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3 11:02: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競技武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主辦單位:
湖北省體育局、十堰市人民政府
二、承辦單位
湖北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十堰市文體局、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管委會、武當雜志社
三、主要內容
研討武當武術及傳統武術繼承發展問題。
1、武當武術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2、武當武術產業、市場研究;3、武當武術旅游經濟開發的研究;4、武當武術競技技術的開發研究;5、武當內丹養生功的開發研究;6、武當武術競技規則研究;7、道教圣地、太極祖庭的建設構想;8、武當武術聯誼大會制度化研究;9、武當武術向海外推廣的經驗;10、內家拳各門派怎樣盡快普及推廣本門功法,迅速壯大本門派隊伍;11、傳統武術器械、服裝、培訓、書刊開發應用研究;12、振興中華傳統武術的方略;13、傳統武術的基本功能研究;14、傳統武術普及推廣的基本措施:15、傳統武術技術的提高途徑。16、其它議題。
武當武術功理功法的探討。
1、各門派新挖整傳統功法套路;2、各門派功法拳理介紹及習拳心得和體悟;3、各門派歷史源流、前賢宗師的傳記及奇聞軼事。
觀摩交流
1、名家表演;2、精英展示;3、新挖整功法演示。
考察內家祖庭、道教文化。
四、參加人員
特邀國家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各大專院校的資深武術專家、教授和有關部門領導。
民間太極、形意、八卦、大成、通臂、南拳、八極拳、詠春、蔡李佛拳及峨嵋等各個拳派傳人。
海內外各武術團體、館校、武術名家、傳人及傳統武術愛好者。
六、獎勵辦法
優秀論文獎:參加研討交流的論文,經組委會評審評出一、二、三等獎,頒發證書,分別給予獎金300-1000元,論文優先在《武當》雜志上發表。
挖掘傳統項目獎:新近挖整的武當內家拳功法套路,特點突出,具有推廣價值,演練水平較高,有傳承的史料,經組委會評定為一、二、三等獎,分別發給獎金300-1000元,并推薦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武當》雜志上重點刊登。
名人名家功法表演優秀獎:精英展示獎,經組委會評審評出一、二、三等獎,頒發證書,給予獎勵。(展示表演辦法見規程)
特別推廣貢獻獎:為弘揚武當武術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員,經大會組委會評審,發給特別貢獻獎,授予“武當百杰”光榮稱號。
大會向與會的每位代表贈送精美紀念品一份。
七、參加辦法
凡愿意參加論壇人員,請與組委會辦公室聯系,索取報名登記表和有關規程,或從武當雜志網站下載(省略)。
大會收到報名表,登記審查批準后,發給會議通知及正式代表證。正式代表需交會務費100元,不在大會食宿者交200元。有論文參加評審者,另需交評審費100元。論文必須在2007年9月15日前寄大會辦公室。
參加功法套路展示、交流表演者需交排演費100元,在報名時寄交大會辦公室,報名時間截止9月15日前。
參會觀摩的列席代表,需交大會會務費300元,享受正式代表同等待遇。
因故不能參會的論文作者需交會務費300元,享受列會正式代表同等待遇,會議結束后,論文可刊登發表,證書、獎牌、紀念品一并寄發。
大會統一安排食宿,標準價由300元~900元五等,自由選擇。
大會報名時間截止8月30日,參會者可提前報名,同時把論文、習武簡歷、登記照(二寸免冠)二張,以及相關材料和費用寄組委會辦公室。
組委會辦公室聯系方式
郵編:442700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武當雜志社
電話(傳真):0719-5227401柯 超 劉 偉
關鍵詞:武術;社會;武術界;普及與推廣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1307―3612(2007)01―0027-03
投稿日期:2006-04-11
基金項目:山西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GH-03270
作者簡介:周玉芳(1958-),女,遼寧大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武術教學與理論研究,武術普及推廣與研究。
1 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1.1社會上的問題和原因
1.1.1 中小學武術教學活動雷聲大雨點小,近乎名存實亡我國一直比較重視在中小學開展武術教學,1978年和1992年頒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體育教材》和《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體育教學大綱》,均把武術列為體育教學內容。2001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把武術列為體育課必修內容。2005年4月2日和教育部聯合出臺《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要求新學期開始,體育課適當增加武術內容。
但是,由于我國的教育體制是應試教育,學校注重升學率,學生面臨較大的升學壓力,因此武術教學活動在中小學生中的開展,還存在諸多問題。A.學生對武術的喜歡只是表面現象。由于大多數學生對武術的認識是從影視作品中得來的夸張印象,實際參加練習后反差很大又吃不起苦,因此真正喜歡武術并能夠用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武術的學生很少。B.武術課的內容比較單調,教學課時偏少。在學校的體育課達標中,對武術沒有具體的要求,學生沒有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C.武術師資不足。武術課大多數是由非武術專業的教師擔任的,而且上課主要采用武術與其他體育內容混合進行的方式授課,教學效果不好。更有甚者,很多學校的體育課就沒有武術內容,武術課名存實亡。
1.1.2大專院校的武術運動裝點門面,無人喝彩在武術申奧的形勢下,武術運動也受到大專院校和學生們的關注。其開展武術活動的形式主要有,大運會武術訓練與競賽、學校業余武術訓練、體育課中的武術課程以及自學自練的學生武術社團等。
但是,大專院校的武術運動也同樣存在一些問題。1)熱愛武術運動的學生不多。大多數學生更喜歡球類等娛樂性強的項目或跆拳道、瑜伽等時尚體育項目。2)武術的教材內容滯后于時代的發展。普通院校和體育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不少課程用的是同一套教材,不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3)武術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落后。5)大學生的業余武術活動和訓練幾乎是一片空白,大學生的武術比賽活動更是很少。
1.1.3武術館(校)的武術運動表面紅火,困難不少 目前,全國各地有各級各類武術學校12 000多所,僅河南省就有各級武術學校421所,其中尤以少林寺所在地的登封為最,有大小武術學校52所之多。號稱“天下第一武校”的塔溝武校,目前擁有學生17000多人,可謂聲勢浩大。
這些武校雖然生源不錯,學生也熱愛武術運動,但是其自身的發展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1)學校的文武發展不平衡。這些學校對文化課教學普遍不夠重視,調查研究顯示,當前這些武術館(校)每天武術訓練時間平均為6.3 h,而文化課教學所用的時間平均僅為3 h左右;有12%的武術館校不開設文化課;文化課教師與學生的比例為1:32。2)畢業生的就業出路難。現在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而這些學生的文化素質又偏低,致使升學或就業的路子越走越窄,這已成為這些武校可持續發展的老大難問題。C.訓練內容由以傳統武術為主,逐漸向競技武術靠攏,有淡化傳統武術的傾向。
1.1.4全民健身活動中的武術運動人數雖多,質量不高武術是中國傳統的民族體育運動,參加的人數自然不少。據有關調查統計顯示,我國經常參加武術鍛煉的人口有6500萬。
但是,有如此之多的人參加鍛煉,并不等于已經很好地普及推廣了,而是仍然存在不少問題。1)參加武術鍛煉的中老年人多,青少年少。目前全民健身活動中參加武術鍛煉的人,大多數練的是太極拳、太極劍、練功十八法、氣功等項目。而喜歡這些項目的練習者,又大多數是中老年人,他們的直接動機就是強身健體,抵御疾病,愉悅身心。青少年由于接受新事物快,追求新奇時尚,很少會有人去練武術。2)武術鍛煉的場所較為簡陋。練習者大多數是在室外的土地或水泥地上練習,既不安全又受天氣的影響;少數能在場館內鍛煉的,其配套設施也很簡陋,一般就是一排壓腿的鐵架子,功能不全。3)受到競技武術發展的影響,傳統武術項目被冷落。大多數傳統武術項目停留在表演、交流和一些有限的比賽方面。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武術運動的普及和推廣。4)社會上武術活動站的指導員業務水平普遍較低,沒有受過良好的培訓,不能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參加鍛煉。
1.1.5 中國武術運動在國際上推廣雖有進展,任重道遠近年來,中國武術在國際上的影響與日俱增,目前國際武聯已有108個會員國。然而,由于東西文化的差異,武術在海外的普及和推廣還有不少問題。1)中國在國際上對武術運動的宣傳和介紹不夠。比利時的馬克?特博姆在《亞洲傳統武術與西方文化》一文中評論說:“大多數西方人對亞洲武術真正含義的理解是相當膚淺的,因為其傳統的思想和意義是源于一種與他們本國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所以,武術在海外的推廣還需跨越文化的障礙。2)對國外武術愛好者的學習興趣還了解不夠。一份調查資料顯示,在250個外國學員中,學歷越高對傳統武術越感興趣;在碩士和博士中有64.3%的人認為,只有傳統武術才能真正代表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一位在中國攻讀武術博士學位的德國留學生認為,大多數外國武術愛好者認為中國的傳統武術才是正宗的中國功夫,在推廣過程中更具有說服力。3)向國外派遣專業武術教練員還不夠。目前,中國武術在海外拳種復雜,流派眾多,大多數人都是跟民間武術師練習傳統武術項目,其動作的規范性和編排的合理性都不盡如人意,不都能代表真正的中國武術。學練規范的中國武術套路的人還不多。因此,需要大量的專業武術教練員前去指導,撥亂反正,以正視聽。
1.2武術界的問題和原因
1.2.1 重競技武術,輕普及推廣 隨著奧林匹克運動在我國的開展,為了讓中國武術盡快走向世界,進入奧運會,競技武術在武術專業隊和體校得到了重點發展,并朝著更為專業的高、難、美、新的方向發展。但是,武術運動的普及推廣工作,卻沒有得到同樣的重視。目前,國家對傳統武術項目的研究整理和套路創編投入都很少,全國各種級別的傳統武術比賽
也鮮見,偶爾能有一些民間組織的傳統武術比賽與交流,如山西形意拳協會的活動等。實際上練習傳統武術的人正在不斷減少,這就會使武術逐漸失去它的根基和群眾基礎。
1.2.2武術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演練結合不夠,存在差距1986年3月召開的全國武術挖掘整理總結會上,展出了編寫的武術拳械錄有651萬字;錄像資料394.5 h;古兵器392件,實物29件;已查明自成體系的拳種有129種,再加上木蘭拳和少北拳,目前中國武術“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自成體系的拳種共有131種。而且,自中國武術準備“申奧”以后,又加強了對武術理論和武術文化的研究,培養出了一批理論人才。武術的理論研究是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重視,但是,它與實踐演練的結合卻沒有被充分重視起來。比如:1)武術教師評定職稱,不是看武術練得如何,而是看發表了多少論文。紙上談兵就能晉升職稱,這就影響了武術教師提高武術演練水平的積極性。2)體育院校的武術碩士生和博士生,大多數都沒有受過正規系統的武術訓練,實際演練水平比較差,而武術的訓練課程也不占主要地位,只要畢業論文能通過,就能拿到學位。3)武術界竟有人提出,武術還可以“文練”。須知“文練”只是在“武練”基礎上的總結和提升,沒有“武練”哪來“文練”?提倡“文練”無異于提倡“大比嘴”而不是要“大比武”,這將會斷送中國武術的前途。
1.2.3競技武術出現追求“高、新、難、美”的技術傾向 為了使武術運動能與現代體育接軌,進入奧運會,對武術套路進行新的技術刨編無可厚非。但是,現在出現了一種盲目追求“高、新、難、美”的技術傾向,這就使得武術不僅失去了許多傳統韻味和攻防含意,而且還變得很難學,很難練,更不適合武術的普及和推廣。
1.2.4對武術的群體工作不重視在全民健身活動中,武術是投入最低也最受群眾喜愛的體育項目之一。但是,武術的群體工作始終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表現為:A.社會武術指導員的水平普遍較低。他們絕大多數人是業余武術愛好者,沒有受過系統正規的培訓,因此動作不規范、不標準,演練水平普遍較低。B.社會武術指導員的教學方法陳舊。他們沒有掌握科學的教學與訓練方法,還停留在師徒相傳的傳統模式上,教學效果不能保證。C.武術活動點機構不健全。其組織松散,人員不固定,在業務上也很少能得到體育部門的指導,因此武術活動點的工作還有待完善。D.義務提供指導影響積極性。現在絕大多數的社會武術指導員,都是無償進行指導的,沒有報酬,長此以往會影響工作積極性。
1.2.5武術走向市場的產業化發展不夠 中國武協制定的《2001―2010武術發展規劃》指出:要按照市場規律,加快武術的市場化建設。廣泛開展武術產業的對外合作,形成開放式的武術產業開發體系。但是就現在的情況來看,武術走向市場的產業化發展還很不夠。1)太極拳是在世界上傳播最廣的中國武術,已傳播到150個國家和地區,堪稱“世界第一健身品牌”。但是太極拳的產業化卻沒有發展起來,太極拳這一巨大的無形資產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2)各種武術比賽觀眾稀少。即使是國際武術比賽,除了少數業內人士和武術迷外,一般體育愛好者也很少會去現場觀看,電視轉播的收視率也不高,沒有可觀的經濟效益。3)全國各大中城市里武術培訓班日漸萎縮,幾乎退出了市場。取而代之的是跆拳道、瑜伽功等卻十分流行。4)和武術有關的相關商品的開發還沒有發展起來,幾乎是一片空白。
