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農機服務論文

農機服務論文

時間:2022-12-06 02:14: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機服務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農機服務論文

第1篇

關鍵詞:農機化;調研;服務體系建設

一、基本情況

1、組織結構。潁州區農機局下屬三個事業單位:農機校、農機推廣站、農機監理站,主要職能是教育培訓、農機職業技能鑒定,承擔全區農機新機具、新技術引進推廣示范,對本轄區內的農業機械核發牌、證和駕駛、操作證以及農業機械的事故處理。2、人員結構。現有在職人員53人,其中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19人,初級職稱28人,直接從事公共服務的技術和管理人員比例93%。3、資金投入。經費來源渠道是全額財政供給,凡屬于農機化公共服務資金,專款專用,全部投入,決不截留挪用。

二、工作成效與經驗

1、認真搞好農機購置補貼工作。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支持農機化發展、推進公共服務的重大舉措。今年潁州區獲得1554萬元補貼資金,帶動各方投入資金近3000萬元。經過宣傳、申報、審核等程序,用于補貼大型農機具(包括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等)。2、多渠道開展農機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新形勢下農機培訓內涵發生了變化,由學歷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專才教育轉向通才教育。農機校加大經費投入,完善教學設備。采取聯合辦學、合作辦學、其他行業短訓班等不同形式,豐富教育培訓內容。與其他涉農工作相結合、與農民群眾的需求相結合、與安全生產工作相結合,與陽光工程和職業技能鑒定相結合。針對基層農民的培訓形式,也做到長班與短班結合,農閑與農忙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3、致力開展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農機推廣站解決好農機推廣經費、人員技術培訓問題,做好技術指導示范、引導工作。根據區情,重點突出推廣先進適用的“兩深一精”機械,配合禁燒工作,做好秸稈粉碎還田綜合利用。通過爭取農機項目,實施拉動效應,增強推廣能力,積極開展示范。4、落實農機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監理站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把履行監督職責和為基層、為機手服務有機結合起來,使農機安全監管規范化。工作人員實行考核上崗、持證上崗制,并定期進行輪崗,提供機手入戶考試、辦證和二保、檢測年檢年審“一條龍”服務。公開辦事依據、指南、流程、收費標準、監督電話,推行政務公開和服務承諾制,簡化辦事程序,做到簡化不違規,提高辦事效率和行政效能。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培訓方面。(1)教師再教育程度低目前學校大多數教師知識老化問題突出,缺少專業性培訓以及對新式農具知識的了解,滿足不了新時期農機培訓工作的要求。(2)農機培訓領域小主要是以培訓拖拉機駕駛員為主,培訓較為單一,在拖拉機駕駛員培訓社會化的今天,如果不拓寬辦學范圍,多層次、多專業進行培訓工作,將會制約農機校的生存與發展。2、推廣方面。主要是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及辦公條件都比較落后,僅能維持最基本的工作需求,無法進一步向深度及廣度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撤銷農機站,大批工作人員分流下崗轉崗,缺少專業農機工作人員,導致基層農機公共服務不能很好全面覆蓋、延伸。3、監理方面。農機監理執法力度不夠,執法手段受到限制。部分農機手素質不高,有待加強思想上、技術上的培訓教育。各部門協調工作不夠一致,導致對部分農機車輛常規化管理脫節。

四、發展思路

農機培訓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培訓機構教學人員技術素質的提高。農機培訓工作是農機化事業的基礎,是推動農機服務產業化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手段,所以必須大力培育復合型、適用型、一崗多能、能教能用的教學人員。此外,農機培訓機構還要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主動與各相關部門合作。建立機手培訓檔案,依托農機大戶,帶動更多的農民朋友學農機用農機。針對本地區的人口及土地面積都小的特點,農機推廣工作以后以推廣特色農機具為主,比如:秸稈打捆還田機械、園林機械等,起到高端帶頭作用。

五、對策建議

第2篇

[關鍵詞] 農機技術 作用 現代農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 S2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2-0228-01

農業機械化作為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有助于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因此,農機技術的推廣既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又是建設現代化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是一個值得我們探討的課題。

1 農機技術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地位

農機技術的推廣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我國農業正在向現代化邁進,農機技術的推廣應用在此過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首先,更新農業裝備可以有效的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產品成本,增加農業效益。

其次,大型高效農業裝備的應用,有利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二、三產業轉移,對于促進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第三,設施農業、節水灌溉、農田水利建設裝備和大型高效農機具等現代農業裝備的大量投入使用,能夠有效的提高物質裝備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持能力,有利于抵御自然災害和防范農業生產風險,加強和提高我國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第四,農機化的推廣有效緩解了農業生產與環境惡化的矛盾。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業生產及相關產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日益嚴重,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還制約著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機械化深施肥技術和高效機械化施藥技術的引進大大提高了化肥和化學藥劑的利用率。不僅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阻止化肥等藥劑對環境的污染,而且能夠減少農業對化學藥劑的巨大需求,進而從源頭上減輕農化工業所引起的環境污染。

2 制約農機技術推廣的主要因素

2.1 地方財政支持力度小

雖然近幾年國家財政收入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有所增長,但投入農機技術的比重仍較低。政府補貼政策尚不完善,影響了農民購買和使用新型農機具的積極性。加上目前農業機械化的基礎設施薄弱,田間道路建設缺乏管理,嚴重的影響了農機化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2.2 農機裝備結構不盡合理

隨著對農業重視的增加,農機擁有量大幅度增長,大多農戶家中都購置一些中小型農機具,但新型、高科技、復合型的農業機械偏少,裝備配置結構不合理,農機具配套率較低,作業規模、作業效率受到限制,尤其是設施農業機械少。

2.3 機械利用率不高

提高農機利用率和農機化水平是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關鍵。在當前農村經濟狀況下,農民家里農業機械設置比較低,農業機具繁多、機型繁雜,同時農機具的使用受地區和天氣的影響很大,作業量不充足,閑置時間長,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

2.4 農機服務體系不健全

社會化服務在先進的農機技術推廣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有利于保障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目前,許多地區設有農機管理機構,然而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基礎設備明顯不足,農機體系不規范,不能達到真正的管理、推廣、技術服務等要求,還沒有形成農機社會化,專業化運行機制。

2.5 農業機械化發展后勁不強

目前我國農機生產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品質量和性能也不穩定,不能適應不同的農作物種植模式。而且農機科技儲備不足,政府對于新項目、新技術研制推廣缺乏力度,在網絡信息時代的今天,缺乏農機化信息人才,加之許多信息資源得不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嚴重阻礙了農業的發展。

3 農機技術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考

3.1 堅持與時俱進,落實農業科學發展觀

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在農機化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調動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業機械、開展農機作業的積極性,提高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此外,樹立實事求是的觀念。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指導、服務、組織等方面的引導作用。還要樹立效益要最大化的觀念。采用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提高農業機械的利用率、作業效率和經濟效益,激發農民發展農業機械的動力,感受到農業機械帶來的好處。要有資源優化配置的觀念。遵循規模經濟理論,利用資源重組和優化配置,發揮機械化優勢,提高農業機械作業的組織化和專業化程度。

3.2 統籌發展,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

推進農業機械化,建立以政府為導向,農民為主體的機制,以及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農機投入機制。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鼓勵各種單位和個人投資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協調農機化與當地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3 市場引導,健全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

利用農機社會化服務作業,大力引導和扶持農業機械化合作組織,促進農業生產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通過發揮市場導向作用,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為農業機械提供服務。科學規劃、合理配置資源,積極推進農機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高效的農機化信息服務體系,促使配置、投資、運用步入良性循環,達到提高農機化經濟效益的目的。

3.4 因地制宜,推動農業機械化科技進步

加強農機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以農機化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機大戶、種糧大戶、農機科技示范戶為主體,農機生產流通企業為補充的,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的農機推廣服務網絡。進一步提高農機科技人員和農民的素質,通過法規、政策、資金引導、鼓勵和支持農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質,促進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和農機化事業的發展。

3.5 項目帶動,提高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

利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結合實際,進一步擴大財政的購機補貼扶持力度,明確補貼重點和標準,擴大補貼覆蓋面,逐年加大補貼資金總額和補貼范圍,讓更多的農民得到實惠,進一步加強農機化基礎設施建設。此外,要加強建設農機化示范區,充分發揮帶動作用。以農業綜合開發為契機,采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等策略,加強農機化示范區建設。

我們只有全面、正確和科學地認識現代農業裝備和農業機械化的作用,并將其廣泛應用于農業現代化發展中,隨著時代與時俱進,樹立正確和科學的思想觀念,指導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最終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第3篇

論文摘要 為促進安徽省玉米生產機械化,安徽省農機系統組織考察團赴山東考察。介紹了考察企業的基本情況和值得學習與借鑒的做法,并提出發展安徽省農機的建議。

安徽省玉米常年種植面積約67萬公頃,總產250~300萬噸,是僅次于小麥、水稻的第三大糧食作物,也是確保我省糧食安全的關鍵性作物。但是全省玉米生產機械化起步晚、檔次低,現有的玉米生產機械化水平已滯后于當前玉米生產形勢,特別是收獲環節已成為我省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較難突破的瓶頸。省農機局為盡快改變被動的工作局面,服務于“玉米振興計劃”,促進玉米增產增收,2008年8月11~15日,由省農機局黨組成員、紀檢組長岳粹剛為團長、省農機局機關、省農機推廣總站、省農機鑒定站、省農墾集團、安徽電視臺、安徽日報社、農村工作通訊有關人員和6個玉米重點市農機局領導、10個玉米重點縣農機局長及農機推廣站長組成的46人考察團赴山東省有關農機生產企業進行了為期5d的“玉米收獲機械化”專題考察。這是我省農機系統近年來針對一種農作物機械化生產組織的最大規模的考察活動,充分說明了我省農機系統提升玉米生產機械化的決心。

1考察企業的基本情況

考察團主要參觀了山東省進入國家和我省購機補貼目錄并具備一定規模的農業機械生產企業,重點考察玉米收獲機械,先后參觀了山東金億、福田雷沃、山東巨明、山東國豐、山東大豐等5家農機裝備企業。山東金億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馬金英是全國農機企業中不多的女干部,在她的帶領下金億公司經過2次蛻變,成功開發出的春雨牌自走式玉米聯合收獲機奪取銷量和政府補貼數量2項全國第一。福田雷沃重工是最年輕的農機裝備民族企業,也是農機行業里最國際化、最具競爭力“中國企業500強”, 2007年銷售收入實現95億元,參觀福田雷沃能給人一種活力和震撼感。山東巨明機械有限公司是一家跨行業的國家重點農機制造、農業綜合開發、木業加工、汽車貿易為一體的綜合性股份制企業,公司秉承“一業為主,多元發展”的工作思路,2007年完成年營業額7.8億元,二行、三行背負式、三行、四行自走式玉米收獲機和自走式互換割臺玉米收獲機銷量連年翻番,是安徽保有量最多的機型之一。山東國豐機械有限公司是我國背負式玉米收獲機最早的研發單位,是國家農業部“科技跨越計劃”項目和國家科技部“星火計劃”項目(國科字〈2003〉98號)承擔單位,其產品適應廣、效率高、投訴低。山東大豐機械有限公司,主產品有大豐王牌谷物聯合收割機、玉米聯合收獲機、水稻聯合收割機、大豆聯合收割機等,是我國生產聯合收割機的骨干企業之一,在安徽市場占有一定的份額。

