜其中。土體承載力較高,分選性差,結構不均一,較松散,孔隙度大,透水性好,壓實性差,總體承載力較高,是良好的地基土,但其密實度是地基強度的關鍵[3]。
3、較硬塊狀巖組
巖性為γ53、βμ黑云甲長花崗巖、黑云二長花崗巖、輝綠巖,新鮮巖體中結構面不甚發育,以構造裂隙為主,面裂隙率5%左右。表層風化嚴重,呈松散的砂狀,厚度大于2m。
4、較堅硬厚層狀巖組
巖性為C12厚層狀細晶大理巖,結構面較發育,包括層面及構造裂隙面,間距一般大于30cm。
【關鍵詞】工程地質勘察;水文地質勘察;試驗;測繪
1.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勘察的目的
1.1工程地質勘察目的
工程地質勘察的目的是查明工程建筑物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分析預測可能出現的工程地質問題,并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質條件,避開或改造不利的地質因素,為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運用和管理提供可靠的地質資料。工程地質勘察工作一般分為規劃、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和技施設計4個階段。
①規劃勘察。規劃勘察的目的是為工程選點提供初步的工程地質資料和地質依據。該階段的主要任務為:搜集、整編區域地質、地形地貌和地震資料;了解工程建設地點的基本地質條件和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分析工程建設的可能性;了解各規劃方案所需天然建筑材料的概況,進行建筑材料的普查。
②可行性研究勘察。可行性研究勘察是在河流或河段規劃方案選定的基礎上進行的勘察。其目的是為選定壩址、基本壩型、引水線路和樞紐布置方案進行地質論證,并提供工程地質資料。
③初步設計勘察。初步設計勘察是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選定的壩址和建筑場地上進行的勘察。其目的是查明水庫區及建筑物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為選定壩型、樞紐布置進行地質論證,并為建筑物設計提供地質資料。
④技施設計勘察。技施設計勘察是在初步設計階段選定的樞紐建筑物場地上進行的勘察。其目的是檢驗前期勘察的地質資料與結論,為優化建筑物設計提供地質資料。
1.2水文地質勘察目的
水文地質勘察是研究水文地質條件的主要手段。水文地質勘察的目的是為了查明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規律,并在此基礎上對地下水資源做出水量與水質評價,從而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水文地質依據。水文地質勘察工作的任務是運用各種不同的測繪、勘探、試驗、觀測方法,經過一定的勘察程序,查明基本的水文地質條件和解決專門性的水文地質問題。
2.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測繪
2.1工程地質測繪
工程地質測繪的比例尺主要取決于不同的設計階段。在同一設計階段內,比例尺的選擇又取決于建筑物的類型、規模和工程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工程地質測繪的比例尺分為:小比例尺(1∶10萬~1∶5萬)測繪、中比例尺(1∶2.5萬~1∶1萬)測繪和大比例尺(1∶5 000~1∶1 000)測繪。
2.2水文地質測繪
水文地質測繪是水文地質勘察工作的基礎與先行工作,是認識和掌握區域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條件的重要調查研究方法。水文地質測繪基本任務是查明:①與地下水形成有關的區域水文、氣象因素;②區域地質、地貌及第四紀地質特征;③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④含水層的埋藏條件及其分布。
最后,結合其他工作對地下水資源及其開采條件進行初步評價,為工農業生產建設部門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提供完整的水文地質資料。
3.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勘探
勘探工作是工程地質勘察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對任何工程地質條件及工程地質問題,從地表到地下的研究,從定性到定量的評價,都離不開勘探工作。
3.1物探工作
巖層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如導電性、彈性、磁性、放射性和密度等。利用專門儀器測定巖層物理參數,通過分析地球物理場的異常特征,再結合地質資料,便可了解地下深處地質體的情況。工程地質勘察中常用的是電法勘探和彈性波勘探。
電法勘探是利用儀器測定人工或天然電場中巖土導電性的差異來識別地下地質情況的一組物探方法。電法勘探以巖石的電學性質為基礎,不同巖石電性差異的大小、相同巖石的孔隙大小以及富水程度的強弱等,對電法勘探結果都會產生影響。這就要求配合一定數量的試坑或鉆孔進行校驗,才能較準確地判別資料的可靠性。電法勘探受地形條件限制較大,要求工作范圍內地形起伏差小,所以在平原和河谷區使用較普遍。
3.2鉆探工作
鉆探是利用一定的設備和工具,在人力或動力的帶動下旋轉切割或沖擊鑿碎巖石,形成一個直徑較小而深度較大的圓形鉆孔。通過取出巖芯可直觀地確定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體風華特征等。從鉆孔中取出巖樣、水樣可進行室內試驗,利用鉆孔可進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及灌漿試驗、長期觀測工作及地應力測量等。與物探相比,鉆探的優點是可以在各種環境下進行,能直接觀察巖芯和取樣,勘探精度高。
4.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野外試驗
野外試驗是在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勘察中經常進行的一種重要的勘察方法,是獲得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問題定量評價、工程設計、施工和認識區域水文地質條件評價地下水資源所需參數的主要手段。
4.1鉆孔壓水試驗
鉆孔壓水試驗是用專門的止水設備。把一定長度的鉆孔段隔離開,然后用固定的水頭向該段鉆孔壓水,使水從孔壁裂隙向周圍滲透,最終滲透水量會趨向一穩定值。根據壓水水頭、試段長度和滲入水量,便可確定裂隙巖石的滲透性能。
4.2抽水試驗
抽水試驗是利用一定的抽水設備在鉆孔、各類井以及某些流量較大的上升泉、深潭式地下暗河、截潛流工程和方塘等上進行,用以測定含水層的水文地質參數,從而判斷地下水運動性質,了解地下水與地表水以及不同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
5.長期觀測
在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勘察中,長期觀測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例如,有些動力地質現象及地質應力隨時間推移將不斷地變化,尤其在工程活動影響下的某些因素和現象將發生顯著變化,嚴重影響工程的安全、穩定和正常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僅靠工程地質測繪、勘探、試驗等工作,很難準確預測和判斷各種動力地質作用的規律性及其對工程使用年限的影響。
6.結語
通過上述主要手段和方法的實施及在實際中的靈活運用,能準確地抓住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勘察工作中的主要問題,通過周密的經濟、技術評價分析,為工程設計、施工提供合理的和優化的地質依據。
【參考文獻】
[1]樂安祺.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質問題不容忽視[J].科技咨詢導報,2007,(19).
