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時間:2022-04-18 04:20: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一、四大發明及其影響

造紙術:西漢前期,中國已經有了紙。105年,東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紙張開始取代竹帛。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唐宋時期,竹紙、皮紙成為主要品種。唐朝造紙術傳到阿拉伯,后由阿拉伯傳到歐洲。印刷術:隋唐之際,中國出現了雕版印刷術。這種方法優于手抄百倍,但是雕版印刷也存在著不足之處,如刻板需很長的時間,存放刻版又要占據大量空間,如果一部書不再重印的話,刻版便成了廢物。活字印刷術的出現彌補了雕版印刷的不足。活字印刷是在北宋慶歷年間由平民畢升發明的。據《夢溪筆談》的記載,畢升以膠泥刻字,一字一印,火燒使之堅硬,存于木格之中。這種方法省時、省料,把印刷術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火藥: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藥時發明了火藥。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最早的火藥武器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宋朝在軍事上已廣泛使用火藥。指南針: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是戰國時期發明的“司南”。后來,人們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針。北宋時,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

中國的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貢獻,尤其對歐洲的影響更為顯著,可以說,四大發明為歐洲文藝復興提供了物質、技術上的準備,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精神發明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廉價的紙張很快取代了歐洲人長期使用的書寫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火藥傳人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靠冷兵器耀武揚威的騎士階層日益衰落;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的實現,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歐洲人還借鑒中國的印刷術,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大大推進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二、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

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有如下幾個方面:(1)從科技內容看,應用性強,但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不夠;(2)在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注重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缺乏實驗;(3)從用途上看,主要服務于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缺乏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并成為科技進一步發展的動力的意識;(4)從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與農業有關的農學、天文歷法及醫學等方面;(5)從成就上看,全面繁榮,多種成就領先世界。

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原因主要有:(1)國家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長期相對穩定的政治格局為科技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2)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促進了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不僅為科技進步奠定了基礎,也對科技發展提出了要求;(3)對外貿易的發展推動了造船業的進步和指南針在航海上的運用等;(4)各民族間的聯系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持續發展與不斷加強,也促進了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明清以前,中國歷代統治者大都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繁榮,大量吸收外來先進文化,促進本國科技的發展;(5)教育培養了從事科技文化事業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科技的發展。此外,我國古代科技發展與中華民族具有的勤勞、刻苦鉆研、重視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以及中國古代一些著名科學家的個人努力和不懈探索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三、“李約瑟難題”

學習中國古代科技史,不能回避“李約瑟難題”。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以研究中國科技史的杰出貢獻成為權威,編著了15卷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他在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進行研究后發現:16世紀之前,中國的科學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以中華文明為代表的東方文明遙遙領先于當時的西方文明,然而“為什么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只產生在歐洲呢?……為什么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后來卻會讓歐洲人著了先鞭呢?怎么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呢?”換言之,“為何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沒有誕生在當時世界科技與經濟最發達繁榮的中國?”這個疑問被學術界命名為“李約瑟難題”,并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沒有誕生在當時世界科技與經濟最發達繁榮的中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缺乏精確驗證和數理邏輯。傳統文化有形象思維和深奧模糊的混沌性特征,諸如道家學說的太極、元氣、經絡、風水、陰陽等,都普遍存在著“妙處難與君說”的特點;中醫雖然神奇靈驗卻沒有西醫的化驗驗證和精確數據。中國古代科學多為經驗總結性的應用科學,雖然注重記錄現象,也有直覺猜測,但缺少邏輯推理、數理分析和實驗驗證,因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中國有四大發明,但未能揭示其原理;有最早最全的太陽黑子和新星爆發記錄,卻陷入了“天人感應”的臆測而沒有建立科學的天文學體系。

其次,小農經濟基本不需要科學。幾千年來,中國都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沒有對科技的迫切需求。明清時代的農業科技和秦漢時代的農業科技基本相同。所以中國歷史上雖然科技人才輩出,但沒有社會利益驅動,也就失去了發展動力。因此,四大發明在中國和西方的不同命運,也就可以理解了。

再次,中國古代以儒學為主的教育內容以及科舉制度阻礙了科技發明。孔子教學的“六藝”中也有算術,但后來的學校教育卻逐漸只剩下“四書五經”。明朝八股文則讓科舉徹底進入死胡同,沒有任何創新精神,造成無數儒生“讀死書”,醉心于儒家的義理,而蔑視科學研究。

