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2 21:16: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鄉村自然考察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江西婺源藝術考察報告
考察地點:江西省婺源縣
考察時間:從XX年5月21日至5月26日
考察過程
婺源縣位于贛東北,古徽州六縣之一,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素有“書鄉”、“茶鄉”之稱,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游縣,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的文化風俗、房屋建筑、飲食居住和徽州其他各縣大體相同,屬徽文化的組成部分。那里完好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兩代古建筑,它們是中國古代社會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徽派建筑,堪稱典范之作。明清時代古徽州一帶的商人憑借木材、茶葉、鹽業等的壟斷經營,稱雄商界長達二三百年,統稱徽商.當時徽商經營的勢力遍及大江南北,聚集了大量的財富和聲望。中國人落葉歸根的特性讓殷實的徽商們最終都在家鄉大興土木,建民所、立祠堂,光宗耀祖,傳宗接代。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徽派建筑的全面的昌盛。中原望族的遷徙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化和耕讀禮俗。中原盛行的儒家禮教文化濃墨重彩地在古徽州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這也是徽派建筑滲透著儒雅之韻的原因之一。聚集巨額財富的徽商幾乎無一例外地將大量的資本投入到光榮之中,投入到自家宅院的建設中,這也在無形中促進了徽派建筑昌盛的發展。
本次考察為婺源的東線景區。主要考察了思溪延村,大鄣山景區,李坑,汪口,江灣,曉起,等地。
我們到婺源之后,第一站就是曉起村,也是我們這次寫生的住宿地點。這里的房屋多為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建筑,也有少量系明代所建。民居建筑風格大同小異,多為一層至三層穿斗式木構架,四周用風火山墻圍起,大門為石庫門坊,水磨青磚門面。平面布置常為三開間,內分前廳、后堂、廚房,前后均有淺天井。方柱石基,格扇門窗,青石板鋪地。最令人稱奇的是古宅栩栩如生的“三雕”(木雕、磚雕、石雕)藝術。
行程第一天去的是思溪延村,延村以群屋一體的建筑格局著稱,若逢雨天, (文章轉貼自實用工作文檔欄目) 踩著光可鑒人的青石路,從村頭走到村尾,穿堂入戶而衣衫不濕。莊園特色極具,在環繞延村的河岸上還可以捕捉到水彩畫般輕靈、蒙朧、滋潤的畫面。思溪的古民居則以幽深的庭院風格見長,鎏金匾額,回廊護欄、天井書齋,亦莊亦趣。有些村落中,至今依然保留一些當年的古驛道,它們在村莊與村莊之間宛如飄帶一般蜿蜒伸向遠方。那些規模較大的村落更是有著江南風光田園詩般的意境,高高低低的樹,曲曲彎彎的河,零零落落的村,有一種國畫中的韻味。
印象頗深的是李坑。李坑是一個以李姓聚居為主的古村落 ,該村落群山環抱,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墻黛瓦 、參差錯落;村內街巷溪水貫通、九曲十彎;青石板道縱橫交錯,石、 木、磚各種橋數十座溝通兩岸,構筑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是婺源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李坑,自有它自己的一番滋味,就是它最讓人貼近生活。它的人文氣氛讓人難忘.
此行考察讓我覺得特別入畫的一個地點是曉起。“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如果說,婺源是一個綠色大公園那么曉起村就是一處絕妙的景致。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野碧風清的自然環境,遮天蔽地的古樹,天人合一的曉起堪稱中國別具韻味的古文化生態村。
關鍵詞:道路;鄉村;綠化;延平區
中圖分類號 TU9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1-69-02
道路及鄉村綠化、美化是美麗家鄉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在綠化道路及鄉村的樹種選擇及配置上應遵循鄉土植物為主,外來植物為輔的原則;生態效益優先、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兼顧原則;因地制宜,適地適植物原則;科學規劃,合理配置原則。科學選擇綠化樹種,對綠化成活率及日后管理和降底成本方面都有更大優勢,也更能取得預期的綠化、美化效果。
1 建設地的自然條件
延平區地理坐標為北緯26°51′~26°52′,東經117°50′~118°40′。總面積265.97萬hm2。境內有鷹廈、外福、橫南鐵路、京福高鐵過境并設站,316、205國道于境內交會,京福高速、浦南高速,在建的尚有延順高速、繞城高速,轄區有6個街道、13個鎮、2個鄉,244個行政村。地理位置屬閩中谷地的最低處,武夷山脈、鷲峰―戴云山脈會集于處。北部是武夷山脈向東南延伸的支脈南端,東北部是鷲峰山脈西南坡,南部為玳瑁山脈北坡,西部為丘陵地帶。四周峰巒環繞,丘陵蜿蜒。境內有海拔1 000m以上高峰40余座,金鳳山為全區最高峰。境內氣候屬溫和濕潤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9.3℃,無霜期268d,均降雨量1 663.9mm。受地勢影響,氣候垂直差異顯著。地層巖石類型較齊全,主要有變質巖、片麻巖、花崗巖、砂礫巖、泥質巖、閃長巖等。成土母質以花崗巖風化而成,土壤在區內隨海拔高度呈明顯的垂直分布,有紅壤、山地黃壤、山地黃紅壤、山地草甸土4個亞類14個土屬。耕地16 833.3hm2,其中水田15 493.3hm2,旱地1 340hm2。森林面積188 446.7hm2,森林覆蓋率達73.6%,區內森林中其它物種資源豐富,已發現的蕨類植物有33科57屬100種;裸子植物10科23屬62種;被子植物148科622屬1 264種。
2 綠化樹種選擇與配置
2.1 綠化植物的選擇 (1)喬木樹種:延平區鄉土樹種有陰香、銀杏、楓楊、白玉蘭、杜英、無患子、山杜英、楝樹、香椿、泡桐、烏桕、垂柳、女貞、楓香、木荷、紅豆杉、香樟、柿樹等,引進樹種可選擇榕樹、山茶花、日本五針松、欒樹、芒果、鵝掌秋、合歡、黃花槐、棕櫚類等。這些樹種適用于主要交通道路、鄉村城鎮街道、村莊周圍、農田林網等場所的綠化。
(2)灌木樹種:本區可供選擇的灌木有紫果槭、野含笑、桂花、桃、福建山櫻花、月季、杜鵑花、南天竹、六月雪、冬青類等,可適當引種紫薇、梅、紅葉石楠、紅花木、金森女貞、迎春花、無刺構骨、灑金柏、海桐、紫葉李等。這些灌木適宜種植于廣場、集中居住小區及農戶庭院綠化,也可作為下層木與喬木樹種混合種植。
(3)藤本植物:觀賞藤本本區主要有香花崖豆藤、紫藤、粉團薔薇、異葉爬山虎、龍須藤等,引種可考慮引種凌霄花、圓葉牽牛花、紫藤、炮仗花、葡萄等。這些藤本植物可作為棚架、陡坡、墻面綠化美化等。