2值得學習與借鑒的做法

通過5d的考察以及和相關企業負責同志、技術人員的交流,筆者認為山東省農業和農機化事業的發展有以下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一是種植玉米的方法。山東省玉米種植比較精細,沿路放眼看到的是橫成排豎成行、高矮一致、整齊劃一的玉米田塊,說明山東玉米種植基本實現了機械化,這與我省玉米種植品種繁雜、行距隨機、管理粗放的靠天收模式形成鮮明對比。二是發展農機制造業的理念。山東省農機制造業能有今天的成就,與山東省有關政府實施的惠企政策密不可分。以山東巨明機械有限公司為例,在企業改制之初,當地政府決策果敢,徹底到位,不患一時得失,在企業擴容增編的過程中,當地政府對包括企業用地等一系列文件的審批及時迅速,這才有了該企業2007年銷售額7.8億元的驕人業績。三是農機企業家鍥而不舍的追求。我們考察的5個農機企業,除福田雷沃外,4家企業都是在農機社(修配廠)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他們的領導都有著不同凡響的奮斗史。如全國農機行業十大女杰,山東金億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金英,2次把瀕臨倒閉的企業扶起來,成為全國農機行業知名品牌,靠的是誠信的力量和永不言敗的精神;還有山東大豐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徐祥謙先生等。四是農機企業對農機市場信息的精準把握。隨著稻麥聯合收割機技術的普及,稻麥機已趨于飽和,農機制造企業要想繼續引領輝煌,必須針對農民需求、農業發展特點、補貼導向另開市場。這個新的市場就是玉米聯合收獲機,我們參觀的這5家農機制造企業都是精準地掌握住了市場方向,針對不同購買群體和玉米種植制度,開發出了背負式單行、雙行、多行和不對行玉米聯合收割機,并且研發出20~80馬力多種型號。自走式在開發出了單行、雙行、多行和不對行玉米聯合收割機的同時,又開發出了割臺互換的麥(稻)玉多用途聯合收割機,極大地提高了機械利用率,豐富了玉米聯合收獲市場。

3體會與建議

3.1體會

通過考察學習和零距離與農機生產企業座談,使考察人員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大大增加了做好我省農機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也切身體會到我省和農機發達省份之間存在的差距,明白了農機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任重而道遠。

3.2建議

3.2.1樹立農機強省的理念。一是應以我省現有的農機生產企業為基礎,大力扶持農機制造業。2008年,中央和省財政投放我省購機補貼資金2億多元,由于我省缺少優秀的農機品牌,2億多元的資金幾乎悉數外流,使我省農機行業發展更為緩慢而艱難。二是進一步完善農機維修行業的管理,抓住農機維修巨大的潛在市場,扶持建設一批農機維修4S店;同時,盡快制定農機維修行業的地方標準,逐步淘汰作坊式維修攤點。因此,抓住制造和維修這2個關鍵環節,有助于促進我省由農機使用大省向農機生產強省的轉變。

第4篇

    論文摘要: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然而,農業機械的故障也逐步增多,從而使得農機故障維修質量管理工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該文主要是對我國農機故障維修管理的現狀進行探討分析,從中找出問題所在,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農村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使得農民對高新農機具的要求與日俱增。尤其是大中型拖拉機及先進農機具的大量應用,這就要求農機經營者迫切需要高質量、專業化的農機維修技術服務,確保農機的正常運作。由此可見,很有必要進一步對農業機械的故障維修質量管理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分析,從中找出問題所在,并提出相應的維修措施,對農業機械的正確使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1.我國農機維修質量管理的現狀分析 

a.農機維修網點人員專業素質低 

調查顯示,我國許多地方的農機維修點的維修人員專業素養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大多是子承父業的,既沒有獲取相關文憑,又沒有經過有關農機維修的專業培訓,從而專業知識和修理技能更新慢,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并且根本解決不了高新農機具的修理業務。 

b.農機維修設備簡陋 

許多農機維修點還是使用幾十年前的農機維修設備,無專用的檢測和維修設備,也無意引進當今的先進設備。在農機維修過程中,農機維修人員通常是憑眼觀耳聽和經驗來判斷故障,從而使得故障排除和修理質量檢測缺少技術手段。 

c.部分維修網點無證經營 

由于缺乏足夠的成本和缺少融資渠道,使得有一部分維修網點不得不采取別的方法來維持生存,例如存在無技術等級證經營或者是修理工無職業資格證書,無證上崗等現象較多。由此可見,農機具的維修質量難以保證。 

d.農機維修配件市場質量管理難 

因為,農村的農機維修點往往存在點多、面廣的特點,并且農機維修配件門市部經營分散,不利于進行統一管理,使得管理相對薄弱,假冒偽劣配件容易融入到農機維修市場中,同時質量糾紛時有發生。 

2.加強農機維修質量管理的對策 

a.強化技能培訓提高維修質量 

因為,在農機維修管理體系中,相關農機維修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技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與農業機械的維修質量管理息息相關,并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很有必要加強對農機維修人員的技能培訓。這就要求國家相關部門結合當地農村的實際情況,對從業人員定期進行農機維修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班,切實地提高農機維修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進而提高農機維修的質量。 

    b.大力宣傳農機維修法規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機械維修開業技術條件》和《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辦法》的頒布實施,從而更好地體現出我國政府對農機維修管理工作的支持與監管。在此大背景下,更需要地方農機主管部門必須大力配合中央的工作,要采取多形式、多層次的宣傳方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大力宣傳農機維修相關規定,從而確保農機維修人員的維修工作能夠更好按一定的規定進行,并提高農機維修的技術水平。 

c.抓好設備更新配件管理 

在我國農機維修質量管理過程中,把好農機維修設備技術檢測工作的關,能夠切實地提高農機維修人員的技術檢測水平,并保證農機維修的高效進行。同時,還要求農機維修監督管理技術人員必須要定期地對維修網點的維修設備進行相應的檢查,并督促業主經常自檢。還規定有關檢測設備盡可能地定期送有關部門檢驗,然后,由維修主管部門對修理網點的設備每年進行檢查,一旦發現有不符合要求的維修設備或者是超過報廢年限的配件,必須要禁止使用并及時更新,從而為提高我國農機維修質量提供可靠保障。 

d.加強農機維修市場監督力度 

要確保我國農機維修模式高效、有序地運作,必須要加強網點證照的管理力度,對維修人員無資格證或者是無證經營的要按照《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辦法》給予行政處罰,或勒令其停業整頓。同時,還要及時處理農機維修質量問題,對發生的農機維修質量和服務糾紛,必須通過專業技術人員來進行相關的技術鑒定,根據鑒定結論確定質量責任。此外,相關管理部門還應及時向維修經營者提供新的修理技術信息和工藝規范,督促農機維修網點采用新工藝、新技術,以便更好地適應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從而促進我國農機維修水平不斷提高。 

3.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農業機械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農機維修工作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這就要求國家相關部門必須加強對農村農機維修的質量監督管理,還要求維修網點務必定期配合工商、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抽檢配件質量,加大假冒偽劣農機配件的打擊力度,把好農機維修配件的關,杜絕不合格的配件流入農機維修市場,保證農機具的維修配件質量。只有這樣,從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采取強有力的管理措施,并且加強農機維修規定的實施和相關政策的出臺,才能實現我國農機維修網點專業化和規范化管理,并提高農業機械維修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立巖,韓玉福.農機維修市場管理工作的措施及對策[j]農機使用與維修.2008.03 

[2]袁守斌,徐 莉.依法推進農機維修管理工作健康和諧發展[j]山東農機化.2007.12 

第5篇

[關鍵詞]農機推廣;農業機械化;發展

農機化為農業發展中一重要內容,農業是否可以健康發展直接影響著人民的利益,尤其是農業發展中的機械化問題,從農業角度上來看,機械化為農業發展的基礎。現在,國內機械化雖然有著較快的發展速度,可是農機的推廣卻沒有實行很長時間,依舊與農業機械化的實現有著較大距離。從古至今我國一直都以耕種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農機化程度還不是很高。筆者探究了如何應用農機推廣來提高農機化的發展,詳細探究見下文。

1農機推廣在農業發展中所具有的作用

現在我國農機化程度越來越強,對農業實際生產量以及人力和物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可是農業生產人員幾乎都是農民,他們沒有非常強的機械化意識,并且在農機化方面也沒有較高的認識程度。所以,在推廣農機時,就應該對農民進行培養,讓他們提升對農機化認識水平,進而使機械在實際農業生產中更具利用效率。

2存在于現在推廣農機工作中的問題

2.1沒有完善的推廣體系

推廣農機工作中,因為沒有健全的服務體系,致使農機推廣無法順利展開。有一部分機械設備在實際作業時,會發生一些故障,而農民卻沒有良好的操作與維修技術,再加上沒有健全的服務體系,使農機推廣工作未被廣大農戶所認可。

2.2沒有充足的推廣經費

推廣農機時,經常會因為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持導致推廣不能真正落實,這對于農機化的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所以,想要順利地進行農機推廣,就必須獲得政府的支持,由政府投入推廣資金,以促進農機化的穩定發展。

2.3沒有多樣化的推廣方式

現在國內農機化發展并不是非常迅速,且機械設備的實際應用形式還非常單一,致使農機的真實效果沒有被發揮出來。推廣農機時,就是使眾多機械設備都可以被很好的利用,進而加快農機化的發展速度。現在大部分農民都沒有較強的創新改革意識,更不會對機械設備進行更新改造,從而阻礙農機化向前發展的腳步[2]。

2.4推廣人員沒有充足的知識含量

推廣農機設備的過程中,因為眾多農民沒有親自接觸過這些農業機械。所以,自身對于農業機械是否使用存在著嚴重的猜疑,再加上農機推廣人員不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因而不能準確進行機械介紹,使得農機演示過程也非常的模糊且簡單。這樣就會導致廣大農戶對新農機很難接受,阻礙了新農機的宣傳。此外,推廣人員自身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不夠熟練,還會導致信息落后遲延的情況發生,最后獲得到的推廣效果自然不會十分理想

3推廣方案

3.1根據地區實際情況進行農機推廣

因為我國有些遼闊的土地面積,且農田的種植范圍也非常的廣,農業種植時,應該根據各地情況選取合適的農機進行耕作。農機推廣中,因為沒有考慮農業的聚集區域化以及產業化等發展的重要性,進而導致農機化一直未得到良好的發展。所以,在進行農機推廣時,需結合當地情況推廣與之相符合的農機,只有這樣農民才會看到農機的使用價值,然后大量購買農機進行農業生產,此情況下,農機化水平將會大幅度提高。

3.2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推廣隊伍

想要獲得良好的推廣效果,就必須有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真正的把農機應用到農業種植中[3]。此過程中必須注意,一定要把所有機械設備具有的作用都發揮出來,進而使農機化持續、全面的向前發展。

3.3對推廣方式進行創新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眾多新機型不斷出現,并且快速更新。所以,農機推廣工作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潮流,對農機化水平進行及時更新在,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農業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改革推廣農機的方式,提高農機化的實際發展水平,使其更加快捷方便、綠色環保以及先進,進而使農業結構得到有效調整。

3.4實施補助政策

農機推廣在政府眼中占據的分量非常輕,在眾多推廣方面都未得到政府的關注,進而使推廣工作效率一直不能有所提升。所以,當務之急,政府應該在農機推廣方面加大補助力度,建立健全的服務體系,促進農機化快速向前發展。

結語

總而言之,農機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所以,人們應該對其加強重視,這樣不但可以提高糧食的實際產量,還能夠使人工成本得到節約,并促進勞動效率大大提升。想要推動農業向著機械化方向快速發展,就應該從根據地區實際情況進行農機推廣、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推廣隊伍、對推廣方式進行創新、實施補助政策等方面進行農機推廣,使農機可以真正地被應用到農業生產過程中。

參考文獻

[1]田艷平.基層農機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對策[J].當代農機,2012(6):73-74.

[2]孫振舉.立足基層農機推廣現狀切實做好農機推廣工作[J].吉林農業,2015(15):55-55.