2 對策與措施
2.1社會上應采取的對策與措施
2.1.1武術運動的普及與推廣要從娃娃抓起武術自古以來一直是中華民族培養下一代強身健體的手段之一。武術運動要普及推廣,就得從孩子抓起。A.要結合少年兒童生性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創編適合少兒演練的武術套路,從小培養對武術的興趣。B.在體育課中加重武術課的比重,并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必修課,不達到一定的標準不能畢業。c。加強對中小學武術教師的培訓,使每個學校都有一名專業武術教師。
2.1.2大專院校應成為武術運動的基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武術運動,最宜在文化氛圍濃厚、學生思想活躍的大專院校中普及推廣。1)突出武術的文化品味,還武術兼有的修身養性的文化功能,讓學生在習武時能兼修武德,提高情操。2)武術教材要多樣化。3)改進武術的教學方法。4)提高大專院校武術教師的實際演練水平,不能是只會紙上談兵的武術教師。E.要積極鼓勵大學生開展課外武術訓練活動,支持他們參加各種比賽,使他們的武術水平在交流中不斷提高。
2.1.3政府要支持社會上的武術館(校)社會上辦的各類武術館(校),為武術的普及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各級政府應給予大力支持。1)要派專家對武術館(校)進行指導,解決文武發展不平衡以及管理上的各種問題。2)對畢業生的就業出路,政府有關部門應給予關注并積極指導,使畢業生在社會上能學有所用,讓武術館(校)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循環。3)武術館(校)的訓練內容應多樣化,不能一味向競技武術靠攏,而應該繼承和發展傳統武術,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2.1.4全民健身活動中應力推武術運動武術運動投資少、場地小、老少皆宜,是最適合我國國情的一項體育運動。因此,政府在全民健身活動中應力推武術運動。1)大力推廣傳統武術。2)創編各種水平層次的武術普及教材。3)加強正規武術場館的建設。要給武術運動一個更舒適、更安全、更潔凈的環境,以提高大眾練武的興趣,吸引更多的人來參加。4)加強武術活動點的建立和建設。
2.1.5加強對武術普及與推廣的宣傳工作 1)加強與媒體的合作擴大宣傳。2)向國外多輸出武術教練員。派遣受過系統正規訓練的武術教練員出國執教,普及推廣正宗規范的中國武術,韓國跆拳道在海外的普及推廣就是成功的范例,值得借鑒。3)向海外推廣要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并重。傳統武術是競技武術的根源,只有讓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國武術,才能使之普及推廣開來。
2.2武術界應采取的對策與措施
2.2.1加強武術的普及與推廣,注重傳統套路的整理與研究
武術運動的普及與推廣,可借鑒韓國跆拳道運動普及與推廣的發展模式。我國的武術運動也可以分為競技武術和大眾武術兩個部分來發展。在統一的思想指導下,競技武術可朝著符合競技體育所規定的“安全、精彩、公正”的基本要求發展,以體現國際競技體育“更高、更快、更強”的競賽宗旨。而大眾武術則應以全民健身和繼承傳統為主,重新挖掘傳統武術,根據內容豐富的傳統武術新編一批既能練(健身),還能用(技擊),又能看(娛樂)的武術套路,在大眾中推廣。這種套路不是用來競技的,而是真正能達到防身、健身和娛樂的目的。
2.2.2理論研究與實踐演練并重 武術運動是一種肢體運動.歸根結底是要靠肢體的運動來表現的。因此在注重武術理論研究的同時,更要注重武術的實踐演練。1)學校里的武術教師晉升職稱等,不能單以論文為主,還應考評武術的演練水平。2)體育院校的武術研究生,應加強武術訓練,武術的演練須到達一定的段位才能畢業。3)學校應聘請社會上高水平的武術家到學校任教,以提高武術教學水平,就像當年北京大學聘請侯寶林當語言學教授一樣。D.國家應規定學校要把武術作為體育的一門必修課,不達標準不能畢業。
2.2.3注重武術套路的編排和創新 中國武術要普及推廣,武術套路的編排和創新至關重要。1)要針對不同層次的練武人群和練習水平,創編出難易不同、風格各異的各種武術演練套路,供廣大武術愛好者選擇學習。2)創編的套路要繼承傳統套路的風格,保留其精華,不能為追求優美而任意篡改,喪失特色。3)創編的套路要有武術的技擊功能和攻防含意,不能添加華而不實的所謂難度。4)武術的演練風格要百花齊放,各顯風采,不能千人一面。
2.2.4加強對武術群體工作的指導 1)提高社會武術指導員的水平,為此應設立社會武術指導員資格授予制度。2)完善對社會武術指導員的獎勵制度,付給他們一定的經濟報酬,讓他們勞有所得。3)要培養更多高水平的社會武術指導員,政府的體育部門和媒體等要大力支持,積極宣傳,以提高社會的認可度。
2.2.5加快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的步伐 1)大力培養優秀的武術人才。主要是培養大批優秀的教練員,現在優秀的武術教師和教練員的缺乏,已嚴重影響了武術運動的普及推廣。2)加強開發武術運動產品,創造武術的品牌。3)辦好各類武術比賽。應引入全新的商業化理念和包裝手法,將武術比賽導人大眾傳媒,以實現最大的商業化目的。
3 結束語
論文關鍵詞:武術中國文化奧運會裁判發展
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后,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今天,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體育項目正漸漸地被世界所接納。而且面臨2008年的機遇我們已經做了多年的努力,競技武術自身的改革和發展都圍繞著進入奧運這個目標。事實上進入奧運的難度相當大,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國際奧委會的“瘦身”計劃對武術的負面影響
這是武術進奧面臨的最大的難題。從第一屆夏季奧運會至今,在項目設置的數量和內容上變化之大令人震驚。如第一屆奧運會僅有田徑、游泳、舉重等9個大項、43個小項。在以后的比賽中參賽的項目則成幾何數增加,奧運會龐大的規模使舉辦城市日益不勝重負,國際奧委會早已意識到奧運會規模該控制了。國際奧委會項目委員會原來提出,由于現在的項目不斷增加,他們準備削減現有的比賽項目并嚴格限制新項目的進入。1990年,國際奧委會特意提高了新項目進人奧運會的標準:將男子項目須在三大洲5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改為在四大洲75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將女子項目須在三大洲35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改為在三大洲4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取消了表演項目,這使運動員人數稍有回落。2001年7月,羅格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后開始大力提倡奧運會“瘦身計劃”,一些有識之士也呼吁,奧運會應該追求“(規模)更小、(人數)更少、(水平)更好”。這些措施成為武術進奧的巨大阻力。
從奧運會比賽來說,增加的新項目要具備幾個特性:國際性、觀賞性、可操作性。而且涉及到參賽人數、比賽規模、比賽時間、比賽場館、電視轉播等方方面面的問題。而對奧運會新項目的評估,則涉及到項目的代表性、女性參與情況、與原有項目是否類似或重疊以及電視收視率等因素。而且放棄任何一個奧運項目都意味著最終判決,它們將永遠沒有機會再重返奧運會,所以在沒有項目被裁減出奧運會之前,是絕不可能增容的。同時在進入奧運會的進程中武術受到了來自其它項目的竟爭。
2不同文化內涵的沖突與外在形式的可趨同性
中華武術,經過幾千年的悠悠歲月,至今形成為一項民族形式的傳統體育,它與中國文化水融,始終與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交融,滲透了民族的風格、習慣、心理、情感、思維及欣賞方式,武術由于受到本身所處的特殊文化環境的影響,在其發展過程中自然帶上了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并得到了與本地文化環境相適應的發展。形成了現在的融防身、健身、娛樂、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而西方競技體育是在與對手、自我和自然的競爭中取勝,通過決定勝負來體現征服對手和克服自然的價值,具有鮮明的競爭意識。西方體育崇尚人體力量和自身形象的真與美,奧運會是以西方體育思想為依托的世界體育盛會。從世界范圍來看,當今世界是以西方尤其是工業文明后的價值觀及文化模式為主導的。
所以說二者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中國武術與奧林匹克之間的差異主要來自產生過程中的不同文化本原,武術運動產生于以“儒道”思想為主宰的中國文化(傳統的農業文化)氛圍中,它的文化內涵強烈地展示著“中庸”思想。謙讓、禮儀、含蓄、隨和的民族道德觀念常常伴隨著武術的發展,這種文化價值標準導致武術的競技性發展以追求道德的完善為重點。眾所周知,奧林匹克文化是以西方文化(海洋文化或者說是工業文化)為背景的,它體現出來的是個性的強化和發展,是以競技運動項目為主干的一種體育文化形態。他們的差別歸根到底是民族文化個性的差異。
東西文化的差異使二者之間的距離看似有不可逾越的屏障。但是,總的來說二者還是有互相結合的趨勢。比如說武術的攻防和技擊的內涵和奧林匹克精神并不相悖。武術要想進入奧運會就必然要使本身的文化同西方文化恰當的結合,吸取他們的長處。把固有的內涵用適當的形式表現出來。把文化沖突轉變成文化融合,把差異變成一個結合點,在一個平臺上能容納各種不同的文化,奧運精神也更加精彩。在保留自我的同時去接近西方文化,這不僅是武術進入奧運會的必然之路,也是武術今后發展的必然方向。
3武術的自身發展尚不完善
首先,武術的種類繁多,各自認識不全而影響整體進步。
我國的各種各樣的武術門派眾多,他們經過很長時間的發展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以及有代表性的拳法和器械,這造就了中華武術的復雜性。而且他們在某些認識上有盲目性,這些對武術的發展和傳播起著不可低估的危害作用。在封建社會武人以武謀生,各強調各自的優點無須追論,而在當今社會強調各自的門派,無異于分散中華武術的凝聚力,影響武術在世界進步的速度,無形中增加了自我拖累。進而這種傳統思想即各保山頭對在武術比賽中的公平思想也起到了負面效應。
其次,國內外對武術的認識不全面,理解不深人。
國內無論年老還是年幼都對武術有一種錯誤的認識,對其文化內涵,攻防技擊要求都只有很膚淺的認識。我們只知道武術是中國獨有的,是國粹,那這個國粹究竟獨特在哪里?雖然現在我們國家的武術館校發展勢頭很好,但他們的目的主要放在了贏利和外在形式的宣揚,忽視了武術的傳播也要是全方位的,所以就在傳播中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雖然近幾年來武術在國際的傳播力度和范圍都加大了。但是較其它項目的基數仍很遜色。在國外的傳播中,相當大的比例是在華人居住比較密集的地方,鑒于他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一定認識和了解,相同的文化本原使他們更容易去接受武術。而相對的非華人對武術的認識是淺薄的。他們不是不喜歡武術,而是對其身后的厚重文化內涵不理解,所以導致武術不能完全融入他們的文化和生活,不少國際體育界人士對非西方文化,尤其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不足,這難免會影響他們對武術這一高級文化形態的認識和理解。
最后,比賽規則是保證比賽公平競爭的先決條件,裁判是執法者。所以二者都應該受到充分的尊重。
規范規則,提高裁判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是我們的重點工作。規則本身應該是簡潔、確切的。所以其客觀性、準確性、可操作性越發為人們所重視。然而我們國內的武術,不僅沒有完備的國內武術聯賽,而且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一套既能科學反映武術特性,又能操作的比賽評判規則。另外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公平競爭也受到了沖擊,對短時利益的追求抹殺了武術的魅力,而且政府管理部門不良的管理體制,領導以金牌評政績的意識都產生了不良影響。受這種思想的誘導,武術的金牌成為他們政績的一個有力的支持。如果這種不良現象不加以遏制,競技武術將失去體育公平競爭的大本質,失去觀眾也在所難免。在規則實際的執行過程中,裁判法的不完善和過多的繁文褥節影響了它的進展,評價內容和標準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比如要求裁判在很短的時間內評判一套快速動作,其難度之大可以想象。更何況武術的實際演練不僅涉及到外形動作,也包括演練者的精神、眼神、套路的節奏、個人風格等多方面因素,所以裁判的評分也受到自己主觀感覺和經驗干擾。在一些比賽中出現裁判長超越職權范圍,操縱裁判員加減分。這實在是對公平競爭的諷刺。裁判結果的有失公平,反映了裁判規則制訂不足和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在有了嚴密的規則后還要保證裁判執行的力度,也要有相應的法規來約束裁判員,以保證其執行的嚴肅和準確。
我們已經培養了很多的國外裁判員,在提高人數比例的同時更要注重他們的職業素質的整體提高,而且要使他們對武術文化和內涵深人了解和領會,使武術在各個方面都融人世界。要注意世界各地的武術水平的提高,縮小國內外競技水平的差距,更好地體現奧林匹克在平等基礎上的競爭。
對于比賽的內容也完全可以借鑒同類奧運比賽項目的經驗。完善競技武術規則,使其在保留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更合理地量化評判標準,使比賽更公平、合理,與國際競技體育標準接軌,這些也巫須改革和現代化。奧運比賽評判標準完全是標準、量化和直觀的,規則嚴格。而中華武術,表演的神韻、勁力,沒有深厚中國文化素養,難以欣賞和區分。這些都難以量化,難以評判,難以體現奧運的競爭性、公正性要求。影響了人們對它的理解和接受。所以,我們應迅速完善、改革競技規則,減少人為性因素,并加速與國際接軌,同時大力開展武術文化交流。