(4)草本植物:本區有野菊、裂葉秋海棠、紫背天葵、金毛狗、石蒜、山管蘭、火炭母等可用于布置花壇、花境或點綴園林景用,其中蕨類、禾本類、莎草類的植物這些大都為地被類。可引進的有菊科花卉類、虞美人、五色椒等。
2.2 園林環境的具體配置 (1)主干道綠化:高速公路、國道、鐵路及進出村莊主干道綠化應以喬木樹種為主體,如陰香、木荷、芒果、紅豆杉、紅豆樹、香樟、銀杏、馬褂木、女貞、楝樹等抗性強、樹姿美、生長快的樹種任選一種或幾種塊狀種植,并配以蕨類、禾本類、莎草類等地被植物。或喬灌結合,以高大喬木搭配朱櫻、黃花槐、紅葉石楠、含笑等灌木類植物,形成層次感,或喬、灌、草組合,從而突出道路整潔、怡人。
(2)城鎮鄉村街道綠化:應以喬木或小喬木為主,可選擇榕樹、銀杏、楓香、杜英、桂花、陰香、烏桕、山烏桕等樹種搭配紅花木、灑金珊瑚、紫薇、月季、叢生竹類等灌木,下層植于蕨類、禾本類、莎草類地被植物,在街道連接處配以花鏡、花壇,總體營造一種恬靜、舒適的環境。
(3)休憩開闊地及廣場綠化:主要造景樹種可選擇榕樹、馬尾松、日本五針松、雪松、南洋杉、楓楊、柳樹、泡桐等冠大、生長較快的具有遮陰作用的樹種,搭配栽植紅楓、紫葉李、紫果槭、碧桃、福建山櫻花等亞喬木樹種及草本花卉和草坪;在造景時,團狀種植可用海桐、小葉黃楊、南天竹、金森女貞、紅花木等色葉灌木,也可小片栽植觀賞性好的果樹如柿樹、桃、銀杏等,讓人們既可休憩娛樂也能有適宜的經濟收入,從而降低維護綠化的成本。
(4)農家庭院及房前屋后綠化:獨居庭院內可栽植銀杏、柿子、石榴、葡萄等果樹,配以杜鵑花等花灌類灌木,房屋四周栽植桃、臺灣野核桃、李、銀杏等經濟樹種,既發展庭院經濟,提高農戶收入,又美化綠化環境,達到一舉多得;房前屋后可成片種植枇杷、桂花、方竹等常綠植物配以花灌類灌木,使鄉村綠化、美化、香化。
3 道路和鄉村綠化的主要技術措施
3.1 種植季節的選擇 根據我區的氣候特點大部分植物,種植季節應選擇在冬、春兩季,營養袋培植的苗木可全年種植,特殊植物應根據其生物特性要求進行種植。如大苗種植落葉樹自落葉后至次年開葉前種植;針葉樹宜稍早于落葉樹種植;常綠樹須在梅雨季節初期種植。
3.2 選擇良種壯苗 根據不同植物的生物學特點及苗齡,應選擇良種壯苗且根系完整,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的植株進行種植,如:山杜英1年生苗應選擇:苗高40~50cm,地徑0.4~0.5cm,且根系粗壯;深山含笑1年生苗應選擇:苗木質量:苗高50cm以上、地徑0.7cm以上;楓香一年生苗應選擇:苗高40M以上,地徑0.4M以上。大苗種植應盡量選擇移植不超過2次的植株。
3.3 適地適植物 由于道路、鄉村綠化地環境復雜有荒山、荒地、旱田、水田、河道等多樣的環境所以在植物的選擇上要加以考慮,做到適合的土地種植適合的植物,切不可因為只考慮景觀要求,而忽略植物特性,結果造成種植失敗。如水田、河邊等濕地環境應選擇柳樹、楓楊、水杉等耐濕植物,配置的灌木草本也應為銀葉柳、河邊竹、蕨類等耐陰濕植物;光照充足的地方盡可能種植陽性植物或觀花植物,避免選擇耐陰植物等。
3.4 種植技術 應根據不同植物的特性和苗木規格挖適當的穴,如楓香1年生苗穴規格60cm×50cm×40cm;深山含笑1年生苗穴的規格為60cm×40cm×40cm;山杜英1年生苗穴規格為60cm×40cm×40cm。種植時要采取“三埋兩踩一提苗”法。對常綠闊葉樹種植前可對苗木進行適當修枝剪葉,以減少水分蒸騰。種植前要對傷枝傷根進行修除,栽植前裸根苗根系應沾黃泥漿(泥漿中拌適量磷肥。種植要澆定根水。此外盡量減少苗木的起苗及運輸時間,大苗種植盡量要帶土球,多帶須根。
3.5 科學管理 俗話說“三分種,七分管”。對小苗種植的每年應于夏秋兩季進行擴穴培土施肥,并適時進行除草直至達到景觀綠化要求。對綠籬或行道公園等休憩場所的植物應及時修枝整型(季節應選擇在春秋兩季為宜),以求達到設計效果。同時根據需要進行水肥管理,特別應注意病蟲害防治。
4 存在問題與建議
4.1 主要問題 (1)缺乏規劃,急于求成。主要存在于高速公路、公路主干道、鐵路和城鎮及部分經濟實力強的村,片面追求城市綠化措施,急于求成搞大樹、大苗移栽,盲目引種高檔花木和草坪,片面追求短期內綠化效果,往往造成活率很低,綠化成本高,管養成本大等問題,造成綠化資金浪費。(2)資金不足,扶持政策少。普遍存在于城鎮和鄉村綠化建設。鄉村綠化,資金投入大,維護時間長,各級財政投入有限,延平區村級集體收入低,資金籌措難。造成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建設進度慢。(3)重栽不管,影響綠化效果。當前延平區城鎮綠化管護機制相對較為完整,綠化效果也較為顯著,但鄉村一級往往重栽不重管,或栽了沒人管,極易遭遇人畜破壞,加上近年病蟲時有發生,往往造成綠化植物成活率、保存率低,影響綠化效果,甚至造成綠化失敗。
4.2 道路和鄉村綠化建議 (1)科學規劃,建設有特色的綠化環境。根據各綠化地點的特點,建設各具特色綠化地段。因勢利導,打造具有濃郁延平地方特色的生態觀光園,如打造以桃、杏、蓮、銀杏、有機葡萄、桂花、觀光瓜果等為特色的鄉村旅游、休憩園林景觀,將延平打造成福建最具特色的綠化特色的美麗家鄉。(2)加大資金投入,全面推進道路鄉村綠化。加大扶持鄉村綠化建設力度,設立城鎮鄉村綠化、環境整治專項資金,通過打造美麗家鄉建設示范區,以點帶面確保美麗鄉村建設的質量。對創建美麗鄉村成果突出的項目,資金給予更多傾斜,并通過向社會多方籌措資金,確保鄉村綠化工作順利有序地推進。(3)建立管護機制,維護綠化成果。設立專門的管護隊伍,定期對綠化對象進行管護。林業、園林部門應及時對管護隊伍進行技術指導,定時進行病蟲害監測,加強現場技術指導,使綠化成果達到最佳。實際證明,通過實行新的綠化運行維護機制后,樹木的成活率、保存率、綠化效果較往年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管護成效明顯。
參考文獻
[1]福建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福建植物志[M].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2]林鵬.福建茫蕩山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3]劉奕清,王大來.觀賞植物[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4]何國生.福建樹木彩色圖鑒.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農業部農機實驗鑒定總站組織的赴美考察團一行17人,于2002年8月11日--30日赴美考察,團組成員分別來自于上海、江蘇、福建、湖南、山西、寧夏等省、市、區的農機部門及部屬事業單位的領導和專家,考察主要目的是了解美國農業生產及農業資源利用管理方法,農業科技發展動態、農機生產企業情況等。在美期間,先后拜訪了國際農業生命科學發展教學所(簡稱IDEALS)、美國農業部經濟局、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簡稱IFPRI)、John-Deere公司、農場主—Rick Nolan先生及洛山磯工業市商會(簡稱IMC)等單位,所到之處受到各拜訪單位的熱情接待并得到詳細的介紹。通過考察使我們對美國的農業生產、管理、科研教育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 美國農業概況
