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1 04:34: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學碩士畢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撰寫技巧及范文
2008年08月25日 星期一 上午 08:50
1開題報告格式與開題報告寫作技巧
開題報告是研究生畢業論文工作的重要環節,是指為闡述、審核和確定畢業論文題目而做的專題書面報告,它是研究生實施畢業論文課題研究的前瞻性計劃和依據,是監督和保證論文質量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訓練研究生科研能力與學術作品撰寫能力的有效的實踐活動。
《中國青年報》報道: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02級研究生所做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獲一次性通過,而78位碩士研究生,10人沒獲通過,僅有19人獲一次性通過。這在復旦大學乃至于全國研究生教育的歷史上“都很少見”。但據筆者了解,倘若以嚴肅的眼光審視目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論文開題報告工作,可以說,管理部門、導師、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認識不足的問題——視“論文開題報告為走過場”、視“論文開題報告為形式”。除思想上重視不足外,對畢業設計開題報告的撰寫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鑒于此,筆者結合自己的管理工作體會,就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的寫法和技巧做一探討。
1.11 畢業論文選題的原則
畢業論文選題一般要求滿足以下原則:
①開拓性:前人沒有專門研究過或雖已研究但尚無理想的結果,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或是學術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討的問題;
②先進性:碩士畢業論文要有新的見解,博士畢業論文要做出創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選課題應有需要背景,針對實際的和科學發展的需要,即應有實際效益或學術價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課題的內容要有科學性,難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適當,充分考慮到在一定時間內獲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說明,畢業論文題目不是給定的,而是研究出來的,只有在對所研究領域的過去、現在的研究資料等信息進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夠確立滿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選題,從而為完成高質量的畢業論文奠定堅實的基礎。無論是結合導師已有科研任務的選題,還是自選課題,選題之前的“信息積累”與“發現問題”均是研究生所必須經歷的過程,盡管導師已完成了以上過程,但導師并不能替代研究生,這就是研究生學習、研究的獨立性要求。
1.22 開題報告的內容與撰寫要求 開題報告的內容一般包括:題目、立論依據(畢業論文選題的目的與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方案(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過程、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及創新點)、條件分析(儀器設備、協作單位及分工、人員配置)等。
2.1 開題報告——畢業論文題目
題目是畢業論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準確、規范。要將研究的問題準確地概括出來,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質,反映出實驗研究的基本要求——處理因素、受試對象及實驗效應等。用詞造句要科學、規范。
②簡潔。要用盡可能少的文字表達,一般不得超過20個漢字。
2.2 開題報告——畢業設計立論依據 開題報告中要考慮:
① 畢業論文的選題目的與意義,即回答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價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談現實需要——由存在的問題導出研究的實際意義,然后再談理論及學術價值,要求具體、客觀,且具有針對性,注重資料分析基礎,注重時代、地區或單位發展的需要,切忌空洞無物的口號。
② 國內外研究現狀,即文獻綜述,要以查閱文獻為前提,所查閱的文獻應與研究問題相關,但又不能過于局限。與問題無關則流散無窮;過于局限又違背了學科交叉、滲透原則,使視野狹隘,思維窒息。所謂綜述的“綜”即綜合,綜合某一學科領域在一定時期內的研究概況;“述”更多的并不是敘述,而是評述與述評,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獨特見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發現問題,突出選題在當前研究中的位置、優勢及突破點;要摒棄偏見,不引用與導師及本人觀點相悖的觀點是一個明顯的錯誤。綜述的對象,除觀點外,還可以是材料與方法等。 此外,文獻綜述所引用的主要參考文獻應予著錄,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論的真實依據,另一方面也是對原著者創造性勞動的尊重。
2.3 開題報告——畢業設計研究方案 開題報告中要考慮:
① 研究的目標。只有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才能保證具體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干擾。
② 研究的內容。要根據研究目標來確定具體的研究內容,要求全面、詳實、周
密,研究內容籠統、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義當作內容,往往使研究進程陷于被動。
③ 研究的方法。選題確立后,最重要的莫過于方法。假如對牛彈琴,不看對象地應用方法,錯誤便在所難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過的課題,只要采取一個新的視角,采用一種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創新的結論。
④ 研究的過程。整個研究在時間及順序上的安排,要分階段進行,對每一階段的起止時間、相應的研究內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確的規定,階段之間不能間斷,以保證研究進程的連續性。
⑤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對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關鍵性困難與問題要有準確、科學的估計和判斷,并采取可行的解決方法和措施。
⑥ 創新點。要突出重點,突出所選課題與同類其他研究的不同之處。
2.4 開題報告——畢業設計條件分析
突出儀器設備等物質條件的優勢。明確協作單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確各自的工作及職責,同時又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導師組,導師組成員的選擇要充分考慮課題研究的實際需要,要以知識結構的互補為依據。 以上就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之構成要素的撰寫進行了簡要的介紹。要寫好開題報告,除了掌握必要的開題報告的寫法之外,筆者認為,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視,平時要勤動筆,并善于學習借鑒他人開題報告的優點。(選自:《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4.9,原文:“撰寫研究生開題報告的技巧與方法”作者:張紅) 開題報告寫作規范
一、 開題報告的寫作應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綜述本課題國內外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2、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3、研究步驟、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進度;
5、主要參考文獻。
二、開題報告的排版要求:
封面為四號宋體,正文為小四號宋體,頁邊距為左3cm,右2.5cm,
上下各2.5cm,標準字間距,標準行間距,頁面統一采用A4紙。
三、開題報告的字數要求:
正文字數不得少于3000字。
設計策劃碩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一. 簡述
設計計劃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證設計的優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導設計的展開。在設計需要科學計劃這一概念已成為現代設計界共識的情況下,我國業界內部對設計計劃學的認識與研究,還沒有跟上設計發展需要的步伐。針對我國設計教育現狀,本書將就該學科的教學方面,提出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設計計劃方法。以期為設計類學生深入理解設計,更好地掌握設計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導。
二.學術價值分析
1. 選題依據
計劃在今天已逐漸成為一門顯學,大至國家事務,小至個人日常生活,社會各個領域都離不開計劃,各類大大小小的成功項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導入,實施了相應的計劃活動。計劃學的興起是知識經濟時代資源整合化的大勢所趨。而反映到藝術設計學的領域,我們可以發現,計劃同樣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如何設計,如何保證優良的設計,這都需要科學的調查研究,需要精準的分析定位,需要詳實的設計依據,需要合理的組織安排,這些與我們通常理解的形式,風格的賦予層面的“設計”相異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設計計劃的內容。而如何正確進行設計計劃,存在著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在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成為當前學術主流的大環境下,設計計劃應該可以打通各設計專業間的藩籬,為取得成功的設計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設計先進國家,對設計計劃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設計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較成熟的結果,出現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術預測法,科學類比法,系統分析設計法,創造性設計法,邏輯設計法,信號分析法,相似設計法,模擬設計法,有限元法,優化設計法,可靠性設計法,動態分析設計法,模糊設計法等。這些方法側重于不同的專業設計方向,而設計計劃面臨不同設計專業,更需要的是一種整合的靈活的解決問題的計劃方法。這就需要我們針對計劃自身的學科特點,從現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進行提煉,總結出一套適應現在情況的設計計劃方法來。
2. 創新性及難度
本文將參考管理決策方法與相關設計方法研究的成果, 試圖尋找一套對于我國設計師來說,明確可行的跨專業設計計劃的方法體系。
本文致力于從簡明實效的角度,為設計計劃人員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個專業設計師進行溝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該方法不僅對專業設計團隊的計劃環節
有用,對個體設計人員的的設計工作也應具有指導作用。這就需要針對我國設計現狀,從國內外各學科領域名目眾多的相關方法中進行精心挑選,合理安排,科學綜合的處理,創造出一套高效的計劃方法來。雖然國外的相關成果業已成熟,但如何在眾多不同側重角度的方法中總結出理想的計劃方法,需要我們對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認識和理解,同時明了我們設計各專業的工作規律,以期做到跨專業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難度。首先在對計劃的理論性分析與研究中,需要樹立對計劃的正確理解與認識,進而廓清設計計劃的概念。接著將在設計計劃方法論層面的研究上,對設計計劃及其方法論進一步闡述。鑒于國內現在并沒有對設計計劃有深入的的系統的研究,該書內容基本上屬此方面問題的首次討論,面臨著缺乏大量相關經驗及理論借鑒的景況,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積累的實踐性資料和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總結與深化。
本文最大的難度在于資料的搜集上,國內相關資料匱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氣候,而由于我院互聯網情報系統的不完善和出于對技術保密的考慮,也很難從互聯網上得到理想的資料。作者只能從書店,圖書館和其他專業的老師和同學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當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從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資料。方法的研究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課題,也需要從很多領域進行比較分,探索總結。而從一個學科到另一個學科的跳躍性研究,需要迅速轉換思維及反復調整視點,這也對作者的思維技能,思考方式,學術視野及知識積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質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國際設計交流間的局限和我國設計界的特殊情況,尤其是國內設計教育上的某種封閉性和滯后性,我國業界對設計計劃方法的認知尚不夠深入,還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學和實踐中簡明且易于操作的設計計劃方法。經初步調查,當前學界內僅有的幾本相關著作,也僅限于對西方某些設計方法與程序的簡單的介紹,沒有很專業地從計劃的層面進行系統闡述,而市場上連篇累牘的相關書籍主要是從市場營銷和工商管理方面著手,對設計類諸專業的設計計劃,并不具備現實指導作用。所以亟待有這么一套專業性較強的設計計劃方法及其論著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本書的出現將對設計計劃這一門新興學科,起到填補教學用書空白的作用。而從技術的角度而言,本書的完成也有相當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幾年來的設計策劃課程的教學中,已為之積累了大量新鮮的實踐性,經驗性資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構,亦為這個跨專業的研究項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資源上的準備。
4.預期成果
本書預期字數為12萬字,分為理論與方法兩大版,僅闡述設計計劃的相關內容,更重要是推出設計計劃的概念與方法。所涉及范圍主要包括管理學,決策學,認識論,方法論,創造學,心理學,行為組織學,人類學,社會學,設計學,史學等諸多學科領域,最終將完成一本集科學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動案例及實際操作指導于一身的,具有教學指導作用的專業書籍。現在本書工作已大致完成資料收集階段任務,在下階段三個月的時間內,我將就所收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附一. 全書基本構架
設計有序---設計計劃學方法研究
前言
一. 思維的奧秘
1. 神奇教練的解決之道
2. 全腦運動---人腦思維的奧秘
3. 理性思維程序化
4. 日常生活中的思維程序
二.設計有序
1. 系統設計系統---淺析設計
2. 設計有序---設計計劃學的興起
a. 設計計劃學的需要
b. 設計計劃學的發展與前景
c. 設計計劃學的角色
3. 設計計劃方法論
4. Step to step---計劃的展開(全書之重)
5. 一起來吧(具體案例)
6. 計劃書
a. 操作方案書的要求
b. 實施方案書的要求
c. 計劃書的構成
d. 計劃書的表現技法
7. 十八般武器---計劃工具介紹
三.計劃從身邊做起
a. 處處留心皆學問---以窺視來訓練
b. 排除確信無疑的定論
c. 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d. 培養有效運用分配時間的能力
后記
附二. 參考書目(僅列二十條)
1.《蘭德決策—機遇預測與經營決策》/喬迪譯著? —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10
2.《麥肯錫理念》/ [美] 埃森?拉塞爾 保羅?弗里嘉著;趙睿等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2,4
6.《企劃書實用手冊》/ [日] 小泉俊一著;于大德譯? —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8.
10.《企劃訓練入門》/ [日] 悴田進一著;李幸紋譯? —臺北: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11.