關鍵詞:公路工程 地質勘察報告 報告編寫
公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是公路工程地質勘察的最終成果,是公路路基及構筑物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報告是否正確反映工程地質條件和巖土工程特點,關系到工程設計和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當、經濟合理。當然,不同的工程項目,不同的勘察階段,報告反映的內容和側重有所不同。下面談一談有關公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的編寫工作。
一、公路工程地質勘察內容
1.路線工程地質勘察。主要查明與路線方案及路線布設有關的地質問題。選擇地質條件相對良好的路線方案,在地形、地質條件復雜的地段,重點調查對路線方案與路線布設起控制作用的地質問題,確定路線的合理布設。
2.路基、路面工程地質勘察。在初勘、定測階段,根據選定的路線位置,對中線兩側一定范圍的地帶,進行詳細的工程地質勘察,為路基路面的設計與施工提供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
3.橋涵工程地質勘察。按初勘、詳勘階段的不同深度要求,進行相應的工程地質勘察,為橋涵的基礎設計提供地質資料。一是對各比較方案進行調查,配合路線、橋梁專業人員,選擇地質條件比較好的橋位;二是對選定的橋位進行詳細的工程地質勘察,為橋梁及其附屬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提供所需要的地質資料。
4.隧道工程地質勘察。隧道多是路線布設的控制點且影響路線方案的選擇。通常包括兩項內容:一是隧道方案與位置的選擇,包括隧道與展線或明挖的比較;二是隧道洞口與洞身的勘察。
5.天然筑路材料工程地質勘察。筑路材料勘察的任務是充分發掘、改造和就近利用沿線的一切材料對分布在沿線的天然筑路材料和工業廢料,按初勘和詳勘階段的不同深度進行勘察,為公路設計提供筑路材料的資料。
二、報告的編制程序
1.外業實物工作量的匯集、檢查和統計。此項工作應于外業結束后即進行。首先應檢查各項資料是否齊全,特別是試驗資料是否出全,同時可編制測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統計表和勘探點(鉆孔)工程地質平面圖。
2.對照原位測試和土工試驗資料,校正現場地質編錄。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視,從而出現野外定名與試驗資料相矛盾,鑒定砂土的狀態與原位測試和試驗資料相矛盾。
3.對整個報告進行框架結構規劃。由于公路工程地質有其特殊性,屬于多專業合作工程。因此,對整個報告提前進行整體框架結構規劃是十分必要的。
4.編繪鉆孔工程地質綜合柱狀圖。柱狀圖中標明各層的地質年代、成因類型、承載力基本容許值、摩阻力標準值和地下水位及地質描述。
5.劃分巖土工程地質層,編制分層統計表,進行數理統計。地基巖土的分層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評價的正確性和準確性。因此,此項工作必須按地質年代、成因類型、巖性、狀態、風化程度、物理力學特征來綜合考慮,正確地劃分每一個單元的巖土層。另外應注意,工程地質層的劃分,不是越細越好,當然也不是越粗越好,除了遵循一般的劃分原則之外,還應結合工程對象進行劃分。在正確劃分出工程地質層后,編制分層統計表。最后,進行分層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查算分層承載力。
6.編繪工程地質縱斷面圖和其他專門圖件。公路工程地質縱斷面圖是公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公路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有著重要意義。
7.編寫工點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按以上順序進行工作可減少重復,提高效率;避免差錯,保證質量。
8.編寫全線工程地質總說明書。總說明書是報告的核心框架,它全面地分析了整條路線的工程特征,是設計人員掌握全線地質情況的指南。
三、全線工程地質總說明書論述的主要內容
一個完整的全線工程地質總說明書應由下面幾部分組成:
1.前言:要敘述工程概況、勘察的目的和任務,勘察依據、勘察的方法和完成的工作量。本部分重點要注意的是:公路的等級,勘察所屬階段,編制報告所使用的規范、規程一定要保證是現行版本,已經廢棄的規范不能作為勘察依據。
2.工程地質條件:自然地理、氣象和水文條件、地形地貌、區域地質構造、區域地層巖性、工程地質分區。地震活動性和抗震設計主要參數、沿線不良地質和特殊性巖土問題、水文地質特征。
3.巖土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本部分主要是把整條路線的巖土參數,按照巖土形成時間、成因及性質進行數據分類統計分析,然后依據分析結果對各類巖土進行概括性評價。
4.工程地質評價:包括勘區穩定性和適宜性的評價、重點工點工程地質評價和路線方案評價。對于路線方案的比較,主要根據各路線方案所經地區的地質情況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最終推薦出地質情況相對較好的路線方案。
5.沿線天然筑路材料:取土場要依據有關規范的要求,根據土料強度CBR、含水率W、液限WP、塑性指數Ip等參數對料場質量進行評述。