在美國,農業生產總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農、林、漁業部門就業人數不足200萬。全國有大小農場205萬個,耕地面積17000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20%。農業生產高度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以高度商業化的家庭農場為基礎,形成了高度商業化的農業。小麥、大豆、玉米是主要種植作物,糧食總產量為全球總產量的20%,其中大豆、玉米占世界總產量的60%,小麥總產量接近世界總產量的50%。由于美國農業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東部水資源充足,農產品產量大大超過本國需求,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出口來解決農產品的出路問題。為此,農業部及各州政府需要通過各種方法(包括補貼)來降低農民的農產品生產欲望,同時千方百計地為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尋求出路。九十年代末,美國農產品出口總額平均550億美元。美國在研究和推廣農業和農機技術時,非常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和耕地資源,重視發展可持續農業。
二、 主要考察內容
(一)農業資源利用管理方法,農業科技發展動態
1、考察團拜訪了位于華盛頓的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簡稱IDEALS)、美國農業部的經濟局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簡稱 IFPRI,考察了解他們在農業資源利用管理方法,農業科技發展現狀。
國際農業生命科學發展教學所IDEALS是一個獨立的、非政治性的、非營利的組織,向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和團體提供管理上的、技術上和概念上的服務。它在 60個專業中保持包括超過 300個專家的人才資源。近期,IDEALS正致力于農業生產資源、增加農產品產量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并關于中國應該發展什么類型的農業,既可維持農業經濟增長,又可以保持良好的自然環境進行了交流。特別提到了水資源的問題,水資源是中國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表面水和地下水的保存和管理是極端的重要。如何讓有限的水得到最好的利用,保護水的質量,而且避免污染是需要立即注意的主題。除此之外,對如何不損壞生態系統而發展新的水資源等課題進行了探討。
關于農產品的處理和食品安全。IDEALS介紹了對農業食品安全的觀念和標準、發展處理技術和食物科學。據他們介紹,美國正研究利用近紅外技術解決食品檢驗問題。另外,它們在動植物胚胎細胞性別檢驗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項技術的成功,將可以大大提高農、林、牧等農產品的產量。
2、考察團拜訪了美國農業部的經濟局。美國農業部的經濟局實際上是一個農業經濟研究服務機構,其主要職能是為聯邦政府及其他機構提供經濟分析支援。把全球農業作為一個競爭的農業系統。經濟局按照自己的研究課題,收集分析來自于全國甚至全球數據,作出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估計,有許多重要的統計數據需要定期更新并向有關部門提供。
近幾年來,由于貿易規則及國內政策的變化,新技術的發展等問題都將使美國農業和農民面對新的競爭和挑戰。經濟局正研究影響美國食物和農業部門的競爭力的因素和其他的經濟焦點問題。
經濟局設有資源與環境經濟分析處、食物與農村經濟分析處、市場與貿易經濟分析處及電子計算及出版服務處等四個部門,涉及的研究的范圍有:安全的食物供給體系,包括食物的數量、種類、健康及營養;資源利用與環境的協調 ;農業生產和環境的協調 ;城市與鄉村美國人的生活質量;農業科研和生產力 ;農場和日用品政策 ;耕種財政的管理;耕種經濟成本管理;農場的危險管理;現代農場的結構;有機種植和美國農業貿易 、國外農業經濟政策等等
由于美國的農產品遠遠地超過了國內市場的需求,要維持美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確保美國農業的經濟生存能力,政府的另一項職能是在一定程度上遏止農場主的種植欲望。所以經濟局還需要把有關農產品國際市場信息、風險及國外政策等向農民提供。
3、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 IFPRI >是一個國際性的政策研究機構,其主要任務是識別并且分析各有關政策,為可維持地符合發展中的世界食物需要。IFPRI研究發展中國家對經濟增長、減輕貧窮所依賴的自然資源實施的政府行為等,分析各項農業政策產生的作用與效果。通過 IFPRI 的政策分析,使其成果直接為發展中國家的決策者、非政府組織和社會機構在幫助貧窮者的政策制定及資金投入中發揮作用。同時,IFPRI 還可以根據發展中國家的需要開展研究或合作,幫助這些國家的決策者和團體減少在經濟政策和經濟投入方面的失誤。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學會 (IFPRI) 的研究職員來自約 20個國家,大約一半來自發展中國家。IFPRI 的研究領域包括:環境和生產技術、食物消費和營養、市場和結構、貿易和整體經濟、政策和投入的實際效果等。例如,它對水資源及利用的研究,分三個層次:全球、地區及農戶,建立了全球水資源及利用模型。該機構也對我國水資源的開采及利用提出了建議。
另外,它們在對發展中國家農村投入效果的研究中得出的結論是:
⑴ 增加農村教育的投入對農民脫貧效果顯著;
⑵ 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對提高農產品產量效果顯著;
⑶ 增加農村道路建設投入對農村經濟增長效果顯著;
⑷ 增加水利設施投入對農村經濟效果不明顯。
IFPRI的研究經費主要來自于各國及有關團體的資助。現在該學會與300個左右的機構合作,這些機構有地方性的、國家的和國際性的經濟組織和經濟研究機構。
(二)農機生產企業考察
考察團考察參觀了位于東莫林(Moline)的John-Deere(迪爾)公司
迪爾公司總部設在一個環境優美的叢林之中,占地面積約1000公頃,辦公大樓始建于1964年,并于1978年擴建成目前的規模,辦公面積80萬平方英尺,約有1500名員工,大樓設計為全封閉式,公司建筑的設計及建設非常有特色,具有世界一流企業的氣魄。
John-Deere(迪爾)公司在全球范圍有雇員4萬4千人,并在17個國家設立生產工廠,共有約133個包括生產工廠、銷售公司、科研機構,與160余個國家有業務往來。在莫林有8300余職工,擁有12個設施,其中包括工廠、科研中心、零部件中心及總部大樓等。盡管多年來全球經濟不景氣,尤其是農機生產企業度日艱難,但迪爾公司每年都有良好的經濟業績。
拖拉機制造公司是John-Deere的一個骨干企業,位于愛奧瓦州Waterloo(滑鐵盧)。John-Deere拖拉機制造廠1837年起家,從生產鏵犁開始,到目前生產各種規格的拖拉機(主要生產90~450馬力),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拖拉機生產公司。由于銷售網絡的作用,公司實行定單生產,全年根據用戶的預定數量安排生產任務,幾乎沒有庫存。
John-Deere的聯合收割機制造公司共生產7個型號的全喂合收割機,有冷加工、焊接、涂裝、模具及總裝等車間,69年~99年間共生產了20余萬合收割機,