一、武術精神在武術教學中的積極意義
武術在整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深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響,另外還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使其蘊涵了豐富的內涵和深邃的哲理。武術精神正是在傳統道德觀和民族精神的滋潤和培育下,帶有鮮明的仁學色彩,成為我們這個仁義之國,禮儀之邦的民族特征。
在小學體育課中開設武術課程,教師在傳授武術基本技擊技術的同時應給學生講解其文化內涵,使學生在學習武術技擊技術的同時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藝無德而不立”,“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修德”,這種謙和、尊師、忍讓的態度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可以培養學生不怕吃苦、勇敢頑強的精神作風及意志品質。另外通過無數中外的武林中人重義輕利、舍己為人、行俠仗義、保家衛國的故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振奮民族精神。總之,通過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使其由一個自然的人成長為社會的人、有用的人。不僅為他們的學習奠定了理論文化知識基礎,而且使其擁有了健全的人格,從而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二、小學體育課堂武術教學如何滲透武術精神
1.在小學體育課堂武術教學中創設含有武術精神的情境
在現代小學武術教學中,我們應該改變教師的觀念,建立一種新型的教學文化。教師不能只是有意識的教授學生一些動作,一般的理論知識。而是要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創設一個有武術精神的情境。武術精神教學能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一旦形成,便有很長的穩定性和傳承性,成為民族文化傳統的主干。例如:可以利用多媒體看一些愛國電影,譬如,《葉問》,甄子丹飾演葉問時說的一句話很有道理:“武術,雖然是一種武裝的力量,但是我們中國武術是包含了儒家的哲理,武德,我就是仁,推己及人。這是你們日本人永遠都不會明白的道理,因為你們濫用武力,將武力變成暴力,去欺壓別人。你們不配學我們中國武術。”這是一種真正的武術精神,民族愛國精神。學生可以在電影中潛移默化,即增長了武術知識,又學會了武術精神。
2. 武術精神與武術教學中“競技教學”相結合
隨著西方競技體育的發展,我國的傳統武術受到威脅。現代的武術教學模式趨于競技化,專業性的運動員必然得到社會、學校的大力支持,對其進行訓練投資,這些社會影響也必然會影響學校武術的教學發展,對“基本功-基本動作-套路”這樣的武術教學模式已習以為常。武術精神是“兼容并包”、“道德至上”,而武術競技應該是“以武會友、以搏勵志”。只有將“武術精神”的精髓融入到武術競技之中,全面強調武術的文化價值功能,才能使現代小學武術教學良好發展。例如:在體育課堂中教授少年拳時,在復習課時,反復的練習,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練習效果必定很差,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幾個武術小隊,進行記分賽。由教師從每小隊選一位裁判打分,每組學生分別展示少年拳,裁判一一打分,以得分最高的小隊為勝。學生的練習非常認真,而且小組內互相糾錯動作,觀看同學學會了欣賞和評價。場上運動員努力將個人融入團隊,積極拼搏、敢于負責、勇爭第一,表現出了極強的集體凝聚力,體現出武術精神。體育教師要進一步總結這種經驗,使這種良好的,有創意的教學比賽活動形式常態化,轉化成以賽促練,以賽代考,以賽促教的新型教學模式,為小學武術教學的教學探索一條創新之路。
三、小學武術教學的發展方向
1.以武健體
武術是中華燦爛文明中的一顆明珠,其武學中的精、氣、神更為許多仁人志士所推崇。教學中,積極踐行以武健體的教學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武術兩操”活動,即武術早操和武術課間操。活動中認真做好動作示范和動作指導,要求學生在操練中一舉手一投足均體現武術韻味和力量,以充分達到以武健體的積極作用。
2.以武促學
在武術的教學活動中,以班上武術特長生為榜樣,號召學生學習他們身上的意志與韌性。即“為中華之崛起”而勤奮練習武術的頑強意志和刻苦拼搏的韌性。并號召大家在學習上學習他們這種精神。目前,以武促學的良好作風正在班上蔚然風行,學習上比意志、比毅力的正氣之風正在盛行。
3.以武怡德
關鍵詞:武術專業;套路;教學計劃修訂;拳種課程化;武術知識體系
中圖分類號:G807.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09-1240-05
教學計劃是實現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基本規格要求的總體設計藍圖和實施方案,是學校組織和管理教學過程的主要依據,也是學校對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基礎性文件[1]。毫無疑問,宏觀的教學計劃是指導學校教學活動的準繩,特別是對新興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而言,其意義顯的更加重大,因為這直接關乎者整個學科的存亡,因此,我們在2007年教學計劃修訂時,必須依據科學理論和方法,對以往的教學計劃進行理性的思考,以期完善新的教學計劃,本研究選取民族傳統體育中設立時間最長最具代表性的套路專業方向為主體,旨在對整個武術專業以及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計劃制訂起到一定參考意義。
1 2003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計劃執行中問題凸顯
1.1 培養目標所指職業與就業現實之間的脫離 北京體育大學2003年本科專業教學計劃,對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較系統地掌握民族傳統體育基本理論、技術與技能,能在運動隊、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健康指導領域中從事武術、傳統體育養生及民族民間體育教學、訓練、科研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針對這一目標與現實對比,我們看到巨大的反差,一是我們培養的人才很難進入各級運動隊從事教訓研等工作;二是社會上還沒有針對社會體育指導員設定的固定崗位,我們培養的人也不可能進入這樣崗位工作;三是相當一部分畢業生流向大中小校,主要從事公共體育課的工作,以武術套路專項
學生為例(其他民族傳統體育內容目前在各級院校的開展更是了如星辰),一般院校所設教學項目主要是初級拳術、簡化太極拳等而已,而作為武術套路專項的學生在入校前就有3到6年,甚至10多年的訓練經歷,大部分是二級以上運動員水平,在校期間他們又學習了少則十余種的傳統拳械,所學與使用之間反差巨大;四是目前已經有大量畢業生進入公安系統從事安保工作,但是,培養目標絲毫沒有體現。
因此,就目前培養目標所設定畢業后去向與實際社會就業需求明顯脫節。
1.2 培養目標人才規格與畢業達到要求之間的落差 從03教學計劃中明確人才規格為“能在運動隊、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健康指導領域中從事武術、傳統體育養生及民族民間體育教學、訓練、科研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特別是“高級專門人才”的定位,以及對“訓練、科研”等工作的限定,雖然我們對所謂的“高級專門人才”還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界定,也先不考慮我們招收的本科生基礎條件能否在4年的學習中達到“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目標,僅從一般意義上對“高級專門人才”的理解和目前所開設的課程種類、內容、時數,特別是現實學生實際所達到的水平看三方面思考,是否能達到“高級”呢?以科研方面為例,目前在必修課中只有32學時的“科研方法概論”課程,再有就是在“專項理論和教學實踐課”中幾個學時的專項科研講授,試想這樣的課程設置能培養出所謂“科研”、“高級專門人才”,事實證明,在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時,雖然學生已經接受了有關科研課程的訓練,而事實上多數學生其科研素質幾乎是空白,連最為基本的科研程序、論文設計、撰文規范等也不清楚,問及學生不是學習過科研課程了嗎?回答常常是“沒有聽懂”、“早忘了”,以至于遇到學科檢查畢業論文時,返工率幾乎100%,當然,我們不否認科研能力培養也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僅僅依靠一兩門課所能解決的,但是,我們必需思考造成問題的原因是什么,是培養目標定位的問題,還是相應的課程體系不配套,或者是招收的生源基礎差造成的現狀,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相對科研方面,教學、訓練方面的能力較好,但是同樣存在現有課程體系難以支持和實現培養目標的人才規格要求。
1.3 專業必修課程設置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特色的缺乏 突出專業特色是任何一門學科和其專業必須做到的,否則,將失去該學科和專業存在的意義。民族傳統體育更應該是如此,其自身獨特的技術體系、文化內涵、民族特性等無疑為本專業的特色提供了豐厚的資源。然而,03計劃中武術專業在所列12門專業必修課程中,真正具有民族傳統特色的課程大概只有民族傳統體育概論、專項訓練、專項理論與教學實踐3門課(中國文化概論也不具備民族傳統體育的獨特性),占所有專業必修開設課程的25%,更難以體現民族傳統體育特色的是所謂專項訓練、專項理論與教學實踐2門課程其實就是以競技運動項目為主,以套路專業方向為例(散打等其他方向是同樣的問題,甚至更為嚴重),就是以競技武術套路為主體的訓練,無論從哪個角度講,僅目前的所謂專項訓練類課程本身就很難反映出民族特色和專業特點,而且,即使現有的專項課程設置其理論與技術所安排學時比例也極其不平衡,專項訓練為576學時,專項理論與教學實踐僅僅為96學時,理論與技術課程學時比例是100:0.16,事實上,專項學生的知識結構中最缺的是后者,而我們恰恰忽視了有關這方面的教學,然而,大量的專項訓練時間,主體是競技項目的訓練,多數學生入學前就是以競技項目考入大學,入學后還從事大量該類訓練,以套路專項為例,一方面,隨著新規則要求大量跳躍難度動作的出現,一些學生難以完成;另一方面,現有教學訓練方法與入學前相比難分高低層次,加上學生年齡漸大,訓練時數、場地等條件還不如以訓練為主的一些武術館校、體校、運動隊,不少同學產生厭練專項的情況,以至于出現在通級賽中競技水平不如入校前的現象,難怪一些新入校的大學生抱著在大學期間要好好提高競技水平理想時,他們的學長的忠告是“別退步就不錯了”,順便提一句,長期以來把運動項目當學科和專業方向的混淆概念,這就是一個顯例。如果說真正要突出本專業的特色,就應該出本專業出發,站在學科的角度,構建起專業課程體系,充分體現出專業特色,而不是過分地移植共性的體育基礎學科,喪失自己的學科體系和特色,借鑒體育科學以及其他學科的基礎是必然也是必需,但是,決不是完全的照搬,民族傳統體育學自身學科建設非常薄弱是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我們思想上認識的欠缺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因此,從專業必修課所開設的課程種類比例和專項訓練內容安排、技術與理論課程比例等方面充分反映了專業必修課程體系缺乏作為獨立的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自身特色!
1.4 專項訓練課內容和限制選修課中有關內容選擇和安排的無序 目前執行的03教學計劃在專項訓練課中安排了主項和副項,在以競技武術為主的專項訓練達到了一級標準后(只是本校認定的相當一級標準,我校目前沒有一級運動員等級審批權,因此并沒有證書等證明)即可轉入副項訓練,以套路專項為例,目前開設的副項訓練有八卦、形意、查拳、傷科推拿,而在03計劃的限制選修課中其實已經開設了這些課程,每種拳術大致16學時8次課,副項是96學時,結果是任課教師普遍反映經過了相應拳種16學時學習的學生進入副項訓練時,一是所教內容設置重復,二是似乎所學過的同類課程并沒有起到其應有的作用,不是遺忘就是不規范(不排除教師個人認識差異),出現教學內容重復和教學效果無效的問題。此外,由于沒有明確限制選修課的專項限制,缺少充分考慮不同專項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傳統拳的選課時,出現了混亂,如散打專項在選擇了該類課程時難以完成課程任務,還有針對散打專項學生所設置的長拳、南拳、刀術等限制選修課程是否合理也值得深究。
擺在我們目前的問題是專項訓練課程的內容安排、限制選修課程設置其依據是什么?為什么選擇這些課程內容,這些內容能否搭建其本專業的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所選的這些拳種對完成培養目標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
2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計劃制定的思考
為什么我們在制訂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計劃中會出現這些問題?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個體育學下相對的二級學科究竟有沒有自身的特色?如果是有,那又是什么呢?如何制訂切實可行,即符合體育學一般規律,又有本專業特色的教學計劃呢?