6.結論及建議:結論是勘察報告的精華,一般包括以下幾點:(1)區域地質構造單元、地震參數和建筑適宜性的評價;(2)勘區不良地質、特殊性巖土的分布及地質災害對工程影響的大小;(3)重要構筑物的地基情況、基礎形式及其他處理措施;(4)勘區內的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腐蝕性評價;(5)路線方案的評選;(6)其他需要專門說明的問題。
7.附表及附圖:全線工程地質總說明書的附表和附圖主要包括:完成工程量一覽表、地震液化判別計算表、水質評價表、水質分析報告、路基分段說明表、不良地質地段表、區域地質構造圖、路線工程地質平面圖、路線工程地質縱斷面圖、取土場工程地質柱狀圖、路基工程地質柱狀圖等。
四、工點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的內容
應根據任務要求、勘察階段、地質條件、工程特點等具體情況確定,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擬建工程概述,介紹擬建構筑物的地理位置、中心里程和規模。
1 水利工程勘測的定義,任務與內容
1.1 水利工程地質勘測的定義
對水利建設場地及有關地區進行地質調查和研究。
1.2 地質勘測的主要任務是查明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條件并作出評價,預測可能出現的工程地質問題,提出所需的防治措施與與建議,為規劃設計和施工提供必要的地質資料。工程地質勘察是水利工程建設的基礎工作,直接關系到工程的運行安全、建設周期和工程造價。
1.2.1 規劃階段要了解河流或河段的區域地質和各規劃方案的基本地質條件,初步分析第一期開發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質條件,普查天然建筑材料。
1.2.2 可行性研究階段要確定地震基本烈度,對區域構造穩定性作出結論,選擇壩址并確定基本壩型,對庫、壩區主要工程地質問題作出初步評價,初查天然建筑材料。
1.2.3 初步設計階段要為確定主要建筑物軸線、形式,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庫區專門性工程地質問題作出評價,提出各項長期觀測網的設計,詳查天然建筑材料。
1.2.4 技施階段除補充必要的工程地質勘察外,主要是進行工程地質專門性問題的研究,完善觀測系統,通過施工開挖核實地質資料并進行施工編錄。
2 水利工程地質勘察的基本方法有
2.1 工程地質測繪法。
2.2 工程地質勘探(含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2.3 工程地質試驗和工程地質監測等。勘察方法的選用,要根據勘察任務的要求,結合具體的地質條件,因地制宜,綜合采用各種勘察方法。布置勘察工作,必須遵循由面到點,點面結合,由地表到地下,由宏觀到微觀,由定性到定量的原則,堅持先測繪后勘探、試驗的工作順序,以免遺漏重要的地質現象。
3 水利工程測量選用的技術種類
3.1 使用地理信息系統(GIS)
GIS技術可處理圖形、圖像、空問數據及相應的屬性數據的數據庫管理、空間分析等問題,能自動制作平面圈、柱狀圖、剖面圖和等值線圖等工程地質圖件,將GIS技術應用于工程地質信息管理和制圖輸出是近幾年水利測量的熱點和發展趨勢。目前。國內應用較多且比較成熟的專業軟件是由中國地質大學開發研制的MAPGIS系統。是一種專業的地理信息系統軟件。
3.2 引進并應用全球定位系統
如今,GP$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水利工程地質勘察測量及定位控制,它可以較好地解決跨河、跨溝水準難以傳遞的問題,以及在勘察區控制點較少。或在山區、林區等通視條件較差、觀涓條件受限的區域進行工程地質勘察時,使用GPS可大大減少作業時間,提高測量精度。
3.3 使用最新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按照遙感平臺的高度不同,一般分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遙感共3大類。遙感技術由于視域廣闊、信息豐富、具立體感、衛星影像成周期性重現以及獲取資料快速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水利工程中有關重大工程地質問題及相關的環境等同題的調查與研究。
3.4 運用工程物探技術
在水利水電工程勘測設計單位由于地球物理層所成像技術(et)和鉆孔彩色電視系統組成,工程物探技術我國實施較晚,但一經運用確大大提高了相關工作效率。
4 壩址選取的工程地質勘察
壩址選擇時,工程地質論證的主要內容包括區域穩定性、地形地貌、巖土性質、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和物理地質作用以及建筑材料等。
(1)區域構造穩定性研究;(2)地形地貌狀況;(3)巖土的性質;(4)地質構造;(5)水文地質條件;(6)物理地質作用;(7)天然建筑材料如何。
5 認真做好地質調查和相關工作
(1)針對水庫區塌、滑坡、泥石流調查;(2)針對巖溶的調查;(3)大小比例尺地質測繪填圖;(4)針對巖土工程開挖面的地質編錄;(5)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6 提高水利測量水平的對策
工程測量是做好施工技術準備、保證工程施工順利進行、確保工程質量的重要環節,做好測量工作是工程的質量保障。
