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2 10:28: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奧鵬教師教育培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學分銀行是“寶庫”
學分銀行并非新生事物。談教師培訓學分銀行,就要先了解學分制和“學分銀行制”。學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種,它以選課為核心,教師指導為輔助,通過績點和學分,衡量學生學習質和量的綜合教學管理制度。它首創于19世紀末的美國哈佛大學,并很快就風靡全球。而“學分銀行制”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韓國第一個提出并試點運營的,它借鑒了銀行的運行體制,包括存儲、匯兌等功能,但存儲的是學分,匯兌的是學歷和證書。它突破傳統的專業限制和學習時段限制,將技能培訓與學歷教育結合起來;且學習者的學習時間,可集中也可中斷,即使隔了幾年,曾有的學習經歷仍可折合成學分,存儲到學分銀行。
《教育》記者采訪中發現:傳統的教師培訓,往往時間比較松散,形式變化多端,且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以致教師的培訓熱情難以保障。因此,構建一個上下銜接、左右溝通、前后一體的立交橋式的教師培訓體系,對于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學分銀行憑借靈活的機制、先進的管理理念,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認可和推崇,甚至被看作是教師成長的一個寶庫。“教師培訓學分銀行制度,是以學分為載體,全面記錄教師參加的所有不同類型的教育學習過程、時間及成果,能夠滿足教師的需求。”內蒙古師范大學研究生李聰慧撰文指出:學分銀行制度可以針對目前教師培訓制度的不足。它能夠全面記錄教師的學習經歷,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可以避免教師的重復學習,提高教育資源的效率;還可以使教師選擇空閑時間進行學習,避免培訓時間與上課時間沖突,減少教師的負面情緒,提高培訓的有效性。
2012年12月,教育部“教師培訓學分管理試點工作”開始在遼寧、浙江、重慶、湖南試點。綦江區作為重慶的三個試點區縣之一,主要承擔“教師培訓學分銀行管理系統開發及利用研究”的任務。對此,綦江區騎龍小學副校長曹紅說,學分銀行使包括自己在內很多教師,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學習積極性大大增強。對于教師成長來說,這其實是一件好事。“打鐵首先自身硬”。從學校管理者的角度,曹紅認為,老師只有不斷學習提高,才有底氣和資格站在講臺上;同時,學分銀行也是一位無形且剛直的管理者,在不斷鞭策教師的成長進步。
上海運行較早,積累一定經驗
2016年4月12日,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召開會議,就如何做好浦東新區“十二五”教師繼續教育收尾工作進行具體安排。會議通報了全區學分任務完成情況,同時要求“十二五”師訓未結業教師抓緊最后掃尾機會,可通過“上海市教師教育管理平臺”等盡快掙分,爭取結業。
上海市教師教育管理平臺,是上海教師繼續教育的“學分銀行平臺”,于2011年4月上線運行。它源自2007年底上海推出的“學分互認”。當時,上海市教委印發《開展高等教育學分互認試點和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溝通試點的方案》,決定在成人教育領域率先試點學分互認,從而打破了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間的認證瓶頸。2011年6月,《上海市“十二五”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工作實施意見(試行)》公布。根據該意見,“十二五”期間,上海市教師教育工作將全網絡化管理,市級培訓依托上海市教師教育管理平臺(學分銀行)進行。所有在職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要參加自選課程的培訓,將教師完成培訓學分和培訓考核情況作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教師考核和職務聘任的必備條件和重要依據。
《教育》記者了解到:上海市教師教育管理平臺(學分銀行)是由上海市教委人事處組織,上海師資培訓中心與上海遠程教育集團具體實施的市級、區級、校級共享課程管理和培訓學分管理的平臺。它擁有人員信息管理、課程管理、班級管理、個人報名、團體報名、報名審核、學分管理、經費統計、報表導出等功能,面向的用戶群有市級管理員、區級管理員、校級管理員、任課教師、班主任和普通教師。“十二五”期間,原則上要求所有在職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在5年內必須完成36學分,其中每10學時將折算為1學分;每一位教師每次只能報一門課程,不能多報。
在運行初期,上海市教師教育管理平臺系統因為前幾期設置的課程較少,還曾遇到過全市十多萬中小學教師集中搶選課程的問題,以致服務器不堪重負。最后,在登錄頁面上設置了三個入口進行分流,才得以緩解。經過這樣不斷摸索,截止2014年12月,上海市共有13萬名教師報名注冊學分銀行,教師培訓的市級共享課程已達到近500門,基本上做到了全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全覆蓋。而上海市通過制定學分認定標準,構建教師培訓學分結構體系,強化教師培訓學分考核管理,逐步打造出一個開放、多元、可選擇、分級的教師培訓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為其他地方教師培訓學分管理提供了一些借鑒經驗。
可與國培計劃結合進行
論文摘要:學習型社會離不開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支撐,高等學校在構建學習支持服務體系中應發揮龍頭骨干作用。本文以江蘇為例,闡述了以高等學校繼續教育校外學習中心為重要節點構建區域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若干政策建議和措施。