第6篇

>> 我國農業機械工業發展概述 淺談我國電力應急管理指揮系統的研發與應用 我國新藥研發的現狀與對策 我國巡視制度的演變與發展概述 淺談我國機械自動化技術技術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 淺談我國水利工程機械設備應用與發展 我國礦山機械的發展與應用探討 我國選煤機械裝備的應用現狀與前景 探討我國水利工程機械設備應用與發展 試論我國機械自動化技術應用與發展 我國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技術應用與發展 我國白酒生產機械自動化的發展歷程與應用 我國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分析 化學機械漿在我國的應用與發展探微 我國獨立董事研究概述 我國低碳技術研發和應用中的困境及對策 漁船油耗儀在我國的研發應用初步分析 我國新藥研發與產業化發展的戰略與措施 我國港口機械的現狀與發展 我國林業機械的發展與展望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 National grape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Development report of grape industry technology in 2011》[R]. 2012.

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 《2011年度葡萄產業技術發展報告》[R]. 2012.

[4] http://pellenc.fr/en/harvesting.aspx

[5] http://pellenc.fr/en/pruning.aspx

[6] http:///patents/EP2182792A1?cl=en

[7] http://fmrgroup.co.nz/products/spraying/spraypro-r-series

[8] http://brocku.ca/ccovi/research/research-updates/wind-machines

[9] http://infonews.co.nz/news.cfm?id=31719

[10] LAN Feng, SU Zi-hao, LI Zi-ming, XIE Shu. Actuality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fruit harvesting machine[J].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search, 2010(11): 249-252.

藍峰, 蘇子昊, 黎子明, 謝舒. 果園采摘機械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 農機化研究, 2010(11): 249-252

[11] MENG Xiang-jin, SHEN Cong-ju, TANG Zhi-hui, JIA Shou-xing, ZHENG Xuan, ZHOU Yan, LIU Wei. Actu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orchard machinery and equipment[J].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search, 2012(1): 238-241.

孟祥金, 沈從舉, 湯智輝, 賈首星, 鄭炫, 周艷, 劉威. 果園作業機械的現狀與發展[J]. 農機化研究, 2012(1): 238-241.

[12] WANG Wei-zu, LU Hua-zhong,YANG Zhou, LI Jun, LU En-li,WANG Wei-xing.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mechanization status of Litchi and Longan Orchards[J].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search, 2012(3): 237-241.

王慰祖, 陸華忠, 楊洲, 李君, 呂恩利, 王衛星. 荔枝龍眼園機械化現狀調查分析[J]. 農機化研究, 2012(3): 237-241.

[13] LIU Jun-feng,YANG Xin,FENG Xiao-jing, LI Jian-ping, LIU Hong-jie, QIAN Ji.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apple plant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zation technologies in China[C]//Memory of 30th anniversary of CSAE and the conference proceeding of symposium of CSAE2009. Taigu: Pomology institute,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2009.

劉俊峰, 楊欣, 馮曉靜, 李建平, 劉洪杰, 錢稷. 我國蘋果栽培與管理機械化技術現狀與發展[C]//紀念中國農業工程學會成立30周年暨中國農業工程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山西太谷: 山西省果樹研究所, 2009.

[14] CAO Long-sheng, FENG Jian-xi, REN Xiao-jun. Orchard mechanization: The urgent hope of modern fruit growers[N]. Shaanxi Daily, 2006,3,29, 003 edition.

曹隴生, 馮建喜, 任曉軍. 果園機械化: 現代果農的迫切希望[N]. 陜西日報, 2006年3月29日, 第003版

[15] WANG Bin-bin, LI Ji-hong. Survey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Xinjiang forest and fruit industry and the demand of orchard mechanical product[J]. Xinjiang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2008(1): 47 -49.

王彬彬, 李繼紅. 新疆林果業發展與果園機械產品需求的調研分析[J]. 新疆農機化, 2008(1): 47-49.

[16] FANG Ou-peng. Key technology research of fruit bagging machinery[D]. Hangzhou: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2011.

方漚鵬. 水果套袋機械的關鍵技術研究[D]. 杭州: 浙江理工大學, 2011.

[17] LIU Pei, CHEN Jun. Fruit tree-based reconstruction of laser scanning system[J].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search, 2011(5): 199 -206.

劉沛, 陳軍. 基于激光掃描的果樹樹形重構系統研究[J]. 農機化研究, 2011(5): 199-206.

[18] GONG Shao-jun,SONG Jian-li.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circulating spray machine of tunnel style[J]. Beij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sis, 2007(3): 55-58.

宮少俊, 宋堅利. 隧道式循環噴霧機發展研究[J]. 北京農業科技論文, 2007(3): 55-58.

[19] WANG Wan-zhang, HONG Tian-sheng, LI Jie, ZHANG Fu-gui, LU Yong-chao. Review of the pesticide precision orchard spraying technologies[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4, 20(6): 98-101.

王萬章, 洪添勝, 李捷, 張富貴, 陸永超. 果樹農藥精確噴霧技術[J]. 農業工程學報, 2004, 20(6): 98-101.

[20] ZHAO Sheng-mao, ZHENG Jia-qiang. Tree crown recognition and precision toward-target pesticide applicat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3,19(6): 150-153.

趙茂程, 鄭加強. 樹形識別與精確對靶施藥的模擬研究[J]. 農業工程學報, 2003,19(6): 150-153.

[21] WANG Gui-en. Mechanism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copying spray in fruit trees[D]. Guangzhou: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3.

王貴恩. 果樹仿形噴霧機理及其關鍵技術[D]. 廣州: 華南農業大學,2003.

[22] YANG Shu-ming, WANG Yong-feng. Fengxiang generalizes orchard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y project to help fruit growers increase income[N]. Shaanxi daily, 2006,5,23,001 edition

楊曙明, 王永鋒. 鳳翔推廣果園機械購置補貼項目助農增收[N]. 陜西日報, 2006年5月23日, 第001版.

[23] YANG Jie. Collision of views takes the pulse of mechanization of hills and mountain[N]. 2011,10,17, 007 edition

楊杰. 觀點碰撞把脈丘陵山地機械化[N]. 中國農機化導報,2011年10月17日, 第007 版.

第7篇

正當人們矚目曾經的輝煌時,墾區的歷史又翻開了嶄新的一頁。2010年,面對總局黨委提出的“抓城提檔、強工提速、帶農提質”的城鄉一體化跨越發展新思路,云山農場黨委又以戰勝一切的信心,無堅不摧的勇氣,只爭朝夕的干勁,團結帶領全場一萬二千人民,開始續寫一段新的輝煌!

抓城提檔厚積薄發定百年

云山農場按照總局黨委提出的“四好”城鎮的建設要求,確定了“一場一區”的發展新格局。在規劃好、建設好城鎮的同時,積極探索小城鎮經營管理方面的新途徑,提升城鎮建設檔次,打造安居樂園。

云山農場十分重視城鎮規劃,著眼于百年墾區建設目標,確保規劃的連續性和科學性。依托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資源優勢,按照“環境園林化、功能現代化、風格特色化、管理社區化”的總體思路,把小城鎮建設科學地定位在山、水、林、城相互和諧的基點上,打造一個獨具特色的云山小城,思路確定后,農場根據自身實際,逐步構建起由旅游休閑區、工業區、商業區、居民區組成的職能分工明確,規模結構合理,空間分布協調的小城鎮發展體系,力促小城鎮建設提檔升級,一個功能完善、靚麗宜居、充滿活力的云山小城呈現在人們面前。

近年來,農場不斷加大管理區拆遷力度和小城鎮建設力度,加快萬人城鎮的建設步伐。2009年,這個農場整體拆遷了4個居民點,并投資1 800多萬元,建設綜合住宅樓30 000多平方米,別墅住宅樓10棟3 200平方米,廉租房750平方米。為贏得拆遷工作的主動,農場遵循公平正義的原則,制定拆遷補貼政策,除上級規定的補貼政策外,農場還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拆遷戶經濟補貼,職工可按工齡獲得補貼,每年工齡200元,非職工身份的拆遷戶可按在農場的種養年限獲得和工齡補貼同等的補貼,退休職工可獲得 5 000元的一次性經濟補貼,拆遷戶在場部購買樓房的,農場還給予10 000元的補貼。除此之外,農場還給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拆遷的住戶每戶1 500元至2 000元不等的補貼。2009年,這個農場用于拆遷補貼的資金達1 000多萬元,截至目前,農場有500多戶拆遷戶在場部購買了樓房。

2010年,農場將通過多種融資渠道進一步加大城鎮建設投入力度,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農場將投資2 000余萬元,完成第二、四、七、八、九、十二、二十作業站的整體拆遷工作,并多渠道籌資1.4億元,重點實施6項民生工程:投資 1 200萬元,實施40萬平方米的場部供熱中心擴建工程;大力實施康居工程,投資0.8億元進行危房改造,新建場部住宅8萬平方米,投資300萬元建設廉租房3 000平方米,改善60戶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條件;完善公路暢通工程,投資1 425萬元建設二十至二十二作業站通村公路及場部地區北外環公路;實施綠滿云山工程;繼續完善中小學校建設,投資320萬元完成小學體育及圖書綜合樓建設項目;投資670萬元,實施場部地區數字電視工程。

在建設好城鎮的同時,農場在城鎮的綠化美化上大下工夫,打造最佳人居環境,提升居民的安居指數,在大規模植樹造林的同時,農場還堅持“裸地覆綠”的方針,利用邊角隙地和居民的小開荒地進行綠化,共清理收回邊角隙地和小開荒地1 400多畝。在收回小開荒地的同時,農場還對綠化造林進行市場化運作,本著誰造林誰擁有的原則,動員全場職工群眾參與隙地造林。農場還投資20萬元,建立150多畝的綠化苗木基地,按季節培育城鎮綠化苗木,栽種在公園、住宅小區和街道兩側,目前,僅場部就有綠化花草100多種,實現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綠。目前,農場場部綠化面積達到15萬平方米,人均占有綠地面積40多平方米。

在突出生態特色的同時,農場注重城鎮的文化底蘊,農場建場初期,著名作家丁玲、著名畫家尹瘦石、著名戲劇家吳祖光,都曾經在云山農場工作和生活過,并參加了修建農場“五一水庫”的勞動,今年,農場將對“五一水庫”進行修繕,建設紀念館,提升城鎮的名人效應。為了讓一些歷史事件成為云山人民永遠的回憶,這個農場還相繼建設了文化館、修繕了“四一八”烈士墓,提升了小城鎮的文化品位。

云山農場還積極探索經營城鎮的新途徑,逐步將城鎮作為一種資源和產業來經營。今年,農場在場部設立信息共享欄2塊,為居民提供供求信息的平臺,方便居民生活。農場還設立廣告牌10塊,用于有償廣告和對外展示企業形象。今后,這個農場還將大力發展和完善家政服務、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增強城鎮發展的活力和動力,讓職工在城鎮建設中得到更多更真的實惠。隨著撤并居民點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和場部集中居住人口的不斷增加,結合小城鎮建設的總體布局,農場還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努力抓好,加快發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物流業,為農場跨越發展開辟新路。2010年,農場將以“五一水庫”壩堤、閘門改建工程為載體,借助“五一水庫”的名人效應發展集觀光旅游、餐飲為一體的新型生態旅游區。

強工提速 只爭朝夕謀大計

上世紀90年代初,云山農場曾經擁有量具廠、糧油廠、磚廠、腐竹廠等多個工業企業,這些企業隸屬于農場,效益低下,增加了農場的負擔,農場將這些企業推向市場,讓這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謀求發展,不但減輕了農場的負擔,一些企業還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近年來,農場還不斷加大對轉制工業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工藝改造步伐,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完善工業園區的服務功能,促進轉制中小企業集群發展,拉動經濟增長。