11.《設計過程與方法》/ [日]沈祝華,米海妹編著? —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5,10
47.《創意企劃案》/小管著;?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9
48.《新企劃力:創意思考解決難題的六大能力》/ 郭泰著;?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2,4
50.《創意企劃案》/小管著;?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9
本文具有一定的難度。首先在對計劃的理論性分析與研究中,需要樹立對計劃的正確理解與認識,進而廓清設計計劃的概念。接著將在設計計劃方法論層面的研究上,對設計計劃及其方法論進一步闡述。鑒于國內現在并沒有對設計計劃有深入的的系統的研究,該書內容基本上屬此方面問題的首次討論,面臨著缺乏大量相關經驗及理論借鑒的景況,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積累的實踐性資料和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總結與深化。
本文最大的難度在于資料的搜集上,國內相關資料匱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氣候,而由于我院互聯網情報系統的不完善和出于對技術保密的考慮,也很難從互聯網上得到理想的資料。作者只能從書店,圖書館和其他專業的老師和同學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當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從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資料。方法的研究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課題,也需要從很多領域進行比較分,探索總結。而從一個學科到另一個學科的跳躍性研究,需要迅速轉換思維及反復調整視點,這也對作者的思維技能,思考方式,學術視野及知識積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質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國際設計交流間的局限和我國設計界的特殊情況,尤其是國內設計教育上的某種封閉性和滯后性,我國業界對設計計劃方法的認知尚不夠深入,還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學和實踐中簡明且易于操作的設計計劃方法。經初步調查,當前學界內僅有的幾本相關著作,也僅限于對西方某些設計方法與程序的簡單的介紹,沒有很專業地從計劃的層面進行系統闡述,而市場上連篇累牘的相關書籍主要是從市場營銷和工商管理方面著手,對設計類諸專業的設計計劃,并不具備現實指導作用。所以亟待有這么一套專業性較強的設計計劃方法及其論著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本書的出現將對設計計劃這一門新興學科,起到填補教學用書空白的作用。而從技術的角度而言,本書的完成也有相當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幾年來的設計策劃課程的教學中,已為之積累了大量新鮮的實踐性,經驗性資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構,亦為這個跨專業的研究項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資源上的準備。
關鍵詞: 教師威信 ;學習――反思――總結――提高――學習;研究型班主任
促進班主任專業發展的途徑有多種,如通過讀書學習、跟師學習、參加培訓、交流研討及聽專家講座等方式的業務學習,它能使班主任獲得班級管理專業理論知識,學到某些專業技能。
根據我們的課題研究以及他人的經驗,筆者提出以下幾條實現班主任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供大家參考:
一、建立教師威信
俗語講“權者威,德者望”,教師要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必須有一定的威信、威望。
(一)什么是教師威信
教師的威信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的職業威信,二是教師的人格威信。關于第一種威信,只要是教師,人人都會有;第二種威信,并不是每一個教師都具備的,而它對教育的影響與學生的發展,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里所指的教師威信,指的是后者,它是因教師本人的人格特征而令學生在心理上和行為上所產生的一種崇高的精神感召力,是指德才兼備的人通過一貫的言行表現出的優秀品質,受到眾人的尊敬和信賴。教師的威信是由其個人的資歷、聲望、才能與品德等人格特征所決定的。
從本質上講,教師的威信是其具有肯定積極意義的人際關系的反映,它一經形成,將會對教育、教學產生巨大的作用。
(二)如何形成教師威信
班主任首先也是老師,理應充當好知識的傳授者。班主任在進行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比不承擔班主任工作的教師更具有教學優勢。在組織教學中天然的權威性、教學時間的靈活性、教學評價的經常性等,使得班主任所教學科的成績往往比較突出。而往往越是教學業務強、教學效果好的班主任,在學生中的威信也越高,更容易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所以班主任要在教學業務上提高自己,爭當教學能手。
為此要做到以下幾點:
1.懂幽默、會教學,善于運用教育機智
教育現象千變萬化,在上課之前誰也不能預設會出現什么狀況,那么出現了意外怎么辦?
有一次,某班主任褲子后面剮了個窟窿,可他一點也沒有發現,仍然那么投入地上課。坐在第一排的兩個學生十分心疼他們的老師,絕不情愿大家看見班主任的這個小小的不雅,就緊急磋商了個辦法。這就是瞄準他每回落座的位置,在那張椅子上反放了一塊橡皮膏。可是班主任卻偏偏沒坐準位置,以致那塊橡皮膏不僅沒有貼準,反而“生動無比”地掛在那了――一走一扇乎,引得全班人大笑……
可也就在這時,發現這一切的班主任不僅一點也不慌亂,反而極幽默地說了一句:“這叫什么?這就叫異峰突起,這就叫意想不到,異峰突起的直接效果是笑,而對付意想不到的最佳策略就是隨機應變――這就是,既然這個不雅的地方出現了一個不雅的故障,我就有了百分之百坐下來講課的理由,請多關照,本人就坐!”說著,教師從容落坐,教室里也隨之響起了一片愉快的笑聲。
老師自身出現意外狀況時,最好能大方而幽默地處理,這樣既不會耽誤上課,又不會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
無論是教師自身出現了問題,還是學生處于不良狀態,都需要班主任老師靈活機智地加以處理。
2.處事公平、公正,能為學生營造一個“公正、關愛、寬恕”的班級氛圍
俗語講“無規無矩,難以成方圓”。在教育過程中,班主任必須對學生嚴格管理,嚴格要求。班主任要正確把握嚴格管理的尺度、嚴中有寬,公平、公正地對待班級中的每一個同學。為此要做到:
一是要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做到紀律嚴明,"以法治班"。二是要公正公平,不要感情用事。對違紀違規者,無論是干部還是普通學生,無論是優秀生還是后進生,都要一視同仁。三是要注重"首因效應",要認真對待、正確處理"第一次"之類的事情。四是要持之以恒,避免犯"冷熱病",時緊時松。同時要狠抓養成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嚴還必須與寬有效結合起來,靈活處理。
3.信任學生
優秀教師或者有經驗的班主任都懂得,信任是情感產生的基礎,關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用真心之犁去耕耘學生心田,必須遵循由點到面,由淺及深的規律。若忽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則兩者間缺少平等相待、傾心交流的氛圍。
二、學習――反思――總結――提高――學習
班主任作為學生的引路人,自己是一個愛學習、熱愛知識的人,才能為學生營造一個愛學習的班級氛圍,如果自己不喜歡讀書,就不可能培養學生喜歡讀書的習慣。同時,班主任自己讀書受教育的時代與自己學生所處的時代有很大不同,如果單憑“我當年如何如何”來管理班級或者要求學生,只能收獲失望。
善于學習,向書本學習、向有經驗的老班主任學習固然重要,但是正如古人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樣,學習他人經驗的目的是指導自己的實踐,所以有的班主任得出結論:單純靠模仿,別人介紹的方法在你的班級就不一定管用,只有你掌握了一些管理班級的理論知識,才能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運用并不斷總結反思,不斷積累,你才能如魚得水。
三、做一個研究型的班主任
其實做教育科學研究工作并不神秘,也不是無從下手,只是大家不習慣于那種工作方式,對這項工作了解不太深入而已。說到底,教科研就是要找準了問題的初始狀態,經過一系列的干預措施或者中間環節達到目標狀態。比如,有的學生不交作業,好幾位任課教師都向班主任反映該生有這種狀況。該班主任就可以將該生“不交作業”作為他研究問題的起點,這就需要班主任老師下功夫深入調查該生不交作業的深層原因,據此制定解決問題的措施,這就是教科研。
班主任是特殊類型的教師,在教師專業發展逐步走向深入的同時,班主任專業發展也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必須自覺走專業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譚頂良.高等教育心理學[M].河海大學出版社
[2]金小芳主編.《教師的課堂管理藝術》.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
[3]傅桂花.班主任專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2007年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畢業論文
題目:涂鴉藝術的圖式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一、選題來源與研究背景
選題來源
信步于歐洲城市街頭,不論是在羅馬、巴黎、柏林、馬德里等各個文化都市,還是在街頭的門窗、墻壁、抑或飛馳的地鐵上,都充斥著一種兼具野趣與生命力的藝術形式--涂鴉。上個世紀末,嘻哈文化如泉涌般不斷四散,涂鴉藝術這方麗水也開始緩緩流入亞洲大地,這一新生的藝術文化現象相繼出現在日本、中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
涂鴉藝術這種生長于草根、豐富于后現代主義風格上的藝術形式,在極短的時間內蓬勃壯大,可謂是影響到了當代生活的各式領域。
筆者在歐洲以及國內各大城市走訪時,便被這種開放的藝術形式所震懾。涂鴉藝術家們將自身對世界的體驗與感知,透過最質樸、原生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創造出一系列或驚艷怪誕、或趣意童稚的繪畫圖式與藝術符號。涂鴉藝術純真樸實、個性時尚的特質和自由的創作精神亦與視覺傳達設計的內核相得益彰,它也開始悄無聲息地滲透著視覺傳達設計的各個方面,在顛覆與整合中逐漸成為一種不可多得的視覺元素進入大眾息息相關的生活。
從一方面而言,涂鴉藝術盡管看似處于“亞文化”之中,但卻是真正來自民間的藝術,其大眾性和視覺傳達設計實質相同,反映出平民化的審美需求;從另一方面而言,涂鴉的繪畫圖式、藝術符號及其色彩均是視覺表達的形式之一,與視覺傳達設計有種不盡相同但又密不可分的聯系。翻閱相關文獻資料不難發現,目前對涂鴉藝術的圖式和視覺傳達設計的研究中,部分是以一種陳舊和靜態的觀點去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在審美“泛化”的時代,如何讓視覺傳達設計與個性化的涂鴉藝術結合產生新的形式?如何不僅僅停留在涂鴉藝術的表層,而是內外深度剖析尋找與視覺傳達設計之間的橋梁?在當代語境和新媒體科技下,涂鴉藝術介入設計領域后又會有怎樣新的發展?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與思考,筆者立足于涂鴉藝術的圖式,開始了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夠通過對這一領域的探索,不僅提升涂鴉藝術的社會影響,賦予它在新時代語境下的多維度價值;更為此藝術形式的多元和發展添磚加瓦,開啟一種與視覺設計聯結的跨界新形式,也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們提供一個新的參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研究背景
涂鴉藝術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儼然成為一種世界性現象。這種在爭議中發展卻又興盛不絕的圖畫傳統,起源于 60 年代美國城市底層大眾的街頭文化。西方的涂鴉藝術從違規的街頭肆意創作、涂鴉地區劃分的合法化、到涂鴉藝術學科的設置和博物館的誕生,再到如今多元化、多媒體結合的涂鴉藝術形式發展,經歷了一個完整的演進歷史。
文化研究領域上,早在 1983 年,美國便誕生了兩部有關涂鴉影像的經典紀錄片--Charlie Ahearn拍攝的《野性風格》(Wild Style)與Tony Silver導演的《風格大戰》(StyleWars)。片中呈現了對各涂鴉者在家中或街上的創作片段,真實還原了藝術家們涂鴉的構思過程與生活狀態,為世人提供了研究涂鴉藝術的寶典與創作的基礎范本。同時,也逐步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具有影響力的涂鴉藝術家,如Blek Le Rat,Jean-Michel Basquiat,Keith Haring,Banksy,Pure Evil,Faile,The London Police,WK Interact等。筆者在歐洲走訪期間,在街頭任一書店均能翻閱到大量與涂鴉藝術相關的英文專著,因此不論從歷史還是大眾滲入度而言,都可見國外對于涂鴉藝術的研究及其所涉獵的領域探索相對更為寬泛,在視覺藝術、圖式領域等也都有著諸多論述及相關著作。
就國內而言,涂鴉藝術這股藝術的春風在 20 世紀末開始吹入國土,盡管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時間,已然成為一個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長期藝術運動,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它的蹤影。國內涂鴉藝術家不斷涌現,涂鴉藝術的創作語言和內容形式也隨之發生變化--本土文化元素被納入其中,成為新的表達形式。如老一輩涂鴉藝術家葉永青,曾灶財,張大力,黑荔枝,李球球;當代青年涂鴉藝術家DEBE,4Get,Candy Brid,黑雞先生Mr.OGAY等。同時,涂鴉團隊遍布中國各大城市,不論是民間的自辦活動,還是全國性的大規模比賽或展覽,都可見此藝術形式正以其張力迅速走入年輕人的文化圈之中。