2.1 缺失從學科角度深刻把握本學科的內在特點 “構建一個教學計劃和課程結構體系方案,必須對學科的定義、內在規律、學科特點、發展規律、發展趨勢、知識結構及其變化規律進行深入分析,在全面總結多年來學科教學規律、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從教育學原理出發,結合具體學科進行精心設計。”[1]
具體的教學計劃涉及到教學目標的確定,而教學目標又是教育目標的具體化。“教育目標是課程設計的起點,亦是教育評價的依據"。美國泰勒認為:確定目標要有三方面的資料(圖1) 。
依據教育學的一般原理,我們發現長期以來,在制訂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計劃時,缺乏從學科的高度和角度去思考,常常從一個運動競賽項目為基點構建課程,忽視了項目與學科的不同,特別是沒有深刻認識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學科個性,在各種教學計劃改革中被動地適從大的改革指導綱要,迷失了自己,波及到各級各類的教學計劃中,如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武術類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受“淡化專業”的影響提出了“淡化套路”的要求,以至于出現“淡出”套路的現象,極大地抹殺了武術套路特有的文化、教育、健身等功能;《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提出“增大學校課程設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為:主干課程“領域"化,必修課程“學科"化,限選課程“模塊"化,任選課程“小型"化。影響到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課程時,把極具民族傳統特性的傳統武術拳械課程也“小型”化,不僅課時大大縮水,一個內涵豐富,技術性極強的拳種只設置6~8次課,連“點到為止”的作用都難以做到,試想這樣課程的目標是什么?能達到培養目標要求嗎?設立的意義何在?首先,我們肯定一點,作為國家宏觀的一些指導性綱要沒有問題,我們在制訂本專業計劃時必須充分考慮,但是,也決不能不深入具體地研究本學科特點,一味地隨波逐流,喪失學科特點;其次,我們必須對本學科的定義、內在規律、學科特點、發展規律、發展趨勢、知識結構及其變化規律進行深入分析,否則將會出現各種問題。所以,我們認為作為學科知識結構鏈上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一些傳統拳種課程不能列為“選修課”,必須作為“專業必修課”,不能“小型”,必須“大型”,非此難以建立學生合理的學科知識結構,不能體現民族、專業特色,這也是體現“厚基礎”、“技術精、專”等教學改革指導思想從專業實際出發的具體反映。
2.2 缺乏從國內外社會需要視角及時創建性的修訂教學計劃 現有的教學計劃所設定的人才就業去向與實際畢業流向已經出現了脫節,在原有基礎上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需求。如相當一部分學生流向公安系統,據2002年對北京體育大學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就業情況調查“畢業去向主要分布在:公安、公司、小學、機關、高校、體委、武警、。其中,公安部門占畢業生就業比例首位”,“進入公安系統占總的就業率50.9%,是整個就業率的一半”[2]。特別是隨著2008年奧運會的即將舉辦以及各種大型國際活動的不斷增多,高級安保等方面人才的需求有巨大空間,可是,我們的計劃中還沒有明確這一培養方向和人才去向,相應的針對性的課程設置也還沒有建立。民族傳統體育國際化方面,因為民族傳統性而受到世界范圍人們喜愛的武術、傳統養生等具有很大的國際市場,而面對這一世界性健身市場需要,具有巨大潛在發展空間的人才培養方向,我們還沒有前瞻性地有計劃成規模地培養這種國際性民族傳統體育人才。民族傳統體育的娛樂方面,面對各種大型活動中民族傳統體育特別是武術的表演增多,動作影視的日益國際化,各種和武術表演有關的活動日益頻繁,都預示了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的新興方向,可是,在不斷修訂的教學計劃中始終沒有反映出較前沿的社會需求,近年來計劃修訂缺少創建性,大多是跟隨大流和原有計劃的一種“路徑依賴”性修訂,這不能不說是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計劃修訂的一種缺失!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這需要具體的艱苦的奮斗才能把計劃完全變成現實。
2.3 缺少從學科知識體系角度確立計劃和配套課程體系 如果說民族傳統體育是一個體育學下的二級學科,那么,從學科角度認識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應該是一種必然。盡管按照有關學科理論和標準審視民族傳統體育學科還不夠成熟、系統、完善、獨立,但是,這不妨礙我們以此觀點構建學科體系,特別是其中的武術已經具備了相對較為完整的體系,可以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因此,我們不妨先從武術的學科角度思考教學計劃制訂和課程體系,這需要從宏觀層面對武術的學科有個認識,所謂學科,從窄義來講“是指作為代表真理的科學的知識體系,也可以作為科學的一個分支,即圍繞著科學而展開的揭示事物規律的知識體系的分支,也可以作為有組織的科學的探究領域,旨在探索和解釋多種自然的和社會的現象,揭示其內在的本質與聯系。”[3]學科的第一層涵義就是指學術的分類,第二層涵義就是指教學科目,又稱科目。依據一定的教學理論組織起來的科學基礎知識的體系。為了教學的需要把某一門科學的浩繁的內容加以適當的選擇、合理的組織和排列,使它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某一級學校教育應該達到的程度,這就形成了同這門科學相對應的學科。
基于這樣認識,教學計劃以及課程體系,應該排除競技比賽項目的干擾,把武術作為一種以身體操作知識為主的知識體系來看待,即要反映武術學科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性,又要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來確立計劃,設置課程體系,目前的計劃和課程設置缺少了這樣的認識,如在教學計劃中沒有體現應該掌握的知識能力,在課程設置中以競技武術比賽內容為主體,所選擇和設立的拳種課程沒有充分考慮各拳種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在整個武術宏大體系中的內在邏輯性,這樣勢必會影響到學生武術知識、素質和能力的整合、優化、提高,也就難以完成既定的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
3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計劃修訂的設想
3.1 制訂和修訂計劃的基本依據和方法 牢牢把握住制訂計劃的基本原理和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內在邏輯性,充分考慮社會需求和發展趨勢。
制訂教學計劃的基本理論提示,一般地說,教學計劃構建的理論基礎是系統論,構建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1) 自上而下的方法。2) 擴展方法。3) 混合方法。
根據學科專業的特點,在構建(修訂)教學計劃時,主要采用混合方法。在構建整體課程結構體系時,我們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按單個課程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銜接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課程之間表現出先后順序的關系;課程內容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進行組織,體現知識和能力形成的循序漸進的規律。而在構建專業方向選修課程結構體系時,主要采用擴展的方法,根據研究方向確定選修課程,培養學生能力,突出專業特色。所以說,教學計劃構建的理論框架主要由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結構體系、專業知識結構樹、能力培養途徑和課堂教學環節幾個部分構成。[1]
3.2 民族傳統體育武術專業教學計劃修訂具體內容
3.2.1 對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修訂 對北京體育大學2003年本科專業教學計劃養目標中:“能在運動隊、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健康指導領域中從事武術、傳統體育養生及民族民間體育教學、訓練、科研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根據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結合實際情況,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對社會需求的符合,使專業教學過程能夠完成學校所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最終達到學生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目標的符合,首先,面對國家提出“弘楊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要求,作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載體――民族傳統體育,她還具有傳承民族文化和弘楊民族精神的責任,因此,傳承民族體育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本專業的首要目標。其次,本專業在原基礎上,我們認為應該增加在“安保系統、娛樂演藝和國際文化傳播等領域從事安全保衛、表演編排、文化傳播等”工作。
關于“高級專門人才”的定位,從學制角度分析,作為高等教育的大學應該區別于中專、大專的教育培養定位,因此,稱做“高級”不為過,當然,就目前的培養體系是否能培養出真正的“高級”,“高級”的標準問題還值得商榷,但是“高級”定位有它的合理性,即使不貫以這樣的稱謂,至少也應該突出這樣一種理念,但是,針對目前實際生源情況和課程設置難度,對“科研”方面的“高級”要求適當回避更具有可行性。增加“復合”的限定是適應社會對新世紀人才要求的趨勢,所以,我們建議增加“復合”的規格,同時,還存在“復合”的界定,是跨學科的大復合還是本學科不同專業的小復合呢?從學科的特性角度看,“專門”的特色絕對不可丟,否則將失去辦民族傳統體育以及其各專業的必要,所以我們主張首先是本學科的復合,然后才是跨學科的復合,因此,這里的復合以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內不同專業方向復合為基礎,在學有所能的前提下,放寬復合范圍。
綜上所述,計劃修訂后的基本表述為“本專業培養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具有民族精神的,能系統地掌握民族傳統體育基本理論、技術與技能,在運動隊、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健康指導、安保系統、娛樂演藝和國際文化傳播等領域中從事從事武術、傳統體育養生及民族民間體育教學、訓練等(原“科研”方面建議在研究生中體現,本科教育現狀似乎還不足以現實)以及安全保衛、表演編排、文化傳播等工作的高級復合型專門人才。”
3.2.2 對課程結構體系修訂的設想 根據宏觀的辦學指導思想和人才培養目標指導,1) 在遵循:“厚基礎,寬口徑”為原則整合課程門類,突出專業特點,“保持和加強運動技術的專、精”特色,優化課程結構的要求下,對現行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本學課課程種類擴充,增加主干課程的學時夯實基礎。2) 在壓縮和精簡理論教學課時,改變課程內容陳舊、分割過細和簡單拼湊,避免相互脫節和機械的重復的弊端,對專業必修課課程體系中的一些公共課程如運動解剖、生理等進行合并精簡為人體科學概論課程。3) 課程設置是一個科學構建學科的過程,應該杜絕和防止因制訂人員的專業特長和個人喜好而設課,也需要避免過分強調本校傳統拳種特色而設立課程,忽視了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和系統,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我們充分深入研究本學科的內容和體系結構進行了整合優化,從專業知識結構體系出發,構建合理的課程結構體系,以期真正體現本學科的內在邏輯性,辦出學科特點,民族特色。基于目前民族傳統體育學下,武術專業方向的相對成熟,以武術套路專業方向為例。
從知識角度審視,武術就本質而言是以攻防知識為本體的由身體操做和思維認知的兩類知識,表現為技術和理論兩大部分,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專門機構,不妨站在這樣一個基點,從武術知識體系來構建課程體系,僅就攻防知識而言,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相應的內容,或者說都有自己的“武術”(技擊),但是,中國武術以眾多拳種為特征是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可以說武術知識體系是由豐富多彩的拳種知識構成,從拳種產生過程、技法特點、鍛煉功效、認知規律出發各拳種之間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一定聯系,由此,可以構建起一個相對完整的武術知識體系(見圖1)。按照“注意淡化專業,強化課程”的教學計劃改革制導思想,突出拳種課程化,課程分層體系化,最終完成武術的學科化是我們的基本思想。
從身體操作的技術層面試圖做個嘗試,按照:1) 功架類,如查拳、華拳等拳種擇其一、二重點練習基本功架、基本功、基本技法、全面打好身體素質,這一類拳種適合對初學武術入門知識的掌握;2) 長擊類,如劈掛、通臂、戳腳等,這類拳種突出在功架基礎上的放長擊遠技法練習,作為入門以后的提高,突出了上肢臂背掌和下肢腿腳的技擊技法,重點進一步開發人體“先求開展”的素質,特別對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具有特殊功效;3) 短打類,如番子、八極、南拳、形意等,這類拳術在開展基礎上“后求緊湊”,突出上肢拳法、肘法等技法,作為長擊技法的補充使的武術技術全面發展,促進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4) 象形類,如螳螂、鷹爪等,這類拳術增加學習情趣,突出特殊技法如螳螂拳對勾法的應用,鷹爪對爪的使用等;作為全面身體素質提高的有益補充;5) 圓柔類,如太極拳、八卦等,這類拳術更加注重內在文化思想的表達,內與外的統一,對思維、文化修養以及內臟功能的改善價值突出,體現出一種哲理高度的技擊方法,使的中國武術技術從掌、拳、勾、爪、肩、肘、胯、膝、腿、足的部位使用與鍛煉到打、拿、頂、撞、靠、踢、跌等技法的豐富與全面,從外在招勢變化到內里勁意的貫通,充分體現了中國武術內外兼修兼用的全面整體性,也由此從技術層面,內在邏輯地搭起一個技術學科體系(表1),這本身就是貫徹教育教學“全面發展、整體優化、多樣性和統一性”相結合原則的具體體現。
這里還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當某一拳種課程化時,同一拳種之間的差異如何處理,怎樣取舍?比如形意拳課程,同為形意拳山西、河南、北京等地域流派風格各異,甚至是明顯不同,這就需要從學科角度對各個流派的形意拳進行共性提純,搭建最為基本的知識基礎,同時,考慮其原真性、普及性、科學性整合和優化課程內容,對難以納入課程主干內容的技術,通過選修課、課外訓練等方式進行補充。其中課外訓練是指本科期間,根據教師特長以及學生愛好和傳統武術的特性,采取類似論文指導的導師負責制,一名導師不超出10名學生,“師徒傳承”方式堅持2-3年的全面指導,不占用學校安排的正常課時,利用早操、假期、課余時間系統地專深地學習某一傳統項目,但是,同樣作為一門課程有相應的教學和評價體系等,其連續性、專門性,精深度超出課堂程度,以更大限度地向“專、精”方向發展專業技能,這是更加自主的一種學習方式,也是民族傳統體育傳承技藝的要求和特色。
從學科角度,我們還有一個設想,即從眾多拳種中高度提取和抽象出最具共性的技術內容,自下而上建立起一門公共基礎技術課,作為技術體系的基礎課程,稱為基功課,具體方法是從傳統武術各拳種的腰、腿、臂、樁功入手,歸納總結形成一個課程,作為必修科目,這樣更加完整地形成一個學科技術體系,當然,這個大體系的具體拳種可以置換,根據各地特色和具體情況,但是,由此形成的武術學科技術體系構架相對固定,以保證學科體系的相對完整。
作為理論體系,首先,要與相應技術體系相配套,既在技術課程同時開設相應的理論課程,具體內容包括拳種產生演變歷史、健身修身理論、技擊技法理論、教學訓練理論等,其次,從下自上通過對各個拳種的抽象和歸納,提出共性的理論內容形成武術理論概論課程,這樣與技術體系,共同構成武術學科的基本和主體知識體現,由此在橫縱向衍生不斷擴大和完善本學科體系。
3.2.3 對課程設置修訂的具體建議 1) 在武術專業必修課中加大真正意義上的突出民族傳統體育本學科特色的課程,理論課程如民族傳統體育史、武術拳種史、傳統武術典籍導覽、民族傳統體育競賽、教學、訓練概論、傳統體育養生概論等,同時,濃縮現有人體科學和人文社會學課程并且盡可能站在本專業角度講授。技術課程將原有的“專項訓練”(改為專業訓練課更為體現學科特點)按照本學科的技術體系安排相應課程,具體武術套路專業方向,按武術學科的技術體系設立拳種課程,如按表1所列內容設立一系列課程,其中,原專項也作為一門課程納入其中,同時,根據不同拳種體系內容和難易程度安排必要的課時,總體上加大專業課時,至少保證每天1次專業技術課,“專項理論與教學實踐”課增加與技術課程相配套的理論內容,其課時比例與技術課大致為2:1。2) 限制選修課中與專項訓練重復內容部分合并到專業必修課,限制選修課作為必修課的必要補充,開設非專業課中的其他拳種課程,特別是開設瀕臨失傳的拳種技藝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武技項目以承擔傳承民族文化和拓寬知識面的作用,如中國的兩翼通背、日本的武道、法國式拳擊等。3) 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本學科內不同專業方向之間專業課程互選的課時,以體現“復合”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再考慮跨大專業的復合。
教學計劃的修訂意義重大,從大的教育改革指導思想到本學科具體特點,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到學生基本素質,從計劃制訂和落實實施等都要做考慮,顯然,我們的考慮肯定不夠全面和成熟,但是,突破項目對我們學科的束縛,深刻思考本學科的特點,適應社會的發展,探求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弘楊,是我們的初衷,也是我們不斷修訂教學計劃應該努力的方向,衷心祝愿我們的民族傳統體育在世界范圍大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建孝,潘洪軍.教學計劃構建的理論框架和評價體系[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6,(5):44.
