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大學生就業指導論文

大學生就業指導論文

時間:2022-04-15 03:15: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生就業指導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大學生就業指導論文

第1篇

1、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空泛

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工作中主要包括就業觀教育、擇業觀教育、就業形勢與政策教育、就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來,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內容單一空泛,觀點過舊,基礎信息更新換代過慢等問題,達不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部分民辦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中,書面知識多于就業工作實效。高校大學生接收到的信息多來自課本、教材,缺少最新的就業政策、行業發展信息,不能把個人實際與職業規劃相結合。許多老師也缺乏在社會和企業工作的經歷,上課照本宣科,沒有洞察了解學生的實際思想需求,缺乏與學生互相溝通,教育內容大而空泛,不能真正解決民辦高校大學生在就業中的困惑和矛盾。

2、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單一

當前民辦院校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時,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沿用之前的傳統的授課方式,民辦高校將就業指導方面的課程列入教學大綱,組織輔導員或是任課教師定時向學生傳授課程,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在一定時期一定階段上能起到教育指導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族群結構發生了變化,九零后甚至九五后成為民辦高校大學生群體的主力軍。由于民辦院校大學生學習能力、知識體系與結構等方面的差異性與特殊性,同時受朋輩、網絡,各種高科技信息的影響,內心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思想觀念日趨多樣化、現代化。由于其認知水平不同,對就業、擇業、甚至對人對事的態度、對各類社會現象的認知都難以取得一致。這就要求就業指導工作者要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開拓思路,結合運用出現的先進科技手段,做好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3、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民辦院校在職業規劃課方面存在著教書和育人的脫節現象。由于對此類課程不夠重視,加上教師資源緊缺,所以民辦院校的職業規劃、就業指導課都是由別的課程老師或者輔導員兼上,只有少部分專職教師。部分兼職教師身擔多份工作,無暇對目前學生關心的各種就業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沒有對學生的就業心理進行專業的分析,往往只注重教學任務的完成,而忽略了實踐育人這一環節,與學生實際需求相脫離。有些老師本身對這門課就不夠重視,上課不注重對教學課堂秩序的維持,使學生養成了不良的習慣。

二、民辦院校就業指導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

1、構建就業聯合機制

民辦高校與企業、與畢業生建立聯系制度,即民辦高校大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工作,民辦高校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校做工作匯報。這樣做一方面為民辦高校大學生創造了就業實習的機會和企業吸納人才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激勵和幫助高校大學生提升自身能力。不要小看榜樣的力量,在榜樣力量的影響下,高校大學生能夠自覺的完善自身,自覺地接受一切先進、合理地正能量,才能指導其不斷調整自我的職業規劃,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未來的挑戰。

2、利用網絡進行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現今時代中,一定要占領網絡這一思想政治教育陣地,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體現在就業指導中,首先,應利用網絡,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勢,在網上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向學生輸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樹立適當的擇業觀,引導學生到基層去、到國家真正需要的地方去,抵制社會不良思潮對學生的沖擊;第二,學校的就業指導部門和就業指導老師要利用網絡搜集大量最新信息,更新授課內容,使課堂內容緊跟時代腳步;第三,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師生交流方式,貼近時事熱點,結合學生關注的話題,利用網絡新媒體與學生互動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方向性的引導,讓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組建能跟得上時代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第2篇

論文關鍵詞:職業發展教育 大學生 企業 社會

論文摘要:在我國社會進步和高等教育迅猛發展以及人才培養模式、方式變革的大背景下,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探討了當前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職業規劃不明確,不系統;社會用人機制和配套用人機制不夠完善。提出了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策略,分別從高校、家庭、大學生自身、政府和企業五個方面來論證,明確了各自的角色和任務。為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教育提供了條件和保障。

一、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重要性

職業發展教育是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簡稱,它是就業指導工作與職業指導教育的延伸和發展,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發展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全面的職業發展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工作世界與職業社會以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培養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意識,強化他們在就業中的主體意識,從而在求職擇業中能夠進行合理的職業定位,順利進入職場或變換工作實現工作向職業、職業向事業的順利轉變。