涂鴉藝術作為一種鮮活、創新的視覺傳達語言,縈繞于大眾生活周圍,重塑著人們的都市文化,它的發展空間無疑不是廣袤且具有潛力的。近年來我國對涂鴉藝術的研究雖與日俱增,但多以“網絡涂鴉”盛行。在目前我國所涉獵的各中學術論文中,研究涂鴉藝術與視覺語言特征并將其應用于視覺傳達設計之中、科學討論兩者的交融與差異盡管俯拾皆是,但對此課題部分仍是泛泛而談、觀點老舊,且舉例的論證大多仍是多年前的案例。筆者在圖書館翻閱中文專著時,國內有對涂鴉藝術作理論研究的專著相對較少,多以圖片展示為主。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能多維度去探討涂鴉藝術和視覺傳達設計兩者的關系,而不僅局限于對它們外部形式的分析以及往昔案例的陳舊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本文試圖從涂鴉藝術的歷史溯源、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法入手,從“外”的具象表達去感知涂鴉藝術,同時以對涂鴉藝術圖式的研究角度,剖析其“內”的藝術符號、圖像敘事與審美精神,以求對涂鴉藝術有更進一步和深層次的認知。
涂鴉藝術作為一種都市視覺文化符號,出現在大眾生活周圍,并影響著視覺傳達設計。如今以涂鴉為表現風格的視覺藝術設計作品已是恒河沙數。但鑒于涂鴉藝術進入中國時間尚短且無完整的中文理論支持,人們對涂鴉藝術表現語言的應用上大多流于表面與外在的形式。本文將對現有的國內外涂鴉著作及相關文獻進行旁征博引,并對來自全球各地的藝術家們的涂鴉或相關結合的視覺設計作品進行分類與解析,觀察其在審美與創作手法上的方式和特點,對比涂鴉藝術與視覺傳達設計在創作與思維甚至精神內涵上的異同,嘗試探索涂鴉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的創新方向,為現有的理論做出完善與補充。
同時,在觀察對比中融入時間維度--結合當代語境(如當代藝術與現代科技),試圖找尋對涂鴉藝術的圖式又一嶄新認知,希望能夠通過對這一領域的探索,不僅提升涂鴉藝術的社會影響,賦予它在新時代語境下的多維度價值;更為此藝術形式的多元和發展添磚加瓦,同時開啟藝術形式的多元化大門,打開一種和視覺設計聯結的跨界形式,也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提供一個新的參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三、研究內容
本文主要闡述涂鴉藝術的圖式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研究,所以首先簡要介紹了涂鴉的歷史發展與創作風格,再通過對涂鴉藝術藝術符號概念以及涂鴉大師作品的剖析,探求涂鴉藝術的內在審美與符號。然后將此與視覺藝術設計結合,在當代的作品案例下,分析兩者的表達應用與拓展的可能并進行總結與展望。本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 緒論。討論了選題的來源、背景與目的、意義,及論文內容與框架。
第二章 涂鴉藝術綜述。闡述了涂鴉的源起、發展與創作手法和表現內容,對涂鴉的歷程有一個簡要的梳理以及對涂鴉的工具和形式等進行了詳解。
第三章 涂鴉藝術的圖式研究解析。在本章從“符號學”與“圖像學”相關角度,深入分析涂鴉的藝術符號與圖式的內在審美。同時結合典型的涂鴉藝術大師的作品作為例證解析其藝術符號的運用。
第四章 涂鴉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表達與應用。將對涂鴉藝術的研究與視覺傳達設計聯結,通過對當代作品的解析,分析兩者的互動與表達。
第五章 設計實踐。本章是筆者在對本文進行總結后結合自身興趣點所作的涂鴉插畫設計。
四、提綱
目 錄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來源與背景
一、選題來源
二、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意義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創新點
一、研究內容
二、創新點
第二章 涂鴉藝術綜述
第一節 涂鴉藝術的源起與發展
一、涂鴉溯源
二、涂鴉藝術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涂鴉藝術的創作形式演進與表現內容
一、涂鴉藝術的創作手法演進
二、涂鴉藝術的基本表現內容
第三章 涂鴉藝術的圖式解析
第一節 涂鴉藝術圖形符號簡析
一、涂鴉藝術的符號概念
二、涂鴉藝術大師們的藝術符號解析
第二節 涂鴉藝術的圖像表達
一、文本與圖像的互動轉換
二、圖像表達的即時性思維
第三節 涂鴉藝術的圖式審美
一、表達心靈的幻象之美
二、荒誕世界的童趣之美
第四章 涂鴉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表達與應用
第一節 涂鴉藝術的視覺元素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表達
一、色彩的情感表現
二、線條的運動性與筆觸肌理
三、圖形空間的形式與構成
第二節 視覺傳達設計中對涂鴉藝術表達語匯的應用
一、字體設計--風格化與情感化的應用
二、海報設計--個性與趣味的相映
三、廣告設計--時尚與公眾娛樂性的結合
三、插畫設計--手繪的自由表達
四、公共藝術--城市空間的點綴
第五章 設計實踐-畢業設計
第一節 創作背景
一、靈感來源
二、借鑒資料
第二節 《山海經》手繪涂鴉畫作創作
一、草圖繪制
二、畫作表現
第三節 設計延展應用
總結與展望
參 考 文 獻
致 謝
五、創新點
把涂鴉藝術與的圖式與視覺傳達設計通過跨學科的研究,融合圖像學、符號學、心理學、視知覺的方式來探究其多元價值,讓對涂鴉藝術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表層,而是進行深度的內外剖析,解析其內在的圖式審美。
通過實地調查、文獻研究、案例分析、跨學科研究和人物走訪的研究方法,將涂鴉藝術的縱向時間發展和多元化價值的橫向拓展相交叉結合,對涂鴉藝術進行全方位的研究。讓其風格形式更好地應用于視覺傳達設計中,在涂鴉藝術與視覺傳達設計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它具有更大眾、時尚、潮流和個性的特質。
結合當代藝術與現代科技,在當代語境下進行更新的深入研究,不僅給涂鴉藝術帶來一種新的擴展可能性,也讓涂鴉藝術這種獨特的語匯給視覺傳達設計帶來新的形式。
六、進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論文選題、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畢業論文相關材料,填寫《任務書》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進一步熟悉畢業論文資料,撰寫開題報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確定并上交開題報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畢業論文初稿,上交指導老師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論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裝訂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論文答辯
七、參考文獻
(一)中文原著[1]陳琦。城市節奏系列:畫在墻上的聲音--涂鴉文化史[M].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11:87.
[2]趙毅衡。廣義敘述學[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12:211-213.
[3]孟瑾,方二。涂鴉Urban Wallpaper[M].第1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3.
[4]曹方,喬爽。視覺圖式[M].第1版。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1:19-42.
(二)中文譯著
[1](美)丹尼格雷戈里。手繪的奇思妙想:49位設計師的創意速寫簿[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2](德)Rose Fleck-Bangert著。許玉梅譯。孩子的畫告訴我們什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4.
[3](德)弗里德里希·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7:81.
[4](德)瓦爾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譯。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01:101.
[5](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孟沛欣譯。藝術與視知覺[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8:228.
[6](美)科德瑞著。陸香,丁碩瑞譯。創意城市:百年紐約的時尚、藝術與音樂[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1.
[7](美)蘇珊·朗格著。劉大基譯。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12.
[8](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著。吳瑪悧譯。藝術與藝術家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08:83-136.
[9](英)安娜·瓦克拉維克。趙成清譯。全球視野藝術叢書:涂鴉與街頭藝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90-136.
[10](西)吉瑪·嘉絲奇,瓊瑟·阿什辛著。黃超成等譯。西班牙現代繪畫教程:色彩[M].第1版。
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7.12:10
[11]劉雋編。鄢格譯。涂鴉變遷Graffiti Now[M].第1版。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5.
[12](英)E.H.貢布里希,(美)朱利安·霍赫伯格等著。錢麗娟譯。藝術、知覺與現實[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9:62.
(三)期刊論文
[1]林家陽。涂鴉藝術與涂鴉文化[J].中國廣告,2006-03: 23.
[2]楊時旸,張大力。我無法脫離底層[J].中國新聞周刊,2009: 3.
[3]李永超。城市中的涂鴉文化:一種空間社會學的解讀[J].美與時代·城市,2017.7:109-110.
[4]曉東。概念流利與圖式理論[J].山西師大學報,2010.3:150-152.
(四)學位論文
[1]樊清熹。后現代視角下的涂鴉藝術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6:33-35.
[2]周成璐。公共藝術的社會學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3.
[3]王冰冰。涂鴉藝術符號的視覺審美取向研究[D].湖南:湖南工業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8.6:38-39.
[關鍵詞]送禮行為 群體特征 個體特征 自我概念
一、送禮行為群體特征研究
送禮行為群體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群體之間關系和群體所處地域兩方面的研究。
1.以群體關系為基礎的研究。中國社會是一個以民族血緣關系的宗法社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會。因此它是一個以群體為重要取向的社會。在中國,正是由于這種關系的存在,才迫使人們進行禮品往來。因此在研究中國送禮行為之前明確群體結構以及群體行為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鄉土社會的基層結構是一種“差序格局”(,1998)。在這個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差序格局”明確了中國社會送禮習俗形成的社會結構基礎。日后許多學者對送禮行為的研究都建立此基礎上。黃光國(2006)運用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的交換理論勾勒出一個“闡明在大多數文化中的社會互動過程的一般模型”,他把中國人的交換關系分為:“情感型關系”、“工具型關系”和“混合型關系”。林升梁等(2011)在黃光國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細分,把感情成分細分為親情型、友情型、愛情型,把工具成分細分為商務型、促銷型和獎勵型。
中外對送禮行為的研究差別很大,產生這種現象是和文化環境分不開的。中國人受儒家傳統的影響更重視家庭觀念,而國外更崇尚個性自由,因此外國關于群體關系對送禮行為影響的研究不多,但也有涉及。Lowrey(2004)等人發現關系對西方人送禮行為也有影響。Komter(2006)探討了親屬及友誼關系在送禮行為過程中所呈現的情感成分,認為不同層次的社會關系情感是構建送禮情緒的分析基礎。
2.以群體所處地域為基礎的研究。有些學者從一個相對封閉的地域中對群體行為在送禮行為過程中起得作用作了研究。
閻云翔(2000)通過實地鄉土調查將關系網分為“核心區域”, “可靠區域”和“有效區域”,驗證了不同區域存在不同的送禮頻率和送禮動機。蔣麗華(2006)在她的碩士畢業論文中對初中生的送禮行為進行了考察。引用了閻云翔對禮物的劃分標準將學生送禮分為表達性送禮與工具性送禮兩種,并總結出學生禮物交換分為兩種:同質性禮物交換與異質性禮物交換。王(Wang)(2001)比較處于不同環境的中國人的送禮價值觀和送禮行為是否存在差異。研究發現,農民工和白領階層在送禮價值觀和選擇禮物時的考慮因素等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僅僅在送禮的時機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這些學者們得出的結論雖然補充和完善了人類對禮物現象的解釋,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送禮行為研究的拓展,但研究對象僅限于一個狹小的地域中,研究結論的普適性有待進一步的考證。
二、送禮行為個體特征研究
西方研究者對消費者送禮行為的洞察依于動機理論,并發現動機差異導致送禮行為的差異。送禮行為產生的動機也就是送禮者主觀愿望或者是對送出去的禮品有著預期的回報。
外國對送禮動機的研究從不同側面進行展開。Sherry(1983)從送禮全過程出發構建了送禮三階段模型,她將送禮過程劃分為構思階段,送收階段、關系再修訂階段;從送禮動機的受益者出發Wolfinbarger(1990)將送禮動機劃分為3種:利他型、義務型和利己型;從送禮動機的產生機理Goodwin(1990)將送禮動機分為兩種:自發型和義務型。Belk&Coon(1993)分別從經濟視角、互惠視角和社會交換視角提出的三個送禮交換模型,對人們理解普遍性送禮動機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人送禮行為研究逐漸從社會心理領域轉化到消費研究領域,基于中國本土文化概念(關系、人情、面子和回報)等對送禮行為進行研究。陳(Chars )等人結合中國特有的儒家文化,從多種本土化的價值觀(如人情、禮、面子、回報以及關系)的角度出發,深刻的解讀了這種文化背景如何影響人們的送禮行為,中國人通過禮物象征性地表達了其贈禮中的不同價值觀的意義。盧泰宏(2007)將中國人的面子消費分為個人情感型、個人功利型、社交情感型和商務功利型四種類型,其中后兩類為企業或組織的消費行為。