關鍵詞:中、韓本土武技;武術;跆拳道;開展方略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09)05-0086-04
Abstract: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mparative and logic analysis, it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Korean conditions of native feat in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ushu and Taekwondo,Such aspects as theStatus,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heck. It believ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from and draw on the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Korean in Taekwondo; make concordance teaching of Wushu andSanda; improve the teaching brief to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junior; perfect all kinds of agonisticSystem; provide Wushu in the enrollment; promote “Wushu Grade” inSchool.
Key words: Chinese and Korean conditions of native feat; Wushu; Taekwondo; program
我國的本土武技是中國武術,中國武術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橫亙千年歷史傳統,武術扎根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在歷史的長河中跌宕起伏,伴隨著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韓國的本土武技是被韓國人稱為國技的跆拳道。韓國的跆拳道運動全球推廣的速度之快,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跆拳道運動自 1988年首次在漢城奧運會亮相,1992年通過官方渠道進入中國。短短十余年間,這項運動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開展。
學校是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的主渠道,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基石。學校體育教育作為傳播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平臺,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韓兩國本土武技在學校體育中的開展也是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教育手段。為此,本研究以文獻資料為線索,以中韓兩國本土武技開展的現狀為基礎,突出縱向研究和綜合考證,通過比較研究取長補短,并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中韓兩國學校體育中開展的本土武技――武術和跆拳道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我國學校武術教學大綱和實際教學現狀進行研究,總結我國學校武術的基本特點。通過調查走訪韓國跆拳道教練和在北京高校中留學的50名韓國學生,了解韓國學校體育中跆拳道開展的相關內容。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期刊網、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藏書以及GOOGLE等搜索引擎對于本文相關的內容進行檢索。
1.2.2 專家訪談法
根據本文研究需要,就中韓兩國的本土武技在學校體育中開展的方略等問題,通過電談,對國內的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體育大學和韓國的龍仁大學、啟明大學的相關專家進行訪談。
1.2.3問卷調查法
就本文涉及的相關問題設計問卷,采用專家評判法對問卷的效度進行檢驗(n=10),內容效度為0.91,結構效度為0.90。問卷信度采用克龍巴赫分半信度檢驗,問卷的信度檢驗為0.83。
1.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2003、SPSS11.5軟件對采集的調查結果進行相關的收集與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中韓學校體育教育中本土武技的開展現狀
2.1.1我國學校武術的開展現狀
截止至2005年我國現有中小學在小學生兩億多人,大學生約2000多萬,這個統計還不包括中等專業技術學校等[1]。如果統而計之,這個數字應該占中國人口的較大比例。
應該給予肯定的是一個世紀以來武術發展的成就的確是成果斐然,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用了短短20年的時間“將具有‘封閉’、‘排它’性極強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傳遍了五大洲近100個國家;我們將一個充滿十足民族文化特征的身體運動,改良為一個滿足世界體育和奧林匹克要求的體育項目”[2]。
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武術在國外普及開展時出現一些問題,正如王崗教授所提及的“我們只注重追求有多少國家成立了武術組織,但卻很少關注這些武術組織的真正實力和對武術的需求”;“武術的發展是推介一種文化還是推介一項身體運動呢?是推介一個嫁接后的產品還是推介一種真實的具有個性的身體文化。”[2]。時至今日,武術在學校體育中開展的并不樂觀,來自康戈武教授主持的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重大研究項目的研究結果顯示:作為國粹的中華武術在中小學開展得很不樂觀,有70%的學校沒有開設武術課,有些學校不僅沒有增設武術教學內容,反而削減了武術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項目;學生主要通過武打影視片和武俠小說了解武術,受其影響學生心目中的武術與現實中的錯位;學生對武術的認識模糊,有42.6%和25.4%的學生認為跆拳道和拳擊屬于武術;學生習武的動機主要是強身健體和防身自衛,34.5%的學生不了解民族精神的具體內涵,75.0%的學生認為武術課可以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武術課主要有一般的體育教師擔任,所占比例達到70.8%,武術專業教師只占29.2%;各地普遍以《體育》(小學1-6年級)、《體育與健康》(中學7-9年級)為首選教材,縣級學校的教材選用相對雜亂;已開課學校中教學內容以套路為主。學生感興趣的武術項目套路、格斗和功法[3]。
作為學校體育的延伸課外武術組織的開展在我國主要是以業余體校和武術學校為主,應該說我國的武術學校發展的規模是其它國家無法比擬的,資料顯示:全國各地建立的各種形式的武術館校達13000余所,常年在武術館校訓練的青少年達100萬之眾[4]。但是如此大規模的武術學校和培訓機構,主要面對的是專業學武對象。對于普通大眾校學生來講卻不能作為社會資源進行補充,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近十年來,很多人把重心放在競技武術的爭金奪銀上。中小學的武術比賽也是以高考加分為杠桿,推進競技武術的發展。上海體育學院的學者經過調查后發現:“中小學武術‘競技化’的成分很濃,一些學校領導明確表示學校開展武術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育競技武術的后備人才,和我們的少體校走了一個模式”[5]。國內外武術界的專家、學者普遍認為競技武術的文化底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淡化,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5]。
武術的合理定位是建國后一直困擾著學校武術開展的因素之一,因為一段時期內,武術的開展限制了許多與技擊相關的內容以套路形式開展,并將武術定位于“中國古代的自由體操或藝術體操”[6]。由于“多年來我們從理論上一直沒有有效的區分開競技武術與學校武術的差異,實踐上也多以武術訓練法代替武術教學,形成了‘基本功――規范化套路’的教學模式[7]”。競技武術的表現形式對動作的規范性要求極高,學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很難準確地掌握,這也是學生感到武術枯燥的主要原因之一。綜上所述,武術真正成為學校體育教育中的必修課是我們首先要努力的目標,目前北京等地正準備實行這一舉措,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但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武術課程的改革和設置等問題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2.1.2 韓國跆拳道開展現狀
在教育上韓國跆拳道的開展情況應該是較為成功的,韓國學生從小便開始學習跆拳道(一般從五歲開始接受跆拳道訓練),這一舉措的成功已經被事實有力的證明。跆拳道在韓國也是作為學校體育中的必修課進行推廣的,在韓國每年由數量繁多的大大小的跆拳道比賽和表演。根據張繼生的研究數據顯示:“韓國人特別重視通過跆拳道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質。在韓國大約有90%以上的大中小學開設跆拳道課程。韓國全國范圍內正式注冊的道館有8041個,加上未注冊的共有9500多個(截止至2005年)”[8]。這個龐大的跆拳道習練組織中的大多數與學校建立聯系,而且距各個大中小學距離較近,可謂是遍地開花,為課外跆拳道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場所,更重要的是這些道館為學員提供了多種娛樂方式,如游戲、圖書、玩具和水等等。韓國的跆拳道館經過考核可以取得不同程序的頒發段位和級別證書,學員通過一定的級別考試就可以獲得相應的證書,這對處于求知欲較強的學員和剛剛加入的學員來講是一個極大的肯定和鼓勵,這樣的舉措促使在韓國幾乎所有的學生放學后會到跆拳道道館學習,這對韓國學校體育中跆拳道運動的開展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學員在道館的出勤和學習可以納入學校跆拳道考核和升級時的參考。韓國跆拳道的考核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學生成績的考核通過綜合學生在學校學習鍛煉、道館學習鍛煉以及競賽成績和名次來綜合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和技術水平的。可謂是實現了課內外教學一體化。
另外,韓國政府和學校對于參加跆拳道學習的學生提供了各種優惠政策。如:各個學校在跆拳道考核中對于每個項目每個學期都設有獎學金;成績優異的可以選拔到上一級的運動隊進行深造;具體策略有以下幾點[8]:第一,獲得優異比賽成績的同學可以免試錄取至重點學校(全國中學生品勢比賽前三名、競技比賽前六名的同學);第二,國家對于專業技術突出的學生,給予去各處表演的機會并每年發放一定數額的資金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對外推廣跆拳道;第三,對于曾經被派出國進行表演的優秀選手,提供聘任機會擔任跆拳道教練,政府資助經費;第四,對于曾經獲得世界冠軍的運動員和培養出世界冠軍的教練,提供機會在高校擔任跆拳道教練或教授,并且由政府提供一定的科研經費和政策上的支持。
韓國政府和人民對于跆拳道的推廣都是非常支持的,他們認為跆拳道是韓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政府中從總理到政府官員都基本學習過跆拳道,懂得一些跆拳道的技術和精神。在跆拳道的推廣過程中,韓國政府、商業機構和民間組織運用了包括影視、音像制品、網站這些大眾傳媒手段,跆拳道用品銷售等商業傳播手段,以及跆拳道俱樂部等人際推廣模式在內的多種手段。這些渠道的整合,使跆拳道從客觀上成為一個綜合的文化載體,同時也是韓國國家文化資源的重要品牌。
2.2中韓學校體育教育中本土武技的發展方略比較
2.2.1中韓現行的學校體育教學大綱中對于本土武技的要求比較
我國學校武術教學大綱從建國后至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武術內容做了多次的修訂,現行的教學大綱是2001年頒布的學生體育健康標準中的對于武術教學內容的規定。由于種種原因本研究中所涉獵韓國跆拳道教學大綱是通過問卷調查和文獻檢索提煉而成。但是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韓國學校體育中的教學大綱關于跆拳道教學的內容是比較嚴格和具體的,對于跆拳道必修的規定是我們學校武術所不能比擬的。
通過對比發現我國現有武術教學大綱的優點是內容豐富,缺點是對于武術的本質中體現的防身自衛的搏擊內容涉獵較少,套路繁多不便記憶。韓國的跆拳道教學大綱優點是內容明確具體,主管部門規定必修學習。
2.2.2中韓現行高等學校體育教育中本土武技考核評價要求比較
通過對中韓兩國的兩所普通高校的學校體育教學中本土武技的考核內容進行比較見(表2)
通過對兩所高校的跆拳道和武術課程的考核內容進行比較發現,我國學校武術的開展存在打、練分離的現象,這與我國競技武術的推廣是一致的,打練分離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學生學習武術套路課過程中搏擊的內容部分需求不能夠得到滿足,而學生學習散打課的時候對于傳統武術的韻味難以體現。而韓國高校的跆拳道卻能夠做到把品勢和競技統一結合,綜合評價。另外,通過考核內容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韓國學校體育中對于學生的考核要求非常嚴格,而且標準的制定也非常高。這對學生平時的訓練與學習也是一個很好的促進。
2.2.3中韓高等學校體育教育中教授本土武技的師資崗位要求對比
體育教師是運動訓練和比賽的主導者和實施者,指導實施訓練的基礎是蘊藏大腦中的知識,因此教練員的知識及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體育課程的走向和效果。中韓高等學校體育教育中教授本土武技的師資崗位要求對比見(表3)。
通過表3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韓國的大學跆拳道教師的崗位要求較為苛刻,這為跆拳道課的教學過程把握無疑是起著積極的意義的。而我國由于學校數量眾多,武術項目的師資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所以說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對于教師本身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教學過程的把握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
2.2.4中韓學校體育教育中本土武技課學生的服裝及禮儀要求對比
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道德形成的支柱,也是傳統文化的提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稱謂。
通過表4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韓國跆拳道課程中對于服裝和禮節的要求都有著具體的規定,而且要求嚴格,我們的武術課教學恰恰在禮儀和服裝的要求上要明顯滯后。
2.3中韓本土武技對青少年的影響比較
2.3.1中國本土武技對青少年的影響
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基本上是與我國的基本國情相適應的,隨著體育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體育教學體制已實現了從“三基教育”、“素質教育”向“健康教育”的轉變,武術運動作為學校體育中的教學內容為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歷經千年的滄桑,武術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積淀,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決定了武術教育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正是因為武術的復雜性我們至今還沒有整合出真正適合在學校中推廣的技術理論體系,武術對于青少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文以澤心,武以觀德”,武術的練習過程是長期而艱苦的,正是因為如此,武術在學校中的推廣與普及遇到了種種障礙,我們的學生在武術的學習過程中很難堅持長久,得到的感言都是武術太博大精深了。根據調查43%的武術教師認為武術在培養青少年禮儀、社會適應、身體素質等方面難以達到預想的目標,37.5%的學生不了解民族精神的具體內涵,73.0%的學生認為武術課可以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這些數據表明我國學校武術對于青少年的影響是有待于進一步拓展的。
2.3.2 韓國本土武技對青少年的影響
韓國本土武技對青少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跆拳道精神對青少年的影響,這種心理狀態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要求,如:在古代跆拳道的精神具體體現在以“事君以忠、事親以孝、事友以信、臨陣無退、殺身有擇”為主的忠孝愛國精神。現代跆拳道的精神與體育的精神是相互交融的,可以概括為十二個字。即:禮儀、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精神。具體釋義如下:禮儀(義):指禮節和儀式,也指崇禮行義。要求跆拳道練習者要互相尊重,培養友愛、正義、謙虛的精神。廉恥:指廉潔的操守和羞恥的感覺。要求跆拳道練習者要分辨是非,有羞恥之心,努力使自己成為正直和道德高尚的人。忍耐:是把痛苦的感覺或某種情緒抑制住不使其表現出來。忍耐是用來克服跆拳道練習過程中所遇到困難的秘訣,只有忍耐才能超越自己。克己:是指克制自己的私心,對自己要求嚴格。要求跆拳道練習者要自我控制,排除不良情緒和私心雜念。百折不屈:指無論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縮。要求跆拳道練習者要有堅強的意志品質,在挫折、困難面前不退縮、不輕易放棄[9]。回顧跆拳道在國際范圍的推廣,跆拳道的精神也是現代青少年所需要磨練的,這正好符合時展的需要。由此可見,跆拳道精神的推廣也為跆拳道項目本身的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 論
韓國采用從小抓起,必修課的形式進行本土的跆拳道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實現了學校教學與跆拳道館的有機結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嚴把教學質量環節,高標準、嚴要求,充分發揮綜合激勵作用對學生的跆拳道學習起到了很好的促進和激勵作用。在教師崗位要求上要求嚴格,嚴把教學過程關,對教師提供了先進的設備和優質的環境,這為跆拳道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師資后盾,在國內較好的普及開展了跆拳道運動。
我國的學校武術開展的前景不容樂觀,套路與散打教學內容的整合是困擾我們多年的難題,政府缺乏對于學校武術教學的硬性規定[10]。學校武術的教學過程和質量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學校武術教學大綱的制定應適應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需求,對于武術課程學習的服裝和禮儀方面應有嚴格的、統一的規定。
3.2 建 議
借鑒韓國經驗,政府部門必須對武術的傳承要有硬性的規定,提高本土武技的重視程度,在國內實行武術課程大、中、小學生必修制;盡快整合套路和散打的教學內容,實現有機結合彌補武術套路和散打的打練分途現象;明確界定學校武術與競技武術的教學內容,盡快開發出一套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武術教學大綱和教材,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強調實用,體現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在管理上,對于學校武術的發展政府和教育部門要有硬性的規定,國家要評選一批以武術為特色的學校和訓練基地;構建不同形式的競賽制度;試點武術為各級升學考試內容;在各級學校中實施“武術段位制”;在高等院校建立高水平武術運動隊、武術協會、武術俱樂部等,以會員制的形式開展多種武術活動。
參考文獻:
[1] 蔡仲林. 試論學校武術教學現狀和發展趨勢[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2):3-4.