6.1 認識測量工作是一切工程實施的關鍵所在,在工程中起指導作用,測量人員要認識到測量工作的重要性,要徹底鏟除敷衍的思想,避免測量出現自我捏造數據的現象,樹立高質量、高標準觀念。培養質量取勝的思想,將一絲不茍的思想貫穿于測量工作的整個過程中,確保工程整體質量。
6.2 加大高科技儀器的引進
水剝工程項目規模不斷擴大,對施工要求越來越高,以往的測量方法和儀器遠遠達不到工程需求,有些儀器由于誤差太大已經被淘汰,企業要及時引進先進儀器。提高測量水平以適應快速,高效發展展節奏。比如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6.3 測量時應注意的事項
由于測量誤差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無法完全消除其影響。但是可采取一定的措施減弱其影響,以提高測量成果的精度。同時應絕對避免在測量成果中存在錯誤,一般來說,當我們使用全站儀對實際丁程進行測量放線放樣時,首先要對全站儀到指定的校正儀器的機構對全站儀進行校正,并出具校正報告。
6.4 提高測量人員綜合素質
高科技的儀器需要專業人員正確操作才能發揮其作用,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測量工作既辛苦,又需要專業水準高。對測量人員的要求也比較高,他們使用、維護、保養等技能決定儀器的使用效果和壽命。要通過各種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使他們能夠在艱苦的環境中依舊認真負責,對工作精益求精。
關鍵詞:高層建筑工程地質勘查工程地質問題
中圖分類號:TU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1)09(c)-0081-01
1高層建筑物施工中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1)建筑物場地的穩定性問題。高層建筑物地基變形的影響范圍包括地表的松軟土及土體下基巖風化帶,其影響的深度較大,建筑地基的持力層和下臥層對地基土體的穩定性影響都很大。下臥層的穩定性主要決定于其巖性、土體的結構特征、水文地質條件、各土層的抗震性能、場地距主斷裂和活動斷裂的最小距離等。所以應在完成城市地震基本烈度區劃的基礎上來選擇高層建筑的場地,并通過勘探進一步查明建筑場地地質結構和條件,以便最終選擇理想的高層建筑建造場地。
(2)基礎類型選擇的工程地質論證。高層建筑基礎的主要形式有箱基、樁基及其復合基礎這三種。箱形基礎具有基底面積大、抗彎剛度大、整體性好等特點,尤其適用于軟弱而不均勻的地基,可利用基礎中空部分作為地下室,能有效減少高層建筑的不均勻沉降;樁基包括灌注樁、預制樁、鋼管和墩基等,其具有承載力高、沉降量小、沉降速度慢、抵抗外力強等特點,適用于上覆較厚軟土層的地基或膨脹性等土層,樁基的具體類型可根據地基的工程地質特征和施工條件選擇;復合基礎即是采用箱基下加樁基的復合基礎類型,以應對單獨采用前面兩種基礎類型不能滿足高層建筑承載力或變形要求等的情況,復合地基部分土體被置換成增強體,可大大提高地基的承載力,減少沉降量,這種地基竣工驗收應進行壓板載荷試驗,其施工復雜,造價較高,應根據具體的工程地質條件和建筑物的要求來進行選用。
2高層建筑工程地質勘查的階段的劃分
(1)區域規劃階段。結合已有地質資料以及建筑經驗,對區域的總體穩定性進行定性,對區域一般性工程地質條件進行闡述。
(2)總體規劃階段。此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查明規劃區內的工程地質條件,提供工程地質資料,以便于規劃區內建筑特性的分帶和建筑功能的分區。其主要工作是結合地貌、水文地質和地質結構條件進行工程地質的測繪工作,其勘測的范圍應大于實際的建筑面積。此外,還需要做實驗室研究、部分勘探及長期觀測工作。
(3)詳細規劃階段。此階段的工作目的是詳細查明活動層的地質結構和水文地質條件,提供工程地質資料,以便于選擇各主要建筑物的場地和配置各種建筑物。該階段的工程地質勘查工作包括實驗研究、勘探、野外試驗、測繪和長期觀測工作等內容。
(4)個別建筑物初步設計階段。此階段的地質勘查工作的目的主要是提供必要的地質資料和設計所需的巖土技術參數,以便于確定建筑物的型式、建筑物基礎的砌置深度、施工時間及概算費用等。此階段需要查明勘探點間距、勘探坑深度等所有的地質條件,本階段需要獨立地選擇場地,應在較大的范圍內進行測繪工作,其勘探工作量比較大。
(5)個別建筑物施工圖設計階段。此階段的工程地質勘查工作主要是提供工程地質資料,以便于地基基礎設計、地基基礎加固處理、防治不良地質現象,并對建筑物地基做出工程地質評價。該階段的地質勘查工作內容包括布置勘探坑孔并確定其深度,查明活動層的物理力學指標,必要時還應進行抽水和載荷試驗。
3做好高層建筑工程地質勘查工作的對策
(1)確立工程地質勘查工作的規范和制度。工程地質勘查工程師在進行正式的勘查工作之前,應詳細地了解和掌握建設單位對巖土勘測工作的要求,及其所負責工程的結構形式、用途、載荷大小,并根據施工現場情況編制勘察規范和制度,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時間計劃,合理安排內業資料整理、土工試驗、外業施工等環節,規定取樣及試驗、原位測試、鉆探施工等技術要求,明確勘測過程中與規范和制度相沖突時應作出的技術調整要求。