第2篇

[關鍵詞]中國古代 科學技術成就 喜怒哀樂 歷史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190105

近年歷史高考日益注重能力立意,考查學生的歷史分析和歷史思維能力。這就要求高三一輪復習時不能僅停留在重夯實基礎上,一定要對課本整合,做好課堂拓展,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強化知識對比,深化對知識的內在理解,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提升論從史出的水平。筆者引導學生復習人民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一課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一、考情分析

二、教學過程設計

【步驟1】 新課導入:創設情境

播放2015年12月7日屠呦呦女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演講的視頻。

教學過程:屠呦呦演講的主題是什么?(答案: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禮物)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導入,一改平常復習課的單調乏味,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通過提問屠呦呦演講的主題指出,中醫藥是我國古代科技成就的典范,承載著華夏幾千年歷史的厚重。但是學生對于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可能只有四大發明印象,而教師想從多個角度向大家呈現這段歷史。

【步驟2】教科書中的歷史:游戲搶答

教學過程:詢問學生學案復習情況如何,并通過“大家來找茬”游戲檢測基礎夯實情況,并提問北宋時期指南針廣泛運用于航海的原因,強調一定時期的文化是當時政治、經濟的反映。

【步驟3】教科書中的歷史:歸納特點

教學過程:指導學生看四大發明外傳的線路,總結出我國古代科技成就的一大特點即長期領先于世界。其實四大發明只是我國古代科技成就的冰山一角,指導學生瀏覽人教版古代科技成就摘錄,并總結我國古代科技成就的其他特點。

過渡:中國古代科技的璀璨成就,確實讓華夏子孫倍感驕傲。但這是否意味著中國一直長期領先呢?我們說了不算,看看名家如何看?

【步驟4】名家眼中的歷史:探究四大發明對中國、歐洲的影響差別

教學過程:小組合作探究古代中國科技是否真的一直領先于世界和四大發明對中國、歐洲的影響差別

材料一 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焦點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還是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中國的科技發展到宋朝,已呈巔峰狀態。在許多方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或歐洲的水平。

――(英國)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材料二 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

材料三 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藥吃。

――魯迅《電的利弊》

思考:四大發明對中國與歐洲的影響有什么差別?

誤區點撥:切不可認為四大發明沒有對中國產生任何積極影響。教師舉例說明活字印刷術對中國宋代書院發展、宋明理學世俗化的貢獻。

【步驟5】名家眼中的歷史:對比古代科技前后發展的差距

教學過程:為什么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沒有給中國帶來像歐洲一樣的社會變革呢?通過設問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思考,通過表格數據分析拓展思維。

分析思路:通過材料橫向、縱向數據分析,不難發現在1500年之后中國科技發明明顯喪失數量優勢,1500年前后中國處于明朝,西方正在進行新航路開辟、近代自然科學逐漸興起。中國明朝科技成就的落后是明清中國逐漸落后于西方的一個縮影,進而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探究明清時期中國科技落后的原因。

【步驟6】講練結合提升能力:2014年全國Ⅰ卷40題

材料一 宋應星(1587~約1666年)青年時曾考取舉人,后來連續6次赴京參加進士考試,均名落孫山。45歲以后,面對明末流民遍地的現實,宋應星不再追求科舉功名,轉而探求“致富”之術。他全面搜集整理傳統農業、手工業技術,撰成《天工開物》一書,書名取“天工人其代之”“開物成務”之義。正如宋應星在該書的序言中所說,“是書與科舉功名毫無關系”,當時士大夫對這部書不屑一顧。后來乾隆時編《四庫全書》,不予收錄,民間因此更不敢印行。這部書在19世紀傳入歐洲后,被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百科全書”,是我們今天探討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獻。

――摘編自潘吉星《宋應星評傳》等

材料二 牛頓(1643~1722年)自幼喜歡鉆研科學。1687年,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闡述了其后被視作真理的物體運動三大定律。該書受到學術界的贊頌,很快銷售一空。同年,牛頓被選為國會議員,后被封為爵士,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和法國皇家學會會員。當時他被公認為活著的最偉大的科學家,英國有學識的人都把牛頓“奉為他們的首領,承認他是他們的主帥和大師”。伏爾泰全面接受了牛頓的自然哲學,并與人合作發表一本關于牛頓力學體系的通俗著作。18世紀中期,牛頓的理論體系在歐洲各國得到廣泛的認可,對整個歐洲和世界的科學與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摘編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頓傳》等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宋應星、牛頓二人科技成果的特點及其出現的背景。(15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運不同的原因。(10分)

