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8 16:04: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學科技實踐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意外留校,走進語文教學的殿堂
張:胡老師,您好!非常感謝您能熱情地接受我的訪談。您作為一名語文老師,獲得“特級教師”等稱號,可以算是功成名就。很多教師或許都夢想著有這么一天。您小時候的夢想是從事一份什么樣的職業呢?是想當一名語文老師嗎?
胡:我小時候覺得當科學家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所以一直夢想長大后當一名科學家。(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當一名語文老師。讀書的時候,我并不偏科,各個學科我都很喜歡。記得當時我參加了一個數學競賽,還得了市里的乙等獎呢。前一段時間,我在武漢六中的上智分校,給青年教師評課。當時只有一節語文課,其余都是其他學科,數學、生物、英語、音樂等,可是我也得評啊。結束后,其他老師很驚訝地問我:胡老師,您不僅能聽評課,而且還能給各個學科的老師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議,您是怎么做到的?其實,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有些道理都是相通的。當你想明白了,你是引導著學生學,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張:那您能分享一下當時是如何走上語文教師這條路的嗎?
胡:讀高三那年,有一次我們學校的王書記把我叫到辦公室。他跟我說,經過學校研究決定,你就留校教書吧……我當時大吃一驚。那時候,我們的學校叫一女中,雖然知道曾經有學生留校的先例,不過留校的都是比較優秀的學生。有位留校做團委工作的學姐,后來還當上了武漢市團委書記呢。所以,我非常興奮,覺得這是一種莫大的肯定和榮耀。等到我高三畢業,馬上要開學了。教導主任告訴我,我們考慮了一下你的工作安排,基于你以前在外語競賽中得過獎,所以,你就教外語吧。1959年,一名外語老師就這么莫名其妙地誕生了。由于當時中蘇的特殊關系,我教的是俄語。兩年后,中蘇關系徹底惡化,俄語也跟著不學了。那我接下來怎么辦呢?因為俄語屬于文科,所以我順勢教了語文,一不小心就這樣走進了語文教學的殿堂。
張:很多人成為特級教師后,會選擇教研或者從政,這一定程度上拉開了教學一線的距離。您從1959年開始教書,到現在已經有五十多個春秋了。是什么讓您一直堅守在教學第一線?
胡:我現在呢,雖然沒有直接帶學生的課,但基本上沒有離開過課堂。因為退休后一直在武漢六中做課題,進教室聽課評課,指導和培養青年教師,所以生活在校園環境中,和學生仍然保持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廣義上,算是堅守在教學第一線吧。那么我為什么會對語文教學如此癡迷?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也許和我的人生發展軌跡、性格有關吧。高三畢業后意外留校,當我穿著背帶裙第一次站上講臺給學生們講課,我能很快融入學生的圈子。下課后,有的學生跟在我后面數我的衣服扣子,有的和我在操場上玩耍、聊天。至今我仍記得,每天中午去食堂買飯,我們班的幾個學生會在食堂門口等我,因為和我同路,我們一起常常邊走邊聊,聊天內容相當豐富。比如,生物老師講人體器官,如何生動有趣;再如,歷史老師自作聰明,對著講稿念,無比滑稽……如今回過頭來看,我發現這些聊天內容其實都是最樸素最原始的調查研究。從學生的表述和評價中,我逐漸覺悟到什么是教學智慧,什么是教學藝術。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員,只不過我是學長,他們是學弟學妹而已。于是,我開始試著轉變立場,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學長式教學的理念也正是從這里開始慢慢萌芽。
關于性格方面,雖然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當教師。但是,我從小干什么事情總愛入迷,總是想盡最大努力做到最好。我非常喜歡反思,那時我枕邊經常放一本書或雜志。我念書那會兒,你猜放的是什么書?你絕對猜不到……(呵呵)是《水滸傳》。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那么喜歡《水滸傳》,但就是很著迷。再后來,就是《讀者》。每天臨睡之前,必看半個小時左右的書。然后,我再把今天做的事情全部在腦子里過一遍,進行反思,嘗試著不斷改進,這已經形成了一個固定不變的習慣。
還有一個方面,那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非常感激武漢市教研室的徐國英主任的提攜,還有全國知名專家們的肯定和認可,讓我在教學研究的路上一步一步走得越來越堅定,越來越深遠。
二、學長式教學,與時俱進
張:1998年,您首次在全國提出“學長式教學”,在當時引起了極大轟動,形成了“胡明道磁場效應”。您能分享一下“學長式教學”理念的形成過程嗎?
胡:1998年,武漢及湖北四地聯合召開“胡明道教學藝術研討會”,武漢市教研室的徐國英主任給了我一個提議,讓我將之前寫的研究文章進行梳理、整合,提煉出一個自己的觀點或看法。當時我已經發表的很多文章都有類似思想的體現,比如《撳動課堂的按鈕》《啟開學生發問之口》等等,但是這些觀點和想法比較零碎。現在回想起來,非常感謝徐主任,如果沒有他的提點,可能就沒有 “學長式教學”理論的誕生。在大禮堂里,我第一次將“學長式教學”的理論提出來了。來武漢參加這次會議的有很多專家,比如中語會的張定遠會長當時對我的報告進行了點評。大家一致認為我的這種教學理念很可貴,需要進一步梳理后,再向全國中語會申報課題進行立項研究。后經全國中語會教改課題中心立項為“九五”重點課題,吸納了全國23個省、市近200人參與研究,引起了全國各地中小學的廣泛響應。
2002年,在進行結題匯報時,專家們一致認為我的這一課題的價值主要在于前瞻性、科學性、實踐性、示范性??茖W性,主要在于這一理論是符合教育學和學生發展規律的。而實踐性,是因為我總結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具有可操作性。示范性,意思是說給普通的一線老師研究教學樹立了一個榜樣。在這里,我要重點說明為什么是前瞻性呢?簡言之,就是前人沒有提出過的。當時恰逢全國課程標準研制組廣泛搜集全國的優秀課題案例,徐國英主任是當時課程標準研制組的核心成員,他將我的課題成果帶到北京,得到了課標研制組專家的首肯,認為非常具有前瞻性。當時,我把教師的角色定位為“示范者、指導者、組織者、促進者”。第一稿的“課程標準”以后,教師角色的進行了新的定位:“指導者、促進者”。我驚喜地發現“學長式教學”的教師觀是符合這一理念的。
張:說到課程標準,讓我想起2017年高考最新消息的,語文學科的廣度和難度的提升備受人們關注。您覺得語文這一學科的變化大嗎?