農場還大力發展“低碳”工業,打造“低碳”產業鏈。云山農場位于完達山南麓,三面環山,擁有耕地47.2萬畝,其中,綠色水稻種植面積達20萬畝,所轄山10多萬畝,山上盛產刺五加、赤芍、百合、猴頭、蘑菇、木耳、黃花菜等野生草藥和山珍產品。獨特的資源優勢,是發展“低碳”工業的獨特優勢,依托這些資源優勢,農場引資建設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投資回報率高的新項目,通過項目建設促進產業升級,增強經濟實力和發展后勁。2010年,農場確定了包括水稻加工、發電、供熱聯產、山珍產品加工、中草藥種植等13個招商引資項目。其中,水稻加工、發電、供熱聯產項目建成后,將實現年加工水稻10萬噸,年發電量達到250萬千瓦時,可保證30萬平方米的供熱,項目固定資產將達到2 000萬元,全年實現銷售收入3.5億元,利稅1億元。

受自然條件的限制,交通一直是農場工業發展的瓶頸,在不斷拓寬招商引資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同時,農場十分重視通村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外地廠商打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目前,農場已累計投資1億多元,修建水泥路,使場內的白色硬化路面長度達到了100多公里,2010年,農場還將建設通村公路15.8公里,實現高等級硬化路面貫通全場。良好的交通條件,解決了外地廠商的后顧之憂。農場還著力破解用電價格、用地審批等制約發展的難題,努力創優發展環境,并用開放的理念與思路吸納人才,集聚能量,推動了招商引資的進程。

隨著資金的不斷涌入,本著對落地企業負責的態度,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提高政策的透明性、合理性和優越性,使和睦招商政策更具吸引力,同時,扎實推進“扶龍頭帶產業”工程,通過提供廠房、保證原料等措施,為龍頭企業減輕負擔,扶植企業的發展。農場為龍頭企業寶興亞麻廠提供廠房,免收3年的廠房租金,不僅如此,農場還為他們提供了6 000畝的亞麻生產基地,地租價格長期穩定,在農場的扶植下,寶興亞麻廠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為扶持仁禾大米加工廠,農場每年為其墊付5 000噸優質水稻原料,待產品出售后償還,大大減少了仁禾大米加工廠的資金支出,仁禾大米加工廠迅速發展壯大,每年實現利潤總額700多萬元。

為了提高對落地企業的服務水平。農場不斷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對企業做出了“五個一”的服務承諾,即服務行動一呼百應、服務承諾一諾千金、服務程序一路綠燈、服務政策一視同仁、服務措施一抓到底,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確保項目引得進、留得住、壯得大。農場還采取全方位“安商、親商、富商”的主動服務措施,促成企業增資擴股,形成“以商招商”的良性循環。此外,農場大力宣傳和推介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引資項目,積極拓展客商市場,多方面撲捉商機,擴大招商引資面,尋找新客源,不斷擴大招商引資領域。2010年,農場將實現招商引資額2 600萬元,力爭完成3 200萬元。

帶農提質 揚鞭催馬奔跨越

近年來,云山農場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科技支撐力等措施,鋪設一條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快車道。2010年,農場力爭實現糧豆總產24.27萬噸。

農場采取多元化投資方式,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增強農業生產綜合實力,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2010年,農場將利用國家“標準糧田建設”項目繼續推進低產田整理改造工程,投資680萬元建設標準糧田3萬畝,投資985萬元對中游新河Ⅰ區中低產田進行改造;投資180萬元,進行水稻集中浸種催芽基地的建設;投資500萬元進行水稻標準化育秧基地建設;投資600萬元,進行管理區標準化農具場建設;投資290萬元,完成農場配肥站建設項目;投資300萬元建設農田水利工程,完成土方量50萬方,水利建筑物45座。

近幾年來,農場不斷引進先進的大馬力機械,讓現代化的“寶馬良駒”為綠色高效農業提供強大支持。2010年,農場用于農機更新補貼資金將達到3 500萬元,將直接拉動農戶直接向農機投入近 3 000萬元。目前,凱斯等各類價格不菲的先進機械如今在農場已不是稀罕物,農忙時的田間地頭,更是找不到100馬力以下機械作業的身影。隨著現代農機裝備水平的提高,云山農場的田間作業機械化率已由原來的93%提高到98%,實現了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農場還將繼續加大農機更新和新技術推廣力度,加快整地機械、插秧機械和收獲機械的更新速度,提高整地、插秧和收獲的速度及質量。2010年,全場水稻割曬面積要達到50%,玉米機械下棒面積要達到50%,為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節本增效提供保證。

在提高科技支撐力上,農場不斷完善農業與科技相互支撐、經濟與技術緊密結合的農業科技新體系,努力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2010年,繼續推廣應用水稻“三化一管”栽培模式、葉齡診斷技術、大豆“大壟密”、 根瘤菌、玉米密植高產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等12項增產新技術,加快新技術的推廣速度,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為加快科技推廣速度,農場還在各個管理區都建設一個小型科技展示園,目前,在牡丹江分局率先實現了區區都有科技展示園,科技展示園是農業新技術實驗、田間課堂的重要載體,每年,農場在展示園舉辦田間課堂、現場會30余次,培訓農戶7 000多人次。今年,農場還加強了展示園軟件設施投入,為展示園配備數碼相機、攝像機等電子設備,可為農戶提供現代化的科技培訓服務。

在種植結構調整方面,農場按照“擴稻玉、強經特、上品質、增效益”的原則,積極擴大水稻、玉米等高產糧食作物及高效經濟作物的面積,2010年玉米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水稻面積達到23.5萬畝。

云山農場還通過提高農時標準、農業技術標準、農機作業標準、管理服務標準等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依靠標準化實現農業的高產、高效,大力推進農產品儲放區、農機裝備區、集中浸種催芽區和集中育秧區的標準化建設,抓好各項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不斷完善農業標準體系。同時,農場通過高產創建活動,推行農業全程標準化作業。農場每年在水稻、玉米、大豆三大作物的種植戶中篩選出200戶文化素質高、服從管理、種植規模大、種植水平高的農戶作為高產創建戶。高產創建戶可享受農場多項優惠政策,農場選擇優秀的農業技術員20人專門負責對高產創建戶的技術指導,1名技術員負責10戶高產創建戶,除此之外,農場還對高產創建戶進行物化補貼,每年為高產創建戶種植的全面積作物免除一次航化作業的費用,高產創建戶的產量達到分局級以上高產攻關確定的產量標準,還可獲得5 000元的獎勵。今年,農場還對200戶科技示范戶進行授牌,建立科技示范戶檔案,進行掛牌管理,根據科技示范戶在全年各個生產階段的表現評分,不達標的科技示范戶將被摘牌,其享受的各種優惠政策也隨之取消。

第8篇

一、2013年農機工作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全區“科學發展上水平”的總基調,以轉變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為主線,以建設特色高效農業為總體目標,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統攬全局,以推進農機農藝融合、農機化信息融合為切入點,積極引導林果茶、花卉苗木、蔬菜等經濟作物和畜牧業、設施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機械化協調發展,調整優化農機裝備布局結構,加快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機推廣機構,落實完善政策,強化農機安全監管,優化農機隊伍素質,進一步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科技水平、服務水平和安全水平,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農業片區規劃特點,加快推廣先進適用機械,實現由數量增長、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凸顯農業產業特色,全面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和作業水平。

2、市場引導,政策推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宣傳貫徹農機購置、農機工業、金融等相關政策,調動農民購機和各方發展農機化事業的積極性。

3、重點突破,全面發展。以實現主要農作物關鍵生產環節機械化為重點,堅持大、中、小、微農機具并舉,促進農機農藝有效結合,由傳統種植業向畜牧業、林果茶業、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領域拓展,抓好試點,以點促面,推進農業機械化全面發展。

4、鼓勵創新,完善機制。以農機購置補貼高效規范實施、新型服務組織培育、農機化科技創新與推廣、農機安全管理強化等為重點,進一步推進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

(三)發展目標

至2013年末,全區農機總動力達到16.3萬千瓦,農機固定資產原值達到1.60億元;農機配套比達到1:3.3;主要農作物耕播收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90%以上,主要糧食作物耕播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2%以上;林果業、畜牧業、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協調推進,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機化科技應用水平、作業組織化程度、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提供有力的裝備支撐。

二、2013年農機化工作的主要任務

1.農機實用人才培訓。一是加強農業機械化培訓中心建設,逐步充實更新與培訓相適應的現代化教學設備,提高辦學水平和培訓服務能力。二是整合培訓資源,以農機技術和經營管理為重點,以陽光工程新型農民培訓政策為支撐,培訓各類農機實用技術人員達到1200人次。三是突出重點切實加強農機大戶、農民經紀人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人員的培訓,為農村造就一批專于經營、善于管理、勇于創業的農村致富帶頭人,形成“示范戶帶大戶,大戶帶散戶”的農機化發展模式。

2.平安農機創建。積極貫徹《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鞏固平安農機創建成果,全力提升“三率”水平。積極開展農機年檢工作,嚴格落實農機安全監理政策,推進農機定期免費檢驗制度的實行,年內完成檢驗拖拉機、聯合收割機1000臺以上,掛牌率、駕駛員持證率、檢驗率分別達到100%、100%、55%。繼續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在全區培育10個“平安農機”示范戶、示范合作社和示范村。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逐步構建起農機安全生產的源頭管理、宣傳教育、執法監控“三大防線”,形成“政府負責、農機主抓、部門協作、群眾參與”的農機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實現農機生產連續22年無重大安全責任事故。

3.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一是以圣田農林科技、東盛科技產業園為依托,積極推進設施農業示范基地建設,新建設施種植、設施養殖基地5處。二是加大飼草加工、智能飼養、生鮮乳收貯、糞便處理、種苗孵化等機械設備的推廣力度,進一步提高畜牧機械化水平。全年新增擠奶機、鍘草機、飼料混合機等畜牧養殖機械達到1200臺以上。三是圍繞蔬菜、苗木、花卉的生產,大力推廣田園管理、電動卷簾、保溫被、殺蟲燈、微滴灌等新裝備,2013年新增各類裝備4000臺(套、個)。

4.糧食作物機械化發展。繼續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2013年力爭補貼資金突破600萬元。進一步優化農機裝備結構,重點發展大馬力、高性能農業機械,提高大型農機配套比和使用效率。進一步鞏固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成果,在糧食生產全面全程機械化上求突破。以村為單位,實行區域化推進,年底全區玉米貼茬直播、小麥免耕播種、機械深松、機械化還田面積分別達到2.2萬畝、2.8萬畝、3萬畝、7萬畝。

5.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對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的指導、扶持和幫助,進一步建立、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農機效益的最大化、產業化。一是以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為重點,大力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示范建設活動。2013年再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6個,“五有”農機專業合作社達到8個,積極爭創省、市農機合作社示范社。拓寬專業合作社的服務范圍,鼓勵各類農機服務組織依法取得農民流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努力培養種糧大戶。二是拓展服務領域,引導各農機服務組織、農機手開展以三夏、三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機械化施工、農田項目開發及重點項目建設為主的農機跨區作業。年內完成跨區作業總面積60萬畝以上,機手跨區作業總收入突破6000萬元,全區農機經營服務總收入達到1.1億元。三是加強全區農機修配、銷售市場監管,提高農機生產、修配、銷售服務能力。大力開展“星級文明農機維修網點”創建活動,星級網點達到16個,其中四星級網點達到3個,五星級網點1個。創新農機技能培訓鑒定工作模式,提高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工作規范化水平,核發農機職業技能資格證60個以上;積極發展農機經營網點,規范農機銷售行為,防范坑農害農事件發生;積極引進、培育農機生產制造企業,力促區農機工業上臺階。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示范帶動,促進農機化協調全面發展。