高等學校繼續教育校外學習中心是指高等學校為所舉辦的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繼續教育的學員進行面授輔導、提供學習支持服務等而在校內外設立的教學機構總稱,包括高等學校的函授站、遠程(網絡)教育校外學習中心、業余教育(夜大學)校外教學點、非學歷繼續教育校外學習中心(教學站)等(以下簡稱“校外學習中心”)。校外學習中心包括自建自用、共建共享、社會化公共服務三種類型。校外學習中心是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繼續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也是繼續教育管理的難點和薄弱環節。加強校外學習中心建設,將校外學習中心建設成為區域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重要節點,不僅能夠有效提高繼續教育的質量,促進繼續教育健康發展,而且能夠有力地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一、將校外學習中心建成區域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重要節點的必要性
(一)學習型社會離不開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支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加快發展繼續教育,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建設以衛星、電視和互聯網等為載體的遠程開放繼續教育及公共服務平臺,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社會離不開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支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在現階段,人們更加關注學習的效率和質量,更加強調學習者的獨立自主學習和對學習的支持。學習支持服務體系(Learning SupportServices System)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為學習者個體或小組有效學習活動提供全面、優質、高效的幫助與服務的系統總稱,包括學習者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的培養,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信息的提供和篩選,學習條件和學習環境的創設,高質量學習資源的供給,為學習者個體或小組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合理需求提供的學習支持和指導,學習成果的認證和轉移,以促進學習者進行個別化學習和交互學習任務的完成。
(二)高等學校在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建設中應發揮龍頭和骨干作用
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是第三級教育,處于教育體系的頂部,是教育體系的龍頭和火車頭,對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構建具有牽引和示范作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部屬高等學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管理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部屬高等學校在建設學習型社會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中的骨干帶頭作用。
《歐洲大學終身學習》指出,21世紀的歐洲,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全球化進程發展迅速,社會老齡化特點日益明顯,技術更新日新月異。終身學習也逐漸被賦予更多新的含義:弱勢群體的教育需求,大學生畢業后的繼續教育和培訓,退休人員為豐富文化生活進行的學習等。此外,學生群體更加多樣,對學習的需求也更加豐富多樣。在此形勢下,大學應該作出更加強有力的承諾,在構建終身學習型社會過程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為建設“知識歐洲”作出應有貢獻。因此,高等學校要轉變觀念,以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為己任,在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龍頭和骨干作用,引領校外學習中心按照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建設的要求,加快轉型,加強建設,努力把校外學習中心建設成為區域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重要支撐點。
(三)將校外學習中心建成區域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重要節點是校外教學點自身發展的需要
校外學習中心要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準確定位,明確改革發展的目標和任務。校外學習中心是開展繼續教育支持服務的機構,目前的主要任務是接受高等學校的委托,根據高校的要求和工作安排,配合高校進行招生宣傳、生源組織、學生學習支持、學籍和日常管理。承擔繼續教育的部分職能,配合高等學校完成繼續教育工作。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革和教育的發展,繼續教育被重新定義,功能進一步完善和拓展,被賦予了新的使命。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特別是成人的教育活動,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新繼續教育觀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倡導全民閱讀,推動全民學習。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
《規劃綱要》為繼續教育校外學習中心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高等學校繼續教育校外學習中心要適應新形勢,樹立新觀念,明確新目標,以服務終身學習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為主要任務,在構建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中找到自己的坐標和發展定位,加快轉型,加強建設,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搭建終身學習支持服務的信息平臺,努力建設成為區域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重要節點,為接受繼續教育的個人和社會群體提供更多、更靈活、更有針對性的學習支持服務,在終身學習的支持服務中不斷發展壯大。