[2] 王崗.中國武術:20世紀的傳統流失與當代的回歸及振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9):1157-1159
[3] 康戈武,洪浩.我國中小學武術教育狀況調查研究[J].體育科學,2009(3):82-85.
[4] 王智慧.傳統學武程序與現實教武現象悖論探析[J].體育與科學(南京),2007(4):86-88.
[5] 馬劍,邱丕相.對武術實存的評析與反思[J].體育科學,2007,(5):92-93.
[6] 毛伯浩.武術的表演和競技[J].新體育,1995,(24):10-11.
[7] 邱丕相.“溫總理,你會武術嗎?”引發的思考[J]. 武術科學,2004,(2):1-2.
[8] 張繼生,等.韓國學校跆拳道發展的調查與思考[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3):71-73.
摘要 武術教師隊伍建設、武術教材體系建設、武術課教學評價體系建設、發揮學生武術社團組織的作用,是推動普通高校武術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 武術文化 途徑 方法
目前,我國多數高等院校體育教學不僅開設籃、排、足三大球為代表的競技體育項目,健身操、體育舞蹈、輪滑等項目也吸引著越來越多學生參與。武術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項目,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武術課程的價值未能得到充分發揮,本文旨在對如何提高普通高校武術課程的教學質量,推動校園武術文化建設做一探討。
一、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教師的專業素質是制約我國普通高校武術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從體育專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看,武術專業屬于單獨招生范圍,學生的特點是專業技術水平較高、文化基礎較欠缺、缺乏對傳統武術運動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認識。教學中,不能結合學生實際狀況因材施教,大大降低學生對武術學習的興趣。近年來,我國高校為優化教師隊伍,人才引進普遍采用高學歷制度,進一步造成了專業武術教師匱乏的狀況。從事武術教學的非武術專業教師專業水平、業務素質、科研能力不能滿足學生對學習武術的要求。
提高武術教師的理論水平,是改善高校武術教學軟環境的必要措施。通過專業人才引進,改善高校武術師資隊伍結構;發揮普通高校的教育資源,校內相關專業知識學習;利用體育院校專業優勢,進修培訓、進修;建立高校武術教師交流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共同培養優秀武術教育人才。此外,對教師裁判工作給予政策扶植,既能滿足高校教師服務社會工作的需要,也是加強武術教師隊伍的有力措施。
二、教材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
教材不僅能使學生獲得武術理論基礎知識,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目前,普通高校武術技術多以24式太極拳、初級長拳、初級劍等近現代創編的簡化套路為主,理論教材嚴重匱乏。部分普通高校采用體育院校的普修武術教材,既不能適應課程的教學需要,又不能滿足大學生對傳統武術了解和學習的興趣。普通高校武術教材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理論保障。
普通高校武術教材的創編應專業知識結構、智力結構和思想教育及武德教育高度和諧統一,適度增加武術傳統文化基礎理論;增強課本的趣味性,通過圖文并茂和電子教材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整理傳統武術套路,突出地方特色,創編校本教材,是傳統武術繼承和發展的重要手段。
三、立體的教學評價體系是武術課教改的重點
教學效果評價作為檢驗教學的一種手段,對教學活動具有導向作用。武術課教學效果評價是系統、科學和全面地對學生武術學習能力和掌握武術技術情況的判斷,其目的是促進武術教育改革,提高武術課教學的質量。
傳統的教學效果評價集中在對動作技能方面的考核,忽視學生對武術理論知識的掌握以及學習態度、情意表現等方面的評價。科學的武術教學評價包括階段性評價、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三方面內容。
階段性評價是學習成績的橫向評價,肯定成績、尋找差距,使學生明確努力方向。過程評價包括兩個層面:對學生學習活動即時評價,具有及時性、針對性,達到不斷督促和鼓勵學生學習的效果;對學習過程中學生所表現的情感與意志的評價。過程評價應注重縱向評價,能使學生看到進步,增強學習信心。終結性評價是對學習過程的全面評價,從態度、思考、技能、知識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定。使得既重視知識技能又重情意學習,對學生的發展更加有利。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也是完善武術課教學評價體系的大膽嘗試。
四、發揮學生武術社團組織的作用
高校武術協會是學生鞏固課堂教學成果、業余學習與交流的興趣組織。我國高校武術協會由學校的學生會或是武術愛好者籌建而成,組織管理相對松散,缺乏教師的專業指導。學校應完善和發揮高校武術協會的功能作用,培養武術骨干,開展武術表演、競賽、講座等活動,使學生在武術活動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把武術活動與提高民族素質和愛國主義教育緊密結合,通過制作宣傳欄、定期組織武術知識講座等,在校園內營造一個知武、愛武、練武、比武的良好氛圍,為弘揚武術文化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總之,加強教師隊伍和教材體系建設、建立科學合理的武術課教學評價體系,以及充分發揮學生武術社團組織的作用,是推動普通高校武術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參考文獻:
[1] 顏林.長春市普通高校公共武術課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 鄭勤.關于發展高校武術教育的思考[J].湖北體育科技.2006.5(第25卷第3期).
[3] 秦志明等.論高校武術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搏擊•武術科學.2009.2.
論文摘要:我國正在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但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強國還要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體育缺少文化,就會后勁不足,難以強國。建立豐厚的適宜體育強國建設的體育文化土壤,是建設體育強國的戰略抉擇。
許嘉璐說“無科技不足以強國,無文化則足以亡種”。當前國家體育文化建設滯后,隨著商品經濟的洶涌而至,一些嚴重背離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的現象客觀的存在著。打架斗毆、弄虛作假、濫用興奮劑等種種不良行為和形形的腐朽思想侵蝕著體育的肌膚,在體育活動中滋生蔓延,將體育文化推得越來越遠。北京奧運會我們得到了51枚金牌,運動員的拼搏和戰績可歌可泣,從金牌的數量上看,我們應該是名列前茅,算的上是一個體育大國。但我國是一個擁有13多億人口的大國,就體育資源的分布而言與西方國際相差甚遠。體育強國不僅是在競技體育方面展示全面的進步,而且要使廣大的人民群眾融入到體育中來,增強他們的體育健身意識。要達到這一要求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整個國家體育文化的建設,包括體育文化的發展、推廣和傳播。
一、體育文化概念
體育文化,大而言之,指體育運動本身所蘊含的、圍繞體育運動所形成的一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小而言之,又可指體育運動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所謂體育文化,是一切體育現象和體育生活中展現出來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就是說,人們在體育生活和體育實踐過程中,為謀求身心健康發展,通過競技性、娛樂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體形態變化和動作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具有運動屬性的文化。
二、文化建設對體育強國的重要意義
體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反映了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會民族的特征,并規范著人們的體育行為,也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一個體育強國必然要有自己豐富和獨特的體育文化,在大眾體育中,印度瑜伽、日本相撲等項目的文化魅力都已傳播到全世界,而中國的體育文化還缺乏這樣的影響力。
體育作為社會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受政府主導、人的需要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的推動。政府指導體育是讓體育作為一種特有文化推動社會的進步,提高民族的素質方面發揮著主導的作用。人們參與體育,主要是由于體育具有健身、娛樂、實現自身價值、豐富文化生活等作用。社會參與主要是感受到體育給自身發展帶來的機遇和回報。不同的價值取向構成了體育文化的多元化,并具有積極的意義。在一定條件下,促進體育的發展,是體育充滿生機和活力。體育因其自身特性,具有特殊的親和力、感召力、滲透力和影響力,對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積極的作用,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我國體育文化建設的不足
我國現在正面臨著體育文化的貧困。我國體育決策層目光更多的偏向競技體育,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積極的向競技體育偏斜,十分重視金牌歸屬,而對體育文化建設重視不夠。在備戰北京奧運會期間,我國提出“全民健身計劃”和“奧運爭光計劃”兩大。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奧運爭光”被放在中心地位,在競技體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在政策傾斜、隊伍建設、科研研究、競賽制度、運動體制、發展導向等等方面,更是無不體現競技體育重中之重的強勢地位。一個國家是否是體育強國,不能僅僅看競技水平,還要看大眾體育的整體水平,即全體國民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中國整體國民的體制,尤其是青年人的體質在不斷的下降。而重競技輕群體的傾向隨著社會的發展有所改變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長期單純的追求著競技體育成績,直接導致我國體育文化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滯后性。體育文化的落后將阻礙我國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體育文化建設
4.1體育文化融入到群眾體育
體育作為人類的一種文化活動,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進人的身心健康,溝通民族間和國家間的相互交往,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是很落后的,總體上看我國群眾體育,參加鍛煉人數太少,運動強的低;體育場館建設不足,人均場地太少,政府撥款不足,缺乏自我造血和自我發展的能力。讓體育文化融入到群眾體育中來,加強群眾體育建設,從思想上、精神上不斷提高對體育的認識,在全社會形成共同體育強國理想和體育精神的支柱。我國群眾體育處在基礎階段,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只有將群眾體育從滯后的狀態中提升起來,才能使我國進入體育強國之列。 轉貼于
4.2中國傳統文化的挖掘與繼承
魯迅說過“越是民族的文化,越屬于世界。”我國體育文化要與世界接軌,在保存好中國傳統體育項目的同時,弘揚其優秀的精華,把傳統體育中的包容和諧、互助友愛、自強不息、誠信禮讓等思想發揚廣大。加大中國傳統文化普及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對中國體育產生了解和發生興趣。通過各種電視媒體和互聯網大力宣傳中國傳統體育的文化意義和實用價值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逐漸擴大其影響。中國加入WTO和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后,中國社會將更加的向社會開放。這時,在積極的引進和消化西方體育文化的同時,對傳統體育文化的精華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剔除一些落后的、不合科學甚至是帶有迷信色彩的體育活動。對我國的武術、圍棋、毽球、風箏等特色鮮明,健身效果明顯的傳統體育項目要發揚,使其朝著科學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武術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競技性,對其不斷的改進創新,使其不僅走上奧運的舞臺,更要走向世界。通過武術的交流使世界人民更加深刻的認識中國文化,向世界推廣一種獨具魅力的中國武術文化。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精華融入到奧林匹克運動中,推向世界,從而發展中國體育文化,為世界體育文化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4.3國際交流,組織更多高水平的國際賽事
中國已與世界接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運動賽事的國際化是時展的需要,中國已經打開了國門,走向世界,積極舉辦國際比賽,參與國際比賽,加強體育間的體育交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更加清醒的認識到,只有在與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民族文化才能超越自己的局限。向世界敞開胸懷,積極接納一切先進的體育文化,同時又將本國的體育文化的精華經過系統整理后向世界輸出,融入到世界體育文化發展之中,才能使中國體育文化增添活力,才能使中國民族日益強盛。
4.4加強學校體育文化建設
學校是原始體育形態走向規范化、科學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是體育的搖籃。將體育文化貫穿到體育教學實踐中,就會更有效地發展中國民族體育,提高我國民族體育項目的知名度。傳統體育要得到更大的發展,首先必須從學校抓起,在各級各類學校中開展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為了更好地加強武術教學,就必須從體育的教材和教學內容上增加武術教學的比重,從師資的培養上加強對中小學武術教師的傾斜,同時把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到學校體育課程中,讓中國傳統體育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校園文化的宗旨主要是培養學生體育精神、體育意識和體育技能,提高體育文化素養,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并在此宗旨指導下開展多種多樣的校園體育文化活動。
參考文獻:
[1]任海,王芳,趙卓,論體育強國的國際影響力[J]中國體育科技,2010
[2]林順治,從體育強國視角論中國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3
[3]沈國琴,關于學校體育強國若干問題的思考[J]浙江體育科學,2010;9
關鍵詞 武術 音樂 文化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Wushu Soundtrack, Constructing
Strong Wushu Cultural City of Baoding
ZHANG Mingqiang[1], ZHU Peilong[2], ZANG Shuo[1]
([1]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Hebei 071001;
[2]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o study Wushu soundtrack, pointing out that music can enhance connotation performance and improve appreciation of Wushu, beneficial to the Wushu practitioners to correctly grasp the Wushu technique, edify sentiment.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feasible. The article also summed up the principle, method for allocation of Wushu soundtrack, and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ffect. Some Wushu soundtrack works are successfully creat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Wushu workers carrying out Wushu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and fitness score, to provide services for the majority of Wushu enthusiasts and participants, further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Baoding Wushu, consolidate the advantage of big Wushu city and strong cultural city.