1.建設糧食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結合保護性耕作和中低產田改造,在邱家店鎮舊縣、桂林及顏張等村建設“萬畝糧食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在邱家店鎮居嶺莊、漸汶河、劉家疃;省莊鎮崗上、岳莊、宦家峪、柳杭等村建設5個“千畝示范片”,選擇10個村建設10個500畝以上的示范點。示范點全部采用小麥聯合收獲玉米貼茬精量直播玉米聯合收獲秸稈還田(青貯)小麥免耕播種病蟲害防治的種植模式,廣泛應用深松、深施肥、節水灌溉、貼茬直播、免耕播種等大中型設備以及秸稈還田機、秸稈撿拾打捆機、固化成型機、莖穗采摘機等青貯技術,促進農機農藝進一步結合,大幅提高農業機械的利用率及農業機械化的規模與效益。

2.建設設施養殖示范基地。以省莊、邱家店鎮為主要發展區域,不斷提高養殖機械化水平,努力建成全國知名的奶業生產縣(市區)。大力提高飼草粉碎、青貯機械、飼料混合機械、擠奶機械、生鮮奶貯運機械及智能化、數字化喂料、喂水、糞便清理設備等應用水平,實現畜牧養殖的科學化、現代化。

3.建設經濟作物機械化示范區。圍繞全區苗木“四大特色基地建設”,重點推廣光照、溫度、濕度等級環境因子調制設備,噴滴灌節水設備、挖穴施肥機械、田園管理機械、蟲害防控設備、移栽機械等,基本實現苗木花卉生產的機械化、標準化。圍繞蔬菜、水果生產,集中打造以東盛農業科技為代表的設施種植示范園區,進一步優化設施農業裝備,大力推廣工廠化育苗、新型棚體建設、生態植保、病蟲監控、溫度監控、物理增肥等新技術,提高設施農業科技水平和經濟效益。

4.建設農產品加工機械化示范區。圍繞農產品初加工,重點發展糧食、蔬菜等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處理及加工、保鮮、儲運機械化,逐步提高加工處理、保鮮貯藏、分級篩選、糧食烘干等方面的機械化水平。圍繞做大做強女兒茶產業,在省莊鎮北部山區建設茶葉生產機械化示范區,重點推廣茶樹修剪、茶葉采摘、茶園管理等栽培管理機械,采用微波制茶、機械殺青、揉捻、烘干、篩選等新技術、新裝備,實現標準化生產,提高茶葉生產機械化水平。

(二)完善體系,增強農機綜合服務能力。

1.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創新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形式,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機具增長、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管理規范、服務升級、特色鮮明”的農機專業合作社。積極開展合作社示范社、明星社創建活動,鼓勵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和跨行業、跨區域聯合,促進合作社轉型升級,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在有條件的行政村,推行完善建設農機大院或農機合作社,實現農機作業、維修、安全保障為一體,增強農機社會化服務功能。進一步規劃建設農機維修網絡,形成以區域農機維修網點為中心、合作社為主體、企業售后服務和社會網點為補充的農機維修服務網絡,為全區農業機械提供服務保障。規劃建設農機服務網絡系統,集農機生產、銷售、產品展示、信息、維修、作業、市場動態、新技術推廣等為一體的全區農機信息平臺。

2.完善農機推廣體系。構建以區、處鄉鎮農機推廣機構為主體,農機專業合作社為基礎,農機生產經銷企業為補充的多元化農機技術推廣體系。進一步改善區級農機推廣機構的工作條件,穩定基層農業機械化推廣隊伍。按照中央1號文件要求,理順處鎮農機推廣機構,各處鎮至少確保1名專人從事農機技術推廣和公益工作。積極開展農機推廣活動,年內適時舉辦設施農業裝備、苗木生產機械、茶葉加工機械、糧食種植機械推廣現場會,增強農民購機積極性,提高農業機械化覆蓋面積。

3.完善教育培訓體系。建立完善以農業機械化培訓機構為骨干、農機技術推廣機構為依托、社會培訓基地為補充的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體系,多層次、多渠道培養農業機械化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加強區農業機械化學校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提高培訓能力和辦學水平。探索創新培訓方式方法,采取現場演示、送教進村、科技入戶、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做到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結合“陽光工程”等各類農民培訓項目,深入開展農機實用技能培訓和科普宣傳,不斷提高農機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發揮生產、經營企業的能動作用,聯合開展專項技術操作培訓,確保農業機械安全高效操作。

4.完善農機流通體系。立足,策劃建設輻射魯中、魯西南、魯南的區域性農機專業市場,培育發展一批服務質量好的農機4S店、品牌店、連鎖店,實現制造企業與流通企業的緊密結合,建立完善的農機營銷網絡。

5.完善宣傳體系。將新聞宣傳作為推動農機化政策法規落實的重要途徑、推動業務工作開展的重要舉措、爭取社會理解支持的重要渠道,樹立系統良好形象的重要措施,著力正面宣傳,強化主動引導,豐富宣傳內容,創新宣傳形式,增強新聞宣傳的針對性、實效性。以局信息網站為平臺,充分利用各級新聞媒體、政務信息、網站,廣泛宣傳農機化工作,在市級以上媒體發表宣傳稿件500篇以上,調研論文20篇以上,爭取市、區信息宣傳先進單位,為推進農機化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6.完善考核體系。一是分解任務,量化考核。各科室站校按崗位職責,根據市局2013年千分制考核辦法,逐條逐項研究貫徹落實方案,細化工作措施,強化督促落實、過程管理和考核結果運用,確保各項部署要求“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二是強化對處鎮農機工作的考核。將全區的農機化發展任務分解落實到各處鎮,明確進度和要求,結合區特色高效農業發展考核細則,制定出臺處鎮農機化工作的具體考核細則。

(三)依法行政,建立規范高效的農機監管機制。深入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進一步完善以農機部門為主體的區、鎮、村三級農機安全監管網絡,加大農機動態監管力度,監管環節由使用操作向農業機械化全過程延伸,監管范圍由拖拉機、聯合收獲機擴大到所有農業機械,監管方式由重管理向管理服務并重轉變,監管手段由傳統向現代化提升,建立農機安全生產長效監管機制。落實農業機械免費實地檢驗辦法等制度,加大農機安全隱患排查力度,預防和減少農機事故發生。加強農機監理隊伍建設,提高裝備水平和監管能力。加強農機銷售、維修市場監管,規范農機維修服務,落實農機維修行業準入制度,提高農機維修服務質量。

第9篇

論文關鍵詞:農機,維修業,調研

0前言

推進農機行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切實貫徹落實《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農業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第57號令),規范農機行業就業準入制度,是農機主管部門的職責所在。

1現狀調查

在2006年11月底,安康市就對農機維修管理工作著手做了安排布置,召開了全市農機維修工作研討會,由于種種原因,會后各縣區基本沒有開展此項工作,給農機化管理工作造成許多不利影響,為及時扭轉這種被動局面,迅速促進《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的全面貫徹實施,在2007年年初又下發安農機管發【2007】05號《關于認真開展農機維修工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緊急通知》,就一些具體操作事項做了詳盡解釋,并深入到相關縣區進行督導,有效地推動了此項工作的開展。當年就有漢濱、旬陽、嵐皋三個縣區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共培訓、考核、鑒定農機修理工108人,其中初級工20人,中級工61人,高級工27人。各縣區農機管理部門在積極做好宣傳《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條款內容的基礎上,聯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規范、審定、定級農機維修網點11個。2008年漢濱、旬陽再創佳績,共開展職業技能鑒定114人,其中初級工21人,中級工65人,高級工28人,清理整頓維修網點233家。由此全面啟動了我市農機維修網點管理工作的開展。2009年此項工作在全市十縣區逐步展開,全年共鑒定農機修理工342人,其中高級工24人,中級工123人,初級工195人。

2006年就對轄區十縣區進行了農機行業就業準入職業進行了摸底調查,重點對農機修理工、農機營銷員、農機服務經紀人、機動植保機械操作工四個工種進行了調研,這四個工種全市目前共有從業人員830人,其中農機修理工263人,農機營銷員152人,農機服務經紀人5人,機動植保機械操作工410人。農機修理工是較早試行就業準入制度的工種之一,但截止目前也只有563人參加了農機修理工技能培訓和持有農機行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文化程度以初中畢業為主,年齡多在35-50歲之間,現狀不容樂觀,培訓任務還十分艱巨。

2主要工作措施

2.1統一思想,摸清底子。

召開專題會議,下發專門文件,并由領導帶隊親自深入到基層鄉鎮,會同相關方面調查摸底,宣傳動員,我局分管領導和相關科室工作人員多次深入一線宣傳指導督辦此項工作,從而使《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貫徹落實工作拉開了帷幕。

2.2聯合工商,夯實基礎。

自57號令實施以來,各縣區農機部門在積極做好宣傳《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條款內容的基礎上,多次與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磋商聯系,達成共識。目前已有五縣區聯合工商行政部門就《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的實施下發了文件,例如旬陽縣在2007年6月初與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實施〈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工作的通知》,之后縣農機局、縣工商局共同派員深入各鄉鎮,摸底調查、登記造冊、宣傳引導,督促農機維修從業人員參加法規、技能學習培訓。同時對從事機械維修者的經營范圍予以嚴格限定,對那些既有農機維修業務,又不愿意參加農機培訓考核,不接受農機行業管理的人提出申明,一旦發現其從事農機維修,工商行政部門會同農機管理部門將依照《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予以處罰。旬陽縣農機、工商部門還建立了農機維修管理聯席會議制度,把農機維修管理納入年度業務工作范圍,建立長效機制,為農機職業技能鑒定、農機維修網點管理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3、規范對象,鑒定資格。

對申報資質鑒定的農機維修從業人員,農機職業鑒定部門嚴格按照《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要求和省農機局印發的《〈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及相關政策問答》規范其申報的職業等級,對學歷不夠或從業年限不夠者一律降級申報,或不予考核鑒定,從而在審查對象時控制了不合資格標準人員的進入,為后來的培訓考核理順了程序。

2.4強化培訓,嚴格考核。

農機職業鑒定部門還給每個申請鑒定的農機修理工印發了相關的學習資料。在鑒定考核前,邀請有關單位領導和專業考評員,按照規范要求對申請鑒定人員進行了農機維修職業從業人員培訓和考核。2007年3月28日在漢濱區組織召開了安康市首次“農機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現場會”,此項工作實現了零的突破;同年11月21日,旬陽縣農機局對全縣59名農業機械維修工進行培訓和考核,這是我市工作力度較大,鑒定人數最多的一批農機維修工。為推進我市農機維修工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探索了積極的經驗。

3存在問題

3.1部分縣農機部門自身對職業技能鑒定工作重要意義認識不高,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緊迫感。由于職業技能鑒定工作跟不上,農機行業隊伍總體素質不高,如調查的830名農機人員中,初中文化水平以下的占83.3%,中專以上畢業者為零。即使實行就業準入的農機修理廠(點)中的農機維修人員,也有81.4%尚未取得上崗資格證書,致使在農機維修生產企業中,存在嚴重的不安全隱患。

3.2就業準入制度沒有完全落實。國家和有關部門的配套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沒有真正得到落實,缺乏推動、監查手段和措施。至今沒有形成農機修理工職業全面持證上崗。據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社會實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并重制度及就業準入控制、技術工人持證上崗制度”的要求差距太大。

3.3經費短缺,投入不足,制約了職業標準、鑒定規范、鑒定試題和培訓教材等基礎性技術文件的完善工作。

3.4發展不平衡。地區和城鄉之間差異較大,有些山區縣發展緩慢,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還沒有開展。