胡:從某種程度上說,高考的變化強化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2016年高考以后,不管是市一級還是區一級的,大家都在研討高考,已經明白了大致試題的框架,分數構成比例等。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其實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高等學校的老師、教授們,以前總是批評我們基礎教育制造了一大批“考試機器”。他們認為,大多數學生寫作文都是框架式的,缺乏理性思維。捫心自問,我們的確需要反思。而現在的高考改革就是為了真正檢驗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閱讀量增加,閱讀內容更豐富就是這次高考語文改革的一大亮點。除此之外,過去的學生背作文往往有訣竅,總結為十六字,即“名言薈萃、古人開會、反復嘮叨、高分絕對”。但現在很多作文都是時事的材料,避免了將老套的材料進行宿構等弊端。由此看來,這次的改變有利于促進學生真正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張:您研究的“學長式教學”課題共獲國家基礎教育實踐論文一等獎、武漢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基礎教育單學科課題零的突破)、中國教育學會二等獎等八項大獎。距離提出這一理論,已經二十年了,您認為“學長式教學”仍然適應現在的語文教學嗎?
胡:我覺得“學長式教學觀”具有理論性、實踐性和時代性,所以仍然是適應當下的語文教學的。
首先,我們從理論上對“學長式教學”進行了界定?!皩W長式教學”是教育者以“學習論”為核心理論,以開發學習個體潛能、培養全員素質為目的,以“先學者”身份組織豐富的課堂生活,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習得讀寫能力并形成創造性人格的教學論。其次,對教師觀、學生觀、教材觀、課堂觀也進行了新的闡述。教師是先于學生“聞道”的人,是先學者,即“學長”;學生是課堂里的學習者,有權提出自己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在教材觀上,要求教者“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同時,我把課堂抽象為“小社會”,教師要M織豐富的學習生活,形成情感紐帶,在師生間構建真實、接受和理解的人際關系,讓學生在“自動”的學習中自由想象和創造,進而實現師生的人格融合和升華。
“學長式教學”的實施要領,在當時也受到專家們的極大肯定。一是無障礙的心靈溝通,即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二是易實踐的方法指導,即學會學習;三是深層次的潛能開發,即探究;四是強效應的人格融合,即現在的“三維”。后來,對于第四點,有人建議改為“強效應的人格示例”,可能會更接地氣兒,比如所體現的人格魅力可以作為一個示范或例子。而我所認為的“人格融合”,是指在課堂上通過學習,教師和學生會因為文本的內容受到人物的性格或精神的熏陶和漸染等。
在今天看來,這一理論和原則也依然具有時代性,與現在所提倡的核心素養、課程標準、“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三個維度”的價值觀等相吻合。
張:您覺得“學長式教學”最大的特點是什么?能否具體談談?
胡:“學長式教學”旨在讓學生學會學習,樂學好學。它強調,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學生發現學習的興趣,自主地探索并掌握具體的學習方法。而不是教師給出一個范本,學生依葫蘆畫瓢就行了?,F在在課堂上,很少有老師對方法進行歸結;而有些老師有方法也僅僅只是為了應考,灌輸式地將方法強加給學生。我認為這絕不是智慧的方法。
“學長式教學”在過程中注重生成方法。比如,在教學生為文章寫點評時,可以這樣教:先布置學習任務單,一快速瀏覽全文;二給文章中一處或兩處寫評點;三是準備展示交流。在展示成果時,老師要心中有數,遇到發言好的學生要積極點贊,同時還要允許學生出現錯誤,有錯誤才有生成。當發現學生有錯誤時,可以讓其他學生幫忙改正,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前進。最后,再回顧總結,讓學生自己提煉評點方法,教師再適當補充和整合方法:一是選詞選句寫評點;二詞句賞析不離篇;三是點悟內涵評寫技;四是明白曉暢用語簡。簡言之,就是選什么,品的內容,怎么品,最后注意語言表達。
這樣的課堂才是不斷生成的課堂,這也是“學長式教學”最大的特點。
三、研究型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張:早在20世紀60年代,英國課程論專家斯騰豪斯就開始倡導讓“教師成為研究者”。從您剛才所談及的教師生涯的軌跡來看,您真算得上是植根三尺講臺的研究型教師。您能否結合自己的人生體會,談談青年教師應該如何走好自己的專業化發展之路嗎?
胡: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成為研究型教師,其實這也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最終目的。那么,研究型教師是不是高不可攀的呢?一說到研究型教師,大家可能會認為應該是全國教育界有名的大專家吧,比如錢理群等。我覺得不是的。我自己走的就是這樣一條研究的路,同時我也希望我們的青年教師也能順利走上專業化發展的教研之路?,F在,我就結合自己的人生體會聊聊,希望能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
一名教師,當你開始走上教研之路時,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這是前提條件。那么,如何走好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