Key words Wushu; music; culture
0 前言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內核和靈魂,決定其精彩程度。武術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孕育并發展起來的,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融技擊,健身娛樂、修身養性等功效為一體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保定是武術大市,可謂底蘊深厚。中國武術素有“南拳北腿”之說,保定武術即是“北腿”的代表,我國130余個拳種中,有22個產生于保定。由于武術文化在保定的長期傳播,尚武精神始終與城市的沿革相生相伴,塑造了獨特的保定地域性格和人文風尚,武術也成為深受保定人民喜愛的一個體育項目。
然而,保定武術的發展載浮載沉。隨著人們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人們審美要求的不斷提升,單純的武術演練逐漸顯得單調,習武尚武的“武術人口”顯著縮水,武術文化強音減弱,保定市在2012年河北省第七屆青少年運動會武術比賽中僅獲2枚金牌,名列第五,與武術大市、文化強市的地位極不相稱。
與此同時,武術配樂在我國一些大型節目表演中時有亮相,武術健身伴以悠揚的音樂不時可見,國家新的《武術套路競賽規則》規定某些項目要配以適當的音樂,預示著武術的發展道路正在不斷拓寬,不斷尋找新的發展方向。為此,我們就武術配樂開展研究,旨在推動我市武術運動的傳承與發展,增強我市武術實力,促進文化強市建設。
1 研究方法
(1)文獻法:查閱國內有關武術配樂的文獻和理論資料,為本研究提供依據。(2)跨學科研究法:運用武術和音樂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對武術配樂進行綜合研究。(3)探索性研究法:運用已獲得的研究成果,探索、創作武術配樂作品。
2 分析與研究
2.1 武術配樂的意義和可行性分析
武術配樂是為武術演練伴以音樂,使武術和音樂相互融合、烘托,以增強武術演練的效果。
2.1.1 可以增強武術對內涵的表現,提高觀賞性,有益于武術習練者正確把握武術技術,陶冶身心
武術與音樂融合,是武術演練的一種升華,可以更好地表達武術內在的含義,演繹武術的神韻,通過音樂的渲染使武術演練置身于所創造的意境中,賦予武術更加鮮活的表現力。同時,武術又為音樂提升了解釋力,武術動作與音樂的交相輝映、渾然一體,顯得更加生動、豐滿。
武術配樂可使習練者身心合一,正確把握武術技術的速度、節奏,融入正確的意境,發揮音樂陶冶性情的作用。配樂對于初級習練武術者可以有效地調動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2.1.2 武術配樂具有可行性
早在秦朝,軍隊打了勝仗,就有方陣軍技操練配以樂師敲鼓吹號助興,后有著名的公孫大娘舞劍等,都是曾經的武術和音樂相結合的例證。音樂的旋律、節奏可以使武術內在的神韻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武術有不同的動作姿勢、速度、節奏,配以針對性風格、曲式結構、配器形式所形成的色彩、旋律、節奏的音樂,可以共同塑造出嶄新而獨特的武術形象。
社會的多元化需求注定了武術的多元化發展,武術配樂也可以涵蓋健身武術、武術表演和競技武術等不同領域,不同需求決定著不同配樂的走向:中老年人健身配合節奏稍慢或比較舒緩的音樂,武術表演則根據音樂和要表現的主題配以不同的武術動作素材,武術比賽配樂則要與不同武術套路、運動員的風格和特點相得益彰,起到增強演練表現效果的功效,從而征服裁判、贏得觀眾。
2.2 武術配樂方法研究
以往的武術配樂受各種條件局限,大都只是憑個人的審美和經驗,選用現成的音樂與既定的武術套路相配合。用這種簡單方法編排演練出來的武術顯得很呆板,甚至出現音樂和武術主題、風格、節奏不合的現象。即使有些嘗試運用剪接、增加特效的手段,藝術性仍不高。至今除了24式太極拳以外,少有專門、成熟的武術配樂作品,相關研究少之又少,沒有完善的理論、方法、模式可循。
音樂與武術的結合是把音樂的旋律、節奏與動作的技能、技巧、方位等巧妙地結合起來,把音樂的意境、情感與武術演練的意識、技術和技能融合共進。武術配樂的項目主要有:長拳、器械、太極、集體項目等。不同的武術套路都有各自獨特的動作姿態、速度、節奏,如長拳的舒展大方、快速有力,南拳短剛頓挫,太極拳柔和緩慢,而武術配樂的快慢律動,配器的輕重薄滿都可與之相融并行,通過恰當音樂曲式結構的烘托甚至強化了武術的起承轉合、蓄勢爆發。音樂素材選取直接關系到武術配樂的效果。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音樂素材取之不竭。必須針對不同武術套路的風格特點配以合適速度、節奏、旋律、曲式結構和配器的音樂。武術動作的節奏表現在動作的速度、力度和幅度等,音樂則借助節奏的快慢與強弱來表現感情和主題,要力求通過音樂的引領讓習練者和觀賞者置身于特定的技擊意境,更好地體驗和表現武術的內涵和技術。
此外,要編配好武術音樂,不僅需要對武術有深刻的理解,還要有較好的音樂欣賞能力,甚至要學會挑選、制作音樂的技能。武術運動員和健身習練者的節奏感、音樂素養、審美觀等也直接影響武術配樂的效果。只有武術演練與音樂達到高度統一,才能給人以深刻強烈的感染。
2.3 武術配樂作品研創
為使保定武術唱響河北省、走向全世界,我們集合了武術和音樂人士共同開展研究,依據上述對武術發展方向、自身規律和配樂原理、方法的研究基礎,試驗性創作了一些武術配樂作品。如我們為河北農業大學、河北金融學院和保定市武術隊分別編配了集體項目、自選全術、自選劍術、太極拳和太極劍等配樂。
在編創過程中,我們根據各武術套路的律動,通過電腦音樂制作設備以及軟件采樣并測速,依照動作速度設置音樂拍數,在動作疾緩等變化上反復與運動員謀和,實現節奏和氣勢的吻合。根據編排的武術動作創作相對應的樂句,依據動作的剛柔變化配合音樂調式的大小,按照動作組合用時的長短決定小節數的多少,同時動作的編排、處理也依據樂句的音樂特性適當調整。根據整套武術動作的起承轉合、難度動作的設置等形成的結構創作對應的樂段曲式結構。集體項目隊形、造型、依次動作、同步動作、分組動作、多人動作等均須與樂段結構吻合。然后,針對不同動作的風格特點增添音效,如太極與自然渾然合一的大氣聲、流水聲、宇宙聲、氣息運用聲;長拳的風聲、雷聲、出拳擊掌踢腿以及刺劍、開合扇聲的聲效等。這里要特別注意時間上的準確,聲音動態比例與配樂的恰當。音樂運用什么樂器是決定武術內涵體現的重要因素,國樂中嗩吶的大氣奔放、笛子的靈活悠揚、古箏的撥音唯美、二胡的溫婉凄怨、京胡嘹亮高亢等等都適宜與傳統武術結合,再配以中國鼓、棒子、镲鑼為節奏更顯中國傳統氣勢與神韻。此外,中西合璧的新民樂(NewFolk)、新世紀(NewAge)等世界與民族音樂融合的音樂風格,也可以為武術演繹增添了更豐富的表達形式。在武術配樂制作中,MIDI制作、音頻制作是主要的技術手段。除了原創音樂作品,在版權許可的前提下也可使用已有的音樂作品,通過音頻制作的截取片段作為素材,根據武術動作的需要重新安置樂句、樂段甚至片段,調整音樂的速度,甚至增加樂器、將不同的樂曲重組。
這些完成的配樂作品均為我市各代表隊在河北省獲得武術錦標賽和大學生武術比賽多個單項和集體項目冠亞軍獎項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也希望可以更多地為我市武術工作者開展武術競賽、表演和健身配樂提供參考,為廣大武術愛好者和參與者提供服務,促進我市武術的進一步傳承和發展,鞏固武術大市、文化強市的優勢。
規劃研究項目:2013年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編號 201302047
參考文獻
[1] 周麗娟.關于武術套路演練配樂的若干思考.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3).
[2] 李華,鄭勤.音樂在中國傳統武術中的運用.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6).
[3] 董國興,楊靖.武術套路動作編排中音樂的應用.美與時代,2007(12).