分析思路:1. 指導學生結合材料分析得出宋應星和牛頓分別代表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和近代西方自然科學發展,通過一定時期的文化是當時政治、經濟的反映來引導學生答題:科技成果出現的背景是取得不同成果的有利條件,科技不同命運要考慮各自的時代背景。2. 指導學生按照“段落化、序號化、要點化”組織答案。

過渡: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科技日益落后于西方,阻礙了中國的發展,為此我們感到十分痛心。但是學習歷史的目的并非苛求或埋怨古人,更應該是以史為鑒,那當下的中國是什么情況呢?

【步驟7】現實生活中的歷史:解讀新穎材料

材料二 專利制度的建立對英國工業革命發生有顯著影響。研究統計,《專利法》出臺后的200年里,英國進入了發明創造的高峰期。1630年,英國最先獲得蒸汽機的專利;1764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1680~1689年,登記了53項發明專利;1690~1699年,登記了102項發明專利;1700~1759年,登記了379項發明專利。

由于有專利制度作保障,很多富人投資各種發明創造,這為新發明的市場化提供制度保證。韋伯說,若無1624年的《專利法》,那么“對18世紀紡織工業中資本主義發展具有決定性的那些發明就未必有可能”。

――摘自《中國周刊》

問題:新解“李約瑟之謎“,即為什么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

【步驟8】現實生活中的歷史:解讀新穎材料

未來的歷史:復習小結――升華

教學過程:教師通過要點式小結幫助學生梳理本課內容,即古代中國科技基本概況,古代科技的特點對比,古代中國科技對中國和歐洲的影響(難點一)。講練結合突破本課難點之二明清中國科技衰落的原因和明清時期東西方科技區別的比較,新解“李約瑟之謎”。

第3篇

1、指南針中的N代表的是北方。另外,E代表東、W代表西、S代表南。

2、指南針又稱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并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由三部件組成,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于中國的發明。 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

3、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于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來源:文章屋網 )

第4篇

摘 要:中華先祖在很多領域的發明建樹都曾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卓越的貢獻,而尤以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這“四大發明”對人類共同文明進程產生的促進和推動作用最為突出。造紙術和印刷術為人類文明的傳播、交流提供了一種便捷快速的媒介保障,指南針和火藥則直接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和新航路的開辟。

關鍵詞:四大發明;世界文明;貢獻

早在西漢帝國時期,中華先民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制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干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中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但西漢時期的紙張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制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后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隋唐帝國時代,我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世界上現存的標有確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刻印的佛教經典《金剛經》。

到北宋時期,雕版印刷進入了全盛時期,人們運用雕版印刷術印制了大量的書籍。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雕版印刷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北宋中期,平民畢N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比雕版印刷術更加的先進,很快得以推廣,后來還傳到日本、朝鮮,元朝時期傳到歐洲。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術的一次重大飛躍。400多年后,歐洲才有了自己的活字印刷。火藥是我國古代道教的煉丹家在煉制丹藥的時候發明的。智慧的中國古人早在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期間就發明了指南器具司南,這是指南針的前身。北宋時期,中華先民發明指南針,并快速地運用于航海事業,推動和促進了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繁榮。12世紀時期,指南針經過阿拉伯傳入歐洲,指南針的發明和運用促進了世界航海業的大發展,直接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和新航路的開辟。唐朝時期,煉丹家在煉制丹藥的過程中,偶然發現木炭、硫磺和硝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加熱極易燃燒和爆炸,經過數次反復試驗和摸索,從而發明了火藥。唐朝末年,火藥開始運用于軍事,以后各種火器相繼被發明創制出來。宋元帝國時代,尤其是蒙古騎兵西征時期,火器已經大規模運用,出現了大炮和槍支的雛形。13世紀到14世紀,火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弗蘭西斯.培根曾說:“我們若要觀察新發明的力量、效能和結果,最顯著的例子便是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了。歷史上沒有任何帝國、宗教或顯赫人物能比這三大發明對人類的事物有更大的影響力。”馬克思更精辟地指出:“火藥、羅盤、印刷術--這是預示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羅盤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卻變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創造精神發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推動力。”四大發明在歐洲文明產生以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