三、送禮行為自我概念研究
送禮行為自我概念的研究是從送禮者自身感受出發對送禮行為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面子情節上。自胡先縉女士(1944)首次把中國人的面子觀區分為臉和面兩類。King與Myers(1977)在分析面子時候,在胡先縉女士面子理論的基礎上把面子細化為道德性面子及社會性或者地位性面子,從而避免了“臉”和“面”意義上的重復或混淆。施卓敏(2010)等人把面子分為四個維度:道德型面子、能力型面子、經濟地位型面子和社會關系型面子,并用數據加以分析。
楊柳(2008)對禮品購買情境中基于消費者自我監控的品牌選擇行為進行了研究。中國消費者的品牌選擇行為受群體的影響巨大。更關注個人消費的社會群體效應。具有很強的面子情結。劉世雄等人(2009)通過實證的方法對自我概念——禮品形象一致性對消費者禮品購買意愿的進行影響研究得出送禮者社會自我一致性對購買意愿的影響最為顯著以及態度這一變量在自我一致性和購買意愿的影響關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等觀點。
四、小結
送禮行為作為心理學、社會學、市場營銷等學科的交叉學科,得到中外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無論在群體特征、個體特征還是在自我概念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不俗的成績。需要注意的是,在眾多研究之中,大多是純理論的推理或問卷調查,缺乏相對嚴謹的高水平實驗研究,這制約了送禮行為研究的公信度,應在以后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魏欣的元認知訓練物理教學法
2006年,魏欣參加了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的進修,學習過程中接觸到的元認知理論讓魏欣眼前一亮,正在推行實施的新課程改革,強調要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實現自主發展,而在元認知訓練中,注重對認知過程進行自我監控和調節,這恰好符合新課改的要求。而且,物理學科的學習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更注重程序性和條件性知識,思維逐步展開、發展,要求學生進行較為復雜的邏輯判斷和推理,元認知訓練十分適合物理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元認知訓練,有助于其思維的成熟,進而形成穩定的能力結構。在教育碩士畢業時,魏欣將元認知訓練作為自己畢業論文的主題。以后的實際教學中,她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中,不斷嘗試、探索,后來,她又將其作為課改專題進行深入研究探討,獲得了天津市教育教學雙成果獎。通過實驗研究,魏欣得出了結論:在物理教學中進行元認知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物理成績。元認知訓練雖然是策略訓練,卻有助于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因此,教學中在考慮如何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時,不能忽視學生學習技能的培養。在和平區的名師工程中,在專家、教研員們的幫助下,魏欣不斷提煉、完善形成了自己的元認知訓練物理教學法。
人們說: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常有學生跟教師反映:“這道題我會做,但要讓我講,我就講不出來了。”魏欣說:“這主要是因為學生還沒弄清楚問題,沒想明白道理。”所以,除了提高學生元認知能力的自我提問法和小組互評、自評等方法外,魏欣在教學中還注重學生思維過程的言語化。讓學生說說解題的步驟是怎么想的,哪一步正確,哪一步不正確,將思維過程言語化,歸納成類似的流程圖。在這個過程中,其他同學也能發現他思維過程中對與不對、好與不好的地方。教師了解了學優生是怎樣思考的,學困生是怎么想的,區別在哪兒,在教學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重點指導。
魏欣認為,高中的物理教學和初中的相比知識點挖掘得深,抽象的知識多,許多的研究是抽象化的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要注意跟實際生活相聯系,另一方面更多的還要讓學生認識到抽象知識中的理性思維之美。如,學生在一節課中做了二十道題,但通過自己歸納發現運用的方法往往主要有兩三種,體會到了知識的內在規律性聯系。學生感覺到物理教學思維是逐步展開、發展的過程,很奇妙,有認知上、理論框架上的內在聯系。談及如何做好高中的物理教學工作,魏欣總結了經驗:一是從學生初中已有的知識基礎入手循序漸進,學生知道初中是怎么講的,高中怎樣引申得來的,對物理量及規律認識更規范、準確。二是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要重視課堂實驗,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注重教學的體驗性。三是高中物理有大量的練習題,要讓學生找到知識點。學生做題后,魏欣會問:“你覺得這節課有哪幾道題用的是同一個知識點?”這樣,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實踐中魏欣體會到新課改教學更注重向學生傳遞新知識到底是怎么來的,讓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懂,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新教材強調學生的探究活動,通過增加學生的體驗來獲得知識,而通過體驗獲得的知識印象是最深刻的。在“練習使用多用電表”一課中,知識點是要選擇合適倍率的電表。魏欣讓學生先自己選擇倍率進行測量,有的學生發現指針偏轉過小,無法準確讀數,那么就應該選擇大倍率進行測量,而偏轉過大也不能準確讀數,就應該選擇小倍率進行測量。換了倍率后學生發現指針不能指在電阻零刻度,通過動手操作學生懂得了換了不同倍率進行測量時需要重新調零。在物理實驗課中,是直接把知識交給學生,還是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呢?魏欣說,我們要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高三復習課中應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理解、記住實驗注意事項和步驟。
一節成功的物理課
一個教師一生要上許多節課,但總有那么一兩節課讓人印象深刻、記憶猶新。剛參加工作時,第一節課,魏欣站在教室門外不敢進去。年長的老師看到了,就說:“要不我先替你上這節課,你再準備準備。”彈指一揮間,二十年過去了,如今,魏欣是學校里學生最喜愛的教師之一,她多次做區級、市級展示課,獲得市級評優課一等獎。一次,魏欣曾借班上課講“機械能守恒定律”,而機械能守恒定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地位很重要。考慮到學生可能會拘謹,課一開始舉行了彈簧槍射擊游戲,它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各組派男、女學生代表參加射擊比賽,三局兩勝,學生們玩得很高興。之后,師生從這個現象入手分析有沒有能量轉化,是什么能轉化成什么能,機械能是否守恒。然后,視頻呈現大量生活現象,如過山車、瀑布從高處飛流而下、射箭比賽等,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現象是什么能轉化成什么能,從學生熟悉的現象入手分析,學生容易接受,但對于他們提出的問題就不能止于現象了,教師要引導學生考慮現象的本質是什么。隨后,通過舉例說明,學生從學過的原理開始一層一層深入推導機械能守恒定律。接著,魏老師拿出了自己制作的教具,兩個小塑料罐,底部用玻璃管子相連,在罐子里放上小米,形象地闡釋了能量轉化、機械能總和不變的道理。條件是因為沒有打開蓋子,所以,能量總和不變,而轉化的途徑是系統內的重力和彈力做功。最后,學生分兩組,一組學生說生活中的現象,另一組學生要分析這個現象是否機械能守恒,第一組的學生要評判第二組學生分析得對不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有的學生說的不讓同學服氣,其他學生就會要求再說一個現象,學生說出了很多很多的現象,探討具體而深入,課堂的氣氛特別好……課后,有學生問魏老師:“您是哪個學校的老師?我喜歡上這樣的課。”魏欣課后反思認為,這節課設計時因為考慮要到外校上課,所以選擇了最簡易的教具,而正是這最簡易的教具卻形象地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學生通過游戲、互相提問等過程深化了思考。
和諧的首席教師團隊
在學校里工作了十多年后,魏欣與團隊教師的關系非常好,他們互相了解、相互信任。甚至有時組里討論教學問題,一個青年教師只說到一半,老教師就能知道他的問題在哪兒。擔任學科組組長后,魏欣一直在思考:學科組對每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應該起什么作用,對學校的發展又應該怎樣發揮作用?她認為學科組要為教師發展提供空間、營造氛圍,讓教師在組內獲得更好的發展,而不能滿足于教師僅僅完成教學任務,只有每個教師發展好了,學科組才能有好的發展,也只有學科組發展好了,教師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會,兩者相輔相成。物理組中每個教師的特點各不相同,作為組長要關注每個教師的需求。有的教師管理學生有辦法、擅長班主任工作,就可以請他向青年教師傳授經驗;有的教師是教科研能手,可以承擔課題研究的組織和展示工作,在展示活動中能發揮特長,提升自信,體現價值;擅長習題教學的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科競賽……2007年的市級教研活動,天津市第二南開中學物理組推出了三節課,在準備過程中教師們都把這件事當成自己的事,大家一起想辦法,展示活動中組里全體教師協同合作,結果獲得各方面的一致好評。活動的成功使物理組的凝聚力迅速增強,大家都特別有成就感。2007年,物理學科組被評為區級學習型標兵班組。說起這些往事,魏欣仍然有些興奮,目光中透著自信與堅定。那次活動以后,物理學科組慢慢成長起來了,展示的機會也更多了,年輕教師成熟進步,組內非常和諧。
有一段時間,魏欣工作很累、遇到一些問題,下課后她不太愿意講話。一天晚自習后回到辦公室,她發現書桌上出現了一張字條:你是最聰明的魏姐,也是最能干的魏姐,所以,你快樂了,我們才能快樂。下面畫著很多笑臉……這張組里教師寫給魏欣的字條她一直保留著,常給她以溫暖和力量。
資料傳遞是魏欣他們學科組的一項協作。以前,每個教師教了一屆學生,會把資料總結整理一份,現在,一個備課組要集體總結形成一份資料,包括學案、單元測驗卷子、早自習小條等,傳遞給教下一屆的教師,一屆一屆不斷完善,資源共享。物理學科組舉辦的物理沙龍、講書等活動更是吸引了很多的教師參加,團隊成員已由校內擴展至校外。魏欣首席物理教師團隊在進一步發揮著引領和輻射作用,為和平區教育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讓學生在體驗中成長
在學校舉辦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師”評選中,所任課的每個班學生投票率均超過80%,魏欣連續兩屆被學生評為“我心目中的好老師”。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小學時特別乖,家長、老師說什么,他都聽,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說什么,他都不聽,還和我們對著干。”魏欣分析情況說:在信息社會里,學生的逆反心理更強,教師、家長提出要求,高中生會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所以不能強加,而要讓他們從道理上認可。如,制定班規時,魏欣組織學生討論制定規則是不是必需的,通過事例分析大家得出只有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學校要求學生必須穿校服,可有的學生認為大家都穿一樣的服裝,沒有個性。魏欣組織學生討論“是不是必須穿校服”,讓學生明白穿校服說明身份是學生,可以進校,而不穿校服的外人不能隨便進入學校,這是為了保證學生的安全。
在班集體管理中魏欣關注學生、注重細節。如,高中學生的書很多,她要求學生必須把書包放在書桌里側,一是保持書包整潔,以免別人踩到;二是消除安全隱患,避免絆倒同學。魏欣班的學生活動豐富多彩,學生全員參與、通過體驗獲得成長。母親節的主題班會就是學生的體驗活動之一:一是“希拉里親情問卷”活動,學生明白了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不計回報的、沒有附加條件;二是“愛的天平”活動,讓學生在天平左邊寫上父母經常為孩子做的五件事情,右邊寫上孩子為父母做的五件事情。父母為孩子做的事情學生可以寫出很多,而孩子為父母做的事情學生卻寫不出幾件。學生感嘆道:“我平時為父母做的太少了,愛的天平是不平衡的,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太多,而且不圖回報。”“那么,母親節時你想為父母做些什么呢?”放學后,有的學生第一次為父母買了禮物。魏欣則給學生家長發了短信:如果今天您的孩子為您做了什么,請您一定要鼓勵他……魏欣在班集體建設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學生做衛生,做得不干凈就要重做;教師利用休息時間為學生補課,學生要尊重教師的勞動,道聲謝謝;演講比賽中的“如何看待社會上的謝師宴”等討論,使學生提高了思考問題和判斷是非的能力……
增長才干,追求理想
回想自己的成長歷程,魏欣深深感謝領導、老教師們的幫助和指導。2002年,魏欣評上了中學高級職稱,轉過年,教務處趙主任找她談話:“你怎么回事,這一年你不寫論文了,也不做課了,是要歇歇嗎?”一句話點醒了魏欣,她又開始做了一系列的努力,通過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學習型教師。她利用業余時間進修英語,取得了英語專業本科學歷和學士學位,具備了從事雙語教學的能力。她自學了現代教育技術,能熟練制作課件和使用攝像、錄像設備,這些都為進一步搞好教學工作創造了條件。她參加了心理咨詢師的培訓,經過將近一年的理論學習和大量的實踐活動,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獲得了國家心理咨詢師二級證書,她將心理學理論和方法運用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日本學生;中日同形詞;母語負遷移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7-0000-01