二、當前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職業規劃目標不明確,不系統。畢業之前的大學生處于幻想之中,沒有緊迫感,對未來職業發展缺乏設想規劃。而畢業的大學生也體會到夢想和現實的落差。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大很多大學生在對自己職業生涯規劃判斷上有前后矛盾的現象,表明大學生對什么是職業生涯規劃還沒有正確的認識,往往只知道理論而缺少實踐和操作。

(二)高校在專業設置、課程內容、人才培養模式、就業指導和服務等方面不科學。高校逐步成立了有關的指導機構,但是,高校的就業機構不夠完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還不能適應社會需要。就業指導老師沒有受過專門的培訓,缺乏對社會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發展系統的全面掌握,服務意識和質量不到位等等。

觀念和實施方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效果。

(三)社會用人機制和配套用人機制不夠完善。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完善的職業準入制度和合理的流動置換機制,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畢業生不協調,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畢業生跨地區就業的渠道不暢,限制了畢業生的流動。到西部就業、到基層就業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使我國人才流動呈現出不合理的狀態。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策略

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是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學生本身、家庭、學校和企業都有責任把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做好,不斷完善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體系。

(一)從高校角度,要做好一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強制度建設,構建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全新體系。包括思想政治管理體系和大學生職業發展服務體系。把職業發展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貫穿到大學生活的各個階段。高等學校必須從新生入手,給予全程化的職業發展教育,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認識行業、認識企業,了解就業形勢和社會發展趨勢,并進行有效的自我探索,確定職業目標。第二,職業發展教育課程化。要針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分別進行系統化的教育,按照職業探索、職業定向、職業準備和職業安置四個階段的客觀規律,把職業發展教育融入大學生活的各個階段。同時大學生根據自己的性格、能力、專業、興趣等方面的不同,結合政府政策、社會需求、企業發展等,合理的進行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提升自己的職業核心競爭能力。第三,引入企業文化,構建新型的校園文化。在職業發展教育中要引入企業文化,讓學生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學校要及時了解用人單位的要求,按照用人單位的要求來培養大學生,進行“需求管理”,并把管理延伸到用人單位,與用人單位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讓優秀企業文化滲透到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使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很好的結合,這對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從家庭角度看,讓家長參與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教育。家庭環境是影響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直接因素之一,家庭教育和父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有直接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大學生確立合理就業價值取向的重要條件,也決定著大學生是否能進行合理的職業發展規劃。學校應及時和家長聯系和溝通,讓家長了解大學生在學校的情況和存在問題等,使家長可以及時跟蹤學生的學習和職業能力發展狀況。

(三)從大學生角度,大學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發展能力。大學生從進入大學校門開始,就要主動的學習,了解自己,合理高效的完成自己的學業。追求興趣并嘗試新的知識領域,掌握過硬的專業知識,把握機遇、創造機遇,認真制定、管理、評估和調整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良好的職業發展能力是企業看重的重要品質,也是大學生成功進行職業規劃的條件。

(四)從政府和企業的角度,要給大學生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政府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證大學生的權益,同時為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創造一個積極的合理的社會氛圍。讓大學生在一個穩定、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為企業,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學校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向高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同時反饋大學生使用中的建議和意見。學校和企業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學生綜合評定法案等,使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真正為社會所接受,學以致用。使學校教育與行業發展、市場需求相協調,實現高校人才與社會需求的相適應。

參考文獻

[1]王榮發.職業發展導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2]尚博.個人職業發展規劃[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3]徐晶.關于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5.

[4]賈慧.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的本土化探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15.

[5]于祥成.大學生生涯輔導探析[J].大學教育科學,2006,1.

[6]張競乾,朱玉濤,謝帆.論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必要性[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6,2.

[7]趙北平,雷五民.大學生生涯規劃與職業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8]蘇星海.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7,5.