4工作建議

4.1加強領導,把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列入農機化事業中去,加大宣傳,積極爭取各級領導的重視和社會的支持,使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在領導的日程上有席位,在社會上、群眾中有地位。行業內部堅持行政管理和技術支持相結合,明確領導、指導、實施三類組織機構的職責任務,切實建立起橫向聯、縱向統、條塊結合,內外協調,職責明晰,分工合理,順暢高效的運行機制,創造一個寬松的工作環境。建立培訓、鑒定與使用相結合,并與待遇相聯系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職業資格證書在用人、任職、待遇中的激勵作用,調動勞動者學技術、學業務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4.2全面落實農機行業就業準入制度。貫徹落實《招用技術工種從業人員規定》和農機行業就業準入制度。對農業部確定的實施就業準入的職業,要采取行政監察、技術監督、日常監督等形式嚴格實行就業準入政策,全面落實持證上崗的要求,依法查處違法行為,維護就業準入制度的嚴肅性。

4.3不斷拓展職業技能培訓、鑒定業務領域,擴大職業技能鑒定覆蓋面。可結合“三夏”、“三秋”,承擔農機跨區作業農機經紀人、農機商品營銷員、維修服務人員、機動植保機械操作工的培訓鑒定工作。為保護性耕作和秸稈還田項目的實施提供師資培訓和售后服務人員的職業技能鑒定。按照國家職業標準,在各類用人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的從業人員中穩步推進技能鑒定工作。

4.4樹立“社會效益第一、鑒定質量第一”的觀念。從規章制度、約束機制和操作程序上嚴把職業技能鑒定質量關。時時處處為勞動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為企業服務,樹立農機行業職業技能鑒定良好的社會形象,確保職業資格證書的權威性和含金量。

4.5抓好職業技能考評員和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專人專管,進一步完善職業技能鑒定體系,充實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必要力量,明確任務和目標,搞好規劃和布局,真正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事業來開拓。

第10篇

一、深入開展“星級”創建活動,學(協)會工作質量明顯提高

繼2005年開展“星級”學(協)會創建活動后,今年,各學(協)會把創建活動作為自身建設的主要抓手,以創建為紐帶,不斷拉高工作起點,提高工作質量。區財會學會繼續推進“五好”分會評比活動(五好即一是組織建設加強、學組活動開展好,二是繼續教育深入、會員素質提高好,三是愛崗敬業顯著、服務經濟成效好,四是誠實守信廉潔、財會人員信譽好,五是維護合法權益、會員之家建設好。),組織8個分會開展明爭暗賽、爭先創優活動。活動有計劃、有目標、有檢查、有評比,很有成效,既受到廣大會員的歡迎,又得到財政局的充分肯定。區監察學會結合反腐倡廉工作,在廣大會員爭當學習型會員的活動,引導、組織廣大會員學理論、學業務、不斷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時,以調研為基礎,以探索新形勢新時期新階段反腐倡廉工作新途徑新方法為主旨,帶動廣大會員不斷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取得很好的實效。區醫藥學會在創建活動中,以會員中的志愿者隊伍建設為重點,以服務群眾為宗旨,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工作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有檢查,活動開展很扎扎實實、并朝著經常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區農林學會在創建活動中,以服務“三農”為方向為重點,年初工作有計劃,每月工作有安排,主要工作有專人負責,主要活動常年不斷,主要會員有定向職責,并且投入較多的資金,創建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富有成效。區桃農學會針對面廣量多的桃農急需技術服務的情況,把創建的工作落實到為桃農產前產中產后的各種服務上,深受桃農歡迎。區青少年輔導員協會在創建中突出抓好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以科普活動為載體,組織廣大中小學生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成效顯著。區環境科學學會、區計量學會、區蔬菜協會等學會在創建中都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較好的成效。總體上看,2006年學會工作的活力增強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提高了,學會建設得到明顯加強。

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廣泛深入

(一)全方位大力開展科普宣傳,提高全民科技素質

科普宣傳也是學會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區科協的組織和統一部署下,各學會積極組織專家深入農村開展了服務“三農”、區第五屆“雙科周”和“9·17”全國科普日活動,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一是區科協組織區農林學會、醫藥學會、環科學會等學會,攜帶各類科普資料,充分利用廟會、集市,開展了一系列的科普下鄉服務活動,先后在堰橋、陽山、玉祁、洛社等鎮開展科普集市活動。參與科技人員達100多名,共計發放各類科普資料2萬余份。區農林學會還專門組織農業科技人員編寫了“水蜜桃無公害生產技術”、“水蜜桃全年病蟲害防治日歷”等技術資料,受到廣大桃農的熱烈歡迎。

二是“雙科周”期間,各區屬學會(協會、研究會)結合自己的業務編寫了相關科普資料,撰寫了有關科技論文,舉辦了不同規模和多層次的學術研討會、科技報告會和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宣傳櫥窗、科普畫廊、宣傳標語、橫幅和科普宣傳車等載體,以講座、板報、科普掛圖、開培訓班、外出參觀、志愿服務等形式強化科普宣傳,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

三是“9·17”全國科普日期間,各區屬學會(協會、研究會)共拉出橫幅10多條,獲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應。此外,區科協帶領區醫藥學會等單位送科普進社區,在堰橋鎮新惠苑小區擺攤設點,為小區居民送上了一份豐盛的科普大餐。

(二)各學會充分發揮橋梁作用,穩步推進科經結合

惠山區科協組織各學會投入經濟建設主戰場,充分發揮學會作用,做好“金橋工程”和“廠會協作”工作。各學會(協會、研究會)通過組織牽線搭橋、技術服務、成果轉化等多種形式,幫助民營企業推進技術進步,使這項工作逐步向科學化、正常化、規范化和成效化的方向發展。今年的“金橋工程”、“廠會協作”工作,以“百名科技專家‘民企’行”為主題,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度惠山區共實施“金橋工程”項目16項,其中區級學會完成7項,如惠山區環科學會與石塘灣綜合污水處理廠和楊市污水處理廠的協作項目;共組織驗收了“廠會協作”項目14項,其中區級學會完成4項,如惠山區農林學會和江蘇農科院的水蜜桃全園套袋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等。這些項目的實施,加快了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促進了我區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三)加強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效顯著

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學會工作的重點。為培養中小學生的科普觀念、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2006年區科協會同區教育局和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做了大量工作。聯合下發了《關于參加第十七屆“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全國中小學生(江蘇地區)“金鑰匙”科技競賽的通知》(惠教發[2006]29號),積極組織全區中小學生參加省、市“金鑰匙”科技競賽活動,據統計,全區共有24所中小學參加競賽活動,參加人數達6584人。在中小學科技創新大賽和科技小制作比賽中,共有8587人參加;在科學小論文競賽,參加人數達5688人。今年四五月間,區科協還會同其他部門聯合舉辦了一次科普征文比賽活動,組織全區中小學生參加,其中有1000多名學生撰寫了征文,其中,53名學生和20名指導老師獲獎。全區各校特別是省錫中等學校科普活動豐富多彩,成效顯著。據統計,全區各校組織科普講座13次,參加人數11713人;組織科普知識競賽8場,參加人數達4052人;有2所學校舉辦科普圖片展覽;4所學校建立科普網站或氣象站;各校還普遍開展網上讀書活動。陽山中心小學顧芳老師榮獲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洛社初中、天一實驗小學參加了無錫市科技實驗學校的評比。

此外,為了培養孩子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區科協今年還舉行了向部分小學贈送科普圖書活動(送科普圖書進校園活動),向天一實驗小學、陽山中心小學、錢橋中心小學、前洲中心小學等學校分別贈送了一批科普圖書,為廣大小學生送去了“精神食糧”,先后贈送了價值近萬元的科普圖書4000余冊。

三、推動學術交流活動,成效顯著

(一)技術培訓富有成效。各區屬學會圍繞本單位的中心工作,大力開展技術培訓,舉辦各種培訓班110余次,14000多人得到了培訓。土地、質監、醫藥、質量、桃農、蔬菜、紀監、農林、環境等學會今年開辦的培訓班最少的3期,最多的達30多期。區財會學會常年辦班不斷,累計培訓達9000多人次;區農林學會今年共辦班30多期,培訓人數達2500多人次;區蔬菜協會今年共辦班9期,累計培訓菜農600多人次;區醫藥學會還舉辦了婦產科和中西醫結合等學習班,邀請江蘇省人民醫院教授來授課,有120多名醫務人員參加了聽講。

(二)學術交流有聲有色。各學會結合實際,舉辦了一些綜合性的學術交流活動,以進一步提高學術層次,擴大學術活動的影響力和受益面。區醫藥學會僅在本年度的年會上,收到學術論文35篇,其中,10篇優秀論文進行了大會交流。區紀律監察學會收到學術論文近30多篇,并計劃再出一本學術專著。區農林學會定期開展學術研討,專人專題交流,今年收到論文近50篇;區環境學會結合實際工作開展學術研討,收到論文17篇,區財政會計學會第一分會舉辦了學術研討會,有10篇論文進行了大會交流。區水利農機學會、質監學會和土地學會等單位的學術交流活動也搞得有聲有色。今年來各區屬學會開展學術交流活動26場次,1260多人參與了學術交流。惠山區科協把學術交流作為一項基礎工作來抓,全年組織各學會舉行學術交流130余次,有10000多人參加,交流學術論文1200余篇。學會舉辦各種咨詢活動160余次,有20萬人次進行了咨詢。今年5月雙科周期間,區科協會同環保局、科技局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以“保護生態環境、共建美好家園”和“科技以人為本、全面建設小康”為主題的優秀科技論文征集評選活動,本次活動共收到論文推薦稿264篇,共評出一等獎3篇、二等獎5篇、三等獎10篇和提名獎30篇,并將獲獎作品結集出版,書名為《創造未來——惠山區科普論文集錦》,各學會所推薦的論文在評選中都獲得了好成績。

四、加強學會組織建設,真抓實干

(一)強化組織力量。學會組織建設是做好學會工作的基礎,惠山區科協十分注重學會的基礎建設和組織建設。在區科協的指導下,區農林學會等單位順利換屆,區紀律監察學會、區微循環學會、區鴨業協會相繼成立,另有區花卉苗木和鱖魚2個協會尚在籌建中。此外,各學會通過換屆選舉、爭取經費支持、成立分會、學會小組等形式,大力發展會員,2006年度共發展會員3000多名。惠山區蔬菜協會為幫助解決菜農銷售難的問題,專門召開了二次農企對接座談會,6戶蔬菜大戶與華順公司正式簽訂了定單,年銷售蔬菜達200噸,發展會員100多名。

(二)狠抓制度建設。為了確保區科協的工作能夠不斷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保障創建工作順利進行,在組織開展常規性工作之外,著力加強制度建設,狠抓各項工作的規范化。區科協除定期召開辦公會和有關會議外,著力抓好各學會(協會、研究會)每季度的工作例會。從今年一季度起,每季度召集區屬學會(協會、研究會)負責人參加工作例會,通報區創建工作情況、部署下階段主要工作、各單位交流工作情況等,使學會管理工作向制度化和規范化邁進。

(三)明確考核機制。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要求,今年區科協繼續在區屬學會(協會、研究會)中開展創建“星級”學會活動,該活動明確了學會年度工作中的十幾項硬性指標,豐富了學會工作的內容,對學會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區財政會計學會、區醫藥學會、區環境科學學會、區水利農機學會和土地學會等學會依據創建標準,都積極開展了“星級”學會的創建活動。

2007年整體工作思路

一是圍繞科普創建目標,著力開展科普創建活動。

2007年是我區創建“全國科普示范區”的正式啟動之年,區科協學會工作將繼續圍繞創建目標,來策劃和組織落實各項工作,努力與創建工作相銜接。要按照創建要求,一方面深入開展“星級”學會的創建工作,繼續拉高起點,提高標準,以“星級”創建促科普創建。一方面從各自的實際出發,繼續開展好各種科普實踐和科普服務活動,以活動為抓手,大力擴大學會工作的影響,進一步提高學會工作效益。要按照今年印發的創建工作臺帳,做到任務、職責和考核要求三明確、三落實。