中日同形詞是中日共有的,有相同或相似形體(只有少數筆畫或繁簡差異)的詞,本文大致分為同形同義詞匯、同形近義詞匯和同形異義詞匯。據李泉的分析統計,在中日字形基本相同或相近的3817個漢語常用詞中,日語詞義完全相同和基本相同的占53%,完全不同的僅占4%。可見漢日同形詞中詞義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占多數,詞義完全不同的占少數。自然,對于屬于漢字文化圈的日本學生,在詞匯學習,尤其是中日同形詞的學習方面,勢必會較之其他國家的學生更易受到母語遷移作用的影響。中日同形詞中“同”的部分,會給日本學習者帶來一些正遷移,而“異”的部分,會帶來負遷移。在漢語學習過程中,他們無意識地受自己母語的影響,混淆了漢語與日語的區別,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他們學習上的障礙。
這些負遷移現象造成的偏誤在本文中分為四種:詞義偏誤、搭配偏誤、詞類偏誤、語用偏誤。據黃曉君的預料統計這種負遷移在三類中日同形詞中的分布:
從表1看出,同形似義詞偏誤句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同形同義詞,最后是同形異義詞。因此,同形似義詞的偏誤應該是同形詞研究的重點。
從表2看出,詞義偏誤所占比例最大,對詞義的理解不準確,受到母語干擾的影響,不了解近義詞的區別等造成詞義偏誤。其中,同形似義詞的詞義偏誤所占比例最高。搭配偏誤所占比例僅次于詞義偏誤,漢日同形詞各自搭配的對象詞語不同往往容易造成搭配偏誤。語用偏誤在同形詞偏誤表現中所占比例次于搭配,學習者常出現因不了解同形詞的褒貶色彩和近義詞的重復使用造成用詞累贅等造成偏誤。
對于同形異義的中日同形詞,它們僅有相同的形式,而意義在現在看來沒有任何關系。如我們很熟悉的“手”卻是“信”的意思,“嫁”卻是“兒媳,妻子”的意思。這類詞按照難度等級理論的研究,其難度等級并不高,因區別大而更受學習者注意,不易被母語負遷移所影響,故不易引起偏誤。不作贅述。
對于同形近義的中日同形詞,日本人在接觸到相同的詞形這一信號時,按照心理學的原理,日語中相同或相似漢字詞的意思,不可避免地會條件反射到他們的腦海中,與漢語形成模糊的重影,干擾著他們對漢語的正確理解。分類例析如下:
1、詞義方面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我夢中地聽著一首中文歌曲。
“夢中”在漢語中的意義是做夢的時候。而在日語中的意義:①做夢的時候。②拼命的樣子( 例如:中でびむ)③熱衷于一件事情,對其他事情心無旁貸 (例如:中になって研究する)。很顯然,這位日本學生把日語中的第三個義項遷移進了漢語的該詞匯,他想表達的是“沉醉”“陶醉”的意思。
陳紱先生的論文中還提到復合詞后加賓語或補語不得當的一些問題,如漢語動賓結構的復合詞和具有不及物動詞性質的復合詞,它們的后面不能帶賓語。在日語里雖然也用相似或相同的兩個漢字書寫的詞,其意義也與漢語中的與之相對應的動賓結構的復合詞的意義基本一致,但是,日語中的詞不是復合詞,更不具有動賓關系,它們往往具有名詞和動詞兩種性質。如“畢業”,日語寫作“卒(そつぎよう)”,是名詞,但它又是さ變動詞,又可以以“卒する”的形式用到句中。如“彼女は北京大學を卒した”(她畢業于北京大學)。日本學生在使用它們的時候,就很容易混淆了漢語與日語的區別,誤把日語詞用到漢語的句子里了,因而出現了不該帶賓語的帶上了賓語、不該帶補語的帶上了補語的錯誤。“會面老師”、“畢業大學”等都屬于不了解這一特點而產生的錯誤。
2、詞語搭配方面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他身體有故障,所以請假不上課了。
我們知道漢語里“故障”只專指機械、儀器等發生的不能順利運轉的情況。而日語的“故障”不僅可以與機器搭配,還可以與人體搭配,因學生不了解“故障”在漢語和日語里有不同的使用對象而造出來的錯誤句子。
3、詞類偏誤方面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公交車里的乘客混亂了公交車。
“混亂”在漢語中是形容詞,在日語里是動詞「混亂する。這是詞類上的母語負遷移,錯誤的運用了日語中動詞用法。
4、語用方面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我暗算給他一個生日的驚喜。
漢語詞和日語詞的同形詞中,有很多雖然詞形相同,但是褒貶意義不同。有的漢語是褒義詞,日語為貶義詞;漢語是貶義詞,日語為褒義詞;漢語是中性詞,日語卻是貶義詞。所以中日同形詞不能完全去對應它的褒貶語義,否則就會因不當的遷移造成偏誤。漢語中的“暗算”原義指“私下計數”。但在現代漢語中常指暗中算計傷害,圖謀傷害或陷害,含有貶義色彩。而日語的“暗算”只有心算的意思,不帶有任何褒貶色彩。
對于學習過程中的母語負遷移,教師要判斷偏誤成因,然后有針對性地教學。提前做詳細的對比,預見遷移會產生的偏誤,把漢日比較的方法貫穿于教學的始終。
參考文獻:
[1] 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作文語料庫
[2] 魯健驥.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詞語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7,(4).
[3] 王建勤.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7
[4] 大河內康憲.日本と中國の同形[A].日本と中國の照研究文集,1997.
[5] 劉富華.HSK詞匯大綱中的漢日同形詞的比較研究與日本學生漢語詞匯教學[J].漢語學習,1998,(6).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 ,650000)
摘 要:本文綜合已有研究成果,通過問卷調查法,以《大學生網絡疏離感量表》和《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選取363名在校大學生作為被試,對大學生網絡疏離感及宿舍人際關系兩者之間各維度的相關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干預方案,指導大學生合理使用網絡,促進宿舍人際和諧。
關鍵詞 :大學生網絡疏離感 宿舍人際關系
1 前言
網民不正確地使用網絡而導致一系列嚴重后果的現象,被稱為“網絡成癮”。除了網絡成癮之外,人們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另外一種不同的消極體驗,這種區別于網絡成癮的消極情感體驗就是網絡疏離感。網絡疏離感是指個體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因為自身與網絡的正常關系發生異化甚至感覺生活受到了網絡的擠壓、控制和支配,從而引發個體對網絡產生的一種茫然無目的感、空虛感、無價值感等一系列消極情感體驗[1]。
國外網絡疏離感的研究極少,研究大多探究疏離感和問題行為之間關系。國內孔祥娜[2]開創了研究疏離感與網絡成癮關系的先河,其研究發現:網絡成癮與人際疏離感、壓迫拘束感、無意義感、無能為力感、空虛感、自我疏離感和文化疏離感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楊東、吳曉蓉[3]自編《大學生疏離感問卷》,對重慶地區大學生進行了研究,并表明大學生群體中疏離感人數約占總人數的10%左右。張喜琴[4]發現大學生的網絡成癮與疏離感、人際疏離感、壓迫拘束感、無意義感、無能為力感、空虛感、自我疏離感和文化分離感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
國內關于“宿舍人際關系”的研究數量相對較少,其研究內容主要表現在:宿舍人際關系類型、影響宿舍人際關系的因素、宿舍人際關系特點及現狀、宿舍人際關系的調節對策。且研究角度主要停留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欠缺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進行理論探討。已有的少數研究絕大部分是進行個案研究,往往是選取一個或幾個宿舍進行,研究方法也主要集中于訪談法,欠缺對當前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現狀進行一個宏觀的調查和把握,歸因分析的維度也顯得簡單化。
本研究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以《大學生網絡疏離感量表》[1]和《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調查問卷》[9]為工具,對大學生網絡疏離感與宿舍人際關系二者的相關進行探究,進而為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減少網絡疏離感,促進宿舍人際和諧,提出一些理論依據,以期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不同在讀本科生發放問卷400份,收回問卷363份,回收率為90.75%,后根據測謊題剔除無效問卷20份,共得343份有效問卷,問卷回收有效率為85.75%。
采用兩種問卷(量表)對在校本科大學生進行正式施測。
1.大學生網絡疏離感調查量表。選用嵇東海等人(2010)編制的《大學生網絡疏離感調查量表》(適用于大學生)。該問卷包括30個項目,四個維度(即茫然無目的感、陌生異化感、無價值感和被控制感)。采用likert7點量表評分法。
2.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調查問卷。選用吳連海、錢蘭英(2007)編制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調查問卷》(適用于大學生)。該問卷包括19個題目,均為李克特5點量表,包括四個維度(即人際情感融洽、人際行為溝通、人際區域差異、人際擾他影響),該問卷的常模=64.5。
3.研究結果與分析
為了考察大學生網絡疏離感及其各維度與宿舍人際關系及其各維度之間的相關關系,本研究將網絡疏離感與宿舍人際關系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與網絡疏離感之間呈現出非常顯著的負相關,其中宿舍人際行為溝通與茫然無目的感、無價值感,宿舍人際區域差異與茫然無目的感、無價值感未表現出相關,其他維度之間都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
為進一步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使用回歸分析的方法來確定用特定自變量去預測因變量的預測力大小。以宿舍人際關系為自變量,以網絡疏離感為因變量,進行一元線性回歸分析,根據F檢驗,結果見表2。
從以上分析可知,宿舍人際關系可以對網絡疏離感及其四個子維度進行有效預測。由F檢驗統計量看,可認為宿舍人際關系與網絡疏離感及其各維度的線性關系非常顯著,可以用線性模型描述和反映它們之間的關系。預測變量的標準化β系數均為負數,表示它對網絡疏離感的影響是負向的;其中,對網絡疏離感總分的影響程度最大,其標準化β系數為-1.065;然后依次是陌生異化感-0.381、被控制感-0.356、茫然無目的感-0.185、無價值感-0.142。
4 結論與討論
研究表明,大學生網絡疏離感總分及其各維度與宿舍人際關系總分及其各維度均呈現非常顯著的負相關。根據回歸分析結果進行擬合優度檢驗,宿舍人際關系對被控制感的預測力最高達到0.221,調整的判定系數為0.218,然后依次是網絡疏離感總分0.121、陌生異化感0.180、茫然無目的感0.035、無價值感0.022。
大學生遠離家庭來校求學,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生活環境,要逐漸獨自面對各種學習壓力、就業壓力、人際交往的困惑,同宿舍的同學所提供的物質或信息的幫助,可以增加大學生的喜悅感、歸屬感,提高他們的自尊感、自信心,當他們面對壓力性事件時,可以和同宿舍的人相互交流,得到舍友的安慰、開導和陪伴,并能提供良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良好的宿舍人際關系可以起到緩解壓力、增強信心的作用,從而增加積極情感并抑制消極情感,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而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宿舍人際關系,在面對各種問題時,就會產生心理不適,因此在寢室往往會更多的使用網絡,進行更多的網上活動,因而會更多的體驗到網絡帶來的消極情緒。因此,宿舍人際關系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大學生網絡疏離感,宿舍人際關系越好,網絡疏離感越低。
5 研究啟示
通過對大學生網絡疏離感和宿舍人際關系相關研究分析,得到以下啟示: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從大一開始就設定網絡使用目標,針對各個年級進行不同的關注與輔導,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使用觀念。另外,學校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多開展多種多樣的文體和學術活動,針對不同年級開展相應的專業活動,讓每個年級的學生都有機會投入到各種活動中,有效利用時間,降低無價值感。加強制度建設,增強校園網絡文明,凈化網絡信息,減少網絡對身心的侵蝕。2.針對宿舍人際關系的問題,應積極開展各具特色的宿舍集體活動,增進宿舍人際關系。對于宿舍的矛盾,要及時化解,要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都互相幫助,互相理解,互相關愛,有效的促進宿舍人際和諧。從而減少網絡疏離感對各自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嵇東海.大學生網絡疏離感量表的編制及其與自尊的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10屆碩士論文.
[2] 孔祥娜.大學生自我認同感和疏離感的研究[J].河西學院學報,2005,2(3):63-67.
[3] 楊東,吳曉蓉.大學生疏離感的初步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3):47-52.
[4]張喜琴.太原市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狀況及其與疏離感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8屆碩士畢業論文
[5]毛小玲,李宏翰.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特點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7):473-475.
[6] 楊榮.師專生宿舍人際關系現狀及干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士論文,2005:6.
[7] 許傳新.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5,04.
[8] 王榮.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新探[J]. 煙臺教育學院學報,2005,3.
[9] 吳連海,錢蘭英.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調查問卷初步編制及心理測量學檢驗[J].精神醫學雜志2007,20(1).
The 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alienation and their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quality
Li Meng-xiao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China.)