(2)做好勘查現場的監督工作,保證勘查技術質量。開工前,工程地質勘查人員須結合建設方提供的各類報告對施工現場進行勘測與核實;要對鉆機所使用鉆桿的尺寸和長度予以核對,確保其各部分技術參數符合勘測和施工的要求;巖土勘測工作中的各項原位測試項目,應滿足《巖土工程勘察規范》及其他相關規范和制度的要求;合理選擇鉆進方式,在對巖層進行鉆進時,應根據巖層強度合理確定鉆進速度,在鉆進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粉土、砂土、軟弱土層時,須采用泥漿護壁鉆進法,并嚴格限制鉆進速度;做好取樣管理,取樣時,應嚴格控制鉆桿尺寸,不得通過切取巖芯管的方式取原狀土樣,對取好的樣應及時貼好標簽,并妥善保管;對于高程和水位的測量,高程的測量應首先選擇黃海高程,若條件不允許而須采用假定高程,最好是將基準點埋設在不易遭到破壞的地方,應在工程施工結束后統一進行地下水位的測量工作;工程師要及時對外業資料進行核對和驗收,確保原位測試數量和主要持力層的取樣數量滿足要求,同時,還要注意做好持力層的起伏情況的控制工作,對可能存在的異常點進行小規模鉆探,探明具體情況。
(3)做好對勘查數據的提煉,提高地質勘查報告質量。做完地質勘查工作,得到勘查數據之后,還應結合項目自身及周邊環境特點來做好勘查數據的整理、分析和提煉,以確保土層劃分的科學性和測量數據的準確性,并做好與設計人員的溝通,對于差異較大的參數要進行必要的說明,使得設計人員更好地掌握相關的情況。
(4)加強回訪,總結成果。工程地質勘查工程師應及時核對土層層位情況,查看現場是否存在防空洞和暗涌等可能導致不良地質作用的情況;為確保地基質量符合施工要求,還應采取措施對地基處理的質量進行檢測;此外,工程地質勘查工程師應定期回訪已經完成的項目部分,尤其是要記錄好施工過程中與勘查報告不符的情況,并認真分析,以便總結經驗,提高日后工程地質勘查的質量。
4結語
在城市高層建筑的建設過程中,地質勘查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只有認真地做好工程地質勘查工作,確保地質勘查的準確性和全面性,才能保證基礎處理及結構施工方案的合理性,最終保證建筑施工過程的順利及結構的安全。
參考文獻
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進步,水利工程建設也迎來了良好發展。地質勘察的質量以及效果,將對水利工程的順利建設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當前還存在著由于地質問題而造成的水利工程事故,需要重新進行施工設計,導致工期延誤,嚴重的甚至還會給人民群眾的生命以及財產安全造成影響,因此需要努力做好地質勘察工作,促進水利工程建設效果的順利實現。
一、水利工程地質勘察的現狀
當前,水利工程建設的數量逐漸增多,規模逐漸擴大,工程建設的形式日漸多樣化,給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管理以及地質勘察等方面都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工程建設中不遵循規章制度的現象時有發生,工程建設資料不夠完整,甚至個別設計人員也不重視地質資料,這些不負責任的做法使得水利工程建設以及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和風險。水利工程主要是建設水庫大壩、攔河閘、泵站、堤防等[1],這些建筑物如建在不良地基上,將會大大影響建筑物的使用,有可能是毀滅性,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當前,在一些水利工程建設中不重視地質,沒有進行相應的地質勘察,使得項目規劃設計不合理,導致施工建設的失敗。而且在水利工程建設中還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物,留下安全隱患,使得國家或水利工程建設企業的經濟效益受到損失。一些已建成的水利工程發生突況,由于平時沒有對地質資料進行完整的保存,因此在救援工作中沒有科學的一手資料,嚴重影響處理的時間和效果。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設前,就需要進行地質勘察工作,保證水利工程建設完畢后能夠安全、高效的運行。當有險情時能夠以詳細的地質資料作為重要的依據,制定科學的搶險方案,保證水利工程的安全。
二、水利工程地質勘察的內容
水利工程地質勘察的內容為區域地質勘察及查明工程區建筑物的工程地質條件。
由于水利工程分布范圍較大,需要了解區域地質,進行區域構造穩定性分析。對工程場地可能出現地震的危險性進行分析和評價[1],對水利工程建設區域進行科學的規劃,確保不會存在安全隱患,減少工程投資。區域勘察內容即區域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與地震、物理地質現象及水文地質條件。這些資料是分析水利水電工程地質條件的基礎,并可以指導建筑物的地質勘察過程及注意事項。例如可溶巖地區,重點應放在喀斯特發育情況和水文地質條件上;在地震活動性較強的地區,要特別注意地質構造和斷裂活動情況。
查明工程區建筑物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及水文地質條件等工程地質條件。對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影響,主要有建筑物地基的承載力、抗滑性、不均勻沉降、滲透穩定性等。水利工程建設中,地基是基礎性工程,地基位置選擇需要考慮穩定性、承載能力以及沉降變形等問題,確定地震過程中的滲透破壞力[2]。根據查明的建筑物基礎工程地質條件,從而確定建筑物的形式及尺寸,或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提高地基的強度、抗滲性和耐久性等。