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在如下方面。指南針:以前歐洲人沒有指南針,對大海視為畏途,只能沿著海岸航行,跨不出歐洲大陸這個框框.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傳到歐洲以后,哥倫布才敢于向大海挺進,去尋找傳說中文明富庶的中國,結果中國未找到卻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從而改變了歐洲發展的進程,改變了世界發展的格局.可見指南針這一發明對世界的影響是何等深遠。

火藥:火藥傳到歐洲,促進了武器的革新,結束了冷兵器時代,粉碎了歐洲騎士制度,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變革.中國是發明黑火藥的國家,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煙花鞭炮生產國與出口國.中國的煙火行業不僅每年為國家創造了大量外匯,而且也以其精湛的煙火燃放技術,將中國特色的藝術煙花表演推向世界,并為國家贏得了許多榮譽。

造紙術: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于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制成的紙,因為考古學家于1933年在新強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古紙,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質甚粗糙,不勻凈,紙 面尚有麻筋,蓋初做紙時所做,故不精細也”。由于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制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東漢的蔡倫推動了造紙術的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活字印刷術: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和推廣應用,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它為人類文明的交流、傳播、保存做出了卓越貢獻。考證和捍衛中國印刷術發明權有著重要的意義,是向世界人民介紹中國文化文明的重要環節。

總之,我國的火藥和熱兵器技術讓歐洲航海家具備了遠洋航行和探索新航路的勇氣和決心,指南針技術則為大航海技術和遠洋航行提供了最重要的導航技術條件準備,造紙術和印刷術有利于人類文明的快速便捷交流、傳播和保存,真正意義上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和交流融合。從這些層面來看,從中華先民對人類整體文明的卓越貢獻來看,我們“四大文明古國”的榮譽稱號真的當之無愧。

第5篇

我期盼看奧運會開幕式好久了,真是心急!!!

看!開始了,煙花組成的巨大的字好美啊!10、8、6、4、3、、、、、、整個體育場如盛開的花朵,放出了精彩!29個巨大的腳印,沿北京的中軸路向奧運會主會場走來,象征著29奧運會的歷史足跡,腳印由焰火組成,代表著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火藥的發明。由焰火組成的腳印穿過天安門廣場一路向北,朝主會場走來。巨大的腳印化為繁星飄落,聚攏成閃閃發光的夢幻五環。天上飄下來的仙女的名字叫“飛天”。哇!一個清純美麗的紅衣女孩出現了,他的名字叫做林妙可,她唱響了——歌唱祖國。56個身著民族服裝的兒童簇擁著國旗走來,帶表56個民族。我看呆了,多么完美的奧運啊!

一幅真正的中國畫卷打開了。它告訴我們,今晚的演出將從一幅中國畫卷開始。畫卷中央,鋪放著一張白紙。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畫紙四周,流淌著中國文化起源和發展的圖案,有巖畫、陶器和青銅器、、、、、、演員們獨特的身體語言,蘊含了中國水墨畫的意趣和韻味。演員們在紙上畫了朵朵祥云,畫了山川、河流、太陽。祥云奇跡般地消散,只留下山水和太陽。接下來是什么呢?我向電腦移動了一下,想整個人鉆進去。哦,是演員們嚀誦論語中的一句話“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那些演員拿著竹片,竹片上刻著密密麻麻的字。著是活字印刷的表演,活字印刷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啊!終于看完了,奧運會給了我啟示:做什么都要完美。

第6篇

奧運會開幕式,氣勢宏大、激動人心呀。沒有強大的國力支撐,是不可想像的。

張大導演習慣拍大場面,這次好像沒怎么辜負大家的一片期待哦。

整個文藝表演,將光電、光影、色彩發揮到了極致。高科技的發光技術,結合大量的軍人長時間訓練,達到的效果非常具有震撼力。音樂方面,運用了數種中國古代音樂,比如古琴、打擊樂器、京劇等等,較好地介紹了中國傳統音樂。美中不足的是,劉歡跟那個外國女歌手唱的歌,詞和曲似乎都不是太好,不適合奧運會這種大場面。另外朗朗的鋼琴真的很帥。在展示中國文化方面,選取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戲曲、琴棋書畫、太極、古代飛天、現代載人航天等題材,個人覺得非常不錯,各個題材之間的過渡也很平滑自然。最最令我感動的是,來自四川抗震救災中的英雄兒童與姚明一起走在中國代表團的前面,構思巧妙,暫時回避了那個悲傷的場面,以樂觀積極的方式來表達國家對這個重大歷史災難的態度。其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文關懷也倍受思考。