2001年在北美市場銷售了8000臺,但這是較差的業績。如9550型聯合收割機的售價在20萬美元以上,最新的9750型機器安裝了GPS系統,售價在30萬美元以上。
John-Deere的生產企業采用了當今一流的生產設備及管理技術。除了大量采用加工中心、焊接機器人、激光切割及柔性裝配線等生產技術外,在涂裝技術上,采用的“電解式上漆技術”是目前農機企業極少采用的先進技術。其大致工藝是:工件或機器在去油污、除銹及磷化處理并冼凈后不進入烤干程序,而是直接進入電解池,池中是一定濃度的水溶性油漆溶液,被鍍件浸沒在溶液中,經過電流的作用使油漆均勻、致密地鍍在工件表面,然后進入烘烤程序。John-Deere公司在該套設備上共投資了約3000萬美金。其主要優點是: 油漆質量好,涂層均勻致密; 節省成本。油漆得到充分利用,涂裝工序簡化;有利于環境保護。John-Deere拖拉機制造廠整個生產過程、加工程序、組裝檢驗機械化水平、自動化程度相當高。
三、 感想與啟迪
(一)服務是政府部門的重要職責
政府的主要職責是什么?在美國訪問中,我們體會到他們的各項工作都體現了為農民服務的過程。美國農業部為了保證其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為了保障農民的收入保持一定的水平,配備了11萬名公務人員到各州、郡、市甚至到農場提供各項服務工作,包括種植品種、規模,向農民提供各種技術、氣象及國內外市場價格等信息服務。政府通過三項政策保護農民利益:為了在一定時期保證農民的收入,政府確定目標價格;對于達不到目標價格的差價,由政府進行差價補助;用鼓勵修耕土地的補貼等方法來降低農民的種植欲望,以保證適量的產品量來維持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
(二)農業機械化要重視資源和生態的保護
在美國,農業資源的利用與開發、食品的安全都受到嚴格的規定。對比我們的農業生產現狀,農產品農藥殘留高、水土流失、水資源利用率低、化肥農藥施用不科學等現象十分普遍。因此,作為農機部門,應積極推廣節水、節肥、節藥、節油和防止耕地資源風蝕的機械化技術與產品,在有條件的地方要大力發展機械化旱作農業、機械化雨養農業(美國中部及西部主要是雨養農業),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非常重視研究推廣蓄水保墑的機械化耕作技術。美國現在大力發展精準農業,把現代航天和衛星技術用于農業。如在農業耕作機械化上安裝了電腦與衛星系統連接,電腦機收到反饋信息發出指令,使農機自動地施肥、打藥、噴水,即降低成本,又提高農產品質量,美國高新科技應用占農場17%,計劃2005年再提高6%。
(三)農業機械化要為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出力
在美國,使用機械的主要目的除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外,主要是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降低生產成本。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民購買農業機械在考慮減輕勞動強度的同時也開始充分考慮降低成本的問題,也常常遇到許多農機性能很好,但市場不理想的情況。所以我們在研制開發及推廣新產品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問題,推廣那些經過鑒定,質量可靠的新產品和技術,要引導農民利用農業機械進行服務,擴大單季作業面積,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四)要重視農業投入效果的評估
現在,各國都很重視農業方面的投入,無論在基礎設施、科研教育、科普培訓等各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致力于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但是,投入的效果如何?每一項投資起了多大作用?在考察中受到的一個啟發是要重視農業投入效果的評估。在美國,非常重視投資效果的評估,他們不但對自己的各項投入進行效果比較和評估,對國外及發展中國家的項目也進行了許多數據的收集和評估,并且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和我們的現狀相近的。
關鍵詞:脆弱生態區 戈壁荒漠 鐵路 生態恢復
中圖分類號:P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b)-0043-03
鐵路工程是一種線形工程,配套有相關的站場、整備和運營等設施,一般具有工程占地和土石方量大,所經地域長、跨越區縣多、涉及環境范圍廣等特點,工程建設過程將會對生態環境等造成較大影響。根據《中國鐵路中長期規劃》調整方案,預計到2020年,我國鐵路的運營總里程將達到12萬 km,其中規劃新建鐵路1.6萬 km,既有線增建二線1.3萬 km,既有線電化1.6萬 km[1]。大量鐵路工程的建設,不僅占壓土地資源,破壞生態植被,特別是干旱、半干旱脆弱生態環境區域,若不加強對既有生境的保護和恢復,將對沿線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挑戰。根據我國第三次荒漠化、沙漠化監測結果顯示,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3.62萬km2[2],戈壁作為荒漠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分布于內蒙西部、新疆及等區,大部分區域為礫石所覆蓋,林草植被覆蓋率低,局部區域流沙活動頻繁,開發建設項目等人為活動干擾下,極易形成新的風沙源。
1 研究區概況
1.1 自然地理概況
新建額濟納至哈密鐵路額濟納至梧桐水段,位于額濟納旗、甘肅省肅北縣境內。線路自臨策線的額濟納車站引出后,跨過嘉策鐵路,向西北方向行進經過額濟納旗的黑鷹山礦區、肅北縣的馬鬃山礦區,進入新疆自治區哈密市的梧桐水。額濟納至梧桐水段,線路全長418.845 km,新建正線長度416.589 km。工程共經過額濟納河平原區、北山低中山、丘陵及剝蝕準平原區等地貌單元。地勢中部高,兩端低,沿線戈壁占絕大多數,植被稀少,發育眾多干河床,風沙活動頻繁。沿線地下水按含水層的巖性結構特征分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基巖裂隙水及構造裂隙水。地下水埋藏較深,埋深一般數十米至上百米,局部區域鉆探未發現有地下水分布,主要為季節性地表水的滲漏和上游地下水逕流補給。工程所經區域屬大陸性干旱氣候區,年平均氣溫4.2~8.9 ℃,極端最低溫度-37.1~-31.3 ℃,極端最高氣溫35.4~42.5 ℃,年平均降雨量35.2~63.3 mm,平均風速3.2~4.6 m/s,最大積雪厚度7~19 cm,年均蒸發量3072~3399.6 mm,最大季節凍土深度1.20~2.20 m。
1.2 生態植被現狀
1.2.1 工程所經區域植被現狀
沿線生態植被主要分為兩類,即荒漠綠洲植被和戈壁荒漠植被。根據地方林業志和有關研究資料,沿線所經過的額濟納旗和肅北縣有約有植物42科,189種,最大科是藜科和禾本科,最大的屬是菊科蒿屬7種[3]。
1.2.2 工程沿線植被現狀