三、水利工程地質勘察的方法
水利工程的地質勘察工作需要經過規劃、可研、初設及技施等階段,不同階段的地質勘察工作需要與該階段的設計工作相適應,根據地質勘察的合同以及任務書開展地質勘察工作,明確設計的意圖,了解設計各項技術指標,熟知施工設計圖紙,在野外進行勘察時,需要收集相關的資料,做好準備工作,并編制出總的地質勘察綱領。
1、地質勘察的要求
水利工程地質勘察的首要工作是進行地質測繪,然后根據地質測繪的比例尺等在工程測繪過程中標識勘探點。水利工程地質測繪時可以借助與衛星、航空檢測以及地面遙感等資料對地質進行科學的解譯,根據解譯成果到野外進行的復核。水利工程地質勘察中,需要選擇合適的物探方法和技術,保證巖土的物性以及地形。勘探工作中需要科學的利用常見的洞、坑、井等。施工前應對鉆孔的施工程序經常科學的設計,保證施工的科學順進行。
2、地質勘察程序的編制
地質勘察工作要保證原始資料的真實、準確,地質勘察工作結束后需要編制水利工程地質勘察的報告。在做好施工現場的放點、測量、鉆探、取樣、地質編錄以及測試等工作時,就需要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并編寫地質勘察報告。編寫水利工程勘察報告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保證編制報告中的內容之間不會存在矛盾和問題,影響工作的效率以及質量。
首先需要對外業以及試驗資料進行統計,保證各項資料的齊全,編制勘察的工作量統計表,勘探地點的平面圖。然后對照原來的位置以及資料對地質編錄進行校對,這項工作通常被人們忽視,使得原本的資料與試驗的資料存在矛盾。對于這種問題需要找出問題存在的原因,及時進行改正,保證數據資料的準確性。
然后對鉆孔工程地質柱狀圖進行繪制[3]。根據巖土地質的情況,進行分層統計表的編制,對數據進行統計。科學的地基巖土分層將影響到評價的效果。因此需要根據地質的年代、類型、狀態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將微地貌單元的巖土層進行科學的劃分。編制分層統計表,明確各層的承載力。繪制工程地質剖面圖,再進行文字報告的編寫,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避免存在差錯,對于地質比較復雜的位置進行地質勘察需要劃分區域進行科學的評價。
水利工程地質勘察報告需要由正文、附圖、附表插表以及附件附照構成,保證地質勘察報告的完整,能夠突出地質勘察的具體情況,保證內容的齊全、完整,能夠為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設提供科學的依據。
3、工程地質勘察技術
水利工程地質勘察技術主要有工程鉆探、坑探以及遙感技術等,工程鉆探能夠通過鉆孔不同深度的巖芯對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等地質條件進行反映。坑探是通過挖坑的方式對地質情況進行分析,是使用比較廣泛的輔助勘察手段。遙感技術的感測范圍大,技術先進,獲取信息的速度比較快,應用也比較廣泛。
【關鍵詞】地質測繪;測繪技術;應用;發展
引言
地質的測繪主要是運用地質相關的理論對工程項目的建設及地質進行精密的觀測和分析,了解對于建筑區各個工程地質的內在條件和它們之間的密切關系,然后按照測繪比和論文的尺寸把它們更好地繪制在圖紙上,并且通過勘測和試驗等編制成工程地質圖,作為工程勘測的首要的資料,供給對于項目各個部門的參考。對于長期的地質測繪它依靠于經緯儀、平板儀、水準儀這三種較為局限的應用,在未來的發展中,逐漸的采用了相對來說較為先進的技術設備和設計的理念。現代的地質繪圖技術主要依賴于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遙感勘測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
1、工程地質測繪
工程地質測繪是巖土工程勘察的基礎工作,在諸項勘察方法中最先進行。按一般勘察程序,主要是在可行性研究和初步勘察階段安排此項工作。但在詳細勘察階段為了對某些專門的地質問題作補充調查,也進行工程地質測繪。
工程地質測繪是運用地質、工程地質理論,對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各種地質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初步查明擬建場地或各建筑地段的工程地質條件。將工程地質條件諸要素采用不同的顏色、符號,按照精度要求標繪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圖上,并結合勘探、測試和其他勘察工作的資料,編制成工程地質圖。這一重要的勘察成果可對場地或各建筑地段的穩定性和適宜性做出評價。
根據研究內容的不同,工程地質測繪可分為綜合性測繪和專門性測繪兩種。綜合性工程地質測繪是對場地或建筑地段工程地質條件要素的空間分布以及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全面綜合的研究,為編制綜合工程地質圖提供資料。在測繪地區如果從未進行過相同的或更大比例尺的地質或水文地質測繪,那就必須進行綜合性工程地質測繪。專門性工程地質測繪是對工程地質條件的某一要素進行專門研究,如第四紀地質、地貌、斜坡變形破壞等;研究它們的分布、成因、發展演化規律等。所以專門性測繪是為編制專用工程地質圖或工程地質分析圖提供資料的。無論何種工程地質測繪,都是為工程的設計、施工服務的,都有其特定的研究目的。