中國有創意,中國有信心,中國在改變

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千年文化底蘊的深厚積淀,從打開畫卷的那一瞬間開始就向世界娓娓道來~ 中華的古代四大發明,古漢字的千年演繹變化,從絲綢之路,墩煌的飛天、到海上的瓷器,陶器之路,從京劇、昆曲、太極……唐詩宋詞.....中國的樂器也在這里演繹著天籟般的樂聲,最古老的樂器<缶>在開幕時第一時間敲起,把全世界一下帶到了古代的文明.在這副長卷中中國人讓全世界看到了有著五千年輝煌燦爛文明的中國,向世界呈現一幅中國的長卷、歷史的長卷、文明的長卷。 震撼人心,特別是孔子的三千弟子高聲朗誦時最后不停的念著: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更是把中國愛好和平的愿望表達得淋漓盡致,中國人把全世界都當成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兄弟姐妹!渴望和平,向往和平!

中國人民為這一天的到來自豪著,呼喊著,吶喊著,我們圓了我們100年來的夢想,迎來了中國的奧運,奧林匹克色彩終于有 了中國紅,中華民族的偉大騰飛不再是夢想,讓五環旗飄揚在北京的上空。 中國加油,中華健兒加油.中國已經邁進了一個嶄新的時期!真正的打開了國門,歡迎四海賓朋的到來,祝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逐步邁向世界經濟強國!

第7篇

2008年8月8日8時,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了,這一刻是奧運會開幕的一刻,奧運會的開幕儀式在北京的鳥巢中舉行。煙花一步步的靠近鳥巢,這代表,今年在北京舉行的這屆奧運會是第二。

奧運會的節目開始了。首先,是倒計時,叔叔們觸動著光屏,拼成了數字“60,50,40,30,20,10,”時見到了。場上出現了一幅巨大的畫卷,幾位舞蹈演員,利用袖子,在這幅畫卷上畫起中國古代的水墨畫來,畫的兩旁,還出現了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不一會兒一幅山水畫完成了,接著又來了幾個小朋友,他們用蠟筆給這幅畫上了色,讓他變得絢麗多彩。過了一會兒,又一個表演要開始了......

我祝奧運會圓滿成功.

第8篇

2008年8月8日20:00,奧運開幕式開始了,首先是一個由千人組成的大方陣,人人面前有一面鼓,他們敲得十分整齊,過了大約5分鐘,禮炮向天空飛去,在天空上形成了腳印的形狀,共29響,把我們的目光引向了國家體育場——鳥巢。

在“鳥巢”里,一個奧運五環閃著光徐徐升起,接下來介紹了我國燦爛的古代文明,其中有畫卷、禮樂、文字、絲路……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畫卷,畫卷大約演了5分鐘,這張畫卷它告訴人們,今晚的演出將從一幅中國畫卷開始。畫卷中央,鋪放著一張白紙。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畫紙四周的綾子上,流淌著中國文化起源和發展的圖案,有巖畫、陶器和青銅器....畫面出現的古琴,是一張1000多年前的古琴,名為“太古遺音”。演員們獨特的身體語言,蘊涵了中國水墨畫的意趣和韻味。今晚的演出,是以中國水墨畫的黑白基調開始的。演員在紙上畫了朵朵祥云,畫了山川、河流、太陽。祥云神奇地消散,只留下山水和太陽。地面上,是中國古代名畫《千里江山圖》。

最后是點燃圣火,李寧在空中繞場一周,最終點燃了主火炬。當主火炬被點燃時,整個華夏兒女的心都被點燃了!

這次奧運會開幕式,可以說是最好、最壯觀的一次!