轉貼于
二、將校外學習中心建成區域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重要節點的可行性
(一)校外學習中心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以江蘇為例,目前全省校外學習中心達到了983個,其中函授站、業余教育(夜大學)教學點611個,占62.16%,遠程教育校外學習中心372個(包括高等學校自建遠程教育校外學習中心315個,奧鵬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校外學習中心44個,弘成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校外學習中心13個),占37.84%。這些校外學習中心分布在江蘇的100多個縣(市、區),平均每個縣(市、區)有學習中心近10個。全省各縣(市、區)的居民想接受繼續教育特別是學歷繼續教育,可以在當地高等學校以及繼續教育校外學習中心得到幫助,選擇適合自己的高校、專業、層次和學習形式,校外學習中心可以提供學習信息、報名、注冊、學習資料、面授輔導、提交作業、就地考試等幫助和服務。因此,校外學習中心已經成為服務公民終身學習的重要場所。
(二)校外學習中心充分利用了各種教育資源
校外學習中心廣泛分布在高、中等學校、電大、黨校、行業培訓中心、企業培訓機構以及社會力量辦學機構,充分利用了各種教育資源。比如,江蘇983個高等學校繼續教育校外學習中心,設在普通高校的有144個,占14.65%,設在成人高校的有11個,占1.11%,設在高等職業學校的有71個,占7.22%,設 在市、縣電大的有86個(含奧鵬遠程教育公共服務校外學習中心),占8.75%,設在中等職業學校的有174個,占17.70%,設在技工學校(包括技師學院)的有64個占6.51%,設在成人中專校(主要是教師進修學校、衛生職工中專校、農廣校)的有145個,占14.75%,設在行業企業培訓機構的有160個,占16.28%,設在黨校的有34個,占3.46%,設在鄉鎮成人教育中心的有11個,占1.11%,設在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的有83個,占8.44%。如果以高等學校為龍頭和骨干,以這些校外學習中心為重要節點,構建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就能有效整合和充分發揮各種教育資源的作用,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
(三)部分校外學習中心已經具備終身學習支持服務的功能
雖然校外學習中心是為高等學校開展學歷繼續教育服務的,承擔了高等學校賦予的部分教育環節的職能。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隨著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推進,繼續教育正在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正在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校外學習中心也正在從“教學輔導中心”向“學習支持服務中心”轉變。特別是現代遠程教育校外學習中心已經具備了學習支持服務具備條件,一些建設得比較好的學習中心以高等學校為依托,集成了高等學校學歷繼續教育資源,整合了區域非學歷繼續教育資源,成為區域的終身學習支持服務中心之一。
比如無錫市數字化學習中心在高等學校校外學習中心的基礎上,依托廣播電視大學系統,集成了10多所高等學校繼續教育資源,積聚了無錫市黨員干部教育網、無錫市新農村網校、無錫市企業培訓網、無錫市知識產權保護與科技創新培訓網、江蘇經理人網、無錫市老年學習網、無錫市國際服務外包與文化創意產業緊缺人才培訓網、無錫網上學習城等10多個網絡學習平臺資源,初步成為無錫市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重要支點,該學習中心由學習資源庫、課程學習平臺、管理平臺和移動學習平臺等四部分組成,具有有課程資源開發、采購、組合、展示、銷售、個人學習支持、課程費用結算等功能。這為校外學習中心建成區域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重要節點提供了范例。
三、將校外學習中心建成區域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重要節點的策略
(一)要將校外學習中心納入區域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將校外學習中心建設成為區域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重要節點,離不開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首先,政府要統籌規劃,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繼續教育校外學習中心在構建區域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關于現代遠程教育校外學習中心(點)建設和管理的原則意見》(試行)的通知”(教高廳[2002p1號)指出,“通過建設校外學習中心,可以促進教育資源重組和結構優化,逐步形成社區學習中心,為成人教育、繼續教育、終身學習提供服務,為構建我國的終身學習體系奠定基礎”。
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要以學習者為中心,以高等學校為龍頭,發揮高等學校在終身教育資源建設中的骨干作用,整合終身教育資源,構建終身教育資源平臺;同時利用高等學校校外學習中心在高等學校與中等學校、成人高校、黨校、行業、企業培訓機構、職工學校、鄉鎮成人教育中心、民辦教育機構以及其他文化社會機構的橋梁紐帶作用(因校外學習中心都是依托這些機構建設的),通過政策,引導高校和校外學習中心按照區域學習型社會建設的要求,根據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重要節點的發展定位,轉變觀念,拓展功能,加快信息化平臺建設,集成高等學校繼續教育資源,積聚區域各種教育培訓資源,把學習中心建成終身學習資源的連鎖超市,建成居民終身學習的支持服務中心,若干高校和校外學習中心以及區域各種終身學習網絡共同形成區域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
(二)校外學習中心要加快觀念更新
更新觀念是推動高等學校繼續教育校外學習中心科學發展的先導。
