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30 07:50: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生教育教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作者簡介:張新培,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上海/201620)
*本文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中國情境下大學生國際化能力的指標體系構建”(16YB042)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使用Cite Space繪制近十五年國內大學教學研究的知識圖譜。研究熱點集中于人才培養、教學質量、教學改革等關鍵問題。“人才培養”節點揭示大學教師、教學效果和本科教育的內在聯系;“教學質量”節點揭示偏重通過教學評估等促進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改革”節點揭示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關聯。研究呈現出國家政策導向下深化教學改革、改革教學促進創新人才培養、關注教師和學生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大學教學;研究熱點;研究趨勢;知識圖譜
創新驅動背景下,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迫切需要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教師要把教學作為首要任務,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關注大學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成為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關鍵議題。本文應用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方法,對近15年的文獻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繪制大學教學研究的知識圖譜,通過定量數據客觀和直觀地展現我國大學教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及研究趨勢,以期為國內大學的教學研究和教學發展活動提供客觀有效的借鑒和決策依據。
一、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以近15年國內大學教學研究的文獻為研究對象。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中,研究領域設定為“高等教育”,來源類別為“CSSCI期刊”,以檢索式“主題=教學并含大學,入庫時間=2000-2014年”,檢索到5236條記錄,剔除無效文獻(如大學教學投稿須知等),最終使用4504條記錄(下載時間為2015年10月5日)。將相關數據文檔導入CiteSpace3.9.R13,進行時區分割(Time Slicing)和閾值選擇。研究對象的時間跨度為15年,單個時間分區為1年,共有15個時間分區。最后,運行軟件并生成知識圖譜。知識圖譜集成了科學計量學和信息可視化技術等領域的理論思想,將某一領域的大量文獻資料轉化為可視化圖像,以形象地顯示某領域知識的發展進程及其結構關系。作為一種適用性強的知識網絡分析方法,使用CiteSpace軟件繪制可視化的學術文獻知識圖譜成為信息分析中獨具特色的途徑。[1]
二、大學教學研究的基本情況
載文數量方面,自2000年開始,教學研究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論文數量逐年遞升;2008年后呈現出研究熱潮,2008-2014年發文量占十五年總量的75.6%。2012年3月教育部出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針對制約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突出問題提出30條措施。質量不僅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也體現了政府對教育改革方向的期許。隨后,多數學者對大學教學相關問題進行了研討,2012年后發文量再創新高,2012-2014年發文量占十五年總量的38.4%。
圖1大學教學研究論文數量的時間分布
發表大學教學論文數量居前十位的機構有北京師范大學(151)、南京大學(147)、清華大學(136)、浙江大學(126)、華中科技大學(121)、北京大學(86)、華中師范大學(72)、華東師范大學(64)和中國人民大學(61),這十所學校作為中國著名且具有教育學研究優勢的機構,對大學教學研究產生了極大的關注。以第一作者數量5篇以上的研究者有40位,他們在大學教學研究方面有較高的產出。
論文的學術影響方面,有6篇論文被引用超過100次,引起了大學教學相關研究者的高度關注。趙洪2006年發表的《研究性教學與大學教學方法改革》,近10年被引用370次,他提出研究性教學以實踐問題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學習、問題解決、團隊合作和創新能力。[2]2009年別敦榮發表的《大學教學方法創新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共被引用178次,提出教學方法是影響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可從大學政策制度、教師和學生意愿以及相關教學條件等方面創新大學教學方法。[3]藍江橋2003年發表的《中美兩國大學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的比較與思考》被引用149次,提出現代大學課程教學質量的評價指標應突出現代大學教學的特點,注重選擇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和評價主體。[4]劉獻君2007年發表的《建設教學服務型大學――兼論高等學校分類》被引用117次,提出教學服務型大學以本科教學為主,根據條件和需要適度進行研究生教育。[5]蔡敏2006年發表的《美國著名大學教學評價的內容特征》被引用101次,提出教學評價是提升高等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確定評價內容是實施教學評價的關鍵環節。[6]除此之外,桑新民、王玉衡、王建華、項賢明等學者也發表了有影響、有價值的大學教學研究論文,他們的一些思想觀點也有較高被引率。
?課程與教學?近十五年我國大學教學研究的熱點與趨勢
三、基于關鍵詞共現的大學教學研究熱點
2000-2014年間大學教學研究相關文獻中出現兩次以上的關鍵詞有485個,出現10次以上的有207個,出現35次以上的有40個,出現50次以上的有23個。通過節點的大小可以發現熱門關鍵詞,通過關鍵詞可以揭示研究熱點。依據每個關鍵詞的出現頻次及其知識圖譜節點的大小,可看出,近年來大學教學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于人才培養、教學質量、教學改革、研究型大學、大學教師、本科教育等方面。
(一)分析“人才培養”節點
“人才培養”是最大的節點,關鍵詞節點知識圖譜表明,人才培養與相關節點組成了網絡體系,其中,大學教師、教學效果和本科教育三個關鍵詞具有較高的中心性,也是人才培養領域探討最多的內容。研究者關注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注重教師在本科人才培養中發揮的作用,提升教學效果成為人才培養過程的關鍵點。周光禮認為,教師的發展包括學術發展和教學發展,教師評價應當充分考慮教學學術能力。[7]陸根書提出,教師圍繞教學與研究展開學術工作,隨著資歷的提高,學術活動逐漸轉向以研究為主,應鼓勵資歷深的教師更多參與教學。[8]李寶斌提出,從學生的視角來看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是教師教學投入不足,教師則認為是評價重心、評價導向出現了偏誤。[9]廖明提出,提高傳授知識的價值性、授課有激情、有效與學生互動和思路清晰等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主要措施。[10]當前,“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正影響著我國本科教育,應遵循學生身心規律,激l學生求知潛能,重視學生主體地位。[11]以上研究充分體現了大學人才培養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研究者對人才培養工作的認識逐漸深化和理性,更加關注處于核心地位的學習者。
學生處于學校發展中心地位的文化環境尚未形成,對學生的有效學習進行合理引導和提供有價值幫助的體制機制尚未建立,使得已有研究對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探討較多,對學生學習效果的關注度還不夠,對學生學習的研究成為大學教學的發展趨勢。葉信治認為,我國大學生由于處于教學過程的邊緣位置,缺乏學習主動性,學習投入不足。教學方法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外學習不足和做中學機會欠缺,致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27]學生呈現出多元化和異質化趨勢,而大學課程和教學方法等沒有對此及時回應。[28]劉獻君也提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需要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提高學生學習質量,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上全面提升。[29]張德江提出,突出以人為本的質量觀,重視學生發展,關注學生的學習產出及效果,把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放在學生身上。[30]可以看出,當前的教學范式變革逐漸呈現出“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轉變的趨勢,研究者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研究,探學生如何進行有意義的學習,研究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機制,保障教學的有效性。