第9篇

關鍵詞:世界潮流;科技成果;中國古代

中國古代科技非常發達,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內,遙遙領先世界。特別是四大發明,更是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英國哲學家培根對此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印刷術、指南針、火藥,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下面我從九個領域來闡述我國古代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一、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是代表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最高成就,是我國成為四大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

1.造紙術:西漢末期我國就有了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東漢宦官蔡倫于公元105年改進了造紙術,制造出植物纖維紙。造紙術于8世紀傳入阿拉伯,12世紀傳入歐洲、非洲。

2.印刷術:唐朝時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歌。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刷的《金剛經》;后來北宋的畢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西夏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木字印刷術,這比歐洲早四個多世紀。

3.指南針:戰國時期發明了指示方向的司南,北宋時期指南針應用于航海,13世紀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4.火藥: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了火藥,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北宋時期火藥廣泛用于軍事,南宋時期發明“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13世紀,火藥與火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二、數學成就

1.春秋時期發明了九九乘法表。

2.編寫于公元前1世紀的《周髀算經》,所記西周初年的勾股定理的特例比西方早500年。

3.中國古代數學形成完整的體系。

4.南朝祖沖之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的七位數,這比西方早1000多年。他的數學專著《綴術》成為唐朝以及朝鮮、日本的教材。

5.十進位值制記數法: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進位值制記數法的國家,馬克思說它是“人類最美妙的發明之一”。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算籌記數法,這種記數法除數碼寫法形式之外,完全具有今天通行的十進位值制的功能,后來這種記數法為國際通用,延續至今。

6.古代計算工具: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就出現了算籌,后來演變為算盤。漢朝史籍已提到珠算,元末明初已出現了現代樣式的算盤,明朝時珠算已經傳播世界各地。

三、物理學

1.戰國時的《墨經》里面有大量物理學知識,包括杠桿原理、浮力理論、聲學、光學、光影關系,小孔成像等系統知識,被現代科學家稱為“墨經”光學八條。

2.物理實驗室:在我國古代還有聲振實驗室,為世界上最早的物理實驗室。

3.溫度計:西漢所發明的天平式溫度計,比歐洲早1600多年。

4.地磁:北宋沈括發現地磁偏南,比歐洲早400多年。

5.火箭技術:起源于宋代的鉆天炮,是當代火箭技術的先驅。

6.熱力機械:最早的熱力機械是北宋以前就出現的走馬燈。

四、古代天文歷法

1.夏商時期,夏朝的有關史料和商朝的甲骨文,保留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的記錄,夏朝歷法叫“夏小正”,商朝的“殷歷”采用干支記日法,這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記日方法。

2.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魯國天文學家留下世界上最早關于哈雷彗星的記錄,比歐洲早600多年。春秋時形成了固定歷法的體系,有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西方早160年。戰國時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石申的《石氏星表》用赤道作坐標記錄了多顆恒星的位置,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星表。

3.秦漢時期,公元前28年西漢關于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東漢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4.隋唐時期,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學方法測量出地球子午線的長度。僧一行還與梁令纘共同創制了黃道游儀,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恒星的位置變動。

5.北宋時期沈括編訂的“十二氣歷”比英國早800年。

6.元朝時郭守敬主持編訂的“授時歷”其年周期與現行公歷相差無幾,但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7.中國古代創制了許多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如渾儀、簡儀,渾儀是望遠鏡發明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觀測工具。

五、醫學成就

1.在戰國時就有了醫學分科,著名醫生扁鵲被稱為“脈學之宗”,提出了望、聞、問、切四診法。

2.戰國問世,西漢成書的《黃帝內經》提出了病理學說為古代醫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3.東漢時期《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醫學著作。東漢末年張仲景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治療學的基礎,被譽為中醫學上的“萬世寶典”,他也被稱為“醫圣”。華佗創制五禽戲外還發明了麻沸散,開創了世界醫學史上全身麻醉的先河,比歐洲早1600年。

4.唐朝有了分科較細的醫學校,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藥典。孫思邈著有《千金方》被稱為“藥王”。

5.南宋朝法醫學家宋慈所著《洗冤錄》是世界上第一部法醫學書籍。

6.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集歷代草本藥物之大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

7.針灸療法是我們祖先的獨創療法,8世紀初即已傳到朝鮮、日本,宋元后,逐漸傳到世界各地。

六、農學

中國是世界農業發源地之一,農業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左右,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栗的國家。我國有四大農書,即西漢勝之的《勝之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元朝王楨的《農書》、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其中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介紹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技術。