二是不斷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組織動員各學會圍繞全區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開展多學科、綜合性的學術交流和研討活動,促進學術交流活動進一步提高水平和質量,為實現“兩個率先”的目標提供智力支持。鼓勵支持學會舉辦學術研討、技術交流與高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展示相結合的展覽交流活動,配合會展經濟,發展科技會展業,努力打造活動品牌。

三是繼續發揮好為經濟建設架橋服務的作用。

發揮學會各自優勢,廣泛開展“金橋工程” 、“廠會協作”等活動,對上年度的對子和項目進行檢查驗收,并推動區科協會同區級學會聯合開展相關技術服務活動,選擇企業或重點選擇有關項目進行技術服務。

四是繼續加強完善學會組織建設。

2007年區科協將以改進和加強對學會組織和學會活動的管理為重點,推進管理工作科學化、信息化、規范化、制度化,全面提高學會管理和服務工作水平。通過改進管理和加強服務,引導學會適應形勢發展和需要,加強學會基礎建設和能力建設。繼續實行星級學會評估指標體系評估工作。

第11篇

【職稱論文致謝范文一】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六年多的博士研究生涯轉瞬即逝。回首我在浙江大學這幾年的求學之路,感觸良多。于我而言,在職讀博,求學之路充滿艱辛,有無數次想著放棄。幸運的是,一路上有那么多師長的呵護和引導,有那么多同學和朋友的幫助和鼓勵,有家人在背后默默的奉獻和文持,讓我終能完成學業。值此論文付梓之際,懷揣一顆感恩的心,謹向所有關心、支持與幫助我的師長、家人、同學及朋友,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首先,非常感謝我的恩師陸文聰教授。六年前,陸老師不嫌棄我才疏學淺,將我收于門下,打開了我的人生幸運之門。陸老師學貫中西、敏銳的學術眼光、嚴謹的學風和治學態度、睿智的思想和高尚的師德,對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我一生求學、治學和為師的榜樣。從紫金港行政樓管院9樓會議室到啟真卡特12樓會議室,陸老師放棄周末的休息,每隔一周召開例會組織出國留學網團隊學習。

在例會上,陸老師就研究選題、框架構思、方法設計、論文撰寫、遣詞造句,無不傾囊相授、用心指導。更多的,是平時點點滴滴的耳提命面和深夜飛鴻,“諄諄如父語,殷殷似友親”,有師如此,幸甚!因此,本文的寫作,從題目選取、框架確定、研究設計、論文修改到遣詞造句,無不傾注著陸老師的心血,如若本文尚有可取之處,首先應歸功于陸老師的教誨和悉心指導。

感謝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韓洪云教授,張忠根教授,阮建青副教授、金少勝副教授等在論文開題及進展過程中給予的建議和指導,感謝霍寶鋒教授、周潔紅教授、寶貢敏教授和熊偉教授等在論文答辯會上提出的寶貴建議和意見,使我的論文更加嚴謹、臻于完善。

在浙江大學讀博期間,有幸聆聽了王重鳴教授、黃祖輝教授、吳曉波教授、錢文榮教授、魏江教授、張鋼教授、寶f敏教授、賈生華教授、王端旭教授、熊偉教授、劉南教授等眾多師長的授課,令我受益非淺,在此謹致以我深深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

感謝一路陪伴走來的陸師門團隊,各位同門在例會上的真知灼見、知識分享讓我受益匪淺。感謝黃小丹、劉聰師妹無私提供的信息網絡,感謝許為博士對我計量模型方面的答疑解惑。

同門情誼,皎如曰月,“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衷心感謝ChinaVenture投中集團鄭經理、Clark經理給予的數據收集支持,你們熱心的幫助使我的論文得以順利完成。感謝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對本研究的資助。

博士論文的完成與家人的支持密切相關,感謝我的父母、妻子及兒子。父親年逾古稀,母親歲過花甲,均為普通農民,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把我培養成才。父母從不知博士為何物,電話中只能叮囑我要注意身體,好好讀書。父母遠在云南,子不能陪伴在身邊,每思至此,深感愧疚,“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只愿父母安好!感謝妻子胡金葉女士的一路相伴,給予我一個溫暖幸福的家。

妻子的寬容、理解、支持和關愛使我能夠兼顧工作的同時并安心學業,在艱辛中體驗學術與科研的樂趣職稱論文致謝范文職稱論文致謝范文。最后要提及我可愛懂事的兒子萬泓睿!讀博期間,兒子正處于孩提到童齔期間,最需要父親的陪伴。可由于要工作、看書和寫作,只能不斷的告訴他,自己去玩,爸爸要工作。每次兒子都默默的接受,從未對我工作學習造成困擾,并且總能給我歡聲笑語,讓我在艱辛的讀博期間平添了許多樂趣,也是我生活、學習、工作的不竭動力。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謹以此文,獻給所有幫助、鼓勵、支持和關懷過我的親人、師長和朋友們。

【職稱論文致謝范文二】

杭州的冬天是寒冷的,我的心卻是溫暖的。此時此刻我想衷心地感謝所有關心幫助我的人!

感謝我的導師黃祖輝教授!從2007年我第一次通過電子郵件向黃老師請教合作社理論至今巳有8年時間。這8年里我的每一份成長都離不開黃老師的幫助:

從教授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到指導論文理論框架的構架,從指導設計調研問卷到幫助聯系參訪單位到組織匯總問卷數據,從輔導論文寫作到給予對初稿的修改意見,黃老師的高瞻遠矚和學識淵博使我能夠一步一步向夢想邁進!我還要感謝師母謝莉莎老師!在大學學習期間,謝老師給予了我非常多學習和生活上的關心。每當遇到困難時,聽到謝老師溫暖的鼓勵話語,我都能振作精神克服困難。

感謝我的導師郭教授!2011年郭老師從電腦里找與大學論文直接相關的文獻資料供我閱讀、帶我上統計學課程以及在辦公室的白板上與我討論設計技術路線圖的場景歷歷在目。郭老師對農業產業化尤其是訂單農業的研究成果豐碩,我的大學論文正是產業化的一個領域,能夠得到郭老師的指點我倍感榮幸!曽經無數次我糾結于問題的表面現象徘徊不前,郭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實質后,我馬上茅塞頓開,問題得以迅速地解決,這對我而言是相當幸運和幸福的!

感謝我的老師徐教授!從2009年第一次見面,徐老師對我學習生活上的關心從未停止。每次研究所會議,徐老師都會問詢我近曰的情況,向我提供多種幫助,令我倍加感動!

感謝我的曰本導師德永澄憲教授和納口列子教授!2012年我作為交換生赴曰本筑波大學期間,德永老師嚴謹求真的態度使我非常欽佩!他不僅在學習上對我嚴格要求,在生活上給我細致入微的關心,得知我對曰本農協有濃厚興趣后,還親自把我帶到納口老師面前。我永遠忘不了2013年春節我離開曰本回國的前夕,德永老師特意安排在中餐館師門聚會慶祝我學成歸國時的溫暖。納口老師親自帶領我赴曰本農協和曰本農林水產省參訪,在參訪過程中遇到隨行翻譯同志一時無法翻譯出來的專業術語,納口老師馬上親自為我提供曰英文翻譯,令我非常感動!

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農業產業組織體系與農民合作社發展:以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為中心的農業產業組織體系創新與優化研究”(編號:71333011)提供的資助!

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農民合作組織發展:運營模式、治理結構與比較研究”(編號:71020107028)提供的資助!

感謝為我們調研提供巨大幫助與支持的浙江省農業廳朱處長、四川省農業工作干部胡主任等所有政府公務員!感謝接受采訪的陳、周等合作社的理事長和成員!感謝2011年利用署假時間參與調研和案例寫作的王等浙江大學三農協會的所有同學!

感謝我碩士時期的導師黃教授!是她手把手地教我研究方法,將我帶入合作社研究的領域里。在大學學習期間也一直關心我的學習和生活,每次見面都熱情款待我,黃瑾教授的師恩我永遠銘記于心!

感謝梁巧大學!梁老師對我而言亦師亦友,無論是我遇到專業上的問題還是人生道路上的困惑,梁老師都是我尋求幫助的對象,她沉穩、積極的心態時刻是我學習的目標。

感謝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顧益康主任、林堅教授、錢文榮教授、衛龍寶教授、陸文聰教授、張忠根教授、楊萬江教授、丁關良教授、陳隨軍副教授、葉春輝副教授、周潔紅教授、韓洪云教授、魯柏祥大學、潘偉光副教授、姚衛紅老師、金少勝副教授、阮建青副教授、茅銳大學、季晨大學以及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馬述忠教授、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開發研究中心寶劍久俊研究員在大學論文寫作過程中為我提供的建議和幫助!感謝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徐麗安副院長、辦公室毛迎春主任、辦公室胡偉斌副主任、資料室陳興儂老師和張霞老師!

是他們為研究所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學術研究環境,使我們能夠在非常舒適的環境中學習進步!

感謝曹斌研究員對我大學論文的指導和幫助!

感謝邱東茂、李曉康等師兄師姐師弟師妹,是他們將我緊密融入研究團隊中,依靠團隊的力量學習進取我才能完成大學論文。

感謝陳璞老師。在班集體中,我們學習上互相幫助,學習之余聚餐游玩,是他們使我感到班集體的溫暖并獲得前進的動力。

2006年我進入研究生階段時開始學習合作社理論,到今年有十年時間。十年在人生中是一段不短的時間階段,我從22歲到32歲的青春用在了潛心學習上是無怨無悔的!這十年我從福州到三明再到杭州,從學校到工作崗位再回到學校,現在又即將走向新的工作崗位。無論將來我的研究領域在何處,合作社理論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一定是我繼續努力的方向,為中國廣大農民服務是我矢志不移的人生理想!幸福的未來在等著我開拓,我一定要繼續努力奮斗來報答這么多關愛我的人們!

【職稱論文致謝范文三】

光陰荏苒,近四年的大學生涯巳基本告一段落,心中欣喜之余,多是感激。

回頭來看,自己本是農村一懵懂頑童,幸而能獲得大學學位,都是源于身邊師友和親朋的幫助:

首先感謝的是導師黃袓輝教授,自從張曉波教授2011年薦我來浙大跟隨黃老師學習,四年期間,黃老師在學業、生活和就業上都給了我極大的幫助。他早巳年逾六旬,作為卡特院長,行政事務繁忙,但依然常常托人從國外訂購最新的制度經濟學前沿書籍仔細研讀,每次想來,自己作為年輕人也相形見絀。而給我更大觸動則是他對學生的包容、寬容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門下將近200學生,學生們不論是從商、從政或是從學,他都給予了最大的幫助和鼓勵,黃老師這種寬厚的胸襟是我們學生永遠學習的榜樣。

張曉波教授也是我的導師,之所以走上研究農業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的道路,都是源于張老師的原因。從2007年7月到現在,已經有8年,我幾乎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他的幫助,從指導我碩士論文、介紹攻讀大學、介紹出國訪學、指導大學論文和找工作,這所有的過程都傾注了他的心血。在生活中,自己的執拗和不耐心,也是無數次受到他寬容和耐心的教導,跟隨他8個年頭,自己碌碌無為,沒做出什么像樣的成績,我真心有愧!