自1986年中央正式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來,縱向比較,我國農村初中英語教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橫向比較,農村初中英語教學與城市的差距卻越來越大。在學生層面上的表現為:英語成績較差,英語能力也較弱。其中有一條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村初中生存在英語厭學的心理。英語厭學,簡單地說,是指學生厭惡學習英語,或不愿意主動學習英語,是一種消極對待英語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具體而言,英語厭學是指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持冷漠態度等心理狀態及其在行動中的不良表現方式。
二、研究意義
本研究將通過對湖南省祁陽縣城鄉初中生做抽樣調查,探索目前農村初中生英語厭學的現狀,為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提供參考,對于新課程改革有一定的意義。其次,基于我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我國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地區差異顯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縣域內教育均衡發展也關乎著整個國家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本研究試圖通過縣域內城鄉初中生英語厭學的對比差異來研究農村初中生英語厭學的現狀,契合我國的教育大背景。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問題是:.農村初中生學生英語厭學現狀怎樣?同縣域內農村初中生與縣城初中生英語英語厭學程度差異性有多大?研究對象為湖南省祁陽縣一所縣城普通初中兩個普通班級以及一所農村初中兩個普通班級的初二學生,縣城初中112人,農村初中128人。發放問卷收回問卷240份,其中有效問卷235份,男116人,女129人。城區初中110份,農村初中125份。所采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調查問卷、訪談以及觀察。調查問卷以胡德華的碩士畢業論文《中學生英語厭學問卷的編制及其應用研究》(2009)中的中學生英語厭學的預測問卷為基礎,然后結合實際情況修改編成。該問卷在正式施測之前進行過前測,經分析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此外,筆者對調查的兩所學校進行了訪談和將近一個月的課內外觀察。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均值(Mean)又稱“算術平均值”,指一組數的平均值。樣本均值反映了變量取值的集中趨勢,或者平均水平,是最常用的基本統計量。在本次研究中,對調查問卷每個學生有關調查厭學程度的50道題的均值進行歸類進行數據統計,各題項均值超過3.5的,可以判定該學生有厭學心理;超過4.5,可判定為有嚴重的厭學心理。結果顯示:縣城初中生問卷厭學均值為:3.15,農村初中生厭學均值為:3.53。厭學平均值高于3.5的縣城初中生數量占到其樣本人數的33.6%,厭學平均值高于3.5的農村初中生數量占到其樣本人數的49.6%。這反映出:總體來看,農村初中生英語厭學程度要高于縣城初中生。
具體來看學生在各均值區間段占樣本的比例:厭學均值在3.5-4.0之間的,縣城、農村分別為18.2%、20.0%;在4.0-4.5之間,縣城、農村分別為10.9%、17.6%,在4.5-5.0之間,縣城、農村分別為4.5%、12%。在這三個厭學高厭學程度的區間段,農村學生的比例都高于縣城學生,這說明農村學生具有英語厭學心理的學生比例更大。厭學均值在2.5-3.0之間,縣城、農村分別為21.8%、13.6%;厭學均值在2.0-2.5,縣城、農村分別為11.8%、8.0%;在1.5-2.0之間,縣城、農村分別為5.5%、4.0%;在1.0-1.5之間,縣城、農村分別為3.6%、1.6%。在低厭學程度的這四個區間段,農村學生的比例都低于縣城學生,這說明,不具有英語厭學心理或者英語厭學心理程度較低的學生,農村學生比例更少。此外,將厭學程度均值超過3.5的學生進行對比,縣城學生均值為3.87,而農村學生均值為4.29。根據以上各項數據可以發現:農村學校初中生的英語厭學現象比縣城初中學校要更為嚴重。
五、農村初中生英語厭學的表現
筆者通過對兩所學校的初中生教師和學生的訪談以及長達一個月的課堂觀察發現:與縣城初中生相比,農村初中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具有以下表現:
1.農村初中生英語學習動機不強、學習毅力較差。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是激勵、指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對于農村學生來說,他們英語學習的內驅力偏弱,而在他們所處的整個環境中,能夠激發他們英語學習的動機的外部因素較少,因此有相當數量的農村初中生英語學習的動機偏弱,在學習英語目的不明確,因此學習相對不夠努力。
2.農村初中生英語學習興趣較為低下、學習態度比較消極。根據筆者觀察,相比縣城初中生,農村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專注度較低。國內外不少心理學家都認為,興趣與注意是嫡親姐妹。所以這種現象農村學生在英語興趣較為低下有關。農村初中的英語課堂上,課堂氛圍感覺不夠活躍,表現在不愛回答問題、注意力不集中等。其次,農村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態度相對消極。情感成分是態度的核心,這種情感既產生于學習這一認知過程,同時又會極大地反作用于認知過程,從而使認知效果受到影響。在農村中學,有更多學生學習英語態度不夠端正,一些學生甚至認為學習英語毫無用途,因此在課內外完全成為英語學習的“絕緣體”這樣的學生都不在少數。
3.農村在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較弱。學習性格指的是比較穩定的學生英語個人自身特質和一些復雜、獨特的個人意志。由于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有更多的農村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自信心較弱、主動性偏差。他們不愿意開口,不愿意回答問題,不善于模仿能力,害怕主動與人交往合作,不主動參與各種課堂活動,也是導致英語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摘要目的:探討高校護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的現狀和特點。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某醫科院校的護理專業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對教育工作者提出建議。結果:高校護生在對護理專業的認識上認為專業技能操作是最重要的,而對護理專業的前途沒有過高的期望,護理學生的專業認同存在著個體差異。結論:護理學生的專業認同有其特有的特點,建議教育工作者重視學生專業認同方面的教育和引導,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 :護理專業;學生;專業認同;調查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58
專業認同(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主要是自我認同和自我發展。心理學家朱智賢指出專業認同是指由于某種動機去模仿他人的特定行為[1]。隨著專業認同研究的深入,很多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國內學者陳祥麗等[2]認為所謂專業認同就是個體對于專業的認可程度,并從中找到專業樂趣,發現專業的意義和價值。張田等[3]在查閱文獻后把專業認同劃分為幾個維度:一是產生專業認同的前提基礎,這就是對于專業的認知和了解;二是對專業的情感態度,體現為對自己的專業是否熱愛;三是學習專業動機引起的積極效果;四是以上維度產生的良好專業學習效果。 綜合其他學者的研究,專業認同的概念可以歸納為個體對于所從事或學習專業的接納程度,個體遵守該專業的規范和準則,認可專業的價值,并且希望把該專業作為個人終身發展的最終目標。為了考察高校護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情況,對我校護理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本研究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在我校各年級隨機抽取了兩個自然班作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數為489份,回收率為97.80%,其中有效問卷為456份,有效率為91.20%。
1.2調查內容與方法本研究采用胡忠華編制《護理生專業認同調查問卷》[4],該問卷共有45個項目,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包含被試的基本資料,如性別、年級以及家庭所在地等信息;第二部分由專業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組成,其中專業認同包括專業認識、專業意志、專業情感、專業技能、專業價值觀、專業期望等6個維度,每個維度包括4~6個項目。第二部分采用Likert 5點評分,被試者分值越高,表明其專業認同程度越高。被試者得分25~125分,25~50分表示其對護理專業為不認同,50~100分為一般認同,100~125分為高度認同。在本次研究中,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568~0.754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58。采取無記名問卷調查法。
1.3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1統計軟件,調查對象一般情況采用百分比進行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表1)
2.2高校護生專業認同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高校護生在專業認同各因子的得分降序為專業技能、專業意志、專業價值觀、專業認識、專業情感、專業期望。表明高校護生在對護理專業的認識上認為專業技能操作是最重要的,而對護理專業的前途沒有過高的期望。
2.3高校護生專業認同的年級差異(表2)
表2顯示,在專業意志因子和專業認同總分上不同年級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從得分上看,一年級學生得分高于二年級學生。
2.4高校護生專業認同的地域差異(表3)
表3顯示,在專業情感因子、專業意志因子、專業價值觀因子和專業認同總分上不同地域水平的高護生存在明顯差異,且農村高護生得分明顯高于非農村高護生得分。
2.5高校護生專業認同與是否是獨生子女得分比較(表4)
表4顯示,在專業情感因子、專業價值觀、專業期望因子以及總分上是否獨生子女存在差異,非獨生子女得分高于獨生子女。
3討論
3.1高校護生專業認同的總體情況護生專業認同指護理專業學生對于要從事護理專業的看法,以及在區分和比較其他專業群體后對護理專業的喜歡程度和總體印象。研究結果顯示,護生專業認同水平相對較低,按照沈之菲[5]的標準看,其中各因子的得分按降序排列為專業技能、專業意志、專業價值觀、專業認識、專業情感、專業期望。其中專業技能得分明顯高于其他5個因子,專業期望值最低,護生的專業認同處于一般認同水平。護生認為在護理專業中專業技能是最主要的,認為只有掌握專業技能才能勝任護士工作,由于護士職業發展目標不高,護生對專業的就業前途期望較低。護生在工作后都會不斷進修或脫產學習,這說明護士的專業技能確實很重要,但在現實社會中,護士就業形勢嚴峻、學歷偏低,受傳統觀念和習俗影響,人們多認為護士主要是照顧、護理患者,不需要過多的知識,只要會打針、輸液等一些基本技能操作就可以,再加上護理工作比較辛苦,這些都造成護生社會的期望值較低。所以護士在以后的專業水平發展、工資待遇、社會地位、進修機會等都要低于同等資歷的醫師,這些社會因素嚴重
影響護士對于護理專業認同的全面、客觀的認識。很多護士都認為護理專業社會地位不高、發展前途較小,這些對于專業的困惑會影響護生的專業意志、價值感的穩定性,使護生對于職業發展目標缺乏自信。
3.2不同層次高校護生專業認同的差異調查的結果顯示,在專業意志分子和專業認同總分上,不同年級存在顯著差異,一年級得分明顯高于二年級,其他因子沒有明顯差異。專業認同總分隨年級增加而降低,這與胡忠華[4]研究結果一致,其原因在于不同年級對于護理專業認同的看法有了很大的心理改變,大一剛進入護理專業的學習,他們信心十足,對未來有遠大的目標,當進入大二以后,對護理專業知識、技能等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看到理想和現實的沖突,護生會感受到落差感和失望感[6],尤其在進入臨床見習階段,他們親身感受護理工作,其專業認同感就越低,其專業意志也開始越來越動搖。
不同地域的護生在專業情感、意志、價值感因子和專業認同總分上存在明顯差異,其中農村護生的得分明顯高于非農村學生。究其原因是農村的學生深知生活的不易,他們很珍惜在學校的生活和所學的專業,認為學習護理專業的目的是掌握一項技能來生活,而非農村護生多是獨生子女,不知道生活的艱辛,選擇護理專業多是父母的意愿,認為護理專業以后好就業。在非農村護生的印象中護士社會地位較低,是很辛苦的工作。在專業的學習過程中,非農村護士大多沒有農村護生那樣認真、刻苦。
在專業期望因子、專業價值觀、專業情感因子以及總分上,是否是獨生子女存在顯著差異,結果顯示,非獨生子女得分明顯高于獨生子女。分析其原因,在于獨生子女在家里備受寵愛,相對于非獨生子女,更多受到家庭的保護,其競爭壓力相對較小;非獨生子女在很多事情上都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來完成,他們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工作學習更有熱情,對自己的工作期望也較高。
4教育建議
4.1營造尊重護士、重視健康的社會大氛圍護理職業對于促進社會的衛生事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正如一位獲得南丁格爾獎章的護理前輩所說,患者無醫,將陷于無望;而患者無護,將陷于無助。就個人健康維護角度,護士的日常護理,手術準備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醫護關系就像魚和水,二者相互依存,只有提升護理地位,確保醫護協調發展,患者看病才會滿意,才會對護理工作給予理解和尊重;良好社會氛圍的實現,必定會對學校、護生產生積極影響,使學生以成為護理專業的一員感到無尚光榮,從而抑制學習倦怠的產生。
4.2教育者要重視專業認同感對于護生的影響專業認同對于高校護生的學習倦怠有重要的預測作用,護理教育者要幫助高校護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護生專業認同的現狀、特點,引導護生正確的自我定位,幫助護生樹立正確專業觀,培養護生的專業的興趣,提高護生學業成績和臨床實踐能力。
4.3加強高校護生的專業思想、情感的教育要加強高校護生專業思想教育,從剛入學的教育開始,通過講座、競賽等活動形式,讓護生了解護理專業,給護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把握好機會提出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增加專業認同感,增加從事護理職業的決心。專業情感是指護生在形成專業認同的同時會出現的內心感受和情緒體驗,因此要加強學生自身對學習的投入,把專業認同加入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將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與專業相結合,從中得到自我成就感,通過自我的精神回報產生促進作用。首先,學校要多做工作,讓學生認識到護理專業的崇高,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其次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實習機會,讓學生多感受成功的體驗。
參考文獻
[1]魏紅權,馮江平.國內女性心理學研究軌跡分析[J].社會科學論壇,2012(4):37-39.
[2]陳祥麗,張樂華,楊昭寧.護士職業認同量表的編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12):1136-1138.
[3]張田,孫卉.大學生專業認同研究綜述[J].科教文匯,2008(10):40,42.
[4]胡忠華.四川省護理本科生專業認同調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7.
[5]沈之菲.新課程背景下上海市中小學教師職業角色認同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3):723-726.
[6]羅彩花,胡杏娟.護理本科實習生專業觀調查與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08,8(7):47-48.