七、建筑

1.萬里長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2.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

3.唐朝長安規模宏大,布局嚴整,體現了當時城市建筑的高超技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明朝北京布局嚴整,建筑華麗,是我國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八、地理學

西晉裴秀編的《禹貢地域圖》提出了繪制地圖的原理。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中對石灰巖地形的描述是世界上最早的。

九、古代手工業發達,在冶金、制瓷、絲織等行業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領先地位

1.冶煉技術,原始社會晚期,中國人已掌握了冶銅技術。高周時期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國的鋼鐵冶煉技術和產量在16世紀以前一直領先世界。

2.陶瓷,中國是陶瓷的故鄉,商朝時已燒制出原始瓷器,東漢燒出青瓷,北朝時燒出白瓷,在中國制瓷工藝影響下,從17世紀開始,歐洲國家才陸續生產出瓷器。

3.絲織業,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絲綢的國家。距今四五千年時,我國已養蠶并有了絲織品。商朝時有了織機。漢朝時,絲織技術相當成熟,并開通了從長安出發到歐洲的“絲綢之路”。

上述史實已充分證明了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給我們留下了豐富寶貴的文化遺產,也引領了世界科技發展的潮流,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我們為此應感到驕傲和自豪。

參考文獻:

第10篇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有傳說,大約在四五千年以前,黃帝和蚩尤作戰,蚩尤會興風作霧,黃帝盡管武藝,由于迷失方向,結果被蚩尤戰敗了。黃帝回去后,總結了這次失敗的教訓,立即組織人精心研究制作指示方向的工具,很快就造出了指南車。

在次交戰中,蚩尤故技重施。黃帝看后仰天大笑,命令部下推出指南車。結果了蚩尤。從此以后,黃帝的氏族就在黃河流域定居了下來。我們的祖先之所以能發明指南車,是發現了磁石的特性,從而發明了司南,這是指南針的雛形。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并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南極指向地理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有三類部件,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于中國的發明。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

(來源:文章屋網 )

第11篇

造紙術由難民帶至朝鮮

在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中,造紙術是最早傳播到其他國家的。

公元105年,東漢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的方法,被普遍認為是造紙術發明的年份。

兩漢交替之際,大批中國百姓為避戰亂涌入朝鮮半島,造紙技術隨之傳到那里,曾在唐代大量生產的藤紙在朝鮮的高麗王朝時期重獲生機。產自朝鮮半島的“高麗紙”厚實挺括,中國古代著名書畫家坡、黃公望和董其昌等人,都喜愛使用“高麗紙”。

公元751年,唐朝與大食(阿拉伯帝國)會戰于中亞重鎮怛邏斯(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唐軍戰敗,唐軍中的部分造紙工匠被阿拉伯軍隊俘虜。

中國造紙術隨著阿拉伯大軍迅速傳到歐洲。之前,歐洲人用羊皮進行文字記錄,抄一本《圣經》要用300多張羊皮,極大地限制了文化信息的傳播。

17世紀,歐洲的造紙技術只能達到中國宋代的水平。乾隆年間,供職于清廷的法國畫師、耶穌會教士蔣友仁將中國的造紙技術畫成圖寄回了巴黎,中國先進的造紙技術才在歐洲廣泛傳播開來。1797年,法國人發明了用機器造紙的方法,從蔡倫時代起中國人持續領先近2000年的造紙術終于被歐洲人超越。

印刷術靠蒙古紙鈔傳到歐洲

造紙術發明之后,以書籍為載體的信息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中國人于是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公元645年,日本發生“大化改新”,向唐朝派遣唐使和留學生,雕版印刷術在這時傳到了日本。后來,高麗又派人到中國學習雕版印刷術,培養了朝鮮第一批印刷工匠。

蒙古人在其征服地區廣泛使用紙鈔,作為紙鈔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也順著絲綢之路西傳至歐洲。

中國火器揚威蒙古西征

宋、元時期來華的阿拉伯水手在中國人節慶之時施放的焰火和中國船舶裝備的火器中,最早接觸到了火藥。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之后,把金軍中的火藥工匠和火器手編入了蒙古軍隊。次年,蒙古大軍發動了第二次西征,新編人蒙軍的火器部隊也隨軍遠征。

