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6 11:51: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國教育史論文,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化名“西周生輯著”問世于十七世紀的長篇小說《醒世姻緣傳》,是我國文學(xué)世上享有一定地位的一部力作,其價值和影響力,不亞于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但就是這樣一部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通俗讀物,卻由于歷史的和現(xiàn)實的諸多因素,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卻少有人知曉,其作者的真是身份也在人們的猜測和學(xué)術(shù)界的爭論中,變的越來越撲朔迷離。小說的作者署名“西周生輯著”,“西周生”何許人?一直是學(xué)術(shù)界爭論的一個問題,其身份至今仍難以確定。
多年來,作為蒲氏子孫,在無能為《醒世姻緣傳》正名的抱憾中,竟成為難以釋懷的一塊心病。沒當讀之念之,總認為就現(xiàn)有史料和傳聞而言,其真實作者應(yīng)是蒲松齡先生的遺著不容置疑。為作出令人信服的佐證,今日重提這一命題,意在重新引起學(xué)術(shù)界的爭鳴,使此問題能在前人探究的基礎(chǔ)上,廣征史料,廣開言路,以期早日還《醒世姻緣傳》作者一個公正真實名分,以告慰先輩的在天之靈。
以筆者只見,甚贊成徐北文先生的一些考證和推斷,他使筆者看到了《醒世姻緣傳》的真實作者已到了呼之欲出的道口,如再有有識之士進一步考研,離揭開其真實作者的面紗,已是不難作出定論。徐北文先生對在《醒世姻緣傳》的作者時,曾提出了五點令人信服的觀點,現(xiàn)在此列出:
其一,他認為《聊齋志異》中反映的輪回因果的佛教因果觀,以及儒家的論常規(guī),與《醒世姻緣傳》的觀點相同。特別是蒲氏所特有的對第不遇的舉子的同情,對于悍婦婦女的強烈的反感等,更與之相合。蒲氏不僅寫了《邵女》、《馬介甫》等一些列悍妒婦女的形象,而且寫的《江城》擴大改寫為俚曲《禳妒咒》,那么再擴大改寫為小說的可能性很大。
其二,《醒世姻緣傳》所有的語言是蒲氏家鄉(xiāng)一帶的土語,而與蒲氏現(xiàn)存的俚曲等通俗作品中的土語一致,不但讀音一致,而且書寫情況也大體一致。
其三,《醒世姻緣傳》提到《水滸傳》、《西游記》,特別是《金瓶梅》中的事典,證明其上限在《金瓶梅》一書傳播在1610年以后的時間。書中提到“不是古時佘太君的先鋒,定時今日里秦良玉的上將”,秦良玉是崇禎時人。又提到“守道副是李粹然,是河南懷慶府河內(nèi)縣人,丙辰進士”,查文獻與事實相符,李以按察司任濟南到,事在崇禎七年[1634]以前。根據(jù)我國傳統(tǒng)慣例,書中提到的真人真事,則多在其蓋棺以后,李粹然入清仍官,本書寫作時間當在清代初頁。第二十八回稱關(guān)羽為“關(guān)圣帝君”,按追封關(guān)羽為“中義神武大帝”在清順治年間[以前僅稱關(guān)王],可見此書是清以后所著。
其四,以書中所反映的自然災(zāi)害,考察濟南府、章丘、淄川的方志,與明末清初記載所吻合。尤其是第二十七回載:癸酉十二月打雷,除夕雷雨大作等特殊罕見的現(xiàn)象與《濟南府志》載“癸末[崇禎十六年,1643]:夏,淄川雨雹,除夕,雷雨大作”相同。第九十回所記成化十四年武城縣災(zāi)情:“到了四月二十前后,麥有七八熟的光景,可可的甲子日下起雨來,整日的無夜無明,傾盆如注。”而蒲氏文集中的《紀實前編》一文記錄的詩康熙四十年[1703]的淄川災(zāi)情;“四月天雨舟,二麥歉收,五月二十四日甲子,雨竟日,自此霪霖不休”。兩處都記四月以后的甲子日大雨,當不是偶然的,如果所推測不錯,可見本書當完成于蒲氏六十五歲左右時。
其五,孫凱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卷七云:“日本享保十三年【清雍正六年】《舶載書目》已有《醒世姻緣傳》,所記序,跋,凡例與今通行本全同,則是書刊行至遲亦在雍正六年以前矣。”
從以上五點看來,本書作者的鄉(xiāng)里為淄博,寫作時間在清初左右,其人的思想與《聊齋志異》相一致,其善于運用山東方言以及行文富有幽默諷刺感也與寫作俚曲的蒲松齡相一致,其主要情節(jié)與蒲氏的《江城》、《禳妒咒》基本相同;而且蒲氏死后六十年由第一批書刊刻《聊齋志異》的山東萊陽趙其杲傳出本書的作者也是蒲松齡。假設(shè)若不是蒲氏,在當時當?shù)剡€找不出另一個合適的人來。
對上述推斷持反對意見者路大荒[見齊魯書社刊《蒲松齡年譜》],曾任山東省圖書館副研究員,蒲松齡著作編輯委員會委員等職務(wù)。1936年由世界書局給他出版的四大本《聊齋全集》中曾將《醒世姻緣傳》編進全集中,1957年他以嚴謹?shù)闹螌W(xué)態(tài)度,在重新訂正“蒲松齡年譜”中,以論文“《聊齋全集》中的《醒世姻緣傳》與(古詞集)的作者問題”提出了異議,認為是在全集出版時,由別人替他加進的不確切資料。另外,王守義的《醒世姻緣傳》,的成書年代(1961年《光明日報文學(xué)遺產(chǎn)》第365期),金性堯的《(醒世姻緣傳》作者非蒲松齡說(中華文史論叢1980第四輯)等。但他們都尚未提出什么積極的證據(jù)來,不能令人信服。因此維持本書為蒲松齡所著的說法,卻并不認為是一個成熟的結(jié)論,而且是認為在沒有更有力的反證之前,理應(yīng)保留自乾隆以來就已有的較為合理的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