第3篇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 能力培養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82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Ability Training Practice

――Take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ZHANG Chengwei, ZENG Yitang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Wuhan Dongh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34)

Abstract The total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nationwide in 2014 reached 7.27 million people, is known as "the history of the most difficult season of employment", while in 2015, the country has 749 million college graduates, a record high number of graduates, called "the history of harder Employment season . "The numb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in 2016 graduated, only more than 2015.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very serious and important, Premier Li Keqiang pointed out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upgrade,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ocial stability. This paper studies from three aspects: Students lear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atus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by the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profession empirical study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the gap between the expectations and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society,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content and mode, culture useful socially tal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training; practice

1 大學生學習的特點

1.1 專業基礎知識不牢固,實踐技術不過硬

大學的教學模式跟高中有很大的區別,高中只有幾門主學科,而且從早自習到晚自習都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反復練習,融會貫通。而大學的專業課程非常多,相對而言課堂的課時會比較少,老師每次在課堂上講解新的知識點后要求學生能在課下進行預復習,并且大部分知識點需要學生自己練習鞏固。但是很多學生都沒能做到自主學習,知識點掌握得不牢固,甚至學完就忘。

很多企業都希望學生能盡快適應工作環境,從事相應的工作。但是我們較少設置實踐類課程,即便有實踐類課程,其教學成效也不如人意。由于理論和實踐相脫節,很多學生感到在學校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很難運用于工作實踐中。學生缺乏必要的職業技能,那么也就不易實現順利就業了。

1.2 學習主動性不強,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很多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希望老師安排好學習步驟,推一步走一步。但是,大學的教育主要傳授的是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需要學生自己主動鉆研所學專業的知識。此外,要想在社會立足,除了過硬的專業知識以外,還需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學生應該把握大學四年的學習機會,主動找機會鍛煉自己的綜合素質。比如會計與審計專業是一門綜合學科,需要具備管理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營銷、物流管理等綜合知識。進入企業后,除了專業知識,還要善于協調企業內部關系,與客戶、稅務局、銀行、工商、等各部門單位協調,既要維護本單位的利益,又要遵守行業規則,學生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有待加強。

2 大學畢業生就業現狀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據資料顯示,我國13億多人口中,勞動力資源就有近9億人,其中有7億左右為從業人員,這表明勞動人口供大于求的基本狀況依然會持續。所以企業對大學畢業生的要求日益提高,職位需求趕不上大學畢業生的快速增長。

很多高端的工作,大學畢業生不能勝任,然而基礎的工作崗位工資不高且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這就要求大學畢業生具有更高的素質,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鍛煉自己,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以會計與審計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為例,進入企業后需要能夠根據企業的紛繁的業務,進行熟練的賬務處理,會計操作等。并且強調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和道德品質。

3 會計與審計專業實踐調研與改進建議及措施

3.1 調研結果

本論文以武漢東湖學院會計與審計專業畢業班為例進行調研,收到有效問卷共157份,其中男21人,女136人。

在職業取向這個問題上,政府部門的有25人,占16%,事業單位的有50人,占32%,外資企業的有35人,占22%,其他私企的有31人,占20%,擇業無明顯傾向的有16人,占10%。調研結果顯示有48%的同學希望在政府及事業單位工作,有22%的同學希望在外資企業工作,而這類型的企業正好是提供工作機會比較稀缺的,而且對求職者有較高的要求。這表明學生的擇業方向還是要做一定的調整,不要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要端正心態,放寬選擇,比如中小企業提供的工作機會更多,而且在該類型企業工作,同樣能夠學以致用,不斷地提升自己,并能獲得良好的發展機遇。

在求職時如何看待專業與工作性質的問題上,選擇一定要與專業對口的有35人,占22%,選擇與專業相關的有56人,占36%,選擇按照自己的興趣擇業的有30人,占19%,選擇無關專業先就業的有36人,占23%。會計工作的專業性很強,所以很多同學畢業后還是傾向于選擇本專業或者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表明學生對專業的認識比較清晰,就業有針對性。但是就業是雙向選擇,這就更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嚴格要求自己,充實自己,使自己能夠達到目標,勝任崗位工作,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

在你認為當前的就業形勢如何的問題上,選擇形勢非常嚴峻,就業艱難的有77人,占49%,選擇形勢一般的有9人,占6%,選擇就業良好的有55人,占35%,選擇形勢良好,就業容易的有16人,占10%。結果表明,大家對就業形勢有一定的了解,也能感受到就業壓力,我們可以變壓力為動力,在校期間做好準備,迎接挑戰。