陳志剛教授也有太多的感謝,自從2009年他調任至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北京辦公室主任以來,對我無論從學業,還是生活上都關懷備至。當年我執拗地想離開北京,他多次單獨找我談話希望我留下,至今歷歷在目,感動不巳。而后在浙大讀博期間,也是多次來看望,在大學論文和就業方面也給予了許多無私的幫助和建議。

金松青教授是我在2012年去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訪學認識的,自己第一次出國舉目無親,金老師常常帶著我到他家吃飯聊天,待我如作為家中后輩子弟一般,感激之情可謂溢于言表,同時也衷心感謝他的妻子紅雅女士。在學業上,金老師也是時常耐心教導,不嫌愚笨。Reardom教授是我在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導師,對他感激頗多,那時Tom知道我一個人在美國孤單,也是多次遨我到金老師家一起聚餐閑談,或到他家燒烤。有次知道我要買被子,他還專門帶我去找學院的行政人員去征求幫助,Torn自己一個人雖然大大咧咧,但是對我確是關愛有加,照顧備至。如今他也六十有幾,祝愿他能覓一良伴,生活安定幸福。

MSU農經資源學院的前秘書RobinsonAnn女士給我了許多感動。記得還未去MSU之前,我尚憂心住處,Arm主動提出幫我解決住宿問題,并給全院學生集體發了郵件為我尋求幫助,我真心感動。從那時起我就記得日后寫致謝一定要感謝她,這種無私幫助的可貴品德正是促進自己成長的動力職稱論文致謝范文論文。如今她巳退休,祝愿她退休生活過的幸福愉快!

在浙大卡特,還有許許多多的老師給予了我極大的幫助,比如徐麗安副院長、郭紅東教授、錢文榮教授、陸文聰教授、衛龍寶教授、張忠根教授、楊萬江教授、馬述忠教授、葉春暉副教授、金少勝副教授、毛迎春老師、胡偉斌老師、張霞老師等等,在這其中尤其要感謝的是我的師兄阮建青副教授,從我2010年來杭州,一直都是他在各個方面照料,要是沒有他在各個方面的幫助,我的大學生涯也將大打折扣。阮師兄勤勉努力,為人正直,如今巳晉升副教授,并承擔了系副主任等相關行政工作,深受學生們愛戴,祝愿他未來更加出色!

感謝攻讀大學期間的同學,如刁盼盼、李靜、嫣貞、張菲、石琦、梁海兵、余新平、伍駿騫、許為、王堯、李寶值等諸多同學,還要感謝黃老師門下傅琳琳、劉穎嫻、鄭思寧、鄭軍南、孫海霞、朋文歡、李懿蕓等諸多同門,正是有他們的相伴,才使過去四年的大學生涯更為充實和豐富。

此外,還要感謝南京農業大學的鐘甫寧教授,自從張曉波教授將我介紹過去,能得以多次機會聆聽鐘老師的教誨,尤其他反復強調的“間題導向”研究風格,讓自己受益匪淺。還要感謝2011年和2012年到江蘇沛縣調研過程中,給予我們極大幫助的農業部農機司李斯華處長、沛縣農機局郭松局長和吳明祿科長及其他領導,以及在2013年農村調查中給予幫助的農業部固定觀察點辦公室武志剛處長、王歐副處長等相關領導。

最后,在此感謝我的父母,作為一農村出身的孩子,父母將我辛苦扯大,讀到大學學位,雙親殊為不易,感激之情無需言表,且祝愿他們日后生活幸福。同時,也感謝我的女朋友楊林芳女士,正是她對我的支持才使得自己順利拿到大學學位

大學論文寫作期間,獲得以下項目的資助,在此深表感謝:

1、國家自科基金重大國際(地區)合作項目:農業產業組織體系與農民合作社發展:以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為中心的農業產業組織體系創新與優化研究。

2、國家自科基金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人口變化、城鄉人口流動和中國的農業與農村發展。

3、國家自科基金面上項目:基于產業集群的工業化模式對農村貧困影響的研究。

第12篇

關鍵詞:網絡發表;科技論文;版權保護;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4-0256-02

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應用的不斷發展,高校科技論文的網絡發表和共享也得到逐步的發展。高校科技論文的網絡發表與共享打破了高校以往的只能通過傳統紙質期刊發表科技論文的程序,減少了科技的時間,使高校的科研人員學術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在推動高校科技信息和知識的快速傳播以及科技成果迅速得到共享和應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技絡發表和共享平臺在中國還是一個新的事物,相關的制度和機制還沒有健全 [1],在版權保護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科技絡發表與共享平臺的高度共享性使得版權保護的難度增大,如何有效保護高校科技絡發表與共享平臺作者的版權是目前首要解決的問題。

一、科技論文的網絡發表與傳統科技的版權比較

(一)網絡科技論文與傳統科技論文版權保護的復雜度

網絡侵權與傳統版權侵權相比,傳統版權侵權是紙質為載體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網絡侵權是通過網絡發表與共享平臺實施的,侵權完成的速度快,復制、下載、傳輸行為變得簡單易行,同時侵權確認的難度大。與傳統版權保護相比,網絡版權保護變得更加復雜,版權保護的主體、客體及地域性的范圍加大。傳統版權保護的主體是作者、出版者及其用戶。網絡發表與共享平臺下的版權保護主體包括科技論文擁有者、科技論文傳播者、網絡服務開發商以及科技絡的使用者。另一方面,版權保護的客體范圍擴大;同時由于互聯網的無國界,一旦有侵權行為發生,版權保護就十分復雜。如表1所示,二者的侵權復雜程度比較。

(二)網絡科技論文與傳統科技論文著作權比較

1.發表權和修改權。發表權包含的內容很多,包括是否發表,何時發表,在何刊物發表等。所有這些都應由作者自己來決定,任何他人未經作者授權或委托,都不得擅自決定。但是由于傳統期刊需要經過投稿、審稿等漫長的過程,發表的周期很長。所有這些發表權版權人無法自己決定,一旦投稿就沒法修改,甚至有些出版社自行修改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權 [2]。而網絡發表與共享平臺下的科技論文可以隨時發表。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這表明,作品可由作者自己修改,也可由取得授權的其他人修改。

2.保護作品完整權。傳統紙質期刊發表的論文,科技論文的完整性有時會被忽視,比如對于論文稿件,經專家審稿后,認為論文的內容很好,但由于版面限制等因素,就會對論文進行大量的修改和刪除,此種做法就侵犯了作者的保護作品完整權。然而相對于網絡科技論文,由于作其發表的載體為網頁沒有任何篇幅和尺寸上的限制,科技時完全可以從其內容本身的完整性編排內容。

3.信息網絡傳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是中國2001年新修訂的《著作權法》增加的一項權利,保護通過互聯網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是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新的著作權權利是網絡科技論文傳播的一項重要權利。傳統科技論文則沒有此項權利。

二、高校科技絡發表與共享的版權侵權分析

1.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有些網絡發表與共享平臺未經版權人的同意或許可,擅自將其作品在網絡上發表,傳播。比如有些網絡平臺擅自把一些作者的博客作品在其網站上發表并予以共享,在網絡上使用他人作品時,擅自對作品進行修改、刪節等;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明確將此種行為定性為侵犯了作者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2.科技論文作者權益侵權。科技絡發表和共享使得復制、盜版和修改變得更加容易,以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發表與共享平臺為例,作者發表的論文根據文責自負的原則,只要作者所投論文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有一定學術水平,符合其網站的基本投稿要求,就可以發表。科技論文在線允許文章在發表前,甚至審稿前首先在網上,科技論文在線采用的這種先公開,后評審的論文評價方法使得作者一旦上載的作品沒有經過授權或許可,通過科技論文在線進行傳播就會存在很大的版權風險。

通過對廣西某幾所高校的一些科研人員調查發現,80% 的科研人員不愿意在網絡平臺上發表及共享其科研成果。40%的被訪者認為如果網絡上發表共享其論文,再次向正規期刊投稿難度會增加,甚至一些正規期刊不接受這樣的投稿。20.7% 的認為將會導致盜版現象;7.3% 的認為可能會被用于商業目的;12%的認為可能會損害文章的完整性和署名權;只有20% 的人考慮過將自己的文章公布在網絡平臺上。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存在不少版權糾紛的問題。所以說科技論文在線發表與共享應妥善處理好網絡版權侵權。

三、高校科技絡發表與共享版權保護的建議措施

(一)科技絡著作權人采取的措施

1.增強高校著作權人的版權保護意識。在目前網絡版權保護方面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樹立高校科研人員的版權保護意識更為重要。目前,高校科研人員科技絡發表的著作權意識還比較淡薄。即使自己的作品被侵權,很多作者沒有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權益。從而導致現實生活中任意轉載、改編等方式使用科技論文的現象很普遍。因此要通過各種方式,開展版權教育,增強版權自我保護意識。高校應加強版權保護這方面的宣傳,在網絡發表與共享平臺上登載相關著作權保護知識,利用一切可能的媒介和渠道宣傳版權保護的相關知識。

2.采取技術措施。版權的保護措施是指版權人主動采取的,能有效控制進入受版權保護的作品并對版權人權利進行有效保護,防止侵犯其合法權利的設備、產品或方法 [3]。目前,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應對網絡中的侵權現象,版權人采取的技術措施通常包括采用反復制設備、訪問控制技術、數字水印、數字簽名或數字指紋技術等保護網絡科技論文的版權。

(1)反復制設備(anti-cope devices);由于網絡作品的復制非常容易,目前版權人一般采取反復制設備就是阻止復制作品的設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SCMS”系統(serial copy management systems),該系統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不僅可以控制作品的第一次復制,而且可以控制作品的再次復制,避免數字化作品的復制件被作為數字化主盤。(2)訪問控制技術;即控制進入受保護作品的技術保護措施(如登錄密碼)。它允許用戶對其常用的信息庫進行適當權利的訪問,限制用戶隨意刪除、修改或拷貝信息文件。(3)數字水印、數字簽名及數字指紋技術;為了防止網絡作品的易修改,易盜版現象出現了數字水印、數字簽名或數字指紋版權保護技術。數字水印是利用數字內嵌的方法隱藏在數字圖像、聲音、文檔、圖書、視頻等數字產品中,使得用戶只能在屏幕上閱讀,而無法復制。這種技術可以用以證明原創作者對其作品的所有權,并作為鑒定、非法侵權的證據。數字指紋是指同時在數字作品中嵌入的是作品傳播者和使用者的標識信,和數字水印技術相反,當某個用戶將其拷貝非法的傳播到外界,版權所有者就可以通過提取拷貝中的指紋來追蹤非法用戶。數字簽名技術即進行身份認證的技術,防止偽造,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其他技術措施比如防火墻技術、認證技術(CA)、追蹤系統、標準系統、電子版權管理系統等。

(二)完善版權保護法律制度

中國在著作權的網絡立法方面,其法律文件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域名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保護知識產權刑事司法解釋》、《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等一系列涉及網絡版權保護的文件,為技術措施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依據。其中《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是2005年由國家版權局與信息產業部聯合實施的,對網絡環境下的科技論文版權保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國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政府應加快對《著作權法》的修改、完善,并制定保護網絡著作權的專項法律或行政法規。法律保護是一種事后控制的手段,即只有在發現侵權行為之后,法律才能進行干預,一旦有版權侵權,高校科研人員應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網絡發表與共享平臺加大版權保護力度

網絡發表與共享平臺應增強維權意識,對抄襲剽竊他人論文成果侵犯版權的行為予以嚴懲。以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為例,其網站上設有學術監督欄,對一些侵犯版權的作者取消已發表的論文,收回刊載證明,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網站上予以譴責,并禁止三年內在其網站上,對維護版權所有者的權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對于網站在保護版權方面還是不夠的。對于一些復制、盜版其網站上的論文在其他網絡平臺上發表或者在科技期刊上發表,則沒有相關的政策。網絡發表與共享平臺應當充分重視作者的論文版權保護需求,保護作者的著作權權益。

高校科技絡發表與共享版權保護要得到增強,首先要增強高校版權人的版權保護意識;其次則必須及時更新、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加快網絡版權保護的立法,最后要提高網絡發表與共享平臺的技術保護水平。只有作者的版權得到有效的保護,才能提高科技論文的發表數量和質量,推動高校科技論文的網絡發表與共享。

參考文獻:

[1]金勇,王小東.網絡科技論文共享平臺建設研究:第35卷[J].湖南農機,2008,(1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