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方面,國外已有十分成熟的理論成果。
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選擇一個職業》(1909年)一書中,在世界范圍內第一次運用了“職業指導”,書中提出了人―職匹配理論,開啟了職業指導理論的先河,建構了幫助青年學生了解自己、了解職業,使人的特點與職業要求相匹配的職業指導模式。但這種職業指導模式過分重視職業信息的作用,以求職者了解職業信息資料為主導,卻忽視了對求職者內在心理分析的研究。
舒伯(D.E.Super)在其《職業生涯心理學》(1957年)一書中,首次使用“職業生涯”的概念,將職業生涯定義為一個人終生經歷的所有職位的整個過程,系統闡述了職業生涯發展的12個基本命題和5個發展時期。與此對應,學校的職業生涯輔導應貫穿教育教學始終。
1959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霍蘭德(John Holland),提出了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職業興趣理論。霍蘭德主要從興趣的角度出發來探索職業指導的問題,認為人的人格類型、興趣與職業密切相關,興趣是人們活動的巨大動力。他明確提出了職業興趣的人格觀,使人們對職業興趣的認識有了質的變化。以職業興趣理論為基礎,霍蘭德還編制了職業興趣的測查工具,力求為每種職業興趣找出兩種相匹配的職業能力,興趣測試和能力測試的結合在職業指導和職業咨詢的實際操作中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格林豪斯(J.H.Greenhaus)則是從人生不同年齡段職業生涯發展所面臨的主要任務的角度對職業生涯發展進行研究的,并以此為依據將職業生涯劃分為5個階段。我們可以根據對自己的認識和對職業的了解,合理設計職業生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職業。我們可以根據發展目標,規劃發展階段中的具體目標和任務,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并定期檢查目標實現情況,及時解決所遇到的問題。這樣才能保證對自己所選擇的職業滿意。
霍蘭德提出職業性向理論。他認為職業性向(包括價值觀、動機和需要)是決定一個人選擇何種職業的重要因素,并從整個人格角度考察職業的選擇問題。職業興趣是職業選擇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職業興趣測驗可以幫助個體明確自己的主觀性向,從而能得到最適宜的活動情境并給予最大的能力投入。尤其對于大學生和缺乏職業經驗的人,霍蘭德的職業興趣理論可以幫助他們做好職業選擇和職業設計,成功進行職業調整,從整體上認識和發展自己的職業能力,職業興趣也是職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職業錨(又稱職業定位)理論。個人在進行職業規劃和定位時,可以運用職業錨思考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審視自己的價值觀是否與當前的工作相匹配。只有個人的定位和要從事的職業相匹配,才能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長處,實現自己的價值。嘗試各種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在不同的專業和領域中進行工作輪換,對自己的資質、能力、偏好進行客觀的評價,是使個人的職業錨具體化的有效途徑。
總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已成為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學校教育和就業指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都存在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職業生涯教育都被列入課程計劃,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強制實施;第二,起步較早,時間在20世紀中期就已經開始,學生在初中階段開始;第三,政府和學校齊抓共管,政府官員中有專職從事這項工作的職業官員。
二、國內研究綜述
黃英忠的《人力資源管理》(臺灣:三民出版社,1997)用一章的篇幅從理論上探究了職業生涯開發的意義、職業生涯開發與人性需求的關系、開發的階段、影響職業抉擇的因素、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管理等內容。
暨南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戴良鐵、劉穎對職業生涯管理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總結整理和介紹,對職業生涯管理的背景、特征、有關理論與內容,企業如何導入職業生涯管理及開展的方法與步驟進行了探討。
教育界、管理界或社會學界的羅雙平、姚裕群、林澤炎、李勝蘭等一批專家學者就職業生涯規劃在企業界的運用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提出諸多行之有效的辦法,他們研究的重點集中于組織或個人如何有效進行職業生涯
規劃。
詹萬生主編的《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提到了職業個性、職業選擇、職業理想、職業生涯設計,但職業生涯設計這方面的內容涉及的篇幅太小,僅停留在簡單介紹上,應用性不強。
2004年11月教育部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中,明確把“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確立正確的職業觀、擇業觀、創業觀,形成符合社會和個人實際情況的就業觀,提高自我就業能力,做好適應社會的準備”列為中職學校的德育目標之一,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成為中職學校德育的“抓手”和有效途徑。
蔣乃平、杜愛玲的《職業生涯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一書,圍繞職業生涯設計的核心――“發展”,介紹了職業生涯與人生發展的關系;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特點,通過發展條件分析、發展目標確立、發展臺階構建、發展措施制訂4個設計環節的操作方法介紹,以及發展規劃調整的簡介,引導同學在職業生涯設計能力訓練過程中,加深從職業的角度對自己、對社會的了解,強化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和創業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提高就業創業能力。
柳君芳、姚裕群的《職業生涯規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從中等職業教育角度出發,內容涉及職業生涯發展條件與機遇,目標與措施,規劃與調整,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理想、就業、創業等方面,提出了學生應了解自己所學習的專業及專業對應的職業素質,用正確的觀念看待社會就業問題和個人擇業問題,學習求職的基本方法,了解創業的基本知識,做好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準備。
黎日葵的《指導中職生制訂好職業生涯規劃》闡述了中等職業學校指導學生制訂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具有的重要意義,重點論述了中等職業學校應從社會職業發展和學生自身條件相結合的角度,指導學生制訂好規劃,讓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
楊秋萍的《中職學生職業生涯設計現狀的調查與分析》從大量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學生在專業選擇上存在較大的盲目性,自我職業生涯目標追求存在偏頗,對自我職業生涯發展潛力認知模糊,職業生涯設計意識較弱,由此作者建議應該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生涯教育。
另外,廣西師范大學的李冬梅、廖利華,天津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的韓福勇,西北師范大學的張軍梅,西南師范大學的姚貴平,南京師范大學的黃彩萍等在寫碩士畢業論文時,都對中職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問題進行了專門的研究。
關鍵詞: 厭學 心理障礙 解決對策
孔子在《禮記?學記》中說:“學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由此可知學習對人的重要性。中國是文明古國,歷來重視教育。推行獨生子女政策之后,加上受“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無論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教育都更加重視了。但是在經過了九年的寒窗苦讀,經歷了中考的洗禮進入高中之后,有的學生產生了該歇歇了的想法,于是對學習持一種松懈的態度;有的對學習產生了一定的恐懼和厭惡心理,學習在他們眼里已經沒有樂趣可言,而是變成了一種無奈的、沉重的負擔。目前,厭學已經成為影響老師教學和學生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學生學習心理障礙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問題。它使班級不能保持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好學上進的學生因為部分學生的厭學行為而無法獲得一個滿意的學習環境。
一、高中生厭學現象研究的現實意義
厭學是學校教育中一個古老的問題,從教學一開始就存在,是一個普遍問題,從小學到大學,甚至從幼兒到成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厭學是學生對學校生活失去興趣,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而持冷漠態度乃至厭惡逃避的心理狀態及其在行為方式上的不良表現。厭學心理是指討厭學習,缺乏主動性,被動地或根本不愿意接受教師的授課,上課不認真聽講,走神、睡覺甚至搗亂,對學校、教師心懷不滿,對練習、作業、考試等一切學習活動漠然置之。厭學的學生往往由不學淪為混學,進而成為學困生,造成惡性循環。厭學心理一旦產生,就會對學習對象和學習過程產生逆反心理體驗,倘若這種體驗在一個人身上長期存留,就會沉積固化為不良學習品質,影響個體發展,甚至貽誤終生。[1]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在2000年8月召開的心理學專家座談會上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中學生厭學率高達20%。就厭學學生本身而言,虛度年月,浪費光陰,漸漸耗去了他們寶貴的青春年華。相當數量的學生厭學而沒有好的解決辦法,必然導致成批新文盲的產生。厭學問題,如果在較長時間內得不到較好的解決的話,則其累積性效應不僅會使學生的學習成績下降,更可能使學生對學習形成一種“厭惡性反應定勢”,即一接觸學習情境就可能無意識地涌現出焦慮、壓抑、煩燥,甚至惡心等種種不適應的心理、生理反應,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也使其不能適應學習化社會的要求,而且嚴重的厭學行為對學生的人格發展往往會造成不利影響,容易使他們形成退縮、自卑、逃避、自我概念不良等個性特征。[2]
二、高中生厭學情緒的歸因
導致學生厭學的因素很多,人們經過長期的研究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許多種。概括起來,主要有認知因素、非認知因素、心理健康、社會環境因素等,又可以分為個體因素與環境因素。個體因素是指個體自身影響學業成就的各種心理因素,如能力、情緒、成就動機、自我效能感、學習策略、知識結構和人格等。環境因素是指需要借助個體自身心理特點對學業成就施加間接影響的各種學習環境元素,如教師期望、教學方式、課程安排、家庭背景、父母教養方式和同伴關系等。[3]
尹鐵菊在她的《初中學生厭學現象初探》一文中關于學生厭學的原因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育政策、學生的學習基礎、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學校生活對學生的吸引力等多方面進行了分析。因此高中生產生厭學情緒是各種原因綜合導致的,如單一的評價方式使學生體驗了過多的失敗;受升學率的影響,學校評價教師的最好標準就是學生的考試成績,于是教師伏案掌燈開夜車,同時要求學生上試題山、游考卷海;迫于壓力,教師把教育的功效異化為應付考試,成績是評價學生的惟一標準,不惜一切壓制學生的興趣愛好。反復的訓練、頻繁的測驗使學生成了考試機器。一些學生在一次次的考試中品嘗了失敗的苦果后,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煙消云散。
三、消除高中生厭學心理的對策
當前在許多學校中盡管有些老師們意識到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帶有嚴重的厭學情緒,但面對學生時,關注較多的仍然是學習成績,在教學中依然承襲了普通教育的模式。但更多的教師們在努力尋找應對高中生厭學的對策。除了我們通常所用的方法之外,我們還可以從大師們的教育理論中尋找消除高中生厭學心理的對策。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分析。
1.根據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的原理及斯金納工具性條件反射的基本思想,我們可以作這樣的理論假設:如果學生的學習同某種能夠引發學生愉快情緒的活動反復結合,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興趣,而且這種情緒性條件反射一旦形成,就會成為推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因此,父母和教師應了解學生最喜歡干哪些事,然后,把學習和這些活動結合起來,這樣就會減少學生的學習枯燥感。長此以往,學生就能建立起穩定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系統。[4]還可以使學生通過改變自身的認知和行為來提高自我管理、控制能力,逐漸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緩解厭學情緒,減少厭學行為,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對教育的重要性,在于缺失需要與生長需要之間的關系。學生如果處于饑餓狀態,顯然就不可能把精力用于學習。但是一般說來,學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愛和自尊。如果學生感到沒有被人愛,或認為自己無能,他們就不可能有強烈的動機去實現較高的目標。所以,教師應當愛學生。我國現代教育家夏D尊說:“教育不能沒有愛,猶如池塘之不能沒有水,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把熱愛學生作為“教育的奧秘”。教育需要師愛,沒有師愛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師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北師大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是一種神圣的愛。這種愛是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由“親其師”而“信其道”,最終喜歡上學習。[5]
3.從班杜拉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論我們可以得出教師效能感與學生的成績(Gibson,1984)、學生的動機(Newman,1989)之間存在顯著相關。因此教師效能感自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它是影響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6]由此可見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是從教師的角度幫助學生克服厭學情緒的有效途徑。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學生在校園環境中對自己所從事學習和研究工作所具備的能力和可能達到的學習標準的一種自我評估。自我效能感對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動機、改善學習態度都有重要意義。因此,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改善學生厭學情緒的有效途徑之一。
綜上所述,要幫助學生克服厭學情緒,首先要分析學生厭學的情緒是如何形成的,因人而異、有的放矢地找出造成其厭學的根源。
參考文獻:
[1]劉芳.金昌市初中生厭學現象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3,11.
[2][4]馬金祥,王水玉.學生厭學的環境誘因及治療策略[J].教育探索,2005,5:95-96.
[3]蔡德科.厭學心理分析與輔導策略[J].學府新潮 ,2004,5;31-33.
關鍵詞:教練員;模型;工作績效;任務績效;關系績效;發展績效;反生 產績效
中圖分類號:G80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 號:1007-3612(2011)05-0112-04
Research on FourFactor Model of Job Performance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Sport Coacher in China
LI Lin,FU Dong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Sichuan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has chosen professional coaches in China as its sample.The data of
participant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methods of interview,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so as to discuss the job performance model of prof essional coaches in China.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yielded that the job perf ormance model of professional coaches in China was constructed by four factors, namely,task performance,contextual performance,development performance and co unterproductive performance.The Job performance scale turns out to be extraor dinary in terms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Confirmatory f 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a best fit for the fourfactormodel of the job perfo rmance model of professional coaches in China.