3.2 相應的改進建議及措施

3.2.1 以實踐能力出發,凸顯培養特色

會計與審計專業是一門強調實踐應用能力的學科,在2015年人才培養方案中,我們不但設置一些實踐課程,比如會計電算化、電子報稅、手工實習等,還在不同學期引入實習課程,讓學生在交叉的實習過程中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在2015年人才培養方案中,我們在第四、五、六這三個學期都設置了2-12周的實習課程,類似于英國的實踐教學,即“工讀交替制”。英國的實踐教學有兩種形式, 第一種是“1+2+1”或者“1+3+1”的教育方式,具體操作為先在企業工作一年,熟悉環境,發現問題;然后在學校學至三年,解決問題,系統學習;最后在企業工作一年,再次進行實踐鍛煉,融會貫通。 第二種是“2+1+1”教育方式,在學校學習三年的理論課程,然后在企業進行一年的課程實踐。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引入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不同于傳統教學法,能夠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它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變老師“填鴨式”的單純說教為學生主動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方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案例教學法讓學生在課堂上深刻體會到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有助于提高職業技能。不過案例教學方法運用于課堂,對教師也是一個考驗,這就需要教師既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取得案例教學應有的效果。

3.2.2 拓展就業渠道,積極就業信息

針對畢業年級的就業問題,學校也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成立就業指導部門,與招聘單位積極聯系,搜集就業信息,促進供需雙方的交流與溝通。并且對畢業生進行相應的就業知識輔導,引導學生養成積極的就業心態。

現在國家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創業,也拓寬了就業渠道。2015年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對畢業年級就開設了創業基礎課程,對學生進行創業培訓。平時學校也應該多舉行創新創業的活動,給學生進行必要的創業指導,樹立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

3.2.3 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在剛進入大學時候,學校就應開設專業導論、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對本專業的學習課程,畢業后的工作去向都做詳盡的介紹。并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樹立合理的奮斗目標,科學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并腳踏實地地做出相應的努力。

大學階段是學生構建專業知識體系,提高綜合素質的關鍵時期,是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的過渡期。在大學期間就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幫助學生實現個人價值,為社會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許蔚君.案例教學法在高職會計教學中的應用[J].會計之友(上旬刊),2010.

[2] 劉慧瑩.關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J].經營管理者,2012.

[3] 孫俊華.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

[4] 裴利華.論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現狀――基于中國知網(CNKI)2000-2010年的學術期刊文獻統計[J].職業教育研究,2011(9).

[5] 楊峰.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體育科技,2011(3).

[6] 喬志宏,王爽,謝冰清,王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及其對就業結果的影響[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1(3).

[7] 陳曉紅,李瑩.大學生就業現狀淺析及對策[J].江??v橫,2010(7).

[8] 劉乃寶,王程新,張永前.安徽省體育教育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因素與解決辦法[J].銅陵學院學報,2010(3).

[9] 謝仁桃.我院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0(1). [9]楊松花,朱家新,吳佳玲.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透析――以福建省地方性本科院校為例[J].龍巖學院學報,2009(6).

[10] 郭光杰.甘肅省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對策研究[D].西北師 范大學,2013.

[11] 金晶.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就業意愿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D]. 北京體育大學,2013.

[12] 張涼.山東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現狀及發展研究[D].山東體育學 院,2012.

[13] 劉湛新.山東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在校生就業意識及就業取向的調查研究[D]. 首都體育學院,2013.

第4篇

【關鍵詞】校企合作的視角;高校創業教育

一、目前高校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等學校的創業教育整體上仍處于探索階段。以1997年清華大學開展的首屆“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作為開端,創業教育在我國高校開展僅有十余年時間。目前主要以實務層面的“創業計劃大賽”等形式為主,并未很好地上升到理念層面,參與范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具體而言,存在如下幾方面問題:

1.觀念問題,即創業教育的目標體系不夠全面,對創業教育的認知有偏差。創業教育的內涵不僅僅局限于創辦和經營某家企業,更應該包括對學生知識、技能、綜合素質乃至個性的培養和提升,進而提高學生的開創性的自主創業能力。基于這樣的考慮,目前高校的創業教育觀念仍顯得表面化和枝節化,一方面部分高校開展創業教育主要是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鼓勵大學生通過畢業后通過創業增大就業的崗位,這種導向造成了創業者創業目的更主要是解決生存問題,而不是為了謀求個人的綜合發展;另一方面將創業教育局限于操作層面,認為創業教育僅僅是指導學生自主設計、創辦和經營企業,不僅一定程度上與已有的專業教育脫節,而且由于資金等因素的局限,也限制了參與創業教育的學生范圍。