沿線植被現狀采用分辨率為30 m TM遙感影像,通過與ETM全色波段融合后,得到15 m分辨率的遙感影像,并通過非監督分類和人機交互判讀分析方法,解譯出沿線植被類型分布圖和屬性數據。根據《中國植被》和《中國植被區劃》植被分類體系[4](2007年地質出版社),工程沿線評價區域內植被群落類型主要有以下幾類:闊葉林――溫帶闊葉小葉疏林――胡楊疏林;灌叢――溫帶落葉闊葉灌叢――多支檉柳灌叢;荒漠――溫帶矮半喬木荒漠――梭梭礫漠;荒漠――溫帶灌木荒漠――膜果麻黃荒漠、多枝檉柳荒漠、泡泡刺荒漠、紅砂荒漠、合頭草荒漠、無葉假木賊荒漠、戈壁藜荒漠;荒漠――一年生草本荒漠――鹽生草荒漠。沿線主要植被類型劃分為3個植被型,4個植被亞型和10個群系,詳見表1。
2 生態恢復體系構建技術
2.1 生態恢復原則及應用
本工程所經區域生態系統是由溝谷植被、戈壁沙漠、流動沙丘和適應荒漠生境的動物等組成的一個相對穩定的能量和物質的交換體系。其能流和物流的輸入、輸出交換速度低,豐富性差,基本勉強維持自身的結構和功能,具有抗干擾能力差、每個子系統的波動對整個生態系統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基于上述原因,本工程建設過程,特別注重主要線路方案的比選,采取易繞則繞[5]的原則,盡可能降低工程對脆弱生態區的干擾。對造成破壞的區域加強生態植被的對位配置[6],以工程防護措施為主,注重臨時防護措施和因地制宜的綠化防護措施體系。本次就額濟納地區研究了川地托站接軌方案(Ⅰ)和川地托接軌與嘉策線共通道方案(Ⅱ)的比選。方案Ⅰ比選段落線路長84.256 km,方案Ⅱ比選段落線路長102.535 km,與方案Ⅰ相比,方案Ⅱ穿越內蒙古黑河中下游防風固沙重要區線路長度短,占用公益林面積小,特別是對線路周邊零星生長的胡楊林影響較小,遵循了“易繞則繞,減少破壞”的環保理念。按照集中取土的原則,本段內共設80處取土場,占地面積約468.4 hm2。經水保方案優化后,對局部地段能滿足工程填方路的取土場采用線路兩側取土的原則,一方面大大減少了因路基排水設施建設的工程投資,另一方面減少了運輸車輛等對地表結皮碾壓破壞,同時取土溝經削坡整平后可起到阻沙的效果,植物種子落入其中,通過路基坡面收集的雨水能夠形成半天然綠化帶。
2.2 工程措施防護體系構建技術
2.2.1 路基、站場區工程防護措施
為減少路基填筑和路塹開挖后造成的水土流失和保證路基工程本身安全,本次路基坡面采用4 m×3 m,厚0.4 m不帶截水溝槽漿砌石拱形骨架護坡,路基本體采用TGSG-25雙向拉伸塑料土工格柵對路基本體進行加固處理,并用碎石土、卵石土包坡或水泥砂漿預制塊鋪砌;鹽漬土路堤采用換填碎石處理并鋪設600 g/m2兩布一膜復合土工膜;區間路基天溝、排水溝采用C25鋼筋混凝土預制拼裝,側溝采用C25鋼筋混凝土現澆等措施。風沙危害嚴重地段設置防風固沙設施,即自路堤坡腳(或塹頂)外依次設置防火帶、沙障防護帶、植被保護帶等防護體系,其規格由沙丘高度、分布面積、沿線風速等來確定。
2.2.2 橋梁工程區工程防護措施
本段工程共設特大橋、大中橋共計27288 m/154座,橋梁采用擴大基礎與鉆孔基礎相結合,鉆孔基礎施工會產生部分泥漿水。本次對地下水位埋深較淺、采取鉆孔樁基礎的橋梁設置長2 m×寬2 m×深1.5 m的兩級串聯式沉淀池進行沉淀處理,不僅可以減少水土流失,而且可促進鉆出水的循環利用。
2.2.3 取(棄)土區工程防護措施
本段鐵路共設置取土場80處,取土量約1983萬 m3,占地面積468.40 hm2。工程共產生棄方40.61萬 m3,為了減少臨時工程對原地表的碾壓擾動和擾動破壞,按照先取后棄的原則,利用取土后形成的坑洼地進行棄土,不再單獨設置棄土場。為保證取土開挖坡面的穩定性,施工過程根據地形情況對取土場按1∶1.5進行削坡,并保證一次成型,避免二次開挖。取土后采取清理平整、碾壓并及時灑水形成地表結皮,減少風蝕作用。對先取土后棄土形成的坡面,采用干碼片石進行防護。
2.2.4 施工便道、生產生活區工程防護措施
由于本工程線路較長,需修建約538 km的施工便道,施工生產生活區主要包括鋪軌基地(含焊軌廠、存碴場)、制存梁場、換裝站、混凝土集中拌合站、填料集中拌合站、砂石料場以及施工營地等。工程結束后,約520 km的施工便道將作為養護便道保留,其余部分進行碾壓、清理平整并灑水結皮。生產生活區已硬化地面就地保留,對地面進行碾壓、清理平整并灑水結皮,以減少風蝕作用。對工程施工便道、施工生產生活區修建形成的坡面采用干碼片石進行防護。
2.3 植被恢復體系構建技術
由于工程沿線降雨極端稀少,大部分區域被隔壁和流沙所覆蓋,地下水埋深大,綜合分析植物在本區生長的要求,除站區可利用排放污水進行植物措施的澆灌外,不具備綠化條件。考慮到客運要求,站場綠化植物的選擇上選取根系發達,保水固土能力強,耐旱、耐寒、耐鹽堿、耐瘠薄、耐沙埋、萌蘗能力強樹、草種。喬木主要選擇樟子松、刺槐等,灌木主要有沙棗、檉柳、花棒等,草種主要有芨芨草、星星草等。本段車站按新增用地的25%進行綠化,補植率按15%考慮。本段車站主要以灌木綠化為主,有條件的地段可適當栽植喬木。
2.4 臨時防護措施體系構建技術
對路基、站場、橋梁區等臨時土方及時清運,土層翻動后含水量極低,加之區域干旱,不易于臨時撒播草籽等進行防護。對風沙路施工過程產生的臨時土方無法及時清運時,結合路基填料改良隨時灑水,特別是春季或秋季大風季節應加強灑水措施,同時將剩余填筑骨料及時回鋪至臨時土方表層,壓緊、拍實。工程取棄土形成的臨時創面應在本段工程土石方完工后及時進行清理平整并采取灑水結皮措施,避免整條鐵路完工或標段完工后進行集中恢復,以減少施工期造成的風蝕影響。施工便道充分利用既有鄉村道路或戈壁沙漠采礦、放牧等活動形成的道路左邊運輸便道,減少臨時占地的數量;對于新修的施工便道兩側設置彩條布,嚴格控制施工機械和車輛的行駛路線,禁止各種施工車輛隨意下道行駛或隨意另行開辟便道。施工過程中,為減輕施工便道產生的揚塵,應加強運輸車輛的的車頂防護,禁止沿路撒漏。
2.5 管理技術體系
為避免濫取亂挖,施工準備階段,對全線取土場的位置、面積等進行現場核對并備案,作為環境監督管理的依據。線路經過戈壁、半固定、沙壟及風沙流地段,嚴禁施工人員及各類工程活動超出劃定的區域,任意碾壓沙結皮、破壞植被,最大限度的減少工程擾動范圍,半固定沙丘及風沙流地段迎風側,即上風向避免設置取土場。盡量縮小擾動范圍,保護原始地表和天然植被,使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并保護好本區域的既有生態植被和地表結皮。業主單位要加強對各標段施工單位的監管,將環境保護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予以貫徹執行,同時要配合各級行政主管部門的檢查、監督工作。
3 結語
隨著《中國鐵路中長期規劃》的實施和西部開發性鐵路的建設,脆弱生態區新建、改(擴)建工程將越來越多,同時,我國在包蘭鐵路、蘭新鐵路、青藏鐵路等的建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7]。這些區域往往工程條件相對較好,因此,工程設計及施工過程往往會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而在這些地區,生態環境越是脆弱,就越要強調其保護的重要性。線形工程雖然工程范圍較狹窄,但影響長度大,面積廣,脆弱區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后,短期內幾乎難以恢復,因此必須樹立以預防和保護為主的環境保護理念。本工程地處戈壁荒漠區,除施工期嚴格控制施工范圍,對因工程擾動的區域需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本次生態防護體系的構建采取因地制宜,以工程措施為主,對有條件綠化的站場采取綠化措施,并加強臨時防護措施的原則進行了生態環境的恢復。各項措施落實后,對工程新增水土流失能夠起到有效的控制,從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能降低到最小。在綜合防護體系的構建中,不應一味提高防治標準,應做到經濟技術和防護效益的最優結合。