由于擔心會成為蒙古軍隊的下一個進攻目標,阿拉伯人迫切希望獲得火藥的情報。由于缺乏制造火藥最為關鍵的硝石(阿拉伯人稱為“中國雪”)的提煉技術,善于航海的阿拉伯人通過與東南亞各國的貿易,間接從中國進口了大量硝石。但蒙古人沒有給阿拉伯人足夠的時間利用這些硝石。1258年2月15日,阿巴斯王朝的都城巴格達終于陷落。蒙古人滅亡阿拉伯帝國后,建立起了伊利汗國,這里迅速成為了火藥等中國科學技術知識向西方傳播的重要樞紐。

由于元朝政府不禁止火器出口,蒙古軍隊還在阿拉伯人和歐洲人中招募士兵,因此,歐洲人有了足夠的機會掌握火藥制造技術。希臘人馬克在研究中國火器的基礎上寫了《焚敵火攻書》,記述了35個火攻方。該書在1804年由法國人杜泰爾奉拿破侖的皇命譯成法文,隨后又被譯為德文和英文。火器在傳到歐洲以后得到了革命性的發展,最終成為了歐洲人征服世界的利器。

阿拉伯商人學會使用指南針

公元3世紀前后,中國人發現了磁石能夠吸鐵的特性,同時還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并依此特性制造了“司南”。

北宋時期,中國人已將指南針用于海上導航。宋代與阿拉伯的海上貿易十分頻繁,中國開往阿拉伯的大型船隊有指南針導航,阿拉伯人從中國商船上學到指南針的用法,并傳到歐洲。

沒有指南針之前,航海只能使用觀星的方法推算大概方位。指南針出現后,各國的遠洋船隊可以依據海圖和羅盤測算出航線、航向和里程,安全地行走于茫茫海天之間。

第12篇

有中國四大盆地:四川盆地,它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有塔里木盆地,它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盆地;有柴達木盆地,它是我國地勢最高的盆地;有準葛爾盆地,它是我國緯度最高的盆地。

走過了盆地便來到了高原。中國的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有內蒙古高原,它位于中國的北部地區,古人稱這個高原為“翰海”;還有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坐落在中國大地上的四大佛山是: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其中,五臺山被稱為“大智”,峨眉山被稱為“光明山”。鑲嵌于山水間的還有享譽海內外的四大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云崗石窟。

游了這么多的地方,累了吧!來點吃的, 大家喜歡吃魚嗎?有誰知道中國四大家魚是哪四種呢?有人回答說肯定有鯉魚,告訴你,你的答案是錯誤的,四大家魚中根本就沒有鯉魚,四大家魚分別是:青魚、草魚、鰱雨、鳙魚。

說到現在,你一定羨慕無比,更讓你能大飽口服的還有中國四大菜系:魯菜、川菜、蘇菜、粵菜。還有主要糧食也就是中國四大糧食作物:稻谷、小麥、玉米、大豆,不能挑食啊。

夏天真熱啊,你們知道中國四大河流、四大淡水湖嗎?中國四大河流是: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四大淡水湖分別是: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詩人劉禹錫曾贊美過洞庭湖: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很多人都喜歡養花,因此,讓我帶你去看中國四大名花:牡丹、水仙、、茶花。

也有很多人喜歡讀書,我帶你們領略一下中國古代四大藏書閣它們是:北京文淵閣,沈陽文溯閣、承德文津閣、杭州文瀾閣。拿著書在亭子下面閱讀是多么愜意的事,中國四大名亭是:滁州的醉翁亭、北京農壇陶然亭、湖南長沙愛晚亭、浙江杭州湖心亭。再帶你逛一逛有趣的中國四大回音建筑:北京天壇回音壁、山西蒲州的曾救寺的鶯鶯塔、河南三門峽的蛤嫫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石琴。

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她們長得非常漂亮各是:西施、貂禪、王昭君、揚貴妃,還有四大名捕:無情盛崖余,冷血冷凌棄、鐵手鐵游夏、追命崔略商。如今我們只能在書畫里才能看到他們。

科學文化方面更有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是東漢時代的蔡倫發明的,指南針是東漢時代王充發明的,火藥是唐朝時機發明的,膠泥活字印刷術是北宋畢生發明的。