2.制度問題,即創業教育的課程尚不系統,制度不夠完善。在美國,創業學成為美國大學尤其是商學院發展最快的學科領域。如百森商學院目前開設了30余門創業教育課程,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科學和完善的創業教育教學體系。但是,目前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還相對簡單和不完善。一方面,創業教育課程彼此孤立,缺乏內在有機聯系;另一方面,創業知識和實踐課程的實施缺乏有效途徑和載體。據筆者調查發現,高校目前尚未專門設置負責創業教育的機構,創業教育都掛靠在不同部門,如學生處、團委、產業處與有關學院等,使得實施缺乏有效協調機制和組織保障。從目前高校創業教育的課程設置來看,一方面創業教育系列課程還未納入正規的專業課程序列,而僅僅是定位于就業指導的一部分,帶有一定的“課余活動”痕跡,與學科和專業教育缺乏有機結合;另一方面,創業教育的課程內容與當地的區域經濟建設結合不夠緊密,未能充分體現地方特點;同時,盡管高校普遍開展了大學生職業指導或創業教育等實踐活動,但由于環境、資金、技術和制度等因素的不配套,很難在解決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問題上發揮實際功效。

3.師資問題,即創業教育師資嚴重匱乏。創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保障不足。目前的創業教育師資還遠未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已有的教師大部分沒經歷過創業實踐或者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創業教育。教學模式多以理論傳授為主,在實踐性和操作性方面有待提高;同時,高校的創業教育與企業的聯系不足,真實性和針對性較為欠缺,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另外,從政策環境來看,高校尚缺乏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整體氛圍,在社會心理、經濟環境方面的保障也不夠成熟。

二、在校企合作中發揮職工先進性對創業教育的價值

校企合作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指利用高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資源,采用課堂教學和學生參加實際工作的結合,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適應用人單位需求的應用人才的教學模式。世界合作教育協會對校企合作定義為,利用學校和企業不同的環境和資源,將課堂學習與工作中的學習結合,使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將工作中的問題和挑戰帶回學校,以促進學校的教學。

結合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在校企合作中發揮黨員職工的先進性進行創業教育是一種適應高素質創業型人才培養的“雙贏模式”,其在創業教育中的具體價值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從高校的角度看,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要求高校必須尋求外部資源促進發展。美國學者斯勞特和萊斯利在《學術資本主義》中指出,高等學校已經變得更加具有企業性,大學逐步與商業企業、政府部門進行有償的合作,一些與市場密切結合的、應用的、目標導向等的研究愈發普遍,市場因素越來越成為影響大學學術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一定程度上,校企合作已成為高校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從企業的角度看,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有助于解決企業的“二次創業”問題。相對于高校而言,企業更富有敏感性、活力和開放性,在校企合作體系中,不僅可以為創業型人才培養提供資金、內容和技術支持,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學生全方位的接觸并掌握企業經營管理、產品研發等全套業務,了解創業所需的相關信息,并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進而為其創業實踐預先鋪路。另外,近年來我國高校招生規模急劇擴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遠遠跟不上高教事業發展的需要,尋求企業力量的幫助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是現階段地方高校發展的可能途徑。

此外,創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新領域,需要我們通過樹立創業典型的方式宣揚創業教育成果,積極營造創業教育氛圍。首先,發揮學生黨員的榜樣作用。學生黨員是全國高校學生隊伍中的優秀分子,他們具備更高的綜合素質,在創業教育中重點培養一些學生黨員典型,通過典型帶動其他同學,可以更好地營造創業教育氛圍。其次,發揮教職工黨員的指導作用。通過教工黨員自身在學術、人脈等方面的資源,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多方面合作,從而促進高校創業教育的開展。

三、發揮職工先進性,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

1.高校創業教育的目標體系。校企合作創業教育的目標體系,既要從高等學校創業教育的一般目標出發,同時也要兼顧企業對創新型人才和其生產經營的要求。具體而言,一方面要以強化全體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學生創業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業心理品質為基本目標,提高大學生的開創性個性;另一方面則要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定位在幫助學生通過“求職”在企業內部實現開創性工作和通過創辦小企業成為個體經營者。充分發揮黨員先進性,對于創業教育目標體系的構建具有積極地推動作用。創業教育更注重培養人的創造價值觀和積極處事觀,引導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發揮知識的創造作用,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變化的環境。學生黨員一般都是學習成績好、綜合素質強的優秀學生,他們的適應能力和接受能力更強,因此,在學生黨員中率先開始創業教育,可以更好地推動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