參考文獻
[1 鐵道部經濟規劃研究院.鐵路發展回顧與展望[J].大視角,2007,77(3):26-37.
[2] 郭婷,周建華.中國荒漠化防治政策沿革及問題對策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25-127.
[3] 朱宗元,溫都蘇.額濟納植被和植物區系考察報告[J].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4(4):417-431.
[4] 張新時.中國植被[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
[5] 孫世云.青藏鐵路沿線的生態環境特點及保護對策[J].鐵道勞動安全衛生與環保,2002,29(3):121-125.
關鍵詞:風景園林;園林史學;西方園林史;研究視野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6)06-000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y of Italy garden, England Garden and France Garden, which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Garden, will be analyzed as example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Western Garden History by using horizontal comparison. It also summarizes the new research visions of Garden history as well.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the History of Western Gardens;Western Garden History;Research Visions
引言
學術動態用雄辯的史料和智慧引導人們進入最新的學術前沿陣地;以一種震魂奪魄的力量,引導人們用全新的視野來進行重新思考;用最新的發現來激發靈感,在國際前沿學術的平臺上大放光彩。整個西方園林史學的發展就像是一張靈敏的學術網絡,任何新的發現,都會導致整個學術網絡的顫動,直到調整到與最新的發現相適應時為止。
研究園林的歷史,稱為園林史;而研究園林史的學問,即研究園林史的發展與變革的學問,可以稱為園林史學。概括來說園林史學即是對園林歷史研究的研究,園林史學主要研究的是園林史的研究方法和經驗。本文以相對熟悉且在園林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意大利園林史和英法園林史為例,窺一斑以見全豹,對近年來西方園林史學發展與變革的新視野加以探討。
1 意大利、英國與法國園林史學研究
1.1意大利園林史研究及變革
意大利園林史 研究最早起源于對于個體別墅園林的研究,通過搜集地圖、手繪資料及印有園林透視圖或鳥瞰圖等大量資料的方法來研究意大利園林史,基本上延用建筑史或者藝術史的研究方法。
就如園林史學家大衛?科芬(David R. Coffin)總結[1],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園林史研究可以概括兩類:一類是建筑學教授和研究員對歷史園林場地基址的考察報告,另一類是類似于旅游指導叢書類的攝影作品。第一類研究把園林看作建筑的延伸空間,研究方法沿襲建筑學,其缺陷在于沒有考慮種植設計和非建筑構筑物造園要素,如自然造型的噴泉、果園、公園、洞穴等。第二類研究很有創意地引用旅游叢書和游記等資料來書寫園林史。
到1970年代以后,意大利園林史研究的兩種基本方法開始出現雛形:建筑學影響下的圖解研究(后發展成為園林史的形式分析[2]);及采用藝術史中的圖像研究法(iconography)研究園林(后發展成為園林史的情境分析[3])。二者都在園林史研究方法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外,在1970年代末期出現以社會人類學視角的研究[4],關注于園林功能和使用情況。
1980年代的意大利園林史研究成果集中于把園林研究置于別墅綜合體中,而非僅是建筑的有限延伸來探討,更多關注的是在別墅綜合體內各元素如自然基址、建筑、別墅的農作等對園林的風格演變的影響[5]。此外,還發展了以國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視角和政治視角的園林史研究。自1970年代至今的意大利園林研究中,意大利藝術史學家們組織的對意大利別墅莊園的統計調查研究從不間斷,這一系列,第一本著作是《羅馬別墅》(Villa di Rome,1975)。首先是用文字性的介紹記述每個地區的地理情況和社會角色,然后再通過出色的照片從重要的歷史園林開始依次來展示和圖解各別墅園林。在這一序列的研究中,每個地區的案例會逐年增加,從中也可以看到園林史學研究方法和視角的變革[6]。
1980年代中期,博物館學(museology)和分類學(taxonomy)在歐洲學術界流行,意大利園林史學出現一個嶄新的視角,即園林的概念被看作是古遺跡、稀有動植物、異國收藏品的博物館。早期的意大利在藝術和文化歷史方面的博物學研究,為“博物館概念的意大利園林史”研究提供了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基礎和嶄新的視角。在這類研究中,主要關注于古羅馬時代園林基址的考察,并且通過分析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園林設計者的設計圖紙及通過對園林的調查來研究歷史園林。
而之后至今是意大利園林史學界全新發展與變革的時期。研究的轉變主要體現在:最初的園林史研究是按照藝術史的標準來分析園林的各部分,此后是把園林作為動態發展的意大利社會結構的一部分產物來研究。即園林史研究從一個離散的客觀物質轉變成為現代社會的大結構的一部分。園林史研究方法不再是單純對資料背景的形式分析,而是整體社會文化歷史背景探討下的情境分析[7]。
1.2英國園林史研究及變革
英國園林史研究在最近幾十年內受到外界學科影響頗多。尤其是英國成熟的文化研究和藝術史學科對其影響頗深。從1980年代開始,英國的文學和藝術史學家就通過學術和專業的論壇來探討英國園林史[8]。其次,學術界分支出以藝術和地理學方法研究英國園林的一派。再者,\用藝術史研究方法,從藝術史中延伸出在英國園林史中對園林傳統和其意識形態的探討。
這類研究的著作分別是赫西《英國園林和景觀》(C. Hussey, English Gardens and Landscapes, 1700―1750, London,1967);威利斯《查爾斯?布里奇曼與英國風景園》(P Willis, Charles Bridgeman and the English Landscape Garden, London,1977);斯特朗《文藝復興的英國園林》(R Strong, The Renaissance Garden in England, London, 1979);亨特和威利斯《天才的領域:英國風景園林》(J. Dixon Hunt and P. Willis, The Genius of the Place: The English Landscape Garden,1620―1820 ,New York,1975);和亨特的《花園和果園》(Hunt, Garden and Grove, Philadelphia,1996)。