2、現代測繪技術的應用
現代測繪技術作為一門新的信息科學在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諸多領域正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在這里主要介紹現代測繪技術在礦山測量方面、濕地方面、水利工程方面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情況。
2.1礦山測量方面
遙感技術在礦山測量中的應用已經歷了較長的時間,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應用遙感資料,可獲取礦區實時、動態、綜合的信息源,對礦區環境進行監測,為礦區環境保護提供決策支持。遙感資料用于找礦、礦區地質條件研究、煤層頂底板研究等方面都已得到應用,所有這些,都說明遙感技術應用于礦山測量是礦山測量實現其現代任務的重要保證。
2.2濕地方面
利用遙感技術對濕地生物資源的分布、生長狀況及其變化進行估測。利用遙感技術多層次、多時相的動態監測功能獲得及時可靠的數據,通過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進行相關數據的實時更新,并對這些數據進行空間分析,可得到濕地的動態變化情況。
2.3水利工程方面
遙感技術能夠實時地對大江、大河和湖水水位進行監測,可實時監測洪水災害面積。RS和GIS集成能及早預報洪水淹沒范圍和干旱災情范圍,為防災、抗災提供準確信息。在水利樞紐工程竣工后,需對水庫大壩、大型橋梁等進行連續的、精密的監測。現代測繪技術提供了連續、實時的安全運行監控手段。
2.4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
從系統角度看,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地理信息系統(GIS)將向著數據標準化(Interoperable GIS)、數據多維化(3D&4D GIS)、系統集成化(Component GIS)、系統智能化(Cyber GIS)、平臺網絡化(Web GIS)和應用社會化(數字地球DE)的方向發展。Interoperable GIS 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統(Interoperable GIS)是GIS系統集成平臺,它實現在異構環境下多個地理信息的系統或其應用系統之間的互相通信和協作,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務。Web GIS 基于WWW的地理信息系統(Web GIS)是利用Internet技術在Web上空間信息供用戶瀏覽和使用。Digital Earth 它是對真實地球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和認識,其核心思想是用數字化手段統一地處理地球問題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從而完成數字地球的核心功能,光纜、衛星通信技術以及計算機網絡等技術則完成海量空章數據的傳輸任務。
3地質測繪技術發展
3.1大地控制測量。
控制測量是地質測繪的基礎,地質礦區布設平面控制的方法,一是在國家一、二等三角控制下進行三、四等三角點的加密,另一是在國家一、二等三角點下不能加密情況下布設獨立的三、四等三角或五秒小三角鎖網作為礦區基本“平面控制.獨立的三角鎖網必須測定鎖網的起算邊長。我單位在上世紀末期引入載波靜態相對定位技術即多臺套GPS接收機結合后處理軟件以來,精密控制測量就不再限制于通視條件、距離條件這些因素,控制測量的工作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觀,對于相對獨立斷點分布的礦區工程點不再需要長遠距離的測三角鎖從其他地方引入控制點,只需從起算點采用邊點連接跳躍式地可以直接引入到測區,極大地簡化了工作步驟,節省了時間和人力。
3.2地形測量技術。
地形測量的加密圖根控制,傳統的方法是在礦區基本控制點下布設測角圖根線形鎖及測角交會點,現在則采用導線測量、GPSRTK模式,極大地減少工作量,也提高了精度。
地形測量是地質測繪工作重要的任務,長期以來的測圖方法,以大平扳儀測圖,至今在大比例尺地形測圖中仍然是普遍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占主導地位的已經是全野外數字化測量了,采用全站儀、RTK一天的工作量已是大平板儀所不能比擬,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
4、結語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化整體方向極大地影響著現代測繪科學的發展趨勢,這種趨勢表現在現代測繪新理論的概括性增強,測繪新技術的技術綜合程度提高,各專業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與滲透,測繪學與其它門類科學的聯系增強加大,測繪學吸收和移植其它學科成果的速度加快,這種學科內外的綜合化發展,將使現代測繪學不斷開拓出新的領域。測繪將成為構建“數字地球”、“數字中國”的主力軍。
5、參考文獻:
[1]曹幼元,賀躍光. PDA GPS在地質測繪中的應用[J].測繪技術裝備,2005,(4).
[2]魏建華,張展,許月光.工程地質測繪中的幾個研究對象[J].黑龍江水利科技,1999,(4).