Key words: coach; model; job performance; task performance; contextual p erformance;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counterproductive performance
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作績效(Job Performance)概念提出以后,該主題的研究 逐漸被學者們所重視。如今,工作績效的研究已經成為了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重要研究主題 之一,但是對于工作績效的概念至今仍沒有一個被學界共同認同的觀點,分歧主要在于把工 作績效定義為結果還是行為[1]。
工作績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結構、概念、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對于工作績效結 構的研究是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早期工作績效的研究主要以職務職責作為主要評價標準,以 “產出和結果”觀點為主要理論,后續研究以“任務績效”概念取代了“結果和產出”理論 [2],成為該理論支持者在工作績效模型研究時的主要關注點。隨著研究的繼續深 入,許多 學者認為“任務績效”單維度結構已經不適于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大量研究認為工作績 效結構應為多維結構,二維、三維、四維等多維度結構模型被提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組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結構模型,任務績效(Task Perf ormance)和關系績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以及反生產行為(Counterproductive B ehavior)與組織越軌行為(Organizational Deviance Behavior,或叫做組織層面的偏差 行為)等[3]。
通過文獻資料研讀發現,20世紀末期國外學者已意識到工作績效是體育組織人力資源管 理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他們對績效的關注始于對體育組織內績效評估的研究,即體育 組織中工作績效研究始于應用性研究。我國體育組織工作績效研究同樣始于應用性研究,不 過我國體育組織工作績效研究與國外研究最大的區別在于組織層面的研究先于個體層面 [4] 。通過對我國體育組織工作績效文獻研究發現,我國體育組織中的工作績效結構研究還處于 探索和萌芽的階段,尚未開展實證研究。體育組織中開展績效評估研究應借鑒國內外管理學 領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范式,遵從工作績效研究回歸工作績效結構為研究邏輯起點的思 路,結合我國政治制度下的體育組織特點,首先從個體即教練員層面開展實證研究。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我國專業體育教練員工作績效維度和結構作為 本研究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理論推導
根據已有研究成果對我國專業體育教練員工作績效結構可能存在的維度進行推導和假 設,主要涉及理論包括勝任特征理論、人-崗-組織匹配理論和持續學習理論。
1.2.2 訪談法
1)非結構式訪談法:自行編制“我國專業體育教練員工作績效研究訪談提綱(管理者用A/B )”對部分省、直轄市項目管理中心主任、副主任和領隊進行非結構式訪談。
2)半結構式訪談法:自行編制“我國專業體育教練員工作績效研究訪談提綱(教練員用A/B )”對目前正在從事競技體育教練員工作,并且工作年限5年以上的專業體育教練員進行半 結構式訪談。
本研究將專業體育教練員定義為我國執教省級以上專業運動隊的教練。
1.2.3 問卷調查法
根據訪談和理論推導編制的《我國專業體育教練員工作績效調查問卷》對我國專業體育 教練員進行問卷調查。
本研究調查對象包括我國部分省、直轄市和行業體協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副主任、領隊 和教練員等,他們分別來自四川省、重慶市、貴州省、北京市、廣東省和河南省等地區,其 中主任27人,副主任48人,領隊81人,教練員35人,共計191人。項目包括乒乓球、足球、 水球、游泳、田徑、羽毛球、網球、武術、舉重、跆拳道、摔跤、排球和籃球等。
本研究要求每名管理者最多對其管理的3名教練員進行工作表現評價,研究共發放問卷5 50份,回收問卷514份,回收率為93.45%,其中有效問卷493份,有效率為95.91%。研究將 全 部問卷進行編號,按照編號的奇偶進行分組,偶數組246份數據進行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 分析,奇數組247份數據進行驗證性型因素分析。
1.2.4 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主要運用EXCEL、PASW Statistics18.0和AMOS17.0軟件對訪談、問卷調查得到的 數據進行信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驗證性因素分析。
2 理論與分析
大量文獻分析發現,勝任特征理論(一種重要的績效評估方法,McClelland,1973;教 師績效評價的三種理論之一,Medley & Shannoe,1994)[5,6]、“人―崗―組 織”匹配理論(該理論是以任務績效為理論基礎的績效管理模式理論之一,韓翼,2006)[1]和持續學 習理論(被認為績效中一個越來越重要組成部分,Daniel & Elaine,1999)[7] 的研究成果可作為我國專業體育教練員工作績效結構模型研究的理論基礎。
勝任特征理論中的基準性勝任特征主要對于教練員崗位的基本職責進行了界定,而鑒 別性勝任特征主要考察了人們潛在的一些特質,這些個性特質是決定關系績效的一個重要因 素;“人―崗―組織”匹配理論則涵蓋了與教練員工作績效相關的多種因素,特別是教練員 在訓練、比賽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行為方式;持續學習理論則側重于關注教練員自身的發展以 及教練員團隊的發展對于工作績效的影響。通過大量理論文獻的研究和推導可以看出作為體 育組織中所特有的職位,教練員需要面對運動隊的訓練、管理;上下級的人際交往溝通;緊 跟專業發展趨勢等諸多問題,因此考察其績效優劣需從多層次多角度的視角進行,所以本研 究理論假設支持在任務績效與關系績效基礎上的多因素工作績效結構模型的觀點。
3 工作績效結構維度探索性研究
3.1 教練員工作績效量表編制 本研究借鑒Campbell(1990)和韓翼(2006)對工作績效量表的建立方法,在關鍵事件 法的基礎上,建立教練員工作績效量表。
本研究對四川、北京、重慶、云南、貴州等地的教練員與相關項目管理中心主任、副主 任和領隊進行了訪談。其中訪談教練員20名,管理人員13名,項目包括:田徑、排球、乒乓 球、羽毛球、舉重、籃球、足球等,全部訪談都是在辦公室或者會議室中進行,全部訪談過 程均通過三星錄音筆和OPPOMP4進行錄音。
全部訪談錄音由8人分成4個小組進行了錄音轉錄文字文檔,每份錄音均由每小組中的兩 人進行轉錄,并進行關鍵事件指標的提取和概化工作,提取關鍵事件指標之后,經過4位熟 悉教練員工作的專家(相關項目管理者)進行了評審和修訂,共提取關鍵事件指標494個。 該4位專家再次對該494個關鍵事件進行了概化、合并共得到64個關鍵事件指標。為保證量表 各個維度的題目能夠更加全面、清晰、合理,根據訪談得到的關鍵事件指標并借鑒以往相關 量表中的測試題目,如韓翼(2006)《雇員效能變量調查問卷》[1],楊芬(2008 )《護理 人員工作績效調查問卷》[8],閻其樂,王家同,張國鋒等(2005)《直升機飛行 員工作績 效評定量表》[9]等,對每個指標編寫了盡可能多的題目,并最終得到初測量表題 目共65條 。研究聘請了7位心理學和管理學方面的專家對初測量表條目的表面效度、邏輯效度和語言 等方面進行了評定,通過專家對量表題目提出意見和建議,對量表進行了進一步的補充、篩 選和加工,并且聘請兩名中文系研究生對量表語言進行了進一步的修訂。最終入選初始量表 的條目共48條,其中任務績效維度11條,關系績效維度14條,發展績效維度10條,比賽管理 績效維度7條,反生產績效維度6條。本量表計分形式采用 Likert 7 級計分方法進行計分。 初始問卷編制后,對四川省小球管理中心的管理者進行了預測驗,根據反饋意見對個別條目 的表述進行了修改。
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通過訪談和理論推導編制的《我國專業體育教練員工作績效調查問卷》包括任務績效、 關系績效、發展績效、比賽管理績效和反生產績效等五個維度,共計48項條目。對初測問卷 進行區分度分析和題總題他分析后刪除條目6項,開展探索性因素分析包括5個維度42個條目 ,其中任務績效包括9個條目,關系績效包括12個條目,發展績效包括10個條目,比賽管理 績效包括5個條目,反生產績效包括6個條目。
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是一項用來找出多元觀測變量 的本質結構、并進行降維處理的技術,能夠將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綜合為少數幾個核心 因子。研究運用主成分正交旋轉對42項保留條目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進行三次探索性因素 分析后刪除15個條目,其中第一次刪除條目12項(V6、V8、V9、V12、V13、V14、V15、V16 、V19、V32、V33、V36),第二次刪除條目3項(V10、V11、V21)。第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取樣適當性值(KMO)為0.93(根據1974年學者Kaiser的觀點KMO值小于0.5時不適宜做 因 素分析);巴特利特球體檢驗(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達到顯著水平,表明觀 測變量適合做因素分析。量表27個條目共提取出4個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維度,且這4個公共 維度總方差解釋值達到69.60%,各公共維度解釋變異量為27.17%、17.32%、16.91%、8 .21%。
四個公共維度下分別包含條目6項、3項、12項、6項(表1)。根據理論模型和保留條 目分析,該4因素結構模型包括任務績效、關系績效、發展績效和反生產績效等四個維度, 共計條目27項。
3.3 新量表信度檢驗及分量表之間相關
由于需要采用新數據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因此需要對新量表進行信度檢驗。通過表2 可以看出信量表的各分量表內部一致性檢驗α系數分別為0.88,0.87,0.95和0.91,說 明新 量表的各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較高。各分量表之間表現出極其顯著的相關,表明分量表具 有較高相關,同時又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
4 假設模型的提出
根據以往的研究和本研究探索性因素分析對工作績效結構的分析,基于工作績效不同成 分的內涵,我們以維度為單位,對工作績效的結構建立了3個二階假設模型。
假設模型1根據Borman和Wotowidlo于1993年提出“任務績效與關系績效”二因素結構 模 型,他們認為工作績效不僅僅是一種結果而是一種行為,表現為一種非連續的過程,員工在 一天工作中不可能隨時做有益于組織的工作(圖1)。
圖1 假設模型1 假設模型2根據韓翼2006年提出的“任務績效、關系績效、學習績效和創新績效”的四 因素結構模型,根據本研究和韓翼的研究將學習績效和創新績效合并為發展績效,因此假設 模型2是一個三因素結構模型(圖2)。
圖2 假設模型2 假設模型3根據本研究提出的四因素結構模型,包括“任務績效、關系績效、發展績效 和反生產績效”(圖3)。
圖3 假設模型3 通過AMOS17.0軟件對3個假設模型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根據檢驗結果確定我國專業體 育教練員工作績效最優擬合模型。
5 工作績效結構模型驗證性研究
使用經過條目分析所保留的27個條目用于驗證性因素分析。
樣本來自于條目分析時保留的序號為奇數的247人 。統計方法為最大似然法,矩陣為協方差矩陣。通過驗證性因素分析 發現,假設模型1由于一階因子過少(2項),無法進行分析。假設模型2和假設模型3相比較 ,假設模型3的X2/df、GFI、AGFI、RMSEA、CFI等指標占優,說明假設模型3的具有更 好的模型擬合度(表3)。
測量模型的標準化估計值模型圖如(圖4)所示。各項目在相應維度上都有較高的載荷, 除TP2、CP1和CP2 在任務績效和關系績效維度的載荷低于0.6外,其它項目載荷均高于0.6 。 任務績效、關系績效、發展績效和反生產績效的因素負荷量分別為0.81,0.94,0.86和- 0.5 7,四個維度對高階工作績效的預測力分別為0.66、0.88、0.73和0.33。從圖4可以看出 :關 系績效在工作績效的因素負荷量最大,其預測作用也超過了任務績效、發展績效和反生產績 效這三個維度。
6 結 論
1)我國專業體育教練員工作績效結構模型由四個因素構成,分別為任務績效、關系績 效、發展績效和反生產績效。《我國專業體育教練員工作績效研究量表》由4個維度、27個 條目組成,其中任務績效包括6個條目,關系績效包括3個條目,發展績效包括12個條目,反 生產績效包括6個條目,且量表信度和效度俱佳。
2)在我國專業體育教練員工作績效結構模型中,關系績效具有最大預測力,超過了任 務績效、發展績效和反生產績效等三個維度。
參考文獻:
[1] 韓翼,廖建橋.雇員工作績效結構模型構建與實證研究[D].華中科技大 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11-18.
[2] Borman, W.C., Motowidlo, S.J.. Task performance and contextual performance :the meaning for personnel selection research[J].Human Performance,1997(10 )2:99-109.
[3] Organ, D.W. The motivational basi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 r[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0,12:43-72.
[4] 李明.評價業余體校組織工作績效指標的設想[J].浙江體育科技,1985,4:9-12.
[5] McCl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Oxford: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4.
[6] Medley, D.M., Shannon, D.M..Teacher evaluation[M].Oxford: The Internati 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1994,10:6015-6020.
[7] Daniel,R.L.,Elaine.D.P..The Changing Nature of Performance-Implications fo r Staffing, Motivation and Development[M].Jossey-Bass Inc.,1999.
[8] 楊芬.長沙市護理人員工作績效及影響因素研究[D].中南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8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