1.3法國園林史研究及變革
法國的園林歷史研究與英國類似,由于社會和文化歷史、哲學理論研究土壤肥沃,近年來法國園林史研究一方面受到法國后結構主義符號學派 理論家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到當代思想家的影響[9]。如心理分析學者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哲學家和歷史學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和文化批評家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的影響。
前者是由于法國的學術體系鼓勵跨專業,例如法國的建筑和設計學院有哲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者的授課。所以,法國的園林史研究受到很多跨學科的影響,關注于園林技術、施工和土地的利用方式等問題。后者由于法國歷史上君主制的皇室意向和統一的疆土形式等潛在因素影響,法國園林被積極地看作是社會歷史和歷史精神概念的有機組成部分。
法國后結構主義派以結構語義學建立起的一套語法,對敘事進行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的劃分,再基于二元對立的分類在敘事深層結構中建立起“行動元模式”與“語義方陣”,形成了一套獨特而有效的闡釋方式,此方法被用于法國園林史研究中。還有,法國學者以法式園林的視覺表征為研究視角,對法式園林視覺表征手法和內容產生影響及風景園林要素表現的意識形態進行探討[10]。例如,法國園林史研究學者路易斯?馬林(Louis Marin)運用后結構主義的闡述方式在Portrait of the King(英譯本《國王的肖像》)一書中,探討分析了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園林中視覺景觀如何形成贊頌路易十四的景觀序列,馬林的研究為法國園林史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書中結論“思想和風格的園林史研究已經被納入更大的范圍內,園林被看作是知識、權力和代表地位……園林的表達被理解為一個更大的社會話語標志”[11]。此外,社會學家布迪厄(Bourdieu)在研究園林空間的社會學視角時,探討了園林和建筑的空間質量問題。類似的,米歇爾?福柯(Foucault)也提出關于能量的空間化理論,對于研究法國傳統園林的布局方式也很有啟發[12]。
1.4 意大利、英國與法國園林史研究比較
意大利園林史研究與英法的研究發展是不一樣的,即意大利園林史研究受到的是學科內部影響,而英法受到大量的外部學科的影響。
社會學家和文化研究者把法國的園林史看作是透視社會發展和精神文化變遷歷史的一部分,而英國的深厚和成熟的文化和傳統及思想潮流的發展也深刻體現在英國園林形式的變遷上面,例如英國的自然風景式園林就受到浪漫主義思潮的深刻影響,在形式和內涵上都表征了浪漫主義的審美[13]。而意大利園林不能像英國法國園林一樣那么強烈地代表著其使用主體的精神文化追求。
2 西方園林史學研究成果與新的研究視野
2.1 園林史研究成果
通過對意大利英國法國園林史研究發展與變革的分析及發展方向的探討,本文僅是“窺豹一斑”,只為“拋磚引玉”。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對園林史研究日益成熟,在藝術史、建筑史、環境史及景觀史的影響下,通過借鑒相關研究方法,開辟出園林史研究新的視野[14]。一方面,歐美國家建立了專門研究園林史的研究機構,通過定期召開國際會議,探討園林歷史發展的新興方向,給世界范圍內園林史研究帶來很大影響力。另一方面,大量的園林史研究專著和教材出版及,不拘于傳統的園林通史研究,從各類視角來研究園林史。所以,西方學者園林史研究出現了一些新穎的成果。
1)產生優秀的編年體通史研究。多部內容翔實的園林通史出版,為園林史的研究奠定了詳實的資料基礎。同時,發展出對風景園林設計史和地域景觀演變史[15]。
2)產生更有深度的研究。從概述式比較籠統的史學研究,轉化為針對問題和強點探討的史學研究,深度有所提升。
3)產生新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園林史與物質文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得到進一步更新,有新的研究方法細分,興起了“情境分析”研究 ,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3]。區別于過去論著比較全面而籠統的記敘方法,強調圍繞某條主線及研究思路的闡述方法,強點集中,在廣度上有所收縮,在深度上有所強化。另一方面,類型學和形態學的方法被引入園林的形式分析研究中,與現代建筑學的分析方法相互貫通,出現圖解研究成果[16-17]。
4)產生新的園林觀念。如意大利園林的第三自然、風景作為社會和文化認同的標志等研究成果。
5)產生了多樣的專題。跨文化的園林研究,園林與制圖表達,園林與城市,園林與現代主義風景園林設計等眾多專題研究成果。
2.2園林史新的研究視野
2.2.1 始于問題而非風格的研究
園林研究開始轉向納入當代的研究方法,關注方法上的反思性討論。園林史研究更深刻地結合物質文化方面的研究,尤其注重結合社會史中人居環境方面的戎兀園林史從描述史學向解釋史學演化,用跨學科的綜合分析取代狹窄的史料注釋[18]。
2.2.2 跨越時空的研究。
時空概念一向是傳統西方園林史研究的支柱,但新的園林史研究賦予時空概念更廣泛的涵義。首先,園林歷史不是事件史,其次,時間與空間具有相對性。歷史的發展與變化既有循時因地的一面,也有相對獨立的一面。所以,園林史研究,不再把時間概念列為歷史風格變化的最重要因素,而是可以適當地跨越時間限度來研究問題。
2.2.3 比較視野的研究
當使用“比較”一詞時,“比較”實際上就成為人類去蔽的原動力,一旦有比較,混沌的東西就開始變得清晰。比較研究包括:縱軸上的古今比較和橫軸上的地域比較。縱軸比較是連接歷史和今天的一座橋梁,而橫軸比較一是比較各個地域的共同性,探討歷史在各地發展的共性和規律性。二是比較各地之間的差異性,探討歷史在各地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多樣性。
園林歷史的比較目的并非僅判明優劣,還可從不同的角度分別探討比較的本質和方法。盡管都認為比較只是一種方法,但它同樣也是一種更為深遠的思想感情,一種探討各種形態特征、社會價值、園林內在涵義的尺牘。
2.2.4 交叉學科的綜合研究
園林史研究需要大量的物質文化資料。雖然近年來園林史研究已經發展成為獨立的歷史體系,但它與其他歷史研究緊密關聯,尤其是社會史和精神文化史(history of mentality)。園林史是一個受到不同方向拉力的言談領域,所以,它歸屬于交叉學科的領域,即把園林史從單線平面中解脫出來,以一種多學科共同研究的立體園林史學取而代之。
2.2.5 大文化與小文化的共同關注
大文化指的是上層貴族的精英文化,小文化指的是民間文化、大眾文化。大文化集中了一個民族文化中最優秀的東西,不能僅僅把它視為貴族文化而加以拋棄。小文化是一種流行于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集大成者。大文化與小文化都是社會文化研究的重要對象,研究從只關注大文化轉到關注大文化與小文化二者。例如,園林史研究不僅僅關注于皇家園林與貴族園林等被大文化強烈影響的園林類型,對地域普通的鄉村莊園等在小文化影響下的地域園林和“平民園林”類型也開始研究。站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理和感情的角度上看待園林,關注園林活動與造園之間的相互影響。