【關鍵詞】簡析;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4-154-01
一、中國傳統體育的相關概念辨析
一是關于中國傳統體育的概念剖析。本文探討的中國傳統體育,主要是指在分散的、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社會環境中孕育和發展起來的,以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作指導,注重綱常倫理、追求內心平順和諧,以傳統武術、養生氣功、民俗體育和傳統智力性體育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民族體育。中國傳統體育之所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因為傳統體育具有參與人數之多、跨越地域之廣、社會影響之大、時間延續之長等特點,是包括漢民族在內的中國各民族在本民族居住地區內共同創造、形成、繼承和延續的帶有濃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凝聚了中華民族集體智慧,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能夠體現傳統文化特征。
二是關于中國傳統體育特征的剖析。國內學術界關于傳統體育特征的研究有大量的學術專著和學術論文,采用的方法、研究的視角不盡相同,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例如:劉雪松在《論我國民族體育的特色及其發展》一文中指出,中國傳統的體育文化表現出明顯的地域性和傳統性特點,因為不同地域的人們生活方式、文化理念和地理環境不盡相同,使得在一定地域世代相傳、沿襲的體育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傳統性特點。胡小明在《體育人類學》一書中具體分析了中國傳統體育不具有“競爭性”的原因,他認為雖然中國傳統體育成百上千項,但是它們主要是依附于生產、生活、練兵、娛樂和禮教活動之中,沒有形成具有獨立形態和獨立價值的體育形式,缺乏競技性,與今天的奧林匹克競技精神格格不入。此外熊志沖在《傳統體育與傳統文化》一文中還總結出民族傳統體育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的特點。盡管結論不盡相同,但是對中國傳統體育具有的民族性、傳統性、健身性和娛樂性等特征的認識大體是一致的。
二、中國傳統體育的文化特征分析
中國傳統體育是在各民族文化中孕育而來,深受中國傳統宗教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影響,呈現出顯著的民族風格。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領域中的寶貴資源,其悠久的歷史中有著濃厚的文化積淀和鮮明的個性特征
1.具有明顯的哲學思想烙印。古代中國,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發展豐富,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以儒、釋、道、墨等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豐富多彩。中國傳統體育在作為一種在農耕文化狀態下所孕育出來的體育活動形式,其形成和發展必然深受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天人合一”、“氣一元論”等思想元素在傳統體育如氣功、武術、太極等項目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正是由于有傳統哲學思想作為理論基礎,使得中國傳統體育呈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廣博宏大的理論體系。
2.主要以追求健康保健為目的。中國傳統經濟具有分散、封閉、自給自足的特點,建立在這樣的地理環境及經濟條件之上的中國傳統文化,主要追求和諧、穩定和與環境協調的生活方式,人們主要以“修身”、“養性”方式為主,與西方競技體育色彩完全不同,人們主要是享受體育帶來的娛樂、健康,進而達到保健長壽的目的。
摘 要 運用文獻研究、對比研究和實證研究等方法,探討中國武術近一個世紀與奧林匹克的淵源,作為世界獨有的民族傳統文化曾一度傲立世界文化的巔峰,而今天面對世界體育的現代格局,我們的中國武術奧林匹克面前該如何抉擇是我們民族必須深重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武術 奧運 奧林匹克 國際化
中國武術歷經歷史滄桑隨中華文化的坎坷沐風瀝雨,曾經的豪邁早已被中國文化的傳統厚厚包裹,面對今日之日趨盛行的世界體壇,這項承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文化卻尷尬的苦澀,特別是近一個世紀中兩度與世界巔峰盛會奧品匹克的擦肩讓國人心痛,雖然今天中國武術的國際化道路在逐漸拓寬,而融入奧運是十幾億人的文化夢想。
近代奧林匹克的崛起也不過百余年的時間,但依據歐美經濟的特性隨著西方強勢經濟的全球性擴張而不斷得以提升和擴張,尤是近幾十年隨著以文化為載體的現代科技的發展,地球的時空仿佛在不斷濃縮、人類的生存體系在不斷融合――文化全球化、經濟一體化、軍事聯盟化。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運動文化也隨之而動:奧林匹克越來越成為全球不可回避的運動盛會,并毫無疑問的高居于現代人類運動形式之榜首,成為各民族競相展示自己運動魅力與天賦的舞臺,同時,也為各國家和地區顯示其競技實力創造了最好的機會。
一、中國武術的國際化進程
奧林匹克非某一國家、地區,某一種族、民族的運動專利。他在促進和平、友好、慶祝農業豐收反對侵略戰爭等之誕生淵源及近幾十年來完善與發展的情況均昭示其屬于世界各族人民,是全民族運動大集合、是世界各民族運動文化大集會、是世界民族文化大融合。因此他沒有理由將任何一項達其標準的民族運動拒之門外,武術融入奧運也是理所當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的融合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中國武術在1932年美國洛杉磯十屆奧運會與奧林匹克的第一次接觸直到現在2008的再次擦肩也正是對這一點的證實,跆拳道與柔道雖已入奧但也是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磨合。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武術這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已取得了國際化和世界性的顯著成就,誕生于1984年的全國武術比賽應算是較早的全國規模的比賽,而隨之13年后中國武術由國內進軍國際――1987年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之鑼在日本橫濱敲響,此后中國武術一系列的國際化組織逐步建立、國際化賽式逐步展開:
目前國際武聯已擁有100多個會員協會,并且協會的成員國和地區正在逐步增多,武術的國際賽式也逐步趨向更加規范和市場化。
1932年的第十屆奧運會中國武術與奧林匹克首次接觸,而后歷史的戰亂與建國后經濟復蘇的艱難使得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交流與傳播遭遇了極大的冷漠,武術更是毫不例外。政治、經濟、文化在社會發展進步過程中是三位一體的:文化的傳播以經濟為載體受政治左右,同時文化對政治的提升和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建國初期的三十年左右的時間里,中國的政治經濟處于混沌狀態,在那種情況下政治方面國家對武術無暇顧及,雖然期間在1960年和1974年曾先后以出訪的形式走出國門,但真正把武術向世界推廣是在80年代后期。在80年代后期如上所述一系列的國際組織的建立尤是國際武聯的建立使國家以政府的形式把中國武術向全球推廣、使中國功夫的魅力向世界各族人民展現。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里通過類似的國際組織和國際賽式的展開使中國武術的國際化地位提升,并使國際武聯逐步得到了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承認。期間,民間傳統武術的傳播也對武術的全球化傳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賽事活動及研討活動使得各家門派競相發展,如山西傳統太極拳國際邀請賽、永年國際太極拳年會、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這一系列活動對武術的推廣與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一些有條件的人遠赴海外傳拳授藝對中國武術海外的推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價值。
就在這種官方與民間共同努力下通過二十多年的時間使中國武術向全球迅速推廣、在國際上的影響與日俱增。然而,盡管如此中國武術與奧林匹克的親密融合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二、中國武術本身國際化面臨的文化轉型
千百年來武術的傳承一直沿襲技擊的核心地位,不管其派系如何發展技法如何提高,質的本性未曾動搖。歷代大家沒有誰去追求其外形的漂亮、也沒有那派宗師注重其動作的灑脫。而今天這一切都不同了,中國武術正在經歷著文化轉型,或說文化變遷問題。正如大家所見及所思,現在武術亦非昔日之“國術”,更非歷史之“武藝”與“手搏”。漸進取代的是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其實這也不難解釋――任何文化的產生與存在必須是以一定得社會條件為基礎,社會環境的變化必須使相應條件下的文化存在發生變化,如筆者上述所提中國上個世紀初期的社會轉型帶動了一場巨大的文化變革。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廣域國家,這也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多樣性的構架基礎,無論哪種民族傳統文化都在社會變遷的帶動下悄然的發生著變化,如昔日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也只能是快馬加鞭,而今天他早已被現代的交通方式沖淡的無影無蹤,服飾方面,面對西裝革履的流行也沒有誰為失去昔日的寬袍大袖而傷感。從物質到精神各方面的傳統文化都在或都早已發生了變化,并脫胎轉換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武術不能脫離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范疇,更不能拒絕文化轉型的結構重建。其實,無論今天的競技武術、大眾武術的區別,還是套路與散手的分類也正在說明武術本身正經歷著新的文化變遷。武術文化的變遷包括以下幾方面(或歷程);一、傳統武術的轉型,二、新型武術形態的創建,三、新型武術的完善與發展。
文化轉型問題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其轉型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社會必然性,而其轉型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急功近利注入過多的人為因素。如武術入奧問題其條件不成熟也在于武術的文化轉型條件不充分。急功近利的做法會很容易導致中國武術的失范與渾沌,像武術入奧的形態問題上就反應這一點,武術以何種形式入奧曾是爭論無果的問題,其原因就在于武術的文化轉型條件不成熟。如果武術的轉型條件成熟相應的新的武術形態自然會出現,在經歷一段時間的發展與完善后會以順理成章的形式入奧,而再不會為以其何種形式入奧大費腦筋。
三、武術文化轉型的國際化接軌
中國武術的文化轉型已是必然,不可禁、不可擋。而我們所需要慎重的是其轉型的形態的創建與構架,是選擇散手是唯一的出路、還是套路才能體現中國武術的傳統特點,競技武術和大眾武術哪種更有利于武術的發展、我們究竟應不應該借用西方體育的先進發展模式來規范武術的發展、面對西方體育文化對中國武術之傳統的沖擊將如何做出合理的選擇。
作為發展中國家,一方面我們要盡快融入到現代化的國際性文化中,學習西方文明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的文化,把其合理的可吸取的文化因素導入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為我們傳統文化的轉型注入生機和活力,如引用西方的對運動研究的先進科技成果到武術中,使武術的運用能更大發揮人體潛能、武術技擊能出現節能化的理想效果。在面臨武術的文化轉型時期、在對待武術的文化結構重建問題上我們對西方體育文化所做的是學習、引進、借鑒。中國文化不能甘當西方文化的復制品,武術不管做怎樣的重構與轉型一定不能拋棄原生性的文化之根。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意外部的物質世界還要注意人的內心靈魂,靈魂的荒蕪比自然的荒蕪可怕得多,尤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荒蕪。
參考文獻:
[1]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較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352.
[2] 張耀庭.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論文摘要]武術套路競賽是一種相互交流和公平競爭的運動,在武術套路的運動訓練中通過音樂來調節運動員的情緒,使之可隨音樂的變化而變化。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進行調查研究,旨在論述音樂與運動情緒的密切關系,從而引起從事武術套路運動相關人士的重視,為提高武術競技水平提供一定的參考。
前言
武術套路競賽今天已是一種相互交流和公平競爭的運動,在運動水平不相上下的激烈競賽中,運動員的情緒對比賽的勝負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在日常訓練當中應有效地調節運動員的情緒,使其更出色地發揮技能水平。
如今武術套路運動已和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武術套路的訓練與比賽都是在音樂伴奏下進行的。有經驗表明:音樂因素對運動員情緒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認知感官器官中,聽覺獲得的信息量最大,而音樂是最容易引起大腦反應的一種感官刺激。本文旨在通過研究音樂對武術套路運動員情緒產生的影響,引起從事武術套路運動的人士對該研究的重視,為提高武術競技水平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對吉林體育學院武術套路專業學生25人、吉林省武術專業隊12人、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15人,共52人進行抽樣調查。(見表1)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根據研究目的、任務及研究內容,查閱了1998~2000年的各類公開刊物發表的20余篇有關音樂與武術套路運動員運動情緒的文章,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研究。
2.調查問卷法。對吉林體育學院武術套路專業學生25人、吉林省武術專業隊12人、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15人進行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52份,回收問卷52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50份,有效率96.2%。
3.數據統計法。根據問卷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音樂和情緒
音樂是一門藝術,它是通過聲音來塑造藝術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它對人們的思想、情緒、生理等產生一定的影響。
情緒是一種心理現象,伴隨著認識過程而產生,并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具有沖動性、外顯性和多變性,是人心理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
用音樂調節和控制運動員的情緒,對提高訓練效果、提高運動員技術水平和運動效果,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音樂與人的心理、生理活動之間的關系
專家指出,音樂不僅影響人的心理狀態,而且還能引起人體的一系列生理指標和生理過程發生變化,甚至能直接影響體育運動的全過程。
1.音樂對人心理的影響。事實證明,音樂可以影響人們的情緒、精神及行動。音樂心理學家認為,有律動節奏的音樂容易使人們興奮;平緩的抒情音樂則使人們心情舒坦。可見,不同的旋律和節奏,對人們產生或興奮或抑制作用。
2.音樂對人生理的影響。不同的音樂對人體是有著不同的刺激作用的。當人處在優美悅耳的音樂環境中,可以改善精神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和消化系統的功能,促使人體分泌一種有利健康的活性物質。
(三)音樂對武術套路訓練產生的影響
1.音樂在武術套路訓練中對運動員情緒產生直接的影響。
在調查問卷的過程中,各抽取吉林體育學院25人、吉林省武術專業隊12人、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15人,合計52人作為統計,從表2中可得知,在較快節奏音樂的伴奏下有78%的可以精力集中,有6%的產生情緒煩躁,有20%的產生疲勞和不安;在較慢音樂的伴奏下有42%的可以集中精力,30%的產生情緒煩躁,32%的產生疲勞和不安。因此,在武術套路訓練中運用音樂來調節運動員的情緒是行之有效的。
不同旋律的音樂可對武術運動員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使其各部分肌肉協調而有節奏的收縮,音樂將各種刺激傳達到人腦,人腦又發出各種動作指令,從而調節人的情緒、情感、意志和行為,使人體的動與靜、形與神、身與心交融。武術套路訓練與音樂具有同步效應,不同動作的律動組合,可以展現武術套路訓練與音樂的內在關系,追求最理想的內在同步效應,是人們在武術套路訓練實踐中所追求的目標。武術套路的節奏正是通過人體動作的自然形態和動作幅度及能量的增減要素等對比組合的。借助音樂的配合,能夠很好的展現出武術“精、氣、神”的效果。
2.音樂對運動員身體素質的影響。在武術套路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訓練中,速度素質練習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運動員的速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套路完成的質量。速度訓練時,要在激昂、歡快的音樂聲中進行,還要適當地選擇一些變速的音樂以調整和調動運動員的情緒。 轉貼于
力量素質訓練也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內容,它的練習可以在具有一定震撼力的打擊樂聲中進行,使運動員精神振奮。
耐力訓練需要在自我克制,自我控制,自我鼓勵的心理狀態下進行,在音樂的選擇方面,要選擇輕松愉快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以減輕和緩解疲勞。
靈活與柔韌素質練習可以放到一起,選用一些輕快活潑與舒緩剛勁的音樂交替變換演奏,以充分調動運動員的熱情,培養運動員的反應與機敏度。
3.音樂對運動員難度動作訓練的影響。對于武術套路運動員難度動作的訓練,許多運動員感到枯燥無味,這直接影響著訓練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將運動員內在的激情充分調動起來。激情能激發人的上進心與斗志,調動人身與心的潛在能力,提高其活動效率。有實驗證明,在訓練中配樂與否對練習者有直接影響。同樣的訓練內容練習,在音樂的伴奏下運動員就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注意力能集中于訓練中,運動員會非常積極地投入到訓練中去,從而促進訓練任務的完成。可以說,音樂有助于使運動員始終保持一種高昂的學習激情和愉悅的學習狀態。
4.音樂對訓練恢復的影響。武術套路訓練和恢復,是提高運動成績的兩個重要方面,忽視任何一方都會嚴重影響成績的提高。音樂不僅在訓練中起著重要作用,也是理想的休息和恢復的手段,在訓練中產生運動性疲勞,合理的運用音樂加速運動疲勞的恢復,以提高訓練的效果。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借助心理作用降低精神的緊張度,改善心理的壓抑狀態,有利于更快恢復消耗的神經能量。在音樂的調節下,通過大腦中樞對人體的調節,運動員的呼吸、血壓、心率以及腎上腺皮質激素和腎上腺分泌等都有相應的變化。對于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和腦電、肌電等也都會有影響。從運動心理學角度來看,音樂對人的情緒感染上具有一種較為直接的影響,運用音樂既可以減少運動員不必要的興奮,又能引導他們產生良好的情緒,還能消除壓抑和疲勞,使人精神煥發,從而促進恢復和提高訓練效果
三、結束語
音樂與武術套路訓練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訓練中應廣泛地、合理地,有目的地、恰當地運用音樂,充分滿足武術套路運動員對音樂的心理需要,并結合項目特點以及武術套路運動員的運動風格,進行有針對性的音樂理論培訓,加強武術套路運動員的文化與藝術修養,不斷增強自我心理調節與自控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歐美,劉勁松,李正中.淺析引用音樂在武術套路專修課中的作用[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1):112-115.
[2]李萍.武術與音樂相結合的應用研究[J].懷化學院學報,2009,(05):107-109.
[3]唐守彥,張旭.論武術套路運動員音樂節奏感的培養[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4):178-179.
[4]陳鵬生.論音樂與武術套路的融合[J].現代商貿工業,2009,(01):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