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學習支持服務的關鍵要素構成主要包括:服務對象、服務環境和服務內容等,而核心是人——學習者。因此,校外學習中心要成為終身學習支持服務的重要節點,必須以學習者為中心來規劃設計學習中心的建設,為學習者的有效學習和交互提供全面周到細致的服務,使得學習者的各種合理請求能得到及時的響應。
其次,要樹立以服務為宗旨的理念。校外學習中心建設要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于區域人力資源開發和學習型社會建設,服務于區域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構建,在區域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構架中找準目標定位。
再次,要樹立以質量為核心的發展觀。《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著力推動內涵發展,實現工作重心從外延發展向內涵建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移。
最后,要樹立“特色發展”觀。各個校外學習中心要科學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錯位發展,形成特色,提高水平,形成獨具特色的辦學理念和風格。此外,還要樹立“有教無類”的理念。校外學習中心要關心困難和弱勢群體,使他們體面地學習和生活;要注意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使學習者體會學習的快樂。
(三)校外學習中心要加快信息化平臺建設
《規劃綱要》要求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建設以衛星、電視和互聯網等為載體的遠程開放繼續教育及公共服務平臺,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因此,校外學習中心要主動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趨勢,加速自身的轉型,由傳統的面授輔導為主向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突破時空的學習支持服務轉變,加快信息化的學習支持服務平臺建設。校外學習中心信息化的學習支持服務平臺應該具備這樣的功能:
首先,能夠集成終身學習的各種學習資源。這些學習資源的來源除了高等學校以外,還包括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其他各類教育機構、科研院所、社區、傳媒機構、出版社、課件制作機構、個人等提供的學習資源。
其次,能夠為學習者提供學習管理。包括學習信息的提供,學習者注冊、選課、考核、評價、學分累積遷移、學習檔案管理等。江蘇擬進行“江蘇公民終身學習卡”試點,為江蘇公民終身隨時隨地學習提供“一卡通”服務,學習中心應該具備一卡通服務功能。
再次,學習過程的支持、指導和服務。包括輔導、答疑以及師生、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服務。
因此,校外學習中心的信息平臺既是學習資源的積聚平臺,也是學習信息平臺、學習管理平臺,更是學習指導支持服務平臺和學習交互平臺。當然,很多學習者更傾向于采用“網絡學習十面授輔導+實訓實操”的混合學習方式。因此,校外學習中心應以信息化平臺為支撐,使之成為當地居民終身學習的“學習資源超市”、“學習指導中心”、“學習交流中心”和“實踐訓練中心”。
(四)校外學習中心要創新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
學習中心的資源和服務對象——學習者兩頭在外,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千差萬別,任何系統、任何實體、任何人在學習需求的推動下,都有可能成為校外學習中心學習資源的提供方。校外學習中心必須面向市場,與多方合作,為不同的學習者開展多樣化的學習支持服務。要使校外學習中心實現良性運作,必須創新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充分調動校外學習中心所有利益相關方的積極性。
有人認為,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發展方向為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也將推動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化運作的學習咨詢服務機構將出現,來從事終身學習支持服務。因此,校外學習中心也要引入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和市場運作機制。要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導并提供政策支持,校外學習中心自主發展、管理與運行,開展各類社會人群的學歷和非學歷繼續教育,公益與市場服務并重,政府埋單與個人付費結合,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的新模式。
(五)創設校外學習中心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首先,政府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和引導。一方面,要完善校外學習中心的建設標準和準入制度,加強檢查和評估,建立優勝劣汰的動態準入和退出機制。
其次,發揮示范輻射作用。教育行政部門應該通過政策支持培育一批示范性校外學習中心,把示范中心優先建設成為區域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重要節點,使示范性學習中心成為看得見、摸得著、說得清、可復制、可推廣的范例,引領所在區域或不同類型的學習中心的建設,提升學習中心的總體質量和發展水平。
再次,要加大對非法招生中介和違規辦學等行為的打擊力度,形成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同時,校外學習中心要加強自律,進一步規范自身辦學行為;要打造自己的品牌,發揮品牌效應,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成為區域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中的明珠。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部屬高等學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管理的通知(教高[2007]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