2.2.6 從“活著的史料”關注“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的西方園林史研究,不僅僅注重書面紙質史料的搜集、研究和引用,更是通過“現在還活著的史料”――世界當前實際上保留有許許多多的歷史遺產。其中包括歷史園林、歷史別墅花園、古城、園林文化傳統概念等方面。
2.2.7 人的活動方式和園林使用功能的關注
園林為人們的一種“消費對象”,在研究園林歷史時,應該關注到使用者――人的行為和心理。在社會心理歷史學的研究領域中,法國年鑒派創始人之一費弗爾(Lucien Febvre)所提倡的社會集體心理研究,推動了人們用文化背景解釋社會思潮和人類心理。從社會文化背景中來探索時代風尚和社會心理,再從社會一般風尚中去看個人的行為。園林史研究也出現運用“原型”的方式進行研究的趨勢[19-21]。
3總結
時間可以是相對的――有些鐘點可以很短,有些分秒卻能夠很長。因為事物是有所進化的,因此園林史學家們就不會以一種一成不變的觀念來衡量古今風景園林的發展。園林歷史的研究日新月異,時時刻刻都在眾多學者的努力下發展與變革。新的研究視角是推動學科進步的動力。
世界變化很快,園林從私家、少數人使用,到現今的公園、大眾游憩地,當代園林藝術更區別于古典主義、巴洛克,也更不是什么浪漫主義、折中主義或是后現代藝術風格所概括的。但在變化的同時,我們仍然延續著園林中的精華所在。園林仍然是人們游憩、休e、忙碌之后的“詩意棲居” [22]。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園林史一直處于延續和變化的過程中。在一個專業領域中,延續和變化的本質是專業本身獨特的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的繼承、積累、舍棄和更新。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學者一方面要繼承傳統精華,另一方面還要開拓新視角。
參考文獻:
[1] Coffin D R.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the Italian Garden until the First Dumbarton Oaks Colloquium[A]. Conan M. Perspectives on Garden Histories[C]. Washington.D.C:Dumbarton OaksTrustees fo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 金云峰,陶楠,范煒. 西方園林史研究綜述――形式分析[J].建筑師,2013(6):84-91
[3] 金云峰,陶楠,馬唯為,等.西方園林史研究綜述――情境分析[J]. 中國園林,2015(7):102-107.
[4] Benes M. The Villa Pamphilj (1630C1670):Family, Gardens, and Land in Papal Rome[D].3 vols.,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1989(1):7C8, 18C19.
[5] Benes M.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erspectives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Italian Gardens[A]. Conan M. Perspectives on Garden Histories[C]. Washington.D.C:Dumbarton OaksTrustees fo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 Barsali I B. Ville della Campagna romana. [M]. Michigan:Rusconi ,1983.
[7] 金云峰,陳希萌. 情境分析和形式分析――18世紀揚州園林嬗變的外向與內向研究[J]. 廣東園林,2016(1):57-61.
[8] Leslie M.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in theEnglish Landscape Garden[A]. Conan M. Perspectives on Garden Histories[C]. Washington.D.C:Dumbarton OaksTrustees fo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9] Brix M. The Baroque landscape,Andre Le Notre& Vaux Le Vicomte[M]. New York:Random House Inc,2004.
[10] 金云峰,黃玫.園林發展特征淺析――以法式園林的興衰為例 [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87-90.
[11] Marin L. Portrait of King(Theory and History of Literature)[M]. Minnesot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 ,1988.
[12] Foucault M. The order of the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M]. New York:Vintage Books, 1970.
[13] 陶楠,金云峰. “廢墟”原型的表征――探究英國自然風景園林中的浪漫主義審美的內涵[C]. 2012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亞太區會議暨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下冊).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467-470.
[14] 金云峰,陶楠.環境史 景觀史 園林史[J]. 中國園林,2014(8):85-88.
[15] 金云峰,朱蔚云. 15-16世o意大利園林軸線空間生成與演變[J]. 廣東園林,2016(3):38-43.
[16] 金云峰,范煒. 多重構圖――埃斯特別墅園林的空間設計[J]. 中國園林,2012(6):48-53.
[17] 范煒,金云峰,陶楠. 視錯覺構圖:沃克斯-勒-維貢府邸園林軸線分析[J]. 中國園林,2014(3):59-62.
[18] 顧凱. 范式的變革讀《多視角下的園林史學》[J]. 風景園林,2008(4):117-118.
[19] 金云峰,項淑萍. 原型激活歷史――風景園林中的歷史性空間設計[J]. 中國園林,2012(2):53-57.
[20] 金云峰,俞為妍. 基于景觀原型的設計方法――以浮山“第一情山”為例的情感空間塑造[J]. 華中建筑,2012(10):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