關鍵詞:巖土工程;勘察工程;質量評定
中圖分類號:TU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5-000-01
一、巖土工程勘察的目的、任務及要求
巖土工程勘察是巖土工程技術體制中的一個首要環節,各項工程建設在設計和施工之前,必須按基本建設程序進行巖土工程勘察。巖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在于運用各種勘察技術手段有效查明建筑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并結合工程項目特點及要求,分析場地內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論證場地地基的穩定性和適宜性,提出正確的巖土工程評價和相應對策,為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依據。與工程建設各個設計階段相應的巖土工程勘察一般分為可行性研究階段勘察,初步勘察,詳細勘察和施工勘察。對工程地質條件復雜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宜進行施工勘察;場地較小且無特殊要求的工程可合并勘察階段;當建筑物平面布置已經確定,且場地或其附近已有巖土工程資料時,可根據實際情況直接進行詳細勘察。管道工程勘察階段的劃分應與設計階段相適應。該穿越工程的工程等級為中級,因此其勘察階段可分為選址勘察和詳細勘察兩個階段。
勘察目的是:根據現有穿越位置和設計方案,在詳細分析研究已有地質資料的基礎上,初勘、詳勘兩個階段合并一起進行勘察,為穿越工程和施工圖設計提供可靠的地質依據。具體任務及要求如下:⑴查明穿越段的地形地貌及分析地質構造;⑵查明穿越段巖土層特征、厚度變化規律及地層結構、物理力學性質;⑶查明穿越段地下水的埋藏及分布,并評價地下水對鋼質管道的腐蝕性;⑷評價巖土對鋼質管道的腐蝕性;⑸判定場地土類別及場地類型,評價場地的地震效應;⑹評價穿越段場地的穩定性,尤其河床及岸坡的穩定性;⑺對穿越層位進行比選,并建議合理的穿越方式。
二、勘察方案的選取
在巖土工程勘察中,鉆探是巖土工程勘察最主要的手段之一,與坑探,物探相比較,鉆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在各種環境下進行一般不受地形地質條件的影響;能直接觀察巖芯和取樣,勘察精度較高;能同時進行原位測試和監測工作,最大限度的發揮綜合效益;勘探深度大,效率較高。因此,不同類型,不同結構,不同規模的建筑物,不同勘察階段,不同環境條件下的勘探工作,一般都采用或部分采用鉆探方法進行勘探。
三、巖土工程勘查工作的質量評定
為了查明巖土工程勘查地質條件,分析其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需要采用一系列的勘察方法和手段。建筑場地巖土工程勘察方法一般包括工程地質測繪與調查,勘探和取樣,工程地質試驗,現場檢驗及觀測和勘察資料的室內整理。
1.鉆探及取樣測試
鉆探是了解深部地質資料,查明工程地質條件的直接手段和可靠方法。但耗費人力物力較多,因此布置要合理、目的要明確,加強觀測編錄工作,盡量用較少的工作量取得較多成果。我國巖土工程鉆探常用的鉆探方法根據鉆進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回轉鉆進,沖擊鉆進,錘擊鉆進,振動鉆進和沖洗鉆進五種。鉆探機械種類多種多樣,選擇何種鉆探機械,應根據地層特點和勘察要求選取。選取鉆探機械時不僅要考慮鉆具的鉆進深度,速度,口徑及鉆探方式等還要考慮是否滿足巖性鑒定,取樣,原位測試以及鉆具搬遷的難易程度等。
取樣是巖土工程勘察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室內試驗必不可少的程序,包括巖土樣的采取和水樣的采取。巖土樣的采取是為了獲得巖土室內物理力學試驗指標。采取水樣的目的是為了查明地下水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或有其他特殊要求時進行水樣化學分析。勘探過程中取原狀土樣:對粉土和粘性土采用薄壁取土器靜壓取土,對飽和砂土采用取砂專用取土器。在現場鉆探過程中,技術人員及時對巖芯進行編錄,原始資料齊全,經驗收,所有鉆孔均達到鉆探要求。
2.靜力觸探
靜力觸探是用靜力將探頭以一定的速率壓入土中,利用探頭內的力傳感器,通過電子量測儀器將探頭受到的貫入阻力記錄下來,由于貫入阻力的大小與土層的性質有關,因此通過貫入阻力的變化情況,可達到了解土層的工程性質的目的。《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規定:靜力觸探試驗適用于軟土。一般黏性土p粉土p砂土和含少量碎石的土,靜力觸探可根據工程需要采用單橋探頭p雙橋探頭或帶孔隙水壓力量測的單p雙橋探頭,可測定比貫入阻力p錐尖阻力p側壁阻力和貫入時的孔隙水壓力。
靜力觸探采用寧波產NKC5081TCT-20t型靜探車,探頭采用雙橋探頭,采集儀采用JTY-3型靜探自動采集儀,并繪制打印原始曲線,然后輸入計算機進行分析整理,成果質量可靠。
3.工程地質測繪
工程地質測繪是巖土工程勘察中一項基礎工作,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或初步設計階段,工程地質測繪與調查往往是主要勘察手段。工程地質測繪實質上是運用地質學p工程地質學理論對地面地質體和地質現象進行觀察描述,根據野外調查測繪結果在地形圖上填繪測區工程地質條件的主要因素,并繪制工程地質圖,為確定勘探p測試工作及對場地工程分區與評價提供依據。工程地質測繪應遵守以下基本原則:
(1)工程地質測繪一般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勘察階段進行。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收集資料時,應盡量利用航空相片p衛星相片的解釋成果。
(2)巖土出露或地貌地質條件復雜的場地應進行工程地質測繪。對地質條件簡單的場地,可用調查代替工程地質測繪。
(3)對經初步勘察測繪與調查仍未解決的某些專門工程地質問題,應在詳細勘察階段進行補充測繪。
根據搜集工程區地形測量、水文氣象、區域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相關資料,在分析利用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工程區鉆孔資料,查明工程區內地形、地貌、地層時代、巖性及構造活動情況。
參考文獻:
[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