五、結論與討論
大學教學研究與新世紀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戰略需求緊密相關,與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根本使命一脈相承。對大學教學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內容進行知識圖譜分析,對關鍵詞及其研究熱點做進一步挖掘,發現近十五年來大學教學研究的主題聚焦于人才培養、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等議題,學者對當前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教學質量提升和教學改革的時代迫切性都產生了集體認同。“人才培養”節點圖譜揭示大學教師、教學效果和本科教育的內在聯系,“教學質量”節點圖譜揭示偏重通過教學評估促進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改革”節點圖譜揭示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關聯。進行關鍵詞時區視圖分析,發現大學教學研究的演進特征。從二十一世紀伊始國家政策導向下的大學教學改革,關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論和實踐摸索,到近年對教師和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習效果的人文關懷,可以窺視十五年來大學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以及提升質量成為貫穿大學教學研究的永恒主題。
總之,本文運用科學知識圖譜,初步揭示了十五年來我國大學教學研究的熱點和趨勢。基于此,筆者認為需要進一步深化大學教學研究,相關建議如下:一是分層次分類型對大學教學進行研究,加強對不同類型學校、不同層次學生及不同學科領域的教學的研究,關注大學教學的多元化和特色化發展。雖然有大量的關于教學的理論探討,但實踐中的大學教學仍然存在巨大的創新空間。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將學校的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學科特色、課程目標、教師水平和學生素質等,凝練成符合學校發展實際、學科培養要求、有獨特性和競爭力的特色化教學,凸顯教學對學生發展的獨特價值和不可替代性。二是加強對大學教學的理論及其實踐研究。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都是大學教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同時也是研究難點。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更好地平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增加教學投入,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涉及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和外部多層次的復雜關系,在教師開展創新性和有效性的教學活動之外,需要外部合理的教學評價制度和教學文化氛圍的支持。后續需要加強大學教學制度設計的理論基礎、大學教學制度生成的內在邏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合理路徑、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規律及其相應的教學方式變革、適宜教學發展的外部制度及文化環境支持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從而深層次解決難點問題。
參考文獻:
[1]Chen C.CiteSpace: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2]趙洪.研究性教學與大學教學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3]別敦榮.大學教學方法創新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8):95-101.
[4]藍江橋.中美兩國大學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的比較與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3(3):96-100.
[5]劉獻君.建設教學服務型大學[J].教育研究,2007(7):31-35.
[6]蔡敏.美國著名大學教學評價的內容特征[J].外國教育研究,2006(6):25-28.
[7]周光禮.教學學術能力:大學教師發展與評價的新框架[J].教育研究,2013(8):37-46.
[8]陸根書,等.大學教師的學術工作:類型、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0(6):38-44.
[9]李寶斌.高校課堂教學效果的教師評價維度探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1(8):65-67.
[10]廖明.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策略研究――基于學生教學質量觀視角[J].教師教育研究,2012(6):61-65.
[11]陳新忠.“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育實踐誤區及引導原則[J].中國高教研究,2012(11):57-62.
[12]王義遒.對當前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的一些看法[J].中國大學教學,2008(3):4-14.
[13]高海生.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保障監控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教育研究,2006(10):89-92.
[14]馬萬華.擴招后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狀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9):69-74.
[15]胡建華.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30年[J].教育研究,2008(10):11-20.
[16]吳剛平.教學改革的課程論意義[J].教育研究,2002(9):61-66.
[17]李延保.我國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的新趨勢[J].中國高教研究,2013(7):19-22.
[18]顧明遠.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及教育觀念的轉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0(2):129-133.
[19]蔣凱,陳學飛.中美高等教育交流與中國高等學校教學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1(1):53-62.
[20]吳愛華.歐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二十年[J].中國大學教學,2005(2):61-64.
[21]吳松強.創新人才培養的文獻綜述及理論闡釋[J].現代教育管理,2010(4):68-70.
[22]瞿振元.高校如何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基地[J].中國高教研究,2008(2):7-11.
[23]李培根.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之我見[J].中國高等教育,2008(5):20-21-38.
[24]鐘秉林.高度重視高等學校教師發展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11(18):4-6.
[25]高捷.建設教學發展中心搭建教師專業化成長平臺[J].中國高等教育,2013(6):27-29.
[26]鄔大光.教學文化:大學教師發展的根基[J].中國高等教育,2013(8):34-36.
[27]葉信治.從美國大學教學特點看我國大學教學盲點[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68-74.
[28]鮑威.未完成的轉型――普及化階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與學生發展[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1):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