2.高校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本文認為,創業教育課程應劃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環境課程三個層次。體對于校企合作創業教育而言,應根據其教學目標和任務,在活動課程中結合并滲透各種不同的創業教育內容,結合校內外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創業教育。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中,發揮教職工的先進性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職工黨員相比其他非黨員教師而言,他們的思想覺悟更好,責任心更強,服務意識更好。因此,他們更愿意付出更多的時間擔任學生的創業教育課程的任課老師。此外,教工黨員中很多是科研專家,在工作中也跟很多的企業有聯系和合作,他們對企業更加了解,把他們的專業知識和企業經驗融入到創業課程中,將使創業教育課程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3.高校創業教育的保障體系。校企合作創業教育的保障體系主要包括師資隊伍保障、政策保障等,其目的是為了保障校企合作創業教育的順利實施。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高校可以考慮利用校企合作引入相關的設備和技術,建立專業的教師培養基地,同時選派高學歷青年教師到企業鍛煉,促進教師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提升,另外可聘請行業專家和企業資深員工擔任部分課程的講授工作,以豐富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構成;創業基地建設方面,高??煽紤]聯合企業力量提供各種實踐平臺,加強校內外創業實踐基地建設,不僅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同時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發現和培養人才。

四、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創業教育體系的實施策略

1.圍繞企業需求,構建多元化的創業教育目標體系。雖然在高校實施創業教育已經成為了市場和大學生自身的迫切需求,但創業教育的市場需求是多元化的,創業教育的目的并非讓所有學生都進行個人自主創業,因此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特點,建立多層次的培養目標。具體而言,可從企業需求的角度出發,構建“主動就業+崗位創業+個人創業”的多層次目標體系,其中“主動就業”指全體學生都能受到開創性品質和技能的培養,能夠成為具有創新和創業意識,積極主動參與自主擇業的人才,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普遍要求;“崗位創業”是指部分學生能夠在其受高等教育期間進入特定的創業項目或創業團隊,受到針對性的創業實踐訓練,以使其在畢業后能在特定崗位上幫助企業進行“二次創業”;而“個人創業”則針對具有創業需求和潛力的少數學生,使其能夠在高等學校的創業實踐平臺上進行個人創業實踐,開始個人創業的起步階段。

2.側重素質培養,構建多層次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從發達國家高等學校創業教育的經驗來看,創業教育必須能夠與高校已有的專業教育深度融合,進而在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實現針對性的創新、創業素質培養。課程體系是創業教育的主要載體,可以采用“通識+專業+課外”的學分制課程體系。首先,面向全體低年級學生開設《創業學》、《大學生創業導論》、《創業法律基礎》、《創業個案研究》等公共必修或選修課,注重全體學生創業意識的培育;其次,面向特定專業學生開設創業財務、創業管理、市場影響、KAB(Know About Business)等專業課程,使每位學生能掌握在其所學專業領域的創業知識;最后,結合各專業的創業實踐平臺,鼓勵學生通過社團、科研活動、創業小組(工作室)、假期活動等方式體驗創業、參與創業。

3.依托資源優勢,構建互動式的創業教育過程體系。根據高校的資源方面的優勢,可以通過互動式的“校企合作”方式構建創業教育的過程體系,一方面,結合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以培養大學生創業素質為目標,邀請知名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進校園、上講臺,加入高校的“創業導師”團隊,不僅有助于校園創業文化氛圍的形成,同時有利于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提高企業在創業教育中的參與力度和深度;另一方面,通過學術專家和高年級學生參與企業生產經營實踐,不僅可以加強高校與企業之間的產學研合作,同時通過相關實踐基地的建設和發展,也可以更好的服務地方企業,實現校企雙贏。

參 考 文 獻

[1]劉旭,葉巧先.論我國地方高校的發展定位[J].現代大學教育.2005(1)

[2]黃文光.地方高校創業教育現狀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